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2024-06-15

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共16篇)(共16篇)

1.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急待解决的问题。小学教育不能是只突出文化知识的一面,或只注重智力开发的教育。我国独生子女较多,小学生素质发展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任性、胆小、怕苦、缺乏责任心等问题,与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格格不入。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使我们的家长过多地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看轻生活能力、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和人格心理素质的培养。不用多说,单看现在家长送自己的孩子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象棋是五花八门,跑了这家到那家,上了这个上那个,跟赶趟似的,但对孩子以后“做人”种种品质的培养却非常忽视,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细处入手,使学生学会尊重、关心他人。

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是一个具体实践活动,以认知、体验、调节和改善自我直至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为目的的活动,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让孩子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从学会尊重、关心最亲爱的父母长辈开始,逐渐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并将“关心他人”的实践活动内化为自觉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得到主动的发展。千万不要纵容孩子的无理和不尊重长辈的行为,认为是孩子不懂事,闹着玩,一定要抓住机会进行引导和教育。教他们有礼貌地向他人打招呼,早晨说一声早上好,入睡前则道声晚安,并养成习惯。在别人的赞扬声中,他们就会感受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独生子女的状况却令人担忧: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呵护中变得胆小怯懦,缺乏自信,凡事都想让父母代劳。其实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信心的形成。经常向孩子发出“你一定能做好”的正面信息,使他们逐渐形成“我一定行”的良好心态。同时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克服失败的挫折,从而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自信心十足的学生,将来会具有良好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及百折不挠的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让学生学会独立。

当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让孩子学会创新就必须先让孩子学会独立,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还相对封闭的传统教育来说犹为重要。许多教师和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时总是不自觉地说“你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的话,这种干涉孩子自主活动的行为,会造成孩子失去探索、主动学习的机会,成为你“指挥棒”下的小“木偶”。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孩子学习一样新知识时,总是给孩子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材料让他们自主、独立地学习,然后根据孩子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正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养成了独立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种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习惯也使孩子更加乐意主动地去学习,去进一步创新。而非独立性教育则使孩子经常处于等待、顺从、依附的状态,形成消极被动的心理,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想的让孩子自己想,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让孩子自己做。因此,我们应当注意以征询式、开放式的语言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主决定。凡是孩子自己能说的让孩子自己说。

总之,一句古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才生更重要。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不只是教孩子怎样去面对或者适应这个社会的问题,而是要从更加深远的意义上去把握整个社会、他人和自身的需求,从而引导孩子建立一种既适应现实生活需要又能积极把握未来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

2.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篇二

一、以人为本, 在实践中提高抗挫能力

传统的封建家长武断式的教育方式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培养出循规蹈矩, 缺乏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遇到挫折就一触即溃的学生。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引进民主和开放式的教育思想, 学校或班上组织的各种活动, 教师都应减少包办代替的程序, 尽量避免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参与者, 不要总担心学生的自我组织, 自我管理弱, 要让学生成为组织者, 教师完全可以成为参与者, 指导者。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培养组织和领导能力, 还能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团结起来战胜各种困难, 从而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迎难而进的抗挫能力。

二、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树立健全人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只有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特点、学习的兴趣、个性爱好等。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努力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维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努力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还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三、以爱感染学生, 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教师应以宽容豁达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这种爱不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 而应是师生人格上的绝对平等。只有这样, 才能真诚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那些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的学生。例如婚姻破裂家庭的孩子, 他们长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难以享受到健康快乐的生活, 我在平常的教育中, 对他们更要多一些关注, 并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其他孩子不以另类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使他们融入到整个集体中, 并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快乐, 使他们逐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处处都是冷酷的, 从而不再以仇视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其次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向社会和他人献爱心。如:组织他们以实际行动去帮助灾区人民和身边有困难的人, 在活动中不要过分注重捐款的多少和出力的大小, 应重在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情心,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建立起爱心的支撑点, 对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的心理和自私自利的毛病大有裨益。

四、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 培养责任感

信任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如:收发作业本、轮流值日、擦黑板、开关教室门或其他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这些事情在老师看来微不足道, 很简单, 而对于学生而言, 能够增强他们管理事务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对于孩子进入社会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待一切也是十分重要的。

3.培养良好习惯 塑造完善人格 篇三

关键词:习惯;矫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0

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是学校教育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让一个学生受益终身。我们通常总是认为学生出现的不良行为倾向是缘于他的态度认知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人格方面的问题,因此要从解决态度认知入手来纠正不良的行为。殊不知行为和态度观念是一个整体,让学生学习和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是转变态度的一个很有效的办法。行为变化而态度观念不变化,就会产生认知失调,通过认知的调整功能,已经变化的行为会引导态度发生转变,可以说,新的行为习惯模式建立之日,就是新的态度认知确立之时,人格也得到不断健全。反之,新的态度认知确立之后,就会不断对旧有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整,固定新的行为习惯。

矫正不良的行为首先要确立它的“靶行为”,深入分析它产生的原因,然后再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诊疗,耐心和持久是成败的关键。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1.注意力方面。2.观察力方面。3.记忆力方面。4.思考力方面。5.想象力方面。6.日常行为方面。

对不良行为原因的分析可分为病理性和非病理性(模仿影响)两大类。

不良行为因病理性原因造成的主要是身理原因。身理方面是因为婴幼儿时期养育方法不当造成发育不健全,比如感知官能失调症、多动症等等,还有象左右脑发育不协调、受损害造成的表达性失语症、接受性失语症等。这都需要采用医疗手段进行诊断医治。因这一类原因造成的不良行为约占10%左右。

2.非病理性可分为心理原因和习得性原因两种。心理原因主要指青少年因受到不良刺激而对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行为习惯,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这一类原因约占30%。其中,小时受到的不良刺激最易激发为现行的不良行为。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们现在的异常行为都可以在他早些时的生活中找到问题的根源。这些根源平时压抑在他的潜意识当中,一般不易暴露,一旦受到外来刺激就会显现,而且会激化为恶劣的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逐步固化为不良习惯。

习得性原因指青少年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中对不良行为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观察、模仿、学习,逐步固化到自身。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个体既然可以通过社会学习形成那些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这些行为。由此类原因造成的不良行为约占60%,是最主要的一种。

矫正的方法应该承认,我们这里所说的矫正方法主要是针对非病理性原因造成的不良行为。因身理原因导致的不良行为只能求助于医疗手段。对不良行为矫正的方法很多,根据以上的行为表现和原因分析,这里主要提出三类5种。

自我学习的方法,包括模仿学习和角色扮演。人是主观能动的人,人的行为既不是单纯地取决于他的内部因素,也不是单纯地取决于客观环境,人所具有的、独特的认知过程,积极地参与着行为模式的形成,甚至还参与着人格的形成和保持。青少年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知能力和独立意识,可以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去思考外部事物,预见行为后果,另外,他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强化(自我奖赏或批判),不一定依靠外部强化。因此,给学生树立榜样,并给他们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取长补短,模仿他人的优点并学习他人的优点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就是模仿学习的含义所在,模仿是学习的基础。先哲孔子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这个道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一个时期内把自己当成另外一个人,并按照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生活,那么这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会最终固定到角色扮演者的身上。使扮演者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最终实现态度转变,养成新的习惯。所以,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有意地让学生个体去扮演榜样的角色,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内化榜样角色的优良行为习惯,就能很好地矫正他自己的不良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强化法和厌恶疗法。个体为什么能学会某种行为,或者避免另一种行为?原因是行为后的奖赏与惩罚作为强化物,使某种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奖赏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相应地,其过程是正强化过程与负强化过程。通过对强化物进行适当的安排可使某种行为出现或不出现,不同的强化可塑造不同的行为,“操作只是一种持续塑造过程的结果。”对不良行为及时地进行负强化,而对适当行为及时进行正强化,就能起到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的效果。

