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1.《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一
读书心得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要学习他的“忠”字,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着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着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2.《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二
(1) 攻击不同于己方的言论 (学说、观点) , 那么它的危害也就会消失 (停止) 。
(2) 攻击不同于己方的言论 (学说、观点) , (这种行为) 是有很大危害的呀。
(3) 致力于别种学说 (这里应该是指有别于儒家的学说) 的研究, (对其进行适当地磨合改造) 那么它有危害的那些弊端就会消失了。
(4) 对别种学说进行研究, 是有害的呀。
杨伯峻先生采取是第一种观点的, 他翻译的原文是“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议论, 祸害就可以消灭了”。其用以佐证的理由是:“《论语》共用四次‘攻’字, 像《先进篇》的‘小子鸣鼓而攻之’, 《颜渊篇》的‘攻其恶, 毋攻人之恶’的三个‘攻’字都当‘攻击’解, 这里也不应例外。”乃是“以本经用语例决之” (程树德《论语集释》) 的方法, 是比较可信的考证方法, 但是杨伯峻先生只将这种方法用了一半, 没用彻底, 在他的这种翻译中将“已”字解做“停止、消灭”的意思。我们来看看《论语》中“也已”二字的情况。全书共出现了六次, 分别是:
《学而》———可谓好学也已 (1.14第九页) ;《为政》———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2.16第十八页) ;《雍也》———可谓仁之方也已 (6.3.第六十五页) ;《泰伯》———其余不足观也已 (8.11第八十二页) ;《子罕》———虽欲从之, 未由也已 (9.11第九十页) ;《子罕》———斯亦不足畏也已 (9.23第九十四页) 。
除了第二条之外, 杨伯峻先生自己也全将其余五条看做语气词, 没有译出具体意思。那么“以本经用语例决之”的话, 《论语》里共用六次“也已”, 其他的五个都是语气词, 一般无意, 这里也不应例外。用“以本经用语例决之”的方法再进一步的话, 就可以得出我们上面列出的第二种解释了, “攻”解为“攻击”, “也已”解为语气词, 即“攻击他种学说, 这是很有害处的 (行为) ”。
程树德先生即采取这种观点, 也是笔者偏向接受的。其原话是:“《论语》中凡用‘攻’字均作‘攻伐’解, 如‘小子鸣鼓而攻之’, ‘攻其恶, 毋攻人之恶’, 不应此处独训为治, 则何晏、朱子之说非也。‘已’者语词, 不训为‘止’, 如‘末之也已’, ‘可谓人之方也已’, 其例均同, 则孙奕、钱大昕、焦循诸家之说非也。” (《论语集释》108页)
他这句话中提到了几位解释论语比较出名的人物, 程先生就是用这种以本书中的例子来证明本书中的例子的方法将他们一一都驳斥了, 算得上是最有信服力的方法。
何晏说:“攻, 治也。善道有统, 殊途而同归, 异端不同归也。”就是说研究和学习异端的学问有害, 即上面所列的第四种观点。受他影响,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范氏曰:‘攻, 专治也。”
至于第三种观点———研究“异端”的学说, 将其与自己所主张的学说相互磨合求中, 从而消除其中的害处弊端。其支持者以焦循、刘宝楠为代表。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用焦循的说法道:“焦氏循补疏《韩诗外传》云:别殊类, 使不相害, 序异端, 使不相悖。盖异端者各为一端, 彼此互异, 惟执持不能通则悖。悖则害矣。有以攻治之, 即所谓序异端也。斯害也已。所谓使不相悖也。”即是说, 攻治异端, 使相异之两端摩之而不异, 从而到达“斯害也已”的目的, 即“所谓使不相悖也”。他这是想利用儒家中庸的观点将孔子的形象善化, 是明显的尊孔抬孔行为。
笔者偏向于程树德先生所持的观点, 这可以从《论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孔子的言行形象得到论证, 且举出以下例子说明:
“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 (2.18第十九页)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8第八十九页) 慎言之人, 讷言之人, 四毋之人, 善扣两端之人, 岂轻易会去攻击异端之人?
