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

2024-09-16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共11篇)(共11篇)

1.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 篇一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 09-06-24 11:00:00 ]

作者:毛莹

编辑:studa20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揭露了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风险,对我国现阶段资产证券化进程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国的政府和金融机构应采取相应措施规范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产证券化;启示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的进程正在稳步进行中,通过美国的次贷危机,使我们更清楚的看清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风险,这对我国今后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提供了新的思路,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提供了保障。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机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如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成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即资产池,是拟证券化的标的),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特殊目的机构再将其购买到的住房抵押贷款组合,经过担保、保险和评级等形式的信用增强后,以抵押支持证券(MBS)(区别与ABS)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它主要的运行主体有:发起人(Originator?or?Sponsor)、发行人(Issuer)、服务人(Servicer)、信用评级机构(Credit Rating?Agency)、证券承销商(Securities?Underwriter)、投资者(Investor)。

次级贷款证券化的基本原理:信用较低的人抵押房产,从次级放贷机构获得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房屋抵押的债权出售给投资银行,用所得收益进行再贷款;投资银行则再将这些债权重新包装成债券在资本市场发行,获取高额回报。如果没有大银行的支持,抵押贷款机构将难以为继。如今,这个资金链条面临断裂的危险。放贷机构一旦收不回贷款,那么投资银行及其旗下在这一资金链运作的产品相应都受到连累。这便是美国次贷按危机的全球骨牌效应,多米诺骨牌:首先引发放贷机构收回房产→所有非政府债券资信下降→通过杠杆放大百倍对冲基金→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仓→美及其它国家消费者信心受挫→套息交易恐慌性结利。我国资产证券化和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比较

(1)存在的背景不一样。美国次按危机前期,美国的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已处于从高峰下滑的弱势阶段;而中国的试点是在经济持续良好运行的大环境下推出的。

(2)基础资产的质量不一样。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给没有良好还款能力的人,本身具有很高风险;而中国的基础资产基本没有不良贷款。

(3)信息的透明度不一样。中国要求所有参与证券化的银行和中介机构必须对投资者充分披露资产信息,而美国的不少次按支持债券投资者并没有充分知晓到这些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

(4)两国的监管标准不一样。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中国有更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而美国则相对放松一些。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

3.1 对于政府而言

(1)完善法律体系,更新税收会计制度。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多个经济领域,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为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顺利推行,应当建立一套完整、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确定其所涉及的所有参与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证证券化的良性运转。同时,我们应当结合一般资产证券化的特征,认真研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理清思路,制定相应的会计和税收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各个交易环节。另外,在证券化的实施初期,还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以扶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长期发展。

(2)发展债券市场,促进流动,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市场流动性是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二级市场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债券市场缺乏流动性,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在投资者手中滞留时间过长,投资者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慌,减弱投资者的购买动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功效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市场信息披露不真实或者不完全都会使投资者对证券的价值提出质疑,从而削弱投资热情。所以,只有加快发展债券二级市场的速度,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流动性,制定完备的机制和措施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才能更好地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3)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形成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其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当完善,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外国投资者等构成资产证券化最主要的投资者。目前我国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资本市场发展带有许多行政色彩,资本证券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投资者支撑的,类似于国外的典型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很少,且机构投资者能够真正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也十分有限。由于资产支撑证券的复杂性,个人投资者没有能力对自己投资的证券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无法进行投资组合以自觉地防范风险,难以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而对自己的投资策略进行科学的调整。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建设,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提供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是我国推行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当务之急。

(4)加强金融监管。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成和完善过程中,金融市场产品和服务比较匮乏,金融风险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大大滞后于实际需要。这样,一旦出现金融危机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由次贷危机可看出,即使存在较完善的金融监管法规,出于追逐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也常常忽视监管规则和风险因素,总是倾向于创造出新的规避管制的金融产品,但这些在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的风险头寸。一旦经济情况出现较大的负面变化,积累的风险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市场上恐慌情绪会通过金融市场的连锁效应迅速蔓延,从而引发危机。因此,为避免危机发生,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产品开发,丰富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学习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监管和管理策略,这对商业银行或金融监管者都非常重要。

3.2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1)选择适于证券化的资产。适合证券化的资产都有一些共同特点:①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②本息的偿还分摊于整个资产的存续期间,而且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③有可靠的统计数据证明该资产具有较低的历史损失率。这要求与资产对应的债务人应具有较好的资信,以保证资产支撑证券的未来现金收益的稳定性。④证券化的资产就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这实际上是对银行贷款资产的一种标准化要求。由于具有同质性的资产现金流量特征相近,从而使对应证券的收益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有较高的可预测性,使证券化所需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证券化才可能成为一种较经济的行为。⑤证券化资产的信息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因为信息不透明将导致很高的传导成本,投资者难以判断资产的真实价值,资产就难以以真实价值出售,融资的代价因而变得高昂而不经济,使证券化失去意义。

(2)着手建立证券化专门机构SPV。证券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中介机构就是SPV。它在证券化过程中承担了信用增级和证券发行的工作,是联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投资者与发行者的重要纽带。我国应加快在政府主导下设立SPV的进程。

[ 09-06-24 11:00:00 ]

作者:毛莹

编辑:studa20

(3)培育一批被市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由于涉及到风险与收益,对证券化的资产进行信用评估定级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程序。资产支撑证券的顺利发行,关键在于信用增级技术能被投资者所认可,此时信用评级机构所出具的资信评级结果能左右投资者的选择。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及相应的信用评级规则体系在资产证券化的信用级别构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成败的关键。对银行来说,尽管可以通过证券化将财务风险分散出去,问题贷款的出现仍会导致其社会风险和名誉风险上升。因此,银行不能光想着将贷款证券化以后就一了百了,仍然要关注贷款的资质和信用风险,这也是国内银行应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的一个教训。国内评级机构必须加强与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合作,学习先进的信用评级技术,借鉴丰富的信用评级经验,提高我国信用评级的水平,引导投资者开展投资业务。

(4)严格房贷申请资格的审查。在比较成熟的抵押贷款市场上,通常以“6c”原则为基础制定指标来考察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这里的6c所涉及的指标包含借款者的诚信品质、偿还能力、资本实力、财务状况、抵押品,等等。我国银行业应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定和完善贷款资格审查细则,加强银行征信系统的建设,加大对住房贷款的审查力度。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材料进行决策的做法,尽量将违约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另外,银行在制定按揭贷款首付比例时不宜实施“一刀切”,而应根据购买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5)加快发展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虽然单个住房抵押贷款由于提前还款等因素使其现金流量不确定,而对于一组住房抵押贷款组成的资产池而言,由于统计规律的作用,整个资产池的现金流呈现一定的稳定性,通常可根据历史数据对整个组合现金流的平均数做可靠的估计。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组合成资产池,转入流动性较好的资本市场,而转出的资产也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移出。这样,商业银行可加速将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随之得到改善。国际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美国、欧洲等地已成为构筑住房金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并且对缓解此次次贷危机的冲击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我国,目前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短存长贷”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将已投放的贷款进行证券化,提前回收流动性,防止因为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所引发的风险。2006 年以来,在央行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作用下,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出现趋紧迹象,债券市场中各类债券收益率均大幅提高。资产证券化除有利于商业银行规避提前还款风险和信用风险外,还可拓宽银行的收入来源,增强其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成为主要业务品种和收入来源,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达 40%—50%,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较晚,目前尚主要集中在结算类和代理类上,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低。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会给商业银行利用其专业化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扩大收益来源提供可能。

2.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次贷危机,投资银行,风险控制

一、次贷危机的成因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房地产金融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和股票、国债和公司债等传统金融产品并驾齐驱的投资品种。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典型代表是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简言之,当银行或房地产金融机构为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后,为了提前回笼贷款,这些机构可以将成批的抵押贷款债券打包,并以债券的形式向机构投资者销售,购房者陆续偿还的本息就成为MBS偿还本息的收入来源。通常而言,经过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后的MBS能够获得AAA或者AA的高风险评级,同时又因为收益率显著高于同风险评级的国债或公司债,因此MBS获得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追捧,从而规模迅速扩张。

