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12篇)
1.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茂名市第十二中学许巧诗 摘要:广东省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后,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新课程方案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作有效地探索与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探索与实践,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 创新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技能训练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注重教师的教,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个性特长的培养。现代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学会学习、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善于创新、视野开阔,志向远大的现代素质。
2006年,广东省从高一年级正式启动了高中新课程方案,新的课程结构体现了新的理念。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尽可能有宽广选择机会和自主学习空间;如何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结构的信息技术教学管理模式等问题是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改变。这种改变一方面需要广泛借鉴其它学科和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等,灵活恰当选用教与学的方法。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选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又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例子,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
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二、制订任务,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由于本身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学生感觉老师讲的已经会了,就自己操作电脑,不听老师讲解。所以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任务,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解决问题的各环节及效果,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的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借助数据加工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挖掘出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因此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EXECL软件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上。在实施教学时,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如在学生掌握了电子表格数据输入的基本方法后,可根据情况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素材,给学生提供没作统计的考试成绩表等。让学生学会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同时体会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优越性,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比较、分析数据,发现、提炼出蕴含于数据中的信息,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数据信息处理的过程和方法。
三、恰当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在新课程教材中介绍的软件繁多,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以一到两种软件为主,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提升出信息处理和交流的一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探究,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比较分析各类不同工具特点,学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理解和掌握技术思想和方法,并能迁移到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四、加强学生的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是什么呢?是捕鱼的方法,是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多动脑筋,让学生自己能把学到的知识汇总、统计而找到其中的普遍规律;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尝试新方法,能够自己解决或试图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请教老师,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以后把自己所设想的解决方法融在问题中来请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多的感受勤奋耕耘后收获的快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合格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加强发现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发现学习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其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例如,在“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一份成绩表为例,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学生会采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将求和的项依次累加迅速得出结论。接着提出求20人的成绩总和,采用刚才的方法是否太繁锁?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利用EXCEL软件中“∑”求和,完成操作。接着及时指出,在Excel中提供了许多现成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接受学习”,而是启发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发现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五、提倡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在这些形式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研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采用“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合作,在探索中掌握知识,在操作中形成技能,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它给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舞台。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刚刚开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及时总结经验走出误区,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艺主编,《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师教学用书》,2004年7月
2、李艺主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2003年9月
3、《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科
2.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篇二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严格依据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和落实“三维目标”。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高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政治学习的基本要求,是高中教学政治活动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新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要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是新课程理念方面创新的主要标志之一。《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政治课程标准》,唯有如此,新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通过问题化设计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可着重选取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以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选取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教学的随意性;不选取或适当处理与目标有关而又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避免浪费教学时间。要选取学生背景知识中已遗忘或混淆不清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能顺利实现知识的消化。
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所组织的内容要真正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高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新课程提倡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为政治教师实施新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重难点突破。我认为要在对教学内容完整准确理清、把握的基础上,把重难点设计成一个个可以解决的问题,使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化,即通过问题来解决重点和难点。当然,在设计教学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科学性、挑战性、开放性、思考性、层次性、引导性。
三、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因此,我们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学校中最基本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过于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密切地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因此,在教学形式设计时,一方面必须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另一方面必须让教师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地教学。
四、在创新思维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力,努力构建一个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高中思政课的新思路。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求规律、发现创新。因此,考察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过程是评价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的标准。其评价可以根据下述问题进行。
1.创新学习的时间和数量。包括:教师提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允许学生思考的平均时间是多少;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是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或研究;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小组自由讨论;学生的回答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学生提问有创造性的人次是多少;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多少。
2.创新学习的策略。包括:教师是否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思路、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有较高的思维活动的质和量;教师把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是问题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能否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当学生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对有独立见解的学生,是否有意识地表扬、鼓励。
3.创新学习的设计。包括:教师能否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或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多个思维结论,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五、在情感教学上: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与情感的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主要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不知与知、不信与信、不行与行的矛盾,实现由知到信到行的统一,以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知”为起点。随着教学的深入,使学生逐步确立对人生的信念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最后升华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为终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规律决定其课堂教学要教书育人,注重对学生知、情、信、意、行的培育。而这种培育不是在枯燥的说教中进行,必须通过学生的情感发展潜移默化。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地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自觉地由“知”内化为“行”。而积极的体验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上,建立在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之上,建立在学生不断的成功与进步之上。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与评价标准改革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把主体性、创造性、互动性、情感性等四个方面内容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与评价改革的框架,为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3.新课程背景下的口语交际教学探索 篇三
