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绿地规划

2024-09-08

成都市绿地规划(共8篇)(共8篇)

1.成都市绿地规划 篇一

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关于印发《成都市建设项目 绿地率指标审核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城区林业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各设计、勘测、建设单位:

为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确保城市绿地建设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成都市林业园林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现将《成都市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审核实施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成都市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审核实施办法

— 2 —

二〇一一年九月九日

附件:

成都市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审核实施办法

一、总则

为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确保城市绿地建设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四川省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成都市林业园林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设工程。

三、办事程序

1、凡申办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审核的建设单位,按照并联审批统一要求在市建委窗口报件,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按报建单位提供的有效资料,在四个工作日内,经现场踏勘后,对建设项目绿地指标进行审核。对确因条件限制达不到规定绿地指标的建设项目,存在指标差欠的按收费标准计算核定, 并收取异地绿化建设费。

2、建设项目绿地率指标审核实行核发制度,即:经办人员二人以上实施现场踏勘,提出拟办意见;第一审核人进行审核,— 3 —

由第二审核人进行核发。

四、绿地起止界的确定及绿地面积计算

1、宅旁(宅间)绿地、院落式组团绿地、开敞式院落组团绿地、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起止界的计算:

(1)宅旁(宅间)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对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沿居住区路、城市道路则算到红线;距房屋墙脚1.0米;对其它围墙、院墙算到墙脚。

(2)道路绿地面积计算,以道路红线内规划的绿地面积为准进行计算。

(3)院落式组团绿地面积计算:绿地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算到路边;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算到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算到道路红线;距房屋墙脚1.0米;

(4)开敞式院落组团绿地面积计算:应至少有一个面面向小区路,或向建筑控制线宽度不小于10米的组团级主路敞开,并向其开设绿地的主要出入口。

(5)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面积计算起止界同院落式组团绿地。沿居住区(级)路、城市道路的公共绿地算红线。

(6)组团绿地中,作为景观组成部分的小品、亭台、曲廊、水池、溪流、步道等,可以一并计入绿地面积的计算,但绿地面积不得小于组团用地面积的70%。

2、私家花园绿地面积计算:当居住建筑宅旁(宅间)绿地规划设计为私家花园(以规划局骑缝章总平图为准),按私家花园用地面积的30%折算绿地面积。

3、屋顶(构筑物顶)绿化绿地面积的计算方法如下:(1)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且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室外地平面的标高必须以相临的城市道路标高一致,绿化覆土厚度不小于0.6米时,按地下或半地下建筑顶板上方实际绿化面积计算;当绿化覆土厚度小于0.6米时, 按地下或半地下建筑顶板上方实际绿化面积的20%计算。

(2)其它建筑高度不超过40米的非住宅建筑屋顶作的绿化,覆土厚度不小于0.4米,屋顶绿化面积达60%以上的,可按屋顶面积的20%奖励绿地面积;屋顶绿化面积达不到60%的,按实际绿化种植面积的20%奖励绿地面积。(注:屋顶绿化应按JGJ155-2007《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设计和施工)

4、架空层内绿地面积计算:建筑物首层为架空层时,架空层内绿地计算起止界,可从柱外缘或边梁外缘投影线起,算至架空层内架空层净高一倍处测量的绿化面积奖励绿地面积。

5、树阵及树池的绿地面积计算:

(1)对于小区内一些采用树阵植树方式的场地,如均为乔木,树距不大于5米、且树阵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的,树距合理,定植成活后覆盖率达到70%的,按树阵面积计算绿地面积。

(2)对于单植乔木(如行道树等),按树池面积计入绿地面积,或按每株1平方米计入绿地面积。

6、植草砖铺地:植草砖铺地概不计入绿地面积。

7、树阴式停车场绿地面积计算:满足以下规定的前提下,可将室外停车场用地面积的20%计人绿地面积。

(1)按规定标准设计的停车位,(2)停车场(位)用地全部为植草砖铺地,(3)停车场(位)用地内平均每个车位有一棵树(乔木、胸径大于10厘米)。

五、几种特殊情况的审核办法:

1、单位内部的建设项目:依据我局以往的绿地普查档案(现按二〇〇五年的),凡达到《条例》规定的30%或35%绿地率指标的单位,原拆原建项目不再征收异地绿化费;否则,按《条例》规定的绿地率指标核定收费。

2、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建设项目:对于立项、投资计划、规划红线、总平方案均已由有关主管部门审定通过但需要分期开发且时间间隔不超过一年的建设项目,原则上,前期开发项目的绿地面积,超出法定绿地率指标部分,可以计入后期开发项目的绿地率指标。

3、建筑物加层或局部改建的项目:建筑物加层或局部改建项目,按建筑物投影面积核定收费。

4、农民新居工程等工程异地绿化费减免:报建单位应持相关部门的文件,在没有重大侵占绿地行为的情况下办理异地绿化费减免和绿地率指标审核。

六、旧城改造及新区开发的界定

原则上,成都市中心城三环路以内(含内侧)的区域,按旧城指标20%计算审核;成都市三环路以外(含外侧)的中心城区域,按新区指标30%计算审核。

七、附则

1、本办法由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2、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成林业园林发〔2007〕329号文作废。

主题词:林业园林

绿地率

核定

办法

通知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城市执法管理局。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办公室

2011年9月9日印

(共印15份)

2.成都市绿地规划 篇二

作为祖国的边陲小镇, 一直以来佳木斯市除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外, 很少编制其他的专项规划, 由于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中间缺少必要的专项规划指导, 不利于规划设计部门和具体操作单位的应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也为了适应佳木斯市园林绿地管理与建设需要, 建设科学的、符合佳木斯市特点的绿地系统体系, 依据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

2 佳木斯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实践

为了避免规划成果成为“规划、规划, 图上画画, 墙上挂挂”的尴尬局面, 编制前期与个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之后再将研究的结果反馈给各部门, 以求在重要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 使得规划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1 具体做法

2.1.1 对“十一五”规划进行落实、整合、补充和完善

在与建设部门、园林处等其他各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充分沟通与协调的基础上, 将市、区与各相关部门“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重大涉及绿地建设项目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进行合理安排, 并提出项目调整、补充和完善的意见, 在引导城市发展方向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1.2 重大绿地建设项目的确定

依据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建设时序, 选择了规划期内的重点发展地区, 在此基础上, 针对未来城市开发建设安排, 建立了近期涉及绿地的建设项目库。另外, 着眼于佳木斯市城市的长远发展需求, 我们还特别提出了内河景观轴、滨江景观带等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涉及绿地的重大项目。

2.1.3 规划实施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的建立

为保障规划的实施, 我们着重探讨了将绿地系统规划转化为政策的、具体的、可操作手段, 力求使政策研究与实际运作相结合, 使规划所确立的政策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和经济实体发展的政策中得到全面体现。

2.2 实施效果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 此项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佳木斯顺利晋升为省级园林城市。在此过程中, 我们就多次向市政府、省建设厅进行了汇报, 同时也保持了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 并加强了规划的宣传力度, 从而使此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影响包括:

2.2.1 对政府决策的参考作用

规划中提出的一些重要思路都得到市政府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规划中提出的部分合理建议已经被市政府采纳和实施等。随着规划的审批并转化为政府文件下发到各部门和各级政府, 可以预见, 该规划必将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在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2.2 对相关部门的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

由于规划过程中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 尤其是建设局和园林处等部门, 在下一步实施建设过程可以依据该规划进行相继深入研究和策划、调整。

2.2.3 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由于规划过程中高度重视公众参与, 规划确定的城市大型公共绿地、滨水景观带等, 都通过公开展示以及报纸、电视等媒体手段向社会发布并征询意见, 从收集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意见, 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城市规划的影响, 使得老百姓更加理解和支持城市规划。

3 对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和认识

结合佳木斯开展此项工作的体会, 我们提出对绿地系统规划工作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希望能够对正在进行或将要开展此项工作的城市有所启发。

3.1 做什么

我们认为, 除了必须满足国家主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外, 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至少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全面分析现状城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找出现状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 对绿地系统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重新分析, 作为制定绿地系统规划的策略和依据。

3.1.2 立足现状, 切实解决当前城市绿地系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在总体规划宏观的绿地系统规划指导下, 立足现状, 针对当前城市绿地系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绿地系统规划应注重城市安全格局、生态格局和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等策略的研究, 针对城市发展新的形势与条件, 对城市绿地系统有一个总体把握, 在此框架下再确定具体的绿地系统布局与项目安排。

3.1.3 确定重点发展地区, 策划和安排重大建设项目

要使政府公共投资真正能够形成合力, 发挥乘数效应, 拉动经济增长, 必须从城市经营角度出发,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发展的重点地区;与此同时, 要对那些对于城市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绿地系统建设项目进行策划和安排。

3.1.4 提出规划实施的政策建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社会公益事业, 涉及面广, 难度大, 必须依靠有力的政府行为作导向,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3.2 怎么做

绿地系统规划的引导作用, 主要体现在通过对政府公共投资项目的策划和安排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引导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其次, 绿地系统规划在编制方法与组织方式上, 应逐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3.3 怎么用

城市规划并非是单靠规划部门来实施的, 而是由城市的各个部门来共同运作的;绿地系统这样的专项规划, 也需要依靠社会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要使绿地系统规划真正能够发挥对城市绿地建设的引导作用,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3.1 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指导性和操作性强的政府文件

绿地系统规划的成果不应只作为专业部门的技术报告, 还应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操作性很强的政府文件, 才能真正成为政府及其各部门统一行动纲领。在规划程序上, 应当符合基本的政策决定程序, 并且与城市行政、立法和执法程序及其要求相结合。

3.3.2 建立城市绿地的项目库并完善规划跟踪机制

要将绿地系统规划提出的建设项目进行进一步深化, 明确这些项目的规模、建设方式、投资估算、筹资方式、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要求, 建立绿地系统建设的项目库, 并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反馈, 根据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修正, 使得政府对于目前进行的和下一步将开展的项目做到心中有数。

3.3.3 建立规划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

3.园林绿地中道路规划分析 篇三

关键词:园林,绿地,规划,道路

园路是园林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人体的脉胳一样,贯穿于主园各景区的景点之间,它不仅导引人流,疏导交通,并且将园林绿地空间划成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一系列空间。因此,园路的规划,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各功能空间划分的合理与否,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对园林绿地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园路的类型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①主要园路: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②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③游息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④变态路: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订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2、功能与特点

