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读书体会(精选20篇)
1.幼儿教师读书体会 篇一
我爱读书
网上流传着一张照片。照片的背景,是被狂轰滥炸后的一座图书馆,主要人物,是三名头戴礼帽的男子。1940年10月22日,英国伦敦肯辛郡,有一座图书馆几乎被炸成废墟。这座名叫“荷兰屋”的图书馆,屋顶已被炸塌,钢筋、水泥、瓦砾遍地。在硝烟弥漫的时刻,有三名绅士站在图书馆的废墟里静静地读书。这些严谨的英国人,在最残酷的岁月里,仍然衣冠楚楚,神色坦然。在废墟中,在大书架前,他们安静地阅读,犹如老僧入定。
一个习惯阅读的人,一个有着坚定内心的人,其内心的力量是强大的。无论多么先进的武器,都不足以摧毁他们的内心。当轰炸机呼啸而来,当各类新式武器被普遍运用到人类的自相残杀中。当大街小巷几乎同时被炸成齑粉,总会有人在废墟上继续人类文明的事业。总会有一些人,在暗夜里点亮明灯,照亮黑暗,迎接黎明。
读书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读书能够改变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书籍和图书馆所承载着的,恰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对英国而言如此,对中国而言同样如此。所以,当一座城市在劫难之余,还能够幸运地找到掩埋在废墟中的图书馆,还能够找到痴迷于求知的人,这个城市无疑是幸运和有希望的。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对于我来说,读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读书又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音符,读书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油盐、柴、米„„必不可少。无论窗外雪花飞扬,北风呼啸;或者户外雷声隆隆,大雨如注。只要手握一卷,朗朗上口,平仄有律,抑扬顿挫。如同品尝一壶陈年佳酿,香醇飘溢,回味无穷。谈古今杰作,读名人传记,读报刊杂志„„在书中寻觅无穷无尽的欢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那是一种多么幽静的境界,那是一种多么和谐的旋律。
很多人都喜欢读杂志闲书,但不愿意读经典,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做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做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我的意思是说,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多么遥远。
很久以前,我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人自打出了校门之后,还能每天坚持读书的可谓寥若晨星。在校园内,学生为了毕业必须读书,哪怕是只读教科书;大学教师为了炮制论文,也必须读书。估计中小学老师不读书的例外比较多,就我个人所见,中学老师家里没有书橱的大有人在,但有麻将桌。这每每让我别有幽愁暗恨生,因为在人生年华最宝贵的中学时代,教他们的老师却是不读书的人,多少会让人感到惋惜与悲凉。
我也曾发现,工作以后,有些中国人偶尔也会看几页书,但大多是在坐马桶的时候。马桶,对有些中国人来说,已经具备书桌的功能。在马桶上,他们无法打麻将,无法看电视,不方便玩电脑,当然只有看书了。等到屁股一擦,那本书立刻遭到冷落,只有等主人下次上厕所,才会再次被拿起。我还发现,现在的中国人,不论老少,只要有闲余时间,不是看书,而是玩手机。公交车上、火车上、飞机上等看到中国人在看书的寥寥无几,但手里捧着手机、平板的人却大有人在,而这些人大多都是在玩游戏,看电影。读书是一种只该在学校做的事——这估计是国人普遍的看法。我经常被人提问:“看书有什么用,你还想考大学不成?”他们认为,像我这样的教师,读书期间就应该被书本武装到牙齿了,工作一到手,功德圆满,开始尽情享受生活。那时我才恍然明白,人和人的思维方式原来相差如此之大。中国人的读书率在全世界一直排不到前面,确实是有强大群众基础的。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抱怨,在中国大多数行业工作,八小时之后都疲惫得像一条落水狗,回家之后,还要赡养老人,照顾小孩,炒菜做饭,就算年轻时有读书爱好,也力不从心。这点我倒是同意的,但是,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看书,但每天读书一小时,应该还是可以挤出来的。
每天读书一小时,到底够不够呢?我在念师范的时候,曾经和一个老师聊天。她问我每天念书多久,我羞愧地说,只有三小时。过了三小时,精力就不够用了。那时候我每天晚上踏着柏油路去图书馆,十点回来之后,经常有目眩之感。倘若有一天不接触那密密麻麻的古汉字,则似乎充满活力。实际上,每天能否真正读进去三小时,我都不敢保证。然而,当时那位老师的回答很让我惊讶,她说:“不少了,每天读三小时,坚持下去一定事业有成。”我起初还有点释然,但回味“事业有成”四个字,仿佛有一种毕业赠言的感觉,怀疑到底是不是她在用“春秋笔法”暗示我。
我一直喜欢读书,不知道是否和这位老师的暗示有关,但能坚持下来每天都读一会儿书却让我的工作、生活都比别人更精彩。尽管生活节奏仍然仓促,尽管人生奔波依旧不定,但我还是钟情读书。在悲伤的时候,读书给我们快乐;在失意的时候,读书给我们信心„„一本书,便可以陪伴我整个白天黑夜,我不再大声疾呼了,我从容地过着我这平淡的生活,我喜欢读书。
2.幼儿教师读书体会 篇二
所谓向心,就是说读书人要有方向之心。书籍浩如烟海,生命十分有限。读书有方向、有选择,才能充分享用上乘之作。读书是门艺术,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与其读10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10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值得读的书。作为教师,读书必须学会寻求读书的阶段性目标。如校本教研实践活动,对于特定的研究对象,择书而读,读中有研,研中复读,有序渐进。
二、专心
专心是读书的第一要务。心到,就是指读书要专心,注意力要集中。因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专心致志,做到意念高度集中,是保证阅读效果的首要因素。所谓“专心”,就是要诚心诚意地读,一门心思地学。读书要进入状态,要读进去,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似学非学,不能浅尝辄止。
三、疑心
读书要善于发问。可以说,凡是善于读书的人,都是善于质疑即善于从中发现问题的。我们应如何发问呢?一是要勤于发问。其实在读书过程中总是会碰到各种问题的,有了问题不能绕道走,要及时提出来,向老师和他人请教,或从其他书籍中寻找答案。二是要主动设疑,主动发问。在读书过程中,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结论,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寻根刨底”的精神,这样疑问就会出来了。
四、恒心
恒心能搭起通天之路。有恒心还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尤其是当你处在困难和厄运之中,最能考验其为实现志向与抱负而行动的恒心了。不要虎头蛇尾,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成功的大门靠勤奋的钥匙去开启,阅读的旋律靠矢志不渝的追求去奏响。常言道:“恒心搭起冲天路,毅力冲开智慧门”。这就是读书的致胜术。
五、慧心
有慧心才能会联想。有慧心,才能对读书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说读书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一方面是指读书要有钻研精神,另一方面就是指读书要开展联想和想象。有了智慧之心,才能对阅读的内容真正做到理解、“吃透”,把握其精神实质,才能正确地开展想象和联想。
3.读书为教师添彩 篇三
漫步书林,快意人生;好想策马奔腾,领略“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开怀;总想放舟飞渡,体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潇洒;与伟人畅谈,和古人论道,同智者交心,听屈原的千古绝唱、赏蒲松龄的入木三分,感曹雪芹的人生苍凉;真可谓“一字一情理,一文一传奇”。
读书为教师添彩。从教师职责看,教师是要多读书的,学高方能为师,德厚方可为范;“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教师成长看,教师要善于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顿”,才可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和“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自责;从教育职业看,教育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当今时代信息更新快,媒介多元化,要求教师多读书、多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创建教育发展的新方法。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身书香,福己及人;口吐莲花气质高雅,行若清荷涵养儒雅,神似百合温和淡雅。阳光绽放教师的脸上,爱意弥漫快乐的课堂,思想润泽学生的心房;可谓经师、良师、仁师。
