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2024-07-27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共4篇)(共4篇)

1.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篇一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6〕119号 【发布日期】2006-12-22 【生效日期】2006-12-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皖政〔2006〕11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安徽对“三农”投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兴农步伐加快,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10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亿多亩次,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984万千瓦,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省粮、棉、油、肉蛋奶、水产品等总产量分别达到2605.3万吨、31.1万吨、270.7万吨、516.0万吨和177.6万吨,比“九五”末期的2000年增长5.4%、13.1%、-5.1%、26.1%和11.1%,分别位居全国第6、第6、第3、第8和第9位,水产品中淡水产品总量位居全国第4位。

(二)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明显提高。2005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80万公顷,优质率达40.2%;优质水稻面积117万公顷,优质率达50.5%;双低油菜93万公顷,占全省油菜面积的91%。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25%,猪、牛、羊、禽良种率分别达85%、82%、75%和86%;优质水产品养殖面积23万公顷,名优水产品占28.4%;畜牧、渔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33.2%和9.9%。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74万公顷。随着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以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低”油菜、茶叶、花生、蔬菜、猪牛羊禽肉、蜂产品、水产品10大优势农产品为主的2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规模化生产的框架基本形成。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制定了农业产业化10大主导产业规划,组织实施了“121强龙工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全省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0家,省级龙头企业155家,其中,年营销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6家,超5亿元的14家,超亿元的110家。全省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267万公顷,订单农业214万公顷,其中粮食订单140万公顷以上,带动农户580万户,户均增收950多元。

(四)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村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达1084亿元,比2000年增长58%。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的比重从2000年的28%提高到2005年的40%。在城乡结构上,农民非农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省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8%提高到2005年的35.5%,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五)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完成了长江干堤除险加固,新一轮治淮工程全面展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农业工程稳步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水土保持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全面展开,5年里,全省完成营造林1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4%提高到2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农村“六小工程”全面启动,解决了212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3.4万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8万公顷,新增农村户用沼气约20万户。农村社会事业持续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积极开展,近80%的乡镇卫生院得到了不同程度改造,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行政村延伸到自然村。气象服务农业水平及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

(六)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934.6元上升到2005年的2641元,增加了706.4元,年均增速达6.4%,成功走出“九五”后3年的低增长困境。5年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由67.1%下降到56.8%,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由28.3%上升到38.2%,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外出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2005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8.6%,比2001年增加了15.1个百分点,外出务工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500万人减少到383万人。

(七)农村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税费改革全面展开,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减少和规范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林木资产流转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对农村的信贷投入逐年增加。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提上日程,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不断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开始打破,农民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

二、“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一)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优势明显。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在农业和农村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我省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2.农村经济发展条件良好。东部地区产业正加速向内地转移,我省地处“长三角”腹地,农业资源丰富,有利于承接东部转移和抢占东部市场;我省国民经济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我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稳定性差,主要农产品总产量丰歉起伏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层次较低,种植业比重偏大,高效经济作物比重较小,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效益不高,多数农产品经济效益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仍在扩大,建立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仍面临不少困难;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增长方式粗放,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影响农业的竞争力和现代化进程;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农业污染等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与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还很重。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为保障,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1.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粮食总产稳定在2750万吨左右,棉花总产达到40万吨,油料总产达到330万吨,肉蛋奶总产达到620万吨,水产品总产达到210万吨。

2.农村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到60%左右,基本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经认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每年增加60万。

3.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增加,实现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1家,超20亿元的5家,超10亿元的15家,50%以上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例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4.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有林地达到39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达到2亿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33.3%,森林覆盖率达到28.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生态修复面积2000平方公里;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44万公顷。

5.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至“十一五”末达到3800元。

6.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41万公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万公里;解决813.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全面实施“两免一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扫除乡镇宣传文化机构空白点。

7.扶贫开发加快推进。基本解决现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按现行贫困标准,全省贫困发生率降至5%以下。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积极引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认真制定我省不同产地、不同条件下各类农产品的生产标准,逐步建立由农业投入品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配套支撑标准构成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二是推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三品”认证管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积极开展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区、示范县建设。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安全检测。分层次、分区域、分品种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拟定标准,规范行为,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程及市场准入控制等关键环节,建立起运转高效、反应迅速、检测准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2.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气候、土质、地域环境为依据,以科技为依托,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结构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调整优化。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认真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开展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使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单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完善粮食主产县奖励政策,稳定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以“畜牧富民工程”为载体,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推进养殖小区和规模建设。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生猪、禽蛋生产,加快发展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大力发展奶业和蜂业。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促进畜产品安全生产。突出发展畜牧产业化,加快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是积极发展水产业。以“渔业富民工程”为载体,重点抓好特种名优鱼种生产。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推进渔业产业化。全面推进养殖证制度,保护好渔业资源,加强名优水产品品牌推介和市场营销工作。四是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着力推进《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加快建立21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发展,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带动农产品区域市场和优势产业的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深化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机构改革,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实际、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农业科研基地、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示范园区。加快农业品种更新,使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优质率达到55%以上。抓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院校的作用,鼓励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以示范点、示范户、示范片建设为依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十一五”时期,力争使农业科技贡献率从47%提高到52%。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抓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力争使全省乡村科技人员总量、农民专业职称资格证书获得者、致富带头人以及农民企业家及营销能人分别达到10万人以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达到300万人,“绿色证书”获得者达到150万人。

4.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认真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研制、示范和推广,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000万千瓦;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作物生产农机化水平分别达到95%、60%和30%;培育1000个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推进农用工业技术进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投入品。按照复合化、高效化、缓释性、可控性的要求发展高浓度肥料和复混肥料,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研制高强度、易清除、可降解地膜。稳步发展设施农业。

5.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促进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有机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加强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十一五”时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认真做好林木、秸秆等生物质能源培育和转化利用试点工作。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土地复垦,引导农村节约和集约用地。

(二)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

1.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推进粮食和畜牧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增收空间。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用农产品和园艺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效益。开发农业新功能,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旅游农业,建设好“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合理利用荒山、荒坡、荒滩、荒水和草地等各种农业自然资源,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发展多种经营。

2.创新乡镇企业发展模式。运用市场机制,努力解决乡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布局分散、产权不清晰等问题,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技术创新,推广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乡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对规模以上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优化升级。降低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门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基地成长。推进乡镇企业机制创新,明晰产权,鼓励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发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扶持一批重点加工企业。积极发展为城市大企业配套的“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企业,把城市适合在农村发展的加工业转移到农村。同时,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切实转变农村工业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高度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建设好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一批中型区域型农产品交易中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积极扶持交通运输、餐饮、旅馆等服务业的发展。

4.繁荣小城镇经济。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示范带动全省小城镇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把小城镇经济发展同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逐步加大各级财政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小城镇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户籍、土地、财税等制度改革,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

5.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完善劳务开发的培训体系,积极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力争培训农民120万人以上。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巩固、扩大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部大中城市市场份额,加强与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省份的劳务合作。通过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承包以及境外办企业等形式,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加强跨地区就业管理服务,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务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公司,大力培育和规范劳务经纪人队伍。鼓励和扶持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创业。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坚实的物质基础。

1.加强水利建设。重点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一是提高淮河、长江防洪保障能力。完成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堤防加固和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以及白莲崖水库、涡河与沙颍河近期治理、湖洼及支流治理等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实施好治淮“新三项”和淮水北调工程。继续实施安庆、铜陵、芜裕、马鞍山等长江重点河段整治,积极实施长江干流崩岸治理,逐步实施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滁河、皖河、巢湖、菜子湖等主要支流、湖泊的重点防洪工程。二是加快大型灌区体系建设。继续加快淠史杭、驷马山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更新改造。三是实施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管理先进”原则,对全省40处大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力争使沿江万亩以上圩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沿淮重点低洼地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以上。四是加快重点水库除险加固。以确保水库安全和完善水库功能为目标,完成梅山等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开展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积极开展重点小型水库加固改造。五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建立起以政府补助专项资金为引导,农民出资出劳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新机制,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稳步发展。

2.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农民最关心、最急需的饮水、道路和能源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组织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二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实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5年内力争改造和新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建设乡镇客运站1000个,农村客运候车点1万个。加快建立规范、有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逐步推行管养分离、事企分开,基本实现“有路必养”。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加快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户用沼气普及工程建设,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同时,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秸秆气化、太阳能、风能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生活能源。

3.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把加快林业发展放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重点建设长江、淮河和巢湖流域生态防护林、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平原绿化和防沙治沙、绿色长廊等重点林业工程,5年内使全省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山区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从55%、35%和23%提高到60%、45%和25%以上。加强林木种苗生产和服务管理,提高种苗生产能力。继续强化林地保护管理和采伐限额管理,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强一、二级重点火险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安徽林业“百千万”增绿增效示范项目,加强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实施黄山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建设项目。加强沿江和沿淮湿地、皖南和皖西水源涵养区、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组织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和“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推进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

4.加强村镇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编制完善乡镇规划,5年内完成所有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修订完善国有农场规划。加强对宅基地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免费向农户提供具有多种特色的新农村房屋设计图纸。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庄整治工作,优化房舍布局,清理拆除闲置、废弃及私搭乱建的房屋,硬化村内道路,加强沟渠治理,解决好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和改厕工作,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完善村庄功能。

(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新机制改革。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2007年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继续提供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规划,实施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使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村教师得到专业培训,优先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交流制度。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2.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基本覆盖全省农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人人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增强县级综合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技术和能力,建立城市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结对帮扶制度。强化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合作医疗补助制度。以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为重点,建设以县服务站为龙头、中心乡镇服务站为骨干、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

3.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继续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全面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进一步活跃农村电影放映市场。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村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条件。

4.继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推进个人养老储蓄,弘扬家庭养老传统。建立与农村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和群体可先行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认真落实军烈属优抚政策和各项救灾救济政策。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和可持续脱贫的能力,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1.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继续在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根据扶贫资金规模,每年实施500个重点村;同时,进一步兼顾非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特别是其中重点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重点村为单元整合各方面的资金,进行配套投入,提高投资效益。

2.实施劳动力资源开发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以贫困家庭初、高中应届毕业生为主要对象,力争培训转移贫困地区劳动力25万人。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能力,稳定增加贫困农民非农收入,力争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3.实施产业化带动工程。着力抓好产业化扶贫工作,力争5年安排扶贫贴息贷款15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区域性支柱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广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扩大财政贴息资金规模,力争5年安排小额贴息贷款1.2亿元,帮助2万户贫困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

4.实施通达、片区综合治理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强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连片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温饱成果。重点建设乡村道路,基本实现中心居民点的道路晴雨通车。新建和改建道路1.1万公里,改善4000个左右行政村的通行条件。提高安全饮用水覆盖面,解决5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结合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和改造草危房8000户。

5.实施扶贫助学助医工程。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资助贫困家庭子女高中和大学阶段就读费用,防止因学返贫,遏制贫困代际传递。大力开展城市医疗卫生单位下乡扶贫工作,用财政扶贫资金代特困农民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金,建立贫困人口大病救助基金。

6.实施扶贫带头人工程。把重点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性工程,纳入扶贫开发工作综合评价考核内容。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任职,认真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在服务“三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类扶贫协会,培养扶持脱贫致富能手,提高贫困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

7.实施扶贫济困工程。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扶贫工作重点县、重点乡(镇)、村制度。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组织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扶贫济困。探索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和广大公民参与扶贫济困的机制和方法,积极争取外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国外资金扶贫济困。帮助贫困村建立“扶贫互助基金”,扶持农民发展生产。

五、政策措施

(一)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农业和农村建设投入。

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与保护,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积极开展农村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和落实中央投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级财政支农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支农投资结构,在继续建设好水利和生态环境等大中型项目的同时,将投资向能够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支农投资方式,建立政府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投资补贴等多种投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导向和启动作用。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建立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定投资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制度,提高投资效率。扩大信贷支农投入,坚持农村信用社主要服务“三农”的投资方向,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鼓励商业银行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入农业。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开发农业。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广大农民建设家园。

(二)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经营合作关系。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创新乡镇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扎实稳妥地精简机构和人员。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改革,规范县乡财政行为,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稳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支持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发挥用水户协会作用。加快国有农场、林场等改革。

(三)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省政府确定的10大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快专项规划的实施。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强力推进“121强龙工程”,在资金投向、推介上市、债券发行、工商管理、税收减免等方面对龙头企业优先优惠,重点扶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自办科研机构或出资参与科研开发项目。着力培育基础较好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引导有实力的工商企业介入农业开发,利用其资金、技术优势,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努力开拓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积极开展农产品展销活动,实施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扩大皖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管理工作。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等多种产业化运行模式,在各类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产品、资金、技术等入股,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龙头企业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

(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制定配套的扶持政策。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多元创办”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大户、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和农业科研技术人员,积极领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明晰产权,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增强活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线,实现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联合与合作。重点培育200家省级示范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争取5年内使全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量翻一番。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对现有粮、油、棉、果、菜等协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加快建立农业产业化10大主导产业省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对行业发展协调、政策建议、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

(五)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把优化环境作为基础工程,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的政策规定,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创业的体制弊端,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为农村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施展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限制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依法放宽涉农企业市场准入条件。简化农村个体工商户登记手续,对农村经纪人实行“低门槛准入”政策。广泛动员农民群众不拘形式、不拘规模,争创殷实家业,着力营造鼓励创业的舆论环境。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造,妥善解决债务问题,不断增强其服务功能。

(六)加强农村经济宏观调控,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各涉农部门都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及时提出调控的方向和力度。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伏波动。增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责任和能力,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搞好动态监测。整顿农资市场秩序,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减缓农业成本上升趋势。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建立农村重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新闻发布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制度,建立预警机制,不断增强动物疫情、植物病虫害、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森林火灾、农业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安全生产事故、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2.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篇二

一、农业发展现状

(一)基地建设规模扩张,农产品区域布局优化,农业产业化级次提升我们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继续贯彻“平川水地抓蔬菜,丘陵山区上红枣,畜牧养殖抓奶牛”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2005年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新建1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上半年,全区蔬菜春播面积达到20.9万亩,总产量2.98亿公斤。红枣产业初具规模。全区红枣面积由2002年的8万亩,发展到2004年的30万亩,面积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乌金山镇、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建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红枣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收入可达到3.5亿元以上,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今年上半年新补植补种1.96万亩,嫁接酸枣230万株。奶牛养殖异军突起。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推进。上半年肉蛋奶总产量16544吨,预计全年肉蛋奶总产量将达到4万吨,总产值3.5亿元。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今年目标实现8000头。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我区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切入点,搭建了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在全区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粱),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总产量12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879头,比去年同期增长51%;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0.9万亩,增幅翻一番以上。

(二)围绕特色产业抓企业扩张,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华玉荣香椿、金贝植物、博瑞乳业、福大蔬菜、民信屠宰等5个建设工程还被列入市“双百”项目,总投资达1亿余元。红枣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带动产业档次逐步升级,由单一种植向保鲜、加工、营销综合发展,全区各类枣业公司、企业、大户达到100多户,年加工、保鲜红枣100多万公斤,销售200多万公斤,出现了丰元、绿源、贵仁等红枣加工品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如丰元公司从当初的年加工能力2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50万公斤,产品行销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是“山西省AA级信用企业”,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驰名商标。绿源公司加工能力从3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在榆次及周边县市开了数家连锁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了专营店。贵仁红枣基地利用烤窑加工生产的大红枣,个头、口感堪称全省之最,过年可卖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红枣加工效益还高。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区乳业生产的老字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企业规模一直很小,2002年以来,借我区“万头奶牛”工程的东风,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壮大,年加工鲜奶达到1800余吨,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认证。为应对乳品加工行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今年我区又新上了晋宏、晋佳等加工项目。山西榆次晋宏乳品厂,投资135万元引进温州全套生产线,设计产量1吨/小时,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榆次晋佳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预算总投资1020万元,建筑生产、消毒车间3300平方米,工程投产后,可生产3大系列、18个品种的鲜牛奶、饮料奶系列7560吨,带动农户饲养奶牛1000头,增加就业机会200个,目前工程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蔬菜产业培育了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加工、福大冷冻蔬菜等项目。华玉荣香椿、福大蔬菜2个建设工程均被列入市“双百”项目,总投资达2868万元。华玉荣香椿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香椿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无土栽培香椿种植基地也将在今年秋季建成,产品远销京、津、沪等大江南北,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84万元,新建保鲜库,续建加工车间,继续扩大规模,研制新产品。福大冷冻蔬菜公司由于资金问题,进展较缓。今年我区还引进了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生产、加工、销售干果、食用菌、速冻蔬菜等食品。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工程达效后,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三)科技园区建设迈开大步,高效农业后劲充足。我区重点扶持建设金贝植物园、中华羊驼养殖、金威航天育种项目和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以园区建设带动发展高效农业。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最大的苗木生产企业,金贝植物园为公司的苗木组培生产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500余亩。该园区以“植物克隆”技术为专利产品,主要从事高档观赏型林木及普及型蔬菜、花卉、饲草和经济型绿化树苗的培育、推广,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苗木示范、经销为一体的公园式科技型现代化农业园区,被晋中市列为“双百项目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强之一。中华羊驼养殖是国家农业部“948”科研引进项目,由山西阿帕克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主要从事羊驼的引进、试验、推广、普及工作。羊驼养殖开发填补了我国空白,促进榆次养殖业向生态型、特色型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航天育种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金威航天育种基地,占地1000亩,由山西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60余万元建成,是以专业开发、试验示范、培育精品为特点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该基地主要是利用太空环境诱变技术、地面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各种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种子。符合农业技术转变的发展方向,对改进我区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将为我区新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按照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的安排,为推动我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今年建设了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在北田镇张胡村建成150亩的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红枣建成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300亩、北田镇杜堡中昌农业示范园区500亩、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100亩、长凝仙枣果品公司基地2000亩。养殖建成陈侃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扩建二期工程,新建10户;北胡乔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是完善园区内的公共设施;演武蛋鸡养殖园区,今年重点是鸡舍的续建以及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演武瘦肉型猪养殖园区,今年主要推广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长凝众旺肉羊养殖园区,今年推广的技术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乌金山西沛霖肉羊养殖园区,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建设人工授精站。粮食,张庆玉米示范园区种植饲用玉米500亩。

