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2024-10-10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精选10篇)

1.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篇一

专家见招拆招初三学生常见问题解决方案

初中三年级的孩子,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抉择,心里未免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针对孩子们不同的表现,专家支招以供家长和学生参考。

1.孩子很认真,可成绩却不见提高,怎么办?

配合老师,加强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教会孩子养成复习习惯、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2.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很多孩子都有很大潜力。

3.初三孩子到底要不要督促?

要,但要讲究艺术。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你严他进步,你松他跟着松。

4.孩子至今不认真或想认真但控制不了自己,偏科严重,有没有好办法?

主要是习惯不好加上缺乏自信与学习兴趣。

注意:1)在此阶段,家长急不得也放不得;2)看中学习态度应甚于看中学习成绩;3)肯定、鼓励、指出不足、帮助寻找方法甚至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先从容易做到的入手,贵在坚持!4)学科方面:有能力的家长可以主动向老师“领任务”;对学习极差的,家长可配合老师,要求孩子完成基本作业;5)提供良好的晚自习环境;6)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小看。

5.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好,家长能否放心?

家长要把目光放长远些,不要只盯着中考,应该指导孩子确定目标、勇于冒尖。

6.初三的孩子到底可不可以玩?

可以,劳逸结合,但不能玩物丧志、主次不分。

7.其它:

1)相信学校,相信老师。经常跟班主任或者科任老师聊聊。跟同学说说自己心中的苦恼,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2)初三年学习重要,但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还是不能松。

3)家长要帮助学校转变孩子认为理化政不重要的错误观念。

4)敦促孩子养成整理学习资料的习惯。

以上,只是对最常见的一些现象的见解。如果是特例的话,还是到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去寻求帮助吧。

2.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篇二

1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贪图享乐心理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 与我们这一带人毫不相干”。于是就追求享乐、贪图安逸, 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这种思想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不爱劳动, 怕脏怕累;好吃零食, 花零钱多;衣着讲究, 互相攀比。一名学生在母亲生病住院期间, 从没有自觉地、主动地去看望母亲, 在父亲的催促与逼迫下, 才不得已去医院探望。据了解, 这是一个学习不错的学生, 她认为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 父母爱她, 她也爱父母, 之所以不去医院看母亲, 是因为学习太紧张。

1.2 逆反心理

由于年龄、生理上的特点, 中学阶段很多学生, 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 不能正确面对批评与挫折。他们心理上容易产生怀疑, 对社会上正面宣传进行反思考, 对优秀榜样、先进人物等进行无端否定, 反而对不良倾向能产生同情, 对思想教育、纪律要求消极抵抗。师生间经常会发生矛盾, 但是, 有些同学不能正确面对这些矛盾, 常常是将这些矛盾看得太重, 认为教师对自己有偏见, 从而产生很严重的逆反心理。在这个时候家长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增强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积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师生关系,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

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 经常犯错误, 导致他们听到的都是指责和不理解。于是他们自认为低人一等, 从此就变得心灰意懒, 对待各种活动都显得消极颓废, 精神上萎靡不振, 在学习和活动中表现出种种自卑心理。我们周围还有部分中学生没有某些缺陷与短处, 而是不能悦纳自己, 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 不被喜欢的位置, 优柔寡断, 没有竞争意识, 享受不到成功的快乐。

2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2.1 家庭的影响

家长不合理的期望水平, 这往往是造成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 导致家长不合理的期望水平有两种:一是过高期望, 二是过低期望。由于平时对孩子的要求方面不严格, 给孩子制定的过低目标, 孩子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在上进心和求知欲方面也越来越缺失。

特殊家庭是指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家庭。特殊家庭其共同特点是使子女失去正常的家庭教育。一般来说, 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首先是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他们享受不到正常家庭的爱,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压力沉重, 情绪低沉, 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人际关系紧张, 甚至品行滑坡, 人格异常。

2.2 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阶段。这个阶段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这个阶段是生理迅速成熟, 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 但两极性严重, 自控性差, 使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因此, 中学阶段, 必然是学生心理发展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

3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

所谓人际交往, 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 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

3.1 友谊的重要地位。

朋友、同学之间的情谊称友谊, 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 互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发现,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情谊的重心便逐步由父母转向了朋友, 而且日益得以加强确定。大多数人都会感觉结交朋友最多的是中学时期。

3.2 小团体现象突出。

中学生由于易接近年龄相当且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的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 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3 师生关系有所减弱。

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 并有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3.4 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

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 有话宁可与知心朋友讲, 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 乃至着装打扮等等方面, 都容易与父母发生摩擦, 不断加剧与父母的心理隔阂。总之, 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 中学生在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 也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骄娇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 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4 中学生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严重影响考试成绩发挥的情绪反应。具有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在考前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反应, 如:过分担忧、恐惧、失眠健忘、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在临考时心慌气短、呼吸急促、手足出汗、发抖、频频上厕所、思维浮浅、判断力下降、大脑一片空白;还有的学生在考场上出现视动障碍, 如:看不清题目、看错题目、丢题落题、动作僵硬、手不听使唤、出现笔误等等。

