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24-10-12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精选8篇)

1.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一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摘要: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对经济发展它与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影响关系,被称之为现代“无烟工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河南是旅游资源大省,文物众多、品味价值高、内涵丰富,发展旅游的潜力巨大,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拉动全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树立河南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对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河南旅游业的和谐发展和加快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转变有所帮助。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首先介绍河南业的发展现状、优势,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对于河南旅游业发展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则依据上一部分的问题分析提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品牌、交通

一、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河南旅游业整体状况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概括为五大特色,即“古、河、根、拳、花”。河南是古文化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前列,馆藏文物达130万件,占全国馆藏文物总量的八分之一。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河南省的旅游业取得很大的发展。全省各地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有300余处。龙门石窟、白马寺、嵩山少林寺、龙亭、等一大批名胜古迹景点面貌焕然一新,一些新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休闲度假旅游景区景点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云台山、白云山、龙峪湾、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目前,全省已经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6个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15个景区景点,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龙门石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和内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别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和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生物保护圈。这些,都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二

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面临向旅游强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的摸底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河南省旅游产业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丰沛, 但同质性高;旅游企业发展良好, 但关联度差;旅游产业成绩喜人但结构不均衡。

一、河南省旅游资源基底分析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 地形比较复杂, 地势西高东低, 北部为太行山余脉, 西部为秦岭余脉, 南部为大别山, 中南部自西北向东南横亘800里的伏牛山, 东部为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河南分属四大流域, 北部为海河流域, 中部为黄河流域, 西南为长江流域, 东南为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发源地, 素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地理条件优越,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 因此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绚丽的自然旅游资源。河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但是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被利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对具有代表性且获得国家级称号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归纳 (见下页表1、表2) 。

河南省赋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同时各市 (县) 城乡地质结构、地理容貌和工农业经济各具地方特色, 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社会旅游资源。根据2004年河南省旅游资源调查结果, 全省共登记旅游资源单体39 802个, 涉及8个主类、28个亚类、171个基本类型。其中, 洛阳市河南省旅游资源最为发达的城市, 其次是新乡和焦作, 安阳、郑州、平顶山、南阳处于第三阶梯, 鹤壁、济源、三门峡、开封、许昌、驻马店以及信阳处于第四阶梯, 濮阳、商丘、周口和漯河处于第五阶梯。这些条件都为河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旅游资源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河南省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唯一性较弱, 多数旅游资源与周边邻近省份、尤其是本省内同质性较高, 带来了开发方向的雷同, 是各地区形成恶性竞争主因。河南旅游资源虽然丰富而独特, 但就目前开发状况而言, 许多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文化内涵挖掘较浅, 产业链条短且不完善, 旅游业态较为单一。

二、河南省旅游企业发展分析

据可得统计数字显示, 在2008—2012年期间, 旅行社数量呈现稳定缓慢增长的态势, 从业人数在逐渐递减, 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行业利润率呈现不规律变动。而星级酒店总数、客房数量及床位数在逐年递减, 行业整体收入基本变化不大, 出租率在逐年下降, 连续五年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所提升, 但2009年为这几年的最高值, 随后三年在逐步提升。

此外,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3》显示河南省截止到2012年底共有A级景区251家, 其中2A级景区45家, 3A级景区109家, 4A级景区89家, 5A景区8家。截至目前其中5A景区数量9家, 2014年4月国家旅游局公示今年入选的4A级景区名单中河南省为15家, 河南省高级别旅游景区增速表现迅猛。

对河南省旅游企业在全省的分布统计可以发现, 河南省各地市间旅游资源同质性较高, 在资源导向的理念下, 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发展处于被动的局面。从而形成地区间旅游产业布局同构严重, 导致无序竞争而带来的内耗现象, 缺乏相应的良性带动。

三、河南省旅游产业规模分析

自改革开放, 中国旅游业进入大发展之后, 河南省旅游发展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1989年的起步阶段;1990—1999年的发展阶段;2000年到现在的转型升级阶段。

截止到目前, 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国内旅游在全国名列前茅, 接待规模及旅游收入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入境旅游发展稍嫌滞后, 处于全国下游偏上的位置。河南省旅游发展在接待人次上, 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数还是国内旅游人数, 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表现出良好的势头。

(一) 国内旅游发展分析

由表7可知, 最近五年河南省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在稳步快速增长, 2010年接待规模达到2008年的1.81倍, 而接待国内游客收入则是2.12倍, 说明在国内旅游接待方面, 河南省旅游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 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也在提升。

