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

2024-09-29

如何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14篇)

1.如何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 篇一

《建构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是一篇幼儿园观察纪录,适合幼儿园教师使用,在建构活动中搭建出来的作品除了形象生动之外,更具想象性与创造性。

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看看,是有目的、有计划,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与研究发现:观察力的培养除了发展智力外,更多的能力是在观察过程中或以观察为基础和发展的。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

那么怎样来培养幼儿的建构观能力呢?幼儿认识事物特征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进行的,因此,在建构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对搭建的形象作细致的了解,如:它的形状、大小、结构、色彩等等。了解他们的组合特征,从而幼儿对物象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

案例:“东方明珠电视塔”

一次区角活动中,小杰发现外面走廊里贴着东方明珠电视塔,兴奋地招呼小朋友来看。张闰喆说:“这是东方明珠,我去过的。”其他小朋友也应声道:“我也去过的。”“我搭过东方明珠的,但是倒在地上了。”根据这一兴趣,我抓住这机会利用问题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整个东方明珠电视塔是有三根柱子支撑着的,从大到小的球体共有三个,而球与球之间是由圆柱形连接起来的。幼儿在兴趣中逐步发现观察的广度和深度,搭建出来的东方明珠也没有倒塌了。

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就要先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既先观察物体的整体,后观察物体的局部。幼儿虽然每天接触的事物很多,但他们并不是事事关心的,往往许多事物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的观察有很大的片面性,什么事物吸引他,他就看什么,没有目的性。例如:幼儿观察大象时,他们并不是注意大象的整个身子,往往是先注意大象的鼻子、耳朵等部位。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去观察时,首先是观察大象的整个外形,再观察头部,腿部等部位,这样从整体到局部的去观察。

案例:“各种各样的人”

活动开始,我们就让幼儿与小木偶一起跳舞,摆一摆各种姿势,如:等,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有利于幼儿按要求有目的地观察。从整体的看“这个人在干什么?”,到局部的“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在拍球、跳绳、洗澡、做操……”(观察不同部位的动作)。搭建完之后,一个人的样子都出来了,但有的幼儿的作品能站起来,有的却不能站起来。原因是有的幼儿观察的只是一个整体,而有的幼儿却观察到了局部的特征——脚,我们的脚不仅向前突出,而且穿了鞋子之后,脚板变厚了,这样就有利于我们的站立。

我们在引导幼儿的观察过程中,还让幼儿学会分析、比较、善于找出规律,一切物体都有差异,有的两种物体大同小异,让幼儿通过观察,对物体之间进行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等辨别和比较,既找出相同点,又找出相异点。观察中引导幼儿善于发现规律。例如:多数动物鼻子呈椭圆形。有的动物耳朵大,尾巴小,如:小兔;有的耳朵小,尾巴大,如:松鼠等。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了这些规律,就便于幼儿进行搭建。

最后,对建构作品的展示与讲评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提问: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成功,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这样幼儿在向同伴介绍作品的同时,其他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也受到了启发,丰富了印象,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再创造的愿望。

总之,我们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可随时进行。经常带领幼儿到公园、动物园、游乐场、商店及户外去玩耍,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及大自然四季景色的变化,让幼儿对事物本身发生兴趣。观察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转向万物。随着幼儿观察能力的提高,幼儿的观察越来越细,内容越来越广。这样既扩大了孩子的观察视野,又深化了观察的深度,同时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这样,在建构活动中搭建出来的作品除了形象生动之外,更具想象性与创造性。

2.如何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 篇二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可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与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一、理解幼儿的需要及兴趣,提供丰富、多层次的材料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活动区游戏的功能、作用是靠操作材料来实现的,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如幼儿在表演区中玩“狼和小羊”游戏,他们在各种包装盒里放入背景图片,手持故事里的图片小动物,边讲述故事边在盒子“舞台”上扮演各个角色,或者几个幼儿坐在一起,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这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盒子里的故事”。有的选择戴着头饰表演,他们开始讨论要建个小羊的家,于是分头行动:到“聚宝屋”找来泡沫块,拱形门围成房子,旁边布置花草树木,还用根据故事情节从娃娃家找来灶台等进行游戏。

二、观察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适时支持,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耐心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从容地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现状、特点、问题、原因,努力地为不同幼儿的发展创造有针对性的环境或条件,帮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如活动区游戏“会变魔术的镜子——单面镜”。

