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精选8篇)
1.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 篇一
中国收入分配研究中心最新的一份调查研究表明,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而中国收入差距有将近一半来自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为什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如何缩小?
一、为什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来越大?
至少有两个方面原因,第一,现在农村真正收入比较高的,能力比较强的农民,大部分都已经在城市买房、定居或者落户,成为真正的市民。现在留在农村的是能力比较差的,在城市很难谋得出路的,要么是老人或者小孩,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体现的十分明显。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房地产的问题,农村尽管土地比较多,但是不可交易,是集体产权。住房是我们国家国民最大的财产性收入,城市居民获得了大量的财产性收入,至少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现在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二、如何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要缩小这个差距,根本的出路还是要把大部分的农民转变为市民。现在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我们现在的城市化速度尽管很快,但是城市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刚刚过了50%。从国际比较来看,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我们的工业化水平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我们要加快推进城市化。
另外一个出路就是农业的生产方式要逐渐的从当前的传统小农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的或者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并且要多样化的生产形式,增加农村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才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个根本出路。
地区差距的确是影响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但是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现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外贸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很明显,这种地区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应该还会持续下去,但是也要注意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的不足,避免走弯路,走“枉”路。
另外,行业差距的确是影响市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根本原因或者是最主要原因,现在差距目前来看确实还没有缩小的迹象,但是现在我们马上要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其中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改革肯定是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重视发挥如社会保障等制度在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将来只要收入分配改革一步步推进,由于垄断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可能会比较明显。
通过这些手段,相信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能够逐渐缩小,城乡之间能够均衡发展!
2.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 篇二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水平,工资性收入差距,转移性收入差距
引言
伴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农村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的紧张状况,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另一方面为城镇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劳动力,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步伐,中国经济一度呈现出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同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由1979年的17.91%提高到2014年的54.7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在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表现出明显变化,按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测度的不平等程度,由1997年的2.47∶1上升到2014年的2.75∶1,收入不平等程度却呈现出加剧的趋势。2014年基尼系数为0.469,已超过国际警戒线,收入不平等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因此,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当前政界和学术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深入的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逻辑机理,为制定和实施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在城镇化过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避免因收入差距过大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城镇化过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学术界对中国城镇化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据不同的前提假设和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结论。林毅夫、刘明兴(2003)从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1],陈迅和童华健(2007)从土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角度[2],肖卫(2010)从分工演进和交易效率的视角[3],均认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陆铭、陈钊(2004)从地方政府实施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的角度,指出城市化对缩小统计意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性作用[4]。姚耀军(2005)[5]、曹裕、陈晓红和马跃如(2010)[6]、廖信林(2012)[7]也均持有上述观点。程莉和周宗社(2014)认为,滞后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互为格兰杰原因,滞后城市化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短期内具有正效应,长期内具有负效应,而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对滞后城市化的减小具有正效应,但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滞后城市化的减小则会产生负效应[8]。郭军华(2009)认为,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非简单的促进或抑制,其效应还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本身的水平[9]。陈斌开和林毅夫(2013)认为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特征[10],而周云波(2009)却认为呈现出“倒U”型[11]。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在分析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时,并未对城乡居民各类收入差距进行细分,也并未对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基于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不仅分析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还深入的分析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差距、经营性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差距、以及转移性收入差距对其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以及城镇化水平与各类收入差距的不同特征关系。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各类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但其增长速度不同,且各类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也不同,其对整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也不同。从表1和图1可知,一方面,当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率超过城镇居民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反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另一方面,城乡各类收入差距的大小呈现出较大变动,并且城乡居民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本文认为,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各类收入差距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关系,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差距采取有针对性的缩小收入差距策略;城乡居民各类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应针对不同收入差距类型,采取相应的政策。
%
1 理论分析
鉴于中国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本文构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研究中国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
假定城乡二元经济中只存在两类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本文借鉴巴罗(Barro,1990)的内生增长模型[13],城镇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Yu为城镇经济的产出量,Au为城镇经济的技术进步,K为城镇经济的资本量,由于城镇经济以现代经济为主,其资本投入包括城镇居民的资本投入和农村居民通过金融投资方式形成的资本投入,Lu为城镇经济的劳动量。假定城镇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的,α为城镇经济的资本边际产出弹性。
由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而对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农村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Yr为农村经济的产出量,Ar为农村经济的技术进步,T为农村拥有的土地量,Lr为农村经济的劳动力。假定农村经济是规模报酬不变的,β为农村经济的土地边际产出弹性。
由于生产函数具有不变的规模报酬,经济是竞争性的,因此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各自的工资和资本的边际收益为:
进而我们得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其中,Iue和Ire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Iuc和Irc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Iut和Irt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
依据徐宽(2003)[14]计算基尼系数的方法,鉴于本文的研究主体只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类,本文构建的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收入占人口总收入的比重令城乡收入差距为则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可以写成:
求城乡居民基尼系数对城镇化率的导数,即
其中,分母大于零,即