读书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山不语,自有巍峨;天不语,自有高远;地不语,自有广博;书不语,自有厚重;书籍应该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精神伴侣,心灵至交;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入田问农,入书问学;感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的奇妙,体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静谧,捕捉“风和日丽生新绿,清水芙蓉溢远香”的清新,拥抱“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开阔。当然读书要有平常心,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能“一日曝、十日寒”,勿急勿躁,心静往之;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自己散在阳光里,这就是读书的境界”。读书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轻松自由以对,快乐贴心相伴,“你若不离不弃,她必生死相依”。那么就可以品读生活的云淡天高,领略人生的别样美好!
书刊种种,书籍丛丛,教师该怎么去读书呢?“万变不离其宗、万物必有其法”,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方法好,读起书来事半功倍,否则收效甚微。一是浏览式读书,当今时代“知识大爆炸”、信息井喷,哪有太多的时间沉醉于书海泛舟,要抓主放次,求精弃粗。二是品读式读书。如,一些经典名著就要慢慢读、细细品,才能领会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境界。三是摘抄式读书。遇见精彩的语言、片段等,就要抄一抄,记一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需要用的时候,翻开摘抄,映入眼帘,这是多么惬意的美好,“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句正在我的摘抄处”。四是创作式读书。读书之功效在于学以致用,为此读书的时候多思考感悟,然后动动笔头,写写心得,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论深刻与否,不论文采优劣,养成一边读书,一边写作的习惯,就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春天。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佛家有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读书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常态课。书籍伴随成长,读书高雅思想;书香润心,读书益智;一边教书、一边读书,慢慢造就文雅的谈吐,风雅的举止,高雅的情操,儒雅的风度,在平凡而充实的教师生涯里,书香作伴,思索为媒,教育为侣,宠辱不惊,坐看庭前花开花落;淡泊明志,淡望空中云卷云舒;宁静致远,平眺大地春花冬雪。
读书为教师添彩!我们何乐而不为。
4.幼儿教师读书简短心得体会 篇四
《幼儿园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第六部分讲的是探究、体验、发现的幼儿园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
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两种主要活动组织形式。其中,区域活动也称区角活动,它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不同的活动区。而集体活动是指,以某一教育目标或活动内容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的需要与兴趣,以及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等因素,在某一相对固定的单位时间内,主要以集体形式,在教师引导下组织与开展的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对待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的不同态度与立场,往往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不同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探究、体、验发现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就是一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内在统一取向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积极尝试,强调探究与体验基础上的发现,并且这种发现由于建立在自身的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所以具有意义。这种科学教育必然强调集体活动和区域活动之间的内在统一。
5.教师读书体会文章 篇五
好老师的常识结构应当由三块构成,即精深的专业常识,坦荡的人文视阈,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些个又是从何而来?是读书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自我成长、进步,更大的得益于读书.这在他的第二条提议中指出“天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潺潺小溪,每一日不断,灌注思惟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心田的需要和对常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暇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枯燥乏味的死抠教材,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6.教师暑期读书体会 篇六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o;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说到阅读教材,它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学生扩展视野、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信息资源,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这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学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独立探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力与知识的密切联系迫使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能力也要重知识。而根据语言学习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可知,发展学生的语言非基本任务,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这种以字、词、句、段、篇基本功训练和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诸多能力的培养,如思维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办事能力等等构成了语文教师教学的内容。
7.读书:教师职业的起码底线 篇七
一、社会浮躁心态与人文价值的失落
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 有的人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书了, 他首先要安顿生存所需, 然后才能安顿心灵。自己寒窗十年, 还过着清贫生活, 而且工作又那么辛苦, 于是价值天平产生了倾斜, 急功近利, 追求经济实惠抬了头。
二、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及教师自身的痼疾