河南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本省人口的小范围流动就能形成较大的旅游客流量, 但多是本省人在本省的旅游, 表8显示了2008—2012年河南省国内旅游的客源结构。通过表格数据计算可知, 2008—2012年河南省接待省内游客人数占国内游客的比例分别为:57.43%、66.23%、64.84%、71.04%、70%, 五年平均值达到66.76%, 呈现出典型的“四六结构”, 省内游客在国内客流量中占有绝对比重。河南地处中原, 交通枢纽地位明显, 过境火车车次、飞机架次众多, 国内旅游一日游发展迅猛, 2008—2012年来河南省省内游客一日游平均占到67.3%, 连续五年省内一日游游客比重分别为:57.44%、63.33%、64.85%、71.04、70%, 与整体国内游省内游客比重相一致, 一日游客流量也呈现出相同的“四六结构”。而一日游游客占接待国内游客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2.21%、20.17%、25.84%、36.47%、38%, 该比例过高并逐年增长, 说明国内游客在河南逗留时间短, 除主体客源是省内人口的因素外, 快速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高铁的发展为河南省旅游业在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也方便了客人的离开。在旅游收入方面, 2008—2012年省内游客花费占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65.79%, 说明省内游客旅游花费在旅游总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地理距离近、游览时间短、文化同源, 省内游客在本省的旅游消费进步空间不大, 如何吸引外省游客在河南旅游消费的增长, 已成为未来河南省扩大旅游收入、引起国民经济循环与流转的关键所在。

(二) 入境旅游发展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入境的外国游客与入境的港澳台同胞呈现出“二八结构”, 但是一些非沿海省市, 例如陕西、重庆等都呈现出“倒二八结构”, 表8统计了2008—2012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客源结构。

数据来源:2009—2013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8—2012年外国游客平均比重为63.82%, 港澳台游客平均比重为36.18%, 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四六结构”。外国游客比重在这五年分别为:65.08%、65.76%、65.44%、61.97%、62.24%。相对全国来说, 河南入境旅游客流总量中港澳台游客比重过高, 外国游客总量少、比重小, 入境旅游创汇能力不足。

由表9可知, 在外国游客构成中, 以亚洲周边邻国客源为主, 所占比重平均为45.03%, 最高值达到47.34%;美洲客源所占比重平均为9.6%, 最高值达到10.62%;欧洲客源所占比重平均为18.16%, 最高值达到19.62%;大洋洲客源所占比重为2.3%, 最高值为2.56%。此结果说明, 亚洲是河南省第一大客源市场, 而在13个主要入境客源市场中, 亚洲、欧洲游客比重较大;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明显, 德国、菲律宾、台湾和澳大利亚一直处于最佳状态, 法国与泰国市场呈现良性增长状态, 而结合其国民人口及整体出游率衡量英国客源选择河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表现较差。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 河南省旅游产业在最近几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但存在规模扩张而内涵增长不足的弊端, 旅游企业单体发展良好但产业联动性不足, 未能充分发挥旅游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功能, 旅游产业链条短、经济收入来源狭窄。在未来发展中, 河南省应转变发展思路, 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升游客消费水平;拉长与充实旅游产业链条, 加快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注重对省外尤其是经济实力较强区域客源市场的开拓与吸引;加大力度吸引海外客源, 丰富旅游消费内海, 调整旅游产业的收入结构。从而促进河南省旅游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9-2013) [K].

[2]孙双利.河南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市场研究, 2014, (5) .

[3]张婷婷, 赵广.河南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J].河南科技, 2014, (8) .

3.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三

【关键词】旅游产业;华阴;经济社会;文化;亚核心

一、陕西省华阴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华阴市委、市政府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依山兴城,以城带乡,旅游牵头,全面带动”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旅游立市、工业富市、开放开发、项目带动”四大战略,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旅游产业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障”的5项工作格局,团结和带领华阴人民,抓旅游、争项目、促发展、保稳定,使华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二、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对华阴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

(一)经济意义

作为关中平原东部的重要城市,华阴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有雄居五岳之尊,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西岳华山,有在道教文化的发展起着深远影响的名园玉泉院,有被誉为“陕西故宫”的帝王行宫西岳庙,还有比万里长城早建百余年的魏长城遗址等,旅游景点多达500多处。华山景区是全国风景名胜40佳,全国文明旅游景区示范点和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入选中华十大名山,并被国家建设部列入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华阴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源源不断的旅游者,旅游业累积的经济价值在城市经济总量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一大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并带动城市餐饮、宾馆、运输等大批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城市税收,优化了城市经济结构。

(二)环境意义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差,生态脆弱,近些年的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直接成本,而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尤其应当注意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保证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华山旅游体制调整的机遇和挑战,华阴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依托华山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树立“大华山、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按照“登山、戏水、论道”和“山、城、庙、水”一体化建设的生态发展思路,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准则,结合华阴市城市发展与旅游业现状,全力构建“山水绿色华阴”。

(三)社会意义

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城市的基础设施等级,不断创造社会效益。华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构建山水绿色华阴,打造中国西部旅游休闲之都”的目标,按照“东扩南接,城景一体”的城市发展思路,以十大民心工程为重心,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包联责任制,不断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政府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严格把关,实行责任追究,坚决制止乱占乱建行为,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华阴市狠抓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作,积极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

