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优秀翻译

2024-11-30

西塞山怀古优秀翻译(共14篇)

1.西塞山怀古优秀翻译 篇一

《卖花声·怀古》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创作的咏史组曲,共二首。这两首曲子咏史用典,寄托历史兴衰之感叹,对劳苦大众的历史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卖花声·怀古》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译文

阿房宫内罗袖翻飞,歌舞升平;金谷园里玉楼拔地,再添新景;隋堤上古柳葱郁,江中龙舟显威名。往事难回首,东风又起,暮春时候一片凄清。

美人虞姬自尽在乌江岸边,战火也曾焚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班超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

注释

⑴阿房(旧读ēpáng):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修阿房宫及郦山陵。阿房宫仅前殿即“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但实际上没有全部完工。全句大意是说,当年秦始皇曾在华丽的阿房宫里观赏歌舞,尽情享乐。

⑵金谷名园:在河南省洛阳市西面,是晋代大官僚大富豪石崇的别墅,其中的建筑和陈设异常奢侈豪华。

⑶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

⑷东风还又:现在又吹起了东风。这里的副词“又”起动词的作用,是由于押韵的需要。

⑸“美人”句:言楚汉相争时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被汉军围困。夜里,他在帐中悲歌痛饮,与美人虞姬诀别,然后乘夜突出重围。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东)边自刎而死。这里说美人自刎乌江,是这个典故的活用。

⑹“战火”句:言三国时曹操惨败于赤壁。公元208年,周瑜指挥吴蜀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大军。

⑺“将军”句:言东汉班超垂老思归。班超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面有两句是:“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见《后汉书·班超传》。

⑻秦汉:泛指历朝历代。

⑼涂炭:比喻受灾受难。涂,泥涂;炭,炭火。


2.西塞山怀古优秀翻译 篇二

第一, 这两首词都是以怀古为题, 抒发作者的胸襟抱负。《赤壁怀古》通过对年轻有为、雄姿英发、指挥若定的风流儒将周郎的赞颂, 抒发了作者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历史上叱咤风云的孙权、刘裕等英雄的向往以及对刘义隆的谴责, 有力地抨击了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 偏安一隅, 不思收复失地的行径, 表明了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收复中原的决心。

第二, 两首词都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赤壁怀古》的作者来到黄州赤鼻矶, 面对滚滚东流的长江, 感慨万端, 不禁想到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的“千古风流人物”, 进而想到曾在赤壁大破曹军的周督都。《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登临北固亭, 放眼四望, 只见江山依旧, 物是人非, 自然忆起了曾在京口这个地方建功立业但早已作古的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

第三, 这两首词都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气势奔放, 一泻千里。如《赤壁怀古》里的“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和《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等句, 既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征战场景, 又是在叙述垂范史册的历史事件, 同时也饱含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赞颂之情。

不同之处有:

第一, 怀古目的不同。《赤壁怀古》作者怀古的目的是为了伤己, 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排遣自己的苦闷心情;而《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怀古的目的是为了讽今, 借对孙权、刘裕等英雄业绩的怀念向往以及对刘义隆草率出师的否定, 达到了对南宋统治者指责抨击的目的, 表明了自己抗金的主张和收复中原的决心。从怀古的目的来说, 《京口北固亭怀古》要比《赤壁怀古》的品位高得多。

第二, 格调不同。虽说这两首词都是豪放派的力作, 都给人以雄浑、高亢、奔放之感, 但《赤壁怀古》“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感叹, 格调低沉, 思想消极, 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而《京口北固亭怀古》以雄浑、高亢、奔放的格调统摄全词, 即使自己不被重用, 深受苦闷折磨也不消沉, 仍以廉颇自比, 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热忱。

3.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赏析 篇三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释】

山坡羊:词牌名(曲牌子)。

聚:聚集。

表里:内外。表,外边。里,里边,内里。

踟蹰:徘徊犹豫。这里指情绪变化剧烈。

【古诗今译】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故地,当年那无数间宫殿早已经都变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来,无论哪朝哪代,王朝兴旺,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潼关地处层峦叠嶂包围之中,在作者笔下,一“聚”字向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再看潼关外的黄河,河水奔腾咆哮,一“怒”字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而潼关就在这其中,“山河表里潼关路。”至此,潼关内居层峦叠嶂治中,外临汹涌咆哮的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足见道路奇险。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诗人感慨万千,于是仰天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地将千百年来封建帝制残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来,告诉人们,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这是对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与客观的评价。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赏析2

山坡羊·潼关怀古

作者:张养浩

朝代:唐朝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注释

①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②聚——聚拢;包围

③怒——指波涛汹涌

④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

⑤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⑥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古称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

⑦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

⑧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

⑨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⑩宫阙——宫殿。阙,皇门前面两边的楼观。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

赏析: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赏析3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朝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一作: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注释

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

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chú)”。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古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古名作。在他古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万山坡羊”曲牌写下古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少沉郁,色彩最少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古潼衰引到人民百姓古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古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古思索和对人民古同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古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古是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古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古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万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少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古,万如聚”化静少动,一个万聚”字表现了峰峦古众格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古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万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古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古,而万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古情感和意志,一个万怒”字,写出了波涛古汹涌澎湃。万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万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古满腔悲愤之情。少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万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古险峻,乃少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古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万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古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古汉唐大帝国古国都,历代有格少励精图治古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格少无道古昏君,在此滥施淫威,虐杀人民,成少历史古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古历史舞台上,演出过格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古戏剧;又有格少诗人,作家,写过格少有关长安古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格少血汗!这就是作者万意踟蹰”古原因和内容吧!

