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2024-06-27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18篇)

1.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篇一

新课程标准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要求会写,认写讲用不是齐头并进,而是分进合击”。其中“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这一理念对于低年级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学生刚入校学习会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如果识字速度比较慢,量较少就不能达到阅读的要求,时间长了,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就会小了,也会对其今后的阅读有影响的。研究资料显示,现在小学生大概认识1200字就可以阅读儿童读物了。汉字需要在很多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地体会和认识,学生才能理解并使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第一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使学生喜欢汉字,从而产生识字的愿望。如,利用音像、动作、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 系,鼓励学生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记字,以加深对生字的第一印象。有的老师在教蔬菜、水果用字时,让学生对照实物看标牌,看看、摸摸、读读、认认,甚至尝尝,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缺的补充。寻找一些适合低年级儿童的儿歌、童谣、童话、寓言等读物,鼓励学生去诵读、积累。学生认出读物中的字会产生自豪感,会和同学相互比赛这个阅读材料中谁认的字更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赶紧注上拼音主动识记。长此以往,能增加学生自主识字的动力。我们要落实“多认少写”的教学理念,使识字教学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从而促进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发展。

2.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篇二

1. 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们要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激发学生们识字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学习。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不仅是重点而且还是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利用拼音进行读写,激发学生们识字的兴趣,最后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生字的印象。

(2)小学生都有着爱玩、爱模仿的心理,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特有的心理开展语文识字教学。老师与学生转换角色,让学生充当老师,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和其他同学分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还要根据这一特 点,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情境,在游戏中开展识字教学,尽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制作喜欢的生字卡片,可以自己拼读,也可以互相交换欣赏,不仅帮助学生们认识生字,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2. 改变小学识字教学方法

(1)根据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使得识字教学内容符合汉字结构规律,还要体现出汉字固有的特点。这样不仅提高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思。在进行象形字学习中,通过利用字画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山”“水”等字时,把这些汉字所代表的事物画在汉字旁边,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印象,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们识字的兴趣。

(2)在对语文识字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猜谜语、唱儿歌的形式来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

(3)在进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汉字渗透于每一处角落,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的教学,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在课外的学习。通过生活来进行识字教学,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有利条件,提高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们主动识字的习惯。教师利用家庭环境,让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去识字,利用家长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们进行家庭识字。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识字的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语文识字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性格、学习能力以及各方面的不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语文识字课堂中都能得到锻炼。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互相帮助,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共同进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理的分配每小组的成员,明确小组内部每位学生的职责,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鼓励可以在小组内形成积极的竞争和互相学习的氛围,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们共同合作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

3.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识字教学探究 篇三

一、借助儿歌识字

儿歌生动形象,文字简短有趣,易读易记,读来押韵上口,深受低段学生的喜爱。如学完复韵母“ɑi、ei、ui”之后,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编出儿歌《小燕子》:“小燕子,飞呀飞,一把剪刀身上背。飞来又飞去,剪刀挥呀挥。剪得桃花红,剪得柳枝翠,剪出大地披绿袍,剪出祖国山河美。”学生听了,兴趣盎然地跟着背。在大部分学生会背之后,我让学生看着这首儿歌,带有拼音指读几遍。最后,再让学生用笔圈出这首儿歌中带有“ɑi、ei、ui”的音节。就这样,学生在背儿歌中积累了语言,在读儿歌中认识了汉字,在圈圈画画中巩固了汉语拼音。

二、运用实物识字

实物是识字的宝贵资源,如挂图、报纸、水果、食品袋等物品。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收集这些实物,剪下字做成“识字剪报”。如在教“榴”时,我先出示石榴的实物,问学生:“这是什么?”出示拼音:shí liu,学生拼读后教师板书:石榴。这样,学生把实物与生字相对照,减小了识字的难度,增加了识字的情趣。然后,再利用实物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石榴,反复识记这个字。

三、通过字谜识字

在认识生字中引入谜语,让学生通过猜谜来学习和记忆某些生字,会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的字谜其实就是一种字形字义分析的过程。如教“冰”字时,我出示谜语“左看两点水,右看水两点。细看不是水,敲敲硬邦邦。”通过念字谜,学生无意识中记住了生字的各个组成部分。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编一编儿歌、字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编字谜让大家猜,简单乏味的生字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谜语,学生猜谜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采用比较法识字

汉字在文本里的出现遵循了先易后难、先繁后简的原则,所以由独体字可引出许多新字,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学习许多新字,如公—么、日—由—甲,这样既能互相比较,又能达到识字的目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同样也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许多新字,如午—干、日—田—白,这样既能互相比较,还能达到识字目的。

五、结合竞赛识字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们运用竞赛的形式进行识字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巩固已学知识。比如:“开火车”,以小组为单位,快速念出字卡上的字,哪个小组“火车”不间断,哪个小组获胜;“我也要当老师”,谁先记住了生字,谁就可以当老师来教同学们识字;“考考你”,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字卡,迅速挑出组长所念汉字的字卡,组长轮换着担任。通过各种竞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熟练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变为有趣。

六、找到熟字识字

随着识字数量的增加,学生学习生字时,我们要引导他们把生字和熟字或熟的偏旁联系起来,逐步掌握观察、分析、记忆字形的方法。如加一加:票字加一个风字就组成飘;换一换:“苹”把“艹”换成“讠”变成评;合一合:利用学过的字组成新字,自+心—息;找一找:找出和它音近、形近的字进行比较区别,如天—夫等。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来记忆字形。学生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找一找”中不仅记住字形,也提高了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在识字过程中得到锻炼。

识字教学是一项艰巨的教学工作,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怎样才能在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不同学生个性的方法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方法、积累经验。总之,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学生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4.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篇四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 者:白玉珍  作者单位:通辽市科尔沁区解放小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2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能力培养  

5.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篇五

抓住让学生感悟爱心的神奇力量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两个重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爱心,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本课要求会认:竟、匆、绊、瞬、凑、咽、唾、沫;要求会写:渴、罐、累、竟、匆、哀、舔、反、递、忍、凑、咽、唾、沫、涌;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

2、情感目标:

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学会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能力目标:

6.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篇六

各位老师大家好,或许是教低段的缘故,所以拿到这本书后,我对书中解读的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要求的变化特别有感觉,所以拿到课件上与大家一起阅读。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给我感受最大的是孩子的阅读量确实大,但是字确实写的难看了,出现了: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我觉得它的修订对于目前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出现的——等,这三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1.适当降低了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 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 左右”;第二学段,写字量由“18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对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多“认”少“写”,“认”“写”分流,是符合汉语言文字自身规律的做法。它汲取、继承了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传统语文教育在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经验是分进合击,即不追求认、讲、写、用的一步到位,而是四者先是各走各自的路,到了一定程度才合而为一。

