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2024-06-21

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精选8篇)

1.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篇一

我国医院已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型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在医院中使用,各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疗临床信息系统正在普及。医院信息化使医院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和创新,并使医院得到了全面发展。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大体上均为基本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结构,选择SQL SERVER或者Oracle作为基本的数据库系统,以NT或Unix作为操作系统,前台大多采用PB为开发工具,软件设计方面利用Client/Server体系结构,还有Oracle数据库。

一、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一)[1]5月27日举办的2010年亚太地区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博览会传出信息,目前,我国90%以上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已建立挂号收费、药品器材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1/3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了电子病历。

据中国医院协会信息委员会调查显示,在三级医院中,应用化验收费系统、药物管理系统和挂号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93%、91%和84%;应用住院工作站系统和医院工作站系统的比例分别达到80%和63%;半数以上医疗机构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上年投入超过100万元。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调查的我国各医院信息化部门全职员工人数多为3-10人之间,调查样本表明,医院信息部门平均员工数为8.68人。表明了我国77%的医院IT人员编制在10人以下。这说明信息化人员在医院的相对数量比较少,还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要。

建设数字化医院,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卫生信息、卫生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当前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和趋势。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技术方案的通知中提到:[2]按照《2010年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要求,为从技术方面指导16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是以试点城市为单元,以公立医院为基础,以点带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各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建立和完善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并初步实现试点医院信息系统通过医院信息平台与试点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区域协作,以及医院医疗行为的全过程、动态监管。其建设任务是紧密围绕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完成以下三项任务:建立和完善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初步构建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医疗信息共享与协作系统;基本建立医院医疗行为管理系统。对于试点城市中的试点医院,2011年的建设任务为:

1.建立基于医院信息平台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一体化医院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医院临床服务、医疗管理和运营管理三方面重要业务的信息整合和高效共享。

2.实现区域医疗一卡通、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实现区域医疗信息资源初步共享。

3.实现医疗质量安全指标的实时上报,初步实现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管要求。

从卫生部印发的文件中可以推断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在我国省市一级的大型医院水平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广大的县区镇一级的医院中,虽然已经使用了电脑,但应用水平较低。本选题主要是针对中小医院、乡镇、私营、基层医院等,使中小型医院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经费迅速搭建实用、好用、高效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医院管理的数字化。面临社会竞争的压力,为了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医院必然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医院以先进的管理手段作为保证。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商业性计算机公司纷纷投身于医疗卫生界这块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相对落后,开发较慢的市场。一批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向医院管理领域进军,他们将成功地运用于其它领域的信息管理理论、经验、技术转而用于医疗卫生领域。

可是,医院的内外环境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我国医院的外部环境在激烈变动,医院本身正处于由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的过程中,医院的管理也在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于医院以后将转型到哪一种模式,现在并不明确,导致医院的管理、运转模式难以确定,对信息的当然需求亦难以确定,这种状态与计算机管理的要求存在很大的矛盾。可以说,目前,甚至是未来几年,既不可能期望HIS发展太快,更不可不切实际地要求计算机管理能一步到位。

二、医院管理系统的进展

医院信息系统主要由临床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组成,每个大系统又各自包括若干个小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医疗信息化体系。

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只有2%的医院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只有15%的医院使用,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只有22%的医院使用,门诊、急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只有21%的医院使用,制剂管理系统只有21%的医院使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只有6%的医院使用,医院资源计划系统仅有2%的医院使用,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管理分系统也不过有51%的医院使用。信息人员总数占医务人员总数比重有1578家在0.5%以下,占医院总数的41.9%,有1237家在0.5%-1%,占医院总数的32.9%。

医院信息系统软件的发展趋势是:

建立开放、稳定的集临床和医院管理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核心技术为HL7、DICOM、CCOW。应用软件逐步小型化、个性化,更专业地处理业务,如心电图智能诊断工作站将取代一般的ObservationReporting工作站。

已经开发完成的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后具有数据输入效率高、数据共享程度高、实用性和安全性、开放性和扩展性、一致性和完整性、规范化和标准化、兼容性和稳定性等功能特点。改变了手工操作和纯粹手工操作计算机化的病案管理模式,实现了计算机的一体化管理;提高了病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扩大了病案信息资料计算机的存储、检索及利用;及时反馈了医疗信息的统计数据;保证了病案流通病案资料保存的完整性。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军卫一号工程”是目前国内最成功、使用最广泛的医院信息系统之一。它在用好医院信息系统的前提下,扩展了信息技术在医院其它方面的应用,如健康体检信息系统、医院电子排队管理系统、麻醉信息系统、无线移动医护工作站信息系统、电生理信息系统等,对于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前,我国各大中型医院已经实现了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条件较好的医院正在向全院信息化管理过度。然而大部分小型医院在这方面还有待发展,相信未来几年内这个领域将是一块活跃的市场。

三、实现全面集成化的数字化医院

全国医院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院的级别上。医院所处地区经济越发达,医院的级别越高,信息化的投入越大,医院的信息化发展程度越高。

近几年,国内一些大医院和一些有实力的机构开始探索区域医疗信息化,以实现在一定区域内实现医疗机构之间医疗信息交换和共享。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跨越医院的信息交换平台,在此平台上,才能开发呼叫中心、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分级医疗、人才培养、信息发布等应用系统。

医院信息化发展到这个阶段,医院使用的HIS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得到。其一是购买。目前在国内市场,有国内企业开发的HIS和国外企业开发的HIS产品。国内HIS企业开发的HIS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好的技术服务,价格比较低,设计思想与国内医院管理模式比较接近,目前90%以上的医院购买国内企业的HIS产品;国外企业的HIS产品,由于其设计思想和数据流程与我国医院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异,价格比较高,到目前为止,购买的比较少。其二是自主开发。这类医院多为大型综合医院或大学的教学医院,有充足的人力与资金支持,科研开发环境较好;或是医院自主建立或购入一家IT企业,作为医院的一个分支机构,以解决本院信息化任务为主,对外技术服务为辅。其三是合作开发。医院与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合作,实施医院信息化工程项目,为医院定制开发HIS,但不求商品化。而且根据卫生部于2007年对3765所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表明,有2176所医院是购买商品化软件,占被调查医院的58%,说明购买商品软件还是主流。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三级医院已经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它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业务运行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设施。基层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同时,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正在向深度发展,从侧重于经济运行管理,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延伸。

2007年,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对全国3765所医院(其中:三级以上663家;三级以下3102家)进行信息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门急诊药方管理系统、住院病人费用管理系统、药库管理使用最为广泛,均超过80%,说明以收费为中心的HIS已在大部分医院应用;住院病人入出转管理系统、住院病人床位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使用的医院超过70%,说明住院病人管理系统也已在大部分医院应用。

此外,全国医疗卫生领域医疗软件生产供应商约有500家,其中:医院信息系统生产供应商300家,大型生产供应商占15%,中型占60%,小型占25%。从供应商的数量也可间接反应出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四、医院管理系统的信息技术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技术采用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高速以

太网(>=100M)技术、数据安全技术、条码技术。各级各类医院(不同的级别、不同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不同的累积信息化投入金额)对这三项技术的采用率均居前三位,说明各级各类医院对这三项主流技术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生产的发展,硬件价格的不断减低,技术性能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现代化的医疗、诊断、实验、分析的设备仪器上,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必然促进HIS的发展。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重点推动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医

院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医院之间及医院与相关部门之间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医院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共享与流程优化,最终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方便百姓就医,降低医疗费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其他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疾病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联动与信息共享,构建医院间的联合、合作与双向转诊制度,使医疗资源得到更有效、合理的利用;构建医院与其他机构间的业务联动,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和效果。同时,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丰富、全面的临床信息资源的积累成为可能,有助于落实、规范临床路径,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医疗救治水平与应急指挥能力。这将是我国卫生医疗机构在近五年的发展趋势,也是实实在在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

1、网络基础设施需要扩充改造

目前总院中心机房位于门诊楼四楼,面积不足25m2,服务器没有隔离放置,维护工作站、电话交换机同处其中,因工作及维护需要,机房进出人员频繁、芜杂,机房设备及数据极不安全。网络中心采用PC服务器,无双机热备。网络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主交换机只有一个千兆端口连服务器,四个百兆光纤端口已全部接满,分别连接住院楼、医技楼、办公楼及传染病楼二级交换机。除医务科、医保办、财务科各有一信息点通过ADSL单独接入互联网外,总院其余科室都只能通过中心机房一根电话线上网,共享1兆带宽。现有机房条件设施、网络带宽及容量、互联网连接环境不能满足未来五年医院业务发展的要求,达不到三甲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利于信息系统向临床方向发展和数字化医院的建设。

2、应用软件亟待更换单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看待,医院信息系统目前使用的应用软件及其数据库设计功能尚不完善,更不具备向临床信息系统发展的基础。没有医保、农合接口,不具备药房药品严格数量管理功能,没有设备物资管理模块,不支持医院全成本核算,综合查询统计功能弱小。版本成旧,得不到当今软硬技术快速发展的支持,致使系统维护使用越来越困难。软件开发销售商早已完全退出医疗软件市场,软件可维护性差,功能扩充几乎没有可能。

