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共16篇)(共16篇)
1.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 篇一
存款,债券,股票的主要特点:
1.存款: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存款流动性差,收益高于活期存款,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低。但也存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
2.股票: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越大,投资风险也越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利润的投资方式。
3债券:
(1)国债:风险小,国债利率较其他债券低,但一般高于相同期限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2)金融债券:利率通常低于一般的企业债券,但高于风险更小的国债和银行储蓄存款。
(3)企业债券:是一种风险大的债券,企业债券的利率通常高于国债和金融债券。
2.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 篇二
一、自然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
人生活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地理环境有着感观的认识和亲近感,同时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人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模型,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而中学地理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岩石、水文、植被等环境要素,均有相关原理指导与规律陈述,将两者整合能巩固学生的地理学习,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进一步地了解环境,认识生活。
教师可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选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桔红色?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近地面大气中尘埃多,颗粒料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难被散射。)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将问题比喻形象点、直观点甚至于夸张点,效果也很好。如讲授“季风环流”(或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季风的成因,我以在夏日里去游泳为例,让学生赤脚走在沙滩上或露天泳池的水泥地上,脚感到很烫,而到了水中之后,就感到凉爽了。拿一只空壶和一只装满水的壶放到煤气灶上烧,过一段时间用手触摸,感到谁烫?(空壶)把空壶和有水的壶拿到一边降温,再过一段时间,谁先冷却?(空壶)由此可见,在同样的温度变化下,组成大陆的物质升温快,降温也快。而海洋中的水正好相反,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冬季大陆的气温比海洋低,气压比海洋高,风就从内陆吹向海洋,夏季反之。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践经验相联系,我再启发引导加以分析、归纳,刻板的死知识变成了来自实践的活知识,学生个个集中了注意力,并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中尽情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人文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
生活离不开社会经济背景,每个学生的生活是社会经济的个体特殊反映,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学地理密切相关,吃、穿、住、行、游、学无不与地理联系密切,工厂、农田、交通线、建筑无不富含地理信息,社会热点诸如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且在生活中学生都有所了解。文化生活中诸如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等,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处处有,时时有。因特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看电视也是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更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面对面》、《幸运52》、《科学探索》等,都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地理知识。可见生活的人文地理知识来自对社会经济的观察和体验,来自报刊杂志的介绍、影视中热点的分析,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与考察周围企业,以地理原理分析合理性。如讲过“工业的区位选择”之后,可让学生观察与考察学校周边、家址附近工厂分布和生产情况,搜集相关的资料:(1)描述各工厂在本区域中的区位;(2)讨论建立这几家工厂有利和不利的区位条件;(3)这几家工厂各会出现什么污染及污染产生的机理;(4)判断各工厂的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好方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会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家乡的经济和生态,学以致用。
3.《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例析 篇三
例1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
A.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 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C. 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 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易错知识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解析材料中台湾果农的做法不仅是将不同原料的东西放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给该商品取了有着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名称,A项入选,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项“决定”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不一定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D项说法与题目无关。
答案A
应对策略这类题目要求熟练掌握事物之间的关系,先记准,理解透,后结合材料进行取舍。
例2“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易错知识点民族节日(传统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和感情的集中表达,①入选;民俗节日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②入选;文化遗迹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③犯了移花接木的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④张冠李戴。
答案A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识记及从材料中读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我们把相关知识记牢,并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与题目要求相关的答案。
例3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题探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实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来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D. ③④
易错知识点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在材料中的表现。
解析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社会实践)创造出“深圳精神”(文化创新),它反映社会实践的作用,即①和③,不选④;注意主题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是说明“文化创新将推动社会实践发展”,不切合主题,不选②。
答案B
应对策略解决这类题,不仅需要记牢两者的关系,更要求我们结合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针对性选择。
例4 “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在感动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他们的身上折射出,在当代中国( )
A.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B. 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
C. 中华美德治国化民,指引方向
D.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
易错知识点中华文化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作用。
解析“双百人物”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说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越烧越旺,选项A合乎题干要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D项是移花接木式错误;在当代中国指引方向的是马克思主义,C项排除。
答案A
应对策略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例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名人故里”之争,甚至有炒作负面历史人物、制造假文物等现象。针对这些假文化之名,争经济利益之实的行为,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文叫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易错知识点传统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的区别。
解析本题反映社会热点,体现较强的人文和现实关怀,主要考核传统文化的价值、文化的作用、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先进文化的发展等知识,考核同学们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融会贯通、归纳整合、辨证分析和组织文字等能力,引导同学们全面、正确理解国家政策。
答案不恰当的开发、利用会损害传统文化内在的功能和价值;有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会扭曲传统文化的内涵,不利于文化创新;不利于传统文化内蕴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感召力的发扬;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发展先进文化。
应对策略首先要阅读材料提出核心信息(传统文化),接着围绕核心信息“撒网”(找出相关知识点),再接着结合材料“捕鱼”,最后是按逻辑顺序组织答案。
练习
2011年5月18日至25日,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亲率110人“青海文化交流团”赴台湾举办“青海文化周”活动。据此回答1~2题。
1. 在“台湾—青海文化周”交流期间,青海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福顺与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高层人士会面,达成了相关合作共识。这主要是因为( )
①政治是文化发展的基础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④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 这次活动以民族文化交流为主题,在台北、台中举办青海民间艺术展、综合摄影图片展和民族歌舞表演等,使台湾民众大开眼界。这样做( )
A. 表明文化周是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途径
B. 表明文化交流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C. 使两地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无任何分歧
D. 使得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传播
第六届惠州国际(休闲文化)旅游节第二届东坡节暨2011年惠州转型升级招商引资签约仪式,于7月15日~18日在惠州隆重举行。据此回答3~4题。
3. 此次旅游节以“大美惠州 幸福生活”为主题,以大型晚会、东坡节、2011年“惠州绿道”全国自行车公开赛等为活动内容,办成了一届规模空前、影响广泛、精彩纷呈、效果显著的惠州市民文化体育休闲的节日。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活动②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就一定要大力发展 ③要倡导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④要积极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本届旅游节的重头戏之一——2011年“惠州绿道”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在惠州举行。本次大赛结合国际自行车赛道因山就势、依山傍水建设,集运动、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充分体现了“绿道体育,健康骑行”的活动主题和现代人崇尚自然、崇尚健康的生活理念,与“时尚文化”接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时尚文化”都是先进文化
B. “时尚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
C. 对待“时尚文化”,我们应学会鉴别和选择
D. “时尚文化”是流行文化的体现,应全盘接受
2011年7月19日上午,唐山市创城指挥部召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调度会,研究并部署下一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据此回答5~6题。
5. 唐山市要求教育系统把育人放在首位,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教学内容当中,培养出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有知识、有能力的新一代接班人。这主要是因为( )
①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②思想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是一回事③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A. ①② 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6. 唐山市要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各级各单位要在创建上有新举措,广泛宣传发动,引导和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创建活动。这主要体现了()
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②只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创建活动就能走向成功③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已经成为中心工作
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7.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应该()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尊重差异,包容一切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依法改造腐朽文化取缔落后文化
A. ①② B. ①③C. ②③D. ②④
参考答案
4.精选政治法律必背知识点 篇四
17.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
18.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肯定违法(违反的刑法)。
19.违法(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联系两者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20.犯罪要受到惩罚、刑罚。
21.刑法的目的——预防和减少犯罪。
22.什么是宪法?——在内容上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的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23.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24.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5.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___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8.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9.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5.政治考试必背知识点精选 篇五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因果联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原因和结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二者不可分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3、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和部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发挥。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①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的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又是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6.中考政治必背知识点考点梳理 篇六
有效沟通:前提是彼此了解,关键是尊重理解,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结果是求同存异。
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共同进步。道德和法律,是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竞争中应体现双赢的原则;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
换位思考的实质: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换位思考的要求: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宽容合作的基础。
7.用生活知识证明数学公式 篇七
一、证明1+3+5+7+……+(2n-1)=n2
这个式子怎么证明呢?用代数方法死算,当然不行.