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包括个体内部的身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 。具体原因如下:

4.1 遗传及身体健康状况不良。

那些神经类型属于弱型的人对环境刺激较为敏感, 易产生紧张反应。这类人的考试焦虑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人, 对将要面临的考试尤其是重要考试, 会产生较强烈的焦虑反应。

4.2 认知偏差。

学生对考试性质、考试利害关系的预测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评价不当, 易导致考试焦虑。如果学生在个人的前途、名誉问题的认识上发生偏颇, 过分看重, 对自身的知识经验、能力评价过低, 则在考试时便会造成高度神经紧张, 情绪反应强烈, 产生过度焦虑。

4.3 知识准备和应试经验不足。

如考前对有关考试的内容、知识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 且缺乏相应的应试技能、经验, 则学生在考前和考试过程中极易产生焦虑情绪, 遇到难题茫然无措。

4.4 家长、教师及社会要求的压力过大。

一般来说, 我们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要求越严格, 期望值越高, 就容易导致孩子兴趣和专长方面的压力越大, 学生越易产生考试焦虑。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考分极为关注, 考前定指标, 并承诺奖励, 当孩子考分不理想, 轻则训斥、责骂, 重则棍棒相加, 容易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 觉得考不好难以向家长交差。

显然, 要排解过高的考试焦虑, 仅仅依靠学校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但是,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克服考试焦虑的调节方法, 却是极为必要的。

摘要: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战场”, 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学校。所以我们学生在这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还要学会怎样做人。因为中学是人生中的关键时期, 未来工作的成就、对事物的认识、思想品质的塑造乃至生活的幸福与否, 都取决于此时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问题,逆反心理,人际交往

参考文献

[1]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21期.[1]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21期.

[2]王富国.中学生自卑心理障碍探究[J].学周刊, 2011年14期.[2]王富国.中学生自卑心理障碍探究[J].学周刊, 2011年14期.

[3]李荣菊.中学生心理压力动因初探[J].青春岁月, 2011年12期.[3]李荣菊.中学生心理压力动因初探[J].青春岁月, 2011年12期.

3.浅谈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篇三

一、学习适应不良型心理问题

学习适应不良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学生往往由于学校适应不良而影响学习,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等是常见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听不好课,做不好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产生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惹,依赖性增强。

(2)行为方面。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稍复杂的题目无法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社会性退缩。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生活活动也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游离于同辈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行为违反与年龄相符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如逃学、斗殴、说谎、偷窃、抽烟、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还有些学生活动过度,寻求快乐和刺激,如沉溺于电子游戏机、不遵守纪律、袭扰他人。第四,行为倒退。行为像儿童,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不合群、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

(3)生理功能方面。表现在上课头昏脑胀,入睡困难,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身体检查则没有特定的躯体问题。

二、强迫型心理问题

这是一种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自己能意识到这些表现不合理、不必要,但不能控制和摆脱,深为焦虑和不安。它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和在校适应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应及时接受辅导。具体表现为:

(1)强迫观念。如脑内反复回旋某歌曲的旋律、别人对自己说的话;作业或考试后总觉得写错了字或做错了题,上学路上总疑惑忘带书或文具;总是担心考试失败、挨老师批评,担心自己会发胖;看到小刀就会想到会割破手;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如“1+2为什么等于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无实际意义的想法。

(2)强迫冲动和强迫动作。如在考试时,总感觉得想要大小便,但上厕所后又解不出来;看到老师或父母总是想辱骂、吵闹或打架,但表面上却顺从平静;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心理问题

这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持久的情绪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问题,常伴有焦虑、沮丧、压抑、苦闷、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同学一般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但心理压抑、情绪苦闷,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危害较大。具体表现为:

(1)興趣衰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对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

(2)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多为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和对自己的失败估计。如:虽然学习成绩较好,但坚持认为自己学习很差,以后肯定不能毕业等等。

(3)精力衰退。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这类同学往往感到在听课、做作业时,头脑无法兴奋起来,心无杂念但脑子一片空白,日常生活无力或不想去承受,有力不从心之感。

(4)封闭退缩。不愿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这类同学通常能维持和其他同学、老师和一般性交往,但被动勉强,交往内容表面化,不作稍深的情感交流。他们的退缩往往出于自卑和认为任何人都无法帮助自己。

(5)躯体不适。伴有躯体症状,如头疼、背痛、肢体酸痛等,还有失眠等睡眠障碍,有些同学有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之感。

(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四、焦虑型心理问题

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便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焦虑型的心理问题是指一种无明确对象、无法摆脱的焦虑状态,可分为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形式。

(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以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为典型特征,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一般1—20分钟,长的可达数小时。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可恢复。

(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往坏处想等。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是主观上过滤,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以及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五、恐怖型心理问题

这种心理问题指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情境,或在人际交往时产生异常恐惧并主动回避以消除不安。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为社交恐怖和特异性恐怖,而且前者有增长的趋势。

