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nbsp

2024-09-11

世说新语nbsp(共10篇)(共10篇)

1.世说新语nbsp 篇一

【世说新语】:1.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2.你以为最酸的感觉是吃醋吗?不是,是没权吃醋。3.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4.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5.傻与不傻,要看你会不会装傻。6.世界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7.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尽管它不是我们的母语。8.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祝您快乐!

〔世说新语〕1思虑太少可能失去做人的尊严,思虑太多可能失去做人的乐趣。2如果一直腾不出时间休息,只好腾出时间生病再休息。3挣钱是技术,花钱是艺术,能不能挣钱看智慧,会不会花钱看品味。4对自己好点儿,因为这一生不是很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儿,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5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我们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我们的宽容。6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人面、情面、场面。

【世说新语】(1)人生就象卫生纸,没事尽量少扯。(2)有老公怎么的?有守门员还老进球呢!(3)最穷无非讨饭,不死终会出头。(4)谁是谁的老公?都是临时工而已。(5)你再牛B百度咋搜不到呢?你再有劲你能憋住尿吗?(6)世界上最动听的话不是我爱你,而是肿瘤是良性的。(7)这个世界上唯一不用努力就能得到的只有年龄。(8)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等开心了再笑。(10)凡事别看的太透,那样活着就没意思了。

【世说新语】1.思虑太少可能失去做人的尊严,思虑太多可能失去做人的乐趣。2.挣钱是技术,花钱是艺术;能不能挣钱看智慧,会不会花钱看品味。3.对自己好点,这一生不是很长;对身边人好点,下辈子不一定还能遇上。4.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我们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我们的宽容。5.肉眼看假,慧眼观空,法眼见宗,有如雪中鹤,愚者看鹤,聪者观雪,智者见白。6.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7.无为不是不为,不争不是没争。8.关心自己,善待他人。至理名言,回味无穷!

2.世说新语nbsp 篇二

虽然《劳动法》等相关法规亦有“补休时间应等同于加班时间”的规定,而这位老板却把补休时间化整为零地摊到全年250个工作日,让员工每天提早2分钟下班以充当补休。这不但少支付了加班费还让劳动者正常休假的休假时间破碎到几近于零。这种做法显然是在公然藐视法律的严肃性,变着法地侵害劳动者的权益。在此,要提醒劳动执法部门,一定要把监管的力度惩治的力度,大些再大些。

“国家电网的利润在全世界企业和国内央企里面都是低的”

不久前,国家电网副总经理舒印彪高调回应:国家电网有2万亿的资产,但是只有400亿的利润,这种利润在全世界企业和国内央企里面都是低的。

垄断企业总是振振有辞。国家电网的450.9亿元利润虽然与中石油、中国移动比较只是“小巫见大巫”,但是也算得上是暴利了。国企本来是全体国民出资办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其他性质的企业在垄断性行业赚取全体国民的钱,国民们又岂能自己出钱办一个赚自己钱的公司?垄断性国企如果权利不受制约,这类“暴利”问题必然还要产生。

“9%至10%的GDP增速可承受6%左右的通胀”

据《京华时报》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这三位经济学者认为目前9%至10%的GDP增速可承受(6%左右的通胀。

&3个专家,6个鼻孔如同一个鼻孔出气:物价水平上涨6%是可以承受的。巴西近一年的通胀率达到约6.3%,巴西央行4月20日把基准利率上调至12%,以遏制通胀持续上扬的势头。假如中国的通胀率真的到了6%,中国的基准利率与巴西接轨,还有几家银行敢说自己能够承受房价下跌50%中国的银行家牛气冲天, 利润全球第一,那是因为有央行的负利率、高利差给他们撑腰,有亿万中国储户每年牺牲自己的血汗收入为他们“注资”。把他们放到巴西去,放到12%的基准利率环境里去,大概连给巴西银行当门童都不配。

“打造阳光央企欢迎媒体及社会各界监督”

据《新京报》报道,国资委不久前表示,“将规范职务消费、加强薪酬福利管理、推动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并不断增强透明度,欢迎媒体及社会各界监督。”

看来,国资监管者似乎终于开窍了,欢迎媒体及社会各界监督。不过,面对一堆恶习,这句话是否是应付舆论质疑和批评的一句口号,还得观察。但到目前为止,显然公众与媒体还不具备监督央企的条件。其实,监督央企并不难,关键在于有关部门是否有诚意创造社会监督央企的条件。最需要改变的是政企不分和央企垄断成因这些深层次问题——如果央企没有垄断利性利润,自然没有了滥发福利的空间。

说到底还是脑瓜的问题

近日,瓜类们出事的消息频现报端。大家伙刚听说西瓜没熟就炸裂的消息,就看到了黄瓜抹避孕药的新闻。惶惶然不知所措之际,专家们自然开始发言辩解。

3.精读《世说新语》(二) 篇三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③。因起仿徨,咏左思④《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⑤。时戴在剡⑥,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⑦,造门不前而返⑧。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注解】

①山阴:地名,今浙江绍兴市。

②眠觉:睡醒了。

③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④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

⑤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⑥剡(shà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èng)县。

⑦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

⑧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造,到、至。

【译文】

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月光,他于是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解读】

东晋的雪夜

说到能代表魏晋风度的人物,于曹魏时代,自然首推阮籍和嵇康;于东晋时代,谁可争锋?王徽之。关于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无疑是整个《世说新语》里最著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超越了阮籍和嵇康的故事。魏晋风度中的核心部分“任诞放旷”和“率性而为”在这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徽之字子猷,山东琅邪l人,生于浙江会稽,为王羲之第五子。王羲之有七个儿子,最著名的无疑是王徽之和他的弟弟王献之。王献之靠书法留名千古,而王徽之的大名则靠的是几则潇洒到极致的故事。王徽之是在会稽长大的,平生有四好:酒、琴、色、竹。尤其是对后者,到了死了都要爱的地步。一次,他去拜访一个隐士,而隐士去旅行了,于是他住进了人家的庭院,随后便令人种上竹子。有人问:“不过是暂住,为什么还那么麻烦地种上竹子呢?”王啸咏指着眼前的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既然出自王家,自然不必为做官发愁。早些年,他曾在桓温幕中工作,蓬头散带,不理公事;又为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军,段子更多了。一次,桓冲问他在哪个部门工作,王徽之回答:“不太清楚,只是时而见牵马者来,也许是管马的部门。”桓冲又问他管多少马,他回答:“我不过问关于马的事,又怎么能知道它的数目呢?”又问:“这些日子有没有马死了?又死了多少?”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后来,有一天,王徽之跟桓冲出行,正值暴雨,徽之便下马钻进桓冲的车里,后者吃了一惊,而徽之说:“大下雨天的,您怎么好意思一个人坐在车里!”一天清晨,桓冲来到王徽之的办公室,催他进入工作状态, 他没搭理自己的上司,而是临窗远眺,用手扳撑着腮帮子,徐徐道:“看那西山的早晨,似有一股清爽之气。”他在想什么?我想,那是生命中的一次愣神儿吧。桓冲拿自己的部下没办法,王徽之也没再为难他的上司,不久后就离任了。晋废帝海西公太和年间,王徽之转为黄门侍郎,来到了京城建康。这是皇帝身边的一个闲差,整天没什么事干。尽管如此,王徽之还是很快厌倦了这种生活,于是他辞职东返会稽。路过吴郡时,一个士人家的竹林吸引了他。在此之前,主人知道王徽之将到,于是将寓所打扫一新,坐在厅中等待。没想到,徽之直接去了竹林,玩赏良久。主人有些失望,但还等着他来打个招呼,徽之竟欲直接离去,主人非常郁闷,叫人把大门关上,不让他出去。这时候徽之才抚掌大笑,回来和主人攀谈。