3、其它制约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因素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医院近几年因为搬迁和各项基本建设已经投入大量资金并且仍将需要大量资金,资金的压力本身已经十分严重,所以未来几年资金问题将是制约医院信息化发展持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建设要靠意识推动,靠需求推动。信息化建设本身非但不能赚钱而且还要花掉不少的钱,临床信息系统建立之前,临床一线工作的同志不能真切看到信息化将给他们工作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加上职工们对信息化技术普通不太了解,所以大部分职工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缺乏意识和热心。尤其是医院处于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部门、科室负责人,大部分也对信息化技术不熟悉,不知道信息化技术不能做什么、能做什么、善于做什么,缺乏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管理难题的意识,特别是部分临床科室的负责人本来就有重业务而轻管理的倾向,这是制约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医院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医院工程实施过程中,计算机在医院各项管理及业务工作中的运用将会越来越普遍,要求大部分职工尤其是临床专业人员能熟练地操作使用计算机,但目前医院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职工数量非常有限。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密配合医院发展战略,以医院新五年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建立临床信息系统为方向,以实现数字

化医院为长远目标,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打好数字化医院建设网络基础为重点,稳步实效地

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医院管理,提高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为

医院的发展及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信息化方面的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保证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医院整体建设与发展的一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医院的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信息化建设本身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各个阶段各个项目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其整体适应性和是否便于长远发展,以免对系统整体建设和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和对医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基础设施尤其是网络建设要超前,新技术、新应用的采用要切合实际。计算机网络的机房、网络布线是信息化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机房要一次性定位,网络布线也属于一次性到位工程,机房的定位、网络布线一定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留足空间、留足余地。不然,达到一定时期,两者将成为阻碍信息系统继续发展的因素,并给医院的建设和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当今,信息化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先进的技术、新的应用不断涌现,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也不例外,但医院在采用信息化的新技术、新应用时一定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社会基础,不能盲目地追赶新技术、新应用。

3、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医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很多内容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必须坚持分步实施的原则,同时必须跟随医院建设发展的步伐,确定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顺序,抓住突出各段时间内系统建设的重点,促使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序地、高质量高水平地向前发展。

4、坚持标准化先行。在医院信息化每个环节的系统实施前,必须先完成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信息

编码的标准化、基础数据的标准化,确定好系统的接口标准。

5、高度重视软件的地位和作用,融先进的管理思想于软件当中

信息化建设要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软件的好坏,在于软件蕴含的管理方式、管理思想是否先进合理。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软件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软件的资金投入、软件的考察挑选,要从工作流程、管理思想的角度去分析考察软件。因为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管理模式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即使是市场反映最好的HIS也不会对各个医院都完全适合,就算一时适合,也不能保证能长期满足医院的管理要求,因为医院会变化、会发展,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会跟着发生变化。所以,购买引进的软件在试运行期间,操作人员尤其是各个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要迅速全面彻底的去研究了解软件的所有功能及工作流程,接受软件中好的管理方法和思想,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软

件提出改进意见,把自己的适合于医院的好的管理方法和思想融入到软件当中,尽快尽好的完成软件客户化的过程,并能在以后的应用当中根据医院的发展变化对软件修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不断完善软件的功能,通过软件实现的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信息化的这一途径使医院管理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6、切实保证系统安全与稳定。因为医院工作的性质,要求医院信息系统一年365天、天天24小时连续不间断地运行,一旦系统发生故障就会造成整个医院业务工作的中断甚至瘫痪,给医院造成重大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加书签收藏下载跳至底部↓经济损失,因此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必须切实保证和落实系统的各项安全保护措施,确保系统运行中的安全与稳定。

(三)建设目标

今后五年医院信息建设发展的目标是:选好一个软件商,选好一个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为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的起步、数字化医院工程的实施打好数据库建设及His应用基础;扩充完善管理信息系统(His)功能,通过拓展深化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较大幅度地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为今后临床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为二甲达标验收、三甲创建打造好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平台;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普及和提高。

四、医院信息化建设具体任务

1、更换管理信息系统软件(His)。2008年完成。新His在以前His功能基础上,要增强院长查询系统的综合统计与查询功能,药房管理模块中要加入数量管理和盘点功能,新增设备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医保农合接口、财务系统接口、病案管理与医疗统计系统、财务监管与票据管理系统、医疗成本核算系统,包括医疗、护理、院感在内的医疗及病历质量检查登记统计模块。His软件的选择要注意其开发销售商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有雄厚的技术实力、较长的经营时间,服务质量好,在His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拥有一个成功实施的客户群,有电子病历、PACS系统、LIS系统、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产品,以避免随后医院建设临床信息系统时重新考察选择软件商和His产品,给医院带有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再次更换系统的麻烦。

2、完成中心机房易址改造、新建业务大楼网络布线及计算机机房建设。中心机房易址改造、新楼网络布线及机房建设两项内容要综合考虑,方案在新楼建设动工前完成,新楼网络布线、新楼与门诊四楼现中心机房之间的楼间网络干线敷设和新楼建筑施工同步进行,做好管道预埋或管线一次预设,中心机房易址改造、新楼计算机机房建设在大楼启用前完成。中心机房的安排有两种方案供选择。一是把中心机房安排到新楼,新楼不另设分机房,现在的中心机房变为分机房。二是中心机房维持原位置不变或选择旁边的房间,新楼设分机房。考虑新楼将是今后医院的重要建筑形象之

一、是医疗工作非常繁忙集中的区域,同时医院在本规划时期内将要启动三甲创建工程,新楼设计、建设必然具备超前性、科学性、现代性,新楼的网络布线布点、机房建设一定要满足以后临床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的要求,大楼信息点将非常密集。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还是医院一项重要的形象工程。如同把医院的领导集体看作医院的大脑,网络中心可以看作是医院的心脏。所以,中心机房的安排可能以第一种安排更为合理,而且这样安排就不再有中心机房易址改造问题,还可以避免机房改造时对机房辖区内医疗业务工作可能造成的中断或其它影响。另外,如有条件,分设网络维护间(包括采用与服务器、交换机放置区隔断的方式),硬件维修间,杂物间,建立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并将它们与中心机房、远程医疗会诊中心连成一片。

3、改善互联网接入条件。总院现采用ADSL方式接入互联网,4用户,财务科、医务科、医保办各占1用户,全院共享中心机房1用户,出口带宽共计只有4M,连接经常不稳定,数据上传下载速度慢,如再不加以规范和综合考虑,今后还将继续增加ADSL用户。为彻底改善这一情况,并满足今后政府电子政务实施工程、医疗保险区域医疗信息网络建设、医院网站电子阅览室及远程会诊中心建设等对医院互联网连接条件的要求,医院新增光纤接入方式,原则上不再增加ADSL连接。光纤接入在中心机房易址改造前完成规划,实施与中心机房改造同步进行。

4、建立电子阅览室。改善职工学习环境,改善医院科研条件,建立电子阅览室,引进CNKI数字图书馆。2010年完成。

5、建立医院网站。作为医院对外宣传重要途径和窗口之一,同时配合医院今后的专科建设,建立医院网站,积极加大对外宣传,扩大医院社会影响。网站同时作为医院内部管理及职工内部交流的辅助平台。2010年完成。

6、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建设。为了增强医院间学术交流,寻找社会力量对疑难病例诊断治疗的帮助,或利用自己的专长帮助他人,远程医疗会诊是一种新型的医院手段。能够采用这一手段的前提是医院要建好远程会诊中心。因远程会诊中心的建设涉及面广、投入较多,所以近五年内只完成规划工作,留好房屋,准备好互联网接口,具体建设等以后时机及条件成熟再进行。

7、完成临床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工作。临床信息系统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包括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PACS系统、LIS系统等应用,涉及面非常广,投资巨大,部分技术目前还不成熟,发展速度尚难预测。医院根据发展情况结合医院实际适时完成规划和启动建设。

8、完成门诊楼、医技楼、住院楼网络改造。临床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完成后进行。

9、普及和提高职工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医院信息化建设素有“一把手工程”之称,只有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决策、亲自推动,才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保障,处理好重点项目、难点项目的协调,保证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结合医院的办院思想和发展战略,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和督促医院信息化建设项

目的实施。

2、规范、完善并严格落实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和落实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确保医院信息系统建设顺利发展和安全运行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因此,医院将逐步和尽快完善落实相关的一些规章制度,如信息网络系统各工作岗位职责、操作规程,信息网络系统出入管理制度,信息网络系统升级、维护制度,信息网络系统安全检查制度,信息网络系统应急制度等等。

3、认真借鉴其他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经验全面深入了解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认真借鉴其他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经验,促使医院信息化建设少走弯路,力争不走弯路,加快建设发展步伐,减少甚至完全避免投资浪费,提高建设效率和效益。

4、厉行节约、努力保证信息资金的投入医院克服一切困难,尽量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始终坚持节约的原则,重要项目、投资稍大的项目严格实行招投标,尽量压缩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规模,减少浪费。

5、切实加强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为增强医院信息系统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医院在中心机房易址改造时增加对安全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用于设备安全系统、防火墙系统、防病毒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的建设。同时严格控制各类操作人员的访问权限,完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6、加强职工信息化知识技术培训、提高全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是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医院将对各级各类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做出明确具体的要求,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改善培训条件,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各类人员信息化知识技术的培训。努力使全体职工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适应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要求。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应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来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促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现状

