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

2024-12-10

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共12篇)(共12篇)

1.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 篇一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

摘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小学生审美能力》是以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小学美术教育理论为基础,从激发兴趣——培养想象力——认识作品内涵——多元评价学生四个方面入手,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尝试将更前沿、更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审美能力美育小学美术

小学美术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艺术类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其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孩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果说审美教育的培养是小学美术教育的灵魂,那么,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运用就是促进小学审美教育发展的不竭源泉。

虽然现代化的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艺术教育,但是课堂上丰富的图片和音乐展示却能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产生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提高审美主动性。因此,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便成了当代教师应该用心面对的问题。

一、妙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兴趣,启发美育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能够充分的提供这些“材料”。

通过各种多媒体,以形象直观的展示,提供图文并茂的的多重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一年级美术教材《刷牙》一课,我采用多媒体展示谜语来开启新课的课题,而后补充各种各样的刷牙的图片和视频,其中展示的文字、声音、图片以及整体引发出的情景都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这看似枯燥乏味的一课体现出有趣的一面,从而活跃了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敢于和老师同学交流各自刷牙的模样、动作、表情。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发现了本课中最突出、最本质、和最吸引人的美点,加之老师对其进行的趣味讲解,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和强烈的求知欲下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美的熏陶。而后期绘画作品也就水到渠成,无不彰显出孩子的自信与童趣。

二、精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想象力,提升美育

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中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和创造、表现生活中的美。而不是对书本的模仿和照搬老师的范画。

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有利于诱发学积极地情绪和丰富的情感,而自古以来,奇思妙想的迸发又或者优秀艺术作品的诞生和前者都是息息相关。多媒体手段除了能带来视觉冲击外,还能带给学生一场听觉盛宴。画面具有真实感,而声音具有感染力。两者的结合使用,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诱发无限的想象。如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可以制作课件先让学生倾听水声蛙鸣,然后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画”中时再用课件展示齐白石先生的原作,两者比对,比较优劣。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课

堂上能发挥想象力,发表自己“一家之言”,充分体现快乐的思维,快乐的创作,还可以提升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认识作品内涵,强化美育

孩子对绘画作品的好坏开始不约而同的都会从“像不像”的角度来评判,因此大多数学生在美术课堂上都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一些自己看起来“不像”的画,老师偏要说是好的作品。很多时候老师即便解释半天,学生往往都不得要领,最后只有归结为“只要是画家的画就都‘好看’”。

现代教学手段为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法。凭借其丰富的展示手段,以及短时间内就能承载的海量信息,能让学生初晓艺术的整个发展史,认识到优秀美术作品所包括的内涵不应只从“像不像”来评判,还要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以及其独特的生活态度来认知。强化学生正确的认识作品,感知作品内涵的能力。从而也避免了老师那枯燥乏味的纸上谈兵式的讲解。

四、活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评价学生,拓展美育

学生间的作品展示能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加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开展的相互之间的欣赏、评述。给一个学生展示作品机会的同时也给了其他孩子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提倡自我展示的同时也鼓励争辩和讨论。这些都是一节好的美术课应该具备的。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这些发挥的淋漓尽致。实物投影、电脑和幻灯机的使用,不但能使我们能大能小的展示现场学生的优秀作品,还能通过电脑的存储功能,让孩子们看到其他班孩子的作品,甚至是以

前的和国外孩子的作品。让孩子们在相互比较,共同进步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拓展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实际证明,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现代化教学技术诸多手段的恰当运用,不但使美术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美术教育教学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

2.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 篇二

幼师专业作为师范专业中的一支,对学生的要求应是具备基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要求开设相应的文学鉴赏课和作品欣赏课。一般的师范专业都会开设这些课程,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关于幼师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培养没有落到实处,这是导致大部分幼师在工作岗位上的文学创作能力相对偏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为落实提高幼师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成绩比较喜人,与大家共同分享,敬请指正。

一、重视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教学

我校幼师专业和职高专业没有分开,学生统一使用中职学生的语文教材。在教学中,我一直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基本文学体裁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比较快速地掌握文章结构,而且能比较快速地疏通文章写作思路、消化文章内容,更重要的是能为后期的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奠定基础。

如幼儿戏剧的改编和创作必然要建立在戏剧文学鉴赏的基础上,幼师学生必然要了解一般戏剧文学的特点、阅读方式和表演注意事项等,要知道基本的戏剧冲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要理解戏剧台词与戏剧表演间的异同,才可能在幼儿戏剧的改编和创编的过程中不致手忙脚乱而出错。而幼儿戏剧的表演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得到了全国甚至全世界幼儿和家长们的关注,并开展了规模可观的剧场表演,如《小熊请客》、《谁的蛋》等。因为戏剧表演不仅是对幼儿参与乐趣的培养,而且是对幼儿语言能力、应变能力、临场胆识、表演能力等多方面的展示,是孩子团结协作能力与个性展示的重要体现。一个幼儿教师若能够非常有技巧地培养幼儿的这些能力,必将成为孩子们一生难以忘怀的启蒙老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但凡学生初次接触的戏剧作品,如《雷雨》、《沙家浜》、《茶馆》,我一般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关于教材分析和教学分析的内容中就要求学生先看作品,了解故事的全部情节,并规定在×周进行戏剧展示,并请同行或者其他班级的优秀学生做评委,展示的成绩记入学生的期末成绩中并颁发奖品。对学生曾经接触过的幼儿戏剧作品,我则要求学生先改编,或者将戏剧作品还原成幼儿故事或幼儿童话,或者将幼儿故事(幼儿童话)改变成戏剧,之后进行展示,并与幼儿园联系在某次家园活动中表演给幼儿和家长看,摄成光碟作为学生就业推荐时的参考作品。这样就比较合理地实现了文学创编、鉴赏和舞蹈手工技能等学科课程的融合,充分地体现了幼师能力的多样性。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相对完整的文学体裁,只要教师在充分掌握文学体裁并且能够用心地结合专业特色对教材文本和文学体裁进行合理的处理,就一定能够激发幼师学生学到可用、实用的文学知识,并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日记写作

