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微型课教案(共16篇)
1.九年级化学微型课教案 篇一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
第一轮 课题: 课题:燃料及其利用
一、目标解读:
1、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及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认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认识使用和开发新燃料及能源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要点回顾: 要点回顾: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1)消除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 “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 “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 +2O 点燃 CO +2H O(发出蓝色火焰)4 2 2 2(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化学性质: 可燃性 C H OH+ 3O 点燃 2CO +3H O 2 5 2 2 2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 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吸热反应: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1)优点: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三、典例分析: 典例分析:
例
1、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杰出 的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A 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B 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 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 设法降低油井井口温度 例
2、石油、煤、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
要的化石燃料,对这三种燃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都是混合物 B 燃烧都会放出热量 C 都是可再生能源 D 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四、达标练习: 达标练习: 1、2009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 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B 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C 提倡以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 D 开发新能源,禁止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
2、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因为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残废的首 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 遇到意外的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 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 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D 所处地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3、汽车尾气(含有烃类、CO、SO2、和 NO 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源,治理的方法之一 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它的特点是使 CO 与 NO 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 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并促使烃类充分燃烧及 SO2 的转化。)(1)写出 NO 和 C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源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A 开发氢能源 B 使用电动车 C 植树造林 D 戴上呼吸面具
五、拓展提高:
4、汽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取 11.4g 样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经分析测定产生 了 16.2gH2O 和 35.2gCO2。汽油样品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2.九年级化学微型课教案 篇二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 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 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 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 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 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 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 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2)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3)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1)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2)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 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 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摘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教学现状,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3.九年级化学课前教学设计初探 篇三
关键词:课前教学;实际需要;设计教学
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如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课堂气氛沉闷,那么教师就很难教学,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效果。而课题教学效果又取决于课前教学的设计,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谈谈课前教学设计的一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生理要求设计教学
从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看,学生正处于大脑发育时期,学生大脑的可塑性很大,如果引导不好就会抑制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大脑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感到疲倦,学生就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那么你这堂课就是你在唱独角戏,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根据学生的生理先从有趣的实验、讲授有关的化学史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产生求知欲,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宏观到微观,如果符合这个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会降低。例如在教学中从学生已知的事实来说明未知的道理,那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我在氧气的应用过程中推理得到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的性质;从二氧化碳灭火的应用,推理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的性质等。任何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先前的经验,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
