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2024-09-22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12篇)

1.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篇一

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日或每月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山东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登记薄和预防接种证。预防接种登记薄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消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并经过县(区)级以上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上岗工作应佩带胸卡。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疫苗接种后的反应及处理措施以及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疫苗、注射器、冷藏包、冰排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登记薄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卡介苗接种应设专室,暂无条件的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的疫苗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登记薄。实行计算机管理的接种门诊,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郓城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

一、专人负责。由专人负责新生儿报告、登记工作。每月定期到门诊所属计划生育部门、派出所收集接生儿资料,每月定期到门诊辖区的各个负责接生单位收集“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表”。

二、例会制度。指定门诊辖区内的妇女主任、乡村医生、治保主任作为联络员,每月定期召开例会一次。联络员负责上报本区域本月新生儿资料,核对本月门诊收集的新生儿资料。

三、及时查访。地段主管人员收到卡后,及时巡访,调查新生儿的户籍所在地。发现户籍在其他医院辖区内的,应及时注明户口所在地地址,及时退卡给有辖权的医院。并反馈,做好登记注明,以备核查。

四、登记入册。属于医院地段辖区的新生儿,工作人员应及时登记,建卡、建证。并按照计划免疫的程序,及时发放有关疫苗接种的通知书给家长,督促家长按时间来防疫站和接种门诊接种有关疫苗。

五、资料保存。新生儿入册后妥善保存报告卡,以备核查。做好“五变动”登记工作,并每月上报儿童变动报表。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儿童均须按《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要求实施预防接种。

六、须对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专册,每月定期收集居住3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非本地儿童资料。门诊须每季度组织专人到流动人口聚集地、出租屋、市场、工地开展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工作和预防接种工作。无接种证的应补发接种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疫苗补种。

七、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每年9月派专人到门诊辖区内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核查7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无接种证的,须补发接种证,并按免疫程序补种疫苗。

郓城县社区服务中心

预防接种体检与登记制度

一、核对受种者免疫卡证、姓名、出生年月日,以及既往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某种疫苗的接种对象。若发现预约接种的日期有误,应及时更改,并做好解释工作。

二、询问受种者近期健康状况,以及既往疾病史、过敏反应史、接种反应史等。经询问健康无疾患,再检查体温和其他有关体征,确定可否接种。凡患有接种禁忌症的不得注射或暂缓注射相应疫苗,并在卡证上做好记录。

三、执行“接种告知与家长签字”制度,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必要的注意事项等。体检与告知后,医生与儿童家长均需签字负责。

四、用钢笔做好免疫卡、证、接种日期等项目的工整书写登记,接种证上还应记录所使用疫苗的批号、接种者的签名。

五、接种后受种者应留在现场观察20~30分钟,便于一旦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时能即时处理。离开接种门诊前应预约好下次接种疫苗日期。

郓城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登记体检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每天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U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UW/CM2,<70UW/ CM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每M3空间≥1.5瓦安装,紫外线灯管表面应保持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

三、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无菌棉签浸润2.0%碘酊,涂擦注射部位1遍,作用1分钟,再用。

郓城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篇二

自预防接种工作实施以来, 我国如期消灭了天花和脊灰, 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持续下降, 人均期望寿命明显增长, 对保护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近年来我国部分疫苗针对传染病出现局部暴发, 尤其是新疆发生了脊灰输入疫情, 暴露出预防接种工作在部分地区有滑坡趋势。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现就加强预防接种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协调机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把预防接种工作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中之重, 优先保障。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主要领导负全责, 明确相关部门、机构职责, 建立有效协调机制, 及时通报信息, 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统筹组织实施预防接种, 巩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成果, 有效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

预防接种是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 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 明确职责分工, 强化协调配合, 落实预防接种的各项措施。要定期向政府汇报预防接种工作进展情况、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政府决策、督导考核、目标管理乃至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切实加强政府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领导, 确保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预防接种目标的实现。

同时, 预防接种又是一项社会性非常强的公共卫生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协调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 大力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预防接种所取得的成就, 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 发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预防接种工作。

二、健全服务网络, 理顺运行机制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辖区实有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人口密度、地理条件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情况, 合理设置接种单位、服务模式、服务周期, 提高预防接种服务可及性, 对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实行资质管理, 确保预防接种服务安全、有效。农牧区、边远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地区, 要因地制宜入户接种, 在流动人口集聚地增设接种点, 并开展巡回接种, 主动服务, 确保预防接种全面覆盖。

承担预防接种任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规定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改善接种门诊 (点) 服务环境, 合理布局功能分区, 安排专人负责, 足量配置接种工作人员, 应用信息化管理提高预防接种管理效率。要积极争取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支持, 通过多种途径准确查找和全面掌握接种对象, 特别是及时了解流动人口的分布与流向, 切实落实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承担预防接种任务的医疗保健机构要及时实施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首剂预防接种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培训、监测评估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报告等工作, 负责对接种单位进行业务指导,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预防接种工作绩效考核。

三、明确补助标准, 保障经费落实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 以有利于协调有序推动预防接种工作、有利于持续有效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有利于充分调动基层卫生人员积极性为出发点, 合理测算预防接种补助标准, 按照“钱随事走”的原则对承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含应急强化免疫) 接种任务的单位进行补助, 原则上每接种1剂次不低于5元 (包括建证、建卡、信息管理、冷链管理、宣传告知、实施接种等) , 其中采取入户接种形式的农牧区、边远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地区要根据实际工作量、工作时间等因素提高接种补助标准。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入户宣传、摸底登记、预约通知等任务的村医或基层干部根据承担任务数量和完成质量给予适当补助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支出范围。接种单位要根据接种任务完成数量、质量、及时性等情况, 对接种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激励其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积极性。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预防接种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监测评估、疫苗运送等工作运转经费, 按照辖区服务人口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 由卫生行政部门商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各地应当继续加大对预防接种工作经费的投入, 由中央财政支付疫苗和注射器采购经费后, 各省 (区、市) 原投入采购疫苗和注射器的经费不得减少, 用于补助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和冷链设备的更新、维护, 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工作支持力度。

四、强化绩效考核, 完善奖惩机制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 (卫妇社发[2010]112号) 要求, 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办法, 提高预防接种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 将预防接种任务的完成情况, 尤其是流动人口集聚区和农牧区、边远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地区预防接种完成情况, 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的先决条件。要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接种单位的日常考核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 原则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接种单位的督导考核每年不少于2次。

3.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篇三

【关键词】紧急应急预防接种的安全

应急预防接种(Contingency Vaccination,CV)是现场流行病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应急干预措施,对于遏制传染病的传播蔓延具有特殊意义。应急预防接种与常规预防接种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运用预防接种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对某一地区特定人群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干预,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因此,本文在讨论应急预防接种时,常常涉及到常規预防接种内容。常规预防接种与应急预防接种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注重计划性,后者更强调应急性。随着预防医学的普及与推广,人们对疫苗预防疾病给予了普遍认同,特别是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紧急疫苗预防便作为最经济有效的首选方法,并在传染病控制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紧急预防接种时如何做到安全接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杜绝接种差错或事故,是预防接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时,有什么特点呢?