应试教育体制下, 人们嘴巴上说的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 但实际上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一张试卷, 一个分数 (高考、中考) 。试卷的主要内容来自课本, 于是课外书便赋了闲, 读书成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事。教师自己也缺乏读书的内在需求。在升学压力下, 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 缺乏良好的读书环境。
三、影视与网络的影响
铺天盖地的影视文化与网络浪潮的冲击, 使读书更陷困境。影视与网络是谁也无法阻挡的潮流, 其娱乐性、便捷性、广告性极大侵占了人们可用来读书的空间与时间。
学校是读书的场所, 是书籍的王国, 真正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育的真谛在于“做”而不是“教”。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 培养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给教师的建议》69页, 苏霍姆林斯基) 。不管教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 但每一个中小学教师自己应该清楚, 作为教师, 首先必须是一个读书人。作为教师, 我们无力改变社会风气, 但为了孩子, 为了自己, 我们必须坚持读书。从一定意义上说, 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 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 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使自己的眼光超出“利益”之弹的射程, 不断完善自己, 提升人生品位, 超出“匠”的局限;在为学生打造高考敲门砖的同时, 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
8.教三岁幼儿读书 篇八
6岁前儿童的智力发展非常迅速。具体来讲,一般2~3岁为幼儿语言飞跃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口头言语能力发展的第二质变期,同时又是书面语言能力开始发展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的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因此,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读的书和读书的方法,逐渐培养孩子对书籍的兴趣,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对于刚刚开始阅读的3岁幼儿,家长要特别注意对图书的选择,不是随便哪一本儿童读物都能让他们感兴趣。适合这一年龄段幼儿阅读的图书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图书画面色彩要鲜艳、明快。幼儿对红、黄、绿的鲜亮颜色非常敏感,他们会被美丽的图画所吸引,喜欢去看一看书中到底有什么。二是书中图案要大,一目了然,内容明确。如:一只小鸭子、几朵大红花。这种图片式的书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家长应说出图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事物。三是以图为主,配有简单、少量说明文字的书也适合3岁幼儿读。家长可按文字讲解,有情节的小故事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四是故事短而精,易于孩子理解。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让孩子很小就识字、识数,急于给孩子讲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书,反而造成孩子对书反感。其实,根据孩子年龄的发展,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进步才会更显著。
就3岁初读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能力有限,对书的内容选择最好有所侧重。一般来讲,可侧重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幼儿成长有利,品德教育方面的书。第二,培养孩子生活能力的书。如自己穿衣服、穿鞋,早晚要刷牙、漱口等日常能做的事情。可结合实际,通过读书让他们知道应该自己动手。第三,认识事物的书。如各种动物、各种植物等,让孩子在书中认识眼前的世界。第四,小故事、小寓言方面的书,可培养孩子的表述能力,让他们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第五,朗朗上口的小儿歌。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可以使孩子增长不少知识,但涉及的内容一定要简单。总而言之,图书的内容要选择孩子一听就明白,一看就喜欢的。这样才能适时地培养孩子阅读图书的欲望,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儿童心理的良好发展。读书对于孩子来讲绝对不是一项任务,当他们对书没有兴趣时,家长不能强迫他们,而应该选择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对书产生兴趣。
孩子的语言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口头表达能力,二是阅读能力。培养这些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读书给孩子听。在读书时,家长要特别注意语气,声音抑扬顿挫,生动富有感染力,使孩子听起来像是在讲故事。对于反复讲过的书,家长可在重讲前提问书中的人物和有趣的情节,鼓励孩子在情境语言的基础上学习把话说完整,并采用基本句式。日久天长,孩子的语言能力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在看书的同时,孩子们会了解到,那些美妙动听的故事都来源于书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会渐渐萌发对读书的渴望。
家长给孩子读书时还会遇到一种现象,就是有的孩子一开始很爱听,很认真,可一会儿工夫就开始玩起别的东西来,实际上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一般3岁幼儿的注意力只能集中10分钟左右,长时间坐着读书,他们会感到不舒服。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应终止读书,另找时间再讲。因此,读书时间的选择也是保证幼儿读好书的一个方面。读书时间可根据家庭情况安排,一般上午、睡觉前、玩累了休息时、生病休息时都是给孩子读书的好时间。吃饭时,家长应避免边吃边讲,这对孩子消化不利。有的家长为了哄孩子好好吃饭,讲一页书,吃一口饭,容易使孩子养成不良的读书习惯。
9.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九
西平县第三初级中学——吕宁锋
信手翻阅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温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本文不作详细介绍。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第一 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
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第二 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既然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陶老师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读古今中外经典”。读书应有所选择,经典能不断滋养人的精神和心灵;而非经典的书不但不能滋养生命,反而会损害和破坏已有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作用。所以读书要“有舍有得”。舍弃那些三流的“下品”,选择那些一流的“上品”。那么什么是经典?陶老师认为经典就是“经由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经典无国界: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外国的《莎士比亚全集》;经典无年代,不管是现代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是古代的《古文观止》;经典无新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经典名言至今仍光芒万丈。经典不会过时,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永恒的,他们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慰藉不同时代的天下苍生”。当我们每天都用经典来滋养我们的精神和心灵,那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灿烂。
第三 教师怎样读书?