参考文献
3.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三
他,就是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第一谋士,他身肩重任,正如出师表中描述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出山之时,刘备正寄人篱下,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块不大的领地以及少许兵权,但是和袁绍、曹操、孙权比还是相距甚远。诸葛亮凭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才能,通过赤壁之战的胜利,给了曹操当头一棒,随后的三气周瑜、智取汉中、水淹七军……终于辅佐刘备建立了一个可以和魏、吴相鼎立的国家――蜀,实现了隆中对三分天下的目标。可惜的是,隆中对中所言的“兴复汉室”,却因诸葛亮的英年早逝而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不客气地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近乎神化了。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有通天彻地之能,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之力,呼风唤雨。无论到哪里都能所向披靡,一生少有不得志之时。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无一不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正如“演义”的定义――根据历史传纪铺叙引申,并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正是这一“加工”,便把诸葛亮神话了,变得人不像人,妖不像妖。
《三国志》里的诸葛亮,褪去了草船借箭的光环,少了借东风的际遇,原因在于,前者是根据历史事件移花接木而成,后者却是根据民间传言加工而成。“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这是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确实,《三国志》中体描述的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实际上更善于治国,他治国的能力可以和汉代的萧何、陈平相比,也能与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齐平。但他的军事才能却无法达到姜子牙、张子房的水平。如果说到用人看人的本事,就更平庸了。街亭一战,他错任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为街亭守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街亭失守,就是因为这一战,使兴复汉室的愿望成为了泡影,致使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没有越过这个门槛。虽然诸葛亮不善用兵,但却通晓萧何的治国之道、孙武的治军之道。在街亭失守后,他挥泪斩马谡,然后自贬三级。正是诸葛亮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使蜀国的政治风貌走上了正轨,也为历史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这是我从《三国志》中读出的一点心得体会。常言道“一百个人的眼睛里就有一百个林黛玉”,诸葛亮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他有什么样的性格,又有哪些功过,历史的长河总有一天会向我们一一揭示!
4.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 篇四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1
读完了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后,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我不禁感叹到历史的那种“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的状况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之道。
就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吧!曹操一生都属于那种十分奸诈的人物。有一次,他误杀了吕伯奢的一家人,最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还是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人无情无义到此地步。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颇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一些人来追杀他的话,那么曹操就有可能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后来又有人陆续来策划谋杀曹操,但都因为事情败露而导致失败了,否则这位曹操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诈。但是,曹操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曹操打破了汉末以来依照门第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能求访人才;战争中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被动变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2
《三国演义》共有120回,回回引人入胜。无论是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叫读者拍手称好。就连我也被书中的人物给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这些人物之中,我最喜欢诸葛亮。我非常欣赏孔明先生的才华。他未出茅庐先知魏蜀吴三分天下,他非常聪明。在草船借箭中,他不出三天就拿到了10万只箭,而且不是造出来的,而是从曹军的军队里送来的。所以,我非常敬佩孔明先生。
孔明先生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为了蜀汉基业奉献了毕生力量。可还没来得及享受荣华富贵,便升天了。正可谓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多么难得的一位高人啊!正如司马微说的:“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汗四百年之张子房。
我愿立诸葛亮武侯之志,为国为民尽我全部的力量,振兴中华!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3
今年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在东汉末年,群英并起,他们为了阔大自己的领地,于是相互厮杀。最终,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进入了三国社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是诸葛亮了,他做事果断,谨慎。所以他能帮刘备获得“新野胜利”,“赤壁胜利”,“博望坡胜利”等。更利于刘备成为三分天下之其中一主。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鞠躬尽瘁,把朝中大臣都团结起来,扶佐后主刘禅,最终使蜀国成为一代霸主,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足球比赛,我们一组十分齐心,后卫和守门员把球门守得死死的`,前锋和中锋像一只只猛虎,向着对方球门冲去,经过40分钟的激战,终于以2:0战胜了对方。我想:众人齐心力量就是大,验证了”一根木头会折断,一捆木头折不断"的道理。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4
书是有价的,但又是无价的。书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自然不言而喻了。
我读过一本书:《三国演义》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文学名著。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是赵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人称“常山赵子龙”,对蜀国刘备忠心耿耿。赵云从20岁起,就随刘备南征北战,奋勇杀敌,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他为蜀国的江山社稷耗尽了心血,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赵云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长板坡大战中,阿斗和糜夫人与赵云走散,赵云急忙前去找,终于在一堵矮墙边找到,但是糜夫人已受重伤,无法行走,她把阿斗交给赵云后,投枯井而死。赵云把阿斗背于身上,曹兵来追杀,赵云连杀65名大将。幸得曹操爱才心切,命部下不得放箭,赵云才得以在十万大军中背负阿斗,杀出重围。
三国时期战火纷纷,品味古中国文化,了解我国历史,这是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应该做到的`!
我想如果可以做成一个像赵云这样有勇有谋的人,那真的是太好了。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5
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一共经历了五个时期,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三国演义》在我心中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的巨作。我最崇拜的是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不是没有失误,比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而
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的.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没有理由不让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6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我读了这本书后,学到了许多道理,也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关于字云长。三国中比较出名的一位武将。在历史上立了不少功绩。但是,最令人敬佩的是他那讲义气的精神,无论谁帮过他,他都一定回报。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帮助过我,我汇报人家了吗?
