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共8篇)(共8篇)
1.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 篇一
中国现代会展业的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会展业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程。会展业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地域分布上看,全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五大会展经济带,分别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交会为龙头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引擎的东北会展经济带、以成都为首的中西部会展城市经济带和以北京为辐射极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在全国会展业市场占有率分别是25%、18%、8%。
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专业展。近年来我国会展业总规模保持近20%的增长速度,展会数量由1000多个增加到5000多个。2007年,全国展览总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展览项目,1997年我国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7年已接近4000个。无论是从展览基础设施、会展从业人员队伍,还是从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看,我国会展业都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实力,我国正在步入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
然而,自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 中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会展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会展业产生明显影响。据统计,2008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组展单位出国举办的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一千八百多项,但2008年底,实际举办的展览会只有一千项,实施率约百分之五十五,与2007年相比,实施率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在国内展览方面,组展单位也感受到了压力,展览面积与参展企业都在减少,招展招商困难突出。参展商为了节约成本,有选择地参加展会,导致会展数量明显下降。
因此,各地方政府在扶持会展业的发展上做出了不同的尝试。其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就是财政上的扶持。据香港贸发局有关负责人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将对香港会展业给予财政支持:一方面,为组展企业进行整体宣传拨款,在国内和周边地区以及全球重要贸易国家开展香港展会宣传;另一方面,采取“1+1”的补助模式,即组展单位增加1元投入,政府配套补助1元。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政府还资助重要买家赴港参观采购。据悉,2008年香港贸发局拿出1.2亿港元扶持会展业,其中,8000万港
元用来资助那些发展中国家赴港参展商的交通、生活补助费,另外的4000万港元用来补助参展商展会期间的宣传。
为了帮助会展业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在京举行了会展业政策推介会。据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性会议,按照京地税营[2005]578号文件,可享受差额纳税。
同时,把现代会展业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上海,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改革开放、服务全国”的会展业发展思路,制定了《上海会展业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上海会展发展的目标和举措,使会展业成为提升上海城市形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关于会展业对国民经济的强势拉动作用,国际上有1∶9的说法,即会展业的直接收入是1的话,其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收入将达到9。2007年全国各类展览项目已接近4000个,直接收入达140亿元人民币,由此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近1300亿元,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文化产业、休闲产业密切相关的节庆、赛事以及各类文化演出等会展活动形式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放量。随着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举行,中国必将掀起大型博览会风潮。预计5至15年内,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到201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200亿元;2020年,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
2.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 篇二
1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演变
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孕育期(1949—1998年)、起步期(1999—2010年)、发展期(2011—2020年)和成熟期(2021年以后)4个阶段(图1)。孕育期是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主的工程水利、传统水利,起步期是以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资源水利、现代水利,发展期是以人为本的民生水利。中国水利现代化经历60多年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完成了从孕育期到起步期再到发展期的演变,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1.1孕育期(1949—1998年)
孕育期是以工程水利为主的传统水利时期。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凸显了水利的重要战略地位。经过几十年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我国初步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工程水利的实质是通过工程措施来除水害、兴水利,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内涵是研究水利与工程的关系,特别是水资源规划、开发、利用的措施和理论,以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2]。这一时期的水利现代化是以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为特征的治水思想,水利建设的重点是修建好工程、管理好工程以及不断改进完善,使之发挥更好、更大的效益。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以工程建设为主的工程水利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防洪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兴建也为中国水利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时期,水利现代化侧重原始的供水管理,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多部门、分散管理模式,管理目标单一。水的特性表现为一种强公共物品,政府主要采用行政命令进行水利工程的投资和建设、水灾害的防治、水资源调配和管理。同时,出现了少量正式的法律法规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简称《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简称《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简称《水污染防治法》)等。
1.2起步期(1998—2010年)