1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普通人群的心理特点

1.1 恐慌。传染病的特点是可以互相传染,既可以传染别人,也可以被别人传染,因此一旦传染病暴发流行,普通人群便呈现恐惧心理,特别是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尤其如此,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往往全部被扰乱。

1.2 普通人群对疫苗预防的迫切需求。在传染病流行时,人们一旦得知有疫苗可以预防,便会不约而同地希望早日接种疫苗,已接种疫苗的人群会非常高兴,感到接种后已进入了“安全地带”,暂时未接种的人群则表现出恐惧心理,他们迫切希望尽早接种疫苗来摆脱疾病的侵袭。

2 疾病控制机构和医院预防保健科的工作特点

2.1 疫苗的相对短缺。传染病暴发流行往往会突如其来,一旦发生,疫苗的需求量很大,正常的疫苗储备会突然显得相对短缺,虽然可以随时补充,但是在传染病暴发的情况下,仍会显得短缺。

2.2 接种疫苗时间紧迫。从一般传染病流行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传染病在经过长期的低流行后,人群的免疫力都普遍下降,因此才会出现该病的流行,此时人群对该病的免疫力都十分低下,加之疫苗接种后产生抗体还有一个时间过程,只有及时广泛的接种疫苗,才能形成有效屏障,起到控制疾病的作用。因此,在接种时间上就显得格外紧迫。

2.3 接种任务工作量大。在传染病流行时,只有及时广泛地接种疫苗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因此传染病流行时对疫苗接种的需求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的战斗,比正常时期的正常接种往往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工作量。

2.4 接种工作人员会相对短缺。一般来讲,预防保健科的人员配备是与常态工作相匹配的,一旦传染病流行,面对急剧增加的接种需求,接种工作人员就会显得相对短缺。

2.5 容易出现接种差错或事故。由于接种人数的大量增加,时间紧,接种任务量大,接种工作人员的相对短缺,稍有疏忽(如禁忌症未严格控制)便会出现接种差错和事故。

3 加强安全接种工作的几条措施

3.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参与应急预防接种团队人员在接种前严格预检,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在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正确选择接种部位和接种途径,接种完后留查30分钟等,均是保证接种安全的重要措施。

3.2 选派具有工作经验的(最好是有免疫接种资格的)、具有安全接种意识的工作人员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必须熟悉免疫程序和疫苗的使用规范,在工作中会主动遵守操作规范。

3.3 注重疫苗的安全是接种安全的根本。没有疫苗的安全便没有接种的安全,因此疫苗必须按规定温度储存和运输,用法用量必须规范、准确,特别是多人份的疫苗,更要强调每人份的用量及用法,才能保证疫苗安全有效。

3.4 适宜的接种环境是安全接种的保障。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由于接种需求的急剧增加,因此要求接种室的使用面积必须足够,接种室的空气质量和接种流程必须符合无菌操作原则。接种室内应保持安静,防止大声喧哗,温度适宜。

3.5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科学处理不良反应是安全接种的又一道防线。尽管疫苗是安全的,但因接种人群的个体差异不同,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和心因性反应,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酿成大祸。因此,接种人员在接种疫苗后需留诊30分钟,我们应有序地安排他们休息,并派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加强巡视,观察不良反应,一旦发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

4 正确地宣传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疫苗的相关知识,对安全接种工作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我们应及时发放疾病预防的宣传资料,让人们了解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方法。既不要盲目恐慌,又要注意防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向接种人群广泛宣传疫苗的预防作用、安全性及其副作用,让人们对疫苗的副作用有充分的了解,增加对疫苗接种的信心,这样,可大大降低晕针、心因性反应发生的几率,从而保证接种安全。

参考文献:

[1] 鲍文娴——两种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观察,《浙江预防医学》2005,17(10):63.

[2] 刘琼芳——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观察《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28-1229.

[3] 菏泽市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患者的调查及控制对策-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 第8期 (3)

4.预防接种门诊相关制度 篇四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一、为保证这项工作经常性开展,乡(镇)防保所设立以所长为组长,乡(镇)防疫人员及接种员人员为骨干的计划免疫领导组,负责制订本乡(镇)生物制品计划,领发生物制品,实施预防接种,调查处理异常反应,“冷链”管理,以及对基层卫生人员计划免疫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检查等项工作。

二、乡(镇)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卡(儿童免疫接种卡)、一证(儿童预防接种证)、两册(1、2类疫苗接种登记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两簿(生物制品令发登记簿、冷链设备接种器材领发登记簿)、两表(生物制品计划双月报表、0—7岁儿童分村分龄统计表)制度。卡、簿、表由乡防疫人员专柜保管,接种卡仅接种期间发至各接种点,接种完后仍交回乡卫生院管理。7岁后,接种卡片由乡镇卫生院保管15年。儿童预防接种证交儿童家长保管,0—7岁儿童年龄分组表每年统计一次并上墙公布。

三、建、管、用好0—7岁儿童免疫接种卡、证。2003建卡率、建证率不得低于99%,卡、证填写符合率不得低于95%以上,坚持每季全乡儿童出生人数与建卡数、建证数核对。

四、接种人员应以高度责任心,严格的科学态度,掌握免疫程序,生物制品性质,接种方法、接种途径及接种前的询问和告知,禁忌症,以及接种后副反应的观察处理。为确保工作质量,接种前要仔细检查发现禁忌症,严禁使用过期、冻接和变质的疫(菌)苗,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严格无菌操作。

五、做好接种前的调查摸底工作,接种中的组织实施;填写好接种卡证和接种登记册;接种后的统计汇总工作,按时向县疾控中心报出生物制品使用双月报表或工作总结。

六、积极处理预防接种中出现的异常反应,并及时向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局报告,必要时,提请县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不得单方面出具诊断证明,所出证明一律无效。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剌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

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

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菌)苗的禁忌症。

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

工作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每周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与流动人口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预防接种门诊要设 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安徽省预防接种免疫程序》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建立预防接种册、证。预防接种册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必须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入册或注消手续。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后方可入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并经过县级以上计划免疫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上岗工作应佩带胸卡。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接种医师岗位职责

1、热爱本职工作、事业心强、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在计免医生指导下工作。

2、按规范要求完成各种疫苗的接种操作,协助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3、填发接种通知单。

4、逐日、详细、准确地做好门诊日志记录。

5、做好接种前器材的准备,正确使用保养冷链设备和接种器材,按时进行冷链温度监测。

6、负责疫苗的管理及疫苗帐册的建立与使用。

7、担任接种门诊的卫生保洁工作。

8、协助进行接种后回访。

疫苗管理制度

一、疫苗使用要有计划性,根据每月接种日安排,准确合理地制定用苗计划。

二、疫苗使用应遵循“足量、适量”的原则,既不能紧缺也不能浪费。

三、疫苗领发手续要完备,使用要有详细登记,包括名称、规格、批号、效期、产地、领苗日期及数量等,帐目要清楚,帐物要相符。

四、疫苗领用一般每月一次,接种门诊用苗有剩时,如冷藏条件具备,在效期内转下次使用。

五、疫苗使用应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活疫苗开启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1小时,即应废弃。