(四)以工业化思路推动农业工作,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榆次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工作中,以工带农、以工兴农,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建起了全省最好、全国较好的精品工业园区。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以河南白象、江苏恒顺老陈醋、紫晨醋爽、成信油脂、古船面粉、绿叶食品、陈世家酿、强大饲料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总投资3.7亿元,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6亿元,年利税突破1.6亿元。如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达8万吨;古船面粉有国际一流的意大利生产设备,日处理小麦500吨,可生产不同等级20个品种规格的小麦粉,是山西境内最大的小麦粉加工企业,“古船牌”面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陈世家酿拥有先进的防沉淀过滤设备,年产5000吨醋,大大提升了我区酿醋生产水平;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江苏恒顺醋业和山西成信油脂,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民信屠宰有限公司是省政府定点屠宰企业,年屠宰生猪15万头以上,收入达到1个亿,利润800万元,是晋中市“双百”项目之一,对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我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作用。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冷库和熟肉制品加工线,开设了三个冷鲜肉经销点,日销量在36吨以上,“泽榆”冷鲜肉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打破了“双汇”对冷鲜肉市场的独家垄断局面。杂粮加工实现零的突破——德御公司小米产品已占领太原29家超市,今年又打入了天津23家超市。今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投资6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晋谷

29、晋谷21种子,发展谷子订单6000亩。上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今年力争实现500万元。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拥有3条自动化饼干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万余吨,公司在意大利“卡夫拉缇”配方的基础上研发的“开心食点”系列产品140多个品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去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上,签订订单3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产量达到35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0%,计划占地80亩,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条流水生产线,投产后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可转化粮食2.5万吨,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怀仁醋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去年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今年联合6家酿醋企业,组建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研发出最先进的灭菌新工艺,建设大型晒醋场,初步与北京的实力投资商杨军达成引资协议,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工作计划范文《区农业发展状况及“十一五”思路和举措工作计划》。

(五)建设五大体系,构建和完善农业服务平台,创优农业发展环境我区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指导,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构建农业服务网络,创优农业发展的“软环境”:

1、标准化体系建设。主要抓三点:一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截至2004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我区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在原有基础上,新认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使全区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占到全区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1.8%。项目总投资30万元,涉及9个乡镇、113个村、15个品种,示范推广农业病虫害物理防治、农药残留检测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二是继续加大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力度,特别是在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重点引导和扶持丰元枣业、老醋坊、仙枣公司、博瑞等4家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使全区绿色认证企业总数达到8家。丰元枣业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三是继续抓好标准化生产规程的推广应用。我区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规程。红枣在去年制定规程的基础上,今年先在10家大户中推广,推广面积4500亩。水果在已认证1700亩无公害平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5万亩无公害果园建设。《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紧张制定中,预计年内制定出全区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2、市场体系建设。市场体系建设从市场建设、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营销体系入手。一是建设各类农产品市场。没有市场,产业规模就不可能进一步扩张。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经过努力,目前进展顺利。市场选址在原榆次区苗圃,一期工程占地43亩。郭家堡乡在东外环投资630万元建设近万平方米的粮油批发市场,吸纳60余户经营户入驻。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也在积极酝酿之中。庄子乡计划筹建庄子牛羊交易市场和紫坑瓜果交易市场。东阳镇新上农机销售市场项目、晋中市农化种籽综合批发市场项目。投资80万元,占地7500平方米的什贴葵花市场已基本完工,并组建了葵花服务中心。东阳蔬菜批发市场投资90万元,建设500平米冷库5座,配备先进的制冷设备,可满足批发市场需求。市场通过改制吸纳11名销售大户,启动了无公害检测设备,进一步使蔬菜市场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规模较大的蔬菜销售市场,上半年批销量达到4000万公斤左右。二是指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推进中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据农经部门统计,围绕蔬菜、红枣、奶牛养殖、醋业等主导产业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已达39个,会员3209名。今年年初,在榆次供销社、120余名农民经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区农民经纪人协会也正式成立并启动运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通过生产资料公司晋中分公司招聘农资代理员(农资经纪人)96名,规范了农资经纪人队伍。面对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的大好势头,我区今年力求高标准规范9个,规范发展30个,总规模达到8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必将为我区农业产业化推进甚至产业化龙头崛起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三是完善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去年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今年我区投资570万元,建设普家乐超市6000平方米物流配送中心、10个农村连锁超市、10个村级农资服务站,初步形成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目前已有6个连锁超市、15个乡村农资便民服务站投入运营。

3、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出发,我们积极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建设,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出台了《2005年榆次区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宣传册(单)等媒体大力宣传,在全区形成全社会关注信息、运用信息的良好氛围。结合科技下乡活动,先后在修文镇东长寿村、庄子乡庄子村搞了2次大型的信息宣传培训活动。三月份,与晋中市农业局联合开展了为期10天的“十乡廿村农业信息网络推广示范培训”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郭家堡乡南关村每户补贴500元鼓励农民电脑上网。截止6月底,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20名农村信息员向农业部进行了资格申报认证。乌金山镇海底岭村、施家洼村和北田镇张胡村等电视上网示范村建设正在实施中。

4、畜牧防疫体系建设。我区总投资113万元,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总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目前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站已竣工。修文兽医站524平方米,在全省都是一流。张庆畜牧兽医中心站预计7月完工。在5个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乡镇疫情测报点,村级防疫员队伍健全率达到了100%,形成完整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通过畜牧防疫体系建设,我区动物防疫整体能力明显增强,去年有效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今年春季又成功狙击了亚洲Ⅰ型口蹄疫传入我区。

5、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农资打假重拳出击,多部门联合行动,集中整顿农资市场。3月10日至4月10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下乡”集中行动月活动,重点检查农资产品生产企业、乡镇供销社、生产资料公司和其它批零市场,通过环环相扣,实施全方位监管。区农业局与质监局稽查队深入城区农资销售市场、网点进行检查,与物价局联合对农资价格进行专项检查,有效地平抑了农资价格。区工商局也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对3家不符合“一主两辅”生产经营资格的,依法予以取缔。共对20个经销单位进行了化肥专项抽检,抽取样品17个,代表磷肥、复混肥总数量180吨,抽检了10个生产企业的9种牌号规格的化肥,其中7种牌号合格,2种牌号不合格。检查中发现当前农资主渠道销售市场货源充足,基本无假冒伪劣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市场建设发展缓慢。虽然我区在建设各类农产品市场上热情很高,但建设速度仍显缓慢,很多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规划阶段。庞大的生产基地与较弱的市场建设之间的矛盾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要求,大量蔬菜等农产品仍停留在原始堆积和马路地头销售的初级阶段,价格低,包装差,无品牌,集散、信息功能弱。尤其是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仍处于筹建阶段。二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仍然不强。主要体现在围绕菜、枣、果、肉、蛋、奶的加工龙头企业滞后,现有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产业带动力较弱。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福大蔬菜公司受资金短缺等制约因素,目前进展缓慢。乳制品加工企业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今年榆次开发区引进了古城奶业,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年,将对我区乳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强烈冲击。博瑞公司收购鲜奶的价格是0.7元/斤,而古城奶业的收购价格则是0.85元/斤,远高于我区的牛奶收购价格。尽快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就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较低。全区已有农民合作组织39个,会员3209名,但与我区30万亩红枣、34万亩蔬菜等基地规模相比,与全区26万农民群体相比,还显得作用微薄,农民组织化生产的程度还明显偏低。这也是我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市场化营销滞后、农产品质优价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落后,自然灾害频发。我区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区常用耕地面积57.4万亩,水浇地24.2,只占到42。2%。亩均占有水资源185立方米,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水利设施落后严重影响了丘陵山区农民致富增收。干热风、连阴雨、霜冻、冰雹等灾害时有发生,设施农业还不很发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弱。

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篇三

为全面贯彻落实常山县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届八次会议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坚持农业工业化发展之路,加快培育特色生态农业,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常山农业产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根据《常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常山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常政办发[2005]22号)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一)背景

多年来,常山县农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1998年以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效益农业,胡柚、食用菌、山茶油、畜禽、蔬菜瓜果等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凸现,小水果、花木、中药材、水产养殖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形成了一批块状、带状农业经济的亮点和增长点。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5.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9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常山农业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初步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常山农业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采取措施,全力推进我县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二)依据

1、《常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衢州市“345”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衢政发[2006]13号);

3、《常山县生态农业发展(2000—2010年)总体规划报告》;

4、《常山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

5、《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见》(常委[2005]57号);

6、《常山生态县建设规划》(常山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2004年);

7、《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三农”工作的意见》(常委[2005]1号);

8、《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

二、规划的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常山县行政区域范围。

规划期限:2006年至2010年。

三、农业产业发展的条件

(一)有利条件。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实施“152”胡柚优质工程、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等一系列工程建设,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得到增强,目前全县胡柚年产量达14万吨,食用菌年栽培量9000万瓶(袋)。通过实施以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排灌渠系配套工程等为基础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应用小型收割机、大棚果园微耕机、机动喷雾机等农业机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施退耕还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2、区域化布局进程加快。山区以高山蔬菜、毛竹、油茶为主的生态效益型农业;东部以柑桔胡柚、畜牧业为主的长短结合型高效农业;西部以花卉苗木、特色蔬菜、稻田养殖为主的复合型效益农业;城郊以食用菌、设施农业为主的综合型效益农业为格局的区域化生产布局已初步形成。

3、农业企业日益壮大。2005年,全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家、市级21家、县级35家。围绕特色产业,建立了常山胡柚、食用菌、蔬菜等县级协会6个,发展各类购销服务实体151个,贩销农户3020个,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46家,带动农户4万多户,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4、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各种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以发展“绿色农业”为主题的特色种养和绿色生态农业园区,如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浙西花木场、白石复兴农业生态园、何家衣永效益农业示范园区、美伊生态养殖园区、钳口小西瓜基地、同弓太公山生态胡柚示范场等,为进一步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供了基础。优质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打响。全县注册农产品品牌50多只,其中“天子”牌常山胡柚鲜果、砂囊,“常山银毫”茶叶、“常山江”牌食用菌、“东茶”牌山茶油等农产品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到2005年底,拥有国家“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3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个,总面积达51660亩。常山胡柚被确认为首批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先后制定了常山胡柚国家标准、浙江省地方标准;制订了无公害常山猴头菇、秀珍菇省级地方标准、常山高温蘑菇县级地方标准;常山银毫茶叶等县级地方标准。

5、科技支撑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各地根据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农业园区、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场等为平台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发展新路子,形成了以产业为载体,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示范基地、农户相联结的推广模式,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各乡镇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网络,为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发布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通道,为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合理,农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区域结构雷同现象仍较突出,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小,特色品牌农产品数量少、比重低;

2、农业市场主体弱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分割的状况尚未明显改变,龙头企业对结构调整的带动力还不强;

3、农业的服务领域不宽,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等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多数农业加工企业生产设施和设备落后;

4、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

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中心,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增加投入,强化宏观引导和调控,实施扶优扶强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分工,努力提高我县特色农产品接轨上海等大中城市、辐射全国和出口创汇的能力,着力构建生态型、效益型、精品型和外向型农业的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钱塘江源头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坚持适时、适度开发,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实施清洁化生产,推进生态县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立足人们对农产品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三是坚持特色竞争的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优先发展竞争优势明显,并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农产品和产区,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四是坚持产业化发展的原则。面向特色优势农产品整体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延伸产业链,构建优势产业集群,打响产品品牌,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五是坚持质量和效益的原则。优化品质和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加强质量卫生安全建设。

六是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在秉承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手段、管理等进行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不断探索、完善农村经营制度等体制机制创新,消除影响和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优先培育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常山胡柚、食用菌、油茶等9种特色优势农产品,建立具有品牌效应、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一批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做大特色,做强优势,造就一批知名品牌,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提高优势产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通过努力,力争到2010年,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率达60%,森林覆盖率达72%,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55%,农业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达到60%以上,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创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5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30家。优势产业带、产业区的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产业素质和综合效益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及加工口出口额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达到8.7亿元以上,保持年均递增5%以上,其中绿色GDP占领主导地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406元,年增长7%以上;70%的村庄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

五、发展定位和潜力分析

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生态、品牌、规模、效益”,的要求,在生态上谋特色,在品牌上求突破,在产业化上做文章,在效益上创佳绩。重点做大做强三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三优(优化技术、优化结构、优化布局)三品(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培育品牌)一提高(农产品转化和加工)”上有新的突破,促进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外向型、加工型企业有新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实现我县农业产业向特色型、高效型、加工型、外向型方向发展。

常山胡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常山胡柚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熟识而亲睐的水果,已发展成为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据国内外柑桔权威专家预测,二十一世纪是杂柑的发展时代。常山胡柚作为柚与柑桔自然杂交而成的地方杂柑类品种,被誉为“中国第一杂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常山胡柚是鲜食与加工兼用品种,加工适宜性好。加上胡柚的药用、保健及综合开发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近年来,通过制定原产地域国家标准、省级地方标准,实施常山胡柚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实施胡柚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县60%以上胡柚实现了标准化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常山胡柚品质与声誉。因此,从中长期情况来分析,常山胡柚已形成了品种优势、规模优势、政策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应发挥优势,因势利导,形成产业优势。要对低质低产果园进行优化改造,开发具有优良性状的良种胡柚标准果园,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绿色的商品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与市场竞争力。大力开发胡柚深度产品加工,实现由种植型向加工型、市场型转变,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由分散型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变,由单一型产业向相关多产业转变。食用菌。食用菌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真菌,自古以来被称为“美味山珍”、“宫廷名菜”,近代又赋予食用菌“上帝食品”、“绿色食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之美称。特别是当前,食用菌作为具有药用保健食品将越来越受消费者亲睐,保持着较高的消费增长速度,市场潜力较大。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县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内外销相结合、区域相对集中的金针菇、猴头菇、秀珍菇生产区,食用菌已经成为一些乡镇的支柱产业。因此,下一步将突出发展金针菇、猴头菇和秀珍菇等,壮大食用菌总量;加强新型食用菌菌种的培育开发和繁育基地建设,促进食用菌生产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加大引进现代工业设施引进推广应用力度,实行设施化栽培,努力实现生产操作机械化、生产环境智能化、鲜菇生产周年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强产后保鲜加工和珍稀菇生产基地建设。

油茶。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茶油作为纯天然、无污染的保健食品,迎合了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市场前景看好。目前,我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油茶的市场竞争力开始凸现,对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产生深远的影响。下一步,将以油茶低产林改造为重点,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建设一批“森林食品”商品基地,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强化山茶油下游产品开发,从单一食用油开发向医药用油、化妆用油等综合开发方向发展,提高油茶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企业获利的“双赢”目标。

畜牧业。近几年来,我县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特色、精品畜牧业,畜牧业生产呈现出以生猪为拳头,土鸡为特色,畜禽并举、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生猪、土鸡作为我县传统的畜禽产业,具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稳定的销售市场,市场前景广阔。下一步,要按照“品种上档次,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产品保安全”的要求,以生猪、土鸡养殖为主攻方向,重点扶持建设一批生猪良种场、土鸡种鸡场、土鸡生态养殖基地和万头规模养猪场、生猪养殖园区等项目。以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为重点,引进双肌臀大白猪、波尔山羊、梅岭土鸡、隆昌白鹅等优良品种,推广生猪园区饲养,山羊舍饲圈养,土鸡园地放养,白鹅种草精养等新技术、新模式,同时以畜禽品种改良为抓手,以发展园区饲养、生态养殖为突破口,推进畜牧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建立畜禽良种繁育基地,改良品种,提高品质;要建立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着重推广养殖技术标准化,养殖环境生态化,养殖模式现代集约化,养殖产品绿色优质无害化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发展畜禽加工业,提高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美化产品包装,强化宣传促销,打造优质品牌,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开拓国际市场。

粮食。2005年末,全县共有耕地面积18.52万亩,其中水田16.07万亩。近年来,我县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良新技术,特别是通过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广高秆改低秆、一熟改两熟(二熟改三熟)、常规改杂交、水育秧改旱育秧等新型栽培技术,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9.93万亩,平均单产377公斤/亩,总产量7.5吨,其中水稻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总产量的90 %。除水稻外,近年来我县甘薯、大豆、玉米、大小麦类等粮食作物发展也较快。

蔬菜瓜果。蔬菜瓜果是我县的优势农产品。2005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0.6万亩,产量3.2万吨;瓜果播种面积5.06万亩,总产量8.35万吨。小西瓜、辣椒、大蒜、番茄、高山四季豆、沿江避灾早毛豆等在县内外有一定知名度。要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做大做强蔬菜瓜果产业。以扩大种植面积、改变种植方式、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着力提高我县蔬菜瓜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充分利用我县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瓜类,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如塑料大棚、滴灌、新型覆盖材料、基质栽培等现代设施技术,促进蔬菜瓜果集约化生产;制定实施主要蔬菜品种的地方标准,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茶叶。常山是传统的茶叶产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以生产绿茶为主。2004年,全县茶叶面积8800亩,茶叶产量245吨,产值1100万元。近年来,通过加强茶园管理、改造低产茶园、名茶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县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名优茶的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以常山银毫、柚乡春等品牌为主的名优茶产值占总产值的87.5%。但我县茶园规模偏小,良种率低,品牌知名度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县名优茶生产的发展。下一步,扩大茶园面积,加强名优茶开发,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推进茶叶产业化建设。主攻低产茶园改造和茶园换种改植,推广无性系良种,与全省同步推进良种化进程;改善茶叶生产加工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有计划地培育、发展一批有机茶基地,确保茶叶优质、安全、高效;强化常山银毫机制、茶园病虫害监控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茶叶龙头企业建设,推进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合,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竹产业。我县竹资源丰富,全县现有竹面积5.9万亩,其中笋用菜竹0.2万亩,年竹采伐量40万支。毛竹全身是宝,其根、茎、枝、叶都有较高利用价值,竹产业发展空间大。随着竹产业的发展,其价格上涨迅速,农民培育竹产业的积极性高涨,发展势头迅猛。毛竹加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2005年全县竹加工企业已达21家,其中竹胶板制造厂家达3家。以欧凯板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已开始凸现。以何家乡江源村为代表的城郊型菜竹基地,其经济效益日益显现。该村菜竹基地已发展至1000余亩,现已全部投产,全村每年竹笋产值达300—500万元,全村推广此项技术的农户数已达400多户,已成为我县竹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一大特色,其产业发展具有广阔前景。