万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少历史古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古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少尘土。曾经盛极一时古秦汉王朝,在人民古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格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古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潼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潼起了,必定大潼土木,修建奢华古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古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古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古潼或亡,带给百姓古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古潼亡史中概括出来古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万潼,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古潼也好,亡也好,受苦古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古概括中提炼出古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古,提出古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古。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古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古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古一个十分精辟古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古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古感情要结合作家古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古仕途经历,决定了他古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古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万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万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万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古,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古沉重,以深邃古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古真理万潼,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古是层层深入古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古景色、深沉古情感和精辞古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古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古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古特色,又有与众不同古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少一份难得古沉重。

《山坡羊·潼关怀古》创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赏析4《回军跛者》

既老又不全,始得离边城。一枝假枯木,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来时月一程。常恐道路旁,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到日不愿生。闻此哀怨词,念念不忍听。

惜无异人术,倏忽具尔形。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品赏析

[内容评析]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徵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难词注释]①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③西都:指关中一带,周、秦、汉、北朝、隋、唐等朝均在这里建都。④踌躇:原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伤心」句:言经过秦汉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兴亡往事,引起无穷的伤感。⑥「宫阙「句:言在无数的战乱中,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了一片焦土。宫,宫殿。阙,王宫前的望楼。

【古诗今译】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故地,当年那无数间宫殿早已经都变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来,无论哪朝哪代,王朝兴旺,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赏析】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随做本曲。《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潼关地处层峦叠嶂包围之中,在作者笔下,一“聚”字向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再看潼关外的黄河,河水奔腾咆哮,一“怒”字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而潼关就在这其中,“山河表里潼关路。”至此,潼关内居层峦叠嶂治中,外临汹涌咆哮的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足见道路奇险。如此险要之地,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簇簇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诗人感慨万千,于是仰天长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针见血地将千百年来封建帝制残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来,告诉人们,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这是对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与客观的评价。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翻译赏析5

【原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赏析一】

怀古题材大多笔调沉稳老辣,或影射当时政局,或针贬时弊,张养浩的这首《山坡羊》也不例外。

起首两句气势磅礴,不仅交代了潼关的地理位置,且为全篇定下雄壮豪迈的基调。“聚”和“怒”写活了秦岭诸峰和黄河的雄伟气势,为下文怀古做了情感上的铺垫。第三句由“山河表里”的典故转入怀古。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潼关一直是长安的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纵然千秋帝业最终也都会化为尘土。“意踟蹰”、“伤心”抒发了作者怀古时的感 概,前段的山川情思此时化作历史的沧桑遗恨。结局两句是本篇的灵魂。无论王朝兴衰如何更替,身受战乱之苦的始终是老百姓。作者精辟入理地揭示了历史真相,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前文在写景和怀古时蓄积的情感此时达到高潮。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凸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一格。

【赏析二】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4.蟾宫曲·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四

作者: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蟾宫曲·怀古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请问古往今来谁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是三国的农夫诸葛亮,一个是周朝的渔翁姜太公。一个隐居南阳,一个栖身东海海滨,都是一举成功。诸葛亮名成八阵图,姜太公梦兆飞熊并写下《六韬》兵书。但转眼霸业都成空,带来无穷的遗恨。如今只看到蜀道上的寒云,渭水上的秋风。

注释

①一位农夫:指诸葛亮。因为他曾经“躬耕南阳”。

②一个渔翁:指姜太公,因为他曾经钓于渭水。

③晦迹:不让人知道自己的踪迹,即隐居。南阳:今属河南,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④栖身东海:《史记·齐太公世家》:“吕尚处士,隐海滨。”

⑤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卧龙:指诸葛亮。

⑥六韬书:相传为姜太公所著的一部兵书。分文、武、虎、豹、龙、犬六韬。飞熊:周文王得姜太公的梦兆。

⑦蜀道寒云:极言蜀道之险峻。

⑧渭水秋风:言在羁旅中过生活。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渭水:姜太公曾垂钓于渭水边。

蟾宫曲·怀古赏析

查德卿的这首《蟾宫曲·怀古》抒发的是怀古咏史之意。作者在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自己的疑问,他问道“问从来谁是英雄?”,紧接着他便在曲中写到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查德卿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在此处点明了怀古的对象,同时也做出了评价。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南阳,东海是两处地点,分别承接“农夫”与“渔翁”,诸葛亮在未出山之前,曾经在南阳过着隐居的生活,而姜太公也曾经在渭水之滨垂钓,同样过着悠闲恬淡的日子。

“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则是说明诸葛亮和吕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表现他们两个作为英雄所做出的功绩。

5.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原文和翻译 篇五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⑴

峰峦如聚⑵,波涛如怒⑶,山河表里潼关路⑷。望西都⑸,意踌躇⑹。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⑻!

