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贸易概论(共11篇)
1.国际文化贸易概论 篇一
国际贸易概论结课论文
PS:这门选修课90+,你值得拥有
首先,很荣幸当初选了国际贸易概论这节课,很喜欢的一节课。虽然跟我的专业没什么联系也不太懂,还是很感兴趣的。**老师没怎么点过名,但是几乎每节课到的人都是挺多的,很欣赏这一点,通过自己的讲课质量来留住学生而不是靠点名,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是这么认为的。而往往这种做法无形的会引起学生的好感。当然我也不是一个喜欢旷课的学生,既然花时间选了选修课又为什么不去呢,多少都能有所收获的。国际贸易概论这个选修课是我四门选修课里最喜欢的一门,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老师讲的很好,总是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总是可以了解和学习到国际贸易相关的知识,比如说中国加入WTO的时间、中国外汇储备有多少这些常识性知识,我觉得最为一个大学生,多了解一些常识性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不会愧对大学生这个称谓,而**老师正是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包括自己的知识面,对中国、世界的宏观认识。真的很荣幸当初选了这门课。然后很不专业的谈一下自己对国际贸易的理解。
通过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概论,我们了解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基本做法,熟悉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掌握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
大致总结一下这学期学过的知识。首先是国际贸易术语,对六种常见的贸易术语FOB、CFR、CIF、FCA、CIP、CPT有了深刻的了解。当然还有其他的,像EXW、FAS、DAF、DES、DEQ、DDU、DDP等。贸易术语是构成国际贸易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用以划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费用。这些术语可能以后也会遇到,或许到了那一天还会想起黄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情景。
货物交易条件,包括品名和品质、数量、包装、商品检验,更加专业和客观的学习任课教师:
日期:
年
月 日
了商品相关的各种知识点。
国际货运保险,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懂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范围,也知道了一些保险公司其中的猫腻和潜规则。货运保险与货物运输一样,是国际贸易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较复杂且技术性强。货运保险的种类取决于运输方式,而海运又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海运货物保险在国际贸易中便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还有就是进出口商品的价格等。
我不仅学习到了部分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也懂得了很多事情在做之前就应该估量好它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做好相关的应对措施,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到将利益扩大到最大,使每一个应当获得收益的人都满意而归,可以说这些不仅仅丰富了我的书面知识,更大大的增添了我的社会知识。
浅谈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才5000亿美元,04年就超过日本,突破万亿美元大关,05年达到14000亿美元,06年更是高达176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持续快速增长,大大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冲击了已有的世界经济均衡态势,影响了部分国家的利益。因此,世界上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和人民币“升值论”这种背景下,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根据WTO公布的反倾销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遇国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受到的反倾销起诉539起。可以说中国的贸易发展依旧充满了来自世界各界的阻力。
据海关初步统计,2013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1.1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4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其中出口11.2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8万亿美元),增长7.8%;进口9.9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6万亿美元),增长7.3%;贸易顺差1.25万亿人民币(折合2004.6亿美元),扩大12%。前10个月外贸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对欧盟、任课教师:
日期:
年
月 日
美国、东盟贸易增长;二是东部地区进出口平稳增长,中西部地区出口活跃。1-10月,东部地区进出口总值29436亿美元,增长6.8%,占进出口总值的86.6%。从出口方面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宁夏、青海、云南、黑龙江等省份的出口增速分别为66.9%、61.5%、37.6%和32.3%,明显高于同期我国出口总体增速;三是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增速放缓;四是机电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势良好;五是主要能源和资源性产品进口量增价跌。
1-10月全国吸收外资有以下特点:一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二是亚洲十国/地区、欧盟、美国对华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三是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较快。
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一直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出口总额和外贸顺差的增长速度很快,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位。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外贸,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打击下,对外贸易领域也受到了较大冲击,以前所固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若干新问题也浮出水面,形成了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局面。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趋缓,个别行业出现衰退趋势
自2008年11月份起中国外贸形势急转直下,月度进出口总值出现了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此后逐月进出口总值持续负增长,且跌幅不断加深。就行业来看,我国纺织与成衣产品所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衰退迹象。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前9个月,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累计出口增幅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出口增幅连续8个月回落。创2003年以来新低。9月份单月任课教师:
日期:
年
月 日
出口值为184.04亿美元,较8月份有所下降。由于出口锐减,许多外贸纺织企业受其影响,开工不足,乃至倒闭。
(二)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我国产品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急剧增加
随着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经济,阻止外来的竞争,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举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印度于2009年1月23日正式宣布在未来6个月内禁止进口中国玩具,禁令在2月份开始生效。日本已经颁布了相关的规定,在2009年3月1日起对出口到日本的医疗保健器械实行新的标准,不仅要求出口商具备ISO13485的认证,还需要进口商也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欧盟在2008年10月也出台了最新的玩具安全指令,该安全指令在玩具的设计、标识、生产、进口商责任、市场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实施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又面临着严峻考验,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想方设法阻止中国低价产品的进入,无端指责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与低价格是政府补贴的结果,要对这些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结果专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迅速增加。这使我国外贸企业产品的出口更加困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和措施,包括古典、现代和当代的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基本概念及其经济效应,能初步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释当代国际贸易领域中的一些现象。才主动地去了解和认识我国以及世界的经济现状和经济发展情况。才会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去重新的去认识这个世界。选了这门课,很满足,很荣幸。
任课教师:
日期:
年
月 日
2.国际文化贸易概论 篇二
一、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
(一)以理育情。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个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有明确的了解,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某种成功、自信、快乐的体验,并且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使情知交融、情通理达。学生面对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国际贸易概论》感到很陌生,也很害怕。因此我上每一课前都精细准备,明确教学目标,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讲清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以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学习产生一定兴趣。
(二)以情育情。