一、以教材为依据,挖掘教材的训练因素
1.借助插图,想象“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课标实验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指导学生观察:小女孩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遨游……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有效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2.借助插图,表演“说”。表演是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如教学《想飞的乌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做好小鸟、乌龟的头饰,四人一组表演。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再加上惟妙惟肖的动作,把乌龟飞起来的高兴劲儿和从天上掉下来的无奈、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表演不但复现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组织演出的过程中,也是学生进行交际、合作的过程。
二、借助课文的情节,让学生创新说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可以让学生进行创造性地续编或复述。如在教学第三册课文《狐狸和乌鸦》后,我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练习复述课文,学生说的有声有色,最后我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过了不久,乌鸦又叼着一块肉碰见了狐狸,乌鸦这回会怎样呢?学生发挥想象,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乌鸦心里想,这次不会上你的当了,就对狐狸说:‘坏狐狸,随便你说什么,我都不会上你的当了’。”此时立即有位“小精灵”站起来说:“乌鸦一说话,肉又掉下去了,不是又上当了吗?”经过提醒,这些学生恍然大悟,改为:“狐狸在树下说了许多好听的话,但乌鸦理也不理,美滋滋地把肉吃完了。”还有的说:“乌鸦见到狐狸先把肉吃完了,然后故意气狐狸说:‘狐狸大哥,肉真香啊,我窝里还有,你爬上来拿吧!’狐狸气的直吹胡子。”像这样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三、拓展环节,精彩纷程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数以童话、寓言及著名人物小时候的故事为主,生动活泼,饶有趣味。学生读起来兴趣大,印象深。如通过学习《我要的是葫芦》学生知道了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盯着葫芦而不管支持它生长的其他因素。课后,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性的口语交际作业《再种葫芦》。通过小组之间的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设计了一个类似的事情经过,但文中的作者却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如在得知长蚜虫后积极地去喷杀虫剂,细心照顾,结果来年的葫芦长得非常可爱。学生把自己对这篇文章寓意的理解通过编故事的方式很好的反映出来。“请你们自己编一个故事。”和“请你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相比“说故事”的方式消除了学生内心的那一份紧张,当小组代表演绎小组成员共同编的故事时,自信满满,滔滔不绝,当下课零声响了还有很多孩子意犹未尽,为自己这一小组没机会展示成果而唉声叹气。小组在讨论时我看到很多孩子都在说:“等等,我觉得这里应该这样说。”这样的课堂设计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表达的兴趣,为学生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打好了基础。一个故事就在学生们的反复讲述和反复修改中完成了。孩子在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听说能力。
四、师生互动,重在引指、规范语言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口语交际”中教师必须从“说话能力”上对学生的言语进行指导、修正,并做好典范。《介绍健康的小常识》中,教师先介绍预防秋噪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必须说清楚要预防什么,治疗什么,用什么药(方法),注意把药名、药量介绍清楚。学生互动,重在实践,发展口头语言。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扩大互动,重在检验,巩固口语语言。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他个有长效性。如上完《购物讲价》后,我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与爸爸、妈妈一起上市场,注意观察大人们在购买中的讨价还价,甚至自己出购买一件小物品。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总之,口语交际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有心、留心、用心,就能为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广阔天地。从课堂中培养,到活动中训练,再走进生活实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精心培养到勤加训练再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还为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乃至日后成功地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篇四
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探索
作者/ 蒋宏才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环境英语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改理念,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法和学法,不断反思,提升自身素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探索;高中英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改强调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主导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在这几年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既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又有着颇深的体会。以下是笔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所做的教学探索。
作为一次深刻的变革,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教学方式由原来的传授式逐渐变成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式逐渐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比如,英语课的新课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就在摸索、反思自己以前教学的基础上做了以下思考:如何才能贯穿新课改的理
念,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呢?在新高一的一堂写作课上,我在导入设计上做了以下的尝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熟练地掌握了there be结构,我的第一个导入活动就因势利导地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请翻译:(1)我家门前有棵大树。每个学生都能驾轻就熟地将句子翻译出来:There is a big tree in front of my house。我接着再让学生翻译:(2)我家门前有座大山。(3)我家门前有条小河。对于这两个句子,学生翻译起来几乎没有任何难度。但是,他们几乎都是用的there be句型,没有任何的变化。我于是引导学生分别将(1)(2)(3)句中的is改成stands,lies和runs,然后让学生讨论:修改后的句子和原来的句子有何变化?(英语教学论文 )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讨论去了,课堂气氛也马上活跃起来。然后,他们得出结论:仅仅一字之差,就将大树的挺立(stand)、大山的静卧(lie)和大河的奔流(run)描绘得栩栩如生了。
这样一来,学生就改变了以前只是被动地听,思考与练习的时间少,学习效果差的`学习态度,他们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同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生了质的改变。
新课改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如,在Book 2A Unit 6 Life in the future中的“热身”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些对未来生活设想的图片,让他们围绕未来生活话题畅所欲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拓展他们思维的空间。
总之,在这几年的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笔者有了不少的收获,却也还有很多不足。新课改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本身就是新的挑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会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姬秉新。新课程与教学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01.
[2]陶凤丹。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思考。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04)。
5.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五
严鑫华
(琼州学院中文系,海南五指山市572200)
摘要:本世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喜有忧。本文就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前言
本世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由“一言堂”教学模式向“群言堂” 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了参与者,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课堂由集中营变成了娱乐场,等等。
新课标实施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除了与新课标实施时间太短、教育体制有关外,很重要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新太“新”了。于是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教学有必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反思。
一、语文教学内容——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外乎是一篇篇课文而已。其实则不然,教的和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但是课文并不是我们所要教和学的内容,其实课文只是我们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而已。
(一)重人文性
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做了科学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正是在这个理念下,于是就出现了广大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人文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枯燥,变得丰富多彩。现在的语文课上更多的是拥有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可以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轻工具性
传统的语文课上,语文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笔者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内容,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或者甚至根本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关注“工具性”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他们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空泛讨论课文内容,把语言文字上的必要训练视为保守。看似他们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的画面,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语文课程的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被忽视了,比如,语法知识无论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在各种教学评价中都没有涉及,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遇到困难。再如,在鉴赏诗歌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听不到老师对好词好句的分析,老师强调学生从诗的意境上把握。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语文教学方法——重学习方式,轻语文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师对学习方式的关注热情日益升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成为教师们的上课的法宝,他们改造“喻”与“导”,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倡导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变“灌输式”为“对话式”,提倡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关系扩展为“师—生”、“生—生”、“生—本”多向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潜智潜能得到发挥,语文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却使语文课更远离语文味。
比如一位教师对鲁迅的《祝福》的教学设计,这位教师引导学生从他杀、自杀、意外死亡的角度来探究祥林嫂的死因,最后得出祥林嫂是他杀。我们不否定这位教师的课改意识,也不怀疑他对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的设计,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这样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那么语文课堂也就成了训练刑侦能力的场所,语文味也就荡然无存了。众所周知,学习方式的变革促使了教育进步,提升了学生的基础学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各个学科有各自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为强调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语文学习本身的内涵,那么这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此外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许多问题。许多新方法、新方式有其名无其实,有些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而已。笔者分析认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自主:学生太过于主动,教师不能一味被动,适当时候也要主动,该主动时就应该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学生本来是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安排汇报次序,自主确定汇报方式。可是我们要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