回到会稽山阴后,王徽之过起了彻底自由的生活,这段生活是完全属于徽之一个人的——行到水穷,坐看云起,闲听庭院里的落花声。一个冬天的傍晚,山阴下起了大雪,雪越下越大,渐渐覆盖了山川林木,不一会儿天地之间就一片洁白了。大雪苍茫,山河入梦,我们的主人公正在小憩,但是不要着急,他快要醒来了,因为他急着上厕所。于是,他真的就醒来了。去完厕所后,他命侍从把酒温了,随后拉开门,一股清寒的气流扑面而来。庭院中空气特别新鲜,那雪下得正急,仿佛要压断大树和山峦。王徽之遥望暮色中的世界,一阵欣喜。这东晋的傍晚,天色昏沉,而大地一片皎洁,美得让人心碎。宁静,惬意,空灵,澄澈,高情远致,万物同此寂静,那是一个人的广袤的精神世界吗?所有关于人的心灵的美与自由,在这茫茫雪夜中被体会到极致。于大雪中,王徽之咏左思《招隐诗》:“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雪夜清洁,高歌纵起,王徽之饮酒弹琴,把这个晚上弄得熠熠生辉。突然弦止歌停,他想到了艺术家戴逵。当时,戴逵正在剡县隐居。王徽之想着想着,眼珠一转……后来,就发生了我们熟知的那则故事。

经过一夜的行船,黎明时王徽之终于看到了戴逵在江边的寓所。下船后,王徽之来到了宅门前,但那一巴掌好像跟历史有所默契,终于没拍下去。后有人问其故,他回答:“我是乘着兴去的,兴尽了便返回,为什么就一定得见到戴逵呢?”当王徽之再次站到船头时,起风了,而雪还在下。滔滔江水清冷澄澈,涤荡着一个人的灵魂。船头上的王徽之突然感到一种巨大的孤独。这孤独是没有来头的。王徽之隐约记得,在永和九年时,父亲带他和弟弟献之一起参加了兰亭聚会。那时候他还是个孩子。兰亭的溪流边,数十位名士欢然而坐,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渐渐地大家从欢愉到伤感,悲叹起光阴的流逝以及人生的渺小与无常。那时候,他还不明白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而现在,仿佛大雪中的路人,他更迷惘了。在这个无所依傍的早晨,他要去哪儿?又能去哪儿?

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魏晋名士的情怀。在此生的光阴中,唯重情,来去由情,为真纯之情,又是高逸之情。兴之所来,兴之所去,全凭一个“情”字。我不愿意做我不想做的事情,我的每一刻全为我的内心而活着。我所投入的是过程本身,而不是过程之外的结果,所以戴逵家那门敲不敲已经不再重要。这是一种何样美丽的情致!而王徽之死后,这样的故事也就永远没有了。那是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前一年,谢安已死;这一年,弟弟王献之又亡。徽之独悲伤,于弟弟的灵前拨动琴弦而不成调,人琴俱亡!人琴俱亡!没过多久,王徽之也死去了。在生前,徽之把“魏晋风度”推向了最后的高潮。此后虽有谢灵运的纵情不羁,但他毕竟不是一个纯粹的晋人了。

4.世说新语教学反思 篇四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1

《世说新语》二则是同学进入初中后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严格来说是第一篇,因为前一篇《论语》六则是语录体散文,不是完整的篇章。因此,教学本文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让文言文与现代文联系起来,实现新旧知识的融合与贯通;

3、根据教学要点概括文意和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三点上面,以实现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们很自然的就进入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对文章进行赏析。对于这两则短文的主旨,不长时间就达成了共识,即为人需要诚信。

接下来是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对人物的评价,同学们比较陌生,一时感到无从下手。我先引导说:“对人物的评价就是对人物的看法,而你对人物的看法又必须根据人物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进行分析,必须是有根有据的,不是凭空的、盲目的。”经过讨论,陆续有同学举手表示要发言。

首先评价陈元方。

生:他聪明,因为他“年方七岁”,就会那样伶牙俐齿地对无礼的客人进行批评。

师:还有没有?

生:他机灵。

师:聪明和机灵应是一样的。那他有没有缺点或做得不对的地方?

对这一问题,一开始是陷入了冷场。我引导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或缺点,要根据人物的表现来进行全面的评价。”生:当客人要表示歉意,“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而不顾”似乎不太礼貌,不太好。

我马上对他思维的敏锐和说话的分寸进行了表扬。(师板书:元方聪明、机灵、不太礼貌)

接着分析“友人”。

生:“友人”不遵守时间,因为“过中不至”。

生:那就是不讲信用。

生:“友人”还无礼,因为“对子骂父”。

生:“友人”无礼还表现在问别人话时是站在车上,没有下车,后边的“下车引之”可以证明。无怪元方“入门不顾”。

我们不禁为他的分析鼓掌。

生:“友人”知错能改,因为听了元方的批评后,要“下车引之”。(师板书:友人不守时守信,但知错能改)

师问:那元方的父亲你认为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他守时。他相约日中,就等到日中。

生:他似太严历了些,时间一到马上就走,没给人改正的机会,别人迟到也许有不得已的原因。

师表扬他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胸怀。(师板书:元方之父守时守信但太严)

大家再来看看华歆和王朗。

生:王朗不讲信用。开始答应让人家搭船,紧急时又要把人家扔下。

生:其实王朗挺孩子气的。想到船宽就让人搭,遇到紧急就把人抛下,挺可爱的。

我们大家莞尔。(师板书:王朗不讲信用,做事考虑不周到)

生:华歆思虑周到,因为他一开始就预见到可能有紧急情况发生,有远见。而且他讲信用。一开始虽没有答应,但也算默许了,后来还始终如一的携带救助搭船的人。所谓“患难见真情”,在紧急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师:精彩,那文中有没有同时表现他的缺点呢?

这一问,同学们始料不及,又陷入冷场。

师:他一开始为什么不答应让人搭船呢?

生:他担心让人追上呀!

师:我们为人能因为自己可能会碰上什么紧急情况而放弃对别人的帮助吗?