教师要处处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课内到课外,从学校到社会,建立一种互尊、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要利用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案例和通过教师满腔的热情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陶冶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要使学生明确《国际贸易概论》不仅是国际贸易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而且是市场营销、物流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学好这门课程对学好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等对进入社会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唤起学生对该科学习的兴趣,使其放射出学习的热情来学好自己选择的专业。
(三)以意育情。
教师要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不能把消极情绪带入课堂,同时还要努力训练学生的意志。这对《国际贸易概论》的学习更为突出,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经济指标,如贸易条件、贸易量等理解较为困难。对此,教师就应联系实际,从日常生活出发,耐心细致、深入浅出,以意育情,如此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美育情。
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感受国际贸易的魅力,鼓励学生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阅读经济信息,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语言美,善于表现,善于描绘,善于形容,并利用优美的板书将美发挥得和谐统一。
二、师生教与学的和谐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和谐。针对部分学生基础差,不会学习,不肯学习及对自己无信心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即强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问题化、具体化、情境化,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例如,在讲到贸易差额时,向学生展示我国近阶段对外贸易规模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再解释贸易顺差、逆差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最后鼓励学生用专业知识分析我国外贸规模及趋势。简言之,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后由教师适当点拨,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完成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慢慢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会了预习,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习《国际贸易概论》的信心。第二,实现一课一练,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每单元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试因周期长、反馈较慢,不能有效地发挥评价作用,因此,我将一单元一考改为一课一练,即在每节课开始前5分钟以内由教师命题,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测试,题目的要求是以基本知识、技能为主。这样就使学生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由于每次评价的内容都是前一节课的内容,因此学生容易掌握,这对树立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信心起到很大作用,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第三,实行分层测试,对每单元测试卷进行精心设计,将测试的目标分层: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部分。经过这样的分层考试后,学生不再对《国际贸易概论》感到恐惧,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第四,每章反思,在完成每一章的教学任务后,我请同学们填写一张反思表,主要内容是:作业情况、一课一练、单元测试、对教师评价、掌握知识情况等。在学生完成章节反思后,教师认真阅读和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加强创新与能力的和谐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
1. 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科学学习环境。对于这些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有独到创新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训练。
比如,由班级分工、劳动分工引出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从身边的分工开始,分析分工的作用及影响分工的条件,由此引入国际分工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进而引出国际分工理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3. 在习题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
教师在讲授例题时侧重题意的分析,解题思路分析和易出错误的点评,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学生练习。例如集体练习、小组讨论、分层练习等,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考虑和解决问题。
(二)开展和发展国际贸易实践调研活动,提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利用网络课程,开展实践活动。
《国际贸易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及实用性均很强的课程,还配备一套网络课程。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国际贸易知识。网络课程的选择应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及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课程扩充视野,了解最新国际贸易信息,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又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2. 组织开展激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训练。
在学习《国际贸易概论》的同时,我精心设计调研方案,组织学生开展课题调研。如组织学生调研一家纺织品公司,要求对新政策及出台新背景、目的进行分析并明确企业应对措施。对常州某公司在国际贸易中遭遇的贸易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工学实践活动,写出小论文等。期间各组都可相互探讨,共同完成,最后大家进行交流总结。在实训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搜集整理信息、分析选择信息、灵活处理实际问题,从学生展现的创新思维能力来看,学生的《国际贸易概论》学习成绩有了大大提高。总的来说,教师只有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思维和空间,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让学生敢于创新立异、乐于创新立异、加强创新与能力的和谐。
总之,在职教《国际贸易概论》教学中,教师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认真细致的备课准备和课堂情绪的调节,从教学内容和谐到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主导与主体的和谐;个体与整体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讲与练的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方法与效果的和谐;动与静的和谐;创新与能力的和谐。努力全方位地创造一个完美和谐的课堂教学过程,步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围绕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创新与能力的和谐这一主题, 通过课堂教学具体实践, 探索《国际贸易概论》教学新路。
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篇三
在作为人类改造社会和发展社会的产物,文化一直都在人类社会中发展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是精神产物与物质产物的总和,在人类生活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而在人类各项物质产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在法律、婚姻、竞价、家族、个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方式上,都有积极地体现。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和精神产物,那些由人类所创造的宗教、哲学、道德、艺术以及其他精神性活动都是文化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文化不单单表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与做事方式,更是表现着在千百年的发展、进步的民族生活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以及民主性的体现。
在社会生活中,文化的形成产生在两个方面。
文化的民族性,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产生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习性。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都依据于自身的地域、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在民族性的大条件下,文化还具有特定性和稳定性,这些都是文化在相应条件下所带来的集中表现。
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相应的时代性。在时代的发展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就被人退从,而违背时代发展或落后时代发展的文化就会被时代淘汰。文化的发展就是反应一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也就是反应一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情趣。所以当中国政府“与时俱进”的方正政策的提出,就是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集中体现。也正是这种体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在国际发展中创造的文化间的差异,也为国际贸易与文化契合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就是指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以及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卖艺通常是商品以及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通常也被称为世界贸易。国际贸易的组成部分为出口贸易(Export Trade)以及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按照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进口贸易(import Trade)以及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按照商品形态,国际贸易可分为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以及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按照生产国以及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国际贸易可划分为转口贸易(Transit Trade)、直接贸易(Direct Trade)以及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按照贸易的内容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一般贸易、服务贸易及商品贸易等;按照参加国数量来来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多边贸易以及双边贸易。