(1)社交恐怖。主要特点是在人际交往中自感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的耻笑对象,而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做作业、吃饭等,以至不能正常交往;看着对方即自感面红耳赤、表情异样,而且怕被对方觉察,从而回避目光相遇,严重者会发展到足不出户。

(2)特异性恐怖。指各种和个体自身活动的特异性有关的恐怖,如飞行恐怖、注射恐怖等。一些中学生对学校产生恐怖,如害怕看校门、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回避学校生活,又称学校恐怖。

4.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篇四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

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遗传因素

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

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

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1.父母的溺爱

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

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3.家庭气氛不和谐

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

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四)来自社会的因素

1.社会竞争的加剧

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

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

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

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

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

5.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篇五

武胜中心中学陈胜芳

随着高考的日趋临近,高三学生在心理、生理、学习、人际、情感等方面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如压力过大、自信心缺乏、心情压抑烦躁、复习效果差、体质下降等,面对这些问题,高三学生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免对高考产生不利影响。下面我根据高三学生常见的问题及表现,给大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习压力过大怎么办?

高三学生有压力是很正常的,而且适当的压力还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激发学习潜能。但是如果压力大到吃不下、睡不着、精神萎靡不振,那就需要及时调节,给自己减压了。减压的方法可以有很多:

1、倾诉

找信任的朋友、老师、亲人倾诉,说出你的困惑,讲出你的压力。找不到适合的人倾诉,还可以写写日记,将心理压力转化为文字来倾诉,同时还可以锻炼写作能力,并为今后留下一些宝贵的回忆;

2、运动

通过跑步、打球、做操等方式,让自己出一身汗,从而达到宣泄、健身、排毒的多重目的。

3、哭

压力过大、心情压抑,不妨大哭一场,以此宣泄压力。

4、大喊大叫、唱歌、听音乐

在空旷的地方大喊大叫或者高声唱歌,可以达到宣泄压力的目的,但要注意不能扰民。此外,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在教室定期播放一些学生喜爱的歌曲,全班同学一起放声歌唱,或者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如钢琴曲、二胡、古筝等,以达到缓解内心浮躁焦虑、放松心情的目的。

5、亲近大自然

课余时间可以到校园内欣赏一下风景,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在教室和寝室也可以用小瓶子插上一两支鲜花或绿色植物,可以达到调节视力和放松心情的目的。

6、调节目标、分解目标

高考目标过大,难以实现,则压力增大。同学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平时成绩,制定合理的目标分数,以“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为标准。其次要学会分解目标,将你的目标分数分配到各个学科,优势科目可以多分配一点,弱势科目则少分配一点,当目标分数被分配到各科之后,奋斗目标就会更加清晰具体,压力也会相应减小。

7、行动是减压的最好方法

每天早上起床后就为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列个清单,做个简单的计划,然后按照清单上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充实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每天都有所收获,压力自然就消减了。

8、学会和父母沟通

找机会和父母好好沟通一次,给他们讲一讲你的现状、感受以及想法,获得亲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听听父母对你的真实想法,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为心灵卸下一些不必要的包袱。

二、自信心不足,甚至想放弃高考怎么办?

有些同学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差、听不懂课、做不起题,于是灰心丧气、对高考完全丧失信心,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自暴自弃、麻木不仁。这一类同学其实并不是不想考大学,而是对高考缺乏信心的一种退缩的表现。我给这类同学提的建议是:

1、坚持就是胜利

任何事情,只要没有到最后,我们都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只要我们努力了,坚持到最后,不管结果怎么样,都是一种胜利。

2、相信自己,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学校曾经有个学生认为自己连专科都考不上,决定放弃高考,最后在老师的劝说下继续参加高考,结果考上了一个二本学校。

高考就像登山,如果你在即将登临山顶的时候选择放弃,你将留下终身遗憾。相信自己并且坚持到最后,你至少可以拥有成功的机会,甚至可以创造奇迹,如果选择放弃,你成功的几率就为零。

3、紧跟考纲、扎实基础

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可以在考纲的范围内,回归课本,狠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试题、典型题,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技巧,这样既可以增强信心,又可以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4、欲速则不达,复习要有耐心

高考复习不能有“一口吃个大胖子”的侥幸心理,复习一段时间不见效果就想放弃,一定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注重知识的积累,不要只求效率,不见效果,结果事与愿违。

三、上课听不懂,老是走神、打瞌睡怎么办?

到了高三最后冲刺阶段,一定要学会听课。因为一天的时间80%都是在课堂上,不会听课,不提高听课效率,就等于白白浪费时间,而且课后花再多时间也难补上。那么,怎样做才能保证听课效率呢?

