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2024-06-15

草原生态保护措施(精选15篇)

1.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篇一

要像保护农田一样保护草原

本刊讯:全国草原工作会议和全国草原监理工作会议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召开.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出席会议,尹成杰在会上强调,各地农业部门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和监理工作,大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牧业通讯英文刊名:CHINA ANIMAL HUSBANDRY BULLETIN年,卷(期):“”(16)分类号:关键词:

2.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篇二

1 主要做法

1.1 加强组织领导, 狠抓任务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督促核查机制。河南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补奖实施工作, 层层成立由政府一把手任组长, 主管领导任副组长, 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二是认真开展《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遵照省、州要求, 结合河南县实际, 认真开展禁牧补助标准测算、方案编制工作, 按时完成方案报批并下发执行。三是解决工作经费, 保障工作需求。四是保证工作人员, 加强业务培训。五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了良好氛围。

1.2 扎实开展完善草原承包等基础性工作, 为补奖打下坚实基础

2011年3月份, 为了保证完善草场承包、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的快速启动和有效开展, 河南县采取县级干部包乡、乡级干部包村社的办法, 明确各级领导和成员的责任分工和目标任务, 各村 (牧) 委会通过民主推荐组建村、社完善草原承包工作组, 确保草原承包完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 以草原站技术人员为骨干, 组建强有力的承包工作组, 经过短期强化培训后, 深入各乡镇 (场) 开展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以2010年12月31日底前牧户数为基数, 对未完成的5乡1镇10村及学校、寺院草原进行了草原承包完善工作。对有争议和多年悬而未决的草场, 采取县乡领导、宗教人士、有威信的牧民代表等出面调解、反复协商的方法得以全面解决, 做到了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草原承包权属界线清楚, 责任明确。为了确保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的顺利完成, 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条件下, 解决工作经费21 840元, 确保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正常开展。2012年10月份全面完成了完善草场承包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12月17日, 两项工作一并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

1.3 科学划定禁牧和草畜平衡区域, 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河南县按照“生态脆弱, 草原严重退化达中度以上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的要求, 对全县5乡1镇的43.56×104hm2草场划定为禁牧区, 对已划定的禁牧区草原, 以村为界限进行四至界限确认, 从户、村、乡自下而上逐级登记填报禁牧面积表, 经县政府核准后, 编绘了《禁牧草原分布图》。对禁牧工作中形成的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信息, 建立了完整的资料库、由相关部门归档保存。县、乡、村、户层层签订了禁牧管护责任书, 制定了详细的禁牧制度, 落实了各项禁牧措施。禁牧草原划定工作完成后, 由县人民政府及时发布禁牧令, 实行了全面的禁牧封育。

将全县禁牧区域以外的15.43×104hm2草原全部划为草畜平衡区。对划定的实施草畜平衡的草原, 以村为单位进行四至界限确认, 从户、村、乡从下而上逐级登记填报草畜平衡登记表, 编绘了《草畜平衡区分布图》。并根据载畜量核定, 将减畜任务分解落实到乡、村、户, 建立草畜平衡管理责任制, 层层签订了草畜平衡及减畜责任书, 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减畜计划。对草畜平衡工作形成的图表、文字、数据等资料归档保存, 确定每户的合理载畜量, 准确核对每户饲养的牲畜种类和数量, 并将畜种折算成羊单位计算, 根据核定合理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 确定了每户牧民的减畜数量。

1.4 认真开展禁牧减畜工作, 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一是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鼓励群众加大牲畜出栏;二是充分发挥已建成的2个省级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和35个建设村的作用,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优化产业结构, 减轻天然草场压力;三是充分利用牧草良种补贴、圈窝子种草及黑土滩治理、退化草地补播等项目, 不断加大人工种草规模, 提高人工种草水平, 开展舍饲圈养和内部调剂;四是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 提高母畜和良种畜比例, 提高牲畜生产性能;五是大力发展有机畜牧业, 走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之路, 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六是加快后续产业发展步伐, 通过“阳光培训”工程, 提高牧民劳动技能, 转移从事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劳力, 减轻对草场的依赖性等。通过采取这些有效措施, 做到了“禁牧不禁养, 减畜不减收”, 确保了禁牧减畜任务的全面完成。

1.5 严格资金管理程序, 按时足额发放补奖资金

采用“一卡通”或现金方式给牧户直接发放补奖资金。在补助奖励资金发放中实行严格的公示制, 对牧户发放的资金数量、发放时间等在村级范围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同时, 为了确保补奖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由县农牧和财政局会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具体负责补奖资金兑付工作, 认真核发补奖资金。通过加强资金监管, 做到了补奖资金不超发、不剩余, 切实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 下一步工作打算

2.1 加强组织领导, 狠抓责任落实

重点抓好牧民草场管护员的落实工作, 通过培训、考核吸纳一部分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牧民为草原管护员, 建立岗位绩效考评制度, 尽快全面履行岗位职责。通过建立草原管护员队伍, 确保禁牧和草畜平衡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2 强化督促检查, 加快工作进度

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及工作进度, 扎实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不断加快工作进度, 规范工作程序。尽快完成草原“两证一合同”登记、核 (换、签) 发工作。

2.3 加强业务培训, 确保工作质量

继续抓好从事补奖工作的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同时重点加强牧民草场管护员和乡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使他们进一步吃透政策、掌握工作流程、方法和措施, 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确保工作质量。

2.4 进一步加大部门分工协作, 明确工作职责

3.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篇三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教化”是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有学者认为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含着草原人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草原生态文化是指草原上生活的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产生活方式,以实现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草原作为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草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重生态,或者说是其生产与生活方式等具有显著的生态性。草原文化的生态性即草原地区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草原生态文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生态伦理价值——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体现

生态伦理学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我们对草原生态文化可以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探究:一是人与草原关系上的道德责任;二是人对待草原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前者是草原生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后者是草原生态文化在物质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人们在草原上的生产生活方式。

精神上,草原上人们的生命观和自然观独具特色。首先,敬畏生命是草原上的人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心目中,一个人只有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同样神圣的时候,他才是有道德的。实际生活中,如果确实出于不得已的需要而杀死其他生命,那也应当对被杀的生命怀有怜悯之心。其次,尊重自然是草原上的人们又一个重要的伦理原则。在草原人的伦理观中,大自然及万物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自然是有用、宝贵、神圣、不可替代的,大自然大于人+畜+草之和。这种自然观一直在指引着他们从远古走到今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草原一直保存至今的关键。对自然的亲情和伙伴意识是马背民族观念文化中最基本的内核。几乎所有的蒙古族祭祀都会呼出“天父”、“地母”。在他们看来,天父地母所孕育的自然万物,包括人和动物,都是亲近的兄弟姐妹。在草原牧区人们都明白自己应负有的责任:要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