六、疫苗应按规定的温度贮存和运输。

七、疫苗应由专人管理,按品名、批号效期,分类整齐存放,短效期先用,长效期后用。

八、接种现场要求一苗一冷藏,即一个冷藏包只冷藏一种疫苗及其稀释液。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一、接种前家长应掌握儿童的身体状况,如有明确的过敏史则不能进行疫苗接种;如正在发热或患有各种疾病应暂缓接种;如属早产儿或营养不良、体质较差者,也应暂缓接种。

二、孩子接种后要在接种场地休息15-20分钟,无反应方可离开。接种后要适当休息,不做剧烈运动,不吃刺激性食物,暂时不要洗澡。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半小时内不得喂奶或吃热东西。

三、孩子接种后如出现高热或其它接种反应要及时请医生诊治。

四、有些疫苗需按一定的间隔时间连续接种多次才能有效,所以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日期进行接种。

五、如孩子经常外出,应告知接种医生,办理相关手续。外出时应注意到当地预防保健机构咨询、接种,以免漏种相关的疫苗。

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

一、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必须规范穿戴工作衣帽,勤剪指甲。工作前须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戴好口罩后方可进行接种工作,接种间隙也要勤洗手。

二、保持登记体检室、侯种室、接种室等环境整洁卫生,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每天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室内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UW/cm2,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UW/cm2,<70UW/cm2的灯管应及时更换),紫外线灯按每M3空间≥1.5瓦安装,紫外线灯管表面应保持洁净,每2~3周用酒精擦拭1次。

三、皮肤消毒液必须密封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中的消毒液须每周更换2次,盛装的容器每周消毒2次。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皮肤消毒时可用无菌棉签浸润2.0%碘酊,涂擦注射部位1遍,作用1分钟,再用75%酒精擦拭2遍,擦净余碘干燥后方可注射;使用0.5%碘伏则直接涂擦皮肤2遍干燥后即可注射。消毒操作以注射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面积不小于5cm×5cm。局部消毒后注意不得触碰污染。接种活疫苗时不能用碘酊消毒,局部用75%乙醇消毒时,待干后再接种。

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疫苗接种务必一人一针一管。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必须就地消毒(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或2.0%过氧乙酸消毒剂浸泡60分钟)毁形,放入专用收集袋,严禁出售或随意丢弃。因无回收指定单位无法集中处理的,应及时焚烧处理。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用毁型机毁型或将针管、针头分开放入有消毒液的防刺破安全盒或回收桶。

五、保持工作台面及其他物体表面的洁净,每个工作日前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剂擦拭消毒。

六、地面采取湿式清扫,用300~500mg/L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消毒液湿拖地面。

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1、冷链设备必须专人管理,明确职责。

2、冷链设备必须专用于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的贮存、运输,不可挪作他用。

3、冷链设备要建卡、建帐、建档、上、下帐目相符,帐物要一致。

4、冰箱必须安装在远离热源、通风良好、避光干燥、无震动、无腐蚀的场所,放置平稳。底部安有10cm的支架,上部和背部要分别留下40.30cm的空间。

5、冰箱要配有专用稳压保险装置,并有统一的标志和编号。

6、冰箱内不能存放私人物品或非生物制品。

7、贮存疫苗时,存量不能超过设备容积的2/3,且疫苗间要留有间隙,保持空气流通,保证制冷效果。

8、冰箱内应有温度计,每天上班后、下班前两次记录温度,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及时报告、检修。

9、冷链设备应定期清理,一般每月一次,保持内外清洁干燥。

10、冷藏包要专架清洁存放,冰排倒空洗净后存放。

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

一、疫苗实行一个窗口专人管理,供应渠道严格执行:省—市—县—镇—接种门诊(接种点)。健全疫苗领发保管制度,建立疫苗领发台帐,疫苗的出入账物相符,登记必须有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厂名、批号、失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领取人、备注等。

二、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及疫苗的损耗系数等制订疫苗计划,每年三月前将下一的计划免疫用苗数量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三、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码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分发使用疫苗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存放要整齐,包装标志明显,疫苗之间留出冷气循环通道。

四、健全冷链设备管理制度,建立冷链设备台帐,记录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到货时间、数量;建立设备运转与维修记录簿,记录发生故障与维修情况。疫苗过期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

五、冷链设备做到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建立维修、温度记录。冷链设备要有专人保养,经常擦拭保洁,每日2次(上午上班后与下午下班前)观察记录冰箱冰柜内运转温度;保冷背包每次用后及时擦净晾干备用,冰排用后及时送回冷冻室冻存。

六、冷链冰箱和冰柜应安放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的地方,后部要留有空间,底部要垫搁架,电源线路与插座应专线专用。

七、所有计划免疫冷链设备仅专用于贮存疫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存放疫苗的冰箱和冷库严禁存放其他物品、过期疫苗。

预防接种体检与登记制度

一、核对受种者免疫卡证、姓名、出生年月日,以及既往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某种疫苗的接种对象。若发现预约接种的日期有误,应及时更改,并做好解释工作。

二、询问受种者近期健康状况,以及既往疾病史、过敏反应史、接种反应史等。经询问健康无疾患,再检查体温和其他有关体征,确定可否接种。凡患有接种禁忌症的不得注射或暂缓注射相应疫苗,并在卡证上做好记录。

三、执行“接种告知与家长签字”制度,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必要的注意事项等。体检与告知后,医生与儿童家长均需签字负责。

四、用钢笔做好免疫卡证接种日期等项目的工整书写登记,接种证上还应记录所使用疫苗的批号、接种者的签名。疫苗使用登记簿上应记录所使用疫苗的生产厂家、批号和有效期等。

五、接种后受种者应留在现场观察20分钟,便于一旦出现速发型过敏反应时能即时处理。离开接种门诊前应预约好下次接种疫苗日期。

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

一、专人负责。由专人负责新生儿报告、登记工作。每月定期到门诊所属计划生育部门、派出所收集接生儿资料,每月定期到门诊辖区的各个负责接生单位收集“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表”。

二、例会制度。指定门诊辖区内的妇女主任、乡村医生、治保主任作为联络员,每月定期召开例会一次。联络员负责上报本区域本月新生儿资料,核对本月门诊收集的新生儿资料。

三、及时查访。地段主管人员收到卡后,及时巡访,调查新生儿的户籍所在地。发现户籍在其他医院辖区内的,应及时注明户口所在地地址,及时退卡给有辖权的医院。并反馈,做好登记注明,以备核查。

四、登记入册。属于医院地段辖区的新生儿,工作人员应及时登记,建卡立册。并按照计划免疫的程序,及时发放有关疫苗接种的通知书给家长,督促家长按时间来医院接种有关疫苗。

五、资料保存。新生儿入册后妥善保存报告卡,以备核查。做好“五变动”登记工作,并每月上报儿童变动报表。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儿童均须按《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关于印发福建省预防接种相关免疫程序的通知》要求实施预防接种。

六、须对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专册,每月定期收集居住3个月以上的7岁以下非本地儿童资料。门诊须每季度组织专人到流动人口聚集地、出租屋、市场、工地开展流动儿童调查摸底工作和预防接种工作。无接种证的应补发接种证,并按规定程序进行相关疫苗补种。

七、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每年9月派专人到门诊辖区内的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核查7岁以下儿童的预防接种证,无接种证的,须补发接种证,并按免疫程序补种疫苗。

接种物械保管制度

一、接种门诊各项器材设施必须专人管理、分类存放。

二、接种门诊设立接种物械一本帐,每季进行盘点,确保帐物相符。

三、一次性注射器材等易耗品应随时清点,及时补充,确保库存充足。

四、做好各种物械尤其是冷链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保持冰箱清洁,无灰尘、无污垢,定期化霜和除霜;冷藏包和冰排要分开并专架清洁存放。

留观提示标语

各位儿童家长:孩子进行预防接种后,需在留察室观察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谢谢合作!