2.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00字)基于专家对儿童识字写字所做的字频研究,以儿童生活和读物为语料,筛选出300个字,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以此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孩子们识字、写字打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了3500个常用字,将“3500个”这一学习要求具体化。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学习表一呈现的2500个字种,这样更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根据学生学习的读物、根据学生的所写的内容,然后把这样的最基本的2500个字选出来,便于我们语文的考核和评价。

这两个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了确切的参考依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好两个“字表”。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 300 个基本字,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些时间和力气,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具体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样的提法意味着,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应重视识字教学。第三学段不但还有识字教学的任务,而且这比过去更重了(会写的增加400个,达到900个)。要自觉地把识字教学纳入整个教学的范畴,尤其要重视抓好这900个要求“会写”的字的教学。

4.关注了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了书写的育人功能——在这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第一、第二学段,不要急于赶进度,先要在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和规范意识上下功夫,而且必须抓紧抓实,持之以恒。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必须在写字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求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和写字的质量,及时帮助学生保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同时,课程标准也告诉我们“按照规范要求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加强书法教育,在技法上下工夫,重视其在养成良好习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方面的作用。学习书法重在书写实践,要落实学生的书写时间,引导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书写实践,并加强指导。

7.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七

一、让每位语文教师都成为能使学生快乐的人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处于学龄初期的儿童,教给学生应该有的知识,教会学生应该有的技能,引导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成为能使学生快乐的人。这也是由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更是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决定的。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增强教师自身语言的幽默感

小学里,大多受学生喜欢的是语文老师,他们一般都带有一些幽默感, 因为这样,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带有生机,使紧张、沉闷的气氛开始活跃,减轻了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压力。

2.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

老师在教学中可大胆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个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了结果的生成过程。?

3.注意学生的差异性

“十根手指也有长短”,学生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问与练习,而且多用鼓励与表扬, 让每位学生在40分钟内都感到自己学到了新知,掌握了技能,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心中“语文难”的想法,使他们也能轻松地学习语文。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 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 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 “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戛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象“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 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感悟,让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精神生活的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感,学有所悟。语文课堂教学注重用人的感情、意志去激活语言,用经历、心境去补充语言,用联想、想象去联系语言,创造一种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逐步发生感悟来施教。就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 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阐明,作为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这样的培养目标,其途经便是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在熏陶感染中逐渐形成。这一方面的内容,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是比较薄弱的, 而且不太容易落实。可喜的是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在教学设计的目标、 过程、内容中人文熏陶得到体现。老师们利用美,利用形象,使教学触及到儿童的情感世界。这样的教学真是进入了一种新的境界。例如,老师在教学《两只鸟蛋》时,要始终把握学生的情感脉落,激起学生对小鸟的爱怜之心,并且设计: “你想和鸟妈妈说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非常微妙地把已经激起的情感,让儿童在句式训练中表达出来。这样的语文课便会洋溢出更多的情趣,能撩开孩子无边的思绪和遐想,使课堂传授的知识内容能得到升华。

四、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 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另外,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 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最终将落实在课堂上。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让学生生命潜能绽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这应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以突出多样性、自主性和实践性,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让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源泉。以快乐教育的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使孩子养成好思索、喜探究、善表现的良好习惯。

8.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识字写字 探究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是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发展智力和提高认知能力的重要条件。识字写字教学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字随处可见,因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识字写字教学理念,关注细节,练好基本功,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传统识字写字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识字写字教学局限性大,主要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到掌握字的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等,这种教学模式相对固定,不具有灵活性、互动性,比较呆板。教师是主动方,而学生是被动接收方,这就会导致学生很难接受,或者是难以长时间的记忆。在传统识字写字教学中,小学生随意性与不随意性、稳定性与易变性相互交织,对字形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有模糊的印象,不能够建立巩固的联系,因而容易导致遗忘。如果教师再一味的根据教科书一板一眼的“填鸭式”教学生识字写字,就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新课改下识字写字方法探究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识字写字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学习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充分利用多种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既能够走进课本学习识字写字,也能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在更广阔的空间识字写字。

(一)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识字写字的兴趣。

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建立新的识字写字教育理念,努力寻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新思路。教师在进行生字的教学时,应该避免机械性的指导,要发动学生找出汉字的规律来,主动地探究汉字背后的内涵,使识字过程变得有情节、有意义、有趣味,这样的课堂将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具有高度和热度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教师应根据每一学龄段学生的特点,利用游戏、故事、儿歌、擂台赛等识字方式以及使用多媒体、字卡、黑板报、展示栏等辅助手段,使学生体会到识字、写字的乐趣,感受到识字、写字的成功。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和写字兴趣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鼓励。鼓励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孩子的表现,教师应该及时的肯定、表扬,适时的发现、纠错。教师如果在第一时间回应学生的表现,则学生也会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来自老师的评价或肯定,在学生们的潜意识中就会形成了只要我努力去做就一定会得到来自老师给予的回应和表扬,无形中就会激起了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二)练好基本功,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基本能力。

所谓练好基本功就是指培养正确的姿势。小学阶段正是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不正确的坐姿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因此学生在写字之前,必先给他们调整好姿势,要求学生坐姿达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执笔姿势的对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写字质量与速度。因此一定先强调正确的握笔姿势:(1)右手拇指在笔杆的左侧比食指稍靠后些,食指在前偏右,这两指紧紧夹住笔杆。中指在食指下面,用第一个关节托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拇指在中指之后自然地弯向掌心。(2)笔杆向右后方倾斜紧贴在食指第三关节和虎口之间。(3)食指和大拇指捏笔时中间呈椭圆形(4)捏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接近一寸。

(三)关注教学细节,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关注细节不仅仅是正确的坐姿,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学习的态度。汉字是一种形体优美的文字,书写时讲究结构、笔势和神韵。实践证明,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它要求学生写字时神情专注,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字时要坐端正,心神平静,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写字上。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小学的学生由于生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长时间的保持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一味的讲授,可将一节课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将时间分为几大板块,每一版块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是讲授,也可以是互动,还可以是娱乐或者视频资料,穿插多种教学方法,更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识字写字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汉字是一种方块形的文字,某些汉字的差别很小,甚至小到笔画的长短都有可能造成识字写字的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于一些形似字,学生可能分不清楚,此时可以将这些字放在一起观察、比较,找出相同点及各自的不同点。这样既能够举一反三,由一个字认识到很多字,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观察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创设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识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质量。

故事识字法:优美生动的小故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编故事、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如教学“采”时,可编成故事:一个人在山里干活时饿了用手从树上采摘果实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识字。

儿歌识字法:读儿歌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编一些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歌诀,让他们反复诵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教学“困”字,可编成儿歌:一个公园四方方,一棵小树在中央。

字谜识字法:低年级学生对字谜非常感兴趣,恰到好处地运用字谜帮助学生识字,也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在猜字谜、编字谜的过程中,既识记了字音、字形,又理解了字义,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如:“三人看日出——春”。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识字方法,如:拆字法、比较法、熟字加一笔、减一笔、动作演示法、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等。结合生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灵活使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9.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篇九

我觉得在这门课程中,给我最大帮助的教学案例是识字写字这方面。小学的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的能力的基础。

因此,我认为小学生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十分重要。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学习了本课程,我觉得要想高效有趣地完成识字写字的教学任务,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提升学生的理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课堂中的主角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不可能高质量、高效率。心理学认为: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最佳学习状态中。教师让学生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争论,真正放飞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如:要最快记住汉字,学生可选择喜欢的方式识字:有的基础好,好表现,就让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识字;有的喜欢找伙伴一起识字,交流合作;有的爱在读故事中巩固;有的喜欢抄写;有的喜欢联想,能给“田”编字谜:1+1=?,我不禁为她的发言与众不同喝彩!