起步期是以资源水利为主的现代水利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灾害日趋严重。长江洪灾、黄河断流、淮河污染等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面临着全面的水危机。严峻形势要求中国水资源的管理应从供水管理转向需水管理和全面厉行节水。1999年,水利部确立了“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的治水思路。资源水利的实质是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其内涵是依托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调节功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建立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的节约型社会和经济发展体系,以及防洪减灾体系。具体表现为:① 在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方面,早期是以“开源”为主的供水管理,侧重于供水水量的时空调配,2002年《水法》的颁布标示着治水思想从“开源”的供水管理逐步转向了“开源节流”的需水管理;②在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方面,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的“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味着,治水思想从以治污技术为主的单一水污染治理转向以综合管理为主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③在防灾减灾及洪旱灾害管理方面,2003年水利部提出的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从“农业抗旱”向“全面主动抗旱”的两个转变,意味着,治水思想从以工程手段为主的被动式洪旱灾害控制转向以综合风险管理为主的主动式洪旱灾害管理。
这一时期,我国侧重需水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统一管理模式,管理目标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水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水利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用水户之间利益冲突继续加剧,中国开始注重水法体系建设和基于市场机制的水利管理制度供给,水资源公共物品的属性由强变弱,逐步走向市场化。一系列水利现代化管理制度开始付诸实施,如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税、排污收费制度、灾害补偿制度、期权契约等[3,4,5],且先后修订了《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颁布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文件。
1.3发展期(2011—2020年)
发展期是以民生水利为主的现代水利中期阶段。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防汛抗旱事关生命安危,饮水安全事关身心健康,水利建设事关生存发展。21世纪以来,影响民生的突发水灾害事件频繁爆发,暴露出我国水利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病险水库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等。以人为本是一切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这意味着,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人为本的民生水利阶段。民生水利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为重点,以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为途径,以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人水和谐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保障,着力解决好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民生水利问题,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民生水利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以服务管理的理念和措施为抓手,在防灾减灾、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水利改革中突出民生,服务人民群众。
此外,在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实践进程推进的同时,水利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目前,水利现代化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一些专家学者对此做了些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6,7,8,9,10]、水利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价[11,12,13,14,15]两方面;另一方面是由水利部办公厅、规划计划司、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共同成立的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开展的一系列的、较为系统的水利现代化研究[16,17]。
2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启示
2.1中国水利现代化的成果
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取得了长足进步,理论研究也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 水利现代化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对于水利事业的需求也不断变化,水利建设的重点内容也就有所不同。
b. 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再到“民生水利”的发展过程,伴随这一过程,治水思想从“征服自然、人定胜天”向“尊重自然、人水和谐、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变,同时形成了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水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出民生水利的新方向,这些都为水利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 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其治水思想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与制度供给,而这些管理模式与制度又较每一阶段的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d. 水利现代化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特定历史时期下水利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水利现代化内涵和特征、评价指标体系、水利现代化推进策略等方面。
2.2启示
a. 水利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必须以动态的观点进行水利现代化建设。今天,中国水利现代化已经步入民生水利阶段,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和深化中国水利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b. 新形势下水利现代化建设应加强调水利管理制度建设和创新。现有的水利现代化研究仅停留在宏观概念、原则、指导思想、指标评价等层面,缺乏对水利现代化概念及内涵的全面解析,缺乏对水利现代化发展演变过程内部作用机理的分析,缺乏从水利自身发展规律角度去探求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影响因素及各种因素间关系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用于指导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发展管理模式与制度供给的理论分析框架。
c. 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水情,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为行动导向,从制度创新角度展开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管理模式与路径研究,分析政府主导下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机制,设计多维动力下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管理模式体系,寻找基于战略前沿目标的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路径,完善水利现代化实现的保障机制,从而有效促进水利现代化进程,达到保障国家各项安全、改善民生、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目的。
基于上述启示,笔者提出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管理模式与路径研究的构想:按照“问题提出—模式发现—路径选择—实践示范—政策建议”的逻辑,从制度创新角度研究中国水利现代化问题。首先分析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及历史演变,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和水情,界定新形势下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展开中国水利现代化演变规律分析;其次,基于水利自身发展规律,设计多维动力下水利现代化发展管理模式,即不确定条件下和适应性管理理念下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约束激励惩罚一体化的水污染治理模式、人水和谐理念下和政府主导合作框架下的洪旱灾害风险管理及应急管理模式,通过多维情景模拟结果给出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再次,确定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找出发展战略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建立发展战略路径选择理论模型,并从制度、投入、供给和利益角度给出水利现代化发展的保障机制;最后,选取某一典型区域,分析该区域水利现代化历史演变进程,评判水利现代化水平,制定水利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构建水利现代化发展路径,通过示范研究,从国家战略、政策执行和政策实施3个层面,提出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政策、途径、措施及保障体系,形成有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发展管理模式及实现路径的一般理论,为国家制定水利现代化发展规划、政策和纲领性文件提供决策参考,达到促进水利改革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改善民生的目的。
