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冷漠成因

2024-11-14

道德冷漠成因(精选12篇)

1.道德冷漠成因 篇一

道德冷漠实践报告

从多起“彭宇案”到广东“小悦悦”事件,社会道德冷漠症渐入公众视野,成了街头巷尾竞相议论的话题,“当前社会还有没有公德?”这一问题徘徊在国人心中。近期,报刊、网络等媒体对于社会失信、公德缺乏的现象进行了密集报道,似乎给人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印象,媒体的报道难免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社会不良风气和隐约社会道德冷漠症的出现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什么是道德冷漠?道德冷漠表现又是什么?

冷漠字面上的含义一般是指缺乏情感,无动于衷。道德冷漠是一种善的缺乏,表现为道德主体对现实道德要求漠不关心,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无动于衷、消极麻木的心理状态。道德冷漠”是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种负面道德现象。它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

而道德冷漠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有的学者认为,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具体体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道德冷漠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德敏感缺失。道德敏感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包括对善的领悟和发现,也包括对恶的反应和感知。道德敏感通过对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行为爱憎分明的心理体念,发挥道德对社会的调节和引导功能,维护正常的道德秩序。

道德冷漠症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个体遇到困难,需要救助时,其他社会成员不予施救,其重要原因在于其他成员担忧受到被施救者反诬。被施救者反诬施救者的现象在当前社会上较为普遍,其发生原因主要在于被施救者将反诬视为获得利益的捷径,这种利益获取的价值超过了其所承担的道德风险。被施救者寻求获利捷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财富、机会等要素分配的体制性影响,特别是当前财富分配中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现象渐多,通过不良手段获取财富的现象普遍。这与我国政治体制中大量特权空问和体制漏洞的存在关系密切,并在根源上归咎于地方官员政治权力自下而上产生、对下负责和实际上官员权力由上级赋予、对上负责的矛盾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状态实际上内涵了道德态度、道德品质以及道德人格追求之整个精神面貌,表现为个体道德精神的缺乏,这从人的整个心理状态揭示了:道德冷漠虽然不是一种一般性的心理病态,却是一种道德上的病态心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上的需求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为什么又会出现道德冷漠这一问题呢?

一. 道德冷漠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利益冲突:

道德冷漠的重要表现是弱者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甚至主动提出帮助时,其他社会成员或组织不予关心,拒绝帮助,甚至予以嘲讽。道德冷漠症表面上看是个人或社会单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则是双方和多方在互动中出现的利益冲突问题。较为典型的案例是社会上偶见的“要不要扶摔倒的老年人”问题,老年人摔倒后,只见到围了一圈人旁观,但无人愿意上前施救,甚至产生“谁救谁是傻子”,“谁救谁惹麻烦”的怪论。究其直接或浅表性原因,主要在于旁观者认为其本人所得到的“利益”(精神的或物质的)小于所承担的风险。旁观者担心自身利益的受损,更担心惹祸上身。尤为重要的当前社会上充斥了反面教材,施救者不得善终,动辄被栽赃陷害,媒体竞相报道一批批所谓的“彭宇案”,原本是见义勇为的施救者,行善后却被“反咬一口”,不仅

使施救者承担了道德损失①,又使其产生了经济损失,同时也破坏了既有社会公正体系,泯灭了社会公德和人类良知。可见,利益冲突是道德冷漠的直接原因。

二.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引发人们价值观的冲突:

自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来,社会进入了转型期,我们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了冲击,原先为我们所熟悉的结构秩序和角色规范受到不断地冲击,原先的价值观念逐步动摇。然而另一方面适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却尚未完全建立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念没有建立,造成了新旧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价值的冲突。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中,社会导向的不确定性以及适应新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滞后,这往往会造成社会的道德失范。在社会转型期中,文化也出现商品化,社会对于文化市场的管理控制会出现失调的状况,这将造成反主流文化的失控与泛滥。对于社会文化有着不良影响的各种音像制品充斥市场,网吧与游戏厅与学校的教育展开竞争,年轻人受到越来越多的不良思想的冲击。受拜金主义影响,造成人们缺乏理想,只追求个人利益,没有了进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毫不犹豫的挺而走险。在道德思想观念上,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减弱,对社会的责任感也逐渐淡漠。再加上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成熟,社会上很多人将出现于公共视野中的见义不为的现象归结于市场经济。毋庸置疑,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确实存在很多的不好现象,比如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等。我们不能忽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的精神生活环境受到了污染,因为市场经济带来了对财富的狂热追求,人们为了金钱可以不择手段,并且人们都为了自己的生活,凡事多以考虑个人利益为主,使我们失掉了传统美德中的一些优良的传统。人们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大多选择的漠然视之,置之不理,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以往的集体主义精神等带有传统美德的价值观都被一些人逐渐的抛弃,再加上社会中“见义不为”现象和见义勇为者血的代价等事例的大量存在和广泛传播,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有了激烈的冲突,这为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有了一个基本的社会基础。

三. 市场竞争激烈引发人们的趋利性意识加强

在道德出现变化的时期,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道德观念存在变化和模糊,道德的准则失去了规范,道德的理想不复存在,道德指导下的行为就没有控制可言,这些造成道德危机的一系列变化最终会加重社会的矛盾,让人际关系更加的复杂,会使人们不再有信任,社会的和谐受到了影响,伦理道德也没有了能力来协调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越紧张,社会上的人们就会感到人情的淡薄和世态炎凉。

面对道德冷漠的现状应如何矫正,解决这种现象呢?

一. 增强道德赏罚,建立道德保障机制

建立道德赏罚机制不是对人性的怀疑,只是想为个体道德意识和情感的培育提供必要的催化剂。道德没有强制性,但建立相应的国家权力机制保障,赏善罚恶,就能对不具有“自律”精神的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外在约束,有助于公民树立崇高美德、唾弃失德意识,形成一定程度的道德良知。罗素曾指出道德赏罚对德行形成的作用,“在不具备刑法的情况,我将去偷,但对监狱的恐惧,使我保持了诚实;如果我乐意被赞扬,不喜欢被谴责,我部人的道德情感就有着同刑法一样的效果;在理性盘算的基础上,相信来世永恒的报答和惩罚,将构成一种甚至是更为有扮的樵行保护机制。

二. 完善大众人格的塑造

道德冷漠现象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众心理,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国家,人们的从众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为政者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

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者在当代指的就是领导干部。要避免消极的从众心理对道德示范的影响,加强领导干部的社会公德教育,为人民群众作出表率。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道德示范影响对于改变道德冷漠现象中的消极的从众心理和不明确态