之所以特别提出要重视幼师学生的日记写作,是因为日记写作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创作,教师可以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文学功底,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幼师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文学创作能力,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尤其要具备一定的论文写作意识和基本知识。对幼师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我认为最好分散到生活的点滴当中去,结合日常生活,使学生根据事情、心情、兴趣,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如图文式、图画式、单一的文字式等多种表达方式来习作日记,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美术手工与文学审美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批阅日记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尤其是一些中职学生的日记不仅错别字连篇,而且连词成句可能都成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越来越繁杂的琐碎事务中要能够抽出时间一篇篇认真修改,倘若不能及时且认真批阅,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质量就不能够真正有效地得到提高。学生写的事情如果都是流水账的话是否有批阅的价值?学生反对写真心话,所记内容流于表面,不能深入,教师该怎么处理?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都碰到过。从学生方面来说,希望被信任、被重视、被赏识、被引导永远胜过害怕出卖、害怕暴露自己、害怕批评等,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赢———通过日记获取过程性学分,通过日记鼓励把字写好,通过日记得到老师的认可,通过日记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等等。从教师方面来看,通过批阅学生日记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阅读量每周可能要超过6篇/人×40人/班×5班=1200篇,而且可以及时发现班级的异常情况,为班级授课提供有效的方案和指引;通过日记还可以与学生保持最密切的关系,心与心的交流往往比课堂纪律的维持更有效,而且能为教学的体验式点评提供有力证据。从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的沟通方面来说,任课老师可以及时并有技巧地通过与班主任的沟通,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但绝对不能透露学生的日记内容(这是职业道德的最好体现),达到融通同事之间关系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日记批阅的应该是多维立体的,教师从写作的内容方面,以及处事的态度、方式方法、动机和效果等方面可以给予学生指导;从写作的进程方面,应该看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趋势,并给予正确的指引,相当于职业生涯的具体规划;从写作的技巧看,可以用诗歌、散文、议论文等不同形式表达,随机、随性、随需要选用;从写作的连续性看,学生的进步、退步和各方面的表现甚至包括性情的转变等,教师都应该敏锐地洞察;从批阅的量来看,不一定每一篇都要批语,也不一定每一次都要有总结性批语,一切以必要和必须为基准,不受位置的限制,不受先后的束缚,更不受所谓的师道尊严的影响,而且要看批后的效果,如果建议没有得到履行,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询问以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这样似乎与文学审美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事实证明学生不仅仅文学审美水平得到了提高,连生活审美、艺术审美等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这是我从教以来所教学生总与其他教师所教学生最大差异的地方:实实在在的涵养训练,时时在在的思维训练,实实在在的文学修养。所以,很多上公开课、展示课的教师都选用我所教过的班级,而且效果非常不错。我想这与学生的日记训练是分不开的。

三、重视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

第一次接触《幼儿文学作品选读》,中专幼师学生在没有幼儿文学学习经历的情况下接触文学作品选读,不仅学习的内容非常大,达到了七千多篇,而且没有文学功底,更重要的是放在即将就业的学期开设,总共只有7课时,这下还真难倒我了。围绕问题想办法,办法总比问题多。我结合学生已在幼儿园见习过的经验,让学生自己来鉴赏作品,采用全真模拟幼儿授课的形式带领全班同学进行鉴赏,要求能够达到力所能及的最佳效果,而评分则交给全体学生,只提优点,缺点由老师来评点,对授课者鉴赏方法、技巧有创新的地方给予质量分,而评点者评点创新之处且能够给授课者指引的也给予质量分。也就是说授课者和评点者双赢,除基本得分之外还有奖励分,这样一来不仅鼓励授课者深入鉴赏内容,讲究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重视基本功的修养,而且鼓励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学会学习,学会共同进步,等等,并且提高工作过程中求实、求新的品质。如:讲授者言炜缤带大家鉴赏《小兔乖乖》之后学生的评价如下:

生1:言老师的坐姿很美,她本身就在言传身教。生2:言老师搬凳子时轻拿轻放,告诉我们凳子也有生命,不能随便伤害它。生3:她用声音来渲染环境,生动逼真,不仅可以集中小朋友的注意力,而且可以把全体同学都引入到情境之中去,体现在“这时候狼来了”,采用了压粗压低声音的音调处理技巧(师:这个叫做情境教学法,就是充分营造学习时应有的氛围等)。生4:讲故事时老师的语音抑扬顿挫,如嗯、哎、哎哟等采用了延长、延续技巧。生5:老师的动作很舒展且恰到好处,而且姿势很有优雅,如狼醒来时伸懒腰等。生6:老师的眼神很有意义,如狼凶狠地对着班上胆大的同学,而讲到小兔时的眼神就温和多了且有笑容,看向胆小的同学,这点非常好。生7:语气词模拟很贴切。生8:礼貌教育,言传身教,而且做到细处,如兔妈妈回来时小兔乖乖对妈妈回来时的欢迎。生9:听她讲故事让耳朵得到了非常的享受,声音、音调、语气等都恰到好处。生10:老师很投入,非常长的故事没有半点拖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自己也讲得津津有味。生11:面部表情丰富。生12:坐着讲故事,对于爱跑、爱动的小朋友有教育的引导作用。生13:准备非常充分。生14:老师在第二次使用儿歌的时候采用了捏鼻子的方式用心处理声音的变化。生15:用笑容、轻柔的声音和粗嘎的声音等技巧来管束纪律。生16:很重视孩子的后天培养,如用眼神来吸引思想开小差的小朋友的注意力。……

这次讲故事原本是20分的总分,结果因为评价出色,讲授者获得了42.5分的好成绩,而其他同学也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出色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技巧。倘若让我来讲授理论,或者演示作品,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如此丰厚的收获,关键是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所以我认为,教师要重视幼师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不仅是童话、故事的表演,而且有儿歌和幼儿诗、幼儿散文的创作、幼儿戏剧的创作与表演等,这些都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不一定要包揽教学,放手让学生尝试,并有效引导和指点,是提高幼师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重中之重。

四、重视幼师学生文学活动的开展

课堂发言可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而我觉得其中大有文章,发言也是文学活动,从学生站起来到做下去都是一种审美教育。站起来的礼貌、站的姿势、表达的内容和质量、结束语的使用和坐下去的动静等,只要教师有心,就一定能出新。

