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教学反思(10篇)
1.二战教学反思 篇一
二战三巨头
1.罗斯福 2.丘吉尔 3.斯大林
罗斯福
“炉边谈话”
罗斯福连任四届美国总统。期间,他多次发表‚炉边谈话‛,不少谈话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33年3月12日,在就职总统后不久,罗斯福想美国人名作第一次‚炉边谈话‛。此时的他并不轻松,因为经济危机正深深地困扰着这个国家及其人民。他以兄弟姐妹般的语气,平静地请求人民信任银行。他没有命令,而是富有感情。他开门见山的说:‚我想用几分钟的时间向美国人民谈谈金融情况……把钱存入银行比放在床垫下更保险。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质时,有一个因素比货币更为重要,比黄金更为宝贵这就是人民的信心。伟大的全
国人民。”
1937年10月12日,罗斯福第八次‚炉边谈话‛。国内所谓危机已渐渐远去,而世界性的灾难笼罩着东亚和欧洲的上空。罗斯福说:‚对总统来讲,从全国角度考虑问题仍是一项职责。‛他意识到:‚文明社会和人类幸福的发展是基于个人之间在互相关系上接受某些基本行为准则的。世界和平的发展同样依靠国家之间在互相关系上接受某些基本的行为准则。‛
1938年4月14日,罗斯福第九次‚炉边谈话‛。他说:‚我从来不忘记:我住在为全体美国人民所有的一栋房子里,我收到了他们的委托。…….一个国家不能强大到剥夺人民的权利,也不能弱小到无法保护人民的权利!然而,我深知之一切并非简单,幸运的美国人不但有好的制度可以利用,更难得的是他们的精英政治家们具备了超常的民主思维和法律思维,他们的总统也并没有要求民众不停的感恩戴德。历史证明:独裁不产生坚强有效地政府,而产生与懦弱无效的政府。如果民众通过民主有方法建立一个足以保护他们免除恐惧和饥饿的政府。则民主就是有效的......自由得以继续存在的唯一确实的屏障就是一个坚强的足以保卫人民利益的政府。以及坚强而 充分了解情况足以对政府保持至高无上统治的人民。”
1939年9月3日,罗斯福第十次‚炉边谈话‛。欧洲战争爆发后,罗斯福自己的政府和人民‚暂时停止派性和自私;把国家统一的念头作为一切其他想法的基础。‛
1940年5月26日,罗斯福十一次‚炉边谈话‛。此时,国防
会磋商。‛
1942年10月12日,罗斯福第十八次‚炉边谈话‛。主题是大后方的情况。他说:‚国家应该感激在积极受惠于选增兵役委员会‛,‚我们联合起来所争取的和平,务必保证我们的孩子一辈能够成长,并且在上帝的指引下终其天年而不受侵略、破坏、奴役、和死于非命的威胁。‛
1943年12月24日,罗斯福第二十次‚炉边谈话‛。他在谈到德黑兰和开罗会议时说:‚在世界各地,……有着一种自童年起就温暖着我们心田的特殊精神,……‘世上太平,与人为善’的圣诞节精神。这是一种不可遏制的精神。‛‚强者统治弱者的理论是我们敌人的理论——我们摒弃这种理论。‛
1944年6月12日,罗斯福第二十一次‚炉边谈话‛,主题是第五次认购战时公债运动。他指出,‚纳税原本是美国公民的义务‛,‚认购战时公债,却是美国公民根据自己良心指引所必须自己做出的自由选择‛;‚美国人通力合作才能使今天得以到来‛;‚你们的公债和今天这场全球战争各个部分之间都有着直接的联系‛。
初任总统的就职演讲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和胡弗总统一同驱车前往国会大厦。中午,新总统就职典礼开始。国会大厦的东门外广场聚集着黑压压
去了利润的吸引力,无法再使人民遵从他们的虚伪领导,于是他们就不惜进行敲诈,痛哭流涕地要求恢复对他们的信任。他们没有预见,而缺乏预见就要使人民遭殃。
货币兑换商们从我们文化殿堂的高位逃走了。现在我们可以让这庙堂仍然回归古老的真理。……必须终止金融业和商业中德那种使得圣神的委托浑似无情和自私的恶行。然而复兴并不仅仅要求改变道德观念。这个国家要求的是行动,而且是立即的行动。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做工作。这部分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态那样,其次要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产品价格和购买力;坚持由联邦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行动统一管理救济工作,力避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此外,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必须严格监督一切银行储蓄、信贷和投资,制止利用他人存款进行投机活动,必须要提供充分而有偿付能力的健全货币。
睦邻政策,做一个坚决尊重自己的好邻居,因为只有首先尊重自己,才会尊重别人,从而也尊重邻国权利,珍视自己的义务也珍视所有邻国和全世界各国协议规定的神圣义务。但政府要根据情况的轻重缓急,有重点和顺序的处理事务。
如果我正确理解了我国人民的心情,那么,我们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得到什么,同时也必须决定献出什么。我们如果要想前进,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忠诚的军队,愿为维护一种共同纪律维护一种共同
千万万的男女去报效祖国,他们练好本领为祖国效劳,而当全国人民同时也要求我尽个人职责为祖国效劳的时候,我却加以拒绝,反躬自问:我有权利这样做吗?
在目前这样的时期——局势异常紧张、危机四伏的时期,世界的一切问题都凝聚为一个简单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武装侵略,取得成功的武装侵略其目的就是要毁灭我们美国人为自己选择和建立的政府组织和社会形式。这是一个谁也不再怀疑——谁也无法忽视的事实。
就像大多数和我年龄相当的人一样,我也有自己的计划,我想享受自己选定的、自己感到称心如意的私生活,希望这种生活从1941年一月开始。可是这样的计划,也如同其他许多计划一样,当时是在另一种世界局势之下定下的,而现在看来却那么遥远,仿佛是在另一个星球上似的。今天,一切私人的计划,一切私人生活的安排,从某种意义上讲,都被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危险所否定了……
只有人民才能召唤他们自己的总统。如果人民向我发出了这样的召唤,我愿以最简单的语言向你们表示,我将在上帝的保佑下,继续贡献出我的全部才能和全部力量为你们服务!
我们的国家的安全和生存的本身。
作为陆海军司令,我已指示,为了我们的防务采取了一切措施。但是,我们整个国家都将永远记住这次对我们进攻的性质。不论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战胜这次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以自己的正义力量一定要赢得绝对的胜利。
我现在断言,我们不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要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永远不会再危急我们。我这样说,相信之表达的国会和人民的意志。
敌对行动已经存在。毋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都于严重危险之中。
信赖我们的武装部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我们将取得必然的胜利!
