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2024-09-16

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13篇)

1.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一

3.1理顺休闲农业环境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管理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完善休闲农业环境管理体制,从法律法规、监管体制、政策扶持、规划协调等方面引导休闲农业旅游往可持续方向发展。其一,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则应尽快制定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利、义务,制定休闲农业环境保护的奖惩措施,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4]。其二,完善休闲农业环境监管体制,加强对休闲农业项目审批、环评等问题的监管,将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的休闲农业项目遏制在摇篮中。其三,给予休闲农业经营组织一定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其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良好氛围。其四,制定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之前要开展深入的旅游资源及客源市场调查,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品牌特色、环境容量、环境影响等内容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本土化与特色化的规划开发。

3.2实行绿色生态经营,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

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应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注重原生态环境保护。对于已产生环境污染的休闲农业园区应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对于未产生环境污染的休闲农业园区也应以绿色经营方式防范于未然。如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及畜禽的养殖规模,严格控制休闲农业园区周边的工业项目建设;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提高废弃物的再生价值;推广可重复使用的电子门票,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旅游印刷品[6];严格禁止开山取石、损毁林地等生态破坏行为,杜绝销售野生动植物制品;坚持本土化开发,多引进本土特色物种,销售本土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具有本土气息的民俗文化;保护原有乡村建筑的聚落形态,所建的配套设施应符合当地文化特色,并与村落的整体风格相互协调、相互辉映。

3.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升环境保护意识要更好地维持与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就必须不断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大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由被动变为主动。针对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可采取不同的环境教育方式以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诸如,对于政府而言,政府必须转变唯GDP而上的思想观念,树立休闲农业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为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要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积极迎合游客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市场需求,自觉维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对于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可由当地政府部门指派相关专家进行宣传教育,一方面要让他们意识到保护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对于他们的好处和可能得到的收益,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尽可能地减小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游客的教育,可在休闲农业旅游地通过设置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增加具有环境保护意义的交通工具等手段,强化其环境保护意识,也可通过环保宣传牌、宣传册、导游讲解等环境解说系统加强宣传教育。

3.4注重环境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环境管理的`技术水平

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中,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循环经济,更有效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当地政府部门及休闲农业经营组织可根据现实情况加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资金投入,可以是引入现有较为成熟的环境技术,也可以是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研发新型的环境保护技术。例如,利用“3S”技术可加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完善休闲农业环境信息网络,建立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科学调节休闲农业旅游生态容量,以免游客过多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7];使用绿色能源与绿色材料并依托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建立休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循环经济模式,提高休闲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油烟净化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控制技术等的研发与推广运用,加强绿色能源与环保节能交通工具的使用,优化休闲农业旅游地的大气环境质量。

3.5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环境管理智囊团队

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智慧支持。首先,各地区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建立由休闲农业经营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人员等组成的专家智囊团队,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为政府及休闲农业经营组织进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谋。其次,对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的参与主体进行环境知识培训,既可聘请相关技术人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也可组织他们到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较好的企业进行调研并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经验,开拓管理视野;再次,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职业前景、凝聚的组织文化等吸引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人才保障。

 

2.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二

在国民收入增加, 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消费方式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的社会背景下,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现代生态休闲农业, 在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农业、服务业的融合, 拓展农业功能,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缩小城市和乡村的距离,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都体现出了重大的价值和作用。据有关部门统计, 截至2012年底,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的游客接待量为每年8亿人次, 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 表明现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 受种种因素和条件制约, 休闲农业园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研究农业旅游背景下休闲农园的规划与发展问题, 对于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功能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休闲农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休闲农园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它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和生产条件, 吸收农业景观、农耕文化、生态产品、乡村环境等要素, 开展观光、休闲、旅游等活动。休闲农园能对农村农业资源进行重组和开发, 完善农业结构, 改变农村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在休闲农园内, 游客可以参加劳作体验、观光采摘、垂钓休闲等活动, 还可体验各种非物质的农业旅游资源, 如美丽的乡村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等, 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休闲农园实质上是一种“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 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1],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科学化是休闲农业的核心, 商品化是休闲农业的特征, 集约化是休闲农业的方向, 产业化是休闲农业的目标。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第一位,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2]。农民通过经营休闲农业实现生活富裕, 同时促进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2.2 能创造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休闲农园将一产业和三产业结合起来, 利用农村现有的资源, 从住宿、餐饮、服务业等方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链。同时, 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休闲农园的出现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2.3 有利于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开发观光、休闲、体验等产品, 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链的延伸, 带动加工销售, 增加农民收入, 繁荣农村经济;同时休闲农业发展筹集到的资金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 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休闲农园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我国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旅游景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城乡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时尚, 既增加了消费群体的数量, 刺激了居民的消费, 也促进了休闲农园的建设和发展。但是, 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目前休闲农园规划与建设的许多问题。

3.1 开发模式雷同, 缺乏特色

全国的农业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性明显, 有利于各地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目前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项目尚不多见, 而且同一区域内的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常常出现雷同, 开发项目多为观光果园、森林公园、垂钓园等;另有不少园区只注重道路、温室、操作间的美观, 其内部种植的作物仍是普通品种, 科技含量不高。另外, 观赏性蔬菜园、花卉园、科普教育基地等开发较少, 耕作、栽培、植树以及小型农业科研实验等农事活动的开发不够, 导致其旅游特色难以体现。

3.2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服务功能不全, 服务水平不高

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 可进入性差, 容易造成旅游旺季的交通堵塞, 浪费游客的时间, 影响游人的心境;进入休闲农园的旅游线路不多, 公交车的性能比较落后, 在道路曲折的地段会引起游客的不适;进入休闲农园的道路标识系统不完善, 园区的指示系统和宣传栏等不完整, 影响游客进行休闲活动;休闲农园的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素质低, 服务水平不高;更有甚者, 个别农园园主追求短期效益, 不做长远规划, 坑骗游客。所有这些, 使得许多休闲农园没有稳定的客源, 很难引发游客再次旅游消费的热情。

3.3 没有形成产业链, 产业发展单一

各地的农业休闲园虽然都有特色水果、观光蔬菜、特种养殖基地, 以及一些科普教育基地, 但尚未建立较好的产业支撑。我国的休闲农园仍处于低层次开发, 以生产和观光功能等为主, 对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 园区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体验性项目的开发不够独具匠心, 没有把地方的资源和文化特色融入进休闲农业活动中, 没有形成产品系统[3]。

3.4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我国的许多休闲农园都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园区建设开发时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 进行战略定位和合理布局, 在建设完成时没有注重园区的经营管理, 在宣传策划、人才培养上面没有下功夫, 管理水平较低, 没法满足园区长远发展的需要。

4 休闲农园规划建设的措施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以绿色、低碳、安全等理念为基础, 这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所在, 一些成功的园区或景区在园区开发之初就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并且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绿色、环保等理念也始终贯穿其中;在园区或景区建设之前, 为了防止重复建设, 要对园区或景区进行科学规划, 规划定位和规划目标要准确;提倡节约、环保等理念, 避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4.1 规划先行, 以规划统领园区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统筹规划的原则, 按照“总局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方针, 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的开发, 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 体现民俗特色, 连线成片地推动主题型、景区化的休闲农园建设, 以形成集群效应。

4.2 生态立园, 服务领先, 品牌经营

保护园区生态环境, 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和怡人的农村生活环境;对农业生产的过程要严格控制, 以名优、安全、绿色为特色, 使园区成为真正的绿色农园。加强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开拓市场, 打造专属品牌, 使园区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综合性休闲农园和优质旅游胜地。

4.3 注重产业功能, 农旅协同

要把农业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 发挥农业、旅游产业协同效应, 坚持朝特色化、精品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定位、项目策划时要注重农业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合理搭配, 了解农作物和果树的生态特性, 不断满足和开发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 引导当地农民向第三产业靠拢, 从而获得农业和旅游协同发展的双重效益。

4.4 产品特色发展, 创新思路

休闲农园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和科技创新。要加快休闲农园的发展, 就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 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速度, 实行项目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在进行休闲农园产品开发时, 要立足本地的自然、人文资源特色, 通过资源整合、区域带动等方式, 开发园区的特色农业资源, 从生产、住宿、餐饮、娱乐等各方面打造特色产品, 延长农业产品结构,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休闲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性产业, 而作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形态的休闲农园, 则因其独具的特点,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亦存在许多诸如产业功能比较单一、园区的多功能性未得到充分开发等问题。随着对休闲农园研究的进一步加深, 相信对关于农业旅游背景下的休闲农园的研究将更加完整, 休闲农园将在促进农业产业转型, 延长农业产品产业链,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芹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探析[J].云南农业, 2003 (1) :68~69.