水产。我县地处金衢盆地西部、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境内溪流纵横,山塘水库星罗棋布,水源充足。全县总水面4.6万亩,可养鱼水面2.04万亩,其中:山塘0.41万亩,水库1.43万亩,其他养殖面积0.2万亩,近年来,我县渔业养殖总水面、水产品总量、名特优新鱼种放养比例增长较快。我县渔业在自然资源开发、发展生态渔业、发展大田养殖以及提高产品知名度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按照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大水面有机鱼养殖、溪港蟹虾增殖、城郊型休闲渔业、塘库名特优生态养殖、山区溪流性鱼类养殖,努力开发水产品的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整合区域优势,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基地及相关的加工、销售企业。

六、产业布局

今后5年,着重对常山胡柚、食用菌、畜产品、蔬菜瓜果、茶叶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实行重点扶持培育。根据全县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生态规律、区域生态经济关系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类型和差异性,重点优化农产品的产业布局,努力形成区域性特色农业产业布局:

(一)以招贤镇为中心的东部溪川阶地农区主要发展以柑桔、胡柚、畜牧业为主的长短结合型高效农业。区域包含招贤、青石、东案、大桥头4个乡镇,以优化改造低产劣质胡柚园、创建食用菌出口创汇基地为重点,巩固常山县种猪场,新建万头规模养殖场。

(二)以天马镇为中心的中部城郊区主要发展以蔬菜、食用菌、胡柚为主的综合型效益农业。区域包含天马、何家两个乡镇,以建设出口创汇胡柚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蔬菜种植和渔业养殖为重点,建设五大产业群:一是天马镇的胡柚出口基地区;二是新都园区的农产品加工小区;三是以天乐食用菌研究所和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为核心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区;四是常山港沿江沿岸鲜食毛豆生产区和城郊保护地蔬菜生产区;五是地质公园、东明湖公园、城区内河的休闲渔业区和常山港河蟹增殖保护区。

(三)以球川镇为中心的西部溪川阶地农区主要发展以蔬菜瓜果、畜牧业、花卉苗木、水产养殖为主的复合型效益农业。区域包含球川、白石、同弓、等3个乡镇和新都办事处,以发展小西瓜、食用菌、生态养殖、花卉苗木业、观光农业为重点,建设五大产业群:一是球川、白石、新都、同弓的中西部小西瓜生产区;二是白石、新都、球川的花卉苗木区;三是白石、钳口、球川的园地生态土鸡养殖区和生猪生产区;四是白石、同弓的食用菌示范园区;五是以太公山生态胡柚场、小九寨生态农庄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农业区。

(四)以芳村镇为中心的北部高山生态农区主要发展以山茶油、毛竹、高山蔬菜、茶叶为主的生态效益型农业。区域包括芳村、新昌、宋畈、新桥、东案5个乡镇,以油茶低产林改造、有机渔业开发、高山蔬菜基地建设、生态土鸡养殖、绿色茶叶生产为重点,建设五大产业群:一是新桥、新昌、芳村、东案的油茶生产区;二是芙蓉库区有机鱼生产区和芳村片流水养殖开发区;三是新桥、东案的高山蔬菜生产区;四是新昌、芳村、宋畈的山地生态养殖土鸡产业区;五是芳村、新昌的绿色茶叶生产区。

七、重点项目(详见附件3)

(一)实施土地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农田,实施节水灌溉工程。

(二)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如食用菌菌种集约化繁育基地建设,常山胡柚种质资源保存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三)绿色特色农业基地和养殖园区建设。发展山区特色畜牧业,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种植业生产基地、畜牧小区、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重点开展开发性农业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

(四)新种子、新技术、新装备(设施农业)“三新”工程。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粮食生产技术示范项目、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示范试验推广和茶果优化改造及品种改良。

(五)农业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扶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技改投入,如鼓励胡柚、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保健与药用产品开发,茶多酚的开发和扩大生产。新建、扩建、改造特色农业加工小区和特色农产品物流市场。

(六)农业质检、防汛、防火、防疫、地质、天气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农畜产品安全质量监测体系、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加强农村能源示范推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

(七)农民素质工程和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加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就业创业竞争力。重点开展以绿证、青年农民培训,乡村干部信息员培训及农技人员充电等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建设。加强农村信息联网工程、农副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技110信息平台建设。

(八)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和护农保安全工程建设。

八、目标任务

根据我县优势农产品布局发展规划目标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围绕构建“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体系,要以发展基础好、潜力大、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业“9+1产业”为重点,做好十篇文章。

(一)常山胡柚产业向优质化、品牌化发展。通过5年努力,以胡柚产业提升工程项目为载体,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的商品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加大胡柚优良单株(品系)的选育;开发生产胡柚深加工系列产品;加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培育2-3个强势品牌,形成以高品质、深加工、强品牌为特征的胡柚产业,实现常山胡柚产业由种植型向加工型、市场型、外向型转变。到2010年,全县胡柚优化改造基地6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的出口基地3万亩;无公害产品比例达到100%,优质果率达90%;胡柚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加工率达30%(常规加工率20%,精加工率10%)。同时,整合品牌资源,实现“四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发掘胡柚文化,打响“常山胡柚”、“柚都常山”两大品牌。

(二)食用菌产业向周年化、基地化发展。通过提升食用菌品位、增加科技含量、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基地建设、创建品牌,加强食用菌研究所建设,完善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功能,扩大白石、招贤、同弓、何家、新昌5个园区规模,示范推广食用菌周年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良种繁育中心、出口基地、有机基地、食用菌胶囊深加工生产等项目,到2010年,食用菌产业实现栽培量、产量分别达到2亿瓶(袋)、5.50万吨;金针菇、秀珍菇产量达到食用菌总量的40%,猴头菇、蘑菇等常规品种达到10%,珍稀菇类达到10%,优质菌种占有率提高到80%;食用菌无公害率达到100%;食用菌初级加工率提高到50%,深度加工率提高到10%。

(三)油茶产业向高档化、效益化发展。立足26.5万亩油茶资源,以油茶低产林改造为重点,以油茶精深加工为突破口,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建设10万亩“森林食品”商品基地,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加工上,建成省级油茶加工研发中心1-2个,从现有的“高温热榨”向“低温冷榨”过渡,强化山茶油下游产品开发,从单一食用油开发向医药用油、化妆用油等综合开发方向发展;优势区域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有较大提高,使加工产品达到“森林食品”标准;加强“常山山茶油”原产地理标志的使用与管理,培植2-3个省级知名品牌。

(四)畜牧产业向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树立“以规模化促畜牧业发展,以生态化兴畜牧业发展”的新理念,以发展绿色、特色、精品畜牧业为重点,全面实施“生态建园、优质安全”两大战略,突出发展“一土(土鸡)一洋(外三元猪)”两个优势畜产品,以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为核心,以发展畜牧养殖小区为重点,建成1个特色风味猪生产出口基地,年生产特色优质商品猪5万头;建成2个畜产品加工园区(天马生猪产品加工园区和芳村家禽产品加工园区),3个畜牧业种子种苗工程龙头企业(生猪、土鸡和山羊),其中招贤镇良种猪场年养猪3万头,可供优质种猪5000头,天马镇土鸡种鸡场存栏种鸡1万套,可供优质苗鸡100万只;建成4个优势畜产品产业群,4个畜牧业优势产品产业群(320国道沿线生猪产业群,北部山区、西部低山丘陵区土鸡产业群和西北部山羊产业群),到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40万头,家禽500万羽,畜牧业产值2亿元。规模饲养占85%,规模饲养畜禽良种率100%,猪出栏率达160%,瘦肉率达60%,优质家禽达85%;建立国家级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10个,绿色、无公害产品10个,创建优质生猪出口基地1个,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2个;注重品牌开发,创建省级名牌产品2个,开创我县畜产品出口创汇之先河。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及养殖污染治理能力位于全市前茅。

(五)粮食产业向高产化、优质化发展。到2010年,建设14万亩标准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确保12万吨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左右,单产400公斤/亩,年总产量8万吨;实施“沃土工程”60万亩次,单季稻“双百工程”30万亩次,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50万亩次,水稻病虫无害化治理工程60万亩次。建设无公害稻米基地8万亩,水稻良种覆盖率95%以上,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机作业率达到80 %,其中机耕率80%,机收率60%,机械防治病虫害率50%。粮食生产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建立5个以上管理规范、作用明显的粮食专业合作社,形成1个以上粮食加工品牌。

(六)蔬菜瓜果产业向标准化、无害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特色蔬菜瓜果。到2010年,形成中西部瓜菜综合种植区、城郊传统蔬菜种植区、常山港沿岸避灾种植区、北部山地蔬菜瓜果种植区,大棚小西瓜面积达到1.5万亩、山地蔬菜2万亩、常年蔬菜基地1万亩、出口蔬菜基地1.0万亩,年总产量21万吨,产值1.8亿元;主要蔬菜瓜果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90%,产品质量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无公害基地认证2万亩,产品销售实现品牌化,各培育1个以上知名品牌,把我县建设成为浙西乃至全省蔬菜瓜果重点产区之一。

(七)茶叶产业向精品化、内涵化发展。实施茶园良种示范工程、茶厂优化改造工程、低产茶园优化改造工程、绿色有机茶工程、品牌提升工程、茶文化休闲之旅工程等六大工程,到2010年,茶园总面积达1.4万亩,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4000亩,改造低产茶园4500亩;建立无公害茶园8000亩,绿色茶园4000亩,有机茶园2000亩;易地重建、优化改造初制茶厂18个,形成名茶生产优势区、绿色有机茶优势区、深加工优势区、茶休闲之旅优势区,茶叶洁净化生产达100%。提高茶叶品质和品位,把“常山银毫”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通过参加各类质量评比会、博览会、展示展销等活动提高常山银毫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充分挖掘我县茶文化,聚集、涵养茶产业的后发优势,带动茶产业集聚,规模发展。

(八)竹产业向市场化、加工化发展。实施毛竹丰产林、毛竹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毛竹加工生产线,扩大菜竹基地。通过5年努力,到2010年,毛竹丰产林基地面积扩大1万亩,菜竹基地扩大1000亩,毛竹低产林改造面积达到2万亩,竹制品加工产值和笋销售收入达到6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家,组建竹专业合作社会5—6个,建成省级竹加工企业研发中心1个。

(九)水产养殖产业向区域化、特色化发展。稳定养殖面积、调优养殖结构,发展生态渔业、休闲渔业、特色渔业。到2010年,努力实现水产养殖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力争培育一个品牌:常山河蟹。二是重点发展二类品种:虾蟹、溪流性鱼类。三是实现三大目标:水产品总产量年递增3-5%,达到3500吨;渔业总产值达到3300万元;优质品率达到50%以上;四是填补四项空白:培育县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1-2个,建设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基地1个,创有机水产品1个以上,编制省级地方标准1个。五是建设五大工程:河蟹增殖工程、山塘水库生态养殖工程、休闲渔业建设工程、山区流水养鱼工程、有机鱼开发工程;建成五大优势产业区:以千家排、芙蓉水库为重点的西北部中型水库有机鱼生产区;以城关片、白石片各乡镇为重点的中西部塘库生态养殖区;以地质公园、小九寨、东明湖公园、城区内河为重点的中部塘库休闲渔业建设区;以长风电站至天马电站之间的水域为重点的常山港河蟹增殖保护区,增殖放流河蟹品种;以芳村镇为重点的北部山区流水养殖区。同时,加强对常山港倒刺鱼、斑鳜、唇鱼骨、光唇鱼(石斑鱼)、黄颡鱼等土生品种的保护和增殖工作。

(十)观光农业向农家乐、旅游化发展。发挥我县“青山、碧水、蓝天”的生态优势和“新、优、奇、特”的特色农业优势,打响观光农业生态牌,按照“全面规划、择优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建好太公山生态胡柚场,小九寨生态农庄两个休闲观光农业区,正确定位,做浓特色,使之成为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精品,拉动常山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九、保障措施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必须对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在政策、科技和投入上实行重点支持,以良种化建设和重大实用技术推广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强全程质量监控,推行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服务,辐射带动形成一批质量高、规模大、品牌强、效益高的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实施科技先导战略,着力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1、加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进一步深化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把种子种苗产业作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先导措施,加大投资倾斜力度,促进种子种苗产业的现代化。要以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在加强对地方传统名特优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同时,培育、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宜优势区域发展的优质新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根据不同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需要,完善良种开发、繁育、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提高区域性优势农产品良种、良苗的供种能力,促使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当前,重点扶持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搞好胡柚良种“二次选育”;二是支持优良种猪、种鸡、种羊育、繁、推体系建设;三是扶持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协作关系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大户,搞好菌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四是开展倒刺鱼、斑鳜、黄颡鱼等名特优新品种的繁育技术研究;五是支持特色出口蔬菜、花卉,以及其他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繁育。

2、集成和推广成套农业技术,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根据不同产品和产区,有针对性地组装配套和推广成套农业实用技术,促使先进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面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扶持建设一批集中示范、引导性项目,大力推广蔬菜设施栽培、柑桔“三疏二改”、畜禽集约化综合配套技术;推广新型绿色肥料、新型高效低毒农药、病虫害综防技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新型农业机械。重视产后商品化处理,推广应用保鲜储藏设施、先进仪器设备配套及有关成套实用技术,发挥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效果,促进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适应各优势区域重点产业和产品发展的需要,调整科技研究与技术推广方向,优化和整合科技力量布局,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主导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

3、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高科技到位率。一是创建区域性科技研究开发中心,设立农业科技开发和创业基金,提高科技研发能力,选择影响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区域性重大科技攻关,强化优势农产品生产、保鲜、贮运、加工等方面的科技服务。二是积极培育与区域化生产相适应的技术推广主体。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和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创建一批以专业性区域农技站、农业科技示范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技推广组织,扶持发展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的各种民营科研推广企业,使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思路,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全面落实基层农技人员社会保障,积极稳妥对经营性服务进行分离,实行市场化运作。推广“胡柚科技服务队”经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鼓励民营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对于民营农业科技企业,包括企业内设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评选、科研课题立项等方面,有关部门要给以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民营农业科技企业研究开发的技术成果,凡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由政府给予补助和奖励。三是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强农业信息科技体系建设,解决农民缺信息、缺服务、缺科技等问题。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各地的农技110信息服务,以整合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重点,开发应用“大丰收”农产品市场信息查询系统,逐步延伸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规模场户的信息网络。建立农产品产销和进出口预警系统,提高有关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对科技、市场购销、价格等方面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提高准确性和权威性,及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十一五”期间,每年继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有电脑,万户农民有信箱”的目标。四是提升“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以培育专业农户为重点,支持现有的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有计划地对农业经济主体进行轮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职业技能与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相对接。加强实用技术的培训,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进城就业创业竞争力。同时,加强村级农技员队伍建设和扶持专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普及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中的作用。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进程

1、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按照产业化发展思路,集中扶持建设一批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全县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切实落实政策措施,加大对区域种养专业化布局明显、有产业特色的生产基地的投入,配套完善基地生产性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环境,促进基地向绿色化、特色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2、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针对我县农产品整体加工程度低,规模小、技术层次低、加工装备落后,市场开拓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在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对已经形成区域化布局和加工企业群的地方,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集中扶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配套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符合卫生要求的生态环境。加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改投入,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和开发先进的保鲜加工技术、工艺、设备,拓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技术含量。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和区域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带动农产品储藏、运输、营销等服务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以县工业园区为依托,设立农产品加工小区。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园区的,在用地、用电、用水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享受园区相关优惠政策。近期,要集中精力抓好天子公司10万吨胡柚柑桔综合深加工项目和韩国柚茶加工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胡柚产后处理、加工转化能力。同时,根据畜禽、食用菌生产规模日益壮大的实际,加快活畜(禽)宰杀、加工生产线建设,加快食用菌真空包装、烘干、淹渍、即食食品等加工生产线建设。

3、扶持壮大市场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辐射面广的基地型龙头、加工型龙头、出口型龙头、块状型龙头、协作型龙头和市场型龙头,提高我县农业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水平。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植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加工型和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将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创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为目标予以优先扶持。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一批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的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以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的补助;对引进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投资建立农产品基地、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并预付定金的给予适当贴息。积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深化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专用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出口基地,积极培育有一定规模、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农业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加强规范化运作,发挥其连接市场、企业和农户的桥梁作用,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新机制,促使农产品生产从分散的小农经济向法人农户经济转变。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及防御市场、自然双重风险能力的同时,注重完善和规范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二次分配,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主动接轨“长三角”、大上海,以及其它大中城市,大力发展超市经营、连锁经营、配送服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搞活农产品流通。现阶段重点与本县及周边城市的大型超市、宾馆、医院、高校等集团消耗农产品数量大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进行配送服务,进一步拓展我县特色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县里继续每年安排资金,对在农产品流通中产生较大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给予奖励。进一步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加快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各项政策,对整车运销本地生产的蔬菜、水果、水产、畜禽、食用菌等鲜活农产品的车辆,按省、市、县有关规定,减免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各类收费公路的过路(桥、渡、隧道)等费用。

4、加大农业招商力度,扶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引进县外资金创办联办农业龙头企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层次的重要举措。要结合我县已形成的主导产业,包装一些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深加工项目,利用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实现资金、设备、人才、技术管理和市场的同步引进,尽快改变我县农业龙头企业“低、小、散”的现状,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我县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档次。引“外龙”、扶“壮龙”、育“强龙”,继续执行县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招商农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常政发[2002]24号),对引进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农业生产项目,享受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有关政策;对引进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享受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有关政策;对引进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落实有关政策。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鼓励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对引进后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并产生效益的,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各乡镇、有关部门每年要储备若干重点招商项目,并有针对性地向外进行推介,吸引县外资金投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建设,创建区域特色农业大品牌

1、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制订、修订和完善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标准,农产品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形成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配套,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继续安排资金,用于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升级申报认定的补助。每年制定、修订完善省市县级农产品地方标准1-2个,积极实施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原产地标识认证,促使标识管理与市场准入相结合,形成农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到市场准入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基础支撑体系。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努力培育知名品牌。推动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及GMP良好操作规程等质量管理认证。对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以及申请获得国家原产地理标志注册保护的农产品,参照县“工业五十八条”执行。