如果一堂课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把知识点设计的高高的,学生好似听天书,照搬教学环节,不根据学生实际教学,课堂就会变得死板僵化,从而失去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交流、讨论活跃思维,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这样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一定不能只是以教师的单方面去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心理、认知规律、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绍凯.初探提高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策略.课程与教材研究,2011(12).
[2]田我兵.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探讨.陕西教育教学,2010(9).
4.化学式微型课教案 篇四
导入新课: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元素的相关知识,元素有多少种?生:有100多种。师:这些元素可以组成多少种物质?生:三千多种。
师:我们把这些元素符号比喻成英语字母的话,元素组成物质就像26个英文字母组成无数的单词一样。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元素符号“Fe”表示的意义。生:一个铁原子,铁元素,铁这种物质。
师:那么CO
2H2
H2O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生:积极回答。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元素符合是如何表示物质的,即化学式。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式及其含义,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2.了解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新课讲授:
第一环节,化学式的定义 师:选两位同学上黑板写。
师:请同学们写出自己所认识的化学式,有没有人愿意上黑板来写?生:纷纷举手。生:分别写出了几个自己所认识的化学式。
师:同学们看一看他们所写的化学式正不正确?生:有的说不正确,有的说正确。
师:纠正后。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位同学写的化学式跟你们学的英语单词有何区别。生:化学式里有数字,而英语单词里没有。
师:对,化学式中有数字。而且这些化学式还表示出了该物质的元素组成。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给化学式下一个定义。生:化学式就是,由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化学式呢?生:不是,只有纯净物有化学式。师:对,而且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第二环节,化学式的意义
师:同学们所写的这些化学式可以表示哪些意义呢?生:思考
师:以教材P81中“图4—11化学式H2O的意义”为例讲解化学式一般能表示的意义。宏观意义:①表示该物质;②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意义: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该分子的原子构成。
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下列内容:化学式2 H2O中数字表示的意义
师:巡视学生讨论情况,必要时给予引导。讨论完后,让各个小组积极展示。直到同学们掌握讨论中符号的意义。最后老师作小结,并说明化学式的意义是本课题的重点。第三个环节,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2有关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的一些规律,完成下列【任务】:(1)读出:KCl、MgCl2、Na2S、CaO、SO3(2)写出,铜、银、硫、氩和臭氧的化学式。生:阅读并完成任务。师:做出评价和小结,口诀:金氢左,菲金右,符号右下加个数,氧的符号总在后。先读后写,先写后读。有脚码要先读,“1”字不用读。并扩展一些其他化合物的读法,例如:(1)一些物质直接读:H2O(水)、NH3(氨气)
(2)含有酸根的物质读作某酸某:Na2SO4(硫酸钠)、CaCO3(碳酸钙)、KMnO4(高锰酸钾)等。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学式的概念、意义、写法及读法。要求同学们会写并读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并能够说出化学式的意义。其中化学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板书设计:化学式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2、化学式表示的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该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3)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4)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分子中有哪几种原子,每种原子各有几个所 含元素的原子个数)
二、化学式的书写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写法:金,氢左,非金右,氧最后;原子个数右下角(如果是1个原子,则“l”字略).三、化学式的读法:
读法:从后到前中加“化”;有角码,要先读;“1”字不用读.课堂小结
1、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化学式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物质元素的组成,以及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5.九年级化学微型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1.了解云的形成过程。了解云和雨的关系、云和雾的关系。
2.会观察云量,明白云量与天气情况密不可分。教学重难点:1.了解云的形成过程。了解云和雨的关系、云和雾的关系。
2.会观察云量,明白云量与天气情况密不可分。
教法:
多媒体展示法
学法:预习法
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喜欢他什么?看,他腾云驾雾地来了!(播放视频)此刻,我们是不是也想腾云驾雾,漫步云端呢?(板书课题)其实,这奇妙的云本身也有好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二、展示交流
同学们,上节课我让同学们搜集有关云的资料,还可以请教别人,现在请向小组内的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收获,然后总结一下进行小组汇报。好,开始吧。好,停下来吧。第一组,很好,请坐。第二组,不错,第三组,第四组。
三、云的形成。
1.这些千变万化的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请看一段视频(播放云的形成视频)。看过之后,谁能说说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2.幻灯片出示:(云的形成示意图)并板书。3.云所形成的景象蔚为壮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4.今天我们着重说一下其中的层云。同学们,你们觉得它像什么?其实,云和雾都是有水蒸气凝结成的。你们登过黄山、庐山吗?(出示黄山云雾、庐山云雾图片)对云雾有什么样的感觉?登过黄山、庐山等高山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山下看去,山上白云缭绕;可是到了山顶,身在白云里,感觉却跟在雾里没有什么两样。板书:水→水蒸气↗
高空→云
↘ 贴近地面→雾
5.了解了云雾的形成,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演示一下云雾的成因。
四、云量。
1.请同学看一组图片,说一说:这些图片显示的是什么天气?云块占天空面积的多少叫“云量”,这是一项重要的天气预报内容。
五、知识链接:云和雨的关系。
1.出示图片,观察这些图片,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阅读知识链接,说一说云是怎样变成雨的? 3.幻灯片展示:雨的形成过程。
六、争当天气播音员
这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云、雾、雨,它们是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就让我们也当一回播音员吧!(出示幻灯片)先自由练习,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争当小小播音员。开始吧,好,停,你说,你说,你说,你说,同学觉得谁播得最好,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七、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6.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六
化学备课组:黄福兵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4、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家里做饭时用的是什么燃料?我们烧水时为什么要开窗或开换气扇? 走在路上,一辆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你有什么感觉?