[2]我国离“现代农业”还有多远?[J].山西农业 (致富科技) , 2007 (9) :7.

[3]王国莉, 骆海峰, 陈明春.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设计[J].生态环境, 2005, 14 (3) :34~36.

[4]董粝.论“旅游富民”战略与农业旅游经济发展[J].群文天地, 2012 (12) :300.

[5]邹开敏.乡村旅游与农业旅游的内涵和关系辨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 33 (6) :101~103.

3.做“原生态”的休闲农业 篇三

龙福山庄坐落于风景迷人、秀丽奇美的小山村——新郑市龙湖镇西泰山村。西泰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光优美。

10年的坚持

凭借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炎黄文化,凭借西泰山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龙福山庄经过10年不断的开发建设,形成了餐饮、住宿、拓展培训、会议接待、真人CS、生态养殖、绿色种植、原浆酒酿制、土特产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生态农业休闲项目。

如今的龙福山庄已经走上了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之路,可是10年前,创始人苗三福却没有现在那么轻松。

2003年,苗三福从国家粮食局主任的职位退居二线,工作也就没有那么繁忙。闲暇之时,他开始考察项目,发现了一个社会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享受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增多,大多数都市上班一族渴望远离繁华的闹市区,追求宁静、温馨、健康的生活状态,利用闲暇时光到一个休闲度假场所放松身心。从那时起,苗三福就想创建一个休闲度假山庄,这里的环境没有大都市的喧嚣、污染,没有高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这里的食物没有化学元素添加,是一个高品位、原生态的大自然栖居地。

2005年,苗三福针对河南省内的许多城市进行考察,去过洛阳、济源、焦作、南阳、郑州邙山等地多次,均没有让他满意的乡村。后来经人介绍,他来到新郑市龙湖镇西泰山村。西泰山村以黄帝文化传承后世,在这座人文景观独具特色的小山村里,西泰山海拔400余米,是郑州市近郊一览众山小的制高点。在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然风光优美的小村落中,苗三福被深深地吸引了,再也无法挪动脚步。此时的西泰山村还是尚未被开发,最为原始的古村落,这里不仅符合了苗三福“寻找原生态美丽乡村”的理念,更是切合“宁静、温馨、健康”的生活状态。

2008年,龙福山庄在西泰山村落地生根,占地面积100余亩。从龙福山庄投入运营开始,苗三福就坚持保证食品的健康和安全。从粮食的生根发芽到后期加工成品,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保证食品的健康优良。本身就在国家粮食局工作多年的苗三福,深知食品弄虚作假的危害。所以苗三福在龙福山庄先后创建了原浆酒酿制酒厂,手工馒头加工车间,手工粉条作坊,石磨豆腐坊,石磨面粉厂。由附近的村民组成的手工制作团队,生产没有任何化学元素的添加,没有任何食品添加剂,符合绿色、健康生活理念的食品。

然而一个山庄的经营不能只单单地依靠食品赢得顾客,经营了三五年以后,山庄经济开始走下坡路,这让苗三福压力大了起来。如今的人们休闲度假更加追求多元化、一体化的休闲度假村,苗三福也开始寻找新的出发点,开始扩大规模。

2013年是龙福山庄的一个转折年,这一年,龙福山庄开始引进大型的拓展培训项目,高空培训装置、高空攀岩墙、逃生墙、背摔台、电网等一系列的培训装置引进龙福山庄,增加了山庄的人流量,到现在山庄平均每天接待培训的公司达20余家,其中还包括了完美、宇通、苏宁等大型企业。现如今的龙福山庄是集果蔬采摘、生态养殖、真人CS、会议接待、拓展培训、餐饮、住宿、娱乐等全方位一体充满大自然风光的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山庄。

从开始创建龙福山庄10年以来,苗三福以山庄为家。他原本可以享受退休后的安逸生活,却义无反顾一头扎入山庄建设中连家庭也无暇顾及。10年来,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坚持要创办一个原生态、健康、环保的休闲度假山庄。“高品位的生活,不是你拥有多少钱,住多大多奢华的房子,而是选择一个宁静、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身体和心灵不受任何的污染。龙福山庄是良心企业,是我要坚持做一辈子的事情。”苗三福如是说。

乡村旅游依然面临挑战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然而像龙福山庄类似的休闲度假村越来越多,在大多城市的近郊区已经形成泛滥的趋势,这样使得休闲度假村面临的竞争和挑战越来越大。河南省旅游局专家委员会专家张保盈说:“现如今的乡村旅游项目出现了一个基本现状就是:缺乏核心吸引物。这样使得大多数乡村旅游没有特色,一一复制的模式大量的存在。并且普遍存在管理相对落后,服务质量滞后,住宿条件差等现象。吸引不到需要吸引的客户,正常的运营也就很难维持。”

乡村旅游,既有乡村的概念,又有农业的概念,又有旅游的概念,农庄更多的是休闲。每个农庄首先必须把自己的核心吸引物做出来,服务质量提升,在自然的环境中提升农庄各方面条件。农庄的根本依旧是农业生产,这是永恒的主体,也是永恒的支撑。缺离了这个灵魂和主线,农庄的未来将会走偏,甚至面目全非,更别提盈利了。

4.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调研报告 篇四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对吃穿以外的追求日益增多,日趋多样。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更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现实中,这样的景点场所相对匮乏,这就为休闲生态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鹤浚大道的改建升级,钜桥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市场优势更加显著,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钜桥镇休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钜桥镇以科技为依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刘寨万亩粮食高产示范方;生态高效农业;观赏苗木花卉基地等优势产业。芦笋、礼品西瓜等独具特色,催生了“益乾园苗木花卉有限公司”、“富贵养鸡合作社”、“喜洋洋合作社”、“饮马泉薯业合作社”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公司+ 基地+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目前的主要做法及思考:

1.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明确发展方向

结合钜桥实际,我们聘请了河南农大设计院,高标准规划了涉及21个行政村,面积3.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划分为珍稀植物园、设施农业园、娱乐餐饮区、观光采摘园、花卉种苗生产园、园林苗木园共六个产业功能区。计划建成集生产、科研、示范、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具备成果展示、科技孵化、辐射带动等功能的现代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努力把钜桥打造成为名、优、特、稀农产品集聚地、鹤壁都市花园、河南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立足实际、提升品位,拓宽发展空间

一是以中国(鹤壁)农业硅谷产业园为龙头,大力推广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目前,该项目已落户市职教园区内,预计总投资8亿元,预计项目建成后可形成超过30亿元的产业规模,安排高端就业人员5000人,社会效益超过200亿元,能够为我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支撑。

二是在刘寨一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流转,组建专业农机合作社,实现机械化全覆盖,搞好小麦、玉米等基本农作物的生产供应,继续保持粮食单产全国领先地位。目前已组建三个农机合作社,拥有大型农机具52台套,流转土地1.1万亩,2013年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小麦平均亩产697.61公斤,玉米平均亩产873.4公斤。

三是以喜洋洋生态农业园为中心,发展建设设施农业。建设蔬菜物流园、观光植物园和生态餐厅,发展以温室大棚蔬菜为主、兼顾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生态观光农业园区。截至目前,一期流转土地640亩,投资3000万元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33栋,果蔬拱棚4栋,日产蔬菜5吨,吸纳就业人数70人。二期计划流转土地1400亩,投资

1.2亿元,建设标准大棚60栋,蔬菜瓜果大棚30座,工厂化育苗室20栋,建设蔬菜物流园、观光植物园和生态餐厅各1个,建成后将解决1600人的就业问题。

四是依托岗坡饮马泉绿色生态园,发展精品农业,建设小杂粮生态基地,重点发展彩色脱毒红薯、芡粉、小米、绿豆等绿色有机小杂粮产品。打造特色农家乐体验区,力争创出品牌。目前拥有固定职工60人,种植面积430亩,固定资产320万元。

五是依托连洼绿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在沿岗连洼、枣林一带种植薄皮核桃、优质葡萄、柿树等优质水果,发展优质林果示范区、采摘基地。让游客在休闲观光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快乐。目前农民入股8家,发展社员120余户,流转土地526亩,合作社建设已初具规模。

3.招商引资、重点突破,发展农业产业项目

占地1800亩,投资17亿元人民币的鹤岛香轩园生态农业项目准备建设。内容有占地1000亩的农业生态观光中心、占地200亩的儿童天地中心、占地100亩的青少年拓展教育中心、占地50亩的文化健身中心、占地300亩,含1000张床位的养老康复中心和占地150亩的接待中心。建成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三、存在问题:

钜桥镇休闲生态观光农业还是起步初期,能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都市型农业还不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

题,主要有:

一是发展休闲生态观光农业投入大、见效慢,钜桥镇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形式单一,仅限与反季节大棚为主要生产方式,缺乏科技含量,生态绿色特征不明显,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手段不完善,与科技含量高、高产出、工厂化生产、抗灾能力强等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二是休闲观光农业虽然属农业范畴,但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内涵,才能吸引游客。钜桥镇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还不够,导致一些水资源的污染以及浪费,人文景观被破坏。

三是精品农业缺乏经营意识。大部分农产品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通过高科技手段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精品,生产方式简单,产业链短,同时商品产出后,缺乏相关认证,没有包装,主要以散装的方式进行销售,这样就无法进入各大超市,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措施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高设施农业标准,使我镇农业设施在模式上,档次上,标准上有进一步提高。要根据市场要求,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内部调整力度,合理安排品种布局,积极发展瓜果、菜类等品种,适应城市需求,转变生产方式,提高标准化水平,是设施农业向工厂化迈进。

二是注意对当地文化的整合和风土人情的梳理,加强农业与本地文化相结合,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因此,必须充分挖掘具有吸引力的乡村自然景观、深厚的民俗文化,加强乡村自然资源和原始人文景观的保护,提高其文化品味。同时,要注重项目的策划和创意,不断提高观光休闲农

业项目的知名度,不断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提升企业效益。

5.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论文 篇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6.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六

毕业设计说明书

天津小站农业科技生态园

休闲度假区 休闲度假区(C区)

学专指生业导姓名教

名 称 师

艺术系

张庆媛 景观建筑设计

2011年 6 月 18 日

天津小站农业科技生态园休闲度假区设计

Tianji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y leisure resort station design

摘 要

在我国努力要求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和宏观背景下,天津津南区小站镇迎新村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的优点和发展的要求,以及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绿色生态服务业的开发潜力,提出“天津小站农业科技生态园”建设项目。天津小站农业生态园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处于天津中心城区以南的新型发展区域,近邻天津滨海新区,是广为人知的小站稻原产地。生态园占地呈不规则矩形,总面积1214亩,现状为棉花种植、苇塘以及220亩的水库。从生态园的具体关系来看,其近邻迎新村集中型的居住新区,规划居住人口1.5万;东邻津岐公路,是生态园与天津中心城区和海滨新区的主要连接通道;西邻迎新村的老居住区,有渠沟和土路为界。关键词:自然;生态;水体;休闲;

目 录

一、规划区位„„„„„„„„„„„„„„„„„„„„„„„„„„„„„„„1 1.宏观区位分析„„„„„„„„„„„„„„„„„„„„„„„„„„„„„„1 2.微观区位分析„„„„„„„„„„„„„„„„„„„„„„„„„„„„„„1 3.规划范围„„„„„„„„„„„„„„„„„„„„„„„„„„„„„„„„1

二、规划现状„„„„„„„„„„„„„„„„„„„„„„„„„„„„„„„1 1.地形地势„„„„„„„„„„„„„„„„„„„„„„„„„„„„„„„„1 2.用地情况„„„„„„„„„„„„„„„„„„„„„„„„„„„„„„„„1

三、规划原则„„„„„„„„„„„„„„„„„„„„„„„„„„„„„„„2

四、功能分析„„„„„„„„„„„„„„„„„„„„„„„„„„„„„„„2

五、定位与方案设计„„„„„„„„„„„„„„„„„„„„„„„„„„„„2 1.设计定位„„„„„„„„„„„„„„„„„„„„„„„„„„„„„„„„2 2.方案设计„„„„„„„„„„„„„„„„„„„„„„„„„„„„„„„„3 致谢„„„„„„„„„„„„„„„„„„„„„„„„„„„„„„„„„„„4 参考文献„„„„„„„„„„„„„„„„„„„„„„„„„„„„„„„„„5 毕业设计任务书及进度表„„„„„„„„„„„„„„„„„„„„„„„„„„6

一、规划区位

1.宏观区位分析

天津,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是中国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的第三大城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大陆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的三大中心之一,是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经历600余年的风雨,特别是近代,成就了天津的中西结合、从古至今的独特的城市面貌。“近代百年看天津”,成为世人所知道的。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下游、环渤海湾的中心,东面是渤海,北靠燕山,紧邻北京。天津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北部的渤海湾,拥有中国第四大的工业基地、第三的外贸港口。

2.微观区位分析

在我国努力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和前提背景下,天津津南区小站镇迎新村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下,根据自身的优点和发展的要求,以及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绿色生态服务业的巨大开发潜力,提出了“天津小站农业科技生态园”的建设项目。

3.规划范围

天津小站农业生态园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处于天津中心城区以南的新型发展区域,近邻天津滨海新区,是广为人知的小站稻原产地。生态园占地呈不规则矩形,总面积1214亩,现状为棉花种植、苇塘以及220亩的水库。从生态园的具体关系来看,其近邻迎新村集中型的居住新区,规划居住人口1.5万;东邻津岐公路,是生态园与天津中心城区和海滨新区的主要连接通道;西邻迎新村的老居住区,有渠沟和土路为界。

二、规划现状

1.地形地势

生态园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面高度2.5米左右,属海洋退化的时侯形成的陆地和河流冲击形成的平原,地下水位比较高,土壤结实、盐碱地,农业现状是用地有机肥比较少,土壤有机含量逐渐下降。

2.用地情况

迎新村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区,现有耕地637亩,坑塘、河道357亩,;迎新水库220亩,其余为居民点及交通用地。

三、规划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原则。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前提大背景下,城市的建设方面也出现了严重抄袭和雷同的困难环境,所以“水”这一特殊的物质为我们

提供了发挥空间。因此,在这一次的设计里,我们充分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带给我们的灵感,融合水与空间,水与环境的结合,建造出有个性和特色的城市,这样加大了建设的绿化环境,使景色更加的缤纷绚烂,使形成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环境。

第二,生态原则。维持周边生态环境是进行城市建设的基本门槛,合理利用资源,融入周边的生态环境,做到只利用不破坏的概念。

第三,经济原则。通过对环境的再次改造,创建出更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实现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利用价值,也可以同时带动周边土地的价值提升。

四、功能分析

整个度假村分为三个区,每个区域内又有自己的个性特色。A区以小站博物馆和绿化休闲区,以突出自然风光为主;B区以酒店为主,周边以利用水体进行景观建造,同时拥有一个高尔夫练习场;C区以别墅区为主,同时拥有一块绿地休闲区,充分利用了周边的水体带来的自然景观。

各个区内拥有自己的特点,但有相互联系,可以满足人们的娱乐、休闲以及居住的功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概念。各个区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但是又不失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所有的大的职责,相互和谐,相互一致。

五、定位与方案设计

1.设计定位

小站农业科技生态园的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可与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借势发展成为津南园区的辐射示范基地,可更好地发挥津南园区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并可与世界农业接轨,成为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的样板园。

本课题主要是生态园休闲度假区的规划。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园区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从而提升小站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潜能,同时体现出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的生态效益。本项目将成为集农果采摘、度假养生、景观居住、休闲娱乐、商业服务等一系列的休闲旅游娱乐性质的度假村,我们将将项目定位为具有自然风光的,可满足休闲、娱乐、住宿、会议接待、等功能的生态度假村。

2.方案设计

通过对小站的区位分析以及搜集相关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严密的设计计划,从生态环境这一概念入手,着力打造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旅游区。整个

生态园分为A、B、C三个区。

C区以别墅区为主,同时拥有一块绿地休闲区,充分利用了周边的水体带来的自然景观。为了园内的居住环境,我们特意将别墅放置在一个安静的空间,保证了人们的私密性和居住性质,在每个别墅的庭院内,我们也精心设计了小景观,有小石子铺成的小路,有滴水和竹子带来的日式风情,有小水池和木质平台带来的别致感受,在人们居住的同时带来放松的心情,也符合了自然景观这一设计概念;在别墅区的一端也设置了一端长廊,形成了一部分的带状景观,它又与临近的水体结合,形成了一个垂钓区,合理的利用了水体;另一部分的别墅区旁边沿河设计了带状状的石栈道,与对面酒店的木质平台形成了对比。

这个园区在宏观区位上具有处于天津新兴发展区域的地理优势,所以在交通联系上进行了合理的规划设计。道路设计满足了生活和游览的方便需求。园区主入口一个,次入口一个,根据园区吸引客流量大、客流主要以汽车为主的特点,分别设立了停车位,以方便游人,在进入会馆后,道路的一侧设立了电頩车,这样游人可以轻松的到达想要去的地方,也简洁了园区内的环境,不至于造成交通问题,道路分别延伸至园内各个区域,合理的满足游人的游览需求,主干道是园内的主轴线,宽10米,次干道是电頩车行驶路线,宽6米,最后则是别墅区内的人流路线,宽2米。园内多用高大的乔木,也有低矮的灌木、花丛形成景观。