简单地说,怎样读书就是读书的方法和原则。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知道怎样读书。有的人会说读书谁不会?我也曾这样想,但现在看来,我们的读书还真的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否则你也读了不少的书,怎么效果并不明显呢?并没有从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质量呢?恐怕与读书方法和原则把握不准不无关系吧。
10.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
翻开《给教师的建议》,我常常被苏霍姆林斯基这份炽热执着的教育情怀所打动。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坚持根据儿童的特点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与儿童之间除了个性特长上的差异,还有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应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每一个”这三个字令我感动不已。如果一种教育能够使每一个孩子都看到自己的力量,愿意主动地去攀登成长的阶梯,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如果一个教师能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帮助他们建立对自我、对未来的信心,这样的教师就是真正的教师,也是优秀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深知,在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能够顺利地帮助“每一个”的成长并非易事,尤其是当面对一些后进生时,哪怕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常常感到束手无策。针对后进生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是“迫使他们思考”。而加强这些学生脑力劳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的阅读”,因为“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就越敏锐。”
读到这儿,我的脑海里不经意地浮现出这样的美好画面:一个孩子正因自己的学习能力差而感到苦恼、不安的时候,书籍给了他信心和力量。通过阅读,越来越多的知识进入他大脑,越来越多的疑问也在他小小的心灵产生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不得不阅读更多的书籍,直到这些知识像网络一样深深地建构在他的脑海里,直到他的每一个脑细胞都迸发出灵动的火花……他下决心,即使比别人付出双倍的努力,他也要前进,他的心灵推动着他这么做……
也许,在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看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描绘的几乎是一个教育的童话。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发生过,对儿童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我们承认,在今天的环境要实践这种理想的教育是困难的,毕竟,当下教育的大环境中更多地表现出急功近利,学校和师生承受的应试压力似乎愈加沉重。学校和家庭评价儿童的方式过于单一,更多的以“成绩”来衡量儿童是否优异,更多在牵引着儿童奔着“分数”前行。于是,“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不见了,“每一个”丰富的童年生活消失了……但是,这并不应成为教育沦陷的借口——美好的、符合人性的教育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是一种信仰,一种激励人的力量。
11.浅析教师多读书的意义 篇十一
关键词:理由;益处;意义
一、教师不读书有N种理由
我是一线的教师,据我的观察,教师阅读的状况是尴尬的,在我们学校(当然其他好多学校也如此),能每天坚持读点书的教师还真不多,即使读,也只读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捧着两本教科书,靠着经验过日子的老师大有人在。更不用说关于阅读的文化追求,写写教育随笔,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是一种遥不可及、难以抵达的境界。据我所察所思,教师不读书有N种理由:
1.惰性心理
教师,工作相对稳定,危机感不强,对工作只求过得去,对知识,不求学精学深。读书似乎并不能给教师带来什么实际生活的改变。很大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此,容易滋生惰性,走向因循守旧。
2.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教师总以为自己的学历、自己现有的知识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的甚至觉得绰绰有余。可当我们曾经掌握的新鲜知识已成为常识时,当学生向你提出各种各样你闻所未闻的东西时向你讨教,向你质疑时,你除了学习,不断地读书,你还有什么选择?
3.工作忙,无暇读书
教师认为每天都要昏天暗地地批改作业,铺天盖地地对学生进行练习测试,还要应付五花八门的常规检查评比工作。长年累月的形式主义等这一切成了教师不读书的理由。
教师,别为不读书找理由,即使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来读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
二、多读书益处多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是激活教学与教研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教师若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能够体悟教育的真谛,最终超越昨天之自我,完满地实现教师明天的人生梦想。笔者认为教师多读书,有以下几点益处:
1.多读书,知识渊博更有利于教学
书是砖瓦,可以构筑知识与人格的大厦。教师通晓古今,高瞻远瞩,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多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教育观念不断革新,理念不断提升,在教学上应用自如,在课堂上妙语连珠,让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成为一名有魅力的老师。
2.多读书,是永葆青春的源泉
读书,“以内养外”“补血养颜”。多读书自会“颜如玉”。读书可以让精神愈加充实,学识更加渊博。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容颜有老去的时候,而学识和智慧却能始终闪烁耀眼的光芒。坚持阅读会让你增添了几丝高雅,几分神韵,几许自信,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3.多读书,让心灵得以净化
书是甘露,可以滋润龟裂的心田。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读书的同时,培养高雅学习情趣,让思维得以发展,智慧得以提升,灵魂得以净化。通过读书可以修身养性,吸取书中的智慧和精髓,让人更能分辨人世间的美与丑、是与非、智与愚、善与恶……通过读书,就更能做到敬业奉献,淡泊名利。
三、读书固然重要,读好书更重要
1.读孩子们读的书
如《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淘气包马小跳》《哈利波特》等。教师多读这类儿童读物,他就和学生就有对话的可能,与孩子零距离的对话,孩子会更信任我们,更喜欢我们,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事半功倍了。
2.读教育名著、专业知识等书籍
进一步拓展深入以及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读这类书可以学到很多的教学艺术、教学方法,让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少走弯路,并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疑惑。做到持之以恒,那么即使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即使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教师也有十足的把握来浇灌未来的花朵。所以我们要读《论语》,要读陶行知,于永正,窦桂梅,要读杜威,要读苏霍姆林斯基……
3.拓宽渠道,广泛阅读
晓得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天文地理书籍、科普读物、文学时事、体坛名人等,从各方面吸收营养,丰富自己,充盈自己。
當然在阅读时,有些书需要从头读到尾,有些书则需要粗略浏览,有些书则要反复研读,甚至背诵。对我们教师而言,对于教育经典则以精读为主,对于其他书籍,因自己的喜好而定,可以浏览式阅读或筛选式阅读。
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做到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读书中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只有对自己做到“学而不厌”,对学生方能做到“诲人不倦”。最后,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句话劝勉我们广大教师:“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样的教师,文化底蕴深厚了,思想格调就高,教育思路也就宽了。
12.幼儿教师读书体会 篇十二