物质上,草原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为切实地体现了草原生态文化的伦理思想。游牧生产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最生动地体现草原生态文化的价值。游牧就是四季轮牧,其核心和关键是按季节转移放牧场地。牲畜是牧民与自然的中介,牲畜只有通过吃草才能存活和繁育。牧民们深刻地了解牲畜与草原的关系,也深深地明白要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就必须采用游牧的方式。游牧是一种适应自然和具有规律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游牧生产方式把人---畜---草的关系转化为动态的平衡,使三者在变动状态中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从而实现马背民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四季轮牧在大多数牧区为了减少对草场的破坏,进一步简化为冬夏两季轮牧了。生活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马背民族,生产方式遵循着自然规律,生活习惯的细微之处也凝聚着生态之光,体现着草原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深层关怀。作为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的利益或生活的方便而破坏自然。蒙古包就是典型的生态环保建筑;牧民用以取暖和炊事的燃料,是牛羊粪和枯樹枝,禁止砍伐树木;蒙古族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和便溺。

(二)草原生态文化的制度价值——草原生态法作为民间法的价值

草原生态文化逐渐从自发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真正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依靠的是法律制度,包括习惯法和制定法。草原生态法是草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蒙古族的历史上,多部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法规注重通过社会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期的习惯法规定,严禁进行挖掘草地、遗火、春夏季狩猎以及污染水源等行为。元代以后,蒙古族成文法基本都涉及生态问题,对蓄意破坏草场(如纵火)、盗猎等行为,都制定了较为严厉的制裁法规,《元典章》、《阿勒坦汗法典》等法典还列出保护动物的名单,反映出蒙古族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

4.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办法 篇四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全境禁牧封育、山川互济、农牧互补,构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现代畜牧业良性互促长效机制,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禁牧封育不动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禁牧封育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落实禁牧各项规定,加快推进退牧还草、草原围栏等重点工程,加快恢复草原植被,巩固和提高草原生态功能。

2.坚持推行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管理、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坚持责权利和管建用相统一。草原承包经营者在享受补助政策的同时,必须切实履行对草原保护、管理、建设的责任与义务。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相结合。对补助的对象、规模、资金等实行“三公开”,建立健全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机制,切实落实和维护好广大农牧民利益。

5.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相协调。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促进牧区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有机结合,加快构建“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长效机制。

二、补助的范围、规模、办法及兑现程序

依照国务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有关政策规定,我区可享受禁牧补助、农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三项政策。

(一)禁牧补助的范围、规模、补助办法及兑现程序。

1.补助范围:全区22个县(市、区),178个乡镇和农牧场等。

2.补助规模:全区禁牧草原总面积3556万亩,年补助标准为6元/亩,年补助资金为2.1336亿元,5年总补助资金为10.668亿元。

3.补助办法:

(1)已承包到户、到联户的草原,按实有承包面积每亩补助6元。承包面积以承包户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颁发的《草原承包使用证》和《草原承包使用合同》为依据。

(2)属国有农牧场等单位集体承包且无法承包到户的草原,以集体承包形式,按补助标准进行补助。由各国有农牧场编制实施方案,报经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审核后实施,统筹用于草原保护与建设。

(3)对部队使用的草原及因各种原因确实无法承包到户、到联户的草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再强求承包到户。中央财政禁牧补贴资金由自治区统筹,集中用于草原保护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

(4)为充分体现国家补奖政策的公平性,每户最大补助面积不超过3000亩。超过3000亩的补助节余资金要补给该县(市、区)草原承包面积小的农户。无承包草原的农户不享受补助奖励政策。

4.补助兑现程序:

(1)以行政村为单元,由村委会登记审核本村享受禁牧补助农户的草原面积,经张榜公示后,上报所在乡镇人民政府。

(2)乡镇人民政府对各行政村上报的花名册进行审核,经公示后上报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3)县(市、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各乡镇上报的花名册进行审核,同时录入国家农业部补奖机制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上审核,经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审核。

(4)经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对信息管理系统网上审核确认后,由县(市、区)财政将补助资金通过“一卡通”方式兑付给农牧户。对国有农牧场等单位集体承包的草原,补助资金兑付到国有农牧场等单位。

(5)对部队使用草原的补助资金及其他无法承包草原的补助资金,由自治区统筹用于草原保护建设及后续产业发展,具体由自治区农牧厅编制实施方案,经自治区财政厅会审后,下达实施。

(二)农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范围、规模、补贴办法及兑现程序。

1.补贴范围: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

3.补贴办法:对2009年在册的农牧户户籍且已承包草原的农牧户进行核定,建立农牧户档案。由政府统一组织生态移民的农牧户继续享受补贴政策。

4.补贴兑现程序:

(1)以行政村为单元,由村委会登记审核本村享受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农牧户数,经张榜公示后,上报所在乡镇人民政府。

(2)乡镇人民政府对各行政村上报的花名册进行审核,经公示后上报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3)县(市、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各乡镇上报的花名册进行审核,同时录入国家农业部补奖机制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上审核,经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审核。

(4)经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审核确认后,由县(市、区)财政将补助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方式予以兑付。

(三)牧草良种补贴。

按照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核定的补贴资金规模,实行全区统筹安排,采取种草工程项目管理和牧草良种现金补贴的方式兑现到种草农牧户。由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会商提出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定后实施。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建立和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抓好落实。自治区成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政策执行中涉及的重大问题。自治区农牧厅负责制定各具体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协调处理政策落实中出现的问题;财政厅负责补助资金的管理与兑付;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县(市、区)也要加强领导,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效能目标考核内容。

(三)严格监督管理与验收。各级农牧、财政部门要紧密配合,认真抓好组织、协调与服务工作。要切实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督管理,落实好、维护好广大农牧民的切身利益。自治区财政厅、农牧厅要按照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导检查、年末有总结验收的要求,适时组织对各县(市、区)工作进行验收,并依据验收结果,及时下达兑付资金。

(四)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禁牧封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将草原禁牧封育纳入依法管理轨道。要抓紧完善和规范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

(五)加快建立健全草原监理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建立健全草原监督管理机构,明确执法主体,为建立和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提供组织保障。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草原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草原生态保护机制的实施效果,定期编报监测报告,为各地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抓紧建立完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划定基本草原是建立和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后,加强草原资源保护、管理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草原生态保护优先的方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划定基本草原的规定,以兑现补奖政策为契机,切实做好基本草原划定工作,明晰界限、设立标志,由县级人民政府予以公布,切实提高草原保护、建设与管理水平。

(七)大力发展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各地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力度,着力加强饲草料基地、棚圈、饲草料加工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支撑工作,为发展舍饲养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加强牧草种子基地建设,稳步扩大人工饲草料基地规模,巩固禁牧封育成果,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与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互促双赢的长效机制。

5.保护草原的建议书 篇五

虽然政府已经三令五申,出台了《草原法》、《全国生态保护纲要》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草原的生态,国家对草原建设和恢复的投资力度也年年增强,但与此同时某些地方不顾国家法律法规,为了局部和眼前的经济利益,将工矿业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盲目吸引投资发展工矿业,监管失控,无序的工矿业开发更加剧了对北方地区草原的破坏。部分企业在经营中违规**作,无照经营、非法占用牧民承包的草场、随意堆放矿渣、任意排放工业污水,废水污染草场和地下水资源并使牲畜致死等现象屡屡发生,草原遭到惨不忍睹的人为破坏。东乌旗草原是国内仅存的相对保存完好的草原。但令人心痛的是,这个美丽的草原正在遭受着这样人为浩劫。

草原是我们家园的生态屏障,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地看着个别地方和企业为了微小的眼前利益而牺牲草原的巨大的生态效益,我们怎能眼睁睁地任凭美丽的草原被漫漫的黄沙所吞噬?我们怎能让我们的后代仅从电视和诗歌中去追忆草原昔日的风光?我们已经有大量由于盲目开发建设而造成草原退化的前车之鉴,我们不能重蹈覆辙而因此留下永远的遗憾!