最初,能够证券化的房地产抵押贷款都是质量非常优良的,贷款者的信用评级很高,而且贷款者必须出具严格的收入证明;但是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动机是无穷的,当优质抵押贷款被充分证券化之后,它们又将目光投向了质量较低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本世纪初,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正式出现,并逐渐成为各大投行投资的主要项目。各大投行将次贷衍生产品再次分类,将信用较好的产品销售给商业银行及保险公司等稳健性的投资机构购买,而评级稍差的产品则由于其收益更高而受到对冲基金的青睐。在当时看来,利率常年处在较低位置,而且房价一路上涨,这类债券的收益相当可观,也比较稳定,使得大批投资者争相购买这类债券,投资银行也因此获得很高的收益。2003年,贝尔斯登就凭借其大量投资抵押担保债券业务而一跃成为美国第五大投行。

然而好景不长, 随着物价的上涨, 美联储决定通过加息抑制通胀, 2004年5月至2006年6月, 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从最低1%的水平上调至5.25%。起初这种情况并未给房地产市场带来较大打击,但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利率不断上调,购房者还贷压力增加,还贷能力较差的次贷市场出现了断供现象,造成市场的资金链断裂,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大量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破产,次贷债券的价值也严重缩水。随后受到冲击的就是购买了信用评级较差债券的对冲基金,最后,购买了次贷债券的传统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也未能逃过此劫。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一段时间后,大量购买了次贷产品的欧洲国家金融体系也出现危机的原因。当这些机构认识到危机的严重,并开始赎回所购买的次贷债券的时候,各大投行遭受严重的挤兑,最终导致美国投行时代的结束。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率调整及经济周期变动是本次危机的直接原因。

信用危机才是本次危机的实质。次贷债券本身就是建立在信用较差的次级贷款的基础上,虽然在短时期内,由于宽松的经济环境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膨胀使得市场对这类债券有了较好的预期,但住房贷款并不是一个短期行为,一旦信贷环境收紧,造成贷款人还贷压力增加而无法偿还债务时,就会对购买了次贷债券的金融机构造成威胁。同时,美国债券发行监管不利则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助燃剂。在债券发行过程中,美国债券发行评级机构尽管已经认识到次贷担保债券有风险,但短期利润已经足以为债券的评级做出一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答卷。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债券发行监管机制对危机爆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投行业务的启示

危机爆发后,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美国独立投行时代的结束。从最初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到美林证券出售给美国银行,再到雷曼兄弟的破产,最后是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成为传统商业银行,这五家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纷纷落马标志着美国投行冬天的来临。

对中国来说,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是停留在心理层面上,因为四大国有银行持有次级债券,而公众对其持有债券的多少以及预期损失并不了解,因而产生恐慌心理。中国银行在此次危机中受的影响还是相对较小的,因为其持有比例在全球范围内是很小的。例如,工行去年持有12.26亿美元的次贷支持债券,占其总资产的0.1%。在这次危机中,体制最简单的国家和银行、市场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受到的影响最小;相反,运行越复杂、数量化越高、结构化产品越多的机构和地区受到的影响越大。

那么中国是否还应该继续大力发展投行业务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更好满足客户的需要。自2006年股改以来,大型优质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使得其一方面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自己,提高自身实力;另一方面,这些大型企业又需要更多和更好的金融需求,需要有实力的银行对其给予帮助和支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满足大型优质客户需求、抢抓市场机遇的必然选择。

其次,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是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竞争优势的需要。通过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提高风险规避能力;通过对客户提供存贷款传统服务的同时,满足客户融资、并购重组、上市财务顾问等多种需求,提高银行客户服务水平,增强对优质客户的综合营销能力;通过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为商业银行的定价、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等。

因此,中国投行业务仍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虽然美国独立投行时代结束,但中国不应该因噎废食,反而是应该在此时抓住机遇,挖掘市场潜在机会,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鉴于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中国在努力发展投行业务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次贷危机在很多方面反映出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往往是系统性的,破坏力极强且不易扭转,因此要注重市场制度建设。一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使中国的金融监管具有法律依据;二要加强信用评级机构和金融咨询机构的建设,对金融产品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注意控制全局风险;三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道德风险。

其次,要完善内部风险控制。加强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就要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修补和完善存在的制度漏洞,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内控制度能得到严格执行,从而将金融风险降到最小。(1)要明确划分机构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起对业务经营活动计划、执行和控制的适当机构,在管理人员之间设定明确的下属和报告关系,建立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制度,对越权行为予以严厉处罚;通过机构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内部控制,督促稳健的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2)要建立现代风险管理制度,对各项投资风险进行评估、报告、验证和审查,做到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

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风险意识。加强中国投资银行业务,就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组建高水平投资银行专家团队。对于优秀的投资银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资银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真正实现收入与业绩挂钩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综上所述,美国的宏观经济周期是本次次贷危机的直接影响因素,但信用缺失和监管不力是危机的根本原因。这次危机造成美国投资独立投行时代的结束,但中国不应因此而放弃已经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而应该立足中国国情,稳步发展,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行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辛乔利, 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贾琛.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风险与防范[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3) .

[3]潘石, 陈曦.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风险与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

3.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称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它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危機。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一直处于高度繁荣阶段,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起来,甚至那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能获得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政府的不正当房地产金融政策,而本质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

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向纽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最大的一宗破产案。此事件严重挫伤了美国经济元气,重创了美国投资者和公众对美国市场的信心。为了降低安然事件的影响,恢复公众对市场的信心,美国实行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2001至2004年间,美元利率从超过6%下降到接近1%。美国金融市场出现了资本市场流动性高和货币市场借贷成本低的现象。金融机构在这样有利的市场环境下,利用短期资金为长期资产融资,这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美国政府为了消除种族歧视,缩小贫富差距,推出了“居者有其屋”的政策,金融机构迫于压力,开始向低收入者甚至是无偿还能力的人提供住房贷款。这就无形的增加了还款的风险,将金融机构置于风险中。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也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前些年美国房价持续走高,房地产市场一度繁荣。金融机构以假设的房产价格走高趋势为还贷的“抵押”,向一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发放房屋贷款,而2007年到2008年间,美国房价直线下降,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金融机构借贷还款链条的断裂,引发美国次贷危机。

但是,以上这些只是次贷危机爆发的表层原因,其跟本原因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学术界把美国金融监管模式称为伞形监管模式,呈现出“双重多头”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然后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监理局、保险监管局、期货监管委员会等等多个部门都有监管职责。这种监管模式有这样几个缺陷,一是金融监管模式滞后于金融业,二是缺乏整体性的监管,三是造成监管重叠和盲区,四是监管机构过多难以协调和配合等等。

▲▲二、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此次次贷危机不单单影响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更对全球的经济及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影响。

2008年3月到2009年1月美国24家银行倒闭,其中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佛罗里达第一优先银行、哥伦比亚银行信托公司、ANB金融国民协会银行等。政府接管了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一些型银行和保险公司也不断地被国有化。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承受巨大损失,同时公众对美国市场失去信心。欧盟、日本、中国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持有美国发行的债券,次贷危机也迅速蔓延,波及世界各国形成全球性的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的影响虽然有限,但是仍然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首先中资银行持有的国外倒闭银行的资产、国外证券化的资产、股权投资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等受到损失。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缩水。再次,中国股市大幅下挫。此次金融危机也为我国金融监管敲响了警钟。

▲▲三、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本质原因就是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美国这种多重的金融监管模式,容易导致监管的盲区。通过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应引以为戒,找到自身的不足,提出改革的方案。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着不足。一是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不完善。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中缺少应急处理金融危机和的款保险制度的法律机制设计。法律体系中部门规章的比重过大,实施起来缺乏权威性。同时,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缺乏衔接性,影响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和金融监管行为的公信力。二是金融监管方式单一。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监管手段主要采用落后的行政手段。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这是金融市场处于风险之中。三是金融监管出现盲区。在我国“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下,各部分各司其职,但监管主体间缺乏沟通与协调,易造成职责不清,导致监管盲区,严重影响金融风险控制。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监管带来了启示,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应该加快我国金融监管的改革。首先,完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应尽快出台涵盖更广泛甚至是所有金融业务的金融法规,还应尽快制定和出台金融法规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根据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要求,吸取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其次,丰富金融监管方式。实现监管手段多元化,实现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应用更高水平、更具安全性的网络手段进行金融监管,实现监管机构内部之间、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之间的信息共享,避免监管盲区,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最后,鼓励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金融监管政策措施要适应金融创新这一特质,适应金融创新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各监管部分要注重监管与创新的结合,实施适度有效的监管,促进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薄扬.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反思[J].东南亚纵横,2009年

