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共14篇)(共14篇)
1.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一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杨敏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本文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从它提出的意义、实施现状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目的是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好提出建议。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对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生管理方法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同时充分贯彻了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用心去沟通和感化,营造浓浓的亲情氛围,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也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概念及意义
1.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概念
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根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正是适应这一要求而提出来的,即高校的学生管理者视管理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以促进管理对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管理方式。本的办学理念。高等教育中为“本“的“人”很多,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员工、学生家长等等。但是核心应该是以学生为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依靠学生、相信学生。[1]
2.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胡锦涛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作为高等院校,根本任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大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大学是以人为本、拥有和谐融洽育人环境的大学,是由若干和谐班集体组成的大学;为创建和谐大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运用情感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真正达到创建和谐文化、和谐大学、和谐班集体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1.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工作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级管理、集权式、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分权式、两处型;二级管理、分权式、单处型、有科室设置;二级管理、分杨敏(1986—),女,陕西商洛杨斜中学,研究生。E-mail:yangminspy@126.comTel:***
权式、合属型、无科室设置。各种体制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由于管理方法实施的不科学或是管理环境不协调,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出现一下问题:政治、工作不分,在开展活动中从策划、组织到实施,都是一手操办,无闲暇时间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使工作平庸无创新性可言[3]。另外,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缺乏锻炼,压抑了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锻炼,也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自主能力的提高。管得过细、过死,一竿子插到底,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政工干部孤军作战,对学生不闻不问是高校学生管理现象中常见的问题。
2.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的缺陷
所谓管理理念就是指管理的指导思想或宗旨。在高等院校,教育和服务的对象是学生,高校管理的科学理念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和服务于这个宗旨。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体制下种种观念的影响和现行体制的束缚,在我国高校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管理客体,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学生工作中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相统一”,过分强调“统一性”,过分依赖制度管理,而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性。为了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他们强烈追求统一,追求一个步调、一种风格、一种色彩,从而使不同高等院校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等方面差异性太小。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的弊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日益凸现,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3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理念影响心理咨询者观念相对滞后。多年来,大多数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有神经病或精神病,都是不正常的,他们以同情或歧视的目光看待那些访问者,结果是有心理障碍者障碍更重,无心理障碍但需心理帮助的同学也望而却步,最终使心理咨询活动无法开展。虽然咨询者和被咨询者都有建立联系的愿望,但是因观念相对滞后而形成一道推不开的门。
其次,学校及领导对心理咨询工作重视不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更好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但目前还有很多学校及领导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得过且过,既不投入资金,也不计算工作量,心理咨询队伍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造成的结果是心理咨询的水平不高,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只是挂个招牌,并无实际意义。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对策研究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多样性,在具体工作中要贴近学生生活、倾听学生呼声、了解学生要求、关心学生疾苦,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要以学生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接不接受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收到了实效的唯一标准。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根据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条件及现状,对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下面对策:
1树立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管理工作的观念应该是为学生成才服务,应该紧紧围绕促进大学生成长来开展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大学里学习、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巨大的变迁给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社会各方面需要关注的紧迫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4]
首先,建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配置专门人员,切实地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正确地审视自己,客观地评价他人,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律能力。其次,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近几年,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忽视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毕业生了解自我,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帮助学生合理定位和正确择业。再者,建立大学生勤工助学指导中心,让贫困学生无忧无虑上学,拓宽他们的视野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建立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指导中心,使学生的课余活动不再单调,学生们寻找适合自己需求的“兴奋点“,追求个体差异性,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2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专职队伍的素质
高校学生管理的服务和管理对象都是高层次的大学生,因此,学生管理队伍的稳定程度、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政治思想素质。另外,由于高校学生工作方位全,内容广泛,涉及部门多,要使学生管理队伍保持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需要各部门间理顺关系、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构建工作合力系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管理者要定期进行资格培训和认证,从而优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岗位设置和聘任,积极发现人才利用人才,给学生锻炼机会。
3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人既受环境影响,又能改变环境,只有在不断改造的新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校园环境是学生施展才华开辟通道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作为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并且这种影响力还相当持久。如何创建校园环境使其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影响学生?
首先,这里的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学校的建筑设施、设备、绿化、美化等外显的东西;软环境包括学校的人际关系、校风学风、文化氛围、道德、信念等内在的东西。其次,在硬环境的建设中,要以人为本,为人创造环境。创设良好的硬环境,要求我们在校园建筑设计上,既注重实用性又注重观赏性,更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最后,创设良好的软环境,是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中的主要部分,在校园中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软环境的重要内容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尊重学生合理的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发展需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营造优良的师生人际关系和浓厚的师生情谊。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公平、民主、科学的激励机制,树立自由探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达到育人环境的最大优化,是创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的最终目的。4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当代教育心理学家曾研究指出:情感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有效的教育章程。因此,要增强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实效性,达到其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方法上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运用情感教育模式,注重情的渗透与感化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把自己的爱传给学生,滋润他们的心田。以情感人是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要有深厚的感情,要用情感去影响、打动、感召学生,使双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相通,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思想的转变和升华[5]。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情感教育模式是创建和谐文化、和谐大学、和谐班集体的必然需要。
5注重软性管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否定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管理的重要作用,但这些管理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型的,而不能是强迫、压制型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即“参与管理”是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提倡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6]可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另外,学生管理工作是针对学生的,管理机构直接作用者是学生。学校管理出现有些问题,不处在其中的管理者,是难以发现的。而学生生活在其中,学生感觉是最敏锐的,最能亲身体会到自己的需要。吸收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中,学校管理者直接听到他们的心声,是提高管理效能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服务的价值趋向。
综上所述,学生管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身处知识经济的时代,现代人的节奏意识就更要加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产生的,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有其自身的优势是它得以拓展的主要原因。文章针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一点对策以供高校学生管理做个参考。因为,没有固定的管理模式,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认真地去思考,去分析,要不断的探索新的管理观念、策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方法,争取达到最优韵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帮胜.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理念[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2):123
[2]贺志燕.试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情感教育模式[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6):93
[3]孙宝舫,郭红,王宏利.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 [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6):93
[4]张勇.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35
[5]胡广鹏.试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J].管理科学,2008(11):191
[6]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二