对此,绿色北京携同参加工业发展与东乌旗天然草原保护研讨会的全体与会人员发出如下倡议:

1、认真总结因人为破坏而导致草原退化的经验和教训,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制止任何对目前保存相对完好的天然草原的破坏行为,正确处理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草原可持续发展之路。

2、希望有关职能部门对东乌旗草原工业污染等事件引起足够重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排污标准,加强监管和对责任单位的处罚力度,关闭无污染处理能力的企业,停止责任企业的非法污染行为。

3、保护草原环境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参与到草原保护中来:科学论证、法律支持、媒体宣传、公众监督和参与,会集各方力量,积极寻求草原可持续发展模式。

保护草原的行动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不会因此而退缩和放弃。为了草原的明天,让我们共同行动,为草原环境保护和生态的改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草原生态奖补机制讲课内容 篇六

一、基本情况**县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实施禁牧补助52.67万亩,草畜平衡奖励353.78万亩,牧草良种补贴26.98万亩。

1、禁牧草原植被盖度60%以下、鲜草产量150公斤以下,以乡镇或村组为基本单元,将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以及位于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的草原划为禁牧区。模式:禁止放牧,并固定专人看守。关键技术:每年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可进入进行牧草刈割,以促进牧草生长,避免出现用进废退。补贴为每亩6元,合计316.02万元。

2、草畜平衡对我县除实行禁牧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实际为全县草地面积88.3047万亩+所有公益林面积264.2371万亩+大海乡商品林1.2382万亩。模式:大力发展人工种草、草地改良、划区轮牧和饲草料地建设,稳定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推广牲畜良种、舍饲圈养,指导畜群周转,保证草畜平衡制度的实施。关键技术:结合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所使用的天然草原、人工草地、人工饲料地、农作物秸秆等资源情况,核定草原载畜量,明确牲畜饲养量;根据草原生产力水平变化适时调整草原载畜量,合理确定牲畜放牧时间、放牧强度、牲畜饲养量等,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奖励为每亩1.5元,合计530.67万元。

3、牧草良种补贴开展牧草良种补贴26.98万亩。补贴每亩10元,合计269.8万元。中央补助奖励资金1116.49万元,连补5年。

二、三证两合同的填写草原所有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发证机关是县人民政府,经办人、负责人、权力人等签字或盖章后生效;全套表格制好后原件在县档案局存档,复印件在县畜牧局、乡镇人民政府分别存档一份,也可根据情况在村委会存档一份。草原承包合同

1、草原所有权证只发给集体所有的草原,由县政府发给村或村民小组,与使用权证、承包合同信息必须一致。第三页:**县;(2011);编号为市县名称头两个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4位流水号组成:QJHZ0001第四页:(1)草原所有权力人:填写集体单位名称,如**村委会或**村民小组,所用名称与地形图上、基本情况表、公示表、申请表、发证登记表等图表上相一致;(2)座落:申请宗地所在具体行政位置,**县**乡(镇)**村**小组。(3)小地名:地形图上标有地名的应以地形图上的为准,地形图上没有的用当地群众普遍认可的地名。(4)草原类型:根据1981年**地区畜牧站和**县畜牧站草山资源联合普查队的《云南省**县草场资源调查报告》,**县有六个草原类型。①高山、亚高山草甸类草原: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大海、待补、驾车。土壤为高山、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沼泽土和部分泥炭沼泽土。优势牧草有禾本科的绒毛草、羊茅、鹅冠草、牛毛草,蔷薇科的西南委陵菜和豆科的云南米口袋,一以及其它杂草。(23万亩)②山地草丛类草原: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亚高山、中山和低中山地区,全县均有分布。土壤为棕红壤、棕壤和棕黄壤。优势牧草以禾本科的画眉草、茅叶荩草、鹅冠草、野青茅、红裂稃草、臭根子草、硬杆子草、扭黄茅、青香草、黄背草、白茅、四脉金茅等为主。(158万亩)③山地灌丛类草原:分布在海拔2000—3000米的地区,土壤为红壤、棕红壤。灌丛主要以山杨柳、土连翘、南烛、野胡椒、榛子、杨梅、鸡嗉子果、杜鹃等占优势,牧草以红裂稃草、绒毛草、茅叶荩草、臭根子草、鹅冠草、画眉草、野古草为主。(55万亩)④山地疏林灌丛类草原:分布在全县不同海拔地区,土壤为棕红壤、棕壤和棕黄壤。疏林有云南松、赤松、板栗、响叶杨、栎树等,灌丛有南烛、杜鹃、白绿叶、马桑、马缨花、土连翘、鸡嗉子果、杨梅等,牧草以绒毛草、画眉草、香茹草、白茅、红裂稃草、黑蒿、火绒草为主。(72万亩)⑤山地疏林类草原:全县面积最广的草地,土壤为红壤、棕红壤和棕紫壤。优势牧草以红裂稃草、画眉草、臭根子草、细柄草、硬杆子草、四脉金茅、白茅为主,乔木以云南松、赤松、板栗和栎树为主。部分是割草场(246万亩)⑥农隙地草丛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三坝(金钟、者海、娜姑)两槽(迤车、**)主粮区,牧草主要由狼尾草、狗尾草、马唐、狗牙根、荩草、雀稗、车前草、画眉草、早熟禾、苕子、五叶豆、三叶草等组成。(1.7万亩)(5)面积以“亩”为单位。汇总到乡镇、到县“万亩”。(6)主要植被:乔灌草分别表述,可填写2—4种。以“牧草”为主。(7)鲜草产量(公斤/亩)。指可食牧草产量,估算。(8)主要用途:放牧、刈割。(9)承包期限:草原承包期限50年,起止时间统一为2011年1月1日至2060年12月31日。(10)四至界限:填写宗地周围(东、南、西、北)明显固定地物标及界标号。对于不能用面积表示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描述。(11)备注:特殊情况的说明。