实况记录:玲用一张kt猫(半身画)纸张靠在镜面,尝试从不同角度照。“哇!看到完整的小猫了。”在面前摆弄一会儿,玲对老师说:“这个要很多手来帮忙,我只有一只手怎么办?”师:“你到材料盒看看,想想办法!”玲拿来胶布,撕了一段胶布贴在纸张上方,还是不能让一半的纸片立在镜子上,连续撕了三段贴上去,终于站起来了,她用一张对折的白纸,一动笔,画到边缘,打开后,“糟糕,画坏了”,翻过来使用纸张的另一面。她眼睛边看镜子里的图案边画,抬起头,看了看镜子里的kt猫,又看了看自己的画,停了下来。若有所思,又拿了一张纸,这次她把kt猫头画在一张纸的中间折痕处,画出了整体。然后,在kt猫的头上加了蝴蝶结,折了起来,放下纸张。“成功了”,她欢呼,之后走到材料柜拿了一把剪刀,把刚才贴到镜子上的kt猫原件剪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制作的小猫”,在镜子上照了照,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拿起来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在此次探究活动中可以看出玲对操作材料的兴趣,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构建了自己的经验。只要教师细心观察指导,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就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观察幼儿个体学习和合作表现的特点,提供多元支持,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所积累的经验,会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如夹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颜色鲜艳,种类多,是幼儿喜欢的操作物品之一,孩子们用夹子夹出各种造型,有的还把夹子夹在衣服上、耳朵上,可谓百玩不厌。基于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在活动区游戏“好玩的夹子”中投放大量的夹子,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引导幼儿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自选多种颜色的夹子若干、骰子、记录笔、记录纸等,并自创了玩法:转动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取出相应数量的夹子,夹在自己身上。

情景实录:

镜头一:和在操作时边夹边大声数数,旁边的琦有意见:“你太吵了。”和:“我自己夹很慢,会忘记我在夹第几个夹子。”琪琪:“你转好骰子,看看多少,可以先把多少夹子一起拿出来放在托盘上,再慢慢夹,就不会忘了。”镜头二:静仪和新岚也在玩,她们每转一次骰子,就会拿出记录纸,边点数边比一比,“你的多还是我的多”“下次我转的点可能会比你多”。

反思与推进:

幼儿的兴趣点已不是简单的造型,他们在操作表现出对数学探究的兴趣。镜头一中的孩子,由于个体差异,经常会出现漏数现象,还停留在个人游戏中,而同样的玩法,有些孩子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体现了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儿童能与同伴、老师或其他人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会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对数的理解,使数学的思维具体化。从镜头二不难看出,在孩子的交流中,她们已经有了合作游戏的意识,萌发了新点子,加入了“比一比每次谁转的点子多”“比一比谁身上的夹子多”等游戏。

在游戏分享交流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并着重表扬了孩子互助,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及自发“比一比”游戏的创新表现,提出了问题:“两个人一起玩夹子,还有更好玩的游戏吗,怎么玩?”

四、结语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以《指南》为依据,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取对应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的价值,不断调整教育目标、策略,做到观察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篇三

关键词:活动区;游戏;观察;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64

活动区游戏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设置出一定的空间环境,提供适宜的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的教育活动。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教师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观察是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可在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与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一、理解幼儿的需要及兴趣,提供丰富、多层次的材料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活动区游戏的功能、作用是靠操作材料来实现的,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如幼儿在表演区中玩“狼和小羊”游戏,他们在各种包装盒里放入背景图片,手持故事里的图片小动物,边讲述故事边在盒子“舞台”上扮演各个角色,或者几个幼儿坐在一起,分角色表演故事内容,这就是孩子们自己的“盒子里的故事”。有的选择戴着头饰表演,他们开始讨论要建个小羊的家,于是分头行动:到“聚宝屋”找来泡沫块,拱形门围成房子,旁边布置花草树木,还用根据故事情节从娃娃家找来灶台等进行游戏。

二、观察幼儿与材料的积极互动,适时支持,促使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指南》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教师必须耐心地为幼儿创造一个可以让他们从容地从量变到质变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幼儿发展的现状、特点、问题、原因,努力地为不同幼儿的发展创造有针对性的环境或条件,帮助他们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如活动区游戏“会变魔术的镜子——单面镜”。

实况记录:玲用一张kt猫(半身画)纸张靠在镜面,尝试从不同角度照。“哇!看到完整的小猫了。”在面前摆弄一会儿,玲对老师说:“这个要很多手来帮忙,我只有一只手怎么办?”师:“你到材料盒看看,想想办法!”玲拿来胶布,撕了一段胶布贴在纸张上方,还是不能让一半的纸片立在镜子上,连续撕了三段贴上去,终于站起来了,她用一张对折的白纸,一动笔,画到边缘,打开后,“糟糕,画坏了”,翻过来使用纸张的另一面。她眼睛边看镜子里的图案边画,抬起头,看了看镜子里的kt猫,又看了看自己的画,停了下来。若有所思,又拿了一张纸,这次她把kt猫头画在一张纸的中间折痕处,画出了整体。然后,在kt猫的头上加了蝴蝶结,折了起来,放下纸张。“成功了”,她欢呼,之后走到材料柜拿了一把剪刀,把刚才贴到镜子上的kt猫原件剪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制作的小猫”,在镜子上照了照,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拿起来给旁边的小朋友看。

在此次探究活动中可以看出玲对操作材料的兴趣,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在不断的尝试错误中构建了自己的经验。只要教师细心观察指导,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就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观察幼儿个体学习和合作表现的特点,提供多元支持,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他们在生活和游戏中所积累的经验,会使其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观察幼儿,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如夹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颜色鲜艳,种类多,是幼儿喜欢的操作物品之一,孩子们用夹子夹出各种造型,有的还把夹子夹在衣服上、耳朵上,可谓百玩不厌。基于孩子的兴趣,教师要在活动区游戏“好玩的夹子”中投放大量的夹子,将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幼儿探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引导幼儿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自选多种颜色的夹子若干、骰子、记录笔、记录纸等,并自创了玩法:转动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取出相应数量的夹子,夹在自己身上。

