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共12篇)
1.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 篇一
2012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现代文化和社会生活
复习目标:
[识记]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理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以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复习时数:一课时
一、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1960年11月,成功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2)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3)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真正跨入核大国行列。(4)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5)1975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6)1984年第一颗通讯卫星被成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7)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8)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9)2005年10月“神舟六号”首次将两名宇航员同时送上太空。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两弹元勋邓稼先、火箭专家钱学森。
嫦娥一号(2009年3月1日)、神舟七号(2008年9月25日)
2、“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1)1958年,我国第一台小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
用心
爱心
专心
(2)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向大规模集成电路过渡。
(3)1983年“银河Ⅰ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能力达每秒1亿次。(4)90年代相继研制出“银河Ⅱ型”和运算能力达每秒百亿次的“银河Ⅲ型”。(5)2002年联想推出每秒运算能力万亿次的超型计算机,接近世界先进水平。(6)“华光激光照排系统”为汉字印刷告别铅字开辟了通途。
4、“863”计划的制定:
(1)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提出。(2)邓小平批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被命名为“863”计划。
(3)内容7+1。《纲要》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7个领域作为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科技列入其中。
二、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教育事业的发展:
(1)旧中国,文盲占全国人口的80%,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2)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教育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国策。
(4)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9年希望工程出现。(5)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普级九年义务教育。
三、文艺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1、文学艺术的繁荣:
(1)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国后)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成就:
①优秀小说:《青春之歌》、《红岩》、《芙蓉镇》、《平凡的世界》
②戏剧艺术:昆剧《十五贯》、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代京剧《红灯记》、话剧《茶馆》。
③绘画音乐舞蹈:绘画作品《开国大典》、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④电影电视:电影《南征北战》、《红高梁》;电视《四世同堂》、《西游记》。
2、中国成为体育强国:
(1)解放前被讥为“东亚病夫”。
用心
爱心
专心
(2)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人们“加强身体素质锻炼”。(3)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提高迅速,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
(4)2008年,29届奥运会在我国举行,我国取得51枚金牌,世界第一。
四、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1、日常生活的变化:
(1)衣:①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服装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式样。
②50年代中后期,人们生活改善,年轻姑娘穿起色彩艳丽的衣裙(买衣凭布票,色调、样式单调)。
③改革开放以来,服装面料、花色、款式多样,年轻人穿着追求个性,时装表演争奇斗艳(物质丰富,思想开放,衣着丰富多彩)。
(2)食:①解放后,大部分饮食结构仍然单一(食物匮乏、单调、营养严重不足)。
②改革开放以后,食品日益丰足,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主食消费比例下降,肉食、副食和果品比例逐渐增加(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3)住:①解放初,居住条件差(城市面积狭小,农村有的还住草棚)。
②如今人均居住面积扩大,楼房增多,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行:①解放初出行条件差,主要靠步行,少量的自行车。
②现在自行车、摩托车常用,小汽车大量出现,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较快,旅游人数增多,私家车越来越多。
(5)用(日常消费):
①老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手表、照相机)。②新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电脑)。20世纪以来,我国在整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就业制度的变化:
(1)打破铁饭碗,不吃大锅饭,废除终身制。实行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2)取消大学毕业生统分制度。建立人才市场,采用上岗资格制度。
3、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2)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开始改革。(3)1998年,全国城镇建立统财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用心
爱心
专心)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兴办社会福利院。用心
爱心
专心(4
2.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 篇二
摄影这门艺术从它诞生那天起, 就和科技的应用和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达盖尔银版照相法开始到银盐照相法, 人们的摄影活动一直被束缚在大大小小的底片上, 不得不一次次凭空“想象”着最后的画面, “非即时可见”似乎成了摄影者心中永远的痛。正是由于这种“即时不可见”使摄影似乎成为了一种“贵族专属”艺术活动, 所谓“专属”就是要求摄影者必须通过专门的学习, 长期的实践, 甚至要掌握光学、化学等等门类的知识,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才有可能管窥摄影浩瀚形式之一斑。这种较高的门槛是阻碍摄影文化普及的重大障碍, 这大大阻碍了摄影活动的延续、发展和进步。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 数码相机诞生了, 柯达公司发布第一台40万像素数码相机, 并投入市场销售, 正是这个小小的40万像素相机的销售彻底颠覆了摄影的传统理念, 随后1999年富士公司推出百万像素级数码相机, 再后, 各大厂商相继推出几百种数码相机, 规格早已超千万像素, 功能覆盖专业型、业余娱乐型、特殊应用型……“狼”真的来了。
首先, 数字摄影技术在新闻行业首先得到广泛的应用, 众所周知, 速度与效率是数字摄影最为显著的特性, 而这恰恰是要求快速及时报道的新闻摄影最最倚重的, 数字摄影技术和数字化网络通信的结合, 给新闻摄影开辟出了一条信息传输的高速路。数字摄影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新闻摄影的时效性从来没有如此被淋漓尽致的表现过。
在纯艺术领域, 摄影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曾经经历过一段艰难发展的历史, 在世界艺术史中也曾有过多次的争论, 摄影到底算做技术还是艺术, 各国艺术评论家各执己见, 争论不休, 数字摄影诞生以后, 这种争执自然有了一个定论, 就是原来固执的反对派也不得不承认, 数字摄影丰富了传统摄影的表现形式, 摄影者不光可以对前期拍摄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 通过后期处理, 还可以对最终作品进行更多控制, 曝光、色调、反差……
前期数字拍摄、后期软件制作犹如给摄影者插上了两只翅
谣及曲谱, 了解掌握桐城歌吟诵和歌唱的表演形式, 并摸清桐城歌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沿革;在普查基础上, 建立健全桐城歌档案数据库;建设以桐城六中为主的中小学校桐城歌示范区;成立桐城歌研究会, 探寻桐城歌历史变化和民俗活动的轨迹, 以及它与黄梅戏、与吴中山歌等民间歌谣的内在联系;创建桐城歌网站, 膀, 摄影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数字摄影还催生了两大现代艺术形式:数字影像艺术和现代图像艺术, 如果说数字摄影是现代视觉艺术之父一点也不夸张。
在民用摄影领域, 数字摄影以它的便携, 快捷, 直观, 快速编辑等特性迅速走近寻常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通过和便携的拍照手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 任何个人都可以通过数字通信网络上传发布自己的拍摄所见。摄影作为一种形式和手段, 为每个人提供了一种展示自我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可能。摄影从来没有如此亲密的拥抱了大众, 世界从此真正的进入了读图时代。这意义如此重大, 有传媒专家表示:在未来若干年, 数字影像甚至会逐渐取代文字成为人类沟通的主要形式。一种全民传播的大时代即将到来。摄影之于未来社会的影响可见一斑。
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技给每个人按上了千里眼的同时也表现出些许负面作用, 大量影像的充斥导致视觉轰炸直至影像垃圾的出现, 虽然在一定理论上每一张图像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据统计:全球每天有上亿图片被发布、转载、传播。数字摄影的特性又导致大量低级、虚假图片快速传播。对人类社会的精神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像不言而喻。近些年来, 一些摄影理论家、影像专家开始回顾、检讨关于大众化图像教育以及摄影与人文、摄影与伦理等摄影深层理论。提升普通摄影者的个人修养和精神层次成为新时代大众摄影文化教育的主题。
