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教育总结(共12篇)(共12篇)
1.小学生的教育总结 篇一
为了确保20XX年寒假及春节期间校园及师生安全,避免各类事故发生,切实把安全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按照合肥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寒假及春节期间校园及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合教秘【20XX】38号)的要求,在精细上做文章,在落实上下功夫,切实做好20XX年寒假及春节期间的安全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落实责任。
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假期工作的领导,行政班子深刻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生命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要求,针对我校安全工作特点,深挖细查安全工作方面的漏洞和隐患,立查立改,绝不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当前极其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人,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集中开展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
为了使全体师生度过安全、祥和、愉快而有意义的春节,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单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学校在寒假前集中精力对校舍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周边环境等方面集中开展了一次全面的隐患排查整改工作。重点检查:校园园墙、大铁门、厕所、水井盖、体育器材、垒土墙、旗杆、教室门窗、吊灯、吊扇、插座、灭火器、燃气、门锁等等。通过检查没有发现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加强安全教育,提升师生安全意识。
放假前,学校对全校师生集中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假期安全教育,通过安全教育课、消防安全演练、发放安全知识手册、致学生家长一封信、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宣讲巢湖市公安局制定的《安全防范手册》和《警方提示》,强化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增强自救逃生能力。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访等活动,做好家校对接,提醒家长假期对学生安全教育和监护职责。教育学生春节期间在燃放鞭炮烟花时时刻注意安全。未成年人燃放烟花鞭炮须父母或成年人带领,确保安全。教育师生遵守交通规则,不得乘坐无证无牌和存在有安全隐患的车辆,出行少坐摩托车;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应急技能。针对雨雪恶劣天气,要求停止外出活动,确保安全。教育师生不去人多拥挤场所,防止发生的踩踏的事件。
四、强化假期管理,确保校园及学生安全。
我校认真制定了假期值班安排,明确要求。明确突发事件的处理。切实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带班干部、值班教师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做到勤巡视、勤检查,要按时交接班,做好值班记录,保证电话24小时畅通。对于各类安全隐患及寒假期间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2.小学生的教育总结 篇二
一、“分层实施、交流推动”的整体发展思路
因历史原因或地域分布的不同, 我区农村各小学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也千差万别, 所以, 我们摸索出了“分层实施、交流推动”的整体发展思路。
(一) 分层实施
结合各校教师应用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高低, 采取“分层实施”的办法进行, 即:计算机操作基础薄弱学校的教师可以“拿来主义”;应用能力水平高的学校教师必需“随心所欲”, 这种灵活实施的方式, 既使教师有效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 又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 拿来主义
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年龄偏大、面对键盘和鼠标茫然无措, 这是“拿来主义”所适用的教师。我们采取的做法是:事先找到适合他们学科的优秀课例播放, 让他们组织课堂, 从中指导学生学习。对计算机有些基础的教师, 是半“拿来主义”的适用教师, 我们鼓励他们上远程教育平台搜寻适合自己的课件资料, 把其中与自己想法吻合、适合学生的东西截取出来, “镶进”自己的课里。这种做法, 既省去了做课件的时间, 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 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是一个很高的层次, 适用于对计算机非常熟悉、对课件制作有很丰富经验的教师。他们将远程教育资源的课件加进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改, 或者找到课件素材自己加工, 制作成全新的与自己教学设计更相适合的课件, 以更好地完成教学。
通过“分层实施”让全区教师都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 科学、合理地推动了远程资源的应用, 促进了全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 交流推动
几年来, 我们通过召开现场会, 组织教研活动, 召开经验交流会等形式, 让农村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 让好的经验在交流中得到传播, 让应用中的误区在互动中相互借鉴, 用交流推动远程资源的应用效果, 让交流促进全区整体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四提一建”农村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模式
“四提”, 即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利用率;提高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提高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能力;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一建”, 即完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一) 加强领导, 增加投入, 完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自“远教”落户我区以来, 我们便成立了“双阳区农村远教工作”领导小组, 由主管局长为组长, 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为副组长, 主管主任为组员, 组内成员分工明确, 各负其责。制定了“农远”工作的长期规划、培训计划、教学应用计划等, 建立并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让“农远资源”服务于教学, 我区先后投入了近120万元用于农远工程建设, 基层学校设置了独立的电教室和计算机房, 要求重新装修并配备了崭新的桌椅、遮阳的窗帘。从2007年至今, 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一些学校又先后购买了激光打印一体机、投影仪、磁力黑板、摄录机等。特别是摄录机的购进, 方便了校本教研针对某一教学环节的研究回放。为了更有利于教学, 各校先后新购置700余台配置较高的计算机, 这些为提高远教资源的应用打好了基础。
(二) 加大培训, 优化管理, 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利用率
每学期我区都进行远教培训, 目的是加强教师对各种设备的使用、维护, 特别是创造性使用网络课件及自作课件能力的培训, 要求外出培训教师回校后必须为其他教师做详细的辅导, 使其他人不出家门也能够得到培训提高。
为保证农远工作有序开展并真正发挥作用, 我们在基层学校采用校长、组长、微机员相互沟通, 相互约束的办法, 随时关注资源的应用情况。他们经常查看每位教师资源库的增加情况, 看谁的库存增加了, 增加了什么, 增加了多少。为节省时间, 微机员专门负责资源的编选, 提前熟悉各学科、各年级教材的内容和进度, 按教学进度做到对新发资源和往年可用资源有目的的编选, 并及时通知相关教师, 教师有选择地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并实施到课堂教学中。
因为农村学校教学班多、微机室、电教室少, 我们在使用安排上做了周密的考虑, 即要求基层学校每周安排一个机动课表, 教师提前一周填写自己到微机室或电教室上课的时间, 并在每周五上交一节标注详细的远教教学教案卡, 以供大家相互学习和借鉴。这样的编排能基本上保证各校每周使用资源教学在20节左右, 从而使农远资源真正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三) 培养能力, 搭建平台, 提高教师应用远教资源的能力与效果
为使应用农远资源进课堂的意识更深入教师的头脑, 我们把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教师培训的一个重点, 具体做法:
1.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我区有许多教师家里有计算机, 他们对计算机都比较感兴趣。根据这一特点, 首先鼓励教师再进一步学习, 把已有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 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或学生离校后的时间让他们彼此交流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收获, 在“农远”信息员的帮助下几名年轻的教师开始试课, 经过几次研讨修正, 已经完成了且满足上课需要的课件, 比较熟练地运用“远教”资源进行上课。在初获成功后, 我们选出优秀教师做了示范课。在感受别人成功喜悦后, 大家纷纷行动起来, 积极设计自己的“远教课”, 同时, 我们不失时机地开展“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的竞赛”, 比赛实行当场打分制, 按分值排序, 评出等级, 并给与适当奖励。通过活动的开展, 教师们更加重视“远教资源”的利用, 兴致更高。如今, 全区85%专任教师都能上比较标准的农远学科整合课了。
2. 搞好校本教研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组织各校远教管理员参加各种培训, 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 他们操作管理的能力更熟练, 也能把学到的知识及时讲给同校其他教师听。通过校本教研这种形式, 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 管理员对教师应用农远资源情况进行总结, 并结合实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同时在每节农远专题课后, 管理员也要和教师交流, 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这样, 教师逐渐系统地学到了农远资源应用的知识, 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
在以管理员为主要辅导员的同时, 我们还在教师之间采用“教练式”、“少扶老”、“集中与分散”、“个别指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等形式, 提高了培训效果。
我们抓校本教研, 但并不局限于技术培训上, 结合开展教科研活动,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开阔了教师的视野让教师接受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 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以评价促应用
在利用农远资源教学活动中, 在表扬鼓励的同时, 把教师业绩纳入对教师整体评比中, 按成绩分成3-5等, 在岗位责任制中加上不同的分值。这样做, 既巩固了成绩, 又提高了整体水平。
(四) 全面应用, 学科整合, 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1. 多数教师采用“模式四”进行教学, 少数教教师用模式一进行全程播放
模式一:以光盘播放为主。在远教管理员的帮助下, 老教师选择优质光盘直接运用于课堂教学。这里, 他们是组织者、引导者, 重点是组织学生收看, 保证课堂纪律, 看后对学生进行强化, 全面发挥教学光盘的作用。
模式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采用此模式的原因有三:一是有些教师创新意识很强, 想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二是现有的教材和远教资源不太配套, 可以直接利用的不多;三是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自制课件、创造性使用“远教资源”的能力。