近年来, 教师不读书现象已悄然成为教育界及相关媒体热议的焦点。读书作为提升教师素养、丰富教师精神世界的渠道, 却被许多教师日益疏远了, 这是功利性价值观直接导致的。近些年来,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都十分重视教研活动。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也算有声有色, 撰写的教研论文汗牛充栋, 组织听课评课更是家常便饭。但是, 针对教师读书的活动和要求却少之又少。提高教师素质, 不是凭着几次活动和培训就可以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 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读书。从教师的阅读现状看, 不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 平时除了教材和教参, 很少潜心读书。对他们来说, 读书早已成为“过去式”。不读书不看报, 无从了解优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对“他山之石”也难以借鉴, 视野可想而知是多么狭窄, 简直如同井底之蛙。由于缺少大量的阅读, 有些教师的所谓反思和教科研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反思和教科研只能处于表面, 无法通过反思和参与教科研促进自身发展。一位特级教师也曾感叹:“教师不读书了还能教书吗?”教师不读书, 是教育的一大硬伤。改变教师队伍的读书状况, 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 读书是终身教育最常规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教师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从而制约着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要不断增长和更新知识, 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获得专业发展, 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读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 对教师的课程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教师博览群书, 并通过读书来自我更新, 自我提升。作为教师, 必须用读书来“支撑”自己的教育生命,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需求。教师不读书, 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除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主动读书外, 学校在推动教师阅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在各学校读书还没有成为教师考核的内容。衡量一个教师的能力与水平, 并不是看他的学问高低, 也不是看他读了多少本书, 而是以他的教学成绩为衡量标准。一个教师不管是凭借经验, 甚至搞题海战术, 只要所教学生的考试分数高, 他就是领导、同事和家长眼里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教师, 一样可以获得想要的荣誉、职称等。要保障教师阅读, 通过读书促进专业成长, 除了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主动读书外, 学校在推动教师阅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营造读书的氛围, 激发教师的阅读热情, 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要运用好评价机制, 激发教师阅读的积极性, 培养教师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
学校要做教师阅读的助推器。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 要结合实际制定读书规划, 使读书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要将读书活动纳入到校本培训活动之中, 并将之与学校的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 与教师的评价和考核结合起来, 使读书活动深入开展, 真正为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提供动力。学校可以推荐
筝山东章丘市黄河镇中心小学史延虎
13.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三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里的“希望”的关键在于有好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德教育对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加强师德教育,使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真正营造起“素质教育”的氛围,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工程落到实处。
3.有利于培养师范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培养师范生为人师表的思想品德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而师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对师范生来说,尽管各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高有低,但具备师德修养则是对他们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从道德教育的层次性来说,师德教育在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属于较低层次,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具有广泛性。从师德教育的典范性来说,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每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应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师德教育的这种典范性对师范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具有明显的指导性作用。
4.有利于形成优良的教风和校风
14.幼儿园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四
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之前,我们并不太在意,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有了新的感受。大人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会去考虑儿童的感受,这样就会违背儿童的心理愿望。年幼的初生儿将用啼哭来表示想法,稍大点的幼儿园小朋友就会大胆说出来,到了小学阶段的儿童,甚至会产生逆反的心理,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这一点原则,多考虑儿童的感受。特别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往往将一切事务全部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应该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因为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没有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曾经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我觉得成人真的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
15.教师,请做个爱读书的人 篇十五
中国教育大家朱永新说过:“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依同此理,我认为,一个没有阅读的老师,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好老师。
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一是职业的要求。阅读是提升教师素养、丰富教师精神世界的主要渠道。可是在现实中常常会听到有些教师把“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挂在嘴边,这确实是大实话,如果教师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确是“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但我觉得这充其量是为不读书找借口。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古人把“枕上、厕上、马上”当作读书的三个美妙时段,现今不再有“马上”,但在“枕上、厕上”读书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只看你是否有“读书的心”来进一步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
二是工作的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今中外的读书人都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作为“现代读书人”的教师,如果对知识无知,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在小学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甚大,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能影响和带动学生阅读养成。而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
二、教师该读什么书?
一是专业与非专业书本相结合。我们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岗位、自己所教的学科,干什么就学什么、读什么、研究什么,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学习掌握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当然,我们教师培养的不可能都是“家”,而是“人”。如“我是数学教师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数学家,但可以培养成会思考的数学人”。我们要将语文、科学、英语等知识灵活渗透到学生血液里,获得生活的因子———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度过28年,他依靠的是曾经从老师那儿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术业专攻”的同时,更需要博览群书,见多识广。
二是经典与通俗书本相结合。如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有几个版本,我们可以读原本。经典与通俗、有意义与有意思的阅读结合,追求有意义的书读到的是善。更要有意思,生活是美的,好书又如心灵的鸡汤,体现生命的灵动,能够丰满我们的人生。
三是有字与无字书相结合。我们老师可以“读万卷书”,然后交天下友,交流思想;我们老师还可以“行万里路”,遍访名山大川、感受风土人情。苏霍姆林斯基讲到:远足旅行,讲述事情阅读,施加给学生的影响就越多,不能只苦教学生分数。
三、教师该怎样读书?