2.1 组织空间,引导游览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其中浏览程序的安排,对中国园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这正是中国园林的魅力所在。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自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它能通过自己的布局和路面铺砌的图案,引导游客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路线和角度来游赏景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园路是游客的导游者。

2.2 组织交通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2.3 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除以之外,园路还可为水电工程打下基础和改善园林小气候。

3、园路规划原则

3.1 园路在园林中的尺度与密度

园路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相反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

3.2 园路的布局

3.2.1 平面成形布局

风景园林的道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系统,它具有自己的布置形式和布局特点。自然式园林绿地常见的园路系统布局形成多为套环式、带带式和树枝式三种。

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园路多表现为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曲线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的峰回路转,曲折迂回,步移景异,即是如此。园路的自然曲折,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观,在私家园林中,由于所占面积有限,园路的曲折更使其小中见大,延长景深,扩大空间。

3.2.2 立面成形布局

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收放宽度尺寸,采用变断面的形式进行立面上的布局。例如:北京香山、沿蹬道攀登可以发现,不同转折处有不同的宽狭,而且在中途还没有过路亭。另外在许多园中,设置坐登、椅子园路外延边界,除此之外,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木,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3.3 园路路口规划

园路路口的规划是园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划式园路系统和自然式园路系统的相互比较情况看来,自然式园路系统中则以三岔路口为主,而在规划式园路系统中则以十安路口比较多,但从加强寻游性来考虑,路口设置也应少一些十字路口,多一点三岔路口。

道路相交时,除山地陟坡地形之外,一般场尽量保用正相交方式。斜相交时斜交角度如呈锐角,其角度也尽量不小于60°。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锐角部份还应采用足够的转弯半径,设为园形的转角。路口处形成的道路转角,如属于阴角,可保持直角状态,如属于阳角,应设计为斜边或改成圆角。

要有景点和特点。在三叉路口中央可设计花坛、花舌等,要注意各条道路都要以其中心线与花坛的轴心相对,不要与花坛边线相切,路口的平面形状,应与中心花坛的形状相似或相适应,具有中央花坛的路口,都应按照规划式的地形进行设计。

3.4.1 园路与水体

中国园林常常以水平为中心,则主干道环绕水面,联系各景区,是较理想的处理手法。当主路临水面布置时,路不应该是始终与水面平行,这样因缺少变化而显得平淡乏味。较好的设计是根据地形的起伏,周围的景色和功能景色,使主路和水面若即若离。落水面的道路可用桥,堤或汀步相接。

3.4.2 园路与山石

在园林中,经常在园林两侧布置一些山石,组成夹景构成景色,要有一种幽静的氛围。在园路的交叉路口,转弯处也常设置假山,而能疏导交通,又有起到美观的作用。

3.4.3 园路与种植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种植相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就是我们所说的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在园路的转弯处,可以利用植物叙强调,比如种植大量五颜六色的花卉,即有引导游人的功能,又极其美观。

4、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现代园林中,由于设计师或某些个人主线,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埋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在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

4.2 园路布局形成有自然式,规划式和混和式三种,但不管采用什么园路形式,最忌讳的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4.3 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如:北京西单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中的广场,每天人流都很多,但其中设计中绿地草坪战坪占有很大的面积,园路穿插其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游人难免要踩踏草坪,影响景观效果。相反,某些规划设计中,又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还于生态不利。

4.4 某些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有些交叉口相交路数量太多(如四、五条),造成人们在路口交叉处无所适从的现象。

4.5 某些园路在与环境的处理上,不是很适宜。如与园形花坛相切,建筑物入口集散广场处,相交路口偏重量一侧,道路与水体驳岸紧贴布置等。

5、结束语

5.1 严格执行规划规范,合理布置园路所占面积,满足园路功能要求。

5.2 遵循道路规划设计原则,协调道路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绿地规划 篇四

2、作12公顷的公园规划设计时应收集比例1:1000.。

3、园林中的主路宽5~7米,横坡宜小于3%。

4、行道树的定植株距一般采用5米。

5、一般综合性公园的分区有文化娱乐区、儿童游戏区、观赏游乐区、安静休息区、经营管理区。

6、水体包括湖、河、塘、潭、瀑布、喷泉、涌泉等形态。把以上水的形态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静水常见的形态有:方形、长形、三角形。动水常见的形态有:应用题

根据绿地设计原理、公园总体规划的成功是否与那些因素有关?

主题思想的确立、功能分区、地形地貌的改造、水景的布置、道路广场的布置、种植规划、园林小品的规划、公园周围市政设施的关系、建设单位的意见,投资额度。绿地改造时想把二丛树改成为对植树。请探讨可行性。

二丛树:两株组合设计一般采用同种树木,或者形态和生态习性相似的不同树木,两种树木的形态大小不要完全相同,要有变化和动势,创造活泼的景致。不宜选用等量、等高、姿态相近的两株树一起显,提供给观赏者一种新鲜的星峰的景象。对比采用骤变的景象,以产生唤起兴致的效果。

调和:主要通过布局形式、造园材料、色彩等方面的统一、协调,使得景观较和谐。不可变尺度:或称之为适用尺度是按一般人体的常规尺寸确定的尺度。正常人的视域:水平方向的视角喂180°,垂直方向的视角为130°。在正常平时情况下,看清景物的整体形象,水平视场为45°,垂直视场为26~30°,苏州宅园的厅堂和假山之间的视距躲在30~35米,假山少数高达7米,一般高度都在4~6米。大型物象合适的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5可以用做障景,或者用做组织游览路线。

树墙:150cm以上,空间分割和 屏障视线,遮挡、遮蔽不美观的构筑物等。

花坛:指花卉栽培在四周有矮墙的土台子中,利用花卉的鲜艳色彩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起到装饰园林空间的作用。

花镜:介于规则式和自然式之间的一种带状花卉景观设计形式,是以多年生草花为主,结合观植物、一二年生草花、木门植物,沿花园边界或路缘设计布置而成的一种园林植物景观。由于花期不同、种类不同,构成色彩的波浪。

18、园林建筑的布局手法:1山水为主,溪流、瀑布、泉。

7、对植树设计时选用了近等高、体量相近的两株雪松√

两棵树丛设计时选用了近等高、体量相近的两颗杜松。×

在中视静观的条件下,以使景物水平视场不超过45°,垂直视场不超过30°为原则。

构成园林形式的五大要素是:地形(包括水体)、观赏植物、园林建筑、广场和道路、园林小品。

景窗是运用起伏韵律、连续韵律。问答题。

1、什么叫园艺环境绿地设计?

为民众提供观赏、游息的场所,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绿地的五大要素按工程技术和园林艺术原理创作美的场所的行为过程。

2、突出颐和园主景--佛香阁,在建筑布局中采用了

①中轴对称 ②主景升高③渐变法。

3、试问行道树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 道路环境、设计形式、树种选择、定干高度。

4、为什么设计公园时无论公园面积大小都要现场踏查?

①核对现场图上标明的现状物与现状物是否真实,有遗漏需要补充。②设计者到现场,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进入艺术构思阶段。“嘉者收之,俗者摒之”。5,、为了使游人活动方便、互不干扰、便于管理在园艺环境绿地设计中通常做哪些措施?

根据绿地中的活动内容的性质和类型,或根据地形地貌的性质和特点把整个绿地划分为若干区,即功能分区。

6、绿地功能分区的分区方法是什么? 一些类似的活动组织和划分后安排在与其活动较相宜的场所,分析和整理地形地貌的本质和特点,充分体现地形地貌所应有的观赏价值和利用价值。

7、广场与道路的作用是什么?

广场和道路系统将构成园林的脉络,并且祈祷园林中交通组织、联系的作用。

8、园林中的广场的定义是什么?

园林中具有集散、观赏、交流功能的社会活动空间。

9、颐和园十七孔桥的桥孔,从中间往两边逐渐变小,形成递减趋势。用到什么园林艺术手法? 渐变韵律。

10、某城市开发区需要道路绿化,应该怎样选择行道树?

行道树是按一定间距列植于道路两侧或分车绿带上的乔木景观,行道树设计要考虑的主要内容是道路环境、设计形式、树种选择、定干高度。行道树中一般要求具有适应性强、姿态优美、生长健壮、树冠宽大、萌芽性强、无污染等特点。另外应尽量选择无花粉过敏或过敏性少的树种,如乡长、女贞、刺槐、乌桕、水杉、黄杨、榔榆、冬青、银杏、梧桐。栽植。如“一府一仰,一倚一直,一左一倍,小型物象的合适视距约为景物的3倍。建筑配合2统一中求变化,对称中有异象。右,露根藏头,平头锐角,一高一矮,一

8、地形(包括水体)处理手法:1因地制3对景顾盼,借景有方。

大一小,分枝相异,小枝联系。

宜。景以境出。2掇山理水,理及精微。

19、园路:流通顺畅、组织游览,疏导游对植树:对植树是指按一定轴线关系对称

9、一池三山:秦汉开始在宫苑内开凿太人。主路5~7米,次路2.5~3.5米,小路或均衡对应种植对应种植的两株或具有液池。池中堆筑方丈、蓬莱、瀛洲三岛,约0.9~1.2米,汀路、山道0,6~0.8米。两株整体效果的两组树木景观。一般选用模拟东海的所谓神山仙岛。

20、广场:集散广场、观赏广场、下沉式同树种、近等高、体量相近的两株树对植,10、园林中水洗设计要求:1主次分明,广场。

要求树木形态没关或树冠整齐、花叶娇自成系统。2水岸溪流,曲折有致。3阴下沉式广场:1注意排水设施、防止雨季美。

阳虚实,湖岛相间。4山因水活,水因山积水2道路与建筑、广场的组合要求忌“歪

1、人均绿地面积 转。

门邪道”。3要求端正,设计图形喂有规律Aglm=Ag1/Np

11、土山设计要点:1主客分明,遥相呼可循的曲线流线型。4考虑设计与施工结人均绿地面积

应2未山先麓,脉络贯通3大山要讲“三合,不宜过分随意。5同时考虑其图案、Agm=(Ag1+Ag2+Ag3+Ag4)/Np 远”4山观四面而异,山形步移景换。5色彩、装饰等诸多要素的应用,提高观赏绿地率

山水相依,山抱水转。效果。

Λg=[(Ag1+Ag2+Ag3+Ag4)/Ac*100%

12、种植形式: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

21、设计前期工作:1收集图纸资料①城

2、绿地的功能:①净化空气、水体和土

13、观赏植物造景要点:1四季景观2专市绿地总体规划图②地形图;2现场踏查;壤。②改善城市小气候(温度、湿度、气类园3水生植物区4温室、盆景区5花圃3听取建筑单位的意向,掌握自然条件、流)③减低噪声。④保护农田。⑤保持水苗圃