由于教材版本不同, 好多精品的“远教资源”与现行的教材不符, 不能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我区教师就根据学生基础、学科特点、自身优势, 把筛选出来的“远教资源”进行二次创编创造性地利用, 形成新的满足教师个性需求、学生学习特点的有特色的教学设计, 运用于课堂, 使其真正发挥实效。
2. 开展课件制作评比竞赛
我们还组织教师观看相关的下载资源, 结合实际设计制作适合现用教材、学生的课件, 然后抽签决定参赛人员及讲课顺序, 在讲课中必须应用自己下载创新的课件教学, 教者要根据课堂实效进行反思, 听者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 无论是讲课人还是听课人都能从这节课中寻找差距, 总结经验, 发现不足, 从而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教者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教案。
3. 存精品, 刻光盘
近两年, 我区特别注重远教精品资源和精品课的储存。接收资源现存储量达到173.5G。我们购买了200余张空白的光碟, 把下载的精品及时地刻录下来, 并做好记录, 已备教师随时使用。另外, 每学期的教研课、利用“农远资源”的评优课我们都要随堂摄录及时刻碟。这样做使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回看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录, 以更好地吸纳经验, 改进不足。同时也避免了资源“流失过快”的遗憾。
通过几年的全面应用, 全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大提高, 教育教学水平也有了整体的提升。
三、存在的不足
在农远工作中,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
一是各校掌握与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农远资源的水平还不均衡, 部分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教师独立制作课件的能力还欠缺, 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理论掌握较少。
3.小学生的教育总结 篇三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第六届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今天,我主要围绕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和大家讨论一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的相关进展和未来展望。
关于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其与环境保护和人类福祉相关的教育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探讨一下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一些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形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事实上,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目的,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过程,人类得以增强自身的适应性,改变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理念。也就是说,要摈弃过去以物质为基础的价值观,转变精神层次上的价值观。人类不能只是一个消费者,更多应该是人本身。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现在的价值观。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代,一些传统价值观逐渐丢失。事实上,很多传统价值观正是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我们需要重拾这些价值观。
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在学校层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
面对来自生态、环境等方面因素的不确定性,科学家对于现在的地球现状也存在各种争议,对于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意见不一。即便如此,在应对这些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其中包括年轻人的参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教育才显得至关重要。为应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考虑需要一种怎样的学习过程,让人类足以应对这一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矛盾突出的世界。另外,面对如此庞杂的信息,我们应该如何去粗取精并处理这些信息?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第一份中期报告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并且社会公众对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知度还非常低。因此,我们在提高公众认识度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2009年,世界很多国家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家协调机构,一些机构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并逐步影响着学校政策的制定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中国不仅设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同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还专门设立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教育活动。但是,世界不同地区在此方面的差异非常大,一些地方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环境教育。可以说,即便在教育领域,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知差异也是巨大的。
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社区互动方式呢?目前,我们还没有十分详实的数据来证实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性。但是,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人们希望或正在以实际行动来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和谐统一。虽然他们不将这些活动称之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但其实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些进步人士还大力进行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的宣传推广活动,缩小人们之间的认知差异,以带动更多人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理清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其他教育,特别是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正确认识的前提。环境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环境教育的焦点相对狭窄,即主要探讨环境问题,以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视角来讨论什么是环境以及怎样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比环境教育更加广泛,它不仅要求人类重新审视消费至上的思维模式,重新思考人类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强调不仅关注当地发展,更要关注全球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讨论一个局部的环境问题的时候,往往考虑的是更大层面的全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教育在讨论气候变化教育、发展的教育、消费教育、生物多样性教育、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时候同样采取全球性视角。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教育所涵盖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每一种单独的教育都如同一个花瓣,它们共同组成教育这样一朵花,并且这朵花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就是赋予人们权力和能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其它任何教育都应该围绕这样的核心来展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发布的中期报告重点讨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倡导的一些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的很多学校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而学生需要对于应对的问题是未来的,显然这是不合适的。对于教育而言,教育如果要解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使不同地区人们达成共识,那么教育就应该引导学生以“环境优先”作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非地区发展优先。如果教育者能够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那么就能够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来自十余个国家的218名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者的调查发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在当代学校中还是非常缺乏的。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跨学科学习、社会学习、发现式学习、以系统为基础的思考性学习、批判式思维学习以及参与式学习等。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将大的学科划分为若干小学科,即所谓的专业化分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所学的领域越来越专,同时也越来越小,世界被分割成若干部分而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在,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不希望未来的人看待世界时仍然从本行业或自己的视角出发,我们希望人们以一种全局性的视角来重新看待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正是要帮助我们找回这种整体看待世界的方法,将这种全局思维的理念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三种视角。首先,融合性的视角,即人们看待问题不仅要从环境、生态的角度来看,还要从社会和伦理的角度来看;不仅要看现在、短期,还要考虑过去、预期未来;不应该只看当地的视角,还应该认识到当地生活方式对世界其它地区的影响;不应该只从人类视角来看待世界,还要考虑除人类之外的各种存在事物。
其次,批判性的视角。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有技能、有能力以批判性的视角去伪存真,了解这些信息的来源、原因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对于现有事实,我们也要敢于质疑,如经济增长方式、消费至上主义等都是值得我们质疑和思考的。
再次,变革性的视角。我们要重新审视过去的某些生活方式是不是更具环保性,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借鉴?有些地方的人们其实更加愿意过上简单的生活,重新回到过去那种人人分享的时代。此外,我们要重新思考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整个社会系统。
目前,大家非常关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这里的能力建设实质上是什么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仅是技术能力,更应该是全局性的、全方位的能力,并且会因不同地域而有所不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和创新紧密联系,同时还要了解世界格局的复杂性和无序性。
