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农业发展趋势

2024-07-09

智能农业发展趋势(9篇)

1.智能农业发展趋势 篇一

中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1、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智能化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越来越高的需求,以及影响建筑智能化的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构成了推动建筑智能化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可以把它们分别称为:起始阶段、普及阶段和发展阶段。1.起始阶段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个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同时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人们这些需要提供了技术基础。

这一时期智能建筑主要针对是一些涉外的酒店等高档公共建筑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其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个时候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的理解主要包括:在建筑内设置程控交换机系统和有线电视系统等通信系统将电话、有线电视等接到建筑中来,为建筑内用户提供通信手段;在建筑内设置广播、计算机网络等系统,为建筑内用户提供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同时利用计算机对建筑中机电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设置火灾报警系统和安防系统为建筑和其中人员提供保护手段等。这时建筑中各个系统是独立的,相互没有联系。

这个阶段建筑智能化普及程度不高,主要是产品供应商、设计单位以及业内专家推动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政府的主要管理文件是《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等。

2.普及阶段

在九十年代中期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房地产开发商,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智能建筑内涵的时候,发现了智能建筑这个标签的商业价值,于是“智能建筑”、“5A建筑”、甚至“7A建筑”的名词出现在他们促销广告中。在这种情况下,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国推广起来,在九十年代后期沿海一带新建的高层建筑几乎全都自称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西部扩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累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各类智能建筑已近两千多项。可以说这个时期房地产开发商是建筑智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从技术方面上除了在建筑中设置上述各种系统以外,主要是强调对建筑中各个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广泛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应该说把综合布线这样一种布线方式技术的引入,曾使人们对智能建筑的概念产生某些紊乱,把综合布线当作智能建筑的主要内容。但它确实吸引了一大批通信网络和IT行业的公司进入智能建筑领域,促进了信息技术行业对智能建筑发展的关注。同时由于综合布线系统对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的模块化结构,在建筑内部为语音和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谓系统集成就是将建筑各个子系统集成在一个统一的操作平台上,实现各系统的信息融合,协调各个系统的运行,以发挥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建筑智能化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可以提升智能化系统的性能。但追求智能建筑一体化集成,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增加了智能化系统的投资。因此业内主要观点是应以楼宇自控系统为主的系统集成、和利用开放标准进行系统集成。

这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在2000年建设部出台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同年信息产业部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公安部也加强了对火灾报警系统和安防系统的管理。建设部还在1997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必须具备必要的资格。2001年建设部在87号令《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设立了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将建筑中计算机管理系统工程;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工程;保安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工程;智能卡系统工程;通讯系统工程;卫星及共用电视系统工程;车库管理系统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广播系统工程;会议系统工程;视频点播系统工程;智能化小区综合物业管理系统工程;可视会议系统工程;大屏幕显示系统工程;智能灯光、音响控制系统工程;火灾报警系统工程;计算机机房工程等18项内容统一为建筑智能化工程,纳入施工资质管理。

3.发展阶段

中国对智能建筑的最大贡献是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在上世纪末在中国开展的住宅小区建设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住宅小区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住户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通信娱乐工具。这和以公共建筑如酒店、写字楼、医院、体育馆等为主的智能大厦有很大的不同,住宅小区智能化正是信息化社会,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体现。推动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主角是电信运行商,他们试图通过投资建设一个到达各家各户的宽带网络,为生活和工作在这些建筑内的人们提供各种人们需要的智能化信息服务业务,用户通过这个网络接受和传送各种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满足人们信息交流、安全保障、环境监测和物业管理的需要。以此网络开展各种增值服务如:安防报警、紧急呼救、远程抄表、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以及其他各种数据传输和通信业务等,并以这些增值服务来回收投资。

目前虽然还有人对这种发展建筑智能化的思路持怀疑态度,但这并不影响“宽带网”成为电信行业、建筑智能化行业,乃至房地产行业最热门的话题。更重要的是他将会改变人们进行建筑智能化建设的技术路线和运作模式,也许这标志着智能化已经突破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范畴,而逐渐延伸至整个城市、整个社会中应用。

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于1999年底颁布了《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导则计划用5年时间,组织实施全国智能化住宅小区系统示范工程,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以适应21世纪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出台了《关于开放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关于开放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的框架意见》。将在13个城市首先开展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市场开放、管理试点工作。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进而在全国推广,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宽带建设。虽然文件将宽带驻地网运营定义为基础电信业务,但也规定了宽带用户驻地网运营许可证的发放将比照增值业务许可证的发放方式来管理。这些文件是目前对住宅小区智能化进行管理的主要文件。

2、中国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在新的世纪信息技术将会迅猛发展,作为信息技术产物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也会发生深刻变化。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管理方式也必然相应进行调整。这都将进一步促进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变革和发展,这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变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建筑中各种智能化系统无非是各种服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工具。当今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都在迅速发展中,其中通信技术的发展更为明显,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作为信息载体的智能卡技术已深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建筑智能化也应该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技术来解决智能建筑中的问题,把这些技术作为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

目前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构筑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并以此为建筑和建筑中的人们提供过去需要多个系统提供的服务;并且这个信息平台及其相应的服务可以从一栋建筑扩展到整个社区乃至整个城市。按此技术路线,建筑智能化系统将成为这个社会化信息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建筑智能化系统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将成为这个信息平台的一种服务功能。因此随着技术的进步,过去那种根据不同服务功能构成各种不同系统的体系结构将会发生根本改变,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还可以避免重复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2.管理制度的变革将会消除建筑智能化系统发展的障碍

在过去制约建筑智能化系统成为统一系统是原有管理制度的不适应,建筑智能化工程涉及到公安、消防、电信、广电和建设等多个行政主管部门,过去那种层层审批,一件事多个部门管理的管理模式已严重制约智能建筑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这一障碍将逐步得到消除。根据“职权一致”和“权责一致”的原则,国务院要求一件事只能由一个部门负责管理,如:产品质量管理按照《产品质量法》和国家质监总局5号令规定由国家质监总局管理、工程设计和施工安装资质管理按照《建筑法》和《建筑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由建设部负责;而与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的业务如通信、消防、安防等则分别由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消防局、公安部技防办等管理。同时管理的手段将从控制市场准入、行政审批转为制订技术标准、规范市场公正竞争。

这种管理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把建筑智能化系统作为统一的系统来实施,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促进建筑智能化系统各项业务的发展,如公安部在放弃对安防产品质量监督和工程管理的同时,将大力发展安防报警服务业。可以预见消防服务业、物业管理服务业、电信及其增值服务业等都也将得到长足发展,这也必将促进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发展。

3.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作用和服务模式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

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起初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作为建筑和机电设备的一部分,以满足对建筑及其机电设备管理的需要;后来建筑智能化系统用来全面提升建筑的形象和提高建筑的服务、管理及安全功能;最后建筑智能化系统已经成为一个营运系统,为建筑内的人们提供各种增值服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变革,这种认识会不断得到强化,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建筑智能化系统会成为一种基础设施,为生活和工作在建筑中的人们提供安防报警、消防报警、物业管理、远程抄表、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点播、信息查询、通讯交流等增值业务,成为一个具有投资价值服务系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需要对建筑智能化系统重新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投资、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建立起一套社会化服务体系,从而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降低智能化设施维护管理成本,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价值。

2.智能农业发展趋势 篇二

电视经历了平板化、高清化之后, 电视机的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电视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回顾电视上网的发展史, 2008年之前Sharp、Sony、Panasonic等厂商就推出了具有网络浏览功能的网络电视, 2008年, Yahoo开始提供Yahoo!Widget Engine, 并与Sony、Samsung、LG等厂商合推能够查询天气、股票、在线视频、图片与博客的网络电视。

2010年5月Google在旧金山举办的Google I/O大会上发布自带开放式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型Google TV产品。2010年7月Samsung率先推出了TV应用程序商店, 允许电视用户自行下载安装应用程序。网络电视的种种变化直接把电视带到了智能化阶段。

在Google和三星等业界领先厂商的带领下, 各路厂商积极跟进, 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智能电视产品。2011年被公认为智能电视元年, 据奥维咨询的统计, 2011年上半年国内具有智能概念的产品型号已达124款, 上半年累计销量为55.9万台, 市场渗透率达到7.5%。