儿童的认知规律表明,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情景中亲身经历,感觉、知觉、表象、联想的过程。新课标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努力变抽象字符为直观形象,变枯燥的识字为趣味的活动,把识字和学词、学句、口语交际、课外阅读、写字等语文实践结合起来,重视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1、巧假设,悟字形。

小学生爱童话,好直观。我便将生字人格化,引导学生把字看作人,一个部件一个笔画就可看作人的肢体,使字也有头肩腰腿,眼耳口鼻,衣帽鞋袜等。如:“禾” 像个女孩穿裙子,书写时别让裙子拖到地;“夏” 的“▔”像帽子,夏天外出记住给自己戴上大草帽;“立”字“丶”像头,“一”像肩,“丷”像手脚,“一”像地面。头正肩平,手脚并拢,立于地上„„把抽象的符号变生动、形象、真切,孩子们犹如走进童话世界,倍感亲切,非常愿意认识并记住这些“朋友”,而且,用这种方法记住的字,错误率极低。

2、多实践,明字义。

小学生记忆特点是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记得快,忘得也快。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眼、耳、口、鼻等感知器官,加强实践体验。

(1)把识字和学词、学句、口语交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组词、说句解意,把文本转向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美”字,教师展示四个不同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说句理解外表美、心灵美、高兴、赞美等不同含义的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使学过的字反复出现,久而久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通过语言实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了爱读书的习惯。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身边的识字教材,如:同学的姓名、路标、广告牌、电视中的对白等。

(3)通过讲故事、找朋友、编(猜)谜语、编儿歌、简笔画等有趣味的游戏活动加强识字。

(4)根据汉字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书写训练,促进认字的精确性,发展知觉的稳定性、主动性,加深记忆,养成良好的习惯。

3、善发现,知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渔,受益终身。”为了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教师应在识字过程中渗透识字方法,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

(1)可根据汉字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如果是象形字,可引导学生观察字和图,产生联想,发现规律:字和图很相象。如果是形声字,利用旧知悟出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还有会意、联想、比较等方法。

(2)也可用加减法、字谜法等趣味记忆法。如:你有什么法子记住“美”?学生:羊不露尾巴+大;顺口溜:大王大王真好看,两朵花儿戴头上;大羊没尾巴,照样人人爱。

当学生书写汉字时,要求有一定的标准,最基本的就是笔画正确,间架结构合理,用新课标的话 :必须规范、端正、整洁。一句话,学生要感受汉字错落有制的形体美。郭沫若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使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写字可免除这些毛病。” 在书写时,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结构把握笔画的轻重缓急,部件的高矮胖瘦,注意谦让或穿插,尽量做到正确、端正,得到美的熏陶。

10.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篇十

富阳市教研室

沈 波

一、教学设计概述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包括整体的教学设想和具体的教学步骤两大部分内容。教学设想涵盖了教师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重点把握,它渗透着教师对课文的感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以课标为依据,确定学生学习某一篇课文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目标,根据不同的课文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如第13课《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设计有三:

(1)体会、学习本文写景状物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2)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3)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目标设计好了,然后思考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适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步骤部分,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导入新课。我们应认真研究教材,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强烈愿望。如第22课《羚羊木雕》可设计“实话实说”的栏目现场,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包括财富、亲情、友情、信心等的人生超市中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并说明理由。

第二层次为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各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材料以生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灵活采用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如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设计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弄清,(1)“我”是被谁救下的?采用的方式是什么?(2)你如何评价“我”、“爸爸”和“杰利”这三个人?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可以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1)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如何理解?(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我”的同学,“杰利”将怎么办?(3)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取得共鸣,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积极想办法,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

第三层次为知识的拓展延伸。此部分内容可视课文内容和课堂教学情况灵活设置,重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第11课《春》可设计这样的练习:(1)写出含有“春”字或描写“春”的诗、词、歌曲、成语、对联、俗语、谚语等。(2)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冬雪”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3)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描绘春的画。

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及时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鼓励,将新的评价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活动,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可采取以下方式:(1)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闪光点,增强学习的自信心。(2)小组评议。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提出优缺点,由小组长总结成简单的文字材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3)教师日常评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我们新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引起注意的一点是,课改并非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要改变的是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要避免认为课改就是老师不能在课堂上讲知识的片面理解,该授受的知识必然要授受,但要有度,不能拔高,不要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提倡在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明确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

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还要避免的一种倾向是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体现学生的活动,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一节课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绘画,一会儿唱歌,一会儿讨论,看似非常活泼热闹,实际上接触教学内容实质的东西并不多,缺乏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的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不大,这显然是有悖于我们的课改目标的。

现在我们的许多教案往往停留在“教什么”的层面上,这种教案所欠缺的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不仅应该包括“教什么”,还应该包括“如何教”,乃至“如何指导学生学”、“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和发展”。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设想与计划,是一项预测活动。课堂教学则因为有许多即时性因素的出现而具有“生成性”的特点,这种“生成性”的特点恰恰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教学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教学设计无法预测课堂出现的即时性因素,因而没有必要追求设计与教学接榫。重要的是应该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特点灵活处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一般地说课堂中有如下一些“生成性”情况:

1.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错误,此时该如何结合教学内容适当纠正; 2.学生在学习中会提出一些他们不懂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挑战;

3.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应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发挥; 4.教学中由于现场可能出现一些变化,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相应进行调整;

5.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收回注意力。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应该具有的教学观念

1.应该树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观念

具体的说,基本的语文素养应该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等方面。语文教学的设计应该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上下工夫。

2.应该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要努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应该树立让学生乐学的观念

乐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人说,乐学可以常使精神力量有余,有人创造的“乐学法”可提高学习效率5倍。乐学靠教师的“激励、唤醒、鼓舞”,靠教师巧妙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尤其应该重视语文活动设计。

4.应该树立语言是“习得”的产物的观念 “习得”与“学得”是不同的。“习得”要求主体必须参与言语实践活动,必须有自身的言语行动,必须在言语实践中“得”到言语能力;“学得”则主要是一种理论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从本质上说,语言学习是一个“习得”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语言学习是达不到目的的。习得的途径是多读、熟读、多听、多说、多写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要减少讲解、分析的成分。