方法1
我们看到这些数的排列方法是按照规律由小到大排列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想象成生活中的一把三角尺. 1,3,5,…… (2n-1)共n组数字如图1排列,如果我们再拿一列同样的数据,把它颠倒过来组合, 如图2,这样一共有n对数,每对数的和是2n,于是两组数的总和是2n·n=2n2,其中一组的和就是n2,即1+3+5+7+……+(2n-1)=n2.
方法2
我们也可以把这些数用图3这样的圈来表示,这里圈的个数可以用1+3+5+7+……+(2n-1)来表示,我们把这个图形看成一个梯形,因为最后一层有(2n-1)个点,所以一共有n层,即高为n,应用梯形面积公式得,于是1+3+5+7+……+(2n-1)=n2.
方法3
我们也可以按图4排列正方形方阵,直观可得1+3+5+7+……+(2n-1)=n2.
二、证明13+23+33+…+n3=(1+2+3+…+n)2
我们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模型来进行直观的证明.如图5,13可以用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体表示,23可以用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体表示,33可以用一个边长为3的正方体表示,我们把这些正方体拆拼成如图所示的只有一层的图形,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些拆解后的小正方体数量为(1+2+3)2. 类似地,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图形得出这个公式的证明.
三、证明勾股定理a2+b2=c2
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平面几何中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定理.
平面上的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度(古称勾、股)的平方和等于斜边长(古称弦)的平方. 反之,若平面上三角形中两边长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边长的平方,则它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所对的边是第三边).
勾股定理是一个初等几何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 是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勾三股四弦五”是勾股定理最基本的形式. 古希腊发现勾股定理的是毕达哥拉斯,所以勾股定理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有很多种,生活中用到的火柴盒,也可以帮助我们证明. 一个直立的火柴盒在桌面上倒下,如图6,长方形ABCD倒成FECG,如果设BC边为a,AB边为b,对角线为c. 四边形ABGF就成了一个梯形.
然后把梯形分成三个部分来计算:
即.
8.生活中常见的错误生活习惯知识 篇八
容易造成肝功能不良、肝硬化,甚至肝癌。健康对策是饮酒不过量,并多食用含维他命B群的食物。
错误八:嚼槟榔
容易患口腔癌。健康对策是:除了戒除吃槟榔外,并应多吃蔬果,补充抗氧化物。
错误九:连续使用计算机三小时以上
长期沉迷在计算机中,对眼睛和身体会形成很大的压力。健康对策是:使用计算机时每30分钟让眼睛适度休息,并活动四肢,平日则增加户外活动量,补充维他命A及叶黄素。
错误十: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
睡眠不足容易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变差,情绪不稳定等。健康对策是:卧室环境保持安静,每天睡足六至八小时,睡前尽可能不喝咖啡和茶。
错误十一:每天睡眠超过九小时
睡眠太长可能使大脑皮质抑制时间过长,进而影响大脑功能,也会影响血液循环的顺畅。健康对策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饮食尽可能保持清淡。
错误十二:刚睡醒立刻下床
银发族突然变动姿势容易引发姿势性低血压,导致眩晕,进而可能造成跌倒。健康对策是:睡醒时先活动四肢再慢慢坐起,避免立刻下床,也不妨多补充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及钙质。
错误十三:未经医生处方而服用中心成药
容易损及肝脏及肾脏。健康对策是:避免服用成药及来路不明的药物,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错误十四:便秘时过于用力排便
排便时用力过度可能使血压升高,容易引发脑溢血。健康对策是:养成每天定时如厕的习惯,多喝水,多吃蔬果及高纤食物,培养运动的习惯,并补充纤维素及益菌。
错误十五:如厕时阅读书报
如厕的时间过久,容易导致直肠静脉曲张,引发痔疮。健康对策是:固定排便时间,保持排便顺畅,同时最好不要带书报进厕所阅读。
错误十六:缺乏运动
9.政治高考必背知识 篇九
(一)明确经济生活中的几种比例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3、股票价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二)把握八个类别的计算题解法
1.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2.关于纸币发行量或纸币购买力的计算题
3.关于分配方式的计算题
4.关于储蓄存款利息的计算题
5.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题
6.关于汇率的计算题
高考政治选择练习题
关于汇率的计算题
例1. 关于货币的计算
在商品可供量不变的情况下,纸币的发行量需要100亿元,而后来发行了200亿元,这时的1元只相当于( )元购买力。如果200亿纸币在此期间平均流通4次,此时1元纸币相当于原来( )元购买力,正确答案为( )
A. 0.5;0.125 B. 1;0.25 C. 2;0.5 D. 4;1
答案:A
解析:解货币计算题,首先要掌握一个基本理论,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第一问,在供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增加,购买力下降,二者成反比关系,由题意看出市场上价格总额为100亿,所需货币量为100亿,现在设购买力为_,则200_=100,_=0.5。第二问,市场所需货币量发生了变化,市场上只需要100/4=25亿的货币量,而现在发行了200亿,设购买力为_,则200_=25,此时购买力为0.125。
措施类题备考方法
在政治高考试题中,很多学生对简答题的解答往往由于答题方法不当,路径不明,导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要想提高简答题的得分率,在全面细致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掌握不同设问类型的简答题相对应的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从而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笔者对不同类型简答题的解题路径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和归纳总结,实践效果不错,现就措施类简答题的具体解题方法谈点粗浅看法。
措施类简答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如__是如何(怎样)做到___的?是如何(怎样)坚持___的。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主体定位法
主体定位法就是根据不同行为主体列出不同措施,主要适用于设问中没有提示主体是谁(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等)应该怎么办的试题的解答。
[例题]: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为确保乳品质量安全提供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并于10月9日起施行。
请用经济常识知识简要回答:如何解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解析]:设问没有指明谁应该怎么做?作答时要从多角度去考虑,围绕经济活动的常见行为主体分别归纳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如下: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市场经济秩序,健全市场法律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道德(信用)建设,促进富有时代特征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
经营者(企业):依法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开展正当竞争,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诚信经营,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消费者: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客体定位法
客体定位法就是从客体角度思考问题,依据特定对象归纳应采取的措施,主要适用于行为主体比较单一的设问题目的解答。
[例题]: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该设问中解决问题的行为主体很显然是国家,而客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时,如果仅从国家角度思考,答案只能是靠死记知识点的无序罗列,而如果从客体角度思考,围绕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两个方面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组织答案,就会有规可循,使结论富有逻辑性。
参考答案如下: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生产、生产力角度)
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角度)
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行互利共赢得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交换、消费角度)
④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效率优先,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分配角度)
⑤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其他角度)
内容定位法
内容定位法就是根据相关问题或相关材料的具体内容,搜寻合理的多样化的措施,主要适用于材料信息比较多的题目中。
[例题]:(全国文综Ⅱ卷39)电力曾经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针对近些年来由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电力紧张现象,国家决定加快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鼓励其他经济成份投资兴建电力企业。一些地方还通过试行电力供应分时定价的方式,缓解高峰时期的供电紧张局面。
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上述材料中发展电力工业的措施。
