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

2024-06-08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9篇)

1.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 篇一

浅析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王孝美

(2012级工商管理本科一班)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与消费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当代大学生正面临各种新的消费观念的冲击,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消费群体,他们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当今一些错误的认识更是给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带来了误导,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大学里倡导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文化误区对策

消费文化不仅仅是指一种消费文化商品,也指渗透到消费行为领域的整体文化观念,包括消费价值观、消费审美观、消费时尚与潮流以及消费风俗、消费习惯,是人们购买和使用商品中持有的价值观念和消费偏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定,为流行消费文化在中国的滋生漫延提供了生存空间。消费文化以前所未有之势形成对包括主流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形态的强烈冲击,并对社会政治、经济乃至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趋于多元化,这种全新的消费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到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是他们走向成熟、挑战竞争、学会生存的重要标志,选择何种消费方式 ,持何种消费观念他们本可自由选择 ,但从他们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必要对大学生消费文化进行正确引导 ,帮助大学生从实际出发,把握正确的消费方向,培养理智的消费行为,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健全自己的消费道德人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什么是大学生消费文化

大学生消费文化是指大学生在消费活动中所具有的指导思想、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它涉及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具体的消费行为等。在此基础上的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有一定消费观念,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能通过全职生产劳动获取收入满足自己的消费。满足他们消费需要的经济来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负债供给)和亲友们的资助,占消费资金的绝大部分;二是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以弥补学习消费之不足。因此,大学生消费基本上属于单纯依赖性消费,然而他们的消费行为又是复杂多样的。首先,从消费过程中的行为导向上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符合角色以及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性的、科学合理的消费;二是受西方大众文化影响,1

以西方后现代消费理念为指导,注重享受,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非角色性消费。这种消费价值判断表现为:象征性和理想性,其核心内容是消费至上观念,追求无节制的享乐、时尚潮流、超前消费,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其次,从消费结构看,目前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高消费和浪费严重。表现在除正常的食宿费、学习用品和日用品费外,其它开支比较大,所占的比例偏高。如交际活动消费(主要用于同学、朋友之间活动,如旅游、交流、请客和送礼等)、文体活动消费(舞会、影视、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体育用品等)。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中的误区.多样化人际交往消费过多

近些年来 ,渗透在人际关系中的“人情 ” ,其档次在逐年提高 ,而且悄悄地发生了异化 ,已开始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一种负担。不少大学生已亲身体会到,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自我发展受到限制,甚至由于人际关系差影响工作与学习。当代大学生渴求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 人情消费 ”,诸如同乡聚会、朋友生日、教师节日贺卡礼物等“人情 ” 消费较为普遍。二是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以信纸邮票为传情达意的方式逐渐被电话与网络等所替代 ,电话费、手机费、上网费等现代通讯方式带来的开销节节上升 ,而其中绝大部分是浪费在不必要的闲聊中。三是恋爱消费,恋爱消费也是大学生的一大负担。目前 ,除了传统的散步、周末舞会、看星星聊天之外 ,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式 ,茶座、咖啡屋、KTV等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物档次也越来越高。这些人际消费的蔓延 ,既增加了许多家庭的经济 负担 ,也加重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盲目、攀比性消费比较严重

如今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 ,一些大学生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消费 ,在消费中力争张扬个性;他们不愿意随大流 ,不愿意他人左右自己的行为。虽然追求个性 ,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自身的群体化特征 ,多数学生在消费过程中“ 从众 ”性较强。一些大学生在不良消费观的影响下 ,不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条件发 ,也参与到高消费的行列 ,涉足品牌商品的消费 ,如穿时髦和名牌的服装 ,购买电脑、PDA(掌上电脑)、数码相机、MP3、MP4,结果出现了盲目、片面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不正确