在国际贸易的理论的不断发展以来,经济学家在结合实践案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众多的理论研究对国际贸易性质及发展都起不了较为实际的理论基础支撑。而唯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奠定了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而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发展也提供了基础。“计较优势”作为“比较利益”学说的关键词,是这个理论发挥的线索,在“比较利益”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差异性和独特性作为现在生活各项发展基础的现在,客体才具有了可比之处,这就是“比较”。而“优势”的核心在于“优”,他说明在比较之中两个客体中一个客体的强势地位,正是这种“比较”和“优势”才能在客体的比较中达到,差异并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交换在贸易中。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在作为人类改造社会和发展社会的产物,文化一直都在人类社会中发展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化在随着人们意识的萌发开始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在伴随着劳动发展而不断发展。由于不同的地域自然风光和不同气候的影响,世界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及文化流派。毋庸否认,在各地区不同文化的发展中,人类的社会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文化的交流与共享。在这种共享中我们可以看见,通过共享各文化间不仅可以在交流中去了解彼此的文化,更是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互补中提高,在交流下发展。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下,各种不同的群体满足了自身的需求,在满足与再开发间,新的需求液逐渐显现。
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文化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合适的空间,就是因为各民族间差异的存在和文化的不同,人们之间才有了交流与交换的需要。在差异的存在下,人们对不同的文化需求的心越来越迫切,以外来文化来满足自身文化所没有的缺点及弊端,是人们追求的重点。而在是时间的推移中我们可以看见,文化在交流中更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发展中也创造了新的比较优势。
在国际贸易之中,传统的货运领域与新型的服务领域是文化较为普遍存在的两大领域。
在传统的货运领域里,文化商品一直作为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在各国贸易中销售。丝织品、瓷器、茶叶在汉朝被运往地中海国家;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爆发,使得人们极力最求低成本高回报的同时,人们在最求利益最大化而在商品中大量加入文化因素,使得商品更具有文化价值。
在新兴服务业产业链条中,文化包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在国际贸易中,基于文字、图画、戏剧、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衍生出了以此为主导的国际文化产业。这种在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相结合的产业链条下,包括旅游服务行业,都在以自身拥有的一种特色文化形式与内容在吸引消费者的重要途径。
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及启示
对于每一种文化中,都拥有一份属于、适于自身的文化体系。在这种文化体系的交流中,只有抱着一种尊重的态度,不断地对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
文化差异分析,文化风险控制。在各地区的文化体系中文化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但我们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在两种文化中存在的差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事情的解决或发展中,掌控文化间的差异,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掘自身融他石,力创国际品牌。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想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不仅要在自身的硬件上发挥优势,商标特别、品牌名字好、服务到位、宣传做的出色,还要在软件上的到相应的开发。在软件上,我们如果要想创立国际品牌,在国际贸易商赢得先机,我们就必须在品牌的创立以及营销策略上立足于本民族,立足于根本。在打造自身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的同时,以自身特色为发展,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形式与风格,正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际贸易中,赢得他人眼球的东西都是世界融合的产物,这也是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所以在品牌建设上,要建设一个有文化基础为底蕴的品牌之路。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文化这个满足于人类精神生活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逐渐活跃于国际贸易领域。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现在,本身的价值也不容小觑。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所以在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耀荣分在国际贸易中利用本土、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国家贸易中的竞争依据,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会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价值,依上面内容,综上所述,文化与国际贸易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物质发展高速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日益想得到满足,而在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都逐渐明确了的现在,人们就把这种需求的眼光投放在了物质商品之上,希望能以物质获得转化为精神需要,从而在情感、生活方式以及心灵体验上得到满足。因此,当物质商品逐渐被赋予文化内涵之后,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之中,怎样发挥本土文化的优势就极为重要。
4.020117国际文化贸易专业 篇四
专业简介
学科:经济学
门类:经济学类
专业名称:国际文化贸易专业
专业信息
培养目录:本专业方向面向广播电视机构或其他文化机构、涉外经济贸易等部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和运行机制,能够从事对外文化贸易、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本专业方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传媒经济学、广告学概论、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文化产业概论、跨文化传播、文化艺术管理、国际文化贸易概论、国际文化政策与法规、国际文化贸易实务、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国际影视贸易、国际图书版权贸易、国际演出服务贸易、专业英语、国际商务谈判等。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院校分布(部分)
5.国际文化贸易概论 篇五
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科隆展览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甜食业的.两大年度盛会--中国糖果文化节暨第六届中国国际甜食及休闲食品展览会于2009年10月22日至25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行.无论是展商、专业观众还是公众消费者,都在本次活动中收获颇丰.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食品工业英文刊名: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年,卷(期):2009“”(11)分类号:关键词: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说课稿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反思
★ 文化节主持词
★ 文化节策划书
★ 《物种起源》
★ 关于中秋节起源
★ 诗歌起源
★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教学设计
★ 孔子观后感
6.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题 篇六
1、对外开放政策什么时候确立?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对外开放格局如何形成?
2、我国为什么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3、我国发展出口贸易为什么要从“以量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
4、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5、理解和利用对外贸易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对发展中国家有何重要意义?
6、如何评价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传统外贸体制?
7、加入世贸组织前,我国从哪些方面对外贸体制进行了大力改革?
8、对外贸易法律调控手段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
9、中国对外贸易基本法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0、《外贸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1、《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对外贸易经济调控的手段、特点及其作用机制 ?
14、为什么世贸组织规则允许成员采用出口退税制度,促进出口贸易发展?
15、我国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16、我国货物进出口管理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
17、货物进出口管理环节包括哪些内容?
18、在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中运用的主要行政手段有哪些?
19、我国为什么要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对外贸易管理?