情景实录:

镜头一:和在操作时边夹边大声数数,旁边的琦有意见:“你太吵了。”和:“我自己夹很慢,会忘记我在夹第几个夹子。”琪琪:“你转好骰子,看看多少,可以先把多少夹子一起拿出来放在托盘上,再慢慢夹,就不会忘了。”镜头二:静仪和新岚也在玩,她们每转一次骰子,就会拿出记录纸,边点数边比一比,“你的多还是我的多”“下次我转的点可能会比你多”。

反思与推进:

幼儿的兴趣点已不是简单的造型,他们在操作表现出对数学探究的兴趣。镜头一中的孩子,由于个体差异,经常会出现漏数现象,还停留在个人游戏中,而同样的玩法,有些孩子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体现了同伴间的互相学习。儿童能与同伴、老师或其他人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流会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对数的理解,使数学的思维具体化。从镜头二不难看出,在孩子的交流中,她们已经有了合作游戏的意识,萌发了新点子,加入了“比一比每次谁转的点子多”“比一比谁身上的夹子多”等游戏。

在游戏分享交流环节中,我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并着重表扬了孩子互助,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以及自发“比一比”游戏的创新表现,提出了问题:“两个人一起玩夹子,还有更好玩的游戏吗,怎么玩?”

四、结语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以《指南》为依据,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取对应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学习。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的价值,不断调整教育目标、策略,做到观察分析在先,介入和指导在后,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张宗芬.浅谈幼儿活动区游戏的观察和指导[J].读写算:教研版, 2015(23).

4.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记录 篇四

教师:

观察重点 幼儿行为实录 分析 幼儿在游戏中是否将东西乱放。

舒予做妈妈正在专心的“做饭”,她将所有的“菜”都放在小锅里,搅和搅和又拿出来,每次都只放一种菜,大约五分钟左右,扬扬走过来对我说:“老师,你吃我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吧!”我接过小碗一看里面确实有几个假番茄和一个煎鸡蛋!妈妈叫大家来吃饭,吃好饭,就去照顾宝宝,留下一桌子碗和盘子,也没有人洗,很多烧饭工具也是到处乱放。

幼儿非常喜欢在娃娃家活动,我们的娃娃家有卧室、厨房,卫生间,这个娃娃家在孩子心里是安全和放松的场所。在这个区活动,幼儿更多的是再现生活,模仿成人活动,舒予经常在娃娃家活动,很喜欢妈妈的角色,所以她接触这些蔬菜比较多,又加之前些天幼儿吃过这道菜,我们也为幼儿介绍过,所以在娃娃家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5.如何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 篇五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能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搭积木;

2、提醒幼儿游戏规则。

【材料投放】

1、由五位幼儿一起选择的亲童商城上购买的积木一篮;

2、数量足够五个幼儿活动的量。

【指导建议】

1、积木虽然是孩子们自己选的,不代表他们能对积木的玩法很熟练,教师可以适当给予帮助;

2、尊重幼儿的创意,让幼儿说说自己做的是什么,帮助幼儿理

顺思路;

3、适当给幼儿在创作中一些建议,帮助他们完成的更好。

【观察原因】

1、幼儿的想象能力虽然很丰富,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还是有限度的,小班幼儿更是如此。

2、教师在不违背幼儿的意愿下,给幼儿适当的帮助,并找一找他们在活动中的创意点和不足之处。

【观察记录】

我们班的孩子,对搭积木的游戏还是很感兴趣的,搭积木也是孩子们的天性。今天我就选择了了从亲童商城上购买的建构玩具中的两种,对孩子们搭积木进行观察和分析,今天区域活动中参加搭积木的幼儿有五名,分别为:华纯、宁心、凝、晨霜和珉秀等。

木制建构大型积木

华纯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却很快适应了我们这个集体。我对他的要求也稍微放松了些,不过搭的积木还是很形象的,把不同的大小的积木平铺在一起,他说是宽宽的马路,我引导他,在马路边上还有

房子呢?

他就把积木竖着插在“马路”上,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房子搭好了!”还真挺会动脑筋的;宁心在我们班也属于年龄偏小的孩子,不过还是挺聪明的。他一开始搭的是电风扇,他说:“天很热的时候,可以扇一扇”,我问他这个电风扇还像什么,怎么样会更好看呢?他就看到别的小朋友让我给她搭的小汽车说:“我搭个停车厂,这是停车厂的电风扇。”很有创意的。凝年龄也偏小些,却是个很有灵气的小女孩。她一开始就搭了两条长长窄窄的,我以为是马路呢,她告诉我,这是火车,于是,还在“火车头”的位置插上了两根长的积木说:“这里就是火车头!”还在火车边上搭了一些土地,土地上还搭了一个摩天轮,她很开心的告诉我说:“老师你看,这个我电视里看过的!”还用手转动着上边的座位,真棒!晨霜是个聪明且任性的孩子。他一开始也搭了电风扇,但是他的电风扇是一整排的,说:“我这个是连排的电风扇,很凉快的!”他还做了个小盒子,说:“这个小盒子里可以装很多好吃的东西呢。”还在盒子上装了个电风扇,说是要给盒子也要扇一扇凉快。珉秀是个聪明能干的女孩子。首先做了一个电风扇,然后把电风扇做的很不同,还让我帮她做了一辆小汽车,她开着开着,小汽车不小心摔坏了,我让她自己想办法,她做到了,说:“我要把它变成公交车,这个电风扇可以装在公交车里。”她平时很多时候是做公交车来的,所以对公交车也比较了解。很好的想法。

