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育课题

2024-09-15

信息教育课题(共12篇)

1.信息教育课题 篇一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全面铺开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课题,其核心部分就在于信息技术课程。按国家教育部的部署,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时间在我国中小学逐步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形势要求开展行动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规律。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层面研究的不足

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从提出到实施仅仅两年多,加上国际上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队伍力量薄弱,造成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相当不成熟,尤其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状况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远未形成一定的共识研究成果。这种状况对于已经全面铺开的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十分不利,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本课题正是基于对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与反思而提出的。“行动研究”一词,一方面是指行动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是指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就在于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研究。其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实施模式、课程评价量规等将成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尽快改变“行动在先,研究在后”的不利局面。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培训与专业发展

教师在职发展问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毕竟教师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国依据计算机教育理念、目标培养出来的教师,应该怎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承担起教育信息化基层尖兵的责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非常紧迫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几所著名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这些研究更多地针对“在职培训”这一理念而并没有关注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此次行动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希望通过对教师较长时间段内的专业发展状况跟踪,分析专业发展状态变化的原动力,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立以及面向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设计提供依据。

(四)学校发展、学习环境改善与校长之间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产业信息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细胞—— 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发展,更是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结果的关键因素。

(五)目前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手段单一,状况令人担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方面。不仅在信息技术课程领域,在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里,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于评价的问题。什么样的评价适用于信息技术,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什么样的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探索

同所有的学科一样,信息技术学科也应有自己的教学理论。但由于该学科在我国刚刚诞生,因此,学科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喜的是,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性并积极的它的建立付出努力。但是,现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近两年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并且保留着大量并不适应教

育改革的、原有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此次行动研究将在研究课程实施的同时,关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发展。

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很短。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正式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队伍,并在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方面,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与课程实施相关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信息技术教师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怎样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如何建立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如何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怎样开发与利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资源?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理论层面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的。本课题试图立足于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环境,依据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有关问题,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问题,以及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解决方案。

二、指导思想

(一)实施层面上的问题要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途径

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所不能完全了解和解释的。无论是理论研究的依据、素材、问题的引出,还是理论研究结果正确与否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因此,所有的问题—— 不论是实践层面上的还是理论层面上的,都必须在实践中研究、检验。

(二)行动研究的对象是实践层面问题,但目的是为了透过课程的实践表象抓住课程设计的本质

课程的一切问题,从表象上来看都体现为实践层面的问题。或者说课程研究者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出现在课程的实施这一阶段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行动研究,关注的不仅是课程实施这一因素本身,更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环节的研究寻找、验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是面向过程,面向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评价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实用性强、变化迅速、难以书面表述等特点,其课程评价将通过描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进步程度这一关键“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进步”将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甚至仅仅是“变化”。通过学生的变化了解变化背后的原因,并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

(四)关注教师的发展,使教师真正能动、自主地参与课程实施和课程设计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强调教师与课程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整个研究活动中的许多具体项目更应该由教师设计完成而不是在课程学者的“指示”下完成。

(五)校长在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变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长通过变更学校的学习环境影响课程的实施

作为学校的行政主管,校长对课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整“学习/教学环境”,间接地通过学生和教师来实现的。因此,行动研究必须关注校长的行为,加强对校长这一学校特殊角色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发展带来空前巨大的机遇,也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理性问题,比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根本作用是什么?在信息化条件下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信息化教育对师生素质提出什么新要求?其次是实践问题,比如:如何设计信息化教学过程?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如何进行信息化教育管理?还有信息化教育环境问题,比如:信息化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资源结构和支持工具?信息化教育环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系统架构?最后是教育者自身的专业发展问题,比如,信息化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什么专业能力以及如何发展这种专业能力?所有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关注点,更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实践层面上的存在的相关热点与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比较研究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

四、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教师与学生教育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六、校园网建设的研究

七、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

八、计算机辅助管理研究

九、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评价和相关政策研究

十、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十一、学校现代化发展研究与数字化校园建设

十二、其它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论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研究

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

网上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网络资源库建设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比较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行动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一方面,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本课题的行动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专家——教师合作方式。

研究途径:首先根据课题设计要求组建课题组,然后进一步确定子课题,从而开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上的重大问题的多层次(宏观、中观、微观)、多角度(信息资源、教师、学生、教学等)的研究。

五、研究的组织与安排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孙月圣

组员:

(二)课题研究小组

总课题组组长:孙月圣,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理论室副主任 副研究员

副组长:王克法胜利油田教培处信息中心主任

组员:孙波山东省教研室

王克法胜利油田教育信息中心

樊志华烟台教科院

刘峰青岛市教科所

曲文弘济南市教科所

洪德印威海教研中心

刘勇枣庄教研室

袁海澜青岛李沧区教体局信息中心

李喜荣济南历下区电教站

为进一步做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经初步研究本课题拟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小组

1. 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研究小组组长:待定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组组长:待定

3. 信息技术课程小组组长:待定

4. 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小组组长:待定

5. 资源库建设小组组长:待定

6. 网络道德教育小组组长:待定

7. 学校发展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小组组长:待定

六、时间安排

2006年10月启动,2010年6月结题,近四左右的时间。

2.信息教育课题 篇二

●构建区域学习联盟体,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区域学习联盟体是在不同自然行政划分区的学校之间结成一个联盟, 通过互联互助达到互促互进, 进而提升各自的办学水平。这种形式的校际联系和传统的手拉手学校有着本质区别, 手拉手学校从组织结构上来说是线性的 (如图1) 。而区域学习联盟内的学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它们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相互联系, 取长补短, 共享特色地域资源, 还可以向自己的结对学校示范辐射, 因而从组织结构上来说, 区域学习联盟是以点带面而构成的一个网状结构 (如图2) 。

在这种结构中, 每所学校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 不仅有利于区域间特色地域资源的互补, 也有利于每所学校找准自身发展特色, 因此, 各自优秀教学资源的利用应该是最大化的, 教育资源的利用成本较低, 这对促进区域间校校协作, 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构建应用通道, 体现教育效益