如:低头弯腰站起来发言的学生可能是害羞,也可能是修养低,教师用形象化的比喻侧面指出可能是很好的引导:学生使用“我认为,我想,是不是,我的想法是,我的观点是……”,这就是一种交际语言的使用,也是个性的体现;学生发言的质量和表达的方式更是一种智慧。特级教师于永正以恰到好处的幽默语言为课堂润色,为教学添彩,用自己的评点为学生的审美点燃火花。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情节。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仿佛把大家带入了果实累累的园圃。这个学生读完后,于老师看了看全班同学,煞有介事地说:“陆晓荣听得最投入。我发现他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回过味来的同学们都会心地笑起来。于老师接着说:“课文中描写的事物,肯定在他的头脑中变成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我断定,他仿佛看到了那红得几乎发黑的杨梅,仿佛看到了作者大吃杨梅的情景,仿佛看到了那诱人的杨梅果正摇摇摆摆地朝他走来,于是才不由得流出了‘哈喇子’……”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说:“如果读课文能像陆晓荣这样,在脑子里‘过电影’,把文字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于老师用幽默的语言,把一个重要的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象,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讲出来了,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笑声,则表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老师语言能力的折服与钦佩。可见,学生的发言与有效的评点就是一种审美的最好示范,于无声处滋润鉴赏理论,于生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审美的标杆。

如果从课外文学活动开展来看,演讲、辩论、朗诵、主持、讲故事等活动,从选题、写稿、展示等都是学生文学审美的最好体现,教师给予恰到好处的指引就行了,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置之不理。每每活动之前和活动之后教师都应该有指点,而且尤其要注意讲清楚使用声音技巧的原因,指导到位才能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使用。

3.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 篇三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116-02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根本上说,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对音乐表现的感知能力,并在此能力基础上丰富、发展学生对音乐艺术的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殿堂,感受音乐之美。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融入音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挖掘教材审美元素,引起学生的共鸣

音乐教材是教师实施音乐教学,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它所汇集的优秀音乐作品具有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等特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审美元素,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引起学生的审美关注,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比如教学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下册《理发师》一课时,大多数教师从律动入手,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律之美。笔者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生活经验,抓住歌曲中的感叹词进行歌词改编。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时候是怎样表达自己的高兴心情的?

生1:耶!我们胜利啦!

生2:嘿!我们成功啦!

生3:哈!我们成功啦!

生4:哇!我们成功啦!

师:请你们像理发师老爷爷那样,把成功的喜悦用歌声唱出来。

笔者运用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创设形象的表演情境,激发学生感受歌曲的韵律,引起其情感的共鸣。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简单的二度创作,他们在音乐课堂中不但学会发现美,还会创造美,获得了审美的体验。

二、师生共同参与审美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美的过程。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实现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比如在欣赏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在钟表店里》一课时,教师根据乐曲三段体结构的特点创设了“钟表patty”的音乐故事情境。

(A段)夜幕降临,人们都进入了梦乡,钟表店里——

师(用号召的语气):钟表伙伴们!让咱们到八音钟姑娘的家里参加周末party怎么样?让我们出发吧!

(师生绕着地板上的大钟面,踏着第一乐段的主题音乐节奏,模仿各种钟表进行表演)

(B段)师:哦,八音钟姑娘家到啦。她给大家表演优美的舞蹈哦!

(教师扮演八音钟姑娘,其他扮演钟表的学生坐下。教师时而独自表演优美的舞蹈,时而邀请学生起舞,其他学生则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音乐轻轻摆动身体,感受音乐之美)

(C段)师:钟表伙伴们,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一起进入美妙的狂欢世界吧!(“八音钟姑娘”和“钟表们”随音乐快乐地唱歌、跳舞,party进入高潮)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调动身体感官,结合音乐要素,采取表演等方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中,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

三、鼓励学生抒发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特质即情感审美。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挖掘音乐本身的审美因素,还要挖掘音乐以外的文化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绪,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如在教学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下册《小雨沙沙》一课中,教师紧紧围绕一个“情”字,用生动有趣的“猜口形”游戏来导入歌曲的教学。

(师做“我爱春天”的口形)

师:请同学们猜猜老师说的是什么。

生1:我爱春天。

师:你爱春天吗?请你把热爱春天的感情说一说。(生答略)

师:同学们多喜欢春姑娘啊,当春姑娘来到你们身边,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2:高兴、激动、兴奋……

师:让我们把激动的心情告诉春姑娘吧。

师:你爱春天的什么?

生3:春天里,花儿五颜六色非常好看。

生4: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嫩芽。

师:经历了一个冬天,不但同学们喜欢春天,小植物、小动物们也盼望着春天,盼望着春雨姐姐带给他们雨露呢。让我们帮助它们把春雨姐姐叫来吧。

师生:春雨姐姐快来吧!春雨姐姐快来吧!

教师引导学生抒发对春天的喜爱,点燃了学生的情感火花,使他们在美妙的音乐中陶冶了情操。

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堂是音乐教学的载体,教师应结合音乐特点创设审美情境、播放美妙的音响,并通过教师独特的仪态、语言、板书等艺术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审美的渴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比如在教学《在钟表店里》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年龄特点,把各种各样有趣的卡通钟表挂在黑板上、墙壁上,摆放在讲台上、钢琴上,创设一个充满童趣的钟表世界,使学生一进入教室就爱上“钟表店”,激发学生对这节音乐欣赏课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上音乐欣赏课《少年先锋队队歌》时,教师可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和解放军阅兵仪式的视频,让学生欣赏歌曲激昂的旋律和阅兵仪式恢宏的气势,引导学生在演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时展现少年儿童昂扬、向上的情绪。另外,在教学《小雨沙沙》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伴随着音乐,运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春天的景物,描绘出学生印象中的春天美景。

音乐是美的艺术。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美”,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陶冶美的情操,产生美的体验,进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4.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桂林山水的诗,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5.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篇五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培养学生审美观点、从而提高民族优秀文化审美的情感和能力。让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认识民族艺术文化,与世界人民共同交流,共同发展。

关键词:审美

培养

民族艺术文化

在今天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的素质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社会所认识。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素质教育,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根据国家部教育改革的要求,美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等,形成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美术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教育的奠定基础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意识。什么叫审美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美丑属性的反映,包括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鲁迅先生曾将中国艺术中的民族审美意识称之为“中国向来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审美文化),是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文化,富民强国的动力。失去民族文化,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另外,审美意识对人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心理诸方面有着相互制约和影响,并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审美心里的完善也有积极作用。如何去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呢?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情感和能力