1、调节生物钟、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不充分,上课的时候精力就容易分散。所以高三学生一定要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制度,做到“不熬夜、不懒床”,规律的作息制度一旦形成,睡眠质量就能得到保证,白天才有精力认真听课。

如果偶尔睡眠质量差,白天也只需花5--10分钟时间(午觉时间除外)打下盹就可以恢复精力,白天睡眠过多,会越睡越不清醒,长期如此,导致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紊乱,注意力就更加容易分散。

2、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

在上课之前先预习老师要讲的内容,尤其是不懂的地方要做好记号,听课的时候才能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3、课前积极心理暗示

上课前一分钟在心里大声对自己说“上课时间到了,其他乱七八糟的想法都给我滚一边去,我要认真听课!”,说2--3遍,可以起到排除杂念的作用。

4、实在听不懂的情况下,就听老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因为这是最实用的东西。

四、考试太多,应付不过来,甚至有种麻木的心态怎么办?

高三后期,考试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学生会出现疲乏、麻木、应付的心态,如果每次测试成绩都不理想,更会加剧内心的压力,使心情变得更加压抑。所以高三后期,同学们一定要适应考试、学会考试,最终才能战胜考试。那么,面对频繁的考试,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呢?

1、适应考试

把每次的考试当做一次“小高考”,认真严谨地对待,以强化自己的应试心理素质,减轻对高考的焦虑和恐惧。

2、学会考试

把每次考试看做是一次提高应试技能、积累解题技巧、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每次考完后,不要只看成绩,而要注重及时的总结,认真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及时记录和纠正,争取下次不在同一个地方丢分。

五、快高考了,“贪耍”的念头还是很严重,怎么办?

很多同学在高考临近的时候,会感到身心疲惫,想玩想放松,却又怕因此耽搁学习,想耍又想学的纠结心理让高三学生觉得很头痛。我们该如何去缓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

1、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到了高三,我们要争取做到“学的时候尽量用功,玩的时候尽量放松”,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和体育课时间放松自己,尽情玩耍,使心情得到放松、大脑得到休息,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2、改变方法,学习也是玩

同学之间可以在课余时间以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把英语单词写在纸条上,以抓阄的方式相互抽背,或者通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输的一方必须用英语翻译赢的一方随意讲出的一句汉语等等。其他学科也可以自己创造一些游戏方式来进行学习,达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目的。

六、复习期间吃不下、睡不好怎么办?

高三后期,由于学习时间越来越紧迫,有的学生饮食开始变得随意、不规律,比如长期不吃早饭,以零食取代正餐等等,睡眠质量也开始严重下降,经常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降低学习效率。对此,我给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三餐要坚持“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保证饮食的规律性,早餐一定要吃,正餐千万不能以零食取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东西为主,同时保证营养全面丰富,为身体和大脑的机能消耗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

2、晚上失眠的同学要注意白天睡眠时间不宜过长,以30--60分钟为宜,晚上睡觉之前不能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比如摆龙门阵、玩手机、看小说、吃得过饱、喝咖啡浓茶等。睡觉之前可以用温水泡脚,躺在床上实在睡不着也不要着急,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将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里过一遍,这样可以起到巩固知识和平复烦躁的双重作用。

七、高考临近,如何恰当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1、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

临近高考,很多高三学生会变得烦躁不安、脾气暴躁、缺乏耐心,同学之间也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而闹矛盾。这种时候,你只需要想一想,高考结束后,大家各奔东西,有些同学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见面了,一定要珍惜彼此相处的最后时光,就不再会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了。

2、学会与老师和睦相处

高三学生平时要尽量做到对老师有礼貌,有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指导,和各科老师和睦相处,这样有利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从而帮助提高成绩。

3、学会理智处理与异性之间的感情

高三学生要学会理智处理与异性之间的感情,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在最后阶段作出早恋的错误决定,毁掉两个人的学业、前途。对于早就已经在谈恋爱的同学,也要争取在最后阶段把心思全部放到学习上来,为彼此制定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全力以赴,其他事情等到高考结束再慢慢处理。

以上是我根据高三同学表现出的一些典型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未涉及到的方面,希望同学们能及时和身边的老师、同学或自己的亲人交流,寻求他们的帮助,以便大家能顺利度过高三的最后阶段,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后我想送大家几句话:

面对高考我们要学许三多-------“不抛弃不放弃!”

在失败面前我们要学灰太狼-------“我一定会回来的!” “再短的时间,也会像机器猫的口袋,从中可以制造出一切奇迹!”

6.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篇六

郭逸菲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是最近最为被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我认为主要有这几方面引起:适应能力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

今天我要谈的就是一个因人际交往问题而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案例。我有一个表姐,从小学习成绩很好,我一直以她为榜样。正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样,她顺利的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但在开学的半年后,噩耗传来了,姐姐得了抑郁症。从亲戚那里听闻,姐姐开学后一直披头散发,别人问她问题也不回答,一直低着头,家人这才发现她的不对劲,去医院检查后,得知是抑郁症。此后的时间她也必须依靠药物治疗。

根据家人的说法和我自己的分析,我认为导致她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开学初期产生了心理落差。众所周知,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名牌大学,能考入这所大学的学生也都能称之为精英。姐姐在高中时期一直担任团支部书记,成绩也保持在年级前列。但进入大学后,发现这里人才济济,遍地都是能人,心里难免会产生落差,或许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严重点的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2、与室友关系不融洽。在我的了解中,姐姐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出众的人,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喜欢斤斤计较,也或许是因为这点,而导致了室友的不满,进而发展才能与室友相处不融洽,使得自己在集体生活中变得很被动。