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能量、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三大化石燃料是什么?煤中含有哪些元素?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观察图7-28)
那么,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酸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破坏植被、腐蚀建筑物、影响人体身体健康。(观察图7-29和图7-30)
[活动与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比较在“水”和“SO2加水”中的“植物叶子或果皮”、“镁条或锌粒”、“大理石或石灰石”有什么不同。
1、分别产生的现象。
2、产生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为了防止酸雨带来的危害,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组织学讨论)
(二)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汽车使用的燃料有哪些?主要是汽油和柴油。
汽油和柴油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胁着我们的健康。
如何才能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指导学生读书P141。
简单介绍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
化石燃料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和烟尘。
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方法就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你所知道的清洁燃料有哪些?
1、乙醇(俗称酒精):可再生能源。
是由高梁、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蒸馏等过程得到的。
C2H5OH+3O2=2CO2+3H2O
乙醇作为燃料有哪些优势?放热量大,无污染,可再生。
简单介绍乙醇汽油的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2.氢气:
你对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的认识有哪些?
(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放热量大、燃烧产物是水)
氢气虽然是最清洁的燃料,但上于氢气的制取成本主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目前,对氢能源的开发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
[组织讨论]
(课本第143页讨论内容)
[组织阅读]
其实,我国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办法同时开发新的能源来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了。比如著名的“西气东输”。
[组织讨论]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国各地区及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你知道有哪些能源是可被人类利用的吗?(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
[出示能源图片]
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了,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开发和利用更理想更实用的清洁能源方面,为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小结]
7.九年级化学两个小实验的改进 篇七
实验1: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有一定的污染,在做这个实验时作了以下改进,并将模拟酸雨的危害一起探究。
实验2: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按教材上的操作方法,我们观察到天平不再平衡,只能从理论分析是因为二氧化碳飘逸至空气中,但没有用实验证明。
二、实验用品
实验1 :集气瓶、小燃烧匙、皮塞、导气管、气球。
实验2 :天平、矿泉水瓶、小试管。
三、实验内容及操作
实验1:把一个小燃烧匙的柄固定在橡皮塞上,在集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倒入少量的水,放入一片锌片、一小块大理石以及一片花瓣 ( 如图1所示 )。将少量的硫在燃烧匙内点燃,马上观察火焰的颜色后,伸入集气瓶,塞上橡皮塞,观察火焰颜色变化( 如图2所示 ),熄灭后振荡, 一会就可以看见锌和大理石表面有少量气泡冒出,花瓣发黄 ( 如图3所示 )。
实验2:往矿泉水瓶中加入适量碳酸钠粉末,小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一根细线使试管固定在瓶盖上不与碳酸钠粉末接触;将矿泉水瓶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 如图4所示 );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矿泉水瓶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矿泉水瓶放在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取下瓶盖放在托盘天平上,再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 如图5所示 )。 由此分析同一实验差异的原因所在。
四、注意事项
实验1:使用表面粗糙的大理石、锌片,聚集的气泡较多,便于观察。
五、讨论与研究
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学的新发展和重要特点。化学实验绿色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需要,也是了解现代化学发展和趋势的需要。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常常是有毒的物质参加反应,若处理不当,对环境会造成污染。针对这一问题,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进行创新,对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
实验1: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有一定的污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只提到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级酸雨的危害,没有用实验证明。在做这个实验时作了以下改进, 并将模拟酸雨的危害一起作,该实验集几个实验于一体, 验证了氧气的性质,酸雨的成因和危害,消除了实验中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实验中的花瓣代表植物,大理石代表建筑,锌片代表金属制品,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及观察这三种物质在实验中的变化,相比教材上的几张图片,更直观、更有效地让学生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8.九年级学生如何学习化学 篇八
