中医医师的个人简历

2024-09-10

中医医师的个人简历(精选13篇)

1.中医医师的个人简历 篇一

中医医师求职简历表

基本简历  
姓 名: 冯小姐 国籍: 中国 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 佛山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韶关 身材: 156 cm?52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31 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内科医生:临床内科、针灸推拿师:针灸理疗推拿、中医:中医师
工作年限: 7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佛山 东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广东银行医院起止年月:-07 ~ 2008-06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医疗,卫生事业
担任职务: 中医师
工作描述: 2000-10至2001-04 乳源县中医院(针灸理疗)

 

2001-07至-06 广东银行医院(针灸理疗)

2007-06至今从师省第二中医院(临床内科学习)

9月考取执业中医师资格证

离职原因: 因学习进修而辞职
 
公司名称: 广东银行医院起止年月:-07 ~ 2008-06
公司性质: 事业单位所属行业:医疗,卫生事业
担任职务: 中医师
工作描述: 2000-10至2001-04 乳源县中医院(针灸理疗)

 

2001-07至-06 广东银行医院(针灸理疗)

2007-06至今从师省第二中医院(临床内科学习)

9月考取执业中医师资格证

离职原因: 因学习进修而辞职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 毕业日期: -01-01
所学专业一: 中医学 所学专业二: 中医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9 -06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毕业证 105725200606000415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9 -06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 毕业证 105725200606000415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一般 粤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工作能力强,喜欢探索本职工作。本人不但懂针灸推拿理疗,已从事7年针推理疗工作,而且还懂内科临床,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在工作期间不断的`提高医学知识和业务水平,在银行医院工作期间利用空余时间读完广州中医药大学本专科成教班,并取得优异成绩。并且参加了医院的各种学习活动。于209月考取执业中医师资格证。孜孜不倦,努力学习,希望能在医学的领域里翶游。望贵单位能给与本人一个就业的机会,本人定能胜任本职工作。
 

2.中医医师的个人简历 篇二

1 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简介

在美国, 报考医学院一般需要先完成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 然后通过MCAT考试, 进入医学院校就读, 学制4年, 两年基础, 两年临床。住院医师培训属于毕业后教育, 在这个阶段, 住院医师要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 按照规范的要求, 通过严格的考核进行临床实践。住院医师培训大多选在有条件的大医院进行, 每年5月由毕业后医学教育联合委员会召集会议, 通过医学教育委员会认可, 制定下年度全国住院医师培养计划, 并汇编成住院医师培养计划指南, 向全美及国外医学毕业生提供训练职位。培训职位由毕业生自行申请, 再经面试决定, 平均每名毕业生要向26家医院申请。在美国, 对住院医师的培养并不提倡过早的专科化, 几乎所有医学毕业生都要接受至少三年的住院医师培训, 部分专业甚至长达八年。

于外科医师而言, 手术最重要的训练部分。在做住院医师期间, 主刀的手术要达到一定数量, 所谓主刀, 至少要完成手术过程的50%, 每种手术都有数量限制。在美国, 不仅强调外科医师的技能操作水平, 还要考核住院医师对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熟练掌握程度, 及对重症监护、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并发症等情况的处理。在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后, 还要通过专科考试, 考不好便将遭到淘汰, 而其培训医院也将受到警告, 因此, 美国各大医院都很重视对住院医师的培训工作。

有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和不通过专科考试的严重后果, 便促使美国的住院医师在工作和学习上勤奋努力。凭借其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度的工作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学习态度, 美国的住院医师在培训结束之后的临床工作中常取得显著的成绩[1]。

2 我国中医骨伤科住院医师的教育现状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止, 起源于中国特有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 百余年来, 中西医在交融碰撞中, 逐渐融为一体, 即所谓中西医结合。但是, 在目前的研究看来, 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欧洲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容, 在西医越来越被大家熟悉和信任的今天, 我国的中医事业正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末, 针灸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其有效性和低副作用已被证实, 草药等也在慢慢被接受。将中西医联合运用, 是医疗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同时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中医骨伤科学是研究防治人体皮肉、筋骨、气血、脏腑经络损伤与疾患的一门科学, 它继承并弘扬了我国的传统医学, 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骨伤科在民间有了扎实的群众基础。临床上, 中医骨伤科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外用药、牵引推拿按摩等方法, 结合中草药辨证施治, 对各种类型的骨折、关节脱位、扭伤、软组织挫伤、积伤、慢性劳损、骨质增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髓炎、风湿疼痛等多种常见病、多发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并且, 相比于西医学, 消费更低, 痛苦更少, 很多患者都乐于接受中医治疗.但所谓设备易得, 人才难求, 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 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现今的研究生, 必须进行合理的教学改革。如何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做到理论和实际想结合, 成为一名优秀的住院医师, 是我们临床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在临床及教学工作中, 我们发现, 很多作为住院医师的研究生, 无法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工作相结合, 其中一部分甚至不能很好地与患者交流, 这一问题制约着我国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2]。

3 对我国培养制度的借鉴及给住院医师培训的参考

首先,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文章讨论有关中医骨伤科的住院医师培养, 即专科医师的培养。所谓专科医师, 即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 并在注册后进行相关住院医师培训, 取得某专科医师资格, 再注册成临床医师。在接受专科医师培训的过程中, 其身份为住院医师。

“专科医师”这个概念存在于我国医学界的时间并不长,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在医院的短暂实习后, 会根据医院需要被分配到各个科室:内外妇儿, 眼耳鼻喉, 无一不可。这样的医师培养模式, 造成了临床科室设置多而不精, 医师专业技能不全不专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我国医疗机构, 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服务质量。

有学者论述过中医骨伤科医师应具备如下能力:熟悉人体生理解剖;熟悉影像学知识;动手能力;内科综合知识[3]。我国医学生在本科阶段采取全科教育的培养模式, 一般而言, 可以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 应熟练掌握人体生理解剖和内科综合知识, 而影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在本科阶段接触较少。因此, 在研究生阶段, 应注意对中医骨伤科住院医师的动手能力和影像知识进行培训。

参考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我们可以发现:其组织结构中责任分工明确, 对培训机构和受训人员的职责义务规定十分详尽, 并处处体现人性化原则;培训机构主管与受训住院医师紧密结合, 机构培训主管常与受训者直接交流, 在短时间内详尽了解情况, 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 尽量避免培训过程中脱节的现象;以培养目标为核心, 强调培训与服务关系的平衡, 注重培养住院医师的专科和职业素养能力;注意专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激发受训者的主观能动性;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采取双向和多向的评价方式, 对培训机构与项目、基地进行评价及其自身评价,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不断完善培训项目[4]。

放置中医骨伤科的住院医师培训, 笔者总结了这样一些注意事项, 即借鉴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整理出的专科培养方向:

3.1 最大限度利用资源,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任何事情, 只有熟才能生巧。在全科培养模式运行的本科阶段, 学生很少能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病例, 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 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 通过教师示范、指导, 逐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锻炼其技术与勇气。

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多学科融合才能胜。

影像学、解剖学等, 与中医骨伤科的临床运用密不可分。现今已不再是可以靠单科取胜的年代, 想学好一门学科, 就必须了解与它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中医骨伤科研究生, 应在其做住院医师进入临床实践之前, 培训其相关学科知识, 将多学科融合贯通, 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少遇到困难[5]。

3.2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提升自主科研水平。

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一样重要。在研究生教学中, 应采用启发式教育, 由教师提出问题, 给予学生充分的考虑及查找相关资料时间, 相互讨论得出答案, 而不是一味让学生接受导师给出的答案。只有经过充分的思维训练, 研究生才会具有独立自主进行科研的水平。

3.3 加强素质修养培训, 坚持医德医术双修

医患纠纷一直没有停止过, 很多时候, 并不是医师的职业技能有差错, 问题出在交流上。在研究生阶段, 就应注重医德的培养, 指导学生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处理医患关系问题, 不可一味争吵, 要用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要一再强调生命的重要性, 引起住院医师的注意, 事关生命, 任何一步都必须细心。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对于中医骨伤科住院医师的培养, 应注重相关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训练, 充分利用临床培训基地, 争取做到又全又专, 以发扬中医骨伤科千年的美名。以上仅为笔者由阅读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得出的一点借鉴, 探索新方法的道路不是一步就可以走完的, 改革还需时日。

参考文献

[1]孙涛, 赵玉虹.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与方法在美国的进展和借鉴[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09, 8 (2) :119-123.

