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4-11-08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共20篇)

1.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一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或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什么是习惯呢?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完成某项活动的需要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练习形成,也可以是无意识地多次重复或只经历一次就形成。习惯一经养成,便成自然,难以改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可以看出习惯的力量之巨大,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的按照习惯行事,而这个习惯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故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他当前的学习,而且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小学生性格特征,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中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做作业前不复习,效果不佳;边做边玩,错误多,拖拖拉拉;自习目标不明确,东翻西看,浪费时间;马虎、粗心、毛躁,在作业和考试中,把简单容易的、有能力做对的题做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不良习惯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些不良习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非常棘手。那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字经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在读书中抒发了他们的感受,同时也告诉我们每一本书都在我们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在书中可以获得自己所想得到的。所以,只有学习才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珍惜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在自己年少时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早学习,多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当老年时才不会后悔。通过各种故事、古诗、名言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一心向学的习惯,放弃、弱化其他一切干扰因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只有三到齐全,那么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让学生做到“三到”,光靠学生自我约束是不够的,老师的引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从以下几点出发:

1、提前预习,明确听课的目的。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根据教材内容确定重点和难点,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在听课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听课,提高听课的效率。

2、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他就会愿意了解它,并且能以积极的态度,久而不厌,愉快地去学习。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执教“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一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任意画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然后用具有挑战性的语言对学生说:“只要你们告诉我一个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林老师就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信吗?”学生当时反映非常强烈,都质疑:“是真的吗?”“有那么厉害?”当老师准确说出答案时,学生都很佩服我问:“林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林老师你有什么绝招吗?快告诉我们吧!”这时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就被有效的激发了。此时,老师趁热打铁进入正题,让学生在炽热的求知欲中进入学习。这时学生满怀兴趣地进入了“角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对本学科慢慢产生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快乐轻松的参与到学习中。

3、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有助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时刻关注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有进步的孩子和表现优秀的孩子,及时给予肯定,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能给予学生无限的鼓励和肯定。在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的学习有了进取的方向,学习就更有意义,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听课的效果也有所提高。

三、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和思考是获取知识的两个基本途径。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不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有疑惑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结合认真思考的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除了上课的提问外,我还特意在每节新授课结束前留下几分钟请孩子们说一说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疑问?给孩子总结、思考、质疑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自己总结学习要点和质疑问题的习惯,养成善于思考、提出问题的习惯。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我还常常出一些题目以促进学生不断思考,例如: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证明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面积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画图、举例、假设等方法得出了理想的答案,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学生却做到了,这也证明了他们思维的活跃性,同时也证明了认真思考对探寻知识的重要性。

四、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想象,会让一篇篇文章浮现眼前,使学生的文章笔下生花;在美术教学中,有了想象,图画的内容、颜色更和谐美丽。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的想象。有了想象,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形象的问题,直观的解决问题。如在教学面积单元时,学生对面积单位的感受是比较缺乏的,特别是比较大的面积单位的理解相对比较困难。我通过学校的占地面积约3公顷,使学生利用想象感知更大的单位平方千米。除此之外,在解决面积方面的问题时常会用到想象,通过想象把题目中的文字形象化,变成一个个的图形,这样为解决问题缩小了难度。这也就是通常说的“数形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五、培养学生认真复习的习惯。

“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反复去温习旧知识,牢记学过的知识,并在温习的过程中弄懂不明白的问题或产生新的见解。同时也在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相结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要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温故很重要。复习的方式很多,应和阅读、背诵、做习题等相结合,也要动脑、动口、动手相结合。那如何有效的复习呢?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特征,复习应该是反复进行的一个学习活动。复习不单单是在考试前,平时也应当复习。比如:每日在做作业前,应该先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再进行作业练习。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把遗忘的内容得到再现,加深记忆,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在周末还应该进行单元性的复习,把本单元或本周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同时在复习的过程中应该思考哪些问题自己没有掌握?学会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内容和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复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梳理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体现了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思想。虽然学生不可能总结全面,准确,但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养成复习的习惯,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和学习的效果。

六、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包括认真解题的习惯、工整书写、爱整洁的习惯。所以我经常教育学生要爱惜书本,告诉他们:“书本上都有你的名字,它不仅代表你,而且还代表我们的班级。如果你把它弄得脏兮兮的,写的乱七八糟,别人看了不仅你不光彩,我们班级的同学也不会高兴。”这样就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起来。其次我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轻轻地拿出作业本、铅笔、文具盒。每次作业的格式和布局都先安排好,使作业看上去干净、整齐、工整。为了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正确率,我要求学生做题前先认真复习所学的知识,再认真审题,专心的做作业。每次的作业我都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和题量,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完成的时间范围,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完成得好的同学我会用星或笑脸来表扬他,并在班上做展示。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掌握率提高了,作业的效果也更好,在同学们的激励下还能养成工整书写的好习惯。日子久了,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也就形成了。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各种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可缺少的作用,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任何一个人未来的学习、成长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从小学阶段就应该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贵在长久坚持,不但需要学生的坚持,也需要老师的坚持。只有两者互不放松才能取得持之以恒的效果。在此,我又一次回忆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荐的《十诀学习法》。一序:有浅入深,循序渐进;二勤:精于勤,荒于嬉;三恒:持之以衡,锲而不舍;四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五问:不耻下问;六记:多动笔墨,多作笔记;七习:温故而知新;八专:专心致至,专心博广;九思:多加思考,学校运用;十创:触类旁通,敢创新路。而陶行知先生推荐的《十诀学习法》不也是基于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吗?只要有了好的习惯,那么持之以恒的做好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就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教育心理学》、《新课程教学基本策略》