[解析]:这是一种给出一些具体做法,让考生从中提炼观点的设问,如果考生不能提取材料内容中的有效信息,不会进行相应的关键词转换,就很难取得满意的分数。
参考答案如下:
①发展电力工业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由材料中确保国有电力企业健康发展归纳而得),并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由材料中鼓励其他经济成份投资归纳而得)
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用电,缓解电力紧张。(由材料中分时定价归纳而得)
③政府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保证电力工业适应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考文综政治图表论述题答题技巧
1.高考文综政治图表式论述题命题形式
命题一般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形式,如运用坐标、表格、数据等具体材料说明诸如城乡差距问题、东北落后的原因及我国重要经济政策的正确性等。
2.高考文综政治图表式论述题设问设计
设问体现了对问题考查的层次性和整体性,一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3.高考文综政治图表式论述题答题的能力要求
图表式论述题着重考查考生的如下能力。(1)概括归纳能力。要求考生能从图表的数据中概括出相应的现象。(2)综合分析能力和把握知识内在系的能力。(3)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4.高考文综政治图表论述题答题技巧
(1)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设问要求是正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图表式论述题由材料和设问两部分构成,因而审题应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
10.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 篇十
4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即哲学不仅是一种观点,同时也具有研究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我们普通人通常都有自己的观点,普通人之所以不是哲学家,是因为不具备哲学的另一个要素:方法论,也就是说普通人没有研究方法,没有对自己的世界观做更深入的思考。普通人中的一小部分人对方法思考的人就是哲学家)
44.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不可分割。
45.哲学比具体科学范围更广,是对具体科学的升华。具有普遍性。
46.哲学:共性;一般;普遍。具体科学:个性;个别;特殊。
即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7.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原因:因为我们一般都是先研究具体科学,掌握规律后才上升到哲学高度,所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48.哲学为世界观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9.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50.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哪个属第一位,也可等同于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位。
51.马克思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观点,这种观点称为唯物主义。
52.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发展按时间顺序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是(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但它没有科学依据。
5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即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具有局限性。
5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正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6.唯心主义: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决定物质。
57.判断一个人的话,一种观点是不是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方法是:文字里含有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含有意识决定物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
58.物质与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所有物质都在运动,静止的物质也在运动,因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59.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发产物。
60.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62.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63.实践三个特点:(1)具有主观能动性(2)具有客观物质性(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这么理解第三个特点:人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人的成长也是从出生时的无知慢慢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想做一件事,是根据之前的经验,不论是自己的经验,还是从书本上看到的历别人的教训,不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与以前存在关系,所以实践也是一种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6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即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标和归宿。
66.真理是客观的。
67.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理解记忆:我们对一个规律的认识是在反复的思考验证后才真正认识的;即使我们认识了某一个规律,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个规律等着我们去认识,所以具有无限性;我们每认识一个规律,在认识的世界中,我们就前进了一步,所有具有上升性)。
68.联系的观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记忆方法:联系具有普遍性,万事万物间都有联系,所有具有普遍性;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具有客观性;纷杂的说不清的联系,体现多样性)。
69.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0.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
71.矛盾也叫对立统一(以后见到对立统一,也就是见到矛盾,就如想去北京旅游,但不知道路怎么走,这时候会有两个问题一:请问北京怎么走;二:请问中国的首都怎么走,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7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73.矛盾的对立性也叫斗争性,统一性也叫同一性。(类似于北京,首都,两种叫法,一个意思)
74.矛盾的斗争性或对立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75.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贯通。
76.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从而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
77.矛盾的两点论:矛盾具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78.矛盾的重点论:在认识和改造事物时,要抓住主要矛盾。我们在处理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79.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0.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即抛弃消极的不好的东西,保留积极的,优秀的东西。
8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82.现在总结下前面谈到的哲学上的一些观点:第58点:运动的观点,68联系的观点,69发展的观点,71矛盾的观点。
83.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如高楼大厦,社会上人们拥有的财富,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等;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如一个社会的思想潮流,社会的某种风俗等)。
8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85.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保证,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8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7.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88.一个答题技巧:在问题中有提到人民群众,就要把84,85,86句写上去,如为什么我们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或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等,只要材料中叙述的主要思想是人民群众,把上面提到的三点都写上去不会错。这是遇到人民群众的考点,当考试时遇到其它的考点时,把想到的与这个考点有关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写上去,句与句之间要有逻辑性,不可乱写。
89.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1.生活小知识 篇十一
答:鸡蛋蛋白表面光滑,吃在嘴里与口腔的摩擦力较小,所以很容易下肚;而蛋黄表面粗糙且易碎成很小的颗粒,与口腔表面的摩擦力较大,所以常会噎在食管处不易咽下。因此,吃蛋黄时一定要喝点水进行润滑以防噎着。
2.井水为何冬暖夏凉?
