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

2024-09-05

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共10篇)

1.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 篇一

三次科技革命

1.阅读下列材料(5分)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材料二 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对什么事件的评述?(1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出两例英国发生这场革命期间,其他国家和地区爆发的“伴随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资产阶级革命。(2分)

(3)材料二中说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请举一例证明。(1分)

(4)根据材料一你能得出什么结论。(1分)

答案: ⑴ 工业革命

⑵ 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⑶出门坐火车或蒸汽动力轮船等。(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

2.为迎接上海世界科技博览会,我区某校准备开展“学习三次科技革命,“勇攀科学技术高峰”的主题班会,小明做了如下准备,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关内容。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验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二: „„在电力的运用上,电报、电话、电灯、电梯、电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1页(共6页)影放映机等新兴电器相继问世,电报电话公司.电影公司等企业纷纷建立。

(1)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的电报、电话等新兴电器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就?(2分)

(3)两次工业革命都出现了新能源,促使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两个新时代,这两个新时代分别是什么?(4分)

(4)探寻第一、二次科技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及对我们今天现实生活的影响。(2分)

例如: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明了电子计算机,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大事。

(5)展望未来: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你准备如何迎接科 技发展大潮的挑战?(2分)

答案:(1)第一次——改良蒸汽机(2分);第二次——发电机(或内燃机)(2分)

(2)第一次科技革命:火车,今天最重要的长途运输工具,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2分)第二次科技革命:电灯,给千家万户带来了光明。(2分)(回答两次科技革命中的其他发明也可以,符合题意即可)(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迎接高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2页(共6页)新科技的挑战。(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

3.(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历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扣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1)材料一中“生产的革命”指什么?(2分)为什么说“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

材料二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 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2)材料二中的发明创造分别是哪种新能源和新动力的应用?(4分)

材料三 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鸟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3)依据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3页(共6页)答案要点:(1)工业革命(或第一次工业革命);(2分)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2分)(2)电力;(2分)内燃机。(2分)(3)环境污染。(2分)(4)认识: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不拘泥于以上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材料一:2010年上海举办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而第一届世博会是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它以工业革命成果为主要内容,1.7万参展者带来了大约100万件展品参展。

材料二:近年来,由于电力紧张,成都市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特别是2009年6月1日开始,成都电网负荷连续7次创历史新高,成都市电业局呼吁广大市民节约用电。

材料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发生的这场革命,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新型工业,推动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

(1)请写出一个能在伦敦世博会上参展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这次工业革命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

(2)材料二中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电是什么时候成为人类使用的能源的?被称为“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的是谁?从材料二你得到什么启示?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4页(共6页)(3)材料三提到的“这场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是什么?(4)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影响我们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你应该怎么做?

5.材料一:1851年,首届世博会在英国举办,展品有蒸汽机、火车模型、纺纱机等。

材料二: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电灯”成为此届世博会中最耀眼的“明星”。

材料三::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的主题是“太空时代的人类”。(1)材料一中的展品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电灯的发明者是谁?在电灯发明之前,我们的先人在黑夜采取哪些方法照明?

(3)在西雅图世博会上,出现的科技展品有哪些?这些展品展示的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比较上述科技革命的成果,想一想他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5页(共6页)6.材料一: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终于确立了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3课 材料二:不论是水力还是风力,都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水力机器必须建立在河流旁,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河流,而且水的的多少也受到季节的限制„„这样,人们开始研究可以提供更强大、更持久、更稳定、能在任何季节和地方使用的动力机器。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九年级上册第8课(1)材料一可以看出英国发生了两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强大、稳定、持久的动力机器是什么?它的出现有什么重要意义(1+2分)

(3)工业革命对我们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至少两点2分)作为青少年学生该怎么做?(1分)

⑷九上第二单元学习的主题是近代社会的确立和动荡,请你说出近代社会得以确立的原因和当时动荡的表现是什么?(3分)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6页(共6页)(5)当我们欢呼工业革命发明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充裕与精神上的满足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我们的天空不在蓝了,河水不再绿了,这告诫我们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2分)

答案:(1)工业革命(2分)

(2)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

(3)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在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2分)(4)重视科技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后就要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酌情给分(4分)

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善于抓住灵感等(2分)

九年级历史试题 第7页(共6页)

2.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 篇二

(摘自《智能建筑电气技术》1/4未完待续)

声光与互动———民众参与的节能

本刊讯:研究发现, 声光对生物具有引导性和心理暗示性, 运用声光科技的展现方式比以往静态的声光方式更易引起共鸣, 因此运用声光与人的互动相结合, 会收到更佳效果。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Odenplan地铁站出口处, 设置了一个互动音乐装置“Piano Stairs”, 该装置将地铁楼梯依照钢琴键盘次序铺设成黑白琴键, 通过踩踏阶梯的压力触发震动传感至信号采集器, 再经过信号处理转换为对应符号后, 将音频发送至播放系统。调查结果显示, 自从推出音乐阶梯后, 上下班时不少行人愿意选择爬楼梯来感受音乐带来的运动快感, 步行楼梯的民众比搭电梯的人多出66%。这种用互动形式吸引市民减少使用电梯, 多走楼梯大大减少了碳排放。类似的音乐楼梯在瑞典、智利等国家的地铁中也出现过, 主要是通过环保志愿者来完成的。

斯德哥尔摩Piano Stairs

3.推动人类发展进程的三次科技革命 篇三

现在,距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的日子更近了。

源自人类创新、创造,中动的世博会,自其诞生之日起,150多年来,推动着世界登上一个又一个文明阶梯。它是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肤色、不同民族可以充分共享的人类文明成果和共有的人文财富,承载着人类对未来的期望,启迪着人类的创新意识、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世界意识。

