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与录像课

2024-09-22

微课与录像课(精选13篇)

1.微课与录像课 篇一

12、(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2)是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

【解析】从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中提炼出两个主要特征。

13、(1)说明方法:下定义;作用:指出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及性质。

(2)列数字,突出微课之微(时间短)的特点。

【解析】(1)划线句子中,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是标准;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是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目的;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是特点。

(2)第③段主要说明微课是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但划线句子是强调微课时间之短(微)的特点。

14、四段文字,按照事理顺序,先国内后国外,依次说明了什么是微课、微课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对微课的知识进行了解说。

2.微课与录像课 篇二

一、微课与录播课的不同之处

1.录制的方式不同。微课主要借 助电脑上 的录屏软件进行录 制, 目前应用 较多的录 屏软件是CamtasiaStudio。录制的时候打 开电脑中 的录屏软 件和相关 课件, 点播录制, 然后一边播放课件, 一边讲解, 即可录制成微课。也可以用视频录制设备, 录制一个生物实验的过程。微课录制对硬件要求很低, 在用录屏软件录制的时候, 电脑上只要有麦克风即可进行录制, 也可通过电脑摄像头呈现出讲解者, 但大多微课中不出现讲解者。

录播课录制的硬件要求则较高, 以前是通过专业的摄像机进行课堂录制, 近两年许多学校投资建立了录播教室, 不仅可以进行课堂全方位、多角度的便捷录制, 还可以网上直播。

2.参与录制的对象不同。微课一般 录制的是 声音和电脑屏幕展示的内容, 只要教师一个人就可以操作, 不需要学生参与。而录播课是课堂实录, 它录制的是完整的一节课的全过程, 需要有专业的录制人, 还要有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3.录制的内容不同。微课之所以“微”, 是因为一个微课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问题, 可以说微课录制的是一个“微小主题”的讲解内容。比如高中生物“染色体变异”中, 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增添、缺失、倒位、易位) ,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这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录制成8个微课, 即一个知识点一个微课, 而如果是录播课就是录制整节课的内容。所以, 微课的内容少, 而录播课的内容多。

4.适用的学习方式不同。对学生而言, 微课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辅导。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移动媒体 (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 的发展, 兴起了一种视频化的自主学习载体, 图文声并茂, 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点播观看。学生可以方便地选择观看其中某一个知识点的微课, 实现了学习的针对性和选择性。比如“染色体变异”一节中, 学习的难点是染色体组的概念和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知识。学生自主学习时, 可以点播这些内容的微课以解决自己的困惑。

对教师而言, 录播课更适合呈现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文本形式呈现的, 而现在则可以把这些教学设计视频化呈现, 那么微课和录播课就是课堂视频化的好形式。比 如高中生 物中“生命 活动的主 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 就可以制作成“氨基酸及其 种类”“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几个微课, 各个微课都是独立的, 而录播课在体现内容的完整性、整体性和各个内容的联系与衔接上更有优势。

二、微课和录播课的相同之处

1.扩大了听课的途径与范围。听课 是教师工 作中的常见活动, 可以起到相互交流与借鉴的作用。传统的听课需要实时、实地, 错过了只能遗憾, 将课堂的演绎过程制作成微课和录播课则不需要担心时间与距离。现在的录播教室, 除了可以实现录制和储存外, 还可以网上直播。如果你暂时错过了, 也没关系, 等你有空 时再点播。

而一些名师的课可以被更广大的教师听到, 实现名师的示范引导作用;一个好学的教师也可以听到更多的课, 广泛借鉴, 对一些好课还可以反复地观看。同时, 可以让教师轻松地实现“同课异构”;对同一个教学内容, 可参照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风格。

2.开创了教研的新方式。不管是微课还是录播课, 都记录了知识处理、教师教学的风格与技巧。教研活动中, 可以就其展开研讨。可以是本校教师的, 也可以是外校教师 的;可以就某 一环节选 择性地观 看或反复 回看, 细致观察;也可以把几个微课或录播课中的类似环节集中一起观看, 在比较中实现了学习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3.便于自我观察与反思。“当局 者迷, 旁观者清”, 教师自己的问题可能自己注意不到。有了微课和录播课后, 教师就可以观看、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 换一个视角来看自己的课堂教学, 往往能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比如自己原来有这些口头禅, 太着急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等等。

不管是微课, 还是录播课, 都是信息 技术与媒 体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资源将能更方便地储存和传播, 将会由图文向影视化方向发展, 这给我们的学习、教学、教研带来了便利, 也带来了 变革。我们要善于研究, 跟上时代的发展, 在变革中发现和把握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 2013 (5) :41-42.

3.微课与语文课堂 篇三

关键词:微课程;语文课堂;评价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两年前,我带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一直做课前预习和导学单的设计应用。期盼通过导学单的方式,改变学生的预习现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是经过一番实践研究,发现学生仅仅把导学单当作任务,借助参考书完成作业,实际上预习能力、自主积累理解知识的能力,还是没有任何提升。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把导学案换成简单的预习要求,更多的时间放在课堂检测单上。可是缺乏有效的预习指导,课堂检测时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们想,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在课下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预习,从而改变课上的学习模式?

二、现状

翻转课堂和微课程、微视频这样的字眼逐渐的进入中国中小学教师的视野,很多教师被吸引,并慢慢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实践。

但是这样的课程并不容易大面积开展和应用。真正的原因是教师不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容易打破,实践翻转课堂需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关于微课:概念、特点

“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与传统的教学网络资源相比,“微课”资源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微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非常符合学生的视觉驻留规律和认知学习特点。一堂“微课”资源容量在50M以内,适合在网上运行,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可扩充性。“微课”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点或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选题、设计、拍摄和制作,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让学生能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关键内容。“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本身就是教研过程,对课前备课、课堂实施、课后反思、教学研究等各环节都能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资源支持,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微课程,有什么作用?

首先,它翻转了课堂,实现了“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课堂目标,达到“课前预习,课中辅导”的高效结果,尊重了学生的思维规律,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其次,找到了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突破口。因为短小所以精炼,因为短小所以可操作,学生可以在电脑、网络上进行反复研读,可能随看随停随思,直至清楚明白。

微课程,带来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可以让教师轻松起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自信起来,让更多的学生成长起来。

四、探索课例

我们分别在小学一年级和四年级进行微课的探索,一年级做了课前预习和教查字典、认识标点符号等的微视频。四年级做了课前预习、写景作文教学指导等微课。通过探索发现,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需要团队合作。因此,集体备课的优势得以发挥。谁策划、谁录制、谁讲解、谁合成、谁上传……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资源共享的结果是教师受益,学生受益。

微课程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还可渗透到德育、美术、体育、音乐等多个领域中。

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时间的限制。即使是团队合作,一个星期也只能出一节微课,无法把微课常态化。二是缺乏专业指导。因为大家都是刚刚起步,没有成体系的指导,只能依靠自己的探索。

五、本土实践,改变评价机制

微课能否取代课堂?不能。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它相对于学科和学段而言的,中学远比小学合适,理科比文科容易推进。语文学科的应用要选好知识点,因为语言文字的情感体悟更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微课要在传统课堂上开花结果,要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建立教育评价的新机制。

要打破现有的谁是教师,就由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做法,建立一种新型的评价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观看自己任课教师的视频来学习,也可以观看其他老师的视频来学习,只要能够顺利通过学习,都应该计算学分。这样的一种机制,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陵.用“学习任务单”启动翻转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3):20.