通过参观论坛期间的成果展览,我发现北京地区的学校正在全方面地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即以学校为中心,借助节能环保、多元文化等主题,通过学校团队建设、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和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社会互动等多角度、全面地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环境都能很好地体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完全融合到学校活动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中去,积极引发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和教师教育角色的转变。
地区问题和全球问题应该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本地问题和全球问题应该是密切关联的,并且二者之间的关联应该体现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之中。学校,包括高校在内,应该同地方社会以及社区紧密联系,且进行常态化的互帮互助;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同企业以及公共事业单位的合作,共同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必须抑制消费主义,推动可持续消费习惯的形成,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或公民意识研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环境治理等公益事业当中去。事实上,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而且可以让可持续发展的监控和研究更加具有娱乐性和互动性。我们也相信,可持续发展教育一定可以让学校发展和社区发展更加可持续。
最后,关于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强调以下四点。第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进行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这关乎到我们如何教和教什么,或者学生要学习什么。第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体现在课程当中,同时也应该体现在课程建设当中,而且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包括科技的、文化的以及本土化、地区化等各种不同渠道来传播可持续发展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同可持续发展是相背离的,要想给学校、个体、社会提供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就必须给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不是挤压或排斥它。第三,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社会,需要我们具有新的能力,同时这也给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第四,学校教育同社区教育以及在职教育之间的分界线应该越来越模糊,也就是说这三者之间会实现更好的联动。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大家都在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寻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所以这种混合式的学习就更加重要。可持续发展教育就应该体现混合式学习或跨领域的学习。
4.小学教师教育的研修总结 篇四
一、聆听讲座,解疑释惑,在专家引领中提升理论水平。
本次远程研修安排的课程有四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高效阅读课堂构建策略与案例》让我了解了许多语文教学的策略,对教学技能的理解以及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与案例》理论联系实际,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教学内容和方法给予我有效地指导;《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与案例》王琴玉老师帮助我们分析了原因,向我们传授了行之有效的习作教学策略;《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学习检测与试卷分析》让我认清国内、国外阅读测试的基本理论,明白了阅读学习中的形成性评价的类型。
这次远程研修,我认识了不足,明确了前进方向,在专家引领中提升理论水平,更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和实践的潜力。
二、自我反思,互动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深化理性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做了听课记录,精心写了研修日志,详细记录专家的精辟论述和有效的教学策略,深化自己的学习反思和心得体会,以便有甄别、有选择地汲取专家讲座的精华,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在交流过程中,我积极尝试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注意到他们是如何处理新课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我们不断地交流,畅所欲言,提出许多的观点和问题,都是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起学员们的共鸣,对于我们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我反思,互动交流,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更加透彻,为今后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课堂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只有将所学所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所以,在两个多月的学习中,我始终坚持把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教材实际和语文教学规律。同时,也运用教学实践检验所学理论的科学性性、合理性与实效性,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
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学会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在完善中创新,促使自己不断成长,让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
5.小学新教育实验工作的总结 篇五
一、强化课题管理 优化实践研究
1.加强了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新教育实验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课题研究的进展;成立以学科为小组的团队研究。修订课题实验的方案,调整课题实验人员。
2.加强了过程管理。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构建理想课堂,生成有效教学”的研究,为师生发展提供教育平台,塑造师生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促进学校的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结合学校教科研组活动,加强生态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研讨。在学校课题组的领导下,建立子课题研究小组,探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研究”,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经验。
3、构建理想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把课题研究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融为一体,与新课改结合,与校本教研结合,倡导老师从小处入手,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我们按总课题组的要求让每一名试验教师做到:学校里的日常教学研究不应该是为了上好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竞赛课而进行的,而应该是为了提升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因为每一个教师都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他所教的学生;不应该是为了赛课做准备而开展,而应该是为了改进每一堂课的质量而进行教研——包括复习课、试卷讲解课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不应该只关注到几个课堂上有精彩发言的学生,而是应该关注、检测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每一位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探讨“理想课堂” 打造有效教学
(1)把“理想课堂”融入学校课题研究
我校的市“十二五”课题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结合“有效教学”,努力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构筑理想课堂。
每学期,学校教导处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听专家讲座,开展校本培训。结合我校教师的考核制度,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撰写读后感,教学随笔、教学案例、教育论文。有效地落实了对教师学习过程的管理和指导,促使教师大多能自觉地将教育理论与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并把理论学习的感悟、体验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的认识、新的思考,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为深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探讨师生互动,构建理想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学年,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论文、教学设计评比,组织教师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我校有70多篇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在各级各类论文、教学设计的评比中获奖。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注重课前的集体研讨及课后的集体反思,强调发挥课题组的集体力量和个人的见解相结合。以教研组、课题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讨课活动,听课、评课,相互探讨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学校在教学研讨课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很多途径。如课题研讨的展示活动,使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思考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构筑理想课堂。
4.构建“理想课堂”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不仅要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认识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对科学的态度,从而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6.小学生的教育总结 篇六
培养小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题。它对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劳动观点的形成,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生活条件优越,依赖心理严重,缺乏自我料理能力。我在思品课的教学中,结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家务活》、《东西要放在一定的地方》这类课文,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有哪些事是自己应该做的,这些事怎么做,教会学生自我服务,克服依赖父母的习惯,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一、课堂调研,了解现状