厌恶法是指通过附加某种刺激,使学生个体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条件联系,以后虽取消附加刺激,但只要个体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避免厌恶体验,个体只有放弃不适行为。应该注意的是,在建立条件联系时厌恶体验必须与不良行为同步产生,而且它产生的不快要远远压倒不良行为产生的快感,才能消除不良行为。这是它与强化法的差别所在。否则达不到刺激的效果。

自我认知的方法,主要指认知----行为疗法。这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之下,在师生平等友好的关系下,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认知过程决定行为的产生,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因为在矫正行为时总是把认知过程联系起来,并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老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分析存在的认知偏差,让他们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进行自我调节。常见的学生心理咨询就属于这一类。采用这类行为矫正方法对老师要求较高,老师一般要求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培训并掌握心理咨询的技术。还要在实践中积累心理疏导的经验。

4.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篇四

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消极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阻碍人能动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教师总希望学生喜爱自己讲的课,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更多、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中不但有教师的学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还有情感的作用。实践证明:创设教学情境,即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树立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情感教学的作用

情感对认识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情感是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认识过程,教学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用情感教学使师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情感教学的威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培养智能。因此,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日臻完善的今天,更应充分重视情感教学,运用一切手段激发情感教学工作,生动、活泼、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感教学的源泉

社会性需要所引起的情感是高级情感,它包括了道德、理智和美感。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理智,它是人们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因此情感教学的源泉来自于教师对事业高度责任感和对学生的无限热爱。热爱教学工作就必须热爱学生,用自己的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以高度的热情专研业务和提高教学水平。热爱学生应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即便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也有尊重的需要,更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这样,就需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绝不应将个人的烦恼带进教室,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阻碍教学活动的展开。

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热情、宽松、耐心的形象,使学生在愉快的状况下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

2.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需要凝结师生双边的劳动,教师信任学生,能在学生身上发挥很大的心理效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同时要对每一个学生有所期待,分别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如课堂作业中的题目配置应有一定的梯度,是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课堂提问要掌握时机并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对会打错了的学生,不能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弄,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三、实现情感教学的手段

1.丰富生动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要直观、简炼、口语化,应力求使语言通俗易懂带有情趣,还可以采用比喻手法。在教师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加强了学生对语言实际内容的理解及对语义的形象思维,使概念更近于实际易于理解。

2.充实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课本内容班上讲台,而是应该经过教师反复加工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内容要理解并“吃透”,要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提供大量感性教材去突出事物本质特点,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事物性质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讲好每一堂课,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每堂课始终应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自主互助式等学习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鼓励幻想,培养创造力。要更多的使用直观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知,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等。实物直观是教师运用实物引导学生注意把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区分开来,使本质要素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模象直观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模型、挂图、幻灯、电影、录像手段,或整齐清晰的板书中着上颜色,给人们美的感受也是直观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形成这个事物的印象,为理解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要注意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使知识系统化,使他们在学习知识时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去理解,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初中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篇五

有人说: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习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习惯。那么,一个班级, 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对于人的一生,更是如此。生而为人,每个人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而良好的做人习惯正是帮助我们构建成功人生所必需的。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管得住自己,你是习惯的主人,管不住自己,你是习惯的奴隶,做主人还是做奴隶,全在于自己的选择。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学校,特别是班主任不可忽视的责任,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观点。

一、良好开端是关键

孔子曰:“少年居性,习惯为之常。”是说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越早培养越好。尤其中学的班主任,应该从小学生升初中的第一天即开始,要从小事抓起,从头抓起,严格学生的一言一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适时地对学生提出言行习惯的要求。例如:刚升入中学,回答老师的问题要起立,自我介绍时要态度大方,说话注意文明礼貌用语,坐姿要端正,服装穿戴要整洁等。同时还要很巧妙及时地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让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无时不感到你

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

二、正视学生的不良习惯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

班主任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对于刚刚踏入初中门槛的新生来说,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像一张白纸,更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这样,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言传身教作用大于苦后婆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终生的,是永恒的。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揭示了班主任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班主任工作是以班主任整个人格形象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无字之书,也是无言之教。为了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的高尚人格。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自己心中必须要有火种。教师的劳动就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而一个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

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班主任在平时与学生接触中要多注意个人的外在形象,言谈举止,用细节影响和教育学生。如果老师总是衣冠不整,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或是整日油头粉面,浓妆艳抹,奇装异服,前者懒散,后者轻佻,都会损害教师的形象和威严,又怎能为人师表呢?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公益广告:忙得头发都来不及拢一拢的母亲俯身给自己的母亲洗脚,旁边的儿子看到这种情景后,也摇摇晃晃地端着一盆水来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足见细节的影响力和榜样的力量。你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爱,学生就懂得爱,你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严谨,学生就学会了严谨,因此老师要在平时的教育中用自己的行动种下善的因,去收获美的果。

四、注意疏导, 防微杜渐

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教师就像一个指挥员,在控制着事物的发展,而学生就像一个操作员,在掌握着发展的进程。作为一个指挥员既要能运筹帷幄,又要明察秋毫,洞察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障碍,及时加以疏导。所以老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世界的本领,而不是站在这个世界外面观望,更不是站在这个世界对面牢骚,叹息,愤慨,既而弃之不管,这样就可能使学生逐渐地沾染上不良习惯。我认为老师疏导的责任是很大的。学生的思想航船既可误向河滩搁浅,也能导入大海乘风破浪。不能轻易地责备学生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要引导学生去这样做,去那样做,趋利避害,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学不到几天,据学生反映两个同座位同学闹矛盾,相互争吵,甚至扬言

永远也不要理睬对方,不愿意做同桌。我及时找他谈话,得知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块面包引发的矛盾。一个在吃面包,另一个开玩笑,假装要抢来给后面的女生吃。我开导他们说:“你们都是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由于对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处理不好,变成了一个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人,这种仇恨的心理影响了你的学习。其实,同学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不能谈清楚的呢?你让一点,他让一点,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一个人在学识不断增长的同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也应不断增长,心胸也就不断开阔,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后来他们当着全班的面和好了,并且赢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

五、要制定好班级管理细则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最好时机。这个时机抓准了、抓好了,对于一个人产生一生都受益不尽的良好影响。改掉不良习惯,培养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找好突破口,要以适当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俗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便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制定出符合本班学生特点的《班级管理细则》。例如,进入楼道、教室不大声说话,晚自习之前必须上交当天的作业,不准在教室里吃东西等等,为让学生接受并记住《细则》,我把它张贴在墙上,每天有值日班长督察且负责记载等,每周形成班级细则反馈表,在下周的班会课上进行及时总结。就这样,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做到了细节化,学生也通过这些细微之处管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总而言之,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在教师不断

6.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思考 篇六

一、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 学习压力大,耐挫能力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面临更多的学习科目,当然学习的压力也会增大。学生学习惰性心理较强、依赖性大、学习竞争激烈等心理因素,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压力。再加上不少学校仍采取应试教育的做法,只注重学生的分数,使学生背上成绩名次等无形的精神包袱。一旦考试失败,学生就会灰心丧气、情绪低落,挫折感油然而生。他们心理上的积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泄,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2. 学习目的性弱,自信心缺乏

由于受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应付父母而学习,这种学习目的使得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再加上现在的学习评价过分依据分数,一旦考差了,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就认为前途渺茫,过于自卑,没有自信。另外,当今社会盛行以成败论英雄,这一观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他们只希望受到表扬,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一旦有一次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放弃学业。

3. 多元文化的碰撞,方向感迷失

现代社会经济形势的多元化,必然带来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形成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西方各种新的思潮和观念不可避免的大量涌入,对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碰撞,渗透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影响学生的思想,必然带来学生思想认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多变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一些消极文化的迅速蔓延,如不良书刊、不健康网络等使那些心理素质差、认知能力弱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迷茫、焦虑、消极、偏激等心理障碍,进而引发行为失控。

