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2024-11-03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精选11篇)

1.《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一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有效教学给当代的教育注入了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力求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证。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然途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的做法: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它与学习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正确、强烈,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则学习效果好、成绩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们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意义,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同时,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对于学生的比较新颖、简捷的回答,加一两句评语;对于有一定进步的中下学生,进行表扬;对发言较好的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等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动力。

2.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丰富的想像,欣赏语言文字的美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低起点、小步走、中容量、勤反馈、及时补”的原则,设置有梯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由易到难的过关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施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已经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统一”要求的教学方法,会保全一部分学生而牺牲另一部分学生。因此,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才能和专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2.《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二

一、重视知识目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知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与完成是以知识体系为支撑,以知识掌握为前提,以知识运用为目的的。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依据对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笔者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淡化知识目标的教育,相反更应加倍重视,尤其要注重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达成此目标,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除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自学交流、参与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效的学习。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借助漫画、影视、案例、时事等课外资源,通过视觉的冲击和文字的感染,激发学生的灵感,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掌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设问与思考中获得知识,提升觉悟。

二、充分发挥案例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发达、理性思维正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其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学生认识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择一些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借此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热情。还可借助案例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相关的知识,实现认识的提高与升华。例如,笔者在执教“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内容时,适时向学生抛出了三个案例,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通过讨论形式回答相关的知识,再就“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三个方面含义进行扩展和提升,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内涵。

当然,在教学中发挥案例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所选案例不能脱离学生生活。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程一定要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基础,遵循“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如果违背了“三贴近”的原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效性,与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第二,在认识上要防止观点绝对化。初中学生阶段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质疑能力,但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也会有失偏颇,走向绝对。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就对“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观点绝对化存在疑惑,陷入理解误区。此时教师就要提示学生注意,对于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犯人来讲,他们不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但这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点并不矛盾。另外,“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主要是讲的机会上的平等,而非结果上的平等。

三、实施多元评价,张扬学生个性,给予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建议体现了多元评价的思想。“多元评价主体”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由多人组成,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都可参与到评价中来。作为评价过程中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主要是完成对学生的评价。体现在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新发现,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调查报告评价、活动评价、观察评价等。教师评价要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评价旨在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学习状况和行为表现的自我反思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评价提倡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去,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建议。实施多元评价能够张扬学生个性,给予学生成长的“正能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四单元“热爱生命”第19课《与快乐相伴》这一课时,笔者设计并实施了如下的教学过程:第一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以“做一名阳光少年”为主题的行动方案;第二步:各小组推选出一名评委,并制定出相应的评选标准;第三步:各小组在班里交流制订的方案;第四步:根据此次行动和平时的表现,各组推选两名候选人,参与“阳光少年”评比活动;第五步:教师小结活动收获,表彰荣获“阳光少年”称号的同学。此活动在整个设计中都能体现出多元主体参与,即以教师评价为引导、学生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是活动的总策划者,学生全员参与,方案、评委、标准都是学生合作制定或选择的,彰显出公正性、公平性。交流中每个学生才能踊跃发言,体现出了参与热情和能力水平。评价能结合学生平时的思想行为表现,体现了一定的客观性。教师的适时评价能够激励学生的行为,调动学生正向行为的积极性。总之,此活动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

摘要:思想品德教师应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 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走向高效。在课堂教学中, 一要重视知识目标教育,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要充分发挥案例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要实施多元评价, 张扬学生个性, 给予学生成长的“正能量”。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目标,案例,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

3.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体会 篇三

关键词:语文 作文教学 有效性

【分类号】G633.34

一、多管齐下,激发兴趣。

写作是学生主动探索、思考的智力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需要智力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将人的情感融入到学习、工作中去,自觉地体验它、研究它;兴趣能够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又促使一个人积极主动地关注目标,自觉地去探索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培养成热爱语文、热爱写作的人,学生才会善于表达,乐于写作。

1.与学生交朋友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他们对某个学科的兴趣往往随着对这个学科教师的情感变化而变动,喜欢这位老师,就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亦然。因此,融入学生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交朋友,他们才会“亲其师”“乐其学”,也“乐意写”。在教学中,我既看重课堂这一师生交流的重要舞台,也注重课下的谈心,还充分利用周记——这一无声的园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多样的沟通拉进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热了身。

2.把自己“摆”进去

写作固然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个体行为,但在实际指导中,教师若能改变“高高在上”“事不关己”的态度,把自己也当做写作的一员,在学生动笔前或写成后,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或给学生以参考,或与学生比高低,互相激励,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更大兴趣。反之,倘若不设身处地地“体验”,而一味地指手划脚,就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在作文教学中,我就常常写下水文,与学生来个PK。虽然有时写得也不尽如人意,但学生感觉老师永远与他们在一起,“同甘共苦”,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又增了几分,写作的积极性也就不知不觉提高了。

3.想学生之所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学生能“够得着”“吐得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选题不能以难倒学生为目标,而是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让他们有话可说,而不是望题兴叹。

我一般在学期初就做好调查,让每个学生出5个左右的题目,然后民主讨论,最后确定本学期写作的题目。每个学期写作的题目虽然只有10篇左右,但是,在题目的拟定、讨论、定题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感受到了写作的自由与自主,有了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对写作的畏惧少了,写作的空间大了,一学期下来,学生普遍感觉写起作文来越来越畅快了。

二、加强阅读,厚实储备。

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学生想写但不知写什么,喜欢写但又写不好。文章常常写得大而空,乏味无趣。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学生没东西好写或写不好,与他缺乏生活的积累——尤其是“课外阅读”(间接生活)有很大关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除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外,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厚实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养精蓄锐,厚积薄发。

1.把教材教厚

语文教材选文精美,很有典范性,但仅仅学好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大胆地增补材料,把教材教厚,让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摄取更多的信息,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比如在《散步》一文教学时,补充阅读“亲情是宝”类的文章;学习《济南的冬天》,不妨把《济南的秋天》拿来比照一下;学习《赫耳墨斯与雕像者》,就精选《伊索寓言》的其它篇目来读……学生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欣赏到了同类题材或风格的各式美文,在对比中视野开阔了,能力提高了,语言也不知不觉地丰富了,写起文章来也就不那么生硬了。

2.增设阅读课

中小学生由于学习科目较多,负担较重,课下往往很难保证阅读的时间与阅读量,对自觉性不强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教学中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广阔世界,开设阅读课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我的做法是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读的材料很灵活:或从最新的报刊杂志上选取,如《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以及从网络上引进时代活水,选读时文精品;或配合教材,选读一些相关题材或风格的文章,开展“主题性阅读”;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或作品,进行讨论评析等等。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上阅读课,因为这种课把他们从单调的教材学习中解放了出来,让他们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补充了更丰富的营养,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3.制订阅读措施

学“厚”课文及专设阅读课,这仅仅是校内的一些学习活动。要想真正抓好阅读,还需把学生在校外的学习时间利用起来。因此我制定了阅读的要求与措施。①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阅读量不少于1000字,并请家长签字督促。②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每次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或摘录文中要点,或摘录精美片段,每周至少检查两次。③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每周必须写一篇课外练笔,或写读后感,或续写扩写,或模仿借鉴,内容不拘,形式不限,但要与阅读结合起来,反映自己的阅读水平。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并安排时间组织读书笔记的交流和互查,使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提供舞台,释放精彩。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了兴趣的推动,学生就会自觉投身于此,不亦乐乎,而比较丰厚的阅读又使学生有了底气,有了一展身手的资本与自信。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搭建宽广的舞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尽情释放,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享受写作的快乐。

1. 小舞台娇俏可爱

具体做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办手抄报。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把自己每月写的好

作文进行精美的设计排版,形成漂亮的小报,在班级学习专栏中定期展示、评比、交流、分享。因为每个同学都有“大作”刊登,所以人人有成就感。

还组织学生写班级周记,或故事连载,或独立成篇,文风迥异,自成一体。学生即便是率性发挥,或搞怪,或抒情,或议论,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风景这边独好!