150多年来,世博会始终在回答人类文明在坎坷进步中无法逾越的一系列课题,直面人类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矛盾与困境。150多年前,首届伦敦世博会向世人呈现前所未有的工业文明美好前景;80年前,芝加哥世博会给经济萧条中的全球带来乐观心态;10年前,汉诺威世博会让“可持续发展”观念警醒世人。今天,当日渐变暖的气候可能导致全球百万物种濒临灭绝,作为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有义务、更有责任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我们期待着世界各国各地区以上海世博会为平台,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城市发展理念、探讨城市互动发展,探索更好的人居模式。

20lO年5月1日,让我们在黄浦江畔相聚。

[鞏固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电器的功率计算单位为“瓦特”,这是为了纪念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英国机械师瓦特。他的成就是()

A.发明水力织布机B.发明汽船

C.发明火车D.改良蒸汽机

2,第一届世博会于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在展会期间,最受参观者瞩目的是蒸汽机、水力织布机等新产品。它们的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最直接的联系()

A.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D.信息产业革命

3.现在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主要得益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人类进入火车时代奠定了基础

B.19世纪传人中国的汽船是以电为动力的交通工具

C.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为汽车的问世做出了贡献

D.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飞机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支持

4.目前一些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哪一技术的飞速发展密切相关()

A.航天技术B.原子能

C.生物工程D.计算机

5.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它们的相同之处是()

A.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D.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6.我国实施“863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教育事业B.增强国家科技实力

C.推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D.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二、材料分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英国正经历一场什么变革?这场变革的最主要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8.读图,回答问题。

(1)上图所示的交通工具分别起源于哪位发明家的什么发明成果?

(2)图中的交通工具与传统的人力、畜力交通工具相比,具有什么优势?

9.阅读下列材料:

1918年12月23日,美国人乔治开着汽车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拍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

亲爱的妈妈:

今晚我将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回家,与您共度圣诞佳节!

清回答:

(1)上述材料涉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科技成果?(至少写出两项)

(2)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请列举两个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3)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请淡淡你的感想。

参考答案:

一、1.D2.A3.A4.D5.D6.B

二、7.(1)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应用。(2)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8.(1)史蒂芬孙的“旅行者号”火车机车,莱特兄弟的飞机。(2)便捷、承载量大、舒适。

4.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 篇四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应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背景和情况,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和对世界经济结构及国际经济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2.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时,还应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学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结合自己的了解畅谈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以强化对科技革命的感受和体会,或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让学生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历史责任感,激励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科技革命博览会。

利用多媒体在短时间内展示出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图片,包括火车、轮船、飞机、汽车、电灯泡、电话、电脑、人造卫星等,请学生说一说展示了哪些发明,这些发明分别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些信息、资料可以发现人类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许多发明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

出示幻灯片:课题。

导入方式补充:

1.出示幻灯片:杨利伟。

提出问题:图中人物你认识吗?载人航天技术是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由此导入,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概况 :出示幻灯片材料,介绍二战期间军事科技的发展,如美国为计算炮弹弹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利用原子能技术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德国人制造液体燃料火箭用于空袭英国。战后,这些军事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5.专题八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篇五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专题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发展带来机遇,也引起了一系列共同问题,令人关注的热点:2008美国引发的金融次贷危机、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2010年海底、中国玉树大地震、中东暴力冲突等事件无一不牵动世人忧思,因此各地中考命题均以此从不同角度命题,切入本专题考点,从经济全球化的成因、特点、表现、影响以及发展中的对策等方面考查,因此关注时代热点,整合、梳理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知识内容尤为重要。【知识网络】

【主干知识整合】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革命 1.出现的原因:由于高新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得以确立。卷全球,跨国公司的推动等原因。

2.直接原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2.具体表现:出现了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求。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突出表现:国际贸易大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影响增大。4.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应用。3.当今经济格局的特点: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5.主要发明: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改良蒸汽机依存,相互竞争。汽船、火车机车等。4.全球化的影响:有利: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获6.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企业形式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术发展水平。有弊:它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成发达国家从经济上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从了强大的工业国。而使各国从全球化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国更穷的局面。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5.发展中国家的对策:一方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潮流,引进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3.主要领域:①新能源:电力、石油。②新机器:内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防范燃机、发电机。风险的有效措施,趋利避害。4.主要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电灯、内燃机;新式【专题感悟】 交通工具有:汽车、飞机等。1.从各地中考命题内容来看,本专题内容考查最为普6.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遍。从科技发展角度命题,多侧重于三次科技革命的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发明成果和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帝国主义过渡。命对生活领域影响考查最多,考点主要体现在对计算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机技术、空间科技、生物工程技术等问题的考查。1.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2.从美国等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角度命题最多,突出了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合作的主题思想。主要考点3.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影响、美国罗斯福新政特征4.主要发明和技术:核电站、宇宙飞船、地球卫星、等问题。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3.科技是双刃剑的主题思想命题,突出了科技的影5.主要特点: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特点。响。主要考点:科技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积极作6.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用以及科技的消极作用,如科技用于战争、环境污染、构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 资源减少、高科技犯罪等方面。

【注意】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能源的更新和时代变4.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热点命题切入,考查科技与迁。三次工业革命出现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电力、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与交流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石油、核能等,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电气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因此注意整合专题内容同时,要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注意历史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1.科技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 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推动 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技也涉及到战争问题、环境 问题、高科技犯罪、克隆人类等道德问题。

2.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课时作业】

【专题感悟】

1、题型总结:本专题在全国各地中考每年均会出现。主要题型为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

2、考点总结:主要靠点集中在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二三次科技革命对政治格局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考察学生对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的认识,考察学生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利与弊态度与看法。

6.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 篇六

(1)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①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源泉。

⑤ 科技自主创新能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增强自力更生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⑥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企业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① 企业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③ 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更好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④ 有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技能。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2008北京奥运会秉承“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请分析科技对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 科技是成功举办绿色、人文奥运的关键因素和有力支撑,为北京奥运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使科学技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以及产业化的发展。

② 围绕“绿色奥运”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重点开展了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这也是对世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具体贡献。科技的作用还体现在能更好地促进食品安全。

奥运安全保证方面采用的新技术,为观众提供便利的服务。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运动员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确保奥运食品安全,也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精神。(4)科技创新对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有何作用?