20、进出口许可证的签发原则是什么?
21、技术贸易的概念?技术出口、技术进出口管理;
22、技术贸易的内容是什么?技术贸易的方式?
23、技术贸易与一般商品贸易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24、我国技术引进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是什么?
25、谈谈中美、中欧、中日之间的经贸易关系?谈谈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贸关系?
7.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分析 篇七
传统经济学追求最经济最理智的生活生产方式。因而当国际贸易出现时, 经济学家认为这是一种高效可取的国际间合作。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和能力促使其发挥出最大生产力的因素进行专业化分工时, 无论是国家还是消费者个体都会从中受益。
但是一个新的课题也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 那便是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公众和政客对贸易全球化带来的收益产生了质疑, 因为他们认为全世界消费者购买商品上的趋同在某种角度看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侵蚀。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麦当劳、哈根达斯、星巴克;影院里叫座的好莱坞大片;甚至还有交响、歌剧、芭蕾在世界各地的受众都日益增多。社会学家会对这样的现象表现出特别的忧虑和关注, 那么,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该课题进行一定的定性分析也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将暂时抛开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分析模式,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国际贸易问题。不同的地貌特征和生活环境赋予世界各地的国家和民族迥乎不同的风土习俗, 这些各地习俗文化上的差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贸易。一国国内的产品是否能够获得国际市场,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款产品背后包含的文化和认知是否能被其他国家消费者认可和接受。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美国人喜欢吃牛肉, 也生产大量优质牛肉, 印度人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肯吃牛肉, 那么美国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向印度这样一个国家出口牛肉的。
虽然对于文化产品贸易的研究日益引起国内外学界的注意, 但是这方面的学术成果还并不是很多。Patrick Francois, Tanguy van Ypersele (2002) 认为在某种情况下, 文化产品的保护可能是帕累托改进的。以影片贸易为例, 假设消费者对于好莱坞影片有相同的价值评价, 但是对国产非好莱坞电影的评价有所差异。一关键假设是消费者只对在自己国家制作的国产电影感兴趣。因为电影制作需要花费固定成本, 由于口味分布和固定成本国内非好莱坞电影可能会被驱逐出市场。对好莱坞电影的征收关税是帕累托改进的, 因为这样可以使两个市场上都可获得国产电影。简言之, 把文化产品看成是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的产品, 并且对国内消费者和国外消费者而言具有不同的价值, Francois and van Ypersele认为对文化产品的贸易限制能够提高进口国和出口国的福利水平。
另外一项研究成果中Venkatesh Bala和Ngo Van Long (2003) 分析了贸易对文化多元性的影响。运用模仿者动态学, 他们假设一种产品的偏好者超过另一种产品偏好者的数量取决于同一时段内有相同偏好者的占比和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由于每一种产品和国家大小的相对禀赋差异, 贸易可能会导致一种偏好类型的消失。也就是说, 经济实力较强国家消费者的选择偏好能够控制经济实力较弱国家消费者的选择偏好。这正好可以解释这样一个现象:很多经济实力薄弱的国家把一些有关文化的特定产品排除在自由贸易协定的范围之外。
Eckhard Janeba (2004) 指出文化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 在个体的消费选择决定中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如同网络外部性, 因此产生了文化认同。购买同种产品的消费者越多, 对现存消费者来说认同损失越低, 对于其他消费者来说购买这种产品的吸引力越大。他认为是那些在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情况下都购买进口产品的个体会从自由贸易中获得收益, 自由贸易情况下购买出口产品的个体可能有所损失。本文将基于这种观点和Eckhard Janeba的理论模型对文化认同与国际贸易间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Gabriel J.Felbermay和Farid Toubal (2010) 提出, 文化的相似性是双边文化贸易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如此, 由于复杂的观念以及缺乏相应的观察性很难将其量化和进行测试。他们利用一个流行的欧洲电视网的歌曲比赛得分数据, 对两个国家的文化相似性进行衡量, 结论表明在构建的引力模型框架下, 文化的相似性对两国的贸易量影响十分显著。Jesse Chu-Shore (2010) 指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将使得国际分工更加深入, 产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是, 由于文化贸易的发展会引起各国的文化同质化, 一国通常会通过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的文化产业。
国内学者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我国文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上:柏定国 (2006) 提出中国文化贸易目前正处于严重逆差状态, 中国文化资源之多和产值之低, 与越来越国际化及市场运作的要求不适应。赵有广 (2006) 指出, 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丰富国民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可以为国民经济做出重大贡献, 它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张海涛、张云、李怡 (2007) 指出, 文化贸易作为促进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已被发达国家用来作为推进其强势文化的手段, 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出现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建议中国文化贸易的发展需要借助世界贸易组织提供的全球文化市场平台, 抓住创意产业链的两端——文化创意与市场拓展, 通过品牌经营来提升文化竞争力。李怀亮 (2008) 研究发现, 中国经济对外贸依存度非常高, 已经达到了70%以上。认为在当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 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比重太低, 贸易结构不协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缪凯、姚拓洲 (2009) 研究表明,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傲人的文化资源和历史的大国, 却存在着巨额的对外文化贸易逆差, 这与中国规模庞大的贸易顺差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各国致力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全球趋势下,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更应该积极、努力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现状。
2 变量引入、模型建立与结论分析
参照Eckhard Janeba在文章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ltural Identity中的模型, 本文建立一个由两个国家组成的简单的模型;假设存在三种商品x、y、z, 其中x为本国生产的文化产品, y为外国生产的文化产品, z为非文化产品。在这里, 要注意的是, x、y为同性质的产品。比如法国人喜欢喝葡萄酒, 德国人喜欢喝啤酒, 对于法国人来说, 这里的x即代表葡萄酒, y代表啤酒。此外, 非文化产品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 它包含整个经济体中除x、y之外所有的商品。我们假设消费者必须购买z, 并在x、y其中选择一种, 购买一单位。
如何衡量两国家消费者间文化的认同程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同样是参考Eckhard Janeba的理论, 本文引入认同损失参数I, (I>0) 。认为国内消费者对x、y的消费是相互影响的, 也就是说, 国内消费者购买产品y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其他的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损失。可以借助网络外部性的特征来理解这种影响。购买产品y的消费者数量或比例与I的乘积即为他们给其他国内各替代来的总认同损失。
这样, 在Eckhard Janeba模型的基础上, 得到消费者偏好的确定就可由以下的方程给出:
假设分别为商品x, y, z的价格。那么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原理, 很容易得出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如下:
用表示商品的价格, 由 (2) 式容易得出消费者对集合性商品x的消费数量为:
其中P为商品x与商品y间价格差异对商品z价格的相对值, 即:
2.1 相对价格的影响
2.2 网络外部性影响
2.3 认同损失参数的影响
3 我国文化产品贸易的现状及分析
从贸易分类的角度讲, 文化贸易隶属于国际服务贸易, 属于第三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渗透性、高利润以及外部性的特点。努力发展文化产品贸易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但关于国际文化贸易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至今仍众说纷纭。学者李怀亮认为:“文化贸易是各国之间以货币为媒介所进行的文化交换活动。不仅涵盖有形产品, 如音像制品、录音制品、书籍期刊等, 同时包含无形商品, 如图书版权、关税等。”而其他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贸易是指从事与知识产权相关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国的文化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源远流长的。并且从外国的视角看, 我国几千年来孕育的儒家文化、服饰文化甚至饮食文化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兴趣。同时, 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同样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 文化丰富鲜明的经济大国, 却没有在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
根据2012年12月21日在会议上发布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12》统计,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中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仅为143.9亿美元, 不足贸易总额的1%, 且输出引进比仍高达1:3, 存在巨大的逆差。目前, 根据2011年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 (2010) 》显示, 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文化硬软件贸易量计算, 曾认为1995年以后, 我国与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成为了世界文化贸易新五强, 但国民应当更客观地看待这样的研究结论。