为了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生活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我对班级50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情况作了调查,了解学生在家里是否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早晨起床后是否能自己穿衣、叠被、每天能否自觉地刷牙、洗脸、洗手。结果表明,学生在家里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偏低,上述几项做到的学生不足15名。我还对50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整理书包的比赛,?结果做得好的仅有5人,一般化的有15人,做得较差或很差的有30人。针对学生生活处理能力差这一点,我决定在教学中从明确认识入手,再进行实践指导,进而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二、课中明理,提高认识
7.钢琴课堂教育教学总结 篇七
一、三步式之一———集体授课
集体课教学与传统个别一对一教学相比, 有着很大的优越性。职高的钢琴集体课以班级为单位, 一名教师就可以同时教几十名学生, 加强了教学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 培养出更多的钢琴人才。钢琴集体课教学对钢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时就不能仅仅是熟悉乐曲和讲课的内容, 同时还要周密地安排和设计好整个的教学过程。先讲什么, 后讲什么, 什么时候示范, 什么时候要学生弹, 要多少人弹, 怎么讲解重点和难点, 如何总结是集体课组织教学的关键。要能把整堂时间都要安排得极为紧凑, 把学生注意力完全掌握起来, 使学生的活动能随着教师的要求而转移, 同时, 课堂讨论也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但一定要在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的前提下, 讨论前教师引导, 讨论后教师总结, 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三步式之二———小组辅导
1. 突出个别差异, 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由于天赋、能力、用功程度等因素所造成的程度和进度
的个体差异, 是集体课教学的首要难题, 也是教师们最为头痛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 先考核后分组, 对进度较慢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 给进度快的学生提供附加作业。这样既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人尽其才, 又有效地缓解了两端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让学生互相观摩聆听, 通过聆听观察分析讨论。从对照中发现个人在技术弹奏及音乐表现中的差距与不足, 还可针对学生练习中各种疑问和要求, 运用典型给予集中解答或深入辅导。
2. 一师多徒, 徒为多师, 分层教学
由于幼师钢琴集体课以班级为单位, 一名教师传授几十名学生, 我称为一师多徒。老师逐一辅导每名学生, 时间不够充足, 往往幼师学生多数人学习基础差, 没有学习习惯, 动脑性更差, 理性理解识谱、视谱是她们的最大难关, 感知模仿动作、协调触键相对好些, 这种情况下, 请进度快程度高的尖子学生们为这此较差的学生们当“老师”, 做“陪练”, 故我称徒为多师。她们在课外小组、琴班上帮助视谱慢的同学, 取长补短, 学生间自学、互学, 积极性高, 这样做的好处是“课前预习准, 课上指导快, 课后练习熟”, 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 实施分层教学。学生省时、效率高。曲目弹奏的多, 相互交流的多, 互帮互学, 气氛活跃。自学欲望强。
三、三步式之三———个别检测
1. 回课检查, 鼓励赏识
经过多天的反复熟练过程, 下次课上, 老师逐个抽测学生的练习情况, 通过每个学生的回课, 及时检查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程度, 并对学生的回课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当场打分, 记录在案, 作为综合考评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可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因材施教。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差异重新划分小组, 深入辅导。教师抓住学生的优点将其赞扬、鼓励, 激发其学习的高度热情, 给学生自信。教师的耐心态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学生体会旋律美、节奏美的同时, 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自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磨练学生毅力耐力、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对美的追求。
2. 观摩汇演, 提高素质
学习音乐也跟学习一些技术一样, 学习者要有信心。应该相信有些看起来有困难的问题, 只要有决心和毅力, 是可以解决的。“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面对这些音乐学习前进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不要惧怕, 要敢于面对, 寻找克敌制胜的方法。首先要在心理上建立必胜的信心, 其次是苦练基本功, 技术要过关。常言说得好“艺高人胆大”, 只有掌握了精湛的弹奏技艺, 才会充满信心, 在舞台上才能镇定自若, 挥洒自如。再者是要多参加舞台实践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 并尽可能地做到为不同的观众演奏。在舞台上要有表现的欲望, 要自我激励, 把演奏看成一种征求意见和学习的机会, 紧张也就不翼而飞了。教学时可多多利用小组观摩、分组竞赛、汇报演奏等多种形式, 进行联奏、合奏、视奏、移调练习。学生练弹、学生互评, 学生争强好胜想演练, 互评积极。学生兴奋课堂气氛活跃, 自由发表意见敢于表达,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挫败, 克服胆怯、自卑心理, 增强自信, 提高心理素质。同时通过讨论, 提高探究能力, 获取掌握技能的方法, 通过交流学习心得, 获得成就感。
通过钢琴“集体授课———小组辅导———个别检测”三步式教学模式。改从技术到技术的单一技能训练为从技术到应用综合练习, 加强了音型练习和编配伴奏教学, 拓宽了教学知识面。这样, 在与个别课教学相同授课时间内, 不仅使学生具备同等基础键盘技术水平, 并且具备综合弹奏的实用伴奏教学能力, 适应职高音乐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需要。通过这套教学模式学习, 学生掌握了注重在学习弹奏技术的同时, 迅速熟悉键盘。并能尽快掌握由键盘技术练习、练习曲、乐曲、配弹伴奏四大板块构成的技能。学生在毕业时, 能适应幼儿园需要, 能为幼儿歌曲即兴伴奏, 弹奏小型乐曲。能准确地把握钢琴中最基本、最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 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 具备了在幼儿园工作后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樊禾心.钢琴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2]王庆.音乐结构与钢琴演奏.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8.小学生的教育总结 篇八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经过近两天的紧张工作,已经完成了会议安排的各项议程。会议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时机关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会议作出了重要批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次会议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职业教育战线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工作会议,也是教育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会前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这次会议,适逢其时,非常重要。二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和贵仁同志的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深入的讨论。上海市教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全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和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4个单位分别做了大会发言。北京、天津、辽宁、江苏、湖南、广东、陕西、新疆等地区的8名教师做了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介绍。此外,还组织考察了上海市6所中等职业学校和4节观摩课,举办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创新展示活动和辽宁省信息化教学资源展示活动。三是工作高效、覆盖面广。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宣布成立了43个行业(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开通仪式、职业教育集团签约仪式、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单位授牌仪式,充分利用本次会议平台,高效率完成了多项工作。会议期间举办的有关活动,通过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进行了视频直播,全国各地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了收看。从与会人员构成上看,不仅有教育部门负责同志,还有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和研究机构代表,有关地级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部分委员、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来源广泛、代表性强,有利于增进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刚才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好地概括了大家讨论的成果。下面我对会议做个简要总结。
一、回应需求,承载使命,新起点上谋划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交流会、部署会,也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动员会。会议的召开,主要基于以下三个背景:
第一,现代化进程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进入到新的历史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要求。
从宏观领域看,我国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经济社会具有五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阶段步入集约式经济发展方式阶段。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二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时代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人口大流动、职业大迁徙已成大趋势,特别是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市、最终使农民转变为市民,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三是从低端制造产业时代进入高端制造产业时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发展面临新挑战,高端制造产业替代或淘汰低端制造产业成为历史的必然。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五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温饱问题等基本需求得到解决,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