① 科技是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支撑,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根本动力。

② 科技有利于企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路子。③ 科技可以促进企业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④ 科技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5)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应该怎么做?

①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研发上也应该用市场来配置技术研发的资源。

② 加强宏观调控,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创新环境,提供相关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③ 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6)企业应怎样做到自主创新,提高经济效益?

① 科技进步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所以企业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② 实施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③ 企业要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素质,不断强化职工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④ 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依据。

①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党的先锋队性质的要求。体现了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统揽全局、深谋远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

② 政府应履行经济职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政府应履行文化职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采用高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应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③ 意义: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2)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政府在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 履行经济职能,统筹规划,制定扶持政策。

② 履行文化职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③ 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④ 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的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增加科技投入。【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①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怎样进行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②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体现时代精神。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④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⑤ 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⑥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⑦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我国国情,在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创新方法。

② 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树立创新意识。

③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正确地认识,又用正确地认识指导实践,不断进行自主创新。

④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行自主创新。

⑤ 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创新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⑥ 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⑦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引进吸收,更要自力更生,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⑧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①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③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④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源泉。

⑤ 科技自主创新能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增强自力更生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⑥ 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企业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① 企业是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③ 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更好的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④ 有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劳动者技能。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2008北京奥运会秉承“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请分析科技对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 科技是成功举办绿色、人文奥运的关键因素和有力支撑,为北京奥运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同时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使科学技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以及产业化的发展。

② 围绕“绿色奥运”建设和节能减排目标,重点开展了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这也是对世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具体贡献。科技的作用还体现在能更好地促进食品安全。

奥运安全保证方面采用的新技术,为观众提供便利的服务。运用科学技术帮助运动员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确保奥运食品安全,也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精神。(4)科技创新对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有何作用?

① 科技是企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支撑,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和根本动力。

② 科技有利于企业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路子。③ 科技可以促进企业采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④ 科技有利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5)建设创新型国家政府应该怎么做?

① 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研发上也应该用市场来配置技术研发的资源。

② 加强宏观调控,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创新环境,提供相关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③ 坚持对外开放,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坚持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6)企业应怎样做到自主创新,提高经济效益?

① 科技进步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所以企业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企业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② 实施管理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③ 企业要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素质,不断强化职工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④ 坚持对外开放,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依据。

①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体现党的先锋队性质的要求。体现了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着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统揽全局、深谋远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体现了党的科学执政。

② 政府应履行经济职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政府应履行文化职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采用高新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应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政府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③ 意义: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

(2)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政府在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① 履行经济职能,统筹规划,制定扶持政策。

② 履行文化职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重视科技人才培养,促进科技事业发展。

③ 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④ 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行政的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增加科技投入。【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①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 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怎样进行文化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①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② 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体现时代精神。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④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

⑤ 进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⑥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⑦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我国国情,在不同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创新方法。

② 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树立创新意识。

③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正确地认识,又用正确地认识指导实践,不断进行自主创新。

④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行自主创新。

⑤ 要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创新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⑥ 要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⑦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要引进吸收,更要自力更生,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⑧ 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7.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篇七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张璐

近日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慢慢回味作者在书中为我们展现的新世界,未来的宏伟蓝图逐渐在脑海中显现——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了日渐枯竭的化石能源,成为维系全球正常运转的核心动力,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产能装置,每座建筑都是一座小型发电机,除了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多余的电能进行储存并通过四通八达的能源共享网络回收至国家电网,四处已不见冒着污浊烟气的汽车和工厂,也不必担心过量的碳排放导致温室效应和极端天气,天蓝水清草绿,一派祥和的氛围„„想象着这些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场景,惊叹于作者高瞻远瞩、大胆创新的思维。

当今社会,石油和依赖于石油的现代工业,依然是全球化天平上最重的砝码。高企的油价、遍及大海和陆地的对石油资源的角力追逐,依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上演,石油无处不在地控制着我们的生活。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化石能源只能充足供应50年,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正在让地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地球正在凋零。而这,就是前两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现代社会。

而前两次工业革命还告诉我们,只有高瞻远瞩、抢占先机,才能引领世界变革,实现大国崛起。英国在18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率先完成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转变,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中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率先推动重工业变革,开创了电气时代,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进而推动整个世界格局的变化。

当前的中国,挑战与机遇并存。2012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国际关系日益复杂多元,不稳定因素增加,能源安全堪忧;2013年初,我国遭遇雾霾袭击,多城市PM2.5含量“爆表”。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中国发展提供契机,我们必须高瞻远瞩,推动科技创新,破解能源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中国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领先于世界。

中国要如何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在经济发展方面,持续发展经济,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这是新一届政府第一次提出经济发展的思想与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思想,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科学发展,全面提升中国国力的关键。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走自主创新道路。技术革命始终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动力。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主要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因此,积极主动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中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挥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科学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面向行业的基础共性技术推广应用,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尤其加强机制体制设计,重视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