事实上, 在文化产品贸易方面,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文化产品引进的大国, 文化产品输出方面实力薄弱。进出口发展严重失衡, 文化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而且, 在我国出口的文化产品中, 绝大部分都是文教、娱乐、体育设备或器材等有形的低端产品, 是世界公认的文化硬件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国;文化软件的出口无疑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软肋, 远远落后于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增幅。因而, 对我国的正确定位并非文化贸易强国, 只是文化贸易大国而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 2011年我国累计出口 (包括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的出口和部分出版单位、发行单位的出口, 系不完全统计。后同) 图书、报纸、期刊1056800种次、1549.17万册 (份) 、5894.12万美元。与上年相比, 种次下降4.21%, 数量增长21.00%, 金额增长5.24%。2011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1119975种次、2979.88万册 (份) 、28373.26万美元;与上年相比, 种次增长27.31%, 数量增长3.40%, 金额增长9.09%。贸易逆差仍居高不下, 高达22479.14美元, 情况不容乐观。
3.1 减少文化认同损失I
减少文化认同损失即要提高国民对国内文化的认同性。便是要解决一个国民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实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实现实生活中, I也是受影响的, 本文中不再进行详细的分析。这里就要谈到常常被经济学家忽视的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出现的是世界文化的融合趋同, 甚至会出现超级大国对世界进行“文化统治”的现象, 文化产品贸易不占优势的国家必然会面对“文化主权”被侵蚀的问题。现在我国基本就面临这样的情况。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声称重视文化建设, 但是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本文并不认为已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如同自然界中的规律, 我们不能指望一种在本土都没有机会茁壮成长的文化植株能够在异于本土的国度生根发芽。同时, 在本国生长无优势的文化植株很难抵御外来物种的入侵和进攻。培植本土文化, 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是改变当前我国文化进出贸易持续逆差窘状的最有效的方式, 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2 减少国内外同类文化产品价格差p
在经济生活中, 永远不要忽视价格的作用。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行为最直接的因素。文化产品如同生活中所有其他产品一样, 通过改变产品价格来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完全可能的。在这里改变价格有直接降价和间接降价两种方式。
直接降价顾名思义就是降低国内文化产品的价格。在总成本相对固定的情况下, 生产者不可能主动降低产品的价格, 所以在这里, 政府对国内文化产业的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 韩国政府对韩国影视产业的扶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扶持的政策给韩国影视业带来了大量的投资, 保证了韩剧高质量的制作标准。现如今, 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 韩剧已全面打开了海外市场, 风靡全球。这种良好的国际贸易形势离不开政府大量的财政投入。10年内, 韩国文化娱乐业规模扩大了5倍, 1999年韩国政府给演艺产业投资了85亿美元, 到2003年这笔款项已经飙升到435亿美元。而韩剧在全球的风靡带来的是世界范围内的“韩流”, 通过电视剧的形式, 韩国成功地把自己民族的风俗和文化普及给世界其他国家的韩剧消费者。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 文化的普及和认同之后, 随之而来的便是韩剧在世界市场上更大的消费市场。
在这里提到韩剧并非要求我国政府增大对娱乐项目的投入, 而是建议政府加大对某类文化产品的扶持, 这样能够最有效地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间接降价就是通过一定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外国文化产品的进口以保证国内文化产品的销售。在这一点上,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 就有“文化例外”的说法, 简单地说就是在文化领域不使用WTO贸易自由原则, 这项原则源于法国人, 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独立性的重视和敏锐, 他们反对把文化列入一般性服务贸易。后来得到了其他很多国家的响应, 文化例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国文化遭受外国文化的冲击。效仿这种对文化和文化产品的保护措施, 我国可以适当地增加某些形式的文化贸易壁垒, 在合理和经济状况允许的范围内限制外国文化产品的进口, 或是提高外国文化产品进入我国的门槛, 这样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现在文化贸易逆差的现状。
4 展望
贸易自由化也是一把双刃剑, 给世界带来了便利与繁荣, 却也带来了各民族文化上的损失。我们不可能因为国际贸易的缺点放弃其不可忽视的优点, 那么就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将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是可以共存的, 减少国内文化认同的损失, 在一定程度上容许外来文化的介入和融合, 才能保证本国文化健康发展, 实现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双赢。
摘要:经典的基本国际贸易理论着重研究国家间要素和禀赋的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换言之, 经济学家更专注于贸易产品的生产供给和需求, 以及相关的价格因素对两个国家甚至几个国家间贸易往来的影响。但实际上, 消费者原有生活方式和认知观点的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贸易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本文将从世界文化差异性和趋同性的角度研究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探究在自由贸易的过程中, 在怎样的条件下, 消费者会选择不同于本土文化的外来文化产品。在本文的第三部分, 应用模型得到的结论分析了我国文化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现状和改善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品,文化认同,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Eckhard Janeb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ltural Identity[D/OL].NBER, Working Paper 10426, availableat, 2004.http://www.nber.org/papers/w10426.
[2]Akande, W.The Drawbacks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EB/OL].Yellow Times, November10, 2002, availableat.http://www.globalpolicy.org/globaliz/cultural/2002/1110cult.htm.
[3]Gabriel J.Felbermay, Farid Toubal.Cultural Proximity and Trad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10.
[4]Bala, V.and N.Van Lon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ultural Diversity:A Model of Preference Selection[D].mimeo, McGill University, 2003.
[5]魏雪莲.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 .
[6]朱文静, 顾江.我国文化贸易的结构与竞争力之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5) .
[7]王莉.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状况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9 (12) .
[8]阮婷婷, 欧阳有旺.文化贸易壁垒的效应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5) .
8.浅议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文化差异 国际贸易 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语言沟通上存在障碍
在任何国际交往活动中,都需要用语言来沟通和交流。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通用语言有着很大的差异。及时通过专业的翻译作媒介,但由于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一些特定的用语往往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偏差和误解,由此而导致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和开展。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这种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语言沟通上的误差的情况经常出现,由此给国际贸易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各国国民接受的不同教育对国际贸易的开展有一定的影响
每个国家自建立以来,由于受传统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各个国家内的民族和国民在考虑问题时都会有一定的思维定式,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其他国家的国民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况且,各国根据自身的实际,在本国内的教育方式也千差万别。长时间的固有的教育模式致使国民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所当然的,会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在国际贸易中的观点和行为。就比如对于我国国民来说,受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比较接受儒家的学说,重视亲情、友情、道义的层面,在各项活动中都非洲注重人情的作用。而在国外,许多国家都比较开放,注重突出自我,彰显个性。因此,依据这些不同,在国家贸易中就要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到市场的开发建设、广告推销等等方面,都要结合不同国家内部国民所受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来研发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际贸易更深层次的进行。
(三)国民价值观念的差异对国际贸易有一定的制约