[2]田中景,牟晓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18卷,第6期

4.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四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由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已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次贷危机的影响远远还未结束.本文对次贷危机做一简要介绍,简析其成因,并探讨其对世界经济、中国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措施.作 者:黄艳萍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期 刊:商场现代化  PKU  Journal:MARKET MODERNIZATION 年,卷(期):, “”(29) 分类号: 关键词:次贷危机世界经济    中国经济    影响    应对措施   

5.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 篇五

[ 10-10-25 15:50:00 ]

作者:秦亚东 杨健

编辑:凌月仙仙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次贷危机

内容提要: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在确认资产证券化的安全价值并强化风险隔离机制的同时,需要关注资产证券化立法自身缺陷所引起的法律风险。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也是资产证券化技术最成熟和证券化市场最发达的国家。资产证券化的优点不必赘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由于美国一直没有一部专门的有关资产证券化的统一立法,而美国法院有关资产证券化的一些判例又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说是失败的。[1](P117)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为核心,一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风暴正在挑战金融市场脆弱的神经,凸现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虽然起步较晚,应当有必要注意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特别是法律风险防范。

一、次贷危机与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注释1:在美国,房贷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优质(prime)贷款,第二类为次优(alternative-A,简称Alt-A或near-prime)贷款,第三类则为次级(sub-prime)贷款。)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也译为次债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但在其根本上没有离开资产证券化的作用因素。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

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也是各发达国家有效管理经济和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市场投融资功能并促进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资产证券化产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一方面,新的产品不断衍生,另一方面,在规模上增长迅速。在美国,金融机构将证券化产品与不断上涨的住房市场相结合,特别是与住房贷款(特别是次级住房贷款)相关的证券化产品发展更为迅猛。新的金融工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住房贷款业务分工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门从事第一线发放贷款的住房贷款公司和住房贷款经纪公司,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只需要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批量购入住房贷款并加以证券化,为投资者量身定做相应产品。这就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和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金融机构的业务扩张和收入增加,乃至全球流动性的进一步泛滥相互刺激的景象。可以说,资产证券化的膨胀正是次贷危机得以酝酿的温床。[2](P1)资产证券化的过程非常复杂,自然存在一些风险。这些风险可以概括为法律风险与非法律风险两大类。

非法律危险。其一,信用风险。信用是渗透于资产证券化全过程的,没有信用评级,增级资产证券化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光辉,因此,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创新的关键一环就是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包括良好的个人信用环境和政府信用环境。从美国证券市场及其他国家证券市场中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欺诈的发生而使投资者受损的例子屡见不鲜。其二,金融管理风险。资产证券化是金融管理发展的高峰,它代表了履约、技术和结构技巧的完美的平衡。如果任一因素发生故障,整个交易可能面临风险。我们把这种风险称为金融管理风险,主要包括参于者不能按协议进行交易,设备不能按要求运作如电脑故障,以及交易机制出现故障等。其他风险。诸如政策性风险、财产和意外风险、证券化产品流动性不足的风险等等。

法律风险。相对而言,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显得更加紧迫。一般情况下,虽然法律函件及意见书原本是为了消除外部的风险因素,但有时法律的不明确性及条款的变化本身往往成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事实上法律风险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一直伴随且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风险。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是建立在财产信托相关法律基础上的,还没有专门的立法(如日本2000年的《资产证券化法》、我国台湾地区2002年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规范各个参与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操作风险及提供必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另外,我国缺乏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注释2: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是降低贷款的信用成本、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会涉及在标的资产上已有的优先权益,如抵押权益等。即使在资产成为证券化产品的标的资产后,需要明确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及确认优先权益及其先后次序。各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显示,建立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是保证优先权益登记和监管的一个重要实施手段。法律比较健全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在资产证券化实践中普遍采用了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以保证优先权益的确立,实施资产转让交易中对债务人的通知主义。),也为资产证券化带来了法律风险。我国合同法规定,在债务转让过程中必须通知债务人,对债务人采取“通知主义”,这为资产证券化明确了转让的法律条件。但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一般较大,逐一通知债务人带来了操作性上的障碍。确立以公告或登记方法通知债务人的法律有效性,以便利证券化中成千上万债权转让的操作,可以降低此风险。所有这些风险都不是彼此独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的。这些证券化风险的影响及发生的可能性因交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投资者必须识别这些风险,分析它们的规模,审查减少风险的方法,以及正确估计那些减少风险的手段的有效性。投资者在任何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应阅读资产支持证券交易中所提供的陈述书、保证书及赔偿文书等文件,了解他们的责任范围,查看是否有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无保留意见书。正在肆虐的美国次级债抵押贷款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资产证券化产生的风险放大效应导致的。在过去五年,全球金融业增长已经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增长速度,增速是后者的8倍到10倍左右。这是现代金融工具带来的全球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金融资产的快速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以及全球投资者都面临新课题。因为金融创新给全球金融发展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3]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曾经表示由于经济体的庞大,中国受次贷危机影响将不会很严重。然而年初的“中小企业成片倒闭”的传闻开始受到金融决策者的重视,并不惜为此放松了对于信贷的控制,足以证明问题并不简单。[4] 美国次级债市场危机,使欧洲许多国家投资者损失惨重。国内几家商业银行分别投资了美国次级债市场。次级债危机消息传出后,这几家银行在A股市场的股价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普通股民的资产已有一些缩水。尽管国内的资产支持证券业务还是相对安全的,[5]我们不能因次贷危机而否定资产证券化,但我们必须注意其风险性。自2005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中国部分银行相继开办了该项业务,业务规模日益扩大。但鉴于目前市场情况及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应强调资产质量,证券化资产以好的和比较好的资产为主。由此,中国银监会2008年2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要求,发起行要切实落实证券化资产的“出表”要求,做到真实出售,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发起行亦要准确区分和评估交易转移的风险和仍然保留的风险,对保留的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这是我国自2005年央行和银监会发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来有一个重要的规范性文件。这也充分说明了政府对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

二、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读与安全保障

(一)资产证券化主要是债权的证券化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资产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在未来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集合(在法学本质上体现为债权)出售给特殊目的实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以下简称SPV)。由其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分离和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并增强资产的信用,由此作为支撑,转化成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担保的可自由流通的证券,销售给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的过程。其内涵一是建立在资产池(asset pool)基础上;二是债务分层(trenching);三是通过特殊目的实体(SPV)隔离风险。

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法律过程。[6](P3)证券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产物,而在法律层面上,它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法制环境下体现为各种制度组合的金融创新工具。在法学上,“资产证券化实质上就是将现有或未来必定发生的金钱债权转化为证券形式的一种融资方式。”[7](P64)这一定义简单明了概括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学本质。通过资产证券化这种方式来利用债权,实际上包含了债权转让和权利证券化这两个过程,是综合运用债权转让和权利证券化的结果,因此,资产证券化是债权利用的高级形态。权利证券化除了债权证券化之外,还包括物权证券化和股权证券化。权利证券化产生的原因在于民法关于债权、物权、股权的一般规定不足以应付经常处于流通状态的权利,因此将权利记载在证券上,外观化地体现各关系人的法律地位,以确保交易的安全性,同时也加强便利权利的行使。[8]权利证券化体现了促进企业活动的安全和迅速化的理念。债权证券化,其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扩大债权让与之自由。将权利结合在证券上,让与证券发生让与权利的效力,让与证券极为方便,反复让与即形成流通。

6.美国大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及其启示 篇六

——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

吕淑青1 ,问筱平2 , 秦兴方2*

(1.扬州大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江苏 扬州 225009;2.扬州大学 人文社科处,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美国高等教育水平之所以在世界领先,其优秀的教师资源是关键因素,而美国大学教师资源的优质、优秀,又是与其有一套运行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分不开的。这不仅包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而且考核机制科学且富有特色。对于中国高校来说,美国大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美 大学教师 评价机制 考核机制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与IDP教育集团全球首发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公布的数据,全世界高校前200名内,美国占据75所大学而稳占团体第一。其中,前10名大学中美国就占据了7席。究其原因,除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教育、高等教育体系非常健全等因素外,其优秀的教师资源是关键因素。本文部分作者通过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州佛乐敦大学等不同层次的高校的考察、调研发现,美国大学教师资源的优质、优秀,是与其有一套运行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分不开的。这不仅包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而且考核机制科学且富有特色。结合中国国情和高校的具体实际,学习借鉴美国大学教师评价机制,对于建设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大学教师的评价体系

美国大学对教师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重点是比较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权威一致。在20世纪50年代到 *作者简介: 吕淑青(1974—),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管理与研究;问筱平(1974—),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综合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与研究; 秦兴方(1965—),男,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与研究。