度,促使他们由他人意识发展到关心集体,塑造完善的大众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意识

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精心呵护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信守诺言,敬业爱岗,不断提升个人修养,从我做起告别陋习,努力为提升文明形象尽职尽责,应当成为每个公民自觉践行的准则。实践证明,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必须从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入手。自我提升是关键。首先,努力学习提升自身文明修养。文明源自心生,学习使人进步。通过学习文明礼仪、文化知识,提升文明修养,进而美化心灵,提高境界,文明做事,文明共处,文明做人。其次,积极投身社会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参加科普宣传、义务劳动、文明创建、志愿者等活动,接受文明的启迪和熏陶,净化心灵,培养高尚情操。再之,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应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自觉告别陋习,成为文明的践行者。最后,选树文明标兵等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宣传,激励人们把对文明的渴望变为具体的追求。强化教育是根本。一是以开展“全民阅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载体,挖掘弘扬富有时代意义、体现当地特色的人文精神,营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二是加强礼仪教育,通过大力普及礼仪知识,提升广大公民的文明素质,使讲文明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强法制教育,大力普及法律、法规常识,增强市民民主法制观念,增强市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律己意识,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四是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广大公民民在广泛的参与中接受启迪和熏陶,形成与现代和谐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

2.道德冷漠成因 篇二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道德冷漠现象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就已经初露端倪,发展到现在的随处可见,说明道德冷漠现象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冷漠使人与人之间只能做到互不伤害,而无法要求互相帮助。沉默的大多数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冷眼旁观着一个又一个悲剧,而在心底却没有产生一丝的内疚感,犹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一系列道德冷漠事件的发生,使公众对道德的期望值越来越低。所以,当我们面对道德冷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应是社会究竟怎么了,而是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接受良心上的道德审判。

(一)社会道德冷漠的表现形式

1.人们的道义感逐渐消失

日常生活中,良好的道德意识是支配我们社会活动的主要精神依托,我们对于周边身处困境的人,基于内心深处的道德文化素养所产生的同情感,本能地对救助对象施以道德关怀,并体现在现实的道德救助行动上。但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面对身处困境者,内心激起的道德同情感已经大大降低,更难以产生良心上的震颤。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蔑视心态和怀疑感也在不断提升,表现在道德情感上也越来越冷漠和麻木,救助者常常被看成异类,甚至有人担心道德关助行为背后是否藏有深不见底的陷阱,导致道德受助者对施助者的行为往往不是感激和赞扬,而是对施助者动机的怀疑和行为的困惑与警惕。不仅如此,受助者有时也在大众怀疑的目光下,不断地被审视和质疑。

2.人们道德受助感的消退

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当人们遇到困难时,客观心理和客观意识都渴望得到道德关怀和援助,但在主观意识中,人们却用所谓的理智情感,来拒绝和摆脱外来的道德力量。随着消极道德情感的不断积累和负面的社会生活阅历的增加,美好的事物变得虚幻和不切实际,人们潜意识中所渴望享受的道德力量已经被深度弱化,即使客观上需要,也会理智地予以克制,施以漠视,还会感叹“现在社会竟然还会有这样的好人!”这不仅给道德受助者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渐渐地把人们推向了道德受助期望冷漠的边缘。

3.人们的冷漠感和麻木感的加重

道德义务的履行原本是极为崇高和神圣的行为,不仅唤起了人们的道德热情,也发扬了人们的奉献精神。但目前,现实生活中行善反被诬陷,从而陷入困境的现象屡屡发生,逐渐给履行道德义务的人们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甚至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面对道德心理阴暗者的嘲讽和以德谋利者的误解,人们履行道德义务的热情和神圣感,逐渐地被冷漠感和麻木感所取代,从而导致个体和大众道德实践逐步丧失。在面对道德义务的时候,人们缺乏起码的责任感,只是在人群中扮演一位冷漠的看客,甚至过客,致使非道德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滋生和助长。当他人和社会需要自己表现出道德行为和履行道德义务时,道德义务的冷漠导致了道德行为责任感的丧失。

(二)社会道德冷漠的危害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公民道德素质包含道德观念和道德义务两个部分,是认知与实践两者关系的有机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并不缺乏道德观念,当道德事件发生时,社会道德行为的禁止和应该不断地被放到公众视野,对当事人造成了道德绑架,助长了道德冷漠现象的滋生和发展。然而也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没有做过违反道德禁令的事,就是道德素质高尚的体现,具有这种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人,虽未做过社会禁止的事,却也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责任感和义务感。个体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单元,其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国民整体素质。若一个社会多数人道德素质不高,则这个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偏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人在世界公民心中的形象。因此,道德不仅影响公民个体道德素养的建立和提升,甚至还影响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不利于公民幸福感的增强

幸福是一种通过人的能动和受动,在与人相关联着的对象、环境或过程中,对人的内在尺度结构的符合状态。[2]幸福感即人们在这个能动和受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感受,是个体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在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道德作为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民幸福感之间存在着依条件而一致或相冲突的关系,并且这种一致或冲突的关系又依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道德冷漠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逐渐下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断扩大,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这样的社会不仅不可能为公众提供实质的幸福感,甚至将严重阻碍公民幸福感的获得。道德冷漠隔离了人获得积极感受的渠道,让我们变得陌生,变得不信任,极大地降低了公民的幸福感。

3.不利于社会道德秩序的构建

道德秩序是一个社会公认的,相对统一的道德行为标准和规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约束作用。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首要问题便是建立一个合法的、达成共识的道德秩序。道德秩序的确立对整个道德体系、道德机制的完善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公众对危害社会的事情采取麻木和冷眼旁观的态度,那么道德规范会失去控制和约束,严重危害社会道德秩序,使其陷入失序的泥潭。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统一的道德秩序,那么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就会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导致更多的社会道德问题。因此,道德冷漠不利于道德秩序的构建。

二、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

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大环境下,道德冷漠事件却接二连三的上演,为什么会形成道德冷漠,如何应对道德冷漠,成为了当前急需探析的问题。道德冷漠不仅是一个涉及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道德认知的起点和产生的前提。道德冷漠者的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在于道德行为与道德人格的分离,是社会转型时期过渡性的道德危机在社会心理层面的普遍反映形式。道德冷漠现象折射出了经济文化强盛背后的瑕疵,在这个背景下,只有积极引导理想与现实脱节的人格走上正轨,努力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大环境,才能摆脱道德匮乏的窘境,去唤醒休眠的人性。