随着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的推进, 互联网进校园, 多媒体设备到班级, 我市各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得到全面的配备, 各校独立的网络环境得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资源的缺乏成为限制各校发展的瓶颈。作为联盟体的核心学校, 我们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利用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通过互联网把各校连接起来, 形成了基于资源应用的便捷通道。该通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已有的远程视频教学系统。该系统在数字化平台的支撑下, 可支持多点的同步课堂教学。时时的课堂教学资源可实现资源访问教师和授课教师的互动、受益学生和课上学生的互动及视频课堂资源的时时录像和延期点播。②以附小在线为 教研平台, 构建由联盟内相关教师组成的、分学科、分主题的研讨机制, 采取定期研讨、时时按需请求的方式在教师间进行教学研讨互动。③通过信息平台的特色空间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想交流 及学生对有效主题资源的获取。

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区域学习互联, 实现数字资源共享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较高的教育效益:①把联盟内优质的教师资源传播出去, 发挥名师优师的作用, 让更多的教师受益;②在联盟内共享优秀的教学资源, 降低教学资源的单位成本;③让全市多所学校已建立起来的网络环境运转起来, 使互联网的网路上有“车”有“货”;④减小校际间、区域间的差异, 增强社会、家庭对学校的关注。

●深化资源应用, 促进均衡发展

自区域学习联盟组建以来, 我们在本市六区一县分别建立了近20所联盟互助学校, 定期召开联盟学校之间的研讨会, 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区域性学习联盟板块, 制定了《区域学习联盟体实施计划》, 广开了区域校际间联系的渠道, 并采取多种方式给予联盟内的学校以极大的支持, 带动了部分学校的快速发展, 为促进教育区域性均衡的良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践中, 我们从小学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入手, 依托学校业已形成的数字化应用平台, 以我校“十五”、“十一五”期间形成的课题成果为基础资源, 在实现班班通功能的联盟校内, 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经课题组的多次论证, 我们根据研究需要, 细化实施内容, 确定主要围绕以下八个方面, 展开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实践性研究:①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技能应用案例研究;②数字化视频德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③区域联盟内家校互动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④人教版小学3~6年级同步作文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其教学应用案例研究;⑥小学六年级数学综合复习数字化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⑦区域联盟内网络环境下的少先队社团建设与应用研究;⑧区域联盟内课题研究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每个子课题在联盟内各校之间协同开展研究, 分步骤按照计划实施, 立足于联盟内各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基于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校际间的实践研究, 力图通过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推进, 建立健全在我市范围内小学各学段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 形成一批基于小学学校教学与管理实践的研究成果, 推进教育均衡工作在我市的顺利进行。

●扎实信息化试点工作, 共筑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2012年12月, 我校成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我们及时调整研究思路, 把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结合起来, 将研究的内容具体化, 学科分类及资源类型明确化, 以“应用先导、无线扩展;数字空间、能力拓展; 联盟互助、均衡发展”为总体目标, 把“三通两平台”的资源建设贯穿于整个工作之中, 积极融入淮南市政府“智慧城市”的云海战略, 进一步深化学校的现有基础, 以教育教学的应用为导向, 扩展无线网络的功能, 为师生在校园内提供无线学习环境;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分类建设, 为师生搭建终身学习的数字空间, 着眼于师生的共同成长,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互联网及区域联盟各校的办学优势, 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 共筑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2013年初,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 同时为落实“三通两平台”重点工作, 学校结合联盟校资源应用的需要, 积极搭建淮师附小E梦家园, 为全体师生提供个人学习、工作的个性化数字空间, 该空间集数字身份认证、资源应用、研讨交流、学习记录、好友互动、话题管理等于一体。同年8月, 学校对淮师附小E梦家园平台进行了全面的测试。教师作为开展试点工作的人力基础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建设与使用者, 提升他们对信息化空间和资源的应用能力非常重要。8月27~28日, 我们首先在洞山校区开展了全员培训, 为每位教师开通了基于资源应用的个性化空间。教师在熟练掌握平台功能之后, 相继注册开通并形成了网络社团, 围绕一定主题内容开展了信息化的应用工作。9月, 学校投资近20万元, 购置了服务器及存储设备, 扩增了24T的存储空间, 为每位开通空间的师生提供了1G的空间, 满足了淮师附小E梦家园的需要。同时, 学校还选配了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优课数字化资源库, 满足了联盟内教师的日常备课及教学研讨需要, 为个性化空间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 推进了学校教学应用的数字化发展, 为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物质应用基础。

3.围绕信息技术,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篇三

一、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信息技术课题在我园开展非常认真和扎实有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题研究初期,课题组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由于教师在年龄特点、知识结构、认识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上教师担负的教学任务繁重,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循序渐进地练习。因此课题组对教师的培训方法是:集中学习,强化训练。也就是把培训内容分为若干个知识板块,培训教师时集中讲解、演示,教师做好记录;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强化练习,这当中既包括集中练习,又包括个别练习,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自主选择练习时间及练习内容;培训教师以各知识板块为单位,定期对教师进行测试,做到学习一部分过关一部分,各个击破。

课题组还根据幼儿园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地采取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来培训教师。首先,组织教师加强对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让教师转变一个观念,那就是不能孤立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手法,把它的功能仅仅局限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上,而忽视它对教育观念、内容和体系改革方面的作用。这种转变首先关注的是学习,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其次,通过学习,还要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幼儿的影响等等。