环境状况;4编制总体设计任务文件。土。⑥安全防护(火灾、震灾)⑦检测环

14、数列:一般乔木间距3~8米,灌木1~

522、总体设计阶段:1主要设计图纸内容境污染。⑧文教和游息功能。⑨城市绿化米

①位置图②现状图③分区图④总体设计的景观功能(道路、边界、中心点、区域

15、行道树的设计形式:根须道路绿地形方案图⑤地形设计图⑥道路总体设计图特征)

态不同,通常分为绿带式和树池式。⑦种植设计图⑧管线总体设计图⑨电气

3、城市绿地:指一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绿带式指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在道路两规划图10园林建筑布局图

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侧,位于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或分车绿带2效果图(鸟瞰图);3总体设计说明书;4绿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利用和中种植行道树。带状绿地宽度因用地条件工程总预算

改造地形,主要以花草树木美化环境,以及附近建筑环境不同可宽可窄,一般不小园林建筑、构筑物等来点缀,为民众提供于1.5米,至少可以种植一列乔木行道树。观赏、游息的美的场所。树池式指在人行道上设计排列几何形的绿地设计:为民众提供观赏、游息的场所,种植池以种植行道树的形式。树池常用语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利用绿地的五大要人流或车流量较大的干道,或人行道路面素按工程技术和园林艺术的原理创作美较窄的行道树设计。树池占地面积小,正的场所的行为过程。

方形1.5*1.5米,最小不小于1*1米长方绿地设计原理:园林艺术原理、科学技术形以1.2*2米为宜,圆形树池直径不小于原理、以及行为学心理学原理。

1.5米,行道树栽植于树池的几何重心。

4、绿地内容:绿地设计的指导思想或绿

16、安全视距:30~35米

地反映的主题思想,也叫立意。

17、孤植树:也叫孤立树,是用一株树木绿地形式:为反映绿地内容缩采用的表达单独种植形成的园林景观,应用于草坪、方式即绿地形式,也叫布局。

广场、湖畔等开阔空间或桥头、岛屿、斜

5、决定形式的因素:园林性质、文化传坡、园路的尽头或转弯处,岩洞口,建筑统、意识形态。

旁。

6、绿地形式的种类(设计方法):规则式对植树:是指按一定的轴线关系对称或均绿地(轴线法)、自然式绿地(山水法)(3衡种植的梁祝或具有两株整体效果的两混合式)。

组树木景观。应用于园林绿地的路端、建规则式绿地--意大利台地园、法国勒诺特筑入口、公园入口两侧、规划式花园出入集合图案式园林。

口。桥头与石级两侧、庭院左右。

自然式绿地--苏州拙政园、网师园。树丛:指由多株树木不规则近距离组合种特征比较①中轴线②地形③水体④广场植,具有整体效果的园林树木群体景观。和道路⑤建筑⑥种植规则⑦园林小品 通常用做局部空间的主景,也可以做配

7、绿地设景原理:

景、障景、隔景,同时兼具遮阳作用。两1主景与配景:突出主景:①中轴对称;株树木之间既有变化和对比,又有联系,②主景升高;③主景设置在环拱四合空间互相顾盼,共同组成和和谐的景观形象。的水平视觉交汇点;④构图重心位能;⑤两株兼具要适当,一般以小于矮树冠径为渐变法;

宜。应用于水池边、河畔、草坪等处。2对比与调和:①空间对比;②虚实对比;绿篱:由同种树木做成密集列植成篱状的③疏密对比及其他;④调和; 树木景观,用作境界、空间分割、屏障,3节奏与韵律:①连续韵律;②渐变韵律;装饰园林空间。

③起伏韵律;④开合韵律 矮篱:50cm以下,用于花镜边缘、花坛和4均衡与稳定 观赏草坪镶边。

5尺度与比例 中篱:50~120cm,用于绿地边界划分,绿6景物的观赏点

地空间分割、遮挡不高的挡土墙面以及植对比:是借两种或多种性状有差异的景物物迷宫等。

5.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说明 篇五

根据《博鳌乐会古城控制性规划》,将乐城岛建设成为:集人文资源、旅游度假、节能环保和绿色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城,力争成为中日环保合作示范区的启动项目。

2、景观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乐城岛紧邻万泉河旅游开发区和博鳌水城,同时也位于博鳌水城保育区范围内,清澈壮美的万泉河水及两岸茂密的植被与岛内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呼应。生态环境是乐城岛发展的根本,一切经济与建设活动均须以生态优先为首要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乐城岛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2)、以人为本原则

关注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活空间,强调自然环境的生态性,突出社会环境的文化性,提倡物质环境的功效性。

(3)、集约化原则

乐城岛由万泉河环绕四周,区位优势明显,城市空间拓展也同时受到自然界限的限制,因此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在优先保证岛内生态环境,古乐会城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的高效性。

3、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1)、景观构成

规划区内景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人文资源;生态建筑;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主要为现状乐会古城遗迹和周边自然古朴村落构成; 生态建筑:体现低碳环保理念的生态环保示范住宅及酒店建筑;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新技术农业用地、一般耕地、公共绿地、林地等。(2)、景观布局

景观规划遵循自然肌理,在对现有古城及周边村落保护的基本前提条件下,新开发建设的生态建筑主要临万泉河布置,分别位于乐城岛的南北两翼,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近300米宽的景观带囊括了现状十个自然村落,将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座落于平畴与绿地之上,远可观河,近可赏园,浓浓田园风情倍感温馨。同时打通岛内南北绿色景观通廊,在北岸桥头两侧对称布置公共绿地,强化岛内景观节点。

4、规划区生态要素保护与利用分析

(1)对周边林地的保护和利用

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具有优越自然生态环境。林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储备资源,起着水土保持、涵养水质、吸氮供氧、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的功能,构成了规划区最重要的碳氧平衡调节器。

①结合绿地、水体和道路绿廊组织送氧廊道。规划区林地是其近距离的氧源。规划区开发应该 注意保护林地,应结合地形进行规划布局,将其保留作为公园绿地,减少对天然林地的破坏。利用大型公园绿地和河流水系、道路绿带,形成氧源渗透通廊,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

②控制建设强度预留通风廊道。规划区的主导风向是东南风和北风。必须控制自然通风廊道上的城市建设强度和高度,避免对通风廊道的阻隔:在通风廊道上,尤其主要河道应形成宽敞的绿化空间,使林地新鲜气流顺畅进入规划区;节点周边形成相对宽敞的绿地,增加将高层气流导向地面的机会。

(2)对河流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①从通风走廊角度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区内的万泉河等主要河流是主要的送风走廊,应尽量留出开敞空间和绿地,以提高绿地为城市供氧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城市小气候。

②从景观游憩角度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区纵横交错的水系是天然良好的景观元素,其滨水绿廊也是休闲游憩功能最好的载体。滨水绿廊为沿河水系的绿色通道,主要为步行、自行车、轮滑以及其他非机动交通所使用,并与城市步行系统和城市公共交通节点保持便捷联系,保证居民方便通达。在功能上,滨水绿廊既可为居民提供散步、慢跑、自行车运动等日常健身场所和钓鱼、划船等水上运动场所,其串联的绿地和开敞空间更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休闲活动。

5、绿地系统规划 5.1规划原则和思路

基于上述林地、河流湿地、生物保护、风道、氧源、人文旅游资源等分析,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区生态绿地布局进行思考:

 保留现状主要林地、水系和耕地等蓝绿要素,形成绿化系统的良好基底;  城市建设区镶嵌和耦合于绿色基底,与绿化系统取得渗透与融合;

 通过水系、道路建设绿色、休闲廊道,将自然山林、风、氧源等引入城市,调节小气候,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

 依托乡土人文旅游资源选择适宜位置建设大型城市公园,提供绿色休闲空间和生态斑块。

5.2规划结构

综上分析,形成“双廊骨架、蓝绿脉络、绿园点缀”的生态绿地结构。()双廊骨架

规划构建纵横两条生态廊道,行成整个规划区的绿地骨架。南北廊道:

 廊道形成纵向景观轴,通过生态节点与东西廊道相连,在各组团之间形成开敞地带和生态隔离带,保持各组团良好的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

 廊道为住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最佳场所。东西廊道:

 岛内中部为一条由村落、农田、绿地、林地所组成的跨度约300米,长度约2000米的自然景观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近300米宽的景观带囊括了现状十个自然村落,形成东西廊道。

 北廊道为乡土人文资源的保存和游赏开拓提供了良好环境。 廊道为规划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游憩空间。

因此,南北两条廊道兼俱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迁移、生态隔离、生态防护、人文游憩、景观环境等多功能于一体。

(3)蓝绿脉络

规划区内水系从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分别沿水系、水库湿地严格控制宽度10-30米的带状绿化通道,为饮用水源提供生态保障。滨水通道辅以道路绿化通道形成蓝绿交互的绿化网络。

蓝绿脉络将规划区两侧的山体氧源和外部风引入城市内部,让自然和城市完全交融渗透,使规划区内外绿化及生态系统联系顺畅,促进内外交换从而有利生态平衡;串连各个绿化景观节点,提高开敞空间的连续性,为市民提供易达的开敞空间。

(4)绿园点缀

结合规划区内现有景观资源,如结合水库鱼塘、田园林地景观形成新的公共活动中心。这些公园绿地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形成斑块状绿色休闲空间,提供市民运动、体验、游赏等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改善和提升规划区整体人居品质。

5.3绿地分类规划

将规划区绿地系统分为: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其他生态绿地。(1)公园绿地

规划区公园绿地以带状为主,结合规划区现有的水系鱼塘进行梳理整合,串联形成水系脉络,沿水系两侧形成带状公园绿道。公园绿道宽度在10-30米之间,串联规划区内主要城市开敞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并与局部保留的田园林地结合形成大型的公园节点。公园绿道设置充分考虑河道安全、休 闲和亲水的功能,结合驳岸设计和岸线绿化综合考虑,主要布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并加强绿化植被、坐凳等设施配套。让规划区内居民能够在500米步行范围内便捷到达公园绿道,可以在其中开展日常健身锻炼、游憩活动,也可以通过公园绿道在优美的环境中步行前往城市主要的其他开敞空间。

公园绿地是市民交流的主要空间之一,应通过各种游园文化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为促进非正式交流氛围的形成提供物质条件,创造事业的契机、产生智力的意图。