如今当你行走于都市的街道、林荫、商场甚至餐厅, 不时会看到一些人举起手机, 相机无所顾忌的按下快门, 或许你已经被摄入了镜头, 成为他人博客空间内的一个特定的图像符号, 包裹着摄影者主观强加与你的种种所谓的理念, 接受成千上万人的品头论足。这就是所谓的“镜头暴力”, 或许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拍摄者真的能够如实反映拍摄对象的意愿和面貌吗?他有无权利进入拍摄对象的私人领域?这些疑问或许对于职业摄影者来说是一个基本的职业道德问题, 但对于普通摄影者来讲, 尚缺乏这方面的自觉。如果拍照必须发生的话, 我们至少应该让拍摄对象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声音。在一定层面上, 或许只有在摄影不再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的关系, 而是反映人与自我的的关系时, 才能真正避免“镜头暴力”的发生。现阶段, 只有加大摄影伦理的普及宣传和教化工作, 别无它途。
数码摄影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刻的, 数字化摄影技术还在以加速度发展, 随着生产成本的日益低廉, 会有更多的普通人拥有功能更加强劲的摄影利器, 摄影道德的普遍建立不能仅局限在职业摄影者, 它应该成为每一个拿起相机的人的约束。同时摄影媒体应该承当起摄影传播中的伦理责任。
万事有利必然有弊, 不管怎样, 现代数字影像技术不仅为人类拓宽了视野, 也同时触及了人类的深层精神层面。我们还是相信, 作为一种和大众息息相关的艺术门类, 数字摄影正以它平民化的姿态走下圣坛、走进每个人的的寻常生活, 未来的数字影像会发展到何种形式, 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 但它带给我们的方便快捷高效率、以灵活的创造方法确实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我们是否可以以对待其他大众艺术的宽容对待它呢。
运用现代传媒, 传播桐城歌, 扩大其影响。
作者简介:
3.“和”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篇三
摘要:“和”的思想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基于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企业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它强调要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自身修养,并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提高员工凝聚力,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和”、文化、企业管理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乏精粹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和”的思想,已成为一种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当代企业管理工作。本文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入手,探寻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内涵
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和”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将彼此不同的两个事物互称为“他”,所谓“以他平他”就是用与此事物不同的彼事物与此事物取得平衡协调,这样才能“生物”,才有生机,才能发展。所谓“以同裨同”就是将同一事物、因素、成分的简单重复、相加,这当然会导致“尽乃弃矣”,即千篇一律的悲剧。只有将金、木、水、火、土等各种有差异的事物相互融合,才能产生千姿百态的新事物。由此可见,“和”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性以及矛盾多样性的统一。《管子》中也对和合概念进行过表述,“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把民众的和合作为民众道德的直接体现,认为学习和合,就是学习道德,民众只要能够和合,就能产生“莫之能伤”,即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伤害的巨大力量。“和”思想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那里得到最好的解读与完善。《论语·学而》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意思是,礼的作用,当以和谐为上。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就以它为最高准则。孔子在这里主张的“和”是和谐、和合的意思。他们把“和合”这一思想作为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他们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这一思想,无论是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他们所倡导的为政之道,还是他们所极力推崇的礼仪制度,都反①
②①②③ 方尔加,儒家思想演讲录,百家讲坛:2009年6月9日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③ 刘宗志,《论语解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映出儒家学者对“和”思想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可以说,“和”思想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精神。分而论之,“和”,主要是指异质因素、事物的共处。这方面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这里所讲的“和”是指矛盾双方经统一而达成的和谐,“同”是指否定矛盾的存在。就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讲究协调,但承认差异,并不随波逐流。“和而不同”是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并在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具体说来“和”的结果是新质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此外,儒家从家庭亲情中引申并阐发人生的智慧:“仁者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告诉我们:年轻人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处事要谨慎并且讲求诚信,广泛地热爱周围的人。亲情之爱孕育着对他人的爱心,爱人之心就是爱亲之心的外延与扩张。一个人一旦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仁者爱人”是构建“和合”社会的道德原则,它带领着我们进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人际关系之中。“忠恕之道”有两种表述: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讲究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做;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并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合法与正当权益,准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而不应“逾矩”或推脱责任;即使无法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必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仁爱”、“忠孝”进一步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并构成“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的行为“五常”。其中除了上述的“仁”之外,“义”,是立世的根本,所谓“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义高于生命”;“信”是人与人关系中最至高无上的,孔子认为在国家管理的三件大事中,“足兵”、“足食”都可以去掉,唯有“信”不能去掉,“民无信而不立”。至于“礼”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有以这样的纲常为人与人的行为准则,才能达到“家天下”的“和合”境地。
孔子提出的“和为贵”哲学思想,在沟通中表现为化解人际间的矛盾,铲除隔阂,使人与人之间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以至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境界。“和为贵”这三字表意通俗,内涵深刻蕴涵着深邃的哲理和高超的人生智慧。具体而言,“和”在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它的低层次作用,是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缓和紧张局面。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讼”是④
⑤④⑤ 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2006
人际关系矛盾的激化,“无讼”是孔子的理想,目的是化解矛盾,缓和冲突,使人世间没有讼事与争端,这是“和”的表现和追求。“和”的高层次作用,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彼此的信任、理解和沟通,同心同德,协作共赢。这是一种互为目的、互相新生的关系,是“人和”的最高境界表现。“和为贵”作为人际沟通的基本准则,倡导的是一种团结的精神,合作的精神,是一种和谐的人生观、价值观、整体观、大局观。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与人为善,并宣扬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每一人必须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一种和顺的态度,用一种和理的方法,达到一种和睦的境界。人人须以这种态度为贵,以这种方法为贵,以这种境界为贵。唯有和,才能为自身创造一个更适应于发展的空间,才能更有益于社会的发展。古语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家是社会的最小组织,也唯有家和,社会这个大家庭才能和。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下,社会成员保持愉快的心情并在这种心情指导下,开展为社会服务的事业。
“和”是处理事物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文化是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底蕴。⑥
二、“和”文化构筑的现代企业管理文化
(一)“和”文化对企业中个体修养的影响
儒家提倡的修身养道的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其中三个方法重要,也很有效:
方法一:自我忏悔、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当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和隔阂时,在批评别人之前,首先要自我批评。当主观与客观发生矛盾时,不许指责客观,永远指责主观。
方法二:知行合一。要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们既要注重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应注重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和体会出来的学问,即学问必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同自身为人处世相结合,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学问。