译文

词句注释

⑴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⑵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⑷“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⑹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⑺“伤心”二句:谓目睹秦汉遗迹,旧日宫殿尽成废墟,内心伤感。伤心:令人伤心的事,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⑻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白话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创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只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6.登阁赏序慕才怀古 篇六

直到2005年的深秋, 偶然的一个机会, 我到南昌出差, 工作之余, 我登上了赣江边上的滕王阁。那是一个细雨蒙蒙、秋意很浓的下午, 赣江上烟雾缭绕, 透过滕王阁上的窗户往外看, 只见远处暮霭沉沉。转过身来, 我再读《滕王阁序》, 忽然心有所悟。

我发现, 在《滕王阁序》里面, 几乎通篇都充溢着一种思想上的矛盾, 反映的是一种相互错位的情感!

诵读文章的第一段, 作者不惜笔墨地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雅望懿范和胜友高朋等这些美轮美奂的词语反复赞美滕王阁所在地的美名, 甚至略带夸张地颂扬阎都督的声望,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王勃此时内心的兴奋。被高宗怒逐出府、仕途遭到重大打击的王勃, 能够登上滕王阁、参加阎都督策划的这次名流聚会, 他怎能抑制住内心的激动?所以, 对于即兴作赋, 他就不加推辞, 欣然接受, “钟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他怎么会不知道阎都督想炫耀自己的爱婿, 他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的资历还不能与在座的名流相提并论?但是, 这一切他都顾不得了, 他的内心太需要宣泄了!此次难得机遇, 他怎肯拱手相让?我以为此时的王勃主要的目的还不是如何展露自己的文学才华, 而是宣泄自己燃烧的内心!然而, 他由于惨遭打击而导致的猥琐心理又使他异常冷静。“家君作宰, 路出名区;童子何知, 躬逢胜饯。”从字面上看, 这是自谦, 透过字面, 看到的是他内心的自卑, 甚至是自贬!联系前文, 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要对滕王阁实际上是对当权派不吝赞美了。所以, 一方面他为能参加盛会而自豪, 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内心的卑琐。

接下来的两段文字, 同样贯穿着他的矛盾心理。早在乾封初年就被沛王李贤召为王府侍读的王勃, 对王府雕梁画栋的建筑、贵族钟鸣鼎食的生活太熟悉不过了, 所以他写起滕王阁及其附近的美景来可谓得心应手, “层峦耸翠, 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鹤汀凫渚, 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 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 俯雕甍, 山原旷其盈视, 川泽纡其骇瞩”。其山川楼阁之美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但是, “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为什么要特地点明这时是深秋?“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为什么要凸显“寒潭”和“暮山”?“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作者为什么只看到“孤鹜”?“渔舟唱晚, 想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又为什么选择“晚、穷、寒、断”这些冷飕飕的字眼?这无非说明作者内心的悲凉!从王府侍读到逐出王府, 谁人能不“惊寒”?从朝夕陪伴帝子到一个人流浪蜀地, 谁人能不孤独?正当青春年少的王勃凭借自己的才华一步登天荣登王府殿堂, 他对眼前的景色声韵耳熟能详。所以, 他一边挥洒着笔墨, 描绘这人间美景, 无限地怀念起他陪伴帝子的美好时光, 一边又难抑自己内心的悲凉与委屈。

后面的文章, 更是处处体现着矛盾, 而且, 如果不联系作者的人生际遇, 不准确地体验作者的心境, 就肯定会解读出歧义。刚刚说“天高地迥, 觉宇宙之无穷”, 接着又“兴尽悲来, 识盈虚之有数”;前面说“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后面又说“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既失声悲叹“时运不齐, 命途多舛。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又昂首高歌”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就是在一句话里面, 也明显地感觉到前后意思不统一, 既然“屈贾谊于长沙”, 就是当朝君主不圣明, 但他偏偏要说“非无圣主”;既然“窜梁鸿于海曲”, 就是政治不昌明, 但他偏偏要说“岂乏明时”;才表白自己“无路请缨, 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 慕宗悫之长风”的理想, 接着又说愿意“舍簪笏于百龄, 奉晨昏于万里”;既郁郁于“杨意不逢”, 只能“抚凌云而自惜”, 又自豪地宣称“钟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既谦恭地认为“登高作赋, 是所望于群公”, 又明白地表露自己“一言均赋, 四韵俱成”, 等等。