(四)文化意义

西部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华阴市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结合地带,西距西安120km,东距洛阳230km,南依秦岭,北临黄渭,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所在地。华阴春秋设邑,战国置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93年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为华阴市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城市整体品质,不断更新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意识。

三、对发展壮大华阴旅游产业的建议

(一)“亚核心”视角的旅游产业化模式

所谓“核心区”,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其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边缘区是一个区域中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通常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区域的边远位置,在经济上对区域的贡献不大,在生产上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所谓“亚核心”,是指经济地位和功能介于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次级核心,是局部边缘区的核心区。

如果把整个华阴市看作一个区域,“核心区”就是以华山山岳区为核心的旅

游经济发达的华阴市区,而华阴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就可定义为“边缘区”。因此,华阴县域经济“亚核心”视角的旅游产业化模式是以华阴市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等为依托,建立多个次级核心,通过“亚核心”的极化作用聚集市区周围“边缘区”的旅游、人力、科技等资源,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聚区,培育华阴市特色的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华阴县域经济发展。

(二)充分依托自然地理条件发展特色旅游业

分析县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培育农产品种植基地,依托基地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和以食宿、采摘、娱乐、休闲为主的“农家乐”,建立农业旅游体系。华阴市有些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单纯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无法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利用这些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培育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种植基地,不仅能为当地群众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还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素材。

以大规模农产品种植基地为基础,发展植物观赏、水上运动、垂钓、农产品采摘、生态就餐等旅游活动,形成景观优美、旅游功能相对完善的农产品景观旅游区,使当地群众通过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产品景观旅游区发展食宿、采摘、娱乐、休闲为主的“农家乐”,实现统一管理、集体化经营,既能增强旅游区的服务功能,又能使当地群众实现多渠道创收,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互动发展。

(三)重点发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华阴市旅游资源应该在突出特色的前提下彰显人文,把华阴市自然与人文并重齐驱。人文旅游是文化在旅游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的旅游就会缺乏魅力。受季节性影响的旅游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走生态旅游之路就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深度发掘旅游的文化底蕴,发展文化旅游,促使地方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特色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华阴旅游胜地的文化形象。

1.温泉文化。

华阴温泉资源丰富,在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温泉旅游的开发规划与华山壮丽的自然风光与西岳文化、关中文化、道教文化等相融合,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这样既开发了温泉资源,同时也将华山地区优良的文化传统很好的保留并传承下来。可以借鉴温泉旅游开发成功的案例,比如华清池温泉,华清池旅游开发的成功之处在于有效的利用温泉资源,同时把唐文化融入到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像在华清池景区可以看到杨贵妃的身影,听到关于李杨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华清池的发展创造了文化氛围。

2.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是我国主流文化之一,完美应取精华,将这一优良文化发扬光大。华山景区建设发展应联手道教文化研究机构,组织社会道教文化爱好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华山道教文化的发源、流传,以及文化地位与价值等进行系统地整理与研究,修饰改建华山道教宫观,使其作为道家文化场所吸引游客前去 拜谒。并广泛组织区域或全国性的道教文化活动,弘扬积极的道教精神,以拉动华阴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在当今“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陕西省“全面提升陕西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使旅游产业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目标下,华阴应依托自身旅游资源特色,积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促进华阴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玲.建设慢节奏、生态化的风景地区旅游小城镇——以华阴市为例[J].中国园林.2008(11).

4.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篇四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居全国第二十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九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旅游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有利于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扩大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统一、开放的旅游大市场的形成,激发旅游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五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区、市)都在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的构成等方面都与河南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

特别是在入境游方面具有强势地位的省市,凭借现有基础和国际交往的大通道,仍将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加上汇率调整等因素,势必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

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呼应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在分析“十五”旅游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

一带: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

五区: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一)促进旅游与经济互动,彰显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要围绕郑州都市圈、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的旅游主题,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游和城市近郊游,加强旅游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使郑州成为全省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国内外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旅游人才开发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洛阳龙门景区文化自然要素,整合白马寺、关林、牡丹园、天子驾六等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重现宋都古韵。同时,该旅游经济带要大力发展工业观光、农业观光、科普、体育、会展等相关产业,增强对全省旅游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重点发展三门峡黄河白天鹅生态苑、黄河小浪底景区、濮阳生态旅游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湿地鸟类保护区、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园等。将这一横亘中原的黄河母亲河建设成绿色生态走廊,并作为文化旅游走廊的环境辅承,勾勒出人文气息醇厚、自然生态优越的世界精品旅游带。

(二)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

要以申报嵩山、观星台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少林武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突出武术文化主题,做大做强集培训、演展、竞技为一体的武术产业。进一步美化景区生态环境,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意境。加大嵩山文化圈开发力度,加快寺、庙、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要素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旅游经济区域。