(一)社会转型期带来道德价值标准泛化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这种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不仅会影响经济社会,对于普通大众的思维模式、生活和消费习惯以及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等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各种各样的道德观念充斥着大众,使得人们在新旧道德观念中无法选择,无法适应。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地球呈现区域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想毫无保留的冲进我国,大众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消极价值观没有充分的抵制能力。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复杂化,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使以往被定位的社会标准和秩序规范发生了改变,引发社会心理和交往的矛盾冲突。道德冷漠现象正是在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矛盾对立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从而引起道德情感的失常和行为方式的偏颇。

(二)公民道德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弱化了道德信仰

道德教育应该具备两个功能,一是社会功能,一是个性工程。社会性的功能让公民主动积极的维护自己所处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不会随便滋生事端。个性化功能让公民从良好的教育中努力发展自身。[3]在战争年代,为了革命和战争的需要,强调绝对服从和集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仰,成为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而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单一的道德说教难以激起人们的心理认同,无法形成像革命战争年代那样的道德信仰。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强行灌输的方式缺乏落地的实际教育意义,忽略了道德知识内涵的发展变化。道德信仰的弱化不仅纵容了社会的丑恶现象,也是道德冷漠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道德回报机制的不健全

道德回报是道德主体在履行道德义务、尽到道德责任后,应该得到的社会组织和他人的回馈。[4]道德回报分为物质上的回报和精神上的回报。物质上的回报是以金钱和实物等方式的回报,而精神上的回报是以表扬和赞誉等方式的回报。道德回报以利益机制为杠杆,通过利益回馈给予道德行为以奖赏,给予不道德行为以惩罚。近年来,由于道德回报机制的不健全,致使有些人在履行道德义务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道德回报,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社会风气和社会正气必然被邪气所压倒,见义勇为的人也将越来越少,势必助长道德冷漠现象。

三、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

目前,一部分人认同依靠道德和法律等相关措施来解决道德冷漠问题,强化道德和制度在人们心中的效力,但也有部分人认为这些方式都只能治标不能去本,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我认为,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应社会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道德力量的发挥不但要依靠公民的自觉意识,而且要通过建立多种手段相结合的道德回报机制,才能为消除道德冷漠现象提供制度保障。综上所述,我认为从这三个方面来矫治道德冷漠现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为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提供了基础保障

一般来讲,道德冷漠是人们思想水平与社会要求矛盾的产物,其存在的依据正是人们实际的道德水平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性信念指导人们的行为,激发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过程的确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长时间的矫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而道德冷漠现象的改善,正是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的不断巩固,防止外在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带来的动摇和改变。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也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缺失和实效性的不足,对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实现生活中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为提高公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有效预防道德冷漠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形成和完善道德品质的过程,加强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积极健康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从而内化为心中的道德观念,能够对事物进行理性和科学的道德判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选择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公德行为,需要自己和社会各界坚持不懈的努力。道德冷漠的行为虽然来源于个体,但是,由于道德冷漠也像道德意识的形成过程一样,是人与人之间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因此,对于见义勇为这样的公德意识的培养与对道德冷漠的消除,不仅需要个体内在的体验与觉悟,同时还需要社会公众舆论的热情支持和有关奖惩制度的保障。因此,深入的系统的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为道德冷漠现象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完善道德奖惩制度

鉴于道德回报机制的缺失是道德冷漠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入手来加强道德回报机制的建设。首先丰富道德回报手段,建立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道德回报机制,使其成为社会道德教育的助推器。其次建立完善的道德回报制度和法律,加强道德立法,为善行提供广泛的社会、法律和制度的支持。第三要完善道德舆论监督机制,发挥社会舆论对道德冷漠行为的监督作用,形成对不道德行为的社会评价机制,把社会上的道德冷漠行为和不道德行为送上道德法庭,更好地发挥道德舆论对人们行为的监督作用和导向作用,为全体社会成员践行道德规范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综上所述,“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客观地分析道德冷漠现象,只有在深入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我们才能提出正确的解决途径,实现道德冷漠者的转变,从而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净化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目前,道德冷漠已不再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德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本文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近年才出现的道德冷漠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危害与表现,矫治

参考文献

[1]万俊人.再说“道德冷漠”.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6-87.

[2]高恒天.道德与人的幸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

[3]汤海艳.成人之道:中国传统礼仪及其道德教育功能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5.

3.道德冷漠成因 篇三

关键词 道德冷漠 原因 改善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18-02

2011年10月发生的一起小悦悦事件,真是让人痛心,这个小女孩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那么多路人经过,都漠然而去,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最终酿成悲剧的发生。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值得我们整个社会进行反思。

近年来类似的道德冷漠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事件令人咋舌,不敢相信,现在的人们怎么可以冷漠到如此地步。惨痛的事实应该引起整个社会反思,为什么身边的有些人变得如此冷漠。是哪里出了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究的,对此我想通过本文就道德冷漠的内涵进行探讨,针对产生的主要原因探寻其改善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一、道德冷漠的概念

“道德冷漠是指当前社会出现的一种负面道德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也就是说,人们对于遭遇苦难的人,在态度上和行为上都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姿态,不愿意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二、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在授课的过程中偏重知识传授,有关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课程总是被文化课所占用,这种现象在中学很常见。大部分学校普遍不重视道德教育、而现代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娇惯,当然品行方面的教育就被有的家长忽视了。这是造成现在年轻人形成冷漠态度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前几年,发生多起遇到老人当街跌倒在地,还有碰瓷的事件,使得一些好心人蒙受冤枉,本来是做好事,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现在好多人都形成了宁可少一事,不可多一事的思想。这也是造成这种冷漠状态的原因。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风气存在着问题,从孩子的道德教育问题,到社会上的一些人让好心人蒙冤,使得大多数有恻隐之心的人自然对别人遭遇困难时,也不得不表现出冷漠的态度。

2.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国家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传入中国,人们对西方国家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西方国家主张个人主义至上的观念,他们看重的个人利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实际上,这种观念使得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没有那么可靠了。生活中一些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达到自己的目标,成就自己的事业,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事件屡见不鲜。

三、扭转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有效途径

1.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礼仪之邦。古人提出“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互帮互助的思想精髓,即使到现代社会,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继承发扬。想要扭转社会的这种道德冷漠现象,我们应该自觉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修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生活中要有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要从小开始加强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道德建设

党的十八大“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高道德规范。就我国当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体现的基本利益关系应当是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与它相适应的道德也应该是兼顾三者利益关系的社会核心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任务就是调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

3.典型示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古罗马的教育名家昆提利安曾说:“通过教诲,路途是长远而困难的,通过榜样则是短捷而可行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透过榜样人物的言行往往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人。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坚守,默默无闻,人们从不理解,到逐渐被他的所作所为所感动。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榜样到处都是,像王进喜、焦裕禄这样的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他们在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给大家带来帮助。我们现代社会急需要通过树立身边的道德精神楷模,传递共同规范的认同和追求,为形成和树立良好地社会风尚做出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蓓蓓,彭凯.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纠正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2,(09).