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有三种方式:自主开发、、、技术要求高等因素,件公司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系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系统设计与高校实际情况不相符,系统功能存在不适应

为了追求系统的广泛适用性,软件公司在开发系统时往往选择全面实行了学分制或实行学分制比较成功的高校为设计的模板,系统功能具有通用性。而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完全实行学分制或还只是处于由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的阶段,所以系统设计的管理模式与这些高校的管理模式存在差异。由于管理模式存在差异,系统设计的教学管理流程也与高校现有的教学管理流程不完全一致,造成系统的总体设计与高校的实际情况不符,最终导致系统在功能上存在不适应。21系统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导致后期运行不顺畅

高校在购买系统之后,往往仓促上马,梦想一夜之间实现系统全面正常运行,没有进行实施前必要的组织和协调,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得不到组织保证而出现各种不协调。

对前期基础数据的准备不充分,比如:基础数据编码不规范、数据录入不准确、旧系统数据没有按照新系统的编码要求进行正确转换等,数据的不规范和不完整是系统后期运行不顺畅的原因之一。

31硬件投入不够,系统功能应用受到制约

有些高校在引进系统后,不愿意再花更多的钱购置或升级硬件设备。比如系统在设计上为了满足大量用户的实时访问,通常要求数据库要运行在小型机上,而小型机昂贵的价格使一些高校改为购买一般的服务器代替;又如系统的许多功 能要求要有完善的校园网络支持,而一些高校因为建设成本高而没有建成高质量的校园网络等等。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硬件的不完善和不配套成41,因涉及到要增加人员编制,没有。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和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无法保障,正常运转也无从谈起。

系统培训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有些高校对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培训内容不全面、不深入,管理人员对系统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最终导致系统推广应用困难。

51软件开发公司售后服务跟不上,系统修改、升级不及时软件开发公司考虑自身的利益,往往重前期销售轻售后服务。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在用户数量增长迅速的情况下,没有增加足够的人手为高校系统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售后服务存在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对于分散各地的众多用户,软件开发公司不能保障技术人员能及时上门服务;另一方面,教学管理是不断发展的进程,高校对系统的功能也会不断提出修改需求,软件开发公司由于人手不够,管理跟不上,导致对系统的修改和升级不及时。更严重的情况是,软件开发公司为了满足用户的时间要求,对新修改的功能没有进行全面测试,导致修改后系统

反复出现问题而影响正常使用。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11规范管理流程,加快学分制的建设

学分制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以系统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系统的先进功能,重新规范和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流程,全面加快学分制的建设。对于还没有完全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可以要求软件开发公司提供系统的过渡版本并结合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进行修改,以使系统能适应高校的实际管理需要。

21形成长效机制,确保系统数据准确

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系统至关重要,尤其是基础数据、教学管理流程的源头数据,要科学采集和编码,并且保证录入正确。同时,要将教学管理过程中变化的信息及时更新到系统,使系统数据保持准确和动态更新。

高校对系统的建设要高度重视,要成立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系统建设协调小组,负责解决系统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建立和完善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各种规章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从管理上确保系统数据的准确和一致。31加大硬件投入,完善系统配套设施

高校要加大对系统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要设置专项经费按照系统实施的设计要求升级落后的硬件设备,为系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完善和建立稳定、可靠的校园网络,为构建网络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网络平台。

41加强系统培训,合理配置管理人员

高校应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在计算机专业技能和系统使用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这是系统能否得到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

要合理配置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人员,让他们接受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并经常参加专业技能的学习,为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保驾护航。

51结合高校实际,周密制定实施计划

高校在购买系统功能模块时,既要考虑目前的实际需要,也要考虑将来的发展规划,对于暂时不能使用的功能模块,可以考虑后面再购买,这样既可以节省成本,也可以减轻系统实

施的压力。对已经购买的功能,要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写清楚系统实施的验收标准,与软件公司商定具体的实施步骤,逐步实施。对于无法在短期内推广应用的功能,要与软件公司签定后续实施协议。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建设中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规划,加大硬件投入,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建设,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办学质量。

2.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篇二

3月26日, 全国学校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宣布, 我国将探索建立校园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健全校园风险防控管理体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 要深入开展安全教育, 推动安全知识“三进”工作, 广泛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帮助广大学生和幼儿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养成安全习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影响校园安全的突出问题, 建立健全学校法律顾问、风险管理顾问制度和多元化涉校纠纷解决机制, 健全以校方责任险为核心的风险防范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维护学校安全的领导、指导和监管职责。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强调, 各地公安部门要完善校园周边治安形势研判预警机制, 及时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打击整治行动。要指导学校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加强对内部保卫人员的专业指导培训, 完善警校联动机制, 构建源头预防治理有效、内部安全管理有力、外围安全防控严密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选自《山西教育》2015-5)

3.矿山巷道信息系统建立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矿山巷道;地理信息系统;拓扑关系

0.引言

矿产矿藏是自然界给予人类的重要自然资源。近几年来,我国矿产开发和利用技术有了迅速发展,采矿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持力量,我国的矿山开采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为集中型,GIS的研制应用,促进了采矿业的发展。矿山是具有特殊性的地理空间区域,其表达的地理对象特殊性、海量的数据等决定了矿山地理信息系统的多数据、综合性,这些数据有着广泛、多维、动态及不确定的特性。在矿井巷道的挖掘中,数据测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做好矿山巷道信息系统建立工作,有利于矿产资源科学、安全、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向发展。

1.矿山巷道的数据模拟和建立基本几何元素

1.1矿山巷道数据模拟的构建

以矿山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矿山的巷道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

(1)矿井掘进巷道的数据来源主要是矿山开发的原始设计和测绘,这些测量数据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准确的信息来源;(2)测量点的设置是伴随巷道掘进进度进行的,一直沿着巷道展开的,因而测量的导线网可明了的勾画出矿井下巷道的拓扑关系;(3)矿井中的测量是随着巷道的掘进顺序展开的,对于巷道的测量,其巷道的特点和附属物具有精确性;(4)巷道测量导线点具有三维坐标,进而确定了点的空间位置[1]。

矿山巷道的数据模型应建立在矢量模型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在矿山巷道的延伸掘进阶段,对其几何信息需要以矢量的形式存在。矿山巷道和GIS中的地下管道网、交通网等有着诸多的相似性,可将巷道网络的各个巷道及构成要素抽象为空间弧段,形成弧段和空间结点的矿山数据网络和模型。

1.2矿山巷道的平面组成

1.2.1对象选取

矿石采掘工程的平面图,也叫做采工图,是反应矿床层面中的巷道布置和回采情况的图像资料,对采掘巷道的实际情况和状态进行全面的反映,其主要展示的是各种类型巷道的组合。

矿井下的单条巷道呈线状分布,整个巷道则是呈网络状,形成这些巷道线的基本元素就是各个导线点。

1.2.2矿山巷道的平面组成元素

对于矿井中的每一条巷道可抽象化为一体线段,也就是巷道线。巷道线是对矿井中巷道的完整性表达。在矿井下,巷道是呈现纵横交错的形态的。因而,一条巷道线可能是由两段或者两段以上组成的,也就是巷道分段。巷道在分段之后,会在巷道线上以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点来表示,这就增加了数据处理的时长,且数据的存储量也相应的增加了,而这些巷道分段是科学、合理、可行的。A是整个图形平面,其边界线以a、b、c、d来表示。其中,a为巷道线1的一段;b是巷道线2的一段;d是巷道线4的一段,而只有c是巷道3的全部,即巷道3.在平面A中无法完整的把这些巷道线进行完整的数字标识,只能进行交叉点的分段表示,巷道线1则被N1与N2分成了a1、a2、a3,就是巷道弧。

另外,进行巷道分段可有效的解决好平面无法展示的问题,为了更好的表达出各层的关系,可通过不同相交方式来表示。

1.3矿井巷道的三维组成

按照用途的不同,可分为通风巷道、运输大巷道、运输上下山、井底车场、联络巷等。为了表述上的简洁明了,可把斜井、竖井等也可作为矿井的巷道。其中,部分的位置精准度要求较高。比如,运输大巷底板需要安装轨道,两侧设置排水沟,左右需要有电力和通信线路,因而对于运输大巷的描述需要很高的精确度才可满足实际要求。根据研究资料,可按前面矿山测量的思路,将矿山井巷看作为柱状体,由一系列的断面组成的[2]。

2.矿井巷道的拓扑关系分析

把矿井巷道抽象为巷道弧段,另外将矿井巷道的拓扑关于有不同拓扑关系的三维数据构建来进行表述,可有效的对矿区内的所有巷道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分析不同巷道间的连通性,在出现突发或者紧急事件的情况下可为救援提供帮助。

(1)弧段与节点的拓扑关系,任意一段弧段都是由一系列的节点构建而成的。

(2)结点与出弧、入弧的拓扑关系,这里的出弧和入弧的概念就和数据结构图形中的起巷道线和终巷道线的概念是一致的,即起巷导线为入弧,而终巷导线为出弧。

(3)弧段与弧段的拓扑关系,它们是通过结点而联系起来的,这种拓扑关系是为了二维采图的方便而自动生成的,即在Z为固定值时,把三维模型投影至二维平面上,再对弧段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解决空间相交问题[3]。

(4)巷道线与弧段的拓扑关系,巷道线和组成巷道线的弧段之间的关系,巷道线是对实际矿井巷道的抽象表示,其交叉、转弯等则就是结点,这些结点把整条巷道分为多段,而形成弧段。

(5)巷道弧段与面的拓扑关系,面与面之间的相交线即为弧段。

3.结论

根据矿山数据测量的思路,对组成矿井巷道的基本几何元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为矿山巷道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建立的面向对象的数据信息模型促进了MGIS动态修改、查询及分析的实现[4]。其次,矿山巷道地理信息系统对于矿井的测绘成功,体现了数据信息系统建立的可操作性,同时,本文研究对于MGIS的模型创建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思路,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有效的测量和采集矿井挖掘数据,为MGIS的建立而服务,另外对于矿山井下的其他实体地质模型建立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矿山巷道信息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

【参考文献】

[1]刘斌等.关于矿山巷道信息系统建立的探讨[J].江西测绘,2010,23(6):112-113.