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处于战争状态‛。
竞选总统演说
好啦,我们又在一起了——这是在4年之后——这4年是什么样的年头啊!我的确老了4岁——这似乎使某些人感到恼火。其实,自从1933年我们清除堆在我们身上的烂摊子的那个时候算起,我们千百万人都老了11岁……
1丘吉尔
首相就职演讲
星期五晚上,我接受了英王陛下的委托,组织新政府。这次组阁,应包括所有的政党,既有支持上届政府的政党,也有上届政府的反对党,显而易见,这是议会和国家的希望和意愿。我已完成了此项任务中最重要的部分。战时内阁业已成立,由5位阁员组成,其中包括反对党的自由主义者,代表了举国一致的团结。三党领袖已经同意加入战时内阁,或者担任国家高级行政职务。三军指挥机构已加以充实。由于事态发展的极端紧迫感和严重性,仅仅用一天时间完成此项任务,是完全必要的。其他许多重要职位已在昨天任命。我将在今天晚上向英王陛下撑地补充名单,并希望于明日一天完成对政府主要大臣的任命。其他一些大臣的任命,虽然通常需要更多的一点时间,但是,我相信会议再次开会时我的这项任务将告完成,而且本届政府在各方面都将是完整无缺的。
我认为,向下院建议在今天开会时符合公众利益的。议长先生同意这个建议,并根据下院决议所授予他的权利,采取的必然的步骤。今天议程结束时,建议下院休会到1940年5月21日星期二。当然还要附加规定,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提前复会。下周会议所要考虑的议题将尽早通知全体议员。现在,我请求下院,根据以我的名
3心情愉快、满怀希望的。我深信,人民不会听任我们的事业遭受失败。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对英国战役的展望
在上次大战的最初四年中,各协约国节节败退,士气低落。……当时我们一再自问:我们如何才能赢得胜利?但无人能确定的回答这个问题。直到最后,出乎意料之外,我们的强敌突然在我们眼前瓦解了。这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竟使我们做了坐失良机的蠢事。
无论法国出现何种情况,当前的法国政府或其他法国政府会碰到什么问题我们英国本土及整个英帝国的一切人们都绝都不会失去对法国人们的同志的情谊。……待到我们的辛劳换来最后胜利,他们将和我们同享胜利之果——啊,我们都将重新得到自由。我们决不泛起我们的政党要求;对于这,我们一丝一毫也不退让。……捷克人、波兰人、挪威人、丹麦人、比利时人已经把他们的事业和我们的事业联系在一起。这些国家都将光复起来。
威刚将军说说的法兰西战役已经结束,但我预计不列颠战役即将开始。世界文明的存亡系次一战。英国人民的生死系次一战,我国制度以及英帝国能否延续亦系次一战。不久敌人将倾全力向我们
5过的话。但是,这一切,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过去的一切,连同它的罪恶,它的愚蠢和悲剧,都一闪而逝了。我看见俄国士兵站在祖国的大门口,守卫着他们的祖先自远古以来劳作的土地。我看见守卫自己的家园,他们的母亲和妻子在祈祷,是的,有时人人都要祈祷,祝愿亲人平安,祝福他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的回归。
我看到俄国上万的村庄,那里穿衣吃饭都依靠土地,生活虽然十分艰辛,那儿依然有着人类的基本乐趣,少女在欢笑,儿童在玩耍。我看见纳税的战争机器向他们碾压过去,穷凶极恶的展开了屠杀。我看见全副戎装,佩剑、马刀、和鞋钉叮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以及刚刚威吓、压制过十多个国家的、奸诈无比的特工高手。我还看见大批愚笨迟钝,受过训练,惟命是从,凶暴残忍的德国士兵,像一大群爬行得蝗虫正在蹒跚行进。我看见德国轰炸机和战斗机在空中盘旋,他们依然因英国人的多次鞭打而心有余悸,却在为找到一个自以为唾手可得的猎物而得意忘形。在这场嚣张气焰背后,在这场突然袭击的背后,我看到了那一小撮策划、组织并向人类发动这场恐怖战争的恶棍。于是我们的思绪回到了若干年前。那时俄国军队是我们抗击同一不共戴天的敌人的盟军,他们坚忍不拔,英勇善战,帮助我们赢得了胜利,但后来,他们却完全同这一切隔绝开了——虽然这并非我们的过错。
我亲生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如果我直抒胸臆,感怀旧时,你们是会原谅我的。但现在我必须宣布国王陛下政府的决定,我确信伟
7值得指出的是,仅仅在昨天,皇家空军曾深入法国腹地,以绩效损失击落了28架侵犯、沾污并扬言要控制法兰西领空的德国战机。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从现在起,我国空军的扩充将家属进行。在今后6个月。我们从美国那儿得到的援助,包括各种战争物资,尤其是重型轰炸机,将开始展开出正真的意义。这不是接机战争。这是一场整个大英帝国和英联邦,不分种族,部分信仰,不分党派,全都投入进去的战争。
希特勒侵略俄国仅仅是蓄谋侵略不列颠诸岛的前奏。毫无疑问,他指望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这一切,并在美国海军和空军进行干涉之前击溃英国。他指望更大规模的故伎重演,各个击破。他一直是凭借这种伎俩得逞的。那是,他就可以为最后的行动清除障碍了,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的一切征服都将落空。
因此,俄国的危险就是我国的危险,就是美国的危险;俄国人民为保卫家园而战的事业就是世界各地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
让我们从如此残酷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吧!在这生命尚存,力量还在之际,让我们加倍努力,团结一心打击敌人吧!
9时使我们自己也能享受这种无牵无挂的乐趣,然后我们担起明天艰苦的任务,以各种的代价,使我们孩子所应继承的产业,不致被人剥夺;使他们在文明世界中所应有的自由生活,不致被人破坏。因此,在上帝的庇佑之下,我谨祝各位圣诞快乐。
2.二战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和平史观,二战教学,启情点
一
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普及历史常识的同时, 更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判断中, 使学生逐步确立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在九年级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中, 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二战的基本进程, 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教师对启情点把握得是否准确, 直接决定了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的观点: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 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 很快就会被遗忘。 但在战争题材的教学内容中, 拨动学生心弦的启情, 常见以下两个误区。
1.使用战争中残酷情景的图片。 有暴力内容的图片会启动人的攻击性思想与记忆倾向, 虽然这个启动效应对个体的变量不同, 但九年级学生由于对考试的焦虑, 会出现焦躁不安等情绪。 在这种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下, 接触不适宜的信息后, 会带来不可预见的负面结果。
2.直接向学生灌输结论性认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塑造丰满的历史形象, 开展多元的讨论思辨, 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使学生完善历史体系。 这一过程是灵动的, 非呆板的;是动态的, 非静止的。
二
我在组织这一课题的教学中, 就如何选择适当“启情点”进行了一系列思考, 并进行了如下尝试。
在课堂导入环节出示安妮博物馆的图片, 包括房屋建筑、阁楼等。 教师用引导性的语言讲述:这是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安妮博物馆, 它以小女孩安妮的名字命名。 在博物馆的顶楼有一个橱柜, 移开橱柜, 会出现一条通向阁楼的密道。 从安妮12岁开始, 她和家人、朋友等八人有两年多的时间就藏身在阁楼里, 这是为什么? 他们为什么会藏身于此?