当χ>1时,城镇居民收入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即,开口向下,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率呈现出“倒U型”;当χ<1时,城镇居民收入小于农村居民收入,即,开口向上,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率呈现出“U型”。
2 实证分析
2.1 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
为了深入的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来源,本文构建的计量模型为:
其中,gapit为城乡收入差距,wit为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ecit为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asit为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trit为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wit·idd为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与地区的交互项。μit为均值零、方差为常数的误差项。
本文利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来源进行实证分析。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高质量性,各变量数据均是选自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城乡居民各类收入差距均采用城镇居民各类收入与农村居民各类收入之比进行衡量,均是经过城镇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缩小之后的实际量。该指标越接近于1,城乡收入差距越小;该指标大于1,说明城镇居民收入大于农村居民收入;该指标小于1,则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大于城镇居民收入。城镇化水平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衡量。本文计量实证均采用stata13.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指标见表2。
从表2可知,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和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的均值较大,可能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和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可能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具体因果关系应依据实证分析结果而定。从城乡各类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可知,城乡各类收入差距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说明各自变量间并不存在严重的相关关系,故不必担心多重共线性问题(见表3)。
2.2 实证结果
本文首先对模型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从其估计结果看,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相差不大。Hausman检验给出的统计指标为6.14,其P值为29.3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上不显著地,无法拒绝原假设,认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无差异,本文同时给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在对模型进行异方差和自相关检验可知,组间异方差沃尔德检验和组间同期自相关检验的P值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本文选用全面的FGLS方法对模型进行修正,回归结果为FGLS-Ⅰ所示。FGLS-Ⅱ在FGLS-Ⅰ的基础上,加入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与地区的交互项,同时进行变系数模型估计,以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具体估计结果见表4。
注:***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
FGLS-Ⅰ和FGLS-Ⅱ的回归结果中,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明显不同,说明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因考虑地区因素,而其他变量不存在明显差异。鉴于本文研究的重点,将对FGLS-Ⅱ的结果进行具体的阐述。从计量回归结果可知,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提高一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将提高0.0866个单位,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是统计上显著地,说明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将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不显著。由于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大部分小于1,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也基本上处于1附近,以及城乡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很低,从而造成其提高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但并不显著。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将会引起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但也不显著。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存在明显的城市偏向,导致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差距很大,从而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但由于转移性收入占比较低,可能造成其不显著。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与地区的交互项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上显著地,说明工资性收入差距的确存在地区的不同。从模型的地区个体效应的回归显著性可知,基本上所有省份的个体回归系数均是显著地,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确存在地区效应。综上所述,工资性收入差距仍是影响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但不容忽视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而转移性收入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
从图2可知,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不同形状的非线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本文运用中国1997~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5给出了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关系的回归结果,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以及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回归结果均存在异方差问题,运用FGLS方法进行估计;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运用OLS方法进行估计;而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存在自相关问题,运用Newey-West估计方法,选用滞后阶数为6阶,进行计量回归。具体估计结果见表5。
注:***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
从表5可知,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以及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而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呈现“U型”关系,所有回归系数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统计上显著地,计量回归结果与变量间相关关系分析结果相同。这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类型的不同,则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也将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时,应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不仅从理论层面对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还运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就城乡各类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及运用中国时间序列数据就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发现:(1)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仍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原因,城乡转移性收入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2)城乡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3)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应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具体分析;(4)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以及城乡转移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而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城乡财产性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呈现“U型”关系。因此,城乡各类收入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并非相同,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时应具体的分析。
3.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 篇三
摘要:文章基于2000年-2012年武陵山区71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武陵山区城镇化进程、金融发展以及财政支出等因素促进城乡收入差距收敛的效应。结果表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与金融资源配置具有明显的“城镇倾向”,无论是公共财政支出还是地区金融发展都无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金融发展、公共财政支出与城镇化的互动进一步恶化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能显著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在累积恶性循环效应作用下,该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
关键词:武陵山民族特困地区;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效应
一、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1上升到2009年的历史最大值3.33∶1,2013年仍然高达3.03∶1,中国仍然处于全球城乡收入高差距行列。此外,中国还有生活在贫困县以下的7 000多万农村人口,主要集中于部分自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连片特困地区。当前,中国连片特困地区不仅要尽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以缓解贫困,以缩小与平原地区的收入差距,还要有效化解区域内部严峻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收敛。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瓶颈性”障碍。本研究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观念,实证对象选用国家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中先行先试的样本——武陵山区,深入探讨该地区城镇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极其逻辑机理,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理论推演
从分析视角来看,基于古典经济分析框架而形成的二元经济理论经典模型——“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Lewis-Fei-Ranis Model)”,成为此后学术界探究城乡经济关系问题的理论基点和发展中国家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政策依据,后续的相关研究基本是围绕拓展、修正或验证此模型而展开的。