2. 大舞台展个性风采

试想一下,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那将给他(她)多大的鼓舞!近年来,先后有多位同学的文章在国家级、省级杂志上发表。在市、县、校区的各类作文比赛中也获不俗的成绩,在我校出版的《青青校园》一书中,我班学生也有30多篇佳作入选,獨特的视野、巧妙的构思、流畅的语言展现出同学们的个性风采。

结语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在强调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讲求高效课堂的今天,作文教学无疑更应该改变以往尴尬的处境,还其应有的地位,给其足够的投入与规划。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以足够的耐心与真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惟其如此,方能打破作文教学多年来“少慢差”的枷锁,开辟作文有效教学的新天地。

今后,我还将继续在“兴趣”与“阅读”上下工夫,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我相信,只要多花心思,多想办法,多摸索实践,作文教学定会“百花齐放春满园”!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江西教育,2007.

2.徐春菊.《浅谈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3.崔萍.《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

4.周旭晔.《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及改善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4.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讲稿)2 篇四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杨丽 参加人:全体教师

有效首先意味着结果有效,它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体验生命;其次,有效教学是减轻师生课堂教学负担,让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课堂生活的基础和前提。

理念篇:

辑一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杜威:‚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有效教学需要以学生付出努力愿意跟随和效法教师为前提。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果,首先要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老师期望的学生的跟进反应。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自觉地跟随最终将主要基于对老师的信任。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首先基于对师爱的信任,我更愿意听从爱我的人,关心我的人;当学生认定老师是关心和爱护自己的,他们就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某直辖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您热爱爱生吗?‛90%以上的被调查教师回答‚是‛,然后对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面对这巨大的反差,林崇德教授指出:‚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

这里有一个观点‚让学生体会到‛。对于教育,对于学生,我们有关心的动机,我们为此有了付出。但付出不是终点,爱的艺术在于被学生体会到,并衩学生接纳,以此产生爱的回报——这里的回报主要表现为愿意听从你的教导,接受你的影响——‚重要的是他要爱你‛。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信任和跟随教师,就我看来,没有爱万万不能,但仅有爱远远不够了,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学生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信任,也就是相信老师有能力把自己带到一条更加光明的道路上,使自己的未来生活更加美好。

除了师德和师能,教师的人生态度、行为方式也影响学生的跟承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

一个老师,如果不你自己不爱读书,你恐怕很难让班上的学生喜欢读书;一个对知识缺乏敬畏感的教师,也很难让学生敬畏知识。

我们对幸福的教师生活表现有以下想象:课前有期望,老师盼望进教室,盼望见到自己亲爱的学生,盼望去实践具有创造和超越性的教学设计;课有有创造,教学过程中能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地回就教育事件和情境,能创造性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能审美,对课堂教学回望和审视,能获得符合期望的怜悯和温暖体难,它包括对自身能力和发展的审美,对教学劳动过程的审美和对劳动效果的审美。归结起来,我们认为,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

超越、创造的能力从何而来?应该说没有天生的优秀教师,只有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发展成成长为幸福教师的教师。有效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

卢梭曾经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在老师多次把欣喜的感情当成工具以后,同学们不再信任老师,在课堂上已经不再动情。

关注教学效益需要防止过于学科本位,画地为牢。教学生学会生存和生活

什么是学生?学生学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会生存,学习生活。教育该教给什么呢?也无非是生存的本领,生存的规范,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智慧。

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是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流水和逐渐消失。理想的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基,而且能使学生享受现实的学习快乐和幸福。

时间: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杨丽 参加人:全体教师 学习内容:

理念篇 辑二 怎样达成有效教学

一、先学后教 自学领先

蝴蝶和蜜蜂的故事中三位家长的作法,表明有效的教学最好是先学后教,让自学领先。

价值:首先是:立足培训学习者的学习责任和学习意识,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并且通过先学的实践锻炼,可以培养学习者勤奋自学的习惯,并能尝试发现解决问题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其次是先学可以让学习变得有准备。再次,先学可以满足学生自我发现的需要。

由于学生在学校很难真正自主先学,先学可能是盲目或低效的,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要留出时间,从这个意义说,备课就是备学,教学设计的实质就是这个,我们教学设计中精心选择和组织学习材料,使同学们在具有挑战性质的智力活动中收获探究和成长的快乐。促成了有效的教与学。

我们有些老师不善于让学生预习,甚至怕学一预习了,影响上课,因为他要从头开始上每一节课,而不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对课的理解和预习水平之上进行的,这就大大浪费时间,一些语文课常常如此,每一课都是按部就班,(当然这种现象减少了,我们有的学校做得很好,基本上按新课程要求进行,值得坚持,学习)。

二、不会才教 以教导学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不仅意味着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意味着有终身的愿望和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没有把语文教育当作给学生‚精神建构的基础平台‛,语文必定是从识字到语文表达的开始,这是生存基本需要(除生理外),我们老师经常代替学生阅读思考,满堂灌、满堂问,没有把语文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抖包袱的教师‛和‚无为的教师‛,前者类似演员,后者是舞台的背景,从‚以教导学‛的角度,我们更需要无为方式促进学生的无不为。

如何有效的‚导‛:《道德经》老子,说‚弱者,道之用。‛本义就是道在发挥作用时,是用柔弱方法,就是说自然地发生长成长,创造万物,而是不用外力强加。在教育中:道就是导,我们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而弗牵,牵而弗达‛古人的思想告诉我们一个基本原则。

第一:要让学生自觉承担学习的责任。第二、为学生提供发现真理的创设可能条件。第三,要信任、耐心、主动成就学生。

如:有位名师在讲《新型玻璃》一文时,有位学生在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时,读错了,老师耐心的说,这句比较难,再读…….又错了,再读,‚你深呼吸一下,再来,没关系,不要怕错‛,第九回,读的很流利。成功了。(耐心)

三、注重优化 体验成功 杜威把教育看成是经验的改造。作为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要实现经验的优化。也就是让学生的经验得到合理的改造和提升,最终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感悟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学更丰富精致,并能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好导的作用。促进新经验面抽未来。比较聪明的教师注重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把教材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和习惯,苏霍姆林斯基‚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影响他生活劳动和思想方向时,知识的获取过程才能转化为智育的要素。‛这是教学转识成智的必由之路。

(以上观点还是从理念上提升,更实际切近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从教学设计开始的,包括了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评价反思,将在实践篇第二讲学习)

四、有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一)课前的有效准备

大凡成功的课必定是充分准备的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出:

目标的有效:清晰、简明。目标是方向,方向正确才能保证有的放矢,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的有效:适量、适度。一节课教师讲多少内容,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讲多了学生嚼不烂,讲少了学生又不够吃。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忽效‛,也不能‚求少图便‛。

教法的有效: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学生情况出发,扬长避短选用教法。教法贴切,教学方有效。包括你的教学设计、评价方法、教学各过程各环节都要细心的组织、体现你的教学水平。

(二)课堂的有效组织

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

语言组织准确、简练。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教学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应该得到全体学生的尊敬与爱戴,一位好的教师应该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

(三)课后的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现在有的教师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搞题海战,使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反复的抄写上,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就是要充分了解学情,因课设计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时间: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杨丽 参加人:全体教师 学习内容:

理念篇 辑三 有效教学散谈

一、从一幅画谈有效教学

‚建构主义‛中‚鱼牛‛的故事,利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获得如下有效教学的启示:

一、学习是怎么实现的呢?