疫苗接种注意事项

一、接种前家长应掌握儿童的身体状况,如有明确的过敏史则不能进行疫苗接种;如正在发热或患有各种疾病应暂缓接种;如属早产儿或营养不良、体质较差者,也应暂缓接种。

二、孩子接种后要在接种场地休息15-20分钟,无反应方可离开。接种后要适当休息,不做剧烈运动,不吃刺激性食物,暂时不要洗澡。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后,半小时内不得喂奶或吃热东西。

三、孩子接种后如出现高热或其它接种反应要及时请医生诊治。

四、有些疫苗需按一定的间隔时间连续接种多次才能有效,所以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日期进行接种。

五、如孩子经常外出,应告知接种医生,办理相关手续。外出时应注意到当地预防保健机构咨询、接种,以免漏种相关的疫苗。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对疫(菌)苗应用灭菌的注射器和规范的操作进行注射,并对使用过的注射器具进行安全处理,称为安全注射,安全注射必须达到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废物)不会给公共带来危害。根据以上要求,特制定安全注射制度。

一、预防接种要使用合格的注射器(包括注射器要无菌包装,在有效期内使用;接种前才能打开包装,使用后放入指定的安全盒或防剌容器中,不允许再次使用);

二、实施预防接种的人员要持技术合格证、上岗证上岗。

三、预防接种必须掌握各种疫(菌)苗的禁忌症。

四、预防接种的操作要规范化。

五、预防接种的环境要符合工作要求。

六、接种后的接种器材及其废弃物品安全的回收、销毁。

预防接种门诊卫生保洁制度

一、接种门诊必须配备痰盂、扫帚、拖把、毛巾、面盆等卫生洁具。

二、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每天上班前进行室内外卫生打扫,做到桌面无灰尘,地面无污渍、痰迹、杂物、纸屑等。

三、接种前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工作衣帽、口罩,衣冠整齐、清洁地进入工作场所。

四、接种门诊禁止吸烟,不得大声喧哗,不得随地吐痰,儿童不得随地大小便。

五、每日接种结束后,及时清理接种现场的接种器材、冷链器材、废弃安瓿、棉球、一次性注射器材等物品,打扫卫生,并对接种室进行消毒处理(空气紫外线消毒30分钟以上,地面、物品用消毒剂喷洒、擦拭)。

预防接种用生物制品管理制度

为确保计划免疫工作质量,根据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程,制定生物制品管理制度如下:

1、根据现行的免疫程序,本辖区的总人口数,出生率,各年龄组人口数及疫苗的损耗系数等制订疫苗计划,经所长批准后报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做好疫苗领发记录,详细记载品名、数量、生产单位、批号、失效期、进出数量、结余数量及领发人签名。疫苗的出入账物相符。

3、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温度要求进行,保证疫苗质量。

4、按照疫苗的品种、批号分类整齐存放,疫苗纸箱(盒)之间、与冰箱冰柜壁之间均应留有冷气循环通道。

5、使用疫苗要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疫苗按“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6、每次领发疫苗数量应根据使用量和贮存能力妥善安排,减少疫苗浪费。

7、使用情况必须按规定向县疾控中心统计上报,随时掌握各种生物制品的使用情况,反映效果和剩余数量,严防积压浪费。疫苗过期或失效应及时做好报损手续并妥善处理。

5.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 篇五

为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在校在园学生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少年儿童疫苗免疫接种率,防止疫苗针对传染病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的发生流行,建立入学新生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的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1、做好入学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发现未种、漏种儿童要认真做好登记,并于开学后一周内向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报告未种、漏种儿童名单,配合预防接种门诊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指定的预防接种门诊补种。

2、查证时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完成相应疫苗接种或接种记录不完整、不真实或无《预防接种证》的幼儿应及时将书面补种(补证)通知发放给幼儿家长或监护人,并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带幼儿到当地规定的接种单位补种或到原接种单位(原发证单位)补证。

3、严把入口关,及时发现漏种幼儿,确保在园幼儿免疫接种率,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切实保证我园幼儿的身体健康将起到积极作用。

4、对于漏种疫苗种类或针次较多,不能及时完成补种的幼儿,应协助接种单位督促家长或监护人尽快完成补种。

6.预防接种工作总结 篇六

一、指导情况

1、冷链系统管理: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有冷链档案,冷链运转正常,每天2次有测温记录,以保证疫苗质量安全。

2、接种场所管理:各类急救药品有配备,均未过期,上墙资料更新及时,有接种标记,接种处有明显的温馨提示语。

3、接种现场管理:接种人员工作衣帽穿戴整齐,全部佩带胸牌并持有有效的《预防接种人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疫苗发放登记规范,确保疫苗不离冰,存放正确。电脑专人专用,信息化软件运转正常,做到人、卡、苗核对,及时、规范接种,接种二类疫苗,有充分征求家长同意,并落款签字,以严格遵行知情自愿的原则。

4、流动儿童管理:调查摸底资料齐全,卡册规范整齐。

5、预检情况:有专人负责预检工作,登记资料整齐,询问详细,已做好接种前的告知询问工作,并做好告知和禁忌症的询问书面记录。

6、接种操作:各接种人员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种方法、剂量、部位均正确,并在接种后留观30分钟,现场记录完整,做到一人一卡入卡入册及时,均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要认真做到“三查七对”。

7、异常反应:一旦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均立即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并做好登记,及时处理。

二、不足之处

由于本中心场所不够宽敞,故没有电化教育室,未开展电化教育。未按季度开展摸底调查流动儿童资料,适龄儿童接种未执行一苗一签署知情告知书,入托、入学查验补种率低,疫苗出库未使用新版表格。

三、整改措施

1、接种门诊和留观场所不够宽敞,需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尽快创造条件,创建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2、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职工安全接种意识。

3、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培训教育,提高预防接种人员的`专业素质。

4、预防接种要严格执行疫苗接种“一苗一签署知情告知书”。

5、制度要按季度开展流动儿童摸底资料,定期核查及时接种疫苗。

7.预防接种工作制度全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2—5月接受预防接种的468例健康儿童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231例, 女237例, 年龄2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6±1.5) 岁。将儿童按护理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238例和对照组230例。观察组男121例, 女117例, 年龄2个月至3岁, 平均年龄 (1.7±1.3) 岁;对照组男110例, 女120例, 年龄3个月至4岁, 平均年龄 (1.5±1.6) 岁。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和健康情况等基线特征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护理, 如监护人介绍预防接种的步骤、在接种前了解儿童身体状况、注意接种环境卫生、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状况。观察组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下进行预防接种, 护理内容如下:第一, 接种前健康教育, 告知监护人疫苗种类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第二, 多与儿童进行肢体和语言沟通, 建立友好关系,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第三, 接种前仔细核对, 保证接种安全性;第四, 加强接种环境的整洁无菌, 提高安全性;第五, 接种后, 留儿童再休息至少30min, 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

