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得体会:我们的教育走向何方(11篇)
1.教育心得体会:我们的教育走向何方 篇一
高考作文带领我们走向何方教学反思
我是最早看到江苏卷的作文题的,后来陆续看到全国各省市的题目,颇感无聊,断断续续地写下了我对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断想。
江苏卷可以说是在人们对20xx年“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的指责下丧失了立场和原有的情操。从学生写的角度来看,只需把“凤头、猪肚、豹尾”替换为已经明确无误的“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在学习生活、事业人生四者之间框定来写,基本上没有审题的难度。我不明白的是对于凤头、猪肚、豹尾这样一种传统的写作模式,用现代写作学的眼光来审视,对不对?对今天写作学研究有没有启发?跟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要求和建议冲突不冲突?新课程标准提倡说真话、抒真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在命制中无疑是对写作教学发展趋势的无视和背离。
命题的科学性任重而道远。很多高考作文试题的导引有太多的知识漏洞,并且矫苍白、生搬硬套。例如,全国卷I中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体现丁他的幽默和机智,然而材料所表现的是玻尔在幽默之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与之相对的对待自己的“脸面”问题。但是,命题者却要在细枝末节上去生硬地拉郎配,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实在是勉强。
有的作文试题的导引文字无效。如,江西卷这个导引文字跟不要有什么区别?还不如辽宁卷一个题目来得干脆。重庆卷的“自嘲”是在逼孩子撒谎,怎么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可能命题者也意识到这个概念学生难以把握,就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照搬了一下。我可以臆断一下:重庆写得最多的就是议论文,而且议论的分论点分别为:一、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二、自嘲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三、自嘲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四、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白嘲。这种命题就是要逼着学生用几十万张嘴说同样的几句话。湖北卷导引引述王国维的原文,学生真正能够读懂的能有多少?
作文命制大可不必把学生难倒在审题(读懂题目)上,把作文教学从简单粗糙的“文字游戏式”审读中解放出来,回到作文的“写什么”“怎么写”这个问题上来。
作文作为分值占语文试卷40%的一道大题,首先应该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功能。一份好的作文命题,应该具有这样的一种功能:就是在让哪些人受大益,让哪些人受小益、让哪些人不受益的方面,要体现出让该受益的学生受益,让不该受益的学生不受益的公正性。好的作文命题还体现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调动学生日常的学力积累,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检验学生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而我们的高考作文试题又有多少真正做到这些了呢?
2.教育心得体会:我们的教育走向何方 篇二
回顾美容时尚在中国流行的十余年风风雨雨,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美"对人及人性的完善和推动作用,社会的、文化上的美学趣味由美容时尚的世纪转变,丰富并且最终指向激情与活力的现实生活。
当然,我们也看到美容时尚中盲目的流行元素,一次次让现代人陷入迷茫、做作的泥淖。"为美而美"的低层次美学修养,归根结底在于表面上红红火火的全国上千所美容美发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在"二十一世纪全国美容美发教育新展望研讨会"上,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美容分会常委、教育学科组组长何伦教授作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美容教育走向何方》的专题报告,专家的审时度势、真知灼见,对推动美容行业的发展不无裨益。
毕竟"美"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和理想。
经历了十余年蓬勃发展的中国美容事业,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全方位地提高美容业的服务质量,成了世纪末不少美容界有识之士的理想与目标。有人甚至用这样八个字来描绘美容业的现状与未来:"质量低下,前途广大。"毫无疑问,全面提升美容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行业管理,同时还在于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十余年美容教育成果斐然
美容业巨大的市场,带动了美容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没有美容热,就没有美容教育热。
美容职业教育遍地开花美容职业教育是美容事业发展的排头兵,也是多年来职业教育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根据初步调查,国内有不同层次的美容美发培训中心、学校、专修学院等大小机构近千余家,仅西安市登记在册的美容学校就有60余所。目前,兴办美容职业教育机构的浪潮有增无减,美容职业教育的市场已经形成。据估算,每年约有五六十万人进入美容学校学习。
美容职业高等教育方兴未艾1999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大跃进"之年,除了各类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外,国家教育机构又提出了兴办"职业高等教育"的号召。美容教育遇到了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的好机会。早在90年代初、中期,就有人探索成立高等美容教育机构,例如北京的"中国驻颜美容学院"等,但由于学历问题以及人们的观念问题,运行并不顺利,并且没有形成气候。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美容人,深刻地认识到美容事业的真正发展,的确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更为系统的教育与训练。时值今日,已经成立或正在酝酿成立的美容专修学院或进修学院逐渐多了起来。
正像人们开始兴办美容职业学校一样,开办美容职业高等教育也是一件新事物,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例如,教育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队伍的建立等等具体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急功近利"的美容市场,人们是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接受教育?