[2]鲍艳.矿山信息系统中巷道的三维矢量数据与可视化[J].西安科技大学,2011,12(25):56-57.

[3]张山山.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25(8):122-124.

4.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篇四

摘要:数据对土地信息系统(lis)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数据质量的好坏是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将对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有关数据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误差、分辨率、坐标变换、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拓扑

一、前言

土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自然基础。loCalHosT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及时了解与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数量和空间特点,对于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多样化,土地部门的业务工作及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效率的需求。为强化土地管理,满足社会对土地资源信息更多、更细、更完善的服务要求,各土地管理部门纷纷加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革大潮。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管理部门工作的严肃性、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化要求,管理中任何规定的确定和变更都需要完成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综合、决策和评估等工作,土地管理也只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it)的支持下,才能做到真正的科学决策和管理。

土地信息系统(l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一种基于宗地[以宗地(地块)为单位]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及其属性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和维护更新的空间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的现代化工具,是土地规划和管理定量化、科学化的方法、手段。但是,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给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发挥带来一定困难。这里仅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中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二、对lis数据质量的认识

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是客观对象的表示,它可以是数字、文字、符号、图像,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达形式。一个lis系统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空间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关联。

人们往往以为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是可靠的,很少怀疑利用信息系统产生的分析结果在数据质量方面会有问题,但事实远非如此。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多种原因,计算机分析的结果甚至会比手工分析的误差更大。这里除软件、硬件的质量问题,计算方法上的问题,以及分类、编码、输入、操作的明显疏忽外,数据本身的质量是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数据是lis的“血液”,是组成系统的重要元素。数据质量的好坏是土地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数据质量的高低优劣,都直接影响到土地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了系统应用价值的大小;数据的可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成败。系统如果不能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这个系统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数据质量的好坏是一个相对概念,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衡量其好坏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误差、数据的准确度、数据的精度和不确定性[1]。数据质量是数据整体性能的综合体现。

统而言之,数据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是否及时反映了现实世界;二是数据是否保持了一致性和完整性。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数据采集的任务重,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人为和系统的误差,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数据错误,最后采集的数据无法准确反映规划和管理的实际状况,建立在此数据库基础上的系统往往也就达不到管理自动化辅助决策的目的,而只不过是“看看而已”的一种“摆设”罢了。

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是土地信息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投资比重最大的部分。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应用。不仅要根据技术规程衡量数据质量,还要从数据使用角度分析数据质量问题。数据质量通常是指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它主要用数据的误差来度量的。现就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的数据质量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数据源质量的问题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指建库中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类型的来源。它是土地信息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有:地图,地图是系统最主要的数据源,因为地图是地理数据的传统描述形式,是具有共同参考坐标系统的点、线、面的二维平面形式的表示,内容丰富,图上实体间的空间关系直观,而且实体的类别和属性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加以识别和表示。土地信息系统其图形数据大部分都来自地图,土地信息系统的属性数据主要有地籍图、宗地图、土地详查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专题图、乃至地形图等各种图件的矢量化地图数据。二是遥感影像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源。通过遥感影像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大面积的、综合的各种专题信息,航天遥感影像还可以取得周期性的资料,这些都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三是统计数据,包括土地的分类、面积、权属、分布及质量、等级状况、利用状况、非法占地等统计资料。四是实测数据,包括gps点位数据、地籍测量数据等。五是数字数据,包括数字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数字数据主要有地籍号、档案卷宗号、地类号、图号、手簿号、宗地界址点点号及坐标控制点坐标,宗地面积,面积中误差、年代、日期等等。属性数据包括图形、图像以外的各种文字、数字信息。其中文字信息主要是与宗地档案,文件档案组成相关的各种检索和查询信息(如:土地权利人姓名或单位各称、土地座落,文件档案的标题、发文机关、公文字号等等),以及土地登记、地籍调查、权属审核、登记发证各办公流程中的各种键盘输入信息。六是各种立法文件和文字档案,主要有地籍档案、文件档案等具有法律效力或需要经常查阅的原始文件材料,它们是土地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地的规划管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数据源质量问题指数据的采集和录入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建库所需的各种类型的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从土地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来看,它的主要因素有:各种测量数据,地图和遥感数据等的误差;调查和统计造成的属性数据误差,以及文档数据的错误等,数字化前的预处理、手扶踀自动化的分辨率和矢量化精度。

1、遥感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计算机辅助制图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技术手段。遥感作为一种获取和更新空间数据的强有力手段,能及时地提供准确、综合和大范围进行动态监测的各种资源与环境的信息,因此遥感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数据源。

所谓遥感(remote sensing)就是遥远感知的意思,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距离地物几公里到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仪器接受地面物体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从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 [2]。土地管理部门可以运用遥感技术快速获取现状空间的信息。

尽管遥感技术有很多好处,

但因其自身特性,获取的遥感数据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不同的高度引起的问题,由于传感器的结构及稳定性产生的问题,对信号进行数字化产生的误差。传感器在航线、航向上出现的误差,大气辐射产生的误差,地形和地貌等因素产生的误差等等。在遥感资料的获取时,有些误差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不可控。因此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利用地面控制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和分类。对获取的遥感数据进行光谱校正,特征提取,自动识别分类、自动成图等处理[3]。

2、测量数据

各种原始的测量数据是土地信息系统的主要来源之一。包括宗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数量、面积、各级行政界线、地形图测量等。由于人和环境的因素,测量数据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误差(对中、读数、平分等误差)、仪器、环境的影响。来源于地面测量的数字数据中含有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误差。其中控制点误差又受控制网的参考基准、网形和观测精度以及观测费用等因素的影响。碎部点误差除了继承了控制点的误差外,还受自身观测方法,观测精度和地界的人为判断,以及地物地貌的取舍等因素的影响。当然原始数据误差受观测仪器、观测者和外界环境三种因素影响。除此之外,还有测量数据的实时性以及数据老化,采集数据的密度不合理,或概括取舍不合理,选取测量规范标准不一致或精度等级不一致造成测量数据的不一致的影响。

地籍要素是构建土地信息系统极为关键的一步,其测量数据的精度高低决定了系统功能能否得到正确和充分发挥。

从地籍测量成果的有效性和土地管理的可能性来考虑,为了保证各权属单元之间的界线清晰,边界无争议,并且双方都能接受而不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地籍测量要达到一定精度。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数据采集方法作为保证。地籍要素的采集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模拟式外业测图方法,另一种是野外全数字化数据采集方法。传统方法的主要作法是在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上,用解析法测量出权属界址点坐标,以控制点或以界址点为基础施测成地籍图,要形成入库数据信息,则要通过对原图数字化来实现。用传统数据采集方法形成地籍要素数字信息其误差影响因素较多,主要误差来源为:测站点误差m1,量距误差m2,在测图板上描绘方向线误差为m3,刺点误差m4,数字化仪采点误差m5等。按有关专著论述,一般情况下,m1≈±0.12mm,m2≈±0.2,m3≈±0.1mm,m4≈±0.14mm,这四项误差为野外采集误差。数字化m5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误差产生首先与图形要素有关,要素本身的复杂程度对数字化精度有显著影响,数字化仪本身的精度更应引起重视。正常情况下,用常规数字化仪进行数字化时,精度一般可达到±0.13mm。综合上述得,地籍要素采集精度m采 为:

m采 =±

=±0.02mm

按1:500比例尺来考虑,实地误差将达到±10cm,由此可见,按传统方法施测,则拟入库的地籍要素信息很难达到规定的±5cm的精度标准[4]。

采用野外全数字化方法,界址点野外数据采集一般采用直接测定坐标法,即将全站仪或测距仪置于测站点上,对界址点上的移动棱镜进行水平角和距离测定,电子手薄记录计算。此种方法的主要误差来源为水平角测角误差mβ和测距误差md,测角中误差角保守为±5″,测距误差主要来自移动棱镜偏离界址点位置误差,其偏离值按2cm考虑。测距平均边长取100m,按点位误差精度估算公式m2=来计算,则m≈±2cm,即便考虑测站误差和其他偶然的联合影响,点位精度也肯定在规定范围内,所以地籍要素信息数据的野外全数字化有利于提高界址点精度,从而保证地籍数据的质量。

3、调查、统计、文档数据问题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这些资料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

建立土地信息系统,必须首先进行土地基本信息的搜集,开展地籍调查工作,核实宗地权属,掌握土地利用状况,获得宗地位置、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建库奠定基础。