(三)融合自然人文因素,提升太行山旅游经济区

要强化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打通景区连线,着力打造以自然山水、殷商文化为主体,与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相映生辉的品牌景区,加快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勾画多种形式的旅游线路。积极开发滑翔、登山等专项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景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经济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要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充实娱乐、购物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拓展伏牛山旅游经济区

要加强旅游经济合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连线成片,形成整体合力。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促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建设成为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功能为主,旅游产品层次分明,旅游产业链条完整,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区。区内中心城市和县城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五)打造“一红一绿”胜景,开发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

要突出“一红一绿”的主题,重点实施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该区域旅游经济的龙头。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休闲度假氛围,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互通能力。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把该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旅游经济区。

三、旅游产业发展任务

1.丰富功能,拓展自然生态旅游业

以“一河三山”自然山水为基础,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为重点,倾力打造世界级的自然旅游品牌产品。大力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注重景观品位的提升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迅速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

云台山景区要大力美化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充实瀑布水源,加快茱萸峰森林公园、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注重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将温县太极拳表演纳入景区游览项目,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嵩山景区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体育竞技比赛、地质科学考察与文化旅游有机组合起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宝天曼景区要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辟建生态环保、科普修学、科研考察的高端园地,将之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推向世界;以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为托,建立恐龙蛋化石群地质科普旅游区,把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化石遗迹展览馆、白垩纪地质公园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地质自然主题旅游区。

将五龙口风景名胜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鸡冠洞风景名胜区、岈山风景区、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石人山风景区、郑州黄河游览区、林州红旗渠游览区等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具有发展成为AAAA级景区条件的老界岭、老君山、白云山、天池山、鸡公山、南湾湖、八里沟、万仙山、王屋山、淮源等景区,作为河南自然生态旅游的重点产品加以完善提升,进一步抓好景区的精深开发,通过道路连接和线路组织,优化连线连片开发格局,积极发展登山、探险、健身、水上游乐等多种旅游项目,拓展旅游功能,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2.多元发展,重视社会旅游业

红色旅游。把信阳红色革命根据地、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郑州二七纪念堂、桐柏叶家大庄、确山杨靖宇故居、晋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镇平与夏邑的彭雪枫纪念馆、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和以林州红旗渠、兰考焦裕禄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品牌资源等,作为河南著名的红色旅游标志,进行组团发展,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充实配套服务功能,创新展示方式,增强游览效果。

节事会展旅游。继续办好现有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焦作国际太极拳赛会、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等重要节会,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节事会展活动。以郑州为主,发挥大中型城市的商旅会展功能,发展商务旅游,创立会展品牌,积极争取一些中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博览的承办权。

民风民俗民居旅游。依托盘古庙会、太昊陵庙会、中岳庙会、大山庙会、洛阳关林庙会、马街书会、中原庙会等民间庙会活动,展现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和精华;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博物馆、豫西民俗文化主题园、豫南民俗文化主题园等民俗旅游主题景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品位,开发丰富

多彩、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对历史特色民居的保护性开发,使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和徐家大院、太行山民居、大别山民居等成为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现代工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金星啤酒集团、郑州三全食品公司、郑州宇通客车公司、河南安彩集团、许继集团、漯河双汇集团、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洛阳一拖集团、新飞集团为依托,开展工业旅游。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工业旅游点,展示企业文化精神,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金鹭驼鸟乐园、洛阳南村、临颍南街村、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新乡小冀京华园、新乡七里营刘庄为依托,开展农业观光游。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豫西等地的杜鹃观赏基地、洛阳牡丹基地和牡丹观赏园、开封菊花种植基地、濮阳世锦园鲜花生产基地、信阳潢川盆景园等特色花卉旅游项目以及信阳茶叶生产基地。

体育保健游。重点开发景区或城市近郊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挖掘传统中医医疗康体功能,建立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疗养院和康体保健区,积极发展各种运动场、训练基地、滑雪场和体育竞技类主题公园等专项体育旅游场所。

5.中国产业发展态势与产业发展展望 篇五

从重要行业运行情况看,20年底,在我们长期跟踪研究的20个行业中,有11个行业位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增长景气指数大于110),另一方面,景气较差(增长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则由的11个下降到2个。

图1还显示,从20至年年底,处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处于较差景气水平内(增长景气指数小于100)的行业数量及所占比重则不断下降,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目前中国经济良好的增长形势。

附图

图1 ~2002年工业行业总体景气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表1是根据2002年各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将20个重要行业划分为五大类的情况。表1显示,2002年以来工业领域各主要行业增长景气发生明显分化,行业间增长景气差距加大,出现了诸如汽车制造、食品、煤炭工业、机械制造等一批景气水平高的行业,同时也有一些行业陷入景气低谷,这背后蕴含着一个趋势――中国正在形成一批新的主导产业,这些行业有可能持续,甚至、30年拉动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增长。