3、没找到正确的排解方法。大学生活当然都有家里那么舒服,但大学也可以是第二个家,有问题可以找心理老师,辅导员,一直憋在心里,就会憋出毛病,憋出心病。

其实姐姐的这种问题在大学很常见,只是有些人程度轻,有些人程度重。进入大学之前,应该要做好时刻准备处理问题的觉悟。大学其实就是小社会,若还是带着初高中读书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注定是要失败的。在大学生活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懂得,由于每个人有其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利益背景,因此,人与人之间出现不一致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什么样的关系,也无论交往的双方关系有多么深刻、情感有多么融洽,都可能出现冲突。因此,我们在同任何人交往的过程中,都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有所准备。

7.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究及对策 篇七

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自我意识、人格形成和重新组合的时期,此时期对人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大学这个阶段没有处理好,那么个体以后的生活会充满绝望。因此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会表现得敏感,很在意他人的评价,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和无助感,甚至会产生恐惧感。正因如此,大学阶段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也称为人格独立过渡期、人格重组期。

我们通过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家庭情况等方面的详细调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正处于个体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但其心理尚未成熟这样一个阶段,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在种种的冲突中,大学生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一是适应性障碍,包括对环境、生活、学习方面的不适应;二是自我认知障碍,包括自卑、自傲、虚荣等;三是情绪障碍,包括抑郁、焦虑、愤怒、冷漠、嫉妒等;四是学习障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等;五是人际交往障碍,包括完美型、孤独型、情绪型、厌恶型等;六是恋爱心理障碍等。以上六个方面的问题占全部心理问题的90%以上,是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和方法

1. 广泛宣传营造快乐和谐的舆论氛围

马卡连柯说:“一个人向前展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这世上就活不下去。”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远景的道路。通过举办心理健康培训,对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宿舍舍长和学生社团骨干进行心理知识培训,强化学生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作用。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良好校园氛围,使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2. 发挥校园文化健康引领的重要作用

大学是人的一个特殊成长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步、学业和娱乐的不均衡,都不可避免地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在广泛的结伴、交际与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通过心理帮助优化提升心理素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开导、劝慰和帮助,是一项专业性工作,其中涉及很多技术性问题。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自身的心理平衡及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工作内容是帮助人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并及时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工作过程中特别强调当事人的自愿参与,强调对当事人的尊重、平等、理解和无条件关怀,重在考虑一个人的心态的正常与否。

4. 创建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环境

为了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必须创建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一要改变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做法;二要重视良好班风的建设,创建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三要重视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四要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多方面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五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愉悦的心理氛围。

5. 充分利用网络积极作用进行心理疏导

网络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的特点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对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各种不良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积极探索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对话及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等,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紧张和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增强选择能力和免疫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健全的人格。

6. 引导学生采用宣泄手段排除不良情绪

合理宣泄以帮助学生排除不良情绪,改变郁闷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因此,要引导学生采用宣泄手段把受挫的原因、压抑的痛苦或愤怒的心情向老师或自己信得过的人倾诉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或者在日记中诉说,以表达心中的痛苦和委屈,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恢复心理健康,达到自我领悟、转变观念的目的。

一名合格的大学生,除了应在生理、知识层面上完善外,还应在精神、心灵层面上趋于完善,唯其如此,他才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因此更应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注重创建有利于成长的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灵活多样、切实具体的物质环境,以达到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摘要: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各种调研表明, 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水平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作者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 通过对文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阐述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淑兰, 徐浩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 (第一版) .

[2]杨振斌, 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第一版) .

8.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篇八

一、适应性问题,叫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

主要指初一新生,大约占到一个班学生的6%。新生入学后发觉新的学习生活与自己理想心目中的高一级学校落差较大,进而产生失落、行为退缩,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主观贬低、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较强的反社会性。

对于有这种现象的同学要尤其关注,因为这样的同学要么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在极其痛苦中度过,因为一方面家长、老师想尽办法劝其在学校待下去,另一方面他的确呆得很痛苦,要么有的同学包括好同学就与一些后进生走到一起了,到别的方面去寻找新的乐趣去了,甚至有同学要求转学、退学。我们知道心理发展是不可逆的,而许多知识的获得完全是可逆的。所以我们老师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可轻视。

对适应性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的处理方法分为三部曲:一是让其充分宣泄不良情绪;花一节班团活动课给他们诉诉苦,交流一下经验;二是心理支持与具体学习方法等支持配合,建立他的自信,帮助其慢慢调整,例如我们以往都会给初一新生上一节学法指导课;三是助人自助,让他明白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改变成功的,老师只是支持者,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二、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等,大约占学生的25%

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一是要他充分感觉到知识的重要性,这个靠教师的说教是完全没有用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感觉到他的无知,所以每节课我们教师在上课前就要设置一些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其次,通过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