从画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地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的‚奶牛‛形象只能通过自己获得。

它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意义在于: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最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基于这种认识,我以为,要提高教育质量,最求有效教学,就 必须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重视学生主体性的调动和发挥上;从课堂教学评价看,关注焦点也应该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上,而不能过于关注教师的表演和活动,要明白教师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是不是一堂好课应该看学生,看学生喜不喜欢。有没有收获、负担重不重。

二、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

是根据小鱼自己的经验建构的。小鱼生活在池塘里,没有其他动物的形象,没有看见奶牛,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所以当它听了青蛙对奶牛一些形象描述‚有两只角,四条腿,吃草,身上有花纹‛以后,就在小鱼身体基础上,建构了‚鱼牛‛的形象。

教学能否找到原有经验的起点,实际上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三、教学需要交流,需要学生发言。如果小鱼不说出来,不画出来,青蛙知道小鱼的‚奶牛‛吗?肯定不会。建构主义有‚问题情境、会话、协商、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我个人理解,会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建构者抛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构,和其他参与的同伴协商,大家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

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中,也需要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需要学生把自己的问题抛出来。可是很多时候教师没有这份耐心,不给学生机会,或是对学生的错误建构冷嘲热讽,消极的评价使学生不敢闭口不言。这样,老师根本不知道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懵懵懂懂,教师糊里糊涂,教学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四、必须重视教师的价值引导,重视教师作用发挥。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学生意见的独特性和价值,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学生是不成熟的人,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还比较有限,而且他们的思路和建构方法也需要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发挥。

五、怎样有效避免错误的建构?

一条路走不通赶紧想办法找另外的出路。曾经看到过一个谈话节目,嘉宾说:‚如果我讲了99遍,学生都不懂,我就要讲100遍。‛真用到实践中,其态度和精神可嘉,但做法不科学,甚至十分愚蠢。我的看法:第一遍就要争取让学生懂,第二遍可以调整方法,第三遍如果还不懂,是不是可以先放一放等有了机会再讲?你讲100遍,你自己不觉得辛苦,学生觉得辛不辛苦?烦不烦?

在这里,青蛙不要再自己描述了,变一变:再到岸上,看奶牛还在不在,如果在,让小鱼跳出水面,自己看一看;如果奶牛不在,先做另外的事,等奶牛出现时再来说。让小鱼跳出水面,获得对奶牛的直接感受,效果远远超过青蛙仔细地描述。

二、实践有效教学,留下生命痕迹 《匆匆》课教学案例

请您转过头来往前看,未来还有一段教师的日子,您准备留下什么痕迹?你将如何留下自己的痕迹?我们该如何避免在回首往事时因为没有痕迹而‚头涔涔而泪潸潸‛?

让我们用成功而有效的教学为生命留下痕迹!

时间: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杨丽 参加人:全体教师

学习内容:实践篇 辑一 有效教学设计

一、不要轻率地说‚教学内容很简单‛

案例一 作者观课《滥竽充数》后的思考,不要轻率地说教学内容很简单。不能只看教材文字的东西,还要看一看作者本人的意图和可能的演变。案例二 《圆圆的沙粒》听后感,教材读得不同,教学处理必然不同,要‚深入地阅读教材,读出新的理解和自己的理解,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教学的时候‚照着讲‛。

二、教学设计中的儿童视角

课例《山沟里的孩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行动从教育假设出发,教育假设是否合理,是否有效,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来检验,来发展。因此读懂学生,是教学设计时不能不多下的功夫。即教学设计要从‚儿童视角‛出发。

三、备课备课,不备一课,美国入职教育事例、课例《俗世奇人》、《孔子和学生》

备课要瞻前顾后,注重‚整体意识‛,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敏勤教授关于提高课堂效率的两个观点: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即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老师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

四、教学设计例谈

有效教学需要一课一得,在教学设计时需要把‚一得‛的东西想清楚,使教学有一个保本的东西。

五、让教学具有结构

设计‚教学结构‛时,需要教师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首先要能够理解和把握结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不出一颗,走不出眼前的文字和教学内容,你很难教出有结构的东西来。

六、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有效教学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

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用语言文字表述或用适当媒体呈现出来,目的是通过它们的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

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最好能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有效教学

七、根据文体样式和风格设计教学

根据文体样式风格设计教学,意味着教师要对文本样式和风格多下功夫。附:‚长方形面积计算‛中的数学活动设计

八、有所为,有所不为

教学生生存的本领、让学生获得生活的智慧,并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尊严和意义,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教学时,不求贪多,面面俱到,避免蜻蜓点水,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在有所不为中‚有所为‛。

九、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方法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媒体和信息技术运用需要注意:

1、多媒体运用要和板书等传统手段结合起来,不要猴子掰玉米。

2、多媒体不要成为课堂生成的障碍。

3、不要让多媒体成为师生交流的障碍。

4、充分利用课件组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时间: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杨丽 参加人:全体教师

内容:实践篇 辑二:和谐师生关系

一、善意地信任和理解学生 现状,一些中小学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抱怨,说他们基础差,说他 们不喜欢学习,说他们不听话„„。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 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 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 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 检查自己。作为老师,首先要改变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要敢于主动改变和 尝试。更好的理解学生,需要我们放下教师的面孔,站到学生的位臵上 去,换位到孩子的位臵想。

二、培养兴趣也要培养责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承担学好功课的学习责任,需要让学生 意识到学习内容与未来生活的紧密关联。

三、与学生共同成长

1、和学生‚同学‛,共同成长和进步,享受课堂教学的快乐与 幸福。

2、教学是收获,而不是付出,教师要生长,要从学生身上获得 滋养,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同学‛关系。

3、教学是学生经验和教师经验的对话,是教师话语系统与学生 话语系统的交流。教师要对学生的经验施加影响,就必须学习和了解 学生的人经验,进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和话语系统以后,教学才能找到 合适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与学生经验对话,完成学生经验改造。

4、不仅从学生身上了解他们的经验,我们也从儿童身上学习他 们的境界,要学习学生的童心和童真。

时间: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杨丽 参加人:全体教师

内容:实践篇 辑三 有效实施教学

一、建立良好的纪律秩序

(一)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纪律秩序

1、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没有好的纪律,教学就难以进行。‛这话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其实,纪律本身也是目的。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意义:

(1)纪律是指惩罚;

(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

2、作为目的,学校纪律追求什么呢?