2.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二

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现状

1. 课堂教学的一般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数理概念的把握和基本运用,比如,对加减乘除和简单方程式的了解和运用,对一些常见数学符号的掌握等都是该阶段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下,教师一般按照简单概念到复杂形式这样的逻辑去教授数学知识,但是由于该时期的数学知识相对特殊,教学的持续性和关联性可能会随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长度和内容的枯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成为此时需要重视的教学问题。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是根据教材去制订教学计划,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目标产生偏差的情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课堂所讲解的一些数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接受理解,而且教学内容并不与学生期待的相一致,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正好印证了该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实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尽可能产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总结和授课方式,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需要有比较准确的预判。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性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去判断一堂数学课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有帮助主要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即时的检测,这也是许多教师所认可的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一般数学知识的常用方式;同时,学生如果没有及时对这类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也就基本丧失了后续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从课堂上得到答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的专注度去初步判断学生对于该堂课程的喜爱程度,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爱程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发地形成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也会得到教师的青睐,这种即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快速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在短短的一节课或者几天时间基本了解学生对于自己所讲解的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教师即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且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在课堂上不经意间逐渐形成的。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具体方法

1. 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明确是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特定群体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决定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所以学生一旦在具体的教学中制定了合理的学习目标就会朝着该目标努力,显然后续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学生的学习探究中逐步养成,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甄别对待,比如某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算能力,但是学生本身对于方程式的基础内容不太了解,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在学习中将其作为短期的学习目标,并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最终在沟通交流以及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慢慢化解自身的疑惑,这样学生在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后使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契合来判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是否合理,如果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范围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很可能导致其学习有效性不足,进而影响他们基本的学习习惯。

2. 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必须新颖并且很好地符合特定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所涵盖的具体数学知识必须是和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对应,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体现也主要是从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对方式中得到体现的。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做简要的分析,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其在接受新的知识时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以此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很显然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教师只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同时发挥该阶段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到实施过程以及总结阶段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得到体现。

对于学生而言,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为了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和教师的教学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能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一旦小学生在该阶段基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便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3.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三

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现状

1.课堂教学的一般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数理概念的把握和基本运用,比如,对加减乘除和简单方程式的了解和运用,对一些常见数学符号的掌握等都是该阶段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下,教师一般按照简单概念到复杂形式这样的逻辑去教授数学知识,但是由于该时期的数学知识相对特殊,教学的持续性和关联性可能会随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长度和内容的枯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成为此时需要重视的教学问题。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是根据教材去制订教学计划,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目标产生偏差的情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课堂所讲解的一些数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接受理解,而且教学内容并不与学生期待的相一致,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正好印证了该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实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尽可能产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总结和授课方式,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需要有比较准确的预判。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性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去判断一堂数学课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有帮助主要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即时的检测,这也是许多教师所认可的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一般数学知识的常用方式;同时,学生如果没有及时对这类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也就基本丧失了后续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从课堂上得到答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的专注度去初步判断学生对于该堂课程的喜爱程度,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爱程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发地形成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也会得到教师的青睐,这种即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快速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在短短的一节课或者几天时间基本了解学生对于自己所讲解的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教师即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且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在课堂上不经意间逐渐形成的。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具体方法

1.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明确是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特定群体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决定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所以学生一旦在具体的教学中制定了合理的学习目标就会朝着该目标努力,显然后续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学生的学习探究中逐步养成,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甄别对待,比如某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算能力,但是学生本身对于方程式的基础内容不太了解,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在学习中将其作为短期的学习目标,并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最终在沟通交流以及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慢慢化解自身的疑惑,这样学生在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后使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契合来判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是否合理,如果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范围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很可能导致其学习有效性不足,进而影响他们基本的学习习惯。

2.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必须新颖并且很好地符合特定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所涵盖的具体数学知识必须是和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对应,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体现也主要是从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对方式中得到体现的。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做简要的分析,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其在接受新的知识时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以此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很显然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教师只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同时发挥该阶段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到实施过程以及总结阶段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得到体现。

对于学生而言,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为了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和教师的教学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能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一旦小学生在该阶段基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便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张卫星.小学数学教材灵活处理策略例谈[J].教育科学论坛,2011(4).

4.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四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郭沫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数学课前预习要做到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

课前看一看。

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课前想一想。

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动脑思考。

课前练一练。

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第二招、倾听的习惯

有一位哲人说:“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倾听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使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曲折的弯路,经过你有目标的艰苦奋斗,使你能顺利地到达理想目的地。”著名的社会学家兰金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善于倾听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礼仪,必须做好三到位,即:身体到位、眼神到位、情绪到位。“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倾听习惯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获取所需知识;通过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来修正自己认识中的错误,弥补自己思维中的不足,使自己的思想更趋完善、知识更加完整。让学生会听、善听,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倾听的习惯的训练。

培养学生专心去倾听。大多数学生往往只注意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却漫不经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应做到“专心、细心、虚心”。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了的倾听要求,首先要提出听的要求如:“在别人发言时请你看着他”、“想发言有补充需等别人说完后再说”、“别人讲解题时,你应做到眼睛看着题,耳朵听着题,脑子想着题”、“如果同学的回答让你满意,请你用眼睛看着他,对他笑一笑以示赞同”……有了这样细化的要求,学生的倾听习惯就可以逐步养成。其次,引导学生注意说话人的语气,思考这种语气要表现什么,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感觉。

带着问题去倾听。在把别人的发言听清楚、听懂的前提下,还要让学生学会有选择的接受别人发言,并且能把大家的发言进行归纳,想想他们说得有没有道理,和自己的答案有没有联系,或者将他不完整的答案加以完善,你又有了什么更好的发现,使自己的答案更完美。学生掌握了倾听的方法,明白了该怎样去听、听什么,倾听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倾听的习惯便会逐步形成。

第三招、交流的习惯

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交流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在一节课中,只有学生不断地提问、发表自己的观点,才说明学生在思考,在学习,为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说的习惯。首先,我们在课堂中,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引导,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话语。数学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为此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说准确的话,从而正确掌握学习内容。

第四招、读题、审题的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读题、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第五招、良好的计算习惯