一方面, 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能有提升学校管理的整体质量, 教师在以人为本理念下, 更加的尊重学生, 不断的增强自我服务意识, 能够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另一方面, 以人为本模式下, 高校学生管理更加人性化, 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还能够挖掘学生的潜能,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2.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现状
现阶段,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学生会、团委、学生党组织、学生工作处共同承担, 氛围集权式以及分权式两种管理模式。但是这两种管理制度各有优劣, 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需要。另外, 高校学生管理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 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在管理中, 要求学生去适应学校的管理制度, 忽视了学校应该适应学生要求的重点, 学生主体地位没有收到尊重, 对学生全面成长造成一定的限制。学生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忽视了这一点, 就无法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也会束缚学生的思想。
同时, 在全面开展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中, 形式主义严重。一方面, 高校开展的心理咨询工作没有做好相关的教育与宣传, 大学生不容易接受, 觉得接受心理咨询意味着自身心理存在问题;另一方面, 学校相关领导和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在资金、人员等因素的限制作用下, 高校学生管理出现严重的空缺。
3. 完善高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对策
为了更好的开展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 必须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加强自我管理和教育, 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具体来说:
3.1 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有利于让学生和管理者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一般来说, 校园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指的是学校的文化、校训、校规以及政策等;而硬环境则是基础设施, 包括实验室、图书馆、机房、体育馆等等。在硬环境建设过程中, 学校应该注重整体规划, 包括教师与餐厅、体育馆之间的位置关系, 为学生创建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软环境建设中,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关怀, 通过各种政策, 包括开设社团, 促进学生交流, 迎合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等等。
3.2 加强自我管理与教育
所谓的自我管理, 就是在学校统一管理的基础上, 学生成立自我管理组织, 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帮助。学生会就是学生自己组成的组织, 在开展学生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减轻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压力, 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下, 必须不断的强化这种学生自我管理与教育的作用, 通过有效的学生自我管理激励办法, 给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提供宝贵的动力, 还能加强个体对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认同感。
3.3 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法律意识
在以往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由于缺少明确的法律规范作为依据和指导, 导致高校学生管理者对相关的法律不够熟悉, 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不能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治思想较为严重, 忽视了法治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 学生管理工作有时不能顺利开展, 在处理相关问题中还会存在偏差, 导致学生对管理工作产生质疑。
因此, 应该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教育与培养, 不断的提升管理者的全面素质, 提高其法律意识, 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能够以法律法规作为准绳, 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的理念, 全面的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 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健康成长。
3.4 建立与健全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机制
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加上近年高下扩招不断加强, 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给大学生心理也造成很大的压力。可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必须引起相关人员以及部门的重视。国家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表示, 高校学生管理中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不断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全的品格。
另外, 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下, 应该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加强对有关人员的专业培训,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同时, 在校园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类型的讲座或论坛, 借助于多媒体工具以及自媒体工具等, 向学生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营造出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台和环境。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中重要的内容,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提升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摘要: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分析构建以人文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然后对现阶段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现状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薛海.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14, 12 (2) :144-145.
3.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三
关键词: 体育专业开放式管理 细化管理 以人为本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加速,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后勤社会化和二级学院的蓬勃发展为学生教学管理综合改革进一步增加了难度,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和系统的概念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管理理念、方法和制度等。
当前,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这需要更高现阶段的充分理解对学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管理”;2005年9月实施的“学生管理规定”规定:高等教育可与严格管理依法治校,完善管理体系、各项管理措施的规定;管理和教育相结合,并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水平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
2.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王守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将最终取代传统的学生管理。首先管理者应该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管理人本取向;我们可以按照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解决方案,让学生自主管理,依法治校与建立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实践,以创新管理。
“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大学学生思维”: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是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利益、需要和爱好等,促进学生的健康,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学生的大学管理方法,以人为本地管理大学事务。我们还可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程序,合理的规章制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管理。
3.对象和方法
3.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徽省5所体育院校的899名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搜索相关网站,如中国期刊网等,并阅读管理学、体育管理的相关书籍,查阅相关期刊。
3.2.2专家访谈法:有关专家、学者、专业管理人员和部分接受采访的学生。
3.2.3问卷调查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问卷,并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测试,信度和效度分别为0.82和0.9。随机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和师范大学的中文和物理专业学生中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950份问卷,收回931份,回收率98%,排除无效问卷,共得到899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94.6%。
在有效问卷中,按照年级可以分为:一年级学生148名,占总数的16%,二年级学生350名,占总数的39%,三年级学生122名,占总数的14%,四年级学生279名,占总数的31%。
3.2.4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统计调查所得到的结果。
3.2.5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统计的结果。
4.结果与分析
4.1安徽身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特点
自我意识的特点:它包括认知意识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认知是指广泛客观事物在人脑反映的特点和联系,从而暴露事物的意义,人的心理活动的作用;狭窄的感觉是内存的一部分,它被称为认可,这被认为过去的事情面前依然能够识别何时重现。认知是在自我能动性的表现社会交往,其目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它被称为自我意识,或它被称为他们的存在个人的认识,包括他们的行为、生理、心理和周围的事物认知的关系,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最基本的思想是自我意识的人,它要求个人积极自我意识;基本方法是了解自己的社会交往。沟通是个人获得来自社会的基本方法的知识和经验,但它是人们之间的比较。
通过问卷调查,从安徽省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调查可以看出(见下表):
表 安徽省大学生自我认知调查
从上表可以看出,364名受访学生表示,他们“能”自我观察,有359人的“基本能”自我观察,分别占40.5%和39.3%;332人认为他们“能”自我体验,有361人“基本能”自我体验,分别占36.9%和40.2%;388人认为他们“能”自我感觉,325人说他们是“基本能”自我感觉,分别占43.2%和36.2%;404人认为他们“能”评价自己,有325人认为自己“基本能”自我评价,占44.9%和36.2%的总比例。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的大学生有更多积极的自我意识,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我评价;他们有能力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
4.2安徽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应该建立一个新的管理办法
在计划体制下,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高校和学生实际上是一种主从关系:高等教育是活动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管理者反映在学生管理方面实行严格的“系统管理”,而且过于依赖系统管理,强调“团结”,而忽略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大学生的思考方式、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不同,在这种闭门管理下大学生之间几乎没有差别,它在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和日常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暴露出弊端: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限制了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安徽省体育专业学生从管理上面临的新的形势和挑战,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和使命,充分意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主动探索建立体育专业学生管理的新途径。
4.3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的建立
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需求,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系统最活跃和有主动性的因素,创造价值,管理不能做不是以人为核心的工作,所以以人为本是管理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管理原要求管理者充分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价值观,满足人们的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管理转移到以人为本上。
安徽省的体育学生管理同样要求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抓住新的管理理念,满足大学生新的需求和面对新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改变学生的管理服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以必要的知识引导他们学习新技能并健康成长。要特别注意研究和了解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建立“人”的关系,建立新的关系,建立情感关系,以及真正建立平等关系。这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和创造力;不同学生的体现应有的差异与适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5.结语
5.1安徽省体育专业学生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
5.2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于现代高校体育管理的形势。
5.3应当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确立学生管理的人文取向,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冯化平.人本管理模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2]张玉姣.高校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及途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09(24).
[3]淦述卫.试论江西民办高校人性化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8(22).
[4]张文春.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J].学理论,2010(34).