这个方案设计主要以功能为主,体现园内自然风光。整体的形式是以主轴线形成的浏览形式,大面积的植物和人为的景观分布形成了唯美的生态度假村制造了和谐的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绿化景观中,遵循各个功能区的协调统一,强调绿化的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

六月的来临突然感觉到毕业时刻就要到了,从此我们要告别青春岁月,告别人生

最后的学校生活,毕业前的这些日子,也许是忙碌的吧,同学不像以前一样可以经常碰到了,没有课的日子让我们回忆当时忙碌的学习生活,想起老师们的苦口婆心。

我们仍然忙碌,为了毕业设计忙碌着,但是也是最后的充实。我们感谢老师这段时间来的悉心照顾和耐心指导,对于毕业设计,老师一直严格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和追求更好的更完美的设计,我们也与老师共同探讨,想办法把设计搞好,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从一张不起眼的平面图,到后来的一个个推敲,一个个想法,尽量把设计做到最好,每一个细节我们都不放过,每一个节点我们都希望更充实,就这样,我们完成了我们的想法,这段期间,老师不辞辛苦,坚持每个礼拜和我们商讨方案设计,不管什么时间都会细心指导我们,我想说谢谢您我的老师。

我们的学校,这是我最难忘怀的校园,这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带着不同的性格和阅历来到这个学校,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陌生的脸孔,也许我们彼此不熟悉,但是我们身处同一个校园,每天行走在相同的道路上,这也许就是一种莫名的缘分吧。当然这种缘分是学校为我们提供的,是学校让我们这些不同的人走在一起,学校像是我们的大家庭,给予我们关心和帮助,给我们提供最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的学习没有后顾之忧,生活方面我们也得到学校最良好的照顾,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完美,我想说谢谢您我的母校。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荆其敏.建筑环境欣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2]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七

关键词:都市田园,构建,生态,休闲农业,对策

都市田园这种创新性的休闲农业模式十分适合在大城市周边推广, 因其在拓展城市功能的同时, 保留了农业景观, 既可满足现代都市人亲近自然的需求, 也能带动乡镇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同时因其明显的区位优势, 便于实现短期旅游和缓解工作压力的需求, 是发展休闲旅游度假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1 都市田园生态模式发展现状与意义

建设“都市田园”是顺应城市发展趋势和休闲人群需要的必然要求, 是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都市田园的构建主要侧重于对城市周边乡镇的改造, 可有效统筹城乡发展, 既可辐射带动周边地块土地开发, 为城乡发展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又可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带动城市休闲化开发与升级, 有利于提高城市品位, 改善人居环境。都市田园的构建, 主张依照自然规律进行,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 减少破坏, 打造优美和谐的生存环境。以绿色、环保生态为主题, 打造一个天然氧吧, 为人们追寻自然生态, 提供名山大川旅游的一个补充[1]。

2 都市田园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都市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了很快的发展, 取得一些经验,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开拓休闲农业新天地, 缺乏认识和行动, 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 缺乏整体规划, 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二是项目建设重复, 功能雷同, 互相竞争, 效益低下。三是休闲农业尚未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 休闲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 仅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 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 科技含量低, 效益低下,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资金支持少。

3 构建都市田园模式的载体

都市田园位于大中城市周边, 具有区域优势, 选择农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高, 具有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完善三产服务功能, 进行规划设计[2,3]。

3.1 开发独有的自然资源

园区建设要因地制宜, 以突出自然生态, 利用其独有的水文资源、光热资源, 开发滩、泉、湖、涧休闲项目;利用光热和降水, 开展日光浴、冬猎、滑雪、滑冰等休闲活动;以云、雨、雪、雾等自然景观, 开展原生态自然保护区的考察活动。

3.2 丰富传承的人文内涵

传承的农业民俗文化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 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 就地取材, 谈农具、话农活, 挖掘劳作的田园文化, 去伪存真提炼浓缩民俗文化, 尊重地方的吃、住、行等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礼仪, 推崇享受花、鸟、虫、鱼被赋予的特定人文品格气质, 从艺术方面挖掘开发。

3.3 打造独特的农业景观

依照园区的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 与基本农田种植园、人工林地、牧场、鱼塘、村庄等生态类型结合, 以农业活动为基础, 进行嫁接、扦插、组织培养、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活动, 打造现代生态种植的自然景观, 开展观赏、采摘、种养的亲身体验活动。

3.4 设计多彩的DIY活动

开发丰富的求知、求真、求趣的DIY活动, 利用园区的农业环境与农业生产, 赋予其教学讲解、农事体验的功能, 体验耕种、采摘、垂钓、烹饪、表演等活动, 参与工艺品制作和趣味竞赛项目, 展示胸怀, 追忆田园乐趣, 以享受淳朴的民风与自然的和谐。

3.5 创造特色的物质产品

农田以标准化生产措施, 以清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 生产特色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利用棚室生产错季果菜, 达到周年生产、四季保鲜, 以朴素的农家风味和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让顾客流连忘返。

4 都市田园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只有把农业、农民、农村有机结合, 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让人们更好地贴近自然、享受自然, 才能真正实现都市园区的休闲功能。

4.1 科学规划, 正确引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结合现有条件, 延伸现有游览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 结合龙头企业区域环境美化, 增加休闲农业内容, 结合农业科技园区, 拓展园区功能布局, 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 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 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进行示范引导, 逐步推进[4]。

4.2 完善基础设施, 强化扶持

以民间现有的休闲农业园区发展为基础和民间投资为主体, 重点支持公共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产品品牌的宣传, 支持开展休闲农业的综合系统研究, 探索都市园区发展的模式和发展的政策目标, 摸索建立休闲农业品牌和围绕园区基地建设的系列产品开发与服务, 逐步带动城乡的全面发展, 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

4.3 保护环境, 注重生态

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 积极弘扬“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 发展农业清洁能源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把特色、绿色农业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 融合农业、生态、休闲、教育、运动、商务等综合功能, 形成一产与三产的有机结合, 营造都市田园的生态之肺, 发展低能耗、少污染的休闲旅游产业。

4.4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

着力发展景观农业, 形成“一景一品”、连线成片的发展格局。依托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园, 开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自选自做等项目, 让游客尽情享受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享农家乐的情趣, 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 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 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

4.5 宣传推介, 创建品牌

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人文等内部要素, 通过开展以全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 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 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 引领休闲园区消费热点的形成, 提高都市园区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吕明伟, 任国柱, 郭焕成.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何平.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分析[J].社会科学家, 2002, 17 (1) :5-10.

[3]雷凌华.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1) :6524-6527.

8.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 生态经济带 特色休闲旅游 旅游开发

一、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休闲旅游发展背景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湖南经济发达的精华地带。三地处湖南中部,位于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沿线,呈“品”字型分布,互相依托,素有“金三角”之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以长株潭为核心,高起点规划、建设湘江生态功能带,是湖南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营造局部优势发展环境,增强长株潭地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动辐射功能的战略性决策。作为长株潭三座城市的水脉,湘江是一条永久的生命之河和文化之河。湘江地处长江南岸,是湖南省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广西省灵川县海洋山,经全州斗牛岭流入湖南,干流全长969公里,在湖南境内长670公里,流域面积85385平方公里,占湖南全省面积的40%。湘江生态经济带北起长沙月亮岛,南抵株洲空洲岛的湘江两岸,全长128公里,是一个带状的集道路、防洪堤、高科技园区、旅游观光、生态绿化、高尚住宅区和重点小城镇于一体的经济综合体。根据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条件,湘江生态经济带应紧紧围绕“生态”做文章。以生态旅游为主,配套发展商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

据统计,前年,三市共接待旅游人数达2240万人次,占全省的52%。今年1月~6月,长沙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多亿元,增长16%,占全省的61%。而每逢节假日,越来越多的人正选择驾车到生态农业观光园欣赏名贵花木,或摘水果,或在湖边悠闲垂钓,尽情营造现代人的休闲生活。

以湘江生态经济带为轴心散开,现有的旅游景点主要分以下几大块:以岳麓山、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旅游点;以昭山、石燕湖为代表的休闲旅游点;以湘潭韶山为代表的伟人文化旅游点;以株洲炎帝广场为代表的炎帝文化旅游点。其次,还有长沙的马王堆、天心阁、橘子洲头,株洲的大京水库、空灵岸等分散但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

上述大多数著名景点,如岳麓山、韶山等客源均以外地旅游者为主。在为长株潭地区居民欢度周末闲暇时光所设计的,应该是以长株潭地区居民为主要客源的湘江生态经济带中长株潭交界处三角地区的特色休闲旅游。