3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管理模式及路径选择
江苏省是全国的经济大省和经济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江苏省提出力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构想。江苏省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水利现代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江苏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保障。江苏水利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积累,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发展确立了一个理念、两个规律、三个统筹、四个任务的基本治水思路,即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把握水的自然规律(良性循环规律)和经济规律(效率优先规律),统筹城乡水利共同发展,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工程性措施与非工程性措施的协调推进,发展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
根据《江苏省水利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2004)及苏发[2011]1号文件制定的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结合江苏省洪水、干旱、水污染频发的现实水情,笔者提出了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管理模式及路径选择的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动力因素应包括水资源供给与效率、水环境与生态保护、防洪减灾和水利发展保障4个方面。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模式,包括不确定条件下江苏水资源适应性开发利用、约束激励惩罚一体化的水污染治理、洪旱灾害风险控制及应急管理;构建水利现代化发展路径选择模型,展开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路径选择分析,旨在找出影响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符合江苏发展的、更具针对性的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对策措施,包括政府主导管理制度、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节水型社会的水价形成机制、利益协调的水利补偿机制等。
摘要:国家现代化需要水利现代化的支持和保障,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了中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水利现代化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提出中国水利现代化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即以动态的观点,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和水情,基于水利自身发展规律分析,从制度创新角度研究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发展的多维动力管理模式及实现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江苏为例,提出了江苏水利现代化发展的研究框架。
3.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改革历程 篇三
【关键词】商业银行 改革 问题
一、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历程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建立
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隆重成立,客观上从政策层面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独揽金融大权的银行体制。1985年起,随着新型的银行体系的建立,国家在金融投资领域对融资方式进行改革,由原先的财政拨款充实企业的流动资金转移到由专业银行进行贷款,而后,政府将很多的固定资产的建设项目的投资资金也转移到由专业银行进行提供,此即为历史上注明的“拨改贷”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信贷制度正式建立。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盈利性贷款机构分家等1993年改革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建立,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逐渐下降,文献表明,1978~1995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由31.2%下降到11.2%,直到1994年分税制改革,该下降局势才得以扭转。与此相对立的是,国有专业银行的金融能力开始逐渐增强,社会财富的货币化进程不断完善,储蓄的主题由以前的以国家资产为主转移到以居民储蓄为主。在1980年初这一比重为40%左右,而到1995年已经升到70%,标志着我国的金融能力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在政府的干预下,大量资金由金融机构,绝大部分是国有专业银行,将其资金,据统计高达80%,流向了国有企业或国有经济建设部门。当时的银行充当了政府的“第二财政”部门。
90年代中期的金融改革意图是改善贷款组合的质量和改善资金控制。他们由朱镕基的1993年6月的16点项目(包含了目的为减少通货膨胀的紧急措施)开始为世人所知。在1993年10月的国家委员会的金融体系改革决定是次年的改革制定的蓝图,其中包括了政策性银行的建立。紧接着在1995年3月18号一个新中央银行法颁布,1995年5月5号新的商业银行法颁布。
1.政策性银行的建立。面对政策性贷款所占专业银行比率过高(1991年估计达到42%)的现状,政府于1994年底完成政策性银行的建立,其本意是减少相混的政策和商业性目标之间的激励的冲突。目前说来,最大的政策性银行,也是在很多地区的很多省份都建立的唯一一家银行,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90%以上的贷款都是为了农业货物,主要是种子的采购。政府期望银行的分离能够阻止政策性贷款和高盈利性的借款的分离,另一方面,希望自由的专业银行能够集中注意力到商业借款中,不被政策的责任所拖累。
2.引导性信贷计划而不是约束性。尽管80年代中期的生产和分配计划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年度的国家信贷计划继续成为区域间资金分配的关键决定因素。在和省级政府领导和国有银行的管理者磋商的基础上,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每个银行的省分支的信用增长额度。这个计划把经常用于专业项目的政策性贷款目标放在首位,但也将分配效率考虑在内。当要求过于严格时,该计划几乎没有给银行管理者一丝空间来调整总借款规模,也无法进行银行内转移或者同业拆借。
在不同的时期里,信贷计划目标要么是指令性要求,要么是指导性要求。指令性要求在政策性紧缩期出现,来抵抗通货膨胀,减少过度借款。这些时间需要大幅度削减给非国有机构的借款且尽全力减少资金从政策性向商业性的转移。90年代时,指令性计划在1993年末开始的高通货膨胀时期出现,延长至1994年。
3.集中的中央银行再贷款。为了补齐贷款和储蓄的差额,中央银行有再贷款系统。这些资金官方指定用作专业用途,如农业物资的采购,大型和中型的国企的支持或者救灾。
在1994年五月,地方人民银行分支禁止向所在区域的专业性银行再贷款。中国人民银行自己指挥再贷款到专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的全国总部,其根据应允的计划再向省级分支拨款。因此,地方分支必须向全国总行申请增加资金,而不是在地方官员的帮助下,迫使地方人民银行分支去拨钱。
4.其余的改革政策还包括贷款比率管理,通过商业银行法提高了银行的管理激励,开放了同业拆借市场等。
二、改革所涌现的问题以及后续对策
(一)改革所引发的问题
回顾这次改革,我们可以看到,改革的初衷是很好的,改革的效果却几近背道而驰。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由1994年的6371亿元升至1997年时的1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由1994年的20%升至1997年的27%。随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国加深了对稳固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险,化解不良资产的认识,1997年11月在金融工作会议后,我国进行了再一轮的金融注资和剥离,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4%,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