答: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是相对于同一时刻地面上的温度来说的,炎热的夏天,地球表面受太阳的照射和气流的影响,温度升高很快,而地下的泥土只能通过上层泥土从大气中吸热。由于泥土传热慢,因此地下深处的温度要比地面上的温度低,所以井水温度比地面低,假如把井水提到地面上,就会觉得凉。寒冷的冬天,地面上的温度降低得很快,常在0 ℃以下,地表的水凝结形成的冰使得地下深处的泥土不能直接向空气中散热,因此,地下温度变化不大,井水的温度就比上面高。把水提到地面上,就觉得暖和一些。
这种冬暖夏凉现象,在地下室里同样存在,冬季地窖里贮存蔬菜、水果可以防冻,夏季在地窖里贮有蔬菜、水果以可以防腐,也是因为地窖“冬暖夏凉”。
3.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为什么呢?
答:食用盐中的钠离子扩散进入到食物里面后会使食物变咸,由分子动理论中有关扩散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现象越明显。炒菜的温度远远高于腌菜时的温度,钠离子的扩散速度也非常快,渗入到食物中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因而食物很快就会变咸。
4.电风扇用久以后,扇叶的下面很容易沾上许多灰尘,这是什么原因呢?
答:电风扇在工作时,扇叶和空气相互摩擦而使扇叶带上静电。由于带电物体具有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因而带有静电的扇叶能够吸附室内飘浮的细小灰尘,所以扇叶的下面很容易沾上许多灰尘。
5. 从课桌上下落的薄纸片,轨迹为什么是曲折多变的呀?
答:由于薄纸片各部分凸凹程度不同(这种凹凸程度人的肉眼通常情况下不易分辨),形状各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流过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可知,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这使得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并且受力随纸片下落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12.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 篇十二
一、精心设计题材, 提高学习兴趣, 达成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有选择地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情境设计突显其故事性、趣味性、实用性, 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下图, 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 一段时间后高的蜡烛先熄灭, 低的蜡烛后熄灭, 同时还观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着火燃烧的高层房间中逃离, 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成站立姿势跑出
C.沿墙角伏低身子迅速爬向门外 D.打开窗户跳出
这样的设计, 知识既来源于书而又不拘泥于书, 教师寓教于乐, 学生自然接受。
二、揭秘反常现象, 拓展思维空间, 实施过程目标
学习或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反常现象, 研究和分析反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会引人入胜, 形成学生思维的碰撞,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因为造成反常现象的原因通常不是唯一的, 所以出现的问题也多是发散性的, 因为发散性问题具有不唯一性 (条件、结论、研究策略等) , 所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 化学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在向碱溶液中加入酚酞时, 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了红色, 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又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分别对红色消失之谜提出了种种猜想, 如下:
猜想1: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
猜想2: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猜想3: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使红色消失;
猜想4:可能与氢氧化钠浓度大小有关。
通过对以上现象进行设计实验, 不懈探究,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上问题容易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使学生在不同观点的冲突中, 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 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合理运用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概念或知识来引领探究, 辨明是非。例如在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时, 学生将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白烟当作水汽;当看到浓盐酸挥发在瓶口形成白色酸酸雾时, 又认为是白烟。认识的错误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建构, 不但会妨碍对新知识的理解, 而且会给他们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三、探究生产谜团, 实现知识迁移, 深化知识目标
案例:小明的邻居张大爷种植蔬菜, 现在他有点苦恼, 去年购买的化肥, 由于外包装上的字迹看不清, 只记得该化肥是硫酸钾、碳酸氢铵、氯化铵中的一种。小明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 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帮助张大爷鉴别化肥的种类:
实验步骤:取上述化肥少量于一容器中, 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 混合研磨。
实验现象:嗅到氨味
实验结论:小明由上述实验推断该化肥是_________。
(l) 请你根据上述实验结论,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该化肥可能是什么。
(2) 通过小明的实验, 请你写出使用铵态氮肥的一点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讨论、探究, 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思维训练循序渐进不断深入。
13.2014中考考前必背政治知识 篇十三
第一部分:心理知识
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我们要克服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好奇心,避免盲目从众。
2、杜绝不良嗜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3、学会休闲要找到自己适合自己的休闲方式;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要做到科学、合理、有度。
4、高雅的生活情趣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和美的积极感受。
5、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要做到懂礼貌、懂宽容和尊重,注意细节。
6、挫折具有普遍性和双重性,挫折也是财富,我们要乐观面对挫折,以正确的方法战胜困难,战胜
挫折。勇于创新是战胜挫折的必由之路。
7、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过度焦虑。
8、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9、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可以发掘创造潜能,造就有用人才。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0、学会与人合作,不仅要树立强烈的合作意识,而且要学会合作的方法。
善于合作必须做到合理分工、科学计划;有效智慧,相互配合;自觉承担责任和义务;相互沟通,真诚合作,公平公正,合作共享。
11、正确参与竞争,必须树立正确是竞争观念;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竞争中要相互理解,相
互宽容;还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正确的竞争意识包括:勇敢地参与竞争;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和失败,要有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克服竞争中的自私心理和嫉妒心理;遭遇挫折时,要保持良好心态,认真分析及时总结,调整方法,战胜困难,努力进取。
12、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13、在我国,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差别,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都能
出人才,“行行出状元”。
第二部分:法律常识
14、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发展不成熟。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未成年的保护设计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15、未成年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增强自我保护
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16、生命健康权是未成年人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
17、未成年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在行
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同时,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任何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18、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维持,遵守公共秩序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需要
每个公民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同时还必需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19、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建立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前提;国家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公民必须学法懂法守法,任何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追究。)
20、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只有实行依法
治国,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证长治久安,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从根本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1、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公民树立法治观念,就是要树立严格遵守法
律,以及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 1
侵害时,要敢于挺身而出,寻求法律的保护,守法还必须懂法。具体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权。
22、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23、法治和德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
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在推进依法治国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4.青少年学习法律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律已,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能够促进青少年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和履行公民的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5、经济权利是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公民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财产权、继承权、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等等。
26、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27、公民要正确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必须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正确方法。
第三部分:道德修养
28、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奉献,爱不能斤斤计较,但也不能没有原则。
29、“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帮助他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上。如果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使生活更加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我们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30、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31、宽容并不意味着不分是非曲直,不讲原则;宽容也不意味着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宽容不是纵容。宽容与严格两者是一致的。老师、家长的批评教育,是对我们的关爱,是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正确对待老师、家长的批评和教育;宽容友善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但宽容不能丧失原则,宽容要与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相一致,依法“讨回公道”,正是对社会、对他人最大的友善。
32、信守承诺是传统美德,信守承诺会获得回报,如别人的信任,社会的赞誉和成功的机会。
33、公平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一方面要努力追求公平,为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尽我们的所能;另一方面要学会接受,学会宽容,学会坦然处之。同时,我们也要公平地对待别人。
34、维护正义是社会成员的道德义务。
35、个人离不开社会,关心社会发展,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不仅是爱国的表现,也是健康成长的要求。
36、只有积极主动亲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核力量,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7、亲近社会必须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善于明辨是非。
38、诚信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责任,更是品行。诚信是协调公共关系的基本要求。
诚信是公民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诚实守信也是从政执政的基本要求,是人民拥护和支持政府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
39.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应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做诚实的人,必须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必须说老实话,还必须诚信学习,诚信考试。
40、责任伴随人的一生,责任是多重的、相互的。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首先要对自己负责,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知识,有能力才能负责任,还必须对自己的一生负责。
41.全民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42、扶贫济困、关爱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青少年应有的道德风尚。
第四部分:基本国情:
经济:(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坚持喝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政治: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
文化:
(1)不同国家和民族由于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不同。
(2)我们要和不同民族、国家人民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友好交往,让中国走向世界。
(3)认识和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胸襟,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
(4)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前提条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和谐文化石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6)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
(7)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成分。同时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证。
(9)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民生、实施扶贫开发计划,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意义:
(a)有利于坚持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b)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根本要求。
(c)能够使平困人口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生态:
14.高中政治必修三选择题必背知识点 篇十四
1.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5.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15.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 篇十五
一、“为人所听闻”
首先, 知识分子“该为人所听闻”, “完全的沉寂或完全的反叛都不可取”。
陈独秀在科举依然盛行的年代, 冲破传统, 探求新知, 进行思想启蒙和解放。从骨子里来说, 他是个书生, 是个文人, 可他从没想过局限于教授的职业。1917年, 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通过《新青年》宣传新思想, 却在保守势力的压力下被解除职位;大革命失败, 被排挤出中共中央领导中心后, 他在郁闷中依然不断关心革命发展, 即使他的信“被人当做笑话到处宣传”;四次被捕入狱, 想尽办法关心时局;出狱后尽管贫病交加, 他拒绝了外国友人邀他去国外任教的好意, 一直为中国的现状和未来思考担忧。
他说:“你谈政治也罢, 不谈政治也罢, 除非你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 政治总会寻着你的”, “至于政治问题, 往往关于国家民族根本的存亡, 怎应该装聋作哑呢?”