此外,积极做好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每学期,课题组都要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从最基本的“在56网站上注册登记、幼儿园论坛上发帖回帖、上传教案视频到各种声效的查找、格式工厂、光影魔术手的使用以及制作课件、PPT的图片和声音的插入、视频的链接、PPT音乐的跨页播放”等等,这些培训具体而有实效,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更加得心应手。此外,根据课题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还要做好资料的电子档收集整理以及在课题子板块的上传工作,为了完成课题任务,也必须掌握相关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帮互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本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组织教师深入系统地学习其精神,结合课题对各领域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理解,深刻领会语言、艺术等学科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同时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上好教学公开课。如上网查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拍摄视频,制作成微课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使教育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刺激着幼儿的感觉器官,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如本学期,课题组开展了音乐教学的研究活动,何老师为小班音乐游戏《打蚊子》制作了形象生动的课件,较好地引导小班幼儿感知和理解音乐,对学习音乐游戏的动作、玩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运用信息技术比较成功的还有王老师的中班音乐活动《小青蛙》,在导入部分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活泼可爱的小青蛙配上节奏鲜明的音乐,再加上老师的故事化语言讲述,多媒体课件起到了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丰富的画面、动感的音乐给幼儿带来视觉、听觉的享受,使中班幼儿很快掌握了音乐表达的内容、情绪以及游戏的动作和玩法。王老师介绍说该课件制作采用“狸窝全能视频转换器”的功能,对图片进行剪辑、格式转换处理等,非常方便,效果很好。在课题组吴老师的帮助下,我也学会了用狸窝软件对音乐进行剪辑处理等,在我的公开课中班音乐游戏《伙伴舞》中发挥了作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活动的重难点。此外,丁老师在集体舞教学活动中运用课件解决重难点也比较成功。丁老师上的公开课是大班音乐活动《田纳西摇摆舞》,其中队形变换相对幼儿来说比较复杂,有单圈变双圈、里圈随音乐变换位置等动作,有点难度且颇具挑战性。丁老师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她运用课件在大屏幕(投影仪)上展示说明队形的变换规律,用箭头符号表示里圈幼儿的位置移动方向,非常形象具体,幼儿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比较轻松地解决了本活动的重难点。此外,丁老师还将图谱制作成PPT,随音乐的节奏在大屏幕上出示,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了音乐的内容和ABA′的结构特点,本次集体舞教学还邀请了家长的参与,活动非常成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推动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自本园课题《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开展以来,按照课题计划,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必须对全园上一节有关信息技术在音乐或者美术中应用的公开观摩课。课题组教师在确定好教学主题以后,首先要做好前期的教学准备工作,然后在课题组长的组织下,大家进入集体备课环节,每位教师按上课的顺序以说课的形式分别介绍教学目标、重难点、活动准备和活动流程,并播放教学中运用到的多媒体课件,重点介绍信息技术在本活动中的应用情况等等。接下来,其他课题组成员再针对说课情况提出不同意见,集体帮助完善其活动设计,或者帮助其修改制定活动目标等,有的教师活动目标经过修改后,更加精练准确,也更加符合《指南》要求,为后面能成功组织好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还有个别年轻教师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上感觉有困惑,也在集体备课环节提出来,大家也集思广益,纷纷献计献策,为她提出更好的建议,帮助其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课题不同于其他课题,每次活动都要求拍摄视频在论坛上进行上传,所以要求很高,力争最好的效果。因此,课题组对每节公开课都高度重视,严格要求,大家也认真对待,每节课都要试上多遍,再反复修改,进行一课多研,力争呈现出比较成熟和完美的公开课活动。观摩课结束以后,接下来是交流研讨活动,课题组再针对每节公开课进行教学研讨,提出宝贵意见,发现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帮助大家共同提高。对于课题组成员来说,每节公开课,经过“选题—活动设计—教学准备—集体备课—上观摩课—课后研讨”等一系列环节,确实是一次次扎实而有效的教科研活动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研讨活动,教师深深懂得了信息技术与艺术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并试图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深层次地挖掘,使幼儿园艺术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懂得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艺术素养亟待提高的迫切性;懂得了应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艺术本身特点的了解,我们所运用的一切教育方法、策略都应想到艺术本身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唤醒。研讨后,每位教师还撰写了反思与困惑。通过上述课题公开课和研究模式,使所有教师都能从中得到收获,帮助和引导着教师教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课题在我园开展以来,效果明显,使信息技术在全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推广。教师不仅在艺术活动中较好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应用广泛,有效地促进了我园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4.信息教育课题 篇四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研究》分课题实施方案

2002年9月

一、立题背景

“九五”期间,为了推动全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教育部在各地遴选的基础上,批准了962所中小学校作为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启动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程。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现“校校通”工程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己具备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探索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和条件。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互联网进行教育活动。美国于1996-2000年成功地实施了面对信息素养挑战的五年计划,目前已制定了本世纪前十年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新一轮规划,力图实现数字化内容与课程的整合。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百校计划”,日本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为创造全国性共同学习和由各个地区或学校产生的自发的共同主题学习提供保障。此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国内,我国已建成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平台。全国有近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但从目 1

前开展的学校教育技术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看,还没有真正发挥技术的潜力,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追求的目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发达国家,新兴发达国家和世界人口大国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校应用情况的比较性研究,面向世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和应用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和地方实际需要实行本土化,对于跟踪国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推进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有效性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内、外中小学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水平、方式、效果差异,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提出解决方案,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2.开展学校层面比较和借鉴国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功模式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本土化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重点是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的研究,使一批实验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跟踪国际发展趋势,起到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

3.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通过实验,确定评

价的标准、原则和可操作方法,为“校校通”工程的评估验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三、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本课题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子课题。

理论研究按不同发展水平的三类国家,即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 新兴发达国家,如韩国,新加坡,香港;和世界人口大国,如印度,埃及,巴西等三类开展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内容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着重对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开展比较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配置政策,通过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信息资源建设政策,教师继续教育政策,课程改革与信息化的关系,农村中、小学作为信息中心为当地社区服务的实践比较,教育技术服务机构或主要执行机构的职能和运作模式比较等。微观层面着重对各国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的比较研究,筛选出代表国际发展先进水平,又切合我国实际的成功模式,为在学校层面开展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实验研究重点是开展国际成功学习模式在我国学校层面移植、筛选、改造,最终实现本土化的实验研究。根据预研究的成果,第一批确定的实验专题是:

 网络环境下多元智能、建构主义、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应用的实验研究;

 国外研究性学习模式比较实验研究;

 理科互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实验研究;

 网络环境下互动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 数字化技术在教学过程研究中的应用(课堂教学录像研究)。

四、实施方法

(一)由上海教科院,北师大等单位的有关专家主持课题的研究设计,并承担理论研究任务。

(二)国际国内专家与实验学校相结合,开展国际技术与课程整合成功模式的筛选、借鉴、评价和实验研究,形成一批实验案例。

(三)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与APEC国际组织合作,聘请外国专家,并与我国专家相结合,通过开展参与式培训及现场指导,在实验学校培养一批能独立承担本校实验研究的学科骨干教师。

(四)课题研究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结合,课题组将委托上海市教科院等有关单位开发一批反映国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新进展的教育信息资源提供给实验学校,作为课题研究的信息支持。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2年1月--2002年 8月