消费观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带来消费观的变化 ,而消费观的变化既是对价值观变化的反映,同样也会影响到价值观的变化。由于对消费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因此相应的价值观上 ,大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使人耳目一新 ,如:“ 钱只能挣出来 ,不能省出来 ,只有会花钱 ,才能会挣钱。”虽然有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钱的多少来决定 ,但对于“ 没有钱万万不能 ”这个观点,大多数的大学生却持支持态度。消费水平较高的一部分学生和个别中等或较低消费水平的学生认为“钱越多 ,人生价值就越大 ” ,“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可见 ,拜金主义已开始侵蚀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 ,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日益向重实惠、重功利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消费文化误区的原因分析

影响消费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概而言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部分 ,外部原因包括历史、家庭、社会等几方面 ,内部原因主要是心理原因。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是相互影响的 ,二者共同作用 ,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思想影响

一方面 ,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使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尚往来的交易风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 等等谚语即是明证而且中国人向来有“ 人前面子 ” 的问题 ,不甘落众人之下 ,你送我也送。由此 ,造成了现在人情消费负担难以减轻的现状。另一方面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实行的都是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些与小生产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比方说 ,人们通常简单的将财富直接等同于消费资料 ,财富的增加直接表现为消费品的增加。还片面的将富裕程度直接等同于消费的水平富裕仍然直接以消费品的拥有来表示 ,判断富有的价值标准就是消费品的多寡、优劣。这种价值观很容易形成个人对消费品的崇拜 ,而这种崇拜就导致了对豪华消费的推崇和向往。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大学生消费文化也就很有可能走向豪华消费、炫耀财富的负面。.家庭原因

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 ,每一个家庭都属于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宗教信仰 ,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 ,由此形成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等。而这些具有家庭特色的消费习惯及观念 ,会在日常消费行为中由上一辈潜移默化地传给后代子女。因此 ,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一定会受到其家庭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父辈们大多经历过以前极其困难的岁月 ,因而从心理上对贫穷有种恐惧感 ,为了不让下一代重蹈覆辙 ,父母宁可省吃俭用 ,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大学生不健康消费的诱因。.社会原因

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 ,消费社会是一个使人充满欲望的 ,并不断鼓励和激发人的欲望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大众媒体竭力支持并渲染的 ,它在不断引诱着人们消费。的确 ,大众传播媒体作为消费时代的鼓噪者 ,从它的最初形态开始 ,就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而现在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 ,其与社会联系愈来愈紧密 ,良荞不齐的大众传媒更是无孔不入的将一些西方文化价值观包括消费观念 ,大量输入校园。大学生思想敏捷 ,求知欲望强 ,涉世不深 ,很容易吸收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 ,在开放已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之下 ,文化多元思潮激荡 ,尤其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 ,东西文化观的碰撞交锋 ,更是一种必然现象。更兼有同辈群体之间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这种心理认同感一旦确立 ,就可以在相互依赖或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 ,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使其消费行为不自觉的趋于一致化。.心理原因

如果说前三种是外因的话 ,那么心理因素就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内因。心理因素在人们的消费行为选择中 ,确实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 ,人人都有社会价值补偿心理 ,即人

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 ,总是要追求某种社会优越感 ,而每个人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 ,于是 ,往往用另一方面的优越感予以补偿 ,以求得社会心理的平衡。对于家庭条件优越但并无其它特长的学生而言 ,往往通过对金钱的挥霍和对奢侈消费品的占有其心理上的优越感。其次 , 人人都有攀比和虚荣心理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 ,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在一定程度可以成为大学生进取的动力。然而过犹不及 ,过强的自尊心容易造成自卑的心理 ,而自卑者的表现往往是试图用某些伪饰来遮掩自己的不足 ,获取他人的尊敬与赞赏 ,体现在消费行为上 ,就是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 ,盲目攀比 ,以此来赢得一种虚荣心的满足。再次,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消费认知度并不稳定 ,往往受到社会上所谓的消费时尚的影响 ,消费时尚一旦在某个消费者群体中出现 ,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强制 ,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其中 ,产生从众的消费行为。

四、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导向之对策

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需求,既要适当满足,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健康的消费心理,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需要包括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及学生本人形成合力才可能卓有成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1.引导大学生学会理财