1.3 判断和评估标准[4]

比较并评估两组疫苗接种率、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率、家长对服务满意度和儿童配合度。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知晓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意义、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服务满意度包括护理态度、接种技术、讲解细致等。儿童配合表现为接种时不乱动、放松, 顺利接种, 反之即为不配合。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应用S P S S 16.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预防接种效果比较

观察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家长知晓率和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安全预防知晓率、对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预防接种的儿童不断增加。预防接种既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公共卫生措施, 又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5]。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 不仅需要护士操作熟练, 还应进行安全预防接种护理, 以提高接种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院在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过程中有较深的体会。第一, 有研究表明家长会因为儿童的紧张而变得焦虑[6], 故在接种前健康教育, 告知监护人疫苗种类、适应证、注意事项和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方法等, 使家长明白预防接种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主动配合, 并能在接种后出现发热等一般不良反应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提高安全性。第二, 当儿童进入陌生环境时会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7], 以致肌肉紧张和哭闹。为此, 我院布置了温馨的接种环境, 且要求护理人员多与儿童进行肢体和语言沟通, 建立友好关系,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第三, 疫苗质量安全是最关键因素之一[8]。疫苗质量涉及运输、保存、领取和核对各个环节安全[9], 要求护理人员在接种前仔细核对, 取出疫苗后在0.5h内使用, 现配现用, 保证接种安全性。第四, 加强接种环境的整洁无菌, 提高安全性。要求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接种诊室的车、床、桌面和椅子等, 地面湿式拖扫, 并紫外线消毒, 接种时严格遵循无菌要求。第五, 接种后, 留儿童在休息至少30min, 观察是否有不适反应。若接种后1天内出现肿、红、痛、热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反应时, 一般会在2~3天内自行消退[10], 可不作处理。若家长担心, 可用洁净的温热毛巾对局部热敷。

我院入选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分别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下和常规免疫接种护理下进行预防接种, 结果发现, 安全护理组疫苗接种率、儿童配合、家长安全预防知识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下接种疫苗成功率高, 儿童配合度高, 家长对疫苗接种及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强。

综上所述, 儿童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有利于提高儿童接种安全性、成功率、儿童配合度和家长满意度, 促进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肖静, 许建军, 杨梅, 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2, 16 (11) :970.

[2]彭瑞吟.深圳市社康中心计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2) :271.

[3]王丽婵, 马霄, 孟丽, 等.百日咳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3, 47 (1) :70.

[4]张莉萍, 余峰, 金宝芳, 等.上海市闵行区2007至2010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11) :859.

[5]苗良, 卢莉, 吴疆, 等.北京市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 (10) :884.

[6]曹正香, 周国秀, 赵玉芹, 等.婴幼儿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留观过程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25) :3030.

[7]赵亚丽, 陶慧, 许婷, 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17) :2047.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9) :1970.

[9]赵爱园.浅谈小儿计划免疫成功接种的要点[J].中国乡村医药, 2011, 18 (9) :37.

8.预防接种人人需要 篇八

宝宝接种解决方案

必打疫苗话你知铜墙铁壁——宝宝肯定接种的保护卡介苗

卡介苗可以预防儿童结核病,特别是严重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被称为“出生第一针”,一般出生3个月以内的婴儿就已经接种了。如果出生时没能及时接种,在1岁以内一定要补种。

脊髓灰质炎疫苗

这是小儿麻痹症活疫苗,可以有效地防御小儿麻痹的袭击。这可能是最好操作的疫苗接种了,只要婴儿出生后第2、4,6月龄时各服一次疫苗糖丸。1岁半~2岁,4岁和7岁时再各服1丸就可以了。

百白破疫苗

一般来说出生后3个月就会给宝宝种第一针百白破,每针间隔28天,连续接种3针,在1岁半至2周岁时再加强免疫1针,7周岁时再加强免疫1针。可以让宝宝免受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的困扰。

乙肝疫苗

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免疫成功率为90%以上,保护时间一般在2年以上。但是,有些人抗体产生较晚,所以需要加种1~2针,或者重新接种疫苗,并且适当增加剂量。注射乙肝疫苗3年后,还应检测相关抗体,如有需要还应再次注射来加强免疫。

查漏补缺——可能被你漏打的疫田

2007年后,一部分原来不是必打的疫苗新列入了必打计划,所以,2006年之前出生的孩子需要补种这些疫苗。

流脑疫苗

流脑的早期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但是,一旦病情加重就会引起持续高烧和呕吐,甚至引发血毒症和循环衰竭引起死亡。所以,6个月~15周岁的儿童都应该接种流脑疫苗。孩子6个月时接种第1针,间隔3个月后接种第2针,3岁时接种第3针,6岁时接种第4针。

乙脑疫苗

夏秋季节,蚊子经常会传播乙脑,引起孩子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所以,6个月—6周岁儿童必须接种。

甲肝疫苗

甲肝的危害不言而喻,从儿童开始接种可以大大降低孩子的发病率。疫苗接种后8周左右便可生产很高的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力。但5~10年后需补种一针,才可以保持对甲肝病毒的免疫能力。

麻腮风疫苗

麻疹、风疹和腮腺炎都是由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儿童是这三种疾病的高发人群。联合疫苗接种一次就可以同时产生对三种疾病的免疫。疫苗共两针,一岁半儿童接种第一针,6岁时接种第二针疫苗以作加强。

自费疫苗大排行

每次给宝宝打预防针时,医生都会推荐一些自费疫苗,这些疫苗有必要打吗?何时打呢?妈妈们疑问多多。

6个月以上

小儿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宝宝秋天发生的腹泻,主要是轮状病毒引起的。因为此病最容易侵犯6个月一2岁的宝宝,所以,宝宝满6个月即可使用。这种疫苗保护率在60—70%左右,不能完全避免宝宝得病,但减轻宝宝腹泻症状的效果比较明显。

接种时间:6个月~3岁每年9月口服一次,3~5岁儿童强化口服一次。

接种建议:★★★★

流感疫苗

6—35个月是孩子自身免疫功能正在发育和成熟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外界病毒的抵抗能力与大龄儿童相比更弱。儿童患流感之后容易引发肺炎、中耳炎和心肌炎等并发症,所以应给宝宝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时间:南北方各有不同,但是大多在秋冬和冬春两个季节交替时段。

接种建议:★★★★

1岁以上

水痘疫苗

水痘是一种高传染性疾病,在幼儿园中,如果一人得病,可能将整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传染。这种病可引起发烧及皮肤长水疱脓疱,还可能造成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或是并发细菌感染。如果在1岁半以前感染水痘,还可能终生隐藏反复发作带状疱疹的危机。当宝宝E幼儿园前,要完成接种,有些幼儿园在入园时会询问,只有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孩子才接收入园。

接种时间:12~18个月龄是最佳接种时间,如果错过时间可随时接种,建议上幼儿园前完成接种。

接种建议:★★★★★

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简称:HIB疫苗)