[2]陈为.试论中医骨伤科医师应具备的素质[C].全国第二届中医骨伤科中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 2004:295-297.

[3]陈文生, 张金洲.Dia Smiley从美国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看如何改进我国临床研究生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2) :251-253.

[4]赵群, 孙宝志, 于伟宏.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美国的新进展和我们的借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3.祖传中医师 篇三

我家世世代代为佃农。家中穷得常常揭不开锅。

我兄弟姐妹八个,爷爷奶奶又多病。家中的日子更是不好过。

有人会说,你父母愚昧啊,知道日子穷还生那么多。

可不能怪父母,他们也不想生啊,这从我们兄弟姐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

他们的名字有幺女子,完娃子,满娃子。农村迷信的说法就是取这些名字,就可以再不生子女。

但这个说法,对我们家不起作用。兄弟姐妹还是一个接一个降生。

父母养不起我们这么多儿女,就时常想把我们中间的一个,两个,或三个过继出去,或者卖出去。

我就是这样过继给一位草药医生。

草药医生姓贾,我的名字也就变为贾设。

养父没有生育,但他家里日子很富足。而且养父有一门手艺。会抓一些草药,给人看病。村里一般的小病小痛,他都能手到病除。

养父看中我,拿他的话说,是看我鬼精鬼精的。

扯草药的时候,养父常常带着我。

养父没有夸大我,我的确属心灵手巧那种。从小我就认识一些常见的中草药:车前草、龙胆草、柴胡、杜仲……

就知道苍耳子具有散风除湿通窍等功效,仙人掌可以解毒,巴豆是泻药。知道薄荷、天麻可治头痛,蒲公英可以治肚痛胃痛。

在我读书练字的时候,除了课本上的字外,养父还拿出一本药书,让我练那些草药的名字,写那些药方的名字。

待我长到成年时,我也能单独给人抓草药治病了。

也是在那时,我被公社推荐到卫校学习。

毕业后,我当了几年赤脚医生。后来,靠关系进了医院。

上了几年班,与其说我不满足医院的待遇,不如说我被“要得富开药铺”的巨利所诱惑。

我辞去工作,自开炉灶,在城里开了个小门诊。

我在门前立了一块牌子:祖传中医师,专治各种疑难杂症。说实话,立这块牌子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可笑。

不过,开始几年,我收益不小,由于我的药价比较低廉,到我这里抓药的人很多,一般的病几副中药能治好。

为什么我的药价低廉呢?因为我就是抓草药出身的,每次我到老家转一圈,就能收获很多常见的草药。老家有很多人平时扯草药也会不定期的给我送来。

有一天,我拿到一张药单,上面的字潦潦草草,我认不得几个。

后来,我才知道是医生为了不让自己开的方子在别处抓药,故意写得别人认不出来。

知道这个行内秘密后,我也开始练字,和小时候练字一样,就着药书、医书练。专拣药名练。

我还专门买了张旭的草书字帖。照着练,而且自我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药方,很多人拿到后也认不清几个字。很多人说,看贾医生这药方上的字,就知道是了不起的医生。

我還学会了在药方中,取一些只有自己知道药名的字, 比如“只壳”我就用“凉水”代替,“桂枝”用“鬼子”代替。

我还隔三差五支起一只锅,在门诊内煎中药。一是药香可以吸引病人光顾,二是让病人看到我自己也常吃这些药。

当然,我吃的多是一些补药。多是“海马”“人参”一类的。

我还叫亲人当着病人的面喝下药汤。我会教人在一旁说,瞧,他的胃病,她的风湿,几副药下去就好了。

我最喜欢的是给病人开丸药,丸药最赚钱,还可以偷梁换柱,把一些贵重的药换成廉价药。

为增加药物的量,不让病人说我缺斤短两,我还在丸药中加入西药。

我的所作,终于被我的合作伙伴,中药加工的老板发现。他中止了与我的合作。

我找不到合作伙伴,就自己加工,这才发现,兼营加工,也是一种商机,而且再不用提心吊胆。

我还时不时把自己左手挂上绷带,给右脚缠上绑腿。

过几天,再取下绷带,解开绑腿。我对病人说,瞧,我这伤痛就是吃中药丸痊愈的。

病人信以为真,我的诊所门庭若市。我一门心思想赚钱,终于在某一天,发生了医疗事故。一位老人吃了我的丸药,转氨酶急剧上升。

老人不得不住院治疗,县城医院没奈何,只得转到市级医院,省级医院。

省医院确诊:肝严重损伤。

老人的命没挽救回来。

老人的家人便追究起来,很快追到我的头上。

我当然死不认帐,还对他们说,你把药拿来,保证我敢一口吞下。我底气十足是因为我知道药已被老人吃完了。

我门前的招牌“祖传中医师”还是被人砸了。有人说,什么祖传中医师哟,中医师能祖传吗?

我不守医德的证据还是被人找到了。

我的执照被吊销,还赔了钱,这笔钱是我从医几十年得利的八九成。

再不能从医的我现在十分后悔。

我有过很多假设,假设我不把利益看得那么重,假设不辞职……我甚至假设我没有过继给养父。

不过,人生没有假设,虽然我的名字叫贾设。

4.中医医师的个人简历 篇四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是属于阴。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因此,单一事物就无法定阴阳。另一方面,表现于阴阳中复有阴阳。由此可见,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内部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

5.中医助理执业医师中医诊断试题七 篇五

61 症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胁肋灼痛,面部烘热,脉弦细数,属

A.肝火上炎

B.肝阳上亢

C.肝血虚

D.肝阴虚

E.肝肾阴虚

答案 D

62 肝阳上亢的主要症状是

A.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面红目赤

B.眩晕头痛,时作时止

C.眩晕,头痛如裹,泛吐涎沫

D.眩晕,头痛不休,伴有恶寒发热

E.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

答案 A

63 寒滞肝脉的临床特征是

A.手足麻木

B.睾丸肿胀热痛

C.睾丸坠胀冷痛

D.胁肋胀痛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64 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健忘耳鸣,遗精腰酸,舌红苔少,脉细数,属

A.肝肾阴虚,B.肾阴虚证

C.心阴虚证

D.心肾不交

E.心火亢盛

答案 D

65 下列那一证侯可无“腰膝酸软”症

A.肾阳虚

B.肾阴虚

C.脾阳虚

D.脾肾阳虚

E.肾气虚

答案 C

66 症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舌淡脉弱,属

A.肾气不固

B.肝肾阴虚

C.肾阳虚

D.脾肾阳虚

E.肾精不足

答案 A

67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红降,脉弦数有力,属

A.肝阳上亢

B.血虚生风

C.肝阳化风

D.热极生风

E.阴虚动风

答案 D

68 症见腹痛骤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加甚,恶寒,手足欠温,口谈不渴,小便清长。舌 苔白腻,脉沉紧。证属

A.湿热壅滞

B.中虚脏寒

C.寒邪内阻

D.气机郁滞

E.瘀血阻滞

答案 C

69 症见腹部胀痛,痞满拒按,胸闷不舒,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热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

A.寒邪内阻

B.湿热壅滞

C.气机郁滞

D.饮食停滞

E. 瘀血阻滞

答案 B

70 症见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舌 苔薄白或黄,脉浮数。证属

A.风寒袭肺

B.风热犯肺

C.痰热壅肺

D.肝火犯肺

E.燥邪伤肺

6.中医医师业务自传 篇六

从事中医工作40多年,精通中医理讼,应用于临床。自16岁开始至今,自幼热爱中医本行,认真钻研中医理论,从黄帝经金匮伤寒等经典著作、汤头歌决,药性赋都流下不少汗水。由于基础理论扎实,所以日常门诊量多达一百多人次也能应付自如。