从教育领域看,我国面临着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任务,具有四个方面的时代特点:一是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性文盲的问题基本解决,技能性文盲的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才时代进入多元化成才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其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规范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时代特点,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顺应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回应人民群众对多元化、高质量教育服务的强烈诉求,职业教育肩负着五个方面的历史使命:一是肩负着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数以亿计有职业道德、有中高级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历史使命。二是肩负着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使命。三是肩负着承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调整教育结构的历史使命。四是肩负着服务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五是肩负着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历史使命。完成好职业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在保证办学规模的同时,提高办学质量,调整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第二,我国教育事业开启了由大到强的新征程
今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教会和《教育规划纲要》为各级各类教育未来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战略目标,描绘了宏伟蓝图,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征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一个“主题”、一个“主线”和五个“坚持”不仅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而且为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并专章阐述了今后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二是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三是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把大力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作为核心任务。四是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五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六是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新形势
上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会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近870万,在校生近2200万,办学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标志着国家已经具备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二是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三是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大与质量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要求还没有很好地落实,有些地方和学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推进教学改革缺乏主动性,教学工作投入不足,缺乏条件和机制保障。二是素质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实施,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只注重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忽视基础理论学习;或是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技能;或者只培养简单技能、“黑板上的技能”等现象,培养的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化能力不强,继续学习能力不强。三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地对接,课程、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没有很好地衔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四是严格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育人过程存在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职业教育的形象。五是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还没有很好地应用,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教育规划纲要》对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二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三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涉农专业建设,扩大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四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适应技能型人才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要求。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五是强化教学保障,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六是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为基础,对教学改革的新政策、新模式先行先试,形成典型模式和经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二、纲要引领,凝聚共识,明确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
总结归纳大家达成的共识,会议在以下三方面取得重要收获。
第一,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
延东同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贵仁同志的讲话,站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全面分析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上来。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必须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之所以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二是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五是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因此,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通过深入学习领导的讲话,大家提高了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重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
改革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前要重点做好保证规模、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和加大投入四项工作。要转变职能、狠抓落实,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作风,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要注重抓统筹,抓重点,抓责任,抓作风。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要求我们切实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要把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目标;把深化校企合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加强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主要工作抓手,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明确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首先要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质,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不是不同的教育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要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引领,以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加快在以下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1.改革四个模式。一是改革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二是改革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等。三是改革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四是改革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2.创新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二是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建设。三是创新课程开发。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课程建设机制。四是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五是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六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
三、创新载体,重在行动,把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
按照《行动计划》的部署,近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建立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
建立教育与产业的经常性对话协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部门协调、行业指导。今年1月,教育部成立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这次会上又成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目的就是要以全指委为载体,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对话和协作,充分发挥行指委在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研究制订培养标准、组织行业内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二是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举办一系列教育与行业的主题对话活动。今年,教育部举办了职业教育与石油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行业以及有色金属行业的5个对话活动。今后还将继续开展分行业的对话。
(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合作办学