B型嗜血流感杆菌感染是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若5岁前的孩童受到感染,常造成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等致命性反应。欧美各国多已将嗜血流感杆菌疫苗列入常规注射。但我国还没有,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还是接种为好。

接种时间:一种是6个月内接种三针,另种是1岁内接种两针,1岁半加强一针:还有一种是1岁后接种一针。5岁以上不必接种。

接种建议:★★★★

2岁以上

23价肺炎球菌疫苗

肺炎球菌可引发多种疾病,如脑膜炎中耳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病死率高。肺炎球菌有90多种,23价肺炎球菌疫苗能覆盖85—90%的肺炎球菌侵袭。并不是每个宝宝都需要接种,适合体弱,经常发生肺炎的宝宝接种。

接种时间:2岁以上接种1针,可保护5年以上。

接种建议:★★★

成人疫苗解决方案

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认为,接种疫苗只是孩子才需要。其实不然,即使你已不是个孩子,你仍旧需要疫苗来预防传染病:即使你曾经接种过疫苗,但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医学上叫作个体差异),所以免疫期的长短也不同,必须在疫苗免疫期过后继续接种。

宠物“家长”——狂犬疫苗

狂犬病疫苗并不是只有在被宠物咬伤后才接种的,其实它分为暴露前免疫和暴露后免疫两种。如果你是喜欢跟自己的“猫女儿”和“狗儿子”长相厮守的宠物家长,做一个暴露前免疫可以让你在被“宝贝”误伤后,不用再打血清,也不用打那么多次的狂犬疫苗。

外食族——肝炎疫苗

因为甲肝多是肠道感染导致的,而乙肝也有可能通过不干净的器具传染,所以,如果你是美食侦探,或者厨艺不精拿餐馆当食堂的外食族,最好提前去打肝炎疫苗。目前常见的疫苗有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和甲乙肝联合疫苗,肝功正常但是没有抗体的你,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一老一小——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的重点人群为6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及体弱者、免疫力低下者。但是,如果你经常出差,或者你是医护人员,从事公交,商业,服务业,以及在那种人员集中的集体单位工作的人员也该接种。

爱吃鱼虾蟹——霍乱疫苗

霍乱疫苗适用于儿童,旅游者,野外,水上作业及流动人口。对于经常在外就餐,尤其是喜欢吃海鲜的人,感染霍乱的机会较大。由于霍乱疫苗对产肠毒性大肠杆菌(ETEC)感染性腹泻有保护作用,经常闹肚子,肠道抵抗力低的人,接种疫苗也可起到预防作用。最好每年服用一次菌体霍乱菌苗。

计划生宝宝——麻腮风疫苗

9.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篇九

1、产科设专人负责预防接种工作,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及技术,经考试合格,持有“预防接种上岗资格证”上岗。

2、按要求保管好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每天测冰箱内的温度并有记录。

3、认真三查七对,核对疫苗名称、查验批号和有效期。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操作时应带口罩、帽子、做好手卫生防止医源性感染,5、注射前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和疫苗,充分摇匀液体,操作规范,药量准确、部位准确、途径正确。

6、严格掌握接种适应症,对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预防接种人员应对受种者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并在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7、接种后观察30分钟,认真填写乙肝、卡介苗记录本,不得漏项。

8、对接种发生反应的,要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和区疾控防治中心。

9、每日室内有空气消毒并有记录。

新生儿预防接种制度

产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预防接种工作,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现对医院产房提出以下要求:

一、每月25日前报下月用卡介苗、乙肝疫苗计划,一周内由盐湖区

疾控中心取回备用。

二、产房建立乙肝疫苗和注射器材,领取登记制度,乙肝疫苗有损耗

也必须登记清楚,损耗数只能控制在100支少于5支。

三、产房接生后承担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乙肝疫苗第一针接种,同时填疫苗转诊单上下两联,一联留产房随后领取疫苗,一联转 诊单给病人交所在管辖内的医院办接种本,打以后免疫接种。

四、乙肝疫苗接种器材一律使用统一配发的0.5mlCDC一次性自毁型

注射器。工作人员使用一次性自毁型注射器时,应检查注射器包 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使用包装破坏或已超过有效 期产品。完成接种后,不必把针头帽套回针头,应直接将使用过 的自毁型注射器放入安全盒内集中处理,在统一配发安全盒前,接种单位自己准备一个安全盒。

五、产房使用过的自毁型注射器应登记清回收数,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一、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各类

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 型肝炎疫苗(间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并告知儿 童监护人,儿童出生1月后到当地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 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

二、接种人员必须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所规定的资质,并经严

格业务培训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三、乙肝疫苗、卡介苗必须按照疫苗说明书所规定温度进行保管有专

人负责,冰箱定期测试并记录。

四、新生儿出生后无禁忌症者24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五、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并使用

一次性注射器。

六、接种前必须做到核对品名,有效期限,安瓶有无破痕,一切无误

方可使用,卡介苗打开经半小时未用完者应抛弃

七、及时准确完成(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转移单)填

写并存根备查新生儿预防接种查对制度。

1、妇产科医生开医嘱,预防接种人员严格按照接种规范要求,向受

种者监护人做好接种前告知。

2、注射前严格进行三查一问一观察才,(即:查对疫苗名称、剂量和

失效期,查对受种者的姓名、性别、出生时间,查对受种者健康

状况,询问疾病史,观察接种后是否出现接种反应)。

3、取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4、注射时,如受种者家属提出疑问应及时,解释后方可执行。新生儿接种两苗注意事项

一、首针乙肝和卡介苗接种注意事项

1、乙肝接种,出生24小时内必须完成首针乙肝接种,接种部位是右

手臂三角肌,注射方法是肌内注射,1人份/支,接种剂量是0.5ml。(洗完澡再打),如果新生儿母亲是乙肝阳性,新生儿需要打乙肝

免疫球蛋白,就开处方(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备药,可以打

大腿外侧或左臂三角肌,肌内注射,1人份/支,接种剂量是100IU。

2、卡介苗接种,新生儿体重必须满2.5kg才能接种卡介苗,不满者

满月后再去防保科补打。打卡介苗的接种部位是左手臂三角肌外

缘,注射方法是皮内注射,5人份/支(用稀释水0.5ml稀释), 接种剂量是0.1ml,能打出一个豆大的皮丘为好(注意一般情况

下,是抽取0.2ml来注射,免得打的过程中药水流失,未能打到

一个皮丘)。剩下的药水放置于冰箱,等待下一个接种,半小时内

用完,超过时间可以废弃。接种后3周左右,接种部位会出现红

肿,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脓汁排出,经过1-2 周才结痂,愈合后可留有圆形瘢痕。这是属于正常现象,可以告知家长这些接种后的反应,免得不必要的担心,洗澡的时

候要注意别碰到水,免得不必要的发炎。

二、接种后注意事项

接种完毕,必须把接种记录做好,按照《儿童保健手册》上面项目要求对号入座,填写齐全;需接种免疫球蛋白的可以备注写到旁边,记录完后,就交代家属持保健手册到防保科办公室办理建卡手续,发放预防接种证。