生大悟:原来华歆也与王朗一样,是很自私的。一个因情况紧急要把人扔下,一个因为可能危急而放弃对别人的帮助。两个人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师板书:华歆思虑周到,讲信用,但其实也很自私)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文章的人物进行评价的问题。其实,对人物的评价是根据人物自己的言行,以人们公认的思想道德准则为标准来进行的。对古文中的人物是这样评价,对现代文中的人物也是这样评价。我们自己的创作实践中的人物刻画更应该根据这些。

这一节课,老师上得很轻松,因为,我只是在旁边稍微点拨一下,就创造性的对人物作了全面的深入的分析与解剖。在人物的评价操作中,让学生学会了人物评价的方法,同时反思自己的为人准则。反思过去的教学,人物的评价要么只是蜻蜓点水,要么要整节进行讲解和灌输,累死老师,困死学生。现在,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这是新课程中应有的理念。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2

新学年,在新接手的班级上第一课——《长江之歌》,为了能尽力上好这一课,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上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查找各种资料。根据教材的实际着力与立足教材实际,透过诗歌高度浓缩的语言特征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将诗歌的语言与丰富的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到乏味。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最后适当补充其它诗歌,以求升华对文本的认识。

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良好,在教学中也努力按照所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总体教学应该是顺利的。学生对教师所补充的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可总觉得学生在课堂不敢积极的参与,很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教师的提问总是沉默以应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不知道是他们对长江的了解知之甚,还是学生对教师有陌生敢,就感觉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相当的远,一部分同学对问题的理解还是相当浅层次的。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不能把这些责任都归咎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针对第一课所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加以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与进步。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3

昨天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上完了《世说新语》中的两篇短文,上完后有了一点感想:

首先是对于学生们的,学生们喜欢游戏,喜欢将知识放在游戏中学习,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们玩游戏,学生们就会来劲,而一旦游戏没有了,学生们的热情就退下去了,因此如何让学生的热情之火越烧越旺,使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这是我要考虑的事情。但是不要只让学生们关注游戏,而没有在游戏中忽视学习,甚至忘了学习。例如在《咏雪》一文中,我选取了三句话,“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未若柳絮因风起”让学生们激情表演,同学们在对课文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这三句诗演绎的淋漓尽致,也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从而在比照中得到了学习与领会,还有就是《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也是在学生们对于课文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讨论诚信的问题,并举例说明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拥有诚信就会拥有一切,而失去诚信就会失去一切”在活动中并且组织学生进行抢答,对于文言词语也掌握的很好,当然要想让学生们记忆深刻还得需要平时的练习,否则课堂的效果维持的并不持久。

其次是对于自己的提升,学生们喜欢什么,自己就得准备什么,上什么东西,学生们想听到什么东西,事先还是要多去考虑的,否则学生们不愿意听,上课不来激情,那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不到什么东西,就会浪费一节课,因此在上课的前几天我就开始琢磨这个课该怎么去上,免得乱手乱脚的,并且效果一定不好。例如这个《世说新语》还没讲完,我又在琢磨《皇帝的新装》该怎么上了,是让学生们自己讲,还是自己演,要怎么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第一节课让学生们自己分角色朗诵,在第二节课让学生们进行辩论。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4

《世说新语》这两篇文言文的教学,在自己精心设计和准备下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感触较多,现简单介绍一下;

优点一.创设情景生动巧妙,善于导入激发兴趣。在《咏雪》中我们上课伊始和学生介绍:尽管大家都生活在江南,雪天没有北方常见,但是刚巧我在大学时期保留了很珍贵的雪景视频,给学生来了个尽情展示,我就问:你们看见那美丽的雪花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飞舞,会想到可以把它们比作什么呢?学生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象.我们不失时机的和他们说"在古代有两个孩子也像大家一样打了两个特别好的比方,你们想知道么?

《陈太丘与友期》中的情景设计的效果就更加好了.我在上课精心设计了两个场景:我以某位同学的父亲朋友的名义给他家打电话:问:你父亲在家么?那位同学需回答不在家.然后我以一种和蔼一种侮辱的发牢骚,分别试探这位同学的反应,而同学们对侮辱一般的反应是不知所措或者准备与之对骂.同学们笑声大作,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同学们:古代可有一位小孩子处理的非常得当,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优点二.综合探究紧扣教材,重点突出.按照教参的建议: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诵读--讨论--诵读"在增加文言积累的同时,我同时加强了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探究.《咏雪》中我在比较两种比喻的优劣时,我在明确写物首先追求形似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追求神似,同时明确好的比喻要有意蕴.同时告诉学生做好人才有好文,如果没

有一个美丽的心灵怎么会想到那浓浓春日里的柳絮呢?《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中,我们知道待人要宽容,对人不应求全责备.更应明白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更应该处理的善于从这件事中取长补短.力求尽善尽美.

当然这堂课缺点也很明显:

一.朗读还是要加强,我们虽然在努力的多读,但还是要寻求更加有效的朗读方式,最终实现不但朗读和时间的有机组合,二者不再是矛盾的双方;

二.学生的探究部分不宜太多,应充分体现重点及难点.教者更应该是一个钢琴表演艺术家,在课堂上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让学生与学于乐,与乐中有所收获;

三.重点文言实词如“舍”“去”“委”以及一些古代称谓的变化等都要加强落实!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5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分为政事、文学、方正、德行、言语、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本文列入方正篇,讲述聪明的儿童元方反驳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

本文我在设计时,首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对作家作品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达到学习目的。二是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可以自己凭借工具书及其课文注释,自己学习。

其次调动学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地学习一些难于理解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对于文言翻译有不理解之处,小组合作交流,再不理解的全班共同探究。二是对于本文可以提出一些在内容上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教师整合问题,有目的的讲解课文。

再次本文的朗读是一个重点。学生先听读课文,然后谈听后的感受,并且初步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再练习读、汇报读。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再深一层次品读课文,进而学会朗读课文,读出本文的语气和感情。

本文我也借助多媒体这一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首先出示了作者资料,让学生了解到作家作品,同时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在翻译课文中,我借助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难点,作业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课下阅读《世说新语》文章,变学习为兴趣,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6

周五我开了本学期校内研究课《地图的阅读》,上完之后有如下体会。

这节课是《地图的阅读》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以及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会判断比例尺大小与地图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会正确判断地图上的方向。根据学习目标,我设计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单,包含了四个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初识地图语言;学习任务二,深入认识比例尺;学习任务三,活学活用,判断方向;学习任务四,随堂巩固。通过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学生逐步掌握这节课的重点要点。

第一个学习任务,我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成的,因为内容比较简单,大多都能找到,上课的时候直接展示。展评的时候学生的问题主要出在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他们大多只能找到其中的两种,第三种文字式没有直接在书上写出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学生不会详细的描述,只会简单的照书上抄,通过我的引导,有些学生说的还是不错的。

第二个学习任务,深入认识比例尺,在这一块学生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第一题让学生比较三种比例尺的大小,很多学生不知道比例尺其实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是个分数,他们比较大小,基本上都是只看实地距离,哪个比例尺的实地距离大,他们就觉得哪个比例尺大。要纠正他们这个错误观念,需要不断给他们搭设支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比例尺,在这部分,我觉得我讲的稍稍多一些,我怕我不讲透他们还是不理解。

学习任务二的第二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应该难度也比较大。里面有几个转弯的地方,需要他们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只要一个地方弄错,可能后面都会发生错误。在这部分,我是让学生先做,上来展评,不断的质疑反驳,但是可能因为难度较大,学生说来说去都不能清楚的解释出来,这个时候,我就作简单的提示,

帮助学生总结出规律。但是最后,我觉得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自己感觉还是有部分学生是没有弄明白的。