医学美容教育创造了"吉尼斯之最"我国现代高等美容医学教育事业是本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现代医学美学思想的兴起和城乡"美容热"的出现而起步的。1987年秋,大连医学院职业高中率先创办了医学美容专业,学制两年。1991年5月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在大连召开了有关会议,拟定了大专层次学制三年的美容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创造条件兴办此专业。此后,1993年大连医学院与江西宜春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率先在国内开设了大专层次的"美容医学"专业。据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教育组统计,迄今国内陆续开展此专业的大专院校达14所,开设"护理美容"专业的中等卫生学校约有37所。大连医科大学更将美容医学大专学历改为本科学历,被列入"吉尼斯之最",可见我国的美容医学教育发展的速度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美容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众所周知,美容业是国内近十年新兴的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一种行业;同时,美容业也是问题最多的行业,究其根源,除经营理念与方法问题外,便是美容人才的问题。
美容职业教育为中国的美容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从业人员,对美容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正像人们抱怨化妆品质量不高,美容服务质量不怎么样,对美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很难满意。具体地说,美容职业教育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职业培训急功近利,短期教育学时过少 目前,国内对美容从业人员实行的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该制度的前提是从业人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并通过考试获取证书。问题是对于应该经过多长时间的培训,具备何种程度的学历才能够具备资格,以及考试的权威性和标准等无从限定。作为一位从事美容研究教学的专业人员,实在无法理解一个来月的学习,如何能将美容师必修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完成。况且,若对学习者本身的学历层次没有要求的话,问题就更突出了,例如,在美容职业学校学习的有高学历的医生或护士,还有小学或初中毕业生,对前者一个月可能还行,对后者就勉为其难了。
缺乏系统教育,知识面狭窄从技能上讲,培养美容师与培养电器、摩托车修理工一样,但是,人却比电视机、摩托车复杂得多。由于美容职业培训普遍时间较短,根本无法完成作为美容师或美发师必要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有限的知识,学习基本的操作规程。
从教人才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本,更是教育事业的主导者。由于美容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可以说难有"大师"级的人物。于是,学生与教师无论从知识与技能水平来说都相差无几。近年来美容人才培养多采取短平快的方式,那么美容教育人才同样也是如此,"学生"做老师的现象在许多美容学校都存在。
专业类别不清,培养目标不明区别医学美容与专业美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医学美容比专业美容要复杂,特别是有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并发症与后遗症。多年来,美容行业始终未能从实践中很好地区分两者的界限,以至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混乱现象。从理论上说,学习医学美容的从事专业美容要容易一些;而学习专业美容的就不应该从事医学美容,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其实,目前一些医学院校"医学美容专业"的学生,出了校门也未必能够从事医学美容工作,因为他们还缺少更多的专业美容知识与实践经验,这类教育很值得进一步探索。
片面追求效益,违背教育规律美容教育的市场很大,精明的美容人早就意识到这一个市场的巨大潜力。受利益的驱使,单纯以赢利为目的的办学,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特别是违背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上不考虑教学本身的要求,而仅仅考虑经济效率,必然影响教学质量。
无序竞争,无规则运作在美容商业大潮的背景下,美容职业培训也成了众多美容企业家角逐的市场。同其他市场一样,美容职业培训争取学员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表现在价格竞争和宣传竞争。有的学校以过低的学费争取生源,而有的则以不实际的承诺招徕学生,这不仅不利于美容职业教育的质量,而且有损美容教育的形象,并带来美容市场的混乱。
产品推销与培训人才混淆推销产品与美容技术培训结合是聪明的商人销售产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无可指责。但是,用这种方式代替真正意义上的美容培训难免就是误区了。例如,在介绍某种美容方法时,你要推销自己的产品,又如何真实客观地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美容方法呢?应该看到,许多美容学校是从美容公司发展起来的,办学本身就是其经销产品的一种手段。如此办学,如何培养真正的美容人才?
美容教育的发展趋势
美容教育尽管面临的问题很多,但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是美容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应该毫无疑问地说,美容业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美容教育也是一个很具有发展前景的事业。
形成多层次的美容职业教育体系目前的美容教育总体上是以短期培训为主。正像人们普遍认识到的美容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较高层次的美容人才缺乏。未来的美容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多层次的,即初级层次,培养目标为一般美容师,需要经过至少半年到一年的学习与训练;其次是中级层次,培养目标是专业美容师,应经过至少两年的职业技术教育,达到中专的水平;最后为高级层次,培养目标为美容技师,应经过2到3年系统的专业美容教育,达到大专水平线。完善这样的美容职业教育体系还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但是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培养美容从业人员全面的素质美容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素质。从美容本身的性质来说,美容即是一种技术或技艺,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美化人们生活、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艺术。当然,在商业化社会里,美容也必定是一种经营活动。根据对美容业内成功者的调查显示,只有这三个方面均表现突出,才可能真正取得美容事业的成功。在美容界从业人员当中,具备一到两个方面素质的人可能容易见到,但是具备较为全面素质的人就比较少见了,这显然与缺乏系统完整的美容教育有关。未来的美容教育必须考虑到对美容从业人员全面素质的培养。
专家学者介入美容职业教育作为学者来看专业美容会有一种美容行业没有"学问"的感觉,分析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真正的美容专家不多见,因为美容毕竟是一项较为新的职业,尽管所谓的"美容博士"、"美容大师"头衔漫天飞,那不过是招徕顾客的一种"装饰"。由此也涉及到第二个原因,那就是近几年发了美容财的人并不一定有高深的美容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美容老板的成功在于商业炒作与宣传,而不在于技术本身。其实,美容的的确确是一门学问,尽管有上述的原因让人感觉不到其学问所在;美容本身也并不一定要像现在这样非是一种"低俗的文化"。尽管美容的出现也是"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大背景下的产物,但如果没有真正的专家介入,美容就不可能提高文化品位。我们已经高兴地看到一些知名艺术家、化妆师介入了美容行业,他们的进入将对美容业提高品位和质量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医学专家的介入也是必然的。
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篇三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一、为学生的设计
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作为教师,备课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去询问一个教师“你会备课吗?”,可以说是一种侮辱——备课是教师的基本技能。然而看了上文郭教授的这段话,我们不妨再问问自己:“我会备课吗?”我们的备课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教还是学生怎样学?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是否只关注了自己和文本,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的基础等等?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
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二、自由与限制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
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初看起来,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度。
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我们要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
教育要给人以自由,郭教授举了一个更为形象的例子:插秧与抛秧。与插秧讲究整齐、细密相比,抛秧无疑是自由的,随心所欲的。不再需要规范,那样随意地一抛一撒,任它落于何处,任它东倒西歪,然而带来的却是丰收。这看起来不是很奇怪吗?其实,这不正是因为插秧过多地限制、束缚了秧苗,而抛秧则给了秧苗自由生长的空间吗?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这个度?我认为还可以用插秧与抛秧的例子来谈。抛秧固然是自由的,然而这个自由依然是相对的——你抛撒的范围应该是在你的这一片水田之内,而不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一片水田就是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延伸到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限制:不偏离文本与某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或应习得的本领。而在此基础上,则应允许学生的讨论、争议以致与教师不同的见解,给其最大的思考、发言空间。
掌握好自由与限制的度,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记得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在我抓住肖邦临终前的遗言引导学生体会他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时,一个学生举手发问了:“肖邦死后他的姐姐真的把肖邦的心脏带回了波兰吗?”问得我一愣,而好几个学生举手发表意见,但几方也是各执一词,有的说是肖邦的骨灰被带回了波兰,有的说肖邦就葬在巴黎,但姐姐把他坟前的一掊土带了回去„„且各方都说自己查阅过资料。课前我并没有准备这方面的资料,因此也无从判断。快速思索后,我没有简单地支持哪一方,而是问学生:“无论这几种说法孰真孰假,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到
什么?”这样将这一问题依然回到对肖邦爱国情的体会中来,并生发了一个新问题:既然并非只将心脏带回去,文中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进一步感悟肖邦对祖国全心全意的至爱真情。现在回想起来,正因为课堂中给了学生自由,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更上一台阶,而体会爱国情这一不变的目标不就是学生自由思考、发言的限制吗?