人们的价值观念涵盖了对社会方方面面的看法和对某个事物的衡量和评价的标准,对一个国家民族传统风气的影响有很大的作用。日积月累形成的价值评价体系,必然会对人们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需要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国家贸易往来中,要特别注重不同国民之间价值观的差异。每个国家都有固有的价值观念,在对待国家贸易中的产品和服务的态度和评价都有所不同,发展国际贸易的欲望必然会有差别。在进行商務交往和谈判时,谈判时间的选择、谈判技巧的运用、谈判过程的把握、谈判结果的商定等等方面都有着千差万别,要顺利推动国际贸易的进行,就要有的放矢,加强沟通交流,努力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四)传统道德观念的差异对国际贸易交往有一定的影响
道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本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的舆论引导,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不同的背景之下对善恶荣辱、是非对错等观念是不同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主流模式,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念。在我国,儒家的正统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人们习惯于用道德约束的力量来制约日常的生产生活,在西方国家则习惯于用法律来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这种道德观念上的差别,表现在国家贸易交往中就是各国处理纠纷的方式不尽相同,交往的成本会显著的增高。
(五)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对国际贸易交往也有一定的影响
每个国家的国民都有自己主流的宗教信仰,各种宗教的教义不同,对人们的要求和规范也不同。在国际贸易中,有的产品适合在这个国家销售,但在另一个国家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可能就不能销售和生产。因此,在国际贸易交往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避免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解决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不利影响的几点建议
(一)要充分了解各国传统的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做好准备工作
世界上几百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各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开展国家贸易交往活动中,首先要到当地深入调研,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推销的产品要适合当地的需要和客观实际,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开展国际贸易交往活动。
(二)提高国际贸易交往中谈判技巧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在国际贸易谈判中,要提高沟通的技巧和能力。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交往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商务谈判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多加强实践锻炼,多参与一些国际经贸交往活动,提高谈判的成功率。
(三)不断用法律来规范和制约国际贸易交往活动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规范国际贸易交往活动的基础。特别是在现有的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交往带来的不利影响下,更要探索建立健全国际统一的法律纠纷解决体系,使国际贸易双方都能接受和理解,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在各国都争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大环境下,要提高加入的门槛,规范世贸组织纠纷解决的措施和条件,实行无差别对待,不能搞贸易歧视和贸易封锁,建立正常的国家贸易交往的环境,使更过的国家都能参与进来,使全世界更多的人民都能享受到国际贸易带来的便利。
(四)推动各国加强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
正因为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并且文化上的差异也给国际贸易的交往带来了诸多影响,所以各国之间更要加强国际之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建立相互间的文化交流组织、交流中心等等方式, 相互之间多加强沟通和理解,求同存异,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只要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增多了,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也会越来越深,文化差异对国际贸易交往的不利影响也会降低到最小的限度和层次。
参考文献:
[1]刘海战《对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2009年
[2]张毅《论文化差异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2011年
[3]刘清华《浅析文化环境对我国企业国际营销的影响》2011年
9.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模拟题 篇九
1.筱原三基准原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原则、生产率上升率最大化原则和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2.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态是______________和经济联盟。
3.对外贸易战略基本原则有相结合、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和相结合的原则。
4.新贸易理论认为,____________对要素报酬差异、进而对国际贸易中比较利益优势的关键起决定作用。
5.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关系的基本准则是__________________。
6.知识产权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是指符合国际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制定的有关技术标准与规则要求的商品。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20 分)
1.以下()不是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
A.“垂直分工型”的国际贸易趋于相对萎缩
B.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型”的国际贸易则迅速扩大
C.对外贸易以“国内生产—国际销售”的方式为主
D.“产业内贸易”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国际贸易领域
2.同种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称为()。
A.绝对差异B.比较差异
C.国别价格差异D.国别价值差异
3.欧盟对华贸易摩擦多数起因于()
A.技术性贸易摩擦B.制度性贸易摩擦
C.遏制型贸易摩擦D.连锁反应性贸易摩擦
4.国际价值由()决定
A.生产该国际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B.国际市场供求关系
C.国别价值
D.贸易政策
第 1 页,共 4 页
5.对外贸易研究从宏观分析转入微观探索是由()开始的A.劳动价值论B.国际价值论
C.H-O理论D.斯道尔珀一萨缪尔逊定理
6.下列()机构的设置不是WTO的组织制度创新的表现。
A.服务贸易理事会
B.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理事会
C.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委员会
D.收支平衡委员会
7.()指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国国境内向来自他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即由于旅游、教育、移民、境外就医等引起的服务贸易。
A.跨境交付
B.境外消费
C.商业存在D.自然人流动
8.外贸企业实施(),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外贸公司与外贸生产企业、供货基地之间存在的相互分离、信息隔绝状态,为寻求更为合理的外贸生产、营销组织形式而实行的战略。
A.“实业化”战略
B.“集团化”战略
C.“国际化”战略
D.“股份化”战略
9.要提高外商投资外贸效益就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体不包括()
A.保持基础设施规模增长的合理速度,适当超前
B.基础设施建设要讲究结构配套和经济效益
C.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的国际化采购问题
D.应当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的国产化问题
10.目前,中国进出口关税主要采取()
A.从量税B.从价税C.混合税D.选择税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1.《服务贸易总协定》界定的服务贸易的四种方式为()
A.跨境交付
B.跨境消费
C.境外消费
D.商业存在E.自然人流动
2.我国大中型外贸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向“三化”发展,即()
A.专业化B.集团化C.国际化D.实业化E.集约化
3.根据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达成协议的条件包括()
A.必须是两国的资本劳动秉赋差别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
B.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产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
C.协议分工中的两类产业所产生的利益之间应当不存在很大的差别
D.经济一体化必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建立
4.关于出口补贴,下列()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
A.出口补贴和以进口替代为目的的补贴属于“禁止性补贴”应予取消
B.“可诉补贴”即对WTO成员方利益造成损害、丧失或减少的补贴,应予禁止
C.“不可诉补贴”可在允许的范围内实施
D.“不可诉补贴”包括研究与开发补贴、贫困地区补贴、环保补贴等在内的特定的专向性补贴
5.对外贸易的基础内涵的具体形态包括()。
A.易货贸易
B.一般贸易
C.服务贸易
D.技术贸易
E.加工贸易
6.影响对外贸易价格的因素包括()
A.商品的成本
B.供求关系
C.政策因素
D.管理水平
7.解释国际价格与国际价值间的差异,必须基于以下基本事实()
A.在国际价格与国际价值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偏离因素。
B.确定性经济因素,非确定性因素和人的主观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际价格。
C.“相对货币价值”不仅指各国贸易商品之间国别价值差异性的货币表现,还体现了汇率的变动性,可以更准确地界定国际价格。
D.受到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率等变动性因素的影响,国际价值自身也存在变动性。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1.对外贸易乘数
2.贸易创造
3.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4.出口信贷
五、简答题(每小题 7 分,共 21 分)
1.什么是“李嘉图之谜”?如何对其进行解释?
2.我国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的目标是什么?主要手段有哪些?
3.对外贸易价格有哪些作价原则?