通过以上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 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
我通过以下四个设问完成全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的教学: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的战火是怎样蔓延开来的?1942年起的二战有了什么新变化? 法西斯国家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在完成全部知识的教学后, 重新回到关于安妮的话题。
在藏身25个月之后, 安妮和她的家人、朋友被盖世太保抓进了集中营, 非常遗憾的是, 安妮在集中营中病逝。 鲜活的生命被战争掠夺了存在权, 如春笋般坚韧的安妮就这样被涂炭, 战争告诉我们:珍爱生命、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后来, 幸存下来的安妮的父亲整理了安妮在密室中所写的日记并出版, 即为《安妮日记》。 这部书用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窥视了二战, 使个人心灵与人类苦难巧妙融为一体, 安妮用善良和仁慈使人类认识到大屠杀带来的灾难。 然而, 就是这本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著作, 在2014年初的日本, 有近300本遭到了右翼分子的破坏与损毁, 这一行为受到了全世界舆论的谴责。 2014年3月, 日本首相安倍在参观安妮博物馆后表示, “在残酷的环境下, 仍然拥抱梦想”的安妮感动了很多人, 包括他自己。 安倍还称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 是人权受压迫的时代, 希望21世纪不要发生类似的事件”。 希望安倍能言出必行, 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在全课的最后, 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读一段摘自《安妮日记》 的文字:“当我抬头凝望天空, 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 残酷终将结束, 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 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 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 ”教师反问:藏身于密室中的安妮尚且对自己的理想充满了希望, 更何况是生活在和平时代中的我们?
三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以安妮为主线连接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的导入与小结, 从以下三点完成了对本课情感的升华。
(一) 珍爱和平、珍惜生命、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灾难是毁灭性的, 战火席卷了61个国家与地区, 全世界的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 而在这5000万中, 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被当做 “不受欢迎的人”而被残忍杀害的。 这些数字在告诉后人, 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任何战争的发动者都是人类的罪人。 应该用和平史观贯穿历史课堂, 从读史中懂得无论在过去, 还是现在与将来, 和平是最重要的。
加强对和平史观的培养, 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对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青年学生是非常关心时事热点问题的, 也容易产生冲动或者错误的想法, 当拥有和平史观后, 就能够冷静思考, 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 整理出应对热点问题的正确态度。 因此, 和平史观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 乃至对于未来世界的面貌, 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对待日本的正确态度。
日本是二战的亚洲策源地。 在战争中, 日本给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付出了近250万人伤亡的代价, 也是截至目前为止唯一遭受原子弹袭击的国家。 但如此铁一般的罪行, 日本从未真心悔过。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 我没有选择直接批评日本的方式, 而是寄予希望, 希望日本能够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 这样做的原因是,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中, 已经有很多对日本的不满、甚至是仇视, 如果在此处再次强调, 则会增加学生不愉快的记忆量。 因此, 寄予希望的处理方法比较巧妙地引导了学生对日本正确态度的形成, 希望学生能够在牢记历史的同时, 放眼未来, 从未来中日两国的合作与发展角度进行考虑。
(三)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选读《安妮日记》中的内容, 借用安妮之口, 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 人生的初步理想处于正在规划的过程之中, 这个理想或者远大, 或者微小, 也有少部分学生的理想是空白的, 是随遇而安的。 因此, 在学生处于徘徊阶段, 借用安妮的坚定进行鼓励, 不仅可在激励学生立志当高远, 而且可培养学生为实现理想所需的顽强意志。 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所说的:“老于旅途的人, 走到平坦的地方, 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 走到崎岖的境界, 愈是奇趣横生, 觉得在此奇绝壮丽的境界, 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 (李大钊, 《李大钊文集·下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691)
综上所述, 教师要擅长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 挖掘历史事件中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律与理论, 从小处着手, 寻找到适合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启情点,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周桂华.如何完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学周刊, 2012 (15) .
[2]胥江.中学历史教学中和平价值观的培养.扬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3.
3.影像中的二战反思录 篇三
日本人的惯性遗忘
星条旗插上硫磺岛,这张拍摄于1945年2月的历史照片可谓是历史的经典定格。当年在太平洋小岛硫磺岛上,日军与美军曾展开过殊死拼杀,而那场残酷的拉锯战后来也被形容为太平洋上的绞肉机。
后来以这场战役拍摄的电影有不少。其中的代表作有2006年美国著名导演克里特·伊斯特伍德所连续拍摄的两部反映这场战争的影片,第一部叫《父辈的旗帜》。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硫磺岛战役的第五天,5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1名海军军医以及1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那张著名的历史照片的故事——他们把美国国旗插上了硫磺岛的制高点。这部电影是从美方的视角来看待这场战役的,凸显的也是美军惯有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影片中同样被强化的还有日军的非正义化形象。那么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从日方的角度来解读,又将是怎样的情景呢?
于是便有了克里特·伊斯特伍德以此题材拍摄的第二部电影《硫磺岛来信》。此次导演以日方的角度来讲述当年的那段历史,电影的主角正是一群在战场上写着家书,每天都渴望着早日活着回到故乡的日本士兵。整部影片着重刻画的是日本士兵的那种对家乡的眷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从《父辈的旗帜》到《硫磺岛来信》,这两部电影曾让人这样问过克里特·伊斯特伍德:“为什么要用两部电影从敌对双方的角度来表现这段历史?”克里特·伊斯特伍德回答说:“尽最大可能还原最真实的历史。”那么这些二战电影和真实的史实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这些电影又是怎样折射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呢?