4.高校学生社团公共管理探究论文 篇四
一个注重公平的管理主体,应当在上述四方面的管理中有所体现。考察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其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然注重其政务的公开程度,这好比古时明君开言纳谏。只有保证了信息掌握的对称性,社会大众才有机会获悉公共政策的信息,才有利于下一步的民意表达。第三方监督以及社会公民有表达意愿的渠道,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即保证强弱两方信息把握的公平性。⑤而让更多人有机会投身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则是毋庸置疑且老生常谈的,缺乏竞争对每一个组织的发展而言都是有害的。学生进入学生社团一般不存在门槛高低之分,因此学生社团应当注重的公平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保证信息在强弱双方间的一致性。缺少长远发展眼光的学生社团往往就在活动开展前几天通过发传单、摆摊的方式让学生群体了解其社团动态,而当活动结束,学生群体就再也无法掌握该社团的任何信息。同样的情况发现在社团内部,干事往往只能接受任务,但对社团的未来发展或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则了解甚少。合理的做法就是类似于政府的“政务公开”,利用互联网、电子期刊、微信、微博等先进工具,更新社团的动态。笔者曾让J学院社团联合会把换届名单发布在微信上,发现转发和评论信息人次共达几百次,很好地让更多的学生获取社团的日常信息。
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社团的评优问题。习惯性的做法是根据社团上交活动材料的准时程度以及活动规模的大小来进行评分,这样的评判标准往往缺乏公平性和客观性。笔者长期调研J学院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协会,发现其活动大多为社会调研和数据研究分析,活动性质并非如辩论赛或知识竞赛的外扬,也并不能吸引很多社会研究专业以外的学生参与进来,但调研参与活动的学生对该协会的评价,持正面评价态度的占90%以上。这表明,活动的规模或性质,并不能作为社团开展活动优劣的唯一评判标准。笔者认为,更加公平的做法是考察参与其中的学生是否受惠,并且是否能让更多的学生受惠。精明的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会不厌其烦地咨询其服务对象的意见,这一点应当值得学生社团效法。因此,在考核社团绩效时,会员(即学生)的态度应当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比重。由此看来,应用360°绩效考核来考评社团一年的工作表现,既是效率问题上的考量,也是公平问题的解决之道。
3结论
5.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五
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为复杂的一项工作.文章从以人为本的.新视角出发,结合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学管理的原因,探讨以人为本视角下教学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作 者:王飞 贵志祥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8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 对策
6.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六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的逼迫之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尽快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突破现在的管理困境。受社会、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中,学校开始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适应。
1、高校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分析
1.1实现强国人才战略的重要前提
高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地位尤为显著。尤其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布和实施之后,高校地位更加不容撼动。强国人才战略的具体实施,要求各大高校必须以人才为根本,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和尊重。由于“以人为本”理念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以,想要强国人才战略的真正实现,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某种角度理解,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就必须树立牢固的“以人为本”理念,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同步培养,使其创造性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和使用。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强国人才战略中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2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情势下,大学生人生观的价值取向开始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由此,部分学生开始出现消极学习、忽视集体、漠视他人等情况,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越来越薄弱,自我观念和个人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任务就越来越难实现。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出现极大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这一理念下进行的高校教育管理,培养出来的人才都非常优秀,不仅具有独立的思想,还具有热爱集体、积极上进的优良素质,同时,这些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也是非常高的。从教育目的上讲,这样的人才教育管理才真正实现了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2、“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分析
2.1对教育管理观念进行更新
在“以人为本”视野下,想要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对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但在这之前,最先进行的,是对传统教育管理观念的更新。只有彻底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引进并吸收新型的教育管理观念,才能充分保证高校教育能够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形势高度契合。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监督作用和约束作用,这种强制性管理严重忽视了激励机制和引导机制在学生管理之中起到的正面作用和积极作用,不仅使得学生厌烦课堂教学,还使得学生对很多方面都产生抵触心理。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就知识教育而言,教师应该正确平衡知识积累和知识综合以及知识创新间的关系。就整体教育观而言,教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基本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行充分凸显和体现。同时,将传统的应试考核思想转变为全新的创新思想培养,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以及提升其实践能力,从而推动并促进高校教育的管理观念从量变到质变。
2.2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在具体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综合分析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各种热点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而言,时代感的缺乏是其最主要的问题所在。所有的高校教育管理都一味侧重于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管理课程缺乏兴趣的情况发生。为了积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该不断改革和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始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进行内容选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达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和效果。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的积极应用,不仅可以持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和解决的热情。
2.3对教育评价体系进行调整
针对高校教育管理的评价体系,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第一,教学评价的内容方面。评价内容越丰富,对学生能力进行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更加全面。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应该将学生基本情况、品德发展、课堂情况等各方面纳入教学评价内容,不能将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第二,教学评价的过程方面。无论何事,都应该重视过程多过于重视结果。在高校实际教学评价中,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重点评价对象,对其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解决,始终秉持着鼓励为主,鞭策为辅的评价原则进行教学评价。
3、结束语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在“以人为本”视野之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相关工作会得到非常顺利的发展,其进程也会得到大幅度缩减,使得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快速进入现代化管理阶段。
参考文献:
7.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篇七
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涵义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中的“人”是指“学生”,“本”是指“目的”、“目标”。“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转变教育思想,增强管理服务意识,做好软硬件教育设施的配套工作,从广大学生的最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有学者在论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时指出,“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要求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是现代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抉择[1]。也有学者认为,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德才兼备是全面发展的标准,道德价值是全面发展的内涵,非智力因素是全面发展的主导,人文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底蕴,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国际人才的高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借鉴[2]。
2 传统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模式僵化
人是有感情有理性的,人也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承认受教育者的种属尊严和平等的前提之下,应进一步承认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别,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管理者往往企求统一的培养标准,用统一目标教育和要求学生,而忽视受教育主体的客观差异性。由于客观的社会现实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各类高校的层次性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目标要求及管理模式上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企求统一的培养标准和模式[4]。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完成自己的管理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从社会对人才的一般要求出发去制定统一的管理准则,用这个统一的杠杆约束学生、指挥学生进而去评价学生,而不去考虑学生的个性。学校的管理目标或管理标准看似有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而对学生个体而言仍然是虚幻的、抽象的,学校管理目标与学生个人目标未能有机统一起来,常常搞得学生无所适从,在两个目标的矛盾夹缝中挣扎着,这是高校学生管理中漠视人性的又一表现。
2.2 管理手段的简单化
学生管理工作者身处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所面对的学生群体较为庞大日常事务繁多,工作应接不暇,很难去做周密细致的教育管理工作,这种状况随着高校扩招而愈加突出。有些学生管理工作者为图方便、快捷、省事,不想做过细的教育管理工作。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为了及时完成任务(如政治任务、校园安全稳定和突击任务等),他们往往喜欢上传下达,采取容易操作的简单的行政命令手段,通过“管、控、压”的方式方法对待学生,至于学生想什么,怎么想,学生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管理效果是否明显,往往没有太多的兴趣去考虑。这表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人情味”[5]。
2.3 管理观念家长化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往往过分突出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忽视师生的双边活动和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在制订管理制度和实施管理活动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了解,缺少可行性调研,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学生干部作为管理者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习惯于机械地执行上级的文件精神和决定。认为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只要服从管理者的管理,听从管理者的安排就可以了,于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管理的决策到管理的实施都是由管理者一手包办,学生管理工作者成为学生的“保姆”,学生成为他们眼中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另外,有一些学生管理工作者认为学生本身是“一张白纸”,可以在其身上随意刻画,于是随意向大学生发号施令,更有甚者认为学生天生就是“性本恶”,必须严格驯化,才能弃恶从善[6],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管理过程变得死板、僵硬和被动,这种教育管理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
3 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建立和谐的学生管理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即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主要任务之一。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点,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结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就是要求把“和谐”的观念带入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去,树立和谐的学生管理理念,尤其是要注重学生与学生管理者之间的和谐相处、和谐发展[7]。
学生既是教育管理的对象,也是教育管理者服务的对象。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管理的目的,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全身心热爱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价值体现。教学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学生管理工作要以体现人文关怀为核心,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体现学生管理工作以学生为目的、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3.2 确立主体性教育理念
确立教育主体性思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良性互动,使教育者组织实施教育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性辩证统一,协调共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的就是尊重。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把学生当作有血有肉、有生命尊严、有思想感情的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的人格都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
3.3 注重因材施教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层次的。所以我们不应采取呆板的、僵死的、统一的管理模式,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生理差异、个性特点,为他们创造理性和科学约束下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创造各种发展潜能的机会;要修改过去刚性的、缺少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以柔性的管理制度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充分的表达权,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提供更大的空间;更新对学生的相对单一的评价标准,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天赋不同,他们的优势领域也不可能是一致的。我国统一、单调的教育制度,抑制了一些学生的天性,扼杀了一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还要把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与他们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人性的理念。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需要各行各业、各个方面和各层次的人才。在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科学素质较高的优势,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融合[8]。
3.4 发挥学生自律性组织的作用
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和自我管理作用的发挥是学生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学生自律性组织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重要形式。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律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一部分大学生挖掘潜力、培养兴趣、展示特长,并养成团队精神,促使其全面成才;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消除学校管理可能引发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同时,年轻人的心是相通的,通过自律性组织的学生管理学生、学生间互助和沟通,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一部分大学生孤僻性格的形成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从而对于改变目前大学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具有积极而务实的建设意义。
3.5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是文化密集的地方,通过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研、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增进身心愉悦,拓展视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智运.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53-55.