1.制订总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实验学校审定并批准实验子课题;

3.组织开题和培训活动。

(二)研究阶段:2002年8月--2003年12 月

1.2002年底提交宏观比较研究报告,完成应用模式初步筛选工作;

2.实验学校按照子课题方案,全面开展实验研究;

3.开设本课题专题网站(或频道),实施实验研究的网络管理,并对实验学校提供在线培训和资源支持;

3.有目的地组织各种研讨、交流、培训、评估等活动;

4.组织专家现场指导课题学校的实验研究活动。

(三)、总结阶段:2004年 1月--2004年 6月

1.组织验收子课题实验的成果,对子课题开展结题活动;

2.总课题组总结本课题的最终成果,形成比较研究最终报告和实验案例研究报告,接受课题下达单位的鉴定、验收;

3.宣传、推广比较研究的成果,推动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应用。

六、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包括宏观比较研究报告与实验案例研究报告,并正式出版;

2.建立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的标准、原则和方法;

3.编辑在线研究简报和论文、报告摘编;出版专著和有关论文、报告集

七、课题组组成人员名单

课题组长:郑大伟,蒋鸣和

课题成员:由我国现代教育技术专家、中央电教馆有关部门及有关省、市、自治区电教馆负责同志、部分实验学校校长组成。

八.研究经费

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主要由各研究单位自筹解决。

5.信息检索课题报告 篇五

学号:XXXX 姓名:XXX 课题名称:3D打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一、课题分析

1、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2、文献语种:中文

3、文献范围:无特别要求

4、检索词:按照检索词切分法以及检索词筛选原则,本课题检索词初定为:3D打印、影响

5、预期的文献数量:30~50篇

6、预期的文献内容:

本课题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3D打印技术产生的有利影响,二是3D打印技术引起的问题。为了对课题内容有更多的了解,以便确定具体的检索思路。我首先在百度上从网络中检索课题3D打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3D打印 有利影响”和“3D打印 不利影响。”分析检索结果,关于3D打印技术有利影响的资料很多,而且研究方向比较一致,基本是3D打印技术对各个行业(生产、生活、教育、经济等)的影响。但我发现搜索的内容标题基本上都没有“有利影响”,检索结果的标题都不太明显,而只是显示的“影响”,在这个话题下就已经包含了3D打印技术的利弊。分析一下检索的结果大多是说明3D打印技术引起的造假,不安全因素,产权问题以及对行业的冲击导致的失业问题等。

二、选择数据库

CNKI期刊数据库

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

三、确定检索策略

1、检索字段及关键词:主题:

2、关键词组配策略: 3D打印and有利影响,3D打印and不利影响。

3、数据库的其他选项说明:进行精确检索,根据检索结果数量老驴选择全部期刊还是核心期刊。

四、初次检索

1、命中的文献数量

“3D打印 有利影响”有关的期刊资料数量:0 “3D打印 不利影响”有关的期刊资料数量:0

2、检索结果分析(1)结果论述:很(2)偏差分析:

3、调整检索策略

根据检索结果分析进行两方面的分析,其一把“有利影响”直接缩减成“影响”搜索,影响中就包括了有利和不利影响。其二,不利影响也就是引起的问题,把“不利影响”改为“问题”,来做补充搜索。五、二次检索

1.文献数量分析 “3D打印 影响”相关文献资料数量:72 “3D打印 问题”相关文献资料数量:62 2.检索结果分析

检索结果的数量与预期比较符合,浏览一下相关性较强的文献,总结一下3D打印对社会的影响,分为两大类。

有利影响主要包括,生产、生活、教育、经济等方面的。

不利影响主要包括,造假,产权侵犯,失业,安全风险,人类伦理等问题。3.调整检索策略

根据第二次检索分析可知关于3D打印有利影响可分为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检索词及组配策略如下:

(1)生产:3D打印and生产 162条(2)生活:3D打印and生活 71条(3)教育:3D打印and教育 25条(4)经济:3D打印and经济 73条

六、获取文献 1、3D打印对社会的有利影响的参考文献如下:(1)生产方面:

《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影响》_张楠 《试论3D打印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前景》_张娇 《3D打印技术及其军事应用发展动态》_郭朝邦 《3D打印技术将引起武器装备发展变革》_张燚 《3D打印技术对航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_杨恩泉 《3D打印技术对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影响》_谷祖威 《3D打印技术医学应用综述与展望》_陈坚伟 《3D打印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_王彩梅(2)生活方面

《3D打印将改变生活方式或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 《给驾车远行者带来福音的3D打印食品》_一平《3D打印制衣技术》(3)教育方面

《美国图书馆3D打印使用研究》_辛福民

《3D打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_童宇阳(4)经济方面

《3D打印产业经济学分析》_陈燕和

《3D打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结构转型的影响》_王文涛 2、3D打印技术对社会引发的问题参考文献如下: 《3D打印技术的内在风险与政策法律规范》_刘步青 《关于3D打印技术引发问题的探究》_陈晓英 《3D打印技术专利侵权问题研究》_刘强 《3D打印时代专利侵权判定的思考》_陈仲伯

《3D打印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及对合理使用制度的影响》_袁博 《浅谈3D打印技术对未来物流行业的影响》

七、文献分析

3D打印技术对社会影响研究综述

摘要: 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快速成型技术,它初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本文对3D打印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有利影响和引起的问题,进行研究和综合分析及评价,以及3D打印技术的前景趋势。

关键词:3D打印 社会影响 有利 问题

一、3D打印技术研究背景

3D打印技术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3D打印技术是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即“积层造形法”)。

目前国际上欧美国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和先进,率先初步形成了成功的商业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高校也开展了3D打印技术的研究。清华大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成型学理论、分层实体制造和FDM工艺等方面。而西安交大则自主研制了三维打印机喷头,并研发了光固型成型技术和相应材料。华中科技大学推出了HRP成型机和成型材料。中国科技大学自主研发了八喷头组合喷射装置,可以在微制造和光电器件领域得到发展。但总体来说国内3D打印技术还是和国际上有很大差距,但由于其带来的巨大效益这是一项值得发展和推行的技术。