5.应该树立“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指导学生发现、探究的观念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学、自求、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最终将什么也学不到。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学”,这样学生才会学会学。那么,教师要不要讲?当然要讲,但一般要少讲,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教师的讲,是讲学生读不懂或领会不深的地方,是指点路径,是引导。

学生要学会学习还必须将读课外书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运用阶段。学生只能是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读书中养成读书的习惯,习惯养成了才会形成能力。

6.应该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探究,主要表现在是否思考,是否思考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提出问题或是否有自己的看法。

民主、平等、合作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应该十分关注的。至少应关注如下几个方面:互相依靠;面对面的学习交往;个人责任感;一定的交往能力;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教学设计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整体性的特点。如《春》的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领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能力目标:准确生动地用词造句。划分文章的结构,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

(3)情感目标: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在这个目标中,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彼此是脱节的。新课程目标按三个纬度来设计,意在避免以往知识与能力、学习结果和过程方法、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弊端。

在上述目标中,“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与“划分文章的结构,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大意”没有必然联系,知识的小是孤立的。还看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领会课文准确生动的语言”,如何达到,通过什么途径?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是通过与朱自清《背影》中朴实语言的比较?

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如:《羚羊木雕》目标设计:(1)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2)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和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拔高了)。(3)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3.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

比如比较好的:品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说明理由;比较 两篇文章的异同点,说说两篇文章的不同妙处。这些设计突出了学生发现、探究的能力要求。

4.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如《中国石拱桥》: 例A:(1)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例B:(1)学习生字词,能准确使用其中一些常用词语来造句。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题目,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能画出文中表述中国石拱桥特征的语句,能概括其特点。

写作教学目标示例:

作文“„„——我最喜欢的一门课程”教学目标:

(1)围绕“最喜欢的一门课程”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畅谈,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为写作作准备材料。

(2)围绕不同的材料,探讨如何安排行文的结构。

(3)完成作文后,以小组为单位同学间互相修改,写出修改意见或阅读感受,并推荐好文章、有特点的文章、进步明显的文章在全班朗读。

没有修改的写作教学是很难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经学生修改后的作文与原文反差越大,就越能反映出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程度和教师指导的水平。

四、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是:

(一)深入理解课标,明确教学目标

(二)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三)注重阅读指导,整体感知课文

(四)运用教学策略,深入理解课文

(五)加强拓展延伸,提高语文素养 例1:第6课《理想》 1.导入:由《在山的那一边》导入或由学生谈对“理想”的理解而导入。2.自由朗读:学生自主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含义。

3.选择揣摩朗读:在自由朗读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含义隽永的、语言优美的、自己喜欢的诗句朗读,并圈点批注,揣摩其好在哪里。4.交流探究朗读:同桌或合作小组成员间交流朗读,并探究。5.合作探究:各小组交流探究结果,师生共同提高。

6.示范朗读:在把握诗句含义,感受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各小组代表示范朗读。

7.当堂背诵:可背诵全诗,也可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8.对比小结:结合《在山的那一边》进行对比小结。

9.扩展训练:可仿拟本诗句式,用“理想”或其他词语进行诗歌创作,或课外阅读与“理想”有关的诗文。

例2:第1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想

(一)导入新课。可借前一课《春》为引子,提问由春天想到的有关词语并想到冬天的词语,从而引出课文。

(二)感知课文。听录音或学生自由朗读。思考: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感觉和你印象中的冬天是否一样?它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1.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赏析文章,济南的冬天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要引导学生分析济南天气的特点、山的特点以及水的特点。

2.讨论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题目“济南的冬天”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3.小结课文。

(四)拓展练习。或模仿本文的一些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或课外阅读《济南的秋天》一文,与课文进行比较。

例3:第16课《化石吟》教学设想

(一)抓住研究关键:(1)作者为什么要赞颂化石?(把握情感)(2)作者怎样赞颂化石?(把握结构、思路)

(二)加强朗读训练: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意,压迫贯穿全过程。

(三)精心安排教学步骤:

1.导入:可从讲述一个故事引入课文。

2.默读:默读中勾出读不准的字,画出不易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自行解决。3.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等。

4.讨论: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探究问题。要抓住关键问题;问题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尽量让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引导、评价。如;作者开头接连发问,他看见了什么?引起了他怎样的好奇心?第2小节作者提了两个问题,他回答了吗?假如让你来回答,你会用这样的语言阐述?等。5.小结:小结课文内容要点;总结学生参与讨论等情况。

6.拓展:可用课文后练习三,也可用其他的,如:写一段文字,描绘远古生物图景。

五、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设计 关于古诗文部分的学习,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我们主张,新课程下的教学,不应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我们的创造性的加工,将其内容情境化、问题化,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创设切合课本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去感悟、体验。如第25课《陈太丘与友期》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导入教学:上个星期天,我和一个朋友约好早晨6点出发去爬山,可是时间到了,他还没有来,我该怎么办呢?谁来帮我出出主意?在情感上抓住了学生,就会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自然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由于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学生不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不掌握基本的理解能力是很难读懂的,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这一纬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疏通文意的教学环节中,我们一定要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和现代白话文不同的字词句,对照注释理解这些陌生的知识,并逐渐养成查阅工具书,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习惯;另外,还应加强学生在小组内的学习,让学生不断进行合作探究,相互质疑,相互解疑,共同探讨提高。对于文言文中涉及的一些文言知识,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加强积累,不断地感悟,不断地总结,这样他们才能不断掌握知识,不断提高能力,才能为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当然,教授文言文,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只限于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中,吸收古文的精华,领悟其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上的启示,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我们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由于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提出的问题会有所不同,当大家把看法和疑问都提出来时,探究性的问题就产生了。这时,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经过讨论和争辩,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观点的能力。例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可以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人和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对陈太丘、友人和元方各自的做法是对是错就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观点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允许一个小组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意见,只要拿出充分的理由论述自己的观点就行。最后把各小组讨论的结果拿到全班交流,选出最有见解的小组。形式可以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活动中,通过不同范围的思想碰撞,对自己及他人的观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例1:第10课《〈论语〉十则》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内容。

2.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3.了解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朗读方法:要读准字音,如“论语”的“论”;读准句读,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准语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反问的语气。

2.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十条格言都是关于治学、为人、修身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所讲内容,让学生根据切身实际畅谈感受。一方面活学活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儒家经典虽经千年而不衰的强烈魅力。谈论方式不论,可总谈,可结合一两条来谈。

3.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激趣导入:可由北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来导入。(2)组织学习:重在读,重在谈,重在悟。同时介绍孔子及《论语》。(3)知识积累:文言文的初步知识和名言警句的归纳整理。

(4)拓展训练:可再介绍几则与课文联系比较紧密的格言让学生自主学习。例2: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设想:

1.加强诵读,在读中体会诗的情感;