我喜欢关于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更喜欢刘备那种求贤若渴的品质。要是刘备没有那一分诚心,我估计诸葛亮也不会帮他,刘备也不可能当上皇上,最多在家喝喝茶。可以说,刘备的天下几乎都是诸葛亮打来的,那诸葛亮为什么心甘情愿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对刘备的爱贤的心的诚恳及感激。我想起了我们班的个别班长,尽心尽力为班级做了不少好事,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班级的同学及老师都很信任他,老师很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他去办。他自然也就尽心尽力去办好每一件事情。
《三国演义》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许许多多人生的哲理,个人简历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7
我最喜欢看军事方面的节目了,但是阅读《三国演义》,却让我体会到了另一番军事天地。《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侠人义士,作者极力地歌颂了他们的忠肝义胆,他们豪情满怀,为了朋友,为了正义的.事,他们可以放弃一切,甚至是生命。
《三国演义》中对于许多战争情况的描写,作者注重战争前期智慧的碰撞和谋略的较量,具有较高智慧的人,运用高超军事谋略,有时不费一兵一卒便能让强大的敌人退却,就像孔明运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一样,集中体现了智慧和力量。我们现代化的战争,运用了许多高科技武器,而且在战争中,这些高科技武器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人力则好像只占了一个配角的位置。三国时代,智慧的角逐演变到现在,便变成了科技与生产力的角逐,但是在我们现代化的战争中,是不是也可以多多发挥智慧的力量呢?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8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我早就想把它“收入门下”。妈妈抽空就帮我买下了它。这么精彩的内容,我两天就把它给看完了。主要内容如下: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有关羽、刘备、张飞、孙权、诸葛亮、曹操等人。他们个个忠义勇敢,但也有不少人心狠手辣。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是结义二弟,使得一手好刀。赤兔是他的战马,一嘴的长胡须使他更加霸气侧漏。他为人正直,一心忠于刘备,为荆州建下屡屡奇功。可终因大意而失荆州,落入孙权之手。他不愿投靠孙权,被孙权所杀害。
我也十分喜欢诸葛亮。他足智多谋、才华横溢。拜水镜先生为师,连水镜先生都夸他聪明。他为刘备提了许许多多的建议,一直都是刘备的军师。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年仅四十多岁。
看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要学习诸葛亮的智慧,要学习关羽的忠诚和不卖国。不要学习曹操的.狡猾,不要学习那些卖国的走狗。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对国家做出该做出的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9
这几天我和父母一起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以前我也曾读过这本书,可如今再拿起,我依然是看得津津有味,不时还随着文中的人物一起悲欢!
这本书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刘备谦虚大度,诸葛亮足智多谋,关羽忠义,张飞正气凛然。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不论敌人出什么招数,他总能想好对策,为主公出谋划策。而且他能言善辩,文中就有例子,例如:第十一回“诸葛孔明舌战群儒”,他以一个人一张嘴,打败了一群人,让其他人心服口服。第二十七回“七擒孟获”,让南王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再也不敢造反了。其中最有名的是“空城计”,堪称诸葛亮在军事行动中的.一绝。文中还有很多人我也很喜欢,例如:赵云、周瑜、姜维、吕布。
从文中人物的事迹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做人要像刘备
一样宽宏大度,不要像周瑜小肚鸡肠;做事情应像诸葛亮全面考虑,做到心中有数,不要像马谡那样不切实际,只会纸上谈兵;在正义方面要向张飞那样有胆量,不要像夏侯杰那样肝胆俱碎。
感谢学校的亲子共读书这个活动,让我和父母一起回顾了历史,再次重现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10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在我读过《三国演义》之后感受颇深。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著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由晋统一华夏的战争过程。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人物是关羽。他是一个对大哥刘备忠心,而且非常英勇的.人物。在书中第五回:过关斩将千里寻兄中,关羽把曹操送的锦袍穿在旧袍子里面,表达了关羽对哥哥刘备的思念。当关羽知道刘备在袁绍处时,他便离开曹操追寻兄长,千里迢迢,历经五个关口,斩了六个将领,终于与刘备相见。关羽的忠义壮举成了一段佳话。
5.读书心得三国演义有感 篇五
然而使《三国演义》更让人觉经典绝妙是在于它的战争前后经过的细致描述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独树一帜,这恐怕是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史书望尘莫及的,譬如赤壁之战,战争的起因是刘备兵败,曹操妄图吞并吴,诸葛孔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抗曹是事情的经过,而后孙曹对峙,巧施连环计,火烧战船这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书掀起了故事的高潮,最后又以曹操兵败,关云长义释华容道这原本出乎人意料却又让人欣然理解的结果圆满地叙述完了这宏大的战争。而在人物塑造方面,更能够看出《三国演义的独到之处,刘备的仁德,张飞、赵云、许诸、典韦的勇猛,鲁肃的憨傻都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而“宁可教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的阻险毒辣,“安居平五路”运筹帷幄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还有“降汉不降曹”“义拔云天”关公的忠义凛然更是被刻画地入木三分,读完《三国演义》,掩卷沉思,满脑是那杀声阵阵的战场,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禁佩服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和巧妙的构思。那种宏大而一气呵成的气势,使人读完有种无可名状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经典之作无法抗拒的魅力。
寇第斯曾说:“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读三国,就时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辉带来的温暖,它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读三国,让人深刻体会到它透露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匡扶社稷,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思想与我内心深埋的理想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激荡出串串亮丽的火花,鼓励我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拼搏、前进……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小学10-11
关于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感想01-07
精选有关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感想08-05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体会300字08-28
教师读《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体会12-02
读书报告-三国演义08-17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作文07-18
三国演义高三读书笔记10-04
读书交流会三国演义07-16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初一作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