2、推行生产、加工全程标准化管理。适应居民消费形态和消费需求,全面推广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如农产品安全质量技术规程,产地环境标准,农产品加工、贮运、包装质量标准,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优势产区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治体系和重大疫情快速应急机制,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控制工程,建设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疫病诊断、防治等设施,控制动植物疫病,提高对危险疫病虫害的防范和控制能力。加强优势产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结合生态县建设,在优势产区先行实施绿色农业示范点建设,积极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实行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改善生产环境,特别是在畜禽产区重点实施畜禽生态养殖示范工程,建设一批规模生态养殖小区,实行无害化、标准化清洁生产,实现优势产区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要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为依托,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培育和保护力度,切实改变我县少数农产品品牌杂,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相互恶性竞争等现象,广泛推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制度,积极引导优势产区实行大联合,培育大优势,打造大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工作。要围绕全县主要农产品“有标可依”的目标,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制定和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3、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业环境质量监测管理。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形成覆盖主要产区、市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确保农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4、建立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实行农产品全程质量跟踪制。对猪禽羊肉、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建立和规范生产档案,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统一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标牌、证书,实施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认证制度,大力推行农产品档案记录制度,确保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的市场流通

1、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以促进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在巩固和提高现有中小型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县农产品进入上海等大中城市,走向世界的集散中心,并在优势产区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区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产品贮运、配送和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和功能,发展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搭建农产品市场营销新平台。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同时,在省际交界处建设农产品边际交易市场,提高边贸交易水平;加快培育具有强大市场开拓能力的贸易型龙头企业,培植农产品代理商队伍和营销公司,发展各类运销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营销能力。

2、推进农产品交易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促销力度,要继续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发展订单农业、开展网上营销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和农民搞好产销衔接,有效拓展市场。对从事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采取措施鼓励参加各种展览、展销会和宣传推介活动,政府应提供支持,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大力支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按照县政府《关于促进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常政发[2005]12号文件)规定,收购本县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的,基数内和超基数部分分别给予奖励。

(五)夯实基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在保持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确保土地资源、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资金扶持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套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性项目等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一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坚决制止和严肃查处乱占滥占耕地的行为,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恢复和培肥标准农田地力。完善土地出让金支农基金制度,将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二是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实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加快“三大”灌区渠系改造,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支持引导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继续加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确保各类水库的安全。扎实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县里每年安排一定的“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加强生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按规划要求建设保护好森林资源。深入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抓好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四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严禁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坚持规划和治理“两手抓”,进一步调整、优化和规范农村畜禽养殖业规划布局,鼓励养殖园区建设,要简化养殖小区临时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减免土地使用有关费用;强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推广“畜禽—沼气—作物”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今年起,对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村建造沼气工程并达标排放的,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强整合,调整资金投向,集中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重点项目建设。五是完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等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政策措施。打破行业界线、所有制成份,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在税收、贷款、用地、出口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

(六)创新机制,提供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支撑

善于用足、用好、用活省委、省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发挥特色绿色产业优势,建立完善农业项目库,争取省里更多的支持,以项目增加投入,以投入促进发展。深化农村信用体制改革,加大“信用工程”创建力度,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覆盖面。积极探索农村房产、承包土地抵押贷款新机制。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多种适合“三农”的信贷方式。要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农业小额信贷担保服务,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保险和担保的新路子。逐步试行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政府适当补助的农业保险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清理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等收费规定,简化各种审批手续和程序,减免优势农产品在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开通高速公路上“绿色通道”,对特色优势农产品逐步实施免费检疫和质量检验制度,对国家实行强制性免疫的重大疫病防治实行免费防疫。大力推进以土地使用权流转为重点的改革,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异地置换等方法,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进一步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维护和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七)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提升常山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业经济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工作,各乡镇、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放在农业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有序发展。一是要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农业产业发展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要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农办、农业、林业、水利、财政、国土、金融等部门各司其职,负责对规划的分解、执行、协调、检查、考核和整合。二是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各乡镇、部门要根据本规划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抓手和载体,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特别是在特色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重大基础建设和耕地保护等方面,必须加强协作,形成合力,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三是加强规划实施的全程评估和考核。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考核工作,将发展农业产业化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绩考核内容,按制订考核指标、考核分值和奖罚措施。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检查考核规划的落实,检查考核内容包括农业产业化建设指标、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及资金的落实情况。

附件:

1、常山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2005-2010年)

2、常山县农业产业发展建设的指标体系

3、常山县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表

4、常山胡柚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5、常山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6、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7、常山县畜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8、常山县粮食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9、常山县蔬菜瓜果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10、常山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11、常山县竹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12、常山县渔业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附件4:

常山胡柚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常山胡柚是我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主要特色农产品之一,也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基础较好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之一。常山胡柚为柚与其它柑类天然杂交而成,唯常山县所独有,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绿色食品”,被誉为“果中珍品、国之瑰宝”。曾先后四次被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优质农产品”,被国家列入原产地域保护农产品。全县现有种植面积10.5万亩,总产量达到14万吨,是我县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品。

依据《常山胡柚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衢州市“345”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常山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规划》及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生态农业发展的意见》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内外水果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胡柚品质和效益,进一步优化常山胡柚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常山胡柚的产业层次为目标,以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建设特色产业为原则,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常山实际,特制定2006—2010年“常山胡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产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1、发展概况

常山县是中国常山胡柚之乡。据《中国柚类栽培》记载,胡柚又名金柚,是柚与其它宽皮橘的自然杂交品种,原产浙江省常山县青石乡胡家村,距今已有100余年栽培历史。胡柚生长强健,耐旱,叶形椭圆,叶色浓绿;果实扁圆形,平均重300~400克,果顶平整,果皮金黄或橙黄色。皮易剥、汁多,甜酸适中,性凉味甘,风味独特;果实含可溶性固形物11.0~16.3%,可食率70.6%,高于其它柚类;每100毫克果汁含维生素C为45.9毫克。据权威部门测定,胡柚果中含有柚皮甙和柠蒙苦素等功能性药用成份及其它多种营养成份,具有清热解毒、镇咳化痰、解酒醒脑、消食舒胃、无升血糖及美容养颜的功效与作用,被誉为“中国第一杂柑”,可与美国西柚媲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县农业、科技等部门的专家学者经过认真的鉴别和研究,认定胡柚具有优良的品质和上乘的药用及营养价值。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将胡柚生产作为常山县发展多种经营的主导产品,并在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了胡柚育种和栽培等一系列科技攻关工作,使胡柚从一个乡村野果发展成为果中名品,从农户小面积自给自足的兼业种植发展到全县大面积规模化种植的当家品种,并逐步发展成为常山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由八十年代初的500多亩发展到八十年代末的上万亩,九十年代进入迅猛发展时期,2005常山县胡柚种植面积已达到10.5万亩。

常山胡柚生产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种植面积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大大改变了过去当地农民在低丘缓坡上砍树作薪,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局面,在常山县历届党委、政府的倡导和积极引导下,不仅拓展了经济发展的门路,也初步找到了保护环境的“良药”,常山胡柚不仅成为常山农民的“致富树”,而且成为钱塘江源头地区治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幸福树”。如今胡柚已成为常山农民增加收入的首选经济作物,胡柚产业的迅速发展则使常山县成为全省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亮点之一。

2、种植业现状

⑴胡柚在常山种植业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

胡柚是常山最主要的经济作物。经2005年全县遭受严重的冻害,全县胡柚种植面积10.5万亩,占果园面积的70%;胡柚产量14万吨,占全县水果总产量的75%;以胡柚为主的茶桑果商品产值为1.6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0%。由此可见,常山胡柚在全县的种植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省粮食市场的放开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收益相对较高的胡柚在种植业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就良种覆盖率而言,目前优质品种约占60%,普通品种占30%,较差品种占10%;种植地域以山坡地为主,占70%左右,林地占10%,农田占15%,其它占5%。从生态环境考虑,现有种植区域内基本无污染。

⑵良种繁育及推广

胡柚系柚与其它柑桔自然杂交而成,是天然的杂交种(变异种),最早发现于常山县境内的胡家村,故名“常山胡柚”。自1982年以来,常山县已经优选出12个优良单株,并建立了1000多亩良种母本园;全县有省重点育苗圃国营单位4家(县胡柚良种场、良种场、林场、油科所),有固定苗圃200多亩,年可繁育苗林能力300~400万株;同时,该县还有5万亩良种商品基地,这些都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良种基础;此外,常山县还与中国柑桔研究所、浙大园艺系、浙江柑桔研究所等科研院校进行全面技术合作,为常山胡柚在品种选育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胡柚自然变异大,有可能通过芽变产生更有价值的优良单株,目前已在全县发现了不少优良变异单株。为保持胡柚的优良性状,充分发挥这一地方特色品种的资源优势,县政府已开展第二次品种选育,对胡柚品质进行更新和提高。

⑶基地建设

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要依托。我县在胡柚基地建设中形成了如下特征:

突出重点,集中优势,高产高效。根据市场需求特征,立足当地气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在柑桔类产品中重点发展胡柚,由80年代初的零星种植到目前的10多万亩,平均每年扩大5000亩,这在全国范围内单一作物的发展中是十分罕见的,基本实现了大面积、大规模连片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规模化的要求;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以胡柚鲜果为初级产品,加工包装鲜果及果汁类产品为名品,带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高起点、高标准,集中连片开发。目前常山已有连片面积在30亩以上的基地共5万亩,其中100亩以上基地121个,千亩连片基地3个,相对集中区域30个面积达4万多亩。胡柚集中连片种植易灌易排,可以有效地减少普通农田施用农药对果品的污染,也有利于进行修剪整枝、套袋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便于产品运输,更有利于提高机械化、园田化,实现高产高效。

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胡柚质量。1996年,常山县出台了“常山胡柚系列”省级地方标准,对常山胡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各个环节制定了科学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包括果园建设、良种苗木选择、栽种方法、有机肥料使用、限制化肥农药使用数量和种类、果品采摘、分级清洗、加工包装、商品注册等方面。该标准的实施保证了常山胡柚多年来能够科学有序地发展。同时,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常山县就依托县柑桔协会对各乡镇、村和胡柚种植大户进行经常性的培训,每年发放胡柚生产技术资料万余份,目前拥有专职高中级技术人员36名,各村均有胡柚技术辅导员。此外,1999年实施了“常山胡柚优质化工程”,促进了常山胡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变,营造了良好的重视常山胡柚品质的氛围;从2001年开始,常山县政府正式启动“152”工程,每年建设1万亩水利设施比较完善的胡柚现代农业园区,改造5000亩低产园,建设2000亩高标准精品园,以此通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来推进常山胡柚的标准化生产。2005年建立了“三联三增”产销协作机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以胡柚基地为基础,以合同或订单为纽带,以胡柚经销企业为龙头,逐步建立起企业联基地、联农户、联市场(“三联”)的产协协作关系,形成产销互动合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果产出率,有序组织优质优价销售,从而达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三增”)的目的。

3、加工业的基本情况

常山胡柚目前的鲜果总产量约14万吨/年以上,现有加工能力和加工量(含粗加工和深加工)约为65%,主要为粗加工的包装鲜果(基本保持鲜果形态或组织的初步处理方式),而深加工(指打破鲜果原有形态或组织,获得其全部或部分成分的处理方式)比例不高,约占总量的5—10%。

4、主要加工企业实力雄厚

常山胡柚加工企业甚多。据统计有生产流水线121多条,在册登记企业有60多家。其中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3家。深加工企业主要有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常山自然食品有限公司、浙江经纬药业有限公司、青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

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 总资产12378万元,是一家集基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省“百龙工程”省级重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05年底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已经跨入了国际水果知名企业的行列。公司拥有2.5万亩胡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多条国外进口的胡柚、柑桔综合加工生产线,主要加工产品有鲜果、砂囊、果汁、密饯等。公司生产的“天子”牌系列产品,1997、1999、2001年连续三届荣获“中国国际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1998-2001年两次被浙江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1999年“天子”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从2000年起,公司按照国际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了直销门店、销售平台,分别与沃尔码、加乐福、易初莲花、麦德龙、欧尚、乐购、好又多、上海华联、联华等大型超市集团建立了天子产品直供关系,全球5大知名联锁超市有4家有“天子”胡柚产品。2005年,公司实现加工产值0.54亿元,出口创汇280万美元。近年来,公司“十万吨胡柚、柑桔综合深加工项目”全面展开,2004年公司投入200万元的技术研发资金,500万元的技改资金,成功地开发了含粗纤维的冷藏保鲜胡柚原浆和脐橙原浆,此项技术填补了国内食品加工行业的空白。

浙江常山自然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1月28日,是通过招商引进的一家专业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固定资产2797万元。公司顺应当今天然食品、保健食品的消费趋势,引进了韩国国际大学食品事业团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加工研究所合作研制的“蜂蜜胡柚茶”生产技术,产品可以替代当今国际流行的保健饮料“韩国柚子茶”,具有原料充足、价廉物美、产品附加值高的优势,2006年公司生产正常化后,主导产品年产量可达到3120吨,按目前市场价4万元/吨计,年产值将达到1.2个亿。公司将立足当地丰富的胡柚、蜂蜜等自然资源,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开发新的天然保健产品投放市场,并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公司向高科技、现代化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发展。浙江经纬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原名常山微生物总厂制药厂,成功地开发了以胡柚为主要原料的“酒之侣”醒酒药。1993年改名为浙江蕈尔康制药有限公司,1998年10月经改制成立浙江经纬药业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为880万元人民币,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2003年11月26日通过GMP国家认证。公司主要产品有:萘普生分散片、复方猴头胶囊、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咪康唑氯倍他索乳膏、酞丁安等,产品销往浙江、江苏、安徽等二十多个省市。公司拥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与上海通用药业公司有传统友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并长年聘请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的胡惟孝和莫为民两位教授为技术顾问。2001年和2002年分别自主开发成功广谱抗菌药萘普生分散片以及新型胃药复方猴头胶囊,获得国家四类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5、主要销售市场及销售品种

⑴胡柚产品主要销售市场

按地域分:

境外:境外市场主要为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欧盟国家、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城市。

境内:全国大中城市包括首都北京和西起如乌鲁木齐、兰州、西宁、银川等,北起哈尔滨南至广州等省会和其它大中城市;长三角地区的南京、上海、杭州、宁波及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均为主要销地。

按销售途径分:

批发市场、农贸集市、城镇超市、产地直销、水果摊店、各类展销会等。

⑵销售品种

鲜果:礼品装、精装、普通盒装、网袋装、散装等,礼品装和精装受到中产阶层及富裕市民的欢迎。

深加工产品:胡柚沙囊(玻瓶装、塑杯装、塑瓶装等);胡柚汁(易拉罐装、玻瓶装、塑杯装、塑瓶装等);罐头、蜂蜜胡柚茶、果脯、蜜饯等。

⑶营销手段与策略

常山胡柚产品的营销手段主要采用传统的批发、贩运等,全县从事胡柚鲜果营销的人员达6000人左右,近年来逐步引入了定点直销、网上销售等较先进的方法。大型龙头企业在销售策略方面有所建树,品牌销售策略已收到良好的效果。利用各类展览会的间接销售策略也是胡柚产品销售的较为明显的特色。

6、产业体系现状评价 常山胡柚产业体系的现状可描述为大小头的哑铃形。产业的上游即品种与种植是大头,整个产前的政策、计划、技术、措施等已比较到位,为胡柚产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产业的下游即市场是小头,从政府到企业直至个体贩运人员都在努力,已经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待开拓更大的空间。产业的中游即加工环节则是整个产业体系中最薄弱的,投入少,加工深度不足,结构单一,品种稀少。这一薄弱环节随着胡柚产业的不断扩张将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它将限制市场的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将限制产业链的增长,最终拖整个产业体系甚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胡柚的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是整个产业体系的关键。

(二)常山胡柚产业发展优势

常山胡柚产业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发展,无论从资源、技术,还是从产品加工、市场销售来分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资源优势

常山胡柚为浙江省常山县特有,境内多数地方土壤非常适合种植,现有栽培面积约10.5万亩。招贤片东部几个重点产区,70~80%以上土地都种上了胡柚柑桔,这些乡镇将是实现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同时,伴随胡柚知名度及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种植胡柚仍然是常山县中西部欠发达乡镇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增加经济收入的首选经济作物。

2、品种优势

常山胡柚具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更具较高的药用价值,可与美国西柚媲美,果型果皮适中,利于机械加工和贮运;而且杂柑类品种在国内国际柑桔中所占比例较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胡柚系柚与柑桔自然杂交而成的地方杂柑类品种,国内外桔柑权威专家多次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杂柑的发展时代;独特的胡柚产品将更加显现其独特的品种优势。

3、政策优势

常山县历届领导紧紧抓住胡柚产业不放松,全面实施胡柚名牌战略,通过全县上下齐力促开发,使胡柚成为常山县一棵“不倒的摇钱树”。近年来,常山县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注重提高胡柚产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和营销水平。通过资金与政策扶持,开展了“常山胡柚优质化工程”,启动了 “152”工程,建立了“三联三增”产销协作机制,营造了重视常山胡柚质量氛围,加强了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产销紧密协作,使产业得到升级。同时,县里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了天子果业有限公司等18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开发生产了胡柚系列加工产品。通过建基地、育品牌、重科技、强“龙头”,使常山胡柚的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胡柚经济成为常山农业经济的靠山、农民致富的法宝。

4、技术优势

全县拥有高、中、初级技术人员36名,并以柑桔协会为载体,在胡柚开发、技术研究、推广上建立了一支完善的科技推广网络。还与中国柑桔研究所、浙大园艺系、浙江柑桔研究所等科研院校进行全面技术合作。技术研究应用方面,1996年就制定了“常山胡柚系列”省级地方标准,规范胡柚优质生产栽培技术,建立了一批常山胡柚标准化范围区,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体系。近年来开展了常山胡柚有机果研究,常山胡柚“二次选育”并取得实效;胡柚出口基地技术,高品质栽培技术研究都有一定进展。

5、品牌优势

常山胡柚 自1986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农产品后,先后10多次得到省、部荣誉称号;1991年被国家授于“绿色食品”称号; 1996年常山县被命名为“中国常山胡柚之乡”;1998年在全国率先注册了农产品产地证明商标,“常山胡柚”证明商标经国家商标局核准通过,成为浙江省第一件农产品证明商标,开创了农产品注册产地证明商标之先河,并注册了“天子”“天龙”等30多个胡柚普通商标。1999年,“天子牌”常山胡柚、常山胡柚砂囊被中国国际博览会分别授予“名牌产品”证书,1996年常山县被命名为“中国常山胡柚之乡”,1998年“常山胡柚”证明商标被国家商标局批准使用,2003年底常山胡柚又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原产地域保护农产品。

