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读书心得体会

2024-09-03

数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1.数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吴亚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感受颇深。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依赖科学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

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了怎样教而忽视了对学生真实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即关注学生怎样学。在各类期刊杂志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名师教案,而很少见到学生学例。如果脱离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研究和理论分析,那么教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最多只能算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

从书中我知道了,在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数学知识内容的体系,更要了解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针对这些认知特点来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也使教学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识难度、挖掘知识深度的这个度。

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之前,先要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这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它也是传统说法中备学生的新内容。兵法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策略,它也适用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在了解了学生之后,我们才能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

其次,我认识到作者提倡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进行解题的一般策略,并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向非数学能力迁移。她的这些观点是把数学学习的目的向更深层次挖掘,揭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内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学会解决现在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我也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类似的观点如果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传授),那么即使包罗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沦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而掌握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就可以由不多的几个公式演绎出千变万化的生动结论,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威力。学生所受的数学训练,所领会的数学思想和精神,将在学生的未来无时无刻地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他们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如果仅仅将数学作为知识来学习,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以及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就失去了开设数学课程的意义。

2.数学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1) 阅读的资料单一, 学习的知识也片面化, 不能了解知识的全貌;对书上讲的内容深信不疑, 缺乏怀疑精神和创造力; (2) 脱离社会实际、远离生活现实情况, 使得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不能体会学习的真正乐趣, 缺乏学习的兴趣; (3) 缺乏灵活运用, 当熟悉的条件发生变化时, 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解决, 对于某些知识的理解不透彻, 所以不能学以致用。

2 用数学史知识解决的方法

2.1 按数学发展的顺序来学习数学知识

简单地说, 研究数学的历史就是数学史,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科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现有的顺序学习, 虽然有的可以加快学习的过程, 却很容易使人们在没有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时就有先入为主地总结出不全面的性质或定理, 进而得到不正确的数学结论。如果按照数学发展顺序来学习数学知识, 以这种方式, 在学习这些数学概念、结构和观点的同时, 也能够从它们是为什么被创造中获得启发。从数学历史的起源学习, 认识数学知识背后的历史, 这样可以用最自然的方式, 最好的方法来描述数学, 并保持最少的逻辑代沟, 更有效的理解数学概念和证明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现在有关微积分的资料中, 一般是先讲微分, 再讲积分, 极限、导数、微分一一介绍完后才开始引入积分。但是在数学史上, 微分思想是在17世纪才出现的, 而积分思想那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如果按照数学史发展顺序先学积分再学微分, 这样更利于人们接受的微积分思想,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数学史料与数学知识的结合

数学史中有许多创造数学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事迹, 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数学中深奥的概念。例如, 球的体积公式非常简单, 但从它的发现过程中, 人们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的古人在求球体积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考虑问题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

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是用了一种称为“平衡法”的方法来推算球体积的公式。而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 他创造了一个称之为“牟合方盖”的立体图形, 但是刘徽未能解决“牟合方盖”的体积, 之后祖冲之和他的儿子祖暅继承了刘徽的思路, 计算出球的体积公式。那么, 将中国人求球体积的方法跟阿基米德的方法做一比较, 就会发现对于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不同人的来说, 对同一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往往是不同的。

再如刘徽在《九章算术》的注释中还提出了计算圆周长的“割圆”思想, 刘徽本人精辟的论述:“割之弥细, 所失弥少, 割之又割, 以至于不可割, 则与圆周合体, 而无所失矣!”再如在《九章算术》中也有中学数学中的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 如邪田 (梯形) 的面积的算法是“并两邪而半之, 以乘正从若广”, 就是说:上底与下底之和的一半再乘高就是梯形面积。

数学家们的这些数学方法和思想能开阔视野, 发展思维, 可以让数学过程变得有意义, 然后最大限度地引导人们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 学习数学史可以改变人们的思考的角度。

2.3 深入了解数学, 提高创造力

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历史, 如文学有文学史, 哲学有哲学史, 天文学有天文学史等等。当然, 数学也有它的历史。只是它与其它学科相比, 数学有它的独特之处, 就是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 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系的严谨性, 也就是它要求每一个概念都要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数学”这个概念本身, 却很难给出一个完美的定义, 根本的原因是数学这门科学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