二、陈独秀与政党
在政治生活中, 在与政党的分合恩怨中, 陈独秀秉持的不是宗派观念, 而是是非对错、国家大局。参与政治就意味着面对艰难诱惑时做出选择, “不是坚持就是背叛”“不是怀着沮丧的无力感面对边缘地位, 就是选择加入体制、集团或政府的行列”。
陈独秀一生主要跟三个政党有重要的关系。
(一)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
1920年, 陈独秀与李大钊携手创建中国共产党, 从“一大”到“五大”连任党的最高领导人。在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下,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陈独秀成为替罪羊, 不明不白地离开了职位。自此, 陈独秀离开了中国革命的中心舞台。
1928年中共中央在莫斯科召开“六大”, 要求陈独秀参加, 陈表示, 八七会议、十一月会议没有让他参加, 也没有让他发表意见, 这是不对的, 到莫斯科也只有挨骂。但他也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煽动或阻挠别人, 反而极力鼓励其他人前往。
1937年, 出狱后的陈独秀曾主动向中共靠拢, 但对中共提出的“对托派分子的原则”表示“我不知过从何来, 奚有悔”。不久以后王明等人污蔑陈独秀是拿着日本津贴的汉奸, 这让陈独秀与中共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二) 陈独秀与中国托派
大革命失败后, 被中共中央抛弃的陈独秀, 在斯大林的反对派托洛茨基那里找到了安慰。1929年, 以陈独秀为核心的托派组织成立, 1931年, 中国托派组织在陈独秀的呼吁下统一, 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叛变、自首、逮捕、不告而别, 托派差不多散伙了, 陈独秀也在1932年被捕入狱。“一·二八”事变后, 陈独秀主张在民族危机面前应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 与托派领导刘仁静产生分歧, 遭到托派的排挤和打击。陈批判托派“宗教的做法”, “坐在亭子间里喊抗战, 没有在实际行动上跨前一步”。
其实陈独秀始终没有全盘接受托派理论, 他与托洛茨基是有很多分歧的, 托派思想在陈独秀最黯淡的日子里出现, 更多的是带给他精神的安慰。陈独秀逐渐看清中国托派的不成熟和严重错误, 他通过托洛茨基主义实现革命抱负的理想一步步破产。但从始至终, 他在情感上与托派却有丝丝缕缕的联系。
(三) 陈独秀与中国国民党
除了早期追随孙中山革命大潮, 陈独秀与中国国民党可以说大部分处于对抗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 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陈独秀两个从事共产事业的儿子。
1932年, 从事托派事业的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开庭审理中, 陈独秀态度自若, 巧妙应答, 四千余字的《辩诉状》措辞犀利, 文采斐然, 他被共产党逐出组织, 被国民党当作“共党要犯”, 却为中国共产党辩护, 宣传共产主义, 他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对日不抵抗的卖国行径, 对强加于己的“叛国”“危害民国”的指控给予了猛烈还击, 拒绝了好友章士钊违背自己政治立场的好意辩护, 展现了革命家的大义凛然, 让国民党审判长胡善称狼狈不堪。1934年, 国民党政府判处陈独秀八年徒刑。抗战爆发后, 局势危急, 国民党要求陈独秀写“悔过书”, 陈大怒:“我宁愿炸死在狱中, 实无过可悔”。最终国民政府自找台阶, 释放了陈独秀。
出狱后的陈独秀, 居无定所, 疾病缠身, 面对国民党政府的高官厚禄却丝毫不动心, 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控, 仍不忘爱国、革命, 把自身利益抛之脑后。
三、追求与成败
萨义德引用班达对知识分子的定义:知识分子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 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他们“稀有罕见”, “支持、维护的正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真理与正义的永恒标准”。
陈独秀不是某种主义的传声筒, 他用自己的头脑不断思考着周围出现的种种声音, 用心中的标准做出判断, 知识分子不是政府的终身批判者, 但是他们时刻维持着“警觉状态”, 不让别人带着走。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 陈独秀感兴趣的不是物质利益, 付出的也不是常人的艰辛。他说:“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实验室, 一是监狱”。他不在乎困窘和疾病, 拒绝高官厚禄, 追求的是“非物质方面的利益”, 为此“甘冒被烧死、放逐、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危险”。
国人以成败论英雄, 尤重世俗的权力和财富, 以此衡量, 陈独秀怕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了。殊不知,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 风骨铮铮的知识分子为当时、为后人留下的是支撑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人心中不可泯灭的良知, 是为了真理不惜一切的无私和勇敢。陈独秀的观点不能说全都正确, 作为一位革命家, 也不能说是多么成功, 但他不满于中国, 却又竭尽所能为国家斗争, 东奔西走, 终其一生;他对权势毫不妥协, 是非分明, 不挟私报复, 光明磊落, 在国民党法庭上的辩诉让人不由地想起几千年前雅典法庭上伟大的苏格拉底, 他们“为自己的信念发言”, 据理力争, 毫不畏惧。“他们特殊的、个人的声音和风范”留给后人的印象“远超过他们的论点”。
“终身反对派”看似无奈之举, 不能被太多的世俗情感所羁绊, 要在利益的撕扯中洁身自好, 要忍受着不被全世界见容的孤寂, 却也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陈独秀唯一的选择, 令人钦佩的选择, 是在政治风潮中, 人们对陈独秀最高的赞扬。这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狂风骤雨中的坚持, 是他们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