(二)股份制改革
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率和银行落后的管理体制带来的国有银行盈利能力低下以及WTO入世后开放国内银行界的承诺迫使中国政府对国有银行展开了进一步改革,2003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中要求政府一定要将国有银行改革为现代的具有竞争性的金融企业,强调银行一定要“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盈利性的金融企业。决定中为这一步改革划定了路线,具体即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通过这次改革,政府意图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新一轮大刀阔斧的改革开始起步。
三、总结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需要明确目标、周密策划、区别对待、稳步推进,才能使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勇.从商业银行发展历程看其财务风险防范[J].2012(9):125-127.
[2]黄莺,王亚兰.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2013(2):152-153.
4.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 篇四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从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价值观裂变、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的近代化等阶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要找出中国近代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就必须先明确现代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
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阶段
(一)起步阶段(1840-1895)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是学习以科技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阶段;这一阶段近代化还停留在经济领域,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工业到民用工业、由国营工业到民营工业的历程,并逐渐向教育领域国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从甲午战争到大革命失败,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变革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工业化迈出一大步,政治民主化开始并有突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从国共十年对峙开始到解放战争胜利,主要是近代化的艰难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缓慢发展。
1、经济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刺激下,在洋务运动倡导下,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但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后,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工业到19世纪末才有显著发展;戊戌变法试图推进经济的近代化,但很快失败;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后,中华民国鼓励和保护工商业,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侵略和有识之士大力创办实业,一战期间,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一个高潮,民族工商业发展迅速;1927—1937年,由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民族经济有所发展;1937-1945年,国民政府借口抗战大力加强经济垄断,使发展中断;1945-1949年,美蒋勾结使近代化陷入困境。
2、政治的近代化:维新时期提出君主立宪,设议院、兴民权,在变法时期对旧的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革,可以说是政治民主化的开端;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人民享有自由和民主权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但很不彻底;1922年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政治民主化又迈进了一大步;曲折前进阶段,由于国民党实行***,坚持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政治非常黑暗。
3、思想的近代化:鸦片战争后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举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专制和礼教。
中国共产党人则以俄为师,大力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找到—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四、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①政治障碍重重:中国近代化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封建地主阶级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官僚资本主义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②缺乏准备、发展畸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是来自外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③缺乏正确道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是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然后农业近代化紧随其后,为工业近代化奠定物质基础。西方资产阶级先通过革命掌握政权,为工业化提供政治保障,并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来为近代化作充分准备。而中国是先发展重工业后发展轻工业,并且农业始终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近代化缺乏必要的前提过程。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民族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历届中国政府没有把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使近代化缺乏科技人才和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④缺乏安定环境:自从鸦片战争中国进入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纷纷发动侵略战争,国内反动统治者经常镇压人民反抗,战争、革命不断,难有安定环境,发展非常缓慢。
5.中国小品发展历程 篇五
10092603 夏鹏飞 671926 小品最初原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进行表演训练的戏剧小段,经过演变和改进逐步成为一门集表演、相声、音乐、舞蹈等诸多艺术交织的艺术形式,多以喜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文艺事业的全面复兴,以及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小品逐渐成为了各种晚会的常客和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更有甚者这样认为“一台好的综艺晚会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语言类节目的质量,尤其是小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小品已逐渐经历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过程。期间更是涌现出一批大家熟悉并喜爱的小品演员,如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赵本山、黄宏等。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小品的内容以及表演方式也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下面给介绍一下各个时期小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时代背景和代表人物。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这个阶段在1984年以前,之所以说这个阶段是萌芽时期、史前阶段,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新的文艺样式。同时,由于在起步阶段,不管是演员的表演还是作品的结构,都是十分不规范的、不成熟的,给人一种非常青涩的感觉。但是,当下面提到的几部作品出现时,小品就已经注定了它将在未来的中国文艺舞台上所占据的显赫地位。这一时期代表作有:《卖生豆浆的小姑娘》(1983年,表演者:岳红 从测等),《虎妞、阿Q逛长甸》(1983年,表演者:斯琴高娃 严顺开)、《吃鸡》(198