[2]马桂馨.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及改善途径探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4,(2).

4.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范文 篇四

王婷

摘要: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教师职业道德缺失不仅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了解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形成的原因,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教师教育、学校管理、教学评价和教师个人素质等方面探讨一下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及表现。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师德建设

引言:教师职业道德缺失一般是指教师群体或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有些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偏离了学生学习榜样和模范的标准。师德是教师人格的直接体现,是教师素养的灵魂,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生活的发展变化,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了为师不廉、厌岗怠业、对待学生不人道等形形色色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师德缺失不仅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阻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在师德滑坡已成为不争事实的新形势下,客观冷静地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缺失形成的原因,对于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本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包括社会发展、教师教育、学校管理、教学评价等多种因素。

一、社会发展中的观念冲撞以及教师待遇差是根源

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但是,作为社会领域内的缺失行为,教师职业道德缺失成因又有其独特之处。

1.市场经济的冲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经济领域中的见利忘义,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利用,种种不良社会现象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不道德的人产生于不道德的社会”,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他们在不断滑坡的社会道德状况之下,大部分也会随波逐流,不断放弃自己的道德坚守。

2.教师待遇差。教师待遇和社会上许多行业比起来,教师的待遇还是很低的。比如,一个农民工在外打工一年所挣的钱大约是一个初中或小学教师的三倍。于是,部分教师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通过各种方法获取经济利益。例如,有的教师乱定教辅资料及课外作业,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除此之外,有的教师进行有偿家教,还有的教师开暑期辅导班。更有甚者,有些教师直接罢工,最典型的就是今年湖北省洪湖市的教师千人大罢工。这些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及表现。

二、教师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1.教师教育基础差,继续教育不能满足需要。教师教育是影响教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缓慢,国家在师范院校的资金、设施及师资队伍投入上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例如,我本人毕业于巢湖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校期间,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其它与教师这个职业相关的东西学的少之又少。同时,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这就导致师范院校的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虽然近几年我国在教师教育上的投入增大,师资队伍和生源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是,教师教育先天不足的情况仍极大地影响教师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另外,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教学改革力度的加大,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但是,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在经济投入和时间安排上都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普遍缺少继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职后教育的不足造成许多教师在文化素质、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方面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严重滞后。我国正处于多层面、全方位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也带动了文化教育的转型。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新教育观念之间的碰撞,教师的职业理想与现实的社会环境的冲突,教师职业竞争加剧,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不断提高等等,都给教师心理带来严重冲击。沉重的心理压力使教师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是针对教师心理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心理健康是提高道德素质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落后,使许多教师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解决,而教师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必然阻碍教师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三、管理制度、僵化的教学和单一的评价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温床

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是近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获得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不当的学校管理模式、僵化的教学制度、单一的评价制度不仅阻碍了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

1.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教师作为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有较高的民主意识,他们想参与学校的管理。但是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模式主要还是集权式管理模式,学校的管理多是以领导和行政人员为中心,教师基本没有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的机会,缺乏有效表达自己意愿和利益的途径。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会降低教师工作的积极和创造性,而且它会让教师感觉自己只是被管理的对象,导致他们产生无力感,从而削弱了他们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意志。

2.僵化的教学制度和重复的工作内容。美国著名教育家格尔克(Gehrke,1976)在一个关于教师态度的为期4年的研究中发现,厌烦是大多数教师在他们从事学校教学工作之后所列举出来的诸多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格尔克指出。那些已经将课程教过几遍的教师,那些教材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有新奇感或使他们产生兴趣。许多教师觉得,在应付高度格式化的、管理家务式的责任中,几乎得不到什么激励中学教师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组织因素中“制度的合理性”、“自主参与权”、“工作负荷”等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显著,“课时”和“教龄”对情绪衰竭维度影响显著[5]。以上调查说明,教学工作的格式化和内容的重复性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同样的环境、科目、教材、教学时间、教学进度和程序,周而复始的备课、讲课、批改作业和填报表格,教师像机器一样履行着固定的程序。这种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工作制度无疑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3.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近几年,全国都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大多数中小学的学校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取向上,不少学校把教师的绩效工资、晋级与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仍然做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例如,去年我县有学校为了学校的整体成绩,阻止成绩差的学生参加中考。在日常管理中,有些学校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对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掩盖,由此造成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局面。在教学中则形成“应试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与同事关系中,由于过分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而表现出相互猜忌、诋毁,甚至互相拆台。可见,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无疑是滋生教师职业道德缺失行为的温床。

总之,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教师教育、学校管理、教学评价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其它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要推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就必须全方位部署,多方面配合。参考文献: [1]陈英敏.教师职业枯竭及压力缓释.当代教育科学⋯,2005,(13):48~51.

[2]肖艳梅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失范问题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0.

[3]张连云.从学校管理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教学与管理,2007,(2):18-19.

[4][美]D.G.阿姆斯特朗等著.高佩等译冲学教师实用教学技能[M].jb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317.

5.道德冷漠成因 篇五

张敏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社科部,河北 沧州,061001)

摘要:专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积极、健康、稳定的,但是他们在思想深处还有着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网络与媒体等各方面的影响是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专科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专科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做为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国家、社会和家庭都对他们寄于厚望。但是,来自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状态,为了增强专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有必要对这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一下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一、专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从总体上看,专科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呈积极、健康、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政治态度端正,政治思想日趋成熟稳健。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拥护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持积极、健康的态度;对国内外政治问题的认识也比较客观、理性,不再容易被某种力量所左右而采取过激行为。

(二)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风尚。作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他们具有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以传承;自强、自立、敬业、诚信等现代道德理念也备受推崇,同时还能自觉运用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尽管现在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但是他们的主流仍然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认同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集体利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把“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做自己人生目标;赞同“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索取”;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成才愿望。这表明他们的总体素质比较高,可塑性很强。

在充分肯定他们的主流思想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他们的思想深处还有着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表现在:

(一)缺乏政治信念,政治行为趋向功利

尽管大部分学生确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很少有学生把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一种社会理想和信念来追求,更很少有学生把参与政治活动、入党当作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许多学生对参与政治活动很不积极,甚至有些人更是极力逃避;即使是那些有入党、当班干部意愿的学生,相当一部分也只是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政治资本,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做铺垫。政治行为功利化倾向日益突出。