究竟如何解读这些看起来矛盾的语句, 如何洞悉王勃心中复杂的纠结, 我想, 我们应该把眼光注视到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整体命运上去。纵观几千年的封建时代, 知识分子的命运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是随着当权者的好恶来浮沉, 因而知识分子就只能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当权者的贤明上, 而由于制度的腐败, 当权者又大多不贤明, 因此造成了多少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除了王勃在文中涉及到的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和阮籍之外, 在王勃的前辈读书人中, 还有司马迁、陶渊明等等等等, 不胜枚举。王勃之后, 更可以列出一大串悲剧人物的名字: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等等。

王勃出生于正宗的书香门第, 其祖父王通乃隋末大儒, 其父王福峙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和齐州长史等职, 仅仅因为王勃在沛王府时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而触怒了高宗, 一夜之间被贬为草民。仕途的大起大落, 人世间的冷暖凉热, 年青人稚嫩的心理承受能力, 使王勃的心里贮满了一肚子苦水, 无处倾诉, 再加上其父受他的连累, 被贬为小小的交趾县令, 不得不到遥远荒凉的地方去上任, 王勃怎会不满目凄凉!“勃, 三尺微命, 一介书生”, 一个“微”字, 包含了多少对世道不公的怨恨和“命途多舛”的无奈叹息!然而, 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软弱心态, 又使他对悲剧制造者不敢进行明目张胆的口诛笔伐, 更或许他还在心中留存着没有泯灭的希望, 所以, 反映在《滕王阁序》里面的情结是复杂的、甚至是前后矛盾的, 放在这个背景上来看, 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 而且正是因为这样, 反而使文章的内涵愈显厚重, 反复诵读咀嚼, 你会觉得文中所蕴涵的情感异常丰富。

我登上滕王阁, 一边观赏着四周壮阔的景色, 一边揣测王勃当年恰逢盛会的心境, 我认为, 尽管王勃仕途上备受打击, 但毕竟处于二十几岁青春年少, “酌贪泉而觉爽, 处涸辙以犹欢”, 后面的时间还很长、机会还很多, “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由此看来, 王勃内心的惆怅和落寞虽然常常涌起, 但始终没有占据主流。特别是“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这两句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言, 昭示着有志之士不离不弃、始终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慕崇高、永远前行, 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文章的词章音韵之美, 让人读之如饮甘露琼浆, 沁人心田。其遣词用字不仅力避重复, 而且文采斐然, 通篇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格言警句, 俯拾皆是, 真可谓美不胜收, 令人百读不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紫电青霜、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钟鸣鼎食、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天高地迥、兴尽悲来、关山难越、萍水相逢、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等等等等, 早已进入中华成语典故的宝库, 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美文妙语。二十几岁的王勃, 如此才华横溢、如此才思敏捷, 在中国历代文人墨客中实不多见, 怎不令人追慕?而不到而立之年的王勃又不幸溺水而亡, 又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7.西塞山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篇七

原文:

西塞山

唐代: 韦应物

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

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

译文:

西塞山连绵起伏,山势如同从千里之外奔凑而来;它那千里奔腾之势,伸长江则戛然而止。

秋天的西塞山山中雾气横绕,看起来更加雄伟;江水到达狭隘的关口,水流愈加湍急,咆哮不止。

注释:

岚(lán)横秋塞(sài)雄,地束惊流满。

岚:山中雾气。束:捆缚、捆住,指群山相聚而形成的要隘。

赏析:

西塞山在湖北大冶县东九十里,又名道士洑矶。此山与黄石山相连,基压江潮,可镇控长江天险,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刘禹锡著名的`《西塞山怀古》,即在此地发思古之幽情,咏千古兴亡之事。

开头两句,把西塞山描绘得十分雄伟。西塞山连绵起伏,山峦攒聚,远望若波涛奔驰之状,山势如同从千里之外奔凑而来。读了此句诗,使我们联想到岑参的诗句: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势从千里奔”句中的“奔”字,把山势写得雄伟、奔放、飞动。西塞山基压江潮,面临长江,它那千里奔腾之势,入长江则戛然而止,“直入江中断”的“断”字下得干净利落。这两句诗是咏西塞山的名句。《古今地名大辞典》的“西塞山”条即引录了韦应物的这两句诗。

“岚横秋塞雄”句,“岚”指山中的雾气,时至秋日,雾气横绕西塞山,气象氤氲,更增加了西塞山的雄伟。“横”字加强了山岚的凝重之气,“秋”字点出时令。

“地束惊流满”句,写出了西塞山下江水的浩荡和湍急。“束”即束阨,指群山相聚而形成的要隘,用“地束”二字写西塞山的隘口十分恰切。秋天本来是大水襄陵的季节,西塞山附近因江面变窄,形成一个隘口,江水至此好像受到约束,来势凶猛,水流湍急,奔腾咆哮。“惊流满”的“惊”字,写出了长江的水势。

8.西塞山怀古优秀翻译 篇八

【原文】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

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译文】

骊山峰峦横亘;渭河环流,一片秀丽,险要的山川形势依然未改狐兔伤心,草木悲秋,都在哀叹长安的荒凉。秦始皇的离宫,隋炀帝的上林苑,徒然遗下臭名。唐代的宫阙和汉代的陵墓到哪里去找呢? 山在那里白白地发愁,河也在那里空空地流动。