4年,表演者:王景惠)。
第二阶段:诞生时期。一般认为这个阶段从1984年至1990年,领军人物:陈佩斯,朱时茂。1984年央视春晚由陈佩斯、朱时茂合作的《吃面条》正式宣布了小品的诞生。陈佩斯作为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的儿子在电影方面已崭露头角,而朱时茂更是凭借谢晋导演的《牧马人》得到了许多的电影奖项,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两位在电影界都小有成就的演员开始涉足小品,并且取得了不逊于在电影界的成就。尽管这一时期人才辈出,但是由于其里程碑式的作用,使得二位的领军地位始终无法撼动。
这一时期的小品创作虽比萌芽时期有所进步,但是依然不够成熟,剧本创作还有很多问题。这一时期的小品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戏中戏的形式较为多见,《吃面条》、《拍电影》、《主角与配角》都是如此,这也是剧本结构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借力电影、话剧等其他文艺形式的表现之一。代表作主要有:《吃面条》(1984年)、《拍电影》(1985年)、《羊肉串》(1986年)、《胡椒面》(1989年)、《主角与配角》(1990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
另外,这一阶段以及之前的萌芽阶段,由于小品刚刚起步,所以人们没有苛求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多的只是为了逗乐。但是有些多品也开始关注现实,如:《产房门前》(1987年
表演者:郭达、杨蕾、高兰村等);《芙蓉树下》(1987年
表演者:刘劲、壮丽);戏曲小品《狗娃与黑妞》(1988年
表演者:陈佩斯、小香玉);《懒汉相亲》(1989年
表演者:宋丹丹、雷恪生、赵连甲);《英雄母亲的一天》(1989年 表演者:赵丽蓉、侯耀文);《招聘》(1989年
表演者:笑林、师胜杰、方青卓、黄宏。)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从1990年至1998年,领军人物:黄宏、赵丽蓉。1990年由黄宏等出演的《超生游击队》引起巨大反响,在同一时期,陈佩斯、朱时茂仍在奉献高水平的作品,赵本山开始在小品届攻城略地,赵丽蓉也已经显示了她的超凡魅力,郭达、蔡明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力量……但是,有了《超生游击队》,我们就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将这个领军人物的头衔给黄宏。这个小品的成功不仅得力于其本身独特的幽默性,其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对社会特定阶段的特定人群的自嘲式的黑色幽默的讽刺,使它成为了一个符号,不仅是小品史上的符号,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符号。这也说明,从这一时期开始,小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它的教育意义和宣讲意义也开始越来越被重视。所以,小品在经历了长时期的自由时期后,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瓶颈的限制。其代表作主要有:《超生游击队》(1990年)、《手拉手》(1991年)、《秧歌情》(1992年 表演者:黄宏、宋丹丹);《难兄难弟》(1990年)
表演者:黄宏、严顺开; 《擦皮鞋》(1993年
表演者:黄宏、魏积安);《打扑克》(1994年获当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小品类一等奖。
表演者:黄宏、侯耀文)。
恐怕只有赵丽蓉老师的作品才会如此频繁地要在表演者之后加上“等”,因为这一时期赵丽蓉的所有作品可以称作是小品中的大片,每个作品都要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来共同表演,足见其在当时小品届的显赫地位。把赵丽蓉当作这一阶段的领军人物,绝不仅仅是因为其作品的丰硕,恰恰相反,其作品数量并不占优势,而在这个阶段能称得上精品的也只有《如此包装》、《打工奇遇记》两个。但是,仅仅凭借这两个作品,加上之前的《英雄母亲的一天》、《妈妈的今天》等众多作品对其实力的展现,再加上其年高德劭的独特地位,足以让赵丽蓉成为中国小品届的灵魂人物,其影响力甚至可以波及到今天。由于年龄的原因,我们在看到赵丽蓉精彩的表演的同时,也看到了她在表演上付出的比他人更多地辛苦。在《如此包装》中练跳舞、在《打工奇遇记》中练书法、在《功夫令》中练功夫,而到了1999年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作品《老将出马》中,又练起了英语,甚至是英文歌。我们看到了老人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和认真态度,看到了她对于观众和舞台的无限热爱。仅凭这一点,她就可以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小品届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她的这个地位直至今天也无人可以取代。其代表做主要有:《如此包装》(1995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等);《打工奇遇记》(1996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等);《功夫令》(1998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等)。
同时期其他优秀作品有:《相亲》(1990年
表演者:赵本山、黄晓娟);《大米"红高粱》(1990年
表演者:郭达、杨蕾、吴刚);《警察与小偷》(1991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魏积安、蔡明、巩汉林);《小九老乐》(1991年
表演者:赵本山、杨蕾);《我想有个家》(1992年
表演者:赵本山、黄晓娟); 《妈妈的今天》(1992年)
表演者:赵丽蓉、李文启、巩汉林;《姐夫与小舅子》(1992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张三其人》(1993年)
表演者:严顺开等;《桥》(1993年)
表演者:潘长江、黄晓娟;《哈罗!黄土坡》(1993年
表演者:郭达、蔡明)。第五阶段:成熟阶段,从1998年至今,领军人物:赵本山。这一时期可以被命名为“赵本山时代”。赵本山成为了赵丽蓉后中国小品届的又一个符号式人物。曾有人试图比较赵本山与黄宏谁是中国的小品王,但这显然是不用比较的,赵本山已成为了小品的代名词。许多人每年坚持看春晚就是为了看赵本山的小品。平心而论,在这些年赵本山的作品中,经常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出现,他甚至在舞台上笑场,而且有时黄宏等人的作品的质量要超过他,但是赵本山却从未让历届春晚小品的一等奖旁落,这体现出了观众对于他的近乎溺爱的喜爱。但不管怎么说,赵本山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其从头到脚、甚至到标志性的帽子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令观众欲罢不能。赵本山有着天生的小品天赋,只要他往台上一站,不用说话,观众立即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与笑声。而他特有的良好的与观众互动的能力也是他的一大优势,这也让他受观众的溺爱具有了合理性。在这一时期,小品的创作模式、表演模式都已经成熟,但是却陷入了萧条的境地。小品最重要的舞台是春晚。但随着影响力的扩大,春晚越来越多地受到官方的关注。每届春晚的筹备也成为了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所以,这个舞台上的小品越来越注重宣传功能,讽刺功能则越来越淡化,娱乐功能也相对弱化。许多出于宣传目的的应景作品开始出现,春晚小品受到的抨击也越来越多。此外,多年来对于笑料、包袱的挖掘使得笑料资源出现匮乏,因此创作乏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九十年代初期,小品在全国各地的各种晚会上遍地开花,而在这一阶段小品则几乎成春晚的专利,其他场合很难再看到高质量的小品作品。其代表作主要有《拜年》(1998年)、《卖拐》(2001年)、《卖车》(2002年)、《心病》(2003年)、《送水工》(2004年
表演者:赵本山、高秀敏、范伟); 《昨天、今天、明天》(1999年)、《说事儿》(2006年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钟点工》(2000年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功夫》(2005年
表演者:赵本山、范伟等);《同学会》(1999年
表演者:赵本山、范伟等)。
同时期其它优秀作品:《王爷与邮差》(1998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回家》(1998年)
表演者:黄宏、宋丹丹; 《老将出马》(1999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等; 《爱父如爱子》(1999年)
表演者:严顺开、凯丽、王景、李丁花盆》(2002年)
表演者:黄宏、凯丽;《足疗》(2003年)
表演者:黄宏、牛莉、沈畅;《都是亲人》(2003年)
表演者:蔡明、郭达、李文启、刘小梅;《兄弟》(2004年)
表演者:黄宏、程煜;《装修》(2005年)
表演者:黄宏、巩汉林、林永健; 《打工幼儿园》(2006年)
表演者:牛群、阎学晶、刘小梅等。
中国小品未来命运将如何
赵本山——“我有点害怕了,怕砸自己的牌子。1990年,从我第一次上春节晚会开始,14年没有间断过,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冲力,没有压力,现在完了,一想到春节晚会就哆嗦。” “春晚早晚会把小品逼死。”
范伟——“现在表演小品压力特大,怕失去观众,站在台上的感觉越来越不自信,有几十秒大家不乐心里就急。很浮躁,很功利。”