方法三: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待任何事情,都要以伟大的精神,全力以赴。由此可见,儒家“和合”思想对个体精神的关注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价值的。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对自己的思想、学识、能力,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角色、作用等等要有情形的认识,这样才能获得自控能力,提出恰当的目标、计划和要求,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遇到矛盾,能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矛盾就容易化解,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企业员工要成才,就要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认真踏实,而不是好高骛远,一步登天。
(二)“和”文化对企业中人际沟通的影响
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来看,在儒家“和”的思想海洋中,“仁者爱人”是“和”的道德原则,“忠恕之道”是“和”的具体途径,“和而不同”是“和”的存在形态,三者⑥ 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基于“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企业家所面对的不是单纯的“机器人”,而是有情感、有智慧的“社会人”。企业家要善于把管理主体和管理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地满足企业员工的期望,并把这种期望变成具体的目标,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企业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上下同欲者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大团队的管理,运用适当的激励措施,使管理者在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要让他人得到提升,这样的团队才能在对内合作与对外竞争中发挥最大效益。
首先,要能够协调公司各部门和人员的组织关系,做到部门与部门、人员与人员之间和谐统一,对于高层管理者可以偏重于道德约束,对于基层人员可以偏重于行为。其次,人力资源工作也是一个决策性的服务工作,它的职责是为企业挖掘优秀员工,不仅要知人善用,了解每一位员工的特点,将其用在最合适的岗位,更要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团结敬业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要不但是最好的聆听者和艺术的沟通者,还是严谨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工作者要比其他员工有更强的自律和自省意识,用更加严格和苛刻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既不能脱离员工,以管理阶层自居,也不可以成为员工的附庸,无原则地附和与迁就。此外,人力资源工作者手中掌握着公司的诸多内部信息,公司的重大决定也是先于实施前知道。因此,还一定要严守公司秘密,不可随便传播公司未公布的任何信息。
(三)“和”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方尔加教授曾经说: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于管理,管理的重心在于管人,管人的精髓在于管心,管心的精髓在于共同认可的文化。文化是企业发展之魂,儒家文化是管心的文化,儒家文化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文化。
被誉为“经营管理之父”的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14条原则,是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之灵魂核心。但通览“14条”不难发现,管理原则作为管理目的载体,往往是缺乏底气的一厢愿望而已。究其因,正如法约尔在“14条”后所留的注解所言,“这些原则不是刻板不变的,也不应盲目地到处套用。关键问题在于‘原则是灵活的’,‘在于懂得如何使用’,‘因为管理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艺术,它要求智慧、经验、判断和注意尺度’”。从这里,我们看出了法约尔对于管理原则的正确理解,他甚至自我感觉,管理原则之于管理活动本身、管理最终目的而言是乏力的,他甚至隐约感触到:只有智慧、经验、判断和尺度才是把握管理的命门。而这种“智慧、经验、判断和尺度”的问题,正是管理学所缺失的企业文化理论之灵魂核心。
方尔加教授曾经着重提出现代企业要重视无形的文化资产,他认为,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打造文化,“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儒家更注重无形。现在有的企业也在搞企业文化,但不见成效,失误就在于只注重有形。⑦⑦ 方尔加教授讲儒家文化,价值中国网:2008年9月:
“文化场”是人的“潜意识”,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人的社会群体的“潜意识”;这种群体的“潜意识”就会形成一种地域性的风气、气氛和氛围;很多人和群体的大道理都明白清楚的很,但是由于“文化场”作用,就会让这个群体中的人感觉如果不那样做就感觉不对,这种氛围就是“文化场”的作用。
打造企业文化,也是对于无形“文化场”的营造和思想渗透,企业家要注意对员工的“潜意识”的影响。领导通过文化通过思想去影响各级员工和下级领导干部,让他们在思想领会后,再去解决一线的实际问题。只有把企业文化发展到较健康成熟的时期,物质和制度才能渗透精神,企业管理才会和谐高效。
企业文化理论主张,管理活动是一个目的的过程行为,而维系这一“目的过程”完美演绎的是核心价值观,而且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既是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目的最终得以实现的原动力。
三、“和”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和,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辩证法。儒家之和,不是盲目附和,不是不分是非的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
这方面的典范是日本,日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但日本企业家深谙刚柔相济的道理。他们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尊重员工、善待员工、关心体贴员工的生活。如记住员工的生日,关心他们的婚丧嫁娶,促进他们成长和人格完善。这种抚慰不仅针对员工本人,有时还惠及员工的家属,使家属也感受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此外,日本大企业普遍实行内部福利制,让员工享受尽可能多的福利和服务,使其感受到企业家庭所给予的温情和照顾。
“和”的思想,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天人调谐”,即人与大自然要圆融无间,共生共荣;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和睦相处,乐群贵和。相互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合群济众,即鼓励个人的追求与创造,要提倡把个人的目标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表现在经济活动上,则强调和气生财,买卖双方要相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以互惠互利为目的,互不欺诈、谋取双赢。生意中一时达不成协议,也不要伤了和气,“买卖不成仁义在”。一句话,“和”的思想,是发展之道,处世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思想,愈来愈显出它高超的智慧光芒。如2002年,济南玫德铸造公司遭到美国两家公司的倾销起诉,提出要征收倾销税,税率高达34.8%—148.3%。公司董事长孔祥存一方面组织人员精心准备,积极应诉,一方面又思考破解贸易壁垒之策,通过分析,他认识到“商战中,敌人和朋友都是暂时的,只有企业利益是长久的”,意识到“聪明的商人应该善于化敌为友”。经过努力,在企业取得胜诉的基础上,孔祥存向美国同行发出了不计前嫌,相互合作,谋求双赢的信息。由于双方有利益共同点,遂签署了相互撤诉、各类产品生产合作的协议书。采取这一措施,不但使玫德铸造
公司打破了美国同行的贸易保护措施,有了向世界顶级同行学习的机会,而且每年有几亿元的国外订单接踵而来。虽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该公司仍实现销售收入17.8亿元,创利税
4.55亿元,其中利润3.05亿元。
这充分说明,儒家“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思想在现代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必将更加放射出东方思想的光辉。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独立主体,必然要与其他企业发生横向关系,而儒家的“和谐”与“乐群贵和”的思想,有利于协调各行业、各部门、各企业、各环节的关系,有利于协调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关系,有利于统筹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而劳企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将能够保持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⑧
四、“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英国企业家皮京顿说:“在一个企业中如何创造合作亲善的关系,这便是管理者的最大责任。”
(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即通过协调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和谐管理状态。“和”是组织管理的最佳境界。“以和处之,则情相合;以礼待之,则分相安”。“以和处”、“以礼待”就是说,儒家要求管理者在与人交往中不但要以诚信待人,而且行为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它要求管理者把“和”的思想纳入到管理当中去,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平和、宽容、顺从、团结、信赖等特征。大家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在组织结构中,“人和”解决得好,就能提高生产力,减少人力资源浪费;解决不好,人际关系复杂,甚至钩心斗角,相互拆台,必然事倍功半。和谐的气氛能够引导员工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并且有效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的产生,减少人际摩擦和组织内耗,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仁慈领导的思想根源,在于儒家文化的“仁”。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世界各大文化、宗教中都有相似表述,被公认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仁慈领导从“仁”字出发,对下属个人的福祉做个别的、长久而全面的关心,可以换来下属的感恩图报,无疑有利于上下级和谐氛围的营造。而“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又正是工作满意感的决定变量,工作场所的人际和谐对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为高水准生产率的必要条件,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曾对“和谐的上下级关系”给予高度评价:“在雇主和工人之间应该经常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他们以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时,他们就能共同使剩余额猛增,以致工人工资就有大大增加的充分余地,制造商的利润也会大大增加”。
(二)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⑧ MBA工商管理案例800