2014年8月6日,人们在河中放置河灯,纪念广岛原子弹爆炸69周年。而就在前一天,一场葬礼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行,葬礼的主角名叫西奥多·范特克,享年93岁。他是二战期间在广岛执行原子弹投放任务的飞行员之一。范特克曾回忆说,当时自己并不知道原子弹爆炸的原理,也不清楚爆炸的冲击波是否会把自己的轰炸机撕成碎片。在按下投弹按钮漫长的43秒之后,蘑菇云升腾而起。
日本电影《黑雨》讲述的正是这段历史。20岁的野子在回家的小船上,也看到了强烈的闪光,并被黑雨淋湿。回到村里,相继有人死去,大家每天都谈论着如何医治原子弹爆炸后的后遗症。多年后,野子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死亡悄悄向她靠近。
1991年左右,日本有两部不错的电影问世,其一便是《黑雨》,其二便是著名导演黑泽明导演的《八月狂想曲》。确切说,这两部电影反映的都是同样主题。《八月狂想曲》写的正是一个年轻孩子回去长崎看原子弹爆炸的历史,当时很多日本小孩并不知道是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放了原子弹。
在早期的日本电影里,有很多像《黑雨》中这样的平民受害者。战后日本百废待兴,电影作为一种精神安慰剂,承担起激励民众的重任,对战争的批判和谴责也成为那一时期常见的题材。这种持续对战争的反思电影浪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在电影《战争与人》三部曲中达到了高潮。再之后,这样的题材在日本电影界开始渐渐销声匿迹,反之描写日本人如何被空袭以及为国献身的神风特攻队成了二战电影的主要题材。
2013年12月31日,日本电影《永远的零》在寒风中热映。职业军人这个曾经被避讳的形象再度活跃在银幕之上。《永远的零》作者百田尚树在2006年出版同名小说时即大获成功,成为当年畅销作家,其销售量达到400万册。百田为自己辩解说:“我意识到那场战争的亲历者们正从日本消逝,这就是我创作《永远的零》的契机。我认为必须把父辈们的伟大时代讲给年轻一代知晓。”影片上映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前往观看,并表示非常感动。然而这部让日本首相非常感动的影片却受到美国人的批评。但《永远的零》并非第一部美化侵略历史的作品。
2001年,影片《独立》在日本上映,引起印尼等国家媒体的强烈抨击,印尼政府也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抗议。影片中,入侵印尼的日军被美化为协助印尼等国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战士。这种混淆历史真相的做法,很容易蛊惑不了解历史真相的年轻人,进而起到鼓动民族情绪,煽动民族主义的作用。
2013年的皮尤调查中心数据显示,63%的日本人认为日本已为战争做出了足够道歉。而在18-29岁的年轻人中,持有这一观点的比例则更高,达到73%。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一代对历史的真相并不了解,甚至是似是而非。因为这些电影没有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会让更多的日本人认为日本是受害者。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仍然还有一些日本电影人在努力正视历史。享有国际声誉的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在80岁那年也做了一场有关历史的《梦》。这个《梦》发生在一个阴暗的隧道里。战争结束后,剧中的“我”是唯一的生还者,回家途中遇到一个从隧道中走出来的士兵,已经阵亡的他认为自己没有死亡,他说他回到了家,还吃到了母亲做的饭菜。剧中的“我”一再证明他是死过的人,他才不情愿地离去。接着,全部阵亡的第三小分队列队从隧道中走来,“我”像劝第一个士兵那样,劝他们全部回去安息。
影片中生者与死者的超现实对话、梦境般的影像色调传递出老年黑泽明对生与死的思索。在将近70年的时光渐渐散去之后,老一辈的日本电影人开始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演绎成一场亦真亦幻的梦,这究竟是迫于现实压力的无奈选择,还是艺术表达的极致?
德国人的重新定位
nlc202309051508
一个民族最不光彩的历史,往往是对外战争。吊诡之处在于,创造这段不光彩历史的民族主义情感和需要,同样会本能地掩盖和美化这段历史,这就是一个民族正视历史的困境。一国公民如何在国家记忆中建构自己公民身份,关键就在于审查和正视历史,然而这一步却是非常之难。也正因如此,世界对于二战后的德国及德国人心怀敬意,因为同样作为战争发起者,德国人突破了这一困境。
在电影的反思当中,德国导演约瑟夫·威尔斯奈尔在1993年拍摄的《决战斯大林格勒》堪称经典。影片中,别无选择的德军士兵费斯在枪决一名苏联小孩时,流下了眼泪,这一幕令人印象深刻。费斯的眼泪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
这部电影同样是以战争发起者的视角来看待斯大林格勒这场残酷的战役。电影通过一队德国士兵从兴奋到恐惧,再到失落与疯狂,刻画出战争对人精神肉体的双重毁灭。而对于苏军与平民,影片给予了同情与平视。在两军暂时停火的一个片段里,费斯用自己手里的面包交换对方手里的肉块,敌对双方在极端的环境下基于人类生存的本能达成了相互的妥协和理解。而下一秒,冷枪响起,人性再度被埋没在战火的硝烟之中。
从西德前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一跪,到对纳粹分子的清算,再到对受害者的赔偿,人们普遍认为德国人在二战后彻底反省了。然而,如果将时间之轮拨回到二战刚结束的20年,人们会发现德国人的反思之路一开始走得并不顺利。
在这20年里,德国并没有拍太多战争题材的电影。一开始他们选择遗忘历史,因为这段历史令他们感到痛苦。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满目疮痍,多数德国人每天都在为基本生存四处奔波,对纳粹的清算,是西方占领当局的事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罪行累累的纳粹分子逃脱了应有的惩罚。此时西德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纳粹罪行及其残余势力成为了学生运动的攻击目标。1968年11月7日,在大庭广众之下,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给了原纳粹党员、西德总理基辛格一记响亮的耳光。在她看来,二战结束仅仅20年,一个原纳粹党员可以当上联邦总理,这是德国的耻辱。
虽然在战后几十年中,德国也避免反思战争,相信其脆弱的民主无法承受纳粹时代的真实记忆,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社会在反思纳粹的历史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60年代的西德出现了一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新浪潮运动,其中涌现了多位后来享誉国际的电影导演,这批导演将对社会的批评视为电影的核心。
1979年,施隆多夫通过反纳粹电影《铁皮鼓》讲述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影片中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奥斯卡通过鼓声和尖叫声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这个小男孩每次尖叫都会有东西破碎。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是导演对战后德意志民族的反思。该片在1980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近20年,德国的二战电影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电影人从更加多元的历史角度来反思战争。这其中,2004年上映的《帝国的毁灭》引起一阵热议。希特勒,德国二战电影中一个绕不开的人,有些电影中,希特勒只是一个背景人物;有些人则把他刻画成一个可怜巴巴的小丑;而更多的电影则把他刻画成一个战争疯子。而在《帝国的毁灭》当中,希特勒既不是小丑,也不是疯子,相反他得到了更多人性化的描写。影片从希特勒身边最后一任女秘书荣格的视角出发,描写希特勒在掩体中度过人生最后12天的情景,该片成为了2004年德国最为抢眼的电影,也引起舆论的争议。
“有必要将一个恶魔刻画成一个人吗?”“德国人要原谅希特勒吗?”面对这样的质疑,导演西斯贝格则表示:“希特勒的所有罪行都是由人来实施的,如果你认为这些只是邪恶的魔鬼的话,那你就太天真了。就只因为希特勒这一个恶魔,犹太人便惨遭厄运,是到了消除这种错误认识的时候了。是当时的制度制造了对犹太人的罪行,就是一部分人对另外一部分人的暴行。”
独裁者的诞生,也是人性异化的过程。影片将希特勒视为人而非魔鬼,表现出德国人在对待二战历史的态度上日渐成熟。同时,影片也在引导观众思考德国人在二战中的个体责任。影片的片头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性独白,此人便是希特勒最后三年的私人女秘书特劳德·荣格:“我并不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当初我可以说自己不愿去元首的司令部。但我没有这样做,我太好奇了,我没有意识到命运把我带到了一个不曾想到的地方。直到现在,我依然不能原谅我自己。”
这段历史对于每一个德国人来说都有明确的定义,即便是在二战后出生的人,都会在未来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正视历史,也包括对人性本质的反思。新一代德国人正在从新的视角来看待历史。经历战争的第一代德国人会对战争感到愧疚、绝望;接着的一代人会带着思考、吸取经验教训的眼光来看待战争,他们会问自己:“如果我在那种环境下我会怎么做?我会有勇气反抗吗?”