60年代,则侧重于教师个人素质的评价,即主要判断教师是否具有从事优秀教学活动所要求的个性特征。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评价重点转向教师的行为,尽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师评价的重点会有所差别,但评价的内容大多涵盖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教学评价,在美国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大学中,教学被看作是每一位教师的最高职责,尤其在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教学的地位更为突出。在美国,任何教授都必须从事课堂教学,而且一些本科生的基础课往往是由名教授来担任。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包括课时量和学生评价两个部分。课时量是和本系其他教授相比而论的,属于数量评价。学生评价由主要是质量评价,一般在每一学期结束的两周前进行,根据校方统一给定的题目,一般有十几项,每项答分从5到0分,由学生无记名打分,然后由校方统一进行数据分析,得分将被存入该教师的档案,作为教师未来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科研评价,主要是对大学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考察。由于科研关系到学校的质量,声誉和排名,所以高校对科研都相当的重视。教师的科研评价主要包括:一是教师本年度获得的科研基金,包括主持项目的名称、基金数额、基金来源和基金的起至日期。二是本年度申报的各类基金情况,包括申报的项目名称、申请部门、金额、本人的贡献和申请结果。三是本年度撰写和发表的论著、论文情况,包括书的章节、正式期刊的文章(含发表的和在审的)和会议文献等。四是在国内外专业会议上被邀请做特邀报告和自己发表报告的情况。

社会服务,关系到高校的显示度,所以也是高校评价大学教师的重要内容。美国大学对教师社会服务的评价较为全面,一般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教师对本系、学院和学校的服务性贡献,包括参加各种专业会议、职称或学位评定,主办学术讲座,辅导学生撰写论文或开展社会活动等。第二类是教师对专业学会、专业期刊等方面的贡献,包括组织会议,学术带头和促进学科发展,从事专业期刊的编辑、审稿,制定发展规划或计划,参与国内外重大基金的评审等。这些活动都体现着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地位。第三类为社区、企业、政府提供的专业服务或科研成果的转化。

美国的大学教师一般每年都要按照上述评价体系,对自己在过去一年的业绩进行一次书面汇报,并提供相关方面的佐证材料,包括本年度在相关方面的获奖情况以及该奖的重要性和被承认程度。系主任在审阅教师的书面报告和佐证材料后,需要对该教师写出书面评语,然后交学院备案。通常情况下,系主任会根据 2

按照材料情况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的结果并进行综合评估,将教师分为若干类别或等级。例如,分为“非常好”、“好”、“一般”和“不合格”四个等级。也有一些高校则进行相对模糊的评价,如在教学科研并重型的高校将教师评价结果分为以下四类:A类:对教学和课程发展有突出贡献但研究属于中等平均水平者;B类:教学和课程发展属中等平均水平但具有杰出的科研能力者;C类:教学和课程发展以及科研均属中等平均水平者;D类:教学和课程发展以及科研都具有杰出贡献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结果存在疑义,可以向学院院长甚至学校主管校长提出复议申请,并由相关方面教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仲裁。如果教师由于评价不公导致自己的权益受损,可以向学校工会提出保护自己权益的申请,并由工会与相关方面沟通,处理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美国大学教师考核机制的特点

尽管目前美国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大同小异,但由于美国大学数量庞大,而且办学层次多样,所以,在实践中,不同的大学对教师考核的重点和具体要求有所差别,形成了以下鲜明的特点。

首先,考核重点因校制宜。美国大学教师的评价与考核的差异,主要与大学的办学层次有关。在美国目前4400多所大学中,层次最高的是约290所综合性大学或研究性大学,这类大学颁授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种学位,科学研究具有突出地位,学校不仅拥有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而且设有以向高校和社会输送教学和研究人才为双重使命的研究生院,所以,这一层次的大学更加注重教师的科研业绩,然后才是教学水平。第二层次的大学是四年制大学(约760所)和提供硕士学位的大学(约700所),其中四年制大学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理学院或文科学院,另一类是独立的专科学院。这一层次的大学十分注重教师的教学考核,而科研考核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第三层次的大学是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约2650所),这些学院分成两类:一类为过渡性文理课程,相当于4年制大学的头两年,学生习毕业后可申请转入4年制大学继续深造;另一类为终止性职业技术课程,此类课程一般是本地区社会所急需的,课程设臵和授课方式都比较灵活,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社区学院颁授的学位是准学士学位。所以,社区学院对教师的考核更加重视教学和社会服务,而科研则是第三位的。我们考察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就是一个典型的第二层次的高校,所以其教师的考核评价的重点是教学,然后才是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考核。

其次,考核得分质量至上。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教学考核中不仅要考核是否完成规定的工作量,更主要的是考核都是是否提供“有效教学”,即教师是否实现了所授课题预定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达到何种水平,这一水平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技能性的(沟通、演讲、写作等)。实际考核中,重点是看教师是否积极地参与课程开发?是否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东西?是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是否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予帮助?因此,在教学考核中,学校和教师都十分看重学生的评价。在科研考核中,项目与成果数量仅仅是参考,质量更为重要。在科研项目方面,即使未能立项,但只要评价结果很好,也被认定为贡献;在学术期刊档次和论文质量方面,SCI或SSCI来源期刊并不是唯一标准,期刊的拒稿率、论文本身的引用率和同行评价是判断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即使论文没有发表,但受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专门邀请进行主题演讲的论文,或在学术会议上得到同行专家高度评价的论文,也被视为高质量论文;另外,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是否将学生带进课题组,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在科研考核中,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差异,对于艺术、历史等特殊学科,由相关学院和系科自行制定教师科研业绩考核办法。

第三,考核频次因人而异。大学对教师的考核是非常严肃的工作,教师也非常看重考核结果。但在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考核的频次和作用有所不同。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教师一旦被学校录用,需要经历5-6年担任助教和助理教授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教师每年都要接受考核,但一般第2、4、6年进行“全测评”,即由最基层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至学校层面的教务长(分管校长)评价,而第3、5年进行“半测评”,即从最基层评价至院长评价。教师在试用期满并经过评定获得终身教授资格,同时成为副教授后,一般需要经过六年时间才能成为正教授。在这六年时间中,教师考核的频次和形式与前面基本相同。在教师进入大学的前十二年时间中,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只是判断教师是否具备担任终身教授或正教授资格的依据,而且更关键是,学校将评价或考核的过程看作是帮助教师成长的过程。在教师成为正教授后,考核频次大大降低,一般5-7年作一次评价或考核,考核的重点主要是科研和社会服务,而且教授也不需要提供太多的数量材料,关键是要提供证明学术或服务水平的材料。

第四,考核程序规范公正。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每年考核时,教师根据考核要求提供书面汇报和佐证材料后,首先在系科内部同行之间进行测评,然后将测评结果交系主任签字后由学院终身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评价,再 4

经院长签字后交教务长(分管校长)审核并进行评价,如果同行评价与学院教授委员会意见不一,或教务长(分管校长)认为有必要,可以召开评审委员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以纸质的形式告知教师本人。如果教师对相关评价结果存在疑义,可以提供新的佐证材料,向系科、学院直到学校评审委员会提出复议。一旦考核结果确定,将作为教师年度工作最重要的依据归档。

最后,考核结果的约束与激励功能并济。与美国其它高校类似,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教师各年度的考核结果也是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而且,由于坚持“非升即走”的原则,即教师在试用期满后不能晋升为终身教授便须离校另谋出路,这就大大强化了考核结果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的重要性。而且,大学教师在晋升终身教授前,或在副教授期间考核特别优秀,也可以不受年限的限制,提出破格晋升终身教授或正教授的申请,这又大大增强了考核的激励功能。由于教师一旦获得终身教授资格,便取得了在退休前在该校任教的权利,学校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并经过正式的程序不得予以解雇,但学校无法预料该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或学科的发展前景,因此,学校在决定教师的终身聘任时非常慎重,对教师取得终身教授资格前的考核评价也非常严格,考核结果的约束力也很强。而一旦取得终身教授资格,考核的约束力相对弱化。如果教师在一个教师在取得终身教授资格后“跳槽”,则其在进入另一所学校后则需要重新申请终身教授资格。由于流动的机会成本很大,所以,美国大学教师在取得终身教授资格前的流动性很大,而在取得终身教授资格后的流动性很小。许多教授从博士毕业进校直至退休,都一直呆在某校。