现就地籍调查工作加以探讨,众所周知,权属调查的工作之一是填写地籍调查表。由于权属调查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参与人员多且水平不同等原因,填写后的地籍调查表或多或少会出现下面一些问题。在填土地使用者名称时,单位本应填写全称,可出现了类似这样的情况:某林业局有3宗地,而在3份地籍调查表上出现了xx林业局、县林业局、林业局等名称。按这样的名称录入建立信息系统,将导致不能正确地自动的归户。在填写土地使用者性质时,本应该写“全民”或“集体”或“个体”或“个人”,而出现了“国营”或“国有”或“私营”这样的名词。在填写宗地四至时应说明权属界线所经地物名称及归属、位置、与誰接壤。但出现了东(南、西、北)至xx,而未填出接xx。且有的四至填写错误,如两宗地共用一堵墙时,则只能出现两宗都至墙中,或一宗至墙内另一宗至墙外,但填出了两宗都至墙外或墙内等情况。在填写界址标示处的界址线位置时也有类似错误,有的表填写字迹潦草,或使用简化字,让人难以辨认。有的内容还可以猜出,但户主的姓名、调查员、勘丈员的签名等内容实在难辩;有的表中该填的内容而未填,任意涂改。

共用宗的处理,一个地块被几

个权属单位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这样的地块称为共用宗[5]。不少县(市)是这样处理的:有多少土地使用者就填多少份地籍调查表,表上的内容按各分宗填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所填的内容详细,调查表和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较大地增大了填表的工作量,其二增大了复杂程度,在填写四至时,如遇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几个地块则不得不写清几个地块的四至;为填清界址指标,又得设置内部界址点,增加了宗地草图和地籍图的负荷量,填表时如不小心还会造成表与表之间的相互矛盾。为了和地调表统一,有的在形成宗地界址点成果表时,除了有宗地界址点成果表外,还有分宗的界址点成果表。如果内部界址点是在纸图上图解的,则将该宗地的宗地界址点和内部界址点和计算机展点后,会出现界址线混乱的情况。在土地信息系统建库时,这些内部点是不能当界址点录入进库的。如进库则在面积统计时,这种内部界址点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就被多统计了一次。

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大比例的地形图或地籍图;野外测量的界址点数据;宗地的属性数据(土地登记申请书、地籍调查表、审批表等)。全省在进行大大规模的城镇地籍时,由于受当时的条件限制,自动化程度低,各作业单位作业水平的不同,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在建库时所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界址点的坐标成果与地籍上的位置不吻合;相邻宗的同一界址点坐标不同;界址边长、宗地面积计算有误。某些县(市)为了进行土地登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进行初始地籍调查时,只作权属调查,不作规范的地籍测量。为了计算面积,用皮尺或钢尺丈量界址边长及相关尺寸,用几何图形法计算出宗地面积,而不测址点坐标和地籍图。这样做不利于信息化的管理。

4、图形数字化

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建库过程中的数字化过程。建库过程中的数据质量,包括数字化前的预处理,纸张变形、手扶跟踪数字化精度或扫描数字化的分辨率和矢量化精度。

(1)数字化前的预处理

用于数字化作业的地形图(工作底图)一般采用聚酯薄膜图,其变形一般小于0.2‰。采用纸质图纸时,图纸的尺寸随湿度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由0%增至25%,则纸的尺寸可能改变1.6%[6]。因为纸的膨胀率和收缩率不相同,即使温度回到原来的大小,图纸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尺寸。因此在数字化时要适当的比例因子,通过仿射变换进行几何纠正,以减小工作底图变形产生的位置误差,达到相应的精度。

对不同种类和比例的工作底图进行数字化时,应注意它的投影方式是否一致,比例是否匹配。对于不同投影方式应在数字化后及时变换为系统要求的投影方式。对于不同比例应将比例尺和精度记录到元数据中,以便估记由此可能产生的误差。

(2)跟踪数字化

手扶跟踪数字是一种自动化精度较低的数字化方式,其数字化精度也因操作员及其工作的疲劳程度而异,操作员的劳动强度较高。随着大幅面扫描仪的成本不断降低,扫描和矢量化技术不断完善,这种数字化方式可能成为自动扫描数字化的一种补充。

手扶数字化是从地形图输入空间数据的最广泛采用的输入方法。把地形图放置于数字化桌上,用手持设备,跟踪每一个地图特征、数字化设备精确量测鼠标的位置,产生数据形式的坐标数据。

影响跟踪数字化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数字化底图中地理要素的宽度、密度和复杂程度对数字化结果的质量有着显著影响。数字化仪的分辨率和精度对数字化数据质量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地形图数字化规范》规定,数字化仪的分辨率不能小于每厘米394线(约1000dpi),精度不低于0.127mm(0.005英寸)。常见数字化仪在分辨率方面通常能满足要求,而在精度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不能达到要求。在选择数字化仪时要特别注意其精度指标,以满足lis工程的需要。数字化操作员的技能与经验不同而引入的人为因素误差是不同的,由于操作员视力、操作习惯,熟练程度和疲劳程度的不同,最佳采样点位值判断,十字丝与目标点重合程度的判断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影响数字化的质量。操作方式(如曲线采点方式和

采点数目)也会影响数字化数据的质量。

假定各种误差影响符合误差传播规律,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综合精度应按下式求得:[7]

m数=±

其中:m数 表示手扶跟踪数字化的综合精度;m定 表示工作底图定向误差,m仪 表示数字化仪精度,m人 表示人为因素误差。

(3)、扫描数字化

扫描数字化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图像等扫描并形成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处理,将之转化矢量图形数据。规范规定:图形定位控制点扫描误差不大于0.1mm,相对于工作底图,矢量化后的扫描点误差不大于0.15mm,线划误差不大于0.2mm。影响扫描数字化质量的因素除原图质量外,还包括:扫描精度、定向精度、矢量化精度损失等。

①扫描仪的分辨率和精度

扫描仪的分辨率和精度对扫描数字化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扫描仪。目前,大幅面扫描仪大致有,滚筒式(drum),平板式(flatebed),直进式(direct feed)3种。这些扫描仪能够输出一种或多种形式栅格数据文件(二值、灰度和彩色)。

滚筒式扫描仪精度较高价格较贵,能以较高的分辨率扫描ao或更大的图纸。

平板式扫描仪与滚筒式一样精度高、价格贵、分辨率很高,但一般幅面不会超过a1幅面。由于平板式扫描仪幅面小,扫描后多需进行拼接,从而增加了工作难度,引入了更多的误差源。lis工程一般不选用这种扫描仪。

直接式扫描仪精度较低,价格也较便宜。通常能够满足一般lis工程的需要。

目前,需要的大幅面扫描仪品牌有:contex、vider、anatech等。

在选择扫描仪时,应注意其是否采用硬件消蓝。光学分辨率代表了扫描仪的分辨率能力,而经销商往往只是给出插值分辨。同时,应注意扫描仪的歪斜失真,歪斜失真的大小与扫描仪的走纸方式有关。

②栅格数据矢量化的精度损失

在土地信息系统中,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各具特点与适用性,为了在一个系统中可以兼容这两种数据,以便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处理,常常需要实现两种结构的转换。

栅格的矢量转换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将栅格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矢量绘图装置输出

,或者为了数据压缩的需要,将大量的面状栅格数据转换为由少量数据表示的多边形边界,但是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将自动扫描仪获取的栅格数据加入矢量形式的数据库。

在栅格数据矢量的过程中的细化、跟踪等均可能引入一些误差。复杂图形全自动化矢量化效果极差,会产生众多的交叉线,导致多边形跟踪错误。对此,应采用交互式矢量化方法。因此在选择矢量化软件时不应仅仅关心自动化程度(全自动矢量化软件价格往往很高)。还要特别注意是否具有以下功能:智能去斑,裁剪,扭曲较正,比例控制,水平校正,光栅编辑和交互式矢量化等。

③扫描数字化方法误差

扫描数字化的几何分辨率是扫描数字化方法误差中最重要的误差源,减小这种误差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扫描仪的几何分辨率。但是,随着分辨率的提高,栅格数据量以平方级速度增长。这往往造成计算机存储资源耗尽,数据处理时间平方级延长。以300dpi(约每mm12个点)的分辨率扫描时,独立点间距离的相对精度为1.4/1000左右。全自动矢量化细化过程所产生的点位误差为1~2个像素点,而交互跟踪矢量化最大点位误差可以控制在一个像素点。按300dpi计,每个像素点相当于图上0.01mm。扫描数字化综合精度可按下式计算:

m扫=±

其中:m扫 表示扫描数字化的综合精度;m定 表示底图定向误差;m仪 表示扫描仪精度;m矢 表示矢量化误差。这里,m定取±0.12mm,按300dpi计算m仪取±0.09mm,m矢取±0.1mm。则m扫=±0.180[8]。

四、数据处理质量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立后,其中已经包含了数据源和数据库建库所引入的误差。数据库中的多源数据,经过系统的各种分析处理后,在形成新的数据和最后产品的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数据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几何改正,坐标变换和比例变换,几何数据的编辑、属性数据的编辑、空间分析,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1、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是对分析空间数据的技术的通称。从客观上区分,可归纳为:空间的图形数据的拓扑运算;非空间属性数据的运算;空间和非空间属性的联合运算等[9]。空间分析赖以进行的基础是空间数据库,土地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是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实际运用的重点途径。