2.适当介绍古代诗词的知识及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可以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课内交流;也可以穿插于诗词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或学生介绍;还可以在学完以后,让学生去收集同一诗人的其他作品及赏析文字。

3.精心安排教学步骤。

(1)启读激趣。教师介绍唐诗及诗歌常识导入,明确学习内容及目标。从整体上了解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2)初读感知。介绍读诗的简单方法,指导学生用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诵读全诗,初步读出语感,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大意。

(3)细读品析。指导学生想象诗句意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的内容,深入领会诗中意境。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诗句用词的绝妙,理解诗句用词的准确。

(4)诵读小结。再次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总结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

如《次北固山下》一课,在“初读感知”环节中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细读品析”环节中,可指导学生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受;可指导学生体会“阔”“悬”两个字的妙用。

六、作文教学设计

基本流程(供参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作文情绪和写作冲动(情境作文;课文激发;材料激发;文题贴近学生生活)——构思指导(指导学生想清楚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列提纲或让学生在全班讲述自己的构思,在全班进行构思交流,都是好方式。)——起草文章(根据构思行文,写想清楚了的内容,按想清楚的思路写下去)——修改指导(专题修改:文字、选材、布局、主题。诵读改,边读边改。)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种值得试一试的教学模式: 1.“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整体感知——质疑问难——探究领悟——拓展延伸”。

2.“探究—发现”式教学模式:设问创新,促其发现——参与讨论,探究问题——思路总结,激励评价

11.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45-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训练为教学主线,才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以下是本人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探究。

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传授学生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是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创作潜能,培养全面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才是现代教育的思想核心和主要任务目标。所以在传授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机械重复式的教学现象。例如在第四册第三单元中,我设计了一个“听音涂色”的游戏活动,根据听到的录音将颜色代表的数字与相对应的颜色进行组合,活跃了气氛,激发学习的热情,在游戏中总结实践经验,提高应用能力,为学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英语教材在教材编排上进行了重大创新,从学生实践能力入手,针对学生实际能力较差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改革创新,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的空间,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一个任务点进行拓展延伸,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如何合理整合教学资源,计划设计教学方案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我会有意识地分赛重点,解析难点,从简单内容入手,难点紧随其后,例如每个模块第一单元往往是整个模块知识量最大,难度较高的部分,我会从第二单元开始讲起,在经过专项训练之后,再调转方向开始第一单元的学习,如第三模块的第一单元,句子较长且词汇量大,考虑到学生记忆会比较难,于是立即“转道”第二单元,通过语句的引入仔细分析第一单元的词组,“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Do you play the trumpet at the weekend?”语句要简单易懂并且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理解意思即可,随后在掌握词组的基础上开始第一单元语句的学习,尽量语句中要应用所学的词组,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教材的难度日益加大,对学生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发展确立了新的方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理想追求,让他们意识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3 组织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

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模仿能力强,个性张扬。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例如,在每个单元Module部分都是以英文歌曲或指令为主,例如,其中有一首歌曲叫“Head and should, knees and toes”,我会根据单词动作设计成游戏活动,首先选出一位同学作为代表在其身上标出“toe,knee,head”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在读得过程中,每读到一个单词同时指出单词代表身体的哪个部位,反复练习不断重复这几个动作,虽然简单但却生动有趣,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意识,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实现快乐教学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4 引导学生多说多练,做到学以致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传统教学往往呈现“哑巴英语”的现象,不但抑制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也偏离了英语教学的核心价值观。英语学习强调“学说”英语,要求学生准确重复整体语言,与其学习单调的字词句型,倒不如学习英文歌曲和绕口令更有价值,满足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理。例如第一册课本第六单元中,单词繁多,学生会记忆混乱,我讲这些单词编成歌谣red,red,红太阳;yellow,yellow,黄香蕉;purl,purl,紫丁香;green,green,草青青;blue,blue,天蓝蓝;为了使学生出口成章,我又特意将词组句型编排成一首儿歌,“What’s this?It’a pencil.What’s that?It’s a cat.”学生课上课下时常将歌谣挂在嘴边,押韵的节奏感让学生不厌重复的记忆,不但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5 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加深学生记忆

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多听多说也要多看,只有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学英语单词中动物类单词较多,为了加深学生记忆,我通常会采取活动教学,如模仿大赛,让学生通过手势、动作、声音以及形态上的装扮模仿动物,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模仿赛的优者,游戏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一边游戏一边记忆单词,利于形成长久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除了游戏教学意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听力水平,关于颜色、人体部位的单词记忆难度较大,例如“Head, shoulder,Knees and toes”,如果通过学唱方式来记忆单词,多听多唱,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所以听歌学唱加强语言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6 采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英语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要着重突出其多样性与选择性的特点。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己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功和进步的体验,强化自我认识,树立自信心,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它就像一盏灯,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总之,英语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艺术性极强。我们要坚持教学理论的指导,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创新,熟练运用各种有效策略,不断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5).

[4]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2.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 篇十二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 本文就从如何立足于语文教材,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简单介绍。

情感、态度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之一, 它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除了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之外,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如, 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时, 在导入课时,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韩红唱的歌《天亮了》, 并向学生讲述了这首歌背后的故事, 在顺利导入新课之后, 我引导学生欣赏了本文的一些句子, 如, “我用力过猛, 差点朝后摔倒。护士在后面脱了我一把, 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取笑我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 眼力这么差。”我说:“如果你和我妈生活几十年, 你也会看不准的。”……让学生在揣摩的过程中感悟母爱的伟大, 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而且, 也能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使学生学会感恩。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 在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以人为本, 要转变以往单一的知识传授, 要倡导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1.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探究能力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的各种情境, 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它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满堂灌”, 还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 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授课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消息令肖邦悲愤欲绝?肖邦是怎样做的? (2) 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 (3) 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感受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进而, 使学生在坚持练习中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2. 实施先学后教, 锻炼自主能力

如,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 我采取的是先学后教模式, 首先, 让学生进行先学, 这里的学是自学的意思, 但不是盲目的自学。所以, 在“学”之前, 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并让学生按照以下线索去学 (谁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请罪—结果怎样)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以保证自学的效率。之后,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确保课堂的高效进行。

三、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 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 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要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课堂中自由展示自己, 使学生获得个性展示的平台。

例如,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我们可以组织“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 演讲内容不限, 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说即可。而且,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我们可以组织“讲故事”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因此, 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的语文课堂, 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教学,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大幅度提高。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家苏步青说过: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 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不难看出语文的重要性。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要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 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语文素养,自主探究,开放式

参考文献

[1]万世花.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新课程:上, 2012 (09) .