(二)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背离

在道德方面,在一些学生身上出现了道德认知与行为相违背的现象:一方面他们深知提高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又不能自觉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一方面承认中国需要雷锋、孔繁森、杨利伟式的人物来充当社会道德的典范,另一方面,却只把当红的歌星、影星、球星、大款等当成自己的偶像来崇拜;一方面承认诚信是做人之本,另一方面又对说假话、考试作弊、替考等表现出更多的宽容、理解和无所谓的态度;一方面对社会上的违法犯罪、违背伦理道德方面的行为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却又缺乏维护正义的勇气和能力,甚至有些人设法通过一些社会不公正的机会为自己谋的利益。还有一些同学的道德意识趋向开放,对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表现出叛逆的倾向。

(三)人生观价值观向自我倾斜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许多学生从相信“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开始转向追求个人的成功和最大限度的获取个人利益:一些人选择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只讲索取、不愿奉献,价值取向急功近利;一些人缺乏爱心和集体观念,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生信条;一些人金钱至上,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准;一些人“重才轻德”,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一些人更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追崇“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理念。这说明一些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已陷入自私、狭隘、逐利、偏执的误区。

(四)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专科生在文化素质、文凭学历、社会认知度、学习就业压力等方面与本科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有着很重的思想和心理负担::一些新生因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导致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交往沟通困难、自我认知失调、自我封闭心理加剧;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因就业前景的不明朗、对社会不了解而产生自卑、忧虑、悲观、畏惧的心理;一些因学习、恋爱、交友等方面遇到问题而无法正确面对的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失望、郁闷、孤独、压抑的情绪;甚至有些学生在各种压力下产生情绪失控的状况和心理自闭等心理障碍。

目前,这些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二、专科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中外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美德的积极影响、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建设的加强,都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等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也对这些还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有着许多消极的影响,网络与新闻媒体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带来了文化与价值的振荡与冲突,也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很大的冲击:市场经济条

件下社会分配的差异、利益格局的分割、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使得他们由关心国家、关心社会,逐渐转变到过分关注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忽视对理想和长远目标的追求,减少了他们对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而党内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中日益滋长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以权代法、以权谋私等现象,毒化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又使得学生表现出对政府的信心不足和对未来的担心;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乘虚而入,也侵蚀着他们的思想,甚至使许多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更使这种危机意识加剧。

(二))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许多专科院校忙着达标、升本、扩招,偏重教学,忽视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形式大于内容,更很少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方面投入人力和物力;学生很少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和道听途说;许多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自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现实、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状况,也很难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都说明高校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机制,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高等教育“招生并轨,收费上学”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等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三)学生自身素质和家庭因素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极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的年龄、知识构造、分析能力、社会阅历等因素又限制了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思想意识产生一些偏差在所难免;这个时期也是他们心理问题最多、叛逆性最强、思想变化最大的时期,自信与自卑、积极与消极、热情与冷漠、乐观与悲观、勇敢与怯懦、进取与退缩、封闭与开放等各种心理相互交织在一起,当他们意满志得、一帆风顺时,积极的心态就占上风,而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各种心理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尤其是专科生中有许多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对学习的畏惧、考试的焦虑、未来的担忧,都会通过心理问题表现出来;家庭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起点,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分强调学习而忽略了孩子道德、心理、人格等方面的教育,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网络和传媒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是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主要群体,尤其是对于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学校图书资料、人文环境、学习氛围等方面的实际差距更使得网络成为他们打发时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甚至逃课上网的人也呈增加之势。虽然网络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但由于网络上信息良莠混杂,大量的垃圾信息和色情、暴力、迷信等丑恶内容大肆泛滥,不仅弱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造成学生是非观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另外,目前一些广播、电视、杂志、图书等公共信息传播渠道为

了追求最大限度经济利益,不惜从片面、偏颇、猎奇的视角,过多宣传炒作一些不健康的内容, 也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变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更使一些学生在观察、了解人生时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由于自身的素质缺陷,网络环境和其他传媒对专科院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冲击,比一般本科院校要更为强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尽管专科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呈良好的状态,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状况,我们社会的各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尤其是专科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特征,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以提高专科生的整体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英.本专科院校政治工作的比较分析与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6(2):

55-56

[2] 和志蓉.高校公共理论课面临的困惑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04,8(4):15-19

[3] 李运华.大学专科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 河南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05(2):77-79.*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课题名称 《专科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分析》课题编号:XHX NO.01721

2作者简介:张敏(1963--)女,河北东光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

此文发表在核心期刊《时代文学》2008、8

6.冷漠新闻的范例 篇六

何谓“冷漠化”?借用福柯(Foucault)的说法,语言的天真无邪只是表面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作为权力的手段。新闻媒体,只有客观报道、客观评论的权利,而没有根据一己之倾向添油加醋、“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权利,更没有实施语言暴力的权力。而目前的一些新闻报道却是将语言魅力发挥极至.我们可以轻易找到醒目刺眼的新闻标题,充斥着与新闻事实相悖,或者是以披露隐私满足人类偷窥欲的文字内容。”冷漠化”新闻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记者毫无社会良知和人性地对普通群众(尤其是受害者)进行有关涉及人的生命、名誉的报道。它直接反映的是在如今激烈的媒体大战的背后记者职业道德的缺失。

有了较为明晰的冷漠新闻界定之后,笔者将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案例,分析几类极易产生冷漠化的新闻报道。

1、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南京一家电视台的社会新闻栏目《服务到家》曾报道过一位农村老大爷身患怪病,需要不停地走,否则一停下来就会呼吸加重,甚至晕倒,连打吊针吃饭都要在行走中由家人帮忙才能完成。多方求医也无法治愈。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大多数的媒体在选取报道角度时都放在如何帮助这位老人上展开,而这家电视台报道时却是以猎奇的眼光、调侃的语气,以一首摇滚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并且将病人边行走边吃饭的镜头用快放式播放,使惹人悲怜的情节变成滑稽可笑的木偶剧。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中国媒体却以冷漠的姿势出现。除此之外,对进城农民工的报道同样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目前,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大多数都是零星的、琐碎的,而且大部分报道范围也只停留在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对农民工整体生存情况没有作全面深入的调查,报道的层面很浅。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很多记者报道政府关怀困难群众的时候往往是跟在各级领导人送温暖的队伍后面,报道的重点不是弱势群体的困难,而是领导的关怀,处处突出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的形象,弱势群体的困难只是突出这一形象的辅助物。