战争史对二战的研究没有穷尽,电影对二战的创作也未结束。因为直到今天,当年的血泪和辛酸依然令人唏嘘,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该如何去审视这些过往。如果不正视历史,那么这个民族的记忆将会被扭曲,甚至被中断。所谓继往开来,就是只有坦然地面对过去的历史之后,才能真正满心砥砺地大踏步前进。正如作家福克纳所说:“过去没有死亡,甚至没有过去。”
4.读《二战岁月》有感 篇四
一位叱咤欧非战场的将领,一位改变历史进程的将领,一位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将领,他就是德国三大悍将之一隆美尔,他集虎的勇猛与狐的狡猾于一身,成为二战中著名的战将。
隆美尔出生在纽伦堡,原本想当公务员的隆美尔却误打误撞的当上相伴他一生的装具兵,随后隆美尔叱咤整个西欧。他的第七装甲师号称魔鬼之师,在法国中心地带任意穿梭,他自己坐在最前端的坦克上,昂着炮口冲向巴黎,最后在凯旋门上升起了纳粹国旗。这次战斗中,隆美尔勇往直前,冲锋陷阵,在部队多次受到包围,他总能乐观向上、永不放弃,最后率部队冲出重围。这种精神打动着我,做什么事都要逆流而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在1941年1月,隆美尔来到北非,这是他人生辉煌时期,也是走向衰弱时期。隆美尔刚临北非就扭转了败局,在非洲荒漠刮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英军全面溃退。这次战斗,隆美尔做事果断、刚正不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向英军,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称号。隆美尔这种做事方法告诉我们做事要当机立断,勿不可优柔寡断,否则就会错失良机,而且会机不再来。
在1942年8月,隆美尔迎来了他一生的劲敌蒙哥马利,这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悍将,却败下阵来。但隆美尔并不慌张,更不胆怯,他有序的组织部队撤离,撤回德国。不过这件事并为压倒隆美尔,很快他又出任B集团军总司令,在诺曼底一战中重创盟军,自己也受了重伤,但是他仍指挥战斗。他的那种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深
深的激励着我,他让我成为一名真正不放弃、不抛弃的男子汉。
5.勿忘二战作文 篇五
二战,是当今全世界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争,也是全世界的一场恶梦,谁也忘不了那1940——1945年的悲惨时期。
由德国、日本、意大利几个主要国家为首的法西斯主义者放肆的入侵着世界各国,60多个国家参加战斗,死伤成千上万,波及20亿人口,战火延续到非、美、欧、亚洲、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不管罪恶的法西斯侵略者,无论有多么强大的力量,最终都会被正义所消灭,全世界人民心中正义的力量才是强大和永恒的!
6.二战教学反思 篇六
【关键词】二战;反思;朗读者;德国年轻一代
一、战争参与者的反思
以《朗读者》为例,它以40多岁的电车售票员汉娜和学生米夏的忘年恋为线索,将战后的德国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汉娜年轻时参加过党卫军做过集中营里的女看守,战后找了份电车售票员的工作,暂时逃开了战后对纳粹的审判。一次偶然,下班回家的汉娜和生病的米夏相遇,汉娜把米夏送回家,两人由此产生情愫,开始了一段忘年恋。汉娜喜欢听米夏朗读,直至一次汉娜不辞而别两人的爱情无疾而终。多年后的一天,成为法学系学生的米夏在法庭的被告席看到了汉娜,原来汉娜曾经是纳粹集中营的看守,和其他几位看守一样,因一部由二战幸存下来的犹太女作家的回忆小说而受到指控。其他几位看守都极力否认自己的罪行:把犯人锁在失火的教堂里,每月都挑选几名犹太人。只有汉娜对此供认不讳,汉娜的供词令人震惊,她说,如果不杀死那些人,就没有足够的地方给那些新来的犯人。虽然教堂失火了,但她是看守,不能把犯人放走,这是看守的责任。这些供词立刻引起了听众的愤怒,汉娜这个战争的参与者,看似对自己的罪行毫无忏悔之心,好似她的所作所为都是天经地义。其余的看守污告是汉娜一人所为,在确认笔迹时,汉娜因为不愿公开自己是文盲而承受了罪名。此时米夏也渐渐明白两人恋爱时汉娜的一些奇怪举动:她从不自己念书,也不看地图,看菜单时紧张的表情,被升职为文员时却辞去工作……他知道汉娜不是主谋,他试图理解,可仍然原谅不了她的罪行。与此同时,法学系的其他学生却对汉娜的言行感到愤怒,甚至有位学生说想杀了她。在他犹豫不决之时,汉娜罪名成立锒铛入狱。最后汉娜在监狱自杀,把她存下的钱留给了那位犹太女作家。汉娜这个形象,既令人同情又令人憎恨。她即是集中营里的失暴者,又是战争的受害者。她既是一个看守,又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没受过受教育的文盲。汉娜在监狱听米夏寄来的小说录音带,开始学习写字,也从监狱图书馆借了很多关于二战的书籍,汉娜其实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这部影片看似情节简单,却引发了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它的原著小说刚一出版,就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所有人都在讨论这部朗读者。而它也早已超出汉娜和之间的凄婉爱情故事,提出了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二战后人们该怎样对待他们的父辈在战争中的行为,而战争参与者中普通人的命运又该如何发展。
除了纳粹集中营里的看守员,还有战场上为国拼杀的士兵。德国新一代演员汤姆·希林在《元首的精英》里饰演了一位纳粹高级军官的儿子,他是个气质出众却略带犹忧郁的大男孩,喜欢文学和写作,痛恨战争。可是一心想获得父母认同的他却被送进希特勒的精英学校,每天都过得十分煎熬,他们在执行第一次任务时,被告知出逃的是残暴的俄国士兵战浮,他们吓到瑟瑟发抖,可击毙的却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他日日受着良心的谴责,在道德与残酷现实的夹缝中挣扎,他不愿变成杀人的机器,最后选择自杀,永远沉入冰冷的河底。这个角色与他在《我们的父辈》中饰演的Friedhelm很相似, 也是一位高级军官的儿子,也同样痛恨战争,不同的是他最后变成了战场上的“英雄”,成为了清醒着的杀人机器。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也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战争:“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他对战争的反思从未停止过,可是一切在战争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他不开枪,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士兵替他开枪,他服从于自己的命运,为这场无意义的战争浴血奋战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中间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反思绝不是在战后才开始的,在战场上,甚至在战争开始前,就有人开始进行反思了,这也为德国今天对二战的反思与忏悔打下了基础。
二、德国年轻一代的反思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战结束不久的一段时间里,德国人对战争普遍采取回避的态度。战后的德国成了一片废墟,百废待兴,德国的普通民众更多地觉得自己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无暇反思德国在这段历史中给邻国乃至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而今天的德国在学校教育中上也豪不避讳二战这段历史。教科书甚至还将大量披露二战的照片文章编写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纳粹罪行赤裸裸地展现在历史课本中,但教材本身几乎从不加以直接的主观评判,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德国与波兰在教科书中存在不少分歧,最终在协商下达成了统一。德国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也解释了今天的德国人为何能如此诚恳地反思历史,这与同样在二战中犯下罪行的日本截然不同,虽然几位日本领导人做出过口头的道歉,可是日本民众中还远没有形成全民的反思意识,日本的教科书没有做到真正地面对历史,中日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的争议也远没有得到解决。
德国对历史的反思使它走出了历史的阴影,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同。这种诚恳的态度和直面历史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只有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 本哈德·施林克(德国).朗读者[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2.