(2)生态绿地

其生态绿地主要指规划区生态廊道,是规划区片区的生态隔离带,也是规划区的生态通廊和市民休闲景观带。生态绿地以自然生态维护为主,结合现状水系景观,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少量修建休憩型景观设施,宽度设置300米。

(3)生产防护绿地

道路防护绿地:包括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等道路两侧的防护绿地。其中高速公路两侧各100米,快速路防护绿地控制宽度满足两侧防护绿地绿线之间距离150米,主干道两侧各10米。按道路的性质确定绿地率指标:快速路绿地率不得少于35%、主干道绿地率不得少于30%、次干道绿地率不得少于25%、支路绿地率不得少于20%。

高压线走廊防护绿地:要求在500kV、220kV、110kV高压线的高压走廊防护区域内控制为防护绿带,绿带宽度按高压走廊防护距离要求设置,高压走廊宽度分别为70米、60米、30米。

河流湖泊防护绿地:结合保护防洪和排水工程的要求,与公园绿地结合沿水系山塘设置防护绿带,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水景观,绿地宽度为10-30米。

卫生防护隔离绿带:工业区组团与居住组团之间应根据地形设组团隔离绿带,绿带内除园林路、广场、园林建筑小品及管理建筑外,不得建设其他性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污水厂周围设置20-30米卫生防护林带;变电所周围控制50米防护绿带。

(3)单位附属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是指附属于住宅区、工业区、仓储区、政府机关团体、商业服务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用地范围内部的绿地。

居住区附属绿地的设置要符合居住区设计规范。

6、景观系统规划

6.1景观资源

人文资源:主要为现状乐会古城遗迹和周边自然古朴村落构成。田园风光:规划区内有大量的农田耕地,是优美的基底画面。纵横水系:规划区内滨海水系是规划区中的景观焦点和视线通廊。

6.2景观带(1)景观廊道

景观廊道设计意向图

沿河流水系构筑蜿蜒灵动的景观廊道,强化基地水网特色。通过水景与城市园林绿地的配合、控制廊道宽度和用地功能,形成生态走廊和休闲游憩绿道,促进与周边山体自然景观和风光的衔接,展现古城生机与活力。

(2)景观轴线

以城市干道为空间载体,贯穿规划区主要景观分区及特色景观节点,形成界面连续且天际轮廓线丰富的景观序列。景观轴线强调人文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有机组织各类公共活动功能和空间节点,体现连续、流动的景观特质。

规划沿道路形成主要的景观轴线,将城市中心的商务、商业、文化、会展等空间和设施联系起来,通过道路设施及道路两侧建筑设计和开敞空间设计等,形成集中体现特色风貌的城市景观带。

6.3景观界面

滨河景观界面:突出蓝绿景观与休闲游憩功能的共生共融,强化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空间与视觉上的渗透。滨河绿化空间精心设计建筑、小品、娱乐和休憩等设施,形成市民游憩的特色场所。滨河建筑布局则应高低错落,平缓与突起相结合,体现重点与变化。

6.4景观节点

(1)人文节点:位于古城遗址及周边村落地段,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尊重其现有的特色村落布局,促进村容村貌与高品质的度假环境景观协调,展现乐会古城城特色风貌,构成乐会古城的象征和标志,打造可识别之城市;

(2)门户节点:处于道路等主要对外交通线出入口、交通换乘枢纽等节点位置,是城市与外界联系的第一印象地域。以大尺度绿化和标志性建筑、构筑物塑造古城门户形象;

6.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篇六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 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 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 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 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3、城市各级、各类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同时满足城市绿地因害设防、防灾、减灾功能的需要。

4、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做到巩固与发展共存,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宏观规划与微观建设相联系,随着城市的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分期实施,逐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第七条 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丰富植物品种,实现优化配置,加大城市绿量,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总体建设目标。

2、城乡一体化原则

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统筹考虑和布置城市园林绿地与林业绿地、农业绿地等绿地,将城乡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共同形成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有机体。

3、可持续发展原则

社会、经济、生态统筹并举,努力营造环境宜人、生态良好的绿色城市。

4、系统性原则

增强各类绿地的系统功能,形成合理的绿色网络体系;完善绿地的布局与类型,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

5、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优化、美化城市环境,保护和充实城市的文化内涵,创造城市景观特色。

第八条 规划目标

以建成“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现代化的园林城市”为总目标,城市绿地与西湖风景名胜区绿地相融合,城区绿地与郊区绿地相补充,新区绿地与旧区绿地相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绿地系统。

1、规划近期(2005年)

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达到30%,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平方米以上;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以上。

2、规划中期(2010年)

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达到35%,人均绿地达到20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3、规划远期(2020年)

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达到38%,人均绿地达到25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第二章 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结构

第九条 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杭州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分市区绿地结构和城区绿地结构两个层次。

第十条 市区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结合杭州的自然生态环境,以普遍绿化为基础,风景区、湿地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为重点,森林公园为补充,中心城区为核心,生态绿廊为纽带,各城市组团与村镇绿地系统为子系统,建立“山、湖、城、江、田、海、河”的都市区生态基础网架,构成“两圈、两轴、六条生态带”的生态结构体系,实现将森林引入城市,城市建于森林中的目标。

1、两圈

外生态圈:以南部、西部、西北部的外围山体及北部的生态湿地、东部地区大片的农田构成外围绿色生态屏障。

内生态圈:以绕城公路500米绿带为纽带,与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西溪湿地保护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湘湖风景区及四个森林公园构成内生态圈层。

2、两轴

钱塘江生态轴:钱塘江与两侧100—1000米宽的绿带构成由西而东的生态主轴。

运河生态轴:京杭大运河、萧绍运河构成南北向的生态主廊道。

3、六条生态带

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西溪湿地; 灵山—龙坞—午潮山自然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石牛山生态区——湘湖风景区;

青化山生态区——航坞山——新街大型苗木园;

钱塘江滨海湿地——生态农业园区;

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

由风景区、湿地、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及生态农业园区构成的六条生态带,是有效防止城市蔓延的手段,并为杭州城市“一主三副六大组团”的发展框架提供生态保障。

第十一条 城区绿地布局结构

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山水构架,结合城市用地布局形态,确定城区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为:

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绿芯,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绿地为绿带,河流、道路沿线的绿地为绿脉,各级公园绿地和绿化广场为绿点的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的城区绿地系统。

第三章 城市生态景观绿地规划

第十二条

生态景观绿地主要包括: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区、近郊森林公园、绿色廊道、生态农业区。严格限制在生态景观绿地内进行建设,必须在此建设的项目,应符合有关规划要求。

第十三条 水源保护区

在钱塘江水源保护区、苕溪水源保护区内,禁止开发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向集镇转移,在该区域内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设永久性的水源涵养林,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城市饮用水水源质量。若城市取水水源有所变动,水源保护区范围可适当调整。

1、钱塘江水源保护区

范围为取水口上游5000米、下游1000米、北岸沿江500米、南岸至山脊线(包括沙洲岛)之内的范围划定为水源保护控制区,面积19.84平方千米(包括富阳部分为70平方千米)。

2、苕溪水源保护区 范围为苕溪取水口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两侧各100米范围划定为水源保护控制区,面积为6.66平方千米。

第十四条 湿地保护区

保护和维持湿地的生态功能,在钱塘江入海口划定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在东塘、闲林、西溪、南、北湖滞洪区,划定五片湖泊低洼湿地保护区。

本区以湿地保护为主,尽量避免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通过控制污染源,改善水质,退耕还湖,引进湿生植物等手段,恢复生物的多样性。严禁在本区填塘造田、堆石建房等活动。

1、钱塘江滨海湿地

在钱塘江入海口,海洋与大陆之间的缓冲带内,利用现有大量的水塘及生物多样性,在岸边营造湿地公园,面积为80平方千米。

2、湖泊低洼湿地

在东塘、闲林、西溪等地,利用大量的河网、湖泊及其周围的湖荡低洼湿地,建设湿地保护区;在西部北湖滞洪区及南湖滞洪区周围建设湿地保护区。

(1)东塘三白潭湿地保护区

以三白潭为核心,范围为东至京杭京杭大运河,南至东塘港,西至东苕溪,北至市界划为湿地保护区,面积为31平方千米。

(2)西溪湿地保护区

范围为东至紫金港路,南至沿山河,西至绕城公路,北至蒋村现状距集镇南200米的自然河道,沿绕城公路折至余杭塘河,面积21平方千米。

(3)闲林湿地保护区

范围为东至万征山东山脚,西至云风湾,北至北陆家桥,南至02省道,面积为12平方千米。

(4)北湖滞洪区

范围为北湖滞洪区周围,现状杭宣铁路以东, 104国道以南,东苕溪以西,面积为20平方千米。

(5)南湖滞洪区 范围为南湖滞洪区周围,东笤溪以西,石祥路延伸线以南,02省道以北,面积约14平方千米。

第十五条 风景区

根据风景资源的不同特性,在具有较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价值的区域,设立风景区,除西湖风景名胜区外,包括径山、东明山、灵山—龙坞、超山、半山—皋亭山—黄鹤山、湘湖、青化山、石牛山风景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良渚遗址保护区十片风景区。

充分展示自然和人文遗产,提供游憩风景用地,促进旅游发展。本区以保护为主,控制与风景旅游无关的建设。一切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严禁借开发生态旅游之名,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景观。维护和促进风景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1、径山风景区

依托径山景区、双溪景区、鸬鸟景区及现有山林丰富的植被资源及小古城遗址、陆羽泉、径山钟楼、釜托寺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建设杭州西北部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面积为328.8平方千米。

2、东明山森林公园

利用境内茂林修竹,景秀境幽,气候宜人的自然条件,充实和完善东明寺、群仙观、古桂花树、龙眼泉等景点,构筑城市北部地区的绿色屏障。面积为28平方千米。

3、灵山—龙坞—午潮山自然风景区

利用现有的灵山风景区、龙坞风景区和午潮山风景区,建设西湖风景名胜区以西的一个大景区,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提供保障,同时为旅游西进充实了内容。面积为71.6平方千米。

4、超山风景区

超山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之一,素以“古、广、奇”三绝而著称,区内有海云洞、青莲寺、吴昌硕墓、吴昌硕纪念馆等景点。面积为35.0平方千米。

5、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

充分利用半山、皋亭山、黄鹤山及上塘河沿线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建设以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为主的风景旅游区,恢复皋亭积雪、皋亭观桃、龙居寺等景点。建设由北而南嵌入城区的绿色通道,为城市提供可靠的生态走廊。面积为27.0平方千米。