三、对改进我国大学教师评价的启示

在我国高校,教师的年度工作考核也是常态化的工作之一。应该说,中国大学教师的评价或考核也富有自己的特色,但无论是从评价体系的设臵、考核过程的组织,还是从考核结果的功效来看,还有值得完善之处。美国大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可以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评价体系设臵必须体现大学功能或使命。在我国现行大学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中,教学和科研是教师年度工作考核的重点,但社会服务基本被排除在外,包括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农科、工科、医科、商科等,在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也很少考虑教师为社会服务所作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导致我国高校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特别是一些教师漠视社会工作的重要原因。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一样,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理应成为教师尤其是大学中应用性学科、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应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将之纳入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之中,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绩效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教师考核的实质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实现程度。在我国,大学教师的年度工作考核,大多是对教师工作完成情况尤其是教学科研能力或水平的一种评价,但在美国大学教师的考核中,处处体现着教师以学生为本理念实现程度的评价。例如,教学考核中“有效教学”的考核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考核中将是否把学生带入课题组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社会服务考核中将辅导学生撰写论文或开展社会活动纳入指标体系,等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学被赋予的功能或使命越来越多,但无论如何,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使命。因此,对大学教师的工作评价理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展开。在这方面,美国大学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教师评价考核要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我国大学评价存在着“千校一面”的倾向,在一个大学内部,对学院和教师的评价或考核也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在这方面,美国大学分类指导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也就是,在大学层面,每个大学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教师评价或考核的重点;在学院层面,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学科特点(如艺术、历史等通识学科),科学设臵考核方式;在教师层面,根据教师成长的阶段,选择切实可行的考核频次和考核重点,等等。由此,使教师考核不仅起到一般的总结作用,而且真正起到帮助教师成长的作用。

第四,教师业绩考核的关键点是工作质量。我国大学教师考核中重数量而轻质量、重期刊档次而轻论文论著本身创造性、重校内工作轻校外服务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美国大学教师考核中,在考核教师能否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前提下,教学考核中特别注重“有效教学”特别是注重课程开发、科研考核中特别注重创造性工作而淡化期刊档次、社会服务中特别注重学术界影响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

第五,考核过程充分体现教授主导的作用。我国大学考核中行政导向的色彩比较浓,教师考核的最终结果通常是在一定比例下由系主任或院长们协商或投票产生的,其公正性经常受到质疑。在美国的大学教师考核中,系教授委员会、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校评审委员会对教师考核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也被美国大学作为教授治学理念的体现之一。大学教师考核中发挥教授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 6

度上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又避免了系主任或院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这为改进我国大学教师的考核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最后,强化考核结果与教师工资、职称晋升的挂钩。在我国,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与职称晋升有一定的联系,但与教师的工资联系不大。因此,教师考核结果的约束性不大,激励功能也不足。而在美国,大学教师非常注重自己的考核结果,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自己的职称晋升,而且与自己的薪酬有直接的联系。这样,考核机制既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也具有较好的激励功能。对于我国大学来说,在科学设臵教师评价体系和完善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如何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是大学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创新中需要着力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敏.美国高校教学评价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7(6):88-91.[2]堪启标.美国有效教师研究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2006(6):42-46.[3]高洁,蔡敏.美国教育评价的元评价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7(6):21-24.[4]唐善梅、裴育.美国教师评价研究对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27-129.U.S.University Facul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 Citing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as an Example

Lv Shuqing1 ,Wen Xiaoping2 , Qin Xingfang2

(1.Yangzhou University, General Office of College of Civi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su, Yangzhou, 225009;2.Yangzhou University, Office for Humanity Studies, Jiangsu, Yangzhou, 225009)Abstract: The key reaso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enjoys world’s leading higher education is its faculty resource, whose excellent quality is inseparable with a well-functioning faculty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the universities.This requires tha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scientific natur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U.S.university faculty evaluation system has valuable references.Key Words: China-US University Faculty Evaluation Mechanism Assessment Mechanism 作者简介:吕淑青(1974—),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管理与研究;问筱平(1974—),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综合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与研究; 秦兴方(1965 7

7.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 篇七

一、次贷危机所暴露的美国金融监管问题

1、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力

次贷危机的爆发, 与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有着直接的原因。以对对放贷机构贷款发放质量的监管为例, 2001至2005年间,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急速扩张,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 金融机构纷纷降低审贷资格和管理程序, 吸引了大量信用水平原本不达标的客户, 造成信用风险的累积, 导致违约概率提高。在此过程之中, 金融监管部门并未对放贷机构采取严格监管措施, 过分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和房贷机构的自律机制, 导致恶意贷款、投机贷款活动恣意发展和蔓延。此外,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投资银行监管不力, 在次贷危机形成的过程中, 正是投资银行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进行打包证券化并向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者进行推销, 将次贷风险传播到全球市场。

2、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缺位

次贷资产证券化过程中, 评级机构不仅收取评级费用和咨询费用, 而且参与次级衍生产品的构建过程。据统计, 穆迪、标普和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从美国按揭贷款评级中获得的收益累计超过30亿美元,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其在次级贷款打包证券化过程中表现出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期间大约有75%的债券获得了AAA的评级, 10%获得了AA的评级。在危机爆发之前, 监管部门不仅未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加以严格监督, 甚至连针对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条例与合理惩罚机制也迟迟没有形成, 为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3、对金融市场信息披露不足

信息披露作为有效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现和评估各种风险并及时进行预警和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几十年来美国的金融创新迅速发展, 金融创新可以降低风险、为金融机构创造利益, 但也造成交易双方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从而为投机活动、各种市场风险的滋生与蔓延创造了土壤。在这种情况下, 美国金融监管部门未能对金融机构的非审慎性贷款和其他违规行为做出及时的披露信息, 对市场信息监管不力, 导致市场参与方不能客观、全面地了解产品情况, 并过度依赖评级机构给出的信用评级结果, 对相关产品的信息、质量和风险无法充分了解并进行理性选择。

4、监管协调机制受阻

美国监管的协调机制受阻很大原因在于美国实行的层层叠叠的“双线多头”监管制度。美国的金融机构要受到来自联邦和州两个层面的双重监管, 例如, 美国对银行类金融企业的监管规定, 凡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美国州注册银行受到联邦监管机构的监管以及各州相应监管机构监管, 因此任何一家美国银行都要遭受两家以上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这种重复监管造成监管目标的不一致, 各监管部门各司其职, 对监管的指标体系设计也不尽相同, 复杂的监管结构造成监管机构协调性下降, 对系统风险的整体防范能力有限, 同时, 也容易引发“监管寻租”现象, 即金融机构会主动寻找监管措施较为宽松的监管者, 从而导致系统风险的快速积聚。

5、自由主义思潮泛滥是造成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自由主义思潮有着密切联系, 这种过分信任市场自身调节能力的思想直接导致监管层持续放松监管, 并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发生。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多次公开表达观点, 认为“金融市场自我监管比政府监管更为有效”, 放松监管可以带给经济更大的灵活性。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爆发之后, 美国为加强金融监管以防范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 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体制, 不允许同一金融机构进行跨市场业务经营。之后, 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 分业经营的金融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成熟和迅速发展的金融市场, 主张新自由主义思想, 提倡市场主导、放松监管的呼声越来越高。新自由主义理论的长期发酵、渐入主流最终推动了金融自由化、放松管制的金融改革, 1999年, 美国颁布了《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确立了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实现了金融自由化。自由发展的混业经营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效率, 同时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也把金融风险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及其衍生品, 即在此背景下之发展起来。因此, 应当说, 从市场参与主体到金融监管当局, 从美国到西方其它重要经济发达国家, 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泛滥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之一。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

金融创新最初的动机是为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规避汇率、利率、商品等市场风险。但是, 金融创新产品一出世就受到了市场投机者的关注, 金融创新产品往往具有高杠杆性, 运用极少的基础资金就操纵市场巨额资本, 其获利性比通常金融产品高很多, 但同时也通过杠杆交易将风险成倍放大。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开发的相关机构放松监管所造成的。过度发展的金融衍生品往往会导致风险的积累, 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演变为金融危机。我国的金融市场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 诸如公司债券、股指期货等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 金融证券化程度加大, 因此, 我国应当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监管, 建立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提高市场敏感度, 强化合规监管的同时更要关注风险监管, 使金融创新产品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促进金融行业的繁荣。