[2] 李乐曾.战后对纳粹罪行的审判与德国反省历史的自觉意识[J].上海:德国研究,2005.
7.高中二战复习资料 篇七
1929—1933 经济危机——二战背景
1931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2 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 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5 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1935.10—1936.5 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6 德国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936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1936.7 弗朗哥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
1936.10 德意签订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正式形成 1936.11 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随后,意大利也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初步形成 1937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3 德国吞并奥地利,撕毁了《凡尔赛合约》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 1938.9 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的顶峰
1939 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灭亡,法西斯独裁政权在西班牙建立 1939.8 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 德国闪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39.11 美国通过新的《中立法》——实际上为掌握着制海权的英国购买军火打开了方便之门
1940 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6 德军攻占法国,法国投降
1940.7 不列颠空战——“海狮计划”破产,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1940.7 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1940.9 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9 德、意、日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1941 埃塞俄比亚复国
1941.2 隆美尔增援意大利,进军北非——北非战场进入了拉锯战 1941.3 美国通过《租借法》 1941.6 苏德战争爆发
1941.8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9 苏、美、英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
1941.9莫斯科战役——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1941.10 东条英机组阁,积极进行备战
1941.12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1.1 26个国家代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的正式形成
1942.4 美国飞机轰炸日本东京、横滨等城市 1942.6 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场的转折 1942.7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的转折 1942.8 瓜岛战役
1942.10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 1942.11 “火炬”登陆战
1943.5 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胜利结束 1943.7 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1943.7 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德军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1943.11 《开罗宣言》 1943 德黑兰会议
1944.6 诺曼底登陆——从此,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加速走向灭亡 1944.8 巴黎光复 1945.2 雅尔塔会议
1945.4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
1945.5 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1945.7 《波茨坦公告》
1945.8 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9 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1946.3 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7.3 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1947.6 马歇尔计划
1947.9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9 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北约建立 1949.1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5 签订《友好互助条约》,华约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1949 德国分裂
1950—1953 朝鲜战争 1951.4 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62 古巴导弹危机 1961 越南战争
1961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1967 欧洲共同体 1985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91 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1991.8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联盟变成邦联 1991.8 八一九事件,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
1991.12.21 《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1991.12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简称《马约》 1993.11.1 《马约》生效,欧盟成立 1998 伊拉克战争 1999.1 欧元启用 1999.3 科索沃战争 2001 上海APEC会议
(1)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 社会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主要影响:国内:激化社会矛盾;失业人数增加;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
国际: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引起全球范围的经济战。
(2)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德国: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同时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B、一战,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直接原因: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经过:A、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第一大党。
B、1933年,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法
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
C、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
兵役制,第二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日本:历史原因:缺乏民主传统,华盛顿体系压制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
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经过: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日本一步步走
上了对内独裁,对外扩张的道路。
B、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C、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3)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同:①都是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②都是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
③国际关系中不利地位的影响(对凡—华体系不满,都极力想打破); ④统治阶级的支持
异:①德国: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
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而是依靠现存的天皇和军部法西斯势力来实现政权的法西斯化,通过由军部控制内阁来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而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
②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首先针对的目标是国内的革命力量。法西斯政建立起来后,才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日本:首先发动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4)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埃塞俄比亚军民抗意斗争、西班牙内战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七七事变后,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③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④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⑤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和关系:中国人民的抗战,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这两个战场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并互相促进,它们对反法西斯斗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⑦1938年10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宣告破产。
⑧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埃塞俄比亚军民抗意斗争:
原因:战略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
过程:①1935 意大利不宣而战,埃军民粉碎意速胜企图
②西方大国的纵容政策使得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暂时失利,1936年,埃塞俄比亚沦陷
③1941年,在盟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 失利原因:①埃塞俄比亚国小力弱
②缺乏国际援助——绥靖政策 ③意军强大残忍
西班牙内战:
内战的爆发:1936年,人民阵线组建共和国政府,佛朗哥叛乱。德、意的武装干涉:
原因:①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
②敌视包括共产党等左派参加的共和国政府
③企图控制西班牙和西属摩洛哥,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切断英法与其殖民地的联系
④把西班牙变为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性质的变化: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
族解放战争。
国际反应:英、法、美“不干涉”政策;苏联、国际纵队的援助 性质: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失败:1939年3月叛军攻陷马德里,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
(5)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原因:共同的利益需要——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过程:①1936年,德意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②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反共”为旗号
③1937年,意加入,三国轴心形成。这样,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初步形成了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6)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绥靖政策含义: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为保住既得利益,自身安全,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试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向苏联的政策
主要推行者:英国、法国、美国 表现:A、英美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B、英法控制下的国联没有把重要战略物资列入对意大利的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
C、英法美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D、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 E、英法制造慕尼黑阴谋
影响:①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增强了其实力
②干扰或葬送了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③暴露了英法的虚弱,最终将作茧自缚。历史教训:历史证明,“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世界人民深受灾难。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法西斯主义威胁人类社会和国际安全时,全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阶段。
(7)《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
主要内容:①双方互不使用武力
②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动对象时,另一方不向第三国提供任何援助
③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④秘密协定:规定了苏德两国势力范围界限
后果:对苏联:①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②粉碎西方大国“祸
水东引”的阴谋;③瓜分第三国,争夺势力范围。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
(8)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
时间:1939年
标志:德国闪袭波兰
(9)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波兰:①波方:部署不当;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
②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③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法国:从德国看:①蓄谋已久,准备充分②闪电战战术运用得当③曼施坦
因方案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从自身看:①固步自封,完全按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行事②迷
信阵地战和马其诺防线③忽视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的作用
(10)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意义: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不列颠之战: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的破产
英国能粉碎德国企图的原因?