化学是九年级学生新接触的一门课程。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初中化学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几方面入手。
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学生在学习每一节新课之前都应该做好预习,这样我们在听课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习的效率才会有很大的提高。
课堂上,我们应当认真听讲,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老师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更应当和小组其他学生一起,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养成倾听他人观点的习惯。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且也能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更应该动手,动脑,比一比,看谁能更好更快地设计实验方案,谁对现象的描述更准确,谁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可以在小组内比,也可以在小组间比,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些指导就可以了。当然,对于基础比较差的班级,老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预案,尽量考虑到各种情况,使探究活动能正常进行下去。作为老师,应选择适当的内容让学生积极探究,充分讨论。如在学习了氧气的制取后,二氧化碳的制取可以分组让学生完成,教师做一定的指导就可以了。
初中化学所学知识是化学的入门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多且零散,因此,学生在听课时要做好课堂笔记。在记课堂笔记时,必须讲究方法,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知识要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课堂笔记可以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单独用一个笔记本来完成,课后认真整理课堂笔记,这样就能更好地掌握化学这门学科的知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课堂笔记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好方法。
二、记住化学这门学科的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主要包括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要进行分散记忆,二要及时地进行强化练习。如元素符号的记忆可在一开始学习化学时,每天规定自己记两到三个元素符号,当掌握到一定数量时,再进行归纳分类,如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进行分类,强化记忆。这样就可以分散元素符号的记忆难度,同时,在记忆过程中要不断地加以练习。我在绪言的教学中,就初步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并把元素周期表中1~20号元素分作4组,每组5种元素,先让学生自己记忆,然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初步完成1~20号元素名称及符号的记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重复几遍上述过程,一般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应该贯穿初中化学学习的始终。许多学生在接触到化学方程式之后对化学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甚至逐渐放弃了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是否遵循客观规律、是否配平、有无气体或沉淀符号等细节性问题。特别是配平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分数法等。应该说掌握好化学用语这部分内容,对于初中化学来说我们已经具备学好它的基础了。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怎样去记忆呢?
1.要根据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定义、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记忆,不要去死记硬背。例如:(1)对比记:如化合与分解,饱和与不饱和溶液;(2)归类记:如H2与CO的性质,O2与CO2的制备装置,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性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等中;(3)在游戏中记忆,如把化学式及化学名称制成卡片,比一比,看谁找得准,找得快。在多媒体教学中也有这方面的游戏可以加以应用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4)采用顺口溜的形式进行记忆,如对化合价等一些较为抽象内容的记忆。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总之,不管采用哪种记忆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三、认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
对初学化学的学生而言,首先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初中化学的学习从简单的实验入手,如木炭、硫和氧气的反应,学生先观察是否发光,是否会放出热量,有什么颜色的物质生成,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要求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改变,是否有气体放出等现象。所以,学会观察,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在分组实验及课外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手更应该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不要放过和课本描述不一样的实验现象,出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更应该积极思考,寻找原因,说不定,某扇科学的大门会被你打开。例如在观察蜡烛的燃烧时火焰上方为什么会产生黑烟,澄清石灰水通入大量二氧化碳时反而看不到浑浊的现象。
希望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化学的大门一定会为你敞开,你也会在化学知识的海洋中越游越远。
参考文献:
9.九年级化学教案-空气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
引言: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我们片刻也离不开它,它是什么呢?我们看到见,摸得着吗?怎样证明空气是存在的? 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 提问:流星进入大气层,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演示:如图
1.将一个小烧杯杯底朝下放入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
提问 水为什么不能进入烧杯?小结:杯底的玻璃挡住了水。2.再将小烧杯倒转过来,杯口朝下,扣入水中。
提问:水为什么还是不能进入烧杯?