一是通过读书,要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能力。人文素养是一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个“关键软件”。它要求我们:读书不是追随,而是要有自己的参与;读书不是接受,而是要有自己的创建;读书不是仰视,而是要有自己的发现;读书不是揣测,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读书不是遵从,而是要有自己的批判。
二是通过读书,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籍的仓库,把脑袋变成了装书的袋子,而是书要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成为你工作中的生产力。我们知道,林肯一生博览群书,在当总统之前是大律师。他的学识、口才和他的人格一样征服了从伐木工人到参议员等几乎所有的人。
16.教师当是读书人 篇十六
但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虽为教师,整天和书本打交道,但是除了课本、参考书、习题集外,你还读过哪些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大名著你看过几部,看过几遍?鲁迅、郭沫若、茅盾、季羡林、余秋雨……你又看过多少?如果这些都是文学类,我们“可以”不看的话,那么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夏丐尊、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希贵、李镇西、肖川、张文质、卢志文……你总该读过吧,但是,可怜得很,很多老师只是只闻其名,不知其书。
作为教师(包括我自己),很多人都以读书人自居,而实际上,他们肚中除了课标、课本、参考书、习题集外,再无其他;虽然知道红楼,也了解三国,但多是从电视上“读”来的。
教师不读书的结果,便是知识愈教愈少,知识愈教愈旧,教学水平愈教愈低,等到学生不喜欢,便仰头叹气:“老了,跟不上趟了。”有的人还抱怨,其他行业是愈老愈值钱,当教师的是愈老愈不值钱。其实,不是教师老了知识也就老了,而是你的知识没有更新。陶行知成为教育大家,不是愈老愈值钱?季羡林成为国学大师不是愈老愈值钱?不是教师老了不值钱。而是你没有与时俱进。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如果停滞不前,都会被历史所淘汰,成为不值钱的人。
作为教师,要授业,要解惑,但更要传道。也就是说,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会,并在这个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不仅仅本学科专业知识要精、要透,还要掌握其他学科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因此,数学教师如果只会摆弄数字,那学生就会因枯燥乏味而失去兴趣;语文教师如果只会咬文嚼字,就会成为迁腐的孔乙己……所以,教师要读书,要读各种各样的书,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内容,成为百科全书。唯有教师知识广博,才能带出爱好广泛的学生……
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读书,做一个读书人。读那些有价值的好书、读那些能给人知识给人启迪的书,能使人了解世界的浩瀚辽阔、人心的幽深博大。也能使人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激发起追寻真理、实现理想的欲望和激情。一本好书。可能是一个聪慧坚韧的人,用他所有的智慧和毕生的心血创作出的成果和结晶。作为一个读者,我们用几个小时或者几天时间就能了解这一切,这样的好事情,何乐而不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上好一节课,我用一生来备课。”要做一个好教师,上一堂好课,不仅要在这节课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一生都在下功夫。只有平时多学习、多积累,上起课来才会胸有成竹。
17.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篇十七
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学习魏书生的心得体会
转眼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一切都慢慢地适应了,无论是教学上还是班级管理上,都有了一个比较明朗的层次。对学生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和学生家长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多数家长都非常支持班主任的工作,也看出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
看了魏书生的资料片之后,我有了一个深刻地体会,这么多的学生要靠班主任自己去管理恐怕不太可能,所以只能靠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也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班级就能管理地很好,班主任也可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教学上的难题,才有更大的精力去提高学生的成绩。平时说什么都可以,但是学生如果不出成绩那就是教学的失败,也不会得到家长的认可。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
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魏书生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识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
魏书生借鉴吸收了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并把它结合运用到了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从而为班级管理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思路,并且获得了管理的成功。“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魏书生的做法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以下认识:
l、虽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
2、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从一定程度上说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但班主任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作为教师,他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3、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另一方面,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魏书生的学习,我感受颇多,体会颇深,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学习,努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18.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八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
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读科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