语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知识经验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弱化老师的主导作用,应及时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安排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时,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挥;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事先要有所预计,努力去引导,以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探究:有些教师把对话教学等同于问答教学,两三个问题一问一答便是对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探究教学。
探究学习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习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探究过程。探究性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三)合作: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合拼”学习,三五张桌子课堂上简单拼凑就是合作,没有真正形成所谓的课内与课外合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而言,以互助性为主要特征的学习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它利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形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与此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并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加以指导,以实现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以上三个方面如果没有引起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话。势必会造成许多语文课表面上热热闹闹,然而却无多少实际效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高品质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都要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寻求一种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三、结尾语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了新的成绩,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此,我们的语文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苦干,更需要的是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理性的反思。只有冷静地反思得与失,辩证地认识利与弊,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目前的教学太“新”的尴尬,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3]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4]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活动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
[5]王志生,顾朝阳关于语文课改的辩证思考[J] 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6]李海林 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2)
6.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2012---2013学下学期中期教学工作总结
宁县二中 杨琼琳
本次中考命题采用新课标标准卷模式,考查了学生的科技文、古诗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能力及语言积累运用能力,知识覆盖面宽,题型较为多样灵活,重视综合能力的考查,但对高一学生来说,难易也较适中,阅读文本较平易,问题较易操作。
经分析试卷,发现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成语和病句的辨析能力较弱。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平时多在这方面积累,平时做作业时要重视思考辨析,积累辨析经验,功到自然成。
2.文言虚词用法辨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缺乏面对难度较大问题的勇气,平时不求甚解,一知半解,考试时更是自信不足,草率应付,难以得分。
3.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十分严重。因为平时接触这种文本太少,阅读经验不足,感悟能力较低,对命题类型了解不够,审题粗疏,答题术语意识欠缺,语言表达不够规范,多凭借感觉解题,得分没把握。
4.语言运用题型中的连贯题好仿写题分值大,易失分,好多学生心态浮躁,缺乏反复推敲的习惯和耐心,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深刻的认识,观察例句粗心,只看大概,对“仿点”观察不周,写出的句子不符合题干要求。一部分学生写出的句子格式正确,但缺乏格调,或者句子表达的情境相差甚远,答案不够完美,得分不完整。
5.作文堪称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本次考试作文命题材料对立意提示明显,立论切入角度较多,审题不准的问题相对较少。试卷上反
映出的普遍问题主要有:命题缺乏鲜活性和艺术性,也不能反映习作的中心观点;议论文事实论据不足,论据缺乏典型性,论证方法单调;对论据缺乏准确的分析,论点与论据间的统帅关系阐释不到位;语言表达技巧意识不强,句式单一,缺乏变化,修辞手法使用少,语言表达缺乏张力;彰显思路的意识较弱,行文随意性强,不能使用设置分论点、铺垫、照应等方式强化习作结构的技巧性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的发挥个体自主创新的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应在如下几方面改进工作。
1.引导学生重视积累。在字音字形、成语、病句辨析、连贯、仿写、压缩语段方面要提早介入,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典型试题。
2.阅读教学中进一步重视情感人文价值观的渗透。有意识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文学类这类情感色彩浓厚的文本的认知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该文本的能力。
3.进一步落实新课改精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学生自我表现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和自信意识。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完全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
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
7.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篇七
1 策略一:了解文章背景, 把握文章主旨
阅读教学是非常复杂的, 借助于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发挥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我们选入课本的所有文章大多属于名家名篇, 读起来脍炙人口, 在学习这些文章时, 对作品必须做到熟读精思, 还要做出恰当的赏析与评价,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并且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见解,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的阅读能力。早在古代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见解, 在和学生一起在阅读作品时, 不但要对作者有所了解, 还要对作者所处的生活与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因为有“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说法。所以我们可以说, 所有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 我们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学生通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从而进行深入阅读来准确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如果学生不了解宗璞当时的心境, 尤其是挚亲的弟弟身患绝症快不久于人世这一背景, 就很难理解作者见到旺盛的紫藤萝所获得的震撼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生的感悟。再如《背影》一文, 父亲的背影本来很普通, 可放在亲人刚逝, 失去工作, 家境惨淡这样的背景下就显得难能可贵撼人心魄了。一旦学生不了解这点, 也就很难理解本文的中心。
2 策略二:创设阅读情境, 实现个性化阅读
创设情境指得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需要考虑, 借助教材创设具体、形象、有感情色彩的某种场景氛围, 以此来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可以对人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 通过情景教学的设计, 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自身富有情趣的讲解, 加上生动形象的描述, 再加上丰富夸张的面部表情,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能够积极思维, 这样会产生创新的灵感。教师还要通过良好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创设较宽松的阅读环境, 让学生的思想在这种环境中任意驰骋想像, 对文章做到深层次的理解与感受。心理学原理显示:通过愉快、和谐的情境, 人的智力不断得以发挥, 它的个性心理特征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阅读朗朗上口的散文, 通过配乐诗朗诵, 诗配画等方式,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与反复朗读环境,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情操得以陶冶, 在学生心中产生深刻的印象。
3 策略三:关注阅读过程,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确定语文教学目标时, 要注重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使学生学到知识, 掌握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技能以外, 还要对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做进一步的加强。不仅要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 还要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 在自主阅读中对文章做到整体感悟, 进一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深入的理解与体验, 对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有较深的感悟。学生们通过阅读找出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逐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策略四:重视阅读积累, 努力实现读写合一
在评阅学生作文时, 有时感觉学生的词汇量较少, 描述的语言太空洞。学生不能运用正确的语言对眼前闪烁着的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进行描述。所以,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主要对指导学生积累、借鉴作家的语言及写作技巧。通过不断地积累, 提高学生的理解、欣赏、记忆能力, 从而使学生积累好词好句, 让学生不断地加强仿写、改写等写作训练, 使学生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从面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还是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全文, 掌握文章选材。我们知道, 作者在写文章时, 曾四次写到背影, 虽然场合不同, 但次次表达出父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其次, 我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立意和布局, 这篇文章立意新、布局好, 它不同于一般的回忆性文章, 其间还写了父亲为我所做的一系列小事, 这正是作者怀念父亲的原因, 尤其是文章结尾, 对父亲的爱更是跃然纸上,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阅读教学, 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紧接着, 我布置一个话题作文,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并进行辅导与提示, 提示部分重点讲了课文内容, 让学生模仿 (课文写法) , 展开笔墨。结果80%以上的学生能以课文为范文, 选择典型事例、抓住行文线索:有的学生抓住父亲粗糙的手、脚;有的抓住父亲额头上的皱纹、深凹的眼睛;也有的抓住母亲的眼神、两鬓的白发, 或是失去丰华的脸。这些文章都集中表现出了父母对子女的爱, 情真意切, 出现了不少好范文。