2、对隐私问题的报道

通常情况下,隐私是指公民享有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个人隐私一直收到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涉及公众人物和未成年的隐私。前者,比如对歌星高枫之死的报道,以及对著名演员付彪病情报道都是典型的例子。媒体对这些公众人物的隐私情况捕风捉影、妄加猜测,不顾及他人的痛苦,对其私密信息恶意挖掘、大肆炒作。从根本上说这是对人格的不尊重。

另外,媒体对未成年的隐私保护也做得不够。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但是与此相关的做法并不在少数。例如,2003年1月20号,某报以《14岁少女身染五种性病》为题,报道一名尚未满14岁的女孩外出打工误入淫窟而身染五种性病的事件。报道中虽然使用化名,对图片也做了相应处理,但不经意间流露了一些相关信息,如事件发生地点、时间等,同样能让某些“有心人”比较容易地推断出当事人的真实身份。未成年人无力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我们的媒体必须更要慎之又慎,避免对他们造成再次伤害。

3、对女性问题的报道

新闻媒体对女性的冷漠报道并不比以上两种少,甚至更多也更严重。概括地说可以从一下几点来体现:首先,关于女性的报道数量很少,对女性的关怀不够重视。据统计表明《人民日报》2000年3月要闻版涉及女性的报道仅占4.5%,而涉及女性问题的就更少。其次,对女性的形象定位有歧视。据2002年12月28日金羊网报道:华坤女性调查中心近期一项调查显示,有八成被调查女性认为“对女性的宣传报道娱乐性、生活性居多,而事业性少”,“女性处于弱者地位的题材多,强者形象少”,“有关妇女的新闻报道很难摆在国内重大媒体的显要位置”,而且“女性作为配角的题材多,作为主角的题材少”。第三,宣扬落后的贞操观。贞操观是男权社会所产生的帮助男性从肉体到灵魂上占有女性的精神枷锁。如今,这种落后的封建的贞操观仍然有市场。1997年,四川姑娘唐胜利因为不愿做三陪小姐而跳楼受伤致残。媒体抓住这个事件争相报道。但是有些文章不是强调她维护人权与尊严的可贵精神,而是她“宁死不做三陪女的刚烈行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这些错误的思想导向进一步误导了社会对女性问题的认识,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一时间,各地不断出现类似“唐胜利”的事件,很多妙龄少女落下残疾。勿庸置疑媒体的需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

新闻职业作为一种以采集和传播各种信息为专门业务的社会活动,记者以采集和传播信息的身份出现。美国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克·利维说:“作为传媒信息的把关人,新闻采编者的手中并没有枪杆子,但他们却权高位重,因为他们控制着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拥有营造和维持社会信息环境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这种控制力,乃是传媒机构驾驭社会的坚兵利器。有鉴于此,现代社会的人们始终对大众传媒及其新闻采编者投以格外的关注与期望。”马克思曾指出,新闻业不能等同于一般行业,而是有着自身“高贵天性”的特殊行业,它的高贵天性也就是它的社会责任。权力与责任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权力大意味着责任大,新闻职业拥有信息选择权和发布权,舆论代表权和监督权,决定了它较之于其它职业具有更大的责任。近年来,随着媒体日益市场化,新闻从业人员违反职业精神、裹读职业道德的事件屡屡发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因而受到严重挑战。是什么为冷漠新闻提供了生存空间?是什么导致冷漠新闻放任自流?笔者认为媒体的经济利益和记者道德的缺失是两大主要方面。

(一)市场驱动:媒体的经济利益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束和向市场经济转轨,新闻媒介也从阶

级斗争工具重新定位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指导思想上、功能上、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产业,也被新闻纳入市场经济运作的轨道,日益依靠市场求得生存和发展。争夺受众、争夺广告客户成为各媒体竞争的焦点。施拉姆曾说:“新闻事业是一种双重性格的事业。站在为公众提供普及教育的立场来说,大众传播是一所学校,但是,站在为投资者赚钱的目的而言,大众传播媒介是一家企业。任何传播媒介的负责人,如果一方面要尽校长之职,另一方面又要尽经理之职,便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处境,这两种职务很多时候是互相矛盾的。”面临两难困境,媒体如果一味突出商业属性而不顾肩负的社会责任,漠视新闻传播内容造成的社会后果,道德滑坡、公信力下降就在所难免。而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法律法规也尚待不断完善,新闻从业人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名利诱惑,又缺乏强有力的法制监督和长期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意志薄弱者就会舍弃职业道德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二)记者道德的缺失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基本标志之一。不同的职业及其专业活动构成了多姿多彩而又完整谐和的人类社会,而不同职业者的职业道德和操守促成了这一完整和谐的达成。新闻道德在新闻活动中产生,是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新闻职业出现以后,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记者一旦忽视了作为一个传媒人的社会责任,便会导致冷漠新闻的出现。媒体是社会的守望者,同时也是社会的导航者。成功的媒体应该客观地报道一切,并正确地执行舆论导向的功能。而对于一名记者,他身上承担的不仅是报道任务,他还要给予社会更多的社会关怀,这体现在他的报道素材上和进行报道的态度。一个有责任感的记者,他应该对作为生活主体的人给予强烈关注,关注普通百姓,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不幸的受害者,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我国著名报人邵飘萍曾对新闻记者的品德修养提出要求,他认为记者之要素以品行为第一,即人格、操守、侠义、诚实、勇敢、勤勉、忍耐及种种应守之道德。

1、人文关怀

不可否认,当代传播中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可以说既不充分也不深刻,不少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强烈刺激人的感官,记者在突现人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媒体缺乏对人文关怀的理性思考,由此造成新闻理念的偏颇和肤浅。美国新闻摄影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说:“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有理性和情感的矛盾,物质欲望和精神追求的矛盾,个人与其他社会人及与周围环境的矛盾,他们是种种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媒体要全面的看待人,要从人的本质规定性出发,实现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理性和非理性的全面尊重,真实客观地把外部世界呈现给受众,倡导回归人类真善美,树立起健康积极的社会观念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互助。

而当前媒体在对人的关怀中做得更多的是同情人、关爱人,但往往在这种所谓善意的关怀中随意侵犯他人隐私,忽视新闻人物和受众心理,对受众造成实质上的伤害。例如有新闻:广州今夏有30多人因酷暑死亡,某媒体戏称为“广州酷毙30余人”;南京一行人死于车祸,当地一家媒体的标题竟然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这种笑话般的同情和隔靴搔痒的关爱,让人感到更深的冷漠,与真正的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真正的人文关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空洞的泛爱精神,不仅仅是眼泪和同情,它所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的内在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这些美德,而这正是人文关怀所坚守的人本身的真、善、美,这样一些道