4. 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心理疏导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和生理日趋成熟,对各方面的要求和渴望也不断增强,而我们的教育却跟不上学生成长的步伐。家庭的过分溺爱、学校的唯分论、社会上竞争激烈等,使学生压力增大,却又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要么围追堵截,要么任其发展,不闻不问,使学生的心理冲突加剧,人格发展受阻。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 结合小学课堂教学,全面渗透人格教育,进行有效人格熏陶

菲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健康稳定的人格的;借助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起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环境,人格教育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学习文化知识,增加智慧才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健全人格的自我优化过程。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人格教育的素材,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人格教育的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激励和人格熏陶。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名人学者和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用科学家优秀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人格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人格教育情境,营造合理的心理氛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探究,有效学习。我们以小学五年级为实验对象,将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内容和时间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到五年级后期学生基本能自主学习,同时,再配以适当的练习,及时反馈,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逐步消除畏难心理,培养耐挫能力。

3. 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加强健全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证明,期望是成功的第一台阶。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说去出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对教材深入透彻地分析,起点要低,落点要高一些,要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及时发现并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激励。当教师将那些期望通过语言、态度、气氛、身体语言流露出来时,换来的往往是学生的自信和奋发向上的信念,尤其是后进生更是倍受鼓舞。这种积极的心态,无疑是使学生积极向上的最原始、最有效的内驱力。

7.如何培养智障学生的健全人格 篇七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及最终养成学生健康的独立人格,谋求个人的幸福。而智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特点,自控能力差,缺少交流技能,人格方面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孤僻自卑、自私狭隘、缺乏毅力、经不起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过于倔强……

一、树立自信是智障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必备前提

智障儿童长期处于被否定、被忽视的地位,自信心严重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缺少面对外界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孩子自信,多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多用鼓励、赏识的方式去对待孩子,从小事、点滴中树立学生自信。学生在做事情失败时,教师不要过于责备,要和学生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让他们同成功时一样感到相同的关心和鼓励。学生有点滴的进步,教师都应及时强化、鼓励、表扬,让他们更具自信。同时,教师要做学生典范,要充满希望地看待未来,以无畏的心情面对生活、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教育者的处事方式。

二、完善自主意识是智障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有力保证

自主意识是指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主要依靠后天的培养,它是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人格特征,而且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性格特征。

教师和家长总是反复叮嘱学生,可以这样做,不可以这样做。殊不知,这样一来,孩子的确少犯错了,但他们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一旦没有了叮嘱,照样犯错。教师与家长扮演的角色应是引导者、支持者,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去作决定。只有当他们发现自己错了,他们才会思考为什么犯错,错在什么地方,如何纠正自己的行为等等,他将从中学会很多比家长老师告诫更多的东西。因此,让他为自己做主,让他自主地成长,让他在小时候就培养自主意识是智障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有力保证。好多学生来校住宿了一段时间后,家长都反映孩子变懂事了,这是因为孩子学会了自主学习、生活,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懂得谦让,懂得尊重别人的缘故。

三、言传身教是培养智障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世上没有可以通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如果有,那就是教育者(父母、教师)的人格影响,教育者以自己的学识、修养、操守、行为无声而形象地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种影响,有时甚至是想不出来有什么方法的,但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孩子就得到了最深刻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信念、言行、品格影响孩子。成功的教育不完全取决于受教育者是否接受了很高的教育,是否教育得法,而更主要的是受教育者人格的影响,即教者的自律、为人、做事风格、待人接物的态度等等。

四、家校合作是培养智障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措施

家庭教育是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场所。多数家长会在教育智障孩子的理念上产生这样那样的偏差,有的偏溺爱,有的偏放纵,有的管养不管教,这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嚴重阻碍了智障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家庭,家长都需要学校方面提供正确的教育方法。家校联合,针对学生的具体人格状况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家校双方按计划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养成良好习惯,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8.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篇八

我国颁布的《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由此可见实行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的一个有效途径。可是,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很多学生不了解一些基本的礼仪,有的学生即使了解,在行动上也不能很好做到。因此,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里仅就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做学生的榜样

“身教不如言教”,在小学生还不能明辨是非的时候,模仿是其天生的本领。老师的言谈举止是无声的语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因此,我特别注重自己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先从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做起。比如,当有学生给我递过书本时,我会由衷地说:“谢谢你,**!”;当班级大扫除结束后,我会对所有学生真切地道一声:“你们辛苦了!”;当我不小心判错作业或对学生产生误解时,我会放下师道尊严,真诚地对学生说声:“对不起,是老师错了。”;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我见到学生都会主动和学生打招呼问好。说实话,刚开始这样做时,别说学生不习惯了,就是我也要经常提醒自己时刻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文明形象。天长日久坚持下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样使用文明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习惯。

现在,无论你走在校园里,还是走进班里,学生们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老师好!”、“谢谢你!”、“对不起!”“没关系!”会让我深深感觉到: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培养,老师的榜样力量是多么重要和必要。作为教师,不能只关注于向学生提出各种行为要求,然后像检查官一样检查学生做得好与坏,像法官一样判断学生做得对与错,而忽视了自己在与学生交往中的榜样作用。

二、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

我在教授语文课的同时还兼代品德课。我注意到在品德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到文明礼仪方面的知识。编者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童谣,再配上好看的漫画向学生讲授文明礼仪知识,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我经常利用品德课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背诵教材中有关文明礼仪的童谣,并有意识地向学生补充讲述孔子、孟子、毛泽东等一些历史人物有关礼仪方面的故事,从而使学生对“文明”与“不文明”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自我约束。记得有一次作文课上,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秋天的校园》,我带学生们到校园里去观察,在下楼的时候,学生们兴奋地像小鸟一样说话声很大,这样肯定会影响到其他上课的班级。我就对学生们说:“什么时候要安静点呀!”学生们脱口而出:“楼道走路安静点”,然后所有人都马上放轻了脚步,停止了窃窃私语。

不仅如此,我还针对学生们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大力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如引导全体学生深入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举行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做到“心中有规范、行动见规范”;开展《文明伴我行》“五个一”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学唱一首反映文明礼仪的歌曲、写一篇感想文章、出一期专题黑板报、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做一件讲文明讲礼貌的实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学生自己“管”自己

刚开始时,面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总是由老师去说去管,效果不大,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现象。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督促学生们要讲普通话,出语要文明,我就在班里定了个“规定”,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要文明礼貌且不能说脏话,如果谁违反了这个规定,就会被记录在一张由学生自己填写的表格上,该记录一周在黑板上公布一次。一周下来,看谁的“犯规”次数最少,谁就会被评为本周的“礼仪之星”。学生自己是记录员,又是监督员,一个学期下来,我利用这种学生自己“管”自己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待人接物习惯和劳动习惯,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也是成功的。

四、在微笑中纠正学生的缺点

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活中难免会有很多“失礼”的地方。特别是对于这些课上说普通话,课下说方言的农村学生,怎样纠正学生的这些问题,曾经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太严厉或过于直接了当,有可能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那将适得其反,如任其发展,显然又不是明智之举。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发现班里很多学生在课下张嘴就用方言骂人,说脏话,我严厉批评过好几回但收效甚微。我想,由于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文明习惯,又怎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改正过来呢?我必须得改变我的做法。后来,每当学生再有类似情况发生的时候,我总是会微笑着告知他这些话或行为太不文明,并请他做班里的“礼仪监督员”,老师的温和与耐心让学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现在,班里的学生都能自我监督,互相提醒,为我在开学初提出的“做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五、开展文明礼仪家校联系活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平时的言谈举止以及对子女的要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直接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每次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我都会把文明礼仪教育要求向家长通报,并把《“文明礼仪”家校联系卡》发给家长们,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如:要求家长每天都对学生进出家门主动跟父母打招呼、能接受家长教育不顶嘴、能说话诚实不撒谎等具体项目进行评价。一周之后老师收到这张表就能够了解到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根据表上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很多家长都表示很希望继续开展这项工作。本学期,带着家长们的希望和重托,我根据家长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文明礼仪”家校联系卡》进行了完善。现在的《“文明礼仪”家校联系卡》不但有家长评价,还加上了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学生既能够看到家长的评价又能够看到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为了得到同伴们肯定的评价,很多同学都改掉了很多不文明的行为习惯。