2、草原使用权证(单户或联户)第一页:编号暂不填写。市县名称头两个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6位流水号组成:草原使用权证编号QJHZ000001。第三页:**县;(2011);户主:集体填法人代表,联户填户主代表,单户填户主姓名。第四页:发包方全称(结合草原权证,所有权属村民小组,则全称填写该村民小组;所有权属村委会,则全称填写该村委会)。承包方代表姓名:与第三页户主姓名一致。草原承包合同编号:市县名称头两个字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4位流水号组成QJHZ0001。承包起止日期:2011年1月1日至2060年12月31日。承包方式:单户、联户、集体。

3、草原承包合同(单户或联户)发包方(甲方):结合草原权证,所有权属村民小组,则全称填写该村民小组;所有权属村委会,则全称填写该村委会)。承包方(乙方):与“使用权证”第三页户主姓名一致。

三、相关技术标准的统一

1、所有权证、合同、调查表格是由的草原面积全部以“亩”为单位,汇总表到乡镇、到县可以“万亩”为单位。

2、所有草食畜均折算为“羊单位”:羊单位日食量是指1只体重50kg并哺半岁以内单羔、日消耗1.8kg草地标准干草的成年母绵羊,其它草食畜折算为牛、马、山羊和绵羊,折算标准为:1头本地黄牛=3.7个羊单位;1匹马属动物=2.96个羊单位;1只山羊=0.74个羊单位。

3、草原利用率及干鲜比折算方法牧草利用率取天然草原(围栏封育)70%、改良草地80%、人工草地90%;计算干鲜比折算时取天然草原(围栏封育)1﹕

3、改良草地1﹕

4、人工牧草为1﹕

5、苕子1﹕

5、蔓菁1﹕

8、萝卜1﹕

8、洋芋1﹕5。玉米秸秆产量800公斤/亩,燕麦、荞麦、水稻等秸秆产量200公斤/亩。

4、超载率计算方法超载率=(实际牲畜饲养量-最大牲畜饲养量)/最大牲畜饲养量×100式中:实际牲畜饲养量为本乡(镇)或村民小组实际牲畜存栏量,最大牲畜饲养量为估算草原的最大饲养量,均为标准羊单位。草原年亩均产草量公斤/亩·年(折合干草)。

7.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篇七

谱生态曲:再造绿色屏障

伴随着草原补奖政策的深入实施, 全国各大牧区的生态、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 政策效果明显, 尤其是草原的生态环境得以加快恢复。据监测数据显示, 2013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4.2%, 较2010年增加3.2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首次突破10亿t, 2012年达到10.5亿t, 2013年达到了10.6亿t, 较2010年增加8.1%, 13省区2013年草原鲜草产量达7.7亿t, 占全国总产量的73%。

青海省将补奖政策推进与重大生态工程有机结合、同步实施, 使全省退化植被得以休养生息, 从根本上遏制了草原退化加剧的趋势。截至目前, 全省已累计建设草原围栏1.62亿亩 (1亩=0.067 hm2, 下同) , 人工饲草料基地669万亩。通过各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实施, 草原植被恢复较快, 增草效果明显。内蒙古通过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保护工程, 落实草原补奖政策, 草原生态持续改善。2012年内蒙古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0.3%, 较2006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达20 145.9万t, 较2006年增产20.9%。

十八大以来,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与草原补奖政策要求是一致的。2011年至2013年,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范围已涵盖13个省 (区) 的所有牧区半牧区县, 共惠及全国13个草原省区的657个县 (旗、区、团场) , 政策资金达到159.46亿元, 全国12.3亿亩草原实行禁牧休养生息, 26.1亿亩草原实现草畜平衡。

作惠牧词:促牧民持续稳定增收

财政补奖政策实施过程中, 各省区一手抓政策落实, 通过发放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确保政策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草场牧户, 增加牧民政策性收入;一手抓生产方式转变, 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 推行划区轮牧和舍饲圈养等措施, 优化畜群结构, 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传统草原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促进产业增收, 努力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的政策目标。

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 870元, 较2010年增加2 376元, 增幅为52.9%, 初步实现了上述政策目标。内蒙古每年直接发放农牧民草原补奖资金35.93亿元, 涉及全区146万户农牧民, 户均增收2 461元。青海省落实草原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牧草良种补贴330万亩、生产资料综合补贴17.2万户, 核减超载牲畜570万羊单位, 已累计兑现补奖资金58.41亿元, 全省76.53万户牧民享受了补奖政策。

草原补奖政策既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承载力, 又促进了富余劳动力转移, 缓解了人草畜之间的矛盾, 推进农牧民向旅游业、城镇服务业、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二三产业转移, 丰富了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空间和农牧民转产就业增收渠道。四川省大力发展草原文化生态旅游业, 围绕大九寨、大香格里拉等牧区精品旅游景区及线路, 结合牧民新村和彝家新寨建设, 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牧家乐、家庭旅馆、自驾游营地, 促进农牧民转产分流, 实现牧区变景区、牧场变景点、牧民变业主。

唱改革歌:谋畜牧业转型升级

在推进草原补奖政策落实中, 按照“生产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 各省牧区深化改革, 制订了一系列配套新政策, 积极引导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 逐步探索建立了家庭牧场、牧业合作社、规模化养殖小区等多种现代草原畜牧业经营主体和发展模式, 向现代畜牧业建设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草食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2013年, 全国牛肉、羊肉、奶类和毛绒产量达到673.2万t、408.1万t、3649.5万t和47.1万t。其中, 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分别达到143.97万t、135.14万t、1007.12万t和22.7万t, 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21.4%、33.1%、27.6%和48.2%。

四川省为了推进牧区畜牧业转型提质增效, 不断提升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建设水平, 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品种, 开展人工种草、免耕种草, 推广草料开发加工新技术, 牧区草地生产能力和饲草料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引导支持牧民以牲畜、草场入股, 建立专业合作社, 推行标准化养殖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转变牧民“惜杀惜售”传统观念, 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交错是甘肃省农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 针对牧区自然条件严酷、植物生长期短、饲草料缺乏, 而相邻的农区种植业比较发达、饲草资源丰富、舍饲养殖发展较快的实际, 甘肃省提出了农牧优势互补的战略构想, 坚持走“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路子。各地依托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 积极支持农牧民修建牲畜棚圈、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 大力更换牲畜品种、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出栏周转, 舍饲养殖规模进一步加大, 牧民定居工作进一步加强, 有效巩固了草原保护建设成效, 推动了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

青海省在推进补奖机制政策落实过程中, 各地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牧民收入不下降”的要求, 坚持生态畜牧业建设、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游牧民定居工程和发展饲草料产业“四位一体”有机结合, 全面推动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发展;以畜牧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 推广先进实用的种草养畜、科学养畜技术, 调整优化畜群结构, 引导牧民加大羔羊、犊牛育肥出栏, 挖掘草原畜牧业生产潜力, 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推动草原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提高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目前, 全省已组建961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牧户入社率和牲畜、草场整合率分别达到72.5%、67.8%和66.9%, 其中天然草原转移到合作社或养殖场进行舍饲半舍饲养殖的牲畜达到324.8万羊单位, 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切实得以减轻, 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