4.微课与微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篇四

自从参加国培——2014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学习以来,对微课与微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一个多月来,除了完成培训课程,我又系统学习了内蒙古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又通过各种渠道(网页、QQ群)了解了微课,观看了大量微课和微课程的视频,并向有关专家对微课与微课程进行学习。微课与微课程是教学领域两大新生事物,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面将我的理解分享给同行们,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微课与微课程都以相同格式的视频方式呈现,都体现了一个“微”字,制作工具也大体一致。

但是两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微课的国内创始人是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国外创始人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于2007年创建了可汗学院。微课程的国内创始人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室李玉平老师。国外创始人是美国的戴维〃彭罗斯。

2.微课的接受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而微课程的接受对象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其他教育工作者或学生家长。

3.微课是对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或者是课堂练习、实验操作过程、学习评价等。它紧扣教材,取材于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微课程内容广泛,不仅是课堂教学,还可是班级学校各项管理,教师、社会、家长及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它的取材范围也较广,教材内和教材外的均可。3.两者的目的也有区别,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微课程不仅用于课堂,学生和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在课外也可以利用。

4.根据李玉平老师的解释:微课程表现形式为“三小”(小策略、小现象、小故事);可分为教师微课程、书籍微课程、文章微课程、影视微课程等等。微课的结构类型和课堂教学类型相同,有讲授型、解题型、答疑型、实验型等等。

5.从应用范围来看,微课主要用于课前的预习、课堂的讲授、课后的巩固。而微课程除此之外,可以用在各种会议的文宣、新知识的自学等。

6.从制作角度看:两者都是用视频编辑软件、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微课程制作可用PowerPoint,也有用会声会影或手机来进行视频编辑。录制的。制作微课是将一堂课的视频进行切片、编辑或用录屏软件录制并编辑。微课程制作的方式有:用PPT制作并转换成视频;用视频编辑软件对影视素材加工;用视频录像设备录制编辑;用屏幕录制软件录制编辑。对于我们各学校的现有状况来说,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来制作微课程。总之,我认为微课和微课程各有优势,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也没必要说出孰轻孰重来。

5.微课与录像课 篇五

心 得 体 会

蔡庄小学 俞天晔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小学语文名师微课与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来自全国的几位名师给老师们讲授了语文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的知识,帮助老师们把语文教得更好。每一次学习,内心都会沉淀一种“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叹,两天的学习日程、四场发人深思的专家报告,引发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思考……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受益匪浅。

一、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回味无穷。

什么是微课?什么叫做翻转课堂?我的了解真的不多。宋运来老师的微课程作文:《急吼吼》让我大开眼界。作文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也是让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地方。很多老师都找不到教作文的好办法。他们常常抱怨学生怎么这么简单的话都说不清楚,一篇作文怎么有那么多的错别字,我也抱怨过,抱怨孩子们错别字太多,字数太少,语句不通顺。我也在思考应该怎样让孩子们写作文时有话可说,而且说得通顺,但是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孩子们不爱写作,老师也害怕教写作。

宋老师的微课程作文是这样教的:他把急吼吼这个小男孩上学迟到这件事情分成三部分,即起床、穿衣和上学。每一部分都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并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他让孩子们从自身情况出发,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说话,比如在起床这一部分,他先问孩子们是谁叫他们起床的,有的孩子说:妈妈。这时宋老师会引导他说出完整的句子:妈妈叫我起床的。我觉得宋老师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非常好。他的这种做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作文教学。我马上就想到了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刚开始写作文。如果不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期待他们直接写出好作文,那是不现实的。

下午,见识了诸向阳老师幽默与教学风格,他执教的微课程《梅花三弄》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同时听取了《语文微课程研发的五大策略》专题讲座。

诸老师课程设计很精巧,讲的很动情,课的过程中诸老师抓住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两首词在对比中学习理解词意,尤其抓住一个“笑”字和“哭”字,把两首词表达的内涵给挖掘了出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对比中品词,在读中悟情,课的最后教师播放微课程《梅花三弄》,从而升华主题。整堂课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风范,让我看到了微课程设计的巧妙。接下来诸老师为我们讲了《校本课程研发策略》的讲座,从这个讲座中让我知道了微课程的开发不是“滥开滥发”的,而是跟地域有关,例如他们的微课程就是围绕他们的地域特色“梅花”来开发的,其中主要体现了:梅花一弄——自然之梅;梅花二弄——友情之梅;梅花三弄——人格之梅。诸老师让我们大家欣赏了他们的微课程。

另外,诸老师还讲解了语文微课程研发的五大策略,分别是:

1、凭借教材研发课程。2、凭借特长研发课程。

3、凭借地域研发课程。

4、借助问题研发课程。

5、以仪式为平台来研发课程。从中让我感受到研发微课程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它既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它只需要我们的教师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有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有对教育朴素的感情,有对孩子们的喜欢和热爱。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学伟老师的《螳螂捕蝉》与他的《用教材教语文》。

张学伟老师用他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与学生,在讲课和讲座的过程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张老师把一个大故事拆分成两个小故事,“螳螂捕蝉”,“少年智谏”。从小故事一步一步拓展最终使学生明白课文,了解吴王内心的变化以及想法上的变化。并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张学伟老师范读时赢得了在场所有老师和学生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课的最后,老师把白话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学生们能够有节奏的读出文言文,这说明同学们经过前面白话文的学习已将课文的内容主旨完全把握。张老师以有效的朗读促成了高效的课堂。

张老师说,读是过程也是方法,读是目的也是手段。《螳螂捕蝉》课中张老师让学生阅读故事,感悟道理;扮演吴王,练习表达,学得有情、有趣、有效。课堂上,张老师不仅激情四射,而且幽默风趣,尤其是朗读的指导更是独具匠心。逐字逐句的为学生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动作进行表演,和学生一起表演课文,让学生挑选角色,看似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其实学生却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之后是张老师做的专题讲座,张老师谈了他的主张:

1、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要分清哪些是你的责任,哪些不是你的责任)

2、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是习得。

3、学习语言的主要做法是课内得法、课外得益。

4、对待课文教材要会“挖”:1)、抓人物,2)、抓文眼,3)、抓矛盾,4)、抓主题,5)、抓主线。在备课上课还要重视读书、重视学生、重视效率。

张学伟老师在他的讲座《语用课堂的思考和实践》中也提到作文,他说作文可以通过听写、扩句和续写等方式来练习。他提倡以围绕语言运用的活动来组织教学。他在讲座中提到几个语用课例,我认为其中有两个对学生写作文也有很大帮助,如下:

1、补白——抓住空白,合理想象。

2、扩点——重点词句,想象延伸。

二、不求甚解谈谈心得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关于翻转课堂,翻来容易,转时难。

(一)、定义翻转课堂

不言而喻,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通过下面的问答能让我们更加准确的理清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不是什么?

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不是视频取代教师

不是在线课程。

不是学生无序学习。

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

不是学生在孤立的学习。

(二)、翻转课堂是什么?

是一种手段,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

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

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

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

是学生课堂缺席,但不被甩在后面。

是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

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

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

(三)、如何开始翻转课堂

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下面的步骤:

1创建教学视频: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其次,是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第三,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2组织课堂活动: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那么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

“翻转”就是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

翻转课堂在那些方面翻转呢?

一、在课堂理念上,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翻转;

二、在主角定位上,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翻转;

三、在教师预设上,由指令的刚性预设向生成的弹性预设翻转;

四、在学习方向上,由习惯的“以教定学”向“以学定学”的翻转;

五、在教学程序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翻转;

六、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的单边讲为主向合作讨论为主的翻转;

七、在学习心态上,由被动接受向质疑探究的翻转;

八、在能力培养上,由单一的书面答题训练向听说读写综合的翻转。

总之,“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彻底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翻转课堂”的实施,得益最大的是学生,挑战最大的是教师。在“翻转课堂”里,教师除了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科学深透的把握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作二次处理,要因材施教,为学生作选择,为学生作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简洁性。

可见翻转课堂并没有忽略我们教学中的任何环节,只是结构上的教学环节改变,微课程、翻转课堂值得我们学习!

(四)、翻转课堂的六大好处

1、翻转可以帮助繁忙的学生

2、翻转能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翻转增加课堂互动

4、翻转让教师更了解学生

5、翻转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6、翻转改变了课堂管理

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对作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教语文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教语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字词句,能理解课文意思,会做题。“教语文不教课文,用教材不教教材。”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追求。教语文不是停留在课文上,而是运用课文让学生学到知识,解答题目不是把眼睛死死地盯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上,而是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和表达。真正能学以致用,以便提高学生的能力。讲座《让翻转课堂理念接上小学语文教学改课的地气》中提到的要发展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必须有以下条件:

1、每一位学生家里都要有上网的电脑设施。

2、每一位学生都要有充裕的课外自由支配时间

3、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自学的自律精神。

看到上述六大好处,我当时便觉信心百倍,可面对这三个条件,我就觉得,翻转课堂,翻来容易,转时难。因为我们许多孩子家里还没有电脑,我们许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自律能力又不强。或许,有人认为我们可以适当引用。没有电脑我们可以把孩子们需要做的事情打印在纸上,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我们可以先再课堂上进行,等孩子们养成习惯了,再让他们回家完成。可实际操作起来呢?