吸收名老医师精华,充实专科知识,曾业师于市名老中医**及省名老中医**,随他们在临床第一线,学习临床经验与技术,替老师开处方,学习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对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创造良好的条件。

到专业学校学习理论,在县卫校和**中医学院学习中医,将在临床第一线学习到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加深理解,进一步提高中医的专业水平,各科成绩优秀。

从基层到农村,从门诊部到城市大医院逐步树立较高的群众威信。在门诊、病房岗位上值班,治好了数以万计(来源:好范文 http:///)的病人,也积累了治疗经验,提高了群众威信。从中医士、中医师、中医主治医师到现在的副主任医师,由于对技术精益求精,良好的医疗效益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医院成立至今,年年获医院特等奖,门诊量月月超千人次以上,本院门诊量及月收入、年收入均排行前列,在全市卫生战线也屈指可数。

医德高尚,为病患者带来福音,长期为不少病患者家庭病床上门服务,门诊上有十年如一日的家庭病床病人,精心治理,例子不胜枚举,不向患者索取钱物,深受病者好评。

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由于刻苦钻研业务、医技,学术与临床经验丰富,多年来治好了数以万计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一些疑难病症也有其独到见解。如广西钟山县烟厂女工于某患不育症,经多处大医院屡治不效,后经我治疗产下一子。又香港刘x患癫间病,经治疗十多年未见复发,送来横匾“妙手回春”表示感谢。1999年为台商母亲钟x治愈胆结石病,病人排出结石,使我的知名度传到台湾、香港等地。

大力推广中医科普知识,使中医的科普知识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几年来在端州报、西江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39篇,深受群众欢迎,由于知名度传遍全市,不少病人写来书信打来电话询问病情,萦取方药,我也不厌其烦一一作答,受到群从的赞扬。

认真总结医疗经验,多年来在成绩面前不停步;不断认真总结治疗经验,写出不少质素高的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新中医》上,有些则发表在**科技、端州医药、西江杏林上,受到行家好评,有些论文则在有关的学术会议上交流。

积极培养接班人,在院内在科室作为学科带头人,积极指导门诊部的危重病、药物过敏反应的病人抢救工作,使不少危重过敏反应的病人转危为安。积极参予中医接班人的培养带教工作,先后带教中医学院进修生、新分配到我院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医生等,言传身教,把中医事业的杏林成果传授给下一代。

7.中医医师的个人简历 篇七

一、针灸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 也是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之一, 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 《针灸学》总学时为90 学时, 其中理论讲授66 学时, 实验学时16 学时, 见习学时8 学时。该课程包含上、中、下三篇, 分针灸基础理论 ( 经络、腧穴部分) 、针灸技术、针灸治疗三大块, 教材选用王华、杜元灏主编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十二五规划教材。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 《针灸学》教学有了很大进步, 但在先进的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 课程讲授重理论, 轻经典背诵。

我校中医学专业的 《针灸学》的课程设置为90 学时, 实验见习为24 学时, 在授课形式上以理论讲授为主, 很多教师对理论的讲授占用大量课时, 将大量精力放在理论课上。要学习记忆的内容多、学时少, 大多学生学习后不注重针灸经典的记忆学习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 临床工作适应性较弱。

2.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形式单一。

教学方式方面, 主要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 “灌输式” 模式上, 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缺少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3. 教学内容有待改革, 内容次序安排欠妥当。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 《针灸学》教学有了很大进步, 但在先进的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发现 《针灸学》讲授在经络和腧穴中应注意的问题、上篇和中篇教学次序的安排、特定穴的概念和治疗作用、临床上已淘汰的治疗工具的讲述课时等内容值得改革, 才能更好地适应培养卓越中医师的培养, 让学习者对 《针灸学》的掌握更加容易和全面。

4. 考试评价体系有待提升完善。

考核方式不合理, 实践操作部分附属于理论考试,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在课程考核中得不到反应,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5. 情感设计和医患沟通技巧缺失。

课程缺少情感设计, 当前的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讲授, 且不知当今社会千变万化, 经济飞速发展, 医患矛盾突出, 稍有不慎, 便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改革建议

1. 结合卓越医师培养目标, 打造未来中医学领军人物和卓越人才。

突出中医经典, 注重中医传统思维。诵读经典, 做到 “读经典, 做临床”,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渗透针灸经典理论 《灵枢》、 《难经》、 《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的学习诵读记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 与老师和同学合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2. 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SP教学法、PBL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 含古代经典医案)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 切实地认识到针灸对于很多疾病都是有效的, 同时也认识到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 不忘举例讲解各个穴位的作用, 如天枢穴治疗便秘和腹泻, 大椎穴退热等, 以及目前针灸研究的新进展。同时也鼓励学生相互实验, 对常见病如感冒, 失眠、便秘等可以用针灸来治疗, 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其在实验课堂中表现得更加积极。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在多年的 《针灸学》教学实践中, 发现 《针灸学》, 通过对针灸学经络理论部分要学生全部背诵记忆下来, 这是学习 《针灸学》必经之路, 也是为后面学习经络腧穴各论打下基础。整体讲述特定穴及作用并结合临床, 将特定穴的作用提到腧穴总论来讲解。合理安排 “经络腧穴各论”与 “ 刺灸法”的教学先后顺序。巧妙讲述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过程, 要给学生讲清楚, 行针过程主要是提插补泻, 进针和出针主要是针对疾徐补泻的这两个不同阶段, 学生就会把指力和速度区分开来思考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 这样就容易掌握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拔罐工具讲解详略得当。重点讲述临床常用的玻璃罐、竹罐、抽气罐即可, 不必赘述陶罐等。

4.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进行考评方式改革, 加强过程性考试, 提倡 “做中考”, 实施“教、做、学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分3 部分, 第1 部分是基础理论的考试, 考试形式为笔试。第2 部分是临床技能的考试, 考试形式为实践操作。主要内容为点穴、进针、针刺意外的处理、拔罐法和灸法。以上操作在同学之间或患者身上 ( 必须征得患者同意) 进行。第3 部分是临床应用的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和口试及实践相结合。技能考试模拟执业医 “三站式”技能考核方法, 即现场划经点穴、现场针灸技术操作考核、案例分析考核。做出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临床技能考试办法为随机抽取门诊初诊患者 ( 征得患者同意) , 让学生完成问诊, 体检和病历的书写, 针灸处方的制定。最后做出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 并对考试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考试反馈, 含教研室集体反馈、班级反馈、学生个体反馈。尝试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 OSCE) 考核方式评价临床应用能力。

5. 对课程进行情感设计, 培养学生医德教育, 医患沟通技巧。

对课程进行情感设计,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 想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 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即 “为事先为人”。因此, 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廉洁行医、强烈责任感、敬业务实、勤奋进取、吃苦奉献、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作为未来的医生, 需精湛的医术, 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正如 “大医精诚”。临床上, 一些病人没有接受过针灸治疗, 会对针刺有着恐惧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转告学生进针前要注意安抚病人, 缓解紧张的情绪, 治疗中态度和蔼, 专心致志, 让病人对医生有信任感,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在高等教育全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推进素质教育, 卓越中医师培养背景下, 进行 《针灸学》 教学实践活动, 对于促进和提升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全面进行 《针灸学》 教学方法、内容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满足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改变我校 《针灸学》 教学的现状, 提高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率, 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动手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5], 培养卓越中医专业人才有重要意义。

课题名称:

1. 基于第二课堂的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研究;

2.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集中+ 自主见习模式探索与实践

3. 《针灸学》 课程综合改革。

摘要:目的:满足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改革《针灸学》教学, 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针灸技能的卓越中医师;方法:通过对针灸经典的记忆背诵,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对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情感设计, 传授医患沟通技巧等多种方式进行针灸学教学研究;结果:针灸学教学研究, 是培养卓越中医师针灸技能的需要, 顺应未来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出发;结论:基于卓越中医师培养下的《针灸学》教学研究能够取得一定成效, 但关于全面实施卓越中医师针灸技能的培养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卓越中医师,人才培养,针灸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龚卫娟, 史宏灿, 王劲松, 等.省属综合性大学卓越医师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6) :652-654.