3D打印技术目前是一种发展迅速地潮流,它使使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成为可能,将会带来生产生活的重大变革。伴随着3D打印技术的应用,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3D打印技术也不例外,在它一方面造福人类的同时,它也暴露了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3D打印技术的主要有利影响在与生产、生活、教育、经济等方面的都能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尤其是在生产方面的建筑、军事、医疗和工业制造但在3D方面的应用带来了巨大有利影响。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依然引起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各个行业的造假现象的严重,以及产权侵犯问题,没有相对强有力的法律来规范3D打印术的产权纠纷。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由于其逐步呈现出来的优势,一旦3D打印大规模投入使用可能会造成上产线制造工人和物流业等的失业浪潮。而且3D打印技术在武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会带来安全隐患。

二、现有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3D打印技术的有利影响(1)生产方面:

在生产方面应用是最广泛的,包括建筑、军事、医疗、零件制造业等。与传统制造业的“减材制造技术”相比,3D打印技术的魅力主要在于,3D打印技术可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具有制造成本低、研制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等明显优势。目前,国内已有汽车零部件企业通3D打印技术制作缸体、缸盖、变速器齿轮等产品用于研发使用,加快汽车更新换代,简化生产环节。3D打印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3类:外形验证、直接产品制造和精密熔模铸造的原型制造等。当前,3D打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武器装备受损部件的维修和复杂结构件的生产,以及小批量部件生产等方面,与传统制造工艺形成了较好的互补关系"。生物 3D 打印技术是现今 3D 打印研究中最前沿的内容,可用于医学模型快速建造,医学道具、模型、用品等材料可通过3D打印获得。还可以应用与组织器官代替品制作,主要包括细胞打印、组织器官打印、骨科植入物打印和手术器械打印等,骨科植入物打印和手术器械打印相对成熟,活体组织与器官业已获得初期可喜的成果。因为打印材料使用来自患者自己身体的细胞,所以不会产生排异反应,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另外脸部修饰与美容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脸部损伤组织,如耳、鼻、皮肤等,可以得到与患者精确匹配的相应组织,为患者重新塑造头部完整形象,达到美观效果 进一步提高。(2)生活方面

3D打印技术在生活方面的应用也在逐渐渗透。3D 照相馆里运用的技术,正是 3D 打印技术和数字化三维扫描技术的结合。设计师想出了利用 3D 打印机制作衣服的大胆构想,利用电脑设计出服装图样,而后直接利用 3D 打印机打出成型的衣料片,这项制衣技术,抛弃了原有制衣行业使用针线的传统,带来了不一样的革新:不仅制衣速度大幅提高,所需劳动力的投入也大大减少。同时,衣服的制作可以变得更加个性化,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制作各种新奇款式。得克萨斯州系统与材料研究有限公司开发出了一种可利用本营养食材供 3D 食品打印的原型机。人们只要选择电脑配方及食品类型、菜品内容等项要求,买来所需要打印的食材粉和食物油的墨盒,根据每人身体所需的营养及偏好,输入电脑信息按下 3D 打印键后,就会输出所需要的食品来。不仅小型化的 3D 食品打印机可以购入家中使用,而且还可以做到车载、船载、机载,安装在不同的交通工具舱室内,由蓄电池供电,人们随时可使用,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3)教育方面

3D 打印技术作为多媒体技术的新成员,其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教学理论中的实验法教学方法,让 3D 打印技术有充分的用武之地。3D 打印技术在本质上是多媒体技术的延伸,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它拓展了人的感觉和知觉,促进了人的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教学的融合势在必行。另外,在欧美的一些图书馆已经有了3D打印技术的使用,但还处在摸索阶段,而目前的功用仅包括提供打印服务、产品展示、科研教学。(4)经济方面

3D 打印技术对经济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不可否认的是3D 打印技术已经出现,它将对它能接触到的一切领域产生冲击。3D 打印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这将是 3D打印技术渗透到经济各环节的现实基础。3D 打印对生产管理的影响,减少库存,从制造模式来说,过去是生产线规模化生产,今后则可能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定制生产,产品上市时间缩短,同时不再需要库存大量零部件,也不需要大量生产。3D 打印更大的颠覆性在于产生了柔性供应链, D 打印则可先打印实验性产品,依据市场反馈效果后再做决定,更易于根据市场的反馈进行产品的优化升级,根据市场的需求可以随时调整产量,并通过用户的使用反馈来进一步修改设计。

(二)、关于3D打印技术产生的问题(1)知识产权

3D打印技术的出现使设计制造业的成功不再取决于生产规模,而取决于创新。然而,单靠创新也不够;一旦物品能用数字文件来描述,它们就会变得很容易复制和传播。创新者能够在市场上快速地推出新产品,而模仿者的推陈出新,则会更加轻而易举。因此,创新者的竞争优势可能变得比以前更短;当然,盗版也会变得更加猖獗,就像音乐工业出现的情况一样#当一个新玩具的草图或一双鞋的设计方案在网络上流传之时,其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将会失去更多,因此,人们在知识产权领域进行的斗争会更加激烈(2)安全问题

随着3D打印机的普及,一种隐含着危险的现实或许即将出现: 如果想要得到一把手枪或许只需要先从网上下载或设计出 $N 模型图纸,然后利用3D打印机打印出配件,组装起来,再打印子弹。如果将枪械模型图设计得更为精确,用金属替代塑料作为打印材料,那么一台精密的3D金属打印机就可以将真正的枪械、子弹打印出来,更甚至于可以打印出大炮、炮弹等等。这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危险。(3)失业问题

如果3D打印真的发展到一定地步的话,一些传统的产业势必会受到明显的影响。物流业作为涉及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多领域的综合性服务行业,难免受到3D打印技术的冲击。3D打印是快速制造,不需要模具,直接样品原型制造和传统的大工厂制造模式相比,从图纸到实物之间跨过了很多步骤任何形状复杂的东西,都可以被分解为一系列二维制造的叠加。3D打印技术有着其他打印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制造业上的有效应用也将会引发失业浪潮。

(4)人类伦理

科学家已经利用3D打印机制造出了人造骨骼,人造血管,并在医学上取得了成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可以打印出真正可供移植的人造器官.然而,这同样隐含着另一种潜在的风险,如果人体组织可以打印,人体器官可以打印,假设有一天那么一个真正的人是否可以打印出来? 虽然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不可思议,然而从原理上讲,这是可以实现的。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真的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这项技术变成了现实,那么无疑会带来一系列的伦理问题,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存在的伦理基础。