三、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由此提高。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了。一直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都是人们歌颂的教师形象,郭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呢?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广东茂名市南区公馆中心小学莫云老师的,他曾因工作繁忙采用过让学生课后辅导学生的方法,结果学生成绩优异,因为想更上一个台阶,第二年他更加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学生成绩反而退步了;他按自己的方案认真教导学生仪仗队操表演时,效果很不好,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采用其中一条方案后,学生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他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第一课由于自己的失误只好请学生自学,第二节课由于吸取了教训,讲授十分顺利。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学效果反馈考察,胜出的是第一个班!
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的确会让我们发出如上文郭教授一样的感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
教师的“懒”往往能锻炼学生,造就学生。一个“懒”教师,会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份,寻找若干个负责的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即算教师不在,学生自己也能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这样,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懒”教师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却依然可以收获多多。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勤娘养个懒孩子,懒娘养个勤孩子”,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何等惊世才华,何等忠肝赤胆,《出师表》流传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代代美谈。的确,诸葛亮在世时事必躬亲,蜀国虽未必能称霸于三国,自保是无忧的,然而他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年早逝难道与他平日操劳过度无关吗?更可悲的是,诸葛亮一死,他苦心孤诣保护的蜀国也如同散沙一盘,刘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世人皆知。试想,如果诸葛亮稍微“懒”一点,刘后主是否会出息一些?或者至少,蜀国的天撑起的人会更多一些?这样亦不至于擎天柱一倒,大厦便倾了。
4.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篇四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5.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心得体会 篇五
米吉格道尔吉是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党支部书记、芒来牧民养羊合作社理事长。新巴尔虎右旗旗歌《这片草原》写道,“烈马跨过克鲁伦河,成吉思汗迎亲在这片草原。”克鲁伦河从这里缓缓流过,克尔伦苏木即得名于此。
“草畜双承包释放了生产力,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也被不断放大。”米吉格道尔吉告诉记者,牧民们意识到一家一户“画地为牢”的网围栏太憋屈了,应该给分散经营找个“领头羊”,“我们尊重牧民意愿,把他们的草场和牛羊入股到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让草原更可持续,牧民的日子更红火”。
9大羊群的“群长”之一阿日登仓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成了“职业牧民”。他把家里的180头羊加入到合作社的羊群一起放牧,总数超过1000头。去年阿日登仓的纯收入有11万元,还清了贷款,摘掉了贫困帽。“牧民一家一户经营时,羊群都不大,却都得雇羊倌、置办牧业机械等,投入不小。”抚今追昔,阿日登仓感慨,“成立合作社、打通网围栏,放牧的草场变大了。划分了四季营盘轮牧休牧,草场越来越美,羊群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多。”
“,我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蒙古包里,奶茶飘香,米吉格道尔吉和记者唠起了家常。“我们几位青年代表和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场座谈。总书记嘱咐我,呼伦贝尔草原很美,一定要保护好那里的生态;还亲切地跟我说,他年轻时也做过大队书记,这个岗位大有作为,要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米吉格道尔吉在芒来嘎查踊跃投身牧区振兴奔小康的实践。他“建群”的方式之一就是给牧民算账:嘎查的大户一年毛收入也就是100多万元,扣除成本后剩下不到20万元,而且还有不少贷款要还;牲畜头数一多还会导致草场退化,收入难以为继。统一经营后,增加了市场话语权,去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屠宰企业一直按市场最高价收购牲畜。合作社既是生产组织,还是保障组织,牧民遇到难题,合作社都会帮助解决。目前,全嘎查115户人家已有88户入社,整合了嘎查39万亩草场和5800多头(只)牲畜。
芒来嘎查还积极开展培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找出路。成立小食品厂,让牧区妇女做奶酪;成立旅行社,牧区青年可以当导游;发展“网上牧业”,推出“我在牧区有只羊”领养项目。牧民布日古德为了孩子上学,举家搬到县城。草场、羊群有合作社打理,他就回到合作社打工,剪毛接羔,每天收入最多有600多元。“城里有楼房,牧区有股份,啥也不缺,这就是我理解的小康生活。”布日古德说。
6.蔡英文上台 台湾走向何方 篇六
184
184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都成老吴了,♞
国际环境没有留给台独空间
大选之前,我也觉得蔡英文上台后,台湾整体会往台独的方向继续滑行。综合选后这段时间的种种迹象看,小英执政后,至少表面上是没有多大的勇气去公开推动台独的。而私底下,民进党不会停,事实上独台的马英九在过去的八年,也没有停止过。殊途同归,蓝绿任何一个政党上来,都不会巴心巴肝想统一。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厚此薄彼,觉得蓝营执政,统一的希望就大一点。
台湾政客最大的后台老板——美国的意图已经再清楚不过:既不想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更不想台湾与大陆公然决裂。不统、不统宛如铁路的两条轨道,把台湾死死限制在这条道上。台湾一旦贸然宣布独立,中国大陆必然是武力对待,到时候美国是出兵还是不出兵?不出兵,灯塔国的颜面无存,还谈什么世界警察的地位?出兵,换来的必然是中国拼死一搏,中美数次交手,什么时候美国人占到过便宜?
伊拉克20年未太平,穆斯林难民涌向欧洲,加上国内经济的停滞,美国自己的烦心事也不少。此刻再添一个台海争斗,真是10个瓶子9个盖。正因如此,即将卸任的奥巴马也正好做个顺水人情,为当前时好时坏的中美关系找个台阶下:
美媒专访奥巴马:衰落的中国比崛起的中国更可怕
美国不甘心眼睁睁看着中国崛起,必然会不停制造小麻烦,比如南海问题等。但是美国人更不傻,知道台湾问题才是中国举国上下最大的死穴,只能是抚慰,不可以过分刺激,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王毅外长访美,关于台湾问题到底谈得如何,字面上也看不出来。美国承诺不出售武器之类的话也就听听,不卖枪可以卖炮,不卖飞机可以卖轮船。那是美国政客的金主们的饭碗,怎么可能不卖?
前几天的这条新闻值得回味:
关切520后的两岸…美3重量级人士访台
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曾任美国驻中大使的前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芮效俭、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顾问葛来仪三个人将会陆续赴台湾。三个人来干嘛?肯定不是来教小英怎么与大陆撕逼的,只能是来规劝蔡英文不要触及红线。
而另外一个台湾眼巴巴盯着的日本,最多就是私底下撺掇台湾几句,上了台面,什么都不敢说。
台独,宛如玻璃上的苍蝇,看得到出路,却找不到出口。统独争议,不过蓝绿两党撕逼的借口,到底能不能独,以他们的智商会不清楚?可怜的是民间的极端群体,还在做着不切实际的独立梦!
