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办法

2024-07-04

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办法(精选5篇)

1.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办法 篇一

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成果要求

1.必须是自课题审批通知书下达日起课题组成员完成的课题研究成果。其中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必须注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类别”和“课题批准号”。

2.课题主持人必须有独立完成或署名列第一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第一、第二课题组成员必须参与课题主体研究成果的撰写。

3.课题研究成果或为相关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政府等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或直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或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转化、推广、应用。课题组要提供真实可靠的佐证材料。

4.省重大课题:单独组织成果鉴定会。服务决策的课题研究至少有1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或决策建议等成果被地厅级以上部门采纳和应用(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5篇系列论文;指导实践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在地市或同类院校内初步应用推广(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5篇系列论文;理论探索的课题研究,至少完成1部学术著作,在核心期刊至少公开发表5篇系列论文。对于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承担的课题,标准可适当降低。

5.省重点课题:服务决策的课题研究至少有1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或决策建议等成果被县处级以上部门采纳和应用(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3篇系列论文;指导实践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在县域或院校内初步应用推广(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3篇系列论文;理论探索的课题研究,至少完成1部学术著作,在核心期刊至少公开发表3篇系列论文。对于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承担的课题,标准可适当降低。

6.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服务决策的课题研究至少有1项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或决策建议等成果被上级有关部门采纳和应用(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2篇系列论文;指导实践的课题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初步应用推广(提供证明),至少公开发表2篇系列论文;理论探索的课题研究,至少完成1部学术著作或公开发表3篇以上系列论文。对于中职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承担的课题,标准可适当降低。

2.课题结题鉴定成果概况(体例) 篇二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12规划课题鉴定成果概况(体例)

课题名称: 农村学习困难学生错误归因及矫正课题类别:E-心理健康教育课题批准号:DX(2010)G0208课题负责人: 于万云所在单位: 定西市临洮县太石镇龚家大庄学校课题组参与人员:于万云谢亚梅杨振龙师文海

杜娟江卫忠王彩霞梁宙荣

一、研究背景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山区九年制学校,学生全部来自贫困山区,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住宿在学校,大多数学生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还有很多学生是单亲家庭。我校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学习困难学生占很大比例,如何帮助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找回自信心一直是我们这些老师最最关心的。我们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对于形成自己学习困难的错误归因就是其中之一。

二、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我们的课题研究对象为山区农村学校小学中高年级到初中学龄段学生。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于薄弱环节。依据新课程标准确立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等理念。义务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教无类”,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思维、生理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为核心的学习习惯培养。我们重点研究农村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对学习的归因以及面临的学习障碍,从一个新的角度——学习失败后的归因,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研究,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心理负担,走向成功。虽然我们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可以为其他人对这一类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也提高我们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力和解决能力。应该说我们这个课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课题主要任务:本课题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本”,以新课程理念、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精华,充分挖掘、探讨农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失败归因,并就其中的错误认识的归因寻找一些策略,通过改变其错误归因,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业,树立信心,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负担走向成功。

课题次要任务: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提升教师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能力;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以研提升教,激发全体教师焕发活力,使教学更精彩。

三、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心理问卷调查法、书信谈心法、访谈法等。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从2010年3月到2012年3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研究方案,开题实施阶段。组建课题领导小组,确定科研课题,拟定、论证课题研究方案,主研人员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和方法的培训。

第二分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2月),研究准备阶段。收集、汇编、学习资

料,组织主研人员学习理论,提高主研人员的素质,组织主研人员考察,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概况。

第三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0月),深入研究阶段。

1.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现状,师生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困惑与期望等;统计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2.确定课题的突破方向,拟定实施措施。

3.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全面落实研究内容和措施,开展专题研讨会师生书信谈心、个别访谈等方式,验证实施矫正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归因的具体策略。

4.撰写科研论文,收集优秀教案,整理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结题阶段。检测研究效果,整理课题研究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将课题研究资料汇编成册,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组的研究汇报,接受专家评估,作出课题研究结论。

四、研究的内容

1、借鉴各种教育书籍、网络、报刊杂志中相关理论和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在学习困难学生失败归因方面已有的先进理论、经验。

2、了解农村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及现状。

3、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深入实际,严格设计心理问卷。我们课题组分别在2011年4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归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2012年元月对学生学习障碍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准确了解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归因,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了解了农村学习困难学生对学习失败的自我认识,并从中找到错误的心理归因,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五、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回顾两年来的研究工作,我们的课题取得了一定成效,课题研究带来的成果让大部分老师内心感到欣慰。我们课题组分别在2011年4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归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2012年元月对学生学习障碍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1.80%以上的农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自信,需要引起学校老师家长各方关注,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关爱学生不该只停留在口号上应该融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得到这种关爱。