5.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五

摘要: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一、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二、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四、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关键词:倾听,思考,发言,合作学习。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有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一、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对学生来说,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只有抓住这个中心环节,才能使学习获得成功。然而小学生注意力集中度通常有限,但是并不意味着大脑一次只能学习少量东西,而是因为事物的新鲜感已经逐渐消退,孩子需要更新的刺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的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吸引住。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节时,教师问:“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拿笔写字,你知道正确的书写姿势吗?”学生会说:“眼睛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同学们说的真好。然后老师出示正确执笔姿势的课件,注意看,笔杆所在的直线与纸面形成了一个夹角。想知道这个科学、合理的角有多大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教师由学生再熟悉不过且有教育意义的书写和执笔姿势导入,自然而然地引发了量角大小的必要。揭示课题的同时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二、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问自答,要积极和学生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思考。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点时,提问:“王刚家到学校走那条路最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在一边计算一边思考的情况下自己得出答案。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而且,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是存在的,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会答,有的学生不会。有的学生答得快,有的学生答得慢。这时,我们可以要求会答的、答得快的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结果的过程,这就促使这部分学 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于此同时,鼓励不会答的、答得慢的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跟上其他同学的思维。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就几乎能全部调动起来了。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课上应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同位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这就要求教师能很好地加以引导,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四、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与自己的同桌讨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最终得出结果。这样的方式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6.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六

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坚持良好坐姿

坐姿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学生处于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坐姿不当,极易让学生身形发生变形。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坐姿,保持坐姿的端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课外阅读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七

一、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离开语文课堂, 进入数学课, 许多学生就不会读了, 其实并不是他们不会读, 而是数学教师不重视这一点。其实, 数学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数学水平, 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年级学生在做题目时, 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字不认识, 然而认识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在一年级上学期开学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往往学生作业上的题目都是由教师和家长来读, 这样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小学生的依赖思想, 但这是难免的。但经过了语文拼音的一段教学之后, 就应该把读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千万不能因小学生读题速度慢或拼读出声而越俎代庖, 一包到底。我在不认识的字上标上拼音, 然后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读出字词。虽然说这样做练习的进度很慢, 但是对学生识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读题过程中要做到不添字, 不漏字, 把题目读顺, 养成指读的习惯, 不仅自己读的时候要手指, 而且老师、同学读的时候也要手对应着, 这会使自己注意力集中, 并且也可以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学会。

二、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

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前面或后面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师必须让孩子们意识到这一点, 并逐步学会迁移的数学思想。

例如, 《摘苹果》一课的开始, 要估算38+17,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想出了这几个方法:40+20=60, 17+40=57, 38+20=58。然后教师问:为什么这样估算呢?有几个聪明的孩子就说了:第一种是转化为整十数加整十数, 第二、三种是转化为整十数加两位数, 这样口算就快了。这时, 教师总结:解决数学问题时, 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估算教学并不仅仅到这个程度为止, 课后有一道练习题:估一估, 哪两袋珠子合起来够穿一条项链?我把这道题与例题放在一起, 启发学生比较有何区别。在教师的帮助下, 学生们慢慢发现了什么时候估大, 什么时候估小的区别。虽然这个方法不是要求必须掌握的, 目前也达不到每个孩子都会, 但教师把这种思想传播给学生, 相信, 长此训练, 学生一定会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的。

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八

关键词:习惯培养;数学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思来想去,我还是觉得从抓好学生的预习开始。我刚开始和一些老师交流这一想法时,有的老师认为孩子太小,可能很难操作。但是,我决定试一试。

开始时,我手把手教他们怎样预习。一图文应用题为例:我先提出要求,从一个例题开始指导,第一步:看懂例题图和文字。先让学生把例题读一读,读懂题目意思;第二步是画出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第三步想一想怎样解题,为什么这样解题。这几个要求,我逐一指导完成。到了后面的例题,我就让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进行预习。我一般把预习留作家庭作业,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还把预习要求通过校讯通发给家长,请家长也予以指导。

布置学生预习了,老师要做细致的检查,不能流于形式,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做不好的要了解原因,让他们及时改正。刚开始时,大概有十来个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不是漏了这步,就是漏了那步。我不厌其烦,利用课余时间指导他们完成。慢慢的,坚持了一个月左右,我们班的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有时候老师不布置,他们也能自觉地预习。学生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养成了思考的习惯,老师上起课来轻松多了,以往两节课才能教完的内容,一般一节课就能完成了。最让人高兴的是,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

二、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1. 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再如,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当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我就随机应变:”你能大胆发言了虽然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已有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回答正确。”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老师能表扬他鼓励他,他会觉得非常开心非常光荣,由此会增加说的勇气和信心。

2. 让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语言貧乏,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正确表达,他们往往能够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表达出来,根据这一特点,我总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寄于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中,让学生边操作边表达循序渐进,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如果只是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老师事先设定。

三、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渠道,课堂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学科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专心“听”的习惯,从“四不”引导。

1.上课不让学生睡觉。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学科魅力去感染学生,以生动有趣、富有色彩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充实的课堂内容才会吸引学生持续注意力。另外,当遇到个别学生上课睡觉时,必须严格要求,绝不能让其养成习惯,在讲究原则的同时更要讲究方法。比如我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学生梁立杰经常打瞌睡,我发现了,连续提问三次上课讲授的新内容,几次下来,他不好意思睡了。全班同学也都不敢睡觉,专心听课,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

2.上课不让学生随意说话。数学课堂需要活泼,但不可缺乏严肃。在课堂上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善于管理班级的老师,即使教学水平很高,学生上课散漫,也会是无效教学。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严格约束学生,让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影响,给起施加压力。

3.上课不让学生玩东西。一旦发现,当场没收,绝不留情,事后也不会因为学生来求情就返还,所以学生才会有所顾忌。但事后几天要注意观察学生情绪,以防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上课故意捣乱。

4.上课不做小动作。不听课随意做小动作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有效的手段是上课采取不断督促的方式催其放下手中的“事情”,把精神重新放回到课堂上来。对课堂表现不佳的学生课后找其谈心,击跨其心理战线,若屡教不改,抓住一次机会杀一个百,绝不姑息纵容,否则后患无穷。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通俗直观的课堂讲解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教师讲解到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时,一定要变化放大声音提醒学生,集中他们的精力,引起他们的注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遇到听不懂的学生,鼓励他们及时举手提问,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在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上,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接受程度,做到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方法,对个别思想“开小差”的小差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提醒。

9.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九

大家好!我和大家一样,为人父母,重任在肩,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我想每位家长肯定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他人学习和借鉴。今天应唐老师的要求,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问题和各位家长共同探讨、交流。