小结:水不能进入烧杯,原来,空烧杯不空,内部充满了空气,空气阻止了水进入烧杯
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我们证明了空气确实是存在的,但空气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
阅读:课本26页2、3、4、5段
小结:拉瓦锡用汞除去了空气中所有的氧气后,还剩下4/5的气体,剩余气体不能供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说明剩余气体不是氧气,他把剩余的这部分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氮气。由此拉瓦锡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理,我们也来做一个类似的实验。演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进入集气瓶内约占瓶容积的1/5
红磷燃烧的原因:是红磷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这个过程伴随着发光和放热现象,同时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思考:在该实验中
1.水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氧气消耗,气压减小,水被大气压压入集气瓶)2.水为什么没有全部进入集气瓶?(瓶内还有剩余气体)
3.剩余气体是氧气吗?(用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剩余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不是氧气,因为它不能支持燃烧)
说明空气中除了有能够支持燃烧的氧气外还有其他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 结论: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除氧气外还有其它气体成分。阅读:课本27页第3段
讲解并板书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具有固定的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02,氮气—N2,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它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的性质。课堂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 1冰水混合物 ○2洁净的空气 ○3镁 ○4红磷 ○5海水 ○6五氧化二磷 ○7鸡○8白酒 蛋壳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电光源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课本第28、29页
归纳总结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1)重要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1)保护气(2)作多用途的电光源(3)用于激光技术(4)致冷剂(5)麻醉剂
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植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的空气约为12—16M3,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故保护空气成了全世界人民关注的问题。四.保护空气
[讲解] 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若超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看课本图2-8,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动植物死亡、人生病等。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植树造林、种草。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 小资料。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英国伦敦全境几乎为燃煤产生的烟雾毒气所覆盖,致使四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多4000余人。其主要原因是煤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被氧化生成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上而造成的。
空气污染物分为气体和粉尘,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有针性地改善环境状况,是我们常采用的一种措施,那么你
10.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教案 篇十
1、掌握实验室和工业上获得氧气的方法。
2、通过本实验操作过程,练习仪器的装配、物质的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
3、了解氧气的性质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用品:锥形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燃烧匙、棉花、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炭、铁丝
三、预习感知
1、要获得氧气,你知道有什么方法?
2、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两种方法)
3、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根据和来选择。收集装置根据来选择。
4、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给试管加热时,有哪些不正确的操作会使试管炸裂?
6、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你能用什么方法将氧气装在集气瓶中?
7、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怎样使收集到的气体基本不含氮气?
8、如何检验气体?
四、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获得
1、阅读课本P36三、氧气的获得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2个问题:
(1)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2)工业上获得氧气的原理依据
方法步骤
2、预习课本P36活动与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个问题:
方法:
药品:
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及仪器:
步骤:
收集方法及原因:
验满方法:
检验方法:
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注意事项:
①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②加热时要先预热试管再集中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③收集时,开始排出的是空气,不宜立即收集
④实验完毕,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预习课本P34,用收集到的氧气分别做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填写实验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学反应表达式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木炭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实验现象?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要在末端系一根火柴?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在集气瓶低部铺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
④有哪些可能会使铁丝不能燃烧?
五、轻松课堂
1、一瓶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A、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B、观察气体的颜色
C、闻气体的气味D、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
A、防止水倒吸入试管B、防止产生氧气太快无法收集
C、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带入集气瓶D、防止试管破裂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主要有下面几项操作: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可以收集;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把导管移出水面;④把药品装入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熄灭酒精灯;⑥先均匀加热,然后再固定在盛药品的部分加热。正确的操作程序是
A、②④⑥①③⑤ B、④②⑥①⑤③
C、④②⑥①③⑤ D、②④⑥①⑤③
4、收集氧气可用()
A、排水法和向上排气法B、排水法和向下排气法
C、向下排气法D、都来可以
5、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把和转变成淀粉和其文字表达式为:
6、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不同分离出氧气。首先将空气除尘净化,然后在条件下,使空气液化,接着控制温度液态空气,先跑出来,余下的是再储存在淡蓝色的钢瓶里。
六、回顾:
1、与实验前比较,你对氧气的制取收集有哪些新认识?