二、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休闲旅游发展模式

1.生态休闲旅游

位于长株潭三市交界处的以昭山、石燕湖为代表的旅游点在旅游资源上有其自身的得天独厚之处,所以被认为能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石燕湖生态公园是近几年才开发的较新颖的休闲旅游地,对外开放的时间虽然不久,但由于地处长沙郊区的跳马乡,离市区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生态环境幽雅,气氛安静祥和,使游人往往产生身置世外桃源的感觉。园中的湖、山、树、亭巧妙结合起来,是周末市民休闲垂钓、品茶游湖的绝佳地。曾在这里召开的湖南石燕湖国际龙舟节获得了圆满成功,使得石燕湖声名远播。

昭山旅游贸易开发区,地处湘潭的易家湾镇,长沙、株洲、湘潭的交界处。西临湘江,景色优美。山上建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尼姑庵——昭山古刹。著名的萧湘八景之一“山市晴岚”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昭山古刹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多年以来,一直香火旺盛。山中凉风徐徐,沿青石板路而上,沿途有半山亭、土地庙和清乾隆、康熙年间的碑陵数座。登山观景,看夕阳无限,层林尽染。山下便是滚滚的湘江,乘坐当地居民的船筏,可在江中游览,也可横渡湘江,到对岸的绿岛上散步、野营。这对于整天在都市里忙碌的市民来说,将是一个休闲的天堂。游人可乘快艇或中小型油轮,从三市市区的轮渡码头出发,沿江而下,约莫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水程即可到达。现在,长沙的各大小旅行社就开发出了湘江——昭山一日游,价格很便宜,全程80元左右,不少市民都跃跃欲试。

同时在昭山、石燕湖的开发中要注意对生态的保护,考虑到近期效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结合。这些地方虽景色优美,但人流量不大,是否可以房地产开发形式先造人气。旅游应以特色为主。城里人的生活日渐繁忙,来到此处是想享受一份宁静与自然。因此旅店要有特色,决不可盲目地与城市中的星级宾馆攀比。如在石燕湖,可开发农家乐旅游休闲屋,游人游览途中,可到农家饮茶,吃农家饭,参观农田长势、收成,晚宿农民家,与农民朋友聊天。而在昭山,可开发斋饮食特色。如在庙中品尝斋饭,白天阅读经文或是帮僧尼劳作,晚宿寺内。体会宁静、清远的一天。而昭山的庙与山,水与岛,船与人,则形成动静分离、疏密有致的功能布局,注重发挥水、岛、堤一体的优势,突出绿岛、秀水和湖湘文化特色,充公利用托内的地形地貌,依山、依水就势布局,形成起伏有致的城市边缘最靓丽的“明珠”。昭山、石燕湖等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在此处可以创建旅游之乡。

2.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我国有关部门宣布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用8年~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并支持农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升级、农产品国际贸易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而从长沙市汽车南站起至东南方向的跳马乡,正南方向的湘江沿岸,沿途的花卉业、果品采摘业、环保蔬菜业、观光农业、养殖业等,在近几年都有着长足的进步。

因此,在上述地理位置上可建立一座大型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原则,充公发挥利用优化本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方针,以利于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资源的延续利用。为城市居民离开喧哗的市区准备了一个绝好的休闲之地:可以登山观景,看夕阳夕照,晚霞漫天的美景;可以到娱乐天地,轻歌曼舞,自娱自乐;可以到蔬菜大棚,品尝亲手从枝上采摘的无污染瓜果;您可以到花园赏花,看百花争艳,养性怡情;可以到林中漫步,享受浪漫风情。

专家称,现代农业“示范园”那样的生态农业园,将带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旅游观光业相辅相成。

3.工业休闲旅游

在长株潭的交界处,有一块较大的乡镇企业群——暮云工业园。暮云工业园在“以地生财,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政府未投资—分钱的情况下,多方融资3000多万元,完善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三通—平”,闯出了一条市场运作搞经营、以地抵押搞建设、批项批地搞储备的建设工业园新路子。工业园位于107国道东侧的南托岭,距长株潭三市为18公里,被称为名符其实的“金三角”地带,总规划面积为8平方公里。自工业园新区开工以来,在原有包括伊莱克斯电器集团、日本东洋电机、5712工厂、长沙正大等在内的26家知名企业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湘雅二医院康保中心等9家企业。在整个工业园可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在周末对外开放,让居民们能够参观著名的伊莱克斯电器集团、日本东洋电机、5712工厂的战斗机维修基地、长沙正大集团等等。这对于丰富市民生活,开阔视野,增进知识,培养孩子们求知心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此时当地的商贸、餐饮、信息、文化等新兴产业将随着旅游业而迅速崛起,与旅游观光相辅相成。

4.城市休闲风光带

由于以旅游观光为主,因此修建的湘江沿江道路也不必要求建成担付运输功能的高等级公路,而应是以旅游、休闲、观光为主要目的的景观大道。为此,长沙湘江大道的建设已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在54米宽、8车道的路幅中,自西向东,依次为5米的非机动车道加6米的观光车道及停车带加2米的绿化隔离带加23米的机动车道加2米的绿化隔离带加6.5米的混合车道加9.5米的人行道。沿途还布置一批观景台及大量的城市雕塑群,充分展示湘江所具有的独特的“荆楚”文化魅力。

三、结束语

令人可喜的是,从2007年起,长株潭地区又面临一个发展旅游的大好时机。此时,政府应加强有关的研究,从学术和政策研究的角度考察休闲旅游、休闲经济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社会的关系。从长期的效益出发,办好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特色旅游。

参考文献:

[1]李松平:关于沿江风光带规划设计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7,(9):44~45

[2]王建國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7):30~31

9.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九

发布人:新罗区工商联 发布时间:2014-05-16 浏览次数:11

2近日,位于适中镇洋东陵坑水库的七彩蓝田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工人们正在加紧铺设景观路面地砖、移植花卉苗木等,整个项目进展顺利,建设已初具规模。

10.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十

休闲生态旅游是以县域环境为载体、以自然为背景、以文化为基础、以发展为前提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贯穿了以人为本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中具体体现。我们将以我县获得了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围绕国家旅游局确定的“2018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题,充分整合和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这对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响“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江左”品牌,促进江左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江左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资源独特

江左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形独特。从西到东呈现明显的三个台阶,西部属天目山余脉,群山逶迤,竹林葱茂,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代表是黄山风景区。中部丘陵湖泊相互交汇,港湾交错,芦苇成片,河水清澈,野鸟群栖,主要代表有南湖湿地风景区。东部水乡平原,河网密集,鱼塘棋布,阡陌纵横,主要代表是邵洋水乡古镇。江左拥有山、河、湖、泊,这种地形在周边地区较为罕见。

(二)景区布局初步形成

2016年初,编制完成《江左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并相继编制完成了《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江左县西部生态旅游规划》等23个规划,基本上形成全县旅游规划体系。目前全县已形成南湖湿地风景区、邵洋古镇景区、防风古国文化园、碧坞龙潭景区及黄山风景名胜区等5个景区。其中南湖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外海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之一和湖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防风古国文化园景区是我县首家国家3A级景区。邵洋古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三)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初具特色

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县特色优势资源,特别是田园景观资源,“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了江左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业鲜明的特色。目前全县有休闲农业园(景区)13个,农家乐经营户进入统计范围达85户,床位407张,餐位5100多席,直接从业人员682人,全县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杨墩休闲农庄)、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特色点各2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家、特色点1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星级农家乐3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5家,二星级21家。当前我县已形成依托以南湖湿地风景区和黄山镇碧坞龙潭景区,周边产生二大农家乐集聚区。农家乐已成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有力地助推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接待设施日趋完善

随着江左生态休闲旅游不断发展,各种旅游接待配套服务设施也及时跟进,目前全县有星级饭店18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6家,省级绿色饭店3家。旅行社12家(含营业部),其中进入全省百强旅行社2家,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3000余人,可接待床位8000余张(其中星级饭店2412张)。

应该说我县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利用江左较好的生态条件,充分挖掘整合江左生态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休闲生态旅游产品,在长三角地区具有了一定知名度,为江左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03万人次,实施旅游总收入23.75亿元,实现旅游门票收入2808.11万元。完成农家乐接待旅游者88.7万人次,营业收入4807万元。以黄山、南湖、邵洋古镇为主线,形成了集自然观光、生态旅游、人文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生态旅游产业带,江左县先后获得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外海省十大旅游休闲城市等荣誉,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二、江左休闲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休闲生态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认识较晚、起步较迟。我县的旅游业起步较迟,管理发展相对滞后。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旅游资源管理多头、边界模糊、职能交叉,各乡镇自行开发、自行招商,部门乡镇联动合力不够,未形成整体旅游格局,旅游业发展相对比较迟缓。由于我县近年来发展的重点主要放在工业上,而作为三产旅游业发展的比较迟缓;2004年之前把旅游发展目标锁定在黄山的发展和解决其权属问题上,一直处于摸索阶段,从而使我县旅游发展因定位失误造成发展时间上相对滞后。