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孩子学习,养成独立钻研的学习习惯。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方式。作为家长不管孩子提出什么理由和借口,当天的作业必须当天完成,决不允许拖到第二天。孩子有困难,家长只能给予讲解和启发诱导,鼓励他自己去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时,不是简单的回答,而是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孩子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引导孩子一题多解,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有时还应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遇到生字、生词,让自己查《字典》。指导孩子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以便向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当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自己通过努力没有解决的。

2.养成定时专心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为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父母必须认真地看待孩子学习这件事。孩子上学以后,要给孩子准备专门学习的地方,决不能让孩子今天趴在床上应付,明天又在椅子上凑合。还要为孩子安排一段温习功课的时间。现在,肖贞彤每天放学回家先写作业,星期天、假期的作业也是尽早就完成。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全家人都要安静下来,不要大声谈话、聊天或者闲扯,看电视时把声音关得小一点,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在这段时间里也不做令孩子分心的事,如修理电器、打

扑克、下象棋、搓麻将等等,免得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分散他的注意力。也不要一会儿问孩子学校的事,一会儿批评孩子书包弄得太脏、文具放得不整齐,一会给孩子倒杯水等等,最好是坐下来做些没有声响的工作。如果这时父母也能坐在孩子旁边读书、看报,那就更好了,这样,除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给孩子树立一个爱学习的榜样。

3.养成以正确的姿势进行书写和写好字的习惯。字是人的门面。小时候就练得一笔好字,会使人受益终生。我自己写字也不是很好,也没有时间指导孩子。为了能让肖贞彤写好字,我就把她送到专门的培训写字的学校,对他进行写字培训。今年暑假,因为肖贞彤的“竖”写的不垂直、歪着,我又把她送去书法学校,专门练习写竖。

4、养成读书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习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孩子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清晰,智慧就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变得越容易。因此,做父母的要尽自己的能力给孩子买些课外书,引导孩子认真阅读,养成他广泛阅读的习惯,这将是一辈子的财富。

10.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

教给学生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既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一般情况之下,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最终的目标,而忽略了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样的目标。比如,我们平时一定也要求过学生学习时要讲效率,但怎样做才能有效率呢?学生并不清楚。这方面,魏书生老师做得最好。他在不断给学生灌输“效率”观念的同时,教给了学生很多讲效率的方法:要求学生定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自习计划;要求学生每次学习前有明确的具体目标,如记住什么,做完几道题等,以避免在“学哪一科”“做哪几道题”等问题上犹豫不决,浪费时间;他还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时间的边角料”,利用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甚至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学习的方法;他还帮学生找到了影响学习效率的“三闲”(闲话、闲思、闲事)。并教给学生与“三闲”做斗争的方法。有了方法,观念上的东西才能落到实际行动中。

11.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一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培养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一直是初中教学中探索的重要课题。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授之以"渔",而非简单地给予"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初中数学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就很值得我们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

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最终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结合教材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进取和求知欲。注意编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例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一讲古希腊数学家刁番都的故事。讲距形时,自制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演示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争议、探索: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在变动中成为一个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角),什么没有变化?(边)。矩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什么四边形的特殊的一种?除具有什么图形性质外,还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直观教具,用运动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从而归纳出两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增强了直观性。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活动素材,设计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创设一些与学生实践紧密相联的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参与数学学习,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多样的教学手段,亲切的教学态度、有越的数学活动,以及适当的游戏,巧妙的设疑,形象的教学语言,开放式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习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参与,培养听、说、思、做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学会"。 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和积极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乐于倾听他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与同伴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1、在合作中学习,学会倾听。

说到听,老师们往往想到的是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不开小差这一基本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且要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顺利地合作与交流。实践中,教师都希望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但学生性格多样,自控能力较差,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成为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教师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玩中学,在合作中学,从而克服"开小差"等不良现象,代之于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交流中排疑,学会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实现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与结果,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要求学生:"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念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发现错误能及时纠正。""说"既包括通常所指的说题意,说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也包括愿意谈论一些数学话题,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小组和班级的交流等。对于"说"的培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利用奖励,激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给予同等的关注,对于不怎么积极发言的同学能够跃跃欲试,即使他们回答不够理想,教师仍然对他们大力表扬、鼓励和提倡。

3、在质疑中增知,学会思考。

培养学生"思"的习惯主要包括:一是积极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设置问题与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空间。二是大胆质疑地习惯。创新的火花往往在"求异思维"中产生,学生仅仅充当听众,对问题的思考、解决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提出疑问,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去解决疑问,从而实现新知的意义建构。三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好的办法要及时肯定。

4、在實践中创新,学会操作。

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习方式有效回避那种"灌输式"数学学习的"做数学"理念,要求将学习对象做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地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做"并不是指单纯做数学练习,而是指一系列主体性活动,它强调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发现、操作、尝试等主动实践活动;强调数学学习的探究性与体验性;强调数学学习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等。因而,培养学生"做"的习惯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的习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终归要落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判断、推理、归纳、实践,才能真正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领悟。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其次,培养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习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实现与同伴的合作交流。

三、经历过程,获取探究新知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会学"。

自主、合作、探究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思想,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最高境界。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在探索中,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会学。

12.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 是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平台。学生与老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在课堂上, 我们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目标。

(一) 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听老师讲解, 听同学发言, 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才能获取老师传授的知识。耐心倾听, 是老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一项习惯。而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容易走神, 不能很好地“听”。因此, 老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让学生乐听、善听。例如:在教学“百分率的计算”这一课时, 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枯燥, 学生有些无精打采, 个个脸上面无表情, 恰巧当时有一题要求学生计算死海的含盐率, 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道:“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死海吗?死海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处, 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 据说人躺在死海上面是不会下沉的, 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短短几句话让学生顿时精神百倍, 个个眼睛发亮, 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然后很顺利地完成了本题的计算。作为老师, 我们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适时引导, 让学生学会倾听、喜爱倾听。

(二) 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除了要善于倾听外, 还要会表达。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 尤其是高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很多学生不愿表达, 甚至是懒得表达。而不愿表达的原因无非就是怕说错了挨批评或被人笑话, 所以教师要想切实培养好学生的表达能力, 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气氛,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上课时要有亲切的教态, 对待学生要有耐心, 即使学生答错了, 也要对他们参与发言表示肯定, 以鼓励他们再发言。尤其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学生, 教师不但要有足够的耐心, 而且要细心地挑选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 给他们表达机会, 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他们的表达欲望。