6、市场优势

常山县目前拥有省、市、县级胡柚农业龙头企业18家,有天子、阿冬、天乐等知名品牌,并已研制生产出胡柚砂囊、果汁、果脯等10多个系列加工产品,60多家企业粗加工率达到胡柚总量的60%以上,鲜果包装仍处在市场领先水平。虽然胡柚的成熟采摘上市时间与其它柑橘类水果比较接近,但由于常山胡柚特耐贮藏,在自然条件下可贮至次年4、5月份,在很大程度上拉开了消费时段。同时,随着胡柚的营养药用价值的不断挖掘和胡柚深加工产品的不断增加,常山胡柚的消费者群体和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近年来,常山胡柚在国产柑桔滞销的情况下,销量稳步增长,不仅在国内各大城市如乌鲁木齐、西安、郑州、北京、哈尔滨、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武汉、昆明等深受消费者青睐,而且远销俄罗斯、欧盟国家、韩国、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胡柚的销售仍呈现增长态势。

(三)制约因素

通过上述综合分析,常山胡柚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常山胡柚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的问题,需要通过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水平来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化基地亟需规范和提高。常山胡柚系自然种经柚农长期选育而得,大规模种植仅有十多年历史,由于种植发展速度非常快,因此,乡镇之间、农户之间在胡柚的品种、品质上差距较大。尽管在粗加工中已逐步做到规格统一、包装精美,但产品的内在质量还参差不齐,影响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在原料加工适性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加工产品无法克服一些品质缺陷,如苦味、枯水等,加工产品品种比较单调。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环境对品质的影响将逐步显现,而产区对土壤、水系、环境、种植管理等因素的运用和管理尚未形成全面的规范,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因此,需要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规范和提高产品的品质,全面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龙头企业亟待加强。虽然县目前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8家,但随着常山胡柚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些龙头企业将远远不能适应种植生产对加工、包装等相关二、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外的同类产品将不断涌入,只有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才能保证常山胡柚与域外、国外同类产品(企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唯有加快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他们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品,才能防止由于目前龙头企业之间产品结构雷同,深加工能力薄弱,容易引起恶性竞争和可能造成对区域产业整体损失较大的威胁。

3、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产品形态单一,亟待改进。胡柚的深加工到目前基本还停留在沙囊、果汁、果脯蜜饯等传统产品上,而且加工规模有限,产品品质一般。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占有率很小,与其它的水果深加工产品如橙汁、苹果汁相比无法同日而语,探索新的深加工形式,引导消费、开拓市场空间尚未形成气候,深加工产品尚未启动。

4、流通渠道亟需拓展,市场营销亟待加强。常山胡柚的市场流通和营销方面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目前胡柚产品的销售市场较为狭窄,容易与同类产品或者其它替代性产品产生过度竞争。这一问题与储藏保鲜技术还未真正过关和容易造成枯水、加工产业不成熟有关。应适当避开过于成熟的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第二,市场手段、策略不够先进。传统的营销手段和策略有其用武之地,但过分的依赖,会阻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胡柚产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必须研究和探索更为先进、灵活的方法和策略。第三,营销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现有的营销队伍,大多是在传统贩运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和知识,较难适应今后更为开放的市场和更高层次的竞争。应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培养一支现代化的营销队伍,进一步带动胡柚产业的扩张。第四,营销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尚不够高。目前胡柚产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在江浙沪一带,对外地消费者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境外市场更需大力开拓。虽然近年来市场的接纳量在不断增加,但在与其它国产著名水果和洋水果的竞争中仍处于下风,生产成本与价格的反差时时出现,产品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尚待提高。

5、产业链欠长,生产组织性较差。由于目前胡柚产品加工产量低、生产规模小、深加工程度低,增值链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将受到限制,产业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配合不够紧密,尚未形成相互促进的机制。产加销一条龙理念应用不足,物流体系粗放分割,因而整个产业体系发展与竞争的后劲明显不足。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常山县域辖区1099平方公里,下辖14个乡镇和新都办事处。

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

三、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常山胡柚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国内外柑桔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柑桔品质和效益为目标,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努力优化品种、优化品质和优化品牌;以柑桔合作社、柑桔协会和胡柚科技服务队的建立和发展为抓手,提高柑桔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为关键,不断开发壮大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积极扩大出口,壮大胡柚加工业,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做大做强胡柚产业,真正打响“常山胡柚”、打造“柚都常山”两大品牌。

(二)发展思路

常山胡柚产业的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实施“常山胡柚产业提升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和管理种植基地,进一步提高粗加工业,重点突破精深加工业,全面提升营销业。具体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由种植型向加工型、市场型转变。过去常山胡柚的发展思路以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要目标,虽然在加工和销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终端产品仍以鲜果为主,加工产品种类单一,胡柚产业对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主导地位,今后应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迅速提高有关企业的加工能力,规划建设专门的加工工业园区和扩大产地市场的规模,实现胡柚产业由种植型向加工型市场转变。

2、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常山胡柚在土地资源的开发上以开垦低丘缓坡为主,立地条件较差,土壤肥力特别是水分和养分变异较大,导致了产品品质的变异幅度较大。今后将以精品园建设为抓手,探索建设一批排灌条件好,农田建设起点高,具有一定机械化程度的现代化种植园,研究探索喷灌、设施栽培、病虫害生物防治等现代农业技术的生产模式,逐步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3、由分散型经营向专业化经营的转变。进一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与胡柚产业基地的联系,逐步探索和明确各个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功能和作用,加大以柑桔协会为载体的农民专业协会建设力度,提高从种苗生产、田间管理、植保服务、加工保鲜、包装流通等各专业分公司、分团体的专业化生产,以整个产业链的专业化发展,实现由分散型经营到专业化经营的转变。

4.由单一型产业向相关多产业转变。实现胡柚产业的提升必须突破就胡柚产业抓胡柚产业的思路,把胡柚产业发展及相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放在县域经济的格局加以把握,实现胡柚产业与城镇发展,市场流通与第三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把为胡柚产业服务的信息、市场、包装、加工、辅料的发展拓展到国民经济的相关领域,把市场覆盖面拓展到邻近省、市、县,从而实现单一产业向多产业的方向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县胡柚优化改造基地6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的出口基地3万亩;无公害产品比例达到100%,优质果率达90%;胡柚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加工率达30%(常规加工率20%,精加工率10%), 胡柚产量稳定在20万吨左右,农业产值达到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以上。

1、种植规模

今后在胡柚适宜种植地区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将注重集中连片开发,并提高精品种植区域和种植面积。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今后的胡柚以优化改造为主,规划见表1。

表1 常山胡柚发展与优化改造规划

年 份

优 化 改 造其中出口基地地

合计

其中:出口基地

2006~2010

6万亩

3万亩

6万亩

注:改造是指通过高接换种、三疏二改等技术对胡柚品质差、产量低的园地进行技术改造,并成为优质、丰产的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胡柚园。

2、果品质量

根据市场趋势及种植发展规划,果品质量规划如表2。

表2

常山胡柚果品质量规划

优质果率(%)

精品果率(%)

有机果率(%)

2005

2010

注:优质果指果品质量达到常山胡柚二级果分级标准,且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精品果指果品质量达到常山胡柚一级果分级标准,且符合国家绿色食品A级生产要求;有机果指果品质量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A级标准。

3、出口及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

提高采后商品化程度,扩大胡柚出口量是今后提升胡柚产业整体收益的重要措施,根据现有基础和种植发展规划及市场发展趋势,胡柚采后商品化规划如表3。

表3 胡柚出口及采后商品化程度规划

年总产量(万吨)

商品化处理量(万吨)

采后商品化程度(%)

出口量(万吨)

2005

0.5

2010

注: 采后商品化程度是指胡柚经清洗、选果、分级、打蜡、包装等一系列处理后,进入市场销售的数量。

4、加工能力及加工率

提高胡柚加工水平及精深加工能力,是带动胡柚产业发展的关键,参照胡柚加工现状及今后产业发展的要求,规划加工能力及水平如表4。

表4 胡柚加工能力及水平规划

常规加工量(万吨)常规加工率%精加工能力(万吨)

精加工率%%总加工率%

2005

1.3

0.2

2010

注:精加工产品是指以提取胡柚果皮、果肉中成分为主的加工方式。

四、空间布局规划

㈠鲜果加工园区,空间上布局在320国道沿线的招贤、青石、东案一带。

㈡胡柚深加工园区,空间上主要布局在新都办事处仅2.5公里,紧邻国道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五、发展举措与重点项目

(一)发展举措

1、优化品种,改良品质。在品种结构上应稳定胡柚的面积,加大胡柚优良单株(品系)的选育工作,通过胡柚良种二次选育基地,首先在建设无公害绿色胡柚基地时使用良种壮苗,通过高接换种对生产中的劣质胡柚园进行改良,逐年增加胡柚优良单株(品系)的比例。对胡柚实施完熟栽培,推迟采摘,打造胡柚知名产地。因地制宜建立适度规模的生产示范基地。在更新的柚园中要求70%以上应用良种壮苗和接穗。重点建设胡柚良种繁育基地。加大科技投入,对影响胡柚品质的各个因素如气候、土壤、肥料和栽培措施(如施肥、修剪和灌溉)进行系统研究,掌握胡柚品质形成规律,加快生产试验和示范,进行提炼总结,建立优质胡柚生产技术体系,通过推广应用提高胡柚产品的科技含量。

2、推广“三疏二改”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出口精品胡柚生产基地3万亩。以青石江家片千亩胡柚出口生产基地和天子公司胡柚良种场生产基地的建设为重点,推动我县胡柚生产良种化、基地化、标准化发展。加强水利和防护林等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及欧盟食品卫生标准要求,逐步规范胡柚园投入品的管理,加大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的比例,提高柚园病虫综合防治能力,施肥数字化准确化,确保胡柚质量卫生安全。

3、鼓励和扶持各级胡柚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发展。通过以村级为单位组织农户、以生产大户强强联合、以农场主为主体联合周边农户等三种方式组建胡柚合作社或协会,重点培育完善常山胡柚产业协会和常山胡柚科技服务队。从源头抓起,在生产上实行“统一生产技术措施、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进行生产管理、统一品牌销售产品”的“四统一”,提高胡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将优质胡柚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合作社这一有效载体进行推广,提高技术在胡柚产业中的贡献率。

4、做大做强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胡柚初加工和深加工的开发力度。对胡柚果实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初加工)进行引导和规范,在自愿、有偿、合法的前提下整合资源进行重组,形成企业集团,逐步统一品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形成开拓市场的合力。对胡柚的精细深加工,要利用胡柚的果皮含有较多的香精油,提制的果胶产量高、品质好,果肉适于做砂囊罐头的优势,做好两篇文章,一是罐头和桔汁饮料等传统胡柚加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顺应消费市场变化,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老产品融入新工艺、新配方、新花样、新口味。二是利用果皮及小青果、落地果提取类黄酮、橙皮苷、辛弗林、果胶等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进一步开发胡柚茶。这些产品本地有自主产权的技术,要利用本地现有技术力量,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作指导,进行产品技术改进,进一步改善生产工艺,生产精品橙皮苷、高纯度辛弗林和高品位果胶。重点培育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浙江常山自然食品有限公司成为年加工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

5、以扩大市场份额为目标,加大胡柚的出口力度。现有主栽品种胡柚,鲜食品质优,符合国际水果消费潮流。要在巩固国内主要市场“三北市场”(即东北市场、华北市场和西北市场)的同时,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鲜果出口要以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做大俄罗斯、突破东南亚、对接加拿大,至2010年全县胡柚鲜果年出口量达到3万吨,其中自营出口达到1.5万吨。深加工出口要抓住近几年蜂蜜胡柚茶和胡柚砂囊罐头在国际市场上走俏的机遇及时进行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加快发展。重点培育浙江常山自然食品有限公司、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使之成为年平均产值增幅在25%以上,年自营出口胡柚加工品150万美元以上的出口加工型龙头企业。

6、创建全国胡柚交易集散中心,提高胡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招贤片胡柚加工中心为基础,以胡柚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集胡柚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仓贮、批发交易市场、车辆调度、产销及价格信息、胡柚加工机械及果蜡、胡柚生产投入品、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胡柚交易集散中心,以胡柚加工和批发交易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胡柚产业综合效益。

7、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打造全国知名品牌。针对我县的胡柚品牌过多,但在市场上不仅不能形成合力,甚至互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现状,大力开展品牌建设。常山胡柚产业协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品牌资源的监管,利用常山胡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有利时机,一方面统一质量标准提高产品档次,另一方面加大投入进行宣传,提高常山胡柚的知名度,全县所有的优质常山胡柚都用“常山胡柚”证明商标品牌,建立健全质量诚信承诺、违背诚信处罚索赔制度,对违规企业进行公开曝光和处罚,维护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通过品牌的资源共享、共同培育,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最终达到常山胡柚共用一个知名品牌。

(二)重点项目

1、万亩出口胡柚生产示范基地。总投资3000万元,以青石江家千亩胡柚出口生产基地和天子公司胡柚良种场生产基地为核心,示范推广“胡柚三疏二改”技术、胡柚增糖降酸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为重点的适用新技术,扩大胡柚标准化生产,至2010年,常山胡柚出口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3万亩。2、3万亩常山胡柚“三联三增”产销协作基地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 “三联三增”(即由企业联基地、联农户、联市场,达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产销协作机制,建立3万亩胡柚产销协作精品基地。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逐步实现技术指导、质量要求、生产措施、农资供应、产品销售五个统一,达到单产、质量、效益三提高,生产成本下降的目标。总投资3000万元。

3、常山胡柚有机生产项目。总投资220万元,按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建立起1600亩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的高标准有机胡柚生产示范基地;达到获得有机生产或有机转换证书的目的,实现胡柚有机果的生产、销售;并摸索出一套适合胡柚有机果生产的科学合理的有机施肥技术和病虫害“IPM”防治技术。提高胡柚的科技含量,达到发达国家食品最高的卫生质量标准,为胡柚出口欧美国家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奠定坚实的基础。

4、常山胡柚种质资源保存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00万元,设立常山胡柚实生树群种质资源保存区350亩,位于常山胡柚发源地——青石镇澄潭村胡家自然村,新建成150亩的常山胡柚良种繁育基地,种植目前推广中的4个优株及“二次选育”出来的10个优良变异单株,建成后年可新增良种胡柚苗30万株,良种接穗1000万芽。年可供新开发5000亩优质胡柚园所需苗木,改造3500亩低产园所需的优良接穗。5、10万吨胡柚综合深加工技术应用。总投资1930万元,项目由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承建,开发生产鲜冷胡柚原浆(汁),预计将在2008年开发成功,并形成年加工胡柚4万余吨的生产能力。建成后年加工处理胡柚10万吨,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胡柚3万吨,年生产胡柚浓缩汁1200吨,胡柚油500吨。

6、蜂蜜胡柚茶等保健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应用。常山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保健产品蜂蜜胡柚茶,新开发出具有提神、润喉、清肺等作用的复合型柚皮、柚瓤提取物的胡柚精、含片、果茶、饮料等,并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公司向高科技、现代化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发展。项目由浙江常山自然食品有限公司承建,新增投资2000万元,年产蜂蜜胡柚茶和胡柚砂囊罐头1万吨,产值达1.5亿元,创利税3000万元。

7、胡柚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药用产品开发。以浙江经纬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与上海通用药业公司合作,开发出胡柚止咳糖浆等中成药或半成品2-3只,并实现产业化生产。新增投资2000万元购置先进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形成精制橙皮苷、高纯度辛弗林、高品位果胶和香精油等系列生物产品的成熟工艺。

8、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以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出口胡柚加工园区。园区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400亩。一是投资1000万元从日本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果实商品化处理生产线,能对加工处理的每个果实进行无损伤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输入电脑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将暗伤果检出,并对好果进行精细的分级、打蜡、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加工,使质量符合出口国的标准和市场要求,扩大出口。二是投资2000万元建设万吨低温水果贮藏库,使果实处于良好的环境中,保持新鲜度,减少腐烂,降低成本损耗,增加出口胡柚的综合效益。

9、常山胡柚博物馆建设。建设常山胡柚产品陈列室和常山胡柚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胡柚了解常山。总投资500万元。

10、建设胡柚产销信息平台。总投资300万元。以现有农技110信息体系为平台,以衢州市柑桔研究所、衢州市经济特产站和常山胡柚产业协会为依托,通过与全国主要柑桔产区的所、站、协会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和全国主要农产品市场联网,使胡柚产业各主体能及时准确地得到产销信息服务,促进我县胡柚产业化发展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制订优惠政策,加大对胡柚产业扶持力度。建立常山胡柚产业化发展专项基金,用于胡柚更新改造,胡柚出口加工扶持,胡柚统一品牌和技术培训。胡柚更新改造基金主要用于绿色胡柚基地、胡柚出口基地和胡柚旅游观光基地的改造和建设。胡柚出口加工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出口,制定促进胡柚出口、扶持优良品种、实用新技术以及出口胡柚生产基地的奖励政策,对将本地胡柚规模直销国外的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业龙头企业进行重奖,对于为了扩大胡柚出口购买的大型先进生产和加工设备,给予财政补贴;用于支持胡柚加工和综合利用,对于消耗胡柚鲜果量多带动作用大的加工型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胡柚统一品牌和技术培训基金用于鼓励企业和贩销大户统一使用地理标志和地方品牌,用于现有胡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

(二)加强监管和服务,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成立常山县人民政府胡柚产业化办公室,协调各有关部门加强胡柚生产、加工和流通的管理与服务,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和胡柚产业协会的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优良产地购销环境。一是在全县范围内严禁早采,适期采摘,确保胡柚整体品质;二是加强胡柚市场管理,要求工商等有关部门对其诚信经营和等级进行评定,并挂牌营业。对于欺骗外地购桔客商、强买强卖的行为,一经发现在新闻媒体上暴光,并及时严厉处理;三是根据当年的胡柚产销形势,由县胡柚产业协会制定胡柚产地最低收购价和市场最低销售价,对会员进行行业自律。四是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管理和引导,以其联农户建基地的作用确定扶持幅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五是加强对常山胡柚介绍和宣传,每年组织对1~2个主要市场的推介活动,不断扩大市场知名度。