(1)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都需要纪律、需要约束、需要规则;在纪律的环境中,群体活动会更有秩序,更加高效。

(2)要引导学生通过协商、共同约定等方式参与规则制定,参与制度建设。(3)通过纪律管理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的意识和习惯。

(二)课堂纪律的标准是什么

好的课堂从纪律上应该‚严而不死,活而不乱!彼此尊重,有序运行‛!首先是严格要求,但不能管死了。严格要求是老师对教学、对学生负责任的基本表现。但严格应该有度,这种度就是不要管死了,不必一定要举手投足整齐划一,课堂毕竟不是军营,也不能成为军营。

其次是充满活力,但不是混乱得不能控制。自由是思想,需要约束的是行为,充满活力中的‚活‛是思想活、思维活。在思想和思维活起来后,是把学生思想的内容、思维的方向引导到教学内容中来。当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和思维都在教学内容上活起来时,课堂上就是热烈,而不是混乱了。再次是彼此尊重。思想和思维活起来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都有观点、都有想法、都想表达和发言;热烈固然可喜,但过度以后就导致你不听我的,我不管你的,大家只顾自己参与和表达,不去接受和倾听。因为缺乏接受和倾听,成长和进步自然成了一句空话。这时更高的要求是相互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秩序管理的路线就是首先强调相互尊重,如果不能相互尊重就需要纪律强制和约束,然后在强制和约束中受到纪律教育,最后学会尊重他人,严格自律。

最后是有序运行。秩序井然、气氛和谐是好的课堂纪律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好的课堂纪律的一种整体标志。

(三)建立纪律制度是课堂管理的一项必要工作

审视很多学校、很多老师的纪律制度,从形成过程看,缺乏学生的参与;从表达方式

看,成人化现象明显,缺乏儿童特点;从制度推行看,缺乏儿童理解的接受的过程。因此,从整体上看显得生硬,缺乏亲近感和可接受性。

能不能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来建立纪律制度呢?

(四)纪律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让有趣、有用、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活动占领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让学生忘记吵。这是课堂纪律管理的一种追求和境界。

除此之外,课堂上的纪律管理中还有其他一些注意事项:

1、避免人为添乱。

2、树立遵守纪律的榜样。

3、让学生分享老师纪律管理时的情感。

4、走到学生身边去。

5、使学生产生纪律需求。

6、注意纪律要求的变化。

二、让教学活动更有实效

1、教学的活动要促进学生发展,要有用,要争取实效,而教学的实效不是一个好看的形式,不是精心准备以后的展示,而是在这个活动中参与者有了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步。

2、如何组织和实施学生的表演活动呢?

3、以两节数学课实例进行分析。

4、教学该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快乐。‛方法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参与智力活动,承担有挑战性的智力活动任务。

三、有效指导学生思维

1、智力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教学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实现有效教学呢?如何通过思维活动的有效指导使学生变得更聪明呢?

思维看不见,但语言却可以表达、传递和观察,这样,思维就可以借助语言的工具来认识和指导。如何通过语言指导学生思维呢?

(1)首先是倾听策略。原因很简单,你不用心听,你就不知道他说了什么,就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在怎么想。因为倾听不仅具有教学的意义,而且具有生活意义,所以倾听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门艺术。

(2)其次是追问策略。追问是一种用语言指导学生思维的策略,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3)再次是引导小结策略。学习总要有效果,思维总要有成果。小结是将思维的成果系统化、体系化;是将追问和应答过程中发现的一颗颗珍珠用线串成项链,以避免珍珠散落和遗失。

一、贴近儿童教作文

首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题材最好就是学生就近生活的故事。看一看他们主要在做什么,在关心什么,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中找出题目来。其次,是让学生敢说敢写,不怕说错和写错,这样,无论是写作前的口头讲述,还是作文后的当堂讲评,都要支持和鼓励,对初写作文的同学,老师的想法应该是‚我是来欣赏你的‛,而不是‚我是来帮助你的‛。再次,要尽可能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使学生越写越好,办法是把学生在口头讲述和实际作文中用到的好词、好句抄下来,欣赏和鼓励好的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使用。

另外,老师要写下水作文给学生启示。

二、阅读教学要下好三次工夫

首先,对文章语言下工夫。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无论是‚语‛还是‚文‛,其本质都是运用语言符号来表情达意。这样,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语文里都既包含着语言知识和规律,又包含着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言语活动是人们对约定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言语作品是这个过程所形成的结果。尽管言语活动是个体的实践行为,言语作品也往往具有个人特色,但言语中运用的语言符号系统却是约定俗成,并且相对稳定的。一方面,构成语言的那套词汇和语法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尽管语言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但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和地区范围,它又是相对稳定的。

阅读本身是与作者言语活动的作品——文本的沟通和对话,不对语言本身下工夫,对话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也就是难以理解作品和作者。在读明白语言上下工夫,就是在尊重语言文字内在的约束力和规定性的基础上,去认识文本本身相对确定的东西。

阅读是这样,表达也是这样。表达时如果不能有效运用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别人就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也就难以达到交往和沟通和目的。其次是对作者用意下工夫。言语行为总是言语者表情达意的行为。相对平常的口头言语,作者在进行书面言语时一般有着更强的言语自觉。也就是说,作者在文本创造时总会

想告诉读者一些东西,他或有一定的‚情‛要表述,或有一定的‚意‛要传达。对读者而言,阅读就是在文本语言基础上,透过作者的眼睛和心灵的‚窗户‛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历史,它是体会作者‚情‛和‚意‛的一个过程。缺乏读懂作者,就可能关闭了作者的视角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户‛。

1、读懂作者首先是一种态度和努力。

2、然后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同情、感受和理解,进行同情性的理解、移情式的探究。作者的用意主要在作者的文字和表达方式中,尊重作者意味尊重作者的文字和表达方式,从作者的言语方式和言语作品中体会作者,避免‚得意‛动脑筋‚忘言‛,‚忘言‛的结果,又必然导致妄自揣度,得的‚意‛也就值得怀疑。

3、好文字往往有留白,留白是作者观点和情意的未尽、未及或有意遮蔽之处,读懂作者需要填充留白,需要面对作者用意的不显豁和不确定。再次是对读出自己下工夫。伏尔泰曾经说:‚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却誓死维护你说出这个意见的权利。‛换一种表达,我们又可以说:‚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我有权利不接受你的观点。‛读懂作者是尽可能理解作者的视角,但是否用这种视角来参照却应该由阅读者自己决定。‚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阅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读出自己。读出自己是对自身阅读主休地位的尊重,是对阅读自由精神的一种释放。

1、读出自己意味着读者对文字和作者的用意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2、读出自己更重要的是读出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从读明白语言,到读懂作者,再到读出自己,阅读中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大,阅读者的阅读自由也在不断扩大,它也是一个从接受约定俗成的东西到张扬个性,鼓励创造,改善生活的过程。

一、慢慢教,因势利导

课程改革尊重课堂生成,很多老师渴望教室有精彩生成。精彩生成从何而来?除了在设计时不能太满,要为生成预留时间和空间,重要的还要有慢的心态,在课堂上‚慢慢才,想想啊‛!