(三) 创造生生互动的课堂机会, 让学生学会合作。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 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确实, 合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它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 让学生学会合作。例如, 在教学“大树有多高”这一堂数学活动课时, 我预先把学生分成了四个组, 并让每组推选出一位组长, 并告诉他们待会儿的活动主要有这些任务:测量、记录、计算等, 然后让他们在组内进行任务分配, 等一切安排妥当再和他们一起去操场活动。整个过程学生有条不紊, 而且通过活动学生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更让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作业是一种与学习有关的思维活动。学生只有通过作业, 才能内化自己的能力, 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 作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是检验教学效果的窗口, 是进行师生交流的桥梁, 是调整教学方法的指南。作业习惯好, 则事半功倍。拿破仑曾说:“习惯能成就一个人, 也能摧毁一个人。”因此, 培养学生做数学作业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一) 认真审题。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良好的审题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 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 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 如每次考试结束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 有多少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审题而造成失分的, 如果认真审题了自己又可以多得多少分。其次, 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 如应用题审题时要做到五看, 一看已知条件, 二看所求问题, 三看重点词句, 四看单位名称, 五看括号里的要求或提示。计算题审题时要做到三看, 一看题中的数字和符号, 千万不要抄错;二看运算顺序;三看能否运用运算律或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二) 认真书写。

字如其人。我认为写好字是一种习惯, 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把字写漂亮, 可以培养人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品格。而良好的书写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靠后天培养出来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最佳时期, 良好的书写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首先, 要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姿势, 如身体坐直, 双脚立正放平, 眼睛与书本的距离保持一尺, 前胸与桌子的边缘相隔一拳, 握笔的指尖与笔尖保持一寸。其次, 要对作业既干净整洁又书写美观的学生给予奖励, 激起其兴趣, 提高其书写作业的能力。最后, 教师要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 因为任何一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

(三) 认真检查。

检查对于各门学科都很重要, 尤其是数学。数学这门学科需要很大的细心, 聪明加细心是学好数学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前提。而聪明是天生的, 无法后天获取, 细心的检查习惯则是靠后天的培养。想学好数学、提高成绩、有所进步就必须养成作业后认真检查的习惯。首先, 要让学生明确检查的目的, 体会检查的重要性。其次, 就是要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检查。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习惯

孔子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曾提出“温故而知新”的著名论断, 从他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新知识后, 是需要及时复习巩固的。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复习的好处, 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学生才能慢慢地喜欢复习, 从而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一) 做好每一天的复习。

学生对于刚学过的东西, 总是一开始忘得快, 过一段时间就逐渐减慢。指导学生复习, 必须要注意这个规律, 让学生及时复习。每天学生在学校都学了一些新知识, 要求学生回家后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复习之后再做作业。还可以告诉学生, 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想一想:“我今天都学了什么!”然后在头脑里把这些东西过一遍, 力求当天的知识当天掌握, 不留任何疑惑和问题。

(二) 做好阶段性的复习。

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 要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 这样可以更系统、更熟练地掌握一段时期所学数学知识和一些解题方法, 复习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1. 系统归类法。

将某一个类别的数学知识, 按一定标准, 以图表形式整理归类。这样不但能弄清数学知识的纵横内在联系, 而且能更系统、更牢固地掌握这一部分数学知识的主要内容。

2. 专项练习法。

加强专项训练, 开展专题复习方式, 一是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训练, 融合知识的复习于技能训练中, 强化学生的内功, 向练习要质量, 在练习时, 从专题知识出发 (如应用题专题复习训练、几何相关知识、计算专题复习训练等) 进行定向训练, 精讲精练, 加强普及提高, 注重典型训练, 及时反馈, 正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知识系统观念, 按类型做题。

13.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三

一阐明意义,反复教育

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以及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讲道理或运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应当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期反复的操练,细水长流,遇到困难时不能动摇,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如上课时教师要求查阅工具书,学生容易办到;但平时读书看报,遇到不懂的字词或不理解的句子,自觉地去查阅工具书,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不那么容易做到。这就需要教师事先教育,从学习需要出发向学生阐明养成查阅工具书习惯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乐于自觉查阅工具书。

二抓紧抓好、逐步积累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点滴抓起,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目的。习惯是从实践中逐步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天长日久,集腋成裘,各方面都会养成好的习惯。以学生读书而言,有认真阅读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分步提出要求,一点一点培养,从易到难、逐步提高。我们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好习惯逐步养成的过程,也是他(她)逐步克服、改变自身已有的坏习惯的过程,很显然,这将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所以必须下苦功夫,分散难点,集中注意力,才能取得实效。

三严格训练、逐步提高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年龄越小,性格越强,好习惯的培养难度越大。因此,教师的约束力和不断反复的严格训练十分必要。比如培养学生读书划记号的习惯,教师可以在某一篇课文中明确划记号的方法,但光是提一次要求,联系一次课文训练,学生是断断不会“习惯”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醒学生坚持读书做记号,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在反复操练中不断完善和巩固,才能使读书划记号逐步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数学成绩一般的学生大多都有计算准确度不高的毛病,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主要就在于他们一直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他们养成坚持验算的习惯来使这一状况得到改观。而这一习惯的养成也必须通过严格的训练和不断地反复才能收到成效。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绝对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必须长期坚持。只要稍停一刻,松散的不良习惯就会卷土重来,就会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加新的困难,甚至前功尽弃。

四言传身教、表扬激励

好的榜样对少年儿童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教师遵纪守法、书写工整、物品摆放整齐、作业认真批改按时发放……对形成学生的好习惯是一种无声的教诲。经常表扬学习习惯好的学生,更有利于其他同学互相学习和模仿,以此激励学生持之以恒、知难而进。对于学生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中坚持不懈,平时表现较为突出的,教师应随时表扬和肯定他们的进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然而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和习惯要及时批评教育,以帮助他们改正。这种正反对比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将要努力的方向,有助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早日形成。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终将会逐步形成。

14.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篇十四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重要,那么,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又应该怎样培养呢?在教育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进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首先使学生做到四要:

1、要明确预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2、要了解本课内容的重难点以及知识的发生过程。

3、要尝试练习。

4、要记录不理解的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1.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2.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3.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要把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上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讲课时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力,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和进行常规训练,注意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上课专心听讲,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注意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此外,还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是学生“听懂”数学课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做作业时养成了一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坏习惯,那考试时也很难改掉这些坏习惯。因此,对学生的作业不但要重视知识内

容是否正确,还必须注意书面是否工整和按时独立完成,书面乱、脏,没按时完成作业,不但导致不良习惯形成而且必然要影响学习质量。

为此要教给学生写作业的方法:首先想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用什么方法,分几步学习的,然后打开书看看什么地方记漏了或记错了;最后再动笔写作业。

做作业的主要要求是:态度认真、格式规范,独立完成,按时交本,实在不会的题可以从以前的错题中选出几道题补上,这样不但完成了作业,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以前的错题。

四、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遗忘规律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课后有部分是会忘记的。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复习是课堂练习的继续,是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多,速度快,缺乏课后复习,就不能对例题的关键和思路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难以达到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学习效果会大大折扣。

课后复习并非简单地把教材再看一遍,应该做好如下三方面:

第一:要理解并熟记有关定义,法则,性质,公式,定理。这是解题的依据,是进一步培养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第二:尝试着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回忆:本节老师是如何引入新课的,运用哪些旧知识;本节重点在何处,难点在哪里;解题关键是哪一步。

第三:读参考书。参考书是对教材内容的加深和扩展,能够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通过参考书适当做一些练习,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五、培养学生整理错题集的习惯

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势,所以第一次没有做对的题目,虽然经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这道题的解法,但是如果不及时整理好这道题的思路及需注意的问题,那么第二次再遇到这样的题型时,很可能还会犯与上次一样的错误,因此,错题集的整理是必须的,而且整理好之后,也要经常复习,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15.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五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愿学”。

学习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其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例如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讲一讲古希腊数学家刁番都的故事。讲矩形时,自制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演示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探索: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在变动中成为一个怎样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角)什么没有变化?(边)。矩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什么四边形的特殊的一种?除具有什么图形性质外,还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质?一连串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讲两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直观教具,用运动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两圆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过程。从而归纳出两圆之间的五种位置关系。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活动素材,设计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创设一些与学生实践紧密相连的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致地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参与数学学习。亲切的教学态度、活跃的数学活动,开放式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充分参与,培养听、说、思、做的学习品质。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认真听讲和积极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1. 在合作中学习,学会倾听。

说到听,老师们往往想到的是上课专心听讲,“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课,而且要学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实践中,教师都希望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但学生性格多样,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教师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合作中学,从而克服“开小差”等不良现象,代之以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在交流中排疑,学会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实现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说的机会,如在做几何题“已知AD是△ABC的中线,E是AD的中点,F是BE的延长线与AC的交点,求证AF=FC/2.”时,我让学生思考,然后叙述思路,共得出六种证法,再比较各种证法的优劣,找出其中最简单的证法,来培养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以及用简单、规范的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3. 在质疑中增知,学会思考。

培养学生“思”的习惯主要包括: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大胆质疑的习惯。三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反馈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好的办法要及时肯定。

4. 学会操作,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在解题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比如在做化简求值题目:已知a=-3,求(a+2)2+(a-1)(a-3)-8的值时,学生往往这样错误书写:原式=a2+4a+4+a2-4a+3-8=2a2-1=2×(-3)2-1=17。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不大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在教学中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比如,(1)要教会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2)要让学生在推理的同时学会书写表达,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熟练掌握常用的书写格式;(3)要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来分析作图,正确地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图形,以便更好地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这样经过多形式、多层次去强化训练,让学生过好分析关、书写关,使学生在注意严谨性、逻辑性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三、经历过程,获取探究新知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会学”。

合作、探究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思想,是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最高境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会学。

16.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80-01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那我们现在“教”什么,将来才能“不教”?那就是习惯!习惯对人的影响是永恒的。叶圣陶先生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之一。我们知道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其中不仅能学到基础的知识,还将形成一些学习习惯,而这些学习习惯不仅将影响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因此,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非常必需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缺少兴趣,也就无从学好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通过讲各种故事,比如:名人童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介绍快乐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的故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件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学习非常重要,使学生养成一心向学的习惯,放弃、弱化其他一切干扰因素,提高学习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数学课堂习惯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一节数学课上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习惯。 所以我从以下几点出发:

1、课前预习的习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前提。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就可以了解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可以知道哪里不懂等等。上课时,学生就可带着问题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对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2、专心听讲的习惯

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通过听讲获得知识的,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课上学生听得是否专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让学生有高度的集中注意力。要做到以下几点:(1)创造优良的课堂环境,消除干扰因素。例如,我们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准备好课堂必备的教具学具,创造舒适的学习环境。(2)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创设不同的课堂情境,运用游戏、故事、适当的评价等等。(3)运用多种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生有了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学习起来应付自如、心情舒畅,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注意力自然就集中起来。例如,学生在学了两位数的加减之后,有了一定的运算技能,再学三位数加减就很容易。

因此,要让学生学业有成,或是取得一些大的成就,就一定要在课堂上、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出一个做任何事都能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好习惯。

三、培养良好的数学读题、审题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前提,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读题、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学生通过读题、审题能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和培养其语言表达的逻辑性,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具体做法是:

1、把题目读正确,读题时应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2、会解释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3、会用自己的话复述题目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数学,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力。课堂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

(2)17比8多多少?

(3)8比17少多少?

(4)8再添上几就是17?

(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是学好数学最基本的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有计划并持之以恒的训练和落实,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逐步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良好的学习习惯伴随着他们一生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为持.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规学习习惯的培养.考试周刊.

[2] 石应春.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现代教育科研理论.2012年12期.