研发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利用方式。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智能化供给,绿色、低碳、智能成为新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大量快速消耗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2012年消费能源36.2亿吨标准煤,日本消耗了7亿吨标准煤,德国消耗了6亿吨标准煤,但是工业产值的附加值比中国并不低多少,这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耗方式有问题。中国目前的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73.5%是转移到物化劳动的消耗。中国消耗了世界20%能源而只生产了世界10%左右的GDP,还消耗了50%左右的钢材、55%的水泥,消耗了大量土地、水资源,而产出率这么低,这说明中国改革创新、节能领域潜力巨大。因此,迫切要求中国推动能源资源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幅度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广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逐步削减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同时,要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把科学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上来,加快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加快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涵是信息技术创新,主要特征是产业智能化。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联系密切。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城镇化对信息化有推动作用,而信息化对城镇化也有带动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能够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信息产业提供需求,使信息化在城镇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信息化能够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素质,使城镇功能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带动城镇化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促进“四化”协调共同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意义重大。因此,要发挥好信息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加速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一要继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目前,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中国要紧紧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加速推进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开创科技含量高、管理机制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要找准以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在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流通等关键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三要利用信息化提升和整合城镇功能,在城镇市政建设、综合治理、交通运输、人口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引导城镇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加速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其通过不断强化面向客户的个性化研发设计、咨询规划、金融支持、供应链管理、在线监测维护等业务,构建柔性化生产方式,从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是中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真正的战略性产业来大力发展。从国际上来看,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企业层面看,产前的市场和定位调研服务,研发中的设计服务、创意服务、模具服务,生产中的工程技术服务、设备租赁服务,营销中的物流服务、网络品牌服务、出口服务,等等,都具有增强产品差别化和区分竞争对手的作用,从而强化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控制市场能力。同时,运输、电信、商业、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外部经济性,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的重要“中间投入”,以英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为16.71%,比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1.67%提高了10倍。

在教育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撑,高校教育应以时代发展为背景,加强对学生推行素质教育,高校教育首先要抓教育。新的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如何才能改造出、创建出一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有全新机制的教育机构。

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教学改革,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片培养高精尖人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当务之急。在育人观方面,其一,要加快育人观的转变:从“育分数”到“育人”。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德性高尚、善于合作、创新力强、社会情绪能力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其二,要加快学校观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回到大社会和大自然,培养人的亲自然情结,唤醒人的同理心;其三,要加快教师观的转变:从“传授者”到“学习者”,让学生带着个性愉快成长,享受学习、享受学校、享受教育;其四,要加快学习观的转变:从“书本学”到“网络学”,树立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实现分散合作学习,促进人的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树立正确的教学观,确保教学与时俱进。首先,要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我们需要建立综合化的、整体的、整合的教材内容体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真正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其次,要加快数字化的整合与开发。要加快对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树立数字化资源的整体观,注重内容的综合和资源间的整合,防止资源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最终,形成系统的、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再其次,要加快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另外,要积极整合教材内容,改变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8.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邓德隆 篇八

定位:第三次生产力革命

“马克思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深刻地指出了,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也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大哲学家李泽厚如是总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

从唯物史观看,我们终于明白,赢得二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邱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弗雷德里克·泰勒。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掀起了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生产力革命,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二战期间,美国正是全面运用了泰勒“更聪明的工作”方法,使得美国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这才是二战胜利的坚实基础。

欧洲和日本也正是从二战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到泰勒工作方法的极端重要性。两者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爱德华·戴明,引入了泰勒的作业方法,这才有了后来欧洲的复兴与日本的重新崛起。包括1980年代崛起的“亚洲四小龙”,以及今日的“中国经济奇迹”,都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一次生产力革命,本质上都是将体力工作者(农民)的生产力大幅提升(成为农民工)的结果。2009年12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农民工这个群体形象作为封面人物,其标志意义正在于此。近几年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也揭示,农民工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一直高达60%。

泰勒的贡献不止于此,根据唯物史观,当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生产力得到发展后,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也将得到相应的改观。在泰勒之前,由于工业革命的结果,造成了社会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对峙。生产力的发展,体力工作者收入大幅增加,工作强度和时间大幅下降,社会地位上升,由无产阶级变成了中产阶级,并且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前者的“哑铃型社会”充满了斗争与仇恨,后者的“橄榄型社会”则相对稳定与和谐——体力工作者生产力的提升,彻底改变了社会的阶级结构,缔造了我们所说的发达国家。

体力工作者工作强度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因此相应延长。加上工作时间的大幅缩短,这“多出来”的许多时间,一部分转向了休闲,更多的转向了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催生了一场更大的“上层建筑”的革命——资本主义的终结与知识社会的出现。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社会。同样地,知识社会的趋势,从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展开。目前,体力工作者在美国恐怕只占10%左右了,剩下的都是知识工作者。德鲁克预计,这个社会转型要到2030年才能彻底完成。

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知识社会的来临,催生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核心著作是《管理实践》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让社会容纳如此巨大的知识群体并让他们创造绩效成为可能。

在彼得·德鲁克开创管理学之前,全世界能吸纳最多“知识工作者”的国家是中国。中国自汉代以来的文官制度,在隋唐经过科举制定型后,为整个社会打通了从最底层通向上层的通道。这不但为社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为人类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国领先于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无论怎么说,中国传统社会能被吸纳的知识分子,毕竟只占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清朝时,中国大概每年还能吸纳两万名左右,而美国以同等的人口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高达百万以上,再加上许多在职的人通过培训与进修,从体力工作者转化为知识工作者的人数,就更为庞大了。特别是二战后实施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案》,几年间将二战后退伍的军人几乎全部转化成了知识工作者。如果没有管理,整个社会将因无法消化这么巨大的知识群体而陷入危机。

通过管理,提升组织的生产力,我们不但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群体,甚至还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增知识工作的需求。不象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是以个体为单位来研究并予以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知 识本身并不能实现产出,他必须借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或者说具有特定功能的社会器官)”来利用他的知识,才可能产出成果。正是德鲁克的管理学,让组织这个生产单位创造出应有的成果。