台湾内部的蓝绿变化并没有到压倒性的局面 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很多大陆民众都把这段时间视为两岸关系的蜜月期:两岸三通、陆客大量赴台游、两岸贸易额连年攀升……大家似乎都看到了两岸和平统一的曙光,直到太阳花学运的爆发,我们才惊觉:
怎么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仇恨如此的深重,简直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我们这些年来不断让利,不停释放善意,这些努力都白做了吗?
到2014年年底的台湾县市长换届选举,国民党近乎全军覆没。很多大陆民众都直呼看不懂:从大陆得了这么多好处的国民党,怎么到了这般田地?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吃独食的国民党,注定逃不开今天的结局。
是小英多厉害吗?还是台湾的独立意识逐渐坐大,已经彻底扭转了政治生态了吗?其实不是。看看这张图表就能明白:
2016年大选的总体投票率为历年来最低,比起2008年整整少了10%。以2016年合格选民1800多万人来算,就是有整整180多万人没有出来投票(这其中几乎都是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的蓝营支持者)。
再加上改投亲民党的选民比上一届整整多了120万,国民党这次至少就损失了300万票。国民党这次得票是380万票,如果加上这白白丢掉的300万票,以及中间选民部分,国民党未必会输,即便输,也不至于这么难看。
小英的得票在这整整八年间增加了不到150万票,也就是占到当年合格选民的大概8.3%。而这增加的部分,不排除对蓝营执政不满的群体,而非都是铁杆台独粉。
同时我们要看到两边支持者的年龄结构造成的自然增加和衰减:就算绿营所鼓吹的台湾年轻人天然独的说法成立,那么支持独立的部分的人数是只增不减的。而蓝营的支持者年龄结构偏大,这8年间自然死亡的部分必然大大超过绿营。但是这八年下来,也没有到大比例压过,就充分说明了台独思潮并没有井喷。
2016的蓝绿大翻盘,统独意识此消彼长有一定因素,但肯定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国民党自己玩死了自己,还顺带扯上了两岸关系来陪葬!
台湾政治光谱的变化肯定是有,但真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恐怖。可是形势也确实已经到了不容乐观的地步,再按过去那一套玩法,必然是行不通了。
说到底,小英能选上,全靠同行帮衬。
这是国民党败选之后的辅选工作检讨报告提纲:
一、执政未获认同,完全执政必须完全负责
二、两岸论述民进党拿香跟拜,无法凸显两党品牌差异
三、党内矛盾不团结,导致支持者失望
四、网络经营不够深化和多元,议题论述未能有效争取支持
五、缺乏长期培育人才,理念与愿景无法赢得多数青年认同
这五点问题,都不是国民党最近这四年才爆发出来的新难题。所以对他们的表述,也只能说呵呵了。
小英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现状
前面扯这么多和小英无关的,无非是想告诉大家:这样的大环境下,小英的执政之路容不得她有多少任性的空间。
台独这张牌,小英在2012的时候就打过,结果打输了。这一届小英就学会了模糊处理两岸议题,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其实以国民党现在的民望,小英打什么牌都会赢,感觉就是一脸的任性。
台独是个好slogan,帮民进党省掉了很多的广告费,争取到了尽量多的支持。过去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现在自己变成穿鞋的了,思路恐怕就得有所转变才能路好走。看看最新的消息:
蔡英文下令撤回“两国论版”两岸条例草案
小英一直试图以维持现状,而避谈九二共识来蒙混过关。因为一旦她也承认了公开表态承认了九二共识,那民进党和国民党还有什么区别?产品讲辨识度,政党也是需要讲辨识度的,好不好?大陆当然早就预料到了她最擅长的顾左右而言他打法,所以特地为她准备了很多的大礼包,比如减少陆客赴台游人数就是传说中的一种前菜。
仅仅是这样的一道前菜,民进党智库负责人就赶紧出来表态:两岸观光不容倒退!想起来也是心酸,这还没有开始呢,感觉就扛不住了。
2015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为1436.5亿美元,两岸逆差已达到934亿美元,而台湾2015年的GDP总量约为5263亿美元,对大陆的出口已经占到了台湾GDP总量的约27%。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放弃两岸贸易,台湾任何一位政客来执政,都会抓瞎。
小英要发展生技制药,要发展绿色能源,要组建国家投资基金……这些事情,都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看到成效的事情。但是满心不爽的国民党,和早就失去耐性的民众会安安静静给她几年的时间来验证她的主张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现在早不是的阿扁时代,还敢在就职演说上喊福尔摩沙万岁!恐怕小英到5.20之前还是这样暧昧模糊的态度,就不是陆客不来这么轻微的场面了。大陆已经完全犯不着再真刀真枪的在福建沿海摆一排,授人口实不说,吓坏了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当然小英也可以选择硬撑,但是能撑多久恐怕也不容乐观。而且撑到最后搞不好还是一样的结果,又何苦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小英前几天见神掌,主要为什么而去?要为收编亲民党那几个老兵,几条破枪?其实意义不大。恐怕还是为两岸关系破局。
外界一直传闻民进党特使进不了中南海的门,这种事情没有真凭实据,不好胡说八道。但小英现在确实需要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做两个用途:
这个人总不能来自国民党或新党吧?所以毫无立场可言的老宋确实是最恰当的人选。老宋现在名声也臭过大海了,连大陆民众对他都是一脸的唾弃。但基于统战的方针大计,估计他还是有很大的希望能来北京面圣的。
所以大家静观其变吧,小英吞下“九二共识”这颗蛋,只是时间性的问题。
台湾社会要走出目前陷入的怪圈非常困难 借他人的说服力压制民进党深绿部分的台独主张,以免惹来事端;
借第三人来尝试打通两岸的对话渠道,保证两岸贸易正常化,为自己的顺利执政护航。
台湾的经济困顿,最主要源于由传统制造业升级到创新型制造业的停滞。这个世界除了美国可以主要依赖科技产业来驱动经济,发达国家如德、日、韩等,也还得依靠制造业来驱动本国经济。区别不过是我们很多做不好,或是做不了的产品,他们可以做得了、做得好。
台湾社会普遍的一种无力感,多少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无奈:高福利社会体系下长大的一带,在整个最关键的学习成长阶段毫无竞争压力可言。7分上大学虽然只是极少数的个例,但也多少反射出当今台湾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
等到20出头,学习最好的一部分要么去了美国,要么到了大陆,留在台湾的也有很多优秀人才,但是比例到底几何?这么少的一部分年轻人足以去推动整个台湾社会的高速向前吗? 这样的人才基础上,台湾要如当年发展IT制造业、芯片业一样,在从无到有的基础上再造一个新的优势产业,确实看不到多大的可能性。不管是面对困难不服输的韧性,到掌握当今先进科技技术的专业性,台湾上一代的这些特质在这一代身上即便没有全部褪去,但也是大面积消失了。教育是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贫穷伴生的往往就是教育的落后。台湾虽然人均GDP依然领先,但是教育体系的日益松散,必然是会对社会基础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个伤害的病症已经在逐渐显现,只是大多数人还不自知罢了。
现在蓝、绿两党永不停息的撕逼,不问对错,不看大局,只要能把你的政绩拖死,好的也要死命说成坏的,拖不死你也要拖上三五几年,等你的先进技术变成落后技术。蓝、绿天天都在媒体上发声说放弃蓝绿恶斗,这句话真就是世上的鬼,听得多了,却没有真见过。真不这样对撕了,他们又用什么来对撕呢?