根据刘—费—拉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具有典型二元异质特征的以工业为代表的现代城市部门和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农业部门;两大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或工资率存在差距,城市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或工资率高于农业部门;农业部门具有边际劳动生产率较低甚至为零的劳动力,决定了该部门劳动力只能获取较低生活水平的生存工资,两大经济部门存在的劳动生产率或工资率差异引发了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下面,我们用图1来解读刘—费—拉模型蕴含的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变迁的基本思想和政策蕴含。
在图1中,a、b分别表示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城市部门,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劳动力数量和工资水平,Dm、Dn分别表示城市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或劳动力需求曲线,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的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法则,劳动力需求曲线具有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特性,Sm、Sn分别表示城市部门和农业部门在初始状态下劳动力的供给曲线。此阶段,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或潜在的剩余劳动力,相对城市而言供给较为充裕,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的劳动力均衡工资率Wa较低,相反,城市部门则由于资本相对充裕、劳动力供给相对缺乏致使劳动力均衡工资率Wb较高,且高于农业部门劳动力均衡工资水平,即Wb>Wa。假设劳动者是追求收益或报酬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劳动力流转不存在任何的市场壁垒和制度壁垒,交易成本忽略不计,则城乡两大部门的工资差异会诱发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城市部门流转,以获取高于农业部门的超额报酬。于是,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减少而Sm向左移动,城市部门劳动力供给增加而Sn向右移动。其结果是:农业劳动力均衡工资率或劳动生产率因劳动力供给减少而上升,而城市部门工资率或劳动生产率因劳动力供给增加而下降,这种跨部门的劳动力流转将促使城乡劳动生产率或工资率差距的持续收敛,直到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曲线由Sm移至S1m,城市部门劳动力供给曲线由Sn移至S1n,城乡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均为w0,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或以工资差距为代表的收入差距完全收敛,此时,农业部门流出的劳动力数量Lm-L1m刚好等于城市部门流入的劳动力数量Ln-L1n。a图S△ABC表示农业部门因劳动力转出提高均衡工资水平而增加社会福利,b图中S△EFK代表城市部门因劳动力流入而增加的社会福利,不同是的,农业部门社会福利增加伴随着均衡工资水平的上升,而城市部门社会福利增加则伴随着均衡工资水平的下降。由此可见,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进程,不仅具有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效应,还有利于促进总量经济增长或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显著提升。
然而,该模型强调加大城镇化或工业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从而实现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实际上却潜藏了诸多假设,例如,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和不变制度工资,剩余劳动力的完全“经济人”理性以及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流动的零交易成本等。因此,“刘—费—拉模型”是否与中国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相耦合?在以下的实证研究部分将对这一问题做深入探讨。
三、 实证分析
1. 计量模型与指标设计。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众多,既包括本文提及的城镇化进程,还包括金融发展、公共财政投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等。因此,实证研究城镇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时,本研究对其他解释变量进行了“控制”。另外,由于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可能存在自相關,本文也把城乡收入差距的一阶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由此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如下:
2. 实证结果解释。本文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计量经济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结果如表1中模型(a)列所示。广义矩估计法要求差分方程中残差的一阶差分项应该是一阶负相关,而且没有二阶和更高阶的相关。回归结果显示,模型差分方程的残差序列仅存在一阶自相关,无二阶自相关,Sargan检验也表明所有的工具变量都有效。
模型(1)中城镇化urb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系数为0.186 6,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这说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收入差距却进一步扩大。可能的原因是:我国固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不彻底、不完善的城镇化实践,使得农民工并未真正共享城镇化带来的各项经济成果和社会福利,而武陵山区受城市经济实力和政府财力不足的制约,其城镇化进程的经济成果释放与社会福利改善效应则更为有限。还有可能是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而武陵山区的城镇化水平实在太低,2014年重庆、湖南、湖北和贵州4个分片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8.08%、39.12%、35.57%和30.92%,与各自所在省份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分别为21.40、10.52、19.70和9.18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低下或许是城镇化进程与城乡收入差距显著负相关的重要原因。
金融发展规模fir和金融发展效率fae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系数为正,说明该地区金融发展规模扩大以及金融效率提升促进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要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作用,必须在扩大金融规模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本的城乡配置效率,加大对贫困地区或农民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精准配置,促进贫困地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农民增收,才能取得新时期扶贫开发与城乡二元结构改善的良好效果。
公共财政支出pegex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为正且统计上显著,说明随着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趋向扩大。可能的解释是,在地方政府追求经济高增长与政绩竞争的大背景下,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具有明显的“城镇倾向”,在武陵山区等连片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公共财力更为紧缺的情形下,稀缺的财政资源配置“重城、轻农”的倾向将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农业现代化avamp,即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且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为负,说明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能显著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为了进一步考察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城镇化与公共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协同效应,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分别引入交互项urb*fir、urb*fae和urb*pegex,分別得到模型(2)和模型(3)。urb*fae和urb*fir系数为正,表明该地区金融发展规模扩大以及金融效率提升与城镇化的互动进一步恶化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可能的原因是城镇化进程促进了金融资源向城镇的集聚,加剧了不平等的城乡金融配置,从而导致农村或农民金融抑制,这也表明近年来武陵山区的城镇金融“马太效应”强于对三农的“涓滴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应鼓励农村金融发展创新,加大对农村或农民的金融扶贫力度,以减轻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城镇对农村的“抽血效应”。urb*pegex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说明城镇化进程与公共财政支出的互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与城镇化的不彻底与公共财政城乡非均衡配置有关。
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是,在模型(1)、模型(2)、模型(3)中urigit-1的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该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如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没有针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民的精准扶贫攻坚及其制度创新,在累积恶性循环效应作用下,以城乡收入差距为典型特征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性转换。
四、 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在地方政府追求经济高增长、政绩竞争以及金融资本市场化配置的大背景下,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与金融资源配置具有明显的“城镇倾向”,无论是公共财政支出还是地区金融发展都无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反而还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金融发展、公共财政支出与城镇化的互动进一步恶化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而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能显著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在累积恶性循环效应作用下,该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有效改善连片特困地区城乡收入分配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走“人—业—地”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产业、土地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二是有效对接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战略,以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及贫困人口贫困缓解,应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土地及产业规划为纲领,统筹各项扶贫开发资金、目标、政策,以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类扶贫开发主体,优化配置产业扶贫、高山移民搬迁扶贫、社会扶贫、文化扶贫、财政金融扶贫等多种扶贫资源,促进财政金融资源配置均等化,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教育、医疗、就业机会鸿沟。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经济的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03,(8).