三、亲子关系即与父母、家庭的关系等,大约占学生的11%

例如父母离异。这些学生一是需要教师更多的心理支持,包括任课教师等等。二是争取其家庭成员的支持配合,三是教师辅导。我就具体讲以下三点。

(一)是充分理解。我们想过没有,父母为什么要去打麻将,为什么要吵架,为什么要离婚?并不是他们不爱我们,不爱这个家庭,而一定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生活枯燥了,不快乐了,有矛盾了,为了获得快乐,获得幸福才会这么做,你们说呢?难道我们希望看到他们为了我们而不快乐不幸福的生活吗?我想我们当然不期望,因为这样对于他们太残酷了,难道不是吗?我并不是没有父亲母亲,只是他们不生活在一起,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起不快乐。

(二)是坦然接受。大多数有过类似经历的同学都或多或少地怨恨父母,怨恨家庭,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如果我们留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生活中有这样经历的同学非常多,问问我们自己我是其中经历最糟糕最痛苦的一个吗?或许不是。

另外,我经常和同学们说的,我们许多时候是没有资格和权利要求别人怎么做、怎么对你,家庭其实在你未成年前能够给你提供条件,你缺吃、缺穿吗?缺上学的条件吗?如果不缺的话,这样的家庭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就是够格的家庭。从这一点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去怨恨他们,而更应该去感谢他们,你们说呢?

(三)是升华动力。许多同学虽然家庭不和睦、不完整,但我们看不到他们一点点的郁闷,甚至还有同学把这当作是一种磨炼,当作是一种财富,甚至当作一种使自己优秀的动力。有人说,单亲家庭的子女容易成才,但我想可以肯定的是不和睦家庭甚至单亲家庭的同学一定比别的同学更具有独立、坚强的品质。

除了以上几点还有个性上的问题,过分孤僻、自卑,太个人主义,还有一些诸如强迫观念、强迫症状、强迫行为的强迫症;青春期及两性交往方面的问题占16%左右。诸如烦恼、性别、角色认同障碍,所谓的早恋问题,看黄色不健康的书籍、网页等一系列问题,偷东西,上网等行为问题。

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高目的。

9.中学生英语学习常见问题分析 篇九

——中学生英语学习常见问题分析

西方语言学院英教八班窦群201106111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愉快而又艰辛的实习工作快要结束了,在这二十多天里里,我经历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感受颇多。新疆在实习中的心得总结如下:

实习是个人综合能力的检验。要想讲好课,除了英语基础知识功底深厚外,还需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求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调节课堂氛围等。这也要求了我们要改变传统而又枯燥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不要老是束缚于老的教学方法中,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独到之处,有新意。让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下上好每一节英语课,也方便于我毕业论文的研究。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

中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常由于受汉语思维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正确表达意义,出现许多错误,导致考试中得分不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力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错误,进而得到较为理想的成绩。从学生的写作中可以看出,汉语思维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书面表达常见错误分析:

在外语学习中,英语学习者的输出中错误不仅常见,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分析学习者的错误非常有意义。在分析错误方面,常见的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对比分析,其二是错误分析。这两种方法反映了不同的学习理论和原则。错误分析是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比分析,通过比较研究,研究两种语言───母语和目的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在二十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对比分析被认为在预测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方面很有用。根据对比分析理论,外语学习者的主要障碍来自母语的干扰。通过比较目的语和母语,可以预测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学习困难,那些和(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成分学习起来容易,和母语不同的地方学习起来难。语言教师应重视这些不同的地方,设计练习来培养学习者形成新习惯。应尽量避免犯错误。一旦出现错误,应立即纠正,以免形成坏的习惯。

(二)作文中常见问题分析:

1,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和词汇缺乏导致的不切题。在用英语进行写作时,大部分学生受汉语语言思维方式的影响,阐述时不从主题入手,不能紧扣主题进行写作,致使文章主题不明确。另外,有的学生虽然说对题目及要求非常清楚,但是无法用合适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只好绕着题目乱说一气。

2,没有准确掌握英语的表达和词的用法导致的语法错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表达思想不清楚,而表达思想不清楚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作文中有严重的语法错误。

根据自己的心德分析基本概括为学生在写作中常见的语言错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主谓不一致。即主语和谓语动词在人称和数上没有保持一致。

The professor and writer are speaking at the meeting.2.冠词误用。冠词误用包括该用冠词时没有用,不该用时却用了,以及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之间误用。

John is playing the basketball while Mary is playing piano.3.语言重复。如“return”本身已有“返回,归还”的意思,但添加不必要的副词back; 按照汉语习惯使用“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双重关系副词。

I will return back your money tomorrow.Because she didn’t feel well,so she stayed at home.4.词性误用。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只注意词汇而忽视词性,该用动词时却用了介词,该用形容词时用了名词。Many people against the plan.5.词序颠倒。汉语的词序排列一般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一般到特殊,而英语则恰恰相反。因此学生在习作中常出现词序错误。