2、规划引领发展存在缺陷。全县各种规划数量不少,但质量档次不高,个别与实际有点脱节,在全县总体规划前提下以点带面不够,未形成成片或成带趋势,整体性不强,如目前编制西部生态旅游规划,仅考虑冬阳镇五四村和黄山镇高峰村,未整体规划以104国道以西我县整体区域的旅游规划。

3、投入相对少、建设速度慢、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我县用于旅游专项发展资金偏少,政府开发旅游项目面临融资困难,政府主导型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格局尚未形成,宾馆饭店等招商引资面临土地指标等因素的制约。旅游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需要,由于我县一些生态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道路还存在着宽度、便利性等问题,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如每到秋冬季,通往西部一些生态旅游景点的道路上就堆放了毛竹、毛料,影响了车辆通行和外来游客观光的积极性。对投资商来说,由于县没有专项经费投入道路建设,一旦投资开发,就会增加成本,影响休闲生态旅游的开发。

4、客源市场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我县休闲生态旅游市场宣传缺乏轰炸效应。我县旅游品牌突出“生态”、“休闲”概念,虽清楚地表明了我县主要的旅游景区的资源特色,却忽视了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缺乏想像空间,情感诉求不够,不容易脱颖而出,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另外,品牌口号单一,不适应所有的细分市场,在拓展江左旅游市场缺乏主要抓手。

5、行业管理方面比较滞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缺乏,服务质量和水平没有到位。我县农家乐发展中还存在无序开发、形象欠佳,模式单

一、品位欠佳,经营粗放、服务欠佳,缺少有规模水平的高端农家乐。

三、江左生态休闲旅游优势发展

江左休闲生态旅游自南湖湿地风景区和碧坞龙潭景区于2016年5月成功对外开放,近几年发展速度比较快,整体规划比较好,优势条件突出。

(一)区位优势

江左,地处长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是镶嵌在杭嘉湖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江左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区位优势十分明显。104国道、杭宁高速、京杭大运河等穿境而过,距离上海、南京两个半小时车程,离杭州仅半小时车程,交通十分便利。江左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全县总面积936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是省示范文明城市、国家文明县城、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省十大旅游休闲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基础优势

近几年,我们着力完善县域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已基本形成以南湖湿地风景区为核心、西部环黄山生态旅游区和东部邵洋古镇旅游的“一核两翼”发展格局,江左旅游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旅游总收入、旅游门票收入等经济指标均以近40%速度在增长。从而发展形成了4种类型的近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地,即以物产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地,如水果采摘型、休闲垂钓型等;以自然风光和绿色生态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地,主要集中在南湖周围,近湖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的农家乐;以风景名胜区、度假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地,以避暑胜地黄山为中心周围形成了黄山山女村寨等一批农家乐和碧坞村等农家乐接待村;以古镇邵洋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地,主要是古镇风貌、美食品尝和民俗节庆。江左旅游围绕县委、县政府接轨沪杭战略。做到旅游先行,实施“主攻沪杭市场、突破苏南市场、拓展华东市场”营销策略,精心策划了开展旅游接轨上海、杭州活动,2008年开通了上海、杭州至江左旅游班车。

(三)资源优势

江左自然环境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休闲资源上十分丰富,这为江左发展休闲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江左县农业资源优势也十分突出,由于江左地势呈西高东低走向,西部为天目山余脉,群山连绵,林木葱郁,以生产毛竹、茶叶、高山蔬菜、水果为主;中部为丘陵、平原,主产粮、畜、笋、茶;东部为平原水乡,河渠似网,鱼塘棋布,为全县粮食、蚕茧、名特优水产品、畜禽的主要产区。

(四)经济和文化优势

江左是全国百强县。目前已形成了以生物(医药)化工、机械电子、新型纺织、新型建材、休闲用品为主的工业体系。效益农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了特种水产、早园笋、畜禽、蚕桑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和果蔬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农业标准化和安全生产初见成效。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旅游、物流、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随着经济的繁荣,全县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县城冬阳镇作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貌日新月异。江左历史悠久,七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在县境内就有遗址发掘,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也有大量遗存。中国青瓷石遗址“瓷之源”的发掘和论证,改写了中国青瓷的历史。江左县唐代著名诗人赵孟頫故里,是铸剑传说之地,形成了“游子文化”、“防风文化”、“邵洋蚕花庙会”、“乾龙灯会”等为重点的节庆文化。

四、江左休闲生态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理顺县级旅游管理体制

按照风景与旅游一体、产品与市场结合、开发与保护统一的要求,借鉴我省近50个县(市区)成立了风景与旅游合一的旅游管理机构的成功做法,我们建议撤销江左县旅游局,成立江左县风景与旅游管理局,我们认为进一步理我县旅游管理体制,有利于资源整合,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调动旅游系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争取上级建设和旅游二个管理部门的双重支持,是我县旅游产业处于上升期最重要的保证。

(二)健全完善休闲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

生态休闲旅游是以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历史文化为依托,一种全新的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方式。突出休闲生态旅游,联系发展实际,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建设关系,实现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战略性转变。挖掘亮点,当前首要任务编制好《江左县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纲要(2009—2011年)》,高定位、高目标编制2009—2011年江左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纲要。按照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前提下,调整完善南湖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编制大西部环黄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并编制大西部生态旅游区各功能区详细规划,落实“中国瓷之源”文化旅游景区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邵洋古镇详细规划。健全完善县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规划,编制冬阳镇、黄山镇等乡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禹越镇、邵洋镇乡村旅游规划;编制筏头乡后坞村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包装塔山森林公园孟郊寺等旅游项目,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三)加快休闲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力度

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基本建立以产业政策主要调控手段的旅游产业宏观管理体制,指导形成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部门融资、土地划拨方式等筹集资金,考虑通过实施若干重大的基础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开发休闲生态旅游精品,引导旅游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快速发展,推动休闲生态旅游业结构向高层次转换,加大投入,计划3年内政府投入人民币5个亿,拉动社会资金投入人民币30个亿,尽快形成产业群,产业联动效应。与此同时,出台土地、财税政策,每年安排一定用地标准,用于旅游项目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制定税收政策,对旅游项目开发业主给予优惠。

积极实施现有的旅游项目建设,以南湖为核心、为龙头,推进南湖区域项目建设;以西部生态旅游区建设为一翼,构筑环黄山西部休闲生态旅游区平台建设;以邵洋古镇旅游区建设为另一翼,推进环邵洋古镇旅游区建设;在现代农业生态园区的基础上,提升旅游功能,打造集休闲、体验、娱乐、餐饮、农业生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在推进现有旅游项目建设中,落实项目联系跟踪服务制度,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问题,促进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加大改善旅游自然环境、进入景区道路、各项旅游标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其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投入。与此同时,继续整合我县生态资源,包装项目,调动乡镇部门招商引资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对外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对乡镇部门引进的休闲生态旅游项目和亮点精品工程给予奖励。

(四)全力打造休闲生态旅游品牌

围绕“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江左”宣传口号,不断提高我县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占有率,制定长期营销发展规划。注意研究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切实针对市场发展变化趋势,制定适合我县的中、长期营销规划。根据旅游者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一系列有新鲜创意、有经济效益的营销策略,针对不同市场的不同游客心理,打造不同主题宣传口号。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建立江左旅游营销中心,组成统一、高效的旅游营销队伍,整合我县旅游资源,针对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互联网等引入旅游营销当中,使网络营销逐步成为旅游营销的一大重要阵地;鼓励企业制定营销计划,积极开展自主营销,积极建立完备的旅游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总之,切实搞好市场宣传营销是休闲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强化休闲生态旅游行业管理品质内涵

11.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探索 篇十一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 以乡村旅游为载体, 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 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 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于此, 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 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1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 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 (简称“三农”) 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 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 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 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

于此同时,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 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 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 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 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 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 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 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 因此, 创新农业经营组织, 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 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 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

由此, 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 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发挥产业集群效益, 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 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 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 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 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 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 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 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 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 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 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 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 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 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 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 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 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 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 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造成盲目开发, 缺乏整体规划, 集约化程度低, 项目重复, 人工痕迹明显, 景区垃圾遍地, 环境遭到破环, 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

因此, 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 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2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1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从生态休闲农业的主要客源分析, 一般以城市居民为主, 这其中既包括向往自然风光、体验人文风情的年轻白领阶层、三口之家、退休老人, 也包括满足培训、拓展训练等工作需求的单位团体等。