2、查阅资料,制取氧气还有哪些方法?哪些方法可在实验室进行?
3、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如木炭、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哪个更剧烈?
11.九年级化学实验改进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农村中学;演示实验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笔者从优化教学设计,改进实验方案来说说试验教学的重要性。
一、调整实验步骤,优化实验过程
人教版上册教材14页活动与探究——关于“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人体呼
出的气体,然后用实验方法检验呼出的空气与吸入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的不同。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而此处却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对这一前后矛盾的问题,每一届都有学生在学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后对此提出疑问。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哑口无言,致使学生对该知识的接受很勉强、很疑惑。我认为此处不妥,因此,可对该实验做出改进。将一根玻璃管伸向集气瓶底部,缓慢吹气,连续吹4~5口气,取出玻璃管,盖好玻璃片,用相同的方法再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另外,用干燥的集气瓶收集两瓶空气。比较集有空气与集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壁,能观察到集有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壁上有水雾,而集有空气的集气瓶壁上没有水雾,这可以证明出:
1.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含
量高。
2.向盛有呼出气体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分别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现象不明显。这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将燃着的木条伸入另一盛有呼出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内相同时间,观察到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木条先熄灭,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的木条继续燃烧。说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本实验经过这样改进既避免了教材内容的自相矛盾,又达到了探究的目的,而且减少了向干燥的玻璃片上哈气的操作步骤,优化了实验过程。
二、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分子的运动演示实验,教材中的操作扩散至整个烧杯需很长时间,不仅费时,而且缺乏形象生动,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为此,可这样改进实验的设计:取5条长约10 cm的铜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一个胶塞上,放在桌面上,上端分开成树枝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粘在树枝形铜丝上制成“花树”,在表面皿上滴三滴浓氨水,罩上大烧杯,过一会儿,便可发现棉花团自下而上由白色成了红色,仿佛微风吹过的花朵,十分美丽。这一明显而又有趣的实验现象有力地证明了“分子不但存在,还处在不断的运
动中”。
三、调整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有一个演示实验是NaOH和CuSO4两种溶液的反应,此实验便于操作,可以将此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同时为了使质量守恒定律是从大量的实验中得出的普遍规律得到证明,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再增加三个同等程度的便于观察的实验(AgNO3+NaCl,FeCl3+NaOH,无色酚酞+NaOH)分三组学生做,当他们亲自动手看到了有蓝色沉淀、白色沉淀、红褐色沉淀、红色溶液等出现,而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时,真切地体会到了质量守恒定律的真实性,很容易接受和掌握质量守恒这一定律。
四、增加补充试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以大理石或石灰石为原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的,那么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呢?如何让学生信服和领会,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认为可补充下面的实验:
1.用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刚开始时反应进行得很快,但反应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不断生成,附着在大理石的表面,使大理石无法接触到稀硫酸,反应就逐渐停止,没有气泡产生。
2.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实验现象
反应速度过快,反应物一会儿就反应完了,产生的气体来不及收集。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并讨论反思,找出最佳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地记住结论,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化学实验的改革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化学实验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及其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每个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12.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教案 篇十二
1、从介绍溶解性概念入手,使学生重点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思想教育渗透:从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入手,了解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固体的溶解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溶液度的概念。
实验准备:
1、相同质量的植物油分别放入等量的汽油和水中,观察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等质量的KNO3和Ca(OH)2放入等量的水中,观察不同物质在不中的溶解情况。
教 具:CAI课件,平底烧瓶,锥形瓶,汽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衣服上的油污用水很难洗去,最好选用什么物质来洗呢?
生:答。
二、授新课:
师:演示实验1:观察植物油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情况。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相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不同物质在相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怎么样呢?演示实验2:KNO3和Ca(OH)2放入
等量的水中。
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师:小结: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物质的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这是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内因。
师:设问:如何比较精确地反映不同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呢?