实践证明,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 通过阅读来“吸收”语文, 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感悟文章的含义;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完成写作, 通过写作过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与此同时,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是我们欣赏别人写好的文章;写作是让别人来欣赏我们所写的文章。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另外, 在写作教程中, 又促进了学生阅读面的扩大。我们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例, 学生对教材中的课文研读的过程中, 又帮助我们积累了写作范本及素材。我们所推广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将“读”与“写”相结合,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训练来促进阅读。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不但学到了知识, 又具备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技能, 我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还得到了情感体验。让学生对语文有较深的感悟, 从而对生活、对人生, 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使语文学习更深入, 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在提倡新课改的今天, 合理运用新课程理念, 改革我国传统的阅读理念和方法、技能来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对技能训练有所重视。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 当今, 我们学生的的阅读能力还没有质的飞跃, 吕叔湘先生也在20世纪70年代对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象做出了批评, 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明显的改变, 所以, 不仅要对原有知识认真学习,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要具有相当灵活而恰当的策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策略对文章加深理解, 对学生的理解活动做深入分析。借助于阅读策略教学, 来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 通过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掌握与运用, 进一步提高对策略的运用与监控能力。
摘要:本文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做了探索和归纳, 提出了借助正确的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并对阅读教学方法做了深入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阅读过程,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做到读与写相结合, 共同突破。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7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信息课程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从边缘学科向着中心学科转变。虽然一线教师也很关注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支撑,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研究仅限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无法形成系统的稳定的教学模式。所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教学客体,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和巨大创造潜力的人,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教师需要想办法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二)信息智能是人才必备技能
新时期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信息智能是人才必不可少的技能,所有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技能。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父母遗传、学校差异、经济条件等,所以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是客观存在的合理的现象[1]。学校应该正视这种差异并且利用差异化的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教教学效率。
(三)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构建主义教学的转变
传统教学观念中将学习简单的理解为知识的灌输,将学习变成僵化的被动的行为。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要求树立构建主义的教学观念,学习不只是吸收知识,而是要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背景,通过知识学习和经验的相互作用丰富完善自身知识系统。在构建指示系统时学生首先要以过去经验为基础,其次在学习中不断调整丰富自身经验,学习不是被动吸收,而是主动理解消化知识。学生是构建式学习的主体,这种知识构建的过程任何人无法代劳[2]。
(四)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知识观
第四,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认为知识是动作行为,是人的认识过程,是人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得到验证的知识信息,不是静态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知识材料。信息技术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更新换代很快的知识,所以更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主动探究和构建的过程[3]。学生们要在创造和实践中获得信息技术知识,所以教师要注重探究式教学。
(五)新课程标准对师生角色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学生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组织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同时教师要是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不思进取的教书匠。从课程方面来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扮演者课程开发者的角色,不能知识一味的重复教材内容。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一)讲授教学法
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大行其道的同时,讲授法仍是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分析、论证和描绘,在课堂上快速的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可以实现技能、过程和价值观的良好结合。讲授式教学要将思维活跃的学生引入到已有认知有关的知识学习中。比如在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上,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下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每个学期要学习的重点知识[4]。然后让学生们讨论下自己接触计算机和网络的经历和信息时代的特点。教师用极致生动的语言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的信息技术,可以很快的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很多教学著作都指出:课堂教学存在一天,讲授法就不可能消失。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是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教学法,其特点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任务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所学知识做成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研究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系统的方法和知识。教师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层次性,适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发,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信息知识和技能。任务是该教学法的核心,对于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所以实施前要做好任务的设计和编排。
(三)范例式教学模式
最初的范例教学法就是利用好的典型的例子进行教学,现代教育理论对于范例教学的阐述是通过特殊例子讲解让学生掌握一般规律,然后通过一般规律的迁移应用进行自主学习。早在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说成功的教学不是传输知识,而是辅助学生自我学习。所以也有人认为范例教学是“苏格拉底教学”。范例教学认为所有教学计划不可能囊括所有知识体系,所有人只能掌握某個学科的局部知识,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对于知识有系统认识,而不是灌输给学生一大批系统材料[5]。如果将教学等同于知识灌输教学内容就会无限扩大,导致教学停留在表面,无谓的增加学生的负担,大脑被各学科材料充塞,导致学生厌学。
(四)讨论式教学模式
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讨论式教学发,我国古代私塾教育中就有讨论教学的模式,现代讨论式教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大学课堂。信息技术课程也经常使用讨论式教学发,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创造精神培养的今天,讨论式教学普遍的融合在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和分层教学中。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通过论坛、微信群、qq群等方式广泛开展讨论时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教学方式就是讨论教学法。在讨论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思想和想法,互相启发和切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结束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于学习和师生角色的认识,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学校转变教学观念,由过去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构建主义的教学模式;认为知识不再是静态的独立的学科材料,而是动态的主动的学习过程。基于新课程标准对于学习主体、客体、学习过程和目标的重新诠释,文中提出了几种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包括讲授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希望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彦.新课程理念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5.
[2]江榕春.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万庆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9.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篇九
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问题(提纲)
湖北省教研室 刘 莉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自从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老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这些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
有效教学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目标、追求方式与策略。21世纪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这个历史时期,有效教学意味着什么、有效教学有什么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怎样„ 有专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教学中“高耗低效”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中没有抓住基本概念或教师没有能力提炼出基本概念——这些教师或是因为水平低,不懂得传授基本概念、促进学生发展的原理,分不清哪些是学科基本概念的知识,哪些是说明基本概念的知识:没有能力从繁多的、多种多样的题目中筛选出能覆盖它们的基本题目,不具备将100个知识浓缩为20-30个,将一节课的内容在15-20分钟讲完的能力;或是因为偷懒,把教师应该做的对教学内容的复制筛选、提炼整理知识的劳动专家给了学生。
一、什么是有效教学
广义的“有效教学”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智慧教学法则)认为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是提高学生有效知识量的知识量——学生的有效知识量是他知识总量中具有迁移性的、是学生实在受益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量,是智慧(发展)的象征。
思考:
(一)教什么?
(二)怎样教?
1、哪些知识是教学中的智慧含量高的、教学的有效知识?
2、知识教的越多,学生就能有大的发展?
3、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是否等同于有效性?
4、如何提高教学有效知识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操作
(一)有效教学前的思考-——教什么?
1、用基本事实的知识——基本概念,来发展增进学习者的思考力。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其中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基本概念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表现为: 第一,概念是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基础。第二,掌握概念有益于获取新的知识。第三,掌握概念有益于认识解决问题。第四,掌握概念有益于创造新的知识。
2、通过传授方法,使学生获得持久发展的力量。
方法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体力劳动的方法和智力劳动的方法。智力劳动的方法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方法。在此,我们关注的是思维方法。因为任何智力活动的方法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方法是“方法中的方法“,是智慧的核心。
方法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价值表现为:
第一,没有方法就没有知识,没有科学的方法就没有科学的结论。第二,没有方法就没有智慧。第三,方法是人的基本素质。
教学中如何传授方法呢?基本观点是:通过传授知识传授方法。具体说来:
1)挖掘教材的方法因素。2)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3)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4)培养运用方法的技能。
3、通过精心组织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结构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在于:
1)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迅速内化新知识,使其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并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2)合理的知识结构能使人迅速提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想的知识结构呢?
第一.就一门学科来讲,首先从“纵”的方面,给学生一个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
第二,从“横”的方面,给学生一个主次分明的知识结构。
(二)有效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怎样教?