2、逐步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金融创新产品极大丰富, 金融衍生品市场活跃, 衍生工具的使用分割了交易双方的买卖行为, 拉长了金融市场交易的链条,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 市场的不透明性也使得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反应滞后。鉴于此,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风险的识别与监控能力, 建立严密、完善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 规范有关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的一系列管理职责。监管部门要完善相关市场信息披露以及监管部门监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建设, 强化市场约束, 提高金融创新的透明度以及市场对风险的敏感度, 使监管者和投资者都能够充分认识并预测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 有利于加强金融危机的可控性, 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 减少危机爆发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3、重视协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关系

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导火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实体经济作为物质基础, 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石, 而虚拟经济能够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 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 实体经济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来实现生产向资本转化的过程, 而虚拟经济则实现的是资本直接增值, 其脱离了生产阶段, 没有真正的价值增值, 因此, 虚拟经济本身就包含着风险和不稳定性, 并具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特点。当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保持远远高于实体经济时, 就会产生泡沫, 证券资产的泡沫正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而产生的结果。市场中存在适度泡沫有利于活跃市场, 但如果过分纵容虚拟经济的膨胀, 虚拟经济资本将大量挤占实体经济资本, 大量虚拟资金在市场中脱离生产领域空转, 造成的结果是市场的虚假繁荣, 一旦遭遇外部冲击, 泡沫会迅速破灭。美国次贷危机的也正是以房地产泡沫破裂作为爆发触点的。因此,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冉冉升起的新星, 要重视和协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挖掘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潜力, 打造一个健康的实体经济;要做好虚拟经济配套机制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和促进作用。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人始料不及, 之前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危机爆发后其传播速度之快、损失之巨形成鲜明对比。在众多导致危机爆发的诱因之中, 金融监管不力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 本文旨在揭示次贷危机暴露的美国金融监管缺陷, 并就如何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健发展提出相应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监管,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健华.对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9)

8.次贷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其立法启示 篇八

根据学界一些学者的归纳,“次级贷款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动荡引起的风暴,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次级贷款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特有的两次风险的放大给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这次次贷危机的原因是与资产证券化分不开,正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两次风险放大给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两次风险放大分别是:

1.特定目标机构以贷款抵押资产为后备发行证券,并将证券出售给投资者,这里存在一次风险放大。具体的来讲,这一过程中的风险放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在这一过程中风险增加了。次级贷款原先是以房屋为抵押条件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如果贷款人无法还贷,银行可以以抵押房屋拍卖来获得清偿。经过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之后,投资者所获得的仅仅是代表自己所拥有权益的证券,这种证券是以证券所代表的资产基础,没有任何特定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担保。从一个有固定资产为抵押法律关系转变为没有特定资产为抵押的证券关系,从一个借贷行为转变成为一个投资行为(投资本身就很大的具有风险性),风险明显被放大了。

第二,在这一过程中风险也被扩散了。原本次级贷款的风险的往往是一个个贷款公司来承担,经过证券发行,将证券出售给千千万万个投资者,次级贷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风险的范围被人为的扩散了。在具体实践中,还有一些投资者再将所购得的证券打包再出售,在这一次次的转售过程中风险又一次次的扩大。

2.信用增级机构对打包的次级贷款进行信用增级,同样也存在一次风险放大的过程。信用增级机构对打包的次级贷款进行信用增级往往通过保险公司承包、信用好的企业担保、用较优质的抵押贷款与次级贷款一起打包进行重置等方式,必须注意无论怎样进行信用增级,原本次级贷款的风险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些方式而有所改变。次级贷款一旦出现问题必然拖累对它进行信用增级的保险公司、信用较好的金融企业、优质抵押贷款,引发连锁反应,次级贷款一旦出现问题,整个金融界都会深受其影响,它们之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这种连锁反应恰恰最终表现为次贷危机的特征之一—金融机构接二连三的倒闭。

(二)过度提前消费造成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膨胀是次贷危机产生的导火索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不健康因素就在于,过渡提前消费造成的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膨胀。这种过渡提前消费表现为不考虑个人的还贷能力和消费需求进行提前消费。其实次级贷款购房的消费者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刚性需求而买房,往往是想借助房价高企的东风来赚取利润,这些不是必须买房的人或者根本无力承担房贷的人进入房地产市场制造出虚假的庞大需求,造成房屋表面上供不应求,不断推高价格,使得房地产的泡沫不断膨胀,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也为房产泡沫的爆裂吹响了前奏。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立法启示

根据上述次贷危机成因的分析,我国的金融立法应当着重从对资产证券化立法入手。目前对资产证券化立法的做法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散见于相关立法之中;一类是采取了专门设立资产证券法的方式来实现对资产证券化的规制。

第一类立法例,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资产证券化立法主要散见于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以及各州蓝天法案。

第二类立法例,主要以日本为代表,日本主要以2000年修正的《资产流动化法》为主体,以为符合资产证券化发展而修订过的《银行法》、《保险业法》、《证券交易法》等为补充从而形成资产证券化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规制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散见在各法律文件之中,如《信托法》等,同时存在一系列“管理办法”、“通知”等文件,如《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之所以建议我国进行专门的资产证券化立法,是因为资产证券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采取专门立法的方式很好的明确相关法律责任,保证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健康发展。

应当注意的是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比较新的立法课题,立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在宏观层面要坚持清晰明确的专门立法思路,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要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暴露问题再加以修订的方式完善具体规范,只有真正做到宏观与微观相配合才能完善我国相关金融立法。

参考文献

[1]张泽平.《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比较与借鉴》.法律出版社,2008

[2]洪艳蓉.《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熊进光,巫文勇.《金融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9.次贷危机的PPT讲稿 篇九

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次级贷款: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 主要有三种信用等级不同的贷款, 一是优质抵押贷款;二是另类A 级0抵押贷款;三是/次级0 抵押贷款。判断优质贷款或次贷的标准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纪录、偿付额占收入比率(DT I)和抵押贷款占房产价值比率(LTV)。一般来说, DTI低于55%、LTV低于85% 的借款人的房贷为优质贷款, 而DT I超过55%、LTV 超过85%的贷款人的房贷为次贷。另类A 级房贷是介于优质和次贷之间的灰色地带, 是指借款人符合优质贷款标准, 但没有提供所有收入证明等法律文件。)

CDS: 信贷违约掉期,也叫贷款违约保险,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

例如:B为A提供贷款,但同时B又担心A会有违约的风险,因此B找到保险人C,购买了一份CDS,也就是贷款违约保险,这样的话,如果A一旦违约,那么C就要对B进行补偿。

CDO: 担保债务凭证(CDO)是债务债券抵押产品,把所有的抵押打包在一起,并且进行重新的包装,再以产品的形式推放到市场。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次贷危机的主要流程,也就是他是怎样产生的。

首先是有一家人他们想要买房子,他们只要存够足够的首付之后就可以通过房贷经纪人找到房贷机构(通常是银行或者是公司),房贷公司于是贷款给他们,要求他们分期付款归还本金和利息,在这个过程中贷款人买到房子成为房主,经纪人拿到佣金,贷款公司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益。这一切都很完美。因为大家都认为房价总是上升的。

有一天,房贷公司他接到投资银行打来的电话,说他想要购买房贷,于是房贷公司以一个不错的价格将房贷卖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家们借到数以千万的资金,购买了大量的房贷,并把这些房贷打包,放在一个盒子里。这就意味着,投资银行每个月都可以获得盒子里的房主们给的分期付款。购买的房贷越多,他们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大。

然后, 投资银行将这些房贷盒子包装成金融产品CDO并且划分为三成:safe,Okay,risk。接着他们对保险公司投保为最顶层的房贷抵押债券套上一个CDS。同时他们又请来信用评级公司,为这三个层次的金融产品评级,safe那一层为AAA,okey,那一层则为BBB,risk那一层则压根儿懒得评级。他们把AAA级的产品卖给承担低风险的投资人,把BBB级的产品卖给其他银行家,而将最有风险的部分卖给对冲基金,和其他风险投资者。如果房贷人按时还款,那么在这几个环节中的每一个人就都可以获利。一切都很完美。

因为投资者在这个环节中获得了高收益,因此他们他电话给投行说想要买更多的CDO,投行又打电话给房贷公司,但是这个时候,房贷公司再也找不到优质的买房人了,于是他们有了这样一个想法,既然房价远是上升的,那么就算有人不还贷大不了我把房子收回就行了,这样我也不亏,于是房贷公司开始贷款不那么可靠的贷款人。不需要首付,也不需要收入证明,更不需要任何手续,这样就产生了次级贷款。