关于微课,微课其小,智慧其大

初识微课,当时对这个词感到很新鲜也很陌生,直到去年好像有个微课什么竞赛,才特意上网浏览了解了一上,直至这次培训学习,才使得我真正揭开微课与翻转课堂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

5)主题突出、内容具体。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6)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正因为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课程研发的目的是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而不是去验证理论、推演理论,所以,决定了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7)成果简化、多样传播。因为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

说到这,我真是觉得微课,真好。想想专家教授们的几天、几周做一节课,再想想我们的一天上三四节课,真是:微课其小,智慧其大;要想做好,累死老师。

以上,就是本人此次学习所得,视频资料已全部上报到学校,心得体会难免与专家所授相去甚远,还请列位同仁包涵。

6.录像课日记 篇六

20xx年xx月xx日 星期xx 天气xx

下午我们早早地在翟老师规定的时间来到学校,准备上车出发。在车上我们好热闹,有读三字经的,有背弟子规的,我们还一起背这学期的.孝经呢!听,后面还有同学在唱《大王叫我来巡山》、大家很熟悉的《小苹果》。坐在车的最上面,仿佛就像大臣一样都在爬下。到了我们去的目的地,在太行上的旁边,那里可真美,还有鸟语花香,到处充满了活力。我们在一个大房子里静静的等待,到了我们录课的时间了,好紧张,好兴奋。

我们录课的的房子是隔音的,上面是吸音的,还有九个话筒,前后有摄像头。在录课的过程中,我们一个个表现的非常棒,以老师的要求在做好每一项规定。录完课,其中有一个同学看到一个蜜蜂刚刚生出一群蜜蜂宝宝,一个个在慢慢来爬来爬去。走着走着到了一片操场,在那里玩了一会,我们就回去了,回去的车上留下了一片欢声笑语!

7.微课与录像课 篇七

一、微课与概念教学整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包含大量的概念教学, 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反映出空间以及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 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 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前提条件, 也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以及新课标都将数学概念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但是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情况不佳, 尤其是对于相似的定义定理分辨不清。如果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掌握基础理论, 将会出现解题思路混乱, 进而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因此, 教师必须意识到优化数学概念教学是提升学生数学整体学习能力的前提, 为了优化数学概念教学, 可以将其与微课进行有效整合,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制作内容丰富的教学视频, 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 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进一步提高解题水平。在微视频当中, 教师还可以将相似的数学概念进行对比和分别举例, 将抽象概念变得通俗易懂, 通过引导学生融会贯通, 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 学生可以随时回顾和观看微视频, 并在反复的体验和学习当中深化理解概念内涵。

例如, 在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时, 教材中给出的概念只是几个字的描述性话语, 虽为学生展示了二次根式的形式, 但是难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鉴于此, 教师可以为学生制作微视频, 用形象、幽默的简单数学语言为学生讲解这一概念, 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消除学生抵触和恐惧的心理, 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数学概念的学习。

二、微课与重难点数学例题教学整合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就很难让学生透彻地理解重难点知识以及准确快速地完成数学解题。数学中的重点例题选取的都具有典型性, 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事半功倍, 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完善数学思维, 提高创造性, 提升数学素养。难点例题是综合性很强的数学题目, 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和整合, 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数学综合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重难点例题教学时, 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给出最终答案, 不仅难以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还会引起学生的惰性, 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因此, 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数学例题教学当中, 采用制作微视频的方式来创新知识展现的形式, 消除学生对解题的恐惧心理, 让更多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也爱上数学课。

例如, 典型例题:给出三个条件, 分别是等腰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 那么只要符合其中两个条件, 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其中蕴含着哪些知识呢?在讲解这一典型例题时, 涉及的数学概念以及图形非常简单, 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不够系统, 因此在解答过程中会存在困难, 甚至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可以在教学矩形时制作关于这一例题的微视频, 让学生在特定的图形中观察, 从而得出结论。

三、微课与数学复习课教学整合

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进行分类总结, 并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架构, 深入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过程, 从而形成数学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复习课教学当中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复习时间短、内容较多以及要求严格等, 最后只能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提高复习效率, 但是这样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也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 在复习课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引入微课, 为学生制作微视频, 将重点知识、典型例题、易错题等都涵盖在微视频当中, 并配上舒缓的音乐, 让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复习数学知识, 并提高复习效率。对于教师制作的微课, 学生可以拿回家反复观看和练习, 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 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例如, 在菱形的单元复习教学中, 教师可以录制菱形知识点的归纳、简单例题、中等题、难题、易错题、重点题型等的视频, 将单元的知识精华浓缩成一个简短的微视频,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观看和学习。再次回到数学课堂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并进行作业互评展示优秀的作业, 从而从整体上提升复习课效率,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8.微课与职教立体化教材开发 篇八

微课的兴起是教育信息化的产物

2013年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年。在职业教育领域,一方面由教育部主推的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课程方兴未艾,另一方面微课开创了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

信息化技术与各个行业实务相融合是当前的应用潮流,也是未来大势所趋。而在教育界,教育部于2012年3月下发《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又于同年5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文),12月成立了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都对信息化技术在实务中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教育部通过主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等一系列扎实的工作,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卓有成效。

微课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为大家所熟知的。首先,它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最先提出了“微课程”(Micro lecture)的概念,即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国内最早研究微课的是广东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胡铁生,他给微课下的定义是“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事实上关于微课,还有数种其他模式的定义,但目前学术界公认的几点包括: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长5-15分钟;单粒度,围绕着一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将微课看作在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上的一种新颖的形式。它是在“云计算”背景下大数据变革信息化教学的产物,进而引发资源观、教学观和教师发展观的重大变革。

微课最早兴起于中小学教育,但在职业教育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因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紧跟行业发展脚步,突出一个“变”字,对课程建设要求高。而我国职业教育由于跨度大、底子薄,目前普遍存在优秀师资短缺、各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课程建设落后等问题,如何应用简易快捷便于掌握的传播方式将新技术、新应用融入课堂教育中,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课题。鉴于上述特点,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可相应提供针对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微课是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所聚焦主题的学习,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在不改变原有教学模式和授课习惯的前提下,可以较为容易地嵌入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将微课作为课程导入、重点讲解、答疑辅导等展示使用,通过精心制作的微课内容,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解决一些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目前微课模式已经在不少院校实施,亦取得不错的效果。

数字出版理念催生立体化教材

信息化时代,数字出版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意识到,出版的核心是内容,出版的本质是选择,在“内容为王”的前提下,纸质还是数字化载体只是外在形式的不同。因此,信息不单单是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存在,数字化的资源的生产也是出版社出版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信息、符号、媒介,是用于向学生讲述知识、传授技能和传播思想的材料。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于教学。当引入微课的概念之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学者对教材产生了新的需求,立体化教材就呼之欲出了。

立体化教材是综合性的教学资源整合和交流的平台,它为院校提供教学资源的系统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教学改革。立体化教材顾名思义,还是以纸质图书为载体同时又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它的内容广泛,包括微课视频、案例素材、仿真环境、演示动画、考试系统和课程教学网站等;表现形式多样,有纸质图书、音像光盘、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等。立体化教材决不是各种教学资源的简单拼凑,它需要整体性的策划设计,策划的思想应当贯穿教材建设过程的始终,教材的每部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应是有机的结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立体化,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教材应用的服务等都要体现立体化的理念。

立体化教材助力微课,推动教学改革

教材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引入了微课的概念后,立体化教材建设仍然应围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中心进行建设。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是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在这个环境下,教材是一种载体,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手册。微课视频是核心,在每一个专题化的重点难点上,由最擅长讲解这个问题的教师设计,并以视频的形式供学生观看,充分发挥名师这一稀缺资源,传承他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或出镜讲授,或动画演示,或操作录像,借助信息化手段,用具象来表达抽象,来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观察较难展示的实验场景。通过微课视频将CAI课件、案例项目等数字化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微课与纸质教材相互呼应,对重点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表达,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