智能电视的发展看似锐不可挡, 但截止到目前为止, 到底什么是智能电视, 业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一般说具有开放的操作系统、允许用户自行下载安装应用程序是其基本特征。目前操作系统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厂商自主开发的, 另一种是大部分厂商所采用的Google的Android系统, 而且有Android系统一家独大的趋势, 按照我们前面对智能电视的定义, 除了操作系统, 厂商能做的也就是应用程序这一块了。即在操作系统被选定之后, 未来的竞争将在应用服务上展开。厂商明白了这一点, 也就明白了努力方向。

智能电视可以由用户自行下载安装应用程序的模式源自苹果的i Phone App Store的成功。2008年7月, 在原有在线音乐销售渠道i Tunes基础上, 苹果公司正式发布App Store。允许软件开发者将开发出来的应用软件上传到App Store, 供i Phone手机用户免费或付费下载。截止到2011年年初既有超过30万种应用程序可供下载, 累计下载次数超过了50亿次。苹果在i Phone App Store上的成功, 在业界掀起了一轮应用软件商店建设风潮, 诺基亚、摩托罗拉、中国移动、Google、微软、联想无不趋之若鹜。这股风潮不仅限于智能手机, 三星在2010年7月正式推出的针对电视的应用程序商店, 主要分为视频、游戏、生活方式、体育、资讯和其他等六大类。2010年11月时, 其下载总量超过了100万大关, 到2011年1月总下载量突破200万。步三星后尘, TCL也在2011年3月启动基于Android系统的电视应用程序商店, 并同步发起全球智能应用软件开发大赛。国内其他厂商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发布了各种智能概念的产品和应用。

现实的问题是电视不同于手机, 什么样的应用适合智能电视?综合今年的CES、德国Ce BIT和台北Computex几大展览所揭示的趋势来看, 业界大厂普遍看好多屏互动和社交化应用的前景。

2 智能电视发展趋势

2.1 多屏互动

多屏互动或者说三屏互动, 即基于TV、PC、手机、平板等不同终端, 提供视频、信息等交互式业务。

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以及不同的智能化终端, 方便地实现资源共享一直是业界和消费者共同的梦想。从运营商角度来看, 随着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实施, 我国电信业和广电业将迎来全业务运营时代。全业务竞争要求运营商把三屏作为一盘棋或一个整体来看待。运营商单纯在一个屏上取得优势并不能确保在整体上取得绝对优势。从终端用户角度看, 一个用户往往同时享有电视、电脑、手机和平板等多种终端, 用户期望从各个终端都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获得相应的体验。对终端厂商而言, 通过三屏互动内容及应用平台的搭建、多种应用的嫁接, 不仅可以促进原有终端产品销售, 也将促进其盈利模式的转变——从单一产品提供商的戴尔模式向“终端+应用”的Apple模式转变。增值服务将成为三屏互动时代终端产品提供商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屏互动本质上是三网融合后的终端互动, 是不同的终端之间进行内容、信息之间的传送、加工的过程。三屏互动首先是两屏、三屏之间的互动, 其最终的发展趋势是将N屏互动, 任何能够连接到网络的终端, 如手机、电脑、电视机、游戏机、家用电器、监视屏等, 都有可能实现互动。

三屏中, 电脑屏是每一个人在学习、工作中最常用到的信息终端设备, 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信息量极其丰富, 可以为用户提供海量的信息、高效的处理能力。电脑可以说是用户定位在3尺距离内、提供高智能的信息体验的终端, 用户通过电脑获取信息的核心诉求在于门户型、综合的信息体验。电视屏则是每一个人在娱乐时最常用到的信息终端设备, 它的主要特点是遥控器操作简便、高画面质量的视听享受, 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视听节目。电视可以说是用户定位在10尺距离内、提供高质量的视听体验的终端, 用户通过电视获取信息的核心诉求在于高质量、与家人共享的娱乐体验。手机屏是每一个人进行通信、学习、娱乐的信息终端设备, 它的主要特点是个性化、屏幕聚焦时间短, 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娱乐内容。手机可以说是用户定位在1尺距离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体验的终端, 用户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核心诉求在于个性化、短时间、有趣、猎奇的信息娱乐体验[1]。

因为每个屏幕的特性不完全相同, 三屏融合不能是简单地允许某一屏可以播放另两屏的内容就可以了。未来无论如何发展, 三屏融合一定是每个屏在保持各自独立性的基础上, 在某些特定的应用场景与其他某个屏或某几个屏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就如图2所示, 图2中1、2、3代表的区域分别是电视、电脑和手机各自独立的业务区域, 4、5、6代表的区域是两屏之间融合互动的区域, 区域7代表的是三屏融合和互动的区域。

典型的三屏互动应用包括三屏同看、三屏本地资源共享、三屏交叉管控以及用户之间的资源分享、互动游戏、视频通信、精彩内容推荐等功能, 其主要特征是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共享和互通。

三屏同看是指用户只要一次性订阅可以通过不同的屏幕收看同样的内容, 使收看体验跨越空间和终端的限制。精彩节目在家里可以在电视上看、在外面可以在手机上看、在办公室可以在电脑上看。三屏同看还意味着“接着看”, 比如用户在家里通过电视收看某个直播的比赛, 中途临时有事要出去,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接着收看刚才的比赛, 做到精彩内容完全不错过。

三屏资源共享目前最常见的方式是PC或手机中的音乐、照片或视频等资源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电视上播放。这种方式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免去了通过移动硬盘拷贝的麻烦。三屏互动另一个比较热门的应用是交叉管控,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用手机或平板电脑控制电视的操作, 起到遥控器或键盘鼠标的功能。传统的遥控器已经难以适应电视复杂功能的操控要求, 手机或平板代替遥控器, 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成本的前提下, 给用户既经济又习惯的解决方式。

从实践来看, 对智能电视来说, 国内比较现实的互动应用可能还是手机或平板电脑与电视之间的双屏互动。目前已经有厂家推出了用Android手机控制电视的应用, 具体可以实现手机作为遥控器、键盘或鼠标来对电视进行操控, 以及可以将手机内存储的多媒体内容传送到电视上播放等功能。

2.2 社交化

智能电视的另一趋势是社交化。“社交电视”, 也即英文的“Social TV”, 简单说就是在观看电视时, 用户可以同时进行通信、互动或者其他的与电视内容相关的社交化行为。

社交电视并不是什么新概念, 最早可以见到社交化影子的产品原型是2001年由欧洲Aveiro大学设计的交互式电视系统“2Be ON”, 其初衷在于将互联网的通信服务与TV结合。该原型系统支持用户在观看电视的时候, 与好友进行即时消息、语音和视频通信, 以及节目推荐等。之后2004年Alcatel公司为IPTV开发的Amigo TV系统, 除了好友列表、视频通信等传统的通信服务之外, 还引入了比较丰富的社交应用, 并且有比较明显的“分享”的特征。例如用户可以查询与自己看同一频道的好友列表, 在不离开当前节目的情况下邀请在线好友进行文字/语音聊天, 查询好友状态和好友正在看的频道, 加入好友正在看的频道等。

随着WEB2.0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社交业务的盛行, 社交的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电视分享的定义也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电视开始借助已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 让用户获得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或与好友交流观看心得。这种体验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大家可以不在一个房间, 观看也可以不是同时, 交流也可以是多方面的, 从内容本身延伸到其他任何相关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 社交化电视不是一种新的电视形态, 而是一种新的分享型的电视体验, 它有助于拉近好友间的距离, 或者是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喜好的好友。

目前社交电视主要有三种业务呈现形式:

(1) 单屏PC体验:即互联网门户形式, 这是最普遍的社交电视形式之一;

(2) 单屏TV体验:即互联网电视终端形式, 这包括了机顶盒、互联网电视一体机;

(3) 双屏体验:一般是电视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结合的形式。

第一种形式实际上就是网络视频, 与电视没多大关系。第二种形式是电视厂商主导的方式, 即在电视机内置一些社交功能。比如三星2010年推出的内置了Twitter和Skype程序的电视, 2011年更是进一步推出内置了Twitter、Facebook、Google Talk与Skype应用程序的电视。索尼、LG、松下等厂商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国内厂商也没闲着, 也都在2011年推出了各种社交概念的电视产品, 比如微博电视。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 电视厂商开始陆续推出搭配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使用的社交化电视应用。从使用体验的角度来看, 这种双屏体验的方式, 也许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Nielsen的调查显示, 70%的平板电脑用户和68%的智能手机用户看电视的同时也使用平板电脑和手机, 而且用户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有30%是耗在看电视的过程中, 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有20%是耗在看电视过程中[2]!