实木大型建构积木

【思考与对策】

孩子们对见过的,体验过的,喜欢的事物印象特别深刻,而且也愿意用搭积木的方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也真的很好。我想在下次的活

动中:

1、让孩子们之间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孩子们的交流中也能提升

幼儿的想象力;

6.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 篇六

班级大2观察教师

班级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

班级 大二观察教师 郑美秋

公园路幼儿园教研室

班级 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

班级 大二观察教师沈彬彬 公园路幼儿园教研室

中班美工区中幼儿与同伴互动情况观察记录

文章作者:佚名2013年02月

观察情况记录与分析:片段美工区提供了这些材料:大大小小的树叶、花瓣、树枝、海绵条、各种纸、扭扭棒、纸杯、罐子、瓶子、毛线、牙膏盒、剪刀、双面胶、胶水等,今天的制作主题是“昆虫的家”。5位幼儿围桌正在进行制作活动。5位孩子正在安静的进行活动,没有交谈。他们选取制作的主要材料几乎都不相同,所以造型也各不相同。凯凯用剪刀分别在牙膏盒和纸上钻了几个洞,把树枝的一端插进牙膏盒另一端插进了纸,进行造型,旁边的桐桐在进行纸杯加工,她也拿起剪刀尝试在纸杯上钻孔,但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只好放弃。桐桐接着就到篮子里找材料,她拿出了一根绿色扭扭棒放在自己的桌前方,但还没有用起来。这时,旁边的凯凯接着又开始用纸杯造型第二个昆虫的家,他就近拿起了绿色的扭扭棒正要用,桐桐就开始找扭扭棒,看到凯凯在用,她马上一边抢一边说:“这个绿色的扭扭棒是我的。”抢到手就用了起来,凯凯看着她没反应,老师看到了走过来,告诉他们材料篮子里还有其他的扭扭棒。这时轩轩就从篮子里拿出了几根扭扭棒递给了凯凯。就这样大家又恢复了安静的状态,各做各的,直至活动结束。

分析:中班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美工活动,并完成任务,当他们对材料发生争抢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这些都符合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但是整个活动中缺乏同伴互动,比如桐桐在钻孔遇到困难时,同伴们没有主动帮助,而她在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时也没有尝试请同伴帮助解决的办法。虽然是区域活动,是否也应该鼓励幼儿的正面交往呢?

指导策略

1.在活动中,当幼儿发生争抢材料的冲突时,教师告诉他们篮子里有充足的材料,解决了他们之间的冲突问题。所以,不仅教师的关注引导非常重要,提供适宜的充足的材料也很重要。

7.如何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 篇七

我作为我园《区域活动组织与实施策略的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常常走进教学现场进行观摩,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产生的这些困惑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因:第一,与集体教学活动不同的是,自主游戏中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教师难以应对,缺乏现场观察、指导的经验;第二,教师能捕捉到自主游戏中的一些现象,但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缺乏解读、分析幼儿行为的方法与思路;第三,教师比较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性、创造性的表现,但仅仅知道等待与观察,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现场互动,缺乏有效互动的方法与策略。因此,我认为要解决教师的困惑就要从这些原因入手,让教师在观察与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时能做到有思路、有方法、有策略。

一、共体验——走近教师,建立“指标”

对于如何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现有的一些文本材料给教师提供了参考,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具体提出了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要点及其发展提示。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教师即便手中拿着这些文本材料,却依然不知道在游戏中该看些什么。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对已有的文本材料进行分析,然后走近教师,体验他们的困惑,再来分解目标、细化指标,帮助教师找到具体、可操作的观察点。

案例1:“指标”的产生

游戏活动时间,我进入了游戏现场,发现有的青年教师一直在来回走动,似乎在仔细地观察孩子,但却看不到关键点;也有的青年教师运用“角色介入法”参与孩子的游戏,仔细倾听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发现只是留于形式与表面的对话。教师还是不知道游戏中该看些什么,观察哪些要点。

在制订“指标”时,我们重点将观察要点转化为教师能够操作、可执行的显性内容(见下表),帮助教师找到观察的方向,同时为每位教师提供“观察本”,将“指标”贴在上面,起到导向和指引的作用。

当然,“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对其加以完善与充实,在运用“指标”的过程中不断用案例积极地去诠释内容,真正发挥“指标”的效用。

二、共分享——走近现场,寻找方法

游戏中的讲评是提升幼儿经验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组织游戏时的一个难点,为了提升教师的讲评能力,积累有效的师幼互动经验,我们特意请来了宜昌市幼教教研员杨美艳老师,开展“对话式”讲评,即经过现场观察后,先请青年教师讲评,然后再来倾听杨老师的讲评,并通过“对话”了解讲评中的思路与用意。

案例2:“对话式”讲评

一次大班主题区域游戏“我的家乡宜昌美”中,孩子们在角色区“宜昌美食一条街”中开展了打折促销活动,教师抓住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的这一全新内容进行提问:“你们为什么要采用打折促销的方法?”从孩子的各种回答中,教师梳理总结了孩子的游戏经验:当生意不好时,可以采用打折促销这种好方法。杨老师在讲评时则首先问道:“什么叫打对折?打对折是让东西更便宜还是更贵了?”