这20多年来,蓝、绿任何一方其实对于如何有效推动台湾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一头雾水。任何一方要是真有良策,都早就无视对手的种种纠缠,自己甩开手干去了。也正因为大家都面对发展议题无计可施,只好对撕一下,打发下时间,也向民众证明一下自己是有在做事。
两年后台积电在南京的工厂投产,基本上台湾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就悉数登陆完毕。即便最核心的研发留在台湾,同样也止不住台湾制造业的空心化。若干年前,富士康的台干和陆干收入都有明显的差距,而现在这样的差距正在慢慢淡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推动管理本土化。在陆台企的管理本土化之后,研发本土化也会随着大陆年轻一代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甚至逐渐超越台湾年轻一代而逐步实现。以逐利为终极目的的商人完全没有必要非要去与大势对抗,一定要放着更好的人才不用。
最后走出台湾的科技大佬张忠谋,在亲身体会到了大陆政府对重点企业的全方位服务和帮助,体会到了大陆专业人才的努力认真之后,还能无动于衷?要知道,他们在台湾扩建一个厂房都能被民间环保组织拖得无法动弹,连马英九来了都解决不下来。
国民党号称百年老店,其实100多年来都是一个组织涣散,信仰缺位的low爆了的政党。而民进党虽然略好过国民党,但也是小鸭子学走路,要全面超越国民党,目前也没有看到任何的可能性。新崛起的时代力量,除了在煽动民粹方面的过人天赋,其他的能力也还不能过早评判。其他的什么亲民党、新党、民国党……简直是够了,注定都是走进历史坟墓的角色。
台式民主乱象,要指望这些人来终结,或找到新的出路,只能说:难……
台湾社会最为重要的几大环节都病了:教育松散,制造业外流,政治非理性。依照这样的形势来看:小英上台之后的台湾,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只是相对一条道走到黑的马先生,更懂得变通和分享利益的小英,挨骂的程度会好一点。
比起小英的走向,我们自己的行动其实更重要
和平统一台湾,其实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选择谁来作为合作伙伴。以蓝绿两党的尿性,他们口头的支持统一都是为了骗钱的虚伪作态,心底里都还是只想做偏居一隅土皇帝,即便是各种受气的土皇帝。至于台湾人民的生活,目前看还是挺好的啊,人均GDP远远高于大陆呢。将来?谁能管将来?将来我都挂了,我哪里管得着?
现在大陆对台湾的经济让利已经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再下去就只能是包销台湾所有的产品了。但是付出越多,却隔阂越深。就不得不思考这个怪像的成因何在。
大陆民众也好,执政党也好,对于台湾是没有任何原罪的,为什么部分台湾民众却如此抵触关于大陆的所有一切?这中间就是因为有一个最不想统一的团体:两大政党。抹黑大陆,妖魔化大陆的言行,蓝绿两边谁都没有少干。唯一的区别就是绿营是明着干,国民党是悄悄干。
马政府八年,一直想方设法限制大陆的各行各业到台湾投资,或是输出产品,特别是在文创方面。保护台湾本土产业根本就是借口,你就是白送给他,他也是不愿意要的。因为文创产品往往是能忘记意识形态对立,加快两地融合的最有效产品。想想当年的邓丽君是怎么风靡大陆的,国民党和民进党现在怕的不过就是大陆的“邓丽君”洗了台湾民众的脑,毁了他们苦心经营起来的“共匪”形象。
而如何来行动,那是官方的事情,我们老百姓就没必要说什么了。
习近平还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上海及周边地区有不少台资企业,同台湾方面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比较多。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同胞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期待,我们不应让他们失望。
习近平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我们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定意志,也是我们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责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需要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开创共同美好未来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同心干。
相对之前的“地动山摇”,这次就温情多了。所以庆幸的是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两岸问题的新动向,也在积极做着新的调整措施。
7.教育心得体会:我们的教育走向何方 篇七
所谓“棍棒底下出好人”,就是大人使用武力惩罚犯了错误的孩子。我小时候,只要一犯了错就会被老爸胖揍一顿,打完了之后,他和我讲道理时,总会说什么“棍棒底下出好人”、“不打不打成才”,所以嘛,我打你也是为了你好。当时,我虽然很不服气,但又只能含着热泪信了。
教育专家说,体罚和家暴是会遗传的。想想还真是如此,等我当上母亲之后,也确实不自觉就接过爸爸的棍棒,不过,我与时俱进,用的是手机充电线。写到这时,我羞愧万分:自己挥舞电线的样子一定是非常丑陋的!我体罚孩子的次数大概有将近十次,原因大多是他们写作业不认真,或者扯谎和未经许可拿东西。
记得最后一次动武是大娃上小学五年级,因为她偷偷地拿了我50块钱。发现钱不见了,我很生气。好不容易捱到周末孩子回家,吃过饭后,我把他们叫到跟前,然后拿出夹钱的那个本子,问他们:这张钱是谁拿的?二娃马上紧张地说:不是我拿的。大娃也跟着说:不是我拿的。我强忍住气:你们俩都说不是自己拿的,那难道出鬼了?再问你们一次:是谁拿的?两个娃还是都一口咬定:不是我拿的!我一下子就火冒三丈:好,你们都说不是自己拿的,那我就只好一个一个的打,打到你们说出真话来为止!说完,我就拿了根充电线给二娃的腿上抽了两下。二娃马上痛得号啕大哭:不是我,不是我!这时,我发现大娃的脸色变得极不自然,便给她的腿上也抽了两下。大娃吃痛不过,马上招了:是我拿的!