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家,应该更加注重人治,是一种理情兼顾的精神。如果一个企业只把员工当做被管理者来看待,而不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处理各级员工之间的关系,该企业就容易出现人的异化。上下级发生冲突时,如果管理者以高风亮节使下属心悦诚服,下属就会自觉将自身行为纳入管理者所期望的轨道,从而与上司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
1、儒家的“和”是有原则的“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论语·子路》),这里的“和”指协调、和谐,而“同”是指真正有德行的人是善于与人和睦相处、协调各种关系的,但并不是意味着盲目附和、盲目苟同。管理者在履行其职责时,难免要对一些人的违规行为进行批评指正,其所做决策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期望,这样就会在组织中产生矛盾。此时,管理者应坚持维护制度的权威,实施符合大局的决策,要做好协调工作,让更多的组织成员全面了解管理者行为的依据和目的,同时对利益受损者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和认同。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将矛盾及时消除,实现组织的协调运行。
2、儒家主张以“和”为主,以竞争为辅的原则
在和与争的关系上,儒家认为和是目的,竞争是手段,争是为了在更高层次上取得“和”,竞争并不排斥人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内部的人和是绝对没有竞争优势的。对外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内部的人和。再有,“和为贵”不仅适用于组织内部沟通,同时也适应于组织与组织的沟通,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沟通。当代竞争也要求“和”,要合作竞争,在竞争中,相互学习,争取双赢,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通过和谐竞争,为社会创造价值。儒家之“和”表现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一是用来协调管理者与普通人的关系,达到二者的团结;二是用来协调管理者与管理者的关系,取得二者之间的和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和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它承继着中国古代文明,又影响着未来的发展;它来自于古代先哲的思想,又吸收了现代文明的成果;它来自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在服务现代经济中接受新的检验,并从中丰富发展自己,并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现代和文化是和谐的文化。在中西文明对撞中,它与西方文明和谐共存,对当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杨伯峻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1980(1)
[2]伍玉林,赵金楼,李健.“和合”文化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9(1)
[3]顾纪忠.“和为贵”的沟通理念与现代管理[J].南通大学学报:2008(3)
[4]郭晓薇.儒家文化中的领导方式与上下级人际和谐[J].行政发展:2007(12)
[5]彼得·德鲁克.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样译.械工业出版社:2005(1)
4.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 篇四
孙 健
在当今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呢?下面我就在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的融合所做的一些实践,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
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如:
1、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知道“形”的概念和“数”的概念一样,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我采用彩色显示的方式,先让学生看到具体的实物图形,随后隐去实物图形中的色彩、图案、只剩下几何图形,并向学生说明:学习几何图形我们不研究它们的质地、颜色、图案、只研究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既点、线、面、体,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
2、在教学“直线的认识”时,我采用动画、着亮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显示一段画的较短的直线,然后从两头慢慢地向两方延长,显示屏上展示出一条直线向两方延伸的动画,把直线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眼前;在教学“三线的区别”时,我采用将端点着亮,无端点的一端向外延伸同步进行的方式,以动画形式表现直线无端点,能向两端无限延长,不能度量;射线有一个端点,能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不能度量;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延长,可以度量的图形正展示在学生面前。计算机软件生动形象直观,演示方法灵活多变,易于显示几何图形的特征。因此,它在帮助学生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中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表象,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一开始就显示学生熟悉的国旗和手帕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形状时,学生说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即隐去这两个图形的色瓷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同样在认识长方体时,先显示火柴盒的模拟图形,并与实物相对照。认识立体图上每一个面的形状,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不同色彩显示两条虚线,形成了一组完整的直观图,再用分别着色的方法来显示长方体的左右面、上下面、前后面。这样通过分层显示,为观念的形成架起了一座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桥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整合
在数学的教学中,我有意识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可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话,教师无非是把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枯燥的传授给学生,即使是教师语言再生动、描述的再逼真、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仍然不够深刻,很难达到使学生全部理解的效果。但现在,我可以要求同学们在课前分组收集有关资料,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阅览室以及其他媒体获得大量有关信息,而且有很多音像、图片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再配以生动的解说词,学生们整个身心都投入到年、月、日的知识的有效理解中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方位知识的享受,使教育进行的自然而深刻。
再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以网页的形式设计了如下的学习计划: ① 播放一十字路口的交通场景,启思:你用什么方法能概括出这个路口各种汽车经过的状况呢? ② 页面显示:划“正”字统计或列表统计(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统计任务)。
③ 集体交流,说说你从这项统计任务中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在网上收集各城市人均收入、各国森林面积等信息,整理数据,自己进行相应的统计,并阐明统计意图。学生在这一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尽情地汲取知识,而且深深地领悟了其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价值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析和正确对待身边的各种信
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我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例如:
1、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就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做“数学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大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2、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在教学“比多少”时,创设“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故事情境: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砖,有的扛木头,河里的小鱼也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上准备了一些水果招待客人。看了这一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先举一例,这里共有3头小猪,后让学生一一列举。这样,学生在谈笑中感悟到数学真有趣,从而自主地参与学习,喜爱数学。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5.后现代价值观和文化相对论 篇五
一、后现代文化相对论的由来
文化相对论包括认识、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它对各个人文领域中的后现代思想有不同的影响。在社会和文化研究领域,它指的是多元合理性。它认为,文化观念和社会习惯都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构成独特的“身份”。任何社会或文化,只要其正常运作,便应视为合理。在政治学或伦理学的领域,文化相对论指的是反宏大话语和反元理论。它坚持政治和伦理是一种实践,既不应当受制于任何普遍原则,也不应试图形成任何普遍性的公理结构。它认为权力的基础不是“正确”的理念,而是正确性不断被争夺的话语。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文化相对论的结论是“文本”(text),本身没有固定的意义;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人对同一文本本来就有不一样的理解。
文化相对论虽与后现代思想交叉错杂,但它却形成和发展于十九世纪后叶和二十世纪前叶这个现代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文化相对论在后现代思想中强调的是文化的平等、多元和相互尊重,但在它的形成期,它所宣扬的却是文化的等级差别,单一发展趋向和西方文化优越。从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在赫伯特.斯宾塞和爱德华.塔勒这样的`思想家那里,文化相对论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文化进化论的影响,成为强调各文化间文明与原始阶段互具差别,强调西方文化比其它文化发达而且优越的学术。〔注1〕进入二十世纪后,经过了一次大战,到二次大战之前,文化相对论在以伯阿斯为代表的新一代理论家那里才发生根本的变化。〔注2〕