美的本质属于社会,在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只有当他们和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成为人的审美对象时,它们才有可能是美的。美既是教育的神圣目标,也是教育不可缺少的巨大力量。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看法,是一种美的感知、欣赏、判断和评价能力,也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一定的审美观念的应用,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传授的知识过程,同时也是美的熏陶的过程,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形成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的过程,是进行由表及里的是判断获得美享受的过程。美术学科之所以从过去的“图画”改称为“美术”,说明其涵义也广了,内容也更为丰富。美术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负有指导活动、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艺术美的鉴赏,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理,精神获得某种满足和享受的情感,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

二、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是应用、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激情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优秀的美术作品是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以美的形象,色彩和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以强烈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唤起人们的美感和对美的追求,起到开阔眼界,丰富感知领域、陶冶情操、净化精神境界、提高素质、培养审美能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意义,而是要从审美心理出发去感受艺术作品中与人生相对应的形式,体验作者的审美经验,获得艺术表现形式中的象征意义。如初一美术课本中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中:公牛象征残暴的德国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格尔尼卡无辜的成千上万的人们、画面上中间那个灯泡象征光明和希望等,进而达到观赏者个人审美经验与艺术家所创造的的带有普遍性审美经验的交融。在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总是扮演着知识传播者这一单一的角色,却忽略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教授知识的灌输,而是应通过教师的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自己的体会。在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绘画特有的“以线造型”,如:丁绍光、陈崇平、赵宋生等一些有名的重彩画画家们的表现形式以及“希腊化时期”的艺术风格。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去把握艺术作品中的真、善、美。我认为,一般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多疑的心理特征,通过造型一定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第二、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挖掘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能力

正在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社会主义中国,能否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年积淀的审美文化之精神,以自己独特的东方民族审美文化同世界各民族审美文化对话和交流,无疑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我们现在搞素质教育成功与否大胆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过着统一的政治生活,形成统一的生活习惯,教授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历史形成了浑厚的民族共同性,因而造成审美意识的民族性,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特点,即将成为我们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去挖掘、整理、继承、发扬、探索一条使民间优秀的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道路,为弘扬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工作作出的自己贡献。在“欣赏•评述”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平时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重视对民间美术的挖掘、研究、让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到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我们身边的彝族阿细文化:阿细祭火、阿细跳月、阿细服饰、阿细音乐、阿细习俗和阿细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民族艺术是我们本民族先祖几千年积累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民族艺术继承和发扬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满怀激情地挖掘和研究民间艺术。另外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生学习环境条件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精神的民间美术艺术作品来。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彝族文化。通过介绍激情学生对彝族阿细民族艺术文化的浓厚兴趣,有不少学生以绘画、手工等形式创造出一幅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有的并在县级、州级、省级各种比赛活动中获奖。使学生既感受到家乡的旖旎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总之,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们绘画造型能力和提高绘画技巧,更应该重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即美术教育的本意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而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民族艺术优势,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素质与和谐人格的人。我们作为知识指引者、传播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模索与自我学习,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丰富的美术知识,及对学生“传道授业”的能力。要认真钻研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因材施教,使课堂气氛活动生动有趣,以新颖的艺术构思,新奇多思的教学方法,真正使美育教学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作用。

参考文献:《美术教师培训资料汇编》江西美术出版社

6.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 篇六

在成人钢琴教学中常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只注重教授演奏技术,而忽视对学生音乐作品鉴赏、分析能力及音乐素质、修养的培养,而这种传授和培养却是尤为重要的。它既可以发挥成人理解力、理性思维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优势,促进其演奏水平的提高,又在其日后的钢琴演奏(伴奏)、音乐欣赏课、乐队排练等工作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谓一举两得,不容忽视。但这并不是要求教师拿出专门的钢琴课时去给学生补习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等课程,而是应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平日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去欣赏、鉴别、分析作品。首先,鼓励学生多去欣赏各类音乐作品,尤其是反复聆听自己所演奏的作品。在欣赏中鉴别每位演奏家风格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演奏上的差距。通过鉴赏,丰富了学生的乐感,给学生的.演奏指明了方向,无形中学到了各类音乐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审美情趣。其次,要发挥成人理解力强的优势,与学生一起对所弹作品进行分析,包括调性、节奏、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作品体裁、技术难点、音乐内容、风格特征等等。正如俄罗斯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所说:“让学生了解不仅是作品‘内容’,不仅应以诗意的形象感染他,还应详尽分析作品总的曲式结构及其中的个别细节和声旋律复调、钢琴织体写法。”通过这些理论分析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练习,更理性地指导自己的演奏,使理论与实践同步、与实践结合,做到以知识(理论)引导行动(演奏),而行动(演奏)又以知识(理论)为依据。这样有助于学生从理论角度更深层面上去理解所演奏的作品,进而有助于演奏水平的提高,并适应今后的音乐教育及艺术实践工作。另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会开阔他们的视野,达到培养其音乐素质、修养的目的。

二、视奏能力的训练

视奏能力的强弱可以说是一个人真实钢琴水平的标志之一。作为一名学习钢琴的学生,有一个快速而准确的视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会直接影响学习的进度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视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综观成教生整体的视奏水平,总体来说不是太高。究其原因,与成教生总体钢琴演奏水平不高及许多同学都有“拔高”的经历,乐理、基本功不够扎实等原因有关。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学生解决乐理的问题,如音符、节奏、连线、休止、各类音乐标记等等。要求准确而快速地掌握谱面所呈现的所有信息。其次,对键盘要熟悉。将头脑中所掌握的信息快速地传递到手中,需要对键盘有较高的熟知程度。这需要多加练习,而且应从慢速但完整的练习着手,做到“熟能生巧”。再次,要有一个良好的视谱习惯。眼睛始终要走在手的前面,不要单个音符的读取,可将音阶和弦等相对完整的音乐组织形式作为一个单元,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整体的、单元式的视谱。这个道理就如我们平日读报一样,并不是看一字读一字,而是眼睛总比口快一步甚至几步,一句一句地去读。最后,在教材上应选择一些低于学生实际水平的乐谱让学生进行视谱练习。如此经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地努力和训练后,相信学生的视奏能力会有所提高。