猜想得到证实,我气得七窍生烟,挥舞电线又给大娃的腿上抽了几下,边抽还边骂:一直跟你们讲,妈妈最讨厌扯谎和偷拿东西的人,你要什么可以和我说,但是千万不能偷偷摸摸地拿。然而,打在儿身,疼在娘心。虽然当时我做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但心里着实心疼,可是,我又怕不狠狠惩罚,她长大后再犯类似的错误被抓去坐牢。
此事让我想到先前一年,她从学校图书馆偷偷拿书回宿舍的事。当时,还没听老师把话说完,我就气炸了:啊,那不就是偷书喽!周末她从学校里回来后,我问:为什么不经过允许就把书拿回宿舍?一开始不管我怎么问,她都是闭口不言,气得我暴跳如雷,拿出电线就给她抽了几下。挨了打后她哭着说:我喜欢看那本书,可是家里又没有。大娃的泪让我清醒了很多:没有,你可以叫我买啊!大娃又哭着说:我怕你不答应。我如同五雷轰顶,瞬间失语:难道是我平时要求太严格吗?为什么孩子连买本书都不敢吭声?
回过神后,我告诉大娃:妈妈严格要求,是怕你们从小就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但是,妈妈并不禁止你们合理的开支,尤其是买书这样的开支,我更加不会限制。尽管事后做了很多工作,但,我觉得大娃依然很少对我提要求。这使我觉得很不安,因为心理学家说,内心有需求而不向父母表达,也不是个好现象。
有心理学书说,父母爱使用武力教训孩子,其实是教育无能的表现,这种父母一不能以身做则,二不能以理服人,只好恃强凌弱了!此外,还有很多父母因夫妻不和或事业受挫而把孩子当成出气筒,这种父母是最无能的。看了这句话,觉得特羞愧,因为,我就曾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
那是大娃三岁多一点时的事,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像个魔鬼。那时我刚生了二娃十来天,娃爸每天都忙得脚跟不着地,说好的亲自照顾我月子也成了句戏言。其实,当时老妈和大嫂都在我们家,老妈负责洗衣服,大嫂帮忙煮了个把月的饭,按说,我也该知足了,但实际上我真的是有苦难言。因为大嫂总是把肉切得很大一坨,又煮得硬硬的,害我在月子里就嚼得牙齿痛,但因为她是老公的大嫂,我哪里好意思说什么,因此心里憋了一肚子的闷气。那天大娃从幼儿园回来一直哭闹,我怎么哄也哄不住,再加之大嫂在旁边说我,当时说的什么我已忘了,只记得我当时的气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啪啪就给大娃抽了两个耳光。此后的情形我都不敢再描述了,反正,大娃被我一连打了十几下……事后,我后悔得不得了,几天都不敢看大娃的眼睛。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就是个无能的、只会把气撒在孩子身上的妈妈!不过,如果当时大嫂不在场,如果她不在旁边说那些话,我是完全不可能那么疯狂的,在这里我想给朋友们提个醒,如果碰到别人的孩子淘气、而父母神情尴尬,最好找个借口走开……
再后来,我从儿童心理学书上懂得更多:经常使用武力来教育孩子,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好,产生父母不爱我的错觉,成年后则容易“爱无能”。有些天性软弱点的会变得内向自卑、沉言寡语、没有安全感,做事瞻前顾后,一辈子都活得畏畏缩缩、窝窝囊囊;那些天性强悍点的孩子则可能变得比较暴躁、叛逆,在与人发生冲突时,也爱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严重的还可能会仇视社会,成为杀人犯和恐怖分子;也有一部分孩子侥幸成功了,但还是依然找不到幸福感,譬如某知名主持人就曾在节目上泣诉:曾因童年时家教太严苛而自杀;此外,棍棒教育还会遗传,从小被父母体罚过的人,为人父母时也不自觉就对孩子动武,譬如我。
现在我很庆幸自己觉悟得还不算太晚,这两三年来,在我的不断努力下,大娃又慢慢变得信赖我、依恋我,有什么事也会和我说一说了。这让我很高兴,因为良好的母女关系,有利于女儿成长为一个自信乐观、懂得自爱且爱人的女孩子,这样,她在遇到事情时不会偏激,会与父母商量,或者自己也能很好的处理。
也有人说,教育孩子没有固定的公式,要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就是要打打才守规矩、就是要打打才上进……对于此,我也不想辩驳,或许真的是有那种天性乐观、又皮实的孩子吧!不过,我还是想说,尽量少打。
最后,我要把这句话送给正在犯我当年错的父母:重建关系,永不嫌晚!快放下棍棒,去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快放下棍棒,用爱和耐心去包容孩子、引导孩子前行、陪伴孩子成长!
8.教育心得体会:我们的教育走向何方 篇八
一、该不该“人尽其屋”?
有的经济学家在房价的大讨论中提出了不必“人尽其屋”。他们认为既便是在经济发达、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也不是人人都买房。比如美国的住房自有率为69,英国为66,德国只有50,均低于中国目前住房自有率81的水平。因此,既便目前和今后的房价造成相当部分居民没有自有房屋也是极其
正常的事情,不必苛求“居者有其屋”。
但是国际通行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或者说不一定就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居者有其屋”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一个理想,它和“耕者有其田”一样屡屡作为许多革命的动员口号,每每令广大国人为之心动。其实从老百姓常说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俗语,也可以反映出住房对于中国民众的重要性,它被视为百姓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应当关注民生问题,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居者有其屋”也就必然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英、美等国自有住房率偏低的现象也是和其贫富差距较大、两级分化严重的问题脱不开关系的。记得郑智化的《大国民》中就曾有一句“一辈子辛苦连个房子都买不到”,尖锐地批评了台湾社会两级分化引发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若想超越资本主义,并最终能战胜资本主义,就必须克服资本主义的致命缺陷。因此,减少、消除两级分化,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我们力争“居者有其屋”,也并非是要“劫富济贫”,搞绝对的公平主义,而是要在房地产市场中尽可能地考虑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比如今后多推广小户型的经济住宅、提供廉租房等,都有助于在市场经济建设中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所以,我们应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做到“人尽其屋”。二、房价该不该继续上涨?