[2]张潜, 薛黔, 罗军敏, 等.卓越医师班人体结构学课程体系中系统解剖学授课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4, 16 (9) :687-689.

[3]边敏佳, 董正华, 陈苏静, 等.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9) :40-43.

[4]边敏佳, 边艳峰, 郑旭锐.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分析[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4) :40-42.

8.中医师护腰各有高招 篇八

小燕飞缓解慢性腰痛

山东省立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王海泉:过去体力劳动占主导,人们觉得刘晓庆这样的四方圆脸、稍胖的身材是美的;时代变了,过去的审美在年轻一辈看来就显得畸形了。但客观来说,现代人稍偏瘦是有益的,有句成语叫肠肥脑满,胖人血管里血脂堆积得较多。

我每天起床前就活动腰部,给身体这个发动机先做做预热:趴在床上练习小燕飞,这对缓解慢性腰痛有益。此外我每天走路,少则8000步,多则15000步。

(编者注:详见P39《腰痛?赶紧练腰》一文中小燕飞的动作要领。)

运动+热性食物温暖腰腹部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蛟河中医院主治中医师赵治国:人冷了要穿衣服,同样道理,腹腔里头的胃肠、肝胰腺等凉了,身体就会自发调动脂肪长到内脏周围、长到肚皮上,以保持肚子这块的温度。腹部与腰部一前一后,肚子脂肪多了,加上腰为肾之府,肾凉了,腰部长脂肪保温,腰围自然就大了,所以我认为根子还在寒凉上。

对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需管住嘴、增加运动量,平时可多吃蒜、花椒之类的热性食物;对于身体肿胖者,可借用热性的食物(如鸡肉、羊肉等)来补充热量,同时利用站马步、跪膝、打坐、踢臀部等运动方式,将下肢气血的热量转移到腹部上来。另外,艾灸腹部也是不错的方式。

腰眼是重点,食疗可辅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副主任医师范东:给老年朋友推荐两个腰部养生动作:①双手握空拳叩击腰眼(位于脊柱两侧),每天1分钟即可。②双手搓热,护住腰眼上下搓,然后捂住5~6秒,接着双手顶住腰部,做左右撞胯的动作,左右各3下。此外,腰为肾之府,做好腹部、腰部保暖,不受凉很重要。另外可吃点黑米黑豆核桃粥,能补肾、护腰。

实在减不下腰围,就顺其自然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教授王宏才:腰围影响寿命。腰围过于肥胖者(编辑插嘴: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男性大于85厘米则算超标),患脂肪肝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性较高,不妨上医院瞧瞧有无这方面问题。控制腰围,一要锻炼,仅靠敲打和按摩腰部穴位还不行;二要合理饮食。我每天走路,走多少步随意;每周至少打2次羽毛球,每场2小时,至今坚持了10多年,这令我体重10多年来很稳定。

腰围过大者要积极控制,但若老年朋友实在减不下,可能有部分遗传因素在起作用,不妨顺其自然,毕竟养生最重要还在于好心态。

9.中医师会诊制度 篇九

(一)门诊会诊 根据病情,若需要中医会诊,需经本门诊年资较高的医师审签,并在门诊病历中注明,由病人持门诊病历,直接前往被邀科室会诊。会诊医师应将会诊意见记录在门诊病历上,同时签署全名;属本科疾病由会诊医师处理,不属本科病人可回转给邀请科室或再请其他有关科室会诊。

(二)病房会诊 申请会诊科室必须提供简要病史、体检、必要的辅助检查所见,以及初步诊断、会诊目的与要求,并将上述情况由住院医师认真填写在会诊单上,经主治医师审核并签字后,送往会诊中医科室。被邀请中医科室按申请科室的要求,派主治医师或指定医师根据病情24小时内完成会诊。会诊时经治医师应陪同进行。会诊医师应认真会诊,并将检查结果、诊断及处理意见详细记录于病历上。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应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尽快做出诊疗方案,提出具体意见,供邀请科室参考。申请会诊尽可能不迟于下班前一小时(急诊例外)。

1、会诊医师的资格认定:必须由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等国家及医院认可的执业资质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承担院内会诊工作;如被邀请科室的会诊医师因故不能及时到场,须请该科其他同级医师或上级医师代为会诊;对特殊或疑难重症病人需要科主任会诊者,须由申请会诊科室的科室主任(或主任医师)同意并签字。

2、会诊后确认需转科的病人,由会诊医师签署转科意见,自签署时起,病人的诊疗责任由转入科室负责;因各种原因暂时不能转出时,转出科室须确保病人不发生诊疗延误;抢救急危重病人须及时转入,确有困难时须上报院委会协调解决。

二、急会诊

(一)对本科难以处理急需中医相关科室协助辅助诊治的急、危、重症病人,由经治医师提出紧急会诊申请,并在急诊病历或会诊单上注明“急”字。在特别情况下,可电话邀请。会诊前急诊科室应将急诊病历书写完整,做好必要的辅助检查,在急诊病历上写明会诊目的。病房邀请科室应将住院病历书写完整,做好必要的辅助检查,会诊单书写规范,会诊目的明确,邀请会诊时间须写到几时几分。

(二)无特殊情况下,被邀会诊的医师在10分钟之内到达。

(三)会诊时,申请医师必须在场,配合会诊抢救工。

(四)会诊后,被邀医师应将检查结果及诊断处理意见写在急诊病历和会诊单上,对危重疑难病员的诊疗建议应向原接诊医师交待清楚。

(五)如会诊后诊断仍不能确定,患者所在科(室)应暂时承担主要诊治责任,不得相互推诿,并及时请有关上级医师检查,确定诊治方案。

(六)如病情需要多个科室会诊,由患者所在科(室)向院委会汇报,由院委会召集有关科室会诊,并应按病情,明确由某科负主要责任。

10.中医医师的个人简历 篇十

平邑县中医医院位于平邑县莲花山路6号,始建于1987年,是一所国有非营利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龙头单位、国家级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山东省示范中医院、山东省社区中医全科医师临床实践基地,山东省“西学中”培训基地;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曲阜中医药学校的教学医院;是济宁医学院、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沂卫校的临床教学基地,临沂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医院编制床位490张,实际开放床位500张。有副高级以上职称56人,中级职称210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30人,山东省优秀中医人才2人,临沂市名中医药专家5人。设5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学科齐全、人才结构合理、设备先进、特色突出。有GE磁共振、64排128层螺旋CT、直线加速器、钼靶、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GE数字胃肠机等先进医疗设备130余台套。为医院学科建设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奠定了基础,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我院注重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对中医人员进行中医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和中医适宜技术,中医诊疗逐步规范、科学。将脑病科、心病科、骨伤科、肛肠科、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眼科作为重点科室。眼科为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农村医疗机构特色科室、山东省重点中医专科、山东省中医药服务能力特色科室,脑病科为山东省中医药服务能力特色科室、临沂市重点中医专科,心病科、骨伤科为临沂市重点中医专科。针灸科、推拿科、康复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特色科室、临沂市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医院教学科研能力较强,临床教学规范,科研、学术

氛围浓厚,承担或主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30余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临床、教学科研论文800余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出版医学著作30余部,获国家专利5项。

医院于2014年1月申报山东省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培养)基地。预计在2014年将对全院106名中医住院医师及“西学中”住院医师进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人次将以每年10%递增。

平邑县中医医院

11.中医医师的个人简历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4-0007-02

梁端侪主任,男,汉族,广东省南海县人,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他对水肿病、肾炎、肝硬化、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儿科的麻、痘、惊、疳等疾病有颇深的造诣。对多种疑难病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治疗经验,使用人参为主药对多例慢性肾炎能收到根治的效果,现简述如下。