三、伴奏能力的训练

为歌曲进行伴奏,尤其是即兴伴奏,对成人教育钢琴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项非常实用的能力,也是衡量他们今后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伴奏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伴奏能力,其一,要求学生熟练掌握24个大小调,尤其是几个常用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转位及和弦连接等。其二,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曲式结构等,正确地选择和弦,根据乐曲的类型、情绪、风格确定伴奏织体音型,由学生自己进行编配创作。这可从儿歌等简单的歌曲开始入手,熟练掌握后,再移到其他的调上进行练习。其三,不要忽视原谱伴奏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在弹奏原谱伴奏中学习优秀作曲家编写歌曲伴奏的构思方法,并灵活应用到自己的即兴创作中。其四,要注重对学生伴奏音乐感觉及与演唱者的配合能力的培养。此外,鼓励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和掌握伴奏技巧,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此积累经验,锻炼他们的伴奏能力,这是能否弹好伴奏的关键。

四、 让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钢琴教学法

我们所面对的成人学生大多为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曾经或今后也会面临“钢琴教学”这一课题。所以在钢琴教学中适当给学生传授一些钢琴教学法,如各种演奏技法的训练、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学大纲计划的制定、合理灵活的教学方式等,使学生既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又学会怎样教别人学琴,二者结合相信会更能提高他们今后在音乐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能力。

总之,对成人教育学生的钢琴教学,既不能完全等同于高等艺术院校钢琴专业的本专科生,又有别于社会上业余学琴的成人音乐爱好者,更不同于对儿童的钢琴教学。对这类学生的教学应结合其自身的特点优势,抓住“成人教育”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只要教学方法得体,教材选用适当,勇于探索,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成人教育钢琴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相信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国翥、高晓光、吴琼. 钢琴艺术博览[M]. 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

[2]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M]. 北京:世界图文出版社,

7.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 篇七

席勒认为:“美是活的形象, 是客观存在。”既然美是具体可感的, 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 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美、观察美、认同美, 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来优化学生的心理气质和精神境界。

西方美学家将审美的对象定位于崇高和优美两大领域。崇高又称“壮美”, 它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象, 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使人心潮澎湃, 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 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

选修课文《瓦尔登湖》是一篇极具崇高美的篇目。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将其肢解, 让学生去赏析文中的个别优美画面和优美语句。实际上, 《瓦尔登湖》恰似瓦尔登湖,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倘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配之以动听的天籁之乐, 让学生在音乐的牵引下, 去神游湖东端平坦无垠的沙滩, 穿越湖边的迷雾森林, 笑看花开花落, 细数流萤飞虫———美文伴之以仙乐, 美感便会油然而生。而此时, 教师只要些许点拨, 就可以让学生尽情倾诉欢乐后的惊喜和惊骇后的喜悦。那么, 大自然的粗犷壮丽、雄浑伟岸便会自然激荡于他们的内心, 同时, 崇高之美也会自然地被他们体会到。在学生捕获到“崇高美”的同时, 教师应及时将学生的思路迁移到“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的古赤壁,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与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让他们的心灵随着天光水色而澎湃, 伴着风起云落而激荡, 在感受造物主神秘绮丽、自然界鬼斧神工的同时, 去认识美、认同美。

又如在进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投闲置散、不被重用的客观现实外, 更应当让学生感受作者“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后壮志难酬却又志气凌云的英雄胸襟, 让学生感受他的万丈豪情、崇高气度———此时, 教师只需及时唤醒学生的记忆, 他们就会自然联想起身受宫刑, 但却坚持完成“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奉旨填词, 一生混迹于歌栏酒肆之中的柳三变;才思过人, 不让须眉的易安居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毛泽东……学生在感受名家情志、大家风采的同时, 其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刺激而获得显现, 自会于崇高和肃然中反观个人, 提升自我。

与崇高一样, 优美亦是美的基本形态。“优美又称秀美、纤柔美、阴柔美”。实际上, 我们在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很多篇目中都能发现“优美”的痕迹。

自然界的优美, 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的阴暗、浓淡、大小、高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 它们以自然地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 进而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这样描写秋花:“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这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 (朝荣) 的花朵,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牵牛花, 我以为以蓝色或者白色者为佳, 紫黑色次之, 但红色者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 教长着几根稀稀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使作陪衬。”此处, 作者以简单素雅之笔, 绘出了牵牛花的形态、色泽、质感。而牵牛花的形、色、质均融入了作者本人的淡泊和宁静, 饱含作者个性的景物描写也因此能够给学生的感官带来温柔祥和的美感, 并且带动学生能动地寻找简约, 热爱自然, 置身于阴柔美中。相似的篇目另如《囚绿记》,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文中对常青藤描写的同时, 感受文字底下蕴藏的作者的主观情感, 引导学生探寻“藤”和“人”的精致、轻盈、秀雅等品格, 透过这些品格, 领略优美。

人的优美, 是其内外的和谐统一, 是自然体态和人文气息共同造就的美。这种美是作家以模拟优美事物的手段而激活人们内心潜藏的经验而得以实现的。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位“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琵琶女,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领略其演奏技艺之高超, 演奏旋律之美妙外, 还应深入其内在。而学习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时, 学生在感受崔莺莺“娇滴滴的媚”的时候, 更应审视她对爱情忠贞不渝、从一而终的情怀。还有感天地、泣鬼神的窦娥, 贫苦一生、忍辱负重的大堰河, 单纯质朴、追求美好生活的香雪……这些人物的内在无不潜藏着巨大的理性力量。所以, 语文老师应指导学生对这些人物进行深入的剖测和解析, 使个人的情感与人物的命运相契合, 从而捕捉到优美。

毋庸置疑, 美能使学生从精神层面获得解放和自由, 将学生从自然物质和世俗庸俗的约束中解脱而出, 上升到理想绝美的层次, 并顺利抵达一种随意自然、与万物同体的和谐境界。通过审美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性情能得以陶冶, 情感能得到净化, 最终具备独创精神。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 带领学生步入美的殿堂, 寻找美的身影。

参考文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刷出版社.1980年版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8.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 篇八

在流行元素中亲近民歌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吴斌说:很多根本不识谱的人学唱歌,他们从不用歌谱,照样可以把歌唱得很好。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中国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聚集着各民族各地区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积淀。在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共有四节民歌欣赏的内容,包括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中原民歌、南方民歌,占整个教材内容近八分之一的比例,可见民歌欣赏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要性。