六、论述题(共 12 分)
10.国际商务概论 篇十
一、国际商务:企业在一国以上布局价值增值的活动。
二、国际商务类型:①出口;②非股权安排:不采取股权占有形式而是以拥有的工艺技术、品牌、管理技术、销售渠道、商业模式等资源参与国外经营的商业模式(KFC本部在东道国开店,租赁本部的整个经营模式特许经营);③股权投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对其东道国的分支机构的股权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商务形式(麦当劳独资买入直接经营)。
三、国际商务风险:①政治法律风险:(1)没收和国有化风险;(2)政府干预(包括雇佣、技术转移、出口比例、最低工资等);(3)腐败、官僚主义;(4)知识产权保护;(5)贸易壁垒。②跨文化风险:因语言、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习俗、宗教差异等导致的价值观冲突而给企业带来的经营损失。
(1)文化差异;(2)商业习惯差异;(3)管理模式差异;(4)极端民族主义。③财务风险:东道国的金融环境不利变化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1)汇率波动;(2)通货膨胀;(3)由于战争、政权不稳定导致的资金冻结;(4)税制调整;(5)利润回汇限制。④商业风险:经营不当导致的决策管理失误引起的损失。(1)进入市场的时机;(2)产品定价;(3)产品定位;(4)市场选择;(5)商业伙伴的选择。
三、企业为什么要从事国际商务:
(1)企业内在(微观)动因:①转移衰退产业,延长产品生命周期;②通过市场多元化提高优势资产的利用强度,获取采购、生产、销售和研发上的规模经济;③从全球采购中获取价格更低,价值更高的商务资源(Ep.中国石油巨头去中东地区采购);④跟随核心客户进入(Ep.用20%的客户解决80%的销量);⑤寡占反应,自然垄断;⑥可以获取国外企业在产品服务和经营方式上的新理念;⑦可以和国外公司建立合作联盟关系(获得国外技术)。
(2)宏观层面条件:①经济全球化:各国生产、消费日益加深,相互依赖增强;②区域经济集团化:FTA(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同盟、欧盟等;③经济制度趋同,向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一致发展;④全球体制WTO贸易投资壁垒弱化;⑤东道国政府的激励政策;⑥全球性标准、全球性产业登场。
四、国际市场方式:①出口;②特许经营:把商业模式授权给另外一国;③对外直接投资(FDI):生产要素跨国转移;④联盟。
股权投资:指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对其东道国的分享机构拥有的股权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商业行为.第二章 出口和全球采购:
一 出口国外市场的进去方式:(间接出口)①ETC(Export Trade Company):与出口商是买断关系(利润大风险大);②(Export Management Company):与出口商伙伴提供出口渠道。
二、间接出口:①优点:(1)可以利用国内的中间商现成渠道快速进去目标市场;(2)灵活性较大,若沉没成本可快速撤出市场;(3)经营成本较低,投资较少,风险较小。②缺点:(1)不利于控制东道国市场;(2)不利于及时掌握东道国市场的价格、品种、质量等的客户需求动态。
三、直接出口:①优点:(1)可以自主选择和控制目标市场;
(2)可以掌握更多的市场行情;(3)可以积累和提高跨国公司经营的经验(4)潜在报酬高。②缺点:(1)国际运营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配备更多的资源,时间和人力;(2)需制定单独的营销策略;(3)需承担海外市场风险;(4)从进入到控制东道国市场需要时间较长;(5)经营成本高,风险大。
四、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选择的考量:①国外市场对企业战略或理念的价值;
②管理层愿意投入到国际市场扩张和个别市场中的资源数量,包括时间、资本、管理专长等;③产品的消费特性(是否提供售后服务);④国外市场中合格中间商的可获得性。
五、服务贸易的分类:①跨境交付:服务的提供者在本国境内向国外消费者提供服务,其特点是服务的买卖双方在不同的国境内,跨越国境的只是服务本身。②境外消费:服务的提供者在其境内向来自国外的消费者直接提供服务,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在同一地点(提供者所在国)发生。其特点是服务本身不需要跨越国境,境外消费者到服务提供者境内进行消费;③商业存在:一国服务的提供者在国外设立商业机构,为当地的服务接受者直接提供服务。其特点是(1)在国外境内设立的商业机构既可以是当地的法人(有独立的权利义务如子公司纳税地在当地)也可以是非法人(分公司纳税在母国);(2)服务的提供者以自然人的身份到国外境内提供服务。
第三章 非股权安排
一 非股权安排:①定义:是核心企业(直接承担国际商务活动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一种长期非资产式联合。在这种联合中,核心企业不占有东道国企业的股权而是通过合同对技术、管理、消费渠道、商业模式等资源的有偿转让(商标、技术等的转让),为东道国企业提供服务,从中获利的一种经营方式。②类型:(1)许可交易;(2)特许经营;(3)管理合同;(4)合同生产;(5)交钥工程;(6)BOT项目。二分类详解:.许可交易/把自己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专有技术、商标、品牌等)以契约的方式转让给国外的被许可方,以换取特许权使用费与FDI相比,程序简便,成本低,风险小,可快速进入国际市场;<2>可以提高技术利用率,分担研发的费用;<3>可以为企业FDI探测市场。(Ep.宝洁公司进入墨西哥之前,把洗发水的技术转让给墨西哥生产商);<4>延长技术寿命,获得更大的利益;
<5> 可迅速提高企业声望,扩大企业市场范围,有助于建立<1>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2>技术授权不触及被许可方的经营管理,因而难以控制其产品质量,难以建立授权方的稳定影响(Ep.西门子冰箱授权中国质量出问题);<3>授权企业存在名誉上的风险,涉及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4>授权方收益取决于被许可方的经营收益,因而收入有限。
2.商业系统,包括生产与销售方法,销售系统、销售诀窍、程序、商号、产品、专利、商标使用权等以换取特许使用费或其他方式补偿的一种商务安排。被许可方在许可方的监督、协助下利用许可方的形象和品牌经营业务。(2)特点:<1>安排更全面,虽然有时考量本土特点适当调整,但特许人对被特许人全部商业活动作出指示、监管和控制,以确保统一的商业标准和客户获得始终如一的标准化零售体验和产品质量;<2>特许人向北特许人提供后续支持,如培训、激励计划等;<3>作为回报,被特许人从收入中支付一定比例的特许使用费,还要求购置特许人指定的设备和补给品,以确保生产出标准化产品和始终如一的质量水平(Ep.麦当劳指定土豆统一购买);<4>合同期限化比许可贸易长,属于长期进入战略(20年左右)能以有效成本和低风险迅速进入众多市场;<2>不需要大量资本;<3>可以扩大品牌的影响,激发现有和未来的销售潜力;<4>可以利用被许可人的知识高<1>对被许可人的控制力较低;
<2>双方之间有冲突的可能性,包括法律争端;<3>保护许可人的国外市场形象,面临控制力等更多挑战;<4>需要监督和评估被许可人的绩效,牵涉到企业资源;<5>被许可人利用所获得的知识可能成为未来的竞争对手。
3.提供管理技术,并全权负责合同期内该企业的全部业务管理,以换取报酬的商务安排。核心企业不需要资本性投资就可以创造收益;<2>点:<1>占用了核心企业大量的优秀管理人员;<2>收益通常较低,仅限于固定的报酬;<3>可能将东道国企业培养成自己的竞争对手。4.工程或大型设备。承担全方位的规划、融资、组织或者建造、安装、调试以及运营活动,工程完工后继续给对方提供管理培训、技术支持等活动,然后移交给国外运营的一种商务安排。(2)分类:<1>交钥匙工程;<2>BOT项目。(3)优点:<1>通常利润丰厚(信息不对称);<2>可以带动核心企业国东道国政府干预较多;<2>对承包企业的技术、资金、施工管理等要求较高。5.同,东道国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质量标准交货时间及数量,生产核心企业所需产品,并按核心企业品牌销售的商务安排。(2)分类:<1>来料加工;<2>来样加工;<3>进料加工。(3)对核心企业的优点:<1>可以利用东道国企业限有的生产能力,节省资金性投入又能快速进入目标市场;<2><1>需要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可能培养潜在竞争对手。(4)对东道国企业 第四章股权投资(FDI)
一、股权投资定义:核心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对于子公司的股权,拥有所有权和控制权,并直接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商务活动。
二、合资: ①优点:<1>可以进入东道国限制行业;<2>可利用当地企业现有的销售网络和公共关系;<3>可以享受东道国各种优惠政策;<4>可以用较少的资金获得更大规模的经营和掌握经营权;<5>降低投资风险。②缺点:<1>各方的目标不完全一致,在技术分配,外销比例,技术使用等方面存在矛盾;<2>各方争夺经营权,管理结构复杂,决策效率低下;<3>双方的文化差异,使合作融洽需要更长的时间磨合,影响经营效率;<4>合作关系难以解除。
11.国际文化贸易概论 篇十一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语言学概论 课程教学
一、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重新认识
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汉语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汉语热”现象,这为我国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国家发展战略也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向了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重心也从将外国人“请进来”学汉语转向汉语加快“走出去”。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着诸多的新型问题和压力: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如何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何与国际外语师资标准接轨,如何达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等等。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名称不仅顺应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趋势,统筹了本硕专业名称的一致性要求,而且体现了专业定位的新姿态,扩大了专业涵盖面,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提升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诸多课程之中,语言学概论(下文简称“语概”)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并列为其专业必修的语言类课程,而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纵观长期以来的“语概”课教学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与相关辅助调查,将所发现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概课的问题总结如下①。
(一)学科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相对艰涩枯燥。“语概”作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问题,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概括语言的共同特性。其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专业理论性较强,因而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就显得枯燥乏味。但由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入手,运用语言学理论去解释相关现象,达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所使用的现行教材没有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专业适用性不强。因为“语概”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必修课,很多院校并未对这两个专业的语概课进行区分,所用教材、授课教师甚至都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语概”课的教材,国内先后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较早的有高明凯、石安石编著的《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以及邢福义、崔希亮、岑运强、李宇明、胡晓研等人都编著过相关的教材。虽然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可观,但是真正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其量身定制的教材少之又少。