[2]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7).
[3] 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
[4] 陈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
4.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调查 篇四
舒清清2012012136贸易经济
调查时间:2014年5月9号
调查地点:重庆工商大学
调查对象: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
调查方式:材料分析法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在全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一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既有市场竞争形成的合理成分,也有制度性缺陷形成的不公平因素。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以及某些特殊政策都对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则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追根溯源,导致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还有很多制度性成因。
初次分配的制度性缺陷是导致城乡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从初次分配的制度安排看,重工业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而财产性收入占比的加大和财产分布不均衡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从再分配的制度安排看,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没有起到缓解收入差距的作用,且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阻碍了城乡公平劳动收入的实现。除此之外,我国产业偏向政策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整体上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中国的国情和面临的国际环境使得政府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起点。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为发展重工业,只有依靠农业支持工业的增长。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强制实行低价收购,这就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低价的生产资料,又可保证工人及其家庭享有低价的食品供给,以实行低工资政策。资金不断地从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使我国的传统农业失去了转变为现代农业的机会。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工农业的发展严重失衡。而农产品生产的长期小规模分散经营方式不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制度因素户籍制和人为因素城市用工壁垒都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大
量的农业劳动力不得不滞留在农村内部从事高度分散的、低效率的劳动。小规模土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先进生产设备的运用和传统农业的转变,这就致使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支出很少,农业整体效益持续低下导致农民的收入难以提高。
二、我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取消户籍制限制促进城乡产业融合(1)城市化和非农化同时并举。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和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谋业定居,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赋予农民参与市场平等竞争的机会,让自主迁徙、自主择业、公平竞争成为农民的基本权利,以促进农民的收入增加。城市化进程实际上取决于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后,农村的非农化进程;二是城乡经济良性循环过程中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因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最终解决办法是非农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有更高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就业,让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用武之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治本之策。(2)加快城乡产业融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要求我们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就是要彻底打破当前城乡产业分割的格局,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城市化的产业布局中实现城乡经济统筹,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构建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改造的有效机制,实现协调发展。既要使城乡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又要使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全面转换,不仅要调整政策导向,而且要调整发展战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
2.建立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直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又一个重要手段。农民是庞大的弱势群体,缺乏有效的社会安全网,其基本权益要靠社会保障来维护,这一点我国做得还远远不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版块,保障重心放在城市,一般不包括农村。目前我国反贫困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贫困人口得不到解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不现实的。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农村总人口的7%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政府要正视当前社会保障面临的难题,由中央财政担负农村教育和医疗,通过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缩小。在农村推行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
平,要坚持国家出资与多元投入相结合。在农村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时保障项目不可能太多,目前农村保障的重点应该是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两项。
3.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实现规模化经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农业规模经济,首要前提就是要赋予农民长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关键是加大农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力度。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标准,人均耕地1亩只能维持基本温饱,10亩可以达到温饱有余,100亩可以达到小康以上的生活水平,1000亩以上才可以主要依靠农业达到富裕水平。农业实现规模经营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户家庭,这种分散的、小地块经营,是典型的现代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要求严重背离,应通过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来促进解决。
4.不断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我国现在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决策城市化倾向”应该终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仅是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使农业发展有一个较好的条件,以抑制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资源过多地转移,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遵循原则的转换,即由追求经济效率转向追求社会公平为主,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制定支农政策的战略目标应该是协调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政府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对农业的价格保护和补贴政策,另一方面,更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增加科技和农业基本建设投入。通过建立建立和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益。增加用于“三农”的支出要符合公共财政和WTO的要求。对农业主要是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农业科技以及流通、信息服务等方面,帮助农民减少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减少农业生产成本,通过“以工代赈”直接转化农民收入。对农村主要是增加小城镇建设、九年义务制教育、农村卫生和农村生态保护等支出。对农民主要是增加扶贫、技术培训等支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把农业补贴由价格支持转向直接补贴。通过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建立粮食直补制度,压缩粮食流通环节的补贴数额,将粮食保护价与市场价差额直接补贴给农民,使种粮农民增加收入。
5.城乡收入的差距分析论文 篇五
一、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的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王小鲁、樊纲考察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少收入差距,财政转移支付虽然有助减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场化本身并不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年)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王韧考察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城镇化程度,相关制度因素(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某些制度性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影响。最终发现,经济开放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帮助,用于支援农村的农业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而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实行工农业剪刀差的赶超战略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影响。
二、城乡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由于我们获取数据的渠道有限,我们考察下面几个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入,二元经济体制和农村的金融支持。这几个因素从政府投入、经济体制等方面来探讨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三、模型建立和统计检验
LOG(GAPt)=a(1)+a(2)LOG(ROADt)+a(3)LOG(EDUt)+a(4)LOG(TOWNt)+a(5)LOG(LOANt)+et.