第三个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根据有指向标地图来判断方向。这个学习任务,我还故意选择了一个指向标倾斜的地图,让他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指向标都是指的上面是北,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学生在做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还是存在问题的,于是我让学生们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分享集体的智慧。展评的时候,问题大多出在最后一问上,这一问是难度比较大的,要分步来分析,这题还有一个难度就是学生不理解什么是转向,不知道该怎样来描述这种方向的变化。学生这时候脑子就有点转不过弯来了,我在这时适时的点拨好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平移指向标,两点连线,找出相对的位置关系,这样学生能清楚的看出方向的变化。但是我个人感觉最后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的活动还是不充分的,有点匆忙,有的学生还是有点不清楚的,这是一个遗憾之处。

最后随堂检测出了三道选择题,从学生做下来的情况反映出,学生这节课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错误率比较低,总体令人满意。

就这节课的内容来说,本身就存在难度,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读图能力。就整节课来说,我觉得我的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总体偏难,特别是对于平行班的孩子来说。其实我在设计学习任务单的时候,就感觉似乎对于学生来说偏难,但是我最后还是没有降低难度,因为我觉得这是学生必须要达到的难度,考试时候经常会考到类似的问题,所以还是需要掌握巩固。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7

昨天我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的《世说新语》两则这篇课文时,在不同的班级里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先在七年级三班上的这节课,和多数语文老师一样,我对七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直不是很放心,所以在讲文言文的课堂上,我往往还是以教师为主。有时也会就一些问题让他们讨论解决,但是都是些不紧要的词句。这节课,我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通过多种形式的熟读后,我采取重点字词帮他们解决,一块来疏通句意的方法。在课堂上边讲边巡视,发现多数学生笔记还是做的很认真的。讲完之后,让他们私下再熟悉一下,然后找了几个学生就课后习题中的字词解释,上黑板做一遍,其他学生在下面做。想不到找了5个同学,竟然只有一个学生做的比较好,其余几个不是填字漏字就是词意不恰当。更令人生气的是:《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家君”、“尊君”几个词各自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我都讲了三遍了。学生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错了,气得我差点吐血!

第二节课我又到了七年级七班(我带这两个班的语文)上这篇课文,在临上课时,我突然想: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篇课文呢?前两天在听我校丁老师的课,人家六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也很强吗?于是,在我引导下经过多种形式的熟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比较短小精悍,有关字词的学习就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大家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出重点字词、语句,弄明白它们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组里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咱们放到课堂上来一起解决。记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要不我就问你了。哪个组里做好了,就可以先举手。现在开始吧。”

很快学生拿起来笔,在书上写写画画,非常投入。我也不用声嘶力竭的反复讲解了,在他们中间比较轻松的做一下指导。很快有的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展开了。讨论几分钟后,也没见哪个学生举起手来提问问题。我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有些胆怯,于是,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文言知识掌握的很好呀!没有一个问题要问,是真的没有呢?还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不说,我可要问你了。”话音一落石玉环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学也举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学生们共提了十多个问题,多数没用我来解答,还是学生解答的。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泼起来。学完内容后,我找学生上黑板做题,天哪,竟然全对了!

今天和我的同事谈起这个问题时,她也感叹:有时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口干舌燥、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在下面还是各干各的事,就是不理你呢!

看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真的需要少说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给学生以任务,以压力。他们乐着学,我们也给自己减了压,何乐而不为呢?!

这篇文章的故事性很强,对七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尽管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家庭生活展开,跟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所以学习起来会很容易。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组织讨论有争论的问题,鼓励有创见性的意见。

我认为这次上课的亮点在于我设计了一棵智慧树,凡是会读、会问、会背、会讲、会说的聪明学生都能在树上留下自己的姓名,这完全打破了上传统文言文沉闷、枯燥的课堂气氛,许多同学都踊跃举手,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理解文意这一部分为例:在我引导下经过多种形式的熟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比较短小精悍,有关字词的学习就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大家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出重点字词、语句,弄明白它们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组里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咱们放到课堂上来一起解决。记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要不我就问你了。哪个组里做好了,就可以先举手。现在开始吧。”很快学生拿起来笔,在书上写写画画,非常投入。我也不用声嘶力竭的反复讲解了,在他们中间比较轻松的做一下指导。很快有的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展开了。讨论几分钟后,当我说:“开始。”话音一落,一小组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学也举起了手。学生们共提了十多个问题,多数没用我来解答,还是学生解答的。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泼起来。当看到自己的名字被写在智慧树上时,他们的高兴、自豪心情更激发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8

《世说新语两则》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我决定以此为例子,启迪孩子们去发现孩子文言文的奥秘,从而培养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首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预习除外共五个环节:(预习,读准字音,借助资料完成导学案。)课堂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内容;第二,三个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课文,逐句翻译成现代文,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三,三个小组展示:重点词语讲解;第四,质疑:对文中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提出来;第五;谈感受和收获。

前三个环节孩子们都能以小组问单位学习的很好,三个小组的展示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第四个环节为鼓励学生质疑,我对于质疑的小组进行了分数的奖励,提出问题的要给以奖励,帮助解答问题的也要给以奖励。全班分为七个小组,有六个小组提出了问题:“相委而去”的“相”和“而”;“下车引之”的“之”;“则是无信”的“则”;“友人便怒”的“便”;“去后乃至”的“乃”,对于这些问题,我先让其他学生给以解答,最后只有一个问题学生解答的不正确,就是“相委而去”的“相”和“而”的意思,老师给以较为详细的讲解,并对学生们这节课的学习给以肯定和表扬。随后在第五个环节,我让学自己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

在这节课堂上我观察到了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学习的热情,感受到了学生们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自信,寻觅到了学生们精益求精的精神。这节课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懂得了将课堂交给学生,将时间交给学生,将方法交给学生,就等于让阳光直射幼苗,与此同时我反思以前的课堂就好像是老师将阳光折射给了学生,哪种方法更能够帮助孩子茁壮成长,答案不想而知。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9

上一周我上了《世说新语》两则,由于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再加上备课较充分,所以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

亮点一:创设情景生动巧妙,贴近实际。在《咏雪》中我上课伊始和学生介绍:我们大家知道在祖国的北方,每到冬季就能看见那美丽的雪花纷纷扬扬的在空中飞舞,你能想到可以把它们比作什么吗?学生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象。我不失时机的和他们说:古代有两个孩子也像大家一样打了两个特别好的比方,你们想知道吗?

亮点二:备课时,我想: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篇课文呢?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于是,在我的引导下经过多种形式的熟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比较短小精悍,有关字词的学习就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大家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出重点字词、语句,弄明白它们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组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咱们放到课堂上来一起解决。记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哪个组做好了,就可以先举手。”

很快学生拿起来笔,在书上写写画画,非常投入。我也不用声嘶力竭的反复讲解了,在他们中间比较轻松的做一下指导。很快有的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展开了。讨论几分钟后,也没见哪个学生举起手来提问问题。我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有些胆怯,于是,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文言知识掌握的很好呀!没有什么问题要问,是真的没有呢?还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们不提问题,我可要提问了。”话音一落有个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学也举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学生们共提了好几个问题,多数不用我来解答,还是学生解答的。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跃起来。

看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真的需要少说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给学生任务,压力。他们乐着学,我们也给自己减了压,何乐而不为呢?!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10

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所在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语句或段落畅所欲言,也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语句的讲解,真令我刮目相看。比如,有一个学生说:我喜欢第2段中的‘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因为摇篮能挡住寒风,让里面的婴儿感到温暖。