这其实很好理解, 自PC互联网开始, 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集中, 以前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完几百页的书, 后来就只能在网络上阅读千来字的帖子和博客, 现在我们的注意力已经退化到只能看140字的微博。碎片化时代, 碎片化应用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即使看电视时也要不时地查看一下邮件或比赛比分或好友状态之类的信息。移动互联网应用不能被“移动”这个标签限制了思维, 大部分人每天在电视机前的时间多过上街时间, 所以移动互联网“签到”之类的应用场景, 不仅在街边的星巴克和麦当劳, 更在电视机里面的超级女声和非诚勿扰!

目前社交化最热门的应用之一是电视签到 (check-in) , 这是随着位置信息服务 (LBS) 的兴起而慢慢被人接受的概念。在后期出现的社交电视应用, 几乎都提出了“电视签到”的概念, 并且也采用了与LBS同样的成就系统 (即通过虚拟徽章来吸引用户使用) 。电视签到能让用户发表对看过或希望看的电影评论, 并分享给他的好友, 同时也能帮助内容提供商更为准确的了解用户对于内容的评价, 并作为调查收视率的依据。最近, 广告商也看上了电视签到。例如百事公司近日宣布与初创的社交电视应用Into Now合作, 用户在自己的i Phone上“签到”百事公司的一个广告, 就可以免费获得百事公司提供的汽水。

社交电视是目前最热门的应用之一, 国内外许多厂商都推出了社交概念的应用。Fanwave.TV (疯电视) , 是台湾一家叫创新奇想的公司推出的一个专注于社交化的电视应用, 在台湾非常受欢迎。Fanwave.TV除了提供电视节目表之外, 还提供包括“即时互动聊天室”、“签到”电视节目、“追踪”好友动态、“赞”或“嘘”、粉丝间泼水的功能。每位粉丝的发言或活动, 都会增加积分, 有机会获得徽章或成为某节目的“粉丝教主”。此外, Fanwave.TV也充分和Facebook整合, 使用者不但可以通过原有的Facebook帐号登录App, 邀请Facebook好友加入, 也可以将电视生活的动态, 同步回Facebook的个人涂鸦墙, 让好友知道自己正在看的节目、聊的话题, 让好友也有机会加入一起互动!同时Fanwave.TV也通过社区的回馈, 推荐现在播映的热门节目, 本周最热门的节目, 以及即将播出所期待的节目。让爱看电视的粉丝, 也能够知道什么是社区现在最热门、最有话题性的好节目!

3 智能时代的用户价值

3.1 多屏衍生价值

多屏互动或者说不同媒体之间的业务融合实际上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对用户来说, 多屏互动是一种新的服务、新的媒体和与其他用户之间新的交互方式。用户越来越期望能够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可以随心所欲地欣赏音视频内容, 特别是年轻人, 这种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最近爱立信消费者实验室一项对于多屏媒体消费行为的研究 (2010) 发现, 尽管消费者超过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花在了收看视频节目上, 但看视频的时间少于一半 (43%) 是用在看电视上的, 也就是说已经有超过50%的视频观看是在PC、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其它设备上完成的[3]。

多屏互动至少可以给用户带来以下好处:

(1) 在任何终端随时随地访问视频内容;

(2) 通过PC、手机或平板能够更方便地发现想要的内容, 并推送到包括电视在内的终端;

(3) 相关性内容推荐 (根据个人偏好和收看历史推荐相关性内容) ;

(4) 不同终端屏幕之间无缝衔接 (比如接着看功能) 。

移动性、选择性和便利性是多屏互动服务的优势所在。用户可以获得完全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视频内容的消费不再依赖某个终端屏幕, 也不用局限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或地点———换句话说, 你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 喜欢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 喜欢在哪里看就在那里看。并且不用担心中断, 因为你在家里没看完可以用手机在车上“接着看”, 到了办公室还可以在PC上继续看。

3.2 电视社交化——人性的回归

人是群居动物, 根本离不开社交。二、三十年前电视刚开始进入人们生活的时代, 左邻右舍几十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 那样的场景其实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很多剧情也只有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有共鸣, 旁边的观众笑, 你也不自觉地跟着笑出来, 旁边的观众哭, 你也会受到感染。这种感觉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 是你独自靠在沙发上看电视体会不到的。现在社交电视的出现, 有机会通过网络营造过去看电视的感觉, 让观众好像回到了以前四合院时代和家人、邻居、朋友一同观看节目的情景。看电视不应该是孤单一个人的事情, 连上网络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好友一起边看边聊, 才更有乐趣。

随着TV或视频内容极大地丰富,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 即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所耗费的时间, 往往比看节目本身的时间还要多。现在电视的社交化发展, 大家借助社交功能很容易就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另一方面, 社交化电视重要的更为根本的变化, 是电视有机会回归原先的主流社交媒介。近几年网络社交的盛行, 让原来的主流媒体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现在, 电视借助社交网络, 又可以获得大家共同观看一个电视节目, 并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彼此看法的一种社交化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大家可以不在一个房间, 观看也可以不是在同时, 交流也可以是多方面的, 从TV内容本身延伸到其他任何相关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 社交化电视不是一种新的电视形态, 而是一种新的分享型的电视体验, 它有助于拉近好友间的距离, 或者是找到与自己有相同内容喜好的好友。

总之, 智能电视的多屏互动和社交化趋势, 让电视终端从过去单纯的视频终端朝着承载更多交际功能的互动终端延伸, 极大地提升了电视的价值内涵。

4 智能电视面临的挑战

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 智能电视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除了老生常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 无论是多屏互动还是社交化电视业务的发展都将面临内容、服务、安全、商业模式以及使用体验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这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来自操作体验的挑战。智能电视, 多屏互动也好、社交互动也好, 功能变复杂了之后, 操作就变得困难了。目前智能电视产品一般还是通过遥控器来操作, 相信习惯了键盘鼠标的用户是无法忍受遥控器的体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电视是一种“后仰”式的体验, 并且是很休闲的一种状态, 而手机或是平板电脑, 相对来说是一种“前倾”式的体验, 需要用户相对集中精力操作, 两种操作体验差别很大。即使是搭配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智能电视操作体验也面临“抬头看电视, 低头看键盘”的局限。复杂的操作一般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所以这个市场也许只是针对年轻人的市场。

任何一个新产品都会面临的挑战, 就是如何开发合理的商业模式, 智能电视也不例外。苹果开创的硬件+软件的模式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智能电视目前基本上走的就是模仿苹果的道路。然而电视不是手机, 两者的使用场景和屏幕特性不完全一样, 照搬的模式能否成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智能电视的产业链很复杂, 市场的培育需要芯片、操作系统、内容和服务、终端、平台等多个厂商的配合。同时智能电视作为一个以内容服务为主的设备, 内容本身、版权及安全性等问题还面临政府的监管。这其中各个环节的利益博弈和磨合都将是长期和艰苦的过程。

社交化应用的另外一个挑战, 是如何协调社交网络的“个人属性”与电视的“家庭属性”之间的矛盾。个人属性是有私密性的, 用户往往不一定愿意与人分享, 即使是自己的家人。

5 结束语

智能电视是目前电视产业最热门的话题, 但到底哪些应用能够脱颖而出现在还言之过早。多屏互动、社交电视都只是比较被看好的方向, 具体的发展还将经受政策、技术标准、产业链建设、用户接受度等诸多因素的考验。

社交电视将是多屏 (双屏) 的体验, 其实也是一种多屏互动的应用。其重点在于互动与交流, 这种通过互联网与移动网传递的信息, 将以“打字”为主, 所以这个市场将是面向年轻人的市场。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流行, 大大推动了社交电视的发展速度, 越来越多的品牌或内容商, 开始推出自己的Social TV产品, 所以市场尽管刚起步就已陷入了激烈竞争。当人人都去争当淘金者的时候, 我们应该加入淘金者行列还是为淘金者提供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晓宇.三网融合下的三屏互动业务[M].通信技术与标准, 2011.1, 32

[2]Q1 2011 Mobile Connected Device Report (Nielsen) .http://blog.nielsen.com/nielsenwire/online_mobile/in-the-u-s-tab-lets-are-tv-buddies-while-ereaders-make-great-bedfellows/.