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包括有效“讲授”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有效“提问”并“倾听”学生。
1、关于有效的“讲授”。有效的“讲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的有效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讲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讲授”应保持一定的节奏。(3)重视教学中的鼓励性即时评价。
2、关于有效“提问”与“倾听”。
(1)有效地“提问”。——“精心地设计问题” 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 第一,问题要有开放性。第二,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2)有效地“倾听”。
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教师在“提问”之后,要学会“等待”——为学生的思考留出“时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第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作出“回应”。第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倾听。
第三,教师要在 “赏识”和“追问”中,捕捉“生长点”,将学生的“回应”转化成教学的资源。
(三)有效教学后的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教学反思,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教学事件”回头观看和追溯。由于课堂教学情境是复杂和不确定的,每一堂好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教学充满了智慧和挑战。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案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能有效补充有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记成功之举。
2、记“败笔”之处。对“备课”进行反思:我的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这与什么问题有关?这个问题我以前见过或听说过吗?别人曾经遇到并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别人是怎样解决的?我能否借鉴别人的想法或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否涉及到某些“教学理论”问题?„如一教师执教《平均数》后的反思;对“上课”进行反思:课堂里发生了什么教学事件?我应该怎样应对怎样的事件?我怎样应对合理吗?我该怎样调整我原先的教学方案?
3、记教学机智(策略)。
4、记学生见解。
10.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究 篇十
一、课题研究背景
2008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年。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革命,是包括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全方位的变革。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校的教学组织机构、规范体系、内在激励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必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研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外在保障,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面对着一个个非常实际的亟需调整的教学管理问题,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组织集体备课,如何写教案,如何组织观摩研讨、评课、议课,教师工作量如何计算,教师考核评价怎么进行,学生期末综合评价如何进行等。我们认识到,原来的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已有很多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要使新的课程改革推向深入,必须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对教学管理制度的认识 从课程社会学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价值观和学校文化重建的过程。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推行也是新的教育理念和学校人本文化推行的过程。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有三大推动力:第一,热情和责任;第二,校本研究制度的建设;第三,学校文化重建。我们以为新课程持续发展核心的动力应该是新的学校文化。在新课程推进中,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学校文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学校及其内部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和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学校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行为规范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将教育目的、课程蓝图变为现实。由此看来,如果说面对新课程学校文化制度必须重建,那么,我们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应该放在“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上。
什么是教学管理制度?简单地说,就是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组织形式和行为规范。用外延方式来下定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学常规)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而教学管理制度则是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事实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都未把教学管理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大多数的《教育学》、《教育原理》、《教学论》书上讲“教育制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而不提教学制度,甚至在《学校管理学》著作里也很少有专章论及“教学管理制度”。实践上以“教学常规”论之。但教学管理制度确实存在,它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组织结构,比如班级授课制;有一套关于教学程序与教学行为的规范体系,比如教学常规;同时它还是一套分类系统与激励机制,如教师的职称晋升等。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系统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教学系统是由有形的教学
人员、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时空等物质和无形的课程理念、教学思想等意识组成。正是通过教学管理制度,如同计算机程序一样,把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连接成一个整体,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一方面,课程理念、教学思想总是借助一定的制度才能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变成现实;另一方面,人员设施等又总要不得不借助于制度才得以合理地开发与利用。
三、学校重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学校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已经逐渐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了,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障碍,矛盾越来越突出,重建问题显得越来越急迫,教学管理制度如果不尽快重建,可能成为新课程深入实施的“瓶颈”。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相促进,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保障。
随着学校重建工作的推进,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第一,学校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意义认识滞后,重建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1.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的基础理论先天不足。一方面,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重建理论只是零星论述,不够明确,不成系统,作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指导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与之相关的只是侧重与课程实施相关的课程计划、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指导;在钟启泉等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中只对与新课程实施的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考试评价等的重建进行比较详细的论述,有利于解决新课程实施中急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缺乏系统的论述和理论层面的指导,不利于学校理解和开展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工作。
另一方面,课程改革专家、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也是滞后的,较早见诸报端的是余文森发表于2002年05月28日第003版《教育时报》上的《如何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但仅局限在理念的指导。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理论缺乏系统的论述和指导,使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工作思路不清,无所适从。
2.新课程的实施策略使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处于被动地位。
新课程开始在实验区实施的时候,实施的策略是“自下而上”,边实验、边总结、边提高。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使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新课程开始实施时重点在于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与之相配套的对于指导、规范教师观念转变和课堂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却没有马上引起大家的关注。高中阶段开始实施新课程以后,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带来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矛盾更为突出,学校纷纷将这项工作的探索和研究提上日程,但很多仅仅停留在选课制度、学分制度等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处于缺什么,补什么,满足于在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的修修补补的状态。
第二,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内容的重建忽略了与制度共生的管理机制的转变,缺乏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形式(管理体制)系统的规划和探讨。
1.没有意识到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涉及的内容和层面比较多,且多为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改变原来的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体系(组织结构)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包括教学思想管理、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和教学行政管理等以及实现这些管理的运行系统。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多元智能理论”树立育人目标,突破学科中心,突出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倡导发展性评价,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弹性的课程管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次新课程实验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全方位变革,新课程的实施也必将引起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实施层面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内容涉及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而且都是一些根本的问题,确保这些制度实施贯彻的管理机制也必须跟着变化,才能确保新课程的组织的管理活动能够持续地运行。
2.只重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重建,忽略了教学管理制度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制度内容与管理机制一致。