从景气变化情况看,2002年,20个行业中,除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及饮料工业外,其余行业的增长景气较200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其中,汽车、煤炭、食品、机械、金属制品和建材工业的提升幅度尤为突出,这些行业是拉动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总体看,2002年,上升行业的数量及上升幅度均远高于以来的情况。

从表2看,景气状况良好(指数≥13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是汽车工业,该行业2002年景气均值达137.9,同2001年相比提高36个点以上,创近年来各行业之最。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看,汽车工业高速增长意义重大。汽车工业可以拉动很多行业的增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汽车及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大约相当于汽车工业本身的2.5~3倍。假定相关产业与汽车工业的投入产出比例保持不变,据此推算,“汽车族”产业群的规模将达到国民经济总量的7%~8.5%左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12%。景气水平较好(130>指数≥11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食品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工业(不含汽车)和金属制品业。2002年,这四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景气水平和上升幅度也是其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未出现过的,处于这一景气水平及之上的五个行业是2002年工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景气水平适中(110>指数≥100)且处于上升阶段的行业有:建材、医药、钢铁、电力、电子、烟草、家电、造纸印刷、饮料、化学和纺织服装等行业,这类行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是保证我国工业乃至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景气水平较差(100>指数≥90)的行业是有色金属工业,景气水平差(指数≤90)且相对下降的行业是石油天然气工业,这两个行业虽然景气水平较低,但其在2002年表现出的复苏势头同样需要关注。

表1 2002年重要行业平均景气状况分类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表2 2001~2002年各主要行业景气指数变化情况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以上分析可看出,2002年以来,除电子、机械等传统经济增长带动力量外,增长景气快速提升的行业如汽车、煤炭、钢铁、电力、建材等行业,以及重新焕发增长活力的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如食品加工业、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逐步加强,并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行业增长格局的这些新的特点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增长活力的提高。

一、钢铁工业

2002年,随着国内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升级,钢铁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的增长阶段,行业增长景气指数除在4月、8月两个月因市场预期调整而出现短暂波折外,总体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年末景气水平为历史最高。

表3 2002年重要行业景气综合分类

附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

2002年,钢铁行业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价格也在板材的带动下强劲复苏,而由于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钢铁进出口形势严峻。据统计,2002年1~11月,钢、铁、材产量分别为16381.21万吨、15389.18万吨和17354.1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09%、16.03%和19.58%;1~11月份,我国钢材表观消费量高达19096.11万吨,同比增长22%,预计全

6.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六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情况

1、旅游业增长势头日益强劲,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从1978-2008年,全省累计接待境外旅游者1449.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4.63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2亿人次,收入人民币2713亿元。其中:2008年虽然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旅游业仍保持增长态势。接待境外游客125.7万人次,外汇收入6.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8.2%;接待国内游客9056万人次,收入5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22.5%。2008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到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9%。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我省旅游业仍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5685.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07%;旅游收入334.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比增长26.99%,为全年旅游产业发展起了好头。

2、旅游展示我省形象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我省年接待境外游客100多万人次,接待外国政要、联合国官员、驻华使馆官员、国际友好人士、国际知名人士及外国媒体记者逾万人次。通过旅游这一重要窗口和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繁荣的陕西。凡到陕西的境外游客和官员,都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城镇面貌的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震撼。随着人流的增加,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不断涌入,旅游业对提高我省 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利用外资的规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我省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目前,我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家,中国旅游强县1家,省级旅游强县21家,旅游企业3000余家。其中旅游景区(点)300多个,国际国内旅行社543家,旅游星级饭店327家,旅游汽车公司20多家,车辆1700余辆,旅游餐馆1000多家,其中,陕菜“品牌店”68家,陕菜“示范店”10家。还有大量的旅游度假村,社会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特别是近几年,社会资本投资宾馆建设、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进一步加快了我省旅游业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对接步伐,旅游业已成为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

4、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体系建设更趋完善。近年来,全省各地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同时,新型旅游业态迅速兴起,涌现了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自驾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类型不断丰富,产品开发建设不断精品化。

5、旅游业与文化紧密结合产生越来越多新亮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旅游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结合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创新开发了很多深受市场青睐的文化旅游产品,既丰富了旅游内容,深化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又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加快了文化产业化进程。如开发建设的大唐芙蓉园、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关中民俗博物院、仿唐乐舞、长恨歌等。

6、旅游业带动作用显著,已成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城市建设、邮电、通信、建筑和农、林、牧、渔、食品加工以及服装、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国民经济多个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扩大社会就业和群众增收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数31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55万人。有7108家农户参与经营农家乐,创造非农就业岗位3.5万个。年总收入达到3万元的农家乐已达4000多家,年收入在30万元的农家乐超过100户,年最高收入达150万元。旅游业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都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旅游发展的新亮点,迅速发展乡村旅游,调整了农业结构,拓宽了农业发展的内涵,建立了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也了更新了农民观念,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富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情况