[2]田建国.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5):20-21.
[3]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委员会.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新时期高等学校办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4,(9):18.
[4]陈瑞莉.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76-78.
[5]林正游.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1):54-57.
[6]卢勃.试论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高教探索,2000,(2):50-54.
[7]卞小梅.以人为本,开创和谐的高校学生管理新局面[J].镇江高专学报,2006,(1):85-88.
8.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八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9-01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权利意识也明显提升,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更具个性,这些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如何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是所有高校学生管理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的特征
首先,这种管理方式将学生作为中心,管理中不再将重点放在“怎样管”上,而是将重点放在“怎样引导”以及这种引导会发挥怎样的作用上,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个性特点,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引导计划,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其次,该种管理方法强调保留学生的个性,当前高校管理工作中出现障碍的最大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太鲜明,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管理工作就要消除这种个性,因为对管理工作进行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管理工作有难度并不是学生个性特点变化导致的,而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够灵活导致的,如果将所有学生都培养成一个模式,那我们不得不说是高校教育的失败,而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不限制其个性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为社会培养出具备更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最后是注重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其个性发展,还要重视其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品质,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型”人才[1]。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能够彰显出高校的内涵、代表高校特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高校的感情,因此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除了自然景观以外,所有学习、运动的地点要具有实用性,做到用环境来培育人;其次是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学习、娱乐的地点要合理布局,不能相互影响;最后比较重要的就是要营造一种人文环境,因为人文环境在对人的教育中发挥了一种不可代替的隐性作用,学校可以组建各类社团,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成立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展特长、陶冶情操,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2]。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突破传统管理制度的束缚,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外因都属于条件,而内因才是真正的动力,学生管理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味强调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只能说调动了外因,学生的行为可能在制度的约束下变得规范,但是这种规范仅仅是停留在表层,只有将学生的主观因素调动起来,使其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学生管理工作才算真正发挥价值。由于大学期间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多,如果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这些时间,没有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就说明其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可以成立“学生会”和“学生处”等组织,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明显,通过组织、参加一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组织和参加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加强对同学的情感交流,提升其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另外,虽然重视人治为主,但是也不能忽视制度建设,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毕竟不足,因此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偏差,因此要将制度作为准绳,将“法治”与“人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三)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完善学生管理部门的心理疏导机制,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管理教师一定要敏锐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疏导,避免问题扩大。一方面,心理健康咨询部门要对全体学生开放,教师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为学生普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从测评结果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另外,对于所有参与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教师要对其个人信息予以保密,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乃至高校本身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重视,教师一定要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将学生作为管理中的中心,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内心,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帅.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经济师,2015,10(12)07:201-202.
9.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九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创适合新校区特点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校区 以人为本 学生教育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院校的调整与重组,学校自身发展的相关需要,不少院校出现了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多校区办学是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客观现实,对学校办学能力与办学效益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新校区在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方面所存在先天不足,在新校区学生教育管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必将面对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一)“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内涵
学校管理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人的自主发展不断丰富、人的自我实现愿望倾向更为明显的当代社会,高校教育管理的重点应立足于人,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教育管理的整个过程,以唤醒人的人本意识、主体意识和人文意识。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在中国古代儒家“人之初、性本善”的仁爱思想中就渊源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著名学术大师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
(二)新校区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诸校合并、建设新校区等方式进行办学实践。新校区一般都远离繁华闹市,实际发展水平会低于校本部或老校区,使得新校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困难。
1.新校区的周边环境有待规划和建设。校园周边环境,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直接影响。新校区一般建在郊区,道路交通等市政设施只能等待逐步完善,加之新校区往往采取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也出现因施工建设问题影响学生正常入学的现象。同时,由于新校区校园内能提供给大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设施有限,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又不高,导致很多学生经常光顾周边的娱乐场所。而这些场所难免鱼龙混杂又隐藏着一些不安全因素,随时可能发生的社会治安问题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学生们昔日对大学校园的美好梦想,由此会造成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落和对学校对立的情绪。
2.新校区缺乏大学校园应有的文化氛围。文化精神是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经过多少代师生的努力,每个大学都会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精神,这是一笔长期积累凝结的无形资产。而新校区初建,人文设施的构筑一般都比较滞后,明显的缺乏高校那种浓厚的科研学术气氛和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而缺少文化底蕴,必然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精神的认同和归属的失败。而认同感和归属意识是一个学校形成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新校区可开展的活动种类和数量有限,学术文化活动少,学生缺乏与校园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交融与渗透,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3.新校区学生年级、专业及学历层次单一。就当前多校区办学实际来看,新校区不是集中了大
一、大二低年级的学生,就是集中了个别专业学生。在学历层次上一般只限于本科学生,造成新生在老校区与新校区的高年级学生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或者说低年级的学生一进校门就失去了天然“启蒙老师”(师兄或师姐)的关心和帮助,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领路人。新校区缺少高年级、多专业或高学历层次学生,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建设在这里也相对滞后,导致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中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本大幅增加。各个校区间一般均存在一定的距离,导致工作人员相互往来的差旅费用,信息传递、传达的费用和时间等的必然增加。教育所需的设备和资料通常成倍增加。比如有的活动因实际需要在各校区都要开展,活动重复,使得全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总成本(含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明显增加。
(三)新校区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对策思考