教学实例分析(见书上143~147页)

二、更有效地管理教学空间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它主要指物体的位臵、规模和体积,它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教学系统应该包括教学时间、教学空间、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六个要素。教学空间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涉及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及教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位臵关系。

(一)教学空间管理的安全性要求

教学空间是师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场所,对师生健康和安全的保障是教学空间管理的第一要求。

(二)教学空间管理的民主性要求

教学空间的民主性要求指师生的位臵、空间关系要有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师生积极主动、富有创见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交流与交往。就师生的空间关系看,影响师生心理关系的因素包括师生间的距离、师生的位臵高度、学生的座位编排等位臵关系。距离是影响人际交往和人际交流的重要因素。笔都认为,在教室的公共场合,师生之间的距离应该有一种亲密的距离。

亲密的距离是学生感受和接受老师关心、爱护和帮助的前提之一;体现教学平等才教学民主,面向每一个学生,不仅应该体现在给每一个学生布臵最适合他的学习任务,给每一个学生以积极鼓励的评价;而且要体现在给每一个学生以亲密程度的距离(在教室的公开场合、为了更好地给学生以帮助),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我很在意,老师对我很关心。让亲密的距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关键看老师在接近学生时以什么样拜访攻方式出现。

目前的课堂教学的利与弊。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仅要求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时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和理解世界,而且要求从高度上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感受。

就学生座位而言,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改进目前课堂座位排列方式,使座位排列具有多样性和动态性,更有效地师生、生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三)教学空间管理的教育性要求

人们学习知识一是由自己直接经验获得;二是间接由他人经验获得。

教学空间的教育性要求就是在进行教学空间的设计和管理中,要充分体现教学空间的真实性、直观性和感染性,使教学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空间的教育性,一方面可以突破教室的局限,扩大教学空间的范围,到工厂、到农村、到大自然中去,以社会作为课堂,以生动而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劳动实践去感悟,增加直接体验。

时间:

地点:会议室 培训人:杨丽 参加人:全体教师

学习内容:辑四 有效实施教学评价

评价的意义和方式

1、关注过程行为的评价和关注结果人格的评价

2、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3、高厉害评价和低厉害评价

4、横向评比和纵向评价

5、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

5.《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五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我想有效备课是基础是前提;有效课堂教学是重点;有效课后反思是创新。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达到了预期的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面对当前教育教学的严峻形式,我们应该把课堂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在教学中要做到:语言清晰精练、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授课;课前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要会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活动,能积极思考,动手操作并讨论交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并且,要会运用学生的回答来促成课时目标,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思想、经验和思维模式详细阐述和扩展所学内容;能在一堂课的起始部分提供先行组织者和心理策略,用多种要求创设活动结构;运用内容问题和过程问题传达事实,并鼓励学生探询和解决问题;在课堂讲授中通过语言的抑扬、手势、目光接触以及活力等展示生气、投入、兴奋和兴趣。

备课应是在自己以前教学的基础上的深思、加工和创生,教学目标的设定,重难点的确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备课之前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通览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知识的延伸应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在备课中都应进行认真思考。备课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设计包括: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教与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设计等。设计能保障教学的流畅,设计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设计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事先想好用什么样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比课堂上现想要合适和有效的多。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的总结、反思、沉淀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程更强调教学反思,教后反思也是有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备好课,上完课,这节课并没有结束,课后教师还需要静下心来反思。针对备课时的初衷与课堂的实施作一番回顾和比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堂生成处理是否妥当、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策略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如何培养好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有了有效的教学,还要有有效教师。我们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实验者,更要成为一个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教师能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学”转向“反思教学”,是否能够由“经验教师”走向“反思教师”后“”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只有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才能不断开发和生成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课案设计息息相关,在课前教师要反复推敲、斟酌教学设计与流程,过滤和压缩无效言语,增加学生练习与思考的时空,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使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将老师的思路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智慧的挑战、人格的熏陶和教与学关系的和谐。从而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说,只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数学课就再也不会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数学课就一定能低消耗高效能,学生就一定能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对教学追求有效,已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升华,才能使这一目标全面达成。让我们携手前进,让我们一路耕耘一路欢歌,共谱游仙教育的新篇章!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教学实践反思是教师以自己实际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出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即使是颇有造诣、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所谓成功、完美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是说话不当,或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或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或是习题难易不均,或是突发事件未机智应对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有序梳理,全面回顾,对其作深刻的反思、剖析和探究,使之成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感觉,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例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难点创新的突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育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受;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从“独奏”到“伴奏”的师生有序互动;某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等,反思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思维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思路、好方法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反思后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教育学家古德森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良好的修养熏陶学生,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反思如下内容:即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是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还是批评和讽刺挖苦?对差生是因材施教,热情鼓励还是冷眼相对,漠不关心?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是否拥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平息事件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是否融入了“无言之教”之中?课后,教师要冷静思考和客观分析,因为,反思+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式。

六、反思因材施教的举措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有些教师口头上喊因材施教,而在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同样多的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教师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最终达到优等生学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跟得上的目标。教学反思可以使我们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通过教师的认真反思,教学的成败得失记录在册,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就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篇三: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培训应聚焦有效教学的具体问题,结合相关案例,增强教师对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和表现特征、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特殊教学规律和原则以及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等问题的认识,通过学习、体验,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行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组织培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不泛谈理念;充分挖掘学习者资源,力求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引发每位参训者的思考,激发其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潜力,搭建其交流及后续研究的的平台,以此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老师们的教学逐步走向高效。

各校承担二级培训的主管语文教学或任教语文学科的教务主任以及各年级组教研组长。

培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余文森教授的通识专题讲座,帮助培训者提高对有效教学相关重要问题的认识,掌握相关理论及策略,提升理论水平。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两个不同主题的微型讲座,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思考并实践实施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第三部分主要是组织各位参培者对该课程二级培训工作方案进行研讨与交流。

建立和谐、平等、信任的培训者和学习者的关系,以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展开培训工作,将老师们的自主学习研修、微型讲座以及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平等对话的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提出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让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通过小组活动,增强学习者的自学意识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承担责任、分享经验的意识。


猜你感兴趣:

1.《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学习心得

2.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心得体会

3.《有效教学》学习心得与反思

6.《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六

教学实践反思是教师以自己实际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出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

一、反思失败的教训

即使是颇有造诣、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所谓成功、完美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是说话不当,或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或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当,或是习题难易不均,或是突发事件未机智应对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有序梳理,全面回顾,对其作深刻的反思、剖析和探究,使之成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二、反思成功的经验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感觉,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例如: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难点创新的突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渡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课堂教学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育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受;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从“独奏”到“伴奏”的师生有序互动;某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等等,反思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

三、反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四、反思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思维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思路、好方法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反思后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五、反思教学中的师德得失

教育学家古德森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和伦理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担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教师应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以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以良好的修养熏陶学生,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反思如下内容:即学生在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是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还是批评和讽刺挖苦?对差生是因材施教,热情鼓励还是冷眼相对,漠不关心?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是否拥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平息事件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是否融入了“无言之教”之中?课后,教师要冷静思考和客观分析,因为,反思+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式。

六、反思因材施教的举措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有些教师口头上喊因材施教,而在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同样多的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教师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最终达到优等生学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跟得上的目标。教学反思可以使我们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7.《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七

一、不断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以克服心理障碍、唤起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

当前的高考备考,许多学校都很注重每周一小测、每月一大考的做法,即使是高一新生,试题难度都与高考题相差无几,且常以分数论优劣,这种做法让学生屡遭失败,尤其是重复着同一原因的失败,严重挫伤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及检测中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无疑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基于这种认识,我很注意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多数学生基础较薄弱时,尽量降低问题难度使更多学生有获取成功的希望。

例如,讲“几何概型”一节时,我选取贴近生活情景的问题为例。

例:(选自苏教版配套练习P117)假如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之间,你父亲在离开家之前得到报纸(称为事件A)的概率是多大?

此题贴近生活实际,难易度适中。学生的困难是不知如何转化成几何概型。为了降低难度,我分步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使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一)提出较低层次问题,让后进生回答。

(1)这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2)事件A中有几个变量?假设出这几个变量;

(3)事件A发生时,列出变量的大小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关系?