2.学生对自己学习水平获得途径最主要的是的考试成绩的反馈和教师评价分别占到52%和32%。作为教师要多发现学生有点和进步,哪怕很小的进步只要我们积极去挖掘任何一个学生总会有有点的,只要我们表扬了鼓励了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和

温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然加强;作为教师批评学生要口下留情以免对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尤其对学习困难学生更要注意,他们本来就很自卑如果老师批评时不注意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毁灭性打击;作为学校要象保密个人隐私一样严格保密学生的成绩以及排名以免对学生尤其学习困难学生造成打击,以至丧失学习积极性。

3.自我认为优秀的学生认为自己优秀是因为自己聪明,勤奋努力,踏实。自我感觉学习优秀、较好、好的水平的学生在班级学习处于优越位置,作为一类进行分析约占18%,他们比较自信,认为形成当前学习水平的成因前七位的是:个人勤奋努力、学习踏实、教师水平高、同学之间的影响、家长的关心重视,学习兴趣、学校学习氛围。学习在差、很差的水平的学生处于班级最底层自卑被人看不起,作为一类进行分析约占16%,他们认为形成当前学习水平的成因前六位的是自己贪玩、基础差,学习不踏实、不勤奋努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刻苦钻研。所有学生都觉得自己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基础差。而所有学生都认为勤奋努力、学习踏实、刻苦钻研、家长关心重视使他们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

4.53%的学生对考试会产生的焦虑,这与我们所有人对考试结果的过分关注分不开,我们将我们成年人的焦虑传递给了学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5.90%以上的学生不是不想学习只是因为基础不好、不了解自身潜能优势、目标不明确、学习技能低、认知能力低、情绪不稳定、学习习惯差、字词关未通过等原因才造成了学习困难的现状。

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得到重视,教育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在全社会产生一种集体焦虑。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让学生更活跃,然而竞争却又伴随着很大的负面作用,竞争在造就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的失败者。当所有人都想赢的时候对输的恐惧就会不断蔓延成为人们不能接受的痛,成为一种具有悲剧意味的结局。大家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现在社会上胎教、学前教育、各种辅导班、补习班蜂拥而上,真是苦了家长苦了孩子。

以往很多老师常说的学生不努力,岂不知“一个学生一个世界”,并不是他们缺少学习的动机,不爱学习,而只是引发学习动机的原因不对,他们的动机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而逃避学习。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如自己的学习基础、基本的学习技能差、自己“不努力”、学习任务难、父母经常吵架等,我们发现对于形成自己学习困难的错误归因也是其中之一,好的归因方式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错误的归因会瘫痪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自己学习差的归因为脑子笨,从表面来看好像那会

造成学生自卑被老师同学看不起,对自己很不利。其实这样的归因对学生存在有利的一面:学生进行这样的归因时,可以逃避责任无需努力,这样不努力造成的失败防止了对自我能力低下的归因,从而保护了自我价值。学生进行这样的归因时,用先天的客观的缺陷进行归因,可以原谅自己并减轻失败的内疚感、羞愧感。而这无助于提高他的学习责任心和努力的行为,这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是十分不利的。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给每个学生创造各种展现自我的机会,保护好每个学生成功的可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普遍感受到要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过程更难,但更有成功感。通过课题研究对于我校学生学习面临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发现并解决了许多学生学习归因中存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辍学率。不少后进生已不那么自卑,变得合群了许多,后进生的文化课成绩或多或少有所提高。

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1.课题研究范围大,要求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思想认识有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参差不齐。尽管对课题研究很有热情,在课题研究中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收获与预期设想仍有一定距离,2.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重点是学校教育,但家庭、社会的配合也不可缺少;学困生的出现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失责的结果;学困生的转化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只要各方面重视起来,相互协作,学困生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

3.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访谈法。由于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检验,如增加学生人数,使用量化研究,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4.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特有特点,它与一般学生在学业失败的归因上有哪些不同,有没有显著差别,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5.我们培养学习困难学生良好学习归因的途径和策略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并不断加以改进。辅导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是全体教师的职责,而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则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渗透来实施。教师今后只有改革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困生的良好学习归因,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办法 篇三

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概述的格式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批准立项时间

2、立项级别

3、课题类别

4、学科分类

二、课题研究及成果汇报

1、问题的提出(选题的背景、意义、价值等)

2、课题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创新点

3、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或方法论体系

4、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的主要观点

5、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及其目录

6、课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

7、研究成果的推广范围

8、课题研究存在问题的反思、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三、专家鉴定意见

主要是价值判断的方面,若与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相同的就不再谈及。

4.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办法 篇四

谁之错?