杨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是基于对孩子行为的深入分析,孩子们在生活中虽然常常见到“打折促销”,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理解什么是“打折”,杨老师的讲评让孩子们在获得游戏经验的同时丰富了知识经验,也拓展了青年教师的思路。这种基于现场的指导,能够直面教师的问题,帮助教师找到有效讲评的思路与方法,体会如何在分析幼儿表现的基础上及时跟进与加强互动,从而形成一些有效的策略。

三、共推進——走近故事,提升能力

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每天遇到的现象不同,他们对此的感受也就不同,这就要求管理者对他们的指导应该是个性化的。为此,我园还确定了每月一次的“课题日”,请每位教师在这一天说说自己在游戏中看到的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困惑与方法,鼓励所有教师共同分析和思考,并采用“专家坐堂”的形式帮助每位教师解决困惑。

案例3:课题日

小班教师的问题:娃娃家中的小“妈妈”已经连续给娃娃做了十几次饭了,还是乐此不疲,看到孩子如此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应该怎么办?——说明这个孩子已具有角色意识,但缺乏角色认知,需要教师的帮助。

中班教师的问题:个别孩子在游戏时总是出现选择困难,心不定,怎么办?——先得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孩子的习惯问题,还是游戏的内容对他没有吸引力,然后据此采取不同的对策。大班教师的问题:“理发店”“茶吧”都没有生意,孩子们又不想撤,怎么办?——考虑形式、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可以更换材料,如尝试在“理发店”里增设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别的器材。

每一次的“课题日”我们都会听到许多小故事,由于这些故事是每个教师都可能会遇到的,更能引发教师的共鸣,在集思广益中寻找解决对策,每位教师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我们还邀请专家对教师的这些案例进行点评、归纳,帮助教师学会分析、解读案例,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作为一名工作在幼教前沿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我感到只有走近教师、走近现场、走近故事才能发现教师的真问题、真困惑,只有和教师一起共体验、共分享、共推进,才能给予教师真帮助,从而实现教师的真发展。

8.幼儿活动观察记录格式(附) 篇八

12月 17日

观察对象:

李越 徐步

观察场景:

娃娃家

观察情景:

下午,孩子们进入活动区开始游戏,徐步进入娃娃家拿起电话给妈妈打起电话,这时李越看见了上去就枪,嘴里还说:给我打一个,给我打一个,徐步不让,两个孩子马上要枪起来‘把那些小朋友玩具要一起玩,要别人的东西要商量’的话抛在脑后,我马上走过去说:李越玩具是徐步先拿到的 ,等他打完了你再打好吗,李越虽然不抢,但扔不甘心的看着徐步手中的电话,我灵机一动,找来另一部电话大声说;“铃...李越快来接电话,爸爸找你。”李越高兴的跑来了,拿起电话:“爸爸你在上班吗,我刚才抢了徐步的电话、、、、”听了他可爱的话语,我笑了。

分析:

9.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篇九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DD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教师的全部记录文本可以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是记录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性的。如果一种行为和现象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不在当时和以后得到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启示,那么之前的记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由于记录本身的特点,是形成物质的、静止的文件,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和观念,也不是某种用于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复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跳出单纯的教学流程之外,被派作别的用途,比如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同样道理,当我们说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时,并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临时偶发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记录,并且有些不成熟的计划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三)观察记录是一种有丰富意义的行为

有规律的记录和良好的记录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产生许多附带的、有时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书面的记录比大脑的记忆,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更有保证,更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2、书面的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大脑的记忆。

3、记录是对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的过程。对于教师的记录而言,这个思考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其一,可以增进和加深教师对于幼儿当前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的了解,把握他们的兴趣、交往和人际关系情况、所面临的问题和各种生长中的能力;其二,可以发现课程生成的来源,或者渗透某些教育教学内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的记录,本身内含着教师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反思过程和对于师生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的理解过程,帮助教师清理有关目的是否明确、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幼儿的反应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预期、为何幼儿会有这样的反应等等问题。

4、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思考一个目前没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个问题: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现象、教育环境中的许多材料缺乏合适的命名。这是因为具体的进行中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动性和场景性的,所以它要么不需要概念,要么由于实物和场景的帮助,不需要准确的或事先得到公认的概念、然而记录则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脱离具体行动和场景的,而且是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有关现象和实物的命名问题,就成为了现实的不方便,进而在反思中直接成为了教师把握的对象。

5、记录对于观察行为的反作用:它规范、便利教师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的习惯,保证有效省时,它也使得教师在以后观察的时候更有方向性。

6、长期记录的积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总体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局部上了解个别幼儿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发展的历程,了解某些材料发挥作用的规律、原理。

7、持续的、有方向的记录,可以检验教师的某些假设、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8、它对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园信息之间的沟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它是教师个人的档案库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后进行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的历史基础。