突然有一天转折点出现了,住房者再也还不起房贷了,但是房贷在银行家手中,因为住房者断供,房贷全部变成了房子,于是银行家们开始抛售房屋,大量断供者的出现使得银行家们不得不大量的抛售房屋于是房价不断下跌,直到房屋的价格远低于房贷,于是一些优质的贷款人也开始断供(因为他们的房贷是30万美元,但房屋的实际价值目前只有9万美元,他们当然会选择断供)大量的房屋变成定时炸弹,积压在银行家手中,银行家这时给投资者打电话,想要将积压的CDO卖给投资者,但这时已经无利可图,投资者当然不会再买CDO,但是由于先前他们已经积压了大量房贷在手中,投资者也被套牢而同时,房贷公司手里的房贷也再也卖不出去。于是整个金融市场处于冻结状态。于是黑暗时代降临,次贷危机爆发。

原因:

向曾经有违约记录的人士提供的房屋贷款称为次级房屋贷款, 这些借款人通常都是“ 三无” 人士即无工作、无固定收人和无资产。这类人群通常都没有很好还款能力, 但是仍然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贷款, 甚至有部分银行主动向这部分人士发放贷款, 其中原因有很多。

第一, 在安然事件之后, 为了恢复公众对市场的信心, 美国实行了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起美元利率从超过6 % 开始下降, 直至2004 年中的接近l%。资本市场较高的流动性和货币市场较低的借贷成本, 为金融机构开始利用短期资金为长期资产融资这一非常危险的模型提供了合适的市场环境。金融机构通常没有任何公司和零售存款, 依然大量发放30年甚至更长的房屋贷款, 而依靠的资金来源是货币市场上隔夜或者一周左右期限的资金,造成了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严重不匹配。

第二, 政府对次贷的发行起到了有力的政策导向作用。美国克林顿政府为了消除种族歧视, 缩小贫富差距, 推出了“居者有其屋” 的政策, 力争大幅提高低收人者尤其是黑人和拉丁美移民的住房拥有率。为了贯彻执行这一政策, 克林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对拒绝向低收人人群提供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冠以歧视的罪名进行罚款, 数额通常高达数百万美元,这给贷款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第三:但是在次级贷款模型中, 贷款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直接联系被贷款经纪商所取代贷款经纪商为增加业务量, 获取更大的利润, 因此开始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对借款人的调查, 并且降低贷款的标准。而贷款机构由于证券化的工具能够将风险市场化, 因此对借款人的收人调查也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视。

10.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的论文 篇十

发表日期:2004年7月5日出处:北京博目作者:刘昕已经有45位读者读过此文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及其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博目公司首席专家

刘 昕博士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加剧、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各大企业利益相关群体(包括股东、顾客、员工、社区等等)对于企业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美国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性挑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它正在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

一、战略经营伙伴: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角色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一直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重整。在80年代以前,人力资源管理(当时称为“人事管理”)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政管理的角色,即主要是处理一些文件,此外还负责招募甄选、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方面的制度建立以及管理方面的一些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同企业战略方向之间的关系是很疏远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所扮演的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单向联系角色了,它开始帮助企业执行战略。而到了9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的问题的重要性,许多企业都把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当成是一种能够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经营活动而对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作出贡献的有效手段,并且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中“关于人方面的问题的专家”。这样,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它还必须参与甚至有时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同时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准确地说,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是以一种战略经营伙伴的身份与直线部门共同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如维持人事记录、审核控制、提供服务等)所花费的时间比重之所以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内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维持人事记录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低,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所必需的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

助的形式提供出来,它不仅使得传统上的那种面对面的服务提供方式变得不必要,大大降低了提供服务的成本,而且赋予了直线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控制人力资源事务的能力。目前,像人事记录管理、向员工提供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和服务方面的信息之类的新技术都正在被应用于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之中,而培训课程目录的编制以及学习课程的自由选择、福利计划的选择性登记和申请、员工态度调查等自助式的人力资源服务在美国的许多企业中也同样得到了应用。自助服务系统除了降低成本而外,还有助于员工们把人力资源部门看成是一个积极的部门,同时它还与心理契约的这样一种变化趋势相吻合,即员工们希望自己能够在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承担起的更大责任。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的管理角色外包也已经越来越普遍。许多公司都已经将日常性的工资管理、福利管理以及员工的培训、甄选和招募等工作外包除去了。通过将这些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正如一项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综合性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所说,“人力资源正在从一项专门化的、独立的职能向范围更广阔的企业职能方面转化,在这种职能当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和直线管理者通过建立伙伴关系来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进而达到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事实上,在美国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管理者被越来越多地吸收到影响企业战略方向形成的高层管理委员会之中。这些管理者不仅直接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总裁或经营委员会汇报工作,而且当企业遇到一些经营难题时,往往也会请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二、以客户为导向: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实施战略

一旦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被看成是企业的一个战略伙伴,它已经投入到了企业的战略制订过程之中,并且还负责通过制订和调整人力资源管理计划来帮助完成企业战略的贯彻和执行工作。那么,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需要通过对自身进行战略调整来使得自己确确实实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职能。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在企业中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执行着多种活动,所以,在面临时间、经费以及人头等方面的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必须作出战略选择,即应当如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分配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价值,换言之,如何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在这方面,最近在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出现了一个与全面质量管理哲学一脉相承的新趋势,这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高层管理者应当采取一种以顾客为导向的方法来执行该职能。在一些比较先进的美国公司中,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开始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当成是一个战略性的业务单位来看待,并且试图

根据他们的顾客基础、顾客需要以及满足顾客需要的技术等条件来界定自己的业务内容。

首先,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辨认谁是自己的客户。最明显的人力资源客户是那些需要得到人力资源服务的直线管理人员。此外,战略规划小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个客户,因为这个小组也需要对与人有关的业务问题加以确认、分析并且提供建议。员工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客户,因为他们因雇用关系而获得的报酬是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定并加以管理的。

其次,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确认本部门的产品有哪些。直线管理人员希望获得具有献身精神的高质量员工。而企业的战略规划小组不仅需要获得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以及建议,同时还需要在战略规划执行时获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支持。员工则期望得到一整套具有连贯性、充足性以及公平性的报酬以及福利计划,同时希望能够获得公平的晋升以及其他职业发展的机会等等。

最后,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根据所要满足的顾客需要本身的不同来分别确定需要运用哪些技术来满足他们的需要。甄选系统需要确保所有被挑选出来的求职者都具有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所必需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培训和开发系统则需要通过向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来确保他们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更高的价值,最终满足直线管理人员和员工双方的需要。工作绩效管理系统则需要向员工表明企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并且向直线管理人员和战略制订者保证:员工的行为将会与组织的目标相一致。最后,报酬系统需要为所有的客户(直线管理人员、战略规划者以及员工)都带来类似的收益。这些管理系统将向直线管理人员保证,员工们将会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来服务于组织的利益,它们还向战略规划者提供相应的措施来确保所有的员工都采取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性的行为。另一方面,报酬系统显然同时为员工的技能投资和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提供了等价的回报。

这种以顾客服务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为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它帮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确认谁是自己的顾客、这些顾客有什么样的需要希望得到满足以及应当如何来满足这种需要,从而有助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尽快成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三、强化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能力: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

当前在美国企业中所形成的这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寻求通过企业最为重要的财富即它的人力资源来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人力资源职能不仅需要全面地参与企业战略的形成,帮助企业找出它所面临的与人有

关的经营性问题,而且一旦企业的战略决定下来,那么人力资源管理对于战略的执行还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它将负责通过建立和协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确保公司能够对具备必要技能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就要求人力资源职能管理人员必须拥有并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以下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人在企业的竞争优势中所能够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目前实际上是在扮演何种角色;二是哪些人力资源政策、计划以及管理实践能够使人真正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源泉。而这种要求就对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尤其是战略性高层管理人员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德乌·乌里奇教授所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在美国被广为接受。乌里奇教授在明确将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动者这四大角色的基础上,同时也指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的高层战略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开发自己的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以及综合能力,只有在具备并系统地运用这样一整套全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实行这种战略性的管理方法。

首先,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需要具备“经营能力”,即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并且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根据尽可能精确的信息来作出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具有支持作用的理性决策。由于在几乎任何一家企业中,对决策的有效性都心须以钱为标准来进行评价,所以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计算每一种人力资源决策的成本和收益及其所可能产生的货币影响。同时,他们还必须把人力资源决策所产生的非货币影响也考虑在内,必须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一种人力资源实践中所涉及的社会和伦理问题。