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显示, 城市居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外体验生后, 有50%的人有去郊外旅游的意愿, 生态休闲农业“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 不仅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 实现城市和乡村和谐共存的发展, 而且能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 提升农业科学化发展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截止2013年末, 我国城镇人口近7.4亿人, 城镇化率达53.73%。城镇人口的日益增多及城市群空间分布密度加大让更多的城市人需要在工作之余舒缓心情, 释放压力, 这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市场, 同时对生态农产品的热衷消费也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2 产业资源供给分析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各地丰富的生态资源, 包括地域风貌、人文环境、特色农业文化等, 我国地域辽阔, 拥有独特的地形风貌, 且南北各有差异特色珍贵的农业景观, 并且各地的民族还仍保留着自己的风土民情、乡土文化、农耕生活, 加上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 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以外能够挖掘更多的市场价值, 这些产业资源都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物质基础。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不断开发,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市场运作体制的不断创新, 生态休闲农业将不仅仅是一种旅游娱乐的方式, 更是一种市场化消费时尚体验, 能够给社会大众和农业经营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3 对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合理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

对国内外已有的一些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发现, 就国外而言, 一般有专业协会模式, 即是由社会团体牵头, 将分散的农场或农户依靠市场开拓和技术、信息服务等环节联结起来, 形成利益分享、相互依赖的社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体系;或农业企业模式, 即是由一些专业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建立大规模联合发展农业公司, 形成产供销垂直一体化企业;或是合同制模式, 即是由一些私人企业与农场主签订业务合同, 明确双方经济责任和利益;或是合作社模式, 即是由小、中农户自由加入, 全体社员共同协商处理事务, 在生产、交易中统一决策行动, 共享农业加工增值收益。

就国内而言,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4+2”模式, 4即是指“市场+企业+基地+农户”, 2即是指“研发中心+培训中心”, 其中, 市场是导向, 企业是桥梁, 基地是基础, 农户是关键, 而研发是核心, 培训是手段, 或是“企业+农户”模式, 即是社会化企业与农户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合同结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围绕一种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建立优质产品生产基地, 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 实行市场牵龙头, 龙头连基地, 基地带农户, 或是“中介组织+农户”模式, 即是以中介组织为依托, 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 组织农民进入市场。此外, 我国还有“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的模式。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方面的相关扶持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化运作薄弱、专业指导人才匮乏, 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 并结合未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方向, 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可以采取农业企业和“4+2”综合模式, 一方面优选社会化企业, 与当地农户们合作成立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 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研发技术、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经营培训等, 而另一方面农户则提供土地资源、劳动力以及特色文化资源、生态农产品等。由于农户既是被管理者, 也是公司股东之一, 在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下, 必然会与企业共同积极合理地发挥资源优势, 推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例如目前全国知名的“多利”品牌, 便是上海多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上海、北京等全国10多个省份的当地农场、农户进行产业战略合作的行业先锋。

一方面多利农业公司以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为核心, 通过网络信息平台, 超市直销等营销方式宣传自身品牌特色, 吸引潜在客户, 并在有机农庄园区基地开发一系列特色休闲项目;同时在绿色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自组车队, 与优质冷链服务商结成合作同盟, 从绿色农产品生产源头直至最终客户的整个过程加强控制, 构建绿色农产品的高效供应链运作体系。

而另一方面各地农场 (如北京大兴留民营生态农场) 则利用十余年有机认证的基地和丰富的有机种植经验, 结合多利农业公司现代化企业管理优势, 先进的蔬菜加工、包装、冷链配送系统及物联网、互联网的深层次应用, 为市场提供品质优异的有机农产品。多利农业公司联合农场产业化运作生态休闲农业的这一经营理念和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生态休闲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3.2 统筹协调产业链利益相关方

根据分析, 传统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销售等, 是产业链的上下游直接延长, 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是或不仅仅是产业链的简单延长, 它不仅具有传统农业产业化的所有功能, 同时还具有观光、体验、休闲等功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功能的实现都依赖于农业生产。

所以, 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产业链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协作, 具体来说, 就是要从全局出发, 既要综合考虑产业链上下游中的农业资料供应商、休闲农业园区、 (种植和经营) 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销售商、消费者 (游客和农产品购买者) 等, 又要考虑旅游公司、冷链服务商、有机食品餐饮服务商等并行利益相关者, 进行一体化管理。

3.3 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在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中, 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 只有拥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才能为产业化运作的实施和深度开发带来新鲜理念和创新途径, 因此, 为保证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有足够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需要积极储备和建立产业化发展人才库, 具体来说, 一方面是要深入基层, 广泛调研, 确切掌握解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 为各部门建立系统、真实的人力资源现状数据库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从业人员的培训、招聘信息及时公布提供可靠依据与高质量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以中职、高职为核心的职业教育, 设立与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相关的对口专业, 逐步建立生态休闲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链条, 并构建人才开发、考评和激励机制, 形成系统开发、层次鲜明、重点突出的人才培养机制。

3.4 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包括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财政拨款、公共建设等各方面,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相继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有效措施, 比如日本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提供相应的专项财政和农业补助津贴, 加大产品的开发、宣传等;美国与此相关的应对措施是设立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 用于支持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其作用已经得到美国公众的认可等, 此外, 还有很多国家都积极的发挥着政府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我国应借鉴该成功经验, 用于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由于当前我国在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 在行业制度、扶持政策等各方面不够完善, 从而对于各地开展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并无统一组织原则和管理机制, 从而造成了很多混乱和阻碍。因此, 有必要制定相关制度和规定来规范和引导各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运行和管理, 以确保我国生态休闲农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政府需要给予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资助, 对生态休闲农业经营者 (企业和农户等) 进行支持和保护。

总之, 我国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将会出现若干问题, 包括产业化模式的选择、产业链利益方的协同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产业扶持政策等, 需要理论学界、企业专家、政府、农户等主体联合制定解决方案。值得肯定的,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将会推动我国农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生态休闲农业是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产业支柱,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如何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良序发展, 是当前理论界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解读, 同时对其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以期指导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但生态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实证分析等, 将是笔者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沙沙, 韩兴勇.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 (5) :79-82.

[2]张广海, 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 (10) :30-37.

[3]邱佳, 史亚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33) :314-317.

[4]严先锋, 黄靖, 张伟.海南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条件与策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15, 05 (5) :14-19.

12.休闲农业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论文 篇十二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农业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生态农业建设应基于生态学原理,即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农业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且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中,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树立以提高和维护生态质量、生态稳定性为中心形成不同的生态安全观。在我国,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县已建设的生态农业主要表现形式有:以设施化+生态技术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集约化+生态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和以市场化+生态技术为主的发展模式等。我县近10余年来,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相结合的角度,把农 业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生态经济化建设,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赢战略。现将我县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1、认真实践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生产形势一片大好。2009年我县粮食复种面积182.1万亩,粮食总产6.8亿公斤,其中超级稻百亩核心区全年双季亩产最高达1350公斤,从2004年开始,连年被评为全国和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09年我县农业生产总值35.4亿元,其中种植业15.8亿元,渔业11.2亿元,牧畜业8.4亿元。

2、积极跟踪生态农业项目申报,规范项目实施。我县积极跟踪生态农业项目申报,在上级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关照下,我县实施的农业项目总量占上饶市四分之一强(接近三分之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精心组织,规范项目实施,现有关项目都顺利通过省有关专家现场实地验收。

3、昌万基地走廊建设成效显著。我县从2002年开始着力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004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基地建设”扶持措施(包括基地建设奖励基金、鼓励科技干部创办实体等),2005年4月请省农科院编制了“余干县昌万沿线基地走廊发展规划(2005-2009年)”。现昌万基地已建成集无公害蔬菜、瓜果、中药材、花卉林木、特种特色水产品养殖、特色畜禽养殖、特种野生动物养殖等为一体的 昌万基地走廊,基地年产值总量突破10个亿。

4、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稳定有力。至2009年底,我县建有标准化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6个,规模农业龙头企业500余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专业合作社57个。

5、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稳定有序。在源头上,我们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副局长兼任大队长),规范了农资销售市场;在生产上,我们积极诱导农户发展无公害或绿色农业,无偿协助农户进行无公害基地和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现我县申报到了九个无公害基地、九个绿色食品标志,并获得了绿色农业示范县认证;在市场上,我们严把市场准入关,设入农产品检测点。

6、精心组织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科技项目。2004年以来,我县组织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江西省超级稻项目、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水稻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等都得到了省、内外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评价,其中粮食丰产工程得到了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超级稻项目奖正在申报。

7、农机装备推进工作扎实。至2009年底,我县农机总动力达到83.26万千瓦时,是二十世纪前的50倍以上。2009年度,机耕水平达到90%以上,机收水平达80%以上,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0%。