二、观察记录的分类和范畴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观察记录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 根据记录的结构性(也对应着观察的结构性)划分:

1、开放的日记式或轶事性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局部观察、随机观察中经常使用,类似于日记或记叙文。这种记录常常是一种个案研究,或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思考;它追求“质”,而不保证“量”;它常常没有预先的结构,不对情境作人为的分解,而是尽可能地从某一个角度,保持情境、对象的真实和完整。写作要求:对于特定事件的记录,无论以事后或现场的方式进行,都应当尽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记录

特定事件的记录并不完全排除观察者的感受、评论和其它主观的意见,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则必须要保留一个事件的原始记录,而且该原始记录应当尽可能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引用的。记录者在原始事件中不应当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应当对行为者的动机、目的、感受妄加揣测,而只应当追求可以直观的完整性,即知觉到的过程与事件。

原始记录不描述内在的心理事件,而只描述“能够被充分定义为外显的、可以观察到的、可以从物理上确定的行为”(参巴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第43页),这些被描述的行为都应当能够得到操作性的定义,应当容易标识,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

(2)记录者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为目的,不以发现为满足,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和教学;它不是在工作之外来研究工作,而是边工作边研究,将研究变成工作的一个流程、一个步骤,使研究附属或内化到工作之中。这样,教师一切的观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判断。

纯研究的要求和纯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调谐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处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保证每一方的独立性,明确各自的要求和条件,然后要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从于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主观性和价值追求,但是我们将客观性和规律性放在出发点的位置。这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普遍的准则。因此我们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记录之后,观察者的判断、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在原始记录之上,如加括号、旁注,或者结尾的点评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区分地“渗透”、混合在其中。

第二,一个已经完成的教育过程或现象的“质”的记录文本,不能缺少记录者的判断、推论、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观的成分,因为记录者不是一个无关的研究者,而是对眼前的场景、现象负有责任的、对一些现象事件带着实用的关心的内部成员。而上述主观成分,是记录者对此负责和关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现。

第三,大量的观察记录不仅反映教师出于观察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更要突出教师自己的行为本身。而对于自身行为的记录,记录者完全可以如实地反映自己当时的感受、动机,当然有时候也要用旁注或括号的方式,但是在性质上就不再是对别人的心理过程的推论了。一个人在情境中现场意识到的意念、情绪,理应同别人的行为一样,都属于可以观察到的、留有痕迹的,因而是对于自身具有同等客观性的因素。

(3)完整的过程和场景

这主要指经过整理的、或是事后回忆的记录,对于现场记录则不可能作此要求。这不仅因为时间的缘故,主要是因为现场记录要求最大的客观性、直接性和丰富性,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冲突的。

事件的记录有两个侧重点,一个重在现象,一个重在人的行为。反映人的记录,着重在揭示人的行为的背景、动机、目的、过程、结果、反馈以及其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如记录一个幼儿的个案。反映现象及其规律的记录,则着重在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记录一件事情的讨论和处理。由此可见,不论何种记录,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过程的,交代背景、影响因素和后果的。它必须有某种连续性。

所以,事件的记录,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为及其记录,而是或者在数量上有横向比较的,或者在时间上有纵向积累的。因为单纯按照一次时间来取样,很难保证行为的完整性,不能反映个性,也不能反映规律。

2.表格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整体观察、结构观察和实验观察中经常使用,它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场景中的内容进行反应和判断。

表格记录根据观察的目的、时间的跨度和长度,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

(1)常规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该表格常用于分方面记录个案幼儿的发展情况、园务制度和班级规范等成文条款的执行情况、各个环节活动的整体概况、幼儿园各部门的一般活动情况等等,也就是日常进行的、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这种记录应当进入幼儿园的管理,形成习惯性的制度,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

(2)主题(问题)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幼儿教育活动观察记录与分析]

10.如何开展幼儿创造性游戏活动 篇十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游戏;开展

创造性游戏是以幼儿自由创造为主的一类游戏,让幼儿不受约束,自由发挥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游戏过程中设计情景,提出问题,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维来解决问题,使他们掌握事物、现象、概念之间的关联,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使幼儿不断增长知识,并灵活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

一、幼儿进行创造性游戏的指导的重要性

幼儿是独立的、能动发展的个体,但也是发展不完善、不成熟的个体。因幼儿的心理不够稳固,不能准确地把握时机和重要点,从而形成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激发不了他们的创造灵感。因此,教师作为幼儿的领导者,应当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拓宽幼儿的知识面,运用创造性游戏手段,给幼儿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从而为幼儿创造性游戏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开展创造性游戏活动的策略

(一)教师要帮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其创造性游戏的基础,随着儿童积累知识经验越广,在游戏中的内容就越会变得复杂,情节更加曲折。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创造性游戏的时候,应该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拓宽幼儿的知识面,引导幼儿多接触社会、了解生活中的常识,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创造性游戏奠定基础。例如:老师可以把教室设为一个小超市形式,激发幼儿排练表演的兴趣;为幼儿设定目标,让幼儿进行角色分配,安排道具,排练剧情,让他们通过对生活中的记忆,通过运用生活经验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巩固日常生活经验,进而使他们的合作表演得到提高,让幼儿深刻体会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