9.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篇九

一个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能让人们受益终身,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倾听能让学生听见、听懂教学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倾听习惯所学的内容也不是扎实的和牢固的。

自从11月12日接了三年三班以后,我发现别的班级同学倾听习惯特别好,李红老师的课堂上总能有注意坐姿注意倾听等温馨的提示,学生们挺直胸膛认真听课,各个都听得入神。回到我们班级的课堂上,那时我的第一节课在讲《恐龙》时,我提问本文讲了几种恐龙,同学们举手喊:“我、我、我…….”,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其他的学生非常散慢不注意倾听,有的时候一个同学正在发言,旁边的学生发现了错误的时候,就会嚷起来:错了、错了……没有几个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的习惯导致作业记不住,最后没法写作业。看见这些不良的习惯,我真是急在心理呀,下定决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教学反思www.gzzongjie.cn/xdth/jxfs/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心努力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一、先是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我是一个新班主任经验还很少,向别人学习的地方还很多,特别是在学生认真听课这方面,虚心的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让学生明确倾听的益处。

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意思的一个行为,告诉学生老师喜欢积极发言,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只有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思考,才能听懂所学的内容,才能弄明白所学的知识。

三、教师榜样的作用。

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倾听,无论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对是错,应该先肯定在指正,寻找发言的闪光点,这样学生们无形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不急于求成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个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向三年二班一样,每节课都有温馨的提示,时间一长,这种好的倾听习惯也就养成了。

五、鼓励学生争做“十星”小少年。

10.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篇十

一、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拓展学生的价值世界,使学生适应价值多元取向的社会发展要求

高中政治学科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体系,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虽然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可读性较强、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但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因此,教师除应组织学生自我解读教材外,还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书籍。有人曾这样说:“如果一个正在建构自己精神世界的人,不曾读过动人心弦、激荡心潮的书,不曾有自己百读不厌的书籍,不曾为人类的智慧惊叹不已,不曾从书籍那里广泛吸取人类智慧和精神力量,不曾从书籍中得到一种雄浑博大的崇高气质的感染,那么,他就没有受到地地道道、货真價实的教育,难以想象会得到智力和精神的充分和谐的发展,会有充实、丰富、纯洁的内心世界。”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充分挖掘、积极扬弃,才能使学生的价值世界多样化,才能使学生适应价值多元取向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放飞学生的心灵,让课堂成为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摇篮

J S 密尔说:“天才注定要在自由的空气下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于质疑问难,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因此,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放飞学生的心灵,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说教师问学生雪化了之后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春天,遭到老师的否定,因为这不是标准答案。类似这样的教学,如何能放飞学生的心灵?

放飞学生的心灵,教师就必须展开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开展有效的交往和真诚的对话,学生才会有一种心理安全感,才会真正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解放自己的潜力、活力和创造力。没有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和独裁,只有互相的对话、欣赏、共享和评判,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充足的信心、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态度,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全人格成长的摇篮。

三、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心理体验的空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政治课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既可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的能力,又能为学生提供心理体验的空间:体验成功、失败,体验辛苦、喜悦,从而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如,在学习《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时,恰逢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刘翔夺得了100米跨栏金牌,实现了亚洲人百年梦想,被称为“亚洲飞人”。笔者就引导学生从新闻媒体收集资料,走近刘翔,了解刘翔,感受刘翔成长的历程,在课堂上探讨刘翔成长的原因,交流对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启示……这样的教学,不再凝固于教材内容表面,而是使学生实现内心的感悟,产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最终内化为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

四、教师健全人格是学生人格的楷模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健全人格的楷模。教师要想把学生塑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了一个极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染于苍而苍,染于黄而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人、对事的每一种态度、情感,教师的意志、品格,学生都会通过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印象,对其人格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这种作用,就好比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牢骚满腹、情绪低落,全凭自己的好恶任意赞誉毁贬学生,这就会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表现出情绪紧张、对立,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等倾向。因此,教师应当抱着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树立一个健全人格的楷模,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鲜花开在山那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耐心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通过长期系统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够承担起现代社会所赋予的重任的人格健全的人。

11.浅谈如何培养聋哑学生的健全人格 篇十一

关键词:聋哑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策略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和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 而发展的最佳助力就是教育, 目前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教育重要性, 并且落实于行动, 但是目前受教育的群体主要包括了正常和特殊学生这两种, 其中特殊学生就包括了聋哑学生。该群体在受教育阶段, 由于先天的不足, 使其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表现为情绪波动大、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 导致了严重人格缺陷的发生。因此, 当下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帮助聋哑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

一、聋哑学生健全人格的内涵

健全的人格就是人在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 主要包括了行、情、意、知这几个方面, 具体所指的是行为、情感、意志及其认知, 聋哑学生在通过学习和培养之后, 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逐渐提升, 并且建立良好的品格, 对自身能够有效的管理, 同时热爱创造。再者就是对自我的悦纳和认知能力逐渐的增强, 能够充分的了解自身的缺陷, 并受之坦然, 并积极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而不是整天自怨自艾。再次就是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和情绪, 同时加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

二、对聋哑学生成长个性的分析

基于聋哑学生生理的缺陷, 使得他们受挫折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同时受外界体验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聋哑学生在思想认知上容易产生局限性和片面性, 再加上在交流和沟通上的障碍, 使得误会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 进而错误行为和偏激心理的产生, 在心理敏感程度上要明显地高出正常学生, 进而出现猜疑、孤立、自闭以及自卑等心理, 长此以往, 聋哑学生的人格、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也将会随之发生扭曲, 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培养聋哑学生的健全人格的策略

1. 为聋哑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这里所指的生活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了社会、家庭及其学校。为了确保聋哑学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将目标和理想树立, 就必须为其提供和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使其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爱之情, 同时享受身心的愉悦, 促进情感的培养和激励, 时刻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在教学过程中, 将教学资源充分的利用, 如电子教室和多媒体等, 是每晚聋哑学生能够通过画面对知识和情感更好的培养和理解。再者就是使校园文化生活具有丰富性,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同时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各项集体活动, 增强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他们与正常学生没有明显的异样, 促进聋哑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2.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基于父母是学生的第一教师, 因此, 在家庭中, 家长必须对自身的行为举止做到严谨, 避免对子女造成不良的影响, 同时加强家庭环境的建设, 使聋哑孩子生活在一个和谐、快乐、健康的环境之中, 加强对聋哑孩子的关注和鼓励, 对其有耐心和细心, 并将其视为正常孩子一样对待, 而不是一个弱势群体, 并且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 使学校与家庭在教育上具有一致性, 帮助聋哑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3. 借助课堂教学来培养聋哑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就是实现人格教育向课堂教育的渗透,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就是对人各要素进行挖掘, 并将其有意识的贯穿和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例如, 将丰富的人文性知识及其“文以载道”的优势在聋哑语文教学中展现, 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参与情感体验, 进而在体验中感悟, 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其思想品质, 并且对心理情绪进行良好的调整, 同时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老师产生情感共鸣,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 以《好朋友》一文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互相帮助、合作, 并培养同情心、爱心等, 进而让学生的人格得到逐渐的培养。在再者就是充分的展现律动课程的优势, 例如, 舞蹈教学,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 灌注了舞者的丰富情感, 在教学中, 可以先让学生观赏相关的舞蹈录像或者是视频, 使聋哑学生通过观赏对传递的情感有一个深切的体会, 进而将舞蹈的美和情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促进情感体验和感悟的升华。再次就是加强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感悟和体验, 使聋哑学生的独立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实现以美育人和以德育人的目标。