数学的历史过程中许多新发现都能让人们体会到数学的创造性, 如数的起源与记法;无理数的导入与确立;圆周率、勾股定理的应用;笛卡尔对直角坐标系的贡献;微积分概念的发展;函数概念的演变;非欧几何的创立。1901年英国数学家罗素曾提出过一个集合论的悖论, 罗素为了让普通老百姓了解数学本身存在的矛盾, 后来又把它改编成通俗的形式, 即所谓“理发师悖论”, 一个村庄里的理发师说:“我只给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这个理发师该不该给自己理发呢?如此简单的问题, 却成为数学第三次危机的“导火索”。

所以, 数学历史的发展就是不断创新, 不断进步。人们要学会的就是在学习中找准切入点, 恰当地、有效地使用数学史知识, 使得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起来, 创造力将会得到最大的提升。

2.4 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外一些学者指出, 学习数学时所犯的错误和理解的难点与数学历史发展中的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并且坚信历史上大数学家所遇到的困难正是人们学习时会遇到的困难, 因而历史是学习的指南。

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后, 许多科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为了维护宣传日心说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其中著名的伽利略就曾因此被宗教裁判所判终身监禁, 还有一位意大利人布鲁诺也因宣传日心说和反宗教的罪名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 很多人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抛头颅洒热血, 但是宗教并没有因此而让步。事件的转折点是牛顿用微积分等先进的数学工具准确地计算了太阳系运动轨迹, 哥白尼的“日心说”才被确立的。在数学的计算与逻辑面前, 宗教终于被迫让步, 近年来梵蒂冈甚至还要给伽利略平反。所以, 哥白尼日心说的地位确立很有力地说明了数学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决定性作用。

数学史的知识告诉人们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本书中的某一种思想方法, 而是要拥有相关的概念、定理、思想方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这样才能拓宽视野, 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提升学习能力。

3 结论

对于学习数学时所要求的推理严密, 计算准确, 要正确理解, 不能把这些当成教条, 养成“死读书”的习惯。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得通过具体的事实、生动的材料, 体会什么是数学精神, 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数学, 而数学史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特别是科学家和数学家的事迹, 都是比较易于取得共识和付诸实施的。再通过自我鼓励提出问题, 产生推测, 积极地证明它们, 这样会自然地走出“死读书”的怪圈了。

摘要:“死读书”是缺乏创造力的表现, 创造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学习数学史知识来实现。本文指出人们学习时“死读书”的表现, 提出用数学史知识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用数学史知识调动学习数学的热情, 可以使人们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并且会从数学的产生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数学学习方法, 从而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意识, 继而自我鼓励提出问题, 主动积极地进行推理和证明, 从而改变“死读书”的习惯。

关键词:死读书,数学史,创新意识,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蒋贤德.浅谈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10 (8) .

[2]张永吉.如何培养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 2010 (2) .

[3]李素梅.浅议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10 (4) .

[4]李邦军.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法宝[J].职业圈, 2007 (19) .

[5]冷继强, 冷凤玲, 张尊永.浅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网络财富, 2010 (15) .

[6]杨庆林.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华商, 2008 (12) .

3.基于数学教学中“读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读书思考

1. 读书

1.1读书有三道:眼到,口到,心到。

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现在中学生毕业以后,如若考不上的,也有大部分靠自学成材,即使升学,也要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才能很好完成学业。同时在中学阶段要发展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讲解打下基础,又可以弥补教师讲课不足。教 师在 教授知识时,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看书,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有学生看通弄懂了教材,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目前中学生读数学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 不看书,教学课本仅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

(2) 看书,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

(3) 语文水平低,语法结构不清,读不通。

(4) 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

(5) 兴趣容易转移,易受外界干扰,持久性差。

1.2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2.1初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

1.2.2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 ,可以把读书分成两个阶段:讲前预习,讲后阅读。讲前预习可以不用要求太高,也可指定范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大体了解,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以便教师讲授时,集中精力听讲。讲后阅读重点放在独立思考上,根据课堂讲授与书本内容两相对照,弄通、弄懂各种数学概念,该识记的定义、定理、公式、性质,就要下功夫记,既要动脑子又要动手,重要的难懂的定理和例子,要亲自动笔推证和演算。通过讲后阅读还搞不懂的问题再用铅笔做记号,也可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答。当然对于初中学生,每次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1.2.3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各年级的特点 ,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析数学用语、数学名词和数学符号,如“提高了”和“提高到”、“都不”和“不都”,“或”、“且”和“当”,“仅当”、“当且仅当”,“有”、“仅有”、“有且仅有”,“至少”、“至多”,“不超过”、“不低于”等。对难懂的长句子要帮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还可引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