(三)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胡柚胡柚人才队伍。我县现阶段胡柚业人才远远满足不了胡柚产业发展的需求,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是县乡两级政府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激发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企业尊重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二是对龙头企业主进行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使龙头企业能尽快完成由家族制向现代企业的转变,不断适应市场的新形势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三是提高农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为胡柚产业服务的本领,对全县胡柚业中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三年内轮训一次。四是引进胡柚胡柚加工、胡柚营销和企业管理的高级人才,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高级人才赴境外进行产品促销和研修学习,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技术和产品,在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有新的突破。

(四)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1、健全胡柚产业组织管理体系。在原有的常山胡柚产销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和柚农管理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产业化运作模式。(1)创新协会运作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组织和指导全县胡柚经营者创新争优,强化胡柚的产后服务;(2)培育壮大胡柚龙头企业,在企业数量、规模和档次上进一步提高,强化我县胡柚产业的薄弱环节;(3)发展胡柚专业合作社,并着手创建胡柚科技示范合作社,健全胡柚专业合作联社的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合作社的组织化水平和胡柚栽培技术水平;(4)探索胡柚产供销联合新机制,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组织机构,提高胡柚进入市场的能力。

2、完善胡柚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在现有的常山胡柚研究所、常山胡柚科技服务队的基础上,创建常山胡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胡柚科技培训中心和胡柚信息网络中心,通过建设科研实验大楼、增加服务项目、完善科技服务设施来提升服务功能,在研究开发、科技培训、中介咨询、技术指导、信息网络等方面,为广大柚农和胡柚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更全面、优质、及时的服务。

3、强化胡柚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完善常山胡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对常山胡柚系列产品质量安全实行严格监控,为广大柚农和胡柚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质量检测服务,确保胡柚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4、加强胡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常山科技信息网”、“常山农技110”、“中国常山农产品网”的功能,提高资源共享度;要建立完善面向广大柚农和胡柚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集成科技信息资源,为广大柚农和胡柚企业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科技信息服务;要完善并大力推广常山自主开发的“大丰收”农产品市场信息查询系统,结合宽带上网、手机上网、手机短信等网络应用新模式,开展创建农村信息发布点工作,优化了我县农业信息网络结构;要积极代理胡柚网上发布和产品销售信息,开展网络销售业务代理试点工作。

附表:常山胡柚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计划表(见PDF文档)

附件5:

常山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我县食用菌生产起步早、发展势头猛、区域优势明显,是一个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为深入实施“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切实抓住创建生态县的有利时机,走生态兴农、特色发展之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食用菌产业向周年化、基地化发展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常山实际,特制定2006-2010年“常山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产业现状

(一)基本情况

通过近年的发展,食用菌成为我县种植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成为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形成了以周年化、园区化为特色,以金针菇、秀珍菇、猴头菇为主要品种的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到2005年,全县食用菌栽培总量为9000万瓶袋,其中:金针菇6000万袋,秀珍菇2000万袋,猴头菇及其它1000万瓶袋;年产鲜菇3万吨,带动农民增收4500多万元;同时还带动了运输、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长了产业链。目前全县15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6000多户菇农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有8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县级龙头企业2家,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鲜菇销售、罐头,盐渍品、干品生产和保健品药品生产;建立了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一个,总面积150亩,有天乐、石龙、碧盛、绿尔康四家企业和康源食用菌合作社入驻运作;县食用菌生态园一个,面积50亩;乡镇食用菌园区4个,面积137亩。食用菌产业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有利条件

常山是“中国食用菌之乡”,发展食用菌产业具备许多优势和条件:

1、生态环境优越。常山县地处浙江西部、钱江源头,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一年四季降水丰沛,气候温和,适宜食用菌生产。农产品秸杆及林木、林产品下脚料丰富,毗邻的省际农林资源也比较多,给食用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栽培原料。

2、基地建设强势推进。到目前为止,园区建设规模已达到150亩,建标准化菇房30000多平方米。先后实施了国家级星火项目计划《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秀珍菇产业化基地建设” 等项目,园区产供销一体化、技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已初具雏型。

3、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全县有食用菌加工企业8家,食用菌研究所1家。其中宝新公司成为省乡镇企业局颁布的省级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宝新、碧盛、石龙、生保神、天乐食用菌研究所等成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百康、柚缘等成为县级农业龙头企业。

4、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天乐食用菌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等十几项课题项目,引进了秀珍菇、高温蘑菇、茶树菇、白灵菇、杏鲍菇等十余个新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并根据常山实际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的品种加以推广。研究推广的《猴头菇(金针菇)——秀珍菇周年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同时,猴头菇茶、铁皮仙草、菌菇煲等新产品已投放市场。

5、“绿色、品牌”长足发展。我县加强了食用菌标准化体系建设,制订和实施了《无公害猴头菇》和《无公害秀珍菇》浙江省地方标准。已形成常山江、碧盛、宝新、石龙等8个品牌,其中“常山江”牌等多个品牌的产品连续多次在省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目前进行的“浙江省十大名菇评选”活动中,“常山江”牌秀珍菇、猴头双双通过初选,进入十五强。

6、食用菌协会初具活力。协会成立以来,以开展行业调查、提供市场信息、组织技术培训、推广技术、帮助贷款以及扩大商品流通等方式全方位服务菇农。另外,县协会还专门成立了宝新、康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了“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新模式。

7、机构完整政策到位。县政府为恢复食用菌生产,成立了县食用菌领导小组,设立了食用菌办公室,将食用菌生产管理职能划归农业局。同时出台了常政办发(2004)180号《关于进一步明确食用菌产业扶持奖励政策的通知》,通过政策引导、品种更新、加强技术管理和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等措施,使食用菌产业全面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三)不利因素

1、龙头企业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现有的企业规模小,辐射面不广,“龙头”作用不明显,与农民利益衔接不紧密;二是企业加工规模偏小,以盐渍品、干制品、瓶装罐头等初级加工为主,深度加工和出口产品加工发展缓慢。

2、基地建设有亮点但总量偏小。虽然我县的园区建设成为全省食用菌产业化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面上栽培偏小,总量同周边的江山、开化相比还有差距。

3、销售网络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贩销队伍力量薄弱,贩销规模不大;二是鲜菇交易市场尚未建成,影响了菇农的销售。

二、规划范围及期限

规划范围:常山县所辖天马镇、白石镇、招贤镇、何家乡、同弓乡、新昌乡等14个乡镇和1个办事处。

规划期限:2006年至2010年。

三、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农业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建设食用菌强县,做大做强产业;坚持“科技兴菌”战略,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增加效益;坚持“公司+基地+农户”方针,拉长产业链条,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供、销一体化道路,使食用菌产业真正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

在规划的实施中,重点突出七个方面:以建设食用菌繁育中心为契机,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快优良菌种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以科技园区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生产要素集聚,增强研发能力、科技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建设标准化基地为抓手,全面实施推广标准化生产,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以建设强乡(镇)为载体,发展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以协会、专业合作社为平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产品在市场上有序流通;以发展加工业为重点,迅速扩大加工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和产品科技含量。

(二)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着眼国内国外二个市场,考虑现实和潜在两种需求,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立足优质、特色,优先发展优势规模品种和特色品种,发展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和加工产品。

2、特色竞争原则。充分体现食用菌营养、保健等功能特色,凸现产业的产地生态特色,承续历史传统特色,保持优势品种规模特色,以特色促进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3、绿色安全原则。以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为标准,以标准化为抓手,全程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重点确保加工销售环节质量安全,以产品质量占领市场,打造品牌,扩大出口。

4、创新发展原则。充分应用现代生产技术、科学成果、管理科学,重视培育发展提高生产科技和经营管理的不断创新能力,以创新推进生产、经营、管理改革,以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以创新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县食用菌产业实现栽培量、产量分别达到2亿瓶袋、5.50万吨;金针菇、秀珍菇各占食用菌总量的40%,猴头菇、蘑菇等常规品种达到10%,珍稀菇类达到10%,优质菌种的占有率由50%提高到80%;食用菌无公害率达到100%;食用菌初级加工率提高到50%,深度加工率提高到10%。

——坚持“科技兴菌”战略,发挥县天乐食用菌研究所的作用,建设食用菌良种繁育中心1个,每年研究、试验、推广1个新品种。

——增强科技示范作用,建设县级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1个,园区规模300亩,乡镇园区总数达到10个。

——实施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实施推广争取达到85%以上。建立培训制度,经过5年努力,培养5000名专业技术员。

——注重规模化经营,建设1000万袋以上乡镇3个,500万袋以上乡镇10个,单户平均规模达到3万袋以上。

——大力发展加工业,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方针,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规划布局

全县稳步发展金针菇,继续保持品种规模优势;加快发展秀珍菇、猴头菇,发挥特色与传统优势;积极发展杏鲍菇、鸡腿菇等珍稀品种。

重点乡镇:天马镇、何家乡、招贤镇、白石镇、新昌乡、同弓乡、芳村镇。

五、重点项目和主要示范推广技术

(一)重点项目

1、良种繁育中心建设。规范期限内建设1个良种繁育中心,总投资300余万元,确保本县一二级菌种集中供应,并辐射到周边县市,淘汰小作坊式菌种加工点,从源头上保证食用菌优良品质,并加强菌种提纯复壮和新品种选育。

2、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县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二期工程建设,使园区规模扩大到300亩以上,总投资1000万元,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增强和发挥园区技术开发、辐射带动作用。

3、食用菌专业市场建设。新建常山食用菌市场,新建总投资300万元,形成一个以食用菌市场和常山农贸城等为骨干的区域物流中心,加快产品有序流通,提高产业化水平。

4、食用菌胶囊深加工生产项目。由常山微生物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医药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合作研制,常山微生物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年产5000万粒,产值3000万元。

5、食用菌出口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由宝新果蔬菌有限公司等承担的食用菌出口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年生产出口产品3000吨。6、4000万袋秀珍菇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由常山县食用菌办公室承担,总投资800万元。

7、有机秀珍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由县天乐食用菌研究所、县绿尔康康食品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完成,开展有机秀珍菇栽培的配套品种选育,筛选有机栽培的最佳配方,病虫无害化控防,制定有机生产技术规程,通过有机认证。总投资200万元。

(二)主要示范推广技术

1、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推广。主要推广金针菇(猴头菇)——秀珍菇周年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到2010年规划推广1亿袋。2、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示范。规划前期先示范,后期逐步推广。

3、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按照常山秀珍菇、猴头菇等省级地方标准,并逐步修订与国际接轨,规划期末标准化生产达到85%。

4、菌渣利用技术推广。重点开展金针菇、秀珍菇的菌渣栽培鸡腿菇等一料二用技术示范推广,积极开展菌渣制肥、种菜等技术试验研究。

六、保障措施

(一)资金投入体系。建立县政府、经济主体、乡镇等多渠道相结合的投入体系,和积极包装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招商引资,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对事关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技术采取重点扶持,对于促进食用菌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政府对食用菌良繁中心、科技园区建设、标准化基地、专业市场建设投资,设立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基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或贴息贷款,用于支持农业加工龙头企业技改和新发展加工企业;品牌战略支持,取得浙江名牌、国家知名品牌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组织领导体系。产业规划和实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加快产业进程、提升产业水平、保证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性工作,应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发挥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不仅负责规划实施、管理、评估、考核,而且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重点形成比较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对标准化基地建设及标准化实施、新技术推广、品牌战略建设、项目实施等按制订考核指标、分值和奖罚措施,列入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绩考核内容,领导小组定期组织检查、落实、考评。

(三)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是不断保持和发展创新能力的保证。要在加快现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重点解决科技队伍、办公和科研条件、经费投入机制、奖励政策等。建立健县、乡、村三级推广机构,配强科技人员,在此基础上从中选优专业科技人员,引进人才智力,动员企业科技人员,吸收有经验的种菇大户,聘请专家教授,组成精干的科技创新队伍,及时掌握国内外科技动态、市场发展趋势,结合产业实际,选择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研究方向,或与大专院校合作或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创新。

(四)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的菇农组织,重视组织的规范,重点解决提高服务水平和增强向心力问题。在鼓励、引导、帮助、支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成立一个规范一个带动一片,要在重点乡镇重点发展,栽培200万袋以上的乡镇尽快建立协会、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形成一个服务体系,作为政府推广机构的有益补充,为菇农提供市场信息、产品销售、原材料供应和行业协调等服务,为标准化生产和打造品牌提供一定的群众基础。

(五)加工增值体系。发展生产与发展加工并举,初步形成与食用菌产业相适应的加工业体系,产品加工率达到总产量的30%以上。加工企业要重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以质量树品牌拓市场求效益,行业品牌要有效整合,力争统一品牌,形成优势,培育省级知名品牌。加工产品从目前的罐头、盐渍品、干制品等初级加工逐步转向蜜饯、酱菜、胶囊、冲剂等休闲食品、保健食品、制药的精深加工,提高加工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降低产业市场风险,扩大行业知名度。扶持现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做大做强企业;积极寻找加工订单、出口订单,提高加工量;利用我省实施“山海协作”的有利时机,和积极包装加工项目大力招商引资,引进或发展加工企业;鼓励本地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加工企业。政府在企业用地、贷款、用水、用电、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

(六)营销流通体系。建立专业市场、贩销队伍、大中城市直销点、跨地种植销售相结合的营销流通体系。总结近年来贩销队伍建设经验,抓好贩销队伍建设;发挥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市场作用,以专业合作社形式,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农博会展销会,了解信息,推介产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积极寻求商机,开展网上交易。在建设营销流通体系时,始终坚持品牌建设和诚实守信,质量第一,品牌至上,对每个市场每个客户,不遗余力地宣传常山食用菌品牌,自觉维护行业和品牌。

附表:

1、常山县食用菌产业规划分解表

2、常山县食用菌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目录

3、常山县食用菌产业现有品牌目录

4、常山县食用菌产业现有协会(合作社)目录

5、常山县食用菌产业现有龙头企业目录(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见PDF文档)

附件6:

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油茶是我县主要经济树种,油茶生产和油茶精深加工是油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必须以此为切入点,提高油茶生产能力,推动油茶生产的向前发展,提高油茶精深加工研发能力,推动油茶加工业的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我县整个油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规划背景与产业现状

我县现有油茶面积26.5万亩,它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23%,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58%,而在我县的油茶重点产区此比例更大,油茶占林地面积50%以上,占经济林面积80%以上。可见,对我县来说,尤其是油茶重点产区,油茶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油茶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油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油茶籽产量常年在4500吨左右,但丰歉略有起伏。从我县油茶生产情况看,近五年来,我县油茶面积有所萎缩,产量有所降低,农民从油茶中得到的实惠也在减少。所以,影响了农民培育和管理油茶生产的积极性发挥,致使目前我县油茶大部分面积呈荒芜状态。

然而我县油茶精深加工企业悄然兴起,蓬勃发展。从2001年前的只有1家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到2005年的10家,其中仅2005年就增加了3家。年加工产值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4家,加工能力一年比一年增强,加工产值一年比一年攀升。2005年加工产值已达7800万元。山茶油系列产品和油茶副产品系列产品的二大系列产品加工发展主线明显,并已开始向多门类方向发展。这是我县油茶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产业特点,也是一种产业发展优势。就我县油茶而言,油茶精深加工业的迅猛发展,预示着油茶升值空间大,油茶作为一种产业来说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必将拉动油茶生产的发展,促进农民提高油茶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增加产品原料,促进企业增加油茶附加值,延长油茶产业链,不断向二大系列产品的下游产品开发,如此油茶产业的循环往复,必将推动我县区域经济发展。

但是,我县油茶产业发展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主要是油茶低产和低值仍然制约着油茶生产的发展,影响着油茶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油茶分户经营,致使规模小,形不成规模效益;油茶生产经营机制不活,影响着山地的流转使用,制约着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之未得到相应足够的重视;油茶生产者与油茶产品加工者之间未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紧密联合体;油茶加工企业规模仍偏小,目前生产的产品还比较单一,门类不多,致使对油茶生产拉动的作用不明显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油茶产业发展中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1、规划范围:常山县行政区域范围内。

2、规划期限:2006年至2010年。

三、发展思路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县油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油茶产业“油茶生产”和“油茶精深加工”两大主题,依靠科技,培育和壮大油茶精深加工企业,发挥加工企业带动油茶生产作用,实现油茶经营机制创新,实现企业获利,农民增收,油茶产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配置各生产要素在油茶生产上扩大油茶经营规模,发挥规模效应,促使油茶经营向生产合作组织、经营大户或加工企业集聚;在油茶加工上,不断开发市场前景广阔,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

2、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原则。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最终能解决问题的是依靠科技。提高油茶经营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推广油茶先进适用技术,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目前油茶生产经营缺陷,创新经营模式。激励油茶深加工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并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不断开发油茶产品,增加油茶附加值,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3、坚持产业化开发的原则。要从整体、综合的角度出发,把油茶作为一个产业来看,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油茶生产和油茶精深加工的紧密结合,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生产,实行专业化管理,延长产业链,打造名牌产品,推进产业化进程,提高整个产业竞争力。

(三)发展思路

根据我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县油茶产业的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油茶精深加工企业,促使一批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油茶生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变现有油茶管理模式,逐渐由分户经营向规模化大户经营,过渡建设一批符合规模化、标准化管理要求的森林食品基地,通过努力,到十一五期末,使我县油茶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间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互惠互利的紧密联合体,形成完整的油茶产业链,不断增强开发油茶下游产品能力,增加油茶附加值,延长油茶产业链,打造名牌产品,推进产业升级,推动整个油茶产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到2010年,油茶加工能实现加工产值1.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家。建设成标准化森林食品基地4片,规模面积达10万亩;达到省级知名品牌2-3个,建成省级油茶加工企业研发中心1-2个。

四、规划布局

根据我县现有油茶产业特点,我们的规划布局如下:

(一)山茶油系列产品加工产业群

我县目前拥有油茶精深加工企业10家,除1家外,其余9家企业都加工生产山茶油系列产品,培育企业由单一加工食用山茶油向医药用油、化妆品用油方向发展,发挥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给它们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促使企业做大做强,上规模、上档次,提高企业加工能力,力争油茶加工产值比十五期末翻一番。