通过这组提问,对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一个变量自然转到两个变量,完成知识的提升、迁移过程;使较差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提出稍高程度问题,让数学稍好的学生回答。

(4)描述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定义;

(5)列出变量的取值范围;

(6)用直角坐标表示这两个变量;

(7)变量间构成一个什么封闭的图形?其面积是多少?

(8)能用变量表示集合A吗?

通过这组提问,阐述所需定理、定义、公式、概念等,对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有一个完整的描述;用生活经验迁移课例教学,创设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将概率与线性规划、集合等知识进行了横向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等数学方法,引导学生向思维深度发展。

(三)学生解答该习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程度学生的解答,分别指出成功之处,教师作出鼓励性评价。

这种使各层面学生均有获取“成功”机会的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原来还有一定的数学天赋,通过努力是可以学好数学的。一旦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一定会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数学潜能必将得以开发,认知数学及运用数学的能力也能较快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问题。

新课标倡导教与学的过程要多一些平等的双向交流和互动、善于质疑和探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思考,目的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之萌发求知欲。善于提出问题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应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习惯及数学认知能力,设计一些内容上有联系且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回答,从而获取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长处及缺陷所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

例如,在复习“直线与圆锥曲线”一课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

(一)归纳性设问。

1.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2. 写出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确定途径(判别式法或恒过某定点);

3. 当直线与圆锥曲线只有一个交点时,

(1)如与圆或椭圆只有一个交点,可用判别式法和求导法吗?

(2)如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有哪两种可能?

(3)如直线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又有哪两种可能?

(4)回顾圆锥曲线的弦长公式及解决弦的中点问题时采用的“点差法”。

(二)从教材例题出发作探究式设问。

例:已知抛物线y2=2px (p>0) ,过 (m, 0) 作直线交抛物线于两点A, B,连结OA, OB.

1. 试用m、p的代数式表示向量OA与向量OB的积;

2. 当∠AOB为直角时,

(1) m和p有什么关系?

(2)以弦AB为直径的圆经过坐标原点吗?

(3)当AB⊥x轴时,S△AOB是否取得最小值?若是,求出最小值;若不是,说明理由.

3.∠AOB为锐角时,m和p有什么关系?

4.∠AOB为钝角时,m和p有什么关系?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使学生能养成自我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学习就会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教材,观察与演练习题后能准确地表达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准确无误地阐述题干意思,能描述自己解答习题的过程及依据。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把自己的数学思想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在互动中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教材,从而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创设互评作业和试卷的交流形式展开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纠错能力。

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师生互动式交流后,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交流活动———探究式交流。

探究式交流实为探究知识原理,发现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探究出其规律特征的一种活动。数学薄弱学生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交流中不能对他人的数学思想作出恰当的评价,尤其是在不能接受他人数学思想时又不能提出自已的见解,也就是很难提出具有实质性的讨论问题,当然也就谈不上探究性学习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小老师”。“小老师”的素质关系到分组讨论交流能否顺利开展,因此要求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具备“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本事,具体来说,就是在众人沉默不语时能提出富有讨论意义的数学话题,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能站在较高角度归纳整理小组所讨论出的精辟之处,陈述小组的见解或疑问的关键所在。根据这些要求,我平时有意培养和发现数学“小老师”,教会他们如何瞅准时机提出问题,且问题须是貌似浅显实为较复杂的值得一议的问题。

各小组的“小老师”确定后,就是交流方式的确定。我认为,探究式交流的最佳方式是互评作业、互评所考过的试卷。因为在互相评改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数学思想与他人的数学思想发生碰撞,不只可以比出个方法之对错,更能比出个优劣高下,在过程中确实能培养出学生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培养出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优良品质。这里需强调的是,教师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错误,二是同一习题的不同解法,一旦发现类似现象,务必让全班交流学习。因为最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就是同质性错误及极具个性化的见解。在课堂上采用“生教生”,乃至“生为师”等方式;课后适当采用学生互批试卷和作业相结合,也是一种效果显著的互动交流形式。

四、坚持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探究训练形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1: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与这条抛物线相交于P、Q两点,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和y2,求证:y1y2=-p2.

要求:以组为单位,适当变化条件或结论,得出新的习题,并给出解答过程(包括原习题)。

经过对问题的条件或结论适当变化,学生变化出如下一组习题(精选):

1.若直线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且交抛物线于两点P (x1, y1) 、Q (x2, y2) .

问:x1x2=-p2成立吗?(说明理由)

2.若以PQ为直径作圆A,求证:圆A必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3.若直线PQ过抛物线的焦点且倾斜角为α,与抛物线交于P、Q两点,求证:|PQ|=2psin2α.

4.若直线PQ过抛物线y2=2px的对称轴上任一点 (a, 0) ,并与抛物线交于两点P (x1, y1) 、Q (x2, y2) ,求证:y1y2=-2ap.

例2:设圆满足: (1) 截x轴所得弦长为2; (2) 被x轴分成两段圆弧,其弧长之比为3∶1.在满足条件 (1) (2) 的所有圆中,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最小时圆的方程.

让学生先分小组讨论,再用多媒体展示,得出的解法较多,通过归纳总结出有代表性的以下几种解法:

解法1:设圆心为(a, b);由条件 (1) (2) 得:2b2-a2=1;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得5d2=a2-4ab+4b2≥a2+4b2-2 (a2+b2) =2b-a=1,当且仅当a=b时上式等号成立,从而d取得最小值;由a=b与2b2-a2=1联立并解得a=-1, b=-1或a=1, b=1;由a2+b2=r2, r2=1+1=2易得r=;故圆方程为 (x+1) 2+ (y+1) 2=2或 (x-1) 2+ (y-1) 2=2.

解法2:设圆心为(a, b);由条件 (1) (2) 得:2b2-a2=1;把圆心满足的条件2b2-a2=1看作为双曲线2y2-x2=1;若直线x-2y=0平行移动至与双曲线2y2-x2=1相切,那么切点到直线x-2y=0的距离最短;设平行移动后的直线方程为x-2y+t=0;由x=2y-t代入2y2-x2=1并整理得2y2-4ty+t2+1=0;由Δ=16t2-8 (t2+1) =0解得t=±1;从而得x=-1, y=-1或x=1, y=1;即圆心为 (-1, -1) 或(1, 1);而半径r=,故圆方程为 (x+1) 2+ (y+1) 2=2或 (x-1) 2+ (y-1) 2=2.