目前上海外环以内房屋均价已逼进8000元,内环均价突破15000元。一年间,全国各大城市的房价也都有相当大的涨幅。这种情况造成目前只有社会高收入阶层才能买得起房子,社会中低阶层已经无法承受房价之重。但是高收入者毕竟是少数,不能说其就代表了社会的主流,中低收入者的群体利益才体现了房地产市场中的人民利益。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当优先关注相对弱势的大众群体。面对日益增长的房价,政府应当有所作为。
况且,目前的房价已经处于一种虚高的状态。按照人们常引用的“国际标准”:房价与居民收入比应在3:1~6:1之间,而2003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元,城镇居民家庭可支付住房价格应在15~30万元/单元,但许多城市新建住宅价格与家庭收入比都在10:1以上,特别是目前全国商品住宅的平均造价仅占平均售价的58左右。因此,目前的房价存在很多的泡沫是不可否认的。维持高房价产生的利益只会属于少数行业的经营者,社会财富将日益向占少数比例的高收入阶层转移,如此将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失衡,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由此看出,房价的持续上涨并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协调、均衡发展。
三、确立“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
知易行难。泛泛而谈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此观点就在思想中深深扎根。何况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要求我们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在处理房地产问题上,有些地方政府认为房地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担心一旦对其进行调控,平抑房价,会引起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抛开平抑房价是否必然引起经济发展倒退不谈,仅仅站在发展经济的立场上考虑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个观点就是非常狭隘的。构建和谐社会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的均衡、丰富上,同样要求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它要求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比较合理,能够保证社会基本公平和正义,使绝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收益。而房价疯长导致的问题恰恰否定了这一点,从近期网民对国内房价疯涨的谩骂,到理想化的个人集资建房潮的兴起,都表明了房价已经成了目前最为迫切,最容易引起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问题。因此,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房地产市场问题。换而言之,作为政府部门必须时刻牢固地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的发展观,在一切工作上深深打上建构和谐社会的烙印,真正地从思想深处转变过来,保证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9.教育心得体会:我们的教育走向何方 篇九
光伏产业将“危”化为“机”的条件越来越多。从政策层面看,继去年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工信部相继推出产业利好政策后,2月1日,国家财政部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第四期“金太阳”光伏屋顶工程正式启动。在政府大力规划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同时,从技术面而言,光伏业发电成本的渐次下降也为终端消费需求增加提供了可能。从行业“十二五”规划看,到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将下探至0.8元/千瓦时。
对于身处其间的光伏企业来说,由于技术升级的成本越来越高,行业必然面临洗牌。那些资金优势不明显、技术劣势明显的企业,必将在此轮洗牌中,渐行渐远。
政策补贴扩市场容量
第四期“金太阳”政策主要针对终端,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
2011年,海外市场萎缩,快速发展了近十年的中国光伏业进入“寒冬”。龙年春节刚过,相关部门就出台了光伏产业的政策,试图挽回行业颓势。上述《通知》表示,第四期“金太阳”政策主要针对终端,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用户侧光伏发电项目,用以加快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稳定发展。
据了解,“金太阳”示范工程于2009年启动,第一期示范工程包括329个项目,设计装机总规模642兆瓦;2010年第二期示范工程272兆瓦,2011年第三期“金太阳”示范工程达到600兆瓦的规模。业内据此推测,2012年的规模将超过2011年规划量。不过,最终总量需要等待各地的汇总及审核,总安装量将于今年7月份公布。
“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行业现在非常困难,特别是多晶硅产业。《通知》的下发可以说是救市行为。”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光伏发电企业亏损严重,短期内转向国内市场,存在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一方面需要企业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在终端领域给予更多补贴和优惠。
阿特斯、汉能控股集团等国内太阳能企业的高管此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多次呼吁,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快国内市场的开发。
事实上,从去年年末开始,相关扶持政策就相继出台。国家能源局连续两次上调光伏“十二五”发电量目标;国家工信部发文表态,将促进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支持建立BIPV系统。
这些政策无疑对提振市场信心产生效果,瑞士Sarasin银行针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调查报告指出,由于中国等新兴光伏市场的发展,2012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将增加20%。
平价电刺激终端消费
到2015年,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配电侧达到“平价上网”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扩容上,政府除了在市场供给上加大找寻力度,目前业界还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政府有可能率先推出太阳能发电平价上网政策,直接刺激终端消费者对太阳能电量的需求。
美国应用太阳能公司总裁查尔斯·盖伊认为,由于中国在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上的优势,中国将在2018年前后实现电网平价,而美国则要等到2020年。
从工信部制定的光伏“十二五”规划可看出,到2015年,光伏系统成本将下降到1.5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配电侧达到“平价上网”;到2020年,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千瓦,发电成本达到0.6元/千瓦时,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在主要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
公开资料显示,2006年,光伏发电成本超过4元/度,到2009年,光伏发电成本已降到1元/度。“中国光伏产业的变化或许能促使这一目标的提前实现。”汉能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表示,突如其来的光伏“寒冬”已经促使中国光伏业转型升级,向良性发展,未来将注重自有技术和规模生产的全产业链模式。一旦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中国光伏业将彻底完成从政府补贴型产业向市场驱动型产业的转变,并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国金证券(600109,股吧)分析则认为,2011年至2015年,光伏发电成本将逐渐接近当地上网平价,未来几年光伏装机量会有巨大增长,光伏行业也将迎来第二个发展大周期。按照2020年光伏发电替代全球发电量5%的目标计算,未来每年新增的光伏装机量也将是目前水平的10倍以上。