出版社在建设微课资源的时候,可以重点选择有精品课资源支撑的课程,将已有的优秀教学实例(如优质课程录像),编辑加工(转录、特效、合成等),并提供相应的辅助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习题、考试系统等)。此外,也可以根据微课的具体要求,组织开发团队,录制全新的微课。整个微课的制作过程与教材出版类似,由“选题拟定”“教学设计”“准备素材”“制作课件”“实施拍摄”“后期制作”“教学反馈”等环节组成。利用出版社既懂教育教学,又有数字资源开发的经验的优势,整合写作团队和资源开发团队,进行协同创新,项目化运作微课开发和立体化教材建设。

建设立体化教材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课程设计是中心。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导课程标准,设计微课和教材的环节和内容。学习者之所以学习的动机的核心不在用什么样的技术呈现授课的内容,而在于课程本身。

第二,内容选择要恰当。微课的知识点,必须选择通过教师讲述才能理解的内容,选择学习的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或考点。为学生对那些基础性和难以掌握的概念学习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这就不仅仅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更多的要求在教学设计方面进行深造,把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知识传递。

第三,纸质书和资源建设同期策划。在实现知识内容数字化创意的同时,将其同步贯彻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通过立体化资源来还原课程建设思路,纸质书籍只是课程建设的固化成果之一,亦应充分发挥不同载体的特点,优势互补。如,纸质教材便于学生随时阅读;微课视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CAI课件等教辅资源配合书籍和视频,帮助老师备课、学生自学。

第四,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覆盖的普及,充分发挥微课在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领域的优势。充分调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建设云平台,将教学资源保存在云端, 并借助二维码等技术,将微课资源和书籍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五,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丰富的载体形式给予教学内容更广阔的展示空间,通过这些更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效提升课堂的活跃互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开发微课配套的立体化教材,可以较好地实现“便于教,易于学”的授课目的。与此同时,立体化出版的多介质传播,又有助于作者的微课建设成果在更大范围传播。在此基础上,立体化教材的成功又进一步提升了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对于微课项目的研究开发值得教育出版强社重点投入。(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

9.老师上录像课体会 篇九

我所带的是11-3班,在我之前他们历史老师和政治老师已在他们班录过课了,那时候就有学生问我:“老师,我们政治老师和历史老师录课前都特别着急,你怎么一点儿也不着急啊?”其实他们不知道,我比任何一位老师都着急,因为我们英语要求全英授课,但是这里的学生基础特别差,全英授课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经过和学生们的商量,我们决定录课前几天就开始全英授课,以使大家渐渐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经过几天的使用,确实是有效果的,我发现其实他们愿意说英语,他们的积极反应让我对录课有了很大的期待。

录课安排在上午第二节,第一节课一下课我就赶到了教室,一走进教室我就发现学生们在忙碌着,班长在忙着开多媒体,有同学忙着去别的班里借黑布(用作窗帘来遮挡光线以使幻灯片上的内容显示的更清楚),个子高的同学主动帮着挂,还有有心的同学把侧边的黑板也擦得干干净净,那一刻,看着大家忙碌的背影,我是如此的感激与幸福。

录课正式开始后觉得时间过得挺快的,可能是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吧,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为了活跃气氛,我以一首歌开始,要求学生们听完之后猜测这节课的主题,进而导入新课;组织了两次讨论,分别安排在读前和读后环节,讨论环节大家很配合,虽然大家英语说得不够好,但是他们会及时问我该如何表达,展示讨论结果时很踊跃,那一刻,看着他们的争先恐后,我是那样的感动与满足。

课堂的主体内容是对课文的处理,由fast reading 和careful reading 构成,学生们自主阅读并完成学案内容,结合这里的问题教学模式,我鼓励学生们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上去的学生们都那么从容淡定,那一刻,看着他们讲得有板有眼,我从心底为他们高兴,并偷偷感动着、幸福着。

其实这不是一个纪律很好的班,确切来说,这是一个纪律较差的班,很多老师都拿这个班无可奈何,班主任有时也很头疼,但就是这样一个班,就是这样一群在别的老师眼里“无可救药”的孩子们,在录课前后给了我如此多的惊喜与感动。

10.《拱桥》录像课教案及反思 篇十

--------拱桥

教学目标:

1、欣赏古今外各种各样的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桥的造型、结构美,了解桥的不同功能;并在了解桥梁的名称、类别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观察、表现兴趣,体会到艺术就在生活中间。

2、学习用泥塑的方法来表现拱桥的外形特征。

3、通过制作拱桥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桥的造型、结构特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制作一座拱桥。教学难点:

泥塑桥面的支撑。桥的造型富有独创性。教学准备:

歌曲《七彩桥》磁带,陶泥及制作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赵州桥导入本课内容,进一步启发学生谈谈生活中见到的不同种类的桥及桥的作用)

二、新授

1、欣赏书中的桥梁图片,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桥的结构,了解桥的不同功能。(板书:桥身、桥墩、护栏)

连体桥(桥身与桥墩一体的桥)简单:小桥、拱桥(古朴)分体桥(有桥面和桥墩组成)复杂:斜拉桥、悬臂桥(现代)

3、教师示范制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制作的方法,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学生交流泥塑拱桥制作的方法。

5、教师小结

(强调桥要有厚度;拱桥可以有单孔、多孔;有搓、捏、挖、揉、团、压等方法)

6、师生交流制作的重点、难点。

三、学生练习

作业:用泥塑的方法小组合作制作一座拱桥。(播放歌曲《七彩桥》)

四、教师巡视辅导

1、谈话引导,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用陶泥、彩泥及辅助材料来表现自己的想法。

3、俯下身子,在制作方法上给与学生有效地语言及操作引导。

4、提醒学生手工制作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谈话引导学生在桥的周围添加一些小的物象,增强画面的生活气息。

五、作品评析

1、造型

2、用的制作方法

3、是否有创造性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对桥有了哪些认识?看着同学们制作了这么多心中的桥,老师也想再建造一座桥。不过,它需要和同学们共同来建造,谁愿意?

(师生、生生手拉手一起搭建一座“桥”)我希望,这样一座桥,连着你、我、他和大家,让我们之间没有距离,让我们的心灵彼此相通!”

11.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路径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微课 高职英语 结合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的应用。这也逐渐引起教育部的重视,还为此多次举办微课比赛。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还要求学生能够拥有过硬的综合技能。因此,将微课于高职英语实现有机的结合,不但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微课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在教育的发展途径上,微课的出现又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里程碑,当然没有信息化的发展,微课也不会因此而出现。它主要是以在线视频和互动式教学为主体。然后通过制作一个小视频来简单表述一个知识点。他还是一个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应用为目的的在线学习或者是移动学习为目的的结合体。其实微课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不大,在国内微课例研究是探索大多数现有的微课的要求和概念,这在其中几乎没有关于应用和实际操作。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微课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平台。

二、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应该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设计和视频录制微课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需要巨大的经理去收集很多数据,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熟悉整个教学内容,从中挑选出合适、恰当的内容。

2.微课的主要特性是片段化和零碎化,但是在运用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在融合知名教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对教学设计提出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微课对设备的要求比较简单,但是要想做出质量优质的微课视频,丰富的技术和精良的设备还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质量的好坏与资源储备和技术实力有这直接的关系。

三、微课于高职英语教学的结合路径探索

1.多方位寻找为高职英语教学服务的微课资源。微课的发展已经涉及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各项微课比赛活动也接连举办。但是总体来说,微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创新者和实际应用者寥寥无几。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为了进一步的改革发展,应该创新加强网上在线课程教育,从而使学校获得更多的有利用价值的教学资源。对于高职英语教学,微课课程所提供的资源不但适合学生通识类课程,而且还能够用于专业课的学习。另外,它还能够为公共英语基础课做补充。所以说,它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服务。

2.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翻转课堂尝试。随着微课的普及,互动式教学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而线下学习、翻转课堂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应该将实践教学和实践成果作为学生最终考核的标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积极、更主动。此外,学校和老师应该深入探索把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融合的方法和措施。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学生在线学习,还能够让他体验到微课给他们带来各项能力上的提升。使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优势和劣势互相弥补,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3.出台配套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制作微课,提升整体水平。在高职院校中,微课于英语教学结合的典型模式是教师使用微课进行教学任务,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最后教师和学生真正会制作微课并将这一资源进行共享。当然,这是理想化的结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会存在很多的漏洞和难题,不管是老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都难以达到想象的那样。但是这种模式终究有其存在的道理,值得我们去尝试。为此,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采取一些措施或者提出一些建议,将微课作为教师评估的一部分,讲制作微课作为一种荣誉,奖励学生,这样就会促进微课和教学的进一步结合。

参考文献:

[1]余永欢,代东东.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结合路径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133-134.