管理学的最大成就,可以将二十世纪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进行审视。二十世纪前半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血腥、最为残暴、最无人道的半个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段内居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为专制独裁及大规模高效率的种族灭绝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反观二战后的二十世纪下半叶,甚至直到二十一世纪的2008年金融危机为止,人类享受了长达六十多年的经济繁荣。虽地区摩擦未断,但世界范围内大战毕竟得以幸免(原本,冷战有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背后原因,是通过恰当的管理,构成社会并承担了具体功能的各个组织,无论是企业、政府、医院、学校,还是其他非盈利机构,都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时让知识工作者获得成就和满足感,从而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二十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二十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得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二十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象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正如泰勒的成就催生了一个知识社会,德鲁克的成就则催生了一个竞争社会。任何一个社会任务或需求,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全球展开争夺。不同需求之间甚至还可以互相替代,一个产业的革命往往来自另一个产业。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毛泽东有《读史》词:“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人类自走出动物界以来,几十上百万年中一直处于“稀缺经济”的生存状态中,这也是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是“阶级斗争”与“计划经济”的根本由来。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由于管理的巨大成就,人类居然可以象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中一般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特劳特“定位”

选择的暴力

为此,全球的经济学家们使尽浑身解数建议政府如何刺激人们消费。而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刺激下更显无所适从。特劳特在《什么是战略》开篇中描述说:“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或美国汽车生产的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等共300种车型中挑选。”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胜出竞争赢得顾客选择,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这就是定位理论中著名的“二元法则”。(杰克·韦尔奇1981年上任通用电气,就是运用了这一法则,将不属于“数一数二”的业务关停并转,而不管其盈利有多么丰厚。此举使百年通用电气因获得了顾客心智强大的选择力量而再续传奇,也为韦尔奇赢得了“世界第一总裁”的声誉。)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品牌的消失,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购并浪潮的根本力量。尽管迄今为止购并的成功率并不高,带给被购并对象的创伤很深,给当地社区的冲击也很大,但受心智中品牌数量有限的影响,全球性的并购浪潮还将愈发汹涌。特劳特先生预见说,与未来几十年相比,我们今天所处的竞争环境仍像茶话会一般轻松。

选择太多与心智有限,给组织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紧张与危机,因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在组织本身,而在组织之外的社会成果。当组织的成果因未纳入顾客选择而变得没有意义甚至消失时,组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动力。这远不只是黑格尔提出的因“历史终结”带来的精神世界的无意义,而是开篇所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关乎社会存在的根本柱石发生了动摇。德鲁克晚年对此深表忧虑:

我们已经进入组织的社会,所有组织的共通点,这或许多多少少是第一次有共通处,就是组织的成果只限于外部„„可是当你去看现今有关于管理学的著作和思想,包括我所写的一切,其实我们只看得到内部,不管各位举出哪一本早期的作品,例如我写的《管理实践》,或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讨论战略的著作,都是一样。那些都是从外表观察。但实际上讨论的都是组织内部的事情。因此,如果你想要了解管理是怎么回事,管理在做些什么,就必须从外在的成果入手„„何为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是非常简单的主题,只是目前我已经对它研究了好一阵子,问题却愈来愈糟糕,愈来愈复杂。所以我希望各位,在我语意不清时能够原谅我,因为我知道有些领域我说不出所以然,我也还没有研究透。(2003年《杜拉克跨世讲堂》283页 重点为本文作者所加)

事实的确如此,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货架上躺着的80%以上的商品,因为对成果的定位不当而成为没有获得心智力量的、平庸的、同质化的品牌。由此反推,这些平庸甚至是奄奄一息的品牌背后的组织,及在这些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他们的生存状态有多么的令人担忧——这必将成为下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根源。

新生产工具:定位

在此背景下,为组织准确定义成果的新生产工具——定位(positioning),在1969年被杰克·特劳特发明出来,掀起了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在谈到为何选择“定位”一词来命名这一新工具时,特劳特曾说:“《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是针对敌人(竞争对手)确立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这正好是定位要做的工作。”在顾客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最具优势的位置(position),从而使品牌胜出竞争赢得优先选择,这就是企业需全力以赴抵达的成果,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唯一理由。正如德鲁克在评价泰勒“四步工作法”时说:“泰勒的方法听起来没什么了不起——有效的方法常常如此。其实这套方法花了泰勒整整20年的时间去试验,才整理发展出来。”这段话用来描述特劳特与定位同样适用。

定位四步法

为验证与发展定位,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阿尔·里斯也花了二十多年,在具体运用上刚好也是四步工作法:

第一步,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这与德鲁克在回答管理第一问“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时问的 “我们的顾客是谁,顾客的价值是什么” 相反,因选择的过多,心智的有限,决定了经营方式已从顾客导向,转向了竞争导向。)

第二步,避开竞争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第三步,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第四步,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详见丛书系列之《与众不同》)。

品牌成主体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力。第二次革命,是通过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力。第三次革命,是通过特劳特发现的定位(核心著作是《定位》和《商战》,读者应该先从这两本著作开始学习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力。第一次生产力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二战后达至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第二次生产力革命,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从即便是通用汽车的高管(当时最成功的管理者)也不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就是管理,到如今管理学院遍布全球,管理革命已大体完成。第三次生产力革命,至今已蕴酿了四十年。从这套系列丛书中,读者可以发现关于定位的系统知识与实践检验都已相当完备,定位也不止是“最具革命性的营销观念”(菲利普·科特勒语),还是战略的核心,“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迈克尔·波特语)。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三十年里,人类将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运用定位这一新工具“由外而内”地为自己建立品牌(个人如何创建品牌详见丛书之《个人定位》),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先选择。并非偶然,德鲁克去世前不久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看法:

“你会讶异于定义成果有多么困难”,“今日各商学院最大的缺点之一,就是以为成果很好辨别,另一个缺点是,迄今我们仅是由内而外去看管理,尚未开始从外而内去看待它。我有预感,这将是我们未来三、四十年的工作”(2003年《杜拉克跨世讲堂》284页)