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营造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实现全过程工学结合。一是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和校企一体合作办学实施方案,遴选1000所学校和3000家企业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三是加强和规范学生实习管理。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规范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强化企业实习的教育功能。学生实习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和完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
(三)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是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二是深入推进德育课课程改革,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三是按照《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班主任培训。四是进一步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组织,实现“校校有团委,班班有团支部”的目标。五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六是完善“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组织方式,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
科学设置专业,促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是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基础。一是全面实施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规范专业设置。二是开发专业设置标准。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设置的所有专业,开发321个指导性专业设置标准。三是建设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开发新专业申报、审批管理系统,建立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状况数据库,逐步形成专业设置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需求预警机制。四是建设国家示范专业点。遴选1500个左右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在本专业领域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专业点,作为国家示范专业点。五是开展面向区域产业的专业改革试点。围绕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确定100个改革创新重点专业,在全国遴选500个专业点,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改革。
(五)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一是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新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面向国家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等,开发500个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二是指导开展课程创新实践。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三是完善课程建设机制。研究制订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四是探索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动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材创新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是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一是创新教材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二是研究制定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健全教材开发、遴选、更新机制,完善教材编写、审定机制。三是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和出版队伍建设。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建立教材编写专家库,建设50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出版基地。四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改革专业课程教材;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基础课程教材;以推动民族传统技艺教育专业化为重点,开发相关课程教材;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特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开发遴选1200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
(七)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立交桥”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不是“终结教育”,我们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一是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加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推动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研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开发课程教学大纲,探索中高职衔接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三是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比例,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四是探索中职招生模式改革。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扩大服务面向,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内容,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评价方式。五是探索学分积累的多种形式,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互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八)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驱动力,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共享优质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性工作。一是开发3个信息化系统。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发布、共享和管理系统,开发面向中职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开发面向中职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二是建设4个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三是建设300个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
推进上述8项工作,3个方面的保障至关重要: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师资队伍,三是教科研。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
第一,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保障。一是支持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水平。积极推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推动各地紧密结合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好示范专业实训基地。二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优质特色学校、民族特色学校等建设计划,建成一批代表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
第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要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探索新任教师先完成企业实践再上岗任教的措施;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拓宽“双师型”教师的来源渠道;出台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并切实发挥好作用。完善教师资格、职务等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引导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扩大培养培训规模。这次会上教育部为10个企业挂牌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就是吸引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举措,近期还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一是积极推动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建设,整合和调动全国职业教育教科研的资源和力量,完善工作机制。二是积极组织地方教科研人员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组织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三是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四是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另外,《行动计划》针对10大计划、30个项目,提出了45个科研选题,即将组织实施,大家要积极参与。
9.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总结 篇九
1、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态。就是说做人要时刻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理智、忘我的心态。我们拥有了一颗平常的心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不急不躁的教育他们,对那些调皮捣蛋和学习情绪低落的学生,只只要我们冷静客观的去对待,理智的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作出恰当的决策,我们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要有一颗宽容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人不完人,我们的天职是敬业求实,为人师表。虽然我们的知识、阅历经验都比学生丰富,但回头想想,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许许多多不足的地方,也并不完美,那为什么要强求教出完美的学生呢?学生毕竟年纪、知识、阅历很少,犯了错误也是很正常的,正因为他们比我们容易犯错,所以才存在我们这些教育者和引导者。所以我们为师者要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积极向上的东西,去引导鼓励学生。如果我们用宽容的心去感化学生,我们也许会发现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也许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拥有了这份真正的幸福。