技术关促企业二次洗牌
中国光伏产业的洗牌整合和转型升级将加速,进而摆脱原先“粗放式”的经营模式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市场也对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不代表所有的光伏企业都会迎来良机。分析人士认为,2012年,光伏行业将加速整合。林伯强认为,这轮整合与2008年相比有所不同。当时行业整合是企业要通过合并增加产能,以利用规模效应在价格战中胜出,而这一轮整合恐怕只有技术高、效率高、资金充足的企业才有生存空间。
事实上,光伏制造业2008年已经历过一次大规模整合。数据显示,中国光伏企业从本世纪初逐渐起步,由最初的几十家迅速攀升至几百家,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使国内光伏企业数量一度减至50家左右。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国际市场需求的回升,光伏行业投资回报率居高不下,又有更多新的资本涌入这一行业,中国光伏企业的数量截至2011年年底再次剧新,增至400到500家。
上述汉能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政策、金融等多种利好因素向光伏行业尤其是光伏龙头企业倾斜,中国光伏产业的洗牌整合和转型升级将加速,进而摆脱原先“粗放式”的经营模式,走高科技、大规模、全产业链的新型发展之路。
10.未来,我们相聚何方成长日记 篇十
孤身漫步在偌大的校园,突然怀念起了高中时光。那时我们总是三三两两端着碗在校园里边走边吃边聊,校园虽小,可人情味十足,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让我感到孤独。
那一年,我们相聚民高。懵懂的我们离开了父母的怀抱,既兴奋又有些害怕。面对一张张生面孔,我们像新车的齿轮,既想与其他齿轮融合,又害怕深陷其中失去自我,故总是留出凹凸不平的一面与其他轮擦出火花。可是我们又都知道车少了任何一个齿轮的转动都将无法前进,必将落后于同一起跑线出发的对手。喜欢炫耀、追求荣誉的我们怎能没出发就输了呢。于是我们忍住了火花的刺痛,洒下汗水、流下泪水,拼命地转动自己,只求为班级荣誉出一份力。
我们经历了背井离乡的痛苦,我们也用汗水、泪水浇灭了火花建立了温暖的大家庭。
第一年,我们一起度过了春夏秋冬。有了一整年的磨合我们相熟相知了,可以使车速达到最高了,可是我们毕竟不是齿轮。我们感受到了这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可我们也有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迷茫。我们思考为什么自己是一个齿轮,也许可以是神七上的一枚钢钉,翱翔天宇;也许可以是蛟龙号上的一块铁,深入海底。迷茫中我们失去了方向、放慢了速度,甚至沉迷于小说、电影。曾经无数次我们想离校出走、追求自由,可每一次我们都只迈出了第一步。无助的我们只能一起编织谎言,一起追喜欢的女孩,一起在楼顶高唱怒放的生命。
第二年,我们仍然迷茫、彷徨、无助,这一年我们也付出了感情、见证了友情、丰富了人生。
第三年,我们即将在夏天分离。没了高一的.懵懂、高二的迷茫,我们全力以赴冲刺高考。每天一大早我们会一起大喊励志名言,相互激励。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就是高考取得好成绩;我们有一致的行动,就是早起晚归奋斗在高考一线;我们坚信天道酬勤。可是冲刺就意味着结束即将来临,当我们发现冲刺的效果无法达到我们的目标时,我们抱怨了、后悔了。我们一遍遍问自己,为什么高一高二不努力点,也许就那么一点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可是现实不会因此而改变。高考如期而至,总期望高考之后一切皆大欢喜的我们在高考结束的那天就经历了离别之痛。总以为自己很坚强,总以为自己不在乎,总以为自己放得下,可当离别真的来临时我们又潸然泪下、无法割舍。
这一年我们有太多太多刻骨铭心的经历,这一年我们也在经历中迈向成熟。
11.后奥运时代的品牌走向何方? 篇十一
后奥运时代要反思与总结前奥运效果
伴随着奥运会的即将开幕,奥运营销的话题已经接近了尾声,在月31日之后,大多数的赞助商企业和非赞助商企业又重新回到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对于希望改变自身企业在价值链中地位的企业,需要考虑后奥运时代的业务模式,下列一些问题要被提上企业的议事日程:企业的品牌定位是否利用了奥运会这样的机遇?在奥运会之后,企业的品牌策略是否需要调整?下一步的体育营销策略究竟该走向何方?是继续参与奥运还是选择其他赛事的体育赞助?在后奥运时代,首要的工作任务是要对过往的奥运营销效果进行评估,毕竟很多中国企业开展体育营销以及利用奥运会这样的全球性舞台进行营销的经验并不丰富,回过头看看前一轮的奥运营销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一项花费不菲的奥运营销来说,是否因为奥运营销带来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消费者对于企业所想传达的品牌形象是否认识清晰等等,都是需要去认真评估的。在2008年的奥运营销的环境中,既有赞助商企业也有非赞助商企业,很多非赞助商企业也举行了很多与奥运精神有所关联的营销活动,这些活动一定程度上也在对赞助商品牌进行干扰,因此,对于赞助商品牌而言,所面临的考验更大,那些能够在赞助和非赞助营销活动包围中通过系统清晰的营销策略起到预期效果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奥运营销的赢家。
评估不仅是为了总结,也是为了确定下一个阶段的品牌行动,越是把体育营销作为重要的营销战略的企业,对于这步工作就越重视,比如三星专门有一套关于奥运会评估的系统,由四项内容构成:第一项是信赖度;第二项是品牌的喜爱度;第三项是品牌知名度;第四项是品牌的美誉度,而对于2008年的奥运会,三星同样与专业公司开发了奥运赞助效果的评估系统,并会在奥运会结束的2~3个月提供出相关数据,这些评估效果出来后,三星就可以对预期的目标进行修订,并会将其用到后续的体育营销活动中,
同样,联想从一开始就对赞助奥运会有着十分明确的目标,当借助奥运会实现了品牌的国际化形象转变之后,并没有继续投资奥运,在后奥运时代,联想转而选择其他的体育营销赛事来传播品牌,将借助奥运所建立起来的国际化品牌展开更深层次的国际化战略,这同样是及时评估和总结的成果,否则继续的投入未见得就是好事。
后奥运时代是新的奥运营销的开始?
品牌的成长不能一朝一夕实现,是长期努力的结果,而重大体育赛事是一个可以突破文化、地域疆界的营销平台,能够吸引无数的消费者眼球,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持续的利用好体育营销,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推动品牌价值传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后奥运时代究竟是一个企业营销的终结还是以新的奥运营销的开始,却是企业需要去斟酌的。
对于一个品牌而言,一旦选择了奥运营销,在后奥运时代还必须坚持体育营销的策略,否则之前的所有的投入都将变成沉没成本,因为你仅仅在一个短短的奥运会时间段内在消费者面前晃眼而过,之后在和体育相关的舞台上再也不出现,这仅仅是一种营销战术而非营销的系统策略,消费者需要一个稳定的不断为他们带来惊喜的品牌,而不是一个品牌“投机分子”。
很多品牌都将奥运营销继续下去,并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例如,作为奥运会的长期合作伙伴,可口可乐已经连续赞助奥运会长达80年之久,是公认的奥运营销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在80年的合作历程中,可口可乐将奥运精神融入到品牌文化中,把奥运营销做成了一个闭环,并且在这个闭环上附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可口可乐的奥运营销没有节点,一届奥运会的结束就是下届奥运营销的开始,就如同滚雪球一样,可口可乐借助奥运营销所建立起来的品牌效应越来越大,“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与可口可乐“乐观奔放、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的品牌精神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和持续的传播,让可口可乐的品牌特点得以清晰的展现。
亚历克(Aggreko)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时电力和温度控制独家供应商,也表示,所有用来租赁给北京奥运会的设备都将运往温哥华,服务于下一届冬奥会,并保证两届奥运会之间的衔接的紧密性。GE在采取奥运营销时候,不是在奥运之前的一年或者半年内完成宣传活动,而是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针对最有效的目标群体进行宣传,可以预见的是,在2008年奥运结束之后,GE仍然将继续进行其推广活动。
【教育心得体会:我们的教育走向何方】推荐阅读:
国外教育的现状与走向09-18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0-19
教育心得:好的教育是没有痕迹的09-25
儿童的教育心得07-05
小班教育的心得08-23
爱的教育心得感想07-09
《守望教育》的读书心得09-12
感恩教育家长的心得体会09-04
学习《教育纲要》的心得体会09-19
爱的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