宋丹丹——“小品必然会走下坡路,是不是会灭亡我不知道,小品实在太难了,反正我是提前不演了。” 黄宏——“小品马上要完蛋
说起小品的生命力,全国政协委员黄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他说,小品的创作队伍、表演队伍、理论队伍都没有形成,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来写、来演小品,“小品马上要完蛋!”
6.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 篇六
引言: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对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有很多大家下了苦功夫,其中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本文也参考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很多观点,再加入自己一些独到的见解,希望以此来展现另一个方面的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小说,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究其原因,实在是与小说的本质大有关系。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环境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往往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多数情况是作者心目中几个人的集合体,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古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分别叙述。
一、先秦两汉时期-------萌芽期
古时,人类思想蒙昧,巫术盛行,神话鬼怪由此而生,开始了古代小说的萌芽。中国神话自成体系,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同时也表达出了一些简单的思想意识,已经初步具备了小说的基础要素。如果说神话是人们迷信思想的产品,那寓言的产生则是人类的自主创作的杰作,相对于神话,寓言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理的,用生动的故事来向人们说理,如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
寓言短小精悍又富有讽刺力量,他夸张的写法,讽刺的艺术,均作为后世小说发展的营养而被汲取。萌芽时期小说的高级形式,就是传记文学和野史,如《史记》,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而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其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特别是其列传部分更是纯粹以突出人物性格为主,本纪里面如项羽本纪也把书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脱出了历史的枯燥。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二、魏晋南北朝--------童年期
这个时期小说的发展走上了两条路,志怪和志人,志怪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志人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
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传承古代神话及思想,一方面是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缓慢,战乱频繁,人们对生活充满恐惧紧张感,希望通过怪力乱神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得到自己精神的寄托。而志人小说则是在当时注重清谈的风气上形成的,这种被称为笔记体小说的个人创作,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没有作者主观的创作因素,和志怪小说一样,两者都是单纯的搜集并记录听到的一些事,而没有自己进行再创作。
这个时期小说虽然已经被人们公认为一种文体,不再是小说家言那样的待遇,然而这个时候小说的发展却非常缓慢,童年时期的小说,只是一些文人搜集整理记录不属于自己创作的故事、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时期的小说也有一定的优点,就是他搜集的故事为以后的小说家创作提供了素材。
三、唐五代时期-----成熟期
唐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它创造出的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为人们津津乐道,唐诗发展到了它的辉煌时期,散文也是登峰造极,在小说方面也是焕然一新,唐人开始了有意识的创作小说。虽然粗涩然其中也不乏精品。唐代小说的成就,在唐代传奇上集中体现。《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霍小玉传》等作品,无不看出作者已经是有意识的的在创作小说了。这时候的小说,从结构上来说已经成为真正的小说了,从鬼怪奇人轶事转向了现实生活,使得小说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接近人们的生活,作者在创作时候就更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内涵,小说家的创作空间得到了扩大,思想意识更加开阔。唐代传奇也有他本身的缺陷,简单列举如下。
1、文言文小说文言文苦涩难懂,下层百姓难以理解,因此流通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篇幅短小,很多小说是一人一事,只不过是详细的叙述了一个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的结合,篇幅普遍短小。
3、虽有精品然不乏许多滥作,唐传奇中很大一部分故事千篇一律,很多小说看开篇就知道了结局。
四、宋元时期---发展转折期
小说发展到宋代,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从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来看,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记体,这是唐人小说的延续;二是笔记体短篇,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代传奇多写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等。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宋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下来。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
从白话文小说发展历程看,白话小说无疑是在宋朝开始发端的,话本就是说书人的底本。最初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流传,也就是一人讲,大家听,如此自然只能是白话文了。今天我们经常听到说书的开篇就说“话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就是当时的情况。话本是民间说话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突出的成就。宋代话本分两类,一类是讲故事。多是短篇=,称为话本。一类是讲史,篇幅较长,称为平话。
五、明清时期---高潮期
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代的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而冯梦龙更是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拟话本,两者合起来称为“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与之几乎同时期的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相比,“三言”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内涵上都比“二拍”进步的多。然“二拍”也有它的优点,一方面它是属于个人创作的拟话本,另一方面是它里面的抒情写景颇有新意,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明末清初,在 “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天然知叟” 《石点头》、李渔的《十二楼》等。
明代,是小说史上的伟大时代,那就是长篇小说的诞生。《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作,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清代把中国古代小说推向了最高潮,在短篇文言方面,蒲松龄《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的结晶。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其中最为出彩的是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爱情故事。同时书中的批判讽刺因素也占据很大比的重。
《儒林外史》的问世,把讽刺小说推向了巅峰。在此以前,虽不乏有讽刺的文章,然而却都是欲说还休,没有一部称得上是讽刺小说的样板。而《儒林外史》,恰恰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它的创作,在“四大奇书”另辟了一条蹊径。它直接影响了晚期谴责小说的发展,他的艺术成就,直到今天都还在为人们津津乐道。与《儒林外史》不同,《红楼梦》的问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和成就。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与以往的小说不一样,它在民间及士大夫间都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以致当时评论红楼蔚然成风。更甚的是,因为两个文人对里面人物形象的观念有偏差而几乎反目,遂相约终生不对谈红楼梦而传为佳话。可见其创作艺术性的深远宏大。“红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中国古典小说最杰出的作品,它当之无愧。