夺取“心智资源”

社会的价值观、财富观,也必将因此而大幅改变。组织最有价值的资源固然不再是土地与资本资源,但也不是人力资源、知识资源了,这些资源没有消失但其决定性的地位都要让位于品牌所代表的心智资源。没有心智资源的牵引,其它所有资源都只是成本。联想最大的资源并非柳传志先生曾认为的“元庆们”,而是联想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居了电脑的定位,联想成了顾客心智中电脑的代名词。百度最大的资源也不是“李彦宏们”,而是百度这个品牌本身,因为它在顾客心智中占居了“搜索”的定位,百度就是搜索的代名词,百度因此拥有搜索这一心智资源。可口可乐的“元庆们”“李彦宏们”是谁,没有多少人知道,但不妨碍可口可乐几十年来都是全球第一品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几十年都持有其股票,是因为可口可乐这个品牌本身的价值,可口可乐就是可乐的代名词,这才是巴菲特最看重的内在价值以及“深深的护城河”。

衡量企业经营决定性绩效的方式也从传统的财务赢利与否,转向为占有定位(心智资源)与否。这也解释了为何互联网企业即使不赢利也能不断获得大笔投资,因为心智资源(定位)本身就是成果。历史上,新生产工具的诞生,同时会导致新生产方式的产生,这种直取定位(心智资源)而不顾赢利的生产方式,是由新的生产工具带来的。这不只发生在互联网高科技产业,实践证明传统行业也完全适用。随着第三次生产力革命的深入,其它产业与非营利组织将全面沿用这一新的生产方式——第三次“更聪明的工作”。

定位激发品牌生产力

不止是新创企业,即便现有组织的同一个品牌,在其他任何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定位的调整,生产力的差距可以惊人之大。最有名的例子,是IBM通过重新定位为“集成电脑服务商”,从而走出连续巨亏的困境,重获辉煌。西南航空通过定位为“单一舱级”,成为美国最赢利的航空公司,单其一家的市值,超出其他三家资产规模大得多却定位不当的航空公司的总和。宝马通过定位为“驾驶”,从而充分利用了奔驰在顾客心中强势(尊贵)中的弱点(移动不方便),结果从濒临破产的品牌变为风行世界的强势品牌。百事可乐,也是利用可口可乐强势(可乐发明者更“正宗”)中的弱点(父祖辈在喝),界定出自己的新一代“年青人可乐”的定位,从破产边缘走出一条光辉大道。云南白药创口贴通过“有药好得更快些”,重新定位强势品牌邦迪的战略性缺点(无药),从而反客为主成为了领导品牌。

定位提升运营绩效

当定位明确后,几乎可以立刻识别出企业投入中哪些20%的运营产生了80%的绩效,从而通过删除大量不产生绩效的运营,及加强有效的运营而大幅提升生产力。王老吉的实践证明(见丛书《2小时品牌素养》——详解王老吉成功之道),无论哪一年针对定位来检索内部运营,总是能发现不少与定位要求不合的运营,也同时存在对定位机会投入不足的运营活动,通过加强后者和删除前者,王老吉在投入并不比竞争者更大的前提下,释放了惊人的生产力,短短七年内,从1个亿突破到了160亿,而且仍在高速成长之中„„ 定位客观存在

事实上,已不存在要不要定位的问题,而是要么你正确、精准地定位,要么你就在错误地定位,从而根据错误的定位配置企业资源。这一点与管理学刚兴起时,管理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管理很类似。所以,企业常常在不自觉中破坏已有的定位。当一个品牌破坏了已有的定位,或者企业运营没有遵循顾客心智中的定位来配置资源,则不但新投入顾客不接受,反而将企业巨大的资产浪费,甚至使企业毁灭。读者可以从本系列之《大品牌·大麻烦》一书中看到诸如AT&T、DEC、通用汽车、米勒啤酒、施乐等等案例,它们曾盛极一时,却因违背顾客心智中的定位而由盛转衰,成为惨痛教训。在中国,从长虹,到春兰,到TCL莫不如此„„

所有组织都需要定位

定位与管理一样,不止适用于企业,还适用于政府、医院、学校等各类组织,以及城市和国家这样的超大型组织。一个岛国——格林纳达,通过从“盛产香料的小岛”重新定位为“加勒比海的原貌”,引来了游客无数,从而使该国原本高达30%以上的失业率消失得无影无踪。目前,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景区都因定位不当而生产力低下,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破坏独特文化价值的事正大面积普遍性地发生„„

结语:伟大的观念

第三次生产力革命将会对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产生何种积极的影响,现在谈论显然为时尚早,也远非本文、本人能力所及。但对于正大踏步迈入现代化、全球化的中国而言,则意义非同一般。李泽厚先生在他的《文明的调停者》一文中写道:

有学者说,中国要现代化,非要学习基督教不可;也有学者说,要有伊斯兰教的殉教精神。我以为恰恰相反。注重现世生活、历史经验的中国深层文化特色,在缓和、解决全球化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在调停执著于一神教义的各宗教、文化的对抗和冲突中,也许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所以我曾说,与亨廷顿所说相反,中国文明也许能担任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冲突中的调停者。当然,这要到未来中国文化的物质力量有了巨大成长之后。——(《杂著集》391页 三联书店 重点为本文作者所加)

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物质力量的强大,中国将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调停者。李泽厚先生还说:

中国将可能引发人类的第二次文艺复兴。第一次文艺复兴,是回到古希腊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充分肯定人的感性存在。第二次文艺复兴将回到以孔子、庄子为核心的中国古典传统,其成果是将人从机器的统治下(物质机器与社会机器)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丰足的人性与温暖的人情。这也需要中国的生产力足够发展,经济力量足够强大才可能。