4. 加强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聋哑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其中开展的方式具有多样性, 首先, 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程开设, 使聋哑学生能够学会独立, 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能够将心理健康知识充分的应用于问题的解析。在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 必须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个性的特征, 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 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城市、善良的学生。其次, 加强学生意志、情感、认知以及行为的教育, 使它们能够欣赏他人、悦纳自己、学会审美、感恩、对情感进行合理的控制、宣泄和调节, 同时与父母、老师以及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 学会为人处世, 使自身的人格逐渐趋向健全化发展。再者就是加强对聋哑学生的心理辅导, 可以以团体或者是个体的形式进行, 借此来有效地消除聋哑学生的猜疑、不安和焦虑的心理, 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疑答惑, 将聋哑学生的心理障碍疏通, 不良心态调整。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补习让聋哑学生产生信任, 这样才能够让其敞开心扉, 心理辅导必须做到定期的进行, 便于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心理, 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在聋哑教学中, 更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 使学生通过教育和学习树立健全的人格,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了学校、社会及其家庭这三者必须保持教育理念的一直性, 以培养健全人格的聋哑学生为最终目标, 帮助聋哑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阳昌成.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健全人格[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1) .

[2]许薇.写作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1) .

12.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 篇十二

《语言课程标准》里的新理念尤其注重并强调“情感态度”。从而是把传统上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转变为“态度――能力――知识”的过程。显然,《标准》始无前例的把“加强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放在首位,而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习惯和兴趣地养成。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新理念中,如何去研究学习的习惯呢?如何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这成为每一位站在教育教学的习惯;7.自评互评的习惯;8.搜集资料的习惯;9.动手操作的习惯;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小学生行为习惯具体内容也有10项,它们分别为: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6.勤俭节约的习惯;7.遵守秩序的习惯;8.讲究卫生的习惯;9.锻炼身体的习惯;10.勤于动手的习惯。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时期。据研究发现,到了初中再培养学生的习惯就难多了。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就难多了。

通过自己在小学任教这12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观察、分析,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乡镇的小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把汉字书写得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从不主动、按时完成自己的作业,甚至在老师、家长的提醒、监督下还是写不好,再要么就潦草地写完,错误百出、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出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长此以往,便产生了错误的积累,严重影响了后续学习。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不少在低年级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可到了较高年级,成绩逐步下降,一般来说这与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教育教学一线的班主任感触最深的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养成得比较好,学习差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上表现就差得很远。尤其在认真思考,坚持自学预习,及时订正错误方面,所以说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好习惯是一种自然推动人学习进步的力量,它有利于人们高效地工作、学习,有得提高学习、工作、生产的质量。而坏习惯是打击人的自信心,抑制人进步的顽固阻力,会干扰人们按照有效方式行事、工作、学习,并可能随时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要养成好习惯则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同学、家庭全方位的帮助。而其中,老师的及早发现和引导纠正是重要的。

当然,这里的习惯不仅仅指学习习惯,还可以指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好习惯。教育家楚图南认为“在于习惯的养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良好习惯让人终身受益”。可见,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在良好的成长的的习惯的养成。我这几年来,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原因导致学生良好习惯难以养成的主要原因,概括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内部原因。首先,学生与学生之间个性、性格的差异。小学期獐的个性、性格,男、女之间略有差别,总的来说,男孩子的外倾性、活动性和倔强性高于女孩,女孩的情绪性、内向性高于男孩,这种个性、性格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良好习惯地养成。

其次,学生意志、自律尚未完全形成。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人同年龄段表现出意志、自律、自制力也不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打退堂鼓、沮丧、甚至放弃,他们的毅力不刚强,没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再加上教师没有及时的引导、扶持。

最后,学生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与信心。我们站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各科老师可谓感触颇深,那就是现在学习困难生越来越突出,尤其低学段儿童。经过这多年的观察、调查、分析、研究,这些学习困难生大致有四个共同特征:注意力难以集中、动作多、冲动任性。感观综合失调。他们在学习中表现为一上课时动作多,注意力很难集中;做事拖拖拉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经常需要人提醒、督促,然而,即使在人的提醒、督促下,作业也写不整洁,错误百出,敷衍了事。在生活中表现为一这些困难生则需要在父母的提醒下开始学习;不能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需要父母为他们纠错、解难。假如我们细心琢磨、推敲,最终还不是学生们没有养成的良好的习惯吗?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自信是搏击学海的助推剂”。然而,学生良好习惯就没有养成,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又谈何而起呢?

由此可见,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良好习惯难以养成的直接原因。

二、外部原因。其

一、家庭因素。

影响学生良好习惯难以养成的间接原因,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当的教育方式。

1、不良家庭教育环境。不恰当、欠缺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最容易让学生养成不良习惯。例如:父母的水平不高,教育方式、方法、策略落后;一贯的溺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在学习上没有要求、原则等。就说眼前被关注的“留守孩”的问题。这些孩子缺乏的是与父母的沟通、交流;缺少的是家庭那种浓浓的亲情;缺少的是父母的提醒、引导、扶持。这种“隔代监护”以至使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再如: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教育就无从说起了,这都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阻力。

2、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有些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业技能远低其它同龄孩子,心里郁闷,有“恨解铁不成钢”的感受。“可怜天下父母心”,于是,家长带头郁闷、气愤的心情,就用一种粗暴的方式,强迫自己的孩子学习,这种“赶鸭式”的教育方式,只能给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甚至产生学生心理问题。

其二、学校因素。

影响学生良好习惯难以养成直接外因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师的理论管理水平低;教师的教学方式、策略不当。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课外关注力度不够,再加上教师没有及时引导、扶持学生,学生就会感到无助。其次,教师的不负责任,训斥,羞辱学生和补偿式惩罚,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厌师等情绪。教师的这些行为会站学生认为自己永远是学习中的失败者,没有同学愿意同他交流,没有老师愿意帮助他,自己是一人不受集体欢迎的人。种种扭曲、错误的想法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习惯就被阴暗遮住了。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缺失,教师方式的不当,也是造成学生良好习惯难以养成的重要原因。

三、教育方法、策略。

我们怎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呢?必须从学生的内因与外因双管齐下。运用班主任理论管理、心理学有关知识和相关教育辅导策略,进行引导、扶持,这才是教育转化,薰陶的根本。

1、教师赋予每一位学生春天般温暖的师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要有“六心”,即爱心、信心、耐心、细心、恒心、尽心。别林斯基说过:“情感是心理品德教育的有效催化剂,是开启师生心理共鸣的钥匙”。因此,教师要多关心,询问学生的身体、学生生活等情况,在观察中引导,扶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师爱是心灵的一种纽带,是教育维系之所在。因此,可以说,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是催化、形成、养护学生良好习惯的最好精神养料。

2、立足课堂教学,联系辅射思品课,让学生在合作、参与、民主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里形成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人人都参与、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给每个学生和发展的机会,给学生更多的关注与鼓励,我总结出教师要坚持“三多三少”的原则,即“ 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教师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温暖的眼神,一番激励的评价,都能够让学生良好习惯一步一步逐渐形成。

3、建立有效的班主任、家庭联系网,实施班主任、家长辅导。

教师除了在校内抓好学生习惯养成辅导外,还必须加强对其家庭教育的指导、扶持。把自己了解到的、观察到的,学生近期表现与孩子家长及时沟通,指导其父母怎样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形成正确的教育方式。从而班主任在家长配合下,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生、生活习惯。

当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在班主任管理、班主任从技术到艺术领域的探索,仍然还有些困难、问题,需要我及我们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资料:《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13.论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三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当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为人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其终身受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中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任。

一、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状态

倡导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课堂教学的特点,采用适当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信学习、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做到这些要使学生养成以下习惯:

(一)要树立“我能学好”的信心

尤其是成绩中等及以下的同学,树立信心,增强自信,尤为重要。现在成绩不理想,很可能是以前的基础落下了,影响了你现在的发展。但不要灰心,认真补一补是能上去的。要善于克服自己的薄弱点,相信自己能学好。你瞧,达尔文、瓦特、爱迪生等在小时候成绩也不是很突出,后来不是仍然成了大科学家吗?努力不可少,信心更重要。(二)要全神贯注地参与学习过程 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是保证你飞向成功的惟一通道。为此,需做到:一是精力要集中。俗话说得好:“一心无二用”,不能在课堂上还想着玩,做作业还在看电视;二是课前要做好预习,争取课堂学习中有主动权;三是积极争取发言,和老师始终处在沟通、融合、交流的状态中;四是要集中思想,做好每一次作业。(三)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及能力的提高,许多情况下都取决于是否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习方法从宏观来说,它是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法;微观上说,每个人每次学习都有“方式方法”的学问。就拿听课来说,要抓住重点、难点,致力于“五到”:即“耳到、眼到、手到、口到、想到”,专心听老师讲,听同学讲,并与“我的想法”比较,及时吸收有用的信息。提倡根据个人特点,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三个结合”:学与做相结合,听与问想结合,写与思相结合。(四)要重视从少到多的积累

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学语文,要积累,多读古今中外的精彩篇章,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像古人说的那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数学,要积累,我们提倡学生建立错题集,建立经典题解集,不就是为了使学生更聪明吗?学英语,也要积累,掌握了大量的单词,结合所学的句型,不就可以随心所欲的高谈阔论了吗?可见,要想学好各门功课,提高学生能力都要重视积累。

二、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培养这种学习习惯,使学生明确要这样做的意义

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算好,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让学生明白要这样做的意义。如学生写字时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即头要端正,不要歪斜甚至伏在手臂上,眼睛离笔尖一尺左右;腰要正直稍有前倾,不要俯向桌面;双臂要撑开些,保持一定距离,如果两臂缩拢,会书写不灵便;双足放平,脚踏实地,不要一前一后,或交叠一起。对于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随时纠正,同时讲一些危害性。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写字姿势习惯。再如,学生看到一篇新课文,老师要告诉学生从哪几个角度去自学,即先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了解文学常识,然后熟练朗读课文,判断课文是什么文体,是记叙文,就找记叙的六要素,是说明文,就看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什么说明方法介绍了什么事物,是议论文,就找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这样就教会了学生,怎样读一篇文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严格要求,认真检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必须结合教学过程进行。从小抓起,长抓不放。例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的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表现教育的结果。如果学生从小做作业,就养成了一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坏习惯,将来工作时就难以做到一丝不苟,有条不紊,认真对待事业。因此,对学生的作业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老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做得是否正确,还要检查学生是否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来做,是否独立完成作业,按要求做的,及时表扬。让做得好的学生体验成就感,从而激励其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同时牵引写的不好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对有抄袭作业等有坏毛病的学生,应以鼓励性语言教育为主。如:“你如果独立完成,思路肯定是最独到的,相信自己!”、“如果你用心去写,肯定会把字写的最漂亮!”,随时反馈学生信息,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以及时表扬,耐心帮助他们,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人们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说课堂上或是作业中,对于同一道题,不同学生思路不同,方法不同却“殊途同归”,自然包含着学生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即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敢于另辟蹊径的做法、想法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甚至是不成熟的、或是错误的见解,教师都应从不同侧面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让情感在这里交融,知识在这里增值。切忌抹杀学生的独到思维。

五、教师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如教师工整合理的板书,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生也会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言传身教,起楷模作用。

六、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

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努力地耐心培养。同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寻找最佳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德育工作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隆德县第二中学

14.浅谈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和培养 篇十四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的具体的统一。人格的特征有三个:第一, 人格是人的道德表现;第二, 人格的塑造就是创造自身美的形象;第三, 人格通过传播责任表现出来。人格是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内的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个性倾向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和信念等。个性心理特征则是指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的特点。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健康人格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地发展, 它是现实人格的良好状态, 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并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表现个人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应达到三大目标: 心理与环境的协同性、心理与行为的同一性, 以及个性的稳定性。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应具备以下标准:

(1) 具有远大而稳定的奋斗目标。

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 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能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观为核心, 正确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 具有为人正直诚实、谦虚谨慎、尊老爱幼等良好品质。

(3) 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

大学生应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 较全面地分析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接纳自己, 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值, 为自己确定合适的发展方向, 善于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而缺乏正确自我意识的人表现为:自我冲突、自我矛盾, 或者自视清高、妄自尊大, 或者自轻自贱、妄自菲薄, 从而放弃一切可以努力的机遇。

(4) 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大学生应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心境, 能合理地渲泄、排解消极情绪, 富有幽默感。 能够面对挫折和不幸, 在不同的场合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 尽力避免给别人造成伤害。

(5) 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能够正确观察和了解社会现象, 关心社会变化发展, 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跟上社会发展的主流, 对新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6) 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应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当自己的愿望和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 能够进行自我调节, 以求与社会协调一致。能爱护集体, 关心社会, 热爱祖国。在人际关系中能够相互沟通理解, 尊重信任他人多于嫉妒、怀疑, 同时也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

(7) 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对前途和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对学习和工作抱有浓厚的兴趣, 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并设法克服困难, 振作精神。

(8) 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

有正确的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情趣和对美的正确追求;能抵制各种低级趣味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9) 乐于求知创新。

乐于求知创新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21世纪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大学生既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又应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使自己符合时代的要求。

2 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紧迫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健康的人格是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一个真正为社会所接纳、认同的人才, 除了具备社会和时代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外, 还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行。健康人格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 其形成和确立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近些年来, 不断发生的大学生人格退化、裂变事件, 已向全社会敲起了警钟。例如 “马家爵事件”, 马加爵杀人行为的产生与其扭曲的人格有关。又如中国矿业大学性格内向的大学生常某往水里投毒导致三名同学铊中毒事件。

当前, 大学生现实人格的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的。但另一方面,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也令部分大学生思想困惑和迷惘, 与社会发展产生冲突, 出现了行为与观念的不一致、人格扭曲等现象, 造成人格的疏离即现实人格与健康人格的一系列反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政治信仰的迷惘和价值观嬗变与道德行为的失范。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政治信仰应该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但相关调查表明, 23%的大学生对马列主义的科学性持无所谓态度或怀疑态度, 只有6%的大学生坚决反对“大学生信教”。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 价值取向由重理想转向重现实功利。有调查表明, 25%~40%的学生对代表集体主义取向的观点“个人事再大也是小事, 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予以否定, 有59%的大学生对“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甚至有近二分之一的学生赞同或有点赞同“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观点。在注重自我的同时, 当代大学生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 在他们的观念中, 世俗的、功利的、物质性的倾向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调查问卷显示, 回答“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时, 仅64%的学生选择“为社会做贡献”, 4%的学生选择“实现共产主义”, 而有28%的学生选择“名利”, 有13.6%的学生选择“有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面临毕业分配时, 68%的学生希望到收入高的“三资”企业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只有0.6%的学生表示愿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其次, 道德的滑坡和行为的越轨。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 忽视、淡漠他人、集体和社会的需要, 只讲权利, 不讲义务。一事当前, 先替自己打算。大学生中不但出现违反校规校纪的逃学、考试作弊等现象, 违法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北京市60多所高校, 违法犯罪学生占0.6%, 校内作案人员中, 大学生占67%~68%。大学生的恋爱观也发生巨变, 性犯罪也时有发生。在我国“性文明”调查中, 大学生中73%的人赞同或有点赞同“恋爱的结果不一定是婚姻”, 认为非婚姻性行为“如基于爱情是可以的”占42%, “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的占36.25%, 认为“应受谴责”的仅占20.7%。