书读多了,认识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19.幼儿教师读书体会 篇十九
儿时住在苏北一个小小的偏僻的村镇上, 最盼望的是逢到集日扯着父亲的衣角走到街的东头, 听那手敲小鼓的老大爷说书, 三板斧的程咬金、倒拔杨柳的鲁智深……我听得入迷, 却又似懂非懂。这是我与书最早的接触。小小的我在好奇中长出想象的翅膀:这些有趣的故事究竟来自哪里?真想一个劲听个够。不听书的日子, 就缠着家人讲故事, 讲烦了, 家人就找来几本小人书给我, 说:“自己去看吧!”《孙悟空》、《刘胡兰》、《镜花缘》、《红灯记》……对于小小的我来说, 不认识下面的字, 只能看着上面的插图, 就已经觉得这是一方怎样的有趣世界。于是, 一本本小人书似一泓澄澈的溪流, 让我小小的心装满幸福, 让我从此爱上读书, 走向更为丰富精彩的世界。
二、一个信念
小学热爱儿童文学;中学醉心于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 流连于“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侠客境界;进了师范学校, 第一次走进图书室, 一本接一本地借阅《呼啸山庄》、《简·爱》、《茶花女》等中外名著, 我读得酣畅淋漓, 书香伴我度过了整个学生时代。
毕业后, 走上讲台, 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 更深深认识到读书是我立足讲台不可或缺的精神底子。先做读书人, 然后谈教育, 这才是合格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更应该以读书为支撑, 通过多读书丰富底蕴, 这样才能站在大语文观的角度来看待语文, 这样才能感染学生, 学生才会因为老师对语文的热爱而产生热爱之情。这种影响是“己之所欲, 必施与人”。只有我们成功将学生从一方小的可怜的水池引领到广阔无垠的大海里, 让学生见识到开阔和美丽, 学生才会体验到池鱼入渊、羁鸟归林的佳境, 而我们就获得了释放和提升的空间。读书就可以无声地润泽学生, 悄悄地葱茏自己。于是, 十几年来, 我坚持读书, 乐在书海中徜徉。
三、一寸光阴
读书, 时间从哪里来?是啊, 小学语文教师有改不完的作业, 做不完的琐事, 哪来的时间?特别是小学女教师, 忙完学校忙家里, 工作家庭一肩挑。中层干部既要做好班主任, 又要兼着学校教务处的工作, 时间真的太少了。我很喜欢易中天先生写的一篇《春日不是读书天》。文中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春日不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日蚊虫冬日冷, 收拾书箱好过年。”我在哑然失笑的同时也发现: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当你打心眼里爱上阅读的时候, 就会发现其实每日都是读书天。夜阑人寂, 课间小憩, 闲暇假日, 无一时不可读。和儿子亲子阅读时, 我读了很多绘画本童话:《猜猜我有多爱你》、《长袜子皮皮》、《长腿叔叔》……每个清晨, 和班上孩子一起晨诵, 我们一起《日有所诵》、《古文观止》……每个中午, 大声读书给班级的孩子听, 我读了《今天我是升旗手》、《草房子》、《夏洛的网》……每晚睡前读上半小时, 我读了每期《读者》, 三毛的《撒哈拉之恋》,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仅是利用这些见缝插针的边角时间, 每个月至少能读三五本书。但最畅快的还是周末和假期, 或者带上孩子到书店去见识新书;或者宅在家中, 从早到晚尽情阅读, 这才是痛快的人书合一的境界。几个周末下来, 沈从文的《边城》, 萧红的《呼兰河传》, 王安忆的《长恨歌》, 杨绛的《我们仨》早已翻遍。在许多这样的日子, 茶氲轻扬, 书香浮动, 乐在其中。
四、一串书单
有人说, 语文教师站在台上, 就是语文。一个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部分组成———开阔的人文视野、精深的专业功底和一定厚度的教育理论素养。我常常想, 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就仿佛是一棵根深叶茂、枝干挺拔的大树。树根就是教育理论, 它有厚度、有深度, 只有做到理智而深刻的理解, 方能深深地扎根教育事业这方沃野。树干是专业知识,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学素养。这份主干必须茁壮挺拔, 它应有《诗经》浪漫的“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佳人, 在水一方”, 应有雪莱豁达的“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应有陶渊明悠然的“采菊东篱下”, 应有国学经典, 还应有外国名著。“袖长方能善舞”, 教材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全部, 更不应该成为耗尽学生精力的黑洞。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出课本的方寸之地, 遨游于深渊浩淼的认知空间, 所以我们必须有丰厚的文学素养作为树干。而更为自由繁茂的就是那开枝散叶的人文素养, 思想哲理、天文地理、童书经典……一切皆可, 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 因为教育的外延原本就是与生活相等, 广读博取, 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旁征博引。
基于此, 我将自己曾经精读的部分书籍枚举如下: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马克斯·范梅男
《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
《泰戈尔诗集》
《赋得永远的悔》、《二月兰》, 季羡林
《思想的天鹅》、《感性的蝴蝶》, 林清玄
《千年一叹》, 余秋雨
《窗边的小豆豆》, 黑柳彻子
《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破茧而出的四年级》, 薛瑞萍
《女儿的故事》、《撑起伞等啊等》, 梅子涵
五、一份珍藏
喜欢读书, 那么遇到自己喜欢的或的确经典的书籍就不只满足于借来一读, 总想把它珍藏起来。把心爱的书带回家, 轻轻放上书架, 可以随时将它置于桌上, 翻开书页, 书香满怀, 纸墨飘香, 那种满足的感觉是美妙的, 也是网络阅读所不能比拟的。非常高兴的是近两年市区新建了书城和图书馆, 而且两处地方一东一西, 我家恰好在中间, 相隔都不过几百米, 借书买书都很方便。比起图书馆, 书店的书更新更快, 数量也更多, 所以周末更喜欢去逛书店, 走在形形色色的书架中, 就仿佛步入了诗意的丛林。我总要到二楼的教育理论区去看看, 它很小, 静静靠在南墙, 只有短短一架, 与周围铺天盖地的各年级试卷比起来显得毫不起眼。即便是这样, 我还是在其中淘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薛瑞萍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于国祥的《用脚做梦》等好书。有机会外出, 也一定要去逛逛外地的书店, 因为很多城市的书店都比宿迁的书店大, 书籍也更加丰富。季羡林的《二月兰》, 孙幼林的童话集, 王崧舟、窦桂梅的精品集等都是从外地买回来的。网上购书也很方便, 缺点是等待的时间太长。说实话, 只可惜现在书价节节攀升, 基于囊中羞涩, 买书只能选了又选。这么多年下来, 我的书林林总总挤满了两个大书架。正如梅子涵先生所说, 一个教师必须在他的家中有几书橱藏书, 并且他曾经沉心静气地读过, 他方才在讲台上站得有底气。
喜欢读书, 喜欢将那些感动自己的真知灼见珍藏心底。所以, 我会选择摘录或写读书笔记, 《真水无香》、《在心田种一株百合》、《此三毛与彼三毛》、《生命有你更美丽》等感受随笔就这样在笔尖渐渐流淌……
六、一份收获
读了这么多书, 想和大家说说读书的好处。
(一) 读书增添自信