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8月11日上午在西安召开。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袁纯清省长、赵正永常务副省长、景俊海副省长出席会议。各市政府市长,主持旅游工作的的副市长,发改委主任,旅游局局长,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县长(区长),旅游局局长及旅游企业、旅游院校、新闻媒体代表共600人参加了大会。

会议由赵正永常务副省长主持。景俊海副省长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的说明》讲话。他从发展我省旅游产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等三方面对《决定》进行了详细 说明。《决定》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陕西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出发,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牢固树立大旅游观,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大规划统筹,实施“168”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旅游核心板块和精品线路;加快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支持服务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与促销工作;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投融资体系,增强旅游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等九个方面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布署和安排。

秦正秘书长宣读了《陕西省关于建设旅游示范县(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优选旅游总收入占GDP30%以上,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城镇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以上的,旅游景区特色突出,旅游接待设施布局和功能齐全,旅游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的10个县(区)先行进行改革试点。

袁纯清省长作重要讲话,袁纯清省长与邵琪伟局长为陕西天地旅游投资企业揭牌。天地投资企业由陕西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宽带天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和陕西宽带天地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注册资本2亿元,是我省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在旅游市场机制创新方向进行的有益探索。

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讲话中对陕西在旅游业30年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对陕西旅游发展从落实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重要讲话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议。邵琪伟局长还代表国家旅游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国家旅游局将积极支持和协助陕西共同打造秦岭生态旅游板块,建立《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支持陕西建设红色旅游精品产品。

会议进行了陕西旅游顾问聘用仪式,同美国内华达州、香港旅游局、凤凰卫视、港中旅、大韩航空公司、东航等有关单位还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7.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七

关键词: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现状,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尽管在整体上还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但是, 经过十几年的初步实践, 体育旅游产业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个消费和投资热点, 体育市场日渐活跃, 各类体育企业不断涌现, 体育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著。

一、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意义

(一) 体育旅游具有健身功能

休闲生活方式是人们历来崇尚并乐于实践的一种方式。在这一方式的导向下, 体育旅游正逐步演化为一种独特的休闲消费活动。体育休闲旅游可以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 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 以旅游商品的形式, 为旅游者在施行旅游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 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 体育旅游具有经济功能

旅游产业是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综合性产业, 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随着近年来北安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体育产业发展迅速, 已初步形成了体育休闲、旅游、娱乐、餐饮、住宿等配套的休闲体育产业体系。一个以体育为特色的综合产业链初步形成。尽管与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这样的城市相比, 北安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仍有明显的差距, 但与黑龙江省的其他城市比, 北安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 发展体育旅游业, 在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 又能丰富旅游的内容,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如果能够充分、合理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将会对北安地区乃至黑龙江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北安市发展体育旅游的现实基础

(一) 北安具备发展体育休闲旅游需要的物质基础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正北方的中心地带, 是正在发展建设中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也是黑龙江省发展规划中五个综合性发展城市之一。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315.9亿元, 同比增长13.3%, 增幅高于全年目标0.3个百分点。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5.9亿元, 同比增长15%, 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0.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8亿元, 同比增长10.1%, 对GDP增长贡献率为1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2亿元, 同比增长12.7%, 对GDP增长贡献率为36.5%。三次产业结构为46.2:17:36.8。经初步品位认定, 独特性和垄断性旅游资源占整体旅游资源的42%, 从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实体数量上看, 北安市旅游资源5类32种基本类型占全国基本类型总数68种的45.05%。特别是五大连池风景区被誉为“天然的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 素有“药泉”和“圣水”之称, 集生态旅游观光、度假健康疗养、地质科学考察为一体, 相继获得2个世界级和14个国家级称号, 2010年五大连池景区申遗进入国际评估审核程序。一个以体育为特色的综合产业链初步形成。

从上可得出北安市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居民对体育休闲旅游的需求。同时北安旅游业已初具规模, 相关基础设施完善。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稳定发展, 北安经济高速发展为北安发展体育休闲旅游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北安具备发展体育休闲旅游所需的旅游资源

北安具有发展体育休闲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和人文旅游资源条件。从地理上看, 北安介于东经126°16′北纬47°35′-48°33′之间。北安市是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 是滨北、齐北铁路的终点, 北黑铁路的起点。公路有国道202线, 省道202线, 省道302线, 省道303线, 均在北安境内交汇, 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地形外貌上看,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正北方, 总面积7149平方公里, 全市总人口数13万, 其中城市人口5万人。乡镇人口8万人。 (2013年数据) 市辖6个街道 (和平, 兆麟, 铁南, 庆华, 北岗, 铁西) , 9个乡镇。辖区内有中、省、黑河市直单位42个。北安市东与绥凌县、逊克县接壤, 西与克东、拜泉县毗邻, 南隔通肯河与海伦市相望, 北与五大连池市交界, 耕地2333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32.74%;林地3440平方公里, 占总面积的48.27%;草原433平方公里, 水面73平方公里, 可垦荒地40平方公里。