A、英国方面:①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②政府抵抗决心坚定
③军事设施先进(雷达等)
B、德国方面:①空军处于优势,但他国领土作战
②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空袭重点:初期重点打击英国的军事设施;后期重点转向伦敦等大城市;影响:减轻了英国机场和飞机制造厂的压力,给英国提供了扭转战局的时机。
影响:①致使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军一直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
②为后来第二战场的开辟,盟军的反攻提供了根据地 ③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11)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突袭。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12)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联盟形成的历史背景:
①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根本)② 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与自由。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① 美国改变、放弃“中立”政策:1939年新的《中立法》——1941年通过《租借法》,确定了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② 英联合:1941年8月《大西洋宪章》
③ 支持苏联:1941年9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定关于美英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 ④ 全世界联合: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性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① 盟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优势,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 轴心国之间缺乏必要的战略配合,如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同盟国有统一的战略,如英美确立的“先欧后亚”的原则。
③ 尽管在联盟内部不时产生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他们共同的目标。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他们在战争中互相配合,并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13)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
莫斯科战役:
过程:1941年9月底,德军向莫斯科发东进攻。12月6日,苏军在朱可夫将军指挥下大举反攻,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获胜的原因:
① 对严峻的形势,苏联军民同仇敌忾,与德军展开生死搏斗,誓死保卫祖国。
② 大量增援部队从东部源源不断开到莫斯科。③ 俄罗斯的严冬寒冷,德军缺乏御寒设备。④ 德军骄傲、狂妄,对形势估计不足。⑤ 朱可夫将军的优秀指挥才能。⑥ “闪电战”战术开始被苏联掌握。
⑦ 红场阅兵式极大鼓舞了苏联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心。(苏联的民族传统、列宁思想的指引)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意义:
① 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② 希特勒将面临一场旷日持久的两线作战。③ 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
④ 具有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苏联人民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英美也加大了对苏联的援助力度,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斯大林格勒战役:
德国目标:夺取苏联重要的战略物资产地高加索。保证德军南下高加
索的安全,北上迂回莫斯科。
过程:1942年7月开始,11月,苏军发动反攻。1943年2月,苏军发动最后反攻,德国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意义:①是苏德战争中最为激烈的战役,使苏德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转折
②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的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途岛海战:
过程:①1942年4月,美国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
②1942年6月4日,日军向中途岛发动进攻
③4日—5日双方展开海空大战,结果,日本失败
意义:从此日军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双方成败原因:
美国:①美军事先破译了日军密码,洞悉日军企图,提前部署兵
力,使日军对中途岛奇袭的效果未能达到 ②美军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战机,指挥果断
日本:①日军分散了占绝对优势的兵力
②日军战术陈旧,仍想通过古老的舰炮攻击的战术
③日军特混舰队担负攻击中途岛和引诱美军舰队的双重任务,装备的更换使日军错失战机
阿拉曼战役:
经过: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德意军队被迫全线后撤。北非战场的形势也发生了转折。
原因:德意:①德意军队的战线太长②军队的给养供应出现困难。
英国:①英军经过紧急补充,集中了大量兵力②蒙哥马利的优秀指挥才能。
三大战役的影响: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的胜
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结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是由各国军民在不同的战场上共同完成的,而不是只依靠某一战场的某一战役而单独实现。
(14)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
瓜岛战役:经过:1942年8月,美军率先反攻,夺占瓜岛
结果:日军失败,被迫从瓜岛撤退
意义:美军从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意大利投降:①1942年美英联军“火炬”两栖登陆,北非德意军队陷于
两线夹击中
②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顺利结束 ③1943年7月,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④意大利政变,最先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库尔斯克会战:时间:1943年7 月
结果:德军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诺曼底战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A、背景:1943年各个战场反法西斯战场都取得了胜利;盟国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B、“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战(1944年6月6日)C、意义:从此法西斯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
(15)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
开罗会议:(1943年11月)
参加国:中、美、英
会议内容: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
还中国
意义: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承认
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
参加国:苏、美、英
内容:决定在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战后处置德国;成立国际组织。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内容:加快战争进程,战后对德的处理和战后世界事宜的安排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
背景:在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来临前夕
内容:①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
②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16)德国、日本的投降
德国:A、1945年春,德国在阿登地区的最后一次反攻被粉碎
B、西线:英美盟军强渡莱茵河,在鲁尔区围歼了西线德军主力 C、东线:苏军发动强大攻势,兵临德国首都柏林城下
D、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苏军对柏林发动最后进攻 E、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
F、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日本:A、1945年初,美军逼近日本本土
B、4月,美军攻占硫磺岛和冲绳岛,盟军飞机开始轰炸日本本土 C、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D、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对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予以打击,中国抗日军民发动战略反攻
E、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
(17)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
德国:种族灭绝政策,犹太人遭到疯狂迫害 日本:在沦陷区的大屠杀,使用生化武器
(18)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
危害: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战争使人类理性得到张扬,人权与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持和平的联合国随之诞生
②二战改变了世界格局,美苏成为两个世界一流大国,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继续衰落,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美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霸主
③二战促进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④二战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兴起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A、警惕法西斯势力抬头,对法西斯主义绝不能姑息养奸 B、面对法西斯势力的进攻,要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C、建立相对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 D、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
E、处理好经济纠纷,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防止其引发战争 F、落后就容易挨打,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
(2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过程:①二战后期的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②二战后初期,美国力图“领导世界”,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地位。
③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④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⑤1947年6月,马歇尔计划提出,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⑥1947年9月,“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形成 ⑦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⑧1949年北约与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2)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过程:①1951年4月,法德等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2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条件: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了民族独立,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
②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
诞生标志:1961年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宗旨和原则: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影响:①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4)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
(25)“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
形成:①苏联解体使两极格局瓦解
②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建自己主导的单极世界 ③多个国家的崛起或国家联盟的出现且主张推进多极化
表现: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欧盟的成立、日本的发展、俄罗斯的复兴、中国的崛起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26)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
标志:1993年11月《马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
影响:使得欧洲实力大大加强,减少了对于美国及北约的依赖,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动了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7)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
表现:①1990到1997年,连续七次挫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提案
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发展中国家经济以比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形成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鼓舞、推动了整个第三世界的发展
③中国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④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国政府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的恶化做出了贡献
(28)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8.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篇八