《现代汉语词典》中,“制度”是办事规章或行动准则。但教学管理制度因为其功能的不同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指保障教学系统有效运行的规章或行动准则,还应该包含与其内容实施相适应的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只有形式与内容统一,即相适应,方能促进内容的发展,由于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在实践中又要重视形式,要善于及时改变已经过时、陈旧的形式,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更多的关注到了在改变原有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制定新的制度,也就是对制度的内容本身投入更多的关注,忽略了思考和探讨管理的内容变了,在管理的体制上是否应该相应的发生变化。现行的教学管理形式(体制)是与原来旧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运行是一致的,也是统一的,重建教学管理制度之后,现行的教学管理的组织形式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只有使教学管理的体制与教学管理制度相一致,才能发挥出教学管理的效率,反之,则会限制和压抑教学管理应有的效率。
第三,被动等待和“拿来主义”,使重建工作脱离实际需要,缺乏可操作性。1.被动等待上级和专家的指示,使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滞后于实际需要。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它既与新课程的实施相适应又是新课程实施的保证。作为保障学校教学实施这一中心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包含教学思想的管理;包含制定学校课程方案、开发校本课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类、艺术类课程等的课程计划管理;包含集体备课、课堂质量、学生作业、课后
辅导、选课指导等的教学常规管理;包含选课与排班管理、教师配置与课表制定、学分与学籍管理、场所资源的管理的教学行政管理以及质量监控管理和教科研管理等,既包含宏观也包含微观,所涉及的对象既包含学校领导、教师,也包括学生甚至是家长;所涉及的行为既有学校行政运行的整体行为,也涉及师生的个体行为。在整个复杂的系统运作和实施过程中学生、教师、学校等会发现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不适应的地方、不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消极的等待上级和专家的指示,就会使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滞后于新课程实施的实际需求。
2.生搬硬套、照搬全抄的“拿来主义”作风使教学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围绕新课程带来的变化,学校在落实和重建教学管理制度时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由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学校领导、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有效地实施,达到解决学校实施新课程带来的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但有的学校要么照搬别的学校的相关制度,要么硬套上级的文件,结果造成重建的制度不是针对本校在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的内容空泛不具体,制度的条文模棱两可,不利于师生的理解和掌握;造成制度的程序繁杂不清,不利于师生操作和运用;制度不配套,不能互相衔接,无法形成整体发挥综合效应等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时间久了,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慢慢地被师生们束之高阁,使之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失去了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应有的意义。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重建的问题,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纷纷对教学管理制度重建进行了指导和探讨。《纲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要求“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制度”。试验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下发了《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稿)》等文件,提出“此次新课程实验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全方位变革,新课程的实施也必将引起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实施层面的改革。”对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指导意见。
有些课程改革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他们通过反思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以权为本,形式主义泛滥”,“以权为本,权力至上”的弊端,提出了“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的观点,为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重建指明了方向。但是大都缺乏比较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需要引起学校的重视。
四、教学管理制度重建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高中的教学改革也需要加大力度。教学的改革需要管理的支持,管理需要制度作保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教学常规,建立新的教学规范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在其著作《教育学》中,把对教师教学规范的探求从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前与课后,形成了著名的教学工作的“五环节”说,这就是至今仍在中小学中广泛流行的: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在新课改背景下,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使新课程理念有现实的落脚点,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整体质量、实现教师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最可行的途径。
本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我省不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存在着误区:第一,规矩越多越好。许多学校至少有二三十条教学常规,某校仅“备课”就有五条常规;而其中 “集体备课” 一条,又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教学内容,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练习)。并且每一条常规都要进行评估,可见其烦琐的程度。这给学校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过多的规矩,异化成了束缚教师个性化教学的枷锁,教师的自主性一旦被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又有谁来调动呢? 第二,流于形式,无从落实。学校制定的教学常规过于抽象、笼统,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导致教师无法操作,教务处无从监管。譬如,一所学校的上课常规之一:“既反对满堂灌,也反对满堂问;既反对虚无化的分析,也反对以练代讲的做法。”这样的常规让老师如何执行呢?教师在课堂上是讲,还是不讲好呢?一堂课45分钟到底应该怎样讲,恐怕连制度制定者也不知道怎样做。第三,制度与分数和经济挂钩。教学常规制度管理变成了简单的量化评分,有的学校还制订了“教学常规检查扣分细则”,要求全体教职工严格按常规基本要求去做,各项扣分按学期累计,作为对每位教职工考勤、考绩、职称评定、评优评先、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这样,教师成了被管教的对象,领导变成了监工,“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教学常规管理异化成了检查监管(以教案检查、作业批改检查最为典型)和量化评分。
新课改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第一,教学常规管理一定要与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相结合。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师生的民主参与很重要,这是他们的权力。作为管理者,要把教师作为平等的事业伙伴来对待,努力营造学校民主参与的制度和文化,使教师把教育当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事业。
某校组织的“教学六认真”检查,(具体内容)曾经遭到老师们的质疑。一部分老师抄写了资料应付检查,一部分老师干脆公开抵制,在他们看来,这种检查只是为了找毛病、挑刺,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不能反映老师的真实水平。针对教师反映的问题,该校校长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学校通过教代会修改了原来的“教学六认真”的检查制度。经过修改的教学检查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检查的目的,修正并丰富了教学检查的内容。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的,增加了制度的透明度,也使教职工理解了教学检查的目的,消除了以往教学检查中教师的抵触、拖延、弄虚作假等现象,使学校的常规管理走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第二,教学常规管理一定要有利于改进工作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制定的新的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只有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常规下,教师才能转变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才能促使自身的专业成长,实现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的调查中,“学校对于备课环节的检查”一项,62%的教师认为,学校管理人员定时检查教案,检查形式单一,检查仍停留在教案的书写是否认真、环节是否完备等形式化水平上,教师每学期必须要写满满的一大本,写少了要被冠以备课简单、不认真、不负责、不敬业的帽子。这些僵硬的备课管理要求,使备课成了教师沉重的负担,教师为应付检查不动脑筋抄教参,抄教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教师成了这种僵化的、机械的管理制度下的奴隶,没有了自主创新,甚至没有了教学活力;还有一些学校对备课的管理仍然倾向于标准化与统一化,单元课时进度要统一、课时教案模式要统一等,这些现象使备课趋于形式化,失去了教师教学特色,阻碍了教师的教学创新。
我们的教学检查的作用应该是了解情况,改进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我们的教学检查不应该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检查,为评估而检查,为分配奖金而检查,为检查而检查,不应该是浪费人力、财力、时间的误入歧途的检查。如果教师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教案,那么,无论其内容多么充实,形式多么完整,书写多么认真,如果没有收到积极的教学效果,其价值等于零。那种机械僵化的备课管理制度,无论其多么具体明确,多么健全完善,多么冠冕堂皇,只要有碍教师扎扎实实的备课,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备课的实际效果,其价值也同样等于零。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小营中心小学的“0教案”备课管理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从2002年4月开始,该校取消了对教师书面教案的检查,不再以书面教案的编写情况作为考核教师备课实效的依据。提倡教案形式多样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自行选择教案表达方式,可以在教材、教参上批注,可以在以前的教案本上圈点勾画,可以写提纲,也可以制卡片,还可以什么都不写,老师们形象地将此改革称之为“0教案”。“0教案”给了教师一份难得的自由,让教师不再成为教案的奴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教师不必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写“花架子”教案,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把握教材、研究教学上,把自己的智慧、情感、个性魅力更多地投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之中,创造出焕发生机活力的课堂。
第三,教学常规管理既要严格又要适度,更要便于操作、评估。从表面上看,规范越多,似乎秩序越强,越有效。实际上太多的规范是很难长期实施和监督的。所以要拟订简单、明确、适度、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常规。这样,既能控制、调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同时又不过分地约束、限制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管理,不是把人管死,而是要把人管活。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走出教学工作高效率的新路。
2、建立教学行为反思制度
任何教师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靠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靠自我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名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新课程理念的决定因素。教学反思包括对新课程理念的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既可以撰写教学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写不足之处;既可以总结教学机智,也可以分析学生的创新,还可以写“再教设计”,逐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如何指导教师学会反思?