又有一个同学补充说:正因为济南如同摇篮里的婴儿,所以冬天是温暖的,四季如春。学生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一些写景的技巧,而且也探究济南冬天气候的成因,它所达到的效果无疑比老师单纯地分析灌输修辞、语法要生动得多。作业设计也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掌握写景的技巧后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本人觉得阅读环节处理得不太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学生对文本还不太熟悉的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到课件中所展示的与济南冬天相关的一些优美的图片上,我发现学生只能边看书,边听录音,边看图片,对此如果做一些调整,效果就可能更好了。比如,可以先让小组朗读(或学生自由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接着让学生默读,有利于学生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最后再把书合起来,看图听读。

5.读《世说新语》有感 篇五

——读《世说新语》有感

阅读《世说新语》,如迎面而来一阵清风,里面的名士,淡泊名利,与众不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们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甚至语出惊人,让人感受到电光火石的瞬间迸发出来的智慧,令人回味无穷。他们生活简朴,随遇而安,常常蔑视权贵,让人看见对自我自由的追求与精神的超凡脱俗。他们率性而为,放浪不羁,无视礼教陈规,展现自己至真至诚的个性。

简傲,亦是风流人物

《简傲卷》中,政治新贵钟会去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期望提高自身的名望。嵇康面对钻营于名利场中的钟会,“扬锤不辍”,“旁若无人”,“不交以言”,冷漠而无礼;还发出了“何所文而来?何所见而去?”的质问。这声质问,是一个高风亮节的名士对世俗之人的蔑视。虽然嵇康没有辉煌的功名留于史册,但他因精神的超然而被后人铭记。哪怕嵇康因傲气而危及性命,《广陵散》也是曲高和寡的杰作,余音不绝。

与嵇康相同的还有阮籍。

阮籍与其说是傲,不如说是狂。仍是《简傲卷》,一次,司马昭出席宴会,群臣严肃恭敬,如同上朝拜见皇帝一样。只有阮籍,胆敢“箕踞啸歌,酣放自若”。司马昭居然还能容忍阮籍在宴席上的无礼,大概也是因为阮籍的人格魅力征服吧!

礼教,向来不去管顾

阮籍在母亲去世不久的服丧期间,出席了司马昭的宴席,在席上大口吃肉喝酒。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司马昭也看到了,但他庇护了阮籍。

儒家所提倡的“孝”,在阮籍眼中无非是形式。实际上,至情至性的人,很多行为都是孝,与吃不吃肉毫无关系。在为母亲出殡时,阮籍蒸了一头猪,喝了两斗酒,在诀别时只说了句:“完了!”然后便口吐鲜血晕去,同样体现了他的孝,对母亲的思念。子孙好好地活着,活得精彩而有意义,活得健康而充满乐趣,岂不是比二十四孝之类的极端行为更好吗!在礼教的陈规陋习面前,阮籍敢于坚持自我,也是一种高洁的行为,只不过更加独特罢了。

饮酒,养性畅志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最独特的一人,他的绝技不是嵇康的琴,也不是阮籍的诗,更不是向秀的学术成就。他的绝活便是喝酒。他对就的“热爱”可谓惊世骇俗。早年,他喜欢带几坛美酒,坐着鹿车,天南海北到处转悠,还让人拿着锄头在后面跟着,并吩咐:“我醉死了,就立刻埋了。”“经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面对黑暗世界,品格高尚性格刚烈的名士们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忘却现实的压迫。既然现实如此黑暗浑浊,那些虚幻的功名利禄又有什么值得追求呢?自古如刘伶一类的好饮名士,他们内心的苦闷,又有几人能理解!

6.世说新语 教案 篇六

文学院 0706 林丰 20071110199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2、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学会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本文以叙为主的特点。

2、对文言文产生兴趣。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同学们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2、导入新课:今天呢,我们来讲讲童年的故事。不知道同学们在童年发生过什么趣事没有?

可能大家都不会记得童年的事,只是在和长辈聊天的时候会被无意中提起,然后自己才会惊觉,哇原来我做过这样的事。大家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呢?或者我先说一个。

在我小时候,发生过两件事,这两件事被妈妈无数次地提起,我现在都倒背如流了。不害臊地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我刚刚会走路的时候,南方喜欢喝茶,奶奶在家里喝下午茶,那时我还没有茶几高呢,然后也没有人和我说,我就摇摇晃晃地走到奶奶跟前,看奶奶的茶杯空了没有,当时那个高度还需要掂脚尖才看得清,然后就捧着奶奶的茶杯到妈妈那里,盛满了之后再摇摇晃晃地拿回去给奶奶,一滴都没有撒呢。妈妈说都没有人教我这些,语气里都是骄傲,弄得我也骄傲起来。

还有一件应该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夜住在奶奶家,半夜十一点突然想妈妈了,可是也不哭也不闹,就从床上坐起来,然后径自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奶奶当然知道我想家了,于是只好半夜把我背回家去,还好奶奶家离我家不远。

这便是我小时候的故事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回忆起什么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小元方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3、作品、作家介绍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其中《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4、问: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想必对本文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问:(纠正读音)大家觉得这位同学朗读的语气怎么样?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来进行角色扮演,一位扮演小元方,一位扮演那个没有诚信又无礼的客人。然后两位同学只要抽取对话部分,进行演绎就可以了。

问:大家觉得两位同学的诠释到位吗?还有同学想要试一试吗?

5、问:接下来,我们来理解一下,本文到底在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通过预习,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括一下这个故事吗? 答案:与陈太丘约定好同行的人迟到,于是陈太丘不再等候便走了,那人来了之后很生气,便问元方,并在他面前责骂他的父亲。元方陈述事实并且训斥了那人一番,随即掉头走了,丝毫不理感到惭愧的那个人。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相约一同出门,约定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却不见相约的朋友来,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到。陈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当时年方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尊父在家否?”元方回答说:“等您好久却不见来,他已经走了。”友人就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哪!和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家父约好在正午。您正午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对儿子面前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无礼。”友人听后十分惭愧,便走下车来拉元方表示歉意。可元方却转身进了自家大门,不再回头看来客一眼。

重点分段讲解: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介词,和,跟。友:朋友。古代“朋”和“友”有区别:同出一位老师之门称朋,和现在“同学”意思相近。志趣相同称友,和现在“同志”意思相近。期行:定好时间一同上路。期:约会。行:这里意思是往某处去。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期日中:约定在中午。日中:正午、中午。过中不至:意思是时间超过中午,那位朋友还没有赶到。主语“友”承前省。至:到。舍去:不再等候,自己走掉了。舍:舍弃。去:离开。

去后乃至。去后:(太丘)离开以后,(那位朋友)才赶到。乃:副词,才。主语“友”承前省。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陈实的儿子陈纪,字元方,也是一个以德行高尚著称于世的人,官至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他的事迹也见《后汉书·萄韩钟陈列传》。时年七岁:当时年龄七岁。门外戏:在门外玩耍。句中“门外”是“戏”的状语,并省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的介词“于”。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客:客人,即与陈太丘约会的那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久不至:好久不来。久: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事情经历了很长时间,可译为“长时间”。已去:已经离开。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非人哉:不是人哪!哉: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相委而去:抛弃了人家自个儿走了。相: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谓语所叙述的事情是关连着两个不同的主体,这里有指代“友人”意。委:抛弃。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君与家君期日中:句中前一个“君”是“您”的意思。后面“家君”是“我父亲”的意思。古代敬称对方的父亲为“尊君”或“令尊”,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家君”。则:副词,便。无信:不讲信用,即说话不算数。对子骂父: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对:介词,向着。无礼:不知礼仪。