空间分析中的叠加分析是土地信息系统中十分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用户经常用以提取数据的手段之一。通过同一地区不同内容的多幅地图的叠加组合,产生新的图形和属性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产生拓扑匹配、位置和属性方面的数据质量问题。由于叠加时多边形的边界可能不完全重合,从而产生若干无意义多边形。对这些无意义多边形进行处理的结果往往会改变界线的位置,叠加后形成的新的多边形的属性值也可能存在由于属性组合带来的误差。

2、坐标变换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来源较多,各种数据输入

信息系统应便于系统对数据进行图形显示,叠加查询,统计分析处理。lis要实现这些功能,一个首要和基本的前提就是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在系统内必须在一致的`地形图坐标系下。但是,在实际的数据采集过程中,大量的数据坐标并不一定属于系统用户所要求的坐标系,原始数据为一种坐标系,系统要求的数据为另一种地图坐标系,有的数据坐标根本没有地理意义,对此情况,必须提供从一种地图坐标系到另一中坐标系的坐标变换。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新的误差。在不同比例尺下对坐标数据的重新设立产生误差,进行投影变换和/或基准面变换时产生的误差。生产实践中为提高数据质量,确保系统的数据精度和可靠性,通常用仿射变换和相似变换等模型来进行数据处理,以减小或消除误差。

坐标变换的实质是建立两个平面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现有一般gis(lis是gis的专题)软件大都提供了以下两种模型实现坐标变换。

一是仿射变换:仿射变换也称六参数变换,其变换公式为:[10]

x=ax+by+c (ⅰ)

y=dx+ey+f (ⅱ)

其中,x、y为地图输出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对;x、y为输入坐标中的坐标点时;a,b,c,d,e,f为方程参数。参数在坐标系空间上的几何意义为:a和a分别确定点(x,y)在输出坐标中x方面和y方向上的缩放尺度。b和d确定旋转角度,c和f分别确定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水平移尺寸。

二是相似变换:当式(ⅰ)、(ⅱ)中的参数满足条件a=e=scos@,b=-d=ssin@时,则得到四参数的相似变换公式:

x=ax+by+b (ⅲ)

y=-bx+ay+d (ⅳ)

式中,x、y为输出地图坐标系中的坐标点对;x、y为输入地图坐标中的坐标点对;a、b、c、d为方程参数,相似变换实质上也是坐标系间的平移,旋转和缩放尺度的变换,式中c和d分别为坐标在x轴和y轴上的平移大小,为缩放比例,@=arctg(b/a)为旋转角度。

为了求出以上公式中的参数,建立两种坐标之间的仿射(或相似)转换关系,至少需要三个(或两个)已知的控制点坐标。而实际上,应选择多于三个(或两个)控制点,方能按照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平差,得出系数值,代入上述方程即建立输入和输出坐标系之间的仿射(或相似)变换数学模型。

可以看出,仿射变换和相似变换都为线性函数变换模型,可实现对原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缩放,相比较而言,相似变换不能进行x轴

、y轴不均匀缩放的变换,而仿射变换能保证更高的数据精度。

3、数据变换

(1)cad向gis的转换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中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图形数据采集较少作用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地籍测绘大大超前于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中小城市这种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为满足土地确权发证,土地定级估价等需要,1995年前测绘的地籍图等图件因受技术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采用传统白纸测图方法完成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测绘工作中的普及应用,1995年之后数字地图逐渐取代传统测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绝大多数测绘图软件是在autocad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的。有些甚至是采用低版本的cad,有些测绘图软件虽然测的是数字图,但只有非编码的图形文件,不保留信息,或者图形编辑以后,返不成信息。这种数字图说到底仅仅是从传统的白纸图过渡到计算机驱动绘制的白纸图。本质上与传统测绘没有什么区别。有些虽然采用了较高版本的cad基础软件二次开发成数字测图软件并采用了数字编码技术,但由于较少考虑cad与gis的数据共享问题(土地信息系统属于专题gis)。在着手考虑构建土地信息系统时,遇到的突出问题则是如何充分,有效利用已有数字信息资料,并确保数据转换质量。

对于传统模拟图或难以返成信息的所谓数字图只能采用原图数字化,形成数字信息后方可加以利用,但其精度丢失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采用了编码技术,也能返成信息的数字图,其数字信息可以通过数据转换来实现数据共享,但由于 cad与gis图形数据之间其数据格式,数据内容甚至数据概念都有很大差异,数据转换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1]①数据格式转换。不同的软件有不同的数据格式,有些可以通过通用数据格式如dxf实现转换,但转换过程中的数据丢失也的确令人烦恼。②数据元素转换。cad与gis两者之间的图形元素不是一一对应关系,cad图形中的图形元素种类要比gis图形文件中的图形元素种类多,gis中只有点、线、面三类基本图形元素,而cad中包括有点、线、面、注记、矩形等多种图形元素,在具体转换中,cad的图形元素哪些转换成gis的点,哪些元素转换面面,什么元素需要转换成gis的属性数据,什么元素则不需要转换到gis中去等。cad与gis图形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加以技术处理,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输入系统后正确地连接起来。③拓扑关系的形成。因为cad的图形元素之间没有拓扑关系,实现cad向gis数据转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将转换后的图形数据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经过编辑,在gis环境下建立几何元素的拓扑关系。

在实际转换中,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会影响数据转换质量,有待进一步解决。

(2)矢量数据结构向栅格数据结构的转换

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中,许多数据如行政边界,交通干线,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都是用矢量数字化的方法输入计算机或以矢量的方式存在计算机中,表现为点、线、多边形数据。然而,矢量数据直接用于多种数据的复合分析等处理将比较复杂,特别是不同数据要在位置上一一配准,寻找交点并进行分析。相比之下利用栅格数据模式进行处理则容易得多。加之土地覆盖的叠置复合分析更需要把其从矢量数据的形式转变为栅格数据的形式。

矢量数据的基本坐标是直角坐标(x,y),其坐标原点一般取图的左下角。网格数据的基本坐标是行和列(i,j),其坐标原点一般取图的左上角。两种数据变换时,令直角坐标x和y分别与行与列平行。由于矢量数据的基本要素是点、线、面,因而只要实现点、线、面的转换,各种线划图形的变换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解决[12]。

矢量数据变成栅格数据的原理与方法并不困难,但由于矢量数据的记录方式各不相同,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多边形之间公共边原来只有一条交界线,转变成网格后成为有一定宽度的界线,产生了一定的近似性。特别是几条线交叉处,一个网格元素中包括了相邻的几种类别,转换时只能用其中的一种类别作为交叉点所在的元素的类别,这种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以内。而减小网格尺寸,虽提高了精度,但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冗余量。

栅格数据结构需要大量的计算机内存来存贮和处理数据,才能达到与矢量数据结构相同的空间分辨率,而矢量结构在某些特定形式的处理中,如象多边形叠置,空间均值处理等尚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转换方法,转换的结果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原始信息的损失。

4、空间数据的编辑

通过矢量数字化或扫描数字化所获取的原始空间数据,都不能避免地存在错误或误差。属性数据在建库时,也难免会存在错误。诸如:空间数据的不完整或重复,空间点、线、面数据的丢失或重复,区域中心点的遗漏,栅格数据矢量化时引起的断线等,空间数据位置的不准确、线段过长或过短,线段的断裂、相邻多边形结点的不重合及空间数据的变形等。因此,必须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定的编辑。

土地信息系统数据编辑是消耗时间的交互处理工作,对空间数据不完整或位置的误差,主要是利用lis图形编辑功能,如删除(目标、属性、坐标),修改(平移、拷贝、连接、分裂、合并、装饰)、插入等进行处理。对空间数据比例尺的不准确和变形,可以通过比例尺变换和纠正来处理。

在数据的编辑过程中,由可能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线段的相关与延伸出现的问题,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出现的问题,删除“细部多边形”时产生的误差,数值计算与变化的误差;文件的合并以及形成新文件的问题;属性数据的重新定义和更新的问题。有的问题时可能避免的,有的问题则无法避免。因此,必须进行检核。通过耐心细致的检查,主要误差都能从数据中寻找出来,并有效消除误差。一般采用叠合比较法,目视检查法和逻辑法。

叠合比较法是空间数字化正确与否的最佳检核方法,按与原图相同的比例尺把数字化的内容绘在透明材料上,此后与原图叠合在一起,在透光桌上仔细的观察和比较。一般。对于空间数据的比例尺不准确和空间数据的变形马上就可以观察出来,对于空间数据的位置不完整和不准确则须把遗漏、位置错误的地方明显地标注出来。目视检查指在屏幕上用目视检查的方法,检查一些明显的数字化误差与错误,包括线段过长或过短,多边形的重叠和裂口、线段的断裂等。

5、由计算机引起的问题

在计算机中,数据是由一定字长的编辑数码表示的,由计算机字长可能引起一种误差。这种误差出现在各种数值运算和模型分析中,由这种误差引起的问题很多[13],例如lis空间数据库中整数编码对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影响,比例尺变换和旋转变换对拓扑关系的影响等。削弱误差影响的主要方法有:改变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采用合适的算法等。