境内有乌裕尔河、南北河、通肯河, 共有支流26条, 总长953公里。从气候上来看, 北安市地处寒温带, 属于季风控制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春初、秋末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 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复杂的地理环境及适宜的气候特征, 为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基础。还有一些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项目, 以及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 如漂流、爬山都进一步推动了体育旅游行业的发展。

三、北安市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基础较薄弱

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旅行社、交通、通讯、旅游饭店、旅游区住宿, 体育旅游活动场所的规模、类型及数量。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 服务是否周到, 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 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 在这方面, 北安市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二) 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有一定盲目性

作为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体育旅游的概念在国际上盛行开来以后, 各地都加大了对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 但是大部分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生命周期较短, 很难吸引到“回头客”体育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决定该项旅游业的发展前途, 在游客自主意识显著增强的今天, 已经不能符合现实的需要, 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与再生性开发, 巩固和提高吸引力。

(三) 体育产业市场机制不完善

北安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但对这些资源缺乏系统的整合与包装, 还没有形成体育旅游的产业链, 有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品不多, 体育产业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强, 北安地区应该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体育旅游设施, 应该有目的地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符合本地特色的项目, 不能盲目地复制其他地方的项目, 应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丰富体育旅游文化内涵, 尽可能地融合极限体育旅游。

(四) 体育旅游资源的保护有待加强

体育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发展重视不够, 比如很多景区在开展旅游之前并没有进行旅游规划,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其中很多影响如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等是不可逆转的, 它们是大自然长期造化和人类历史长期沉淀的宝贵财富, 当然也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体育旅游资源的两大要素为体育旅游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于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离开了这些资源, 体育旅游将不复存在。旅游资源是一种很脆弱的资源, 再生能力差。北安地区要发展体育旅游, 就必须要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要减小自然性的破坏、防止人为性的损伤, 特别要杜绝建设性的破坏和游客带来的破坏。

四、北安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一) 进行产业扶持健全市场机制

为贯彻落实北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和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 加强对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 推动北安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北安市政府制定了《北安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所涉及的发展重点之一就是发展体育旅游业———充分利用北安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度假和重大赛事观战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旅游, 与旅游企业合作, 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动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升级。借此机遇, 要不断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理顺政府、企业、市场间的关系。尤其要发挥旅游企业在北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体育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同时, 企业还需要通过市场方式取得资金支持, 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只有这样才可以继续推出富有特色和开发潜力且投资回报高的体育旅游开发项目, 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对本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的投入, 以实现本地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 发挥本地特色合理开发资源

对近年来旅游消费的倾向调研表明,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期望了解自然, 探索自然环境的奥秘, 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人们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形式, 大部分旅游者已经开始厌烦传统的大众观光式的旅游方式, 他们期待一种更富个性化、自然化的旅游方式, 而体育旅游无疑正是这些旅游消费者喜好的选择之一。

(三) 进行关联开发强化产业联动作用

体育旅游项目开展的完整程度, 有赖于旅游产业本身整体的良好氛围和相互的关联度。传统的风景旅游区具有良好的开发基础但缺乏体育旅游主题, 因此, 注重景区开发建设的综合性功能, 比如在景区或景区外围关联性地引进和开发适宜的以体育为特色的活动项目, 以体育项目提高同一景区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使体育旅游开发与邻近景点实现联动和对接, 不但可以丰富旅游地的旅游产品, 避免体育旅游活动项目开发的单一性, 也充分利用了景区的各种现存资源尤其是客源, 强化了体育旅游项目与水安市旅游业发展的整体关联度。

(四)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

在市场竞争中, 人才是短缺的, 是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最关键因素。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 这样就可以提高整个旅游队伍的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比如西岭雪山的滑雪项目, 就需要精通科学训练的服务人员的指导, 这样, 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康体健身, 而且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现今北安地区整个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符合发展需要, 政府需要通过开办业务讲座、引进专门人才以建立规范的体育旅游项目团队经营管理及安全技术服务体系。

总结

体育旅游产业决定了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一种以体育为商品的特殊旅游形式, 具有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特征, 体育旅游产业具有“绿色经济”环保理念下的可持续性特征和具有覆盖面宽的市场适应性特征, 具有公众参与性特征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体育旅游产业经济日益影响和诱导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人们采取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形式, 体育旅游产业彰显了造福人类的最高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杨乙元.延边体育旅游产业整合研究[D].长春:延边大学, 2012.

[2]伍霞.泸州市黄荆风景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 2012.

[3]刘畅.陕西秦岭山地体育产业布局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 2013.

[4]陈林会.区域体育产业增长极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2.

