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

2024-08-22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精选4篇)

1.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 篇一

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与改进措施分析

杨毅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相应改进措施,改善检验质量。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采集的尿液标本和粪便标本各1200份,检查不合格粪、尿标本所占比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不合格粪常规检验标本110份,不合格尿常规检验标本101份,不合格粪、尿常规检验标本分别占总数的9.2%和8.4%,经分析,造成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标本量不足,共计121份,占总数57.3%;其次为标本污染,共计53份,占总数25.1%。不合格原因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以及超时送检。结论: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是造成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临床应加强对首检患者的指导,认真落实好样本采集的各环节工作,提高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准的合格率。【关键词】粪常规检验;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改进措施

粪、尿常规的检验结果,能够为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对改善预后质量有着深远影响。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检验技术日益精良,为标本检验准确率提供了可靠保障。不过,有研究发现,检验前阶段标本的质量才是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标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但要加强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还要重视影响检测质量的外部因素。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采集尿液标本合格粪便标本各1200份,分析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探讨相应改进措施,为改善检验质量略尽绵力。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采集的尿常规检验标本和粪常规检验标本各1200份进行分析。1.2 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中的粪便、尿液送检标本要求,对1200份的尿常规检验标本和粪常规检验标本进行合格率的审核,由专业人员反复核查后,筛选出不合格标本,并对不合格标本的判定原因进行分类统计。

2、结果

共检测出不合格粪常规检验标本110份,不合格尿常规检验标本101份,不合格粪、尿常规检验标本分别占总数的9.2%和8.4%,经分析,造成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标本量不足,共计121份,占总数57.3%;其次为标本污染,共计53份,占总数25.1%。不合格原因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以及超时送检。粪尿常规检测标本不合格原因统计详情如表1所示。表1.粪尿常规检测标本不合格原因[n(%)] 标本 粪便标本 尿液标本 合计 n 110 101 211 标本量不足 89(80.9)32(31.7)121(57.3)

标本污染

标识错误

容器错误

送检超时 1(0.9)6(5.9)7(3.3)

0(0)12(10.9)8(7.3)53(52.5)9(8.9)1(1.0)53(25.1)21(10.0)9(4.3)

3、讨论

3.1 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经过本文研究最终发现,在211份不合格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中,标本量不足是主要原因,占比高达57.3%。通过分析探讨,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标本采集前,医护人员未详细告知患者有效标本量,患者不知晓标本检验所需要的量,因此会随意取样,最终造成取样量未能达到标准量的情况。在211份不合格标本中,标本污染是造成标本不合格的第二大原因,占比25.1%,且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尿液标本污染现象尤为严重。经推断认为,造成尿液标本发生污染的主要原因,在进行尿检时,医护人员疏于指导,患者没有掌握正确的尿液标本采集方法,因此错将阴道分泌物或经血混入尿液中,最终引起尿液标本污染。另外,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以及超时送检同样是影响标本质量的重要因素。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以及超时送检均属于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内容,属于检验人员的工作失误。送检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检验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知识了解甚少,在工作期间,未能严格执行各项操作,缺乏责任感,粗心大意,贴错标签或选错容器等,都会导致待检标本的质量受到影响。3.2 提高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合格率的改进措施 根据本文研究分析的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以供参考:①院方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要求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均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使工作人员能够提高对标本质量影响因素的防范意识。②要求医护人员在进行标本采集前,向患者传达医嘱,详细介绍标本采集的各项要求,如:标本的量、采集的方法,提醒患者采样前切忌服用任何会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药物或食物。要求患者务必要使用检验科提供的容器采集标本,并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采样,尽可能降低标本被污染的几率。女性患者在进行尿液采样时,医护人员应确定患者不处于经期,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患者清洗外阴后,再进行尿液标本的采集。③建立健全的样本送检制度。建立健全的样本采集、送检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要求检验科工作人员务必遵守相关制度,规范医嘱以及检验申请单的填写。标本采集后需在2h内送检,并由检验科专业人员进行接收。一旦发现不合格标本,则立即退回,临床科室则需再次安排标本取样。

粪尿常规检验结果,是临床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可靠依据。近年来,大量先进技术与高新设备在临床日益普及,新的检验设备为标本检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标本的检测准确率。也正因如此,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成为了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通过本次研究最终可知,为提高标本合格率,避免各方面因素影响标本质量,务必要加强对护士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对检验标本质量管理给予足够重视,在采集标本时,能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与相关规定,尽可能降低标本取样不足或受到污染的风险,为提高标本检验准确率提供可靠保障。参考文献:

[1]鄢化章,林协.粪和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分析及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8(10):1311-1312.[2]马祥斌,陈继芬.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5(04):474-476.[3]龙江.不合格检验标本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4(04):186-187.