6、湘湖风景区 在现有湘湖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向南、向西、向东扩大,保护开发跨湖桥遗址、萧山越王城遗址,建设城市南部地区城郊间的生态保护区。面积为27.3平方千米。

7、青化山风景区

利用青化山、大岩山、石盘山优美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植被,建设城市南部地区的风景区,面积为88.1平方千米。

8、石牛山风景区

以现有石牛山森林公园为基础,建设西南部地区的风景区。面积为139.0平方千米。

9、良渚遗址保护区

为全面保护良渚遗址,在良渚遗址保护区33.8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建设国家遗址公园,形成集教学、科研、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基地。

10、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以度假、观光、娱乐、康体、会议等功能为主,兼具生态型、参与型旅游新项目的旅游新区,为更好地发挥其在实施旅游西进中的龙头作用,其范围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至25.4平方千米。

第十六条近郊森林公园

在绕城公路沿线,主城与副城及组团之间,利用原有的农田、河流及自然山体,营建新街大型苗木园、城北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乔司北森林公园、湘湖南体育休闲公园四个近郊森林公园。

1、新街大型苗木园

依托现有新街的苗木基地,在绕城公路以东地区规划一融育、繁、产、销为一体的市级大型苗木繁育基地,面积为23平方千米。

2、城北运河景观森林公园

在康桥以北,京杭大运河两侧,宁杭高速公路以东,康栖路(康桥——塘栖)以西25平方千米的用地范围内,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以大型乔木为主的景观生态林,形成北部地区通向主城的一条生态廊道。

2、乔司北森林公园

在绕城公路东北面,沪杭高速公路与沪杭铁路之间的范围内,交通走廊与生态走廊相结合,建设临平城与下沙城、主城之间的森林公园,面积为10平方千米。

3、湘湖南体育休闲公园

在湘湖风景区南,钱塘江以东,绕城公路以内的范围内,建成集体育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体育休闲公园,面积为14平方千米。(详见附表1)

第十七条 绿色廊道

1、滨水绿廊

在钱塘江两岸各设置宽100—1000米的绿带,苕溪、京杭大运河、上塘河、余杭塘河、浦阳江、西小江、凰桐江、萧绍运河、北塘河等沟通城区与郊区的主要河道两侧各设置宽30米以上绿带,形成城区各类绿地与城郊自然山水基质之间的生物廊道。

2、交通绿廊

高速公路(绕城公路以外)两侧各控制宽100~250米绿带;铁路两侧各控制宽50~100米绿带;国道、省道、主城、副城及组团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两侧各控制宽30~50米绿带;乡道与乡道、村道之间两侧各控制宽20米绿带,形成联系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绿色通道。

(详见附表2)

第十八条 生态农业区

改善都市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积极发展生态型农业、都市型农业。

在萧山钱江农场、红山农场、转塘浮山等建立生态农业旅游区。

第四章 西湖风景名胜区绿地规划

第十九条 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绿地是杭州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基地,同时也承担着城市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第二十条 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一切绿地建设应严格按《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进行。第二十一条 公园与风景点规划

1、充实、完善西湖风景名胜区现有公园和景点,加快环西湖绿地建设。

2、改善嵌入城区的北山、吴山景区的整体环境,建成宝石山、吴山公园,形成城市多条道路的对景。

3、增加公园和景点,满足居民和游客的游憩需求

(1)结合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新建茅乡水情、三台泽韵、花山霞鹃、法巷探梅等景点。

(2)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重点建设西湖南线的公园和景点,增加西湖南线的环境容量,减轻北线游览压力。新建莲花峰公园、南宋皇城遗址公园、白塔公园、八卦田公园、石景公园等。

第二十二条 风景林建设

以西湖山坡及主要风景点、线为重点,以保护好现有植被为前提,以观赏树种为主,增加绿化覆盖率,恢复和开辟植物观赏区,逐步形成以常绿树为基调树种的常绿、落叶混交林,反映亚热带北缘植物景观的风景林。重点营造十片重点风景山林、恢复和培育历史植物名胜、逐步实施林相改造,提高西湖风景林的观赏价值。

第五章 城区绿地规划

第二十三条

以创建具有杭州特色的国际花园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目标,高度重视城区,特别是旧区的绿化建设,积极开辟沿江、沿河、沿路绿带,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建设好居住区、工厂、单位内附属绿地,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水平,重视城市林木种植,实现“乔、灌、草”的合理配置,以绿篱代替围墙,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效果,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重点建设中心城区的块状绿地。

第二十四条 规划布局

1、主城:重点建设城北体育公园、城西公园、西塘河公园、城东都市生态公园、城市新中心公园、运河公园、凯旋公园、太庙遗址公园八个市级公园,每区建设两个以上面积3~5万平方米的区级公园;加快实施沿路、沿河绿色廊道,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城市主要道路按每千米不少于1000平方米绿地的要求,设置块状绿地;完善居住区配套绿地的建设,适当改造现有公园和广场,提高整体绿化水平;结合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海潮寺公园、高家花园、江城古树公园、香积寺公园等,结合旧城更新增加绿地,逐步达到半径500米范围能见到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绿地。

2、江南城:萧山城区以扩大北干山、西山公园两个市级公园为重点,道路、滨水绿地为构架,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建设江寺公园、祗园寺公园等;临江地区以沿江开放式绿地、广场为重点,建设钱塘江滨江公园、西兴大桥桥头公园两个大型市级公园,在远景城市商务中心设置江南中心公园、世纪公园等市级公园;滨江科技城区以沿江100米绿化带及城市主干路两侧绿带为主要绿色构架,建设滨江中心公园等市级公园,结合区行政中心的建设,辟建绿化广场,建设区级中心公园,结合居住区规划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3、临平城:以临平山公园、临平城北公园和运河带状公园三个市级公园为重点,沿路、沿河绿带为构架,结合城市中心广场、居住区、临平工业区的建设,均衡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4、下沙城:利用绕城公路两侧总宽300米绿化带设置城市绿地,作为二、三类工业的隔离带或城市公园。开辟沿江100米绿带,建设下沙桥头公园、九堡中心公园两个市级公园,结合工业区建设,设置中心广场,结合居住区、大学城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级公园绿地。

5、外围组团:每个组团建设一个5—10万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各组团根据不同的环境特色,合理组织绿地系统。其中塘栖以京杭大运河两岸的绿带为重点;良渚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重点;余杭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及历史文化遗存;瓜沥以航坞山为中心建设公园;临浦以浦阳江及自然山体为重点;义蓬以钱塘江绿带为重点,道路绿地为构架,建设中心公园和广场。

第二十五条 绿地规划指标

规划绿地总面积为111.25平方千米(68.61平方千米计入城市建设用地,42.84平方千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其中公园绿地(通公共绿地,下同)为66.75平方千米。

中心城区规划绿地面积为92.5平方千米(59.82平方千米计入城市建设用地),其中公园绿地为55.50平方千米。

人均绿地25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园绿地15平方米,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为38%;市区绿化覆盖率为40.7%。

第二十六条 公园绿地

1、根据杭州的实际情况,规划公园绿地类型分为:城市公园、带状绿地、街旁绿地等。

2、至2020年规划期末,杭州市区的公园绿地不少于66.75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使杭州市区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园系统。第二十七条 城市公园

中心城区内的公园分为三类: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级(居住区级)公园;城市组团内的公园分为二类:片区级公园、社区级(居住区级)公园。

确定合理的公园建设规模及服务半径。市级公园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3000米;片区级公园面积5~10万平方米,服务城市组团;区级公园面积2~20万平方米,服务半径1500米;居住区级公园面积2~5万平方米,服务半径1000米;居住小区级公园面积不少于4000平方米,服务半径500米。

市区主要新建20个市级公园、32个区级公园、组团片区级公园12个,居住区级及小区级公园按规范配置。(详见城市公园一览表)。

第二十八条 带状绿地

1、滨水绿地

(1)钱塘江沿江绿带:钱塘江两岸各设置宽100—500米沿江开放式游览绿带,形成钱塘江两岸景观绿带。

(2)河道绿带:京杭大运河两岸各设置宽30~50米开放式游览绿带,上塘河两岸各设置宽20~30米绿带,北塘河、永久河两岸各设置宽30~60米的绿带,其它宽10米以上的河道两侧各设置宽15~30米绿带,10米以下的河道两侧各设置宽10米绿带。

(详见滨水绿地控制一览表)

2、沿路绿带

在城市景观道路如之江路、望江路、艮山路、庆春东路、市心路、中兴路、滨江路等道路两侧建设连续的不少于宽20米的绿带。

3、环城绿带

在环城路(环城西路、环城东路、环城北路)与环城河(贴沙河、京杭大运河、桃花河)之间建成环城公园,与古城门保护相结合,形成杭州古城的特色。

第二十九条 街旁绿地

充分挖掘旧城区绿地的潜力,在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增加绿地,逐步达到每千米能见到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块状绿地;结合文物古迹的保护,建设街头绿地。第三十条 生产绿地

按占城市建设用地2%的要求,专业育苗和群众办圃相结合,增加城市生产绿地。保留老东岳苗圃用地,规划在萧山新街大型苗木基地、余杭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丁桥北集中设置。结合绕城公路绿化带、公园、风景区分散设置中小型生产绿地。保留和发展花园岗等现有的苗木、花木基地。

规划生产绿地面积为9.06平方千米。

第三十一条 防护绿地

铁路两侧各设置宽30~100米的防护林带;220千伏以上的高压走廊设置宽30~50米的防护绿带;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宽50米以上的卫生隔离林带;在钱塘江下游绕城公路以东各设置宽500—1000米以上的防护林;在绕城公路两侧设置总宽500米的绿化带,高速公路两侧各设置宽100~200米绿化带,国道、省道、快速路等两侧各设置宽30~100米绿化带。

创造动态、连续的景观。建立稳定的绿化带,构成内外联系,具有改善城市气候,起到卫生、安全作用的防护绿地系统。

规划防护绿地面积为35.44平方千米。

第三十二条 附属绿地

1、居住绿地

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5%,旧区不低于30%。其中:一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40%;二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5%;三类居住用地绿地率不低于30%。

2、加强机场、码头、火车站、汽车站等城市窗口单位的环境绿化和美化;学校、休疗养院、医院、机关团体、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交通设施的绿地率不低于30%;化工、印染、造纸、制革等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5%;积极推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效益。

3、西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同类性质的建设项目的绿地率提高15个百分点,外围保护地带提高5 个百分点。