除了数据处理精度外,数据存储精度也与计算机字长有关。16位的计算机在存储低分辨率的栅格图像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存储高精度的控制点坐标或点位精度要求高的地理数据时,则不能胜任。

五、数据应用质量

土地信息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数据的完备程度,时间的有效性,拓扑关系的正确等。

1、数据的完备程度

数据的完备程度指地理数据在范围、内容、及结构方面满足所有要求的完整程度。包括数据范围、空间实体类型、空间关系分类、属性特征分类等方面的完整性。

一般来说,空间范围越大,数据的完整性就越差。在土地信息系统的建库过程中,数据不完整最简单的例子是缺少数据。如计算机从gps接收机传输位置数据时,由于软件受干扰或其它因素的缘故,只记录下经度而丢失纬度,以至造成数据不完整。另外由于gps接收机无法收到四颗或更多的卫星信号而无法计算高程数据也会造成数据的不完整。又如某个应用项目需要1:5000的基础底图,但现在的地图数据只覆盖项目区的一部分,底图数据便不完整。

在土地信息系统底建库中,涉及大量的地籍档案。地籍档案来源于土管机关的地籍部门,数量大、形式多、浩繁、零乱,随着时间地推移,以及人为和自然的各种因素地影响,有可能遭到损坏。如档案老化,书写材料低劣、地籍档案变到污染,变色、虫蛀等现象,进而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质量。

2、数据的现势性

数据的现势指数据反映客观现象目前状况的程度。数据的现势差,反映的客观现象就可能不准确。不同现象的变化频率是不同的。如地形的变化一般来说比人类建设要缓慢,地形可能会由于山崩、雪崩、泥石流、人工挖掘及填海等原因而在局部区域改变。但由于地图制作周期较长,局部的变化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在地形图上,对那些变化较快的地区,地形图就失去了现势性。城市地区土地覆盖变化较快,这类地区土地覆盖图的现势性就比发展较慢的农村地区会差些。地形图上记录着所用航空像片获得的年代。若又用其他数据进行过修改(一般是较新的航空像片),也应记录于上。

在土地信息系统建库中,要求地籍信息和地籍图必须具有现势性。地籍信息变更比较频繁,如土地利用类型,权属或宗地的重划,合并等。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使用情况都处在经常变化之中。基于这一特点,土地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很难保证现势性,这也是影响数据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3、拓扑关系

在lis中,为了真实地反映地理实体,不仅要包括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属性,还包括必须反映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就是指它们之间的邻接关系,关联关系和包含关系,拓扑关系。拓扑关系的核心是建立点、线、面的关联关系。通常有以下几种空间关系:点-点关系、点-线关系、点-面关系、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对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4]。

利用拓扑关系,可以确定一种空间实体相对于另一种空间实体的位置关系。利用拓扑关系,可以确定某县有多少耕地,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及对土地适宜性做出评价等。

在拓扑关系的建立中,拓扑过程中伴随有数据所表达的空间特征的位置坐标的变化,拓扑关系的不正确等情况,导致空间分析的结果错误,给土地管理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

数据是lis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lis项目中投资比重最大的一个部分。数据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lis的系统功能和应用质量问题的三个方面(数据源的质量问题、数据处理质量问题、数据应用质量问题)着手,对lis的数据质量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和初步的探讨。众所周知,lis的数据质量是影响lis的一个瓶颈环节,lis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数据结构复杂。因此,在lis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在数据采集与建库中实施质量控制,保证数据质量对土地信息系统建设来说显得尤为关键。

七、总结与体会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一次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领悟和掌握,对自己所学的土地管理专业有了一个整体认识。毕业论文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也是运用所学知识探求新知的方法、手段。既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入学习的机会。同时,毕业论文写作,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我真正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撰写毕业论文中,我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研究探讨了土地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数据质量的有关问题。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不仅如此,我对土地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法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强化了我的学习素质、研究素质和创业素质,而且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激发了我探求新知的欲望。认真写作毕业论文,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项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谢辞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玉文龙老师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为论文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他的指导下,这篇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本组同学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1] 钱乐祥,余明全.土地信息系统的几个基本问题.测绘通报,(10).

[2] 张 超等.地理信息系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阎 正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

[4] 范爱民,景海涛.地图数字化质量问题.测绘通报,20xx(4).

[5] 严 星,林增杰.地籍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7]郝向阳等. 地图扫描数字化点位精度分析.测绘学报,1995,25(1).

[8] 毛 锋等.地理信息系统建库技术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 汤国安,赵牡丹.地理信息系统. 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10] 徐建刚.城市规划信息技术开发及应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

[11] 司少先.地籍信息系统源数据质量问题探讨.测绘通报,1999(4).

[12] 边馥苓主编.gis原理与方法.北京:测绘出版社,.

[13] 郭达志.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与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5.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篇五

第一章 总论

通过建立先进的信息化平台,提高中国联通网络财务管理水平,使网络建设和维护业务与网络财务管理一体化,达到资金流、资产流、物流、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从而解决目前资金计划不强、投资效益不高、资源资产不清、信息不对称、控制力不强等问题。信息系统的充分应用也有助于网络财务人员由“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转型,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强化企业财务控制、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中国联通网络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现状

联通公司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建设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合并重组后,通过统一财务核算软件,统一了各单位核算模式;第二阶段,通过统一报表的取数,实现了集团公司内部报表汇总和合并,达到了“一套账、一张表”的基本构想;第三阶段,通过ERP核心外围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工程立项、合同签订、合同付款、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竣工决算、等大ERP系统,涵盖了PMS系统、ERP核心系统、合同系统、报账平台、采管系统、资金平台、HR系统。

第三章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资金系统在计划上报与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脱节

二、资产财务数据与实物管理环节的脱节

三、预算管理与信息化要求的脱节

四、房屋租赁与电费待摊预提管理的缺陷

五、网络投资效益后评价与各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第四章 中国联通网络财力管理信息化方案研究

网络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中国联通网络财务核算精细化、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和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网络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总体目标应该是从管理方式上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

一、是构建高效有序的资金管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整体资金的统筹调度,解决资金沉淀和短缺并存的问题,合理配置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解决网银系统及其他经营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实现对整个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筹集与运用监控,及时反映集团总部和各子企业的资金流向,根据管理需要形成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与分析,实现资金的日常监管与控制。

二、建立完善的资源、资产实物管理系统,加强财务数据与实物的关联性,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合理使用,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三、建立网络财务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分析网络财务活动,通过预警财务指标反映企业现在或将来可能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前制定防范措施或实施整改方案。

四、充分挖掘现有系统功能,提升房租、电费计提摊销的自动化水平,降低简单重复的劳动强度。

6.信息系统安全 篇六

数字签名有两种功效:一是能确定消息确实是由发送方签名并发出来的,因为别人假冒不了发送方的签名。二是数字签名能确定消息的完整性。因为数字签名的特点是它代表了文件的特征,文件如果发生改变,数字签名的值也将发生变化。不同的文件将得到不同的数字签名。一次数字签名涉及到一个哈希函数、发送者的公钥、发送者的私钥。”这报文鉴别的描述!数字签名没有那么复杂。数字签名: 发送方用自己的密钥对报文X进行E运算,生成不可读取的密文Esk,然后将Esx传送给接收方,接收方为了核实签名,用发送方的密钥进行D运算,还原报文。

口令攻击的主要方法

1、社会工程学(social Engineering),通过人际交往这一非技术手段以欺骗、套取的方式来获得口令。避免此类攻击的对策是加强用户意识。

2、猜测攻击。首先使用口令猜测程序进行攻击。口令猜测程序往往根据用户定义口令的习惯猜测用户口令,像名字缩写、生日、宠物名、部门名等。在详细了解用户的社会背景之后,黑客可以列举出几百种可能的口令,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猜测攻击。

3、字典攻击。如果猜测攻击不成功,入侵者会继续扩大攻击范围,对所有英文单词进行尝试,程序将按序取出一个又一个的单词,进行一次又一次尝试,直到成功。据有的传媒报导,对于一个有8万个英文单词的集合来说,入侵者不到一分半钟就可试完。所以,如果用户的口令不太长或是单词、短语,那么很快就会被破译出来。

4、穷举攻击。如果字典攻击仍然不能够成功,入侵者会采取穷举攻击。一般从长度为1的口令开始,按长度递增进行尝试攻击。由于人们往往偏爱简单易记的口令,穷举攻击的成功率很高。如果每千分之一秒检查一个口令,那么86%的口令可以在一周内破译出来。

5、混合攻击,结合了字典攻击和穷举攻击,先字典攻击,再暴力攻击。

避免以上四类攻击的对策是加强口令策略。

6、直接破解系统口令文件。所有的攻击都不能够奏效,入侵者会寻找目标主机的安全漏洞和薄弱环节,饲机偷走存放系统口令的文件,然后破译加密的口令,以便冒充合法用户访问这台主机。

7:网络嗅探(sniffer),通过嗅探器在局域网内嗅探明文传输的口令字符串。避免此类攻击的对策是网络传输采用加密传输的方式进行。

8:键盘记录,在目标系统中安装键盘记录后门,记录操作员输入的口令字符串,如很多间谍软件,木马等都可能会盗取你的口述。

9:其他攻击方式,中间人攻击、重放攻击、生日攻击、时间攻击。

7.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篇七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安全威胁