其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需要具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最新进展状况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些管理实践包括人员配置、开发、报酬、组织设计以及沟通等等。新的甄选技术、绩效评价方法、培训计划以及奖励计划等等被不断地开发出来。其中的某些计划可能还是有一些价值的,但是另外一些所谓的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能不过是新瓶装旧酒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能够对这些所谓的最新人力资源技术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并且只采用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益处的计划。

再次,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在诊断问题、实施组织变革以及进行结果评价等方面掌握高超的“变革过程管理”技能。每一次即使是当企业对其战略进行非常微小的改变时,整个企业都必须出现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导致必须执行这些新计划或新方案人们之间出现冲突、抵制和感到困惑等情况。企业的人力资源

管理者必须具备一种能够以确保变革成功的方式来监控变革完成的技能(事实上,一项对《财富》500公司所进行的调查发现,87%的企业将组织开发和组织变革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一部分)。

最后,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还必须具备“综合能力”,即综合利用其它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增加企业的价值。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个专才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把一个通才所应有的远见带入到决策过程之中。这种要求实际上包含着这样的含义,即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必须能够看到,人力资源领域中的各项职能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匹配在一起;并且能够认识到人力资源职能体系中任何一个领域如果发生变化,都有可能会要求其它领域也作出相应的改变。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一方面使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获得了对企业通过人来进行竞争的方式施加深刻影响的机会,而另一方面,与这种机遇相伴随的还有重大的责任和挑战。新的人力资源职能必须由这样一些人来承担,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看成是一种只不过正好是在人力资源领域中工作的经营人员而已,而不是相反,把自己看成是一种碰巧在某一经营领域中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四、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对于我国企业的启示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正在经历着一个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这样一个过程,这种转变与美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变化以及相关新技术的出现是有着直接关系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的核心是从被动的战略执行者甚至简单的人事行政业务管理者,转变为企业战略决策过程的参与者、战略的执行者以及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而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内部确保这种转变实现的方式是,采用以客户为导向的战略来在企业中实施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确定自己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对象即客户是谁;这些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哪些方法和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最后,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不可避免地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尤其是企业中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层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必须学习为有效地承担新的角色所必需的一些新的能力和技术。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发生的这种转变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建设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尽管中国与美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处在一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许多中国企业已经或者即将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人来达到快速创新、降低成本、为客户提高更完美服务的目的同样是中国企业的一种最为迫切的需求。由于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起步较晚,但是面临的挑战却很严峻,因此,通过学习和借鉴美国企业人力资

源管理中的一些新方法和新思路,无疑对强化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是很有益处的。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从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中所吸取的有益之处包括:第一,不仅在口头上重视人力资源,更要通过企业的管理实践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过程之中。第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配合企业的各种经营需要,创新性地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进行开发与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成为一种对企业绩效改善有价值的工具。第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尤其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承担领导责任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他们不仅仅要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掌握在企业中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谋求竞争优势所必需的其他相关能力,包括变革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而最重要的则是一定要树立全局性经营意识,不能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单纯的部门职责来看待,而是要随时随地问自己: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迎接竞争挑战做了些什么?

11.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篇十一

一、美国金融危机概况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美国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但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当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加上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一两个贷款者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贷款者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贷款者。

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由于各国金融的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2007年8月次贷危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使大量知名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危机不断。2007年8月1日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的损失。2007年8月3日,贝尔斯登称,美国信贷市场呈现20年来最差状态,同时欧美股市全线暴跌。2007年8月5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总裁沃伦-斯佩克特辞职。2007年8月9日,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美国次级债,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2007年10月23日,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宣布当季亏损6.2亿美元。2007年10月24日,全球顶级券商美林证券公布2007年第三季度亏损79亿美元。2007年10月30日,欧洲资产规模最大的瑞士银行宣布,因次贷相关资产亏损,第三季度出现近5年首次季度亏损达到8.3亿瑞郎。2008年4月11日,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预估瑞穗证券2007年会计年度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交易损失达4000亿日元(折合39亿美元)。 2008年4月18日,花旗集团宣

布,在冲减逾130亿美元损失后,一季度净亏损51.1亿美元,合

每股损失1.02美元。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25日,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互惠公司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查封、接管,成为美国有史以来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2008年10月4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走向还在飘摇之中。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宣告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华盛顿共识”所确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破产。

二、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探析

1.美国信贷消费的肆意扩张以及美国经济基本面的不景气。与中国不同,美国的消费方式主要是通过抵押贷款,将大额消费的支付分摊到每个月,从而进行提前消费。这样如果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失业,就会造成“月供”支付困难。此外,抵押品的市场价值可能贬值,比如房价下跌,很可能偿还不了贷款,使银行面临损失,由于金融系统业务的相互交叉,风险交叉传递,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它们的信心。

2.金融衍生品的过度膨胀以及缺乏审慎的监管。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1933年颁布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的是“Gramm-Leach-Bliley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根据美国财政部对美国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的统计:2005年CDO市场总值为1510亿美元,2006年为3100亿美元,2007年仅第一季度就达2000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华尔街的精英们甚至发明出了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新产品。

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欧美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受到抑制,影响中国的出口,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金融危机导致财富大幅缩水,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购买力下降,对外需求降低,作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势必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冲击,而根据统计,去年经济的增长,有2.5个百分点是进出口拉动的,因此金融危机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会有负面影响。

2.金融危机出现,中国作出救市对策,调整本国货币政策。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暂停征收利息税。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 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当前中国抗通胀的任务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削弱中国在美投资资产的安全性。目前,中国大约有1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投在美国。其中,用来购买美国国债和美国机构债券的比例大致上一半对一半。本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基本上保证了中国对美国外汇储备投资的安全性,但雷曼公司的破產再次使得其中的一部分资产的安全性处于不确定当中。如果雷曼倒闭只是次贷危机又一次恶化的开始,那么中国的外汇储备将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4.对中国股市造成巨大冲击。有关部门正试图采取种种措施来重新恢复对中国股市的信心,但是,雷曼破产及其预示的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灰暗前景,使得9月16日银行权重股领沪指跌穿2000,刷新本轮调整以来的新低。资本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得不受到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所带来的外来限制。

5.国内各大银行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根据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中国内地金融机构止于2006年6月的一个年度内,投资美国次级债高达1075亿美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了接近1倍,意味着中国投资者将在次级债市场损失惨重。鉴于目前中国各家商业银行没有披露持有美国次级债券的规模,只能通过2006年财务数据进行估算。据测算,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中,中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亿元、0.19亿元。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有必要吸取一些教训。

1.在保障出口的前提下,转变增长模式,扩大内需。中国应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出口一些高附加值、受金融波动影响少的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之外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化解中国的出口风险,同时要加大出口产品的多样化,避免恶性出口竞争,从数量竞争转型到品牌竞争。在出口结算货币选择方面,避免汇率风险。通过减税等“财政刺激经济”的办法还富于民,以此增加民间消费,扩大内需。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改进,缓解居民的储蓄倾向。

2.加强房地产监管,促进房地产金融规范发展。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就是房价暴跌导致金融机构收不回贷款而破产,中国,特别是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城市这几年也经历了房市价格上涨过快,近几个月来,房市有不断回跌的态势,值得关注。因此政府要严格审批,防止项目盲目上马,同时要出台引导房地产规范发展的政策文件。中国的房地产开发主要是向银行贷款,不存在资产证券化,风险范围要小一些,不过如果崩盘,也会造成银行损失。

3.在鼓励金融创新和开放的同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和风险控制。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太发达,各种金融工具还不完善,因此还是要鼓励创新,使金融更好的為经济发展服务。但要加强监管,严控风险。对于大的存贷款敞口更加注重监控,加强资产的管理,提高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身风险管理,提高抗风险能力,维护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

4.结合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业,打造产业金融基地。美国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虚拟经济的膨胀到泡沫破裂的过程。美国银行业在上世纪30年代后压抑控制管制几十年从此实现了全面自由化,金融业空前繁荣,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新。同时,美国不断地把制造业转移到境外。这种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具有复杂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容易雪崩。所以中国应该紧密结合实体经济开展金融服务,如广州可以立足本地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等产业优势,发展产业金融,降低虚拟经济的风险。

5.与各国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密切沟通与合作,寻求多方支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大,世界经济不断融为一体,相互依赖和合作程度加深。在当前形势下,单靠一国往往很难应对金融危机,因此中国作为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应主动与国际金融方面的组织加强业务合作与资源共享,在国际危局中降低风险。作为地方金融官方机构要经常、主动与各方面沟通,做到金融风险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理。

上一篇:简单却温馨的平凡爱情故事下一篇: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