4、道路绿地:城市主干路绿地率不低于20%,次干路不低于15%,一般道路两侧绿带宽度不少于3米;旧区道路绿地率不低于10%;广场绿地率不低于50%;新区快速路两侧各设置不少于宽30米的绿带,绿地率不低于30%。主要立交桥周围设置不少于宽20米的绿带。

第六章 树种规划

第三十三条 树种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2、以杭州地带性植被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培育杭州的地方植物特色景观。

3、重视植物种类的多样性,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特点。

4、长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乔木树种与灌木、草花相结合,满足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的景观需求。

5、城市绿化配置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花卉、草坪及藤本相结合。

第三十四条 基调树种

樟树、银杏、苦槠、枫香、珊瑚朴、朴树、青冈栎、榔榆、桂花、柳杉、无患子、悬铃木、水杉、女贞、乐昌含笑、三角槭。

第三十五条

行道树种

推荐树种:樟树、枫杨、秃瓣杜英、灰毛含笑、普陀樟、川含笑、乐昌含笑、湿地松、银杏、玉兰(山玉兰)、珊瑚朴、红果榆、杭州榆、榉树、全缘叶栾树、合欢、枫香、无患子、浙江柿、臭椿、紫花泡桐、鹅掌楸。

试用树种:大叶桂樱、光皮梾木、梓树、小果冬青、三角槭、金钱松。

改良树种:悬铃木。

第三十六条 庭荫树种

推荐树种:乳源木莲、荷花玉兰、乐东拟单性木兰、二乔木兰、檫木、连香树、杜仲、榔榆、朴树、梧桐、柿树、桤木、紫荆、巨紫荆。

试用树种:红楠、薄叶润楠、紫楠、交让木、薄壳山核桃、麻栎、青冈、肥皂荚、红豆树、花榈木、香橼、。第三十七条 防护林树种

1、抗风树种:珊瑚朴、对节白蜡、朴树、青冈、紫楠等。

2、防火树种:青冈栎、木荷、紫楠、厚皮香、珊瑚树等。

3、抗污染树种:榧树、樟树、紫楠、二球悬铃木、构树、无花果、枫杨、杨梅、海桐、槐、大叶黄杨、冬青、构骨、全缘叶栾树、黄连木、臭椿、香椿、夹竹桃、女贞、兰考泡桐、梓树、棕榈、凤尾兰、厚皮香。

第三十八条 观叶树种

常色叶树种:金叶千头柏、紫叶小檗、红花檵木、紫叶李、斑叶灯台树、银边灯台树、洒金珊瑚、金边大叶黄杨、金心大叶黄杨、银边大叶黄杨、红细叶鸡爪槭、金叶女贞、菲白竹、黄叶银杏、紫叶桃、斑叶杏;

变色叶树种:银杏、金钱松、落羽杉、池杉、水杉、枫香、榉树、南天竹、楸树、石楠、红瑞木、灯台树、山麻杆、铜钱树、无患子、全缘叶栾树、七叶树、色木槭、三角槭、秀丽槭、鸡爪槭、南酸枣、臭椿、香椿、雪柳、金枝千头柏、金叶桧、银木、檫木、连香树、麻栎、秃瓣杜英、肥皂荚、马鞍树、槐、蓝果树、秀丽四照花、毛梾、卫矛、丝棉木、肉花卫矛、枳椇、阔叶槭、毛黄栌、黄连木、火炬树、野漆、刺楸。

第三十九条 观花树种

推荐树种:桂花、木莲、乳源木莲、荷花玉兰、玉兰、二乔玉兰、紫玉兰、凹叶厚朴、含笑、深山含笑、金叶含笑、乐昌含笑、鹅掌楸、夏蜡梅、蜡梅、浙江蜡梅、转子莲、杂种铁线莲、铁线莲、牡丹、黄牡丹、红山茶、茶梅、金丝桃、海滨木槿、木芙蓉、木槿、绣球、溲疏、粉花绣线菊、笑靥花、珍珠梅、白鹃梅、楸树、贴梗海棠、海棠花、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棣棠花、野蔷薇、玫瑰、月季、香水月季、黄刺玫、缫丝花、木香、毛樱桃、桃、杏、梅、日本樱花、日本晚樱、合欢、山合欢、紫荆、云实、刺槐、毛刺槐、网络崖豆藤、紫藤、白花紫藤、多花紫藤、常春油麻藤、石榴、重瓣红石榴、四照花、秀丽四照花、七叶树、楝树、川楝、大叶醉鱼草、醉鱼草、夹竹桃、马缨丹、金钟花、紫丁香、白丁香、迎春、云南黄馨、探春、泡桐、兰考泡桐、美国凌霄、栀子、大花栀子、六月雪、绣球荚蒾、琼花、粉团荚蒾、凤尾兰、丝兰。

试用树种:木荷、云锦杜鹃、满山红、羊踯躅、马银花、南烛、郁香安息香、白檀、山梅花、太平花、沙梨、锦鸡儿、美丽胡枝子、瑞香、芜花、结香、火炬树、流苏树、忍冬、金银忍冬、郁香忍冬、盘叶忍冬。

第四十条 林中伴生树种 竹柏、红豆杉、乳源木莲、紫楠、黑壳楠、披针叶茴香、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连香树、红山茶、厚皮香、倒卵叶石楠、瑞香、秀丽四照花、东瀛珊瑚、青荚叶、八角金盘、中华长春藤、树参、珊瑚树。

第四十一条 观果树种

推荐树种:银杏(雌)、南方红豆杉、南天竹、无花果、杨梅、柿树、乌柿、朱砂根、海桐、火棘、枇杷、石楠、海棠花、樱桃、花榈木、槐、胡颓子、石榴、四照花、秀丽四照花、红瑞木、卫矛、铁冬青、冬青、枸骨、黄果枸骨、小果冬青、铜钱树、全缘叶栾树、楝树、川楝、枳、香橼、柚、朱桔、枸杞、海州常山、白棠子树、梓树、珊瑚树等。

试用树种:红楠、薄叶润楠、豹皮樟、薜荔、红豆树、赤楠、青荚叶、猫乳、金银忍冬、郁香忍冬。

第四十二条 湿地树种

以耐水湿树种为主,包括湿生和水生植物。

1、耐水湿树种:落羽杉、池杉、水杉、枫杨、南川柳、海滨木槿、木槿、柽柳、垂柳、紫穗槐、乌桕、夹竹桃、白棠子树、金钟花、迎春、云南黄馨、探春、凤尾兰、圆头蚊母数、湿地松、杭州榆等推荐树种及浙江柳、银叶柳、粤柳、日本三蕊柳、长柄柳、簸箕柳、江南桤木、红果钓樟、山、毛山鸡椒、中国绣球、圆锥绣球、湖北海棠、垂丝石楠、伞花石楠、硕苞蔷薇、山莓、马棘、庭藤、美丽胡枝子、刺槐、交让木、盐肤木、纯齿冬青、野鸭椿、牯岭勾儿茶、长叶鼠李、华东葡萄、海滨木槿、梵天花、木槿、闪光红山茶、翅柃、金丝梅、蔓胡颓子、薄叶山矾、华山矾、野茉莉、醉鱼草、白棠子树、牡荆、水杨梅、水团花、宜昌荚蒾、饭汤子、构杞、绒毛皂柳、华西枫杨、青钱柳、桤木、水竹、早竹、枪刀竹、黄姑竹、淡竹、木竹、红竹、红竹、安吉水胖竹、美竹、芽竹、浙江淡竹、篌竹、石竹、浙江金竹、乌哺鸡竹等试用树种。

2、水生植物:荷花、睡莲、王莲、黑藻、软骨草、尖叶眼子菜、菹草、光叶眼子菜、茨藻、小茨藻、金鱼藻、东方香蒲、水烛、菖蒲、水葱、铁线兰、尖叶眼子菜、卵叶丁香蓼、石龙尾、异叶石龙尾、水筛、缠结鸟巢藻、布氏轮藻、水苦荬、水蕨、水蕹、水车前、水衰衣等

第四十三条 耐盐碱树种

刺槐、槐树、白榆、女贞、樟树、楝树、水杉、池杉、柽柳、柏树、哺鸡竹等。

第四十四条 地被植物 狗牙草、结缕草、假俭草、黑麦草、草地早熟禾、高羊茅、剪股颖、大叶吴风草、荷兰菊、假龙头、黄菊、白花蓍草、黄花蓍草、地被石竹、八宝景天、德景天、费菜、赤颈散、钓钟柳、匍匐毛莨、玉带草、丽蚌草、美女樱、日本矮小菊、大花福录考、金鸡菊、大花金鸡菊、松果菊、花菖蒲、德国鸢尾、燕子花、黄菖蒲、马蔺、蝴蝶花、香蒲、葱兰、韭兰、大花萱草、夹套萱草、紫鸭舌、吉祥草、美国马蹄金、红花酢浆草、白三叶、书带草、剪夏罗、二月兰、紫茉莉、天人菊、醉蝶花、波斯菊、金光菊、葡萄风信子、石蒜、邹叶狗尾巴、野菊花、偃柏、铺地柏、小檗、紫叶小檗、金丝桃、朱砂根、绣球、火棘、锦鸡儿、紫穂槐、胡枝子、美丽胡枝子、芫花、东瀛珊瑚、青荚叶、龟甲冬青、黄栌、八角金盘、马缨丹、菲白竹、凤尾兰、丝兰等。

第四十五条 藤本植物

转子莲、杂种铁线莲、铁线莲、霹荔、野蔷薇、香水月季、木香、云实、网络崖豆藤、紫藤、多花紫藤、长春油麻藤、扶芳藤、雀梅藤、爬山虎、中华常春藤、络石、迎春、云南黄馨、探春、凌霄、美国凌霄、忍冬。

第七章 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第四十六条 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近期(2001—2005年),试引种300种,引种成功率达80%,植物种类达到1500种左右;

中期(2006—2010年),试引种600种,引种成功率达80%,植物种类达到2000种左右;

远期(2011—2020年),试引种300种,引种成功率达80%,植物种类达到2200种左右。

第四十七条 植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

(1)建立多层次的保护体系

建立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实行就地保护。通过11个风景区、6个湿地保护区、2个水源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建立,使保护区面积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有效保护植物多样性。(2)重视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

充实和完善现有植物园,积极鼓励对杭州地区特有物种的迁地保护;结合湿地保护,在余杭闲林建立杭州湿地物种保护中心;在萧山大型苗木园中,建立以经济类植物区和花卉区为主的植物园等。