17.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七

索河实小

刘秀丽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言:“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万万不可忽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孩子的可塑性与模仿性较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而目前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成为了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从不同层次的学生方面,谈一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小组的养成。

一、应从学生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方面考虑,合理分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习小组应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以4人一组比较好,一般不超过6人,全班若干个小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分工,明确各人的责职。

二、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培养应经历学生体验感受向学会合作逐渐迈进的过程,不得操之过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技能。我们不必每一节课都使用合作小组学习的形式,如果确定需要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授课,则按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组织好合作小组。

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小组合作的空间。

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已有知识背景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合作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到合作小组一起“探究”的乐趣。

四、设计情境,诱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实际或生活中发生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提问、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有效地进行数学认知活动的目的。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设计情境:(1)结合教材中的主题图创设情境,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五、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小组合作的养成。在新课程教学中,数学的学习方式就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了。应该在教师的组织下,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交流探究的成果、心得与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总之,培养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一次机遇与挑战。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潜能生转化工作总结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好潜能生的辅导工作,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因而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去做好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潜能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老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潜能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对潜能生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我们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潜能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潜能生的是非观念,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绝不能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2、在教育转化工作中老师应当尊重潜能生的人格。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我们应当尊重、信任潜能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老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潜能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及时赏识潜能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潜能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潜能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作为班主任,及时肯定和表扬潜能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4、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当运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潜能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潜能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潜能生的学习个性;此外还要经常与潜能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5、在教育转化工作中要树立他们转化的信心。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潜能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老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潜能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所有后进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潜能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1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八

良好习惯能给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益处。现在,我们应该强烈意识到一个严重问题,即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正在或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了。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许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会听讲。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一个问题时,总能看到部分学生在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根本没有关注,更谈不上重视,只是在老师让学生齐答时,也就随口地应付一下。因为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只关注了教学进度和任务,只关注了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这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有何收获!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让一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不善于听讲的习惯,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实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每个学生,应该强调应有的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坐姿,有一个好的发言习惯。对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要有一个适当的提醒,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比看,看谁听讲最认真。在教师的指点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 一个学生写好作业,包括作业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尤其是讲究书写的规范。比如说,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养成在草稿纸上验算的习惯;解答完一个问题后,养成“答”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时常赞许一些学生的作业整洁而且正确率高,其实这也是一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它是教师们平时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对学生习惯培养的结果。因此,让一个学生写出一本好的作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仔细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听清老师问题的习惯。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当老师的一个问题还没有说完时,那些喜欢表现的学生就举起了手,要求回答问题。如果问题没有难度,他们会容易回答,如果问题稍为有点难度,他们就无法回答,只能是让课堂纪律混乱。更重要的是,这样下去,很容易让这些想表现自己的学生的思维常处于一种浅层次上,不利用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结果,而不表述其思考的过程。三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取舍信息的能力,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1.提高感知和观察能力。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认识、去思考、去体会,以扩大孩子脑子里的印象范围,使之形成对事物正确的概括,发展思维能力。

2.启发孩子积极思考。要善于给孩子提出一些小问题,让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去独立思考,一一找出答案来。也可以引导孩子的思路,并用类比的方法去启发孩子找出答案。

3.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孩子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见到新鲜的东西就要动一动,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索和有旺盛求知欲的表现。老师和家长切不可随意禁止甚至恐吓他们,以免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应当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从小爱学习、爱科学、勤动手、好钻研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接触具体事物,并要求孩子用语言把这些事物的特征(如名称、颜色、状态、大小等)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孩子的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

5.增强孩子的自主能力。孩子的独立性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培养起来的。从孩子刚学会手眼协调要自己用勺子吃饭开始,家长不要怕孩子弄撒、弄脏,要让孩子自己吃,否则,孩子往往产生依赖性、懒于动脑,影响思维能力的提高。

6.让孩子畅所欲言。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也要让孩子说完,适时而又恰当地给予指导。在家长制气氛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显得思维呆板,不敢畅所欲言,提不出新的观点,而是看家长的眼色行事,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注意,或者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是盲从附和随大流,影响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7.加强分类归纳训练。在孩子认识万事万物的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经常给予孩子分类指导,孩子的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就会得到很快的发展。

8.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如:传统观念认为,碗是盛饭的,暖水瓶的盛热水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碗还可以当一种乐器使用,暖瓶还可以放冰糕而较长时间不化。这就是“发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孩子在学习时就不会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就会思路开阔,灵活自如。

9.经常和孩子猜谜语。猜谜不仅有趣、幽默,而且可以激发和满足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是丰富想象、锻炼思维、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10.开展智力游戏。如摸瞎瞎游戏,有利形成孩子灵活性、推理性、逻辑性的思维品质。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父母为了谋生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却把他们的幼小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甚少,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呢?

一、了解留守儿童概况和联系方式

作为班主任要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数目、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联系方式。把自己的的电话号码告诉学生及其监护人,以便及时联系。

二、给留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班主任要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生活概况,制定帮扶计划、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怀。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做好家访工作

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平时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帮扶学生家长成为“代理家长”。

四、对留守儿童以包容心

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引导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有时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这时班主任不能一味责备,应该采用别谈心法与“留守儿童”谈心,说明道理,正确引导他们走出迷区。

五、关注留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9.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九

关键词: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我经常听到不少青年教师说自己的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 遇到的学生不爱学数学、不会动脑等诸多教学问题, 作为望子成龙的家长同样担心孩子上了中学以后, 因为数学学不好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科学习, 但自己又不知该如何去做?因此而大伤脑筋。

我国数学教育家吴正宪曾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大家常谈的问题, 但并未很好地解决。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习惯决定成败。那些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往往能学有所成, 反之则不然。因此, 在教学中更要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 学习起来才会乐此不疲, 这样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就不会很被动了。具体做法: (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情景, 让学生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3) 让学生多听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并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预习环节的学习, 会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重难点, 从而带着疑问去上课, 在课堂上学生就会更加认真、仔细地听, 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 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何乐而不为呢?