爱尔文.赫奇在《文化与道德:人类学的价值相对》一书中总结了文化相对论在二十世纪中期的这一关键的转折。他指出,在西方,现代理性所不能阻止的战争和经济衰退深刻地动摇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文明自然演进的信念。社会秩序的破坏,人性的蹂躏,人在种种现代制度和机制面前的彻底无助,使得西方道德价值那原本建立于物质文明之上的自信一下子滑落到崩溃的边缘。在这一现实面前,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化相对论一反以前的乐观自信,转受悲观论和怀疑主义所支配。它开始脱出西方中心论的巢臼,以多元观看待世界文化差异;它开始拒绝文明/原始的文化等级区分,倡导文化平等的观念;它开始摈弃关于西方社会、道德和知识的优越感,而接受非西方价值、信念和制度的合理性。〔注3〕
斯宾塞式或伯阿斯式的相对论都是现代西方思想的产物,但延续并影响后现代思想的却只是伯阿斯式的相对论。伯阿斯式的相对论避免以西方价值去判断非西方文化。它倡导价值中立,但却并非是无价值或价值虚无论。它坚持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包含着对文化本身内在价值的价值判断。它提倡对非己文化的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相信每一民族都有选择和拥有自己文化的自由和权利,这也是一种价值。这些基本价值观念因倡导“宽容”而具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当然,实际上倡导宽容的文化相对论并不一定以宽容作为价值基础。功能主义的文化相对论即以文化体制存在的合理性作为其基础。它认为,文化体制的存在自有其道理,文化成员往往是在不自觉地得益于它。功能性文化主义排除自由主义价值,一方面显得更为价值中立,另一方面却又因无法评判那些虽实际存在,但却具有压迫性的文化体制因素,而陷入道德虚无主义的困境。
自由主义和功能主义文化相对论共存于当前的后现代文化相对论中,形成了下面要讨论的温和和强硬的后现代价值观立场差别。现代和后现代之间本来就没有纤陌分明的界限。文化相对论延续至二十世纪后叶,成为后现代问题,主要是由于它在这一时期的后现代理论那里有集中的表述,而不是因为它本身就只能或必然是后现代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了解后现代价值观:一、价值的基本性质,二、价值对知识活动的导向作用,三、价值的社会政治意义。在这三个层次上,后现代理论都不存在单一整合的立场,都具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分歧或矛盾。
二、价值问题
在价值基本性质的问题上,后现代论者呈现出强硬和温和立场的区别。强硬派在道德价值问题上持彻底的怀疑论态度
6.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 篇六
作为人类最早的造物之一,陶瓷在制作过程中所包含的人类实践活动,一开始便充满了艺术色彩。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陶瓷千姿百态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装饰和广泛多样的题材,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审美对象,凝聚了人类的审美价值、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并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社会的变迁,陶瓷审美文化亦将随之发生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品,不仅展现出了不同社会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表达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如朴素纯净的原始陶器、深厚古朴的魏晋青瓷、富丽俊雅的唐宋风格、优雅清丽的明清青花瓷等。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必然对当代审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陶瓷艺术创作正在走向一个新的转型期。这不仅是新老艺术家的交替,而且也是艺术观念、审美价值和创作思想的转变。
1 陶瓷审美文化现代转型的独特内涵
中国的陶瓷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其审美价值犹如一座宝藏绵延至今。从远古时代的手工制陶术到今天的现代化陶艺工坊,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国陶瓷审美文化几经演变而从未失去其丰富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精英与大众的时代互动中,中国陶瓷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体现出了独特的内涵。
1.1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美国女陶艺家苏珊·彼得森说:“中国有着世界上最悠久的,从未中断过的陶瓷传统,其岁月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久远。”[8]的确如此,我国的陶瓷艺术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敬仰,并以其独具匠心的装饰特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陶瓷所独有的审美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现代艺术运动起步的时代潮流中,逐步涌现出了由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文化思考热情的中青年陶艺家,他们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创作力量,带动了广泛的陶艺创作热潮。由于他们一开始就受到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因而在他们的推动下,不管是从创作方法到技巧,还是从表现形式到内容,现代陶瓷审美文化都有了新的飞跃。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陶瓷审美文化并没有因为现代艺术理念和工艺技术的介入而变得黯然失色,相反,在现代文明的环境中,传统陶瓷审美文化更显出其独有的魅力,现代高科技设备使传统陶瓷的神韵得以复活和再现,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新的转型期,中国陶瓷审美艺术在继承和借鉴了传统中有益元素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先进工艺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创造出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陶艺作品。尤其是在现代陶瓷审美的文化内涵中,既蕴藏着传统特色,又包含着时代新意,并日益凸显出新时期的艺术家群体在陶瓷创作中的独创性和个性特征。可以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新时期陶瓷审美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2 东方与西方的碰撞
如果说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是陶瓷审美文化在时间轴上的历史相会,那么,东方与西方的碰撞则是陶瓷审美文化在空间轴上的现代际遇。在审美文化上,东方和西方各自有着自己的价值理念与美学内涵,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各有偏重。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浪潮涌入中国,西方的审美观念也逐渐被引入中国,并与传统的中国审美观念发生剧烈的碰撞。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被引入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之中。在这一系列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中国的陶艺创作也在迅速地朝着全球化进程迈进,不同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陶瓷审美观念得到不断的更新,并形成了当代中国陶瓷审美文化多元并存的局面。
这种多元化局面的形成,为中国当代陶艺审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传统中国的陶瓷审美观也在新的时空环境中出现了延伸与蜕变。在当代中西审美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中国当代陶艺创作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和局限,真正走进了当代艺术的领域。中国当代陶艺家大胆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充分表达艺术家的个性、情感,以及当代社会人类的生存状态。陶瓷艺术的全球化趋势,也使中国当代陶艺家以更为广阔的眼光看待中国当代陶艺的创作,而不是盲目地去模仿西方的现代陶艺创作形式。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趋势中,中国当代陶瓷审美在独具民族文化意蕴和艺术内涵的基础上体现出了更具世界性的品格。
1.3 精英与大众的共融
中国文化中有一股浓厚的精英主义传统,尤其在艺术审美领域,精英品味与大众趣味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楚,而且在通常情况下,精英文化被认为是一种雅文化,大众文化则被归咎于是一种俗文化,雅致与庸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成为品味格调的一种阶层区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陶瓷自古以来就重视艺术性的欣赏,例如,历史上的官窑,在陶瓷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几乎不计成本,不惜物力,精益求精,只求将其做到最好,对艺术水准的要求极其之高,因而在官窑的推动之下,中国的瓷器在明清时期成为海外一种非常昂贵、奢华的艺术品。这种精英主义的雅文化在陶瓷审美需求上的表现主要就是精雕细琢,画面富丽堂皇,比如传统陶瓷粉彩艺术。与之相对应的俗文化则反映的是民间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文化需求,比如民窑青花瓷,画面简洁粗狂。
从陶瓷审美艺术来看,如果说古代官窑是为了迎合上层文化审美的政治服务,那么现代陶瓷艺术则是大众审美多元化的产物[2]。然而,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精英与大众、高雅与庸俗之间的严格界限正日益被消解,雅俗共赏在现代陶瓷审美中获得了更大的市场需求。这与当代消费社会的崛起有着密切关联。在大众消费社会中,人们的审美消费需求不断膨胀,审美活动呈现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大众化等特征。消费者在使用消费品的过程中感受到它所营造的艺术氛围,进而获得超越物质层面的审美体验。一方面,陶瓷艺术创作为了迎合大众消费市场的需要,创造出了大量具有个性化、时尚化的作品;另一方面,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使一些艺术精品被模仿、伪造乃至大规模生产成为司空见惯之事。在这样的陶艺市场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不再俨然对立,而是共融共存成为消费社会盛宴中的一道美餐。
2 陶瓷审美文化现代转型中的一些问题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相较于传统陶瓷美学,当代陶瓷审美文化在一些方面的确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和拓展。但这一现代转型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在看到转型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陶瓷艺术审美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一些问题。全国青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冯林就曾尖锐地批评当代陶瓷艺术中错位的审美,认为当代陶瓷艺术的审美几乎处于错位或倒退的状态,伪传统陶瓷艺术四处狂舞[5]。也有学者批评指出,当代中国陶艺的美学主张从一开始就和传统陶瓷美学背道而驰[8]。一些现代陶艺作品,要么大而无当,要么过于矫情,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严重脱节。更有学者毫不客气地指出,当前国内虽然名家大师比肩接踵,却不仅无法跻身国际陶艺之高端舞台,还可能是中国陶瓷史上审美水准最低的阶段。这样的一些批评虽然显得有点激烈,但的确反映了当前中国陶瓷审美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2.1 功利性的审美诉求