这正是中国的挑战,大潮奔涌,短短的几十年里,迫使我们要转千弯,翻千浪,去走完西方走了一百五十年才走完的路——从而怎么办?我们必须要同时利用好这三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来推动历史前进,为中国继而为人类开创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奠定基石。

9.第三次专题讨论发言提纲 篇九

在全党全社会的新形势下,总书记提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的重大举措。近期参加制冷站党支部组织的与供电站党支部进行班组建设和用电技术交流,与空调站党支部多次座谈确定高负荷期运行模式,与清华大学及设备厂家进行技术座谈研究和解决设备运行效能问题等等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交流学习讨论,我对如何干好本职工作有了更加深切的体会,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要始终把理想放在心中,把群众放在心中,把工作放在心中,在“强化宗旨意识 服务人民群众”专题讨论中,党员干部也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充满真情实感,我也谈谈我的一些感想。

第一、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第一职责,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服务工作中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欲、慎独、慎微,管得住手脚、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作为制冷站四班组班组长,在工作中我首先要以合格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为带动和影响身边的同志。我深感肩头的担子重大,深知班组工作的形象关系制冷站党支部工作的整体形象,我们应该有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形象意识,从本职岗位中真正体会“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的意义和要求。

第二、在工作中,坚持不懈加强个人的理想信念学习和教育。一个人没有信念,就会迷失方向;信念,是一盏路灯,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使人不迷失自我;信念,更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而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更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政治灵魂,是思想行为的“总开关”。因此,在工作中必需时刻注重学习和自我教育,通过现代信息社会的多种媒体进行学习,通过具体工作实践学习,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密切联系群众。

第三,要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秉持着这一宗旨,我们党才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取得了执政党的地位和局面。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强化宗旨意识,始终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我认为,无论什么工作,我们党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群众。作为民航工作中的一员,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多听取用户单位和旅客意见,多设备厂家技术工程师交流讨论,多采纳班组员工的建议,提升自我设备管理水平,所有工作的目标就是服务在航站楼南来北往的旅客和主场单位,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空调,在工作中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勤奋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企业忠诚,用自己的经历播撒希望的种子,树立美好的理想。

总之,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增强服务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根本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实践活动精神。我们必须足够重视,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是形式化、走过场,而是密切联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地健康开展。

10.辛亥革命专题 篇十

2009年10月01日 07:05: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风雨一甲子,辉煌六十载。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自己的60岁生日。

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不计其数,我们无法全部罗列出来。能列举出来的成就,往往是最直观的,而一个国家更重要的成就,则体现在制度、文化、观念和国民心态的进步上,这些是难以用语言简单表述的,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知,在细

节中体味。只有生活在其中并从过去走过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这

60年的分量和翻天覆地的意味。

60岁,对一个人来说已开始步入老年,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却正值青春。因为,我们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向青春祖国致敬。沐浴在你的阳光中,在你伟岸身躯的庇护下,我们享受着发达的工业文明,能充满自信地面对世界,敢于梦想,并能自由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才华用在最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物上。我们深深地明白,没有一个强盛的祖国,就没有国民的幸福安宁,经受过屈辱和磨难的中国人,对此更有切肤之痛。我们对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和社会的进步充满自豪和喜悦,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

向青春祖国致敬,向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致敬。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是这些人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他们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在探索中总结经验,栉风沐雨不辞辛劳,甘愿为了国家牺牲个人利益,甘愿承受改革的阵痛,从而才创造出今天的发展奇迹,让今天正在成长的这代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个风华正茂的国家,不用再吃前辈们吃过的苦,不用再流前辈们流过的泪。

向建设者们致敬,向他们的青春致敬。他们中的很多人如今已经老去,他们也曾像今天的我们一样风华正茂,他们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国家,用青春托起了共和国的辉煌。从某种意义上讲,新中国6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青年站在时代前列、用青春谱写辉煌、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历史:他们开展突击竞赛,他们组成垦荒队到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们歌颂青春万岁,他们为恢复高考而欢呼,他们引领人生价值大讨论,他们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最强音,他们在四化建设中建功立业,他们开创志愿者服务先河。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是几代人用青春铸就而成的。

60年斗转星移,60年新老更替。如今,接力捧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青年身上,我们将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青春的祖国,正在向我们的青春发出召唤。作为时代的主人,我们责无旁贷,必须积极地回应这种召唤,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实现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是的,我们责无旁贷。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我们这一代青年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积累打下的基础,改革取得的成就,开放扩展的自由,使我们成长在一个丰裕、开放、伟大的时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不能仅仅趴在前人创造的成果上坐享其成,不能躺在前人的辉煌上虚度青春,而是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努力创造新的发展空间。有着这么好的发展起点,我们也更有理由创造出比前人更加辉煌的成就。

国家的命运与青年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每一代青年有每一代青年的使命。如果说一百年前中国青年的使命是救亡图存,60年前是建国大业,30年前是改革开放,那么今天,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并非每一代人都被赋予了这样伟大的使命,我们适逢其时。

是的,我们责无旁贷。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被一些激情燃烧的青春故事所感动和震撼?那些仅仅关注小我、自我的青春,是很难让人感动的,只有一个人把自己的青春与他身处的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青春与国家的青春联系起来,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这样的青春才更有意义。青春的豪情只有在时代潮流中燃烧,才能汇聚成推动历史进步的强大力量。也只有这样,当我们将来回望自己青春的时候,才会无怨无悔。

是的,我们责无旁贷。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取得了让世界惊叹的伟大成就,但我们也深知,今后仍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日益逼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意味着青年一代必须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确保社会的持续进步;发展不协调、不科学的问题还很突出,这意味着青年一代需要付出比上代人更多的补偿;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青年人创造力和发展韧性的竞争上——要想保持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兴盛,需要中国青年时刻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60华诞,新中国正值青春盛年,青春的祖国需要青年活力的滋养,需要青年人的激情、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每每读到《少年中国说》中这段文字,我们总会被梁任公当年对年轻人热烈的赞颂所感染,总会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是啊,还有什么能比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更能够表征国家的活力和竞争力?