3、做到以学定教,与学生共同成长。比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任务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而非代替学生活动,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4、注重自我反思,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数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数学探究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我通过认真学习之后,明确了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知识上,还要能解决将来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终让学生通过学习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以此为最终目标。
5、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通过培训,让我明确了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江西抚州临川罗湖中学邱员太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成长不能代替,发展只能靠经历。因此,教师教学行为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选择,要超越书本,发表独立见解,教师要大胆创新,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和激情的过程,要解放学生,为学生创设自由思想和自由选择的空间,学会容忍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质疑,学会以孩子的眼光看孩子。
10.小学四年级语文教育的教学总结 篇十
在课堂上不要摆花架子,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要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加强训练的意识,语文学科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淡化语言训练。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之一。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学生怎样学,课堂上做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每节课上心中都要有学生,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要返朴归真,教学风格趋向朴实、真实、扎实。这是我必须牢记心间的。
2、教学中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教学中,我必须完全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3、课堂评价语言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语言的艺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及时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有时还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孙双金老师在《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一书中写道:教学评价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是非判断,它要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形式、教学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必须具有准确性、启发性、适时性、鼓励性这四个特点。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
11.小学生的教育总结 篇十一
一、抓好《教育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1.全面学习宣传《教育规划纲要》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传达学习《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作为主要内容,2010年7月22日集体调研了教育工作,专题研究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举办时代知识前沿讲座等,宣讲《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省级副厅以上、州(市)副处以上、县级副科以上干部参加了专题学习。每年召开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等,落实推进年度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了由百名专家学者和省教育厅领导干部组成的宣讲团,赴全省各地各校开展300场专题报告。同时,各地各校抽调领导干部、理论骨干等组成宣讲组,分层次分领域分对象进行深入学习和广泛宣讲,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宣传到基层。
2.建立组织领导和教育咨询机制
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党政群20多个部门组成的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2013年,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云南省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等8个专项小组,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小组,进一步强化了对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健全了改革工作的高位推进、上下联动的机制。建立省级部门横向协调机制,规划和启动了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民族地区薄弱高中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两个全覆盖”等一批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并根据在校生规模对省教育厅所属高校事业编制实现动态调整。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了云南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讨,对重大教育改革发展政策进行调研、论证、评估。
3.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首先是在省《教育规划纲要》中全面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2011年5月,云南省《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印发。2011年5月24至25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云南教育未来10年将与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实现“两基本,力争一进入”和“三共同”发展目标。其次是层层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在云南《教育规划纲要》编制的同时启动编制“十二五”规划,并于2012年正式印发。各州(市)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研,制定了当地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促进地方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等,将《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落实到基层。再次是省部合作共同推动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加快云南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教育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推进计划(2012—2017年)》,在多个方面加强合作、高位推进。
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31 137所,在学学生总规模达1 351.57万人,有教职工60.20万人,比2009年的53.92万人增加6.28万人,专任教师51.82万人,比2009年的45.95万人增加5.87万人。对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部分已提前实现;高中阶段教育中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普职比大体相当目标试点难度极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二、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一是完善学前教育体系。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等文件;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等,大力推进公办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积极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实施民办示范幼儿园奖补政策;引进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评审标准及评估指标体系;实施省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制度;建立贫困幼儿学前教育生活补助制度;开展边远地区巡回支教试点项目,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办园格局。
二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通过设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省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园,把《指南》所倡导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方法落到实处,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通过新增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通过开展一级一等示范幼儿园等级评价工作,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了优质园的培养和建设。
三是加大学前教育投入。2011年至今,全省共获得中央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四大类七个重点”项目资金21.4亿元,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资金4.8亿元。从2011年起,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14年,省级投入1亿元学前教育项目资金用于扩大资源、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园资助、民办幼儿园奖补等。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取中央资金9.33亿元,省级投入1.12亿元。
12.小学生的教育总结 篇十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自由,情感体验,写作源泉
笔者从教初中语文多年, 经过不懈的钻研摸索, 积极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 结合本学科教学改革实践, 总结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经验, 我经常掩卷深思:我心目中的语文课是什么样子?有时, 她像巫山神女, 可望而不可即;有时, 又像自己最亲爱的人, 亭亭玉立般地站在我的眼前。她自身有着无穷的魅力, 等待我们的语文老师, 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发现。我反思:韵味无穷的语文课, 为什么在我们的孩子眼中枯燥乏味, 甚至面目可憎?我追问:怎样才能展示语文课的神奇魅力?在求索的过程中, 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
语文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 也是巨大的。然而, 长期以来, 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 现在其地位甚至已被列在主课之外, 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也是造成语文课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喜欢语文呢?