总结:3D打印技术对于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有利也有弊。对于一个新兴事物的出现人们总是充满各种怀疑,然而无法否认的是有些真理一开始总被怀疑。3D打印技术在国内的发展还需很久的探索,我们需要一方面发展技术,造福人类,另一方面,规范合理使用制度,将其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6.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计划 篇六

课 题 研 究 计 划

——龙岩九中

为落实“普通高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有效性,特制定本课题实施计划。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一、研究目标

1、全体信息技术教师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把课题研究作为促进师生发展的途径,围绕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开展具体而深入的教学研究。

2、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问题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当今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人们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非常便捷,利用完善的网络环境开展基于问题讨论式协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信息能力素养和协作能力培养的双丰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二、认真开展活动,实施课题专项研究

首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或学习小组把研究专题或学习任务转化为一个可研究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开始,学生和教师要对问题解决的目标形成共同的理解。

其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确定对解决问题而言很重要、而他们又不太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的概念,即学习要点。

最后在网络环境下,小组成员通过对细化的可研究的小问题进行分析,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在讨论区中发言,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评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预期的研究结果

1、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

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研教改氛围更加浓厚,积极撰写课题研究小结或报告。

7.以课题研究促进学校信息技术工作 篇七

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我校制定了“以科研促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十五”期间, 我校申请并完成了《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的实践》和《网络资源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两个国家级课题。“十一五”期间, 学校添置了远程教学系统, 并为每间教室配备了包括电子交互白板和互动反馈技术在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使学校的硬件水平走在了全国和全市的前列。为了配合学校的硬件建设, 我校又申报了国家级重点课题《远程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参与了北京市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互动反馈技术促进教学成效的研究》, 并确立了子课题《运用互动反馈技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实践》。

那么, 如何以课题研究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呢?

一、建立一支肯于探索和奉献的科研队伍

2 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要想实现“以科研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必须有一支精干的研究队伍。

为此, 在全员参与的同时, 根据教师自己的申请和学校确认, 我校成立了由副校长亲自主抓和管理, 教学主任和业务骨干为主体的实验小组。实验小组兼顾了学科、年龄、性别、职称等多种因素, 便于实验的开展。这样既发挥了不同教师的特长, 又可以观察他们在实验中的成长历程, 以便考查科研的有效性。

二、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

为了鼓励科研组的教师积极参与实验, 学校制

/李西刚

定了相应的奖励机制。 (1) 科研组的教师参加与课题有关的课例、教学资源的评比和发表论文的费用由学校承担, 根据获奖的等级和发表的级别给予重复奖励。 (2) 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优先参加。 (3) 每年为课题组每位教师提供2 0 0元的报刊费。 (4) 在骨干教师的推荐、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课题组教师。奖励机制的建立激发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保障了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重在研究中的有效管理和指导

为了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 学校领导深入到教研组和教师中间, 了解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难点问题和教师的困惑, 同实验教师一起针对问题, 制定科研计划和研究方案, 并认真组织实施, 使科研工作扎实有效。

每进行一节实验课, 校领导和课题组的教师都要共同深入钻研教材, 确定教学框架, 设计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资源。实验课后, 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找到问题症结, 调整实验方案, 确定下节课的计划并组织实施。经过计划——实验——总结反思——修改方案——再实验的往复过程, 将课题研究逐步引向深入。

1. 学习相关理论是开展科研的前提

“十五”期间, 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了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整合方面的理论, 使“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成长”的教育理念逐渐渗透到每位教师心中。在此基础上, 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和学校的教学实际, 找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切入点,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环境。先后进行了基于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自主教学模式、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资源与学生网络评价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十一五”期间, 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 又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远程教育理论、互动反馈技术理论的培训, 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 以科研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工作, 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此, 我们对全体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网页制作、交互白板和互动反馈技术的使用等相关培训。

培训采取讲练结合、教师互帮互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我们适时组织各种竞赛活动, 激发教师的创意, 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教学设备, 为课题研究创造条件。

3. 在课题实验中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问题

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校领导和实验教师共同分析教材, 依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 确定信息技术的使用手段、内容、程度和时机,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如在网络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试讲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 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没想到许多学生边看边笑。课下问那几位同学为什么笑, 他们说:“当时的人怎么那么傻, 又不是自己家人干嘛哭得那么伤心呀!”学生的回答深深地触动了每位实验教师。原来我们只重视了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时机, 却忽视了学生的原认知。于是, 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浏览《伟人周恩来》专题网站, 着重从总理忘我工作、生活俭朴、鞠躬尽瘁几个方面了解总理, 然后在天空教室讨论区中进行“你眼中的周总理是怎样一个人”的讨论。同时, 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调整, 将送别总理的录像改在分析完课文之后播放。学生通过浏览网络资料和分析课文, 对总理肃然起敬, 这时再播这段录像时, 学生们的眼里噙满了泪花, 有的学生甚至失声痛哭。

4. 以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课题研究时, 我们始终强调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了解学生的原认知,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依据教材设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 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过程的空间, 在互动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发展。

互动反馈技术和电子交互白板为我们了解学生的原认知提供了条件, 也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进程, 拓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可能。如教师在讲授植树问题时, 出示了这样的题目:我们要在一条长2 0米的小路一侧种一排树, 相邻2棵树之间的间隔是4米, 可以植几棵树?给学生几种选择答案:A.4棵, B.5棵, C.6棵, D.以上3种都可能。通过运用互动反馈技术得到了学生的反馈信息:选择A的学生3人, 选择B的学生2 1人, 选择C和D的学生各8人。教师又利用交互白板的优势让每一选项的学生到白板上实际摆一摆, 学生们清楚地看到了多种植树方法。之后,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各种树形式中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从中归纳出不同的解法, 实现了数形的统一,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数学概念的形成。

又如在三年级学习“统计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首先设计了学校购买图书的情境, 学生利用互动反馈技术选择图书类型进行统计, 并根据统计结果填写统计表。在绘制统计图时, 教师充分发挥了交互白板的功能, 让学生到交互白板上利用矩形工具和填充工具绘制出条形统计图。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在互动中使学生学会了知识, 使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成果与反思