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只要我们将自己的青春融入祖国壮阔的发展洪流之中,将来,我们就一定能享受到被下一代人致敬的荣耀。(中国青年报社论)孙亮:唤醒青年学者的使命意识

从学术史的谱系来讲,学者天命的讨论在古今中西都不是个新鲜的话题。比如西方学者费希特曾著《论学者的使命》,认为学者应该“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学者自身的“生命”和“命运都微不足道”,学者“是真理的献身者”,“为它服务”,“必须为它承做一切,敢说敢做,忍受痛苦”。在中国,则有宋代理学宗师张载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此成为世代学人的警句。

既然,学者的天命这一命题本身在当今的学者面前已经十分明显,那么,继续地耗费纸张去追问学者的天命是什么,其实不过是无意识地将问题遮蔽了。现在紧要的问题是如何唤醒青年学者的使命?这当是学术界的首要任务。

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抛弃中国学术“悲观主义”的情怀,客观地检视学者使命缺失的原因。大哲学家黑格尔如下论断具有较深的启示意义,他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其实,这里“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就是学者应该去努力探寻的“真理”,一种为知而知的天命。但是“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却让学者淡忘了这些。这就是关键。那么,今天哪些利益干扰了正常的学术,致使学者的自我堕落呢?

今天,学者的形成是由固有的体制塑造出来的。从一个在高校里从事学习的人转为一个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其实最大的转换是“学生”到“学者”的转换,这是一种职业的转换。这样的“研究者”在向神圣的“学者”迈进的时候,当下不可避免地受到谋生与职业规划的双重压制。

客观地讲,唤醒学者的“使命”应该有外部的环境与内在的学者自我意识。对于后者,正如前述学界讨论较多,而前者则较少涉及。既然我们已经粗浅地认识到外部环境对于当前学者使命的缺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则应该积极地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解决。这里不揣浅见,抛出几条,就教于方家。

首先,正常的选拔用人机制。这一代的学人应该有续接中国学术传统的使命感,以此培养新一代的学者。今天的用人机制中,“唯出身论”与“唯关系论”盛行。“唯出身论”表现在当今的高校教师招聘中,以是否本硕博均为“211”、“985”以上的院校为标准。“唯关系论”则表现于完全靠人脉选拔与储备人才。前者虽能保证师出名门,但优秀的学者储备人才往往并非循规蹈矩地按照教育体制谋划人生。后者,则本身就玷污了学者的本色。

其次,良好的学者培养机制。在一个科研院所中,青年学者的生存境遇与发展空间往往是存在困难的。如何能够在青年学者的发展空间上大做文章,鼓励青年学者的同时,能够给青年学者以更多的机会,这是至关重要的。老学者能够以一种担当意识,肩负起为民族培养后学的历史使命感,推动青年学者的培养工程。

再次,健康的学术氛围营造。在中国有一个“述而不作”的传统,在今天则完全相反,有的老学者以此来训诫青年学人,告诫其要好好读书,不要写文章,而自己却把持着国内的重要刊物,只要活着就一直写下去。这种学术环境存在着严重问题。而这些又直接引起了国内诸多起学术造假事件。学术界的腐化已经致命地打击了青年学者对于学术的“敬畏之心”。

最后,解决学者的生存困境。当然,中老年学者在目前的时代应该说都解决了生存的困境。但从当前青年学者的生存状况来看,住房、成家等常规生活之事他们已无力解决。所谓学者“使命”完全靠一种“清教徒”似的说教表述为“甘愿寂寞”,“坐得冷板凳”可能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罢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青年学者的生存困境,使其踏上“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做一切,敢说敢做”的“为学”道路,将是迫切的现实课题。

按照费希特的说法,学者的本分“就是把这个时代和后代的教化工作担当起来:从我的工作中产生出来各代人的道路,产生出各民族的世界史”,中国能否产生出这样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应该在关注学者内在的自我天命意识之外,还要重视能够激发学者使命意识的外部环境。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博士)

近百年前,陈独秀给青年提出的六条思想行为原则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无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可曾记得1919年5月4日这个历史性的日子?可曾记得在北京******前聚会的3000多学生?又可曾记得那“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一幕?

是的,这就是伟大的五四运动。

86年前的今天,3000多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卖国的二十一条”、“誓死收回青岛”、“拒绝合约签字”等口号,游行示威、激慨万分的学生们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

这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伟大的爱国运动,思想解放的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发展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翻开历史的史册,每一页光辉的史迹无不透视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古有屈原、伍子胥为了祖国的安危悲痛欲绝,毅然以死殉国;王昭君、文成公主为了祖国的安定,远嫁他乡,和异族人生活在一起;张衡、祖冲之刻苦学习,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孜孜不倦地开拓进取,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业绩……

“五四运动”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相结合的一个交汇点。在“五四运动”精神的感染下,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尽艰辛地求索,创造了令人赞叹的光辉业绩。

在长征时期,无数热血青年报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翻雪山,走草地。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中华儿女住窑洞,吃粗饭,把荒芜的南泥湾建成“陕北的好江南”。董存瑞舍生炸碉堡,黄继光以死堵枪眼……

五四运动点燃的革命火炬已经传到当代青年手中,五四先驱振兴民族的崇高理想,将通过当代青年继往开来。我们更加要勤奋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然而,如今我们优秀丰富的民族精神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世界,文化的更新率无比之快。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显得那样苍白,新一代有些人已不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是何许人也,这无疑是可悲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正确的方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不可磨灭的,也是决不允许被磨灭的。

上一篇:创业励志总结语段下一篇:高考等差数列经典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