引入课题: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要有一把衡量的标尺,这
把尺子我们规定为溶解度。(板书)
生:回顾可作溶质的物质的状态。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固体的溶解度,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设问:什么叫固体的溶解度呢?
生:阅读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分析概念的四要素。
师:20℃时,100克水最多能溶解NaCl36克,表明:20℃时,NaCl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克。
那么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克,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答并完成投影练习。
师:设问:知道了某温度时某物质的溶解度,如何界定物质的溶解性呢?
生:阅读教材P135,板演:在下面数轴上的四个区域里贴上表示溶解性的显示字幕。
13.九年级《太阳》优质课教案 篇十三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太阳》(板书课题)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几方面向我们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
板书: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二、学习第一段
(一)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三人分读第1、2、3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太阳的什么特点?
2.交流。
板书:离地球远大得很温度高
(二)认识运用数据、比较等方法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1.作者是如何将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前个人先独立思考)。
2.交流。
(1)读句子。
(2)找规律。
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也就是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用具体数字)
(3)再读句子,在数字下面加点。
3.练习说话
(1)看着板书,用上具体数字来说明太阳的三个特点。
(2)交流。
4.小结
5.质疑、解疑。
三、学习第二段
(一)初读第二段
1.学习总起句
(1)下面的句子有几层意思?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再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在在括号里。
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交流
(3)齐读体会
过渡:那么太阳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2.读课文,理清思路
(1)指名四人分读第4、5、6、7自然段,思考: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太阳与哪方面的关系?
(2)交流并板书:
动植物、人类生活
雨、雪的形成风的形成防病治病
(二)学习第5、6、7自然段
1.学习5、6自然段
(1)雨、雪和风的形成与太阳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呢?
(2)复述第5、6自然段。
(3)小结
2.学习第7自然段
(1)齐读
(2)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它防病、治病,但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对皮肤会有伤害。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师引读,理清层次
3.学习正反两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
(1)同桌对读第2、3句话
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太阳与动植物关系的?
(2)交流
(3)仿说练习
a.你还知道太阳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b.出示:按下面句式练习说话
有了太阳……
如果没有太阳……
c.加个开头“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说一段话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指名读
思考:哪句话概括写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板书: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假设句的不同写法,练习说假设句: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句虽然都是假设句,但写法不同)
3.练习说话。
4.齐读第8自然段。
14.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实验课 篇十四
关键词:化学实验;演示实验;实验课前准备;探究性实验;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35-01
运用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中锻炼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实验步骤,领会操作要领,再得出实验结论,体会自主学习带来的愉悦心情极为重要,而九年级的化学实验刚好就是一个学科基础的开始。所以上好九年级化学实验课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实验课的质量和效率,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实验前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要求学生明白实验目的和任务,为了能让学生实验顺利进行老师必须做好课前演示实验,对于一些要求较高而实验现象不明显或者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就需要老师、提前做好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让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探讨得出结论,同时提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同学之间讨论实验的优缺点,提出改进措施,这样为自己亲自做实验铺垫基础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容易观察现象,反应时间较长、对环境有一定影响或者具有危险性的实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教师一定要操作规范,为了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演示实验时强调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试验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二、学生实验前老师需要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保证学生实验顺利进行,老师需要将准备好的药品、仪器摆放整齐,从药品到实验装置一点都不能遗漏,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和反常现象,要提前预测和评估,做到心中有数,课前排除障碍,保证学生实验的安全和有序。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前复习,明确实验目的,并按照老师的演示实验的基本操作,并且提前完成实验讲义,掌握实验基本步骤,注意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点,严格自己的操作流程,做到做实验前对实验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实验,导致实验失败,或者其他意外。最后学会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做好相关记录,如果有实验报告需要根据自己的现象和数据如实填写,并和老师的演示实验进行比对,找出自己的不足和成功的地方。
三、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迎合新课改,提倡“主导式”教学
九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会充满好奇,一开始进行化学实验时学生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极强,但是时间久了,并且九年级化学实验更多的是验证实验,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点迎接中考,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失去新鲜感,觉得实验没劲,并且好多实验都是老师演示过,讲过,重复过,只不过是自己再重新做一遍而已,这样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理念和效果。
单纯的实验只能验证实验结果,而不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然而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和兴趣,可以试图将验证实验朝着探究实验转化。对于这类实验,老师需要做出充分的准备,精心筛选,适当准备多套方案,选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供学生选择。例如我们教材中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燃烧的条件”、“电解水”等实验,这些实验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水平。通过这些探究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这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极其重要,也能实现“主导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巩固化学知识,还能通过自己动手亲自体验这些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而不是盲目的吸收课本知识,照搬照抄。