1.在新校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要重视新校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选拔思想素质好、组织能力强的教师不断充实学生管理工作的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在业务培训、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职级提升、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重视。要加强引导,督促新校区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之中, 了解学生在做什么、关心的话题是什么。掌握第一手材料,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保证新校区学生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更新理念, 强化服务学生意识。可以尝试建立师生联系制度,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校区, 教师上完课后很快离开,师生交流机会很少。教师应该通过走访、座谈、电话、网络等各种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学生的学业和就业指导,将教书育人的职责进一步落到实处。学校应将教师深入学生的工作作为评价教师德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作为对其年终考核、竞聘职称的条件之一。这项制度的推行肯定会对多年停留在口头上的全员育人理念产生积极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3.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育人机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我管理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好方式,也是社会实践的好形式。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保姆式”、“救火式”的教育管理模式无法解决新校区学生所出现的许多具体问题,必须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根本转变、平等教育观念和学生自治的观念改变。
学生教育管理者要处理好角色定位,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使学生与教师能在同一平台进行对话,实现在交流中教育内容的渗透,以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新校区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新校区学生管理的初步自治。
4.全员育人,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在大学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大学教育全过程都发挥作用和影响。对于新校区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特殊的意义。学校各级党团组织要重视新校区文化建设,创设高雅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舍建设、校容校貌、绿化美化要体现高雅文化和人文精神。校报、校刊、广播、宣传栏要有目的的营造良好的集体舆论和心理氛围。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体现思想教育的内涵。要严格规章制度、强化行为管理、强化校规校纪的执行,做到奖惩分明。
5.以学风建设为中心,把扶贫帮困等服务工作落在实处。在新校区学风建设上,要通过良好的教风来带动学风建设;要让学生学习上有动力又有压力;要构建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建立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助机制,帮助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意识基础。当前,在高等院校普遍实行了后勤服务社会化情况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积极与学校后勤人员协调,积极帮助学生参与伙食管理工作,争取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对贫困学生的经费救助也应确保到位并公正发放。同时,对因突发事件给学生造成困难要予以及时救助。
6.预防为主,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就业竞争、家庭关系经常给学生造成诸多的社会压力,加之新校区低年级学生缺少与老师以及高年级同学交流的机会,致使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失眠、不合群、过激等一些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应在新校区开辟网上通道、电话热线、专家教授接待日等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预防为主, 做到防患于未然。
建立和谐校园,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做到以制度管人的同时,更要做到“以情管人”、“以心服人”、“以德聚人”。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新校区的出现,本身就是发展的一个标志,由此给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所带来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暂时性的。许多问题没有经验可循,加之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埋头苦干,才能真正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新校区的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0.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十
管理凌乱的场景在天津良多高校区随处可见。校门外,张贴取快件标识的小3轮、面包车扎成1堆,成堆的快递摆放在马路边上及学校进出口。而在校内学生公寓前的马路上则构成了快递派发集散地,各快递公司派发员在路边摆摊设点,高峰时达几10多家,构成了校园内的“快递1条街”。管理的凌乱无序也造成为了学校及周边环境的脏乱差。学生下课中午吃饭时,取快递的人流以及就餐人流交错在1起盘踞了整条马路,随处停放的送件3轮车随便在路上扔弃包装物以及垃圾,每一天因快递发生的数吨塑料垃圾漫天飘动,给学校环境造成为了巨大地污染,也给学校的保洁人员增添了工作负担,车辆行人只能绕行,师生员工对于此意见很大。这些不良现象都直接致使了天津高校快递服务环境的脏、乱、差,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
(2)服务质量低下、安全隐患时刻存在天津高校快递区的多家快递公司缺乏专业的团队培训。大量的快递配送业务出现无序状况。其中,良多网点是由个人承包,其聘请的快递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部份快递人员是临时招聘的,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岗前培训,业务操作流程不够熟练,人员活动性很大;有的快递人员缺少相应的职业操守,服务态度急躁恶劣,与师生产生争吵等现象时有产生。另外,投诉渠道不明确也是致使快递服务低下的首要缘由。高校内的快递代理点以及其他企业不1样,不直接归快递总公司管理。在快递服务的进程中,泛博师生碰到问题申诉无门,学校管理部门面对于多个代理点有时也力不从心。问题患上不到及时的解决让良多师生不满意。因而可知,快递人员的本身素质、职业素养和快递投诉渠道等多种因素致使了天津高校区快递服务水平总体低下且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问题也是快递管理中的难点。天津良多高校的快递派送人员在学校来去自若,学校相干部门未对于快递人员进行登记造册。而且,逐日往来数百次的车辆在校内横冲直撞、在车道乱停乱放,给学校师生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良多学校没有高科技的技术装备对于进入学校的外来人员进行相应的监控以及防范,像偷窃、损坏设施等现象在个别学校也时有产生。这些都给学校埋下了巨大地安全隐患。
(3)快递服务受校园环境制约、经营模式陈腐老套
天津高校快递服务整体水平不高与校方管理以及校园环境有着亲密的瓜葛。良多高校管理部门对于于校内的快递管理没有出台系统地管理政策以及规章轨制,更没有对于本校的快递服务进行系统地计划,管理不到位,成为快递服务水平没法提高的首要缘由之1。而有些高校不允许快递公司进入校内,良多的代理点都是将包裹搁置在学校校门外,快递服务的场地遭到了很大限制。另外,经营模式传统老套、服务模式陈腐也是制约校园快递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尽管快递服务进入校园在必定程度上知足了学校泛博师生的糊口需求,但现有的模式已经经不能够知足在电子购物大环境下日趋增长的网购需求。有些高校设置了专门地点供快件摆放,但因为没有更为先进的运营模式,快递配送依然是电话或者者短信呼唤派件,基本不提供点对于点上门服务。不定时的电话以及短信影响了师生的正常学习糊口,而快递不能按时领取也使患上快递人员屡次派送从而效力低下,极易引发纠纷。另外,跟着快递数量的增多,给师生找寻快件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不仅挥霍了大量的时间,而且错拿错放,包裹丢失现象也普遍存在。
2、快递新模式构建
(1)自建平台、引领创业、实现管理经营1体化
首先,整合代理点,自建平台。目前,天津高校内的快递代理点颇多,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学校可以将这些快递点进行整合,与快递公司签订协定,由学校统1选定区域,对于快递代理点进行统1管理,统1标牌。然后服务区域内自建快递服务平台,由学校指派专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负责所有快递公司快件的收发、登记、情况记录等工作。因为平台的工作人员都是学校的老师以及同窗,呈现问题便于沟通,及时解决。师生们也能够将1些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投诉无门的问题患上到了很好地解决。平台的树立既提高了师生对于快递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也匡助快递公司提高了工作效力,降低了运营本钱。于学校层面来说,也可实现本身管理与经营的1体化。其次,引领创业,提供学习实践平台。高校每一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剧增,但毕业后难找工作的问题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以及高校的重点关注的问题。近几年快递行业发展迅速,需要大批优秀的物流人材。天津各大高校可以应用校内快递服务平台,出台相应的政策,给予学生支撑,激励校内大学生创业,吸收本校物流等相干专业的同窗到平台服务工作。在实践中,他们可以增长知识,将理论以及实践结合在1起,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走势,面对于就业再也不畏惧,找准方向,树立信念。同时也可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物流人材。另外,学校相干部门还可以应用平台为勤工俭学的同窗提供兼职的机会,匡助他们解决糊口中的难题,增长实践中的知识。
(2)引进第3方,与前端技术对于接,实现智能快递服务
二0一二年底,北京市启动城市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程,通太高校设点,力求解决校园物流“最后一00米”的困难。中国人民大学采取第3方物流企业“自动提取柜”的模式,遭到泛博师生的好评。因而,天津各高校可以效仿中国人民大学,引进第3方企业进行快递托管,实现校园智能快递服务。引进第3方企业,学校只需要提供场地,第3方公司每一年给学校缴纳必定的房钱并完成对于校内所有快递点的整合。整合以后,由第3方企业自建快递服务平台,提供收发1体的智能化服务。目前市场上最前沿的技术是为学校提供“智能快递柜”。智能系统会向收件人自动发送短信,通知收件人快件已经到,并告诉取件密码以及取件地址。师生只需要通过智能综合系统平台输入手机号码及密码取走快件便可,无需手签单据,也无需再挥霍时间排队等候。但在实际的利用中,自动柜服务机也存在良多的问题。比如,退换货、现金支付等问题。针对于这个问题,第3方企业可以应用人工服务平台对于1些特殊的快件进行单独保留,对于呈现的突发状态进行单独地处理。自动服务平台以及人工服务平台结合在1起既减少了企业雇佣人力的花消,又节省了师生的时间,提高了效力。
3、结语
11.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管理;高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将管理作为服务学生的手段,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与之相应的教育理念和管理体系。这种教育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地,这几项功能都离不开与人的联系、管理、教育等过程。高等教育活动是一项特殊活动,它是通过管理人员与学生、教师的双向互动进行的,要达到高等教育管理的良好态势,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就必须以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为前提,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以人为本内涵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本化管理,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强调情感作用。
在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从大的方面讲,包括服务观念、服务渠道、服务质量等等;从具体的方面来讲,包括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需求、服务机制、服务评价等等。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现来,才能真正打到心灵深处。"只有竭诚为学生服务,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三个贴近"。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把大学生看作为具有独立个性的特定观念的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启发引导大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通过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着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程中,过分突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主导作用,而不把它看作是师生之间的双向活动。片面强调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使教育管理过程变得死板、僵硬和被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与此同时,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往往企求统一的培养标准,用过高标准和统一目标教育和要求学生,而忽视大学生主体受教育的客观差异性。
2.注重灌输教育,忽视主动为学生服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法上存在着灌输式倾向,认为大学生可以也应该按教育者意志和观念进行特殊塑造,把教育的单向对应当作合理的教育期望行为,而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忽视了大学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作用。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高分低能,缺乏社会正义感和个人责任心,缺乏道德分析和道德判断能力。与此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内心需要。