第一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营造全员反思氛围。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先进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第二让教师明确反思的意义,认清反思的广度和深度。要让教师了解到,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
反思的广度就是要能够全面的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其中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揭露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并且善于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第三审视教师的专业结构,鼓励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要唤醒教师的反思意训、增强其反思能力,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往往反映出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要源,使主体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学习与提高的过程。
就知识结构而言,反思也更关注教师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改善。这类知识的获得,因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
第四寻找典型形象,进行案例指导 典型形象具有教育性。在现实的中国教育领域中,涌现出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家,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和方法具有极高的理论蕴涵;他们的成长过程体现出了自我反思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典型的剖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同时,可利用适宜机会,对各种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引导教师从这些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反思自己的差距,寻找自己的突破点。
第五在科研中进行反思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课题研究,给教师从事实践反思提供更多“实战”机会。让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各自关注的问题,使课题研
究成为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组成部分。
开设“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议教师记反思日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
第六是合作对话式反思。
反思可以其他人合作进行。让来自不同教研组、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学校的教师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曲讨论分析,然后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所共享。
第七是让教师多反思遇到的问题。
对具体问题的反思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如有一位数学教师反映说,他的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学习成绩好的能在区里拿我次,而不好的只得几十分甚至十几分。学校领导与其共同探讨,这位教师发现自己讲课速度很快,且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一些学生能够跟上他的思路,掌握所教的内容,所以学习成绩非常好;跟不上的学生,就落得很远。这位教师通过反思,找到问题的根源,改进了教学方法,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学校管理者要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引导教师回顾、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提问的方式,促教师反思教学实践,发现问题,运用新课程理念来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每位领导每次听完课后都能这样做,每次遇到问题都能这样做,与教师共同反思,使教师能切实按照新理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即日可待。
3、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核心是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即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变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评价。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受当前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和影响,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还不到位,总是存在评价方式不变,应试教育难以改变的困惑和认识。教师中心、一讲到底、重知轻能、重教轻学等传统教学方式,新教材老教法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影响我省课改推进步伐、取得实效的主因之一。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但从我省课改总体现状看,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究其原因,唯成绩、唯分数论的教育教学评价是一大障碍。实施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已经是我们必须面对,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省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评价目的与功能异化。教学评价的目的本该是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中发现,教师普遍反映学校的评价目的和功能,无论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均被异化。对于教师而言,评价是以奖惩为目的,是为了考核教师(公开课的异化、末位淘汰等)、为了证明学校的实力、为了迎合家长及社会不合理的需求等;对于学生而言,评价的功能萎缩为甄别学生,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以决定对其的不同对待。二是评价内容的学业化。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学业成绩又窄化为学科分数,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评价。三是评价手段单一化和唯量化。“以考代评”现象很难改变。四是评价主体局限化。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没有发言权,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五是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这些问题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步建立起适合我省教育教学实际,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务之急。
在这方面,我校在学生评价方面的具体做法是:编制《成长历程》,对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发展性评价。2005年7月我校编印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学习成长历程》。这本《学习成长历程》不仅纵向展示同学们的学习进步情况,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判断评价自己,激励自己,自加压力的机会。手册中设计了“人生理想”、“高中三年奋斗目标”、“我的学习榜样”、“反思自勉感悟”等栏目,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记下成长历程中的得失与感悟,经常反思自我,长善救失,刻苦修炼,把学习成长历程作为自我教育的教鞭、自我管理的戒尺、自我战胜的号角。一本“手册”使用三年,学校领导、各科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家长对学生寄予厚望,该手册还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家校联系的特点,学生在“本月测验与成绩自我分析”一览填上考试成绩并写出存在的问题与自我分析,老师除了对学生的表现施以量化的评价外,还可以作出描述,手册中还设计了“家长对我的评价与期望”、“班主任与家长通信”两栏,加强家长和老师的联系。
我们组织了有关班主任对该手册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普遍认为它具有以下的优势:
“记录成长轨迹,留下美好回忆”,富有保存价值。《成长历程》集中记录了学生三年六个学期的学习情况、成长轨迹。翻开首页,校长如诗如画的寄语饱含谆谆教诲、殷切盼望和美好祝愿。各门学科的评价、“人生理想”、“承诺”、“家长对我的评价与期望”,真实而多彩地记录了高中三年自己的成长轨迹,留下美好的回忆。毕业后,若干年后,甚至老了,重新翻开它,母校的记忆相信会如潮水般涌来,美丽而绵远„„
评价内容更全面,体现素质教育。《学习成长历程》不再仅仅把各科成绩放在突出的位置,而是体现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中的所有科目都对学生进行了评价,无形中告诉学生不能偏科,每门学科都很重要。另外,评价内容不仅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品质,还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发
展等;不仅评价在校的表现,也关注到家庭、社会服务意识等。
评价项目更细化,体现努力方向。对每一门学科的评价,《学习成长历程》都分成若干板块,每一板块又分出多条,每一条都是具体的要求,不仅对学生有了量化的具体准则,也明确地指明了学生努力的方向,以期达成目标。
主体意识更突出,体现人文关怀。《学习成长历程》建立了“高中三年奋斗目标”,还有“我的承诺”,“老师对我说”、“家长对我的评价与期望”,采用了第一人称——“我”,人文关怀的凸显,让学生有了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主人翁感觉,也给了学生张扬个性、自主使用《学习成长历程》的机会和权利。《学习成长历程》成了学生自我鞭策、主动积极要求向上的一种动力催生源泉。
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家长普遍感到这本评价手册所罗列的内容非常全面、细致,编排恰当,印刷精美,同时给予了我们工作的极大肯定。如有一位高一年级的学生家长在反馈表写道:“《学习成长历程》能够连续、发展性地评估学生的情况,而不是仅仅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学习成长历程》还得到了我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4、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管理进入教学管理系统 90年代以前,我国中小学不存在课程管理的理念。1992年,国家首次把“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课程管理体制也分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块。2008年我省推行新课程改革,将学校推上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地位,学校课程和部分地方课程将由学校自主开发、编制,两年来,我省一些中小学在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开发设计方面展开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极大地激发了学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对学校课程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新领域,我们需要加强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学分记载和学校课程资料的管理。
以我校校本课程建设为例,我校专门成立了校本课程编写委员会,教师在全面理解新课程精神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编写校本课程。2006年我校编写出版了《基础书法教程》、《交际礼仪教程》、《学习方法指导》、《生命安全教程》、《心理健康指导》、《普通话口语》、《神韵漯河》等八种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丰富和充实了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目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一年级开设了“基础书法课”、“交际礼仪课”、“高中生学习方法指导”、“生命安全常识课”,二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指导课”、“普通话口语课”、“神韵漯河”等课程。我们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比如,家电维修、建筑知识常识、缝纫技术等。这些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好评,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此外是“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学校要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研究性课程的内容既包括学科内的专题,也包括跨学科的综合性专题。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大纲增设的一些此类参考性专题。如语文学科的“家乡方言研究”,“我家乡的历
史名人研究”;物理学科的“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化学学科的“调查本地区燃料的种类、性能、发热量、价格以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等。有些研究性学习注重教给学生研究方法,如上海市徐汇中学设置了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高一,初步了解课题研究的方法;高二,能基本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高三,深化课题组的研究,初步掌握课题研究工作的一般方法。