3.浅析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三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1-61-2

0 引言

智能建筑以建筑物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现对各建筑设备智能监控的同时,也应对用户的信息服务和对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优化组合,使建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的人居环境。

1 我国智能建筑的市场前景

智能建筑将高新科技和现代建筑技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众多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2013-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达到了861亿元,并且还呈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虽然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延伸,在可以预见的几年里智能建筑市场的潜力依然巨大。

纵观世界,欧美国家建筑智能化程度最高。在2012年,美国新建建筑智能化比例达到了70%,日本达到了60%,而我国却只有26%,我国智能建筑市场仍然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的推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期。按照“十二五”国内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30%的比例计算,该比例提高将近一倍。智能建筑在未来几年增速将维持在25%左右,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

2 智能建筑的组成及控制方法

各国的智能建筑都是在摸索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对智能建筑的理解有所差异,但普遍认为智能建筑应该是一个5A工程,即通信自动化(CA)、楼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消防自动化(FA)和保安自动化(SA),简称5A。其中包括的系统有: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楼宇设备自控系统,通讯系统,可视会议系统,保安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车库管理系统,卫星及共用电视系统,广播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会议系统,视频点播系统,智能化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计算机机房,智能灯光、音响控制系统,一卡通系统。

智能控制就是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扩展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常用的理论主要有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常用的技术主要有自组织控制、自适应控制和自学习控制等。

3 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

以往的高层建筑控制设备都非常多,各系统的控制也相互独立,增加了操作和控制的难度,比如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变配电系统、空调系统、保安系统和停车场系统等各种系统同时共存与建筑中,依靠中央临近室很难操作和管理这些繁多的系统。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以及信号传输技术的发展,可以实现将各设备的运行状态显示于中央监控室,能够较容易地将各系统的操作和管理置于中央控制室,大量的信息资源得以共享,在提高智能建筑管理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系统设备数量及场地使用面积。

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时刻,智能建筑也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这将是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施工、监察和管理技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阶段。2012年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中强调,要以节能减排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国智能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要体现出实用性、环保性和可持续升级发展等特点。与其他国家的智能建筑相比,我国则更注重智能建筑的节能减排,追求的是低碳高效的智能建筑。我国建筑智能化的推进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如火如荼,但目前还处于混乱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各方配合不默契;②系统集成商的水平较低;③缺乏创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各项科学技术如现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卫星通信技术等的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将会作为现代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赋予传统建筑新内涵的同时,不断吸收和使用新技术,实现功能和技术上的新突破。

4 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建筑智能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发展和变化,在今后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建筑智能化必将融入智慧城市中,成为“和谐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涌现,建筑智能化如何更好地融入智慧城市中,将是智能建筑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建筑智能化应从智能建筑体系架构确定、设计理念创新、规范和标准完善、集成融合平台建设、B/S访问模式确立、嵌入式控制系统架构以及云计算机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考虑,使得智能建筑更好地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

根据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节能减排是智能建筑必须考虑的因素,而提高能量效率又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所以不管是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还是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都应将能量效率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当然,智能建筑的建设也不例外,业主建设高度智能化、高度舒适性的智能建筑,同时也能大幅降低能源的消耗,其目的就是要降低建筑的运行成本。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特点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运行成本低且能可持续建筑设计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并利用可再生资源;②节能减排;③场地影响最小化;④智能化等。

健康、舒适、方便的人居环境是建筑节能的基础和目标,同时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因此,未来的智能节能型建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通风散热顺畅;②冬暖夏凉;③光

照充裕:室内以自然采光为主,人工照明辅助相结合,满足

日常需要;④智能控制:通风、采暖、照明、家电和空调等

都采用自动控制,既可按预定程序集中控制,也可实现局部手动调节,既满足不同场合下人们的需要,也可实现节能减排。

智能建筑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建筑相关行业,使得相关行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智能建筑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建筑设备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相应的控制系统与建筑设备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为智能建筑功能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持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行业产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反之也推动了建筑智能化的快速发展。

总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智能建筑是建立在建筑设计、环境科学、行为科学、社会工程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学和人类工程学等众多学科之上的综合应用。智能建筑已成为后现代建筑的标志,在国家持续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智能建筑应该做好准备迎接更大的发展机遇期。

参 考 文 献

[1] 梁华,梁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安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8.

[2] 魏立明.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J].化学工业承包商,2011.7.

[3] 张国强.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4] 安建民.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5] 杜文更.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企业绿色化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4.智能控制工程研究的发展趋势论文 篇四

一、智能控制工程的研究现状

1.1机器人智能控制研究

机器人是智能控制应用的重要领域之.,智能控制技术已经在机器人研究的各个方面得到应用。在智能控制技术中,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以及专家系统的技术在机器人环境监测和控制以及规划、机器人定位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成熟,并且在实际应用系统中得到了验证。机器人视觉处理与传感器信息融合也利用智能控制技术。机器人动力学广泛地采用神经网络,进行控制器的设计。

1.2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工业制造业涉及很多复杂的行为和操作。在先进的制造系统中,要根据不精确和不完备的数据来解决很难预测或无法预测的状况,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通常是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在用神经网络与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动态环境的建模,采用传感器的融合技术预处理和综合各种信息。

1.3智能控制在电力电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与电能有关的很多领域都应用电力电子学,电力系统中的各种电机电器设备的设计与生产、运行以及控制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智能控制技术引入电气i量备,对于电气i量备的故障诊断、设备控制与优化设计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可以采用遗传算法,这样可以缩短计算的时间,降低成本,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采用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专家系统的智能控制技术用于电气设备的故障诊断,并且现在对于集成这三种技术的实验研究也取得重大发展。其中,在电流控制脉冲宽度调制P(WM)中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也是被关注的研究热点。

1.4智能控制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主要包括局部级与全局级两个方面。局部级智能控制是指智能控制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某一个单元部分的控制器设计;全局级智能控制是指智能控制用于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局部级智能控制研究主要是对PID控制器设计。全局级智能控制应用研究已经非常广泛。

1.5广义控制领域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的议理解是不利用人工的而作用自动控制或操作控制对象的过程,当然也可以是具体的机械设备与抽象的时刻变化着的信息对象。对这种对象进行控制,需要利用符号的信息知识进行建模和表达,并即量计智能算法的程序用于自动决策和推理。议领域智能控制的应用研究正处于探索研究与发展的阶段。

二、智能控制工程的发展对策

2.1发展智能控制工程的理论指导

智能控制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理论思路和框架,但是仍然没有发展成熟。智能控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会导致工程研究的盲目性。智能控制应用研究主要是智能控制分支技术的应用,控制方法在工程的应用研究中没有系统的指导缺乏标准性的评价标准,导致智能控制技术的优越性很难得到体现。因此,要加强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工作。

2.2进一步明确智能控制的研究目标

首先,要发展新的控制方法,采用混合模型或是非完全的模型;其次,利用了解较少或是不正确的系统模型,在控制系统口乍过程中进行在线改进,使其知之渐多并逐步完善;再次,采用本质上断续系统与离散事件驱动动态系统;最后,要采用混沌和进化等新技术,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进一步发展与开发。因此,为完成这些研究目标,智能控制的信息处理理论和智能控制思想将会深入到建模的过程中,不断改变和改进模型,使模型不仅要包含解析的数值,还要有定性分析的符号。

2.3智能控制的设计要遵循简单的原则

在智能控制的应用领域中,应该坚持从简单的系统进入,然后逐渐地过渡到复杂的系统。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不断优化复杂的控制策略,以得到简单的控制器。智能控制的发展应用主要是为了满足控制系统复杂化的要求,设计智能控制器要坚持简单的原则,在某个控制的目标下,要选择简单的方法进行问题解决,这样可以节省成本,减小维护与使用的难度。智能控制应用目标是i量计性价比高、操作简单的控制系统。

2.4促进技术创新为智能控制工程发展创造条件

5.智能农业发展趋势 篇五

摘要: 在“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 时代 ”,我们来谈谈“住宅智能化”以及住宅智能化当前 问题 和住宅智能化 发展 趋势。

关键词: 住宅 智能化 网络 信息 在“信息技术、信息化、信息时代”,甚至土洋结合的“ IT 技术”这些 时尚 词语充斥于各种媒体上的今天,人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试图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和“信息”这两个字联系到一起,这应该说也是时代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而对于现在的房地产行业来说,信息、宽带、智能化也正是最为火热的卖点,是房地产商们热衷于炒作和经营的重点,甚至有的房地产商宣称说住宅的智能化就和家中的水龙头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那么,住宅智能化果真与信息化一样,是房地产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吗? 住宅智能化的含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住宅智能化”。在这个概念里,“智能化”应该是定位在广泛意义上的,它包含了信息的方便、快捷、自由获取,信息自动分类与存储,全新的多媒体传递方式,家居的自动化控制以及住宅的安全防范功能等多个层