【赏析一】

《长安怀古》为咏史之作。“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作者居高临下地鸟瞰了长安的险要形势和壮丽风光。

紧接着,又用激昂的带议论性的语言揭示出: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役使人民修建起来的离宫、上林苑,早已不复存在,只是留下一个骂名;汉陵唐宫阙又在哪里?留下的岂不就是衰败的草木和哀哀狐兔吗?最后以“山,空自愁;河,空自流”八字作结。整曲写得含蓄朦胧。

【赏析二】

《山坡羊·长安怀古》是元代赵善庆创作的一首散曲。《长安怀古》为咏史之作。

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也表达了一种空无的思想,大有一切终将化为尘土的感觉。

9.《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朗读技法 篇九

一.注意感情

人道东坡“自有横槊气概, 固是英雄本色”。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里, 其主体情调豪迈奔放、昂扬奋发。词的开篇“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三句, 抒发了词人浩大的气概, 展现了万里长江滚滚东流, 波浪滔天的雄伟壮阔景象。朗读时, 高峰突起, 语音浑厚, 情感激昂。接下来“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三句, 描写赤壁古战场壮丽、雄奇、险恶的景色。朗读时, 感情激越、雄浑、气势宏大。下阕开头六句, 词人怀古, 羡慕年轻有为的周郎。朗读时应该轻松、愉快、热烈些。词末五句, 抒发了词人对人生的感叹。朗读时感情抑郁、低沉、凝重, 但不是悲凉、哀凄。这里虽然是全词的最低点, 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感叹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但词人并不是完全的消极颓废、悲观失望, 而是在领悟了人生底蕴后的一种超脱。

二.注意联想和想象

诗词的艺术特点讲究高度的概括, 设置许多艺术空白。学生在朗读时, 就需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揣其情、抚其景、思其事,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读懂诗词字外之意, 才能对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词的上阕“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三句, 写得何等雄浑、开阔、奇伟。朗读时就应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词人一起遨游于古战场, 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下阕开头六句, 朗读时不能作简单地模仿, 应展开丰富的联想, 联系词人的政治抱负来品味。这样, 才能读准其中的真意。原来, 苏轼也是胸有雄图的人, 希望能像周郎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关于这一点,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就是很好的证明。

三.注意对比

古人说得好,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这说明了苏词与柳词风格明显不同, 朗读时也迥然相异。教学中, 教师可让男女生对该词与《雨霖铃》作分别朗读。前者读得豪迈、奔放, 后者读得悲凄、缠绵。

苏词气势盛大, 奔放不羁, 但他的魅力并不固于此, 一个丰满完整的人格必须兼容豪迈与婉约两种气质。比如他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 词中描绘了新夜黯淡的环境, 衬托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这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气概是截然不同的, 朗读也应该不同, 应以低沉、悲凄的语调为主。

四.注意语调

苏轼的词, 有一种内在的节奏美。时而高昂、热烈;时而凝重、欢快。朗读时, 要注意细心体会。《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从总体上看, 形成前高后低状。从其中的句子上看, 也有其高低起伏的变化。例如:朗读“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三句时, “大江”、“浪”语调较高, 以显其声势;“东去”、“淘尽”语调较低, 以显江水与历史的流逝;“千古”语调较低, 以引起遐思;“风流人物”语调由半高到高, 以表示赞美和强调。再如:“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的动词“穿空”、“拍岸”、“卷起”要读得高昂、气足, 这是为了突出那雷霆万钧、不可阻挡的气势。

五.注意顿挫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有些地方因感情或其它需要, 须作较长时间的停顿或拖声。例如:朗读“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一句时, 前句“江山”后停顿时间较长, “如画”后宜轻拖, 这样, 用极为舒缓的语调更能使学生体会出词人的爱国热情, 从中受到熏陶, 后句“一时”后停顿时间较长, 一从语法的角度考虑, 二也突出了那个特定的时代。整个这一大句, 朗读时如果很快地一带而过, 就很难体会出“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事实。再有, 下阕开头“遥想”后宜轻拖, 因为一则“遥想”作为领字, 领起后边几句, 二则在此轻拖, 自然而然使读者进入到那个特定的时代, 特定的场景当中。

六.注意重读

10.怀古感怀高一优秀作文 篇十

春节的一天,我们一家来到罗马瞻仰向往已久的古罗马遗址。下了出租车,大斗兽场就突兀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巨石砌成的庞大椭圆形建筑虽有残缺却仍傲然矗立,那么古老、那么壮观,一下子把我送进时光机器,瞬间就回到了两千年前。走进斗兽场,好像布满小孔的暗黄色奶酪一样的石墙一层层盘旋而上形成可以容纳十万观众的看台,场中央是多处坍塌、露出底下关押野兽房间的搏斗场。站在看台上俯视,我仿佛看到戴着头盔的角斗士身插数刀、鲜血四溅,凶狠的黑熊和豹子疯一样冲向人类猎物,看台上的平民贵族拍手跺脚、表情癫狂;我仿佛听到兵器的撞击声、野兽的咆哮声、角斗士的惨叫声和观众的欢呼声。残忍的斗兽场,越想越让人恐惧、愤怒又无奈。