2.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进行血液标本检查的1 500例患者的检验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男性患者800例, 女性患者700例, 患者的年龄为20~76岁, 平均年龄为35.1岁, 均为患有颅脑损伤、心血管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等患者。

1.2 方法

通过对1 50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 找出在进行临床检验中不合格发生的原因。

(1) 原因分析。在血液检验中, 出现了不合格的问题, 主要在于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出现了血液凝固的问题, 对临床检验的精确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分析产生血液标本凝固的原因, 首先, 医护人员在采血的过程中未合理地控制时间;其次, 血液样本未及时送往检验中心而导致其成分发生了变化;此外, 在材料的使用方面出现了不合格的问题, 医护人员没有对材料进行检查就开始使用[2]。

(2) 措施分析。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 医护人员应该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 尽量防止主观因素引起的失误, 防止患者信息的遗漏, 确保血液样本能够得到及时检查。1在平时的工作中, 医护人员应该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仔细认真地开展各项工作;2医护人员应该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 提高检验的精确性;很多检验人员由于经验不足, 在检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问题, 导致血液标本量收集不足, 因此, 医护人员平时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 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 并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定期参加各类培训, 对临床检验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 并且在平时多观察、多实践;3医护人员应该按照流程进行检验, 通过对样本收集和检验流程的规范, 从而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4医护人员在平时应该多注意细节问题, 在进行血液标本收集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每一个环节, 确保试管和注射器的清洁, 注意针头和试管不能使用酒精消毒, 否则酒精会进入到血液标本中, 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在患者接受检验之前, 应该提前告知患者检验前的注意事项;在检验前, 应该对材料进行检查, 当材料的质量出现问题时不能使用[3]。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n/%表现, 并且运用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1 500例患者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进行血液标本临床检验时, 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 在检验中规避这些风险, 防止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尤其是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 患者和临床医生需要及时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 才能够进行及时的治疗。如果临床检验不合格, 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 在出现临床检验不合格的问题后, 医护人员应该及时分析原因, 在今后的临床检验中注意防范此类问题的发生。在医院内部, 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确保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临床检验。在血液标本收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收集足量的血液标本, 并防止溶血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迎端, 陈敏, 邓茜.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和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0) :97-100.

[2]何敏, 何婧婷.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J].当代医学, 2014, 20 (29) :49-50.

3.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 篇三

【关键词】临床检验;血液标本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09-01

随着现代医疗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往往需要准确的临床检验。血液是最常用的临床检验标本。因而血液标本的质量高低对于疾病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合格的血液样本必然给诊断结果带来误差,进而影响医生对患者的治疗,严重的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任何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血液标本采集都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并且要保证标本运送和存储的卫生,避免污染。这不仅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每一位医生高贵品质的体现。

1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合格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临床检验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检验标本采集体系对于检验报告的正确性至关重要。检验报告如果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医生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许多情况下,由于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能够直接反应体内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状况和变化,而常作为检验标本,所以血液的化验检测对于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实操作中,由于一些人为和客观因素时常出现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现象,最终导致病人病情延误。这就使得保证血液标本的合格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医疗机构要重视血液标本采集,严格执行血液标本采集规范。确保血液采集的准确性。

2 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2.1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精神状态、饮食、身体等方面能直接影响着血液标本的质量。一些患者对于采集血液样本认识不足,没有按照采集血液的注意事项进行准备。如:采集血液前需禁食12小时、不能做剧烈运动;采血前4小时不能喝茶或咖啡等。还有个别患者在采集血液前过于紧张。这些都能够影响血液成分的变化,进而导致采集标本不合格。

2.2采集血液标本方法不科学

采集血液标本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不仅仅对于医疗设施的卫生合格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要求护理人员的业务熟练,操作规范、细致。然而在实际的采集血液过程中,时常因为护理人员采集血样不规范,对于医疗设备操作不够熟练,工作不认真而导致出现采集的血液不合格。因此,对于医护人员专业能力的提高和实际操作的规范可以有效降低血液标本的污染率。