笔者水平有限,见识难免有局限偏颇之处,若有错谬,还望方家看在笔者秉心公正,有勇气去用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的份上,加以宽宥,且能不吝指正。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五、苏联人力优势体现的关键
这段是转引来地,思路侧重与笔者有所不同,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起来看,能对苏德战争的胜负本质有更深入的认知。
苏联在人力方面真正的优势,其实不是总量优势,而是效率优势。在总量方面,苏联确实对德国占到2:1以上的优势,但是加上仆从国的抵消和战损比的劣势,苏联在42年下半年的时候,实际在人力总量方面的优势,实际曾一度消失但实际不是这样算的,问题没那么简单当时苏联人力—被占领土人力乘以战损比,实际小于德国+仆从国人力。但这时苏联的另一个人力优势显现了出来——效率。由于苏联在人力动员效率上占优,使他可以比德国先一步达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简单来看,这就好比两支等长的蜡烛,苏联这支烧的旺,一时之间会占得明亮,而德国那支旺起来比较的慢,一段时间内会显得暗淡,但却可以烧的更久。
但问题比这略微复杂一些:此时的苏联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锁进了箱子,但总量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率先旺盛起来,就应该努力去解放被锁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长,甚至增长。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烧达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么苏联的人力就会盛极而衰,在绽放出一抹灿烂的辉煌之后,最终黯淡下去。
看来,在动员率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只要能够阻止住苏联的这一抹辉煌,就可以将苏联的人力优势耗尽。可惜,德国原本曾有机会做到这一点,却没有这么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动员速率低于对手的情况下,在自身尚未达到峰值之前,迫于西线形势的压力,草率的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这就为苏联发挥其效率优势提供了变利,这一战,是在德军尚未达到动员峰值的情况下发动的(德国的动员峰值是43年下-44年中,此时尚未完成后备军的编练,只是在东线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已);而苏军则凭借效率优势,达到了战争期间的峰值(这个峰值一直到战争结束前,才被占领了整个欧洲东部的苏军所超于,即使是44-45年初大获全胜的苏军,也无法在规模上和43年中的苏军相比)。
于是,一个尚处在动员途中的德军就被一个已达到动员峰值的苏军大败了,虽然苏军在会战中付出了远比德军更大的代价,但他随即就获得了解放领土上庞大人力的补充——苏联庞大的人力优势终于被松绑了。至43年末,这个数字达到430万,略等于同期苏军的损失总数,使其可以继续维持其强大(加上其中的可恢复损失,优势还将扩大)——现在,苏军这支蜡烛不仅可以明亮的燃烧,而且可以持续的燃烧了。
而反观德军,虽然他的人力尚未彻底利用,却已经丧失了彻底利用的机会了——他将来不及达到自己的动员峰值,更不可能和可持续获得补充的苏军相比较,只能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来尽可能的维持军队实力。这时候,唯一可以支撑德国的,是他尚有数百万人力可供利用,尚有庞大的军工潜力可供开发——但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盟军的登陆彻底断送了德国细水长流式的人力模式,现在,德国这支蜡烛不仅没有对手明亮,而且也不可能比对手烧的长久了,因为他将被迫在另一头再点起一个火苗。这两团火苗将同时燃烧这支并不明亮的蜡烛,并将其彻底耗尽。
9.二战ppt结尾总结 篇九
(1) 斯大林格勒战役:
北:九下P45 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2)诺曼底登陆:
北:九下P46、人:九下P41 1944年6 月6日,美英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3)攻克柏林战役:
10.生命奇迹阅读答案二战期间 篇十
1.(1)不声不响(2)百思不得其解(3)愁眉苦脸2.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刻!3.(1)母亲一直没有流泪,她在跟生命赛跑。她在心里说,在儿子考上大学之前,一定不能让死神撵上。(2 儿子去复读,母亲还不能倒下。儿子需要钱,需要帮助。
①德国二战结束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他的妻子因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②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她两岁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地观望。③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量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曾经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街坊邻居没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干脆把孩子扔掉。④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⑤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那么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⑥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乞求邻居们说:“给他点儿爱吧,他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天使的。” ⑦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幼小的心灵。艾娜告诉,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⑧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⑨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学都陆陆续续地收到了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在。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劳,他开始有一丝失落,不知道自己的出生究竟是对是错。⑩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刻是多么神圣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易,他多想自豪地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但是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不会有谁关注我的成功的!“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念他的名字了,于是移动着沉重的脚步,沮丧地向台上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冲着他微笑。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如此的礼遇有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1.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体现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有(依次答出四处即 可)、、、。2.雅克里被邻居送往教养院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是。3.阅读第⑧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雅克里是如何“痛改前非,认真做人”的? ②支撑他这样做 的信念是什么?4.第段中加横线词语“这”指代的是。5.第段中雅克里激动地说:“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你认为“最好的礼物”含义是什 么?6.文中写道:“两岁的孩子正伸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艾娜“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 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请你揣摩一下:当时艾娜心里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认为她会这样想? 揣摩艾娜心理: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顺叙。二战结束后;第二天;孩子长大了;直到有一天;半个月后;从此;中学快毕业那年;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依次答出四处即可)。2.答案要点: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他是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人们的歧视,因此变得性情古怪,常常以恶作剧为乐。3.①在别人的毁与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 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②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4.答案要点: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5.答案要点:最好的礼物是别人对他的理解、尊重和关爱。6.答案之一:孩子是无幸的,他不应该为父亲的罪行承担责任。因为艾娜有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理解。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①德国二战结束后,一个纳粹战犯被处..”主要考查你对记叙文阅读,记叙顺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考点名称:记叙文阅读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记叙文特征: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九、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十、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十一、记叙文的写法: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及主要经过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7、侧面描写记叙文表达方式区分:1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在记叙的过程中,有些地方需要说明,还需要辅之以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叙述人称的特点及作用区分: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记叙文的阅读题步骤: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特点。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记叙文写作结尾法: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
3、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4、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5、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
考点名称: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如《》一文,就是从作者到开始写起,再写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2.倒叙
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如《》、《一件小事》、《》、《》等。3.插叙 4.补叙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第十六回《智取》一节,叙述在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地交代了、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5.分叙
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顺叙法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倒叙法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插叙法
【特点】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
补叙法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
儿子再有一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但医生告诉母亲,她得了绝症,而且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母亲没有把医生的话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儿子。母亲生活在乡下侍弄几亩薄田,农闲时就去村口卖冰棍,攒钱供儿子念书。儿子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是儿子惟一的精神支柱。没有母亲,儿子就在学校里吃不上饭,更不用说读书学习了。母亲不声不响,她拒绝接受医生化疗的建议。因为她知道,需要一笔昂贵的费用。而自己只有一个月的生命了,多维持几天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母亲照旧去田间劳作。玉米长势喜人,谷子眼看着也要大丰收了,母亲不想放弃。母亲仍然去村口卖冰棍,她不去,孩子们想她,母亲去党校给儿子送伙食费,母亲喜欢看儿子一身校服精神快乐的样子„„这一切,母亲都舍不得放弃。母亲一直没有流泪,她在跟生命赛跑。她在心里说,在儿子考上大学之前,一定不能让死神撵上。就这样一年过去了,母亲在忙碌中忘记了自己的病痛。儿子高考落榜,整日愁眉苦脸,母亲给了儿子一记响亮的耳光,儿子被母亲这一耳光打清醒了,他在母亲面前发誓,一定重新振作起来。儿子去复读,母亲还不能倒下。儿子需要钱,需要帮助。于是,母亲仍然顽强地奔波着。县邮政局送高考状元通知书的喜车来时母亲正在村口卖冰棍,她颤巍巍地接过录取通知书,眼泪滚滚而下。突然,母亲伏在冰棍箱上,再也没有站起来。大家把母亲送到医院里。医生诧异地发现,她就是两年前那个已被医学宣判死刑的病人!母亲得的这种病,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药物能攻克。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又活了两年多的时光?医生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件事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母亲用生命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医学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却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只有她的儿子知道那个奇迹产生的原因。那就是:母爱。1,根据意思,请从第三至第八自然段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括号内。(1)形容沉默不语()(2)多次地、反复地思考也不能理解(3)紧皱着眉头,满脸苦相。形容忧愁苦闷的神情。
2、捧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母亲“眼泪滚滚而下”,此刻她会心里说些什么呢()
3、联系全文,扣住文章结尾的“母爱”,从文中找两处内容说明()
【二战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二战人物简介10-14
教学反思 词汇教学的反思09-05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12-08
树立教学反思意识,提高教学反思能力01-11
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体育教学反思12-16
顶岗实习教学教学反思06-12
高三物理教学教学反思06-13
拼音教学dtnl教学反思07-01
教学反思及教学案例10-29
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