所谓审美,是指人与社会和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其目的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但是,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之中,原本单纯的审美沦为物质化、功利性、消费性的审美,使审美的本质大打折扣,人们在陶瓷市场中看到的不是艺术作品中的美,而是物欲横流的时代症候,是艺术被市场俘虏的狼狈景象。
在功利化的审美诉求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消费者在目前阶段的审美意识并不高,传统社会中实用主义的审美基因依然在起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个人名利的追求,如官爵、财富、长生、富贵等方面,因而在审美意识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对陶瓷审美的消费成为一种功利性的精神寄托,盲目迷恋那些过于夸张的个性化陶瓷作品;二是从陶艺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在急功近利的市场环境中,相当一部分陶艺创作者近乎疯狂地抄袭、照搬、嫁接其他艺术家们的作品,忽视审美的价值规律,原本追求唯美的创作显得不合时宜,粗制滥造成为最普遍而糟糕的状况,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成为投机者们的投资工具,对作品的炒作成为一种常态并覆盖着这些领域。这种功利性氛围的普遍存在,使以逐利为动机的创作日益盛行,导致了个体独创性与创造力的消失,严重阻碍着人们审美价值的提升与艺术创造的发展,更可怕的是造成了物质化审美价值体系的蔓延与侵袭[5]。
2.2 低俗化的审美趣味
在历史上,中国陶瓷审美上一直重视“取法乎上”,文人高雅审美品位与民间能工巧匠的结合,催生了无数艺术精品,其辉煌成就令世人赞叹。例如,唐代的秘色瓷,宋代五大名窑,文人茶事、香席和文房陈设瓷等,其设计往往有文人士大夫、画师,甚至皇室成员的参与,他们的审美品位直接提升了中国古陶瓷审美的艺术水准。然而,放眼当前的陶瓷艺术市场,却似乎与高端艺术审美相脱节了,在陶瓷审美的现代转型中,不仅很难跃升至更高的审美境界,而且充斥着大量低俗化的审美趣味,低俗审美几近成为陶瓷艺术创作的主流。
一定时期的社会审美倾向往往都是该时期社会心理的体现,尤其是该时期社会审美心理的体现[9]。当前陶瓷审美所出现的低俗化状况即与当前的普遍的社会心理浮躁和急功近利有关,也与相当一部分创作者、评审者、收藏者眼界有限造成的审美能力低下有极大的关系。一些文化和艺术素养较低的制作者与相近审美水准的购买、收藏群体相结合,使得低俗审美在陶瓷工艺领域风靡一时、势不可当,并披着艺术的外衣,在市场上招摇过市、大行其道,而高雅的审美文化则面临被低俗审美趣味不断冲淡的风险。当然,这种审美趣味的低俗化,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也不可能完全取代高雅审美文化,如前所述,在大众消费时代,审美文化日渐多元化,高雅与庸俗两者的共融共存才是陶瓷审美的一大趋势。
2.3 盲目西化的审美取向
近三十多年来,西方的陶瓷艺术产品及其审美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大量涌入中国,许多西方国家的陶瓷艺术家也频繁来中国交流学习,并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手法。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格局,也为中国陶瓷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这对于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来说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西方文化的强势推进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使西方现代陶瓷艺术产品在中国陶艺市场上有着庞大的市场空间,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普遍遵从西方的审美格调,认为西方的艺术就是高大上的,致使西方陶瓷的审美取向在当前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这种状况令很多陶艺创作者迷失在审美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浪潮中,盲目地模仿西方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理念和手法,尤其是国内一些貌似前卫的陶艺家,一味抄袭西方现当代陶艺作品,移用西方现代艺术趣味,唯西方审美取向马首是瞻,而丢失了本应具备的中国传统陶瓷审美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品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手法,本来无可厚非,但盲目西化的审美取向,不仅完全否定了自身的文化传统,也将失去与西方艺术平等对话的机会,最终将丧失自身文化的立足之本,因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趋势。
3 当代陶瓷审美文化的价值追求
人类是一种精神性的动物,在人类创造的所有器具物品中,除了有使用性目的之外,还包含着强烈的精神性追求。陶瓷就是这样的一种造物,她不仅仅是一个泥土烧制的器具,还是一个传承文化的载体,一个体现艺术审美思想的象征物[4]。从古至今,陶瓷便是人们表达审美趣味的一个重要艺术媒介。但是,如前所述,在陶瓷审美文化的现代转型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出现了一些偏差,纯粹的艺术审美在大众消费时代很大程度上被功利性的、低俗化的和盲目西化的审美观念所遮蔽。因此,反思当前陶瓷审美文化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寻找和表达其内在的价值追求,努力推动陶瓷审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让陶瓷艺术在当代日常生活审美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显得非常迫切。
3.1 追寻作为一种生活美学的陶瓷审美文化
不管是传统农耕社会,还是现代化城市社会,陶瓷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均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正是因为陶瓷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展览中的陈列品,我们更应该培育陶瓷审美文化在市场化环境中的健康发展,以形成一种能够有效提升生活品质的“生活美学”。近些年来,在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生活美学”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它的提出,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还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生活的审美化意味着平凡的日常生活被提高到审美的高度,是一种对更高生活品质的精神追求,而不是附庸于功利化和低俗化的审美诉求。可以说,“生活美学”与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的时代背景,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
陶瓷审美所具有的纯粹美学特征与生活维度其实并不矛盾,当代艺术的发展不再全部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即意味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审美因素向生活领域的转移、渗透和扩展,审美与文化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是对生活质量和品位的一种追求与判断[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消费文化所带来的价值取向对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审美意识对日常生活的浸润与弥漫,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陶瓷艺术想要在当前的社会文化中占领更多的高地,就需要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做出更有意义的尝试,使其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美化生活环境,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和体验陶瓷审美的乐趣。恰如有学者指出的,陶瓷审美文化应该努力致力于当代人类所希望、所追求的生活秩序,应该透过复杂多变的文化现实,以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心去捕捉生活中的美,使人们以陶瓷审美的态度从事现实文化实践,并把现代陶瓷审美意识辐射到所有人类文化的广阔领域,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社会文化质量[1]。
3.2 深入发掘陶瓷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民族和地域的差异,哺育了不同的审美文化和价值标准,各族人们在漫长的陶瓷制作过程中,逐渐造就了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所取得的巅峰成就,离不开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所滋生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陶瓷审美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塑造出一个富有中华民族审美气质的艺术支流,这些历史遗产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当代陶瓷艺术是传统陶瓷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因此,在当下中西审美文化交流中,我们不能失去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不能盲目地效仿西方现代的陶艺审美观念,而完全可以在本民族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将本民族的审美文化进一步推广和发扬,在世界陶瓷艺术舞台上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和特色。
同时,在结合民族传统的陶瓷艺术创作中,我们也不能抱残守缺,不能为传统陶瓷艺术审美所束缚,而是要不断注入时代意识,顺应时代的变化,在作品中积极体现时代的精神风貌,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陶艺创作者更应该结合当代审美观念以及现实艺术追求,进行多维工艺试验,进一步突破传统工艺的限制和审美功利化、低俗化的倾向,突出作品的独立性和时代性,在创作方向、表现手法、审美心理上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开创更加多元化和更具时代性的陶瓷艺术审美文化。
参考文献
[1]毛雄飞.传承与超越-当代中国陶艺美学研究[G].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99-139.
[2]操维琦.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与陶瓷艺术创作研究[C].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122-124.
[3]冯林.当代陶瓷艺术-错位的审美[J].中国文化报,2011年3月10日,第9版.
[4]潘智彪.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J].现代哲学,2006(5):69-70.
[5]方李莉.中国陶瓷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J].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民族艺术研究,2012(6):26-28.
[6]艾俊.浅论陶瓷审美文化的当代追求[J].陶瓷研究,2010(1):71-72.
[7]陈云开.浅析陶瓷审美意识的衍变[J].陶瓷研究,2010(2):23-24.
[8]黄应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中西不同的“美学泛化”[J].文艺争鸣,2003(6):27-29.