[2]苏丹.微课和高职英语教学的整合路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06:34-36.

[3]万镭.浅析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使用[J].电子制作,2015, 07:185-186.

[4]刘艳平.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25:206-207.

[5]刘爽.试论微课与高职英语教学的结合[J].新校园(上旬),2015,04:19.

12.试论微课与传统课堂录课的异同 篇十二

一、微课与传统课堂录课的概念区别

1. 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由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 (D avid Penrose) 在2008年秋创造的。他指出微课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微课是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而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 而这种理念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之上的, 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 并且为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服务提供资源。在我国, 微课开始被倡导是由胡铁生先生提出的, 他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2. 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应是一堂完整的教学课。拍摄要紧紧把握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活动, 记录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实录在录制过程中使用摄像设备, 运用专业知识, 完整反应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情绪和气氛, 全面反应教学的效果, 成为教育教学资源。

课堂实录务必要真实、客观地表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完成这一目标, 不仅需要执教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需要摄制人员的再创作。所以说课堂实录需要教师、学生和摄制人员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 达到教育教学效果。

二、制作手段与传播途径的异同

1. 课堂实录的制作与传播

优质的课堂实录应该是摄制人员与授课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拍摄人员事先应与教师沟通, 了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过程, 然后进行策划。合理布置机位, 安排好摄制景别。一般课堂实况采用两台摄像机进行拍摄, 在拍摄技巧和后期剪辑上需要专业知识。一堂优秀的课堂实录需要复杂的前期计划, 需要专业的拍摄知识, 在制作上费时费工。

90年代, 为了传播优质教育资源, 往往将优秀教师的课堂案例录制成视频资料, 刻制成光盘, 供大家学习和观摩。随着科技的发展, 进入到网络流媒体的时代, 借助当时的网络技术, 开启终身学习, 电视广播大学依托网络, 建立了新的广播学习时代的特点。它们将课堂内容录制成视频资料, 依托网络平台, 建立网络终身学习的机制, 受到学习者的欢迎, 网络教学视频资料如一夜春风般出现在互联网上, 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教育产业。

2. 微课的制作与传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各种新技术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从早期的幻灯、投影到多媒体计算机, 到现在的电子书包、iP ad, 在教育领域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 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果。近年来, 在W eb2.0环境下, 带有“微”字样的新媒体不断涌现“, 微信”“微博”“微电影”, 教育研究者看到了这一点, 希望通过“微”形式助力我们的教育。微课应运而生, 它不仅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和学习资源, 同时依托网络平台和移动设备, 也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这一点我们从微课的概念中就可窥见一斑。

在微课的制作上, 更具有开方性, 具有很多传统录课不具备的特点。

(1) 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的时长一般在10分钟以内。因此, 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教学实录来说“, 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 教学内容少:相对于传统课堂“,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 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微课”的内容更加简练。

(3) 资源容量小:从大小上来说“, 微课”视频只有几十兆左右, 视频格式主要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主流媒体格式 (如rm, w m v, flv等) , 学习者可在线观摩, 查看辅助资源;也可灵活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 (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 P4等) 上实现移动学习, 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 录制手段多种多样。网络的发展为微课提供了强大的制作技术, 不论是制作软件和制作方法上, 人们都可以免费获取。

(5) 制作人员。在微课的制作上, 因其短小和制作工具的原因, 可以说任何一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微课的制作者, 这在很大程度上, 为微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微课和传统课堂实录建设中教师存在的问题

1. 观念问题

教学一线的教师, 在我国课程改革的10多年时间里, 主要接触的还是课堂实录这样的教学资源。微课现在还处在摸索阶段, 许多老师对微课的态度很模糊。观念还停留在微课的“短”“、小”等外部的特点上, 对于微课建设所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考虑不周全, 即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只是把录制的时间缩短了, 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发掘“微课”的理论优势。

2. 技术问题

他们对于这样的教学资源熟悉, 对于新兴事物还处于接受阶段。微课的制作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不像课堂实录, 老师要做的只是设计好自己的课堂效果, 做好教学设计, 剩下的由专业人员来完成。微课很大程度上由自己完成,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微课的意义。虽然也有专业的制作团队, 不仅会增加制作成本, 也不利于微课的传播。

13.班会课与教育媒介创新分析 篇十三

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陈斌

我们在开班会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使用一些微视频作为点缀,但你可曾想过来个反客为主,把班会课作为微视频的点缀呢?我们或许曾经为了一节班会公开课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是当班会课结束的那一刻,我们从各方肯定的反馈中感到如释负重而就此打住,你可想过把班会课做个拓展延伸做些个案跟踪持续关注班会课对学生们的后期影响。在班会课的实践中,我把班会向前先后做了一个延伸,分为班会划分为准备阶段、展示阶段和跟踪辅导阶段。由于借助于微电影这种新媒介,我们根据角色的需要尽可能最大的照顾到全班同学,在准备阶段可以充分的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性,让每个人都有一份参与感,而这份参与感则为展示阶段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增加的跟踪辅导阶段,可能老师们关注的程度不够,从知情意行的角度来看,我们任何一个教育活动,最终都要去关注学生的一些显性变化,如果我们能够持续深入的予以后期的跟踪辅导,我们班会过程中的教育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项目介绍:我的班级微电影

班级微电影德育的实践与研究,始于2013年元旦迎新的一个创意活动,是指借助于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在班级内以引领学生拍摄主题微电影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通过角色塑造等手段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通过把新媒介与班级管理的结合的方式,利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此培养班主任的创新能力,进而探索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制作了20余部微电影作品,尝试了元旦迎新、校园宣传片、班级小团体、毕业季、校园mtv、竞赛等多个主题。微电影团队的日常运行方面基本上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打造了两支制作团队,初步形成了“拍摄-展播-个案跟踪”的发展模式。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从面向全体和个体两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个案进行持续的跟踪辅导,并先后在班级举办了三届微电影首映式,在校园举办了两次展播活动。

该项目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的探究,以微电影为中心,聚合资源,构建班级德育系统,在微电影剧本创作的基础上衍生出“青春如歌”写作社团,创造性的完成两本励志读本——《所谓生活,就是执着》和《偶遇》。以技术团队为主体配合校情景剧社团完成《时间都去哪儿了》参加南京市中小学情景剧大赛,荣获集体二等奖和最佳编剧奖两项殊荣,配合校广播剧社团完成《那些花儿》参加南京市中小学广播剧大赛荣获最佳音乐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南京终身教育》、《金陵晚报》、《江苏创新教育》、《教师月刊》、《德育报》等期刊,该项目同时被南京市及江宁区两级课题立项。

该项目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寻求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以11中专艺术3班为主要载体面向全校招收成员,组建“微服私访”微电影社团,探索了学校社团建设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对接。2013年8月至今,陈斌老师致力于该项目的推广活动,先后在第十一届全国班主任大会、全国中职德育创新高级研修班、中国教师俱乐部群、中小学微电影研究群、草根班主任群号、职教圈、全国自主教育总群、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随园夜话”沙龙做题为《我的班级微电影》主题讲座,深受一线教师好评,该讲座也被江宁区教研室收录于“菜单式”讲座库。

主要创新之处:

1.用多维立体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以微电影为中心,聚合资源,构建德育系统,创建微电影社团及读写社,由班级扩散到全校,探索班级管理与社团建设的对接,丰富班主任的角色。

2.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与新媒体的结合,引导学生不单是做新媒介的消费者,同时也做生产者,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3.与心理学相结合,融合了角色效应、配套效应、登门槛效应等技术,丰富相关理论的内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

4.评价机制创新,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开放性的平台。大数据时代,对学生的行为给予个性化及时性的反馈。