(二)油茶副产品系列产品开发产业群

我县现有4家企业生产和研究油茶副产品,油茶副产品开发与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所以,要鼓励与引导企业建立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不断向油茶副产品下游产品研发,拉长产业链,增加油茶附加值。建设以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绿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油茶副产品加工基地,提高高品质、高品位茶皂素生产能力,提升企业实力,建设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山神油茶开发有限公司为后起型油茶副产品研发加工基地,鼓励企业开发茶皂素提炼后茶粕渣的后代产品,改变目前茶粕渣弃之不用现状,摸索和研究茶粕渣生产蛋白饲料、生产农药的可行性途径。试验一旦成功,将会给油茶产业带来巨大的利润空间,力争油茶副产品加工产值比十五期末翻一番或更多。

(三)建设森林食品基地4大片

目前,从我县油茶分布现状看,集中分布的4大片是:新昌片4万亩以上;芳村片4万亩以上;东案片2万亩以上;宋畈片2万亩以上。“十一五”期间,通过努力,鼓励和引导油茶加工企业和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森林食品10万亩,东案片规模为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森林食品基地2万亩。新昌片规划为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森林食品基地4万亩。芳村片规划为山神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森林食品基地4万亩。宋畈片规划为绿圣科技有限公司油茶副产品原料基地2万亩。

五、重点项目

(一)十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本项目由常山县林业局负责联系,油茶专业合作社农户负责实施,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二)年加工茶籽饼10000吨、精制山茶油1000吨、年生产茶皂素500吨综合生产线。本项目由东方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建。投资总规模达1300万元。年产茶皂素500吨,山茶油1000吨规模。

(三)年产3000吨山茶油系列生产线。本项目由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承建。投资总规模达1526万元。投产规模达3000吨山茶油。

(四)年产3000吨茶皂素生产线。本项目由绿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建。将建土建12000平方,投资总规模达2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500万元,建设规模年产3000吨茶皂素。

(五)茶粕渣转化为菌体蛋白饲料添加剂的研究。本项目为山神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科研项目,总投资100万元。

(六)SS-06环保型农药助剂研究。本项目为山神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科研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建设年产规模500吨。可新增产值800万元,纯利160万元,税金64万元,利润80万元。

(七)油茶籽脱壳冷榨技术研究。本项目为山神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科研项目,总投资规模500万元。

(八)茶皂素精品开发研究。本项目为东茶公司承担的科研项目,总投资规模达300万元。

(九)茶粕综合利用开发。本项目为东茶公司承担的科研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年产颗粒茶粕200吨。

六、保障措施

(一)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创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鼓励油茶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要制定出台扶优扶强,激励政策,如上台级奖,开发新品奖等,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促使企业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推动我县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帮助企业争取省级以上扶持政策,促进企业以项目增加投入,以投入促进发展。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化进程

按照油茶产业化要求,集中扶持建设一批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森林食品基地,实行规模化管理模式,使之成为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加大油茶产品开发力度,增加油茶附加值,拉动油茶生产风吹草动加工企业集聚的规模化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加快推进油茶产业化进程的目的。

(三)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油茶产业规划要靠各项措施的落实。而措施落实的组织保证是加强领导。只有加强领导,才能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做到分工明确,要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协会的作用,在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扶持政策,为企业排忧解难等方面当好参谋,只有这样,我们的目的才会达到。

附表:

1、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主要目标

2、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主要项目表(见PDF文档)

附件7:

常山县畜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

根据县委县政府生态县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以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契机,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按照“适度规模发展,产品自主供应”的原则,实施“特色发展”和“优质品牌”两大战略,推进畜牧业生产生态化、园区化、品牌化、安全化,做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特制订常山县山地型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与产业现状

(一)规划背景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产业。畜牧业已经成为常山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畜牧产业的发展。省政府全面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和“动物疫病区域化控制”两大战略,衢州市提出“创建畜牧强市”的奋斗目标。常山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来抓,连续5年制定并出台了畜牧业用地、畜产品加工、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及畜牧业招商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为常山畜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畜牧业生产发展资源丰富。常山县属低山丘陵地区,山地资源丰富,全县有草山草坡42万亩,可利用草场28万亩,胡柚柑桔为主的经济作物园地20万亩;“一港十溪”遍布全境,山塘水库众多,小Ⅲ型以上水库262座;尚有可开发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的区域16个,面积3200亩,可发展养猪35万头;常山县位于浙江省西部,是中西部内陆地区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陆路交通发达,320、205国道与杭金衢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南衢黄、杭千景高速公路与衢常铁路正在建设之中,本地鲜活农产品销往沿海城市十分方便快捷;地处钱江源头,生态环境良好,劳动力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

3、沿海地区畜牧产业向内地转移。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缺,价格昂贵,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治理难以很好解决,上海、杭州、宁波等长三角经济区的大中城市都控制畜牧产业在城郊的发展,并有意识、有计划把城郊的畜牧业生产加工基地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而这些大中城市的城郊型畜牧业生产加工基地经过多年的创业发展已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科学的管理经验,先进的营销理念,良好的生产技术和稳定的销售市场。常山县是长三角经济区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的交通要道,是承接经济发达城市畜牧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平台,把常山建设为经济发达城市的“菜篮子”和畜产品供应的“后花园”成为可能。

4、畜产品消费质量要求提高。随着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理念、消费观念、饮食文化都在发生变化,消费需求已由“吃饱”转为“吃好”,对畜产品质量要求提高。不但要求畜产品绿色无公害,而且要求畜产品品种多样,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三元猪、土鸡、白鹅、番鸭、绿壳蛋等特色产品已成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畅销货,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

5、生态养殖逐步形成气候。随着畜牧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畜禽养殖排泄物已成为现阶段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治理,保护钱江源生态环境,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推广园地养鸡、稻田养鸭和放牧养羊生态养殖模式,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畜牧业生产生态化、园区化、安全化正在逐步形成气候。

(二)产业现状

1、基本情况

畜牧业是常山县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22.89万头,其中出栏12.58万头,家禽307.3万只,其中出栏194.59万只,牛3637头,羊0.8万头,兔0.08万只,蜂3576箱,畜牧业产值1230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7496万元的18.23%,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畜牧业生产跨上了新台阶。畜禽产品产量9838吨,其中猪肉7767吨,占78.15%,牛羊肉138.5吨,禽肉1931.2吨,禽蛋1266吨,蜂蜜452.5吨,蜂皇浆3684公斤。全县从事畜禽养殖农户56067户,占总农户数81760户的68.6%。畜牧业养殖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全县火腿、香肠加工企业17家,家禽及禽蛋产品加工企业37家,畜产品加工产值5000万元。

2、产业特点

(1)畜禽规模饲养快速发展。当前,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畜禽散养逐渐萎缩,规模化饲养逐年上升。2005年养猪100头以上和养母猪5头以上的规模户有157个,存栏母猪2660头,占全县存栏母猪3438头的77.37%,养猪万头以上的生猪园区5个,出栏6万头,占全县出栏数的47.7%;养鸡1万只以上的56户,5万只以上的15户,10万只以上的基地10个,优质肉鸡规模饲养200万只,占家禽饲养量的78%;养羊100头以上的规模户15户,50~100头的26户,存栏3600头,规模饲养占61.5%。

(2)种子种苗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实施畜牧业种子种苗工程,推进现代畜牧业生产,以生猪、土鸡、山羊为重点,走“引、繁、推”相结合的路子,抓好畜禽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建设。现有的生猪良种场、波尔山羊良种繁育场和三衢土鸡种鸡场三个畜牧业种子种苗工程企业,通过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已形成了良种繁育、试验推广的服务体系,为我县畜牧业生产良种化、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特色养殖呈异军突起之势。常山县山多田少,丘陵山地、草山草坡及经济作物园地资源十分丰富,适于发展以山羊、土鸡为主的特色畜禽。多年来,我们从本地资源优势及生产实际出发,总结园地养鸡,草山放羊,稻田养鸭,冬闲田种草养鹅等生态养殖模式的典型经验,促进特色畜禽种养结合,互利双赢,促使以山羊、土鸡、水鸭、白鹅为主的特色养殖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型畜牧业。

(4)畜牧业生产扶持力度大。畜牧业是我县畜牧业生产的传统优势产业,县委、县政府把畜牧业作为一项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来抓,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畜牧业用地按农业生产用地从简从快审批,养猪园区(小区)的供水、供电、交通、防疫、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助,规模养殖场引进良种给予奖励,规模养殖场户及散养户养殖的畜禽实行免费免疫;开辟了农产品加工园区,入园畜产品加工企业按规定享受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政策。

(5)免费免疫制度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县明确了猪瘟、牲畜口蹄疫和禽流感为畜禽养殖强制免疫品种,按照“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要求,创建了“常年免疫,免费免疫”的动物防疫工作新机制,落实了县财政承担疫苗费,乡镇承担防疫工资,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防疫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了一系列的动物防疫工作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动物防疫经费的落实,免费免疫制度的实施,稳定了乡镇兽医防疫队伍,提高了动物防疫工作的效率、密度和质量,为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3、制约因素

(1)畜产品加工产业薄弱。我县畜产品以鲜销活卖为主,生猪80%外销,土鸡90%外销,加工产品品种少,产量低,生猪加工产品主要是火腿、咸腿,年加工鲜腿20万只,香肠只有春节期间批量生产,禽蛋以皮蛋、咸鸭蛋加工为主,熟肉制品有烤鸡、烤鸭、酱鸭等,属前店后场式作坊加工,部分经营户是外地公司的连锁经营店,加工产品自主品牌少,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以满足本地节日市场需求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品牌产品、拳头产品少。

(2)畜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低。我县畜牧业生产总体上来说总量小、规模小、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不高,主要靠农户自主销售,或者贩销经营户上门收购,缺少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群众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力支撑,通过产业协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出售的产品不多,形不成自主品牌,形不成竞争合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现有的生猪产销合作社,原野土鸡合作社,蛋鸡协会等几个股份制专业合作组织,在一定程度提高了我县畜产品销售的组织化水平,但是这些专业合作组织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服务内容简单,服务手段落后,销售量总体上还太小。

(3)畜牧业品牌竞争能力低。目前,我县畜牧业方面的品牌有“金红庄”牌火腿,“美伊”牌土鸡、土鸡蛋,“园林跑鸡”牌土鸡,“定阳”牌香肠,“白湖口”牌皮蛋等几个品牌,品牌知名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不具备与知名品牌竞争的实力,好多产品不是依靠自主品牌而是依托外来品牌在开拓市场,比如火腿产品,一些出口产品还是打着“金华火腿”的牌子在国外竞争市场,家禽加工产品也是以衢州“不老神”在本地引领市场。

(4)畜牧兽医队伍力量薄弱。畜牧兽医体系改革以后,县编委核编畜牧兽医局技术干部18名,现在职在岗6名,派驻乡镇动物防疫检疫员15名(每个乡镇1名)。在畜禽养殖农户覆盖面广、畜禽养殖区域分散、动物防疫任务重、难度大,村级动物防疫网络不健全的新形势下,现有的畜牧兽医队伍力量与所承担的畜牧业生产规划、良种技术指导,重大动物疫病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动物防疫质量监测、畜牧业行政执法等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与把我县畜牧业做大做强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更与畜牧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4)畜牧兽医队伍力量薄弱。畜牧兽医体系改革以后,县编委核编畜牧兽医局技术干部18名,现在职在岗6名,派驻乡镇动物防疫检疫员15名(每个乡镇1名)。在畜禽养殖农户覆盖面广、畜禽养殖区域分散、动物防疫任务重、难度大,村级动物防疫网络不健全的新形势下,现有的畜牧兽医队伍力量与所承担的畜牧业生产规划、良种技术指导,重大动物疫病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动物防疫质量监测、畜牧业行政执法等工作任务不相适应,与把我县畜牧业做大做强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更与畜牧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常山县域辖区1099平方公里,下辖14个乡镇和一个办事处。

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

三、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项目建设抓畜牧业发展,以动物防疫保畜牧业发展,以生态养殖促畜牧业发展”的新理念,环境保护,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以生猪、土鸡为重点,合理规划优势畜产品生产区,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坚持自我发展和招商引资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和生态园区养殖,推进畜牧业生产现代化;坚持应用推广新技术,生产绿色无公害和优势特色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畜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坚持改革现行动物防疫体制,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基层畜牧兽医人员作用;建立健全疫病监测体系,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保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加大牧业执法力度,确保畜产品安全,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二)发展思路

以建设生态畜牧业为核心,以发展绿色、特色、精品畜牧业为重点,以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为目的,以创建打响畜牧业品牌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特色发展”和“优质品牌”两大战略,实施“12345”工程,建设种子种苗工程、生态养殖工程、畜牧业产业化工程、出口基地工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工程、山区海岛发展特色畜牧业示范乡镇建设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项目,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特色发展”战略:坚持“适度规模发展,产品自主供应”的原则,按照“生猪上山,土鸡入园,水鸭下田”的思路,开发丘陵山地资源,建设低山丘陵畜牧生态养殖园区(小区),开发经济作物园地资源,建设土鸡养殖基地,开发草山草坡资源,建设肉羊生产基地,适度开发农区水田资源,建设稻鸭共育示范基地,推广山地养猪、园地养鸡、稻田养鸭生态养殖模式,使畜禽养殖排泄物通过生态养殖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的,保护钱江源生态环境,形成具有常山特色的山地型生态畜牧业。

“优质品牌”战略:建设特色风味猪生产出口基地,建设生猪产品、家禽产品屠宰加工相结合的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公司+规模场户”或者“公司+基地+农户”形式的龙头带动型产销合作组织,推广优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创建国家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以公司、专业协会、产销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创建品牌,宣传品牌,打造名牌,以优质名牌产品引导消费,促进生产,提高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形成以优质品牌、知名品牌支撑的现代化畜牧业生产。

“12345”工程:建设1个特色风味猪生产出口基地,2个畜产品加工园区(天马生猪产品加工园区和芳村家禽产品加工园区),3个畜牧业种子种苗工程龙头企业(生猪、土鸡和山羊),4个畜牧业优势产品产业群(320国道沿线生猪产业群,北部山区、西部低山丘陵区土鸡产业群和西北部山羊产业群),2010年畜牧业及相关产业产值达5亿元(畜牧业产值2.6亿元,畜产品加工、饲料兽药及其相关产业产值2.4亿元)。

(三)总体目标

按照“适度规模发展,产品自主供应”的原则,确定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畜牧业呈现猪禽并举的格局,生猪存栏16万头,出栏24万头,出栏家禽500万羽,其中土鸡400万羽,畜牧业产值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中,畜牧业收入占25%。牛、羊、禽肉产量占肉类产量的20%,规模饲养提供的畜禽产量占85%,猪出栏率达160%,瘦肉率达60%,优质家禽达85%。建设优质生猪出口基地1个,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2个,创建省级名牌产品2个,创建国家级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10个,绿色无公害产品10个,开创我县畜产品出口创汇之先河。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及养殖排泄物治理水平位居全市前茅。2010年,生猪存栏16万头,出栏24万头,家禽出栏500万羽,畜牧业产值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5%。

四、规划布局

(一)总体布局

实施《常山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方案》,严格执行钱塘江常山港段及龙绕溪、南门溪、芳村溪主要支流区域、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城镇集镇和交通要道等功能区有关的禁养区限养区规定,按照畜牧业生产特点,结合常山县丘陵山地资源丰富的实际和畜牧业生产的现状,以量的扩张为主,质量并举发展的思路,对全县畜牧业进行区域布局和总体规划。

(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

根据我县丘陵山地资源分布特点,畜牧业生产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对各区畜牧业生产的主导品种、优势产业形成的优势产区或产业群作如下规划布局。

1、生猪优势区域布局。生猪生产区域(生猪产业群)主要布局在320国道沿线乡镇,分东部农区、中部城郊区和西部低山丘陵区三个产区,饲养量达35万头。东部产区重点发展内三元中猪产品,以规模养殖场户为主,包括招贤镇、青石镇、东案乡及大桥头乡部分地区,发展5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小区(园区)4个,发展养猪100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50个,饲养量10万头;中部城郊产区重点发展外三元猪,以较大规模养殖场为主,包括天马镇、何家乡、宋畈乡及新都工业园区部分地区,发展10000头以上养殖小区(园区)5个,发展养猪2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30个,饲养量10万头;西部低山丘陵产区重点发展外三元猪,探索发展优质风味猪,以大型生猪养殖小区(园区)为主,包括白石镇、球川镇、及同弓乡部分地区,发展10000头以上生猪生态养殖园区5个,其中优质风味猪外贸出口生产基地1个,饲养量15万头。

2、优质土鸡优势区域布局。优质土鸡生产区域包括2个土鸡产业群,主要布局在北部山区和中西部低山丘陵区,饲养量350万只。北部山区产业群以生产轻型优质土鸡为主,快速型肉鸡为辅,包括新桥乡、新昌乡、芳村镇、宋畈乡及东案乡部分地区,以山地放养土鸡为主,发展养鸡1万只以上的规模户50个,饲养量100万只;中西部低山丘陵产业群以生产轻型优质土鸡为主,辅以少量的快速型肉鸡和蛋鸡,胡柚柑桔经济作物园区和低山放养土鸡为主,包括天马镇、白石镇、球川镇、何家乡及青石镇部分地区,发展养鸡1万只以上规模养殖场户110户,发展养鸡5万只以上的土鸡养殖园区10个,饲养量300万只。

3、山羊优势区域布局。山羊生产区域(山羊产业群)主要布局在西北部山区,饲养量1万头。西北部产区以生产杂交商品羊为主,重点发展规模养羊户,年养羊100头以上的规模户达50个,包括新桥乡、新昌乡、宋畈乡、辉埠镇、何家乡及球川镇、招贤镇部分地区。

五、主攻方向与重点项目

(一)主攻方向

主攻方向:按照“品种上档次,养殖无污染,销售有品牌,产品保安全”的要求,确定我县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建立畜禽良种繁育基地,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突出抓好生猪和土鸡产业;加强畜牧业招商,建设畜产品加工园区,开发精深加工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畜产市场竞争力;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改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畜产品销售组织化水平;培育龙头带动型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创建品牌,打响名牌,以优质名牌产品支撑畜牧业发展。