梁老尝曰:“人参气微温,味甘无毒,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于此可见人参力量之伟大,对于虚损者,一定有独到之处!六十多年前,梁老曾治一顽重的慢性肾炎患者,发现使用人参,获得根治。此后,他于慢性肾炎的根治善后治疗中,凡服用他药无效者,就选用人参独味炖服,有时因他病兼服其他药物或食品辅助。梁老认为:“但是人参计有多种,除野山人参货少价昂,对肾炎未有使用过外,最常用者计有西洋参、高丽参、边条参、吉林参、参须和党参等等,这几种参,均有补益之力,但其性质功能有所区别。例如西洋参,味甘苦,性凉,对阴虚火燥的肾炎患者宜之。至于高丽参、边条参味虽甘苦,但性微温,对虚而近寒的肾炎患者较为适宜。如将两种参比较则高丽参功力较大也。若吉林参、参须则味亦甘,但效力较差,属平补之药,一般肾炎患病者多适合使用,不过功效稍逊而已。至于党参,味甘不苦,亦能补虚,但补益的效能比以上各种参更差了。”谈到参对肾炎的用量问题,根据梁老治疗上的观察,不论哪一种参皆宜重用,而党参效力较逊,因此更应大量重用,疗效方显!因而各种参的用量,对轻病和小儿,应由10~15g,病情重者,应由18~30g;若党参应由30~60g才起作用。服参后如觉胃口、气力均好,无不良反应的,便算有效,应继续服用,并应定期验尿。遇症之顺者约2个月可愈;倘遇顽症或并发其他疾病,例如经常感冒,发热或合并扁挑腺炎或皮肤病,或休息不好都可以使肾脏机能难于恢复,以致尿常规反复变化,常常须历数月至1年以上才能告愈的患者亦常有之。但是,如果服参已有两月,尿常规全无改善,而服参时期,又无并发别症者,这是症之顽固者,又须另寻别法了。梁老使用人参治疗慢性肾炎时强调人参一定要大剂量使用并连续多次服用方能生效。他还认为治疗此病,一方面重用人参以固本培元;另一方面要同时服食西瓜,雪梨,椰子,白菜,西洋菜等水果蔬菜以清热利尿,消肾炎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收效尤著!梁老用此法治疗慢性肾炎收效神奇,不少患此类病者皆能获得根治,十多年而不复发者,病例不少,现举其中两例说明,以供研究。

例1,郭某,男,1978年患肾炎,时年24岁,患病后经多所医院留医诊治,历时1年而不愈,后找梁老诊治(时维1979年春季),当时患者颜面苍白,唇色淡,神气差,面目与双下肢中度浮肿,腹胀口淡,胃纳差,大便溏尿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迟弱,尿常规蛋白++++,管型++,白血球±,红血球阴性,梁老乃诊断为脾肾虚,血虚寒湿型(肾炎)水肿,处以实脾饮加川椒,肉桂等以温肾醒脾,补血袪寒利湿,用是方加减变化连服10余剂,二便通畅,浮肿渐消,胃口精神渐好;继用香砂六君外汤加北芪、苏叶、当归、川芎等连服月余,并嘱常用赤小豆、红枣、鲤鱼煮汤多服以为补血祛湿之助。此时患者浮肿消退,神气更佳,乃改济生肾气汤加北芪、苏叶、川芎,当归等再连用两月,自觉症状良好,惟尿常规蛋白仍++~+++之间,管型时有出现,此乃肾功能过于亏损所致,乃刻意寻求补虚之药。想到人参能补五脏,善疗虚损,又想到病人体质较寒,乃采用人参中性微温而功力较大的高丽参,嘱病者独味服用,取其力专,每日炖服20克,并嘱每天午晚饭后均啖一些西瓜以为消炎之佐。连服参汤10余次后尿蛋白减至+;再连服用20次,尿蛋白减至±,管型消失。以后改用边条参每日炖服28g,连服约1个月。合计两种参共服用2个月,以后连续验尿多次,尿常规尿蛋白均属正常。经10多年随防,尿常规及肾功能均保持正常,可见病已获彻底痊愈。

例2,洪某,男,25岁,解放军战士。1979年秋由广州市中医药学会介绍梁老往江村某医院会诊的一位慢性肾炎患者。面目及四肢浮肿反复发作7月,会诊时症见面目及四肢浮肿,腹部中度肿胀,面色稍苍白,精神好,胃口尚佳,但多食则觉腹胀,口不渴,间有腹痛,无呕吐,大便通,尿黄短,舌质稍淡,脉沉弦。小便常规:蛋白+++,WBC+,RBC少许,管型+;血常规:RBC3.8×1012/L,Hb100g/L,WBC4.0×109/L;血压150/90㎜Hg;大便常规:蛔虫卵+。该院诊断:①慢性肾炎;②蛔虫病。梁老根据中医辩证,诊断为血虚挟实水肿。治则:补虚泄实安蛔,拟舟车丸加减,方药组成为:乌梅(净肉)50g、川连18g、黑丑130g、甘遂33g、芫花33g、大戟33g、大黄66g、木香33g、槟榔33g、桔红16g、青皮16g。上药十一味研为细末,蜜水为丸如保济丸大。服药医嘱如下:①初服药量每次12克,每天1次,以得泻为度。服丸后如能受纳,无心悸、眩晕发生,而泻水不多者,药量可酌情增加,最多可达每次20克,每天1次,以彰显逐水之功;但如泻多,肿消后身体觉疲倦、虚弱时,则泻丸可暂停服用。此时宜每日炖参汤连服多次以为善后。②赤小豆90克,红枣60克,加鲤鱼250克煮汁常服,此乃补血去湿辅助消肿之法。③高丽参16克炖服,每日或隔日炖一次,以为固本善后之用。④如胃纳佳时,每日食鸡蛋1~2个,以补充营养。⑤午晚饭后宜食一些西瓜,以为消炎之助。该医院按梁老医嘱给患者服用上述药物半月后,病人水肿消失。后连续炖服高丽参汤2个月,病人精神恢复,水肿无再发生,尿常规亦恢复正常,以后追踪2年病无复发。

按:慢性肾炎的治疗,现代医学主要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延缓临床症状及防止严重合并症为其治疗目的。祖国医学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本病主要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应标本结合进行辩证治疗。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或以扶正为主,或以驱邪为主,或标本兼治。从梁老使用人参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中我们可以见到:他治疗此病,一方面重用人参以固本培元;另一方面要同时服食西瓜、雪梨、椰子、白菜、西洋菜等水果蔬菜以清热利尿,消肾炎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收效尤著。梁老用此法治疗慢性肾炎收效神奇,不少患此类病者皆能获得根治,十多年而不复发者,病例不少。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梁老几十年前治疗此病的方法和祖国医学多年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确实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从事中医药工作的后人好好学习和继承。

12.中医医师的个人简历 篇十二

一枢阳病三部六病将半表半里的热实证,称为枢阳病。半表半里是一个非常大的部位,除表、里之外,都属于半表半里的范畴。半表半里发生阳证,三部六病根据它的病位、病性以及主证———胸中热烦、胸满、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确立的治疗原则是清热、除满;主方是黄芩柴胡汤:黄芩30 g,柴胡15 g,白芍15 g,生姜10 g,甘草10 g,大枣10 g;其中主药是黄芩,副主药是柴胡;枢部的诊断部位主要在胸胁。

在《伤寒论》中,少阳病篇所占的篇幅最少。但实际临床中,半表半里热实证,发病率最高,是最常见的。我刚才谈到,表阳证可以用辛凉解表法,里阳证可以用下法,除了可汗、可下,其他的阳证都属于半表半里少阳证的范畴。

半表半里是以气血为主,从气血在周身循行的角度来看,半表半里所清之热有两大类型:一种是波及全身的亢盛之热,一种是蓄积在局部的火毒之邪。半表半里全身性的亢盛之热,《伤寒论》中使用白虎汤来治疗;半表半里局限性的火毒之邪,《伤寒论》中使用栀子豉汤这一类的方剂来治疗。

枢阳病,它的主证胸胁热烦、胸满热烦,就是根据《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所列出的。因此枢阳病的主证———胸满热烦,既讲出了枢阳病的病位,就是胸胁;也讲出了枢阳病的病性,就是热和实。因此三部六病将胸满热烦作为枢阳病的必要条件。那么和必要条件相伴随的发烧,或者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这些症状就共同组成了枢阳证的充分条件。半表半里的病候重点在胸腔,胸腔里面以心肺为两大主要器官。