解法3:设圆心为(a, b);由条件 (1) (2) 得:2b2-a2=1;则圆心

这种探究讨论交流过程,很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尝试由学生模拟高考题命制模拟试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我曾经以09年广州一模数学试题的形式为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各自命一份六个解答题的练习题组。命题的要求:(可查找资料用现成的题目,也可按要求自编)

1.命制一三角函数题,可结合向量,解斜三角形等知识,利用三角函数性质及恒等变形等,求三角函数值或三角函数解析式或图形面积或距离等。

2.命制一应用题,内容为线性规划或概率或统计等。

3.命制一立体几何题, (1) 求面积或体积,或求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等,最好是既可用几何法又可用坐标法; (2) 证明线线或线面或面面关系。

4.命制一解析几何题, (1) 要求用代定系数法求圆锥曲线方程; (2) 关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问题。

5.命制一函数题,考查到零点、导数等知识。

6.命制一有关数列、不等式的综合题, (1) 利用构建新数列或数学归纳法求数列的通项; (2) 利用放缩法求证有关的不等式。

从命制的结果看,离真正的高考题还相差甚远。但学生培养了积极参与意识、对考纲及考试要求的理解、对知识的刨根索源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了编制命题创新“成功”的喜悦。

除了上面所述的探究形式外,我还常采用“习题的分解与合成法”、“题组复习训练法”等展开探究交流,篇幅所限不一一介绍。如此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研究探索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养显著得到提升。

8.《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八

一、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德育目标和谐

“以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培养教育。中职德育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社会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教育指明方向,也是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在思想道德品质上应达到的目标。在和谐社会中,要求成员具有集体主义观念,有整体意识,有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民主与法制观念。加强中职德育教育需要进行“五爱”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品质教育。因此德育课程及其课内外教学活动要围绕这几方面进行,将德育目标的构建与课堂内外紧密联系,使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将理论价值的传输与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

二、将和谐德育目标渗透于教学之中,促进德育教学过程和谐

中职德育教育,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德育理论课程。一年级有《经济与政治》、《心理素质》,二年级有专业法制课,三年级有《职业道德》、《礼仪》等课;此外还有集会、竞赛、节日纪念日、团活动、主题班会等课外活动。根据德育目标和谐理念,要实现教学相长,实现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实现教学过程的和谐。

首先,教师应了解教育对象。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性格特点及家庭背景的前提下,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较好地交流、沟通,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运用要努力贴近学生学习水平和课程特点。如《经济与政治》课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课程的基础,它分为“经济部分”与“政治部分”。前者抽象性与理论性较强,后者学生在初中时就已接触。教师在设计该课程教学方法时可以依据“经济部分”与“政治部分”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经济部分”的“商品”、“价值规律”、“货币”等七章内容,可采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来授课。具体做法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1.把社会调查项目提前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小组(自由组合)为单位开展社会调查,并要求分析原因、提出问题、写出报告。

2.各小组就调查结果和报告在课堂上讨论交流;

3.教师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情况进行引导与讲授。

学生对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兴致很高,同时调查内容与理论知识联系紧密,所以在通过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的情况下,抽象的书本知识在他们心中不再晦涩难懂,而是演化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当再次回到课堂中时,师生就教学内容的探讨就不再是学生沉默教师一言堂,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人想说,人人能说”的热闹场景。

“政治部分”由于学生在初中对其中部分内容已有所接触,教师在裁剪的基础上,只需把《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作为课堂讲授内容。对于该节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听新闻,同时把自己最有心得的新闻用手抄报、漫画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在学习该节内容前对手抄报、漫画进行评比,优秀者给予奖励。由于学生通过新闻了解到大量的国内外事件,在学习这一节时,发言的欲望很强,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德育教育成功的关键。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是衡量德育实效的标志。德育课程教学内容枯燥,单凭教师讲授效果难以最佳,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个性特点和课程特色,设计出学生容易接受且易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学,那么枯燥、抽象的德育课也会变得生动、活泼。也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和谐,德育教育才具有稳定性、长效性的效果。

三、运用校内外资源,创建德育环境和谐

德育和谐发展,不仅要求校园内各部门的协同合作,还要求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只有营造这种德育大环境氛围,才能保证学生身心和个性、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校园内实施人性化管理,管理学生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内涵的人本思想,做到管理育人。净化校内环境,搞好班风、学风、校风建设,规章制度全面,管理严谨,教工队伍业务要精通,服务要优秀。校园文化生活要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健康开展,要适合学生个性特长,能增进团队精神,显示竞争意识,净化心灵,促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生活方式、共同价值取向。改善生活条件和教学硬件设备,创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校园生态氛围。

作为德育教师,在营造和谐的校内环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在班风与学风的塑造中,德育教师应事先了解学生情况,包括组织纪律、学习态度、思想动向等内容。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特殊情况应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交换意见,商量对策。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时,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各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哲学基础》课程 “正确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这一章节,教师针对学生在青春发育期个性强,在人际关系中不懂协调,同学之间早恋、吵架、打架,在家与父母有矛盾,男生多的班级卫生状况差等问题,可设计“个人、他人、社会关系的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处理”为主题的学习目标,学生可采取用小纸条无记名的方式谈看法,小组之间相互交换,教师选取较典型的个案,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澄清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认识的改变,促进行为的变化,在多次这样的教学活动后,班级氛围逐渐好转,一个有着良好班风、学风的集体逐渐诞生。

优化校外环境,主要利用家庭、社会等因素进行正面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德育素质提高。教师与学生家长定期联系访问,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要求家庭对学生言行进行正确引导;利用社会实习单位、实践调查、参观游览、公益劳动、参加招聘会等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劳动观,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形成辨别是非、勤奋向上、努力进取的优良品质。如在进行《心理素质》课程学习时,教师可请有关企业领导在学校开讲座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作为员工应如何调节好心态、如何较快地适应和融入到一个新团体中的方法;在进行《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时,可带领学生参观劳动力市场,现场感受社会就业形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可回请已毕业的校友来学校介绍求职经历及体会。笔者就曾经邀请过02级的一位学生介绍自己毕业求职、工作、继续教育的经历,学生听后反响很热烈,收到了教师在课堂上纯粹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德育教师开展德育教育与社会相联系的做法,有助于让学生知晓社会对人才在德育方面的要求,从而自觉地进行德育培养。

四、进行发展性评价,形成德育测评和谐

德育测评是对整个教育过程结果的检验、巩固与提高。它既是对学生德育教学实际效果的认定,又是进行再教育的依据。其和谐表现在评测主体全面性、评价客体综合性、评价形式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评价过程动态性等方面。

评价主体和谐。中职教育是开放性、社会化的教育。德育评价主体应有学校、社会等多方面人员,应是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包括学生本人、学生干部、各科教师、班主任参与评价,还应结合家庭、社会(实习实践单位、外来表扬、参与学校各部活动情况等)的评价,得出中肯的操行评价,做到评价的客观性与多极性。

评价学生的客体主要指学生对德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运用,又有日常品德行为表现。成绩有量化记录,也有分时段的定性评价,既有对学生进步行为的肯定,不足行为的督促,也有对发展趋向的鼓励,体现出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

评价方法和谐。德育教师在进行测评时应灵活适时地因材、因对象而异,不应抱着传统测评理念、手段和工具不放,要大胆尝试。如理论知识课要考试、考查结合,面试、口试、笔试并举,还可采取日常行为观察记录、调查访问、统计定性定量方法,针对学生不同群体特点还可进行分层分时段动态考核。根据对象特征,注意过程的发展变化,坚持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笔者在《法律基础》课测评时开展的“课堂说法”活动(由学生分组上台进行事先准备好的案例评说),从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书本知识的掌握及合作精神等方面,全面测评学生的德、知、情、意等水平。这种与传统的书面考试完全不同的测评方法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爱,他们不仅人人参与,乐在其中,同时还寄言希望“发扬光大”,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开展这样的活动。

《礼仪》课程评测可放在每一章节学完后进行,如在“礼节、礼仪”这一章节学完后,就可当场进行实践考试;“交谈礼仪”与”电话礼仪”则可让学生编情景短剧进行考试。这种与死记硬背截然不同的考试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而且还能通过考试加深印象并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哲学基础》课中笔者运用谈话法测评,即在每堂课结束后与3-5个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让学生介绍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或表达看法,甚至提出问题。教师根据谈话内容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指出问题并要求其改进。通过这种方法教师不仅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程度,实现测评的有效性;同时还能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爱好,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尚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2.麦曦.《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