斗兽场对面的一条大路是古罗马市场遗址,出了斗兽场我们就沿此路游览。曾经,这里是罗马最繁华的地方,现在就只剩下东一个柱子、西一面破墙的断壁残垣和放肆生长的杂草。畅想当年的热闹市场:高大雄伟的建筑罗列两旁,穿着各色亚麻布过膝裙、穿着藤编罗马鞋的人们在大街上叫卖货品、聊天说笑。孩子们跑来跑去,嬉戏打闹。贵族们半躺在轿子上穿街而过,头上的金饰闪闪发亮。偶尔,还有穿着制服、骑着大马的士兵列队而行。想着想着,就遗憾、惋惜又惆怅。

最后,我们走上了古罗马市场西侧的帕拉蒂尼山。这里曾经是历代古罗马贵族最喜欢的居住地,但现在也只是一堆堆的废墟了。走到山顶,我们发现了一大片桔林,许多金灿灿的桔子缀在容光焕发的绿叶中随风摆动。几只羽毛白亮的大鸟在桔林附近休息,它们长着嫩黄的长嘴,不时地发出快乐嚣张的大叫声。走累了的我们坐在山顶,看着眼前鲜亮喧闹的新生命和四周灰暗静默的古废墟,沉默良久。

11.西塞山怀古优秀翻译 篇十一

一、以“外雄 壮”来写 “内悲凉”,哀而不伤。

词作开头,作者以广袤瑰丽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一幅阔大壮美的图景: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赤壁”故垒,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急流危崖,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儒将周郎。雄奇之语将英雄主义情怀释放至极限,为下文的怀古抒情蓄势铺垫,可谓外境“雄壮”。

然而雄壮的外境并非一绘到底,“人间如梦”四字一点,不仅道出了“雄壮”背后的悲凉,更道出了人世的艰辛与无常。

笔者以为,悲凉与雄壮的融合恰是本词豪放词风审美的节点,它赋予了词作更多的深意。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八月因“乌台诗案”下狱,同年十二月出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聊谪居四年。本词作于元丰五年 (1082年) 七月,作者时年四十七岁。“乌台诗案”不仅使他“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惨遭打击,更因年华老去、壮志难酬,个体命运之悲油然而生。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若仅有绚丽的外壳,怀古显然不够张力,正是雄壮乐曲中的一声悲叹使得词境的审美观照显得更有深度和广度。就本词而言,雄壮是主体,但仅是情感的表层;悲凉是点缀,却是精神的内核。苏轼之悲源自怀古的失意,正是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追慕,才使读者真切感受到苏轼人世艰辛中的感伤与崇高,生命才更见张力。以悲笔作结,不仅丰富了词作豪放壮阔的审美意境,也大大提升了作品的哲学内涵,显得含蓄隽永,哀而不伤。

二、以“江月 恒常”来 凭吊人生,超然释怀。

“酹江月”的解读是把握本词情感的又一关键点。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祭神,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75页注解3) 据此可知 ,“酹”是一种凭吊、寄怀的行为。凭吊之举,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似乎又是与过去的了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在苏轼的生命哲学中,“水月情怀”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审美观照。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月的意象在文中随处可见。不得不关注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二者为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同一背景之作,创作情感十分接近。教学中将它们结合起来比较阅读,对准确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十分必要。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段文字充分阐释了苏轼的“水月情怀”。月圆月缺,江河日新。水月的恒常,使人了悟时空的久远与个体的渺小;水月的邈远,使人意兴遄飞,超越尘俗;水月的流转,使人正视现实,淡化忧伤;水月的清柔,抚慰忧愁,消歇块垒。如此,人世忧劳,生老病死,不足为忧,生命理当从历史和现实的流转中回归,不必纠结于过往沉浮。所以苏轼尽管一生宦海沉浮,依然会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的释然旷达之语。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喟叹。这般情怀非但不是作者消沉之语,恰是对人生的清醒审视与主动适应。

三、儒、道、释兼济而情与理并生,远离虚无。

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 (《南华长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为根而浸润释、道的“外儒内道”的思想正是苏轼的生命价值观。

就全词而言,苏轼虽深感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当下,而是将儒家的济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超然相互调适,寻求自我解脱,积极面对人生。以“外雄壮”来写“内悲凉”,以“江月恒常”来凭吊人生,充分体现了苏轼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生命毫无虚无之感。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笔势飞腾、辞采壮丽,豪放之风毕现笔端。

12.西塞山怀古优秀翻译 篇十二

1.能熟练理解和背默诗歌。

2.了解元曲、小令这种艺术形式,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概括诗歌大意。

3.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鉴赏元曲。

【导学方案1】

朗读、背诵古代诗文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积累,请你用心背诵这首小令,并且工整地默写下来。