The old man lived in Jiangsu Province,Suzhou,at a small village.6.受母语的干扰。表现在把汉语的表达习惯直接套用在英语中。

There will be a big rain during the night.7.句子不连贯。句子不连贯主要表现为逻辑关系混乱、前言不搭后语。

The fresh water,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of the earth.8.关系词误用。定语从句中,关系词误用的现象突出。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when I spent in the countryside.9.指代不清。指代不清主要指代词与被指代的人或物关系不清,或者先后所用的代词不一致。

Mary was friendly to my sister because she wanted her to be her bridesmaid.10.句子不完整。在口语中,交际双方可借助手势语气上下文等,不完整的句子完全可以被理解。可是书面语就不同了,句子结构不完整会令意思表达不清,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主句写完以后,又想加些补充说明时发生。

There are many ways to know the society.For example,by TV,radio,newspaper and so on.汉语与英语的另一个差异是词性的差异。汉语对词性的界定相对宽松,往往只要求达意,词语单独出现时很难看出词性。而英语大部分词本身就有明确的词性。作为英语学习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写作训练,能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词汇、语法等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10.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篇十

判断并说明理由:小学生不懂事就不会有心理问题 ⏹事实上心理问题近年来有明显低龄化的趋向。

⏹据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表明,目前,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 20%的小学生有抑郁症状,其中 4%的小学生被诊断为临床重症抑郁。重症抑郁 最大的潜在危险是自杀行为, 这便是现在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 这些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视频赏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概念 与常见心理问题 主要内容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五、小学生心理咨询

六、案例分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二心理健康的概念(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而不仅仅是没有疾 病和虚弱的状态。

—— 1948年提出的新健康观, 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 健康的基本内涵: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身体的健康发育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心理的健康发展又是身体健康发育的 必要条件。

⏹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容易患生理疾 病。同样生理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心理健康的状态: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

2、维护 心理的健康状态: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地、有针对性地维护和促进心 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常的智力 ⏹2.稳定的情绪 ⏹3.适度的反应 ⏹4.和谐的人际关系

⏹5.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6.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 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 为智商在 90— 110之间为中等, 在 110— 120之间为偏上, 在 120— 130之间为聪明, 在 130以上者为天才。相反,当智商在 80— 90之间为偏下,在 80以下为弱智。通 常我们会把智商在 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

⏹2.稳定的情绪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 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

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 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 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 3.适度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 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不等 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

反应异常敏感或异常迟钝都属不健康的表现。对外界事物毫无反应,这是患了严 重的心理疾病;对重大刺激无动于衷,反应微弱也是不正常的现象;而对任何事物 都反应强烈,一点小事就大惊小怪,心惊肉跳,稍有意外就惶惶不可终日,偶遇挫 折就无法忍受等,都是心理反应不良的表现。

⏹4.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健康心理的小学生,善于理解、尊重、信任和帮助他人,以真诚、谦让的 态度发展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相反,远离亲友、集体,独来独 往,可能意味着开始出现人际关系的失调。与集体总是格格不入,没有友伴,很少 与人往来,是人际关系不良的表现。

⏹5.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应具有与自己年 龄特征相符的心理和行为。

如果心理和行为经常偏离自己所属的年龄特征,如老气横秋、老态龙钟或天真撒 娇,一会儿哭一会儿笑,都是不正常的。

⏹6.能够适应学习生活

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 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感到轻松;对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较高。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共同

1、自身因素

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生理疾病

2、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组织体系、管理制度、人际关发展、卫生保健、师生关系、教师个人 品质、课堂气氛

⏹社会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条件 ⏹自然环境:环境污染(铅、二氧化碳、苯等(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因素(特殊

⏹(1 物质逐渐丰裕 ——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 个好成绩,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也会欣喜若狂,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现在 物质丰裕, 还有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 家长过于宠爱孩子, 对物质的要求有求必应, 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独身子女 —— 父母的溺爱,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宠爱,使他们养 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

⏹(3教育责任的转移 —— 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小学生的父母忙于生 意或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比较注 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同时由于照顾太多,他们的能力 得不到发展,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4身心发育时期 —— 对任何新事物感到新奇,电视游戏的惊险刺激,他们都想 去尝试模仿,但他们又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脑海里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只是 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遇到顺心的事就开怀大笑、遭受一丁点的挫折就萎靡不振, 甚至还与家长闹矛盾。

⏹(5 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 —— 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那他们在心理上往往 容易产生盲目的自满、自卑、厌烦等反常现象;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偏激、易 怒等情绪变化;在知识学习上往往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与同学的交往上也存在着 难以相处的局面。

⏹(6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 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 孩子考试得了 90分回家得不到表扬,还认为成绩不理想,家长却问为什么不是 100分,对成绩不及

格者,动口则骂,动手就打。因此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 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小学生存在下面这些心理行为问题:(1强迫现象占 31.22%(2偏执占 24.8%(3敌对占 23.1%(4人际关系问题占 31.4%(5抑郁占 32.6%(6焦虑占 28.6%(7学习压力问题占 36.7%(8适应占 34.6%(9情绪波动占 35%(10心理不平衡性占 35% 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依次是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 己学习能力的评价。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学习方面问题