实践证明, 草原补奖政策作为草原牧区一项重大惠牧富牧强牧政策, 为转变草原牧区生产方式、带动草原畜牧业发展、稳定和提高农牧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据农业部最新监测数据, 2014年6月份全国有83%天然草原与常年相比偏好或持平。但是, 我国草原面积达类型多, 牧区牧业牧民情况复杂多样, 现实仍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只有继续保持并加大草原政策扶持力度, 切实把各项强牧惠草政策落实到草场牧户, 实现草原牧区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到2020年全面实现草畜平衡, 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国务院17号文件) 才可能得以实现。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已实施4年, 2016年将进入第二个政策实施周期, 总结政策实施效应已提上议程。2014年, 为了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农业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着力建章立制, 确保政策资金及时落实到草场牧户, 提高广大牧民保护草原、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今年以来, 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出台了一整套保护建设南方草地、促进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据了解, 近期中央财政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 在安徽等10省区启动实施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 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保障牛羊肉供给, 促进农民增收。这项政策与北方草原政策遥相呼应, 已初步形成了我国较为完善的草原政策体系。

8.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篇八

但是,“天界”在哪里?主宰“天界”的“神”是什么神?他们怎么知道“雪域之邦的黑发藏民遭受深重的苦难”?为什么“派格萨尔到人间,而不派别的神佛?”为了回答这许多疑问,那些与农牧民群众有密切联系而又具有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民间艺人们,不断地编出各种故事来回答自己受众的疑问。在漫长的传播中,人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对雪域高原的审美感受,以及多种多样的民间文化知识和民俗文化精神都编织进了这悠久的古歌中。由于获得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哺育以及民间艺人心魂系之的天才创造,史诗由原来的几部,滋芽引蔓,生机蓬勃,拓章为部,部外生部,可谓气势磅礴,卷帙浩繁。

有人说,格萨尔是通过赛马登上岭国的王位,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英雄业绩。赛马在他的一生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古代藏族人民就普遍开始赛马,图个吉利,这是“岭国遗风”。但也有人认为,藏族先民早就有举行赛马的习俗,因为藏族本来就是马背上成长的民族,《格萨尔》只是延续和展示了这种传统。其实,这两种说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强调了整部史诗赖以生存和流传的千年不变的草原文化背景。

9.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篇九

关于举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技术培训班暨《实施方案》审定工作会议的通知

各县(市)草原监理所:

牧户信息采集和录入是全面推进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重要举措,是中央拨付财政补助资金的前提和基础工作,也是当前阶段的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

近日,自治区畜牧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新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户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要在三个月内三个月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区牧户基本信息的采集录入上传,工作任务重,时间紧。

自治区前不久举办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技术培训班,各县(市)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由于培训内容多,时间短,参加学习的大部分县(市)业务人员反映:“没能全面掌握牧户信息采集系统软件”基本操作,牧户信息录入有很多困难和问题,希望地区监理所能够针对我地区实际情况,系统的全面的对牧户信息采集和录入系统软件进行再次培训,以便尽快开始

牧户信息的录入。库车县是全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户基础信息采集录入试点县,已完成了牧户信息的录入工作,此次培训安排在库车县草原监理所。

为确保我地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顺利开展,如期完成任务,计划在库车县举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技术培训班,同时对各县(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进行审定。现将培训及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及会议内容

1、“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户信息采集系统”软件 的应用和操作。图表的扫描和上传等内容。

2、审定县(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二、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1年5月10日下午报到,11日培训、开会。报到地点:库车宾馆,培训地点:库车县草原监理所。

三、授课人

培训内容由库车县草原监理所冯陶钧同志讲授。

四、参加人员

每县(市)2名人员,其中:草原监理所所长1名,从事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专业人员1名。

五、相关要求

1、培训人员自备笔记本电脑1部;

2、携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纸质材料 12份,(同时备电子版);

3、培训人员自带本县(市)收集统计的牧户信息表10份。

望各县(市)接到通知,立即安排相关工作,准时参加培训及会议。

10.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篇十

论蒙古草原自然崇拜文化的生态意蕴

蒙古草原作为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表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精神,尤其是其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文化,生态意蕴十足.蒙古草原自然崇拜有其现实的生态基础,乃人与自然沟通的特殊方式,蕴涵着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体现着人对自然的`无限伦理关怀,对今天的启迪不可小觑.

作 者:马桂英 Ma Gui-ying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刊 名: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年,卷(期):2006 “”(1) 分类号:G02 Q14 关键词:蒙古草原   自然崇拜   生态意蕴  

11.浅议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 篇十一

关键词:草原 野生植物 保护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资源极其丰富。草原植物是草原的基本构成成分。经调查,我国共有草原饲用植物6704種,分属5个植物门、246科、1545属。我国特有的草原植物种类也很丰富,共有13个科、45个种是我国特有的植物种。我国草原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保护草原野生植物重要性草原野生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对于维持草原生物多样性和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特性,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草原野生植物一是具有重要的药用、工业用等经济价值,如虫草、从蓉、甘草、麻黄草;二是许多草原饲用野生植物是栽培植物的野生祖先和亲缘种,新植物品种选育的基础素材,如禾本科的大看麦娘、豆科的细齿草木犀、野大豆等。我国草原饲用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概括体来有”三多”,即当今世界栽培牧草的野生祖先在我国的多、近缘野生种多及珍贵牧草种类多;草原野生植物还是非常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如发菜、固沙草等。因此保护和利用草原野生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景观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原植物种质资源日益减少,许多草原野生植物己面临濒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第一批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389种植物中,我国草原植物有29科、51种及3个变种,占全部的13.88%。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种类受威胁高出10%-15%的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特别是自然条件严酷的长江、黄河源头及上游高寒草地,其植被及野生植物资源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虽然我国在80年代曾经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国性的草原资源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草原野生植物家底,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滥采滥挖对草原野生植物种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急需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调查研究工作。

二、草原野生植物保护探讨

在开发利用草原饲用植物资源时有必要十分珍视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是当前急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1、草原野生植物普查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主要按照《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同时结合《中国草地资源》所收集的草原野生植物种类进行普查,重点调查内容有种类、分布、数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每一种类现状和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保护方案。通过普查,建立为建立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的数据库。技术路线可以以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查方案,以地面调查为主,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效率,节约资金,保证数据科学性。

2、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工作。采取异地保护措施,组织有关单位将植物种质资源的繁殖材料(主要是种子)采回,放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长期保存,主要是采用低温冷库进行异地保存。目前急需针对普查结果,将那些濒临灭绝的草原野生植物进行保存。

3、利用草原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

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外公认的保护草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因此,急需对现有的13个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个)进行摸底调查。重点对保护区法规、规程制定、勘测划界(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标本收集、制作、维护、更新以及科研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基本摸清和掌握目前我国草原类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同时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并为保护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