——农村学生隐性辍学之刍议

陈全义

湖南怀化辰溪二中

419500 *** 李子碧

湖南怀化辰溪二中

419500 *** 曾贤英

湖南怀化辰溪二中

419500 *** 胡绍贞

湖南怀化辰溪二中

419500 ***

关键词:农村教育 学校教师 隐性辍学 现状 成因

危害 解决措施

谢 辞:本论文的写作,得到了辰溪县教育局、辰溪二中和辰溪各农村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的大力支持、配合,也参考了一些有关文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 哉!

——题记

“菁菁校园里,隐性辍学知多少?莘莘学子,书山迷径,学海折帆。”提笔写下以上词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痛心疾首。因为我们在调查、研究辰溪县农村学生隐性辍学情况时,切肤之痛地感受到: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一群迷惘而又无奈的孩子,一群被唯升学教育无情抛弃的孩子!隐性辍学还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沉重的现实,一种逼近的危机!隐性辍学更不

5.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办法 篇五

课题批准号:XJK01CJ016;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自筹经费课题 学科分类:属于基础教育类;

课题负责人:文岚,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株洲市九方小学教科室主任。主要研究人员:邓石军 梁丽虹 刘建辉 彭小英 李佳琳 王玲 陈芷平戴勤 刘星明 李如楠 郭清辉 王军妮 杨静 黄小竞

<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实验研究>成果公报

一、课程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指导思想:

本课程研究工作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的思想为指导思想。同时,认真贯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施指南(3~6年级)》的要求。认真学习领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大课程中心的指导意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社会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研究。(1)活动内容序列的构建。(2)活动资源包的设计与开发;(3)活动基地的开发。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模式的研究。(1)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制的研究(2)对课程资源的管理。(3)对指导教师的管理。(4)对学生活动的管理。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方式的研究(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2)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3)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

4、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组织模式的研究。(1))活动指导课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2)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3)活动展评阶段的组织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科学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开发了较丰富的课程资源。

1、建构了开放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立足社区特色,充分挖掘社区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条线索,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活动主题内容,这些活动主题分别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中心组成一系列的活动单元,每一个活动单元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内容编排,体现内容的层次性、序列性,形成一套完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活动课程内容为教师和学生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提供了参考资料。

2、开辟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基地。

根据周边地理特色,我们开发了适合小学生活动的实验基地,并依据基地特点开发了配套的活动内容。基地名称 活动内容

荷花乡敬老院 给老人们送温暖系列 石峰区陶艺基地 有趣的陶艺制作 厂史陈列观 工厂的变迁系列 六九部队 军营生活系列 云田花木基地 种植系列

炎帝陵 探询始祖文化 宏扬炎帝精神

3、编写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

这套资源包分三册,分别适合于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在内容的编排上,资源包以单元为单位组合主题,主题的主要来源于活动主题序列。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立足社区特色,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由易到难逐步加深。本套资源包色彩丰富、图文并茂,文字以第一人称儿童口吻陈述,图片以卡通画为主,具有童趣,充分体现了小学生活动用书的特点。

(二)构建了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的组织形式。

1、活动指导课 活动指导课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操作模式框架如下: 活动流程 师生活动 活动目标

问题确定 创设情况 目标激励分析问题 人员分组 激发兴趣 明确意义引发动机 达成共识 制定计划 细化问题 制定步骤人员分工 预设成果 深化兴趣 发展能力预设准备 指导实践 完善计划 计划交流 指导评价讨论修改 形成文稿 合作创新 批判思维完善准备 安全高效

2、活动实施阶段

根据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要深入社区的特点,我们创设了 “小活动+大活动”、“课外+课内”、“个人+小组”、“自主活动+联合活动”等多种活动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促进了社区与学校的有效合作,保障了活动开展的效果。

3、活动展评阶段

活动总结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前一阶段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这种活动 形式不拘一格,但其基本的活动场地仍是课堂和学校,其基本框架模式是: 活动流程 师生活动 活动目标

准备 整理资料 完善资料确定形式 活动分工 搜集信息的能力 展评 组际交流 师生互评小组评选 奖励优秀 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结 整理评价 总结反馈 资料存档 问题生成 提升信息的能力 根据

(三)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课程管理体制

1、构建了以校为本,社会参与,家庭协助的课程管理模式。对指导教师、学生活动、课程资源进行管理的流程图如下:

2、充分运用多种管理策略,提高课程管理的效率。(1)对指导教师的管理。

对指导教师的管理,课题组从组织建设、人员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对指导教师进行管理。

成立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小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实施小组、“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校外辅导员小组、实验基地建设管理小组。每一个小组都有具体的人员分工与职责。

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课题组制定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师资配备制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工作测算制度、“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教研制度、实验基地管理制度、校外辅导员管理制度。(2)对学生活动的管理