摘要: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的各方面都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本文以美国作家爱德华.W.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 讨论在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年代, 陈独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在政治风潮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对真理孜孜以求。
关键词:陈独秀,知识分子,政治
参考文献
[1]、祝彦.晚年陈独秀 (1927—194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1
[2]、张宝明, 刘云飞.飞扬与落寞——陈独秀的旷代悲情[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9
16.知识分子与政治 篇十六
然而,在笔者看来,以一以贯之的态度理解清朝政治运行的复杂性殊为不易,杨念群在他的著作中似乎并未始终彻底地贯彻这种思路,在叙述其主旨时多少显示出了一些犹豫与矛盾。即便如此,笔者还是愿意将他追求对清代政治的复杂化理解看做是近三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政治成熟的一种表现。笔者以为,政治成熟度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分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清朝政治正当性是如何证成的
杨著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早期正统论至少包括三个要素:疆域的拓展,即大一统;时间的循环,即五德终始说,以及种族的纠结与对峙,即华、夷之别。书中梳理了正统论在历史中的演变路径:在这三个要素中,与时间相关的“五德终始说”后来在官方讨论里逐渐被淡化,疆域拓展和族群之别这两个要素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疆域一统的规模尤其受到重视,这一思路的形成则大致起始于北宋。北宋由于经历过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战乱之苦,故恢复大一统格局的主张最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欧阳修认为秦朝虽无德,但仍不失为一统天下的典范,“大一统”由此成为正统论成立的最基本条件,而君主之德行则转居次要位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亦从拥有更广大疆域的角度赋予“三国”之魏国以正统地位。
南宋的状况则与北宋迥异,它偏安江南,经常受辱于北方民族金人,不具备统御广大地理空间的条件,故其证成正统多取《春秋》中的“攘夷”之义,凸显华夷之别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道义力量。朱熹《资治通鉴纲目》较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改尊蜀汉为正统,同时强调帝王更替的“治统”必须由“道统”加以制约,而道统的决定权则完全掌握于士阶层手中,“道统”教化帝王的文化优势在南宋得以确立。南宋朝野上下的共识是,对“道统”的实际拥有远比占领广大疆域更为重要,他们强调文化重于政治,将文化教化的持有和推广看做是一种种族特权,试图凭此文化优势来消弭化解偏安一隅、无法得“地势”之正的心理焦虑。
司马光曾谓“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杨念群指出这句话里完全没有种族论的影子,昭示出的是一种功利史观,这一功利史观影响了元人伐宋的决策过程,南宋降将建议忽必烈南下攻宋的理由即在于此,而元代也正是以“大一统”观念作为入主中原建立其统治正当性的重要理论基石。
明太祖在统有广土的意义上承认元朝曾经具有的正统性,这也就相当于认同了北宋之正统说。杨著指出,从此以后,由于明代与蒙古的对抗几乎贯穿一朝,尤其是经土木堡之变后,华夷之辨重新兴起,故明代思想界亦基本延续了南宋以种族划分夷夏之别的正统论风格。
清朝的雍正乾隆皇帝,均试图以疆域的大一统来消解华、夷之别,这部分可谓是杨著论述之精华所在。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谓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而“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乾隆帝亦认为汉、唐、宋、明都没有如清朝一样具备统一北方部族的能力。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中又谓“不知本朝之为满洲,犹如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这是说华夷秩序中的“东夷”、“西夷”的身份本身是可以随时移动、变化的,“夷狄”在空间上的分布,就像“今人之籍贯耳”,故雍正可以大胆地声称“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以此消解朱子攘夷之义。乾隆同样强调: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说法,仅仅是因为地名不同所导致的划分差异,与江南、河北、山左、关右这些地理概念没什么差别。他又举孟子的话说:“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此无可讳,亦不必讳。”
清朝皇帝又通过对历史的重新书写,即对《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资治通鉴纲目续编》的解读,以强调“忠”来消解华夷之别,证成其正统性。乾隆组织文臣纂修《历代通鉴辑览》,并亲自加以评点辑成《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乾隆强调臣子守节,而臣子之守节并不在于其是为哪一个种族服务,而在于是否始终坚守其立场,他因此批评降清的明臣钱谦益首鼠两端,为人不耻。杨著尤其提到乾隆对南明史可法之忠节行为的表彰,认为这喻示着新朝自信心的极大提高。乾隆淡化了把“忠”理解为敌对朝代“各为其主”的看法,而将“忠”建构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标准,并以之作为士人对本朝认同的心理基础,从而改造了汉人王朝刻意以种族之别塑造“忠诚”观念的传统思路。
与强调“忠”一致的是倡导“孝”这一普遍化的道德标准,以及重建礼仪,复兴“三代”的举动,均可视为清朝对于礼教之建构的重视,借此来赋予清朝统治以正当性,从而淡化以往华夷之别所造成的影响。
杨著进而详尽分析了清朝皇帝解构士人道统的过程。它通过比较经筵会讲在清代与明代的不同来看“士”、“君”教化角色的逆转。经筵乃是士大夫教化帝王之所在,明朝讲官由于拥有“道统”合法性作为支撑,故对帝王居于教化的位置,拥有一定的震慑力,而清代则发生了变化。康熙帝极为重视经筵的作用,他增加了经筵的频率,从康熙十二年开始,改间日进讲为每日进讲,这一日讲习惯坚持了十五年之久,日讲内容包括《尚书》、《周易》、《诗经》、“四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经史之学。大儒汤斌在家书中言及“皇上圣学日茂,近来工夫更加精密。每日讲《春秋》十条,《礼记》二十条,读史五十页”,他感喟“当今官之难称职,未有如词臣者也”,由此可见康熙之经典修养非一般文士可及。