《伤寒论》少阳篇只有十个条文,也没有列出治疗少阳证的主方。条文虽列出一个小柴胡汤,但小柴胡汤是一个合方,主要治疗少阳与太阴合证。也就是说《伤寒论》少阳篇条文最少,方剂就一个,还不是半表半里热实证的主方,这样就给后人造成了许多困惑,导致很多人认为《伤寒论》只治伤寒,不治温病。因为临床上遇到的传染病大多是温病,而《伤寒论》少阳病篇却没有治疗温病的方剂,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温病学派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根据《伤寒论》少阳证、半表半里热实证的特点,刘绍武先生将《伤寒论》中的黄芩汤加上柴胡,就组成了枢阳病、半表半里热实证的主方。枢阳病的治疗原则,必须满足清热、除满的基本原则。黄芩加柴胡汤,柴胡除满,黄芩清热,共同构成了清热除满的大法,我们将它定为枢阳病、半表半里热实证的主方。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大量治疗温病的清热、解毒、泻火类方剂,散落在其他六病的各章中。我们通过对半表半里热实证的梳理,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治疗法则:清、降、散、滋,也就是清法、降法、散法、滋法四个基本治疗原则。

清即清热,降即降温,热病、阳证在半表半里部发热都比较高,所以清热降温是一个很重要的治疗原则。枢阳病属于半表半里的热证、实证,因此要用散的方法将邪热疏散出去;高热易伤阴津,所以滋阴也必不可少。

实际上,在我们仔细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会发现张仲景在治疗半表半里热实证时是有一套治疗方法的。比如热实郁闭于上焦,用麻杏石甘汤;热在下焦,用黄连阿胶汤,这些都是《伤寒论》所载之方,所以说“《伤寒论》里面没有治疗温病、热病的方剂”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下面我将对《伤寒论》中治疗热病的几个相关方剂做一个梳理。比如我们提到的清法,其中清热法在《伤寒论》中的代表方剂是白虎汤。如《伤寒论》第176条“伤寒,脉浮滑,自汗出,此表有热,里有热,白虎汤主之”,第350条“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以及第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从条文来看,这些都是半表半里弥散性的热,张仲景用清降的方法,用白虎汤清热降温。石膏降温清热的作用非常强,所以它是白虎汤的主药。

白虎汤证是一个纯热证,脉象浮滑,浮为热盛于外,滑为气血盛于里,所以这种热充斥于半表半里,就出现了表里俱热的脉象。白虎汤中石膏清热除烦,知母清热养阴,更佐以粳米、甘草和中,共同构成清热之凉剂,奏清热凉血、清热除烦之功。

接着我们再看《伤寒论》,热盛就会伤津,紧接着张仲景就列出了清热滋阴的一个方剂: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条就叙述了半表半里热邪伤阴、气血俱耗而导致的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的症候,张仲景就用竹叶石膏汤来清半表半里的热,清热而滋阴。

当半表半里出现局部的、局限性的火毒之邪候,张仲景也有治疗方子,就是栀子豉汤这一类的方剂,《伤寒论》中关于栀子豉汤的方剂一共有6条。它所表现的症候群“发热而烦,胸中窒,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都是胸膈、胸腔郁热化火所致,所以欲清半表半里火毒火热之邪,就用栀子豉汤。栀子豉汤两味药,栀子,味苦性寒,苦能泄热,寒能胜热,所以能清上焦之火热;淡豆豉,性甘平,经过炮制以后,有类似于柴胡散邪的作用,但是力量非常轻,它轻清上行,能够清解半表半里的郁热。这两个药相配伍,一清一散,可以宣透胸中之火热。

火邪亦会伤津,所以张仲景紧接着有个清火救阴的方子,就是黄连阿胶汤。《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阿胶汤证是一个热证,而且是胸膈郁热之火,是热伤灼津液导致局部的火热之证。栀子豉汤是虚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是心中烦而不得卧,两者都是胸腔热毒之邪上扰心神,引起的心烦不得眠之症,但区别点在于:未伤阴时用栀子豉汤清热泻火,热毒伤阴则用黄连阿胶汤泄火滋阴。临床上我们使用黄连阿胶汤时,要注意患者舌象是红绛舌,并且干燥少津,脉细数,所以黄连阿胶汤是滋阴降火的好方子。所以半表半里的热,我们使用白虎汤,白虎汤伤阴就使用竹叶石膏汤;半表半里的火,我们使用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这就是清法在《伤寒论》里的具体使用。

病邪在表可汗而发之,病邪在里可泻而下之,那么病邪在半表半里,就非常特殊了,要用“引法”,即引病邪以出表,引邪以入里,简单来说就是给病邪以出路,所以张仲景在治疗半表半里热毒之邪时,就使用“引法”。

第一,“引火出表”。引火出表张仲景使用的是葛根芩连汤,《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主之”,可以看出治疗误下而成的协热利,张仲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中,葛根可以解表透热,是一个治疗表热的药;黄芩、黄连治疗半表半里的热毒之邪。通过葛根黄芩黄连汤,就可以引火出表,给火邪以出路,使半表半里之邪通过表而祛。

第二,“引火出里”。《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芩黄连汤主之。”书中记载此方的煎药法是:麻沸汤渍大黄、黄芩、黄连,即用开水泡大黄、黄连、黄芩,而不使用熬法。此时半表半里的热邪有出里的趋势,张仲景就使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引热走里,通过清法将半表半里的热引到里部,使这种半表半里的热由里而走。从煎药法来看,此方目的不是用大黄、黄连、黄芩来泄里部之热,而是将半表半里之邪热引到里部,使邪热从里而走。因此从煎服法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是借里部阳明之道,去除半表半里之邪热,从而使半表半里的热解之。

第三,“引热出表”。《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后世医家将此条文中的热称为肺热,就是通过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将半表半里肺的郁热引热外出。

第四,“引热出里”。《伤寒论》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可以看出,调胃承气汤也是引热走里。此条的调胃承气汤证,仅仅是一种无形之热,尚未形成大便燥结、阳明里实的症状。半表半里的虚热,有走里的趋势,张仲景通过调胃承气汤,将半表半里之热,借阳明之道,从里而走,达到治疗半表半里无形之热的作用。以上四种就是张仲景治疗温病所用的“引法”,即引火出表、引火出里、引热出表、引热出里。

张仲景在治疗热病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热病转阴、火毒转阴的治疗方法。比如热极转阴,张仲景使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伤寒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证本是麻杏石甘汤证,误服桂枝汤之后,热病热治,出现大汗出、烦渴不解、脉洪大的症状,张仲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这就是半表半里的热证通过误治之后,转向少阴的趋势,张仲景用阻断法,扭转这种转阴的趋势。关于这一条文,我们后世医家一提到白虎汤,都会说是白虎四大证。我们来看看条文,《伤寒论》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从这些条文我们可以看出,麻杏石甘汤证经过桂枝汤误治后,就会形成白虎加人参汤证,就会出现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因此教科书中的白虎汤四大证,实际上是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四大证,在《伤寒论》条文中,我们是看不到白虎汤大汗、大烦、口大渴、脉洪大这四大证的。

白虎加人参汤在四大证背后,还有转阴的趋势,就是背微恶寒,这个非常重要。背微恶寒这个症,就是心阴虚的表现,热极伤阴,就形成了背微恶寒,这时要重视起来,张仲景就使用人参来救逆,阻断向少阴转的趋势。

火也可以转阴,火证转阴,张仲景所使用的方剂是附子泻心汤。刚才说到大黄黄连泻心汤是引火出里的方剂,但是这种火毒盛以后也伤阴,最后就出现转少阴的趋势。《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在条文中,复恶寒,刘老认为“复”应该是背恶寒的一个错简。在三黄泻心汤证里出现了背恶寒,这是有半表半里的热毒转阴的趋势。张仲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里加进附子,来回阳救逆,使少阳火毒之证转阴的趋势得到逆转。