5.丰富校园文化,借助于网络媒体,以招生宣传片及各类微电影竞赛评比为契机,创建自媒体,宣传学校办学成绩。

6.充分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同伴影响力。

7.通过把微电影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1+1>2的效果,探索网络背景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途径,用问题提升班主任的科研能力。8.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塑造正面的形象进行价值引领,并参照心理咨询中做后期持续的跟踪辅导工作的方式,加强与导演、演员等的沟通,帮助其充分的自我认同。

9.用微电影的方式记录身边的历史,关注普通人的成长,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衍生副产品、不断接近教育的目的。

项目实施:小改变,大不同

教育是一门艺术。面对各种教育场景,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改变,产生的效果就发生极大的变化。

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学生拍摄的一部关于毕业的微电影《三个傻瓜》,只是因为在网络中多看了它一眼,再也不能把它忘怀。我就在琢磨可不可以把微电影这个做法和我的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当时正值学生毕业前夕,我决定去拍摄几部微电影,用影像记录学生的成长故事。

1.活动准备

我是个行动派。当我确定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就很快对此进行论证。主要是两件事,其一是技术方面的,其二是主题内容方面的。该创意中主要涉及定格动画技术、视频剪辑合成技术和拍摄技术。我就在百度上找了一些网友制作好的视频教程,按照他们的步骤一步步学习,很快就掌握了会声会影软件的使用及定格动画的技术并尝试了片中的穿墙术。主题内容的选择方面,我在百度上以“毕业”、“创意”、“微电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百度强大的搜索提示功能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备选内容。我惊喜的发现很多很有趣的作品,有学生自发创作的,也有老师用心准备的,而这些现成的作品为我的创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初期阶段,我们一般仍旧是以模仿为主,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新。

把微电影这个技术和我们的班级管理结合起来的时候,老师们可能都会担心自己能不能掌握这门技术,担心改如何去选择主题。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软件均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而变得易于操作。

微电影的技术指导清单 拍摄目的

短期行为(节日)阶段性行为(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提供配套)选主题,定剧本

(记录写实的风格,艺术创作风格)推荐主题

节日类(二十四节气,清明,春节,元宵节等)毕业类

竞赛类 励志类 校园专题

友情 唐诗

拍摄设备 相机 手机即可 制作周期

一周为宜,时间久了会有懈怠,反而没有效果 后期制作

系统自带的movie maker

或者 会声会影

编辑星(剪辑软件,搜索教程)

呈现形式

主题班会、班级微电影节首映式(模拟电影节首映式方式)、毕业典礼

2.实践过程(1)时机选择

这些装备工作做好后。我必须为自己的想法寻找一个更好的行动的时机。如果没有恰当的时机,那么我的行动可能就是冲动的,盲动的。就像我们看到别人一个很好的做法,想拿到自己班级来用一样,如果不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论证,那么最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我们的预期。这也是我们普通老师经常遇到的困惑,学习别人好的做法时经常会发现“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也就是说别人的做法用到自己身上不管用。

教育是有很多的关键期的,学生也期待我们老师能够在关键期里有所行动。很多时候学生在意的不是我们做的好不好,而是我们做没做。

当时正值毕业,适于从事此项工作。别人没有做过,学生也未曾经历过,那么这件事就会产生很好的首映效应。

(2)整体规划,有秩序毕业推进表

在和学生相处的几年中,我断断续续用相机拍摄了很多的素材记录了他们成长的印记。我首先想到了要把这几年来拍摄的视频围绕一定的主题去做一个整理,如“我的一天”、“运动会”、“那一年我爱上了跑步”、“我的同学们”,因为有的视频不全,有的视频拍摄的效果不够理想,因而我想到了重新补拍。

为了做好补拍的工作,我与学生做了充分的沟通工作。谁都希望视频里里能够展示的是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基于此,学生的思想工作非常的顺利,师生之间达成了一致的看法。

既然要去拍故事,就要有真实的故事做素材,我们不能为了拍故事而拍故事;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梳理这些年来学生在方方面面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让学生重温过往的美好。

最后一个学期伊始,我拟定了一份“有秩序毕业推进表”,表中按时间节点安排了毕业前需要完成的具体事务。此推进表的目的在于通过共同协商的方式,用可视化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毕业前夕的每个阶段的主要学习和生活内容,让他们的毕业显得平稳而有序。

毕业前夕大事安排表 完成值日班主任工作

完成“与母校的那些往事”的征稿活动,争取在十一月份完成 做好最后一次跑操比赛,为自己锻炼身体 十一月份完成晓庄四门功课

十一月份准备毕业汇报演出征选演员的活动,提前做好钢琴舞蹈视唱方面的准备

十一月份组织好最后一次体育运动会 十二月份完成江苏省英语统考 十六周完成我的职业理想的主题班会 十二月份每人完成一份个人成长报告 元旦迎新活动的组织安排 元旦过后的幼儿园见习工作 寒假期间完成毕业纪念册的制作 祝大家开开心心毕业,快快乐乐工作。(3)任务分解1:“值日班主任”德育体验活动

根据安排,我们首先开展了“值日班主任”德育体验活动,让每位同学在毕业之前当一回家,做一提案的值日班主任,锻炼其综合素质。活动之初,我们总结班级管理的做法,设计了“班主任工作标准化流程表”。为了保证效果,我们先挑选两批同学做了预演,两批同学的示范及流程表的有章可循使得我们的这项活动十分成功。

08幼教(1)班“值日班主任”标准化流程表 工作重点

完成情况(一句话简单概括)早晨

值日班主任签名:

日期:2011年

值日班主任到班时间: 时

分 向张梦婷询问出勤情况并记录缺勤名单 2 向孙凤、冯航、陈晶晶了解卫生打扫情况并抄写常规考核分数 3 提前与孙银敏、殷乐商量晨读内容并负责组织 4 维持班级上课纪律处理偶发事件,协调好师生关系 5 与端梦月、黄晨晨协调好跑操活动 管理小贴士

1、此次活动意在培养大家的责任意识,请每位同学根据流程表提前规划好一天的安排

2、请值日的同学及时转变自身的角色,首先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个班主任来看待

3、本次活动培养大家基本的管理技能,望大家能够做到手脚勤快,及时在场

4、请值日班主任及时做好与各位班干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与前后任的值日班主任做好衔接

5、早晨的亮点是跑操,注意衣服、整队、行进、到场、点评等细节。

中午

值日班主任到班时间:

分 1 向孙凤冯航了解卫生打扫情况并检查卫生 2 向张梦婷了解出勤情况,在黑板上写请假和弹琴同名单 3 维持午休纪律,让学们有个良好的午休环境 4 维持班级上课纪律,处理偶发事件,协调好师生关系 管理小贴士

1、外出上课提醒陈雨检查水电,关好门窗,督促端梦月整队

2、每天利用好晨读课组织同学认真唱好班歌,提高班级凝聚力

3、中午午休是一天中的第二个亮点工作,努力为大家营造一个安静的休息的环境

4、管理中要培养观察努力,要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举例:晨读课唱歌的情况好于读书的情况(发现问题)调整时间安排(先唱歌,延长唱歌时间(解决问题

6、举例:跑操过程有杂音(发现问题)安排靠左边同学为排长负责该横排四人,根据情况奖励(解决问题

7、养成及时记录值日情况、按流程操作的习惯,能对流程能够提出优化的建议

晚自习

走读生值日的请安排一名住校生当晚值日。住校生姓名: 1 查人,在黑板上记录弹琴同学名单 2 检查卫生 3 维持纪律 4 放学后关好门窗及灯,电风扇 思考

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我所思考的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值日小 结

我做了哪些努力,这一天中我做的最满意的几件事 我有哪些收获(做的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寄语

never allow anyone who comes to you without leaving better and happier 确保让你一个来见你的人在离开时感觉更加地舒坦和快乐 我的建 议 三同学评价

(4)任务分解2:毕业主题征文

德育体验活动为下面的主题征文活动也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工作,一方面提供了极好的写作素材,一方面也为我提出新要求打下了很好的心理基础。接下来,我则隆重推出了“与母校的那些往事”主题征文活动,我有意通过文字把那些过往的细节给记录下来,不至让这些故事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此次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我们先后完成了5万字的“我眼中的班主任”、13万字的“我眼中的同学”、6万字的“我的中专三年”及20份“个人成长报告”。当我把同学互写的文章打印出来时,同学们感动了,我也从学生那三十多篇文章中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师生情。文字让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往事定格了下来,我们也因此感受到了一份厚重。一位同学给我的留言中说道,“我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感谢你把我们成长的足迹描摹的这么清晰,让我们若干年后还能够知道‘回家’的路。”