在当今大学生看来,有钱就花敢花钱的行为,是消费观念的一种进步。然而,科学的消费观表现为不但敢花钱,而且会花钱,是理智的敢花与会花的统一在消费实践中,敢花钱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敢花且会花,后者恰恰是大学生最缺乏的,要教育他们制定每月的消费计划,合理开支,理智消费,避免出现财政赤字。同时,又要对那些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知识技能的发展性消费舍得投入,敢于花钱,因此,学校应对大学生的理财进行教育和引导。理财教育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财价值观的教育,包括对金钱 ,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二是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包括经济金融常识以及个人家庭理财方式;三是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财情境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产生在高校校园内 ,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 ,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 ,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 ,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 ,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文学、历史、政治、经济、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系列讲座。开展多形式、高品位 ,健康、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育人宗旨贯彻始终。同时 ,还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方面 ,要鼓励并创造条件开展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 ,使其成为学生开拓视野 ,增长才干 ,培养创造力 ,扩大信息流通渠道 ,提高文化素质 ,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焕发青春和热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 ,要加强引导、管理 ,对存在问题的社团及活动要及时发现和纠正。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康的社会消费文化环境

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文化方式的引导。因此,社会各界要努力树立健康的消费风尚企业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倡导消费文明、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新闻媒体应该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幸福观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新闻媒体在理论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要继续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从理论实践中寻找我们应有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寄希望并依赖于社会的力量,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摒弃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行为,积极建立大学校园新风气、新消费文化。

总之,高校是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文化的辐射源,是一道充满浓郁书香味的风景线,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形成,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同时也把他们的时间耗费、闲暇消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从表面上看,大学生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建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乃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 ]李磊 ,黄建陵.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透析 [ J ].消费经济 , 2007,(4).[ 2 ]张天华.大学生消费特点及成因研究 [ J ].商场现代化 ,2007,(5).[ 3 ]王宝义,张黎萍.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 [ J ].山东经济 , 2006,(5).[ 4 ]张志祥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 J ]中国青年研究2002,(5):34

[ 5 ]王晓清等.浅谈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J ].商场现代化.2007.[ 6 ]胡 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J ].心理科学,2003(02)

[ 7 ]崔建华等.消费心理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8 ]高风华.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养 [ J ].教育与职业, 2007,(12): 81-82.

2.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 篇二

据某网络编辑表示, “我曾粗略地算了一笔账, 按40年跑龄算, 仅跑鞋这一项, 就需要花大概6万到18万元。”另有资深跑友表示, 自己置办一套跑步装备, 一年下来需要1万元。[1]由此看来, “跑步穷三代, 越野毁一生”也并不夸张。跑鞋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之一, 很多跑步爱好者会花费大量资金置办跑步装备, 从跑鞋到运动服, 运动手表, 运动护腕, 运动护膝到心率监测器等。很多年轻的跑步爱好者更是将一双专业的跑鞋看成健身达人或者时尚达人的标志。

在“全民健身”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参与到体育锻炼、运动健身中来, 无形中拉动了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大学生成为运动品牌市场消费的主要群体, 他们的运动品牌消费理念和运动品牌的忠诚度影响到整个运动品牌消费群体乃至运动品牌市场。研究大学生运动品牌跑鞋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于正确引导大学生运动品牌消费, 分析跑步是否会导致“穷三代”以及促进我国相关的体育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通过查阅已有文献资料, 从体育社会学角度分析文献资料, 并结合专家意见进行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运动品牌跑鞋的消费情况分析

大学生运动鞋消费水平随着个人经济条件的增加而增加, 运动跑鞋品牌的消费水平随着个人经济条件的改善提高而增长。大部分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获取有关运动跑鞋品牌的各种信息, 利用电视、网络等媒进行广告宣传的手段对大学生运动跑鞋购买力的影响最大。男女大学生虽然在购买运动跑鞋品牌的途径上有所差异, 但从总体结果分析可知, 大学生主要还是从专卖店和商场等实体店购买运动跑鞋。[2]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发现运动跑鞋的耐用性、舒适度、产品价格、产品让利促销活动以及品牌知名度等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于一个运动跑鞋品牌的忠诚度。相对而言, 功能更好、有较高品牌知名度和合理产品价格的运动跑鞋品牌受到大学生乃至年轻人的追捧。