3.注重教学为中心,忽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教学是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单单要学习书本知识,还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其他各种综合性的能力以适应将来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但是,高校中不少教师还存在重书本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趋向,忽视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活动,认为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是"不务正业",会"把学生的心玩散"而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因而使得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4.强调政工人员的职责,忽视每个教职工的职责。由于我国历来重视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设有专门的政工管理人员队伍。多年来形成了"管理教育只是政工人员的事"的观念,同时也形成了教师属于业务人员,没有思想教育和管理的责任等定势思维,还有一部分教师存在"教书"与"育人"等同的观念,认为把书教好,就是完成了育人的职责。种种因素,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那里得不到完整的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针对如今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教育核心,不断地改进教育管理方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权,在决定任何一件事情前,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育者要与学生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视学生为朋友。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主体出于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需要而对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采取理解与分析、反映与择取以及整合与内化的过程,所以,高校学生教育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激发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管理,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2.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大学生由于入学的生活环境、教育理念、教育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大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其自身素质也各有高低。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3.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就需要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而了解学生,首先就需要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时代的巨变,其心理变化也十分明显,有的学生明显表现就是不善于或不希望同别人进行沟通。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教师就需要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性特点、道德品行、爱好志向等,做好教育工作。
4.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最大程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特长,能使大学生将教育要求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转化,不能仅仅依靠灌输教育,还必须依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因而,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必须依靠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才能触及大学生更深层的心理层面,满足学生的特长需要、表现欲望和成功渴望,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在此基础上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高校学生教育的实效性也就产生了。
参考文献:
[1]卢静.论高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缺失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3).
[2]陆伟家.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2,(6).
12.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十二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 尊重人的本质, 并尊重人的特性。一般来说, 西方最初的人本思想, 主张人性反对神性。而中国早期的人本思想, 强调人比物贵重。《论语》曾记载, 马棚失火, 孔子没有问马, 首先问的是人是否受伤。可见, 在古代中国, 人本思想已显而易见。[1]党的十八大指出,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高等学校,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时刻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和管理观念。
二、传统观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弊端
1. 高等学校日常学生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端。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者管理的对象是学生, 群体较为庞大, 日常工作事务较重。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 就是一般的行政化管理。学生主要是客体, 被迫地接受管理者的管理, 很难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在日常管理中, 工作方法出现简单、粗暴甚至武断的情况, 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形成消极心态, 参与较少, 管理效果也不理想。
2. 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存在的缺陷。
为了生存与发展, 任何机构和组织都有自己的存在目的和管理的理念。管理理念是指管理者在组织管理中的的一种指导思想和宗旨。[2]高等学校作为为国家输送优秀人才的教育机构, 承担着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因此, 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科学管理理念, 必须坚持“服务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思想。但是,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存在一些欠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物化观念致使教师责任意识不强。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 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被金钱及物质生活冲昏了头脑, 认为只要完成了工作量就行了, 而很少考虑工作的质量。一些高校教师工作意识淡薄, 更别提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了。在这种物化观的影响下, 部分教师认为从事教育工作只是为了谋生, 而不是价值观的体现, 从而不能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2) 追求教育功利的思想致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畸形化。作为教育工作者, 和其他社会工作者一样, 也会有追逐功利的思想,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教育的功利性往往使人们只注重对某种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了对人智慧的启发和人性的完善, 致使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畸形化。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 学校一再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的学生也往往只是做题“机器”, 而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3.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存在的弊端。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 但自身却缺少如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高校里, 教学和科研一直是学校的重中之重, 高素质的任课教师也一直是各学校引进和培养的对象, 有较多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而高校管理工作者的培养和引进却相对滞后, 管理者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同时, 他们面对的学生却是知识结构多样化, 思维较活跃, 理念较先进。而管理者本身却呆板、单一、知识结构不全, 管理理念较落后。部分管理者只是照章办事, 严重地影响到了工作效率。因此,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引进和建设势在必行。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针对在传统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笔者在“以人为本”理念下,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 从而更好地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来改进目前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1. 通过建立大学生助理辅导员机制来完善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在素质教育提出后,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 中小学生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 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 学校和学生都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 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大学阶段, 应该做好这个衔接, 不但使学生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 还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建立大学生助理辅导员机制, 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又能在实践中培养自己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还能为辅导员减轻一些工作压力。所谓的助理辅导员制度, 就是在高年级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 帮助辅导员在低年级从事一些日常的班级管理事务, 同时又能够在专业知识方面为低年级学生进行辅导。使学生不仅能够锻炼了自己的社交实践能力, 还且还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也能够对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 树立正确的“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一个学校或机构的指导方针, 对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 正确的、科学的管理理念, 将会对管理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校推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我们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高校管理者应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组织大家一起讨论、体会“以人为本”的内涵, 使管理者能够真正地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进行管理, 更好地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2) 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后, 就应该认真贯彻和执行这一理念, 更改学校规章制度中较为刚性的制度规范, 改变原先的行政命令式管理, 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人文关怀。 (3) 在全校范围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典范。在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后, 选出典范, 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 产生示范作用。并让其介绍自己的先进经验, 从而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更好地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3. 不断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素质。