面上。比如:在住宅厨房中安装煤气泄露探测器检测室内的煤气泄露状况;在窗口安装感应窗帘根据时间和阳光的强弱自动开闭;在住宅门口安装影象或声音识别装臵自动识别主人,完成开门等等。而不是象现在众多的产品生产商、系统集成商、房地产开发商们不遗余力、大张旗鼓宣传的安防系统、宽带入户、背景 音乐 等等那些简单意义上的所谓“智能化”。简而言之,住宅智能化就是为信息时代的家居生活提供便利而快捷的各种开放信息,在家务劳动中节约人力劳动和能源,拓展家庭娱乐 内容 和空间,使得生活更方便、更安全,其最终的目的是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加安全、舒适、方便,更加富于人性化特点。住宅智能化当前问题 由于住宅智能化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因此 应用 的各种新技术也非常多。目前 虽然大家都在提住宅智能化,但还是仅仅局限于住宅控制自动化、住宅安全防范、信息家电、宽带入户等几个层面上,人们还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智能化所带来的好处。其实,从未来的发展和实际的使用考虑,住宅智能化是不能脱离了建筑环境、家庭装修、居住环境以及居住使用人这些因素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以人为核心,结合现有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家电技术,为信息时代的家居生活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市场调查显示:当前人们在购房时最关注的 5 个问题是:房价、位臵、物业管理、户型和环境,在行业内被大张旗鼓炒作的

智能化概念根本不是关注的重点。之所以如此,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目前行业内的物业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处在比较低层次的阶段,智能化物业管理的概念和作用还没有被充分理解、认识、消化以至付诸具体实践。而住宅智能化功能的完美实现是绝对不能脱离物业管理独立存在的,由此导致的最直观结果就是住宅智能化无法切切实实地为购房者带来各种看得见的利益。当然形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国内的 经济 发展水平和人们普遍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比较高的层次,仍然停留在解决大多数人居住空间的阶段,还没有把如何提高居住的环境和住宅的品质当作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国内住宅智能化的技术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各个厂家、各种技术、各种标准各自为政,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技术解决标准,更谈不上从集成的角度来整体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了。同时目前住宅智能化的功能也比较单一,除了接收信息、简单的家电控制和安全防范,就没有什么真正成熟、实用的功能了。很多家电本身的智能功能根本没有融入到住宅智能化中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住宅智能化是一个跨行业,多专业协调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行业的厂家、公司和有关服务、管理等职能部门协作完成,而不是象现在这样各厂家、公司各自为战,互不相关,有关管理、服务措施严重滞后,难以规范,从而造成住宅智能化目前这种遍地开花,不见结果的尴尬局面。住宅智能化 发展 趋势

虽然住宅智能化建设 目前 存在着上述种种 问题 和矛盾,但有一点是无庸臵疑,不可否认的:随着 计算 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 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自己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全、便利,获取内外部信息的方便、灵活、快速,这些需求正为住宅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 历史 性的发展机会。因此可以预见:未来的住宅智能化建设是大有可为的。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住宅智能化技术将有如下发展趋势:

1、Internet 网络的家庭化。这种趋势正在被许多事实验证: 2001 年被发展商、ISP 们炒得沸沸扬扬、如火如荼的小区宽带网建设实质上就是把以前的办公局域网、校园网技术引入到小区内,进而引入住户家庭。另外,互联网站和网页的 内容 也将逐渐趋向于个性化和专业化,出现专门针对家庭生活,以及家庭中个性对象(如主妇、老人、孩子等)的专业网站和网页内容,如:专业的物业管理、商务服务、生活服务、教育 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等等。

2、信息家电的普及。随着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器会越来越趋向于信息化、集成化。家用电器厂商们通过将功能不断强大的微电脑芯片植入产品来提高家用电器的自动化水平,完善功能。而且随着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技术发展和 应用平台标准化,信息家电的产品种类会越来越多,功能会越来越强大,集成度会越来越高。将来的家用

电脑将不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处理和存储设备,它可能会集数字电视、音响、可视电话等功能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信息终端设备,互动电视、VOD 点播、上网冲浪等都将成为基本功能。目前很多公司已经把信息家电列为下一步的重点发展计划,比如微软(Microsoft)的“.net ”计划,联想(Legend)的“.home ”计划,目的就是要将传统的信息技术产业向信息家电行业转变,因为这里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

3、家庭网络和住宅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技术应用。家庭综合网络的出现是住宅智能和信息产品不断完善和投入实际应用的必然结果。因为所有智能产品功能的实现都有赖于信息的传递,传输介质必不可少,而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各种技术和协议互不兼容,致使住宅内的布线网络纷繁杂乱,不仅增加了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且增加了管理和维修的难度。统一协议、统一介质的家庭综合网络会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是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统一的网络必然要求统一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实现功能完善、可操作性好、利用价值高的住宅智能化控制,相信随着信息家电的普及和家庭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住宅自动化控制系统将越来越成熟。

4、智能化、网络化的物业管理。未来的智能小区和住宅,借助众多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充分应用,将使物业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同时大大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让物业

公司和住户都从中受益。比如:通过智能系统的应用,小区和住宅的安全保卫能力得到提高,小区设备设施的管理更加有效,小区住户综合与信息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等等。同时,住宅和小区的智能化应用以及物业公司众多业务的智能化管理使许多管理数据和服务内容实现了信息化,为物业的网络化管理创造了方便条件,使物业的远程、异地、集中管理成为可能,从而使高素质、高水平的物业公司能够扩大服务规模,增加服务手段,使之有条件为住户提供更高质量、更多内容的服务和管理。参考 文献 : 《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实施》 程大章 同济大学出版社 《智能建筑技术与思考》温伯银 出自《建筑电气》

6.智能农业发展趋势 篇六

1.1 高品质、高效率。

把智能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工程中,不但能使机械工程的生产能耗降低,而且可以使机械加工的生产链得到延伸,不但能使产品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而且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1.2 四流交汇、四维集成。

智能化机械工程的基本特征就是把人、机、硬件、软件相互进行交流与集成。这种四流交汇和四维集成的实现使得智能化机械工程的高效性与智能化得到了很好的实现。这对未来机械工程的发展作用重大。

1.3 节能与环保。

节能环保必将是未来机械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利用传统机械工程技术进行相关的加工生产作业时,污染现象相当严重,并且一旦污染后很难有效的进行治理。

而节能环保是智能化机械工程的另一重要特点,如果使机械工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样必然能够很好避免以牺牲环境作为机械工程发展代价现象的发生。

2 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

2.1 网络化与信息化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要想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必须要以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作为基础。通过对自身管理体系的不断改革实现机械工程发展的信息化是机械工程相关企业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应用智能化技术改善机械工程的内、外部管理环境,使机械工程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就目前的企业发展状况而言,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应用EPR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和M RPII(制造资源计划),这些系统的广泛应用,都可以加快机械工程朝着智能化发展的速度。

2.2 集成化与自动控制化发展趋势。

随着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不断深入,集成化与自动控制化在智能化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比如说在机械工程的换挡系统中,人们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单机集成与智能控制的自动化换挡系统。

液压式换挡系统与电液式换挡系统是机械工程自动化换挡系统的两个主要的分类,在机械工程中应用上述两种系统后,不仅可以使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得到改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减轻机械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节省人力资源。

随着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机械工作中用到的监控技术、检测技术、远程诊断技术以及相关的维护技术也在一步步的朝着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机械工程在网络机群方面的发展,也体系了机械工程集成化、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具体体现便是机械工程网络机群技术的发展。实施机械工程的网络机群管理可以使一些多机种、高性能的机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使各类机械的协同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2.3 产品智能化与人工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机械工程本身智能化的不断实现,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也成为了机械工程中相关产品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化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机械工作领域的应用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索尼公司研发的智能化娱乐机器狗投向市场后,销量特别好,普遍的消费者都喜欢,这也给索尼公司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

能够模拟人类大脑进行分析和控制是机械工程领域智能化产品的主要特点,共同控制以及定时控制在这些智能化的机械产品中往往都能够实现,在这些智能产品中安装一些现代化的传感器,不但可以对外界信号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而且还能够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及时的检测和预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机械产品的寿命,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机械产品的效能,使得机械产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也开始朝着智能化、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就决定了未来智能化机械产品的市场前景必将非常广阔。

3 总结。

总之,机械工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智能化机械工程的出现将机械工程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纪元。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包括网络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与产品智能化等,只有把握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才能够丰富机械工程领域的内涵,并由此加快机械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耀。机械加工工艺设计[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2] 高文龙。现代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 马志平。机械自动化的未来与现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浅谈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篇七