其中GAPt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ROADt是当年的公路通车里程(单位:万公里)。EDUt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TOWNt是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示,LOANt是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a(i)是待定系数,et是随机扰动项。
我们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统计数据库上找到1990年至的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统计检验后得出下面结果。
四、结果分析
在上面的回归过程中,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的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所以回归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再来考虑三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公路的通车里程的系数为正的,意思是通车里程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似乎与预期有出入,但这恰好说明了在1993年至20的时间政府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大于对农村的投入,由于两者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极大的影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使得农村缺乏实现跳跃式发展,享受技术进步和增加收入的物质基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系数是正的,这说明加大教育投入会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看似不合常理,但我们仔细想想看,政府和其他团体个人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投到哪里去了?我想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和城市里中小学教育。从农村里进入大学的孩子与从城市里进入大学的孩子相比比例要小得多。而农村里的孩子也不可能更多的进入城市里接受中小学教育。因此,农村里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的投入占很小的一部分,从而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不管是从考试还是从其他方面,都会吃亏。他们没有得到更好的进入大学的机会,大多数会留在家里务农。但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又不可能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与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的系数是负的,说明提高城镇化率有助于减小城乡的收入差距。这与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相一致。中国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后,这些劳动力逐渐流入城市,并与城市的居民融合,同时也可以将城市的财富转移至农村。这确实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看到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了与城市人不同的待遇。他们处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有着最简陋的食宿,并处处受人奚落,并在劳资关系中处在不利的地位。农民工的后代的生存状况也是现在社会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们的教育,饮食,心理等许多方面,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关注和帮助。
五、政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政策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为农村的新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最近几年,政府在农业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对乡镇的小学和中学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让农村的孩子能接受到和城里的孩子同样水平的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给他们更好的机会走入大学。
3.加快城镇化改革,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向城市。在城市里,要给予农民工与其他城里人同样的待遇,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关注农民工后代的教育抚养问题。要确保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经济研究,1994,(12).
[2]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10).
[3]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管理世界,2005,(11).
[4]王韧.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分析——兼论“倒U”假说的适用性.统计研究,,(4).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些影响因素,从计量意义上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国城乡差距过大原因的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了政策建议。
6.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 篇六
11级思政专转本班冯芊芊1120220098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迅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地扩大地趋势。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各方面阐述了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并解决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引言
城乡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3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与改善,整体由温饱向小康型转换。由于经济的快速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看到了,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的位臵,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全面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深刻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且提出关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了社会地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使城市和农村之间人们的收入的差距不断地缩小,以达到共同富裕,都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收入
收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由于划分角度的不同,收入具有不同的含义。按收入的主体划分,有宏观上的国民收入、部门收入、行业收入,中观上的企业收入和微观上的个人收入;按收入的形式划分,有货币收入、实物收入;按地域划分,有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按收入的来源划分,有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以上由于收入的定义不同、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不同,不同途径下产生的收入数据就会很不一致。
2)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是对收入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各个方面问题的一个总称,由于涉及到很多与收入分配具体相关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的内容包括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研究的角度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国民经济总体收入分配,也可以从微观角度研究某个具体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它是一个包含许多相似、相近或者相对概念的名词。只有弄清楚它的真正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财富分配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一年内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经济分配。经济分配主要分配某个特定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产品及长期积累的社会财富。收入分配则是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税收等政策工具进行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即个人可支配收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生
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是收入分配结果得体现,是收入在经历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过程后形成的人们收入之间的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包括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用货币或实物表示的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绝对数表示,通过它可以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富裕程度差别,在考察贫困程度时较常使用。而相对差距是用收入的相对比或各阶层居民收入所占的相对份额表示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相对数表示,它在评价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乡居民差距的现状分析
城乡差距根本地表现为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反映社会的协调发展程度, 它会进一步影响经济整体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影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我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城乡收入差距,②城镇居民收入差距,③农村居民收入差距,④地区收入差距。1978 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臵机制和城乡各自内部的收入分配制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的同时,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内部之间的差距也逐步拉大。
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2001年达到0.459,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
1.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我国改革开放前,政府的工作重点是重工业,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策略,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由此形成了很高的城乡收入比;1978年-1984年期间由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地变化,极大地释放农村的劳动生产力,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地增加,六年期间总共增长165.9%,而城市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的展开,从而城市的居民收入在六年间只增长了89.6%。
第二阶段(1985~1994):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使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由1985年的2.43倍上升至1994年的2.86倍
第三阶段(1995~1997):由于我国于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农民的收入也增加,城乡之间有所缩小,由1995年的2.71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倍。
第四阶段(1998~20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由1998年的2.51倍上升至2009年的3.333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对于抑制 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回落,达到3.2284:1。