融合“流行元素”,让学生主动地亲近民歌。流行音乐作为当今社会音乐的主流,与高中生已密不可分。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87%的高中生喜欢流行音乐胜过其他类型的音乐,高中生爱唱流行歌曲这已是普遍现象。那么,如何让高中生不排斥他们所认为不好听的民歌,甚至喜欢唱民歌呢?不妨从学生热衷的流行歌曲入手,利用流行元素让学生对民歌有亲切感,主动地走近民歌、欣赏民歌。

地域性较明显的流行歌曲可作为导入的欣赏内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歌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多彩景象。内蒙民歌的豪放悠扬,新疆民歌的热情奔放,藏族民歌的悠扬高贵,陕北民歌的高亢嘹亮,江南民歌的委婉细腻,东北民歌的豪爽粗犷。正由于民歌的这一地域性特征很明显,在课前导入的环节,可以选一首能够体现这一地区的音乐风格,并且是学生较为熟悉的流行歌曲作为导入。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地集中注意力并带着一颗期待的心投入到课堂中来。

音乐素材的来源

音乐素材来源是民歌教学的最好铺垫。许多流行歌曲其实都脱胎于民歌,它的音乐素材来源于民歌。可以说,流行歌曲只有在民族音乐的土壤里扎根,才会获得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如教材中的《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的音乐素材就是来源于教材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中的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在欣赏这首民歌的时候,可以先欣赏《好汉歌》作为铺垫,再对比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体会两首歌曲在旋律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不同音效”让学生愉快地聆听民歌。聆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途径。对于一首学生较为陌生的民歌,只有通过反复聆听,才能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意境、风格有所感受和体会。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而不至于对反复聆听的歌曲产生厌烦情绪,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和音响效果使学生愉快地聆听民歌。

经典的民歌大都有被改编成各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可在网上搜同名民歌的器乐作品,作为熟悉歌曲旋律来欣赏。如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中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第五节《飘逸的南国风》中的云南民歌《弥渡山歌》等,都有被改编成优美动听的器乐作品。利用不同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的同名民歌,教材提供的民歌音响资料通常较单一,有些还是民间歌手演唱的原汁原味的民歌版本。这样的民歌通常伴奏的音响效果较简陋。学生初听,通常会有抵触情绪,因为这样的音乐跟他们所欣赏的流行音乐有很大距离。所以,搜集一些经典民歌不同演唱风格的版本,如通俗唱法的民歌版本,还有被改编成合唱作品的民歌版本,把这些歌曲作为初听欣赏内容或者对比欣赏内容,让学生在有变化的新鲜感中获得艺术享受。

“弘扬”不宜单一教学法

学生通过聆听,对所学民歌的旋律熟悉之后,“唱民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体验才会有体会。通常学唱一首歌曲,教师都会采用先聆听歌曲,再唱歌谱,最后唱歌词的思维教学方法,总觉得不唱歌谱直接唱歌词的教学方法似乎“不妥”。通常很多民歌的旋律带有较多的装饰音,旋律走向较复杂。如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中的内蒙民歌《辽阔的草原》,谱例中有较多的倚音和波音、歌谱演唱起来有一定难度。学生一唱,歌谱这么难,就会一下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我国民歌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方言性”。一首陕北民歌若用标准的普通话演唱,唱得再好总觉得缺少点儿陕北民歌的韵味,这就是民歌艺术的精髓和魅力所在。那么我们在教唱民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民歌“方言性”这一特征的体现。要把一首民歌方言的韵味唱出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仿,在音准、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模仿歌曲中明显带有方言韵味的歌词或乐句。

据统计,我国各地采集到的民歌总数已超过30万首,犹如百花遍地盛开,丰富多彩。教材里所选取的民歌,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民歌来说,只是一小部分。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民歌,在欣赏教材里民歌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较有代表性的民歌作为补充。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喜欢民歌,不宜一味地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灵活机动,因地制宜,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运用融合、铺垫、聆听等手法,融入民歌教学,提升审美能力,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 篇九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 审美能力 提升

高中美术的课程内容与目标与其他课程有较大的区别。高中其他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而高中美术属于一门艺术类的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观察、想象、感悟、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掌握美术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还能学会认识、欣赏生活中所蕴含的美,为学生绘画创造做好铺垫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还起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收获。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学生只有对事物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的察觉到生活中包涵的美学,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情感体验中。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美术教学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高中美术教学的实际开展做了以下的探究。

一、正确认识审美教育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想要完善高中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老师首先要认识到什么是审美教育。所谓的审美教育:通过科学的美术教学法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感悟自然或是生活中所蕴藏的美,以此来使他们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并在学习和感悟过程中提升审美的能力,培养高雅的情操。一直以来,审美与美术相辅相成,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也有着着深厚的渊源。基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老师应当将审美教学渗透于日常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审美教学和训练,学生应当具备这样的审美能力:1、学生在欣赏事物时应当具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接受理解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2、学生在表现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

通过审美的教学,学生能够在学习时获得对自然事物或是人物的美的体验,通过享受美来净化自身的心灵。在对待现实时,能够以超凡脱俗的眼光来看待世事百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批判社会现象,以理智的态度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琐碎事情。据此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变得更为成熟和完美,这对于学生未来的立足和发展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妥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课本教材内容的传达是学生获取美、感受美的一项重要途径。基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老师对教材课本要做到充分的熟悉和掌握,了解教材布置的意图和反应的内容,根据高中美术学习的实际掌握情况,对教材学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布局。对于教材中的内容,老师可以以原内容为主,做出适当的取舍,形式内容都可以做出适当的改动,搭配有规律的色彩,让教材内容得到最优化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就能充分感悟到美的体验。同时,老师还应当注意到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尽量照顾到大家的需求,让教材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变得更为生动有趣。