1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篇十三

郭九安

摘要:识字与写好字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用“字理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效果明显。要想让学生写好字,兴趣是前提;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参与意识、成功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识字

写好字

字理识字法

兴趣

五种意识

现在中小学生和走入社会的人甚至是一些名人写错别字的现象很普遍,写的字更是歪七扭八,很是难看。这与基础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但我们很多老师对识字教学还是不得要领,说不清偏旁甚至说错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教“耕”字,说左边的部件“耒”(lěi,古代一种农具)像“来”似的;教“贯”字,上边的“母”(guàn)同父母的“母”相混;有的肢解部件,把“设”字右边的部件“殳”(shū,古代一种兵器)分析成上“几”下“又”;有的教“央”(guài)等部件只能比比划划怎么写,无法称说;有的教师把“罩”(形声)字上边形旁“罒”(即“网”字的变体)错教成表数目的“四”字,把“胖”字左边的“月”(肉)旁教成(yuè)旁,并说“胖”半个月(yuè)。如此教学生识字,使学生不能正确析形索义,导致错误理解和认识。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总之,上述问题是把科学有趣的知识教得含含糊糊、支离破碎、枯燥无味,不合《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不合汉字构字规律,不合“六书”理论,少数严重的出现知识性错误,影响了识字教学质量,甚至影响语文和其他学科整体教学质量。识字教学法很多,其中“字理识字法”值得借鉴。这种方法将字形和字义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学生能够记得清、记得牢。如教“册”“删”字,可引导学生探究:古人把字写在竹片上并用绳子串起来就是“册”,如果字写错了,就用刀(“刂”)削,这就是“删”字。如此教学识字,能扩展知识视野,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识字质量。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深辨细究字的形义内在联系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好处。

识字质量优劣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高低和汉字规范化的进程。若在学生识字的“泛化阶段”用“字理识字法”析形索义的方式防止错误识记定势的形成,学生错别字会大大减少。如“器”字,教师可指出“器”是器皿,像器皿之口,犬所以守住它。有了从学生心理出发的释义,学生就不会忘记字形字义字的笔画了。

用“字理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要对形、音、义相近的字进行区别,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识字教学中,一些形近字、音同字、义近字,给学生记忆带来迷惑性,但用“字理识字法”分析汉字异同,会减轻识字困难。如同音字“青”、“清”、“蜻”等,可用形声字规律加以区分,理解词义。

认识了字还要力争把字写好,要写得尽可能地美观。要想写好字需要兴趣。如果一个学生对写字有了兴趣,那么他对有关写字的知识书籍就会认真地去阅读,对写字活动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去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实际,采取适当的形式和方法,积极启发诱导,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识字,以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的兴趣具有短暂性、容易变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培养和不断发展、强化学生的兴趣,使之贯穿于写字教学的全过程。要使学生对写字永远保持浓厚的兴趣,在写字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五种意识”,即审美意识、参与意识、成功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1.培养审美意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给学生带来愉快和乐观的感觉,它能使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容易,使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引人入胜。写字教学中同样存在许多美的东西,如祖国文化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字形结构之美、书法艺术之美以及教师的语言美、板书美等。教师要相机渗透,进而促使他们去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

2.培养参与意识。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兴趣。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安装了一体机,这对于提高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二是参与机会人人平等,要使学生人人参与,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尽量多地参与写字活动。

3.培养成功意识。成功能给人以自信心、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因材施教,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甜头,获得成功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写字的兴趣。

4.培养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采、富有竞争性的写字活动,如写字比赛、写字知识竞赛、搜集书法作品和书法表演等,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写字能力,在竞争中发展和强化学习兴趣。

5.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学生产生的一种新想法、提出的一个新问题、发现的一种新方法、创作的一件新作品等,都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同时,对于爱好书法的学生,教师要加以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14.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篇十四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小学数学老师面对的是小学生,不但要了解自身的教法特点,还要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盘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击率比较高的关键词有这四个:生活、兴趣、直观、创新。

关键词一:生活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可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易发现数学问题的,那么教师就一定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到数学问题,并且会分析和挖掘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视无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也应用于生活。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要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体现。

例如百分数练习中,先读一读,说说下面百分数的意义,你还联想到了什么?

吸烟引发的肺癌是不吸烟者的500%。这样一个数据,学生马上联想到叫家里人不要吸烟,吸烟危害太大了!

通过数学的再次回归生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要学数学。

关键词二: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条形统计图》,书上的例题统计的是住家分布图。上完课下来才知道学生没什么兴趣,回去以后我就好好地进行了反思,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包括实物直观、抽象直观、语言直观和现代化手段。

实物直观就是通过直接接触具体实物来感知,包括教师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的实物演示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教师是操作者,是主动的,而学生是观察者,相对是被动的;而学生实践操作,人人动手,认真思考,思维随之展开,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记得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很经典的三句话:对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就记住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三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把书上静止的教学内容设计为物质化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乐趣、理解数学知识。

在小学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来完成。例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让学生通过撕下不同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准备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和空心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沙实验,理解圆锥的体积等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得出公式。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往往理解得透、记得牢。

语言直观是指教师对事物作生动形象的描述和举例。很多几何概念都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如射线、线段、直线、角、平行线等。再比如1 吨重量观念的建立,不可能像体验千克重量那样去掂一掂、称一称,这时必须借助语言直观,描述每袋500 克的盐, 袋合在一起是1 吨,学生通过想象,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了1 吨的重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幻灯、投影、录像、电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声色俱全,动静搭配,能大能小,灵活方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示了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四:创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 世纪40 年代就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改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的呼声,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想到的问题往往不敢大胆地提出来,有的担心自己想法不够成熟,担心自己的见解不被老师和同学接受,这样无疑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勇气,努力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他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百分数课结束时,有学生问:生活中既然有百分数,那么有没有千分数呢?这是多么大胆的一个问题啊,虽然这位同学也不知自己问得对不对,声音还不是很响,这个时候我觉得老师应该对这种大胆的想法给予表扬、欣赏,而不是否定学生:不要瞎想!然后让学生设计想象中的千分号。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老师再展示生活中找到的千分数,同学们该是多么的兴奋和惊讶啊!

15.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探究教学 篇十五

一、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特征:在活动之前,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这种猜想的目的是要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预测,再通过观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认识自己在猜想时的不足,并不断完善.这种活动除了可以让学生体验猜想的乐趣,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这种猜想时,表面上是很简单的,因为可能出现的现象一般都容易考虑到.如在观察长蜡烛和短蜡烛哪个先灭的活动中,不是长的就是短的先灭,没有其他复杂的变化.但要让学生真正的去猜想,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筛选掉不可能的,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下点功夫.

本人在实施时通常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将所有的猜想罗列出来,再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最后筛选出较正确的猜想,再用实验来验证.