(二)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位置

游戏的主体是儿童,他们有权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开展创造性游戏,老师不应当进行干涉,而应积极参与其中,并给予相应的支持,以促使幼儿的自主性在游戏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教师应尽量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计创造性的游戏活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满足他们参与游戏活动时的各种需求。比如,在进行结构游戏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投放一些材料,让他们进行游戏,引导幼儿通过回忆某些经验,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尊重他们的意愿,从而达到良好的游戏教学效果。

(三)教师及时更新活动内容,积极创设游戏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随着幼儿创造性游戏的发展、升华,教师应不断更新游戏活动内容、不断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站在幼儿的角度设计游戏教学过程,多听幼儿的思维、想法,进行游戏交流,以了解幼儿构思游戏的目的。教师为开阔幼儿视野,增长幼儿知识面,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如去感受秋天收获的季节,认识菜园里的水果蔬菜等,为不同水平、不同特性的幼儿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和参与游戏的机会,进而促进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评价有助于幼儿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老师可以让幼儿进行相互讨论评价,说出自己满意的地方,或不足处;还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提出问题,让其他人共同想办法一起去解决,使每次游戏活动中每个幼儿都能有收获。

综上所述,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创造性游戏意义非常重大,而科学有效的游戏运用有利于开发幼儿智力,增强创造性思维意识,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耿慧兰.浅谈大班幼儿创造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2]余尾生.在创造性游戏中培养幼儿领导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11.幼儿园益智活动观察记录与反思 篇十一

观察对象:

张子阳 朱羽馨

年龄:

5岁

观察日期:

20xx年9月29日

观察者:

赵惠

观察地点:

中四班活动室

观察时间:

9:30-10:45

使用方法:

轶事记录法、照片记录等

观察目的:

了解幼儿是否能够持久的进行拼图活动。

观察记录:

幼儿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刚开始一玩,幼儿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时个别幼儿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他们直抓头。这时在一旁观察的子阳兴奋的叫起来:“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不是吗?”边说子阳边把一块拼图放在合适的地方。朱羽馨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的拼图,她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羽馨拿起其它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找到要放的合适的地方,于是她翻开卡片后面的标记,很快找到了相应的地方。当收区音乐响起时,羽馨看看没有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放回原处。

案例分析:

幼儿在选择拼图时,对于简单的四拼,十拼的兴趣已经淡化,比较喜欢数量较多,有困难的拼图,但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都没有长久的坚持完成拼图活动,拼几下就放弃了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投放区域游戏材料时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幼儿年龄特点,目标过高,导致幼儿跳起来摘苹果,从而使幼儿失去对拼图的兴趣。由此问题,我们改变材料,投放难度较小的拼图,根据每个幼儿特点和发展阶段操作难易不同的拼图,使不同年龄的幼儿都得到发展。

采取措施: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从两方面入手添加区域材料,(1)投放新的拼图材料,分块数量在20件左右,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2)在大型的拼图作相应的标记,引导幼儿观察,判断,根据中班年龄特点,幼儿能够采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拼图,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

观察反思:

12.如何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 篇十二

观察时间:2016.09.26

观察地点:教室 观察幼儿:李振宇

观察目的:让幼儿知道小便要告诉老师不能小在身上 观察内容:

今天户外活动的时候,由于孩子们玩的都很兴奋。老师让小便的时候,只有几个小朋友去。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发现李振宇的裤子湿了,我想肯定是尿裤子了。我去问他:“你裤子怎么了?””出汗的”他说,我也没有再说什么,后来回班换裤子的时候,问他是不是尿湿的,他说是的,我告诉他以后想小便一定要先跟老师说。观察分析:

由于孩子户外时,玩的很投入,有的孩子意识控制不住,尿裤子了,这些是有情可原的。孩子不愿意承认,原因有二:一是因为爱怕老师批评;二是因为自尊心的原因,不愿意让其他小朋友笑话他。策略及措施:

1、老师在分析了原因之后,应该在维护孩子的那幼小的“自尊心”的前提下,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让他减少同样事件的发生

13.如何组织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活动 篇十三

关键词:幼儿园 游戏化 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22-01

爱表演、爱模仿是幼儿的天性,所以游戏是幼儿园的重要活动,老师要以各种游戏为基础,鼓励和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语言、表情来扮演角色,既具有艺术性,也具有娱乐性,以提高孩子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现状

游戏化幼儿园教学现在已经获得普遍认可,但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幼儿阶段的认知程度比较弱,思维比较简单,所以运用游戏化教学是最有效的教育模式,只有完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为幼儿学习和发展建立起优秀的学习环境。

1.1 游戏环境有待改善

适宜的学习环境是确保幼儿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学环境的优劣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一些幼儿园因为没有根据规定数量进行招生,每班孩子数量较多,造成在教学环境约束幼儿活动的现象,也提高教学管理的难度。其次,部分幼儿园提供的游戏设施和方式较少,影响幼儿发挥想象力和拓展思维。