友人惭,下车引之。惭:惭愧。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之:代词,指陈纪。元方入门不顾。

入门:走进家门。不顾:不回头看。○

6、问: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几个问题。(1)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回答:“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回答:不守时,不守信用,不会反省暴躁易怒,没有礼貌,缺乏教养。但是最后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表现了较为诚恳,知错就改的态度。

一个是不守信用,一个是没有礼貌。(3)元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回答:明白事理,有家教。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耿直,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4)、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回答:A、不失礼。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B、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5)、文章是怎么刻画陈太丘的形象的? 回答:《世说新语》全书所记故事都不长,但写得生动,常常通过件事或几句话就能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本文赞扬陈太丘守信重礼,全文只有百来字,直接写陈太丘的仅才几句,而对元方和友人的描写却占去大部分篇幅。友人的不守信用和不知礼仪反衬出陈太丘的操守方正的性格特点。儿子的言谈举止折射出父亲平时的行为,读者不难联想到是父亲凡事不苟、重信誉守时间的作风使儿子受到教育和薰陶。这种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突出所描绘的事物的方法叫做烘云托月,值得我们借鉴。

7、问:理解完整篇文章,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们的最大感受? 提示:就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就可以,不拘。回答:

A、与人交往要诚信,以诚待人; B、在小孩子面前要做好榜样,要礼貌; C、对小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要教导小孩子从小明是非、懂道理; D、人遇到问题不要一味地责怪别人,要先从自身找原因; E、人可以犯错,但一定要改正。

F、要有时间观念,不可以养成迟到的坏习惯。

7、问:学习完了本课,我想大家对课文中字词的意思还有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有了很好的认识,那么让我们最后齐读一遍吧!

五、结语:

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短短的篇幅却教导我们许多事情。曾经那么聪颖机智的少年,后来果然成为了东汉名士。可见小时候的教导是非常重要的,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坏习惯?但是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我希望大家可以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且慢慢地改正它。只要每天改掉一点点,等你们变成大人的时候,就会觉得小时候的自律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东西非常喜欢落东西,经常是回到了家,才发现点心杯落在了学校旁边的公园,爸爸才带着我又急急忙忙地跑回去拿。这样的事总是层出不穷,后来就被妈妈一直念,当时觉得很烦听不进去的,可是竟然真的慢慢改正慢慢改正,就变好了。中间有一段过渡期是我出门前,一定要念“钥匙钱包手机„„”,就把带的东西都回忆一遍再出门。所以我想好习惯的养成虽然很难,但是养成之后却也很不容易丢弃。

古文是很有魅力的,言简意赅却意义深远。《世说新语》里的故事都非常生动,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课下进行翻阅。无论是对阅读古文能力的提高上,或者在为人处事上,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对重点字词解释进行识记。

七、板书: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1、《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代表作。

2、重点字词:(1)、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2)、期日中

正午时分(3)、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舍弃;才(4)、尊君在不

不通“否”(5)、相委而去

丢下、舍弃;离开(6)、下车引之

拉(表示好感)(7)、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3、人物性格:

陈太丘:守信重礼、操守方正、凡事不苟、家教严明。

友:不守时、不守信用、不会反省并且暴躁易怒、没有礼貌、缺乏教养。但是在元方一番义正言辞的批评之后,他表现了较为诚恳、知错就改的态度。

7.世说新语nbsp 篇七

《世说新语》第19门“贤媛”篇共32则, 其中多数故事表现了妇女的才智, 而少数故事表现了妇女的善行, 因此, 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认为用“贤媛”二字命篇“不称其名”。笔者综合考察了“贤”字的涵义以及“贤媛”门所表现的内容, 认为余嘉锡先生的论断有待商榷, 详述如下。

刘义庆根据《世说新语》内容表现主旨的不同, 将其分成三十六个门类, 如“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 其第19门为“贤媛”门。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中对“贤媛”门, 按语云:“本篇凡三十二条, 其前十条皆两汉、三国事。有晋一代, 唯陶母能教子, 为有母仪, 余多以才智著, 于妇德鲜可称者。题为‘贤媛’, 殊觉不称其名。”[1] (p779) 余先生认为“贤媛”门大多选了一些有才智的妇女, 却忽视了封建社会评价妇女最重要的标准———妇德。余先生所指的“唯陶母能教子, 为有母仪”, 是指《世说新语》“贤媛”篇第20则, 云:

陶公少时, 作鱼梁吏, 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 反书责侃曰:“汝为吏, 以官物见饷, 非唯不益, 乃增吾忧也。”

此则故事表现的是陶侃的母亲湛氏的正直, 反映了她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情操, 这正是余嘉锡先生所赞扬的“母仪”与“妇德”。

余先生认为《世说新语》“贤媛”篇中的故事“多以才智著, 于妇德鲜可称者。”是不是就像他所讲的“题为‘贤媛’, 殊觉不称其名。”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呢?

“贤”字有两个基本涵义, 一是指多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贝部》云:“贤, 多财也。”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财, 各本作才, 今正。贤本多财之称, 引伸之凡多才皆曰贤, 人称贤能, 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2] (p297) 可见“贤”字的本义是多财, 后引申为多才。“贤”的这一含义由“多财”演变为“多才”。“贤”之本义已经不被使用, 长期以来所用使用的是引申义。例如《穀梁传·文公六年》云:“古者君之使臣也, 使仁者佐贤者, 不使贤者佐仁者。”[3] (p2406) 范甯注引范邵曰:“贤者, 多才也。”[3](2406)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云:“相如既归, 赵王以为贤大夫, 使不辱于诸侯, 拜相如为上大夫。”此处“贤”字都指有才能、有智慧之意。

二是指有善行。如南朝顾野王《玉篇》云:“贤, 有善行也。”[4] (p472) 再如《周礼·乡大夫》云:“三年则大比, 考其德行道艺, 而兴贤者能者。”[3] (p716) 郑玄注曰:“贤, 有德行者。”[3] (p716) 在这里可以看出, “贤”字有“善行”之意。此类的例子有很多, 例如《庄子·徐无鬼》云:“以财分人之谓贤。”再如《后汉书·李固传》云:“赵伯英妻, 贤而有智, 见二兄归, 具知事本。”此处的“贤”字都是指有善行、品行端正的意思。

“贤”字的两个基本涵义, 有时候区分并不是非常严格, 常常处于交融的状态, 如《广韵》云:“贤, 善也, 能也。”[5] (p135) 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 一个人既有才能, 还有德行, 通常以德才兼备的形式出现。如《尚书·大禹漠》云:“野无遗贤, 万邦咸宁。”[3] (p134) 等等, 均是如此。

《世说新语》“贤媛”篇共收32则故事, 在这些故事体现了“贤”的两个基本涵义, 其中表现“妇德”的有9则, 占28.1%;表现“多才”的有21则, 占65.6%;表现德才兼备的有2则, 占6.3%。

在“贤媛”篇中表现妇女“德行”的, 如上文所举的“陶侃的母亲教子”的故事。在“贤媛”篇中更多的是表现妇女的“多才”, 如《世说新语》“贤媛”篇第12则, 云:

王浑妻钟氏生女令淑, 武子为妹求简美对而未得。有兵家子, 有俊才, 欲以妹妻之, 乃白母。曰:“诚是才者, 其地可遗, 然要令我见”。武子乃令兵儿与群小杂处, 使母帷中察之。既而, 母谓武子曰:“如此衣形者, 是汝所拟者, 是汝所拟者非邪?”武子曰:“是也”。母曰:“此才足以拔萃, 然地寒, 不有长年, 不得申其才用。观其形骨, 必不寿, 不可与婚。”武子从之。兵儿数年果亡。

此则故事表现了武子的母亲善于识人的特点, “兵家子”的结局果然像她所预示的“不有长年”, 数年后夭折, 这显然属于她的“多才”的体现。再如《世说新语》“贤媛”篇第7则, 云:

许允为吏部郎, 多用其乡里,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 难以情求。”既至, 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 臣之乡人, 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 臣受其罪。”既检校, 皆官得其人, 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 诏赐新衣。初, 允被收, 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 寻还。”作粟粥待, 顷之允至。

许允的妻子能够根据魏明帝治吏的特点, 得出前瞻性的预测, 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许允不但没有受到惩罚, 反而得到皇帝的认可。这些都凸现许允的妻子“多才”。许允的妻子虽然着墨不多, 但是一个贤内助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可谓是中国古代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这两则故事都表现了“贤”的另一基本涵义———“多才”。

在“贤媛”门中还有两则故事既表现了“多才”, 同时还表现了“善行”。如《世说新语》“贤媛”篇第10则, 云:

王经少贫苦, 仕至二千石, 母语之曰:“汝本寒家子, 仕至二千石, 此可以止乎?”经不能用。为尚书, 助魏, 不忠于晋, 被收。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 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 语之曰:“为子则孝, 为臣则忠。有孝有忠, 何负吾邪?”

王经的母亲在王经“仕至二千石”时, 建议他在仕途上应该适可而止, 这表现了她的深谋远虑;而在王经身陷囹圄之际, 她又以“忠孝”观来劝慰儿子, 这又表现了她的深明大义。这则故事通过两件小事来刻画王经的母亲, 前者表现了她的“多才”, 而后者则表现了她的“善行”。

《世说新语》“贤媛”篇所记载的西汉至东晋时期优秀的妇女形象, 一方面, 赞美她们临危不惧、母仪风范、相夫教子、耿直刚正的品行;另一方面, 颂扬她们审时度势、识鉴人物、思辨敏捷的才能。这两个方面正好体现了“贤”的两个基本含义:“多才”与“善行”。而余嘉锡先生所指的“贤媛”中的“贤”, 强调的是“贤”的“善行”, 却忽略了“贤”字的另一涵义“多才”。具体来讲, 他所指的“贤”是妇女之“贤惠”, 即妇女的善良温顺、通情达理。因此, 余嘉锡先生的论断是不妥当的, 而刘义庆用“贤媛”二字来命篇《世说新语》中关于优秀妇女的故事是恰当的, 并没有如余先生所说的“不称其名”。当然, 出现这种误判的原因是:“贤”作为“善行”之意, 要远比作为“多才”之意更为常见, 以致使许多人以为“贤”只有“善行”一种涵义。

另外, 张永言先生主编的《世说新语辞典》中对“贤媛”解释为:“贤明的妇人”[6] (p489) 。其实, 这个解释有些粗略, 没有讲出具体含义。通过我们考察“贤”的两个含义, 我们认为“贤媛”应该解释为:有善行或有才智的妇女。

参考文献

[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中华书局, 2007。 (本文《世说新语》引文皆出自此本, 以下不再一一注出。)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阮元《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1980

[4]顾野王《宋本玉篇》, 中国书店, 1983

[5]周祖谟《广韵校本》, 中华书局, 1988

8.《世说新语》两则 篇八

【注释】①过江诸人:西晋末年战乱不断,中原人士相继过江避难。“过江诸人”本指这些人,这里实际却是指其中的朝廷大官、士族人士。②藉卉:坐在草地上。③王丞相:王导,字茂弘,晋元帝即位后任丞相。④楚囚:楚国的囚犯。据《左传·成公九年》载:一个楚囚弹琴时奏南方乐调,表示不忘故旧。后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

1,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1)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译:

可至作楚囚相对!

译:

2,请找出描写周侯和王丞相神情的语句。

3短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具体表现了什么内容?

4,士族们面对现实形成不同的态度,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呢?

5,文章刻画人物形象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注释】①京房:字君明,汉元帝的侍从官。②幽、厉之君:“厉”指周厉王,是西周时代的君主,在位时暴虐无道,滥施杀伐,最终被国人流放。“幽”指周幽王,是厉王的孙子,在位时宠幸妃子褒姒,沉迷酒色,后来外族入侵,他被杀死。两人都是暴虐之君。

1,“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京房提出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2,京房劝谏很善于抓住时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这一点?

3,京房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对君主劝谏的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

4,“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这句话道出了怎样的问题?

5,“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一句的意思是什么?其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1,(1)这里的风景和中原没有什么禾同,只是山河不一样了!(2)哪里至于像囚犯似的相对流泪呢!

2,周侯:“坐而叹”“相视流泪”;王丞相:“愀然变色”。

3,通过描绘过江诸人在新亭饮宴的场景,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南渡的士族官僚们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和情绪,以及士族面对现实而形成的不同态度。

4,一种是感伤颓废,以周侯为代表;一种是慷慨陈词,奋发图强。表现了爱国思想,以王丞相为代表。

5,运用含蓄简洁、精练传神的笔墨,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如周侯的庸懦颓废,王丞相的刚毅奋发,都只是通过一个动作和一句话来表现的。生动传神,精练扼要。

1,引出议论的话题,为劝谏作准备。

2,论事时趁机提出问题,在汉元帝回答“岂知不忠而任之”时,抓住机会借幽、厉二君之亡来向汉元帝进谏。

3,希望君主要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4,亡国之君昏庸,不了解自己的大臣,容易用错人。

9.孔融 世说新语教案 篇九

二、预习检验:谁能介绍一下《世说新语》?我请一行同学,每人说一点,不能重复啊。

三、翻译课文:这篇课文有三则故事,昨天我们已经按小组分配了任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一组的任务完成的最好。

(一)一组:先看第一组。

1、师:请第一组组员把第一则故事齐读一遍。生:齐读。

2、师:现在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另一位同学翻译,读一句翻译一句。那就由5号和7号来配合一下吧。

3、评价:学生自主发言。

4、答疑:故事大意我们清楚了,但对有些具体内容可能还有疑问,下面就要进入答疑时间了,我们请第一组的一位同学负责答疑,其他同学可不要放过这个机会啊。1号是哪一位,来,别紧张,全组同学都会支持你的。生:其它组同学提问,可有疑而问,也可明知故问,1号回答,组员支援,必要时老师协助确认或订正。

5、简析:

① 师:主人公是谁?生:孔文举

② 师:从文中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孔文举是怎样一个孩子?生:聪明机智,应对敏捷。③ 师:从文中找出依据,哪句话最能够体现孔文举的聪明机智?生:“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④ 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生:现在长大了,未必有才能。小结:这样既能为自己作辩护,又借机讽刺了陈韪。另有记载说:当时李元礼听了孔融的话,曾说“长大必成伟器”,他说的一点没错,后来孔融曾文列建安七子之首,官至北海相至太中大夫,这都是他成为“伟器”的证明。