(2) 外部世界的开放性与内心世界的稚嫩性的反差。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新的观念, 大学生反应灵敏, 思维活跃, 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 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生存能力。但不少学生在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中, 缺乏科学的思维, 不能把握新与旧的斗争, 要么盲目地全盘接受, 要么简单地完全抛弃, 这都是因为思想上不成熟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产生了种种具体的行为。

(3) 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格与不能把握时代特征的反差。

大学生的时代性反映在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思想观点, 如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等深入到日常的具体行为中。他们谈论的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问题、讨论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问题、畅想的是未来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问题等等, 把自己完全融入了整个社会中。但在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格的背后, 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多元文化, 看不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西方思潮产生的消极因素, 因而在政治上表现得不够坚定。

(4) 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反差。

当代大学生, 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很强烈, 自我期望值都比较高, 他们强调为社会进步贡献出自己智慧的同时, 特别重视个人目标的实现。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力,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当代大学生勇挑重担, 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敢于向落后挑战。但他们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 认为自己是干大事业的栋梁。在行动上有明显的盲目性, 在心理上有明显的脆弱性, 成为行动的矮子、语言的巨人。

(5) 思维敏捷性较强与社会责任心不强的反差。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新旧观念、势力都在碰撞, 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消极现象。大学生思维敏捷, 对社会的不正之风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 常常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有的学生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 没有看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没有把自己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社会联系起来, 学习目的不明确, 动力不足。

(6) 自我意识呈现消极特点与超前思维带有片面性。

有的大学生对社会政治问题认识不足, 却自以为有独到的见解, 以致轻率评论;对将来的就业期望值过高;自我扩张表现出盲目性;价值规范的失范性。一些大学生肤浅地吸收了各种人生价值观, 产生了心理冲突, 因而往往采取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 如压制、逃避、文饰、反向行为等来获得虚幻的自我价值感;人格障碍的扭曲性, 当他们不切实际的希望落空、虚幻的得志感跌落低谷时, 便会失去理智、一意孤行。其中以偏执型和反社会型人格扭曲为多见。

(7) 心理的失衡与病变。

这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心理不适, 也有的心理变态、精神病, 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据某高校体育验收资料统计, 有16%以上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团省委对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 约有25.3%的人有心理疾病。近年来某市对大学的调查表明, 中度、低度心理障碍率为46.44%。从这些统计数字表明, 大学生是病态人格的高发群体。主要表现为孤独症、压抑症、沮丧症、恐惧症、忧虑症和冷漠症。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可见, 大学生的现实人格与健康人格的标准存在较大的反差。要消除这种反差, 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3 建立和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通过素质教育的途径, 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健康文化氛围, 对大学生人格成长进行多方面、多层次渗透, 实现对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向度意识、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模式上, 还偏重于学科标准、知识灌输, 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尤其是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不够, 大学生素质教育不能适应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 不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需要, 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因此迫切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培养。在主观上, 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与方式、方法, 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使大学生人格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

下面笔者结合实际, 就在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问题谈几点看法。笔者认为, 要搞好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在人格养成上将逐步完成向成人的过渡与转变, 但完成这个过渡和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困难和思想矛盾, 由此产生的困扰和冲突并不少。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或不够及时, 就有可能造成大学生人格上的裂变和扭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改革正在逐步深入, 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人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 来自学习、经济、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 影响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因素不断增加。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下,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也日趋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以鲜活的内容和生动的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增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提高他们对先进思想意识、先进文化、主流文化接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指导、培养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扬远大的理想风帆、形成奋发向上的人格风貌。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完全从课堂到书本、从理论到逻辑, 要开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育人方式。单纯的理论教育、抽象的解说, 如果不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相结合, 就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当前, 高等学校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 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之中,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智慧能力, 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增强塑造健康人格的自觉性。

(2)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残疾或疾病, 而且是指一个人有良好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作为人格健康的主要标志和内容, 可以说绝大部分不健康的人格起源于较差的心理素质, 提高心理素质, 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心理素质是人对环境及相互关系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 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和素养。心理素质培养是指通过心理知识教学、认知能力培养和心理习惯训练结合的形式, 促进健康心智品质的养成。在大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中, 心理素质培养处于重要的位置。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大学生面对赤祼祼的竞争与利益关系, 面对个人得失、进退的取舍等诸多困惑、苦恼、压力、焦虑和担忧, 不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滑坡。因此, 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他们进行帮助。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制定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计划, 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要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评定量表, 举办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骨干教师培训班,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检查试点工作。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咨询队伍, 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学校还应经常举办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讲座, 教给他们人际交往技巧, 提高其社交能力;指导他们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婚恋观、人生观, 加强其品德修养等等, 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避免自我认知误区。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趋向等诸方面, 对积极、健康的文化产生认同, 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心灵、人格的塑造。高等学校要重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 结合学校的实际, 在大学生中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精神, 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 引导大学生围绕培养健康人格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校风是学校的风貌, 是全校师生员工精神状况的集中体现, 对人格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校风, 能随时为学生提供调节自己行为的信号。因此, 学校应尽力创造和谐优美的成长环境, 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创造外部条件。这就要求学校的全体职工都要在自己的岗位职责内, 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尤其要把健康人格的培养目标纳入学校教育管理的总规划中, 使之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此外, 解放思想,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如多组织学术论坛、社团活动等集体性、竞争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 丰富校园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发展特长, 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获得自信, 建立健康的人格框架结构, 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4) 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大学生因成长环境的不同, 导致了人格表现的差异。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他们已经具备了人格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全面接受人格教育的能力, 所以, 高校的人格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大学生人格教育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道德观教育。从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出发, 着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修养水平, 具备新世纪合格大学生的条件;其次是人才观教育。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 促使大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具备优秀大学生的条件;最后是政治观教育。在大学生的优秀成员中加强党性教育的力度, 建立一支学生党员队伍。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三个层次并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渗透, 其中道德观教育是基点, 人才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是重点。

(5)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因素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实践中树立的,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在实践中建立的, 心理防御机制也是在实践中完善的。健康人格直接体现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 同时丰富的实践活动将进一步促进人格健康发展。走出校园,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了解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价值, 将会更加注重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许多高校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纠正自己的人格缺陷, 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当前, 高等学校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 力求在创新求实上下功夫, 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6) 强化自我意识。

在大学生人格结构中, 自我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和制约大学生人格的形成, 是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和成才、建功立业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过程中, 应强化自我意识:一方面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我奋斗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 自我价值要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使其能够从道德上、政治品质上、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自我解剖、自我评价、自我控制, 从而使大学生能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 选择自己的理想人格目标和人格发展道路, 塑造自我的健康人格。

(7) 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首要因素。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必然直接表现为教师的影响。优秀教师的人格应该是道德品质、意志作风、智慧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教师应身体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师的人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 教师本身就必须具有乐观开朗、情绪稳定、谦虚正直、宽容理智、奋发向上等良好的人格特征。所以, 教师应努力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 涵养品性, 砥砺意志, 真正成为学生除污去垢、塑造理想人格的一面明镜。

参考文献

[1]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15.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篇十五

【关键词】语文教育 校园文学 课程开发 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学科,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校园文学”,既是开放性语文教学的必要延伸,也是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格教育不仅是推进语文教学方式转轨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实现把语文植根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有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形成并得以巩固的。

健全人格是各种人格特征的完备结合,它能使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毅力和意志都向健康方向发展。健全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方向充分发展,健全人格就是理想的人格,就是健全的自我。

学生具有健康人格,能使其内部心理和谐发展。他们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智慧和才能、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性格和气质、毅力和意志都向健康方向发展。他们的内心协调一致,言行统一,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所做所为是否符合客观要求,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能及时调整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相反,如果一个人如果失去他的人格内在统一性,就会出现认识扭曲、情绪变态、行为失控等问题。

二、“校园文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学活动具有独特的情感濡染、心灵滋养、精神提升等人文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人格,这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

“校园文学”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学是指学生时代创作的文学作品,或者通过校园生活反映社会人生的、主要为学生欣赏和接受的文学。创作主体是学生或教师,表达的是师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反映的题材内容是校园生活。