对学生活动的管理重点落实在活动实施过程的管理。学生的活动大部分是在社区进行,而这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因此,必须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才能保障活动的有效开展。为此,学校与周边的小区签定了协助办学的协议,以小区为单位成立社区辅导小组,由小区负责人和小区内的家长组成。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可以邀请社区辅导员参与指导,遇到困难,也可以在小区打电话(小区管理所的电话)找辅导员出面解决。(3)对课程资源的管理

课程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及时更新、完善和整理。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库,每学期结束,年级组长将本组开发的活动内容以主题或单元的形式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

(四)建立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重点是落实质性的发展性评价,包括:教师指导

学生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自主进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价,社区机构及校外辅导员参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评价。

1、课程指导教师的评价方式研究。

对教师的评价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价,凸显“人文性”,强调评价方式的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评价方向上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对教师的评价操作方式主要采用:教师自评——档案袋评价(成果成品评议),学生问评——问卷调查,社区(家长)参评——问卷调查,学校考评——综合评定(制定指导教师评价标准)等,注重把教师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2、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方式研究。(1)建立学生发展档案袋。

(2)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专题学习网站上设置留言板(分指导老师、家长、同伴、社区辅导员)。

(3)叙事评价法(撰写活动小作文并分学期汇编成册)。

(五)培养了学生的多项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

教育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化化人的活动将社会成员从自然状态中提升出来,实现人的社会化,成为一个秉承人类文化成果,因而具有智慧与力量,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学生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进入实际的社会情景,直接参与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活动,长此以往,坚持不懈,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社会经验、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制定了一套三至四年级的综合能力测评的试卷(见附件材料)。这套测评试卷分社会经验知识和实践活动两大块,在一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试,以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的状况,量化成分后再转化成等第的方式评价,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整体水平较,且随着学年的增长,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好。

(3)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社会调查问卷中,有两个相关数据位居学生在开展活动过程之中碰到的问题之第一、二位,有325名学生反映在活动过程中碰到被采访对象不合作,拒绝采访和提供数据,占学生活动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类型的31.2%,位居第一;有241人反映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是自己胆小,不敢跨出社会与社会人群接触,占总数的24.1%,居第二位。这两个数据反映了社会还未形成教育的大格局,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传统课程体系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社会适应能力差,对与人群交往没有信心。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可喜的是:学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地调整自我心理,克服困难,锻炼了自己的意志与胆量。(4)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有8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水平。学生中也有90%的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提高了写作技能。从学生汇编的资料中可以反映出这一点。学生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水平显著提高,人人都会上网查找资料和传输资料。

(六)提高了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丰富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文化。

随着本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师的创新精神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教师自身而言可谓是一次学习的革命。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在课程实施中逐步提升。在课题研究凸显学校、社区特色的同时,也是学校重建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课程的实施研究推进了学校校本课程文化的建设。为学校校本课程文化张显人文、合作、交往、互信、整生的特色提供了实践的平台。

四、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

目前,我校开发的课题成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的方法、课程管理与评价的方法已在株洲市石峰区城区小学推广使用。

五、研究成果取得社会效益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周边社区的一致好评,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多次写感谢信说:孩子们自觉地维护、打扫社区卫生,关爱、帮助老人,组织和参与社区活动,公民意识很强,丰富了社区的生活,增加了社区的活力,为社区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2005年3月课题组开发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三册 2005年6月汇编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活动课程教学设计集》 2005年10月汇编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小学活动课程论文集》

主持人文岚撰写的论文《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实验》2005年11月份被收入由中国教师报和发现杂志社联合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宝库》一书。

主持人文岚撰写论文《校本学习的文化使命》2004年7月获中国教育协会评比一等奖。成员戴勤撰写的论文《为孩子创设发展的机会 》在2004全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成员彭小英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生成和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2004全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主持人文岚撰写的论文《校本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策略》在2004全国基础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主持人文岚撰写的论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开发与实施》在2003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成员彭小英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的开发》在2003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

成员刘建辉撰写的论文《开展体验性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2002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成员王玲撰写的论文《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2002省教育理论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成员李佳琳撰写的案例《早餐的学问》获中国小语教育协会案例征评一等奖。案例《走进地铁》在湖师大教研中心组织的校本教研会议上展示。

七、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如何克服管理与评价的程式化、复杂化倾向,实现评价工作的动态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追求的是学生内在情感和能力水平的提高,而这些发展生成于活动过程中,是难以测量的。质性评价、自然描述法评价和档案袋评价虽然为活动评价提供了可行的策略和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程式化和复杂化倾向严重,对学生的活动难以起到动态的指导作用。如何对学生和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工作情况给予恰当的动态发展的评定,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2、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发展。课程资源是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兴趣是活动的原动力,如何立足社区,研究学生的心理,开发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是课题组不断努力的目标。

3、安全问题。

上一篇:非煤矿山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合同专管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