康熙在经筵会讲的形式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变革,在杨念群看来,康熙是将之改造为“训示汉人臣子的一个逆向互动的形式,同时使讲官和帝王的教化角色开始发生严重的颠倒”。康熙对经筵的效果提出质疑,认为历代讲筵之设,讲臣都是进讲数行,徒了故事,态度敷衍,必须朝夕研究经义,始能贯通义理,有会于心。于是在康熙十四年,他提出在讲官进讲完毕后,由他进行复讲,然后相互讨论。两年后,即康熙十六年,康熙又提出他自己先讲,再由讲官进讲,帝王与讲官的角色从此被颠倒过来。康熙对讲官说道:“但学问无穷,不在徒言。要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尔等仍直言毋隐,以助朕好学进修之意。”杨著认为此时康熙帝的语气已是教者而非被教者,而讲官也习惯了这种角色的互换。如汤斌任经筵讲官,以“我皇上声律声度,言动皆师”来表示自己对康熙的折服。
乾隆则更重视会讲程序的仪式化。他在讲官讲完经典后,会发表自己对经典的诠释,最后由大学士做总结发言,依例称颂乾隆诠释经典之圣明通达,以此作为经筵仪式之“礼成”。杨著指出一个值得重视的细节,有御史提出进讲《通鉴纲目》中有关“治道”者,乾隆认为“可以不必”,杨著对此的解释是:因为讲官进讲《纲目》多依据朱熹的解释,而朱熹的权威在乾隆的释读下已渐渐消退,乾隆早年信奉朱熹之学而到晚年却对之进行批评。宋代士人本来独占传承道统的优势,可在乾隆看来,只有君主才能身兼“道统”与“治统”,他强调“道”不是空谈,离不开具体的行动,“道”之作用只有在化民成俗的过程中才能显现,而这需要用“治统”来落实,这也就是“三代”圣王高于后世君主之奥义所在。杨著由此提出,清代帝王康熙、乾隆集“治统”、“道统”于一身,士阶层无权独立拥有“道统”的话语权。士人不仅无法教化帝王,而且清朝君主已形成一系“帝王经学”,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从而逐渐消解了士人对“道”的尊崇。
杨著以袁枚、章学诚等为例来讨论士人对清朝皇帝的反应。袁枚将乾隆与三代之尧、舜并列,并完全认同乾隆将“道统”从士人手中回收于帝王的做法。章学诚认为对于“道”的诠释必须在制度运行的范围内予以定位。他强调学者所习,应该是国家典守制度的遵循和实践。离开了“事”的这一层面,“道”就无所依附。
书中提供了章学诚对于康熙帝的反应的一个重要细节。一位大臣看到康熙帝年逾古稀,在处理政事、苦读经史之余还有作诗的兴致,就劝其爱惜精神,康熙帝的回答是,他作诗是为消遣,“苟于消遣之时,不寻消遣之具,则骄奢淫纵之念得乘间而入,故以诗课为防逸之具耳”。章学诚在其笔记中赞叹康熙道:“三代以后安得闻此,此固非三代以后所及。”章学诚认为康熙帝达到了三代以后的帝王和士子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因为只有“三代”之时,“治统”与“道统”才合二为一,于此亦可见章学诚认同当下制度的合理性。杨著进一步分析章学诚之语的意涵:康熙对“道统”与“治统”所进行的整合混淆了宋以来士阶层所形成的“道”和“治”应各安其位的共识,强化了文化应服从政治的思路,这乃是宋以来士阶层极力批判的观点,但却得到章学诚的赞同,章学诚还以此为例批评同时代士人:“儒生于大臣言行及功令诸书,不可不留意,否则,不异面墙,虽博通古籍,无取也。”
由袁枚、章学诚以及其他诸多例子,书中揭示了清朝士阶层与皇帝的“趋同与合流”,全书的结论是:清朝的正统观之证成恰恰与士阶层的配合无法分开。它亦揭示出清初士阶层与清朝皇帝发生了无意识的合谋关系,如清初士人对明末学风的讲学、门户、党争等导致亡国因素的反省,也被转化为清初帝王确立自身正当性的舆论资源。
杨念群对于章学诚的研究,乃是通过重新引入政治的维度而对章学诚思想做出新的解读,这容易引来包括友人在内的一些学者的质疑,但在他看来,过往关于章学诚的研究多是固守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路径,而不能有所超越。笔者虽相当赞许书中所表述的章学诚对“大一统”政治布局多表认同的观点,却反而更希望他在《何处是江南?》一书中所显示的将帝王政治重新带回士和思想史研究的思路,能再往前推进一步,自然这就更容易引起争议。笔者基于自己对于清朝为君与为臣之道及其政治成熟观念的思考,向作者献疑一二。
政治正当性抑或政治能力?
前述乾隆时有御史向皇帝提出进讲《通鉴纲目》中有关“治道”的内容,乾隆认为“可以不必”,杨著对此的解读是:因为讲官进讲《纲目》多依据朱熹的解释,而朱熹言论的权威意义在乾隆的解读之下已经消退。这一诠释放在全书的叙述架构下自然是成立的,不过在笔者看来,似乎也可以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对此现象加以释读。我的看法是,乾隆作为政治实践者与词臣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治道”涉及帝王的政治实践,自有其一套复杂、独立的逻辑,非词臣所能言及和想象,亦非词臣所能取代。故乾隆以为词臣缺乏“治道”之实践经验,自然不必和他们讨论“治道”的涵义。这在受过西方现代思想洗礼的中国学者眼里,很自然地会被视为是帝王专制之举,因为中国学者所重视的是士人是否具有针对专制皇帝的批判意识(他们所理解的知识分子实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乃是西方现代意义上必须具备批判思想和能力的所谓“知识分子”),而甚少去反省中国传统政治尤其是帝王政治是否真能用“专制”的标签就可简单概括,更甚少去思考帝王政治实践本身是否存在着某种自洽的脉络。即使如杨著这般具有相当自觉的政治敏感度的著作,也难以完全实现对于政治运作的复杂理解,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或许依然难以摆脱政治权力是丑恶的这种刻板看法,而似乎缺乏政治也可具有其伟大作用一面的新思维。
作者在《何处是“江南”?》中多处征引王船山的言论,尤其在有关“文质之辨”的讨论中,更是对船山之论做了相当细致的梳理,不过作者在讨论清初士人对于政治的态度时,却没有引述船山极力强调朝廷政治之伟大的一段非常关键之论,这段话说的是:“君子之学修,虽耕钓而有天下之志,然必上宾于廷,乃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以先王经世之大法,广其见闻之不逮。故虽衰世之朝廷,犹贤于平世之草野。”无独有偶,喜谈古今之争的当代西哲列奥·施特劳斯倒有一段话与船山的想法颇为接近。施特劳斯指出,人性的完全实现存在于受到政治家恰当指导的活动中,“对于完善一个共同体的郑重关切,比之对于完善一个个体的郑重关切,需要一种更高的德性”,统治者比之常人有着更加伟大和崇高的机会来开展正义的行动。他赞扬政治的伟大性,认为“政治乃是人类优异性使自身得到充分发展的领域”,并且在“他们的精心培育下,所有形式的优异性都会以某种方式相互依赖”。与施特劳斯如此推崇政治的作用相比,不知那些以批判政治为高明、以逃避政治为自然,却多少流于自恋的各类学者精英会有何感想,施特劳斯的话逼迫着当代学人不得不严肃思考重返政治的问题。