提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队伍素质, 对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在招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时, 要严格把关, 尽量招聘师范专业背景的应聘者, 或者有相关经验的人员, 必要时对他们进行测试, 检测他们是否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 也不予录取。 (2) 对招录人员要进行长期、持续的培训。招录人员在入职前要进行岗前培训。入职后, 也要不断对他们进行充电, 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外出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3) 对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进行严格的、科学化的管理。并对他们进行绩效考核, 考核结果将作为晋升职称和提高薪水的重要依据, 不断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奖罚分明, 使他们能够安心本职工作, 不断积累经验, 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如何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是人们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传统理念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 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只有不断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 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 [3]才会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而“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 将会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科学、更合理, 更能够充分体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入手, 分析了在传统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弊端, 并提出了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以人为本”,理念,高校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李荣枢.以人为本在高校管理理念的创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8)
[2]冯丽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13.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十三
1人本理念管理的含义
社会的进步要求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演变为合作者的关系,人本理念的管理思想最初使用在以人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资源和财富。而在高校教育的管理机制中,也逐渐使用人本理念的管理思想,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有重要的作用。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大爆炸、信息网络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大学生个性显得更加张扬、自主意识不断增强,以“管、卡、压”为特征的传统的灌输式或强制性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从管理学的角度讲,以人为本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为了更好地协调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秩序,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育主体的创造性,为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提供基本的保障,同时也是现代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因素。而高校管理的人本理念就是以人本管理为核心,通过尊重、支持和激励等方式来调动师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师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使学校的管理更具规范化和科学性。
2高校管理机制中实行人本理念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教育机制也面临着重要的变革,这就需要认清传统意义上的强制性的教育管理制度,重点分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理念,这是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大的变化,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中实行人本理念,是为了促进学校成员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从而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但是,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中实现人本理念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同时,要倡导人性的管理方式,才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前提下,人们对于自己的追求越来越高,人性化和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群体,高校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人性化,既重视以制度化、理性化为基础,又特别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挥大学生的潜能,营造一个更为和谐宽松的管理氛围,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因此,在现代社会潮流下,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要体现人本理念思想,才能满足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这对于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已经基本成熟,尤其是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高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尊重学生的人权。高校的教育管理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这就需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从而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因素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机制,才能够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为高校实行人本理念创造良好的环境。
3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3.1讲授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但是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出现了多种思维方式,尤其是在理论课的讲授上,更多的是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上,新的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这种讲授方式没有针对性,导致了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而面对当今社会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管理者必须改变培养人才的基本内容,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3.2教育管理人员思想守旧,缺乏人本意识
就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过程而言,虽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往往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这种互动性对于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挥和求知的欲望都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中,要意识到人本的观念,尤其是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去。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在人本理念的指导下能够建立一种人性化的沟通方式,从而实现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管理机制。
3.3管理手段和方式比较单一
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每个教育者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并不相同,但是这种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的管理手段比较单一,无法体现人本的关怀,这就是在刚性的管理手段上忽视了情感的成分,因此并不能够达到尊重学生人格的体现。所以,需要在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才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度。教育管理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4在高校管理中实行人本理念的重要措施
人本理念是高校教育管理中重要的理念,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最大保障,人本理念的实现就是要关注人的需要。高校教育制度管理人本理念是根源人的本质属性的相互制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民主平等、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和科学评价是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人本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高校中实现人本理念的措施就是要从每个人的需要出发,发挥个人的潜能,从而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进而为高校的管理提供可参看的标准。只有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人才的创造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高校管理中要实行人本理念的重要措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改变教育理念,实行人本观念
要想实现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理念,首先要确定科学的人本观念,只有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才能够树立人才的价值观和和谐的发展理念。首先,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的因素,尊重人才的价值是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从根本上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自己的个性发展能够促进高校的进步。其次,要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学校与个人和谐发展的理念下形成共同的价值信念,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团结成员,成为激励成员的精神力量,这对于促进学校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因此,要从人本的观念出发,从人的各种需要和现实需要出发,实现高校的有效管理。
4.2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
高校的管理机制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组织,涉及的管理部门很多,每个部门都分管着不同的管理任务,所以要想在高校管理中体现人本理念,必须将各管理体系的管理机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同一体系下建立管理制度。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就是要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从管理制度上创新,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素质。尤其是在用人的制度上,要改变过去严格的考核制度,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进行考核,管理机制的创新要适应高等教育的管理制度,从高校自身的实际出发,多角度地考虑人才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而在工作的环境中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从而做到依法办事,按照基本的原则办事,形成公平的竞争意识,才能够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得每个成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共同促进学校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人才结构的最优化。