⏹厌学、弃学、逃学行为;视学习为最大的痛苦, 抄袭他人的作业, 对考试产生焦虑、恐惧。

2、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不能和父母、教师形成亲密关系,不服从父母、教师的管教,与同学关系紧张,鲁 莽好斗或者过分胆怯、退缩,缺乏知心朋友,独来独往。

3、情绪方面问题

⏹抑郁、冷漠、缄默、易于幻想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激怒,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多疑、害怕、烦躁不安,过分依赖父母等。

4、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打人、骂人、破坏公共财物、说谎、偷窃、过分任性、离家出走等。(三小学生心理行为障碍

心理行为障碍:指由不良因素引起的各种心 理异常现象,包括 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 碍、人格障碍、行为异常及各种精神疾病 等。其 本质是由各种不良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心 理活动异常,以致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贻害公众、家庭和自身。(1小学生情绪障碍

1、焦虑症: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情绪碍,不良的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 致焦虑的重要原因。

2、抑郁症:某些遗传素质不良、经历坎坷的小学生易发生本病。一般女生多于男 生。

患抑郁症的小学生很少主动诉说抑郁情绪。

3、恐怖症:小学生易患学校恐怖症,常发生在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听话的乖孩子 身上。拒绝上学的原因常常与某些情绪障碍有关,如与亲人分离,意外惊吓;教师

态度粗暴,怕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小学生行为障碍(1 1.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 主要症状为:活动过度,注意力差;情绪不稳定,易 激动、冲动、任性;同时伴有学习困难,但一般智力在正常范围。

多动症应与小学生固有的顽皮、好奇、活泼好动等天性相区别。

2.抽动症又称习惯性痉挛 发病年龄 5~12岁,男孩多见。主要表现颜面小肌群不 随意的抽搐或跳动,并常有快速、突然、频繁、无目的抽动。多为眨眼、皱眉、皱 额、点头、摇头、努嘴、伸脖、耸肩、吞咽等单调、重复、不能控制的动作。紧张 时抽动加剧。患者也可表现为躯干、四肢肌肉的抽动,出现扭腰、转体、投手掷足 等动作。

运动的特点为不自主、反复出现。小学生精神障碍(1

1、小学生精神分裂症

患者表现为言语减少,无故紧张恐惧,孤僻退缩,动作奇特;注意涣散,学习成绩下降,不遵守纪律,无目的游荡;情感缺乏,与亲人疏远,对周围事物漠不关 心,无原因的情感波动;言语单调、重复,联想散漫,常沉湎于幻想之中;幻听、幻视较多见,常带有恐怖幻想性,行为冲动,可出现模仿语言或刻板动作。

2、小学生躁狂抑郁症

躁狂状态的基本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自我感觉 良好,但自制力弱,多言多动,睡眠少。抑郁状态时情感低落,苦闷绝望。严重时 产生妄想,企图自杀。情感抑郁时晨起最重,到傍晚减轻。患者思维缓慢,言语动 作减少,失眠,早醒,食欲减退。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2、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

3、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4、悦纳自我

5、学会人际交往

6、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7、开展心理咨询

8、寻求心理治疗 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1、在制订学习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不要搞一言 堂,全由教师或者家长说了算。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

2、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教师和家长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监督者角色, 更多的应该是支持者的角色。

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

1、要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的错 误思想。

2、能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一些简单易行的情绪调控方法和策略 :

对于那些情绪容易冲动的同学,可以让他请一个稳重的同学在自己情绪冲动前提 醒自己; 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悦纳自我

1、自身要具备自我反思评价的能力。与他人的比较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

2、家长和教师要正确评价孩子。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唯成绩论,至于其他方面的长处、优点则被完全忽 略。学会人际交往

1、认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平等对待对方,像尊重自己 一样尊重他人。

2、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与教师和家长沟通和交换意见。不 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

3、要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 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

4、要让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1、制订具体细致的行为规范。

2、在行为规范执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有 耐心,要做到公正。

3、要树立榜样。

五、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1、心理咨询工作不是一般的助人行为。

2、心理咨询强调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3、心理咨询解决的是咨询对象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帮助他们处理生 活中的具体问题,也不是治疗精神类病症。

4、咨询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小学生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人员根据前来求助的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通过 与小学生谈话、讨论等形式,在与小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基础上,帮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小 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 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目前需要解决的主

一、基本情况

四、进行晤谈引导

五、咨询效果评价)案例一

满,男,8 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 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 的习惯。

二、原因分析 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 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生活环境的影响)、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 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 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 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 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 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 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

人际关系;

该儿童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

学习适应性。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 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 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 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 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 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

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 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 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 为人格特征。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 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 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

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 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 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进行晤谈引导、询问基本情况。、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与孩子儿子的心意。、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 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 同教育工作。、让孩子找出班中、指出继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 的人。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五、咨询效果评价、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上一篇: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下一篇:端午节作文500字: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