而广义的校园文学不仅指创作的反映或表现校园生活文学的作品,同时还包含校园内在老师组建下的文学社团;有组织地开展的各项文学活动(包括创作活动和文学作品赏析活动等);以及为此编印的文学创作刊物等。广义的概念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作者的校园题材及其他题材创作活动与成果;二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文学欣赏、文学教育、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活动;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切与文学相关联的阅读、研究、创造和养成活动、四是组建的文学社团。

校园文学联系着语文教育和文学素养两大领域,由此决定了它在当代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首先,校园文学比一般文学有着更强、更富有成效的审美教育作用。其二,表现在思想与形式上的不成熟性和新颖美与创造性的统一。其三,富于幻想、新奇,具有冒险精神,和较强的趣味性。其四,是对生活充满热情、激情,既洋溢着时代气息,又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校园文学活动又是一个开放性的、自愿参与的、有序组织、规范管理的一项校园活动,它不仅能够打破语文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情境的转化;而且有利于打破被动接受学习模式,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有效实现角色转变,实现“三主体”学习模式的转变;还有利于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三、校园文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和策略方法

既然开发“校园文学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那么,应当怎样开发“校园文学校本课程”呢?

对此,首先要遵循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化原则”,以适合校园文化理念、地域文化传承、校园文学创作故有经验等为核心要素,立足本校,以校为本。

其次,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规定性,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统一规划,有序开展,依次推进。

其三,应根据实践活动指导、创作指导、赏评指导和成果固化的思路,体现文学活动的特色。

根据“校园文学课程”的理念,确立实施目标,有计划、有序列展开课程内容和过程,可减少随意性、盲目性,能够尽量在人文素养的层面上,实现健全人格培养的的教育目标。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提高对课程开发重要性的认识,有效规划“校园文学课程”,

学校要从政策上、组织上、经济上、计划上,以及课程表上对“校园文学课程”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在硬件上,建设好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等,给“校园文学课程”开展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2、有序组织校园文学社团组织,注重指导,搭建校园文学活动平台

校园文学是一方神圣“乐土”,因为校园学生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往往都蕴涵着很“精美的词采、飞扬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她的文学性是纯洁美好的,一尘不染。纯洁的校园文学,就象一叶轻舟,能掀起波澜,为文坛注入新鲜活力的血液。校园文学拒绝商利,拒绝附庸,拒绝无病呻吟,真情宣泄青春情感的真实创作姿态,是文学坚守“纯文学写作”的独“乐”之强大“阵地”。

我们更注重指导、搭建平台,教育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感情丰富健康、艺术修养不断提升的真正的人。积极培养学生乐于表达、善于动笔的兴趣。提供展示写作才华、展现青春魅力的舞台。

3、有计划的开展校园文学创作活动,书写性情,展示真我。

《课程语文课》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文学是人学。在校园文学创作作训练中,向学生灌输“书写自我”的写作理念,激发起学生提升自我的欲望和塑造新我的审美激情。每个人都是一部丰富的作品。校园一花一草,师生一言一行无不透示出时代的风貌和气息。在创作中,学生教师的指导下将不断地进行扩充阅读面和知识面,引发自我反思。同时不断地激发起学生提升自己的欲望和迸发出塑造自我的审美激情。即在将个人的激情充分外泄的时候,能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着深刻的内省。根据创作经验,学生在写作的初期,是个人的才华、情智支撑着作品,但随着创作活动的不断进行,我们就会发现,是其积极健全的人格支撑才华、情智,而不是才情支撑人格。也就是说,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提升引发创作才情的增长。健全人格对创作活动起作能动的促进作用。

4、强指导教师及成员培训,开展丰富的指导、创作、鉴赏等活动,提高社团自身能量。

校园文学课程应由专职的语文教师实施,各个课程中社团都必须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作用。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并由指导教师负责对社团成员,特别是社团骨干定期进行辅导与培训,指导他们开展日常管理与组织。活动永远是社团生存和发展的有力保障。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也是社团特色、作用,顽强生命力的最好体现,更是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手段。

5、及时固化、编印校园文学成果,努力创造条件办好社刊,社报,扩大影响面,增强辐射力,促进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

6、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加强社会实践,行万里路,强化健全的人格。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我从童年就熟悉山岭、湖泊、海洋和寂静的森林。……我曾经在遥远的原野里漂泊。我曾经泛舟于波澜壮阔的江上,日以继夜地驶过山间的急湍,看日出日落,看满天繁星……我就是从这些源泉中吸取我的诗歌形象的原料。”文学创作离不开丰富的生活阅历。校园文学,从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层面上不应只限于校园内。因为校园生活毕竟是窄层面的,校园文学应该与广阔多元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同步接轨。学校要积极为文学社团创造与社会、兄弟学校、校内其他社团的联系机会,加强交流,拓展渠道,利用优势互补和资源共存,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社团内涵,达到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标。

“校园文学”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由它的内容、过程、目标及其诸因素所决定的。以校园文学实践活动、创作过程、成果展示等作为课程内核,有效挖掘校园文学内涵和外延,整合“校园文学”资源,创建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①王世龙《校园文学与创作》

②吴益:《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

③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论纲》

1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篇十六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养成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自己获取数学知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小班化学生的人数少,师生互动的频率高,课堂教学的节奏快,对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结合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预习中新法探究出来了,你就是最棒的。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课堂上好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寻找疑点。在反馈自学情况时,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质疑,尽管孩子们提的问题水平参差不齐,但每一次我都对他们认真的态度都进行充分的肯定:“新的方法探究出来了,你就是发明家,你就是最棒的”。对探究出特别有价值的方法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当小老师来讲给其他的小伙伴听。如学完了“8的乘法口诀”后,教师适时引导,同学们想知道“9的乘法口诀”吗?“9的乘法口诀”又是怎样得来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请同学们预习“9的乘法口诀”。老师看谁预习的时能有新的发现。预习交流时学生有了新的发现:9的口

诀可以变成以前学过的加法,依次加9,2、是几的口诀就用几十减几,例如二九就用20减去2等于18。我当场肯定了学生的这个发现很有价值。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验证。学生对同学间的发现,十分感兴趣,讨论的十分认真、热烈。所以在集体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发言的面较广,而且许多小组都解决了问题,效果十分好。当然 我也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这时教师,切不可以“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问”等带有贬义的言语回答学生,而应耐心地启发他自己认真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动机会越来越强,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而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预习中学生的层次、差异出现了,我就关注到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当然,预习也不例外。如果是教师提的问题过高、过难,学生即使预习后也完不成,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丧失信心,从而也对预习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做到很好备好预习课,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指导预习“图形与拼组”可设计如下问题: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条边?每组对边有什么特点?(最好你能实际量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在设计这个预习的问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随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如设计类似“你还能怎样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特征?”等类似题目。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间存在着一

定的差异。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难度因人而异,分层次而设,不是全班一刀切,一个标准。如预习“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按学生层次设计:对于学习一般的同学,像小杰,文政,镁均等个别有待提高的孩子,如果能读懂例题,分析出题目的数量关系就可以了,大部分同学能达到读懂题意,分析数学量关系,明确怎样解答就可以了。像安田、佳辉,小荷,是娴、群峰等就要求达到,怎样解答?你是分几个步骤来解答的,你能概括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还要会给其他的孩子讲解你的思路。这样不同层次,不同差异的孩子都会享受到预习的快乐,预习的兴趣也就有了,习惯也就养成了。

我想,开始学生只是由简单的“仿照”,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这时若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点拨,而任由学生机械模仿,自主能力就难以形成了。如果要实现预习第一个层面到第二个层面的转变,那么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特别重要。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不用老师要求,学生就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直到自己该怎么去预习,在预习中自己该做些什么,再经教师指导,把“体会”与“把握”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

上一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下一篇:社会用字调查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