4、开展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和发放有关调研问卷,对全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对目前各地在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主要措施调查,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思路,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进行实施,提高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水平,加大保护力度,保护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

5、加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原野生植物缺乏有效的机构进行管理,同时采取的措施难以保证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2003年农业部成立了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对草原野生植物进行监督管理是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当前急需在明确管理机构后,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草原野生植物管理,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如甘草、麻黄草等,更要加强采集、收购等管理工作,切实保护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结构复层化

12.布拖县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 篇十二

1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1.1 天然草原保护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目前县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战略高度出发, 加大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借助利好政策, 全县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

1.1.1 初步建立五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及奖励机制:

每年实施草原禁牧10.6万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并兑现禁牧补助;将生态环境脆弱, 具有特殊生态功能和退化严重的草原划定为禁牧区, 以乡 (镇) 或村组为基本单元, 实行禁牧封育管理;实施草畜平衡88万亩, 并兑现草畜平衡奖励;实施34.8万亩人工种草良种补贴, 每年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31.9万亩, 补贴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58万亩;实施1.25万户纯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每年实施绵羊良种补贴150只。

1.1.2 稳步推进天然草原退牧还草。

2013年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25万亩。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不仅有利于项目区草原植被的恢复, 改善草地生态环境, 也为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高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

1.1.3 有效开展草原鼠虫害防治。

通过建立草原鼠虫害监测预报体系、举办技术培训、组织专业防治队伍施药灭治等措施, 有效减轻了草原鼠虫对草原的危害, 提高了牧草产量。

1.1.4 不断完善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措施。

草场承包制度不断完善, 实现草原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 保持草原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草原监理执法得到不断加强;草原防火力度进一步加强, 草原防火工作落到了实处, 连续多年未出现草原重大火情。

1.2 人工种草成效显著

自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 人工种草在全县得到有效推广,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然草场超载过牧和草畜矛盾。人工种草的推广, 使全县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恶性循环得到有效遏制。

1.3 增草减畜目标初见成效

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为契机, 确立增草减畜目标任务, 推进草畜平衡, 有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基本达到草畜动态平衡。

2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中的问题

2.1 林草矛盾依然存在

1998年以来, 响应国家加快生态建设的号召, 地方政府把植树造林摆在了生态建设的首要地位, 推行封山育林和禁牧保护天然林, 部分轮歇草地也被用于退耕还林, 进一步加重了剩余天然草地超载过牧状况, 加速了草地退化。目前, 森林逐渐茂盛, 林草矛盾有所缓减, 但随着林木的茁壮成长, 林下植被的放牧利用价值会随之下降。

2.2 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因地方财政困难, 政府对草地保护与建设的投入微乎其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退牧还草等项目投入虽有改善, 但要满足草原生态保护的需求还远远不够。

2.3 农牧民素质相对较低

广大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掌握新科学新技能的难度较大;传统落后观念根深蒂固, “重饲养数量, 轻养殖效益”、“偏爱地方土种, 排挤引进良种”的现象普遍存在;农牧民保护草地生态的意识比较淡薄。

2.4 草原执法力度亟待加强

专业执法队伍不健全;草原执法难度较大, 在工业强县的战略背景下,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电力、矿藏的开发阻碍了草原执法力度。

3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进一步提高认识

草地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畜牧业经济、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 是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让全县干部群众加快思想观念转变, 将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 在组织领导、政策优惠、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良好保障。

3.2 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量大、任务艰巨, 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和任务, 狠抓工作落实, 科学有序地推进, 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将全部禁牧和草畜平衡草原划定为基本草原, 形成制度保障, 确保基本草原用途不改变, 数量不减, 质量不降。加强禁牧草原强制禁牧措施, 落实禁牧责任, 严格禁牧制度, 加强禁牧监管, 杜绝偷牧现象。进一步落实减畜任务, 加大强制超载减畜力度, 加快实现草畜完全动态平衡。

3.3 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延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期限, 并增加补助奖励标准;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及项目投入。

3.4 提升科技含量, 促进草地资源合理利用

加快天然草地改良的同时, 加快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牧草品种, 大力推广人工种草。加大农牧民种草养畜技术培训。大力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 鼓励、引导牧民由“靠天养畜”的传统方式向科学养畜、健康养畜的现代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 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加快建设现代化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不断增加草产品附加值, 拓宽销售市场, 加快草产品流通。

3.5 加大草原执法力度

13.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篇十三

2.1对植被、土壤的影响

风电场在施工建立过程中,由于需求对风机基座、铁塔基座以及施工期间挖土与回填土工程,如进行道路修建、土地平整、风机根底工程、箱式变电工程、电缆沟工程等,将毁坏地表形态和土层构造,均会对土壤和植被形成一定的影响,突破其原有的生态完好性,损坏植被,损伤土壤肥力,招致水土流失发作。此外,在装置、调试及日常的维护检修风电机的过程中所需求进行的拆卸、加油清洗等,及稍有不慎就会形成漏油等现象,从而招致泄露的油污对土壤、植被形成污染。呼伦贝尔的风电场开发多位于半干旱地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作为表土层(极薄)维护层的草原植被容易遭受毁坏,而且恢复难度大,加剧草原的沙化,特别是大型机械及风电机组数量的增加对对小范围草原更容易形成毁坏,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2-6]。

2.2对鸟类的影响

呼伦贝尔市湿地鸟类资源丰厚,而且国度重点维护或珍稀濒危鸟类较多,主要栖息地散布于西部湖泊河流湿地域。呼伦贝尔岭西风电场的建立直接影响该区鸟类栖息地,以至直接减少鸟类的栖息地和寻食场所。此外,大多数鸟类对噪声环境十分敏感,如丹顶鹤、白头鹤、黑鹳及大天鹅等鸟类容易遭到噪声的干扰而减少活动范围。此外,风电机组叶轮对鸟类的飞行平安形成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塔蒙特隘口风力发电站已有较多的鸟类伤亡数据。呼伦贝尔的国际维护性的留鸟品种较多,如白琵鹭、丹顶鹤、白头鹤、黑鹳、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等,在留鸟迁移过程中可能会撞到风风电机组上。但是,也有调查标明:鸟类在飞行过程中其本身预知风险的记忆系统会正告其他鸟类,避开运转中的风力机,防止悲剧的发作。呼伦贝尔的留鸟迁移时间主要集中在4月-6月和8月-10月,已有的研讨标明,普通鸟类迁移翱翔高度在400m以下,鹤类在300~500m,雁的飞行高度可达900m。均超越风机的高度(100m以下),风电场风机普通状况下对鸟类迁移影响不大[7]。