8.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篇八

[关键词] 汽车保险 汽车产业链

当今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处于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发展速度:汽车产销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是世界平均速度的10倍。

另一方面,包括保险在内的下游服务行业的发展也将有力地推动汽车产业上批量、上水平。因此,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保险业的有力支持,同时也为保险业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一、从国外的经验上看,保险贯穿于汽车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各环节

1.就制造商而言,产品责任险和产品召回险可为其转嫁巨大的经营风险。在产品责任上,据JVR(Jury Verdict Research)资料表明2,在1995年4月至2005年4月的10年间,汽车与汽车配件(如:座椅、安全带、轮胎等)产品责任险的案均赔款高达400万美元,交通工具类的案均赔款为270万美元;汽车配件在不同事故中的赔款差异最大,从1.3万美元到2.85亿美元不等;

在汽车召回上,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美国共召回超过2亿辆整车和2400多万条轮胎;在日本,自1969年至2001年间,也共召回缺陷车辆3483万辆。而且,当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车型的日益多样化、复杂的制造工艺以及研发时间较短,汽车召回越来越频繁,2004年美国汽车召回创纪录,通用汽车公司当年召回约2500万辆汽车;在2002年到2004年两年间,雷诺被迫采取召回行动18次,宝马10次,尼桑9次,马自达、奔驰各8次,奥迪、KIA、沃尔沃、大众各7次;菲亚特、本田、美洲豹和SAAB各5次等,在召回的汽车中,约40%属电子系统出现故障,60%则是由于汽车存在机械方面的隐患。

可见,汽车整车或配件的潜在缺陷、汽车召回制度是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其产生的损失和费用也是昂贵的,因此,发展汽车产业,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风险规避机制是必要的。

2.就销售商而言,汽车金融将有力推动汽车的销售。国际汽车企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汽车金融公司既是汽车公司推动销售的利器,也是公司的盈利点。在美国,80%的新车是通过贷款购买的,即便是印度也有60%~70%的贷款购车比率;同时,通过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企业可以培养用户的消费忠诚度——当用户二次购车时,可以通过汽车金融公司直接置换该汽车品牌的新车,从而实现用户持续购买的功能。

3.就车主而言,机动车强制保险和商业保险可为其自身和公众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对于车主而言,车辆保险是对自身或第三方提供一种风险保障,不少国家采用了强制保险制度。对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其各州在强制车险的保额设计上,不但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定最低的责任险保额,使得当交通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负责理赔受害者本人的医疗费用,而且还考虑了对受害人治疗恢复期间的收入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有些州的责任险甚至将治疗期间伤者的护理费用和家庭内未成年子女的看护费用也纳入其承保范围,该车险保险制度最大限度地解除受害人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并保障其家庭经济来源不受影响。

二、群策群力,发展我国汽车系列保险,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1.共同开发和推动汽车系列保险产品发展,推动汽车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开发和推动汽车召开保险,为汽车制造商解除后顾之忧。我国于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一汽集团则于2004年开创我国首次汽车召回的先河,对马自达6CA7230AT型轿车进行召回维修;同年11月,上海通用则由于真空软管问题可能影响制动,首次召回2.7万辆2.0升型君威轿车;而最大的一次召回当属重庆长安铃木,于2004年9月对15.7万辆电喷奥拓轿车实施召回并免费维修。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探讨开发和推动汽车召回保险产品,为汽车厂商提供风险转嫁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应积极开发商业车险新产品,提高其保障程度。2006年7月1日,我国已正式实施了交强险,但在商业车险上,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产品较单一,保险责任限额较低,在间接损失的保障上不足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应使商业车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与之相对应。

2.风险共担,恢复和经营好汽车信贷保证保险,促进汽车销售。我国自1998年10月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至今,信贷购车比例不足汽车总销售量的10%,保险公司也积极开办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予以配合。然而,由于我国个人诚信体系的缺失,加上汽车销售商在售车商的信用行为不一,银行和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风险管控上的认识和做法不一,以致在爆发井喷的2001年~2003年里,出现汽车个人消费信贷的大量坏账。从2003年底起,保险公司退出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银行退出汽车信贷市场。目前,随着个人诚信体系的逐渐健全等制约汽车消费信贷的障碍逐渐消除,车贷市场出现复苏的迹象。但是,汽车销售商、银行和保险公司能否形成风险共担的机制,共同在风险的识别、管理以至最后的风险承担上,建立起有效的分担机制,则是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重新开办并取得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信息共享,共筑诚信,做大汽车产业价值链,服务好共同的消费者。保险业和汽车产业应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一是在公共信息上。二是在私有信息上,各行业间应进行互利的共享,以推动产业做大。

此外,在推进保险业和汽车相关产业协同合作时,行业间的诚信是重要的基石。

上一篇:百团大战精神鼓舞我前行下一篇:把握青春珍惜时间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