2.3标本溶血

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标本出现溶血现象对于临床检验的结果影响是巨大的。标本溶血的原因有:见于采血时不顺利,将多次采集的血标本混入同一试管中;标本运送过程中剧烈震荡或离心时离心力太大;采集的血液时血液标本未沿抽血管壁流入,这样增加了抽血管内部压力,致红细胞受压过高而破裂;由于操作不细致导致气泡进入血样试管。

2.4标本凝血

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标本凝血使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影响临床检验的结果。标本凝血的原因有:采血时未按照先抗凝剂后血液标本的顺序注入试管;采集的血液过多,导致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适合;血液注入试管后没有与抗凝剂混合均匀;护士操作不熟练导致采血时间过长,血液出现凝固。

2.5标本送检不够及时

血液在离开人体后其中的血细胞仍然在进行新陈代谢。血液样本长时间放置后,血清会蒸发,细胞糖会发生酵解,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明显下降,血小板破坏增多。另外受到环境温度升高的影响,血液中的酶类变性灭活加速,标本长时间放置后,细胞继续耗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血液成分变化,检验结果不准确。

3 保证血液标本合格的措施

3.1指导患者为采集标本做好准备

医生开出化验单后,护士应立即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详细讲解有关采血前的有关事项:明确嘱咐患者在采集血液前10到12个小时内不能进食,空腹等医护人员采集血液后再进食;采血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防止出现假阳性现象。由于紧张会导致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红细胞数量升高等,进而影响血液成分,因而护理人员还应以良好的态度对病人进行沟通,分散其注意力,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里。当遇到婴幼儿采集血液困难时,要耐心进行说明并与家属取得配合。

3.2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血液标本采集

正确的采血方法与检验结果有密切的关系。在采血前要准备好所需物品,选择合适的容器,并贴好标签注明患者资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原则,核对好化验单与标本编号,避免由于工作繁忙导致血液样本与患者出现交错;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采血前护士要进行消毒,并穿戴好手套和口罩;采血时要嘱咐患者取适当体位,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捆扎时要注意松紧,注意扎止血带时间不要过长,穿刺时要快、准、稳,这样可以及时准确采集标本,如果碰到患者血管过细多次穿刺不成功应立即更换采血部位,防止溶血現象的发生。采集得到的血液应注意先注入抗凝管,后注入干燥管。注入抗凝管后应轻微晃动几次使血液与抗凝剂混合均匀。正确把握采血量,血量过高会导致凝血现象;血量过低则影响检验结果。采血后要及时送检,以免血液标本成分发生变化。

3.3对医护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医护人员的知识面、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实际的操作和患者的治疗。所以医疗机构应对于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技能的专项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性,降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失误率。另外,还应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通过严格的要求和科学的奖励对医护人员进行管理和鼓励。

4 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的合格对于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血液标本的准确可以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因此,为了确保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医护人员应具备过关的专业技能,要有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高贵品质,在取得血液样本时要细致认真。医疗机构要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以最大的限度降低样本的不合格率。

参考文献:

[1] 马祥斌,陈继芬,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

4.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 篇四

1 一般资料

我院检验科2011年6月—2012年6月共收集检验血标本2 120份, 其中106份不合格, 不合格率占5%。106份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中, 标本延迟送检 (采样时间与送检时间不符) 25份, 占23.5%;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当20份, 占18.8%;无标本11份, 占10.3%;溶血8份, 占7.5%;血液凝固16份, 占15%;标本为液体 (输液同侧采集血液) 5份, 占4.7%;标本惟一性标识缺失5份, 占4.7%;标本乳糜10份, 占9.4%;检验申请单和标本不符6份, 占5.6%。

2 原因分析

2.1 乳糜血乳糜血是由脂类代谢异常、淋巴管阻塞造成的。食物中的脂肪主要在小肠中进行消化与吸收, 乳化成乳糜微粒进入腹部淋巴管, 脂肪只有30%由毛细血管进人血液循环, 大部分由淋巴管进入大循环。血液中脂蛋白成分的增加常会导致血清、血浆浑浊或奶酪状, 通常称之为脂血。具体原因:抽血前食入富含脂肪的食物或存在病理因素。