2.3噪声污染

风轮机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噪音已遭到学者的关注。调查显现,风力机组产生的非特异性噪声以及叶片旋转产生的噪声还是会经常高出居民的听阙值,邓晓湖等对1650kW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转噪声进行丈量[8],结果标明在风力机初始启动时,随着风速的增大,噪声声压也在不时增大,当风速到达额定风速范围的`时分,噪声级到达最大值。随着风速的继续不时增大,在到达额定风速之后,风力机的噪声程度有所缓和,但是处于大风速下的噪声还是持续在较高程度[9]。呼伦贝尔风岭西电场的散布主要在满洲里郊外、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右旗和新巴尔虎,固然草原上人口密度较小,但是局部风电场建立在牧民放牧的场所,因而,风力机产生的噪音对牧民的日常生活及家畜饲养影响可能较大。

2.4电磁辐射污染

电力运转中产生的电磁辐射是风电场较为常见的污染。风轮机叶片反射电磁波,左近的接纳安装在接纳直接信号的同时,也会收到反射信号。反射才能强的金属资料制造的叶片,具有更强的电磁干扰影响[8]。此外,高压输电线路处于工作状态时,将相对空中产生静电感应,构成一个交变电磁辐射场,对无线电构成干扰。潜在受风电机辐射干扰的通讯有电视播送台、微波通讯、飞机导航及无限电通讯等。在风电场建立过程中若无视轮机参数和相关无限电参数,选址靠近重要电子设备以及风电机材质,将对无限电产生一定影响[9]。随着牧区人民生活的提高,电视、手机、收音机等设备曾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于风电场产生的电磁辐射,招致信号效果欠佳,影响他们的生活,以至会干扰来草原观光的游客与外界联络。

2.5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有的学者剖析以为,大范围风电场会抬高所在地的温度,而且在夜间尤为明显,从而改动区域气候。有的学者以为,由于夜间近空中大气较稳定,暖层常常位于冷层之上,但风机叶片的旋转会形成冷暖空气产生强大的垂直方向上的混合,转子转动时会产生紊流,上层空气被压向空中而近空中的空气被挤升,惹起冷热空气混合。从而招致风轮四周区域白昼比其他区域略冷,晚上则比其他区域略高[10]。呼伦贝尔风电场主要散布在岭西半干旱大陆气候的草原地域,大范围的风电机组会对当地及周边地域的气压场、以至大气环流形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区域气候环境。

3结论

14.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篇十四

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守护绿色生态家园作文1

覆盖在大地上郁郁葱葱的一片片森林,是自然界拥有的一笔巨大而珍贵的“绿色财富”。在人类和发展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我们的祖祖辈辈,子子孙孙才能在它们的呵护下生息繁衍。

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享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它能大量吸收与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不断制造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要的氧气;它能涵养水源,在自然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青山长在,碧水常流”;森林是氧气制造厂、是粉尘过滤器、是天然蓄水库、是天然空调……森林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好处。看吧,森林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多么无私!因此我们要保护森林,爱护森林,不让它遭受任何破坏。

森林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是森林却时刻面临着火的威胁!火可以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化为乌有!保护森林,人人有责;爱护森林,警钟长鸣。一点点星星之火,也有可能会造成人们巨大的损失。森林火灾不仅能烧死许多树木,破坏森林结构,降低森林利用价值。

水火无情,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有一句古训说得好:玩火者自焚!人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给森林带来灭顶之灾。自然界中引发的森林火灾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尽的伤痛。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并做好防火宣传工作,平时在野外不玩明火,不燃放烟花爆竹;遇到火灾不要慌张,要学会沉着,冷静的对待,迅速撤离火场,并拨打火警“119”,让消防人员开进行扑救。

大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森林就是生命的源泉,是它们给了我们生存的权利,是它们给了我们生存的需要。没有大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为了我们今后的生活,请不要再使绿色植被烧毁了!森林防火,要靠我们大家从自我做起,人人树立防火意识,重视并做好火灾的预防工作,这样,生长在地球上的那一片片郁葱的森林才会为我们更好的服务,给我们送去更多的温暖。

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守护绿色生态家园作文2

“防火”这个词,那是人人都记忆深刻呀!可是,人们是天天讲,天天说,只是在嘴巴上唠叨着,从来不从实际活动上做出表率,难道必须要在火灾这个“魔鬼”向我们“袭击”以后才觉醒吗?事实上,火灾事件也是好像细菌一样的,在慢慢繁殖,总有一天等它们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向人类发出摧残。

在美国某一地区,由于一些小孩子在燃放烟火,一不小心,让一朵欢快的小火苗随着风儿四处去旅行,等到人们发现时,那儿已经变成了火的海洋,所有人都追悔莫及。损失了9亿美元,这毕竟还是看的见的有形资产的估计。那些强韧的树木、美丽的绿化带、翠绿的小草消失在那块地区,何时才能恢复呢?这个损失我想用美元是无法估量的。一群纯真的孩子只是在欢快的玩着烟火游戏,居然给人们带来了如此大的灾难。可能都怪他们吗?我想肯定没有人告诉过他们在吹着大风的日子里,玩火很危险的。

而这样的事情同样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秋天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包括那让人看了就垂涎三尺的番薯,要是用火烤一烤,不用吃就让人沉迷于那浓重的香味。可是秋天的那枯黄的落叶、那干枯的小草、那干燥的天气,都是火灾最好的“温床”。前次,船寮村里的两个小孩去白岸偷着烤番薯,一不小心,火苗窜到了松树上,烧着了那干枯的树枝,幸好我的伯父一帮人经过那儿,看见松树着火了,连忙一起帮忙救火,才没有酿成大祸。回来时,伯父跟我讲起这一幕,我简直不敢去想象要是大火发生时,没有大人经过那儿,那是不是也要发生美国那样的悲剧了?

火灾的危害你知道吗?很多人肯定都会自信满满的说“我当然知道”。但是事实未必。在很多人眼里,火灾只是损失了很多颗树木,很多座房屋,还有很多的———这毕竟是看的见的。但它潜在的危害知道吗?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山上翠绿的树木都不见了,变成光秃秃的,那会引发台风袭击我国;少了这道屏障,泥石流会淹没大地;沙尘暴会迷糊我们美丽的地球。而我们这些人类也会生存在生死的边缘。

趁灾难还没有来临的时候,觉悟吧!让我们时刻注意身边的火灾隐患,把它们消除在萌芽的状态。让这个“魔鬼”永远没有横行肆虐的时候。我们大家为了这一共同的目标,努力吧!

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守护绿色生态家园作文3

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它能够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不断制造我们人类所需的氧气。森林是氧气制造厂、是粉尘过滤器、是天然氧吧……森林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好处!森林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是森林却时刻面临着火的威胁!火可以使宝贵的资源化为乌有!