在集中全力诠释“政治正当性”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花费心思关注“政治能力”的作用,是笔者想专门拈出来献疑的另一看法。杨著全书的核心论点是阐述清朝皇帝如何运用高超、复杂的治理技术成功确立了其统治地位,不过由于全书是以正统论的构造和统治正当性的确立为探索中心,故而书中讨论朱熹《通鉴纲目》的角度亦是紧扣书中的正统论议题,但在笔者看来,统治的正当性问题固然是清朝皇帝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却并不是帝王政治的全部,政治的作用和实践除正当性问题外,还包括政治治理能力以及治理效果等问题。此外,套用杨著将清代士人之“经世”思想与常态的社会治理,以及对当下制度的认同勾连于一起进行通盘思考的进路,清代帝王的所谓常态政治行为到底又是什么呢?通常来说,帝王更多的是要处理日常的治理问题,“治道”的内涵由此应该被拓宽,即至少还应包括政治成熟、政治能力和政治后果等问题。
如果引入笔者所强调的政治实践所涉政治成熟、政治能力这一视角,则书中有些材料或许可作另外层次的解读,如前述关于康熙的两段话,即“日讲原期有益身心,增长学问,今止讲官进讲,朕不复讲,但循旧例,日久将成故事。不惟于学问之道无益,亦非所以为法于后世也。嗣后进讲时,讲官讲毕,朕仍复讲。如此互相讨论,庶几有裨实学”,以及另一段话:“但学问无穷,不在徒言。要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尔等仍直言毋隐,以助朕好学进修之意”,书中均从“士”、“君”教化角色逆转的角度加以解释,无论从字面还是从实质而言都可谓准确无误,不过再度解读的空间或许依然存在,这两段话所言“实学”、“躬行实践”亦与帝王政治之实践相关,这恰恰是康熙帝不满足于讲官进讲方式和内容的最重要原因。
杨著讨论到清初士人对明末学风中流行的讲学诱发门户党争最终导致亡国的反思,与清朝皇帝对晚明的反省合流激荡,从而被有效转化为清初帝王确立自身正当性的舆论资源。与此同时,杨著在对《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的讨论中强调乾隆帝彰扬“节义观”的重要性,如对降清的钱谦益痛加批判。不过,乾隆帝除了提倡“节义观”,在学风方面对晚明做出反省之外,他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更着力于在政治上对明中后期的政治进行针砭,尤其是批评明代朝纲之倒置,将它作为明亡的重要原因,乾隆认为权柄当操之于上,而不应下移于阁臣、言官以及众臣。乾隆又批评明代政令、法令、军令等各方面纪纲之宽纵、废弛。
在乾隆帝看来,明代之亡乃与其政治之无能、败坏直接相关,如此则清代取代明代亦有其正当性;与此同时则是乾隆对于天命、人心转移的解释,他认为明失天命,天命转移于清,这其实亦属儒家固有之解释。故在证成清代统治的正当性方面,对于明代后期政治无能、败坏从而导致亡国而失天命的诠释,亦是绝不可轻忽的一环,可惜杨著在这点上百密一疏。由此可进一步延伸的是,书中讨论之议题与现代中国的曲折关联值得深究,如清代正统论证成中对于大一统观念与实践的强调,对于前代政治的批判以及一套天命、人心转移的解释,在三百年后的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国民党统治的合法性论证中,依然可以看到几乎一样的论述,即构建“大一统”话语与诠释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与对政治、帝王政治的理解取向有关,全书似乎潜藏着写作意图的矛盾。作者一方面肯定清朝皇帝确立正统观的成功,并将正统观的建立视为一种“华化”的表现,而清朝皇帝在此过程中显示出了超越前朝的政治技巧,作者有针对性地批评西方学者的新清史研究范式强调清朝统治的成功源于彰扬了“满族特性”的观点。另一方面作者也对士人坚守气节之难以及部分士人被皇帝改造、收编的过程充满怜惜怅惘之情,不过他又强调帝王与士人之间的关系乃是一种相互试探、谈判最后达成相对妥协平衡状态的过程,诚可谓一波三折,充满矛盾。这一矛盾自然是学术研究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作者在接受报纸采访时指出,士人是在与政治发生纠缠不清的动态关系时,更确切地说,是在一种与政治互相妥协、谈判和对话的关系中才建立起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身份,因此,如何处理其与帝王、政治的复杂关系,应是探寻中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线索之一。但这一矛盾同时也是作者自身处境的投影,其书中潜藏的问题意识乃是:今天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到底应该与国家政权维持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值得深思的是,今天的知识分子是完全站在纯粹的批判立场上,还是能超越其自身身份,而同时有心、有能力站在国家政治的立场上去解析问题,仍应视为其是否趋于成熟的标志之一。与此相应,目前对于杨著的评论,除去一些小打小闹专挑硬伤的读客,评论者多着眼于士人被收编的一面,而对于正统论本身及其证成过程则相对缺乏重视,这说明评论者难以超越自身的知识分子身份角色,而很少站在国家政治能力的培养这个立场上发言,故对于正统论本身及其证成是否重视,取决于心是否在那里,心量是否打开。
在笔者看来,对于现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证成的探索可谓是思想学术界极为紧要的一件大事,目前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对此一研究取向根深柢固的质疑与抵拒,不过此种姿态实则是一种浪漫主义政治态度的表现,实质上是要取消政治的意义和作用。杨著中的确蕴存有对当代政治的反思意向,笔者自然也并不讳言自己的评论同样蕴涵有对当代问题意识的考量与追问,那就是应充分考虑现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证成与政治成熟(充分考虑政治后果的政治现实主义)、政治品格(合德性与能力为一体)、政治判断之养成之间的关系。
刚才提到杨著将正统观的确立诠释为一种“华化”的表现,并指出清朝皇帝在此一层面彰显出了高超的政治技巧,并以此批评西方新清史研究强调清朝的成功源自其“满族性”的观点,这显示了作者试图摆脱西方汉学的议题设置,在研究进路上力求回到中国史学固有的最重政治、政治史的研究思路和历史叙述中去,处理西方汉学所难以置喙的中国历史内在精微之处的问题意识,笔者所提出的对于政治实践及其相关的政治成熟、政治能力的处理,亦属于此探索题域。因为包括清代政治在内的中国政治传统在今天仍与我们的处境紧密相关。
【政治生活必背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12-04
政治必背主观题知识点08-04
高考政治必背的知识点11-10
高中政治必修一选择题必背知识点08-14
政治生活知识点汇总12-31
高一政治必修一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点总结08-05
政治文化与生活知识点12-31
政治生活核心知识07-23
高考政治生活知识体系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