晚清基于社会现实,小说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上求变图存的社会风气,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晚清小说比起明代和清初期都显得很薄弱。
7.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 篇七
一、O2O的界定与发展现状
O2O即Online To Offline, 是指以互联网平台为介质, 在线上为商家与消费者促成线下交易。对O2O平台而言, 其产业链涉及到线上与线下, 但在须在线完成支付, 以便于精确计量平台为商家带来的收益及客户群, 提高其议价能力以及完成广告的精准投放。对商家而言, 其实质为单项产品适度让利, 作为广告费用的转移, 在平台商家达到一定数量级以及O2O惯用人群增长停滞之前, 通过销量的提升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其总体利润。在短期内, 商家盈利、客户获得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或服务、平台获取佣金或其他营收, 微观层面上形成“三赢”局面。
数据显示, 美国线上消费只占8%, 线下消费的比例高达92%, 市场容量约10万亿美元;在中国, 这一比例分别为3%和97%。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41.9亿元, 同比增速71.4%移动互联网经过两年的沉淀和积累, 市场正朝向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移动互联网商业化价值逐渐凸显。眼下BAT及各路豪强纷纷加入O2O创业行列, 媒体、商家、消费者反馈良好, 加之先培育市场后盈利的互联网思维与美团网实现单季盈利的讯息相碰撞, O2O概念被市场极度看好, 大量资本强势涌入, 被定义为未来的消费形态, 包含着万亿元市场。
二、多数O2O平台竞争的必由之路
市场充满了可能, 我们不排除某O2O创业者掌握某些核心资源或通过差异化发展另辟蹊径, 在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的可能性。但是, 由于O2O商业模式可复制性强, 技术门槛低, 大部分O2O平台的发展必然无法摆脱以下两条途径:
1. 资本的对抗。
O2O平台的发展离不开资本以及资本的竞争。在O2O市场大瓜分的竞争中, 面对着多如牛毛的竞争对手 (其背后是来势汹汹投资者、投机者甚至是赌徒) , 依靠大量且可持续的资本, 挺过烧钱的混战和融资的严冬必不可免。充足的资本和良好的现金流是O2O平台能否挺过恶劣竞争的根本保障。例如, 团购平台可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上市圈钱利在当下, 一种精耕细作立在长远, 团购鼻祖Groupon、高朋等属于前者, 美团、拉手、窝窝等属于后者。但不论是种类间的竞争还是种类内的竞争, 都大大降低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尽管团购模式有着很好的现金流, 但面临恶劣的竞争也不得多轮融资与竞争对手厮杀。
2. 完成O2O闭环。
O2O闭环是指两个O之间要实现对接。通过线上的营销与推广, 把客户群体引导至线下商户进行消费、消费后需要再引导顾客回到网上确认交易 (或消费前) 或分享体验, 其核心在于O2O平台须对全部由自身激发的全部行为进行记录, 确保自身对于商家的议价权。无法实现闭环O2O平台无异于一家普通的信息发布网站。
对于O2O平台闭环的重要性, 创业者们早已充分认识。尤其对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巨头而言, 与其说O2O平台之争, 倒不如说闭环之争更契合实际。两大互联网巨头积极制造各种情境, 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体验, 旨在率先增加用户粘度, 获取O2O竞争先机。
三、O2O市场的生命历程
O2O市场的发展应当有规律可循。以餐饮服务业团购为例, 通过分析O2O市场发展进程中所涉及的三个重要角色——线上平台、线下商户、消费者观念、行为以及习惯的变化, 对O2O市场的发展做出合理预测, 为O2O平台发展提供启迪性意见。
1. 市场培育期。
市场培育期是O2O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 也是目前的O2O市场所处阶段。
O2O平台:在此阶段, O2O平台跑马圈地, 依靠资本迅速扩张。线下商家的上线率, 即本地可团购项目的数量成为O2O平台率先突围的核心竞争力。此时, O2O线上平台重视团购数量、轻视质量的动机强烈, 对线下商家缺乏有效监管, 用户体验差。由于线上商家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消费者对所消费的服务评价较低, 会产生晕轮效应, 进而对O2O平台产生负面评价, 但这并不影响O2O平台的快速扩展, 同理参照平台建设初期假货横行的B2C平台。
商家:价格歧视是同一卖者的同一产品对不同消费者或对同一消费者不同购买数量或不同购买顺序, 收取不同的价格则称为价格歧视。O2O平台的推广使得线下商家客源多元化, 加之线上与线下具有天然的信息不对称性, 线下商家通过价格歧视策略获得最大收益。与此同时, 在利润的驱使下, 线下商家越来越多的加入到团购平台中, 下线商家的网络宣传思维也快速成型。此外, 基于目前餐饮服务业同质化严重的现状, 多数线下商家的网上客户忠诚度差, 多以跑量盈利。
消费者:对消费者而言, O2O购物的生命周期被划分为六个阶段:需求确认→移动搜索→购买决策→移动支付→门店消费→售后反馈。O2O闭环的产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需求确认向移动搜索的转换, 而在此阶段消费者“服务需求上网”意识逐渐成型。
2. 市场成熟期。
市场成熟期是O2O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 也是O2O市场发展的鼎盛时期。
O2O平台:在资本对抗与闭环之争过后, O2O的市场蛋糕被O2O创业者共同做大。由于团购行业具有马太效应明显、强者更强的特点, 少数寡头公司垄断O2O市场。O2O平台开始对线下商家的质量开始着重筛选, 确保消费者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此外, 平台对线下商家有着极强的议价能力, 并拥有大量消费者消费偏好的数据, O2O平台处于最强势时期。此时, O2O平台的拥有三大主要获利手段:与线下商家分成、广告的精准推送、以及充沛现金流带来的投资活动。
商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由产品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过度, 在经济平稳的状态下, 餐饮服务业增长至一定规模并保持平稳。本地餐饮服务业的线下商家上线率也呈现出较大规模, 绝大多数商家都进行O2O线上推广的尝试, 对于新成立商家而言更成为初期宣传推广的标配。线下到线上的整体搬迁, 意味着线下商家线上推广意识得以普及, 也意味着“三赢局面”的逐渐消失。线下商家市场竞争更加充分透明, 跑量盈利的价格战无法在理想状态下盈利, 差异化竞争日趋激烈。部分本地商家在在差异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迅速到其他城市的相似市场环境复制 (O2O平台团购销量的公开透明性使得优秀商家更容易被资本发现) , 形成品牌。
消费者:此阶段消费者“服务需求上网”意识得到普及, 外出就餐、娱乐、保健等生活需求优先从团购平台获取了解。团购网站成为消费者日常餐饮、娱乐消费的重要导入端口。
3. 市场式微期。
O2O平台:本地化特征更为突出, 寡头垄断能力增强, 不同平台间的团购项目同质化严重。部分具有一定实力的连锁商家出于自利原则的考虑, 自建线上购买平台。O2O平台上一部分优质服务商因自身壮大而呈现出流失的迹象。
商家:由于消费日趋依赖于互联网, 线上线下信息的不对称鸿沟日趋填平, 对待消费更加理性, 价格歧视策略不仅不能使得客源因渠道的拓宽而增加, 相反线下客源转变为线上客源, 最终导致利润水平的降低。此外商家饱和度出现, O2O平台的推广并不能实现销售额的质变, 竞争本质回归到产品服务的竞争而非宣传渠道的竞争。
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获取本地服务信息的渠道不仅局限于O2O平台, 本地信息服务平台以及本地贴吧、线上讨论组等开始对消费者的消费发起点实现分流。
四、关于O2O的前景展望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O2O商业模式的发展将进入市场成熟期, O2O闭环之争将更加激烈。随着互联网巨头的针锋相对, O2O创业者将会从细分市场获得商机, 一旦细分市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O2O创业者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或是互联网巨头收购的青睐。此外, 优质商家与消费者协同获益, 餐饮服务业以及相关产业将得到极为快速的发展。在强调经济结构转型的今天, O2O的健康快速发展无疑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摘要:时下O2O商业模式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 团购020势头最为猛烈。就团购O2O而言, 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商家、消费者这三大群体特点的分析, 探究团购O2O这一商业模式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 进而更好地释放其内在价值, 以促进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O2O,闭环,发展历程,展望
参考文献
[1]姜奇平.O2O商业模式剖析[J].互联网周刊, 2011 (19)
[2]艾瑞网.2013Q2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241.9亿元, 商业化价值逐渐凸显[EB/OL].2013-08-20.