[9]林明杰.中国陶瓷艺术须脱离低级审美,雅昌艺术网专稿,2014年5月12日.http://comment.artron.net/20140512/n603804.html.
7.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 篇七
语文教育界出现的“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在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都靠老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再加其它单调的辅助手段--一块小黑板、一幅挂图,使课文里的抽象内容、情感、意境很难表达出来,导致课堂气氛较易沉闷,学生听起来乏味,学起来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很难提高,久而久之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变传统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以它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能使你的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课时,课文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和作者的感情,学生无法单纯地从文字中获得真切的体会,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几段相关画面或影像资料,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深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念故乡的感情,理解诗词的主题。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感情。
在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如教学《三峡》时,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让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的位置和美景,接着放映一组组长江三峡的彩色幻灯片及相关的记录片,带着学生做一次长江三峡的假想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象,向学生们展示了三峡壮丽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三峡的奇、秀、险,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所在。这样,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引人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理解作品内容。
我们在传统文化的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运用图画、投影、录象、电影及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训练难点,克服思维障碍,制作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知识。
如教学《岳阳楼记》时,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古代文化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设计一些相关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另外,对文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学生不好理解,可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灵活生动的动感画面清晰地展示出风和日丽时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美好景色以及阴雨连绵时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阴冷景色,在视觉形象作用下,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以及“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览物之情。可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的画面,对于突破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大有益处,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知识,理解作品内容,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在传统文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新鲜感,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弘扬了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媒体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对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重大的意义。
8.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篇八
摘要:本文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科学技术正在呈现加速发展、社会化和各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的特点,以及高技术不断渗透、软件备受重视、技术与科学共鸣、军导时代走向终结等趋势,探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寻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和机遇,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科学技术;融合;特点;发展趋势引言
现代自然辞学在广度和深度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上、在学科结构及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均出现质的飞跃,由此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跨越式地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本世纪中叶以来,数学、物理学、遗传学等自然科学在理论上相继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和激光技术等新技术群相继问世并得到蓬勃发展。已经形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科技正在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主导因素和标志,已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已成为科技的竞争[1]。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紧密相联,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导致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激烈变革。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已显示出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不同的新的特点。
2.1加速性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二十世纪的后三十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二十世纪中叶人类的科技知识每10年增加1倍,当代,每3-5年增加1倍。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到70%已经过时。
2.2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
在19世纪,电动机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用了35年,直空管用了31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了20世纪,这种时间间隔大大缩短了,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用了14年,电视用了12年,尼龙用了11年,集成电路仅仅用了2年时间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
2.3社会化的特点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其一,已从较分散的少数人活动转向社会化的集体活动,研究活动的规模和组织形式愈来愈大。从企业规模发展到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其二,科研条件和资金投入的社会化和国际化。其三,科技工作领导
与协调中,政府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如美国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韩国成立了总统亲自主持的“技术振兴审议会”,日本欧盟国家也都相继加强了政府的作用。
2.4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当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交叉和综合,集中表现在科学技术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向着最复杂、最基本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的复杂系统研究已经列入科学研究的重大议程,如对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大脑和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网络系统的研究,将对经济、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对微观系统的深入探索,如对基本粒子研究和受控核聚变、基因、微机械、微加工和纳米材料的研究,可能引起全新的技术革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3]。
3.1高技术不断渗透
90年代工业技术的一大特征是走向高技术化。具体地说,今后的工业领域将应用以计算机、电子器件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精细陶瓷、金属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系列;以重新编排遗传基因、组织培养为基础技术的生物技术;以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系统等为基础的生产系统;以宇宙航空、海洋开发、原子能利用等为基础的巨型系统技术,等等。
3.2软件倍受重视
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软件的发展,推行软件化。这一倾向正不断涌入由硬件操纵的技术世界。一方面,信息技术将进入事务部门和生产现场,使生产活动的效率和柔性得到提高,实现工业信息化。另一方面,以信息为中心的新型产业将逐步形成。
这一流向中,人的创造性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设计人员、计算机编程人员和数据专家等,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加深对信息、软件价值的认识,加快培养软件人材,已成为当务之急。
3.3技术与科学共鸣
随着技术革新的日新月异,“科学”与“技术”的界线将变得难于划清,而且日
益接近和共鸣。目前,在某些领域(如超导和生物学等),科学研究已和技术开发围绕同一课题展开,研究、开发工作浑然一体。
科学与技术接近和共鸣,将强有力地推进90年代工业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电子、生物诸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将成为21世纪技术革新的支柱。