4.3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体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风气,是高校管理的基石。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要体现和谐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人本管理的教育理念。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高校通过自己的校风、学风实现校园的文化建设。教风是教师道德素质和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在学生中增强为人师表的教育理念。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高校人本管理的理念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能够增进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中人本理念实现的关键。因此,只有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才能够在学校的价值观和学校的精神文化方面建立完善的人本管理机制,从而保障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总而言之,高水平的大学教育对于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但是这些评价的标准都需要良好的教育管理环境来培养和熏陶,才能够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全面进步提供有效的指导。但是随着我国人才流动机制的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是实行人本理念管理下的体现。
5结语
14.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篇十四
摘 要:移动互联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党员教育模式,已无法与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完美契合,“微党课”作为互联网时代党的新媒体教育模式,在加强高校学生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方面起到突出作用。文章结合当下流行的“慕课”“易班优课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试图建立新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大力提升高校学生党员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微党课;易班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6-0029-02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而高校学生党组织更是肩负了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中共中央31号文件中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深入实施易班等新应用推广行动计划[1]。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普及,高校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易班是集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学生综合性互动社区,充分利用其“优课平台”开设微党课,加强线上线下学习互动,为培养高校学生党员提供了新模式。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党员教育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从学生角度来说,在校学生党员数量较少,因而在学生群众中难以起到带头作用;学生党员队伍多由学生干部构成,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其他学生想要了解党、走近党的心愿;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功利化,可能有盲目从众心态,对党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进入党组织后思想上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学生党员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将培训课程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由于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最终的培训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从党课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在面向学生党员的教育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教育模式单调,大多数高校党校在开展培训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开会和课堂面授形式,部分学校开展的相关党员实践活动也缺少长效机制的保障,无法形成系统化,会使形式大于内容;入党前后的教育力量分配不均,入党前学生往往会经历层层审核以至于学生对党团的学习积极性十分充足,入党后的教育工作容易被忽视,开展的党员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后期动力不足,对学生党员的考察培养缺乏长期性,这样的教育影响力并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通常将入党积极分子编成一个临时教学班,对其进行集中授课,部分院校会组织开展相应的党团实践活动,最后面向积极分子进行最终的结业考试,很多时候这样的考核制度带给学生的只是单纯的模式化学习,学生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党课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党课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二、高校学生微党课的创新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面对大数据时代下的大量信息会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处于这样的新时代,对学生开展的党课培训也必然要有创新意识,因此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应该力求在教育活动形式上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立足于为学生党员提供与党组织交流的平台,很多院校都建立起“微党课”这样的新型党建模式。主题聚而精,切入小而巧,架构简而清,这样的“微党课”形式更加直观、形象,更能顺应“90后”学生党员对党团知识的需求。
(一)依托慕课平台开展党课创新
慕课作为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成功范例,高校应该重视这一平台阵地,灵活借鉴其运作模式以达到创新党课教学方法的目的。将慕课应用于党课教学改革,开发高质量的在线课程,此外发动合作力量,联合多所高校共同?_展网上教学工作以实现党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共赢。在慕课模式下,课堂主动权交由学生手上,教师在学生有需要、有疑问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具体到高校党课而言,教师可以设计线上学习和线下探究的“混合教学模式”,学生全程依靠自主意识选择性地对相关优质党课视频课程进行观看和学习,并在视频之后参与随堂讨论以进行党课知识的深化学习,线下着重进行课程内容的分析总结,实现党课知识的内化[2]。借助慕课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全程监测,摆脱了过去单一靠试卷检测学生学习实效的困境。同时学员也可通过慕课平台把自身存有的疑问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这样既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也便于学生及时更正自身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党员培训班会对办班人数有所限制,很多学生都会面临因此而不能加入党课学习的问题。然而利用网络技术的慕课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大学生可以根据意愿自主注册学习,只要学生通过考核就可以获得由授课教师签名的电子证书,这也可作为其党校培训结业的证书。
(二)“学习通”类手机APP助力党课教育
“学习通”类手机APP属于知识传播与管理的平台,可为读者提供一站式学习与工作环境。如果学生党员的党课教育可以依靠该类应用进行,则学生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对党团知识进行了解与学习,这将会一改传统课堂上教师教授、学生听课的传授模式,学生学习党课更多的是依托于自身的自主性。这样的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极大提高,也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党课的学习与探究,也更能顺应90后大学生对手机和网络应用的依赖现状。
(三)易班优课平台创新党课教育
易班的开发借鉴了SNS社区的核心理念,面向高
校师生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综合性互动服务,将社交、学习等融为一体,为在校师生定制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同时支持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多种访问形式。除线上的活动以外,易班也在高校设立了线下的学生工作站,它已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作为在校大学生非常喜爱的一款学习类应用,将党员教育的课程与之相结合,就相当于是在大学生交流社区中贯彻融入党课教育,这会大大提高党课学习的实效性。高校师生可以通过易班线上互动交流、交换各种资源、上传照片、发布微博等,使党课开展的模式由单向型逐步发展为双向型,极大地提高教学工作的互动性。
三、以“易班优课平台”为例深入推进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借助易班优课平台,创新党员培养模式,打造学生党建立体化平台
易班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互动平台,融合了论坛、博客、话题、微博、手机应用等功能,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是网络时代高校教育服务学生的新手段、新途径。易班以强大的便捷性、开放性、超媒体性和互动性,开辟高校大学生网络党建阵地,实现大学生党建工作线上与线下联动,形成一种协同创新的立体化党建模式。易班党建教育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可以设置党的理论文献、基本知识等学习板块,借助在线聊天、网络论坛等交互工具,开展网络学习与交流,打破时空限制,加强党员思想建设,培养党员理论修养。开展网上民主评议、民主测评、党务管理、思想汇报等活动,丰富党的组织建设方式。
(二)借助易班的灵活授课特点,提高师资队伍
水平,坚持以优质内容取胜
“易班优课平台”面向的受众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这一群体普遍有着较高的识别优劣的能力,“易班优课平台”的核心是注重课程质量,“易班优课平台”除了形式新颖以外,也注重对党课授课教师的培训与筛选,授课者时刻进行自我学习,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打造内容与受众高度相匹配的优质“易班优课平台”。同时由于网上授课时间灵活,可邀请其他教师或者业界、学界相关人员进行授课,充分履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制作准则,进一步提升“易班优课平台”课程品质。
(三)基于易班交互性强的特点,创新党课培养模式,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易班优课平台”的课程表现形式应紧跟时代潮流,充分体现融媒时代智能化、共享化的特点。“易班优课平台”可以播放视频、操作PPT,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添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授课者在平台上教授党建品牌课程,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党课中来,可以提高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
同,让学生更有归属感,提高对“易班优课平台”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打造高效、趣味、魅力的“微课堂”。在授课队伍建设方面,高校针对不同的授课专题、授课形式、学习方向来建设不同的授课队伍,形成和党员领导干部、党建专家学者、专职党务干部、党员学生教师相对应的管理队伍。通过授课队伍?c受众之间,管理队伍与日常课程运行之间的高度匹配,从而有效明确各级队伍职责和责任,更好为师生党员服务。
(四)基于易班开放性强的特点,创新课程表现形式,提高学生听课效率
“易班优课平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通过该平台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党员。“易班优课平台”的知识体系、认知格局、学习思考等方面可以灵活调整,从而提升培养学生党员的效果,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因此,高校的党建工作可以借助“易班优课平台”来进行,利用网络平台的各个模块,建成以课程安排、内容大纲、线上测试、学习资料、课后复习、在线讨论等板块为主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平台把零碎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计划安排条理整合在一起,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并且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培养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项工作只有在统筹全局的同时又做到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落地生根、抓实抓细。因此,以“易班优课平台”等微党课创新平台为载体进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于当下高校来说有着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党建队伍要始终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大局观念,不断提升团队综合素质、改进工作方式,为党和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推荐阅读:
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渗透感恩教育探究07-16
高校学生宿舍管理09-19
高校后勤学生公寓管理06-19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论文07-14
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办法07-20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论文11-03
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总结11-04
基于社区化管理的高校学生公寓建设论文09-17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09-03
高校学生管理参考文献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