[3]王玉霞.价格歧视理论中的若干问题.财经问题研究, 第11期 (总第204期) , 2000年11月
8.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 篇八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方式;互联网;应用形式与发展
一、引言
自20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作为信息化社会技术基础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都在迅猛发展。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民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远程教育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相对于传统的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有以下显著特征: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可准永久性地分离;教育机构或组织通过学习材料和支持服务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利用各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提供双向通信交流;在整个学习期间,可不设学习集体,单个学生利用多种学习媒体,即可达到学习目的;教育真正不受时空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二、远程教育的成长之路
说起远程教育的形式与发展,必然应当以时间为轴分析远程教育的起源及发展之路。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大致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远程教育阶段——函授教育阶段。函授教育的方式在中国最早起源于1914年商务印书馆创立函授学社。函授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进一步发展,70年代末国家为了弥补文革所造成的教育断层,开办了面向成人的函授教育和夜大学。在当时的社会经济与科技条件下,函授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形式的禁锢,这一教育方式为我国培养了许多人才,但是函授教育因为教学资源等的制约、函件寄送、函授站授课等函授形式的落伍以及函授教育内部的管理软弱混乱导致了函授教学质量的明显下滑,因此,函授教育形式逐渐衰微。
第二代远程教育阶段——广播电视教育阶段。广播电视教育形式兴起于80年代中期,主要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多媒体教材等形式进行授课培训,这一远程教育形式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是我国成人教育及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贡献很大,可谓功勋卓著。我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之一。但是这一教学模式仍然受到时空因素的制约,而且教学内容是事先制定完成的,不具备后天交流指导的交互功能,需要通过一定量的面授加以补充,因此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第三代远程教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阶段。90年代现代远程教育随着信息技术以及远程教育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兴起并迅速壮大。现代远程教育初期是以卫星信号传输的方式进行远程授课,因此传输信号的不稳定会对教育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数据网络技术的崛起,互联网成为了现代网络教育的主要媒介,高速、即时、便捷、稳定的形式优势也使现代网络教育体系日趋完整和强化。
三、现代远程教育的新发展——MOOC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不断壮大,社会对于远程教育的需要也日趋迫切,这也就使得更多更为先进、优质、高效、优越性更为明显的远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例如: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正挑战并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微課、翻转课堂也使学生能够有效开展自主、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也因为“微信”、“QQ”等移动设备APP广阔的受众群而获得高速的发展与进步。综上,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形式不断地丰富,也使现代远程教育逐步渗入传统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接下来我们将就MOOC进行具体介绍: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幕课”)是近年以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新课程模式和学习方式,它的知识共享方式给高校知识资源整合、共享、传播新的启示。
1.MOOC简介
MOOC是2011年以来出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新型的课程开展模式,它通过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形式发展而来,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教学模式使得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方便、快捷,更具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MOOC在资源的传播方面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很多机遇,同时也使高等教育面临着很多挑战,而这种新兴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高等教育当今最前沿的发展趋势。
2.MOOC学习模式的分化
MOOC随着其不断的发展,逐渐分化为xMOOC和cMOOC两种形式。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cMOOC模式是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而xMOOC模式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是MOOC的一种新型发展形式。简单来说,cMOOC是一种强调自学、互助的模式,xMOOC则是接近于传统教师授课的在线教学模式。
cMOOC课程模式侧重知识建构与创造,强调创造、自治和社会网络学习;其课程模式简图如下:
xMOOC课程模式更接近传统教学过程和理念,侧重知识传播和复制,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方式;其课程模式简图如下:
总结来说,cMOOC与xMOOC在各方面的主要区别可以罗列为下表:
3.MOOC模式在教育中的优势
(1)MOOC的传播方式优势。首先,我们知道,MOOC属于信息技术时代“大数据”的产物,能够满足大容量的存储要求和大范围、高效率的传播能力。此外MOOC模式可以有效的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可以让MOOC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缺陷带来的压力较大化的转化为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参与者的参与感得到保证,使学习更加有效。MOOC的海量知识资源也给学员带来了自由的筛选空间。
(2)MOOC的开放性优势。MOOC易于使用;费用低廉;绝大多数MOOC是免费的;覆盖的人群广;自主学习;学习资源丰富。传统教学的开展要求师生时空上聚在一起,这需要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而MOOC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形式,师生时空分离是它的一个特点,成本低廉的同时有利于个别化学习,再加上其丰富开放的学习资源,作为学习者无疑会乐于拥抱,并投身其中。
四、结语
综合全文所述,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其广泛的开放性;其次,远程教育延伸性的功能特征也十分强大,这种延伸性符合现代教育的终生学习的理念;除此之外远程教育的灵活性、手段中介性、管理性特征也十分明显。
就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来讲,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增长点;此外,现代远程教育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现代远程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
随着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壮大,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都将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由此可见,不断大力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1)张亚斌.
[2]万里鹏,郑建明.《中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进程研究》(《情报科学》,2003,21(3):225-229.
[3]傅传亮.《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亲历与见证》(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1.
[3]吴春花.《中国现代化远程教育发展浅析》(《金卡工程》,2009,13(5).
[4]彭珂珊.《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观察》(《科学新闻》,2008.
【中国现代商业发展历程】推荐阅读: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06-11
中国现代诗的发展10-22
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论文11-13
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12-03
中国电力发展历程08-12
中国品牌的发展历程07-13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历程07-16
中国餐饮品牌发展历程07-29
中国佛教建筑发展历程10-17
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