3.教育部.《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

9.《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九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丰收时节,迎来了湖南省第四届“新课程新理念”中小学音乐教学竞赛活动,我有幸到现场进行观摩和学习。在短暂的四天时间里,观摩了一十七节中小学音乐课,以及听到了专家的讲评,这些都让我收获甚多,受益匪浅。在此,结合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与现阶段自己的音乐教学,针对在课堂中怎样行之有效的进行音乐教学,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在我的印象中,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对于一周一次的音乐课,可谓是翘首期盼。由于教学缺乏有效性,我们的学生往往钟情于流行歌曲的听与唱。怎么样的音乐教学才是“有效”的?湖南教科院音乐教研员薛晖老师在点评中就说过这样一句:“要唱学生喜欢的,有音乐性的。”所以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要做到有效,关键是:“关注学生”。

在“新课程新理念”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关注学生,总的来说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教、怎样学才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哪些教学方法、手段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有效的?哪些学习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音乐体验、情感变化和良好人格的形成?这些都是有效的进行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点着手。创设情境要新颖

教学情境,不仅能让人回味、体验真实生活中的情趣,而且使人产生与情境相对应的情绪,从而激活人的思维。置身于音乐情境中,听到对应的音乐,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等要素会更加敏感,音乐情境能“逼使”人去思考音乐与情境的联系、思考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来自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的彭大卫老师的《土家打击乐“司刀、铜铃”的音韵》这节课中,以一身土家人着装,土家语向学生问好作为上课的开端,让人眼前一亮。高中音乐与舞蹈选修内容第二单元第四课《街舞》一课中,在同学们欣赏完老师的一段激情四射的街舞之后,同学们的热情一下就激发起来了。音乐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有:故事或谜语情境、实物模拟情境、视屏或画面情境、声音或音乐情境、问题或对话情境、活动情境等,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同时针对教学内容更准确的选择有新意的情境,让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进入到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教学方法要恰当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其教学方法也是有多样形式的。

歌唱教学方法有听唱法、视唱法、还可由教师范唱范奏,并运用图片、教具及手势提示辅导学生唱好歌。如胡老师的《西风的话》中,歌词容易但歌谱有难度,学生能唱好歌词但却不熟悉歌谱,所以可以如果直接引入到歌词的演唱,重点放在声音的处理和情绪的表达会更好。器乐教学要避免机械枯燥的练习,教师讲解要简明扼要形象。彭老师在“司刀、铜铃”乐器教学中,给学生的跳了一段用“司刀、铜铃”表演的舞蹈,这样把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并且离学生们很远的乐器进行简单易懂又生动化,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欣赏教学不光采用欣赏法,还可以采用诗、文、图画等多种手段促使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综合与比较的方法也应贯穿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全过程。黎老师的《月光》中,在主题三的聆听中,请学生用颜色与图画来描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的学生用黑色:表示力量与冲击力:有的用金黄色表示怒火中燃烧,用上行的波浪线表示音乐情绪的高涨。这样让学生自主展开丰富的想像力,更容易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利于音乐素质的提高。

在学法中,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的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认为音乐教师要做的有如下几点:

(一)尽量将最美的音乐奉献给学生,在美的音乐的长期浸润中,使学生爱上音乐,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形成师生平等的意识,搭建学生自由表现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

(三)设计有争议的音乐问题,以引发学生不同意见的争论,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体验,解决音乐学习的问题。

(四)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关注学生的创造性的萌芽,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此切入加以激励、培养。

开展活动要精彩

活动的开展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

这一次的竞赛课中,最前沿的音乐教学理念我认为都贯穿在活动设计的环节中,总结了一下活动的形式真是丰富多采:有聆听、感受活动,有实践、体验活动,有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活动,有游戏、竞赛活动,有尝试、探究活动,有表演、创造活动等。有的创设的很成功,形成了一个个的“高潮”,不仅让在座的教师与评委拍手喝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老师的《街舞》教学中,选两名同学来进行“比拼”,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将街舞的基本动作和平常的生活联系起来,而且做得像模像样,跟随音乐自由发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解放,感受街舞自由奔放的乐趣,不失为一种成功活动的榜样。所以我认为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把握几个原则:

(一)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关注音乐的美;

(二)要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融于活动之中,通过活动学会知识,掌握技能;

(三)活动的设计要有艺术性、趣味性,活动的难度要有智力挑战的意义;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表现。

10.《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十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 分级教学 课程教学要求

论文摘要: 如何打破大学英语按部就班的教学组织模式,如何确保因材施教,满足不同起点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摆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背景、定义、指导原则、实施关键问题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引言

一方面,随着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学改革,近年来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显著提高,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也随之提高。部分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甚至已经达到或超过英语四级水平。番茄红素另一方面,大学新生中也有部分的体育和艺术类特长生,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番茄红素哪个好?学生。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差,部分学生甚至只有初中生的英语水平。

在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教育水平差异很大,目标和要求也有差别。这导致大学新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如果大学英语课程仍然对同一年级的学生实行同教材、同试卷、同要求、同进度和一刀切的政策,势必就会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水平高的学生会吃不饱,产生厌学情绪;水平低的学生则跟不上,同样会丧失学习兴趣。大部分过完四级的学生不想学习英语课程,没过四级的学生纷纷参加校外英语补习班,这样的结果是极大地浪费了大学的英语教学资源。客观实际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必须进行分级和个性化的教学改革,满足不同起点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1.分级教学的定义

分级教学可以这样定义:为进一步优化教学系统组织间关联和教学流程效率,提高教学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通过调整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资源配置,科学设计教学级别,并对教学系统实行动态、弹性管理,实现教学流程规范化、最优化和高效化。

2.指导原则

11.《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十一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学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智障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启迪,某些能力得不到补偿。特别是智障学生生存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提高,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智障学生学得很吃力、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智力启迪、能力培养,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其次是明确学习目标和所学的内容,教师要逐步引导智障学生知道自己学到什么,才会主动参与;最后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智障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反复、演示、实践操作等。如果教师在讲解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教学。

由此可见,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说,有效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首先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极力培养智障学生生存能力的概念。智障学生学会生存,将来融入社会大潮,首先必须尽量做到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是智障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某一个方面(学点儿知识)或某一个学科(音乐、手工)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提高智残学生生存能力,融入社会的发展上。

2.教学效益要着眼于学生学有所获。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注重教学效益过程与结果的测定与评价。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的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反思。为了提高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勤于钻研,不断创新,同时还必须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呢?”

二、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笔者把有效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以此来划分我们在处理每一个阶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解决行为的策略。限于篇幅,这里重点浅述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两种策略。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的解决行为,也就是通常说的“备课”,“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1.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注重实效性。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明确,不实在。有些教师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效果和学生行为的效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新课标中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2.针对学生实际,多种形式,注重针对性。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苦思冥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在备课课本上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主体是内容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课程,用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动手操作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操作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引导训练步骤等。

3.针对学生实际,勤于钻研,注重科学性。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研究重点放在“课程教学及其评价上”,而对备课的研究则相对忽视。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们认为备课研究应比教学研究更为重要,要列出专题进行研究,如“不同类型课备课形式”、“怎样才能备出特色”等,只有这样,一定会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

上一篇: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下一篇:党员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