有好故事不愁没有好文章,好文章大多是把我们做过的事情记录下来而已。在这方面,老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要求,并以身示范参与其中。以下两则说明供大家参考。

《我和母校的那些往事》征稿启示 征稿说明:

四年的相处,我们之间发生了太多的值得我们回忆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往事将在我们的脑海中淡化,若干年后,我们也只能记起屈指可数的几件往事。请在记忆还未完全退却的时候,拿起您手中的笔记下那些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成长故事吧!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些事情,也许在今天看起来没有多少的价值,但是若干年后,随着时间的沉淀,它们必将给我们带来回味的甘甜。

征稿要求:

每周五收稿一次,周一在黑板上写好征稿通知。每篇稿子字数不少于六百字,最好能够上交电子稿。

内容可以是写同窗之谊、师生之情、亲子关系、校园情感,重点写写自己的改变、同学的改变、成长中给自己帮助最大的重要他人,捕捉那些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内容要求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这次的写作是为将来从事幼儿教师的工作做的一次铺垫工作,希望能够培养起大家写作的习惯。

每周统计同学们交稿的情况并及时张榜公布。奖励措施:

凡是完成十篇稿件的同学均可获赠一本教育图书,图书的品质依据稿件的质量有所差别。

情况允许的争取给同学们发放荣誉证书。

“老班话同学”栏目开张宣言

为班级同学写点东西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之前读了几本班主任方面的书籍,大多写的是原生态的班级故事,很是喜欢。觉得用文字记录下成长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大可不必去在意我们的文笔如何,我觉得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是最美的。生活中本来就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不完美,我们很多时候喜欢去优化它们。其实我本人的文笔并不是很好,虽然读了四年的中文本科,但是写作并非我的长项。很长的时间里我不知道如何写作,提笔写作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做了班主任之后,我开始了写作的习惯。我首先发现有了写作的素材,我开始把我在做的事情如实的记录下来,随后我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我开始围绕一定的主题挑选我所记录下来的素材,无意之中我的两篇短文就在《班主任之友》杂志上发表了。至此,对于写作我开始有了点信心。济源活动归来,我开始了班级叙事的写作,每周至少两篇,每个月还有一篇小结,内容和形式上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做的做好的地方就是我在坚持。到了现在,我已经坚持写了三周的班级日志,我明显的感觉到我养成了“日三省吾身”的习惯,我每天都会在脑海中放电影似的回顾一天缩所发生的事情。我开始记录下每一天的精彩,人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靠记忆记录下来的东西真的很少很少,而文字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5)任务分解3:毕业仪式

毕业那一天,我事先准备好了学士帽,为每位同学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严的毕业仪式。仪式过后,我播放了我精心制作的毕业微电影,三个小时的视频过后,同学们久久不肯离去。

临行之前,我把制作好的毕业纪念册一一送交到同学们的手中。有一位同学塞给我一本毕业留言册,说是特意为我准备的,说比她为自己准备的那本都要精美。留言册上记录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间,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一个老师的成长。

但愿我今天所做的事情在将来看来是有价值的。

3.活动反思

在以毕业为主题的活动设计中,我预设了毕业微电影这样一个结果。为达成这样一个结果,我做了一系列的铺垫工作,并把任务做了系统的分解,从简单易行的地方入手。对照整个活动过程,我发现我有意无意的使用了心理学上的配套效应和等门槛效应。

狄德罗效应,亦成为配套效应,指人们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狄德罗已经形成了关于环境与服饰如何搭配的认识,在狄德罗的意识中,高雅的睡袍是富贵的象征,应该与高档的家具、华贵的地毯、豪华的住宅相配套,否则会感到很不舒服。这种“配套效应”为整个事物的变化提供了动因,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随之变化以便与其配套,从而促进周围事物的变化发展和更新。

登门槛效应也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整个活动,我之所以达成了预期的目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把总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并从易入手的目标开始着手,在前一个目标达成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激励措施,以期启动下个新的目标。

整个活动中,我以毕业微电影为中心引导学生梳理几年来做的好的地方,让她们挖掘自身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教育。为此我们首先开展了面向全班的值日班主任德育体验活动,此活动是我们日常常规活动的一个延续和提升,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工作。而后开展的毕业主题征文活动则是该活动的一个拓展和延伸,有了前期值日班主任的体验做准备,首先从内容上来说是有素材可写的,加之德育体验活动的情感上的体验也为文章注入了真挚的情感。层层铺垫,步步深入,而最后的毕业仪式则水到渠成的成为整个毕业设计活动的高潮。师生共同的参与,组合拳的威力,体验与反思的结合远比教师一个人的付出效果要好。

练武的人都有一件自己钟爱的兵器,关公的刀,赵云的长枪,张飞的长矛。当看到王晓春老师的书中提出了打造“教育诊疗”这件新武器的时候,我就在想自己是不是也该打造一件适合自己的新式教育武器,并且加以反复练习。这次班级毕业设计让我找到了一件管理班级的新式武器---心理效应技术。在这个活动中,我较为熟练地掌握了配套效应、登门槛效应-等心理学的技术,为我的班级管理提供了很好帮助。

只是把微电影和班级管理做了一次链接,只是因为好奇把常规工作做了微小的改变,只是把既有的资源做了拓展和延伸,在有意无意中,我为自己铸造了一件新式教育武器。

4.活动的拓展: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古人常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意在经常练习才能致使功夫日臻纯熟。对于教师而言亦是如此。我有意识的刻意的在多个不同的情景中应用这一新铸造的教育新式武器。

案例1:我是如何开展元旦迎新的

第二次尝试微电影的时候,我选择了元旦迎新这个时间。这次我也想尝试着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也是解放自己,锻炼学生。也开始尝试不同的风格,尝试艺术创作的风格。鉴于以往的元旦迎新活动,大多是以文娱节目为主,吃吃喝喝,蹦蹦跳跳,活动结束还要制造一大堆的垃圾,活动过程是那么的热闹,而活动结束后却显得杂乱不堪。除旧迎新本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是学生与旧我作别,与新我相拥的时刻。所以,我就在筹划,可否换一种形式,做点不一样的内容。任何一个活动要选择好时机,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时,我就与商量的语气和同学们商量(目标的设置很低,期望值也很低,没有志在必得的想法),“可不可以试着拍几部微电影”。说来也怪,学生并没有太多的诧异。因为这个班级是中途接手的,是另外两个班级各分流出一部分学生组合的新班级。在班级管理之初,我就注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就送给每位同学一颗棒棒糖,并期许她们有个甜蜜的开始。我尽可能的挖掘她们身上的潜力,我们克服新组合集体的各种困难,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成人高考的复习应考上,(事后很多学生表示找到中考应考前的感觉),我们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并遥遥领先。分班的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紧接着我们又取得了跑操精品班的称号,常规管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些有意无意的铺垫工作作为我提出这个大胆的想法做了很好的配套支撑工作,所以学生大多是愿意去尝试一下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归纳和总结,把我们做过的事情按照一定的主线进行串联,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对我们前期做过的事情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廓清我们的思路,让我们的工作变得丰富立体。我们要善于对我们做过的工作赋予一定的意义,并发展的观点来预设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对于一个新组建的班级来说,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小胜利后是愿意去尝试更大的胜利的。基于这样的心理,也是基于之前对配套效应、等门槛效应的熟练掌握,我决定再次在换一个场合、换一个群体的情况下练练拳。

我与他们商定了主题,“青春、励志、迎新”,把全班分为八个组(应学生的要求最后又组合成四个大组,适当的妥协),准备的时间为一周。技术问题以网上自学为主,拍摄问题以翻拍为主,最终完成四部作品《当末与未相遇》、《回家的诱惑》、《坚持自我》、《锦城》。在新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于技术掌握的熟悉程度要超乎我们的想象,手机本身也有很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一个编辑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两个这方面的人才。即便没有,网络上也有很多手把手教你的视频教程,学习起来既简单也方便。至于内容的拍摄可以从网上找到一个适宜的短片,从模仿翻拍开始。第一次去尝试,不要贪求精致,能够做出样子就很好了。