在教学时,单纯的教材内容和美术知识的分析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老师可以创造具体的情境环节。每一项美术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在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分析作品的背景和背后所包涵的典故。例如在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或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作品的典故内涵,以及作者创作作品时的趣味小故事。这样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不仅仅局限于图画所表达的内容,还会根据了解的内涵和典故,加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想象,这样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也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感悟。同时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也必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三、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活是自然中的课堂,生活中孕育了无限的美景。从植物到动物,从静态景象到动态景象,生活中总会有新奇独特的形与色的存在。这些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全新的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开发出探究的思维能力。因此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让学生多学会观察自然,善于观察,拥有一双慧眼,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内心深处感知美的存在。例如,在欣赏《印象主义》时,老师可以抓住机会,带领学生去欣赏秋天的景色,到自然中感受浅淡的云天,厚厚的落叶堆积的地面,枝头上飘零的红枫,感受秋天的清冷中蕴含的一丝丝让人心旷神怡的凉意。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校园内四季中花木的生长与枯萎,从中获得不一样的自然感悟。

四、引导学生评论,表述内心的想法

一些美术教师认为高中生掌握的美术知识欠缺,欣赏的美术作品也十分有限,因此不赞成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论。其实不然,高中生在经过了小学、初中的知识沉淀后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对于美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感悟。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对一些美术作品做出评论,抒发内心对艺术的所思所想。同时老师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欣赏观,例如对于齐白石大师的作品,学生会由衷的赞叹,但是对于梵高等画师的作品学生欣赏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因此针对不同风格的画派,老师要给学生做好普及工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评价作品中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和内涵。

对于艺术的学习和感悟,学生需要有一双懂得欣赏美的慧眼。想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探究,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生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跟随老师的步伐,细心观察和感受无处不在的美的事物,这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感悟到美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朱永洁.高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五原则[J]. 希望月报(上半月). 2007(11)

[2]李永波.高中美术欣赏课中素质的培养[J]. 科学教育. 2007(03)

10.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 篇十

关键词:数码钢琴集体课;幼师教学;重要性;教学优势

“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概念从外国引入至今,在短短的时间里,通过很多钢琴教育工作者不懈地探索和实践,其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许多幼师学校已得到了初步的运用。

我校在十年前就建立了数码钢琴室,刚开始时由于学生不习惯戴耳机,整个教室一片嘈杂。因那时只有人数不多的音乐班学生上钢琴课,所以,老师都愿意到小琴房上课,导致数码钢琴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度呈现废弃状态。随着学校升格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专业生源急剧增加,全校几十个班的学生都安排有钢琴课。小琴房显然就不能满足正常的上课需要。此时数码钢琴集体课就成了必然选择。

一、数码钢琴集体课在幼师教学中的重要性

钢琴课中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在学生不多的情况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得到老师的精心指导。然而面对数量众多的学生,即使给每个学生辅导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节课结束也仍然没有办法让所有学生得到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如此一来,极易导致教学进度不一,上课效率不高。显然这种“一对一”的传授形式已不适应幼师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必然和必需的选择了。

数码钢琴集体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因其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独有优势,目前已得到了广泛应用。钢琴集体课的多样化课堂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提高键盘综合运用能力。集体授课形式是一个班数十名学生同时在教室上课。数码钢琴教室的核心是主控系统,它采取了全静音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可以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它包括视频系统、教师的正确手型与示范演奏,可以通过投影屏幕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家戴上耳机弹奏就可以做到互不干扰。电子控制设备能为学生编组,组内学生可以进行合奏练习,教师可以随时观察或抽查学生的弹奏情况,也可以把自备的耳机插入学生的琴内,检查学生的弹奏。这样进行指导而不影响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上,教师讲解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要求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实践与练习,并加以指导和纠正错误,教师在新教乐曲和练习曲后,每名学生都要当场试奏新谱,教师分析乐谱后,乐曲的每一声部可以分别让部分学生弹奏,在教师的指挥下合奏新谱。学生还可以轮换试奏乐曲的各个不同声部,通过集体学习,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对新乐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课后学生再反复练习就可以很快地掌握布置的功课,避免了传统教堂中学生课后练习容易产生的各种错误和毛病,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二、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优势

“数码钢琴集体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形式和理念,如:键盘、乐理、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合奏等,把音乐教育专业的众多课程有机地、科学合理地综合起来,创造了一个融技巧、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全新的教学体系。

1.钢琴集体课有利于提高专业理论学习

以往钢琴教学都是个别授课,以师徒传艺式的手把手、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教法单一,具有经验教学法的特征和局限。由于幼师班的学生多数是刚刚接触钢琴,一周只有两节课,学生进行钢琴弹奏练习时间一周往往也只有一、两次,许多学生不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而音乐理论知识是弹琴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数码钢琴教学的新模式使钢琴教师走出了“一对一”授课陈旧狭窄的小圈子,面临一系列技能教学研究的新课题,教师必须以高度的师德水准和敬业精神,开拓进取,拓宽知识面,运用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相结合讲解,才能胜任集体课教学,高质量地完成钢琴教学任务。

2.钢琴集体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钢琴教学中“一对一”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和“取长补短”等学习途径,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以前在小琴房上课时,每一个班至少要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8~9人,加上老师共10人左右在一间小小的琴房里讲解、示范,因为拥挤有的学生根本看不到老师示范,而在短短的两节课内,对老师而言同一个内容要重复多次,因耗费时间较多,在完成教学讲解示范后所剩时间就只能检查少部分学生的听课情况了。而在数码钢琴室,就能做到一名老师能够同时面对数十名学生,做到了知识集中讲解,必备的技能集中练习,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教学环节。同时,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而是把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让给了学生,启发他们主动听、看、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当前幼师扩大办学规模带来繁重的教学任务具有重要化解作用。

3.钢琴集体课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

使用数码钢琴系统中的计算机软件,能随时制作谱例,把乐理、键盘和声学、作曲及配器等教学内容随时演示出来,它直观准确,使目前的教学真正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它促进老师认真备课,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系统安排好每节课的内容,广泛采用“课题型”或“技术理论单元型”等教学手段进行科学化教学。

4.钢琴集体课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

集体课教学相对于“一对一”教学来说,在教学形式上更能推陈出新。因为教学对象不止一名学生,所以在教学形式上能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是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享受音乐、学习音乐,齐奏、轮奏、接龙等形式的演奏都是集体课中必不可少的。通过齐奏能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正因为每个學生在下面弹奏乐曲的速度不一,而在课堂上却要求数十个人弹奏得整齐划一,渐渐地促进了对他们节奏感的培养。轮奏和接龙是集体课中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通常老师把一个曲子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段落,分组让学生演奏,这就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对曲子十分熟悉。通过这些趣味性的演奏方式,学生不仅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更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节奏感、反应能力和协作精神。此外,通过集体课教学,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使一些原本要被落下的学生及时跟上“大部队”。同时,通过借鉴别人易出现的问题提醒自己不要重复别人的错误,这也是促进共同进步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总之,利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无疑是教学方式的大变革,它不仅为现代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体现出集体课无与伦比的优越性。这种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发展,在幼师钢琴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1.在散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一