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就是物极必反。阳热炽盛用白虎汤,转少阴后形成白虎加人参汤;泻心汤转少阴,形成附子泻心汤。通过对《伤寒论》清热、解毒、泻火类方剂的整理,我们会发现张仲景已经齐备了治疗温病的方剂大法。半表半里的热实证,基本涵盖了温病学派除卫分证以外,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基本的辨证方法。

温病学派的卫分证,就相当于我们《伤寒论》中的表阳证;气分证就是白虎汤证、竹叶石膏汤证、三黄泻心汤证以及栀子豉汤证;火毒伤阴、伤津出现的黄连阿胶汤证,是气分证向营分证、血分证的转化,所以《伤寒论》对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治疗方剂是具备的。

二枢阴病枢阳病的病性为热为实,同样与枢阳病相反就是枢部的虚寒证。

枢阴病的核心证是心动悸,因为胸腔里面有心和肺,是半表半里的主要脏器和主要部位。半表半里的虚寒证主要就是心肺功能低下,所以核心证就是心动悸;纲领证是心动悸,背恶寒,短气,脉微细;诊断部位是心胸后背,即胸腔的前后;治疗原则是温阳益气,强心回阳;治疗主方是附子人参汤。附子人参汤就是《伤寒论》中的附子汤,其中附子是主药,人参是副主药,为了强调主药、副主药的作用,重新命名为附子人参汤。

半表半里虚寒证,即枢阴病。《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从条文看,半表半里虚寒证是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病变表现。心功能不全,有效血循环量减少,就表现出一组症候群,所以陆渊雷就说“少阴病者,乃全身机能衰退之病也。”章太炎也说“少阴心悸疾也。”因此,少阴虚寒的主要症候是心动悸,是少阴证的必见之症,我们叫必要条件。同时伴随心慌、心悸,就会出现短气,背恶寒,脉微细这样一组症候群,我们叫充分条件,这样就构成少阴证的纲领证。

心动悸作为核心证,概括了半表半里虚寒的病位、病性。大家在临床上会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背恶寒是心阳虚的预兆,所以背恶寒是诊断心力衰竭的一个可靠指征。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心功能不好的患者在门诊说后背、肩胛骨之间巴掌大的地方怕冷,就是背恶寒的症状。刚才我们就谈了,白虎汤出现这样的症状,就用白虎加人参汤;泻心汤里出现这样的症状,就要用附子泻心汤。因此,半表半里的虚寒证,即三部六病命名的枢阴病,它是心阳虚衰引起的半表半里虚寒证,波及全身,以心脏为主要表现,所以出现心动悸,短气,背恶寒,口中和,怕冷,脉微细等一系列症候群,张仲景给予的治疗方法就是强心壮阳、强心回阳。

张仲景用附子来命名附子汤,这里面是有学问的。方中有附子、人参,但张仲景没有命名为“人参汤”,也没有命名为“附子人参汤”,张仲景用附子汤来命名,所以说附子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阳虚出现心力衰竭,张仲景用四逆汤来救逆,四逆汤中也有附子。张仲景给出了半表半里虚寒证出现心阳衰竭的基本治疗原则,其中附子是主药。

在临床上,后世医家用独参汤治疗心力衰竭,《伤寒论》中张仲景治疗心力衰竭用附子强心回阳。药学研究也证明,心力衰竭的时候用附子,可使心跳很快恢复,达到强心回阳的目的。如果过早的使用人参,往往会加强心脏心肌的兴奋,有时会导致猝死。临床医家经常说“人参杀人无过”,实际上在治疗心力衰竭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附子。现在扶阳学派的兴起,包括李可老先生治疗心力衰竭,破格救心汤中大量使用附子,也是有道理的。治疗心力衰竭时使用人参也是有条件的:心力衰竭基本得到恢复后,才能使用人参,或者使用人参、附子,附子为主药,人参是辅药。如果单纯使用独参汤抢救心力衰竭,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刘绍武先生对我们后学经常说:“心脏停跳的时候,不能使用人参,因为人参兴奋心肌,它类似洋地黄的作用,会抑制传导系统,加速患者的死亡。如果要使用人参,必须配用附子,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不使用人参的,就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来急救,急救过来以后,附子、人参再同用。”

根据枢阴病临床表现的不同,张仲景也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下面我们简单做一下梳理:《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同样是少阴证心力衰竭,如果出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就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中附子辛热,壮阳散寒,附子仍然是主药;《伤寒论》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枢阴病如果出现手足逆冷,烦躁比较明显时,张仲景则用茯苓四逆汤治疗。茯苓四逆汤类同现在的强心回阳,通过利小便达到强心的作用,这是治疗半表半里虚寒证少阴证兼加手足逆冷、烦躁非常好用的一个方子。

张仲景治疗半表半里虚寒证时,除了真武汤、茯苓四逆汤,还经常使用四逆加人参汤,这样就告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人参,即少阴证兼见手足厥冷时,心动悸比较明显,张仲景就用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第384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从方证的实际应用来看,“人参证”主要就是心动悸。所以在临床上,我们使用附子与人参,附子有附子的适用证,人参有人参的适用证。同时人参作为一味强心药,也有它的禁忌证,不能一见心力衰竭就用独参汤。如果不能区分附子证、人参证以及它们之间的禁忌证,用药就很容易造成猝死。

《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也是一个半表半里的虚寒证。临床上,我们用这个方剂主要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以及一些慢性病。《伤寒论》中,张仲景用此方治疗热病。有很多医家认为,炙甘草汤证就是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力衰竭,最后出现了脉结代,心动悸,所以炙甘草汤也是一个急救药。临床上的病毒性心肌炎,是外感,发热,最后所导致的心力衰竭,我们用炙甘草汤急救,效果非常好。在这里,不是说炙甘草汤可以解决临床上遇到的所有心力衰竭,而是我们要依据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以及心力衰竭所处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三枢部的部证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枢部除了枢阳、枢阴这种矛盾的对立,还有矛盾的统一。矛盾双方同时存在,共存于一个统一体,形成枢部的不寒不热不虚不实,即出现非阴非阳这一类的症候群的时候,三部六病将之命名为枢部的部证。枢部部证就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证,具体是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治疗原则是和解阴阳;主药是柴胡、人参、黄芩。临床上遇到枢部分不清阴阳、分不清寒热虚实的情况,就用小柴胡汤治疗。

在人体中,表部在外,和空气接触;里部在内,与饮食接触;半表半里居外与内之间,属于纯粹的、实质性的“里”,它是以气血的循行来沟通表里,贯通上下,起中间的作用。半表半里部的功能,是将表部呼吸进入体内的氧与里部吸收的水谷精微合化,化为自身的血,形成半表半里的循环系统。半表半里部是整体的、人体的中心部位,决定着全身的变化。所以半表半里的协调,一个是用柴胡、黄芩调节少阳,因为胸为至阳;二是用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调节腹,我们经常说“胸为至阳,腹为至阴”;柴胡、黄芩来调胸,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来调腹,达到阴阳双调,调节全身阴阳的目的,这也是小柴胡汤不仅能协调半表半里,还能协调全身的原因。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还扩大了小柴胡汤的治疗面。《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可与小柴胡汤。”条文中六证都出现了,表明小柴胡汤不仅能协调半表半里,还能协调同时出现的六证。六证都出现的时候,既不属表也不属里,而是属于半表半里全身的证候,张仲景也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

13.中医医师的个人简历 篇十三

2017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告一段落,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复习期已经开始!基础知识的复习将是临床执业医师备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成败的!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有医学教育网陪伴!整理了2018年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精华讲义汇总,希望对大家复习有帮助!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

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五行系统结构论的哲学范畴。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1.五行的特性: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1)木的特性——“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木。

(2)火的特性——“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3)土的特性——“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土。

(4)金的特性——“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性。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金。

(5)水的特性——“润下”,是指水具有润泽、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现象,均归属于水。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1)取象比类法: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 特有征象,并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准,进行类比而确定其五行归属。(2)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其相关事物的五行归属。

(3)中医学在“天人相应”观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整体统一。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2)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2.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五行之间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2)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1)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而有序的变化和发展。

(2)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2.五行胜复:

(1)是指五行之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2)是一种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1)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胜至则复,复已而胜,不复则害。”

2)其效应是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可以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导致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2.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仍以木克土为例,则太过者即“木亢侮金”;不及者即“木虚土侮”。相乘与相侮,两者有所区别又有联系,故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四)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1)指五行中的某行异常,累及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2)成因:母行虚弱,引发子行亦不足,终至母子皆虚。2.子病及母:

(1)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及母行,终至子母两行皆异常。(2)成因:

1)子行亢盛,引发母行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2)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不足,终致子母俱虚。3)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导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以五行特性的类比和推演络绎,以五脏为中心,联系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别归属于五脏,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并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系统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从而使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2)以五行相克关系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如肾制约心,水克火。即肾水可

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等。

(3)以五行的制化和胜复来说明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应用于病理方面,主要在于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方面。

3.根据相生传与相克传,以推断病情的轻浅或深重。故说:“邪挟生气而来,则虽进而易退”;“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必甚。”“所不胜,克我者也,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所胜,我所克也。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4.五行学说还用以阐释五脏发病与季节的关系。(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主要在于分析四诊所收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五行属性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以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并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1.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2.从出现他脏所主的色、脉来分析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3.从面部五色“主色”、“客色”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顺逆。4.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运用五行母子相及与相乘、相侮关系来说明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掌握了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以后,临**除针对有病脏器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其可能被传及的脏器,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控制其传变。如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3.确定治疗原则

(1)根据相生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母和泻子,即所谓的“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2)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和扶弱,即泻其克者之强, 补其被克者之弱。4.制订治疗方法

(1)药物疗法方面,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2)针灸疗法方面,例如依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进行选穴治疗等方法。

(3)精神疗法方面,可利用情志之间的五行克制作用,来达到调节异常情志变化,恢复其正常的情志活动。第五单元 五脏

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一)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2)心主血的内涵,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达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维持其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

(3)血液运行与五脏功能相关,但心的搏动泵血作用尤为重要。(4)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5)心还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6)心主脉的内涵,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7)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其中心的搏动发挥着主要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2.心藏神:

(1)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率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2)人体之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

以任物者为之心”。

(3)心主血脉与藏神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并调控心血的运行,以濡养全身及心脉自身。(二)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在于说明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

2.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一)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1)主呼吸之气:亦称“肺司呼吸”。

1)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以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2)肺的吐故纳新,促进了宗气的生成,并调节着气机,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肺呼吸功能的正常,除肺阴滋润作用外,主要依赖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宣发反映了肺气向上、向外的特点,肃降反映了肺气向下、向内的特点。因此,宣发的作用重在呼出体内的浊气;肃降的作用重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2)主一身之气:

1)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方面,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2)体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人身之气是运动不息的。气的运动叫做气机。气机的调畅与否,除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外,肺气的调节作用亦十分重要。3)体现于辅心行血方面。含有水谷精微的血液,从心通过经脉而汇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功能进行气体变换,然后再通过经脉仍回到心,最后输布到全身。因此,血液的运行是心与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气起着原动力的作用,而肺气起着辅助的作用。2.主行水:

(1)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气中的轻清部分,向

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以濡养之,并在卫气的作用下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2)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水液及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至各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废水),下输至肾和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故说“肺为水之上源”。3.肺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2)治节:即治理和调节。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方面: 1)一是肺主呼吸,从而使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2)二是通过呼吸,治理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

3)三是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因而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4)四是肺的宣肃,治理和调节着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娇脏:肺为华盖,是说肺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2.主宣发与肃降:

(1)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 1)一是通过肺的气化,排出体内的浊气;2)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3)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2)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 1)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将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2)二是将肺吸人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3)三是将脏腑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是为尿液生成之源。(一)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

(1)运化精微:是指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输至

心肺而达全身。由于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的主要原料,所以又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2)运化水液:是指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部分水液,化为津液,并将其转输至心肺。2.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之中流行,防止其逸出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二)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清,指水谷精微。所谓“升清”,即是指脾对于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所谓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2.喜燥恶湿:脾气升运的条件,即在于脾体干燥而不为痰饮水湿所困。故说“脾燥则升”。(一)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

肝主疏泄,其用属阳,又主藏血,其体属阴,故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气机,即气的运动。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依赖于气的运动。而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就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就可产生种种病变。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气机的调畅。而脏腑之气的生理活动,亦要依靠肝气的疏通,方能畅达而有序。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肝的疏泄功能一方面能调畅脾胃气机,使脾胃之气维持其升清与降浊的特点,从而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肝能分泌与排泄胆汁,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3)调畅情志活动:情志活动属于心所主管,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

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调畅。而肝能疏通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活动的功能。

4)通调排精与排卵:女性月经的来潮和周期、经量等正常与否,以及男子的排精等,均与肝的疏泄功能关系密切。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二)肝的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2.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一)肾的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1)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又称精气。就其来源有先天、后天之分,故有“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因此,肾精的构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之精的充养而生成。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生殖机能成熟时,则肾精又可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2)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指肾精及其所化精气的生理作用。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发育情况,可从头发、牙齿、骨骼以及生殖功能等方面表现出来。人的生殖器官之发育、性机能的成熟与维持,以及生殖能力,都与肾中精气密切相关。当人体生长发育至青年时期,肾中精气逐渐充盛,生殖器官发育渐趋成熟,此时产生一种“天癸”物质。“天癸”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性机能的作用。

3)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脏腑气化,是指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推动和调控着脏腑形体器官的功能,进而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与能量相互转化的功能活动。肾气由肾精所化,肾精、肾气及其所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肾阴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凝结等作用。肾阳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宣散等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

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脏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二)肾的生理特性: 主蛰守,指肾具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亦是其藏精功能的概括。其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均是封藏之本的体现。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

1.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2.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1)心肺相互协调,则气血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2)宗气贯心脉而司呼吸,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平衡。宗气是连接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二)心与脾

1.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

2.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的相互协同:(1)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脾以维持其运化功能。

(2)水谷精微经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化赤为血,故脾主运化,又为气血生化之源。(三)心与肝

1.心主行血而肝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

2.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的调节两方面。(1)心主行血,为一身血液循行之枢纽,肝贮藏血液并调节血量,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心藏神而主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心肝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

(四)心与肾

心与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来阐发,强调维持心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1.水火既济:心位居上,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而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于下,肾水(阴)必须上济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心与肾之间的这种水火升降、互济互制,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故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相安: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火)。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相安位,则心肾上下交济,心阳、肾阳旺盛而正常。(五)肺与脾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清气。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并进而化为谷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一身之气。故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

2.人体的水液,由脾气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周身,并下输肾和膀胱。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六)肺与肝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肝气以升发为宜,肺气以肃降为顺。肝升肺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七)肺与肾

肺与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等方面。1.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肾之气协同作用,保证其体内津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

2.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在人体的呼吸运动中,肺气肃降,有利于肾的纳气,以维持呼吸的深度。肾精、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故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肺肾阴阳,相互滋生。

(八)肝与脾

肝与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中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方面。

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胃升降,并疏利胆汁,泄于肠道,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与转输。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亦有利于肝气疏泄功能的发挥。

2.肝藏血,调节血量,脾能生血,并统摄血液。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九)肝与肾肝与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制约等方面。

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和充养。且相互资生,故日同源而互化。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以调节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适时排精。

3.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以使肝阳不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以防肝脉寒滞。两脏阴阳互制互用,以维持肝肾之间的协调平衡。(十)脾与肾

脾与肾的生理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1.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则脾肾健旺充盛,身体方能健康。

2.脾运化水液,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肾主水液代谢,又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和制约(即后天养先天和“土能制水”)。脾肾两脏,相互协同调节,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

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

(一)五脏与五体的联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二)五脏与五官九窍的联系: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

鼻,肾开窍于二阴。

(三)五脏外华: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四)五脏与五志的联系: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五脏与五液的联系: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六)五脏与五时的联系: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肝应于春,心应于夏,脾应于长夏(夏至到处暑),肺应于秋,肾应于冬。

上一篇:歌词脑筋急转弯下一篇:英语教师招聘启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