我给大家讲几个事例:2004年,在福建省某镇一个山场。一个农民在菜地里烧杂草不小心引发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达28公顷,火灾延续19小时,扑火费用2.6万元!造成8人死亡!2006年,某国有林场因村民因抽烟引发森林火灾。森林草地受害面积1000多亩,4名扑救人员死亡!就在今年春节的时候,几个小男孩因玩鞭炮,而引发的一场火灾。

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其中,人为因素比自然因素要发生得多。人为因素主要有玩鞭炮,抽烟乱丢烟头等。火可无情,不是闹着玩的,有句古话说得好:玩火者必自焚!人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以给森林带来灭顶之灾,给人类自己带来不尽的伤痛!是人们薄弱的防火意识导致了一次次惨痛的后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生活中关爱绿色活动也越来越多了,那为什么环境还会遭到严重的损失呢?因为我们生活中是离不开木材的。这些木材给我们多大的帮助啊!才使我们的家园有今天的辉煌。

森林里的树木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希望,也是动植物需要的唯一家园。那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树木永远造福人类呢?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都要做到森林防火,在不小心之中,烧毁了很多树木,给森林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有时还会发生洪水或引起沙尘暴,给人类严重的惩罚。

保护环境,从而保护森林,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是一种绿色的力量使我们可爱的家园变得如此美丽。绿色是生命的源泉,绿色是世界的希望。绿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园,绿色是和平与安宁,绿色是实现与梦想!让我们多一份绿色的环境,少一份火灾的危害,为我们的美好家园增一份绿色吧!

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守护绿色生态家园作文4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呼喊!

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它能大量地吸收二氧化碳,不断制造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氧气。森林是氧气制造厂、是粉尘过滤器、是天然蓄水库、是天然空调……森林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好处!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它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森林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是森林却时刻面临着火的威胁!火可以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化为乌有!火可以导致人们失去宝贵的生命!有多少人类文明在火中消失?有多少宝贵财富在火中消失?所谓的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池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的危害和损失的.林灾。森林火灾是一种火灾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十分困难的自然灾害。

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它会给森林带来最有害,具有毁灭性的后果。森林火灾不只是烧毁成片的森林,伤害林内的动物,而且还降低森林的更新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和破坏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甚而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尽管当今世界的科学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但是,人类在制服森林火灾上,却依然尚未取得长足的进展。

一片森林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十年甚到几百年,就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样,毁树容易种树难,每年冬春之际,是火灾多发的季节,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火灾,如上次苍山发生的火灾,已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迫在眉睫,为保护我们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我们必须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防范森林草原火灾守护绿色生态家园作文5

当阳光从山头慢慢照进森林的时候,大树伯伯对着柏树公公说:“柏树老弟,我们的家园什么时候才可以平静下来呀,昨天又被人类给烧了半个森林,怎么办呀?”“诶,是啊!”柏树公公望着对面被烧得惨不忍睹的同伴们叹气说道。

近几年,被暴风、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的森林面积不断加大,全球的森林覆盖率也在逐年递减,因此而引发了更多的自然灾害。可人类不仅视如罔闻,还不加节制的滥砍滥伐,肆意纵火,给森林带来更大的伤害。要知道森林作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氧气制造厂、是粉尘过滤器、是天然蓄水库、是天然空调……森林带给人类无穷无尽的好处!它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们默默无私地为人类奉献自己,却没有换来人类的回报。

大树伯伯和柏树公公想着想着,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正当它们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之际,远远的飞来了一只小鸟。小鸟来到他们身边,见它的好朋友们都很伤心的看着远方。它随着树们的视线,看到了远处被烧得伤痕累累的各类树们,它们曾经都是自己的伙伴啊,现在却成了一片灰烬。小鸟也为大树们落泪,为失去了自己的好朋友感到难过。可是,它忽然又想起了什么,快速地飞回柏树公公身边,并且叽叽咕咕的讲了起来。柏树公公听了,也不觉笑了起来。

原来,小鸟告诉它:人类的未来掌握在小朋友们的手上,要想人类对森林好,就得从小朋友开始。于是,大树伯伯和柏树公公邀上所有树木和小鸟们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去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和小朋友们做伙伴,告诉他们如何保护森林。小朋友们听完大树的故事,也从自己开始,去做一个环保小卫士,保护森林,预防森林火灾。小朋友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大人,让大人们也提高防范意识,杜绝野外用火,预防森林火灾。

15.甘肃省政协提案关注草原生态保护 篇十五

问题:31%的草原重度退化

“当前, 我省草原生态局部改善, 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全省91%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中重度退化的占31.02%, 中度退化的占48.02%, 轻度退化的占11.96%。”

“甘肃属西部内陆省份, 位于黄河上游, 地处黄土高原, 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68亿亩, 其中可利用面积2.41亿亩, 草原面积位居全国第六。草原区域不仅是全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甘肃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也是长江、黄河和许多内陆河的发源地, 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

“如果恶化的程度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将给我省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 农工党甘肃省委在《关于加强甘肃省草原生态保护的建议》中, 就甘肃省草原生态保护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反映。

他们提出, 当前甘肃省经济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国家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和政策, 只强调生态保护, 而没有将人工饲草地建设、牲畜棚圈建设、畜种改良等转变生产方式, 提高牧民经济收入的生产性项目纳入工程实施范围, 导致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十年, 虽然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 在全省草原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项目, 但总体投资水平仍然很低, 与保护建设草原的巨大需求相比, 还远远不够。草原科技服务力量薄弱,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草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产业地位低下。草原鼠虫害问题愈加突出, 严重制约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1: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禁牧不禁养

对此, 农工党甘肃省委建议, 应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促进草原生态持续改善。将“国家要生态, 牧民要生活”的不同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草地不同的生态经济功能, 合理确定生态补偿对象、标准和补偿方式, 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要特别重视激励、导向性补偿:对草原保护建设好的地区、单位和农牧户给予表彰与奖励, 加强对征、占用草原补偿费的收缴及破坏草原现象的经济处罚。

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有步骤地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 引导牧民从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 实现禁牧不禁养。加大对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优化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 提高科学饲养和经营水平。

同时, 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草原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做出长期安排, 形成良好的投入机制, 科学、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加大对畜牧良种补贴的投入力度, 改扩建一批种牛场、种羊场, 提高种牛、种羊数量和质量,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扶持半农半牧区发展种草养畜。

建议2:完善生态移民配套政策

农工党甘肃省委建议, 应重点加强草原面积较大、生态环境较脆弱和草原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区的草原监理机构建设。开展以草原执法监督、监测预警和防火防灾装备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较好地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问题, 必须在生活保障、后续产业、配套建设、技能培训、提高素质等方面有统一安排。在生产上、移民配套建设上应加大专项扶持资金投入, 帮助他们进入城镇开辟新的生产门路, 创业增收;在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的素质上, 应进一步挖掘全社会教育资源, 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安排牧民子女寄宿上学, 让更多的适龄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更多的成年人参加技能培训, 掌握新知识。

应运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开展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监测, 准确向社会及有关部门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提供草原生态信息。广泛宣传和严格执行相关配套法规和实施办法, 做到严格执法, 强化法律监督, 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捕杀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并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把有关草原生态保护指标和生态成效管理目标内容纳入年度政绩目标考核, 为建设“生态文明省”提供保障。

上一篇:古代的劝学诗下一篇:有关过年的英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