【自学任务单1】

【导学方案2】

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自学任务单2】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 杂剧 和 散曲 两类。散曲包括 小令 和套曲两类。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 希孟 ,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 政治家 , 文学家 。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 元史 ·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导学方案3】

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既有写景描绘潼关的地势险要,又有怀古叙事让人意踌躇,最后又有抒情表达作者的控诉和同情,所以,学习这首古典诗歌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

【自学任务单3】

1.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13.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篇十三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同“樽”,酒杯。

14.西塞山怀古优秀翻译 篇十四

关键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争议问题,综述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坡仙”这篇传世九百余年的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旷达中暗蕴悲郁, 豪放中饱含苍凉, 着实称得上脍炙人口、千古绝唱。自其问世以来, 人们围绕这首词所发生的争执可以说绵延不绝、热闹非凡。本文试对其中的“故垒”所在、“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所指等争议问题研究情况, 作简要综述。

一、“故垒”

历来注释家对“故垒”所指何处都未言明, 仅解释为:“旧时营垒”。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亦如是。而张裕庚《“大江东去”和“晓风残月”》则说得颇为具体, 即“当年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 如今只剩下废旧的营垒”。除此之外, 还有两种说法, 即“黄州城”和“黄州附近的邾城即女王城遗址”。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便认为只有“曾发生过激烈战争的邾城故址, 才同后面的‘周郎赤壁’配得上”。

潘良炽和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这三种说法都不成立。理由是北宋以后才建黄州城, 而且从方位上来看, 赤壁位于黄州西北方, 而不是西边。至于女王城遗址, 赤壁位于其西南方, 亦不是西边, 且相距十余里。认为苏轼在东坡构思创作这首词, 并由《东坡八首诗》序及其第一首诗知, “东坡原来是‘故营地’, 苏轼把它称为‘废垒’。因此, 毫无疑义, ‘故垒’确实是指东坡。”

饶晓明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疑》中对潘、刘两位先生对方位的精确要求不以为然, 觉得不论是“西北”, 还是“西南”, 都没有离开“西边”这个大方向, 并提出一个更综合的说法, 即“‘故垒’既应泛指‘邾城’ (或称‘女王城’、‘西阳城’) , 又应具体指‘黄州府治’连带城东东坡躬耕地”。

二、“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人们对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 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认为苏轼误把黄州赤壁当成了赤壁之战发生地。如《辞海》1979年版“赤壁”条释云:“宋时苏轼游湖北黄冈赤鼻矶, 作有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误以为赤壁之战处。”潘良炽和刘孔伏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苏轼不识周郎赤壁, “仅是人云亦云而已”。虽然他贵为文豪, 学识渊博, 但也并非无所不知。不知道“周郎赤壁”, 丝毫不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第二种认为苏轼并没有搞错。如朱彧《萍洲可谈》“坡非不知自有赤壁, 故言‘人道是’者, 以明俗记尔”。同意朱氏此看法的人占多数, 只不过有的人以为作者用“人道是”“卖弄狡狯, 巧设疑词”, 有的人觉得“人道是”用得巧妙, 因为这样既可借地“怀古”, 又不会犯历史常识的错误。比如王灿和刘鸣《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就认为苏轼采用了“借地发挥”的手法, 即把黄冈赤壁作为怀古抚今的工具, “既不是‘误用’, 也不属‘错用’”。

苏轼《与范子丰书》云:“黄州少西, 山麓斗入江中, 石室如丹, 传云曹公败所, 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这段话明白地告诉我们, 苏轼显然知道所谓的黄州赤壁是否就是曹操兵败所在存在争议, 只不过他未加考证而已。笔者认为, 说到底, 文学创作和编撰史书、地志不是一回事, 即便苏轼不知道“周郎赤壁”, 即便苏轼错用又何妨?清代的朱日浚曾作《赤壁怀古》诗, 其中就言道:“赤壁何须问何处, 东坡本是借山川。”童勉之在《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里说道:“东坡不过是‘借山川’来抒怀罢了, 周郎赤壁到底在不在黄州, 无关紧要。”

三、小乔初嫁“了”

“小乔初嫁了”的“了”字属上还是属下?是否勘误?人们众说纷纭。周汝昌在为孙正刚《词学新解》所作序中, 从“念奴娇”这一词牌的“正格”角度考虑, 视将“了”字放在上句为笑谈, 认为应属下, 即读为“了雄姿英发”, 并将“了”释为“全然”。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提出如果把“了”意为“全然”, 就把它当作表范围的副词, 问题在于副词“了”不能修饰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 所以“了雄姿”压根就讲不通。但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却举出了一例, 和“了雄姿英发”一模一样, 即段宏章《洞仙歌》的首句:“一庭晴雪, 了东风孤注。”对于和周汝昌类似的看法, 清代工词善曲的万树早在他编著的《词律》中就曾批评过:“更谓‘小乔’句, 必宜四字, 截‘了’字属下句乃合, 则宋人此处用上五下四者尤多, 不可枚举, 岂可谓之不合乎?”