1.2.4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 ,在教材上划着重点(找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

1.2.5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数学结构,分清定义、公理、性质、法则、定理,推论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逻辑关系。

1.2.6强调学生阅读时注意教材中数学语言的严谨、简练,注意例题的格式,要求学生以课本上的规范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1.2.7考试时适当考一些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或常识,以提高学生看书的兴趣 ,达到督促的目的。

2. 思考

培养能力,必须基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源泉”。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从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入手,因为它比较具体、直接。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2.1类比联想。所谓类比是指同类的比较和类似的比较。要比较,就要思考。 通过类比提高想象力,加以分析归纳,再进行抽象思维,寻求规律性的东西。数学中类比是比较丰富的,如代数中的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以二次函数为最基本,二次函数的零点( y=0)、正数值(y>0)、负数值(y<0)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紧密联系,可以通过二次函数的深入研究,综合其它相应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联想比较,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了解它们的相互联系。再如平面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也可以进行“类似”比较。

2.2形数联想。数学中形数之间关系是彼此相依的,要启发学生用 “数”来巩固与研究“形”,利用“形”巩固研究“数”。讲函数时,一定要强调学生记性质、想图形,画图形、想性质;对于不等式、方程一类的问题也要强调学生形数联想,利用图解。

2.3结构思考。数学结构是数学知识中心和灵魂,如果搞不清数学结构,学生知识是支离破碎,以单元进行教学,每个单元的数学概念、定义、法则、性质、定理、推论等等可以自成体系,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对概念问题想定义,计算问题想法则,推证问题想定理。引导学生结构联想也要注意年级特征,如初一年级有理数概念,只作描述来下定义,重点放在法则上,可启发学生看例题想法则,对照法则看例题,作习题想法则,对照法则想习题。又如平面几何中要强调学生根据每一单元的公理、定义、定理的逻辑关系,综合分析以结构为中心把知识系统化。

2.4新旧关联。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联系,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如讲解用求根公式对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时,就应引导学生回忆联想用乘法公式和十字相乘法等对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这种平行的新旧知识对比,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总之 ,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善于发现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揭示问题之间联系的规律,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数学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正因为心中充满着对学生的爱,他们才会视学生如己出,才会尊重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心中有爱,才更懂得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才更愿意等待。钱守旺老师说:朋友,不管是事业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自己的事业,我们都应当无怨无悔。当我们用爱心呵护自己的事业时,你会发现平凡的工作中蕴藏着无穷的乐趣!让我们用心经营好自己的三尺讲台,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名师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钱守旺认为,教师当有一颗佛心,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是的,教师当有一颗佛心,要始终保持一种从容大度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对孩子不苛求、不失望、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有生命在场。他说:“我热爱自己的事业,我钟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有了这份爱,我便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真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灿烂的笑容;走进了世界上最不该忽视的领域——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着我,让青春岁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5.小学数学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伴随我五年了,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忙,《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不易解决的地方,怎样预设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预设新颖,教学随记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碰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立异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所以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强调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传递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传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

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相对单纯;例题与习题条件无多余;问题基本不开放;呈现方式多为纯文字叙述式;题材没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问题现成且多为“人造”,缺乏“提出问题的过程”;仅在解题模式上下功夫,将解应用题套路话等。而解决问题呈现的方式多样话,情境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解决问题重视策略思考,培养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当然,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继承应用题教学的优势:突出对数量关系的教学(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等);掌握有效构建数学模型的一些具体方法: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必须学会借助画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加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大约不等于估算,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要表述完整,知晓数学语音一定要准确无误,经得起推敲。《小学数学教师》中所讲的一些案例—《认识11—20的反思之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现象,看了这篇文章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思路更清晰。

6.数学类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教学时时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小学里面想不通的问题,有时一知半解,可这本书讲的很精确,很科学,就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讲出了其中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像自然数为什么从0开始而不是从1开始、为什么最小的偶数是0而不是2、为什么最小的一位数是1而不是零等等。在教学中老师讨论的问题,争执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并明白其中的原由,真让人恍然大悟。

由于《小学数学研究》能够深刻地阐述小学数学的规律性问题。比如,第一章提出的小学数学中蕴涵的思想方法,让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思辩性地加深对小学数学的掌握和理解。而数学是一门研究“关系”的学问这一命题的提出,则进一步提示了小学数学内容的深刻本质。所有的数学问题均存在于关系之中,可以说,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的作用。

上一篇:一年数学教学反思下一篇:团总支委员换届选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