三、养成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严格要求学生, 铃响前要作好上课准备:书本、文具放在指定位置, 静候老师来上课;上课时, 坐得稳, 静心听老师讲课, 听同学发言, 听得入耳、入心, 边听边思考, 这都是听课习惯。具体做法: (1) 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 (2) 要进行榜样教育; (3) 要及时进行评价, 对表现好的加以充分肯定。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近年来, 我发现有些老师忽视了书写格式, 对学生作业要求放松了, 但作业量大了、题目难了。这样就导致作业质量不高、书写也不规范。我认为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作为教师对所布置的作业题要认真设计, 数量少而精, 解题的质量要高。由于作业题量少, 学生不感到负担重, 就乐于开动脑筋认真完成。这样安排作业, 学生负担轻了, 积极性高了, 这不仅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具体做法: (1) 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题; (2) 让学生明确规范的书写要求; (3) 让学生持之以恒加以练习; (4) 教师要经常检查并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

五、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 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要让学生尽量自己解决, 而不依赖他人。

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时认真观察, 敢于质疑的习惯

质疑习惯。凡事问一个“为什么”, 这种习惯实质是一种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精神。不懂就问, 不要不懂装懂。数学与其他科目不同之处在于,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把所学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遇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有什么疑问的地方, 要经过思考后大胆提出来, 并从多方面获得有效解决。

七、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坚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 通过实际操作, 学习新知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八、培养课后巩固的习惯

温故而知新, 教学实践表明, 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 课后还会忘记。因此, 只有及时复习, 才能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 条理化, 这样做的益处是很多的。

20.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二十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良好 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35-02

俗话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数学学习效率,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每节课都让学生始终不离主线,形成有效的学习过程,我认为应该培养好以下几个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预知学习内容和发现问题,诱发求知欲的前奏,同时也是学生自我学习的预测和体验成就感的开始,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对学案的精心设计,好的学案是学生的指南针,引路灯。数学的每次新课都是不同的旧知识点迁移、推理、归纳的一个过程,教师应根据本节的内容去挖掘、寻找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已有知识设计学案。如在新授《同分母分数加法》之前,我是这样设计学案的: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 ) ( ) ( )

(2)填空

里面有( )个,里面有( )个,里面有( )个。( )个和( )个可以合成( )个,也就是( )。第一小题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是上节课的知识,学生一看就会,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小题前三个空也是上节课的内容,且与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后三个空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但不是直接用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式子呈现,而是结合着第一小题的示意图和第二小题的前三空的内容自然过渡。该节课如果教师课前不准备学案,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去看例题,做课后练习,大多学生会觉得摸不着头脑,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案在手学生从不得不去完成,到发现学案与新知识的巧妙接轨点,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减轻了课堂上学习负担,慢慢地,学生从喜欢学案到依赖学案,体验到学案的好处,最终找到预习的切入点。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的好习惯离不开老师的帮→扶→放。

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除了对学习内容的预习外,还应该包括:预备铃响后进入教室在座位上准备好所需的课本、教辅资料、学具等候上课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课上倾听、表达、交流等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好学生在课堂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吸收、掌握。在整节课上我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的好习惯

有人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你仍然只有一个苹果,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你有两个思想,我也有两个思想。在这里首先告诉人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交流,其次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还是要善于与他人交流——通过倾听别人的交流,把别人的思想和自己的思维进行交融,整理出更科学系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倾听是思维的开始,倾听不仅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和自重,也是不断自我进步和完善的源头。数学没有感人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感情交融,在数学课上教师要通过巧妙的提问、抑扬顿挫的语调、多变的肢体等来感染和吸引学生,像一片磁石一样让每个学生都不“脱轨”。手指伸出去有长有短,学生的学习由于个体差也会呈现不同的层次。对大多数问题中等生安排在叙述自己想法的环节,优等生安排在补充、完善的环节,学困生安排在复述、转述的环节。这样通过对学生反复的训练,学生从不得不专心听到学会听、习惯听,从不得不开口说到想说,说完整话;学生从听和说中完善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表达欲望和能力。教师从学生的表达中了解学情,调整上课方向和内容,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到发展。

2.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优雅的举止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是对儿童少年保持正确的姿势,使身体健康生长发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每个公民精神面貌的规范。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也要提出统一的要求,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课内不交流与本节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听课时双膝并拢,双手自然置于桌上;书写时正身、距桌沿一拳、左手摁作业本,右手执笔,写规范字;起身作答时,抬头挺胸、自然表述;倾听时目视发言者、不断言、不嘲笑,有不同意见举手交流或补充;讨论交流时大胆发言、不做作……通过和学生讨论制定出一系列的规范要求,培养学生自律、端庄、文明学习的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上进、积极的人格。

3.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作业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透过学生的作业调整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查缺补漏,所以,让学生养成按时上交作业的的习惯非常重要。学生能否按时上交作业与教师布置作业的量、布置作业层次、批改作业的情况等有关,教师布置的作业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层次,不能一味地追求数量和“一视同仁”,如果作业量多而没有个性,久而久之,中上等生会因为量多感到厌烦,没差异而挫伤成就感,扼杀思维;中下等生不仅会因为量多感到恐惧,还会因为总是错题而丧失信心和打击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是因为本身的惰性而不交作业的,教师要抽时间陪他做题或布置家长陪他做题,且做到做题时不与之交谈,不评定对错,学生独立做完后才面批、交流、指导。这样一边帮助他修补学习漏洞,一边帮助他建立学习信心,同时也订正他不按时上交作业的不良习惯。

三、培养学生课后温习的好习惯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课后温习的重要。课后温习是学生自我查缺补漏,知识的重建和巩固。但我们的学生课后基本不会或不能自觉的去梳理已学知识,加上遗忘的规律,要求教师不得不去培养学生课后温习的好习惯。首先在家长会上给家长提出要求,要求家长每天至少用半小时的时间,与孩子交流6个问题:①你今天的心情如何?②你今天最开心的是什么?最烦恼的是什么?③你今天的学习愉快吗?为什么?④今天的数学课上学习了什么?⑤你认为哪部分学得愉快?哪部分模糊?⑥你准备好明天的学习了吗?都做了些什么?通过交流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能指导则指导,不能指导马上联系老师,重点与孩子交流自己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是模糊的,如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后,曾经有位家长打电话与我交流。孩子说:今天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法》,老师给我们做的练习第一题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我会做,知道分母不相同的分数不能相加,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呢,分子相加做分子,分母相加做分母多简单呀……就这样学生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不仅复习了已学知识,提出质疑,方便家长辅导,通过与家长的交流老师知道该生只掌握了算法,没明白算理,为教师提供了对他学习修补的依据。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并且作业尽量面批。

上一篇:装修设计顶岗实习报告下一篇:浅谈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