三、冰箱温度登记注意事项

冰箱存放疫苗冷藏标准温度是2~8℃之间,冷冻温度记录是零下26~28℃.每天值班护士必须注意监测冰箱温度,一天记录两次,分别是上午、下午,记录间隔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并做好签字。

产科接种人员的职责

一、产科接种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杜绝医院感

染和差错事故。

二、接种时要做好查对工作查生物制品、查姓名、查应接种疫苗名

称、质量、剂量等。

三、由专人负责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疫苗出入库、数字统

计报告工作每月定期向区疾控中心报告。

四、接种前了解新生儿健康状况,如发现有接种禁忌症要暂缓

接种并及时告知家长以后接种疫苗的办法。

五、执行“接种告知与家长签字”制度务必告知家长接种何种疫苗

预防何种疾病接种后的正常反应及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和注 意事项等。接种时使用接种转移卡并将接种信息填写完整。

六、实施安全接种。接种要使用质量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实施一人

一苗一注射器接种后应密切观察30分钟防止出现异常情况  接种时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记录并上报区疾控中心。

七、接种后及时告知婴儿家长乙肝疫苗第二针接种时间及儿童预防

接种证办理事宜。

八、加强冷链管理开展冷链温度监测做好记录保证冷链质量。

10.中小学生预防接种制度 篇十

一、学生入学前,学校要认真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程序落实免疫规划的要督促到所在乡、村卫生院所实施接种。确保每一个学生按规定程序完成计划免疫、加强免疫预防接种,并建立学生接种登记卡,及时记录接种情况。

二、传染病流行季节,加强晨、午检查,严禁患有传染病的学生入校。

三、及时观察了解疫情,发现患有传染病的学生应做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疾病的蔓延。根据学生发病现状积极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合,对其他未患传染疾病的学生采取相应的预防应急接种措施。

四、定期为学生服用预防药、驱虫药并认真观察学生用药情况。

五、在实施预防接种时出现副反应的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部门。

11.预防接种必须实施安全注射 篇十一

关键词 预防接种 安全注射

健康教育

接种工作开展前,接种管理单位和施种者应通过有效宣传途径告知受种者及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免疫作用、适用对象、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仔细调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及接种禁忌情况,筛选出非适应接种对象。

上述告知和询问情况及相关健康体检资料应予以记录在案。

施种者接受疫苗知识培训

除应学习所接种疫苗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操作要点外,还应学习关于“安全注射”的亚穆苏克罗国际免疫接种会议宣言[1]。使施种者认识到“安全注射”是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认识到在保障受种者接受的注射时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防护的重大意义。

预防接种过程中,针刺伤是常见并严重威胁施种者健康的职业性伤害,它可造成经血传播的严重疾病(如HBV、HCV、HIV等)。提高自身防护的意识就在于保护施种者免予因损伤而受疾病的感染。

实施预防接种过程的要点

(1)接种部位与途径:应严格执行疫苗制品说明书。

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皮肤划痕、口服等途径是常用预防接种方法。但因上臂外侧三角肌处组织无大血管及重要神经通过,且易于暴露和操作,故4/5以上的预防接种要求在此处皮下或肌肉注射[1]。

注射深度要达到疫苗说明书要求。过浅则易在局部产生硬结,重者可致炎症反应。

应注意的是,使用口服疫苗时,受种者未咽入或10分钟内发生呕吐应及时补充口服1剂,如仍咽入补充的口服剂,则改日应再服[2]。

(2)接种剂量[2]:剂量为影响免疫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

接种剂量过大,抗原剂量会超过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将产生免疫麻痹,使机体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免疫状态,并加重免疫反应的临床过程;反之,剂量过小则抗原量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会产生免疫失败或弱免疫应答反应,达不到接种之目的。因此,不可主观随意增减剂量。

(3)按规范细心操作。

下述环节应尤为注意:①核对受种者,再次询问是否有禁忌证,并对受种者注射部位消毒待干(目的:避免消毒液杀死疫苗或降低疫苗免疫效果);②核对疫苗名称,效期,检查安瓿,观察药液;③一人一针一管(自毁性注射器最宜),按说明书剂量吸抽药液(需摇匀者应抽吸前完成),并按规定方法注射;④拔针后以无菌干棉球保护针眼;⑤向受种者或监护人重点交代此疫苗可出现的接种反应及注意事项;⑥施种者处理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及超时未用完的疫苗。

正确处理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

首先,应明确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概念:质量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概率极低的,对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造成损害的,与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疫苗不良反应,谓之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 [3,4]。

显而易见,下列情况则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范围:疫苗本身质量引发的不良反应;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受种者于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受种者患有疫苗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常因施种者未仔细询问筛选非接种对象,或受种者或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健康状况而致),接种后使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加重病情;社會、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群体性的心因性反应[3]。

应当指出,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发生的几率很小,只发生于极少数人或个别人中。

常见的异常反应有过敏性休克[4]、过敏性紫癜[4]、无菌性脓肿[4]、晕针[1]等。

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则应及时按预防接种规范正确处理并报告相应行政主管单位。

小 结

我国目前施行的计划免疫主要是对1周岁儿童进行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混后制剂、麻疹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及以后的加强免疫,按照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孩子在1周岁以内必须依次打8次防疫针,口服3次糖丸疫苗,在1.5~2周岁、4岁、7岁时仍需加强免疫,打5次防疫针,服2次糖丸疫苗。

不宜打防疫针的情况:①当孩子患有急性疾病时不宜接种。另外,发热往往是流感、麻疹、脑膜炎、肝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接种疫苗不仅会加快发病,还会加重病情,使病情复杂,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②患有皮炎、牛皮癣、严重湿疹以及化脓性皮肤病时,也不宜进行预防注射。③患有肝炎、结核、严重心脏病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预防注射。④患肾炎的孩子服用激素期间或病愈停药后3年之内均不宜注射疫苗。⑤过敏体质的孩子、患有哮喘、荨麻疹或接种疫苗有过敏史的孩子,不宜打预防针。⑥患有白血病、恶性肿瘤者,不宜接种。⑦严重腹泻或痢疾时,大便每天超过4次者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⑧传染病流行期间,接触了病人的孩子,不宜马上接种疫苗,必须观察病情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正在患急性传染病或痊愈后不足2周,处于恢复期的儿童应缓期接种防疫针。⑨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癫痫、大脑发良不全等及血脑屏障作用差,也不宜接种疫苗。⑩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不宜接种。

综上所述,只要注意前述各环节,即可确保预防注射全过程的安全,达到免疫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曙光,等.对社区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深层次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2):72-73.

2 李秀玲,郝春生.疫苗接种的有关问题.中国临床医生,2006,34(4):10-11.

3 薛家鑫.关于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的思考.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243-244.