德价值的存在正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之必要。因此,只有当传媒以真正的人文关怀即科学而理性的人文关怀为复归和基点时,才会正确地自我定位,才会具有最大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也才能最成功地完成引导和监督的责任。

2、自律与他律结合2005年3月22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申了以前的许多“不许”,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如: 新闻报道实行实名制;驻站记者实行8年轮换制;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的惩罚措施.可见,从法律角度,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采编人员行为,维护新闻界良好形象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但是,单纯依靠法律师是不够的.事实上法律自身不能从正面、而只能从反面表明道德的立场。比如诽谤侮辱行为,可以立法加以禁止,但对于尊重公民的表达权、知情权,主要还需要通过树立言论自由的道义上的优势来加以倡导和发扬。此外,法律作为以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规范,只能调整人们某些特定的行为,即触犯法律的行为,而道德是依赖社会舆论和社会评价的力量,依赖人的良知、习俗和惯例来维持的规范,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更为深广的层面。因此,媒体除了外在力量的规范外,更加需要自律,需要从内部对媒体产生约束力.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内部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以提升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观念;媒体从业人员也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习惯,从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入行之初就清楚自己肩负的社会职责,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履行道德义务,这在我国新闻界应属当务之急。

7.冷漠作文500字 篇七

我独自凝望着窗外纷扰的城市一端,记忆中慢慢浮现出了那个好久好久之前那个被称为小悦悦的小女孩,仿佛看到了,一辆飞驰的车从她的身上碾过,我仿佛看到了她的那种无助,看到了,她那求生的眼神,可是这一切在路人的眼中好像又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人们冷漠的眼神,冷漠的举止,让这个幼小的生命早早的离开了世界,她或许是那么的渴望活下去,渴望去了解这个新的世界,可这一切都在那场车祸中荡然无存了。

看!人群中有人在辩解这什么?这个叫做李哲的男人一遍又一遍的解释,可是没人去相信他,李哲,他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可却被老人的家人当做是撞倒老人的人,让他赔偿,他只是做了一件好事,可却遭遇如此的不公,他用实际行动匡扶了中华五千年来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可自己却深陷重围,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冷漠呢。

我坚信,有冷漠多的地方一定会有温暖来与之抗衡,我苦苦的寻找,看,那个拾荒的老奶奶出现了,她将小悦悦送去了医院,她虽然是个拾荒人,她或许一无所有,可她身上的品质,是那些漠然的路人加起来也无法相比的。看,李哲洋溢着青春的面容又出现在人群中,他在承诺,下次遇到摔倒的老人,他依旧会扶起来,他用行动来诠释这助人为乐这句话。

8.为冷漠找借口 篇八

时值深秋,天气愈发冷了,天黑得越来越早,冷风和着灰蒙蒙的天色呼啸而来,压抑得人想遁地而逃。

今天打电话给外婆,她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地跟我说着秋天御寒的重要性,反复地说要多穿衣服,要按时吃饭,不要只求漂亮饿坏了身体。我说:“外婆,我有点想回去了,我有点想我妈妈。”外婆在电话里急急的问:“你妈跟你说什么了?”我一听就知道是有事瞒着我,我淡定地说:“都告诉我了,所以我就有点担心啊。”外婆叹了口气说:“我还要你妈不要告诉你,怕你在外面担心。也没什么,反正你爸明天就要出院了。”听到这里,我就知道,爸妈合伙给我演了出双簧。我和外婆闲扯了几句就将电话挂了。冷风吹来落叶蹒跚铺了一地。

“喂。爸爸你在干嘛?”

“没干吗啊,怎么了?”

“你生病好了么?”

“早好了啊。你吃饭没?”

“我都知道了,你住院了啊。”

“喂,你怎么啦?吃饭没?”

“妈,怎么你接电话啊。你要爸爸跟我讲啦,你怎么不告诉我爸爸住院了啊。”

“哎,我们是怕你担心嘛!电话费好贵啊,你要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啊,乖,我挂了啊。”

我终于相信遗传这回事,我们一家子的报喜不报忧。

其实爸爸的胃病已经和他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估计比我的年龄都大,一直都是哄孩子般的哄着,哪里想到这孩子也有长大的一天,到如今孩子大了不服管了,病情反复一发不可收拾,终于进了医院。

到底有多久呢?好像我早已习惯每天清晨在爸爸刷牙时的干呕中醒来,一直都不用调闹钟,不过这可不是慢性咽炎的症状。那是妈妈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偏方,说是肺叶吃了对胃好,所以日日清晨都会给爸爸炒一碗肺叶炒饭,我总在炒饭香气氤氲中问爸爸,不是说吃什么补什么么?为什么你胃病要吃肺叶啊?那个时候妈妈总时拿着筷子敲我的头,也不怕自己说的敲脑袋会变傻的传说,生怕冒犯了使人生病的神仙一样低声而又恶狠狠地说:“吃你的饭!小孩子知道什么,吃完赶紧给我上学去!”尽管我识相的闭了嘴,可仍觉得大人好奇怪,总是习惯性的自我催眠……

而今的.爸妈似乎早已忘记他们有过一段相濡以沫的岁月,似乎早已习惯将对方推到让彼此憎恶的位置,尽管不会如电视里那样歇斯底里的争吵大打出手;也没有电影里一般用各种浓墨重彩的沉默来显示他们彼此折磨之后消磨掉了最初的爱情。他们只是如当年的美苏一样冷战着,通过我这个中间小国来表达对对方的不满和控诉。

“你在干什么啊?……诶,我今天好累,家里家外忙得要死,你爸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一点都不着家,我连个给我分担点事的人都没有……”

“你妈真是……!小刘啊,你什么时候回家啊?真是家里越来越被你妈搞得待不下去了,一回家就吵……”

时间总是不问问当事人就擅自将激情消磨殆尽,耗尽各自的热情。

印象中爸妈唯一一次我看见的亲昵,是的冬天吧。那时候下了很厚的雪,我们回老家看望病重的奶奶,上那个结冰的陡坡的时候,爸爸主动牵住妈妈的手和她一起走到奶奶家。我在他们身后偷偷的笑,心里温暖的如同三月的阳光。但在那之前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那样的场景,夫妻之间大概真如歌里唱的那样:有时会忽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

不想听到他们通过我表达对彼此有多不满,长期在外读书的我变得有些不喜欢往家里打电话,从害怕他们一个看不顺眼,就害我变成单亲家庭的孩子。从每天神经质的紧张,到让自己不去看他们有时候小孩一般的置气,到如今的习以为常懒得去管。然而今天外婆的一通电话和爸妈久违的一次互动当头棒喝般,唤醒我的不端正。对自己在家里的忽略、对爸妈的忽略、忽略他们的压力、忽略他们有时希望我关心他们的小抱怨、忽略了他们只有我、忽略他们开始老了……