2.2 溶血溶血与采血管不合格、针头质量不达标, 密封不好有关[1];同时溶血亦与护士操作不规范有关:扎止血带时间过长过紧, 兼拍打穿刺部位力度不当均会导致溶血;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时, 碘伏消毒液未完全干燥造成溶血。有文献认为当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 导致静脉淤血, 可造成血乳酸升高。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时, 血液急速注入试管导致溶血;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 采血时空气进入血液产生泡沫;含抗凝剂的试管混匀时用力过度;含抗凝剂的试管采血量不足, 渗透压改变发生溶血;容器不合格;血液标本存放温度过低;运输过程震动过大等均可发生标本溶血。

2.3 血量不足由于患者血管条件较差, 血容量低, 导致采血量不足;真空采血管负压不够;采血时血液外溢;采血针阻塞;采血针在血管中停留时间短等。

2.4 血液凝固由于患者血管较细, 血流缓慢、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不符或者采血人员没有立即拔掉针头将试管上下颠倒混匀5~8次, 导致血浆凝固。

2.5 在输液同侧采集标本可导致血液稀释, 影响离子检测结果。

2.6 采样时间与送检时间不符没有按规定时间送检, 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导致某些检验结果不准确。

2.7 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不符。

3 对策

3.1 对乳糜血影响结果的检查项目, 要求患者采血前24 h禁食高脂饮食, 采血前询问患者饮食情况;已发生乳糜血患者应素食3 d或3 d以上后采血复查。乳糜血的发生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过多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密切关系, 在临床工作中积极进行健康宣教, 指导人们调整饮食结构,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减少乳糜血的发生。

3.2 造成溶血的原因主要有容器不洁、血液接触水分、大量泡沫、强力震荡、注射器没拔掉针头强压注血和分离血清时操作不当等, 但绝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要求采血人员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针对溶血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可大大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

3.3 标本延迟送检和惟一性标识缺失不但造成检验耗时耗费, 还可危害患者。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 减少标本中某些成分降解影响检验结果。并强调护工在收取标本时也需要执行检查制度, 把好病房最后一关。因此应对所有涉及标本采集运送的医务人员进行分析前程序的全面培训。

3.4 选择正确的采血时间及体位, 一般选择清晨空腹时卧位采血, 对于急诊患者和运动后的患者应在其休息15 min后采血。文献报道有28项生化指标坐位均值都大于卧位[2], 可见体位对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很大。门诊一般采取坐位, 病房内通常为卧位。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同一患者, 每次采血最好采取相同的体位, 这样前后的检测结果才更有可比性。

3.5 严格掌握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 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高或低都会影响标本的质量[3]。血细胞凝集测定, 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为9∶1, 红细胞沉降率为4∶1。测血常规时常取1.5~2.0 m L, 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抗凝效果。

3.6 规范采血操作流程, 首先要加强操作者的责任心,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不合格标本一经确定, 检验科人员立即与相关科室及相关人员取得联系, 填写不合格标本返回记录单, 并讲明重新采集标本的必要性, 要求重新采集标本, 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可信。

3.7 加强检验科与护理部的沟通, 进行护理人员岗前培训, 使护理人员熟悉不同检验项目标本采集的不同要求, 如采血量严格按照真空采血管上标示的刻度, 血气标本应避免空气进入注射器, 采血后轻轻颠倒混匀2~3次, 以避免溶血和血液凝固现象发生;标本采集容器与申请单要相符、标本采集后要及时送检等等, 进一步提高检验标本的合格率。

3.8 深入临床科室征求意见和建议, 增进相互间了解, 得到临床医师和护士的配合。针对标本采集存在的诸多问题将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患者准备等信息分别以检验通讯和公示栏的形式告知医护人员及患者, 以此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配合与支持, 进而促进和改善实验室工作。

4 结果

经过采取措施后, 检验科2012年7月—2012年12月收集的检验血标本2 356份中24份不合格, 不合格率占1%, 血标本合格率达到99%。

5 结论

检验科采取不同方式加强医患沟通, 特别是与临床科室的护士沟通, 规范采血操作流程, 选择正确的采血时间及体位, 严格掌握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 按照要求及时送检, 确保采集标本的准确性, 使不合格标本的百分率降到最低点。提高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 是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可靠诊断依据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英.如何防止静脉采血中标本发生溶血[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29 (14) :4089.

[2]李素珍, 林福禧, 沈波, 等.人体位改变时32项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2) :107-108.

上一篇:“老年节”慰问信下一篇:小学三节三爱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