2、加强植物的引种、试种等工作

(1)利用我国丰富的物种资源,开展广泛的引种、收集工作,在通过驯化、试种等,把适宜于杭州市生长的植物品种加以推广,丰富本地区的物种。

(2)引进国外优良的物种资源,在对本地区生态系统没有影响的前提下,加以推广,丰富植物资源。

第四十八条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1、科学准确地制定物种优先保护方案,有效地开展物种资源的保护

在有限的资金下,优先保护最需要保护的区域与物种。

2、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建立保护区的基础上,增加保护小区、保护点,为珍稀濒危植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境,并通过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采取人工促进次生阔叶林恢复等措施,促进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生存、繁衍环境的巩固和恢复。

3、建立健全珍稀濒危植物的监测体系

建立由省、市、区三级监测站组成,重点检测与一般检测相结合的检测体系,定期提供包括分布范围、生境、繁殖方式、种群结构、资源消长、保护现状等多项内容的野生植物资源现状与动态信息,为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第八章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第四十九条 古树名木保护范围

1、成林地带,外缘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米所围合的范围。

2、单株树,同时满足树冠垂直投影以外5米和距树干基部外缘水平距离为胸径20倍以外的范围。

第五十条 古树名木保护要求

1、健全古树名木档案

全面调查,建立健全每株古树名木的档案,实行“一树、一牌(碑)、一卡”制度。

2、依法保护,严禁砍伐或迁移

严格按《杭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及《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实施。

3、落实管护措施及经费

制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做好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落实管护经费,保证古树名木的日常养护工作正常开展。

第五十一条 保护措施

1、整治古树周边的环境,改善立地条件

拆除古树周边的违章建筑,扩大绿地面积,并采取调整土壤物理结构、改善地下环境等方式改善生长环境。

2、加强维护保护

设置保护围栏;对年老根衰的采取设支撑、或拉索等辅助设施;及时填补树干空洞;及时做好排水、填土、修剪枯枝等工作;安装避雷针;设立观察井和观察树。

3、加强古树名木病虫害防治

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及时防治病虫害危害;对目前生长不良的古树名木,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诊断,及时采取急救措施,防止死亡现象发生。

4、采取切实有效的复壮古树名木措施

从生理生态、营养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综合复壮措施。

第九章 绿地景观规划 第五十二条 重要景观面(带)

1、外围山体背景景观

杭州城市的南部、西部、西北部及北部地区是连绵的山峦,是城市天然的生态屏障,也是城市的背景。规划通过风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及山林绿地的改造,强化和美化山体景观,形成城市优美的背景景观。

2、钱塘江生态景观带

规划通过钱塘江上游的水源保护区、下游的滨海湿地、500~1000米宽的防护林及江滨休闲公园的建设,形成杭州城市具有重要生态、游憩、景观功能的景观带。

3、京杭大运河生态景观带

改造与整治京杭大运河两岸,通过运河景观森林公园、两岸30~50米绿带的建设及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沿线丰富的人文资源建设运河沿线公园,形成运河沿线的重要景观节点,美化景观,形成运河风光带。

4、西湖景观面

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城景交融,城湖合璧”的景观特色,禁止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城市化和城市面湖地区过多的高层建筑对景观的破坏。通过西湖风景名胜区林相的改造、宝石山、吴山等山体与城区过渡地带的绿地建设,增强其自然生态功能。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五十三条近期绿地建设目标和指标

加强滨水绿廊与交通绿廊的建设,初步形成杭州城市的绿色网架;重点建设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增加主要街道的街头绿地,在合理的服务半径之内,增加各级公园绿地,改善城区缺少绿地的状况。规划每年增加城市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之和)500万平方米以上。

至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达到30%以上,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平方米以上;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第五十四条近期绿地建设重点

1、结合风景区建设,改造山林绿地。

2、启动水源绿地保护区,在钱塘江两岸建设宽100米以上水源涵养林。

3、建立绿色交通体系,改善城市对外交通形象。基本建成绕城公路两侧宽50—100米的绿带,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机场路两侧宽30米以上的绿带;主城、副城、组团间的联系道路两侧宽30米以上的绿带;完成城市主要入城口的环境整治。

4、完善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绿地建设。

(1)完成环西湖绿地建设,改造完成环湖南线、曲院风荷、渔乐园、雷峰夕照等公园和景点;

(2)结合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工程,新建茅乡水情公园、三台泽韵园、花山霞鹃等公园,充实西湖西线的景观;

(3)加紧西湖北山景区的改造,建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大公园;

(4)建成石景公园、白塔公园、吴山公园、灵隐景区等公园和风景点。

5、加快市级公园的建设。完成市级公园城北体育公园、城西公园、城东生态公园、西塘河公园一期;改造和扩大临平山公园、西山公园、北干山公园,增加山脚绿地面积;启动城市新中心公园、钱塘江滨江公园。

6、增加城区的各级公园和广场。完成凤凰公园、东新园公园、杭氧公园、三里亭公园、江滨公园、三墩三河公园、霞湾公园、运河西公园、江寺公园、祗园寺公园、滨江少儿公园、滨江高教公园、星桥公园等。

7、完成新开河、贴沙河、中河两侧绿带,基本形成城区内京杭大运河、上塘河、东新河、红建河、西塘河、余杭塘河、紫金港、莲花港、冯家桥河、沿山河、古荡湾河、邋遢港、永久河、北塘河、萧绍运河、南门江两侧绿带。

8、增加延安路、解放路、庆春东路、市心路、320国道(临平城)等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块状绿地,有效改善城市街景。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对策及措施

第五十五条 加强绿化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类新闻媒体和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对城市绿化的宣传力度,开展全民绿化教育,了解绿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并养成爱绿、护绿的好习惯;提高全民的绿化意识,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意识,把绿化建设提高到改善投资环境、促使土地增值、改善城市形象的高度来加以重视。

第五十六条 完善法规,依法治绿

逐步完善现有的法规,组织制定与法规相配套的一系列文件,使城市绿地的建设、管理有法可依,保证依法行政的可操作性。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园林尽快会同城市规划等部门制订《杭州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尽早制定颁布《杭州市绿化养护招投标管理办法》、《杭州市借地绿化管理办法》、《杭州市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

第五十七条 加强对绿地规划的监督实施,确保城市绿化用地

审批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向社会公布,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维护规划的绿化用地。

加强人大的监督力度,除对每年实施的绿地进行检查外,对城市主要绿地的变更情况加以监督检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切实保障城市绿化用地,加强绿线管理,划定绿化控制线,严禁改变规划绿地性质或削减规划绿地面积;建设项目从规划、审批、实施到竣工验收必须严格管理,对未达到绿化标准的项目,按规定给予处罚,绿化严重不足且没有有效补偿措施的,不得投入使用;加大拆违还绿的力度,对侵绿、占绿等违章行为须严格处理,并广泛发动群众的监督作用,抵制侵绿、占绿行为的发生。

第五十八条 完善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多方位、稳定的资金来源

1、政府投资为主渠道。将绿地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加大绿地建设资金的投入,绿地建设费用应占城市建设费用的3~5%,由市政府投资市级大型绿地的建设,区政府投资区级公园、街道绿地的建设。

2、新建单位的附属绿地及居住区绿地建设费用,应列入建设总投资,由各建设单位及开发公司负责实施,保证绿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道路绿地及道路红线以外的绿地建设费用,应列入道路建设总投资,由市政建设部门按规划与道路同步实施。

4、建立绿化基金。鼓励社会参与,使绿地建设有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用于绿地的建设、养护、古树名木及野生植物的保护等。

第五十九条 充分发挥土地储备作用,保证中心城区的绿地实施

规划建议积极发挥土地储备中心的土地调控作用,每年推出的出让地块中应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绿地建设,保障城市绿地的逐步实施。

1、政府通过土地收购,置换出旧城区待改造地块,实施绿地。

2、结合老城区工厂单位的搬迁、旧城改造、调整城市中心的中、小学用地,对于办学条件差、场地紧张的学校适当合并、迁建,改善办学条件,置换出部分用地实施绿地;

3、预征规划绿地,避免重复建设、拆迁,降低绿地实施成本。

第六十条 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建设城市的集中绿地

改变建设次序,先建公园等集中绿地,后开发周边的土地,通过周边地块地价的增值,收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保障城市绿地实施的经费,使城市绿地建设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六十一条 研究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保证城市生态绿地的实施。

总结近几年借地绿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借地绿化的配套措施;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户籍制度的改革等手段,加快生态绿地的建设。

第六十二条 提高园林绿化的科技水平,为园林绿化提供技术支撑

科技是园林绿化进一步发展的支撑,上海在这方面已作出了榜样。充分发挥绿化科研部门的积极性,并借助于大专院校科技力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优品种引进、栽培技术的提高、植物配置、建群结构的稳定、病虫害防治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使有限的绿地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

第六十三条 增加有效绿化面积

1、大力推广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虽然不计入城市绿地面积,但可弥补城区绿地的不足,对城市的景观及生态环境起着积极的作用。大力提倡与鼓励各单位创造条件进行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特别是近西湖地区,要加强建筑立面的绿化与美化。

2、搞好主要道路两侧的形象工程。对主要道路两侧现有的单位提出绿化与美化的整改要求,积极推进拆墙透绿工作,以增加城市的通透感,改善视觉效果,增加城市绿地;对重建及新建项目,要求在临道路一侧留出绿色空间,使更多的单位绿地,转换成街头绿地,为城市景观作出贡献,并根据有关规划在绿地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奖励;各单位负责日常的养护与管理,并与年终考核挂钩。

第六十四条 深化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改革

彻底改变目前城市绿化行业“政企不分,管养不分”、“以费养人”的状况,深化行业改革,积极培育绿化市场运作机制,逐步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养护管理的市场化用作,达到降低养护成本,提高绿地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规划自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负责解释权。

第六十六条 本规划的法定有效组成文件是规划文本、图纸,附件包括说明、基础资料汇编。

7.城市绿地规划特色初探 篇七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绿地的支撑, 建设有特色的城市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1 城市绿地的环境效应

城市是人口指数密集、经济发达地区, 人文指数和经济指数俱高。而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十分脆弱的系统, 园林绿地在这个系统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城市应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首先应该是园林城市, 四季葱萃, 绿茵遍地, 是人居环境的基础。城市绿地对于保护环境, 防治污染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有关研究表明, 地球上60%以上的氧气来自绿色植物。氧气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资, 而人们在吸收燃烧的过程中又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多倍, 总的来说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同时增加了空气中的氧气。每公顷公园绿地每天能吸收900 kg二氧化碳, 生产600 kg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 有许多植物还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氯气、氨及铅蒸气等分别具有吸收能力和净化作用。此外, 据国外研究, 树木根系能吸收水中的溶解质, 减少水中的细菌含量, 净化水体和土壤。