1.2 游戏材料不足

游戏只是幼儿园游戏教学的表现方式,而教学仍旧是重点,而部分老师在思想上没有认清游戏教学的实质,以为教学的全部内容是游戏,所有教学活动都让孩子参加游戏,尽管幼儿得到游戏的快乐,但没有学到知识。在游戏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虽然准备很多材料,但幼儿只顾玩,没起到教育目的;部分老师开展游戏教学时教学材料少、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幼儿开展游戏教学的要求。

1.3 在游戏化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不足

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老师占据指导性地位,具有指挥的作用。由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对游戏化教学方向有决定性作用,部分老师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游戏,不断在游戏中转换角色而限制其导向作用,此情况下幼儿没有学而只是玩。还有部分幼儿老师难以全面接受和灵活运用此教育模式,依旧运用传统方式开展教学,让自己成为教学核心,让幼儿畏惧自己。幼儿与老师间配合不融洽是大部分幼儿园出现的问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幼儿的积极性,也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组织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2.1 游戏化教学统一了游戏的精神价值和工具价值

在传统教学中,游戏不但是管理教学秩序、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技能培训和知识传授的效率,以及作为奖励和强化训练幼儿的重要方式,但这只体现出游戏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实行上教学和游戏是分离的,游戏并非只是教学外的辅助方式,而是贯穿、融会在教学过程中。游戏将愉悦、快乐、自由、自主的精神本质融汇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游戏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幼儿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在游戏中能够将精神价值与工具价值完善的统一起来。

2.2 游戏化教学平衡了教学的情感价值、能力价值和知识价值

传统教学以老师为核心,以重视认知发展为特征,其教学过程是向幼儿传授技能和知识的过程。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强迫性,教学运用纪律来保障教学质量。而游戏则相反,其重视幼儿体验,幼儿具有游戏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游戏规则是幼儿自愿服从、自主设立的规矩,而不具有主观强迫性,游戏化教学既重视教师指导,保证教学质量。也在尊重和理解幼儿情趣与意愿的前提下,符合幼儿释放情感冲动的要求,为幼儿创造与幻想提供必要空间,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逻辑和感知方式。摒弃幼儿教育成人化和小学化,让幼儿在进行技能和知识训练时,确保幼儿获得愉悦、自由的游戏性感受。幼儿教学进一步实现了情感价值、能力价值和知识价值间的平衡。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开展途径

3.1 创造游戏环境

优秀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幼儿全面参与到游戏化教学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一,老师要按照幼儿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要求精心布置教室,为他们提供愉快宽松、素材丰富的学习环境,在环境设计中渗透进教学意图,在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对室外活动内容予以丰富。第二,老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心灵单纯,思维简单,老师要为幼儿提供互爱互助、愉快、公平的游戏活动,不但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体现他们的创造力,还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另外,幼儿园要按照实际情况引进教学设施和器材,多样化的游戏器材和玩具是成功开展游戏性教学的基础,也是孩子和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平台。

3.2 引入游戏材料

在游戏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对幼儿的思考和想象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创新力,研究分析发展,幼儿对老师制作的成品玩具和仿真玩具的兴趣难以维持较长时间,尤其是成品玩具,幼儿一般会问“这是什么”“能做什么”等问题,当他们知道答案后,便失去玩的兴趣。而对于非成品材料,幼儿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能做什么等等,让孩子思考更多的问题。所以老师可以将笔、纸、剪刀、玻璃瓶、彩带、小木棍、塑料、海绵、泡沫等材料发给孩子,鼓励他们运用喜欢的材料进行设计、想象和制作。因为材料具有象征性和随意性,幼儿在实践中提高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如在幼儿园中开展医生角色活动时,为孩子提供药瓶、药片、注射针筒、听诊器等成品玩具,然后不断缩减成品玩具,运用圆形物品和绳子代替听诊器,再鼓励孩子运用发明、创造玩具以代替其他材料,提高幼儿思考、动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增加动态性材料,运用可以变化的材料,引导孩子的探索心理。如笔,在理发厅的游戏中可以当卷发筒、在饮食店的游戏中可以当吸管等,以开发孩子智力。

3.3 教师游戏化的引导

只有教育方式正确,幼儿园开展游戏教学才会更加顺利。老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指导作用,按照孩子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制定各自的教学方案,准备符合孩子特点的游戏活动。在教学中,老师要明确孩子的主体地位,可以和幼儿进行互动,按照孩子的性格选择教学方式。并非任何教学活动都可以运用游戏化的方式,一些直奔主题的方法同样具有实效性。老师要按照教学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14.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 篇十四

现场实录:吃饭前,孩子们洗手的洗手,谈话的谈话,打闹的打闹,整个活动室乱哄哄的。仅有海涛一个人安静的坐在座位上。我的一声指令“休息”丝毫不起作用。于是我走过去抱了一下海涛,并说:“海涛动作最快,表现最好,我来抱抱她。”孩子们哗的一下全安静下来,眼睛眨也不眨的看着我。见状,我又表扬了多名幼儿,就这样,十分钟过去了,教室里还是那样的安静。在教师没有厉声呵斥的情景下,孩子们很安静,受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分析与措施

应对今日闹哄哄的教室,我没向以往那样厉声呵斥,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拥抱”确受到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使整个活动室瞬间得到了安静。

上一篇:基础坑土方开挖施工方案下一篇:2022年志愿者走进敬老院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