(三)当前“语概”教材中所使用的语料以汉语普通话、方言以及英语等外语为主,缺少民族语言的语料。本人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于国内各民族地区,讲不同的民族语言。而“语概”课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在语料的选择上应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用例,以丰富语料来源。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建议与举措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不同,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也存在差异。着眼实际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也应该在教学目标上进行区分。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为学习其他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从而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经过整合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身的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语概”课的教学目标就应当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所不同,应该体现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在掌握人类语言结构特点、演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具体问题。
只有结合专业特色,以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保证教学改革有的放矢。
(二)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据此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首先,教材的甄选对教学内容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众多纷纭的语概教材中,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吸收了一部分最新的学术界观点,修正了过去陈旧的观点,体现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发展,尤其是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本教材并不完全适用。该教材没有涉及到西方语言流派的介绍、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点对于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知识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流派,能够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学习做相关的语言学铺垫。这些知识内容的完善有效地衔接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课程,有助于融会贯通所学的主干课程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吸收当前语言学界的新思想,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延伸。《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已经注意到了这点,更新了教材的内容,在对语言的宏观认识上表现为从封闭的静态系统转向了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语义方面增加了句法语义范畴(句子的语义结构,语义角色,以及人称、时、指示、语气、时态等语义范畴)句子的真值问题和句义间的蕴涵、预设关系;语用方面增加了话题与说明、焦点与预设等问题。而句法语义范畴、语用范畴正成为语言学功能派和形式派所共同关注的重点,这些内容的补充与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契合,能引领学生了解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此外,结合新的理论成果,修订版教材还对个别观点进行修正,如对汉语普通话中“日”“人”等字的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浊卷舌擦音修正为清卷舌近音,国际音标也由[?]变换为[?],更加贴近真实的发音情况,也便于同国际上的语音研究接轨。《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对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也重新进行阐述,细致描述了语言单位与文字单位、语言组合规则与文字组合规则之间系统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语言与文字关系的研究。为了突出对学术界主流思潮的引入,教材还简单展示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树形图模式,但并未对其转换生成机制进行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中,有的问题阐述不透彻、交待不清楚。比如谈论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时,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存在着“先天决定论”与“后天习得论”以及“相互作用论”三种主流学说,教材对于上述问题并未说明,只是一略而过。又如在当今语言学界占重要地位的转换生成语法学,教材中也没有交待其最基本的转换生成机制,在讲句子分析方法的时候,也只是摆上树形图而没有加以说明。对待类似问题,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所权衡,有所取舍。在充分吸引新的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可以通过开展小专题的形式,让学生看到语言学的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再次,针对民族院校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根据班级学生的构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语言,进行举例说明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事先进行准备,然后下次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民族语言“现身说法”。本人在讲授“文字的类型”这一部分内容时,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蒙古族、傈僳族、满族等民族的学生通过幻灯片一方面展示本民族文字的形体,向学生介绍音、形、义的结合,另一方面解释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收到了理想教学的效果。
(三)转变教学理念,灵活运用教法
关于“语概”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问题,已经有相当多的教师进行过探索,并且提出了诸多教学模式,有“体验式教学、启发示教学、研讨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等等。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其核心思想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概”课的教学方法改革,谈论的并不是很多。本人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充分考虑该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课堂教学方面,应当将情景式、引导式与讨论式教学法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退出“主演”的位置,而应当扮演“导演”的角色。比如在教授“语言的符号性”这一问题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红绿灯、路标、乐谱、旗语”等等,进而让学生发现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当学生得出这些都属于“符号”这个结论时,教师对“符号”的定义进行归纳,并进一步深化问题,提出“语言”是否也属于符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思考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过程,是对知识运用分析的过程。最后,教师对整个归纳、演绎的过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相结合,侧重知识的运用。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而言,能将基本的语言学理论适当延伸,解决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语言类型在表达结构意义时所采用的手段也不同,屈折语、黏着语都有一定程度的屈折变化,而汉语却是缺乏词形变化的孤立语,因此更依赖于词序和虚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母语背景,有区别、有侧重地展开教学。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语概”课理论性较强,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以及课外活动。课堂活动可以安排学生试讲课本内容,也可以做相关的读书报告,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活跃课堂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语概”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选择适用性强的教材、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综合使用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学理论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提高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注释:
①使用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王洪君、李娟修订版的《语言学
纲要》。
②《语言学概论》,崔希亮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9月出版,属于
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1]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式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
(2).
[2]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
字应用,20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
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国际文化贸易概论】推荐阅读:
国际文化贸易整理07-01
第一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文化节宣传通稿12-19
国际贸易概论教学大纲01-04
国际文化节总结07-12
武汉国际文化商业中心09-23
国际文化交流平台09-29
国际文化旅游建设12-18
国际企业管理文化论文08-01
国际文化节策划书09-11
国际营销中的文化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