一、智能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智能建筑已经被大众熟知, 但我国至今并未具备完善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工艺, 导致此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三种:第一, 我国虽然在很早前即提出了要发展智能建筑, 但该方面却并未在相关领域得到重视, 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以借鉴国外理论为主, 缺乏自己的特色, 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实际指导性不强。第二, 我国在智能建筑方面缺乏成熟系统及成品, 如今能够被应用到智能建筑中的国产产品很少, 大多均为国外成品。第三, 智能建筑具有高度的专业性, 我国却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 导致了智能建筑发展的滞后[1]。

二、智能建筑发展趋势

(一) 发展速度会加快

我国已经意识到智能建筑的优势和重要性, 在不断增加研究力度。近几年来我国投身于该方面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多, 很多学校也在积极开办与智能建筑相关的课程, 甚至有些院校已经设立了智能建筑专业。

智能建筑是一个综合性产业, 除了土建之外, 还需要电子、自动化以及计算机等配套技术的支持, 这使得这些领域的人才拥有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预见, 我国会拥有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进入该领域, 人才的优化以及先进技术的引进势必会推动智能建筑的飞速发展[2,3]。

(二) 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智能建筑并不是单独的个体, 其中包括着众多智能设备, 如制冷机组、电梯、智能照明设备等。智能建筑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会使其配套设备需求激增, 这就为相关产业拓展了发展空间。相关产业的产品若要能够满足智能建筑的要求, 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更新, 如此一来即形成了协同发展的形势。

简单而言, 智能建筑若要得到充分的发展, 需要大量应用智能设备, 而相关企业为了能够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势必会加强对该方面的研究, 也就能够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规模。

(三) 医疗机构的智能建筑应用

今后的医院建设势必也会朝着智能建筑的方向发展。目前, 很多医院已在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病人进行远程诊断, 若就医的病人出现数据库中没有的病情, 就可以利用远程功能来邀请更多专家进行会诊, 而数据库中存储的多项数据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移植资源信息, 这对医疗事业的发展进步而言十分重要[4,5]。

医院的智能建筑设计就要体现出这样的趋势, 实现这样的应用。从我国目前医院的数量和规模上看, 这一前景十分广阔, 包括新建医院以及存量医院的智能改造两个方面。

(四) 学校的智能建筑应用

如今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中, 教育事业要能够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在创建智能学校方面就必须加快步伐。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已经初具规模, 如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 已经构成了网络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能学校目标之一是互联网教学, 学生不仅可以在学校通过教师学习, 也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学习相关知识。但在智能学校建设方面, 存在标准不统一, 部分教师观念不够与时俱进, 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 因此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 国家也应尽快推进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实施[6]。

(五) 智能化公寓方面的建设

信息化、智能化公寓是民用住宅的一大趋势, 目前在一线城市已经有了很好的普及, 在二、三线城市还并未铺开。

智能公寓是指在住宅中安装信息设备, 使人们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实时观察、控制和管理居住空间。通过实现智能化公寓, 将使居家生活更为安全、便捷和舒适。

结束语:综上所述, 研究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关系到我国建筑行业及其配套产业的整体发展。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必将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流, 但当前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导致智能建筑的发展较为缓慢。可喜的是我国近年来已经在不断增加资金、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支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能建筑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燚.浅谈走向感知的智能建筑——智能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J].智能建筑, 2015, (11) 02:40-42.

[2]马素玲.加强工程质量检测, 确保行业健康发展——《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智能建筑, 2015, (01) 06:4.

[3]贺淼淼, 胡长兴, 杭的强, 宣永梅, 陈光明.智能建筑中空调系统建模研究及发展趋势[J].建筑节能, 2016, (05) 02:72-76+124.

[4]肖朝晖, 赵冲.智能化助推绿色建筑发展——专访湖南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电气) 孟焕平[J].大众用电, 2014, (05) 11:19-20.

[5]王波.从重庆市地方标准编制工作的历程看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J].智能建筑, 2009, (102) 2:22-24.

8.智能农业发展趋势 篇八

关键词:教育教学;智能录播系统;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2-0046-03

“智能录播系统”的出现是传统课堂教学录像方式革命性的变革,彻底解决了人工拍摄的复杂性和对课堂教学的干扰问题,同时,“智能录播系统”能够很好地整合电子白板、计算机屏幕、影碟机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课件清晰完整地展示,这是传统课堂录像方式达不到的;并且随着网络的普及,“智能录播系统”能够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网络直播,拓宽了课堂的范围,提高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课堂教学录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众多厂家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会,纷纷加强“智能录播系统”的研究,改进技术,改善性能,因此,国家精品课程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智能录播系统”的发展。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智能录播系统”功能不断完善,性能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逐步看到了“智能录播系统”所蕴含的价值,纷纷准备上马“智能录播系统”项目。但“智能录播系统”不同于普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系统比较复杂,并且标准并不统一,各个厂家都按照自己的标准生产产品,这就给设备的选购带来了困难。笔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智能录播”技术的发展,也去多家厂商实地考察,对于“智能录播系统”的选购有一定的经验。下面,笔者将从“智能录播系统”关键技术的角度切入,通过分析比较组成“智能录播系统”的各项关键技术,从而厘清“智能录播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智能录播系统”的发展趋势。

一、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之一:智能摄像机技术

“智能录播系统”能够根据需要对被拍摄的对象实施跟踪拍摄,根据需要能够对拍摄对象进行放大和缩小,这就必须配备智能摄像机。在“智能录播系统”中使用的摄像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通信和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精密智能化摄像机。智能摄像机能够根据预先编制的规则上下左右转动,用来追踪移动目标;通过调整焦距来改变视角大小或目标图像的大小;自动聚焦和变焦时,摄像机镜头以景物画面为中心自动对焦,保持清晰图像;具备自动巡航功能,可通过预先设置巡航预置点,将某些预置点按要求的顺序编排到自动巡航队列中,只需一个命令就可让摄像机自动地按设定的预置点顺序以规定的时间间隔往复不停地运动。

关键技术之二:师生定位拍摄技术

“智能录播系统”系统必须做到师生的准确定位拍摄。当教师在活动时,摄像机画面应定位到教师身上;当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时,摄像机应定位到教师的板书上;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摄像机应准确定位到学生的画面上,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展现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结构,拍摄的课堂教学才具有意义。目前,师生定位技术有很多种,典型的有红外定位、超声波定位、有线定位等,最新发展的是图像定位技术,下面对各种定位技术及其优缺点作简单介绍。

(1)红外定位

教师身上携带一个红外发射装置(一般情况下安装在领夹式无线话筒里),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教师的跟踪,教师无论走到哪里,红外接收装置都可以根据收到的红外信号,实现对教师位置的准确定位。对于学生的定位,也可以采用红外定位。学生可以按下自己课桌上的红外发射装置(可以与学生话筒结合,学生按下话筒的开关说明学生准备讲话,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的定位),红外发射器发出的红外信号被红外接收器接收,就可实现对学生的定位。实现对拍摄对象的准确定位后,就可驱动摄像机运转到这个预置位,从而达到拍摄教师或学生特写镜头的目的。

(2)超声波无线定位

跟红外定位技术类似,超声波定位技术也是通过发射装置发射超声波,由接收装置接收超声波信号,实现对拍摄对象的准确定位。

(3)有线定位

在学生桌子位置固定的情况下,对于学生的定位也可用有线的方式实现定位。但是,由于是有线,学生桌子必须固定,不能移动,这样就缺少了一些灵活性。

(4)图像定位技术

图像定位技术是最新发展的一种技术,它克服了红外和超声波容易受到干扰等问题。并且,教师不需要携带任何无线发射装置,学生座位上也不需要安装任何发射装置,就能实现对拍摄对象的定位。图像定位技术依靠定位摄像机实现对拍摄对象的定位,下面以学生的定位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坐在座位上和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两者的高度是不同的,图像定位技术就是根据学生在画面中的高度来判定学生是否将要回答问题。当定位摄像机捕捉到某一学生超过预先设定的高度时,就判定该学生将要回答问题,就把拍摄摄像机对准该学生,实现准确的追踪拍摄。如果定位摄像机同时捕捉到好几位学生同时站起来,那么就给一个全景,把全部学生都包含进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图像定位技术是根据高度来定位,对于阶梯教室的地面特殊性,很难设定一条固定的触发高度线,所以图像定位系统就不适用。