四、运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教学中会碰到一些难以用具体语言表述的抽象概念,比如分子能做无规则运动,物质的微观结构,固体的溶解以及气体的溢出和化学反应的实质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微观世界实验,用语言表述显得苍白无力,那我们就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flash动画,通过动画模拟,把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由抽象变直观,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容易接受微观世界,通过多媒体投影仪,能放大、放慢、定格、重播指定的现象和效果,帮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颜色的变化,气体的产生,以及沉淀的析出等肉眼很难分辨的细微现象,这样不但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五、实验结束,老师要做小节
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共同帮助学生找出做失败的原因。教学经验发现,往往会出现成绩差基础不好的孩子有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成绩好的孩子强,化学实验做的更好。通过这些脱离课堂成绩的实验,去及时发现部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奖励,这样会收获教学课堂上意想不到的结果,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挖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孩子找到自信这是每个老师的天职。教学的艺术不在于对知识传播的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实验教学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还需要我们不断开发探索。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化学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化学课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化学实验,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所获得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刘知新 沈惠姝 郑长龙 化学实验论
[2]张修林 开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化学教学改革 中学化学参考 2004.4.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5.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十五
第五章 金属与矿物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内容:
1、石灰石、大理石、贝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它们有广泛的用途。
2、石灰石、生石灰、消石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写出化学方程式)。
16.九年级化学教案 篇十六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
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增强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三、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有什么作用?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五、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气的组成
(引言)空气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一切生命就无法生存。那么你认识空气吗?你觉得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请你结合生活经验用事实进行说明
1、教师组织学生们的研究讨论和发言,随着学生们的表述,板书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
学生积极、热切地通过多种形式来表述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在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改造来学习新知识。
2、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表述并提出新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怎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活动天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思路:
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有不产生新的气体?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然后再给学生讲清该实验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要领,最后再把学生的思维扩出去:你还能设计那些实验?(这个问题可留做课外作业,学生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讨论并表述观点,在明确实验思路及原理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注意操作要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教师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如氧气、空气为例,水到渠成地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学生在感受空气成分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为纯净物。
学生初次接触物质分类的知识,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不可能非常清晰,教师可多列举一些学生容易辨析的物质让学生进行判断。
二、关注空气质量:
1、[实验探究]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
●采集气体样品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检验二氧化碳
●初步学习通过对比实验获得结论的方法。
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或用书上的方法课前采集操场上空气样品,课上采集教室内空气样品,利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进行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到现象的不同而亲身感受到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一些有害气体,让学生增强环境意识。
因此,教师发动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采集不同环境中空气样品进行对照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切的真实感受。
2、[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这一活动可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明确空气质量日报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指量。
学生自学,认识空气质量日报。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代替;学生自学能学会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讲。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组织学生自学,多与社会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处处离不开化学。
学生自学,小组内进行交流,谈自己对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的认识,谈对空气发现史的感受。
课堂小结:
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和“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两个探究实验,你觉得要研究一个未知问题大致要经过那些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
【九年级化学微型课教案】推荐阅读:
九年级化学离子教案07-24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教案11-21
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教 师10-11
九年级化学化学式计算10-22
九年级化学公式11-17
化学九年级上册试卷08-21
九年级化学专题训练10-28
九年级化学下册总结11-14
期中考试九年级化学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