近期,教育部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和学科教育价值,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指明了育人方向。其中,前三个层面主要是对以往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发展,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提出,既是对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又说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山区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面对学生“懒能手,懒动口,懒思考”的现状,应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执教《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散文《道士塔》这一节教学课后,进行深刻的反思: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那就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多思考。

一、就文本而问,诱发思考

阅读文本是散文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读懂文章,是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教师在教学实施阶段,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呈现的内容,点拨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诱发学生对文本存在的疑难之处进行思考,让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领会文本意旨,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文本而问,由浅而深,诱发学生的思考。第一问:“王道士是怎么来到了莫高窟的?”引导学生通过在原文中寻找相关内容回答,学生很快就从原文中找出了描写王道士的句子;第二问:“余秋雨是怎么评价王道士的?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学生通过寻找答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三问:“悲剧的制造者是谁?”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学习和小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后得结论:愚昧无知的王圆?,缺乏文化责任感的中国官员和无耻的外国劫掠者;继而抛出了第四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披露王道士的罪行的?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拥那楦校壳朐谖闹姓页鱿喙赜锞涮敢惶浮!本?老师的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前三问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既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又加深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明确了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用描写、纪实的手法,写出不甘、悲愤、鄙视的情感;用想象、还原的手法,写出无奈的情感;以代入感的写法,寓庄于谐。

至此,通过设疑成功地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诱发学生对文本中疑难之处进行思考。若就此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终究有点浅尝辄止的感觉。接下来的教学设计,进一步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就文体而问,激活思考

教材里的文体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是不一样的。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文体意识,抓住文体特点,准确定位文体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点――小说的虚构笔法,你如何评价文章这种写法?”学生经短暂的思考后回答:小说的虚构笔法,让文本中的人物鲜活起来,让文本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同时也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这是为了让本文主题更突出;在情感上,通过代入感,让读者感同身受,这样的手法让文章更有文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思维之花像火树银花般绽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深入理解了文体的重要性。

三、就史实而问,拓展思考

拓展性教学是基于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的一种拓展、延伸,旨在提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深度。通过拓展适度的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现学文本与已学文本之间的关联,利于学生知识的贯通与运用。

老师在完成了基本教学任务后,针对文本中的有效触发点,补充了《西域考古图记》中的斯坦因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修缮庙宇的史料;补充了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的王圆?向清政府上报藏经洞一事,清政府却漠然处之的相关史料。

补充这些材料后,老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存在的争议进行思考:“同学们,了解了这些历史资料后,我们再回头看《道士塔》中被描绘惟妙惟肖的王道士,对文中的虚构写法又该如何评价?”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认同余秋雨这种虚构的写法;有的认为散文应该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不能像小说这样可以“无中生有”,认为这样很容易误导了不清楚历史史实的人们……

爱尔兰诗人曾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样设计教学,既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文本内容,做到了“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深入文本学习,又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对学习与生活有了深刻的思考,为日后的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节散文教学课,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12.钢琴教学中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论文 篇十二

一、构建审美化阅读课堂的意义

语文教学因其特有的人文性而与审美有一种天然的情缘。审美教育影响着语文教学,审美的情感性和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课中包含的美的因素,使学生将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同对语文的兴趣和爱好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感到通过对语文课的学习可以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一种特殊的愉悦感、美感,在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就是通过挖掘文本中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使他们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里,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励,怡情怡性,陶醉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提高判断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从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想象的必要环节。教学中通过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把作者渗透、倾注在人物形象或景象中的“情”移注给学生,使学生从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审美对象中获得的表象,由于情感的融入而获得新鲜的生命,出现“浮想联翩”“神采飞扬”的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情感。

3.有利于实现文本意义的建构

阅读活动是当以建构本文意义为指归的。在审美性的文本解读过程中,由于审美体验的积极参与,学生在理解美的形象所展示的意义、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的基础上,真真切切地触摸到文本的脉搏,与作者、文本得以在情感意志上共鸣,在审美体验上契合,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本进行意义的探寻与建构。

二、审美化阅读课堂的建构策略

1.欣赏绚丽的色彩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这被色彩装饰的天空、大地多美啊!因此,在教學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文本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鉴赏、体会文本所描绘的绚丽色彩,感受色彩鲜明、丰富而又和谐统一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欣赏能力。如《黄山奇石》一文中所描绘的黄山奇石,确是石景一绝,因此教学时,笔者先将教材中的颜色鲜艳、动感强烈的插图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欣赏、体味,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形象性。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品味描写“猴子观海”“仙桃石”等几块奇石的美妙词句,通过字字比较、词词比较、相互交流、填填练练等形式,让学生、作者与黄山胜景交融在一起,使其真正感受到黄山之石蕴藏着的奇特和美妙,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

2.聆听美妙的音乐

文学本身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紧密,它讲究“平仄”“节奏”,具有“音乐美”的特点。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能够把文本的节奏美和音律美表现出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激发学生的灵感。因此,教学时巧用音乐渲染情境,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更好地对文本进行深刻体验,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把窗帘拉上,创造一种祥和、宁静的氛围。当《月光曲》在教室内响起的时候,学生也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那个夜晚,来到了那个郊外。这样通过音乐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文本进行深刻体验,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

3.运用生动的语言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满怀激情地运用形象、生动、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的语言,声情并茂,充满情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促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语文。如《小珊迪》一课,在讲述作者来到小珊迪家里的时候,笔者声情并茂地述说着:“当我走进那间屋子的时候,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灰暗的月光下,我看到屋里的陈设相当简单,一张破旧的木床上,小珊迪正在有气无力地呻吟着,白被单上显出斑斑血迹,小利比在一旁低声哭泣……”此时,课堂里鸦雀无声,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们已经完全沉浸其中,头脑中也出现这样描述的画面,心里也真正感受到了小珊迪的痛苦。这样就使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上一篇:母亲节英语作文:感谢母亲下一篇:2022护士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