3.4军导时代走向终结
以前,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的传播方式,总是由军用转向民用,军用是第一位的。美国的计算机、集成电路、激光等技术,就是作为军用技术首先开发出来然后向民用工业扩散的。
但是,在当今民用市场上,由于技术开发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民用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因此,最先进的技术经常首先由民用部门开发出来,从而打破了以往军用技术领导新潮的格局。预计,在90年代,民用技术在提高军事技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民用技术转向为军事技术服务将成为新的发展结语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国家、一个世界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必须要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思维、全新的理念。严峻、近似残酷的国际竞争现实一再提醒我们,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缺乏剖新,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落后和乏力,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发展经济和国际竞争中占居主动。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创立和发展科学技术研究事业而奋斗努力。我们坚信,2l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必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9.现代机床的检验和校准技术 篇九
现代的机床都具备测试和校准技术,而且也能够提供这种技术,这样车间能够保证机床的精度并且正常运行。越来越多的工厂和大型车间拥有自己的激光干涉仪和电子设备,而小的工厂则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商业化方式,以具有竞争性的价格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设备以及检测服务
实际上,现在可以为任何车间提供伸缩式球杆检测器,用于机床的快速检测,只要15min就可完成检测任务,以维护机床的加工精度。采用球杆检测可以精确地评价机床的几何精度、正圆度和粘/滑误差、侍服增益误配、振动、齿隙、重复精度和标尺的误配。一些球杆软件可以根据ISO 230-4和ASME B5.54和B5.57标准提供特定误差的诊断,然后提供一份普通的英语清单,按照对机床精度的整体影响顺序,列出各种误差的来源。这可以使机床维修人员直接针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处理。
阶段性的球杆测试跟得上机床的性能发展趋势,
预防性的维护有利于在机床偏离工艺加工能力前事先做出计划。工业上一般趋向于按照需要,而不是按照时间来校正机床。没有理由为维护而抽出一台正在从事生产的完好机器来进行校正。当发现有什么不正常的情况时,还是让检测球杆和生产的零件来确定。检测期间可以继续生产。点焊机机上探针检测
今天标准机床所能达到的精度和重复精度已经接近过去只有CMM编程。如果尺寸样板安装在机床上并暴露于同样的环境条件下,那么可使用参考检测监控和补偿热膨胀系数。其所产生的结果是一个闭路循环过程,不会受到操作员影响。
可用于自动地确定零件的位置,然后建立起一个工作坐标系统,机上检测可削减设置时间,提高主轴的利用率,降低卡具的成本和消除非生产加工通行时间。在复杂的零件加工方面,原先需要45min时间调试卡具,现应用检测装置只需45s并且全部由CNC自动操作完成。在开始加工铸件或锻件时,检测装置能确定工件的形状,可避免因空切而浪费时间,并可帮助确定最佳的刀具切入角度。工艺过程中的控制是利用检测装置对切削过程中的机床特性、尺寸和位置进行监控,同时验证每一加工工序各种特点之间的精确尺寸关系,以避免发生问题。可以对测头编程,并按程序检测各阶段的实际加工结果,然后自动实现刀具补偿,特别是在粗加工或半精加工以后。
10.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 篇十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育和校园文化影响重大,加强对科技运用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提高科技在校园建设中的利用率,将会加速我们文化建设工作的进程,提升其时代性和信息量,更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927(5)分类号:G720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和谐校园文化 应用
11.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现代观念和传统意识的交织--韩国爱情片《那小子真帅》与《狼的诱惑》的文化解读
近年来,韩国电影异军突起,以逼人的气势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在中国也受到很多观众的.认同特别是青年人的喜爱.如今,当上一阵“野蛮”风潮还未褪去的时候,我们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韩潮”,那就是一批校园爱情片的诞生并迅速涌入中国.
作 者:陈鸿秀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刊 名:当代韩国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KOREA年,卷(期):“”(4)分类号:G0关键词:
12.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有幸参加全市组织的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授课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民族政策进行了精讲,通过认真学习,自己受益匪浅,现就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浅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当今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现代化的进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变迁过程,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向现代化建设迈进的当前形势下,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变得频繁,少数民族地区的原面貌逐渐被改变,在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转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现代化主流社会的发展而开始逐渐向主体民族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取代的现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既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当前形势下,保护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二、现代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正面影响。一是语言方面:主流汉语的普及率远远超过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基于生活、工作等方面切身利益的考虑,少数民族群众将日益重视汉语的学习与使用,进而促进各民族语言的趋同,方便各民族间的深入交流,共同发展。二是思想行为方面:各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源自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不断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少数民族在与先进文化的长期交往中,受现代先进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日益向主流融合,继而促进各民族成员的行为方式趋于一致。
负面影响。一是民族文化资源流失问题:现代化进程中,起初出于生活、工作需要学习主流汉语的少数民族,不仅语言上逐渐被同化,服饰、风俗习惯等也逐渐向着主流文化趋同。随着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的变化,很多少数民族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盲目崇拜主流文化,有意或无意间不同程度地弃用本民族的语言;民族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载体,一旦失去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精魂也将不复存在。二是民族文化的商业庸俗化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情,比如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这些不同内容的文化资源在过去曾经以各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出现并有许多的辉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业是一项很有经济效益的产业,并且有利于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文化常常被当地作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产业的金字招牌。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约束,民族文化往往更多地被不良商家当作赚取利益的幌子。比如:西双版纳的橄榄坝“泼水节”,每天例行商演;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所谓的民族风味餐馆、茶室也往往都是外来商家按照自身理解以及市场需要而开设,空有外形没有内涵;偶尔说几句民族语言的导游乃至表演民族歌舞的姑娘和小伙,也大多是汉 的保护和发展。二是要号召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进行对口支援, 建立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的文化友好协作关系, 发达地区给予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民族地区向提供帮助的发达地区回报民族文化艺术产品的服务, 推动对口双方互动、互利、互惠,加快民族文化事业和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进一步促进地区之间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进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
4.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_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复习 的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教学设计08-08
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社09-15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10-18
语文教师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06-20
《要有严肃的的科学精神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题含答案06-11
试论民族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08-24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07-29
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的作用论文10-14
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