2.“跑步热”现状分析

跑步是当今许多人追捧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近两年全国的跑步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马拉松赛事报名屡创新纪录, 其中不少参与者都是大学生和年轻的上班族。[3]参与跑步的原因包括健康、减肥、好身材、缓解压力、满足快乐的精神需求和榜样的力量等, 跑步已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可以让自己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

国际田联主席拉明•迪亚克说“除了马拉松,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项运动能够使男女老少同时参加, 能够使普通人和世界冠军站在同一条起跑线前。”[4]当今风起云涌的跑步热潮所催生的“跑步经济”势不可挡, 各种跑步装备和以跑步为主题的产品应运而生, 给品牌公司带来巨大的商机。

3.“跑步是否会穷三代”的分析

随着跑步热潮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商家推出各种和跑步相关的产品, 从运动衣, 智能手表, 运动腰带到各种跑步软件, 商家从跑步中看到商机从而获得财富。对于消费者来说, 越来越多的跑步产品选择以及不同功能的运动产品让我们陷入选择的难题中。似乎每种产品都有相对应的功能, 而跑步中减震、保护自身不受伤害、记录跑步过程的身体机能变化等等让这些运动产品变得不可或缺。因此一年跑步花掉十几万衍生了跑步穷三代的话题。

结论与建议

对于运动产品的消费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经济水平来决定自己的花销。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基本经济能力不充足, 切勿为了追求时尚盲目消费。所谓的跑步穷三代的原因不外乎是逐步的不理性消费行为累积而成。作为消费者, 面对种类繁多的商业广告和产品, 我们应理性分析, 对于各种功能产品选择自己所需就好, 切勿为了跟风或者攀比, 陷入不良购买行为习惯中无法自拔。

参考文献

[1]田欣欣.《跑步穷三代?从鞋入手为您解读专业跑步装备》[N]http://sports.sohu.com/20150706/n416211787.shtml

[2]潘丽霞.高校大学生运动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D].2014.

[3]侯佳.跑起来新百伦[J]商, Business.2013, 20.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足球消费

1 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正稳步向前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强国——美国,体育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的国民经济中已排第17位,在欧洲国家,体育产业为其国民经济增值达5%,这足以说明体育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足球球迷的数量和消费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同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足球运动同样有着极高的热情,足球消费作为一种时尚已经成为足球运动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而大学生的足球消费对推动高校足球运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文章以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全日制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本文玉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污,访问法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足球消费行为的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心智较为活跃,喜欢追求个性,展现自我,热爱足球,但是可支配的时间和金钱较少,他们的经济收入大部分来自父母亲,受经济来源的制约。他们主要通过网络和电视、报纸等媒介参与体育消费,足球作为大多数学生最爱的体育运动之一,媒体是他们获取各种资信的主要渠道。足球消费作为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足球市场,并且成为当今我国社会的一个消费“热点”,很多大学生受社会氛围的影响也成了足球产业消费的生力军。本文对近几年大学生花钱观看足球比赛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有17??3%的大学生消费者是2008年前就开始进行足球消费的,随着时间的延伸,并逐渐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了35??1%,由此可见他们的消费行为主要是从进入大学阶段后才开始真正演变和形成的,大学生都是年轻人,他们相互之间交往频繁,沟通顺畅,且行为易受群体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足球的热爱,充分体现了他们不同年龄时期的不同特征。

随着现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追求个性消费的倾向性也越来越强烈,这也使得我国大学生热爱和追求足球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文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观看足球比赛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19??3%的大学生消费者一年只看1-2场足球比赛,31??4%的大学生消费者一年看3-4场足球比赛, 显然, 这一部分的消费群体是不稳定的, 造成这一不稳定的因素, 既有中国足球目前的整体竞技水平不高及其发展状况欠佳的客观原因, 也有大学生对足球的认知程度高低不同的主观原因。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仍然有近50%的大学生一年会观看5-10场足球比赛,这说明由于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对现场观看足球比赛有种好奇心和对足球明星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这种情感在决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新疆大学生这一群体足球消费的巨大潜力。