元旦那天,我们邀请了部办的老师,模拟电影节首映式的形式召开了首届班级微电影首映式,并为导演和演员颁了奖,整个活动既轻松愉快又环保健康。电影制作的过程及电影本身的内容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元旦活动结束后,我又适当的做了延伸和拓展。尝试了三个主题,校园宣传片、班级小团体,主题竞赛。尤其是对微电影中的角色和导演进行了个案跟踪,引导他们把活动的过程和感受用文字的形式书写出来,用微电影中的良好形象引领现实中学生更好的成长。

5.学生如是说:给我一个角色,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我

活动结束后,我都会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从细微处寻找微电影对他们的影响,并要求他们用文字去梳理他们的成长故事,定期在班级开展交流活动,用身边的事例去影响更多的人。

薛袁旻秀:

我曾经听过一句话,有些事情,第一个去尝试的是天才,而第二个就是蠢材了。而我们在班级微电影这件事上,我们在学校里做了一次天才。虽然第一个做这样的事未必是好,但是总会在看到之后有人也做这件事时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总是会在心里说:“整个学校是我先开始做这件事的,你们做的再好也只是再走我们为你们开辟好的路。”当然,第一个尝试去做整个学校里没有人去做的事一定会有些辛酸史。比如拍到后来没有新片的创意,或者有时做视频辛苦做到半夜,结果电脑卡住,重启将要做好的视频又要重头开始,那时,我体会到了大学生写毕业论文写一半却停电的心情,一半是为什么不提前保存的懊悔,一半是面对现实的无奈,要不然还能怎么办呢,就算痛哭一场,电脑打开的那一刹那,你还是要擦干眼泪继续。有时辛苦拍摄制作了很久的微电影,会因为一个令人不在意的小细节不符合要求而被永远的封印。但是就算遇到这些又能怎样?做了这件事就要尽全力做好,不为了别的,只为了不留遗憾。

做事情总归是会有一些否定和不太和谐的声音,但是因为年轻的冲动和疯狂,我们似乎可以屏蔽掉某些声音。有人说,我们很坚强。但是,我其实很想回答她,我们并不坚强,我在所谓的挫折或逆境中很容易沮丧,但虽然会消沉,但我并不会止步不前。遇到挫折时,首先要前进,然后再修正自己是不是也有什么错误需要改正。即使前行也会恶化,也会背着伤口,也会背着伤口,一边治疗伤口,一边前行,没有人会在意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对待或者打击,他们只能看到你因为一点小挫折就停步不前,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是一直帮你的,但是却有很多人是等着看你笑话的,而我值得庆幸的是我的搭档,和同学,还有一直支持着我们的班主任。

现在我就快毕业了,我将要离开我的校园和班级,我也知道也许我再也不会有下一部作品了,但是我还是不后悔遇到了微电影,因为我多了一个值得回忆的青春记忆。也许以后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很疯狂,但是疯狂了才是青春啊,为了我的青春不再留下我曾经的遗憾,我疯狂了一次。

我不知道我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这次微电影拍摄对我的影响很大。没有老师让我们做这些,我也不会发现自己会有如此的潜能。一个从未想过的现在。一个如此努力的我。所以,我想说,永远都别轻易的否认自己,哪怕所有人否认你,拿出你的努力,总会有人去肯定你。另外,我还想说,谢谢你,我爱你,三班。

沙倩倩:

若是说道拍摄这部微电影的目的,其实最初的目的不过是完成老师的任务,但是渐渐的在拍摄和制作中我找到了,真正的目的。

李享: 这个角色就是现实中的我,改变前非常没有耐心,越做不好越会生气,摔门而走的动作我真的有做过,后来真的有改变一点,至少练下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微电影制作完后,我每看一次都觉得要更努力,当我没耐心时,我就想到影片里改变前的样子,我不想变回那样,所以我现在不断的向前跑。

为了重塑自己,我制定了未来的规划,所以每当休息的时间就是我奋斗的时间,中午三十多度的高温,同学们在吹电扇午休,我在琴房练琴,晚上找些舞蹈视频学习,周六周日钢琴课、给小朋友的舞蹈课当助教、乐理课、成人舞。每当忙碌的时候我觉得一天又充实了。

写作就是这么简单,只是因为信任和坚持 王静:

他总是给我机会,让我去发挥,我从来没想过我也可以写东西,写作文。真的,从来没想过。印象里,这些好像都是“好学生”去做的,跟我根本挨不着边。可没想到,现在竟然是我在做这件事情,并且一直是我。

他总是找到我让我去写一篇征文,除了告诉我有关作文的要求之外他什么都不再多说。他也从来没有催促我要快点写好,也没有说你一定要好好写,为班级争光,他甚至在交稿前再也没有跟我谈及这件事。起初我真的很没斗志,甚至觉得愧疚,因为我认为这是场必败的战争。越是内疚就越不想得到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一次次的修改,修改了不知道多少遍,直到修改的麻木了。他也没有说我的作文哪里写的好,又或是哪里写的不好,他只是说他相信我,两次的征文活动都是这样,包括本学期最重要的人物志,他当时让我去写的时候也只是说他相信我,所以我坚持到现在。好几个月,每周一篇。他说要把人物志整理成书,他说交给我,他说相信我。最后,他说要我把这一年里大家写的好的文章整理成书,他说让我一个人完成,他说他相信我。是他一次次的信任才让我坚持到现在,可能他不知道,他给我最大的礼物,正是信任。被信任的感觉,真好。

他说他相信我,我怎么舍得让他失望?所以,我的两次征文分别获得一等奖第三名和一等奖第二名。也制作了第一本书《时间囊》和本学期最后一本收关之作《青春有约》。但在我看来,最好的礼物并不是别人的赞许和奉承,而是获得肯定。感谢机遇,让我生活在这里,让我遇到这位给我肯定的人,感谢一切让我来到这里的事物,真的。在这样不羁的青春里是他给了我机会,是他鼓励我说我可以,是他一次一次的教我要怎样修改,是他让我不断的进步,是他让我成长,更是他教会了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纪艳媚:

三年前,我就像一个陀螺,必须有人在后面鞭策一次,才会往前走一步,如果没有人推动,将会停留原地。做每件事都是懒惰的,甚至还会抱怨,就算是写文章心里也认为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但是,老师先给我们的任务是写人物志,刚开始虽然说是写,心里却是抱着一种做任务的心态,也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心里也明白,我的文采真的算不上好,更不知道如何去写。反而,我觉得我的同桌非常的厉害。总让我羡慕不已。我也会告诉自己,我也要写,尽管写的不好,写出了,总会有改变的。或许,因为自己顾虑的太多,太害怕,所以想做每件事都有点胆怯,不敢尝试着去做。不过,还是看到了动力,刚刚开始只有几个人去写,慢慢的写的人变多了,后来全班都写了,有的甚至写的更多,每一篇文章都变得丰富多彩了,渐渐的从无形之中,它成为了一本书。一开始只是单调的黑白字体,经过多次修改,现在是一本精彩的书。

这时候心里才有一丝触动。原来选择去坚持一件事,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满意的。

一篇一篇的文章看起来没有什么意思,当它汇成一本书,书的世界就变得精彩了,内容也丰富了,更多是融入在里面的情感吧。先不说自己的文采有多好,有多差,但是自己坚持去写时,慢慢的会发现,本来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话,变得利落了,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有着做不完的事,有着看不完的书,我希望我们还可以有下一本的续集。

6.结语:活化学生自身资源,搭建自我教育平台

作为班主任,我们无法真正的了解学生的过去,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过去,但是我相信他们都是带着故事来到我们身边的。过往总是有一些不好的故事是学生不希望重新提及的,也总是会有着一些故事是学生希望能够分享、叙写或改编的。没有合适的条件下,这些故事都是处于一种沉睡的状态。而当我们主动的建设一些平台则可以活化这些故事,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下获得发展。我们无需去了解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们相信如果能够建设好合适的平台,这些故事则会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往前发展的动力源泉。正如TED演讲中一位美国中学生所说,“一旦找到学习的动力就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成绩”。

上一篇:化工厂转正申请书500字下一篇:【精华】大专自我鉴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