2) 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噪声。城市郊区大面积的绿色植物, 道路上的行道树以及城市中的各种公共绿地对城市相应地段的温度和湿度以及通风都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另外, 城市中各种高大乔木能明显的降低噪声, 声音通过树叶微振消耗声能。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明显的作用。

1.2 城市绿地的其他特性

城市绿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1) 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绿地的质量高低直接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资源, 在现今大气严重污染的背景下, 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是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2) 城市绿化是一种健康资源。提高人的预期寿命是衡量城市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爆发的“非典”是对公共健康、公共卫生提出的一次警示。而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能有效的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 从而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所以城市绿化是居民生存的一种健康资源。3) 城市绿化是一种景观资源。城市绿地中植物的季相变化, 为城市增添不同的色彩效果。在为市民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的同时还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 为城市经济发展和旅游风景奠定良好的基础, 是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之一。

2 对两例城市绿地规划的分析探讨

这两例绿地是山西省清徐县城的两处公共绿地, 因在整个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 有所创新, 有一定的新意, 尤其在植物配置方面, 大量运用乡土经济植物, 景色宜人, 特色鲜明。

2.1 东湖景区规划简介

东湖位于清徐县城中心, 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城内天然湖。水域面积525亩, 平均水深3 m, 它不仅是县城的绿化中心, 也是清徐县城的象征。整个东湖景区规划以东湖水面为中心, 几条景观轴呈放射状向四周辐射, 环湖路将景观轴上的各个景点有机的连在一起, 使整个东湖景区的各景点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一景观轴以中心广场为主, 包括桃杏园;第二景观轴以怡心园为主, 包括百花园、古城新柳园景点。

其中桃杏园的主景是沙金红杏树, 整个杏园呈圆形, 形似杏, 由曲径小路和不同植物群落围合成若干园林空间。设置山石、座凳、小品。春天到来, 从文源路远眺, 湖边一片桃红柳绿的景象, 十分美丽。夏天, 红红的大杏能染红周围各景, 让人垂涎欲滴, 欲摘不能。秋天, 深红色的杏树叶, 好似枫叶, 让湖边一片火红, 令人百看不厌。冬天, 挂满雪花的枝头, 好似又一种果实成熟了。

沙金红是清徐的一种特产, 曾在1952年莫斯科国际鲜果博览会获得银奖, 1995年被山西省农产品博览会评为山西三大杏之一, 并荣登榜首获得银奖。清徐沙金红的系列产品, 有多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刊。

古城新柳园是从广场到通湖路, 给游人展示垂柳婀娜多姿, 春意浓浓的意境, 一方面, 同怡心园荷花相对, 再现清徐“荷花万朵柳千株”的好画美景, 另一方面, 寓意清徐城一片生机。垂柳也是当地一种非常普遍的绿化树种, 它抗病能力强, 生态效果显著。

2.2 葡萄公园规划简介

葡萄公园位于县城与八一路交叉口北侧, 占地260亩, 整个地势北高南低, 总高差为5 m。规划设计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园内景色进行整理, 重点突出葡萄种植园, 充分展示清徐葡萄特产的魅力, 由于地形不规整, 在平面布局时充分利用地形, 规划成为一串葡萄的格局, 园路就成为各“颗粒”间的纽带。园路行道树采用当地的杏树、梨树、苹果树、核桃树等, 两侧布置时令花卉。园路的交点布置风格不同的景点, 以利休息和观赏。各种小品, 雕塑镶嵌在“颗粒”间的缝隙, 各种结点上。公园的围墙采用当地的树枝及藤类植物编织而成, 园内葡萄可攀援而上, 形成通透式的生态围墙。整个规划设计无论从平面还是从立体效果, 紧紧围绕葡萄做文章, 以绿为主, 园林小品就地取材, 充分利用本地的植物, 形成一个有清徐特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有的城市新型公园。是清徐人特别喜欢而又骄傲的景区之一。

清徐由于背山面水向阳, 日光充足, 植被覆盖优越, 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在县城绿化中大量运用本地植物, 把葡萄树、杏树、桃树、柿子树、梨树等作为造景的重要手段, 使清徐的园林绿化有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特别是在县城中心的东湖景区, 几百米的葡萄长廊, 它是清徐人共知的一大景观。

3 对两处公园植物配置引发的思考

3.1 绿化植物特色

园林树种是实现园林城市的基础材料, 起到城市绿化的骨干作用, 它不仅具有绿化效应, 还具有美化城市的重要功能, 综合反映一个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所以园林植物采用当地植物, 对于创造有特色的园林空间有重要意义。

3.2 开发绿化植物, 塑造城市特色

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地, 应集中反映和再现本地民俗文化和自然特色。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适地植物品种以及种植传统, 从而使每个城市的绿色景观呈现出较强的地域差异性。不同的地区, 由于气候、水质、土质的不同, 所生长的植物也会不同, 是整个地区环境特色的重要载体。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平淡无味的城市, 没有个性的城市是一个缺乏魅力的城市。绿化作为营造城市硬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特色的城市空间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有人这样描述绿色:孤独的风景是美丽的凋零, 绿色是一种骨气, 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让荒凉挺起腰板, 没有绿色就没有了骨气, 一切都会变得凄凉。是的, 绿色给了我们希望, 让我们有生存的依托, 保护绿色, 创造绿色, 是每位规划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摘要:从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及意义着手, 简单介绍了东湖景区与葡萄公园两处绿地的规划建设情况, 对两处绿地的植物配置进行了分析, 从而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绿地, 为特色城市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城市绿地,植物,园林,特色

参考文献

[1]清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清徐县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

[3]孟兆祯.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J].建筑学报, 2003 (5) :22.

[4]张道山.小地方是好地方[J].小城镇建设, 2001 (7) :86.

8.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城市绿地;规划;思考

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逐渐提上日程。这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理论和观念,人们将其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依据。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但是,现如今,我国对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规划要与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相结合

在以往的城市绿地规划工作中,只是把规划的重点放在对绿地进行美化或者是对其进行有效防护,但是,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正日益突出。如果单纯的进行绿地美化,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不会达到规划的最终效果。因此,相关的绿地规划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绿化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要将生态系统和城市绿化有机结合,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形成城市绿化格局的完整性,需要在对城市规划时引入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生态的恢复和后期建设。

二、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方案要符合城市的特色

城市的绿地景观除了具有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之外,也能够体现出城市的风貌和特色,因此,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要展现出城市的发展特色。有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将这一特点表现出来。因为这样可以增强城市的文化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些城市主要以时尚的特点而著称,因此要将这一特色进行发挥,促进城市的发展。例如,我国的首都北京,在对其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北京的城市特色。既具有古都的特色,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大都市。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具体的规划方案和设计的理念要与这些特点相符合。

三、进行绿地系统规划要设置绿化控制带

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尤其是对大城市进行规划,必须要加强对控制带进行设置。国内外的很多城市都采取了这一规划方案,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我国要对其进行借鉴。通常情况下,控制带的形状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环形、廊道形等等。控制带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仅可以对城市的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另外,城市的绿化控制带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安全作用,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四、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要以中心城区为主

城市的中心位置是城市的形象展现,但是在进行绿地规划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规划成本较高,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基于规划的难度较大,多数城市常常忽略这一点。但是进行绿地规划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要运用以中心城区为主,其他地区为辅的理念,抓住绿化的工作重点,实现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平衡性。

五、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中,应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的过程中,要对绿地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对其数量以及分布的状态等进行细致地分析。就目前来说,对其进行分析,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进行现场的勘查。但是对于,地形较为复杂或者是勘查效果不明显的绿地,要将先进的遥感技术应用到城市的绿地规划中。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也可以实现信息收集的准确性和具体性。对于一些大城市來说,GIS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有助于提高城市绿地规划的效率。

六、规划应提倡多专业的合作

目前,在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的各个规划层面,多专业的合作都已逐渐成为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当如此。现代园林绿地规划早已跳出园艺学和环境学的范畴,成为了规划、园林、生态、旅游、地理、景观和社会人文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学。尤其是特大城市的规模大、人口多、用地复杂。规划人员必须主动。充分地协调各方面矛盾,才有可能顺利衔接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环节。因此。多专业的沟通与合作在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只有如此。合作的成果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到规划中去。

七、必须通过绿线管理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以某市为例,在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市区各城区对各自区内共716块、近6140hm2的现状绿地进行了核实。同时结合规划要求,进一步完成了城市中心地区第一批约3768hm2的现状和规划绿地的绿线确定工作。应该说,审议通过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立和实现了城市绿线管理制度。为贯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增加了可操作性。传统绿地系统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所进行的专项用地规划,通过规划手段,对城市绿地及其物种在类型、规模、空间、时间等方面所进行的系统化配置及相关安排。过去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结构和主要绿地的布局,在相当程度上是按照“点、线、面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对于城市绿地应满足的生态要求却很少考虑。

八、规划的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相关成果来看,21世纪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生态性、舒适性、可利用性和可达性5个方面。首先要突出区域特征和资源特征。将规划扩大到市域甚至区域范围。建立城郊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其次,规划要更加注重绿地的生态效应。最大限度地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繁衍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以更贴近自然环境的生态化环境来取代过度精细栽植。缺乏生态价值的“绿色沙漠”。另外,规划还要更重视绿地空间的环境改善和功能拓展,致力于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并增加郊野休闲、森林旅游、湿地保护等更多功能内涵。同时还应通过拓展绿地的影响和服务半径、增加与周边地区的内在联系等方法,不断改善绿地的可达性状况。城市绿地与当时当地的城市建设特点、气候特征、植物种类分布特征、城市的文化特征及城市经济基础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归属性,因此不同地区的绿地系统规划也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所谓“三份种,七份管”,搞“非适地适树”和“非适地适景”是要付出更为昂贵的经济代价,而且不一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和景观效果。

九、总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我国经历了从最早作为总体规划章节内容到作为重要专项规划的编制地位的提升,从原来以“点、线、面结合”为典型代表的粗放式规划理念到注重生态性、人文性以及防灾避险等理性规划思路的逐步完善。然而,可操作性差始终是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验证的主要结论。城市绿地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作为其专项规划。可操作性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最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徐波,赵锋,郭竹梅.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考——关于北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与实践(一)[J].中国园林.2007(06)

[2]官卫华,何流,姚士谋,叶菁华.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01)

上一篇:向日葵教学活动策划书下一篇:高速公路收费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