8、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扎实有力。我县县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比较健全,现乡镇22个农技推广综合站也组建起来了,现正在着力完善办公场所建设和管理人员配备。

我县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是比较显著的,但也存有部分问题,主要有:一是农田基础设施陈旧,需要加强更新;二是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不高,且青壮年多外出打工,这就加大了生态农业建设的难度;三是县财力薄弱,农业扶持力度难以加大,迫切需要国家项目扶持。

二O一O年五月二十二日 应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农业工作策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经国务院正式审批立项后,我县农业局立即积极策应,连续多次召集相关人员研究讨论农业工作思路和部署具体工作,现就几个月来相关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于下:

一、理清了农业工作思路

经召集有关人员多次认真研究讨论,确定我县农业工作思路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鄱阳湖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循环经济的理论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走生态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科技进步、管理科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我县具体表现为:以大力推广水稻优质双季高产栽培技术集成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切实抓好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建设好昌万公路沿线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走廊和本县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精心部署了相关具体工作

1、精心组织编制了“余干县十二〃五农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并于3月中旬在局班子扩大会上讨论通过后报县发改委。

2、积极跟踪项目申报。春节过后,一上班我局主要领 导带同相关单位负责人马上就到省农业厅有关部门跟踪项目申报动态,现明确表态的项目有:①农业血防项目;②标准粮田建设项目;③沼气工程项目;④油菜高产创建建设项目;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⑥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等;

3、组织相关人员到湖区周边县、市考察学习。我局3月底开始组织相关人员去鄱阳、万年、弋阳和九江有关县市考察学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感觉大家也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尝试中发展。但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明显都加强了。

三、今后农业工作思路

1、继续大力推广优质双季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精心组织好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

2、着力壮大昌万公路沿线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走廊建设;

3、进一步积极跟踪生态农业项目申报,着力建设好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沃土工程、特色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等。

13.农业生态园循环经济毕业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养殖

循环经济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通过的《论文范文论文范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节约资源确立为我国新的基本国策,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经济的全方位、快速发展,必须把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探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途径及对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的人均GDP按照5倍左右的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人均GDP可能达到4000美元左右,由于4000美元的水平基本上是以物质性消耗为基础,因此区域人口以物质化为特点的生活水平提高,其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将3倍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要求。消费水平和人口增长两者叠加,未来30年对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带来的压力可能达到现在的4—5倍左右。

目前,我国10%以上的耕地受化肥、农药的污染,程度较重的已达133万公顷,耕地由于化肥大量使用已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到1.590的水平。而农业循环经济以经济活动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弃物资源化的.资源利用方式,在遏制农业污染,促进和谐农业发展,在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发挥重要作用。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和谐纳入自己的发展机制之中,实现经济和生态相协调的“双赢”,体现的是和谐农业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是节约资源型的生产模式,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在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形势下展开的,这决定了防治污染和充分利用资源是当前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促进集约化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收益,这在立体生态农业中显示出良好效益即是例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有效节约农业资源,节能增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其结果都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走循环经济之路,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以盘锦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为例分析生态养殖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态养殖技术为依托,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多种经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养猪就是尊重猪只生存的基本权利,恢复其拱食习性.以生产健康食品为己任,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顺应自然规律,最大限度的开发和活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从事高效的养猪生产。和传统方法相比较,生态养猪模式可以带给养猪户更多的利益,经过多年的总结,可概括为“三省、两提、一增、零排放”。

新兴生态养猪模式不需要用水冲洗圈舍,仅需要满足猪只饮用水即可,所以较传统集约化养猪可节省用水85%—90%。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有机物和菌体蛋白质,猪通过拱食,可节省精饲料l5%—20%。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饲养人员仅需保证及时喂料、翻扒调匀过于集中的粪便,根据垫床干燥程度及时调整湿度即可,所以1个正常劳力批次饲养可达到800头育肥猪,较集约化猪场节约一半的劳力。这就是所谓的“三省”,即省水,省料,省劳动力。

“两提”,即提高抵抗力、提高猪肉品质。由于猪只恢复了自然习性,猪只应激少,又采食菌体蛋白,饲料里又拌有微生物有益菌,大大改善了肠道菌群平衡,抗病力明显增强,发病率减少。特别是呼吸道疾病和消化道疾病较传统集约饲养有大幅下降。用药论文范文减少8—15元/头。

“一增”,即是增加养殖效益。生态养猪较传统集约养猪仅饲养环节即可减少饲料、水等直接饲养成本40—90元/头。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锯末、稻壳或者粉碎后的玉米秸秆等作为垫料生产优质生物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之功效,也可以带来很高的效益。所以新兴生态养猪相对传统集约养猪可增加收入100—150元/头。

“零排放”,即无污染,实现粪污零排放。在生态养殖中,饲料中不提倡添加抗生素,猪肉中无药物残留,所产粪尿经过菌种发酵转变为微生物蛋白,猪场内外无臭味,氨气含量显著降低。该模式的生产过程不对外排放粪污,将传统集约化养猪粪便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纳,真正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的要求。

该农场的种畜场,利用猪粪尿的污水养殖水生植物水葫芦和细绿萍生产出来的青饲料,构成污水的多级循环利用的养殖模式,不仅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粪尿水得到净化,达到了一个生态循环。

生态养猪,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养猪企业对水源、土壤、空气的环境污染,而且可使养猪企业每头猪收益增加134.5元,其中还不包含降低死淘率,提高母猪论文范文率、仔猪成活率,延长母猪繁育周期等隐形效益。所以说,它是一个环保的、节能的、具有社会和企业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技术。多年来,按照生态学原理,将养殖、种植、能源、环境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水生饲料为核心,以水为纽带的生态养殖模式,创造了美化、绿化的生态环境,1992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光荣称号,是盘锦市重点生态旅游区。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府技术和资金支持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眭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虽然,近些年来加强农业生产管理的投入力度,包括资金、科技服务、人力等。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农”字企业贷款难、融资难,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导致农业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设备落后,更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技术支撑。

另外,技术推广制度不健全,导致农业推广项目和科技成果脱节现象严重。

2、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尚未全面树立

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但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广大农民的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目前盘锦市大洼县地区,农民对这种观念还相当缺乏,大部分养猪户的知识水平还停留在中小学文化,而且也没有受过养猪的专业课指导,他们大多是按照老的传缆形势养殖,致使在农、眦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制约了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小户型养殖业发展困难

生态养殖模式对于农户或是小规模的养殖企业来说很难实行,生态养殖需要一些高端的技术及设施,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小户型的养殖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力量薄弱,对于这些要求无法实现。

4、农业土地资源有限

我国人均占有耕地0。106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美国的1/6,印度的l/2.而且,现有耕地中有2/3属于中低产田,单产水平比发达国家低30%多。随着我国人口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趋严峻。

盘锦市大洼县占地面积1683平方千米,一个年产万头的猪场,按一点式密集布局方案建设,场区占地(不计场外道路、绿化等占地)约需3.4—4公顷,有相当比例的规模化猪场特别是养殖小区占用的是耕地,可想而知,发展一个循环生态养殖场在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着障碍。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措施

1、在农村扩大宣传,提高农民意识

循环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一个自然的经济模式和发展进程,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规范。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资源,环保等公共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在向农民宣传时,可以向农民展示一些典型的示范项目,带领农民参观学习,并对农民进行组织培训,使农民了解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效益宣传,以可观的经济收益来刺激农民自觉了解循环经济的科学道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盘锦市大洼县农业办通过订阅信息、技术报刊,利用网络收集各类农业技术致富信息,印制宣传单,发放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民了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让农民了解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完善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我国现在已经有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有了“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对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只有思想上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和若干专项法规,从而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盘锦市大洼县在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中,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十分注重结合本地区特点科学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完善法律法规,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农业循环经涛列入当地长期发展计划之中,并就实施这一战略作了具体规划,这很好的促进了当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制度和技术的双管齐下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也需要先进的技术保障。农业制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农业技术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依托。没有农业制度保障是不能创造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没有农业技术支撑也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技术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盘锦市大洼县聘请种养殖大户、土专家,已成功举办了6期水稻种植、棚菜种植、畜禽养殖培训班,参加的农民达到2000多人次,为该地农户科技备耕,科学种田送去了“法宝”。

4.优化资源配置

在资源相对不足的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必须重视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尤其是在耕地面积比例不大的地方更要注意。盘锦市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场在资源利用方面就是一个典范,其发展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息息相关,每一环节产生的废弃物都能在下一环节充分利用,成为下一环节的资源。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对环境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形成农业循环发展。

五、结语

上一篇:青梅竹马成语趣味谜语下一篇:中班手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