2011年第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速度更是城镇居民的2倍。根据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实际增长12.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高出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77:1缩小到2.72:1,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并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
中国30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
2.社会福利差距 扩大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 在收入统计之外, 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
3.财产差距 扩大
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 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来看, 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
4.生活水平差距 扩大(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城乡居民的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1999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6796 元, 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927 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53 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78年到2011年城乡收入之间作比较。
5.不同地区之间的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也是有差距
通过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之间,农村内部的居民的收入情况作对比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扩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收入的差异。概括起来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大类。
1)历史原因:产业偏向政策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
a)重点放在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过大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内国外种种原因,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选择的安排下, 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 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
同时我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的国家,由于二元结构的影响,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不断地拉大。
2)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建国以后, 我国实行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模式, 使城乡在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两方面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 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民的感情, 也限制了农民平等竞争的权利, 表现在:
第一、在劳动就业方面: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 限制了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第二, 在社会福利方面: 城乡居民在享受各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用方面差距十分悬殊。
3)城乡不同的分配制度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旨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然而, 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向市场, 农民在自主经营的同时, 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实行的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 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分配原则。同时, 农民在市场化的条件下, 不但要面临市场竞争, 还面临着自然风险, 收入不稳定。
现行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种分配体制下,个人收入多少,不仅与自己提供劳动的质量成正比,而且与个人所占生产要素的多少和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异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
4)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在客观上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 农民承担着本应由政府投入的公共产品开支。
一是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由农民承担。
二是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民自己承担。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 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 应由国家来承担。
三是乡镇政府的经费完全来源于农民。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部门, 其经费不是来源于国家税收, 而是来源于农民,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 农民承担着与收入不相称的高额税费
一是, 农民的税费远高于城市居民。
二是农村的税收基本上实行“人头税” , 即不考虑纳税者年龄大小、承包田地的多少和收入的高低, 都得交大致相同的税费
三是农村没有对贫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政策
5)农村的人们自身的原因
四、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深化农村改革,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消除价格“剪刀差”
2.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徙, 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性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消除农民低素质障碍,,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一是取消限制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的各种地方性规定,二是认真清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数量;
三是在工资水平方面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和工资克扣现象。
3. 改革农村财税体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一, 国家应改变其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长期缺位的局面, 担负起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的角色
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
二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第二, 改革不合理的税收体制, 减免农业税收。
一是改革“ 人头税”, 使所征税额与纳税者的能力、收入和承包田地多少相联系。二是取消农业特产税,三是减免农业税费,减轻农民的负担
四是对农村特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 帮助这部分人口脱贫。
4.建立和完善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
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由于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所以要加强对农村户籍的管理,不受限制。
5加强政府的管理的制度
五.结束语
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目标。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也会影响到这一目标的实现,要缩小这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要受到城乡二元机制的限制,为农民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能够使农村的孩子走出农村,到城市来发展,政府加强和促进农民的财政的支持力度,和谐发展,与城市同步的发展,增强农民的自身的能力。这样以来,可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白贵 张静伟
2.《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_原因与政策调整》 郭玮
3.《浅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和对策》 李华
4.《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成因探析》彭岚
5.《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郑书耀
6.《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韩丹
7.《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王昊
8.1978-2010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9. 2011年我国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10-7)
10.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季度数据(单位,人民币元)
11.1978-2011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
12.《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达到3.23倍 》出自《法制晚报》
1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15.中国历年GD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 1978年—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17.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10-6)
7.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 篇七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在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 国务院在2014年3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对城镇化的目标、意义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部署, 同时我国的“十二五规划”也将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2年的53.73%, 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城镇化进程中不断缩小的城乡收入差距。那么, 城镇化达到什么程度, 城镇化如何发展才能带来国民收入格局的改善并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这需要对城镇化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 学术界关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结论:城乡收入差距随城镇化发展而缩小或随之扩大, 或者影响不确定。陆铭、陈钊 (2004) 采用的是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计量结果表明:城市化的发展, 可以显著降低统计上的城乡收入差距。陈斌开、林毅夫 (2010) 通过研究发展战略对城镇化和城乡工资差距得出, 城镇化水平越低, 城乡工资差距越大。符想花 (2011) 模拟与预测了城市化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从时间数据上看,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同时从横截面数据上看, 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降低。