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使我校的信息技术工作稳步前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验研究, 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也使一批年轻教师通过课题实验逐步成长起来。教师的课例、论文、教学课件多次在国家级和市级评比中取得佳绩。尤其是互动反馈技术与电子交互白板, 虽然在我校的推广运用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 却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然而, 课题研究中一些问题还亟待解决。如课题研究的规范与科研时间的问题、教师参与面的适度问题、科研成果推广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研究实践中予以重视和解决, 使课题研究工作真正成为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8.信息教育课题 篇八

统计部门坦言此次经济普查有“五难”:经费落实难,人员选调难,入户登记难,保证登记质量难,部门协调难。针对“五难”,有关方面出台了相应举措:普查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普查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专业统计人员对普查数据进行分析,集中“过滤”可疑数据;部分重大投资项目和核心企业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不经过地方政府;拒不接受普查,不如实、不按时填报普查资料,自行修改及强令、授意篡改、编造普查数据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将依法严肃查处。统计部门还专门作出了三项承诺:第一,经济普查所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的目的;第二,对经济普查中所知悉的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必须履行保密义务;第三,任何单位不能以经济普查结果为依据,对普查对象进行处罚。

虽经如此周密部署、三令五申,但普查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仍值得担忧。以往的统计调查结果往往不够理想,有时甚至令人啼笑皆非:正面的数据如GDP,各省上报的增长速度总比中央最后核准的高两三个百分点;负面的数据如人口,几个省均出现瞒报上千万的问题,如果全部相信地方上报数据,全国总人口居然不升反降。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让人们说真话?这是统计工作的首要课题。

信息经济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如果激励与约束措施不到位,人们普遍缺乏说真话的动力。现行统计制度在激励与约束方面显然不尽如人意:在数据造假之风影响下,人们看不到如实填报的好处,却普遍担忧“秋后算帐”;即使统计对象自身倾向于如实填报,有时也迫于上级压力而不得不作些“技术处理”,有些地方干脆就是领导一支笔出数据,先定任务指标,然后层层分解下去;至于处罚措施,许多人根本没放在心上,工商、税务部门的处罚手段与处罚力度比统计部门如何?大家还不是照设两本账?

某些学者将现行统计体制的弊端归结为统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和垂直性,关于统计体制变局的传闻也反映了这一思路,如于统计局之外另组经济调查局,该局由现属统计局的农业、企业和城市三支调查队合并而成,实行垂直管理。且不谈这个方案是否有机构重复、叠床架屋之嫌,仅看现实中已经实施垂直管理的技术监督部门在打假过程中面对地方保护势力的无奈,很难想象统计部门实施垂直管理即可一举解决数据造假问题。

9.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 篇九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方向)参考

1、数学在程序设计方面的应用探究

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数学算法,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编制小程序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可选编程语言工具(Pascal/delphi、Visuul basic、c++等)

2、计算机硬件问题探究

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计算机硬件常见问题及维护,硬件包括硬盘、CPU、内存、主板、显示器、光驱、软驱、网卡、调制解调器等。

3、软件学习探究

结合实践和实例,探究掌握一种计算机软件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如何发挥该软件的特点。主要涉及应用软件方面:图像软件,动画软件,工具软件。

4、网络安全问题探究

研究方向可选:计算机病毒的原理与防治,黑客入侵,等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

5、信息检索探究

以“我的家乡”为主题,通过信息检索,筛选加工整合材料,介绍自己的家乡。可以从历史、旅游、经济发展等角度,可通过网页、博客等形式发布信息。总结信息的检索技巧(包括工具选择,检索技巧,信息处理)。

6、假如我是网管

假如你是网络教室的管理员,应如何进行管理,方可实现最大的效益。

7、互联网对中学校园的影响

互联网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利与弊

8、设计我们的班级网页

如有其他自选课题,或对以上课题需要进一步了解,欢迎自行联系本班信息技术老师

高一信息技术备课组

10.红旗小学信息化课题调查问卷 篇十

尊敬的老师: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抽空填写本次调查问卷。本次调查是了解我校教师信息化实践应用的情况。调查中不涉及学校的利益及您的个人隐私,希望您如实填写,在此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机制”课题组

一、选择题。(没标注[可多选]字样的均为单选。)

1、您所在的科组()

A、语文

B、数学 C、综合2、您的年龄()

A、35岁以下

B、36至45 C、45至50 D、50岁以上

3、您是否获得过计算机证等级证书?()A、是 B、否

4、您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程度:()A、十分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太重要

5、您是否采用网络资源备课?()

A、几乎全部采用 B、经常采用 C、偶尔采用 D、几乎没有采用

6、您通常使用搜索引擎和各类型网站来获取教育资源吗?()A、总是 B、经常 C、偶尔 D、几乎没有

7、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开展情况:()

A、几乎全部采用 B、经常采用 C、偶尔采用 D、几乎没有采用

8、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到哪些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多选] A、常规软件应用(如PPT、word)B、视频资源 C、交互式电子白板 D、数字视频器械如摄像机等 E、以上都没有

9、您主要在哪些教学环节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可多选] A、备课 B、制作课件 C、编制试题 D、课堂讲授 E、学习答疑 F、教学反馈 G、学生自主学习H、教学反思 I、几乎未使用

10、您是否能自己制作上课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图片、动画、课件等)?()A、全部自己制作 B、部分能自己制作 C、尝试过但有困难 D、从未制作过

11、您在什么情况下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可多选] A、日常课堂教学 B、公开课或研究课 C、课外活动 D、从未制作过

12、您目前最想获得哪些方面的培训?()A、信息技术应用理论知识 B、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操作技能

C、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及课件制作 D、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方法培训

13、您在运用信息技术应用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可多选] A、缺少时间准备 B、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

C、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 D、缺少信息化教学软件(平台和资源)

14、从您的日常教学出发,您最迫切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支持?()[可多选] A、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B、可供下载的教学资源包

C、信息化硬件配置(如电脑等)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及相关指导 E、可自主学习的远程在线课程 F、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