5、课堂教学管理改革方兴未艾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它既是新旧教育观念最厉害的交汇点,又是教学改革最活跃的前沿阵地。两年来,我省高中在推进新课程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与成功经验,都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展开的,如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跑班制、弹性课时、课堂教学的自学——指导模式、目标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模式等等。所有这些改革都表明,我省的高中课堂教学及管理形式正在发生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的弊端(教材本位、偏重知识传授的管理目标,强调规范化、制度化、呆板划一的管理方法,高度集中、一刀切的管理体制)已受到强有力的冲击,课堂管理的创新职能正日益得到重视。我们相信,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各类资源要素的重组和创新,其中包括师生相互关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课堂时空结构的重新设计等,我省的高中教学一定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景象。
6、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和管理分析的数量化。
11.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篇十一
【关 键 词】新课程;高中英语;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61-02
一、新课程与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身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获得,必须要有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才能最终实现。
2. 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创新精神主要来源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是创造性思维获得的重要途径。所以,没有教育创新就很难有人的创造性思维,也就难以有人类发展和社会文明。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应该大力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3. 创新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在各行各业中都越来越需要各种创新型人才。因此,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实行创新教育,才能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使个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与创新教育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的颁布和实施,普通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要达到更新、更高的教学目标,必须要进行一定的教育创新才能最终实现。笔者在几年的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认为,要进行教育创新,可以从情感教育、知识拓展和自主、合作学习三个方面进行。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创新教育探索
(一)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灌输课本知识和讲授高考考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做什么,学什么,一切都需听从教师的安排,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机械地听从教师的指挥,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想象空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必须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采用各种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自由、积极地发言和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情感教育是实现这种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首先,教师应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关系,改变教师在课堂上惟我独尊的形象,营造民主平等、情感交融、协力合作、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1]教师走进课堂应该面带微笑,给学生和蔼可亲的感觉,让学生充分信任自己,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学生才会和教师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和互动。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更多的互动空间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最后,在教师设计的各种活动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教师应该多给予启发、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越来越喜欢英语课堂教学,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究活动,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训练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在内容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行高中英语新教材具有有词汇量大,单词长,难记难写;易混和难以区分的时态多;课文增多且文中的句子变长,句式更加复杂多变[2];课文内容更是涉及面极广,包括人物故事﹑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等内容的特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高中英语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使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因此,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面对高中英语新教材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通过对课本知识点的讲解,拓展相关的英语知识。例如,教师教师在讲课文词汇时,可以对所学词汇知识进行拓展,通过实例向学生讲解利用构词法﹑根据上下文内容和利用语法分析等知识可以推断词义,培养学生猜词能力。第二,通过英语课文内容拓展相关学科知识。例如,A Travel Diary 讲述的是南美洲一条大河流域森林被毁的情况,通过这篇课文,可以拓展到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内容,人类要和自然界和谐相处,不然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通过这种知识的拓展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知识,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既对教材内容作出了很大的变动,又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所以,面对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师也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自主、合作学习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的内容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和其他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探讨,最后教师对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结果做最后总结。如,在进行高中英语时态教学中,对于容易混淆的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教师可以先对语法知识点作出讲解,然后给出几个例句“去年你学习了哪些英语单词?”“到去年为止你学习了哪些单词?”让学生自己先各自写出英语句子,写好后,让学生相互交流、探讨和分析以及相互指出各自的错误和不足,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作出总结和归纳。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见和见解,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发现各自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因此,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牢固掌握,也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中英语新课程对高中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有义务也有必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育创新。
第二,教育创新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针对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所进行的教育创新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高淑娟,杨斌.谈中学英语教学与创新教育[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23:49.
[2]刘琼.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148~149.
12.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 篇十二
我们在探讨如何评课时, 总是把目光投向评课的方式方法、观察工具的使用上, 往往忽视了人的因素、忽视了发展的因素。基于这一认识, 我想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评课方向探索的几点看法。反省以往的评课活动, 对于评课者与被评课者的地位总有一种不公平的感觉。大多场合, 评课者经常是侃侃而论, 可以不顾开课者的感受, 滔滔不绝, 大有集救世主与批评家身份于一身之气势;开课者却是一副诚惶诚恐面目, 时而洗耳恭听, 时而聚精会神记录, 大有“我为鱼肉”之处地。偶尔可见的抗争与争辩, 也只能显得那么苍白。因此, 一说到开课, 教师能推的就推, 能躲的就躲。随堂听课, 常遇作业讲评、复习之尴尬。主动邀请听课者, 更是凤毛麟角。这一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倡人文精神, 其核心是尊重。新课程背景下的评课, 就应该体现这一理念。
评课中如何体现相互尊重, 这是评课活动中需要确立的前提。由于各人认识水平的差异, 理解角度的不同, 对教学一篇课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处理等有关的教学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这是正常现象, 教无定法, 不一定强求整齐划一。评课者在讲评前可先了解开课者的设计意图或见解, 站在开课者的角度审视所有的教学过程。如有不妥, 可以提出改进意见;如有好的方案, 可提出建议。意见的提出与建设, 只能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尊重的基础上提出, 所有盛气凌人、过分强调个人意见的行为, 只能引发开课者对评课活动的反感或抵触情绪, 只能影响评课效果及日后教师开课的积极性, 得不偿失。
仅凭一节课, 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不能看出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切不可将评课当成评价教师的手段。如确实需要评价教师, 应建立跟踪听课评价机制, 以便全面、真实地了解教师。
评课教师尊重开课教师, 开课教师同样也需要尊重评课教师。对于讲评中不同的见解, 可以探讨的方式提出个人意见, 如讲评语言缺乏讲究, 或有偏激倾向, 应持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态度以理服人, 不亢不卑, 既可充分阐述个人观点, 又不导致僵局。
只要评课中做到相互尊重,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相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精彩场面会随时伴随在你我身边。
传统的评课中, 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教学设计, 忽视了教师行为,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这是很值得探讨之处。把关注点放在教师的行为上、课堂上, 教师是否体现了“导”的作用?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哪些环境和条件?从哪些方面入手, 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才能帮助开课教师发展;在关注教师发展的同时, 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 多关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是怎样掌握学习方法的?是通过什么途径自我获取知识的?学生在自我学习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得到帮助?这些问题都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评课所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探索】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10-03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10-31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06-09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09-07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08-01
新课程背景英语教学的人文性08-25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07-11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