关键技术之三:智能导播技术

“智能录播系统”工作时,需要采集很多画面,有教师的画面,有学生的画面,还有电脑屏幕画面。这么多画面,到底应该怎样选择呢?传统拍摄的方法是有一名切换人员,由他决定某一时刻采用什么画面。在“智能录播系统”中,则由智能导播系统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策略进行自动切换。老师活动时就跟踪老师,当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镜头就切换到板书上;当老师操作电脑时,智能导播系统感应到计算机的操作就马上切换到计算机画面,一段时间后,当没有感应到计算机操作,就说明教师没有在使用计算机,就把画面切换到教师身上;当学生发言时,镜头就及时的切换到学生身上,实现自动的、准确的画面切换。智能导播技术是“智能录播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实现了由机器完全代替人工进行操作,实现了“智能”切换和录制。

关键技术之四:数据压缩和传输技术

“智能录播系统”采集的原始视音频数据量很大,特别当图像还是高清信号时更是如此。而“智能录播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要实现网络同步直播,边拍摄画面、边压缩信号,同时把数据信号向网络直播。这就要求数据量变小,才有可能实现网络直播,直播信号才能流畅。因此,数据压缩技术非常关键,好的压缩技术能够使压缩比最大,而保持画面质量最佳。以高清视频压缩标准为例,当今有三种主要的压缩标准:MPEG-2、WMV-HD、H.264。MPEG-2由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运动图像专家组制订,相对于其它两种编码,它的压缩率不高,生成的文件比较大,但它压缩时对于系统资源的消耗是最小的。WMV-HD是微软支持的格式,相对于MPEG-2,WMV-HD的压缩比更高。H.264由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ITU-T)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ISO/IEC)共同发布,是视频压缩的最新国际标准,压缩比很高;在保证画面质量的情况下,它可以把文件大小控制在MPEG-2格式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在智能录播系统中,多数采用微软的WMV标准进行压缩。

数据传输技术是另一种关键技术,直播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由传输技术决定。传统的网络技术是用户直接和服务器进行连接来使用服务器提供的各种信息和服务,这种技术的局限性是,当用户数量的增加超过了服务器可以承受的极限后,效果会变得很差甚至中断。而基于P2P传输技术则可以大大提高传输的效率。基于P2P的应用层组播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每个用户都可以直接和其他用户进行连接,只有少量用户连接到中心服务器,从而突破了服务器和带宽的瓶颈,使用的用户越多,网络互联的效果越好。同时,由P2P构建的应用层组播网络,不同于传统的IP组播,并且P2P对路由器等设备没有特殊的要求,因此,适用范围很广。

以上论述了组成“智能录播系统”的四大关键技术,应该说“智能录播系统”发展到现今的地步,基本的功能都能够实现,只不过各种产品之间实现功能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产品的细致程度有所差别,例如,有些产品摄像机镜头在跟踪拍摄时,镜头的移动比较平稳,观众看了比较自然,而有些产品,镜头的移动就不够平稳,比较突然、晃眼,使人感觉不是那么舒服。目前,“智能录播系统”在实现了这些基本的功能后,为了顺应需求的不断提高,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下面就对主要的发展趋势作简单介绍。

二、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之一:自动和手动灵活结合

“智能录播系统”是为了克服传统课堂录像方式低效率的缺点而出现的,做到了“全自动”课堂录像,完全不需要人为的干预。但现实情况是,在有些情况下,适当的人工干预可能效果更好。因此,如今有些“智能录播系统”又允许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例如,人工控制摄像机镜头的移动和缩放,人工控制镜头的切换等;有些产品,还把每路视音频信号都保存下来,允许事后重新进行加工,重新剪辑与合成,大大提高了拍摄的灵活性。

发展趋势之二:重视交流与互动

以往通过“智能录播系统”进行网络直播时,客户端用户只能单向的接收信号,而不能反馈信号,不能做到现场与网络的交互,这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缺点。例如教师通过“智能录播系统”为网络上的学生进行授课,教师就不能得到学生的信息反馈。而信息反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学生的反馈,才能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目前,有些产品已经加入了简单的文字反馈功能,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反馈功能会越来越强大。

发展趋势之三:课件点播人性化

通过“智能录播系统”生成的课件最终是放到网络上供大家学习的。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目前出现的“知识点索引自动生成”技术就是一项方便学生的技术。在课件的录制过程中,“智能录播系统”能够自动生成知识点索引,并且还可以进行后期编辑,这样就大大地方便了学生。因为学习课件有别于看电影,很少从头看到尾,绝大部分是有选择的学习,所以知识点索引十分重要,就像看书,先看目录就能大致了解书的内容和架构,就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有了“知识点索引自动生成”技术,学生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需要的部分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录播系统”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并且通过用户的应用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智能录播系统”逐渐为大家所认可和接受。刚开始是随着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在高等学校普及,当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看到了“智能录播系统”的价值,纷纷上马“智能录播系统”。当然,由于大学和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智能录播系统”当初是以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基础研制的,因此,应用到中小学就需要一定的改进才能满足需要。可喜的是,很多厂家已经看到了这种差别,正积极地研制和推广适合中小学需求的“智能录播系统”产品,“智能录播系统”产品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9.智能农业发展趋势 篇九

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报告目录】

第一章中国智能水表行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智能水表行业发展情况

一、智能水表定义

二、智能水表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节智能水表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智能水表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三节中国智能水表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赢利性

二、成长速度

三、附加值的提升空间

四、进入壁垒/退出机制

五、风险性

六、行业周期

七、竞争激烈程度指标

八、当前行业发展所属周期阶段的判断

第二章智能水表生产工艺及技术趋势研究

第一节质量指标情况

第二节国外主要生产工艺

第三节国内主要生产方法

第四节国内外技术对比分析 第五节国内外最新技术进展及趋势研究

第三章国际智能水表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第一节国际智能水表市场现状分析

一、国际智能水表市场供需分析

二、国际智能水表价格走势分析

三、国际智能水表市场运行特征分析

第二节国际智能水表主要国家及地区发展情况分析

一、美国

二、亚洲

三、欧洲

第三节国际智能水表重点企业分析

一、英国ELSTER公司

1、企业概况

2、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二、西门子公司

1、企业概况

2、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3、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第四章2014-2015年国内智能水表市场运行结构分析

第一节国内智能水表市场规模分析

一、总量规模

二、增长速度

三、市场季节变动分析

第二节国内智能水表市场供给平衡性分析

第五章2014-2015年中国智能水表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智能水表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市场规模预测

第二节智能水表产能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产能分析

二、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产能预测

第三节智能水表产量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产量分析

二、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产量预测

第四节智能水表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市场需求分析

二、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市场需求预测

第五节智能水表价格趋势分析

一、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市场价格分析

二、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市场价格预测

第六节智能水表行业生产分析

一、产品及原材料进口、自有比例

二、国内产品及原材料生产基地分布

三、产品及原材料产业集群 发展分析

四、产品及原材料产能情况分析

第七节2014-2015年智能水表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一、智能水表生产规模现状

二、智能水表产能规模分布

三、智能水表市场价格走势

四、智能水表重点厂商分布

五、智能水表产供状况分析

第六章2011-2015年国内智能水表进出口贸易分析

第一节2011-2015年国内智能水表进口情况分析

第二节2011-2015年国内智能水表出口情况分析

第三节2011-2015年国内进出口相关政策及税率研究

第四节代表性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市场分析

第五节2016-2021年智能水表进出口预测分析

第七章2014-2015年智能水表行业采购状况分析

第一节2014-2015年智能水表成本分析

一、原材料成本走势分析

二、劳动力供需及价格分析

三、其他方面成本走势分析

第二节上游原材料价格与供给分析

一、主要原材料情况

二、主要原材料价格与供给分析

三、2016-2021年主要原材料市场变化趋势预测

第三节智能水表产业链的分析

一、行业集中度

二、主要环节的增值空间

三、行业进入壁垒和驱动因素

四、上下游行业影响及趋势分析

第八章2014-2015年中国智能水表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一、生产要素

二、需求条件

三、支援与相关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五、政府的作用

第四节智能水表竞争力优势分析

一、整体产品竞争力评价

二、产品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三、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

第五节智能水表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智能水表行业竞争分析

二、国内外智能水表竞争分析

三、中国智能水表市场竞争分析

四、中国智能水表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九章智能水表国内拟在建项目分析及竞争对手动向

第一节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动向

第二节国内拟在建项目分析

第十章中国智能水表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新天科技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财务指标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五、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六、企业发展新动态与战略规划分析