一、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师就是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创造一个溢满哲理、充满情趣的情感世界。教师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细水长流地进行灌溉渗透, 让学生在情感世界中大胆想象, 触发联想。在想象和联想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在交流中引发情感共振, 在共振中挖掘文本的情趣理趣, 从而达到感情的升华, 学生在课堂社会中亲历着生活,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课堂活动, 体验着由服从、沉默、反抗、竞争、展示、回避、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这些都成为我们课堂教学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这样的教学中, 课堂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智慧的沃土。上这样的语文课, 我们的学生能不喜欢吗?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呢?首先, 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品味文本语言。在《七颗钻石》中, 有个小姑娘在一个漆黑的夜里, 独自一人去为生病的妈妈找水喝的情节,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的:如此漆黑的夜晚, 小姑娘竟远离家人去找水, 水容易找吗?从文中那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其次, 要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 巧设情境, 处处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比如:
1.此时此刻, 假如你就是上帝, 看到小姑娘的千辛万苦, 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2.如果你是那位小姑娘, 端着妈妈舍不得喝下的水, 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3.全村的人都得救了。假如你也在场, 见到了那位拯救全村人的小姑娘, 你最想对她说些什么?
从教学反馈来看, 学生积极参与, 热情高涨, 充分享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一幕幕感人的教学情景、一个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中, 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情感体验。
二、充分开掘写作源泉, 尊重学生的写作自由
语文课被搞得面目可憎,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作文课出来问题, 作文课应该怎么上?才能回原它的真面目?我认为, 充分开掘写作源泉, 尊重学生的写作自由, 才能让我们的作文课流光溢彩, 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情不自禁的喜欢它, 才能使学生做起文章来个个妙笔生花。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正确、丰富、深刻的思想。课文只是范例, 是导游图, 语文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学生写好作文,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学会思考, 学会做人, 有丰富的思想、高尚的品德。“文以载道”, 言为心声, 语言是心灵的外化。很难设想一个不善于思考的学生, 会写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的文章。“教会学生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这一名言充分揭示了思考的重要性。其次, 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观察生活。生活中充满了哲理, 认真反思生活, 可净化灵魂;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可了解并认识社会。在课堂教学中, 我不断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极大丰富他们的思想, 充分开掘了写作源泉。
作文是自由飞翔的载体。个性自由是文章的灵魂。作文要张扬个性, 自由飞翔, 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写作自由, 就是要鼓励学生写“我”的自得之见, 抒“我”的自然之情, 用“我”的自由之笔, 显“我”的自在之趣。因为有了“我”, 有了“自由”, 才会有个性, 才会有真情。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用自己的智慧质疑问难。要大胆发现, 自由表达, 放开心灵, 放开思想, 宕开笔墨, 自由抒写。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知、所识、所需。展现“我”神采飞扬的个性, 表现“我”喜怒哀乐的态度。写出人生的痛苦和坎坷, 写出心路历程的喜悦和欢乐, 让学生在高涨的写作心境中自由驰骋, 让一个个鲜活的“我”在字里行间跳动, 写出一个“真我”, 一个“新我”。只有个性张扬自由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她如疾风骤雨, 酣畅淋漓;它如清风明月, 沁人心脾;它如小桥流水, 恬淡自然;它如银河飞泻, 豪放飘逸。它带有草叶的清新和山泉的明净;它带有个性的自由和自我的率真;它带有时代的涛声和世纪的足音。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老师对学生写作自由的尊重, 在我的作文课上, 说什么命题审题, 说什么谋篇布局, 说什么技巧方法, 统统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而事实上, 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激活, 犹如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 不可阻挡。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习作, 或激情洋溢, 或含蓄内敛;或恣肆汪洋, 或波澜不惊。你说, 我们的学生怕上作文课吗?
【小学生的教育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总结09-19
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总结06-26
小学教师教育的研修总结09-11
小学爱老敬老主题教育的活动总结07-0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总结11-07
小学平安教育总结07-18
小学入学教育总结08-12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实施总结07-27
小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总结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