如,在“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规律”的活动中,要求学生猜想光斜射入玻璃砖时的现象.先让学生大胆猜想,画出所有可能的现象.在学生的猜想中肯定有一些明显的错误:光斜射入玻璃砖时不发生偏折;光在玻璃砖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时不发生偏折;光从玻璃砖斜入空气中与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砖中时的偏折方向相同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偏折”的现象筛选掉“光斜射入玻璃砖时不发生偏折”的错误猜想;根据“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的知识筛选掉“光在玻璃砖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的错误猜想;运用“光路是可逆的”知识筛选掉“光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时不发生偏折;光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中与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砖中时的偏折方向相同”的错误猜想,最后只剩下两个(如图1),那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光线是偏向法线还是偏离法线?再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光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光线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要偏离法线,由此确定图1中的A是正确的.

反思: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应是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这依据就是: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

二、猜想现象产生的原因

特征:让学生观察一个小实验或一个场景,再猜想现象发生的原因.

这种猜想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对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正确的猜想,为科学探究提供正确的引导.这也是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索时常做的猜想.猜想成功与否能决定科学结论的诞生.所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度是较大的.

为了降低难度,苏科版初中物理课本上处理此类猜想时都给出了提示,或干脆给出猜想.这样虽然便于教学,但不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探究的艰辛.为此,在教学中处理此环节时可故意设置障碍,以达到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们的艰辛的目的.

本人在实施时通常用两种方法设置障碍:

1. 搞突然袭击: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给出场景后让学生猜想,在学生感到猜想的难度后,再提示.这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但学生的成就感较少.

2. 在猜想过程中提出几个错误的猜想,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其中的错误.这样学生既感到了猜想的困难,在分析出错误的猜想后又有了成就感.如在“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的活动中,展示一个场景“初夏,小明和小华去海边游玩.中午,他们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觉得沙子很烫;当他们跳进海里时,觉得海水很凉,傍晚时,他们又去海边,却发现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很暖和.”提出问题: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呢?让学生猜想产生的原因.由于课本上是直接给出了猜想,故不需要学生去猜想.教师在此环节中,可增加几个错误猜想,让学生去分析错误的原因.(1)猜想可能是水要蒸发吸热的缘故.学生通过分析,不难看出:白天,海水蒸发吸热,温度较低,这还符合事实;但晚上,海水也要蒸发吸热,温度应该还较低,这不符合事实.从而否定了其猜想.(2)猜想可能是沙子吸收太阳光的本领强.学生分析:白天,海水和沙子都吸收太阳光,沙子吸收太阳光的本领强,所以温度高.晚上,海水和沙子都不吸收太阳光,所以温度应该一样高,这与事实不符.否定了该猜想.这样安排,还加深了学生对比热容的认识.

反思:科学探究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合理猜想可以培养其分析能力.但要注意猜想的难度不能超过学生接受的范围.适时提示在猜想中是很必要的,要能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

三、猜想影响现象的因素

特征:展示一个场景或一个小实验,让学生猜想影响其现象发生的因素.

这种猜想要求学生能正确猜想出影响现象发生的因素,再通过实验逐个验证,得出正确的结果.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等.

在实施此类猜想时,需要注意的是: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捏造.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猜想的影响因素不全面,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某些因素.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大多表现得比较盲目,认为反正猜想的不全,干脆不去猜了.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提高学生的猜想兴趣,能让学生对猜想的因素自我完善.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在实施猜想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猜想兴趣,可把枯燥的“滑动摩擦力”转化为“阻碍物体滑动的力”,让学生猜想:当你推动课桌滑动时,有哪些因素可以阻碍课桌滑动?这是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且能直接体验.

反思: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且验证不正确的猜想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平时感觉上的误区.如上例中,猜想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接触面积,这是学生在生活中的感觉:如把课桌倒过来,可能会影响课桌滑动.即物体与物体的接触面积会影响摩擦力大小.在实验验证后就就会消除这个认识误区.

参考文献

[1]八年级物理(上、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九年级物理(上、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6.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18-01

创新教育方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科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创新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想通过实际行动提高教学成效,以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之目的。

一、改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育理念。试想,在教育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满足社会需求呢?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迫切提出新要求,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才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如何冲破传统教育中的教学经验和旧的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到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不仅对学生个人长远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民族教育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多渠道学习,拥有真正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传统的语文课本是以文本或是知识点组成的教学单元,形成一种固化式的形式。然而经过课改的新教材是主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编辑的形式也转化为社会人文话题主导一系列的专题,以期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只顾学习一些基础性的语文知识。新课改以后的语文教材中,其中大多数的课文还是从古往今来世界上名家名作中选取的,这些作品自身就涵括了许多语文知识,学生学习、阅读、理解作品的时候,实质上就是在学习语文知识。但是,任何教材,归根结底,仅仅只是个例子而已,学会学懂了例子,并不能说明语文就学好了。教材真正的使用者是学生,所以学生最应该对教材选择、评价,甚至进行加工改造。假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兴趣、学习经验去学习教科书,有创意的运用教科书,那么就会成为教科书的真正的主人。拿阅读报纸作为案例,每天的报纸里不同的版面都会有各式各样的信息内容,阅读、存取、整理、消化报纸上的内容,就等同于在学习语文了。基本上每家出版社的报纸都会有文学版面的存在,上面会有许多优秀的文章或是诗歌。就连学生每天关注电视节目,也可以学习其中的有用常识或是知识。在生活之中,随处学习,学会学习,都可以使学生受益匪浅。让学生喜欢图书馆,热爱阅读,就能学到课堂以外、课本以外的许多知识。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语文能力的获取,不能只依靠课堂上的短暂学习、老师的讲解,而更多是要开展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就是所谓的生活课堂,社会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才能拥有真正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三、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才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习,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被激发,才会知道去探索、去创造。古人智者韩愈在《师说》里讲:“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里说的是能者为师。往往很多教师就把自己位置置于过高,当作是教育活动的主宰者,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就演变成了命令和服从关系,这样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应有的特点和个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民主、轻松、愉悦氛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关注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无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回答的问题,都应给予一定的正面答复和积极的评价,即使学生互动中出现错误,也先要肯定其积极正确的一面,然后再帮学生分析错误之处,给予纠正。在努力创建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之时,更要对学生的新想法、新思维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和谐氛围,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促进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方法是能力的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出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如何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强化训练。所以,我坚持引导学生在语文园地里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此外,还经常表扬有良好自学习惯的同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做法,使学生们学有榜样,赶有对象,从而促进同学们良好自学习惯的形成。

五、优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优化教学方式,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哪些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从教学实践中获取。例如,很多小学生比较害怕写作文,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的训练应该是广泛的,因此,我用一些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要求学生都写一写,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也可以组织某一次小活动,尝试让学生写自己的发言稿、倡议书;在课上利用多媒体放一些有趣的广告,让学生自己想象,去尝试写一下广告词等等。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积极兴趣,巩固了学习的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高效的语文课堂也就应运而生了。

总之,语文教学要以高效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的情境,又要增强教育观念,树立人人都能创新的意识,把自主探索问题的杈利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语文创新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7.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 篇十七