网上流行一句话:“一年不读书, 自己知道;两年不读书, 同事知道;三年不读书, 学生知道。”在这个时代, 想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因为自己是中师毕业, 常常感觉底子很薄, 有危机感。因为站在课堂上, 其实每个语文老师就是语文。是读书让我渐渐有了自信。读书让我的课堂语言不至于贫乏, 丰富、诗意、智慧的语言才能让孩子们喜欢上语文课。读书让我可以将课堂根植于读书之中, 及时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如学习《黛玉初入贾府》引入《红楼梦》, 学习《草船借箭》引入诸葛亮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学习托尔斯泰的《穷人》引入《巴黎圣母院》、《苦儿流浪记》、《王子与贫民》, 等等, 教学的视野更加开阔。爱读书的老师, 就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更多的时候, 孩子的读书热情不需要我刻意去培养, 津津有味地阅读, 大声朗诵给他听, 对他就是最好的诱惑和示范。现在班上孩子读的书有时也令我刮目相看, 孩子居然读起了《狼图腾》、《暗影》、《智慧背囊》等书籍。读书还让我和孩子们心灵相通。读书也让我乐于大胆尝试, 参加学校“悦读”课题实验, 执笔完成七千多字的课题报告;参加省市优课、基本功比赛, 并屡有收获。这些收获都是源于读书给我的自信。
(二) 读书带来灵性
都说“教学相长”, 其实“读教也相长”;都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其实“读书破万卷, 教学也有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管有多好的现成的教案, 不管有多高水平的名师, 你不可能真正地克隆它, 那不是你的。教学实际是一个人内在文化素养的外化, 如果腹中空空, 教学就只能是个空架子。解读所有的语文教学名师, 王崧舟、韩军、窦桂梅、周益民等人, 无一不是爱书者, 有的甚至已经迈进人文学者的范畴。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央视《百家讲坛》的于丹、易中天, 哪个又不是读书读出了思想, 读到了极致。一些老师只是读课本、看教案、学教参, 岂不知功夫在书外, 真正的备课在阅读中。如果真正“读书破万卷”的话, 我们任何的教学都能达到从容轻松、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 读书保持柔软
教师的心应该是敏感的、柔软的, 应该追求沈从文所说的境界:“于清晨极静之时, 听到鸟鸣, 令人不敢堕落。”因为我们的事业是孩子。于丹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你的眼前有三锅水, 都滚开滚开的, 你试着往第一锅水里扔一个生鸡蛋, 第二锅水里面扔一根生的胡萝卜, 第三锅水里面扔点干茶叶。第一锅水里的生鸡蛋, 最开始很鲜亮、很柔弱, 都是流动的, 像我们鲜鲜亮亮的、满怀梦想的心, 但是在生活里熬啊、煮啊, 习惯于不停的抱怨, 最后心被煮硬了。再看第二锅水里的胡萝卜, 一开始有款有型, 鲜鲜亮亮很漂亮, 但是最后成了胡萝卜泥了, 就是被生活煮软了的人。“好好先生”, 人云亦云, 为他人活着, 服从别人, 固然挺善良, 但是失去了自我。再看第三个锅里, 茶叶同样是受煎熬的, 但是恰恰是这种煎熬沸腾, 使得它所有的叶片都舒展开, 能够起伏着, 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 在生活成就它的同时, 它也把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了一锅香茶, 这就是彼此的成全。我们不能改变生活、改变一切, 可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 可以用缕缕书香感染学生。读书可以滋润自己, 亲近母语, 亲近书籍, 从亲近文学的脚步里“抓”到爱, 以澄清之心求洒脱之态, 于烦琐事外求自由宁静, 让我们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温家宝总理说过:读书不仅给人力量, 而且给人幸福感和安全感。老师们, 读书吧, 让这生命的光合作用, 使我们春意盎然, 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幸福。最后谨用《阅读妈妈》的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的小诗与大家共勉:
也许你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有一群听我读书的孩子,
我有一群读书给我听的朋友,
20.读书,为优秀教师的成长铺路 篇二十
一、教师要重点读那些书
1.要熟读教材
2.要精读专业经典
3.要读教学基本功必备技能的专业书
4.要泛读文史
5.要读最新的时事、最新的科技、最新的教育理念等社会发展最前沿的新书
二、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1.要有选择地读书
我们的时间有限,然而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2.与写作同行
写,有时候比读书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性而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同,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
3.随时调整读书策略
读书不能死读,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读得再多也收效甚微。所以,读书要有计划,再弄明白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以后,还要检验读得怎么样,以便随时调整读书计划,有针对性地、科学地读书。我为自己下一步读书制订了时间表,列项有: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书,读到什么程度,最后还有小结,也就是读的效果反馈。
三、教师读书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于实践
知与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读书只停留在书上、脑海里,那么只是纸上谈兵,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使知识的价值最大化。把书本与实践相结合,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不断读书,不断思考,在阅读中就常常能找寻到教育实践的灵感。每每此时,对于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心中就会多一份自信与兴趣,于是反过来又促使我继续去书中寻找更多。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等待有一个人或者一种体制在我们身前铺一条通往专业的道路,殊不知,真正走向专业化是我们自身发生意识转变的自觉。阅读是一种需要,它能很好地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服务,事实上,我们都有迫切地收获信息、积累经验、指导工作的需要。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一个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一直以为,不读书便无以为师。阅读正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钟慧笑.寻找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09(12).
【幼儿教师读书体会】推荐阅读:
幼儿教师读书活动的心得体会07-22
优秀幼儿教师读书简短心得体会08-24
幼儿教师的读书计划07-04
幼儿园教师读书活动07-01
幼儿教师个人读书学习计划08-15
小学英语教师读书体会11-11
幼儿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08-12
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06-27
教师廉洁修身读书心得体会09-19
《致青年教师》读书的心得体会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