11.信息教育课题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 小课题 ; 长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3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步入信息社会,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正成为强国的标志,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今时代最为迫切的一个基本要求。长久以来,做课题似乎是研究生和学者的专属,不会有人将其与懵懂的小学生联系在一起,我们的小学课程教育也缺少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这也使得学生在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纪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然而,“小课题长作业”模式的提出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这种实践活动理念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将“小课题长作业”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于推动学生增长知识,提升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和反思,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小课程长作业”模式的相关问题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小课题长作业”的必要性

(1)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

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不利局面,更加提倡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小课题长作业”是一种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实践的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小课题长作业”模式不仅能弥补单纯讲授知识的不足,还能有效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价值。

(2)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看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拥有信息的多少将成为一个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小学阶段打好信息技术的底,对于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小课程长作业”的运用给予了学生空间和时间去自主学习,为其能动地、积极地构建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理念和团结合作精神奠定了基础。

(3)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看

“满堂式”的讲授是传统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这种被动式、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而运用“小课题长作业”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更加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这种方式更适合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

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运用“小课题长作业”的设计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小课题长作业”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对学生发展极具价值的教学手段,它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相互配合。这种具有实践性质的教学活动决定了其主题、活动方式、活动过程都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从教材或生活实际中提取出问题,并将其作为活动的主题对其制定活动计划,从而顺利进入到课题研究或者长作业的完成中。那么,如何有针对性的设计出有意义的“小课题”及“长作业”呢?这将是活动能否展开,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1)依托教材内容选择适宜选题

教材是教学的指导纲领,教师在设计小课题长作业时首先要考虑从教材中挖掘适宜的选题,让学生通过做小课题或长作业的过程掌握教材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长作业”,让学生用两周时间完成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为了完成这个作业,就需要亲自动手查阅资料,设计排版,编辑图片,编写文字,从而制作出精美的演示文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相互讨论,或求助于教师,或求助于网络解决作业中的各个问题,这种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从课本上无法获得的。

(2)联系生活实际选择适宜选题

小学生正处于好新、好动、好学的时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与课程相关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并从中挑选出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易于实现的、有价值的课题引导学生去参与调查,查找资料,从而完成课题中的各项任务。如“跟近视说‘No”、“消防安全小常识”、“保護环境,从我做起”等等。学生们看到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后,都会热情高涨,兴趣盎然,自然而然地做起课题来会事半功倍,受益匪浅。

(3)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宜选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宜的选题进行实践活动是“小课题长作业”模式的高级阶段,适用于学生经历过多次类似的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把他们发现的一些值得探究讨论的问题写出来,这样就能很好的保证所要做的课题内容能契合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时候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指导,并适时的提供一定的科学调研的手段等的帮助,让学生能顺利的进入到做课题的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做课题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小课题长作业”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对于促进学生感悟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提升适应信息时代的自身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和总结,从而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留萍.小课题和长作业——谈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J].新课程(小学),2008,(Z1).

[2]魏莎.自主探究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09).

12.信息教育课题 篇十二

美国对946项教育技术研究项目开展“元研究”发现, 许多改革的实践研究表明, 信息技术是新教育模式的一个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打造具有现代特征的学校,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已成为众多学校开展特色教育, 创出学校品牌的新手段。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正是为了集这些分散的、个别的成功尝试于一体,

课题简介

在总结的基础上, 运用发展战略和社会实验的理论方法, 选择不同地区的学校进行实验, 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在我国学校中的创新应用模式而设立的课题。

●研究目标

收集个别学校的先进思路和创新做法, 整理这些学校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方面的形式或模式、经验与教训,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进行全面分析, 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可借鉴的系统模式。具体目标为:

1. 剖析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实质与内涵, 引导学校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思维。

2.分析影响学校应用信息技术及创新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因素, 健全学校进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保障机制, 构建推动学校进行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的外围活动或实施方案。

3.形成一系列系统的、可借鉴的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

4.建立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效益评定方法。

●研究内容

学校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应用状况的评估;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实质与内涵研究;学校进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动因;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对推动学校发展的作用;学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应用的方向;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案例的分析;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发挥最大效益的形式和措施;大力开展各种网络应用, 总结和分析各种网络应用的表现形式和运作及管理模式。

●主要观点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创新应用来源于一所学校前瞻性的思考和不断摸索的精神,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领导层的意识和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构建完整、系统的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系列模式, 是推动整体教育创新的必要条件。

●创新之处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创新应用只存在于个别具有先进的硬件条件和创新意识的学校中, 尚处在尝试与摸索的时期, 能够率先开展“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的研究, 对于推动教育创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采用“元研究”与原型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更大程度地保证所形成的一系列模式的科学性和普遍推广性。

●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 以学校为主体, 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 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 科研领路, 注重实践, 使研究逐级深入, 螺旋上升。

●研究方法

本项课题将采用“元研究”与原型实验课题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元研究”, 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围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 形成课题的总体框架和实践模式的原型;学校应用实践模式的原型开展实验研究, 通过筛选、修正、本土化和再创造, 再通过对学校研究的研究, 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育创新的实践模式。具体地,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与区域实验相结合,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 选择不同学校进行实验研究, 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2. 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 模式的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订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 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 以供应用为依据, 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 进行创新性研究, 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 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的研究中来, 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应用课题研究指南发布课题预研究成果, 包括某一领域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研究思路和方法介绍、最新研究动向文献和综合性文献介绍以及研究支持的信息资源介绍。

3.综合集成目前学校进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已有成果。

4. 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研

究领域, 确定研究课题, 制订实施方案, 充分体现学校实验研究的“校本特点”。

5. 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

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 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同时, 重视深入到学校, 实地考察、研究与指导, 探索集“行动研究、学校培训、活动交流、资源共享”为一体的现场指导模式。

6. 利用网络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

具, 创建基于网络的课题运行方式。课题网站致力于研究资源的挖掘, 能在课题研究的视野下展示国内外相同研究方向的广泛研究成果, 进而再开辟课题指导网络课程、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专题性频道, 逐步形成课题研究的网上学习中心。

●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两年, 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课题预研究和课题组织阶段。

第二阶段 (2010年2月~2010年8月) 学校实验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 (2010年9月~2010年11月) 中期总结阶段。

第四阶段 (2010年12月~2011年4月) 学校改进实验研究阶段。

第五阶段 (2011年5月~2011年8月) 元研究阶段, 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

上一篇: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下一篇:党员学习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