9.有关冷漠作文初中 篇九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库克的担忧不是毫无根据。一份又一份的网络调查显示,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正日渐占据人们的空睱时间,人们在机器时代的天罗地网中无处可逃,渐渐被名为冷漠的藤蔓缠住,被名为空虚的芳香迷失了魄,只好任由荒芜的杂草长满心中的角落,却无计可施。

冰冷的机器在黑暗中散发幽幽蓝光,一条条名为利益的产业链正在人类背后高速运转。电子时代的新名词“网络水军”,一条条莫名爆红的微博热搜,一双双在黑暗中盯着液晶屏发红的眼睛,折射出些许这个机器时代的黑暗。人们的悲喜,似乎都与这个机器时代联系起来,被机器牵着鼻子走,被网络上的声音所主导,近日,某著名偶像在微博上发布其恋爱的消息,竞引发了网络瘫痪,无数小女生在网络上或哭或诅骂,罔顾亲人,耽误学业。更甚者跳楼亦有之,何其悲也!人们在机器时代的大背景下竞变异成了木偶人!成了机器所主导的娱乐至上潮流的牺牲品!他们似乎将已有的全部热情都报诸于了网络上,无形中与周遭的人事形成了深深的隔膜,无视周遭的温暖,沉浸于已身,只将冷漠的背影留在了人间,一具具惨案诏示着人们:冷漠,乃机器时代之殇!

机器时代的大背景下,除了生产出冷漠的“木偶人”,更包装出了一批光鲜亮丽的精致利已主义者。他们不同于“木偶人”们失去了价值观与主观理性思考,他们失去的是一种“大我精神”。我们看到他们取得最高的成绩,他们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去了“美国”,他们再没回来,有人说,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只是在培养一批白眼狼。不断摄取优秀的资源,却让肥水尽流了外人田。我想,他们是另一种冷漠,小我的,只顾自身利益的冷漠。他们知道什么对他们是最有利的,并为此可以牺牲一切代价。高晓松亦在《晓松奇谈》中怒斥他们:“名校,乃国之重器!”然而,在机器时代的背景下,懂感恩,有担当的年轻人日益减少,“四有青年”的稀缺令人扼腕而叹:“冷漠,乃机器时代之殇!”

然而,机器的进化仍在继续,“扶不扶”仍是社会上日趋严重的问题。沉浸在机器世界,网络时代的日夜笙歌,嘻嘻哈哈的年轻人们,你们会不会懂,你们正越发变得如一台机器,被机器,或是说机器背后的人们操纵?

10.冷漠的个性签名 篇十

2、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以正确的方式,和正确的人一起度过。

3、有些事情,还是不知道的好,你越是了解,心越是痛。

4、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5、我想要的不过是一个不管多难却始终都会在我身边的人。

6、青春是一场大雨,即使感冒了,还盼望回头再淋它一次。

7、我们都想在一起,只是都少了那一份非得在一起的勇气。

8、或许我们都太过于年轻,说过的话经不起考验。

9、总是要习惯有些人离开之后再也不会回来。

10、选择让你快乐的那个人来共度余生,而不是你必须努力取悦的那一个。

11、爱情是一场高烧,烧傻的去结婚了,退烧的分了手,那些痴痴缠缠的是正烧着的。

12、从今以后,我的世界里不在有你,你的好,你的坏,你的一切都与我无关。

13、我已经放弃了,才发现自己有更广阔的天空,但是,那么广阔的天空,却没有我想要的蓝。

14、时光,就这样,在回首展望中,追寻你的记忆;流年,就这样,在兜兜转转间,一去不返。

15、没有什么真不能忘记,除非是你自己不想忘记;也没有什么需要去忘记,除非是你真的想要逃避。

16、我始终在等待,那个你所谓的未来。

17、人生最痛苦的不是要什么得不到,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18、幸福不是你的房子有多大,而是房子里的笑声有多甜。

19、思念不能自已,痛苦不能自理,结果不能自取,幸福不能自予。

20、无论如何都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

21、要怪就怪自己。有本事喜欢上别人,没本事让人家喜欢你。

22、不管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不要后悔。

23、有时候,真的好想跟你讲话,但又很怕你嫌我烦。

24、幸福其实真的很简单: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25、不了解我的人,永远都没有资格说我冷漠。

26、今天我很开心,因为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开心。

27、有时候,在乎得太多,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28、你相信吗?友情世界里也存在着吃醋,那滋味不亚于爱情。

11.远离冷漠的散文 篇十一

时下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易融洽;接触交往起来缺乏足够的热情;同事、朋友甚至亲人之间缺少心灵上的真情沟通;一句话,现在的人一般很难相处。而最终又大都将这一切归咎于生活的变奏,说是由于利益的驱动和物欲的膨胀使人们滋长了冷漠与浮躁云云。

结论的正确与否姑且不去管它,而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一味抱怨别人恐怕于事无补。在挑剔指责他人难以相处之前,似乎首先应当想想自己究竟做的如何?自己是否远离了冷漠;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是否保持了火一样的.热情,是否能够做到满腔热情的充当起称职的社会角色。

据说有两个外地人同到一小镇加油站加油。甲问加油员:此地人可好相处?加油员反问道:请问你所在的地方的人可好相处?甲回答:简直糟糕透了,一点也不好相处。加油员说:这里的人与你那儿的人一样。乙也向加油员问同样的问题,加油员也像对甲一样提出反问。乙回答说:我们那儿的人很好相处。于是,加油员就说:我们镇上的人和你那儿的人一样很好相处。——加油员的回答昭示着一条生活真理:生活中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感情总是对等交流的产物。

12.冷漠500字优秀 篇十二

这个时候我真的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们。只是他们一直都觉得,原来的我们现在的那么长时间也会有一天终于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终于得偿所愿。

难道是我一直以来太过苛求完美了么,所以才没有看到所理想的效果。

或许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是原本所说的那种状态最好,像一直以来她们都能够明白的我们所做出的所有的努力都和现在有着很大的不同。

或许他们也知道这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呀,但是他们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即便是自己去享乐,也不愿来插手管这件事情。

或许本身就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而不是那个个体,但是他们却习惯把自己的责任往别人的身上推,无论他们说什么,都不一定能听得清楚。

但是他们的习惯也不过如此,都国有一天,你想必也能够明白他们那么累的生活,却一直都在憋屈的说那些话,从来都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这句话才是假的。

上一篇:西北濒危动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下一篇:班级文化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