12.试论预防接种反应的预防 篇十二

1预防接种反应类型及其原因

预防接种反应, 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 统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EFI) 。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 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1,2]。

1.1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 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3]。疫苗的一般反应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一过性反应, 症状轻微, 无后遗症, 一般跟疫苗的质量以及受种者个体差异有关。

1.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这种反应发生概率极低, 与受种者的体质及免疫功能有关。但是由于医学知识的局限, 有多不明原因的反应, 无法排除与接种无关, 往往也被诊断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3预防接种事故:是由于疫苗不合格、操作不规范或预防接种实施差错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损害。比如疫苗制造中的差错、疫苗受外源性因子污染、疫苗接种禁忌证掌握不严、接种部位及途径错误、疫苗储存使用不当、接种剂量和接种次数过多、误种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疫苗或注射器不在有效期内、不安全注射等, 都会引起预防接种事故。

1.4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在某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 不管是否接种疫苗都会发病, 只是正好在发病前接种了疫苗, 所以被误认为是预防接种引起的, 特别是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 更易被误认为是预防接种引起。这种反应的发生概率比较大, 大部分是由于预防接种人员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询问不详细造成。

1.5心因性反应:是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的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反应。

2预防接种反应的预防

预防接种工作繁杂细琐, 在管理及实施接种过程中稍有疏漏, 就可能增加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 笔者认为预防AEFI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2.1未雨绸缪, 常备不懈, 落实好日常预防接种管理工作。

2.1.1接种单位、人员资质要落实接种单位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预防接种单位合格证》, 接种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资格或者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并具有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免疫规划技术培训合格证》 (卡介苗接种人员须通过专项培训并在培训合格证上注明) 。

2.1.2日常监测要落实各级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对AEFI的监测, 准确把握AEFI的上报条件, 及时报告辖区内出现的AEFI病例。做到不漏报不误报, 按监测方案要求完成AEFI的监测指标, 实行长效化、常态化管理。

2.1.3诊断小组要落实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工作管理办法》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 依据我国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 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对辖区内AEFI病例进行仔细调查, 客观分析, 做到事实清楚, 定性准确。

2.1.4接种方案要落实每次一类疫苗的冷链运转或开展二类疫苗的定点推广接种, 务必要制订详细的接种实施方案, 事先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制订应对策略。

2.1.5技能培训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对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并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颁发《免疫规划技术培训合格证》, 对于不合格者调离预防接种岗位, 不能使《免疫规划技术培训合格证》的发放流于形式。此外每年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业务技能培训, 并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 鼓励自学和互相学习。

2.1.6请示汇报要落实要经常向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请示汇报预防接种方面的工作, 以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领导、支持和监管。

2.2正本清源, 防微杜渐, 规范疫苗进货渠道, 保证疫苗质量, 保证预防接种安全有效。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2.1疫苗“三证”要具备各级疾病预防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应当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在收、发疫苗时, 要安排专人严格查验疫苗冷藏储存、运输条件, 批签发合格证等证明文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有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和运输工作。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购进第二类疫苗时, 应当查验、审核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的资质, 并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证明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 (要有企业章) ;并将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1,4]。

2.2.2疫苗台账要完备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免疫规划用疫苗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领取、分发等专用台帐, 保证每一批疫苗的冷链运转记录、疫苗出入库记录、批签发合格证明编号或者合格证明等资料真实、完整。冷链运输记录要清楚地记录疫苗的储存温度、始发地、目的地、运输方式、运输条件、运输时间、途中温度监测情况、到达目的地时的温度、产品包装以及外观质量、验货人签名。疫苗 (注射器) 出入库记录应包括疫苗 (注射器) 的通用名称、生产企业、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 (购销、分发) 单位、数量、价格、 (购销、分发) 日期、收货人签名。以上记录应当保存至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1,4]。要经常核对疫苗 (注射器) 进出情况, 日清月结, 每半年盘查1次, 做到账、苗相符。

2.2.3冷链设备要专管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要有专人负责冷链设备的管理与日常养护, 冷链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要立即采取措施避免疫苗高温暴露, 并及时登记报修;要制订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每年对本单位现有、更新的冷链设备进行登记并记录设备维修、报废情况;每天监测储存疫苗的冷链设备2次并记录在档, 以确保疫苗的质量。

2.3服务热情, 态度和蔼, 保持接种环境舒适干净, 减轻受种者紧张恐惧心理, 有效预防心因性反应的发生。

2.3.1接种场所要清洁明亮、通风保暖、定期消毒, 并有供儿童和家长休息、等候的设置。

2.3.2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 并做到态度和蔼、说话和气、微笑服务。主动和受种者交谈, 消除陌生感, 并给予鼓励。

2.4循规蹈矩, 谨小慎微, 仔细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预防AEFI的发生。笔者认为, 从事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三心”。

2.4.1学习业务要用心首先要学习好《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并熟悉《疫苗预防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工作管理办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 其次在每次接种疫苗前要认真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千万不要想当然。

2.4.2告知询问要热心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 应当仔细查看受种者的预防接种证, 告知受种者家长或监护人, 受种者应接种的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并详细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 必要时进行体温测量等体格检查, 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家长或监护人理解预防接种人员告知的内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2.4.3接种操作要细心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时, 应做到“三查七对”[5], 即查受种者健康状态和禁忌证, 接种卡、证, 疫苗和注射器外观、批号及效期;核对儿童姓名, 儿童年龄, 疫苗名称, 疫苗规格, 接种剂量, 接种部位, 接种途径。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 充分摇匀疫苗, 使用合格灭菌注射器,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安全注射。用75%酒精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6], 直径>5 cm, 禁用2%的碘伏消毒皮肤。接种完成后在接种证上记录接种疫苗的时间、批号及接种医生签字等相关信息, 接种记录书写工整, 防止错种、误种、重复接种等现象的发生。接种完成后要告知家长或监护人现场留观30 min以上, 并嘱咐家长或监护人回家后让儿童适当休息, 多喝水, 注意保暖。

2.5积极应对, 科学处置, 把预防接种相关不良反应扼制在萌芽状态。各级疾病预防机构一旦接到AEFI报告, 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5.1应急处置要到位规范抢救药品, 确保在有效期内。一旦接种现场发生休克事件, 要立即处理到位, 防止受种者死亡。

2.5.2及时报告要到位发生AEFI的疾控机构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药监部门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2.5.3调查核实要到位疾病预防机构要立即组织调查核实, 并形成书面的初步调查诊断报告。

2.5.4媒体沟通要到位要主动与媒体沟通,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2.5.5专家会诊要到位临床医护人员、疾病预防人员、特别是专家组成员要做到不乱说, 不随便表态, 专家组未形成共识之前不能擅自对外发布信息。

2.5.6补偿救济要到位一旦异常反应专家组诊断为异常反应, 应及时反馈受种者家属或监护人, 根据《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标准一次性补偿到位。

2.5.7应急预案要到位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防止事态扩大, 维护社会稳定。

摘要: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经济、有效、方便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然而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 儿童预防接种针次增多, 传染病发病率下降, 使得预防接种反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预防和降低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 减少基层预防接种工作者的烦扰, 笔者认为应认真落实好日常预防接种管理工作、规范疫苗进货渠道、保持接种环境舒适干净、仔细地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把预防接种的潜在不良反应因素扼制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预防接种反应,一般反应,异常反应,预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2005-09-20.

[2]谢广中, 刁连东, 王树巧, 等.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2-60.

[3]吕沛.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发生率的思考[J].医学动物防制, 2011, 27 (2) :129-1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06-01.

[5]魏红玲, 宋宏剑.预防接种反应及应对策略浅谈[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1, 39 (4) :88-91.

上一篇:资源分布情况下一篇: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费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