郭军华 (2009)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城市化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和估计, 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并非简单的正向或负向, 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 城市化对其影响会产生变化, 即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小, 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如果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 城市化的发展反而会继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二、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0年以来, 虽有个别年份出现回落, 但整体上呈现长期扩大的趋势。2000年的农村居民收入为1, 618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 645元, 城乡差异系数为3.49,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为4, 027元。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 296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 874元, 城乡收入差异系数为2.72。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趋势来看, 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表1) 第一阶段是2000~2005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1) 2000~2002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从3.4增加到3.51, 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由4, 027元增加到4, 691元; (2) 2003~2005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一定的回落, 差异系数从3.32降到3.21, 绝对差额从4, 900元增加到5, 508元。第二阶段是2006~2009年, 城乡收入差距先处于一个平稳状态, 差异系数一直在3.21左右徘徊, 差额由6, 134元增长到8, 375元。第三阶段是2010~2013年,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下降的趋势, 差异系数由2.93降落到2.73, 但是绝对差额已经达到12, 578元。 (图1、图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整体趋势完全符合中国城乡改革的阶段性特点。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的重心从农村逐步转向城市, 伴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城镇居民的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 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也愈加明显。2000~2004年, 农民增加收入增速的阶段, 国家出台包括推出农业税、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系列支持农民增收的重大政策, 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迅速提高, 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2005~2008年, 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整体经济形势较好,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与城市相差不大。2009~2013年,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超过城市居民增长率, 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对新疆的新一轮的政策扶持,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人均收入的增加。
三、新疆城镇化发展态势分析
新疆下辖3个地级市、6个地区、5个自治州、13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62个县、6个自治县。2000年的城镇化率为33.75%, 城镇人口为633.21万人;到2013年新疆的城镇化率为44.47%, 城镇人口为1, 006.93万人。与同期的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 新疆的城镇化率远低于全国水平。 (表2、图3)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 但是收入的绝对差额还在扩大。因此, 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城镇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到底有没有影响。
四、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动态关系实证分析
(一) 指标和数据的选取。本文选取两个指标来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与城镇化趋势之间的关系:首先, 用城镇化比率反映城镇化水平 (X) , 数值上等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次, 用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Y) , 数值上等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本文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2013年数据, 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二) 模型的分析与估计
1、平稳性检验。使用Eviews7.2软件对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据进行ADF检验以判断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如果是同阶平稳序列下面就可以对它们进行相关性分析。表3中的 (C、T、K) 依次代表单位根检验方程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原序列Y和X没有通过平稳性检验, 而对它们进行的一阶差分全部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单位根检验, 说明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和城镇化水平具有一阶平稳性, 均为一阶单整数列。 (表3)
2、协整检验。回归方程需要建立在平稳变量的基础上, 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的变量, 如果它们之间是协整的, 则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为了分析城乡差异系数 (y) 和城镇化率 (x) 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笔者先做两个变量的回归, 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比率之间的长期均衡方程, 关系式如下:
通过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回归模型, 结果见表4。 (表4) 估计的回归模型为:
由此可以看出, 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高。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t检验统计量为-2.006542, 小于-1.970978, 从而拒绝H0, 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说明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差异系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5)
城镇化率 (x) 和城乡收入差异系数 (y) 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明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们得到最终回归模型为:
3、模型结论。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 新疆的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异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在增加。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提高5.7个百分点。
(三) 结论及政策建议。通过对2000~2013年的数据分析, 表明:随着新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增加, 主要的原因如下:
首先, 新疆城市化动力以政府为主导。一般情况下, 城镇化是在来自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作用下向前发展的, 由于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 因此二者之间呈良性循环状态。新疆来自农村促进城市发展的推力很薄弱, 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来自城市的拉力。但是, 新疆这种城市拉力不同于一般的通过中心城市巨大经济能量的辐射扩散产生的吸引力, 而在很大程度上靠外来力量———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的注入和刺激产生的。新疆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开发基础上, 且这些资源的开发基本由国家主导, 由此形成新疆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有较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是一种以政府推动为核心, 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导、优先发展大中城市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投资, 城镇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大中城市带动。
其次, 城镇化水平低, 发展不平衡, 城市数量少, 经济规模小, 辐射带动能力弱。城镇化主要靠重工业推进, 吸纳非农劳动力较低;经济基础薄弱, 自我积累有限, 城镇建设投入不足;新疆属于欠发达艰苦民族地区, 人口素质与市民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同时人才流失严重, 缺乏城镇建设的各类人才。
最后,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执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农村居民要向城市居民身份转化, 主要还是通过在城市购买房产落户、到城市结婚就业, 甚至是以直接户籍买卖等方式实现。也就是说, 农村中那些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通过这些渠道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机会更大, 这必然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统计数据的进一部扩大。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推进城市化建设, 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规划先行,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国家实施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大背景下, 既要充分利用国家援疆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口援疆省市和中央企业的大力支持, 又要注重激发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走出一条帮扶、引导、强化自身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第二, 进一步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地方财政要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通过财政再分配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加大教育支农、技术支农力度, 从根本上为农村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提高创造优越条件。
第三, 加快制度改革创新, 突破城镇化发展体制障碍。一是改革户籍制度, 实施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二是实施灵活的土地政策, 盘活土地资源, 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逐步使农村转移人口离乡又离地;三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程度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基础条件;四是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把由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一些问题交由市场解决, 政府重点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公益性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五是建立和完善城市投融资体制, 单靠财政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投入, 既无法满足城市规模扩张的需求, 也无法实现城市规划的要求, 要开发城市金融业, 建立城市投融资平台, 树立城市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1]陆铭, 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 2004.6.
[2]陈斌开, 林毅夫.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化和城乡工资差距[J].南开经济研究, 2010.1.