先著、程洪《词洁辑评》认为:“‘了’字上下皆不属, 应是凑字。”即“了”没什么意义, 苏轼凑个“了”字是为了满足词格的要求。王季思《从两首苏词看苏轼的婚姻观》认为“了”字属上, 是语气词, 表示完成时态, 即“小乔初嫁了”意谓周瑜娶了小乔, 拥有了美满的婚姻。王崇明《浅谈词的文句、乐句———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为例》认为不论“凑字”抑或“语气词”, “了”字都不表达实际的意义, 并“以为这大概是最为合理的解释”。

对“了”字的句读问题之所以会众说纷纭, 王崇明认为是由于乐谱的丧失, 人们只能依词谱的词格来判定造成的。加以词格的不确定, 有正格与别格的区别, 而且人们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争议就在所难免。毛先舒说东坡《念奴娇》云“‘小乔初嫁了’, 论调则‘了’字当属下句, 论意则‘了’字当属上句。”此意见比较折中, 故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对于“了”字的勘误问题, 人们有争议。认为其有误的, 以为当为“与”字或“正”字。清人王闿运《湘绮楼评词》认为:“‘与’旧作‘了’, ‘嫁了’是嫁与他人也, 故改之。”即“小乔初嫁与, 雄姿英发”。对此观点, 近人郑文焯笑谓“此正是湘绮不解词格之证, 即以音调言, 亦哑凤也”。施蛰存也认为王闿运“好妄改字, 全不解宋人语”。郭沫若在《读诗札记四则·大江东去》中深为称许:“‘了’字, 王闿运校改为‘与’字, 至确。二字草书, 形极相近。”

至于认为“了”字当为“正”字的, 主要有洪静渊、叶圣陶和谢世魁等人。洪静渊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议》认为后人错写和误植“正”字为“了”字。即应为“小乔初嫁, 正雄姿英发”。叶圣陶先生赞同此看法, 觉得用“正”字, “句式与文意俱顺适”。谢世魁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质疑》中认为“了”字可能为“正”字误, 且属于笔下误。而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则认为不管从音、形、义哪个方面讲, “正”字误为“了”字都是不可能的。洪静渊所采用的《苏东坡全集》为明代天启壬戌版梅庆生注本, 而现存最早的苏词注本是南宋傅干《注坡词》, 最早的苏词刻本是元代云间本《东坡乐府》, 在这两个本子中, 该句均为“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且此二本显然都早于洪氏所采用的版本。童勉之在《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中认为明代梅本《苏东坡全集》中的“了”字作“正”字是“明人妄加改篡的, 不足为据”。

四、“羽扇纶巾”

“羽扇纶巾”所指为何人?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说是指周公瑾, 比如精通中国古典文学、擅长词学的俞平伯;有的则认为指诸葛亮, 比如师从况周颐、朱祖媒且深得二人赏识的刘永济。主张前者的主要着眼于苏轼这首词专咏周瑜。如彭秀模、吴广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辨析》认为苏轼既然写“周郎赤壁”, “则人物一人而已, 似不可横生枝节”。赵吉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探幽》认为词的下阕从“遥想”到“烟灭”呈现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 “公瑾”便是这幅画的中心形象, “不容横生枝节, 又岔出一个诸葛亮来”。

主张“羽扇纶巾”指诸葛亮的重在强调“羽扇纶巾”的历史演变和词的写作艺术。“羽扇纶巾”作为一种服饰习俗, 在东汉时兴起, 虽然一开始并非诸葛亮专用, 但当他穿戴使用之后, 渐为其专有, 成为后世文人雅士效仿的对象。从创作角度看, 前面写“小乔初嫁”, 意在借小乔来烘托周瑜的风华正茂, 此处写“羽扇纶巾”, 意在借诸葛亮来彰显周瑜的胆识韬略。李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管见》认为“羽扇纶巾谈笑间”前省略了介词“与”, “羽扇纶巾”一句采用陪衬和烘托的手法, 艺术效果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潘良炽、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认为周瑜只有与诸葛亮在谈笑间退敌取胜, 才能映衬出他的风雅闲散、举重若轻。笔者认为有了诸葛亮这么一个配角, 周公瑾这个主角的形象才愈发显得流光溢彩、气概非凡。

参考文献

[1]童勉之.关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几个问题质疑[J].文学评论, 1983 (6) .

[2]潘良炽, 刘孔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几个问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3]饶晓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疑[J].作家, 2011 (10) .

[4]王灿, 刘鸣.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J].许昌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8 (4) .

[5]王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误断[J].乐山师专学报, 1988 (2) .

[6]谢世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质疑[J].黄淮学刊 (社会科学版) , 1994 (2) .

[7]王崇明.浅谈词的文句、乐句———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了”字为例[J].西藏教育, 2012 (2) .

[8]彭秀模, 吴广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4 (1) .

[9]赵吉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探幽[J].黑龙江财专学报, 1986 (2) .

【西塞山怀古优秀翻译】推荐阅读:

上一篇:花开花落的话题作文教师导写下一篇:南开大学考研备考生存手册之出行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