(1) 网络共享性带来的安全威胁。促成网络诞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在进行资源共享的时候我们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这种共享同样提供了机会给破坏分子, 他们可以利用共享资源来对使用者的计算机或者信息系统进行攻击甚至直接破坏, 这正是当前网络存在安全威胁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2) 网络复杂性带来的安全威胁。众所周知网络是具有开放性的, 所以网络用户可以浏览到很多内容, 比如个人信息资料或者一些企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信息内容, 这些内容可能会包括很多敏感信息, 可能是个人的或者企业内部的, 很多调查网站甚至利用这些个人信息来进行贩卖从中牟利, 这使得很多人的个人信息等敏感资料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泄露了。

(3) 网络开放性带来的安全威胁。计算机网络技术之所以能像今天这么发达, 是汇聚了很多人的心血的, 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 是由多个网络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等组合而构成的, 这种复杂性其实也是有它的缺点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网络信息的安全。

(4) 网络边界以及传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安全威胁。如今在进行网络构建的时候习惯对其边界进行可扩展处理, 这可以说是网络建设的一个需求了, 虽然为以后的空间扩展提供了便利, 但是这种特定却让网络的边界变得更加不确定, 在进行共享访问时网络安全边界被破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同时增加了网络信息传递的途径, 这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传输路径增加了中间环节被影响的可能性。

(5) 信息密集带来的安全威胁。很多网站建立的初衷就是收集相关的信息, 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形成最终的结果并且展示给用户看, 但是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缺乏挑选性, 没有精准的对信息进行筛选, 这就可能会造成网络安全威胁。

2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

2.1 系统的物理环境

我们首先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来进行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机房安装, 保证机房内的物理环境、机房内摆放使用的设施以及机房的装修都需要按照国家规定来进行, 使用的装饰材料等要保证其防水、防潮、防火的性能达标。只有保证了机房建设以及其物理环境符合相应的标准, 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和数据安全的保护工作。

首先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要进行正确的选址, 在楼层适中的位置进行建设, 同时尽量远离那些具有危险性的建筑设施, 这样也更便于企事业单位进行后续的网络建设。其次是安设门禁系统或者环境监控措施, 一般来讲现在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中心都具有这样现代化的机房。环境监控措施例如自动报警装置或者UPS等, 可以对中心机房内的信息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一旦出现设备异常或者物理异常的情况就会立刻进行警报;同时机房内一般会安装专用空调并且保持开机自启动, 来对机房内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进行调控保持。最后是防火措施, 一般来说现代化的机房内设施也会比较完善。

2.2 系统的运行环境

想要保证信息系统安全, 就要对其核心因素——人给予足够的重视, 企事业单位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然后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例如引入先进的技术等, 为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的安全保驾护航, 从各个角度比如组织角度、技术角度以及管理角度来为网络系统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注意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层层递进有序的完成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

其一是对于那些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安放的场所高度重视起来, 安装有核心网络设备的场所都应该有显眼的标志来进行说明, 比如安装门派或者其他醒目标志以及其他醒目的文字标志例如“机房重地, 闲人勿进”、“严禁烟火”等, 避免出现误闯的情况, 例如路由器、中心服务器和交换机等都属于核心网络设备。其二是备份中心机房的网络设备、网络通信线路以及控制装置等。其三是为了保证数据完整, 可以在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系统通信中采取一定的措施, 例如加入一些冗余信息在网络数据传输中, 这样更便于发现网络传输中是否有修改或者删除数据信息的操作。

3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关键技术

3.1 防病毒软件以及防火墙

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病毒防护技术就是防病毒软件, 现在的计算机网络防病毒软件分为两类, 单机防病毒软件和网络防病毒软件, 二者的区别就是防护是在哪里进行的, 在计算机本身或者在网络上。单机防病毒软件的工作原理是对本机以及与本机远程连接的资源来进行扫描分析, 从而发现病毒并且尽快进行清除;网络防病毒软件则是在病毒入侵网络时发现并且清除病毒。防病毒软件具有一定的防病毒入侵作用, 但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对于很多新生病毒来说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还需要进行定期备份数据系统或者加密关键业务信息等措施来建立防护系统。

3.2 密码技术

密码技术是一种常见的信息安全保护技术, 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通信保护作用, 通过加密算法并且变换来实现对数据信息的保护, 避免非授权用户的访问, 从而实现网络安全。密码加密技术对于保持数据的完整校验具有较为理想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保持数据的不可抵赖性验证以及保持数据机密不被窃取, 这也是它的三个主要作用。密码技术给网络信息提供了一个保护壳使得网络信息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这样即使不法分子窃取了网络信息也不能轻易的破解密码, 对于信息的保护有很大作用。

摘要:计算机网络如今影响力已经遍布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使得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系用的建立与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 探究了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以及技术。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建立和技术

参考文献

8.建立管理型的会计信息系统探析 篇八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10-01

我国会计逐渐与国际接轨,计算机在会计中的运用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说明,缺乏现代管理思想和手段的封闭管理方式必将导致整个企业的淘汰,建立以管理为导向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的迫切需要。

一、概念及特点

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工具,对企业内部物流及外部变化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储存、 加工维护和使用的人-机系统。它能利用历史数据为企业预测未来;利用系统反馈的信息控制和管理企业行为,综合内外部信息辅助企业决策,支持企业实现其预定目标。根据系统处理的内容及决策的层次,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好似一个金字塔,从高、中、基三个层次上支持企业管理活动,高层为战略决策层,中层为管理控制层,基层为业务处理层。因而支持企业组织管理的计算机会计软件系统也是有层次的,基础层是核算型会计软件系统,中层是管理型会计软件系统,最高层为决策型会计软件系统。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建立在核算型会计软件系统之上,能完成凭证录入、记账、算账和报账等核算工作。管理型会计软件是集核算和管理于一体的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和依据,因此,及时、正确的会计核算是实施会计管理功能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2、管理型会计软件在时间上跨越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具有预测、记录、分析、控制、评价等基本功能和结构化决策支持能力。管理型会计软件更强调如何向管理者提供有助于计划、控制、管理决策的会计信息,更注重管理。

3、在空间上,具备较完善的范围,它已延伸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覆盖了企业管理中所有与财务会计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个部分。这一特点决定了新系统不仅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要求软件开发到企业应用过程中,均应从全局出发,加强各个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4、管理型会计软件是一个非常灵活、开放的系统。管理型会计软件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所有这些特点决定了管理型会计软件必定是一个自由度和灵活性较大、专用性较强的系统;同时,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备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使用户可根据需要采集信息加以处理和利用。

二、实施前的规划设计内容

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前的规划设计应包括:

1、调查原系统。了解该企业或集团的组织结构及实施范围,以确定网络规模。了解该企业或集团的人、财、物编码 ,以确定新系统的科目编码体系。

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要求手工会计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要规范,否则就无法实现计算机管理。对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企业,实现计算机管理的前提及好处之一就是强化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3、建立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的目标。根据企业原核算系统的不同模块,设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的目标。如应收账款管理的电算化目标、存货管理的电算目标、市场营销管理的电算化目标、制造成本管理电算化的目标等。

4、设计内部管理报表。针对企业经营决策者关心的,如预算执行情况、产品销售情况、存货控制情况等问题自定义内部管理报表。为了给企业决策者及时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所设计的内部管理报表要注重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设计,包括报表所含经济指标多少、报表输出的间隔期等。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水平与管理型会计软件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如果仅以用户目前的需求来设计管理型软件,那么,不仅会是信息系统成了简单的管理模拟,而且很有可能系统尚未开发完毕,用户又提出新的管理需求。

2、强调会计和经营管理技术为主并与计算机技术的良好结合。财政部在规范电算会计管理规定时,应对财务和管理人员在开发管理型会计软件方面提出的书面管理需求应得的报酬,做出指导性价格,这样 能调动财务和管理人员积极性。 这就要求改变原来以及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策略,强调以管理思想为中心,计算机技术知识手段和保证。

3、强调高层决策者的积极参与。管理型软件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它涉及到一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因此,企业领导应首先认识到这一契机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发动企业各个管理层次及基层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冲破思想禁锢,提高管理质量,充分发挥新的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势,有了高层决策者的积极参与,就会推动管理型软件的发展。

4、会计人员要协同有关管理人员制定可行的管理控制标准。如数量标准、时间标准、费用成本标准等,在控制反馈过程中能够及时利用控制报告对控制对象予以纠正。

5、分散提供数据,集中管理数据库。一般较大规模的企业电算化系统都有一个计算机局部网络系统。在会计电算化系统扩展后,分散在业务、管理、生产等部门分别提供不同中列的数据,可由会计部门统一集中管理以便形成安全、完整的共享数据库。

总之,管理型会计软件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要从核算型会计软件到真正的管理型会计软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为管理型会计软件要保证企业营运全过程的战略连接,确保稳定的质量、管理一致性同时提供及时、战略性的信息;它要与企业管理模式紧密结合;上述种种特点决定了其开发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坤杰.企业会计信息化投入产出综合评价体系设计与研究[D];内蒙古财经学院;2010

[2] 艾健明.王 孜 基于信息技术的价值链会计实时控制系统研究[J];财会通讯;2011:28

上一篇:描写懂得了珍惜亲情话题作文下一篇:纪录片拍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