第二节三川股份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财务指标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五、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六、企业发展新动态与战略规划分析

第三节汇中股份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财务指标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五、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六、企业发展新动态与战略规划分析

第四节重庆市智能水表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财务指标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五、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六、企业发展新动态与战略规划分析

第五节北京嘉洁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财务指标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五、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六、企业发展新动态与战略规划分析

第六节深圳市华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财务指标

三、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四、企业主营产品分析

五、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六、企业发展新动态与战略规划分析

第七节其他重点优势企业分析

第十一章智能水表地区销售情况及竞争力深度研究

第一节中国智能水表各地区对比销售分析

第二节“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11-2015年东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东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11-2015年东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三节“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11-2015年华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4华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四节“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一、2011-2015年华东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东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4华东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五节“华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11-2015年华南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4华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六节“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11-2015年西北地区销售规模

二、西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4西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七节“华中地区”销售分析

一、2011-2015年华中地区销售规模

二、华中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5华中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八节“西南地区”销售分析

一、2011-2015年西南地区销售规模

二、西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三、2009-2015西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第九节主要省市集中度及竞争力模式分析 第十二章智能水表下游应用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下游应用行业发展状况

第二节下游应用行业市场集中度

第三节下游应用行业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2016-2021年智能水表行业前景展望

第一节行业发展环境预测

一、全球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二、主要宏观政策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三、消费、投资及外贸形势展望

四、国家政策

第二节2016-2021年行业供求形势展望

一、上游原料供应预测及市场情况

二、2016-2021年智能水表下游需求行业发展展望

三、2016-2021年智能水表行业产能预测

四、进出口形势展望

第三节智能水表市场前景分析

一、智能水表市场容量分析

二、智能水表行业利好利空政策

三、智能水表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四节智博睿对智能水表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智能水表发展方向分析

二、2016-2021年中国智能水表行业发展规模

三、2016-2021年中国智能水表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五节2016-2021年智能水表行业供需预测

一、2016-2021年智能水表行业供给预测

二、2016-2021年智能水表行业需求预测

第六节影响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关键趋势

一、市场整合成长趋势

二、需求变化趋势及新的商业机遇预测

三、企业区域市场拓展的趋势

四、科研开发趋势及替代技术进展

五、影响企业销售与服务方式的关键趋势

六、中国智能水表行业SWOT分析

第七节行业市场格局与经济效益展望

一、市场格局展望

二、经济效益预测

第八节总体行业“十三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一、2016-2021年智能水表行业国际展望

二、2016-2021年国内智能水表行业发展展望

第十四章2016-2021年智能水表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第一节投资环境的分析与对策

第二节投资机遇分析

第三节投资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

二、经营风险

三、技术风险

四、进入退出风险

第四节投资策略与建议

一、企业资本结构选择

二、企业战略选择

三、投资区域选择

四、专家投资建议

第十五章2016-2021年智能水表行业盈利模式与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2016-2021年国外智能水表行业投资现状及经营模式分析

一、境外智能水表行业成长情况调查

二、经营模式借鉴

三、在华投资新趋势动向

第二节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商业模式探讨

第三节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投资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

一、战略优势分析

二、战略机遇分析

三、战略规划目标

四、战略措施分析

第四节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第五节2016-2021年最优投资路径设计

一、投资对象

二、投资模式

三、预期财务状况分析

四、风险资本退出方式

第十六章“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十三五”期间影响投资因素分析

一、财政预算内资金对全社会融 资贡献率的分析

二、信贷资金变动对投资来源变动的贡献率分析

三、外商投资因素对未来投资来源的贡献率分析

四、自筹投资增长对投资来源的贡献率分析

第二节“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结构失衡

二、产业结构面临的问题

三、资本泡沫过度膨胀

四、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五、通货膨胀风险加剧

六、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未改

第三节“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的问题

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三、投资的作用将下降

四、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增加

五、迫切需要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六、劳动力的供给态势将发生转折

第十七章“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十三五”期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与财政体制

二、培育多极带动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三、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

四、创新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

五、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第二节“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空间无序开发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东中西产业互动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落后地区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四、财税体制尚需完善

五、区际利益矛盾协调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十三五”期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编制全国性的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二、以经济圈为基础重塑国土空间组织框架

三、制定基础产业布局战略规划

四、加紧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政策措施

第十八章智能水表企业制定“十三五”发展战略研究分析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的背景意义

一、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企业做强做大的需要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第二节“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原则

一、科学性

二、实践性

三、前瞻性

四、创新性

五、全面性

六、动态性

第三节“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依据

一、国家产业政策

二、行业发展规律

三、企业资源与能力

四、可预期的战略定位

第十九章2016-2021年智能水表行业项目投资与融 资建议

第一节中国生产、营销企业投资运作模式分析

第二节外销与内销优势分析

第三节2016-2021年全国投资规模预测 第四节2016-2021年智能水表行业投资收益预测

第五节2016-2021年智能水表项目投 资建议 第六节2016-2021年智能水表项目融 资建议 图表1:产业链模型

图表2:智能水表行业产业链

图表3:智能水表行业生命周期示意图

图表4:智能水表相关行业标准

图表5:2011-2015年全球智能水表市场供需分析

图表6:2011-2015年全球智能水表产品价格走势分析

图表7:2011-2015年美国智能水表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8:2011-2015年亚洲智能水表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9:2011-2015年欧洲智能水表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10: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规模分析

图表11: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规模增长率分析

图表12:2015年智能水表行业各个季度规模分析

图表13: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供给平衡性分析

图表14: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图表15: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16: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产能分析

图表17: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产能预测

图表18: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产量分析

图表19: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产量预测

图表20: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需求量分析

图表21: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需求量预测 图表22: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市场价格分析

图表23: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市场价格预测

图表24: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进口、自有比例分析

图表25: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生产基地分布

图表26: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产能分析

图表27: 图表28: 图表29: 图表30: 图表31: 图表32: 图表33:中国智能水表行业相关税率分析 图表34: 图表35: 图表36: 图表37: 图表38: 图表39: 图表40: 图表41:国内拟在建项目 图表42: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图表43:企业经营情况分析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产量分析 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产能分析 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市场价格分析 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供需平衡分析 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进口分析 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出口分析

2015年中国智能水表行业进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2015年中国智能水表行业出口国家及地区分析 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进出口预测 2011-2015年我国钢材价格情况 2011-2015年我国钢材供应情况 2015年智能水表行业企业集中度分析 2015年智能水表行业需求区域集中度分析

图表44: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图表4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图表46:企业财务指标分析

图表47: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图表48: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49: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50: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图表51: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图表5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53: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54: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图表5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图表56: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图表57: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图表58: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图表59: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图表60: 图表61: 图表62: 图表63: 图表64: 图表65:

2011-2015年中国智能水表产品各地区销售比例2011-2015年东北地区销售规模分析 2011-2015年东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2011-2015年东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2011-2015年华北地区销售规模分析 2011-2015年华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图表66:2011-2015年华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67:2011-2015年华东地区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68:2011-2015年华东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图表69:2011-2015年华东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70:2011-2015年华南地区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71:2011-2015年华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图表72:2011-2015年华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73:2011-2015年西北地区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74:2011-2015年西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图表75:2011-2015年西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76:2011-2015年华中地区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77:2011-2015年华中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图表78:2011-2015年华中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79:2011-2015年西南地区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80:2011-2015年西南地区“规格”销售分析

图表81:2011-2015年西南地区“规格”销售规模分析

图表82:2015年主要省市产量集中度及竞争力分析 图表83: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图表84:住建部《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政策解读

图表85:2016-2021年我国钢材行业产量预测

图表86: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产能预测 图表87: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进出口预测

图表88:2011-2015年我国智能水表市场容量分析

图表89: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规模预测

图表90: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供给预测

图表91: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需求预测

图表92:2016-2021年中国智能水表行业盈利能力预测

图表93:2016-2021年全球智能水表行业供需预测

图表94:2016-2021年我国智能水表行业供需预测

图表95:2011-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96:2011-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图表97:2011-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

图表98: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图表99:2015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00: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图表101:2011-2015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图表102:2015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03:2015年主要商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04:2015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05:2015年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进出口额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06: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图表107:中国智能水表项目风险控制建议与收益潜力提升措施

图表108:智能水表产品技术应用注意事项分析

图表109:智能水表产品项目投资注意事项图

图表110:智能水表产品行业生产开发注意事项

图表111:智能水表产品销售注意事项 图表112: 图表113: 图表114:

上一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一篇:竞选环保小卫士演讲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