(二)二组:好,第一组表现不错,下面我们看第二组的

1、师:先请第二组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6号同学读陈元方,8号、9号分别读一下客人和旁白部分。生:读课文。

2、现在我们来翻译课文,1号,你自选搭档吧。

3、评价:学生自主发言。

4、这回我们请第二组组长指派一位组员负责答疑。

6、简析:

① 师:这则故事主人公是—— 生:陈元方

② 师:小元方的话有没有道理?从文中找出依据。生:“友人惭,下车引之。”

③ 师:陈元方是怎样一个孩子?生: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三)三组:该轮到第三组了

1、师:这个故事很短,请全班同学齐读一下。生:齐读。

2、师:这回咱们换一种方式,先请一位同学答疑,再由他随意点一位同学翻译,选哪一组的都可以,所以什么地方拿不准,一定要趁这个机会问一问,4号同学你来答疑吧。

3、简析:译得很好,可是老师还是有两个问题弄不懂 ① 师:魏武帝为什么要让崔季硅代替自己,用原文回答。生:“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② 师:后来又为什么要追杀匈奴使节?生:嫉贤妒能,怕其对自己不利。

③ 师: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生:多疑,狡诈。小结:可见,人们称曹操为“奸雄”是有些道理的。

四、总结:

师:三则故事,主人公不同,人物的性格品质也不同,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得这么形象?生:语言、行动描写。能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才是成功的描写,这正是《世说新语》的特色,里面的故事虽然简短,但都写得绘声绘色,所以生动有趣,艺术性强,这一点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五、练习

10.世说新语 篇十

【作者介绍】

刘义庆(南宋朝文学家)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

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

。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当时,义庆在江州,请为卫军咨议参军;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为辞章之美,引为佐史国臣”,按照《世说》一书成于刘义庆及其门客众手的说法,这是《世说》编纂的恰当时机;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一书紧密相关。

【名著缩微】

《世说新语》又称《世语》、《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世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描述了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展示了“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晋代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的思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写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照冯友兰的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真风流有四个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在《世说新语》的三卷36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下卷23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有的褒扬之意比较明显,如容止、自新、贤媛。有的看似有贬意,如任诞、简傲、俭啬、忿狷、溺惑,但也不尽是贬责。有的是贬责,如“谗险”中的四条,以及“汰侈”中的一些条目。也有许多条目只是写某种真情的流露,并无所谓褒贬。既是真情的流露,也就是一种风流的表现,所以编撰者津津有味地加以叙述。《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淡、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艺术特色

《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可谓确评。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例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咄咄怪事、一往情深、卿卿我我,等等。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唐语林》、《续世说》、《何氏语林》、《今世说》、《明语林》等都是仿《世说新语》之作,称之“世说体”。一说晏殊删并《世说新语》[3]。《世说新语》成书以后,敬胤、刘孝标等人皆为之作注,今仅存刘孝标的注本。

【经典篇章】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

2、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渤绝良久。月徐亦卒。

【译文】 王子猷和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一天子猷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于是就要车去奔丧,一点也没有哭。子敬平时喜欢弹琴,子猷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他也去世了。

3、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

【译文】 步兵校尉阮籍死了母亲,中书令裴楷去吊唁。阮籍刚喝醉了,腋头散发、伸开两腿坐在坐床上,没有哭。裴楷到后,退下来垫个坐席坐在地上,哭泣尽哀;吊唁完毕,就走了。有人问裴楷:“大凡吊唁之礼,主人哭,客人才行礼。阮籍既不哭,您为什么哭呢?”裴楷说:“阮籍是超脱世俗的人,所以不尊崇礼制;我们这种人是世俗中人,所以自己要遵守礼制准则。”当时的人很赞赏这句话,认为对双方都照顾得很恰当。

【简傲】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译文】 晋文王功劳很大,恩德深厚,座上客人在他面前都很严肃庄重,把他比拟为王。只有阮籍在座上,伸开两腿坐着,啸咏歌唱。痛饮放纵,不改常态。

4、“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译文】

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度姿态秀美出众。见到他的人都赞叹说:“他举止萧洒安详,气质豪爽清逸。”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作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山涛评论他说:“嵇叔夜的为人,像挺拔的孤松傲然独立;他的醉态,像高大的玉山快要倾倒。”

5、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穗康;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译文:钟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一些才德出众人士一起去寻访嵇康。碰上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打下手拉风箱。嵇康继续挥动铁槌,没有停下,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也不和钟士季说一句话。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钟士季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6、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译文】

卫玠从豫章郡到京都时,人们早已听到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围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有虚弱的病,身体受不了这种劳累,终于形成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死了卫玠。

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8、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9、支公好鹤。住剡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译文】

支公(支道林)特别喜欢养鹤。他在浙江东部的峁山住的时候,有人送了他一对小鹤。过了一些时候,小鹤渐渐长出羽翼,时时想起飞。支公舍不得鹤飞走,就剪断了鹤的羽根。鹤想举翅高飞却没办法再飞,于是回头看自己的翅膀,然后低下头来,看上去就像人一样沮丧。支道林说:“鹤生来是应该翱翔在天空的,哪里会甘心当人的宠物被眷养玩耍!”经过一段时间调养,等到鹤的羽毛重新长出来,让它们飞走了。

10,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虀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 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既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盲之疾!” 【译文】

卫玠幼年时,问尚书令乐广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终于想得生了病。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卫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后,乐广感慨他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得无法医治的病!”

11、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王曰:“既无文殊,谁能见赏!”

【注释】默而识之:把它默记在心,语出《论语·述而》。识(zhi),记住文殊:文殊菩萨。《维摩诘经》说: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例者是菩萨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道:“是真入不下二法门也。”王坦之意指文殊是从维摩诘的默然无言中领悟其意的,既无文殊,谁能赏识我的默然无言呢!王对支著不置可否,实际是不欣赏。

【译文】支道林和尚写了《即色论》,写好了,拿给北中郎将王坦之看。王坦之一句话也没说。支道林说:“你是默记在心吧?”王坦之说:“既然没有文殊菩萨在这里、谁能赏识我的用意呢!”

【互动测评】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友人。

B.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以(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一眼。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2.请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①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

②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3.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4.解释句中画线的字词。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

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

乃: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去: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

引:

顾:

5.补全下面句中的省略成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

7.元方从哪些方面去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

8.陈太丘之友、元方是怎样的人?你怎样看待他们?从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解释加粗字。

(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4)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3.划出本文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链接时空】

世说新语》是国内首档传媒界与科学界精英打造的高端访谈类节目 由人气主持人王金鑫与与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易卫东教授,和知名主持人朱莉等联合打造。24位网红女嘉宾作为后援团,针对流传广泛的世俗言语以及热门焦点话题进行研究讨论。节目中各位嘉宾虽各抒己见,但针锋相对,立场坚定,毫不妥协。

节目达到传播信息,制造乐趣与明辨事理三大特色为一体。

上一篇:年轻的翅膀想飞翔作文下一篇:黄骅市蔬菜种植协会力促有机蔬菜产业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