课程改革后小学自然课将改为科学课,由于黑龙江省将在正式推行科学课教材,这就存在着小学自然教师如何用新理念来使用旧教材的问题。

我省现行的自然教材是在“知识本位”和“教师本位”等传统观念下编写的,教材中存在偏重知识点,偏重按教师教学意图设计教学等缺点,并且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少。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完全照搬现行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保证,难于完成由“自然课”向以探究为中心、以科学方法为主

一、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

开放课堂教学,就要以儿童为中心,尽量要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出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尊重儿童发展的一般特点和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与成人不同,儿童生来就好奇、好动,有求知欲望,只要有适当的环境,有丰富的材料放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去摆弄、去探究;只要有收获,他们就会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在开放的课堂中,教师已不再是活动的决策者、指挥者,也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和设计者。

如《昆虫》《益虫和害虫》两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室里运用标本、图片或是模型进行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根据课堂的开放性特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开放了课堂的空间与教学内容,把两课合并在一起,并把课堂搬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带动下,先到操场上捉虫子,把自己小组捉到的虫子都放到昆虫盒中进行观察,然后根据找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哪些虫子是昆虫?把昆虫从中挑出来,各小组之间选派代表汇报交流小组的理论依据、观察结果,探究出昆虫的共同特征。最后再让各小组成员给昆虫分类,再次进行汇报交流。

二、把“齐步走”的实验变为“探究式”实验

在我省现在正在使用的教材中,许多实验课都是限定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一、实验二等已经为学生规定好了,学生只需在教师的指挥下“一二一”齐步走。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并有所突破,变“齐步走”为自行探究,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我体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进行的,如某些课侧重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制定计划和收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例如:教材第六册《花》一课,我改变了教材中只限定观察花的构造的实验,而是先把学生带出教室,去欣赏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鲜花,并且将一些鲜花带回教室。其次让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打算怎样研究花?研究花的哪些方面?小组同学根据计划进行分工,收集信息与资料,制定观察步骤,然后进行探究观察活动,各组观察、分析、整理,最后进行汇报交流。

三、把限定实验材料改变为“多样性”的实验材料

现行教材中的许多实验都限定了学生的实验材料,这样也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可以改变分组实验中各组材料相同的老做法,给每组提供多样的有结构材料,进行设计实验。如:把玻璃杯罩上保鲜膜,密封后放进冰箱;把瘪了的易拉罐放入热水中等。这样处理教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还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想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求异性”教学内容

“求异性”教学内容就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选取新奇、独特的角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探究的内容力求其答案不是惟一的,是一种多元的解决方案或方法,追求结果的丰富性,努力培养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例如:《毛细现象》一课,教师为各小组提供了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创设了思维的空间,各小组的设计方案各具特色。组1:把手纸、毛巾、海绵、吸管、毛笔等材料依次放入水中,分别测出同一时间内不同物体吸水所需的时间;组2:把砖块、木块、土壤、吸管等材料同时放入相同高度的水中,10分钟后看水在物体上的高度;组3:把四种规格的吸管,同时放入水中,在相同时间内用格尺量出水的升高数据等。各小组的设计方案不同,探究的过程就会不同,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也就不同,从而思维的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活动的领域。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不难看出,教师改革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在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以师生双方都能拓展求异思维为出发点,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既给学生,也给了教师一个探索的机会。

五、使课堂的评价多元化,增强学生的评价意识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由于它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具有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因此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不单纯是教师的责任,也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必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学生都喜欢评价自己的优点,很少评价自己的缺点,口气都是“我们组的方案如何如何好”等,听不进别人的方案。这就需要教师逐步地引导,首先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方案,并且给会倾听的小组适当的奖励,比如一朵红花。接下来让学生在各小组的方案中找出认为最科学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别人想到而你没有想到的,你最佩服哪个组的方案等等。经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将逐步学会评价别人与自己。在评价过程中就会对所探究的知识形成一个反思的再认识过程。

逐步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做评判。也可以让生活实践来评判,比如《毛细现象》一课中,让学生设计假期给花浇水的方案,并且评价其科学性。个别学生的设计非常精细,材料也很讲究,评价时引起了大家的争议:这种设计费时、费力、费钱,是否值得大家研究,有没有经济价值,对于即将外出旅游的人来说是否更喜欢用简单的办法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做生活调查,让生活实践来评判。

现在的自然课究竟该怎样教,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大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尝试改变旧教材,还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高科学素养。

18.小学语文写字识字教学优秀论文 篇十八

例如“傍”,有些学生和“旁”混淆,我编成口诀――“旁边有人好依傍”。写念两遍,全体学生都已分清“旁”“傍”两字。

“直”和“真”,有人会少写一横,我先告诉学生少先队大队长的.袖牌上有三横,再念出口诀――“大队长为人真正直”,大队长袖标和“真”“直”二字建立了直观的联系,三横再也不会写成两横了。为了避免孩子们“真”“直”混淆,同时记得“具”中也是三横,我又编了一个口诀:“有脚真开心,无脚直犯愁,我是小玩具,成天乐悠悠。”

“冷”,有人会把“令”写成“今”,我就编成“天冷滴水成冰晶”来强调那重要的一“点”。

有些人“拔”与“拨”分不清,我就边写边说:“拔萝卜,要用手;拔不动,请朋友;累得汗滴流。”从而帮学生记住“拔”字左边是提手,右边是“友”加一“点”。

“劳”有人把下面部分写成“方”,与“旁”混淆,我编成“用力除草很辛劳,草丛之中戴草帽”,很形象地解释了“劳”字的字形。

为了区别“辛”“幸”,我编了“一滴汗水真辛苦,十全十美真幸福。”

一些同音字、音近字极易混淆,我在第一时间帮孩子们形成重要的第一印象。

比如关于“在”“再”的用法,我会随时在教学中根据语言环境,结合语句实例,拿出我的“制胜法宝”:“在何时,在何地,正在做什么;再一次,再等等,再见在哪天。”慢慢地,在语言实践中,孩子们领悟了两个字的不同,很少有乱用误用的现象发生。

再拿“猴、候”两个字来说,“小竖”的存在与否实在不好明确记忆。我就编成小故事:“一个人站在路边苦苦等候朋友的到来,可总不见朋友的影子。等啊等啊,腿都酸了。好累呀!只好拿出拐杖拄着,继续等候。瞧,这一小竖就是那根拐棍儿。”学完“候”再学“猴”,我先把“候”写上,再画一只小狗,又依小狗的体貌演化出反犬旁,我说:“瞧啊,来了一只小狗,小狗来干啥啊?它饿了,正在四处寻找好吃的。小狗最爱吃什么呀?当然是肉骨头了。你们帮它找找,哪有啊?”我们把“小竖”当成骨头,然后说:“小狗看见肉骨头,三年级下册五除二,就把它吃光了。”在“候”字左边写上反犬旁,随即抹去“小竖”。

为了区别“买”“卖”,我编了“十字路口卖蔬菜,人来人往卖得快。”

上一篇:研究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下一篇:建材开业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