8.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 篇八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034-02
目前,对于我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基本达成共识。李实等(2004,2007)利用泰尔指数将全国的个人收入差距分解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三部分,计算出三种差距对全国的差距贡献率,结果显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贡献率从36%提高到43%,这说明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影响的已有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费结构上,认为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而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较慢,农村消费占总消费比相对较低,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靠出口和投资,因农村消费不足带来的内需不足将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而关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做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将对产业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文章将视角集中于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两方面,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
1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中全部经济资源在各产业的配置结构。文章中的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分类,还涉及到三大产业内部各行业和行业内部各层级及其之间的关系。正常的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指一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所表现变动趋势:第一产业的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也略有上升,即三大产业比重次序的调整,其衡量指标一般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
②指发生在三大产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由低级到高级、劳动生产率由低趋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市场的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的变动、国际市场供给条件以及经济政策引起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可支配收入较低,于是有限的收入将优先用于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后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比例将逐渐下降,更多的收入将投向于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结构将由购买食品衣服为主转向购买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娱乐社交。在一个存在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的社会里,会形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低、中、高级消费品均有相应合理的需求结构。但若是收入差距过大,如Murphy(1989)在分析收入分配与工农业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富人有足够的收入购买进口奢侈品和手工品,穷人则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中产阶级比重较小,会导致国内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城市与农村的消费断层将会导致相应的商品供给部门发展不均衡。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投资结构必然与需求结构相一致,而市场需求结构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拥有更为有利的生产条件。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费能力必然引导投资和其他经济资源流入那些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主的生产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充裕的资源使得这些行业快速发展,而为农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因投资不足,需求不足而不断萎缩。
具体说来,收入差距通过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和比例不同,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会不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投资结构作为资产增量可使产业结构存量的变动,引起产业间规模比例的变化;不同的投资方向形成不同的生产资料需求,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产业构成的变动。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大,致使更多的投资服务于城市,家电行业,通讯电子类行业等等均倾向于城市居民,且这些行业发展建设都比较快,而合适于农村的消费品和服务则极少。收入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影响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为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对不合理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2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供给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不同的生产要素要求同投入所创造的产出相对应的收入。已存在的收入差距会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各产业的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要素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不同又会对各个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一个过程。这种要素流动减少了原来农业领域的闲置劳动力,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占有比例关系。城市相对于农村的高工资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则给相对理性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强烈的流动信号。于是拥有一技之长、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劳动力聚集在城市,促使城市高精尖产业得以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力壮的普通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则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资金流向该产业,该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但须注意的是因普通劳动力供给充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一直为买方市场,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充裕供给使企业缺乏提高效率改进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改进机械装备生产以替代劳动力生产。
而对于农村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情形,虽然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缓解了农村紧张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流动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于是出现农村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也可能出现短缺,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等人才也严重缺乏,这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品生产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收入也无法持续提升,城市收入差距扩大,人力资源与普通劳动力资源往城市流动的速度随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从劳动力的层面上看,是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趋于协调,但三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产业附加值率和实际发展速度却是不平衡的。
资金供给状况也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可供农村投资的资金一般取决于农村的储蓄,而储蓄受限于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无法得到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使得储蓄偏低,又由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价使得农村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加上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模式、国有银行多存少贷惜贷致使原本不多的资金流向城市,农村发展所需资金相对稀缺,且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于是农村经济发展遇到资金障碍。与农村相比,城市资金供给充裕,资金的使用成本下降,有利于资金流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的演化与发展。资金供给的差异使得城乡各行业各产业发展不均衡。
3城乡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前面已经讨论过在市场经济中城乡收入差距将促使资源流向为城市居民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部门。部分产业在充裕的人力、资金等资源供给和较大的需求刺激下,能够得到较快的升级,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但仅仅在一个城市经济圈里,对某一产品的消费将会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其消费结构难以转移和升级,于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消费品与服务无法在农村大范围扩散。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长期,城市居民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一般的产品研发设计也是主要是针对城市消费居民。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扩大生产,可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前期投入费用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消费群体逐渐由城市居民转移到农村居民。在有效需求的推动下,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步上升。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社会里,消费需求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产业的升级表现得较为平稳顺畅。产品的扩散过程需要大量的有效需求拉动,而在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升级换代下来的消费品,农村居民仍无力购买,需求链发生断裂,产业的转换升级就不顺畅。
产品顺利进入农村市场,亦使得企业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开始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相对于服务业也是如此。产品消费市场平稳转移可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但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和服务难以难于在农村较大范围内得到消费,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便会受阻。
多年来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大量消费品及生产资料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却无能力购买,另一方面,城市市场却已相对饱和,使得工业生产能力与市场消化能力相比,形成严重相对过剩。工业经济产能的相对过剩使整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成长。
4结 语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前为刺激内需而采取鼓励家电下乡等措施,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还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1] 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推荐阅读: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城镇化建设09-25
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10-25
城镇低收入租房补贴家庭申请书10-31
小城镇城乡规划建设情况汇报11-22
科学统筹城乡规划 推动特色城镇建设08-19
关于天城镇陈家村农民收入问题调研报告07-17
威远县城镇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