(二)实施“六大工程”项目

1、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工程

按照“生猪上山,土鸡入园,水鸭下田”的思路,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在白石、球川、何家等低山丘陵资源丰富的地区,重点开发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园区),在新桥、新昌、芳村、宋畈等山地资源丰富的乡镇和天马、青石、白石、何家及东案等园地资源丰富的乡镇建设土鸡生态养殖小区,在天马城郊、同弓、青石等水田资源丰富的区域,建设稻鸭共育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到2010年,建设生猪养殖小区(园区)14个,土鸡生态养殖示范基地10个,稻鸭共育生态养殖示范小区5个,其中通过评审的省级生态畜牧养殖小区5个,总投资12500万元。

2、畜牧业种子种苗工程建设

加强畜禽种子种苗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生猪良种场、土鸡种鸡场和波尔山羊杂交改良繁育场,达到年供优良种猪5000头,土鸡种苗200万只,波尔山羊改良种羊1000头的生产能力,提高全县生猪、土鸡、山羊的良种化水平,总投资1500万元。

3、特色风味猪出口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衢州维谷养殖公司和常山龙翔养殖公司与省内外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的合作优势,共同开发建设品种优良、风味独特的金华猪及其杂交商品猪生产基地,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市场,外贸生产能力2万头,总投资1200万元。

4、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工程

开发生猪、土鸡等畜禽精深加工产品。在天马镇城郊建设以生猪屠宰、分割、冷冻保鲜产品加工及火腿、咸腿、香肠等清深加工产品为主的生猪产品加工园区,年屠宰、分割、冷冻保鲜生猪产品500吨,加工火腿、咸腿50万只,香肠500吨,产值1.5亿元;在芳村镇牛角口村建设以土鸡、番鸭屠宰及其分割、速冻产品为主的家禽产品加工园区,年屠宰加工土鸡、番鸭200万只,禽蛋制品500吨,产值3000万元。并以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创建畜产品优质品牌,打造优质名牌产品。总投资3300万元。

5、山区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充分利用我县草山草坡资源和经济作物园地资源丰富,防疫隔离条件好的优势,开发利用饲草资源发展草食动物,利用胡柚柑桔园地发展土鸡,利用冬闲田种草发展养鹅,生产土鸡、山羊和白鹅等地方特色畜牧业品种,配套省山区海岛畜牧业发展项目,对经济欠发达乡镇进行特色项目扶持,总投资1000万元。

6、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工程

建立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活畜与肉品检疫及畜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检查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对畜牧业生产投入品及产中、产后的违禁物品、药物残留、瘦肉精等的全面检测,实现畜产品质量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保障居民吃上放心肉。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总投资500万元。

六、发展对策与措施

要以贯彻《畜牧法》为契机,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促进畜牧业生产稳定、持续、快速发展,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营造大力扶持、支撑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考核评比新机制

县里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林业、国土、环保、计划等各部门为成员的畜牧业产业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业局长任主任,畜牧兽医局长任副主任,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指导畜牧业产业化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计划、目标、任务和措施,把畜牧业产业化工作纳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各成员单位按照畜牧业产业化工作要求,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农业部门负责畜牧业产业化工作目标、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林业部门负责林地、山地畜牧业用地的规划审批,国土部门负责畜牧业用地的审批,环保部门负责规模养殖场、畜牧养殖小区(园区)环境影响评价及审批,排泄物治理方案及建设的技术指导,计划部门负责全县畜牧业生产的总量平衡和调控。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以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成立相应的畜牧业发展组织领导机构,对纳入县畜牧业优势区域的畜产品要制定与县、省项目建设相配套的扶持优惠政策和畜牧业发展计划,建立优势产品养殖小区规划区,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作。每年要根据各乡镇和各成员单位在畜牧业产业化工作中的表现和业绩,评选畜牧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由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畜牧业生产产业化

从我县山地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实际出发,把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来抓。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畜牧养殖小区、生猪出口基地、种子种苗工程、畜产品加工园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畜牧业品牌建设进行重点扶持,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养殖小区建设上,畜牧业用地按农业用地性质审批,生产用房和管理用房按临时建筑办理有关手续,减免规费,用水、用电按生活用水、用电价格收取,对入区饲养的专业大户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支农资金给予生产补助,对小区防疫、治污、公共道路等基础建设给予一定的扶持奖励;出口基地建设上,对生猪出口基地的养殖企业,由县财政给予供港猪10元/头,外贸创汇猪15元/头的政府奖励;种子种苗工程建设上,对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二级以上畜禽良种场,由县财政给予种畜禽场存栏种猪200元/头,种禽5元/套,种羊50元/头的良种补助;加工园区建设上,把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作为重大农业项目,专项规划园区建设用地,对达到县级农业龙头企业标准的火腿、香肠、家禽及禽蛋制品等畜产品加工企业,安排专项建设资金,重点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入园区扩建、技改,开发精深加工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上,对带动农户发展畜禽养殖、帮助养殖户销售畜禽产品、为养殖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龙头带动型产销合作组织,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贷款贴息和政府奖励;品牌建设上,鼓励经济主体申报国家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认,和无公害畜产品认证,认证1个产品5000元,鼓励经济主体创建畜牧业知名品牌,被评上国家级、省级名牌1个,分别给予奖励。

(三)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抓好牧业行政执法

动物疫病是关系到畜牧业生产安全、人民身体健康、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实行乡镇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和农业工作目标考核“一票否决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建立动物防疫应急、预警机制,完善责任追溯制度,构建动物防疫制度屏障;通过“常年免疫,免费免疫”制度的执行,提高动物免疫密度、免疫质量,改善免疫效果;通过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增加人员,保障经费,提高乡镇动物防疫队伍素质,增强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好流通领域监管、公路动物防疫检查及乡镇集镇和农贸市场的动物检疫检验工作,防范外来疫情侵入;完善动物实验室检测设施,科学处置动物疫情。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安检中心”为依托,对畜禽养殖场户、定点屠宰场畜禽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及兽药残留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不定期抽样检查,加强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种畜禽市场监督检查,保障动物生产种畜禽质量和投入品安全,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无证经营、违法经营,在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执法监管,实现畜产品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保障城乡居民食肉安全。

(四)加强养殖排泄物治理,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畜牧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排泄物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通过加强畜禽养殖场户管理,做好养殖排泄物治理,实现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协调发展,建设畜牧业循环经济。抓好养殖排泄物治理,首先是对现有的规模养殖场户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按禁养区限养区的规定,把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整体搬迁或就地拆除关闭,限养区内的养殖场户限期整改;二是对新发展的规模养殖场户、养殖小区要先期进行场区规划和结构功能布局,提供排泄物治理方案,排泄物治理和动物防疫基础建设完成验收合格后,报农业部门登记备案;三是按照“生猪小区饲养、土鸡园地放养、胡柚水库配套、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路,建设畜牧养殖小区,小区排泄物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沼气发酵、多级沉淀处理达到无害化;四是对养猪专业村的规模养猪户进行沼气化改造,改明沟排污为暗沟,改直接排污为达标排污,改露天贮粪为密闭堆积处理,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其次,要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的思路,推广园地养鸡,水田养鸭和草山草坡养羊生态养殖模式,通过自然环境的生态食物链把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减量化,达到畜禽养殖生态化,排泄物无害化的目的,促进畜牧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畜牧业项目建设,引领特色畜牧业发展

抓住当前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发达地区畜牧产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建设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转移的平台,以我县畜牧业发展“六大工程”项目为重点,建立畜牧业招商引资项目库,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发达地区发展畜牧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理念。以实施畜牧业“六大工程”项目为载体,树立“项目畜牧业”新理念,以项目管理的办法,项目建设的形式扶持畜牧业发展,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一是发展优良品种猪和特色风味猪生产,提高规模养殖场户外三猪比重和生猪养殖专业村内三元猪比重,推广优质三元猪标准化生产技术,建设特色风味猪生产基地;二是发挥生态养殖优势,发展园地养鸡、稻田养鸭和草山草坡养羊,形成颇具规模的特色家禽养殖基地,扩大家禽养殖总量,提高土鸡、番鸭、麻鸭在畜牧业中的比重,形成猪禽并举的产业格局。

(六)加强职能转变,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素质

通过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加强县畜牧兽医队伍力量,完善乡镇动物防疫检疫网络,落实保障动物防疫经费,发挥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搞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转变畜牧兽医队伍职能,提高畜牧兽医队伍综合素质。转变职能上,畜牧工作从重畜牧业生产指导、良种技术推广、提供社会化服务为主转向重畜牧业生产管理、产业化政策制定、养殖排泄物治理、畜牧业项目建设为主,从单纯的发展畜牧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为主转向发展优质安全畜产品、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兽医工作从单纯的动物防疫工作部署、兽医卫生监督为主转向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动物防疫质量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畜产品流通领域监管、牧业违法案件查处等动物产品公共安全管理为主,融入“大市场大流通”的理念,从抓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角度来抓畜牧业生产;乡镇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从抓动物防疫、疾病诊疗服务、技术指导转向抓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动物防疫工作组织、监督管理以及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工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变工作思路和方法,抓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保障城乡居民吃肉安全。提高综合素质上,深入学习畜牧业有关法律法规,熟练掌握违法违规案件的处理程序、处理方法,增强牧业行政执法能力;深入学习,钻研业务,一方面“走出去”参观考察,学习畜牧业发达地区抓畜牧业产业化的方法、政策和措施,抓动物防疫工作的经验,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另一方面“请进来”学习,邀请科研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的专家到我县举办学术讲座,了解畜牧兽医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和先进科技成果,完善兽医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提高兽医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同时建立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动物防疫联场带户责任制,开展“联大户联基地”活动。通过学习培训、责任制考核、联场带户工作及联大户联基地活动,全面提高畜牧兽医队伍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附表:

1、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的主要指标

2、畜牧业发展目标

3、畜牧业发展实施方案

4、畜牧业发展“六大工程”项目(见PDF文档)

附件8:

常山县粮食产业发展规划

4.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计划规划 篇四

一、规划目标和任务的进展情况

(一)总体目标发展情况。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03家,新增25家,预计2008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农村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8.5亿元。2008年上半年9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8.9亿元,上缴税收7370万元,联结基地301.7万亩,带动农户67.8万户。

(二)优势产业发展。“十一五”前期,全市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了产品加工水平,延伸了产业链条。一是粮食产业。已形成以安仁、永兴、资兴、宜章、苏仙、桂阳等6大优质稻生产区,以宜章、临武、桂阳、嘉禾等干旱区为主的玉米和专用旱杂粮(包括红薯、马铃薯、大豆等)生产区,实现粮食播种面积349.54万亩,预计2008年总产量205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05%。二是畜禽产业。形成以桂阳、宜章、嘉禾、资兴等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以桂东、宜章、北湖、嘉禾等为主的草食动物基地,以临武、苏仙、永兴等为主的特色家禽养殖基地。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287.62万头,出栏牛羊31.82万头,出笼家禽1807.23万羽。三是水产产业。已形成以资兴、桂阳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全市推广名优水产养殖8.5万亩,名优品种产量0.7万吨,水产品产量4.32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54%。四是水果产业。已形成以宜章、临武、安仁、资兴为主的脐橙和永兴冰糖橙等水果基地,全市水果种植面积91.96万亩,预计2008年总产量33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92%。五是茶叶产业。形成以资兴、桂东、安仁、北湖、宜章、永兴等县(市、区)为主的产业基地,全市茶园面积8.71万亩,总产量1600吨,产值8750万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的87%。六是蔬菜产业。已初步形成“一县一品”的地方特色蔬菜基地,全市蔬菜复种面积72.3万亩,2008年上半年总产量45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03%。七是烤烟产业。已形成以桂阳为中心,嘉禾、永兴、安仁、宜章为支撑的烤烟发展布局,2007年,全市烤烟收购量73.72万担,完成计划指标。八是竹木产业。已形成桂东、汝城、资兴、永兴、苏仙、北湖等地竹类工业原料林基地126.9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85%;资兴、永兴、桂阳、临武、宜章、苏仙、北湖、安仁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400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266%。九是油茶产业。全市已建设生态油茶林基地80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53%。十是药材产业。已初步形成桂东、桂阳为主的的药材种植基地。全市药材种植面积9.55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32%。

(三)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98家,2008年新增了25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其中,年销售额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过亿元企业12家。重点培育扶持了以裕湘面业、生平米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企业;以隆平高科为龙头的种子加工企业;以龙丰生态、欢乐养殖、九泰公养殖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企业;以高山哈哈牛业为龙头的草食动物养殖企业;以临武舜华鸭业、天湖绿色食品为龙头的特色家禽养殖加工企业;以东江鱼集团为龙头的水产养殖加工企业;以永兴冰糖橙、东江天然绿色食品、临武鸿源果业、宜章加法果业等为龙头的水果种植加工企业;以狗脑贡茶业、桂东玲珑王茶业、安仁豪峰茶业为龙头的茶叶加工企业;以嘉禾三味、安仁坪上食用菌、临武小徐呱呱、桂阳太和辣业为龙头的蔬菜种植加工企业;以创兴人造板、海华竹木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企业;以邦尔泰苏仙油脂、嘉津茶油等公司为龙头的油茶加工企业;以桂阳济草堂药材公司、桂东药材开发公司为龙头的药材种植加工企业。

(四)农业品牌建设。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品牌兴企”战略,进一步提高了郴州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已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7个,裕湘面业的“裕湘”牌挂面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我市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临武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至2008年6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51家,成员11.3万户,带动农户14.13万户,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成销售34.07亿元。

(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郴州市名优特产物流服务中心项目已经启动;郴州七星市场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良好;龙头企业开拓市场、抢先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临武鸭业公司2007年启动了100家舜华临武鸭专卖店工程,市场销售额大幅提升,并成功进入沃尔玛超市,与东江鱼一起成为南方航空配送食品。

(七)休闲农业发展。重点扶持培育了郴州梦里故乡、永兴龙山湖、资兴炎帝温泉和桂阳奇秀山庄为龙头的休闲农庄,2008年有望创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3家,四星级休闲农庄3家。

二、主要的工作措施

在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局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了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着力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推进发展的浓厚氛围。

(一)加大协调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体系。注重发挥协调职能,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是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提升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地位。2007年,在全市精简各类会议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定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乡镇企业暨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关注程度以及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工作力度。市人大将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列为市政府向人大常务会汇报的一项重要议题。2007年5月,市政府下发了《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郴政发〔2007〕12号),指导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全面开展。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门听取了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何文君和副市长陈海平带领市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到苏仙区邦尔泰和北湖区万华红提召开二次现场办公。二是争取县(市、区)领导支持,理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管理体制。我局积极与相关县(市、区)领导联系,争取支持和配合,不断理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管理体制。桂阳县已将该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更名为农业产业化局。三是争取部门配合,形成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2007年市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00万元,争取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和乡镇企业扶持资金等151万元,争取农业开发资金1215万元,扶持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市财政拟安排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460万支持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争取抗冰救灾资金5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救灾补损。同时,我局主动成为金融部门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将优势企业向金融部门推介和推广,在农业发展银行对信贷企业的选择过程中,我局不仅为其提供企业信息,并在考察申报中提供帮助和配合,实现金融部门与企业的互通、互信和“双赢”。2007年市农业发展银行为36个项目贷款69884万元。

(二)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增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力量。切实把农业产业化战线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增强全市农业产业化战线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一是开展活动,增强农业产业化战线的凝聚力,2007年,先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了中西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湘台休闲农业招商洽谈会、食博会、农博会等多种形成的展会活动,并分别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龙头企业代表赴成都“五朵金花”和长沙、常德、益阳等地学习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同时,在11月1日召开了一次高规格的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座谈会,增强了农业产业化战线从业

人员的整体活力。二是完善规划,统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出台了《郴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统一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战线全体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发展方向。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舆论氛围。2007年,省局在全系统开展了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强省战略”为主题的宣传年活动,我局及时制定了《关于开展“推进农业产业经经营,实现富民强省战略”宣传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在我市掀起了农业产业化宣传年活动的高潮。《郴州日报》在《新农村建设》专栏中设立了《走进龙头企业》子栏目。《郴州日报》共刊发农业产业化方面信息71条(篇)。各县(市、区)和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省市县各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宣传自己的发展成果、展现自己的风彩。同时,及时采取各种形式向国家级媒体推介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经推介联系,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记者相继到我市舜华鸭业、永兴冰糖橙和坪上食用菌专题采访,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在央视七套播放。

(四)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增强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 “抓重点、抓典范、抓关键”的工作方针,通过典范企业的带动和关键环节的突破,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发展。一是抓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扶持服务的重点。局重点抓好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扶持与服务,帮助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加强调度和监测,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中提供信息支持和日常服务。二是抓典范。局积极配合省局开展的“五个示范单位”建设活动,抓好5家单位的扶持与服务。并且,按照市“双联”办的要求,重点开展了对临武舜华鸭业的“双联”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借助外力扶持舜华鸭业,我局配合省乡镇企业局到舜华鸭业进行调研,进一步引起省局重视,争取省局重点扶持。同时,为带动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我局将郴州梦里故乡列入扶持重点,积极争取市财政、农发行和省局对梦里故乡的扶持。三是抓关键。开拓市场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关键。我局以此为切入口,由市农业产业化协会和郴州市体育场承办,举办湖南郴州首届农产品展销暨年货交易会,成为郴州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盛宴。

三、完成各项规划任务和落实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延伸不长。我市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增值能力有限。生猪、果蔬等大部分大宗农产品还处于卖原料的阶段;大米、油料等农产品虽进行了加工,但大多只进行了简单的一次性粗加工,目前我市还没有进行二次以上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体系的农产品。

(二)产业集聚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郴州农产品在近八年来的全省农博会上共获得80余个金奖,单就茶叶这个行业,就获得全省名优茶奖和“湘茶杯”金奖20多项;舜华鸭、裕湘面等加工产品在全国性的展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说,郴州农产品在全省乃至更广的范围都已名声在外,但星星点点,规模不大,最大的裕湘面年产值也只有1.6亿元,所谓有样品无产品,有“贡品”无商品,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化大规模生产;产业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向优势企业、优势品牌集聚,产业的集聚度、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体系,反过来又制约着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产品生产行业存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流通脱节的问题,产加销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贸工农没有一体化的利益联结,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一些龙头企业没有优质原料保障,难以做大做强,反过来又发挥不了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上一篇:小学生尊师守纪演讲稿下一篇:乡学前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