3??2 大学生足球消费现状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福利彩票异常火爆的今天,仍有72??4%的大学生消费者从没有买过足球彩票,有14??9%的大学生消费者花过1—20元买足球彩票,足球彩票消费在50元以上的更是只有5%。作为我国福利彩票的重要组成部分,足球彩票与足球运动本身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是伴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而产生的,尤其是与职业足球的发展息息相关。就目前而言,中国足球市场越来越成熟,足球彩票的经营市场潜力也非常巨大。但是足球彩票作为一个新鲜事物,要想让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认可它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可能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淡薄,以及足球彩票这种比较现代的足球消费形式宣传力度不够有关系。

足球信息产品消费是指为获得有关足球知识、信息而购买的足球期刊、报纸或者观看各种足球比赛进行的消费。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有65%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买过足球信息产品,但还是有14%的大学生消费者在足球信息产品上花过1—20元。这和其他社会生活杂志的消费相比较,还是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这也部分由于足球杂志的价格相对较高,所以只有少数经济稍显宽裕的大学生会进行购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由于书籍杂志更新和出版需要较长的时间,多数足球比赛信息大学生均可以通过上网及时准确地得到,不过仍有少数大学生喜欢购买杂志和书报,因为书报杂志有一定的收藏意义。这说明新疆高校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关注程度仍有待提高。

足球物质产品消费是指足球服装鞋帽袜以及足球运动器材等物品。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到,有73??4%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买过足球物质产品,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还处于很低的消费水平层次,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足球球迷受到消费能力的影响,高校体育资源的急缺和个别场馆、场地的不开放也限制了大学生的足球消费。虽然新疆高校大学生的足球氛围不错,大部分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喜爱程度较高,但是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度较低。但还是有8??3%的大学生消费者在足球物质产品上花过50元以上,这部分消费者大都是足球爱好者和积极参与者。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 足球是新疆高校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之一,但是作为学生,其经济来源的单一性,他们可支配的时间和金钱较少。

4??1??2 大学生参与足球消费的行为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和报刊等媒介,通过现场观看足球比赛在新疆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通过购买足球彩票、杂志、图书以及足球比赛相关活动产品的人群较少,说明足球消费方式尚显单一,大部分学生真正身体力行地参与足球运动的还较少。

4??1??3 目前新疆高校大学生在足球消费上的比例还是很小的,这和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落后、足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较少,以及新疆自治区体育设施不足和体育宣传不够、高校的体育氛围不浓有关,同时也说明新疆大学生体育消费尤其是足球消费上仍然有很大的潜力。

4??2 建议

4??2??1 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应拓宽体育锻炼的渠道,利用大学生的高智力群体优势, 建立符合大学生特点的各专项体育健身俱乐部制度,向学生提供有偿的健身指导和服务,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术,这有利于他们体育兴趣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2??2 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使他们建立适度的体育健康消费观,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足球消费市场。

4??2??3 建议新疆自治区政府尽可能地承办一些高级别的国际或国内体育赛事,高校设备齐全的体育场馆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来培养大学生的足球兴趣和建立良好的校园足球氛围,以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

参考文献

〔1〕卢元镇??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0(5)??

〔2〕张吉龙??论中国足球产业化〔J〕??体育科学,2001,

(21):8??

〔3〕李敦杰??浅论体育市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 (4) :22??

〔4〕张丽丽??我国高校体育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04, (3):75-77??

〔5〕武斌:论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实施途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研究 篇四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比较开放的性文化的引入,使得我国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导致处于青年的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渐渐增高,而且上升趋势越演越烈。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在身体性激素的作用下,以及对性行为的好奇,使得性生理快速发育,并且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同时性心理也趋于成熟,产生强烈的性意识,从而引发婚前性行为。现在,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是一个令社会讨论的一个焦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关键字:大学生婚前性行为 原因现状影响

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原因

婚前性行为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之间在未履行结婚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发生两性性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中国飞速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快速的接洽。使得中国的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传统的婚前守贞观念已经基本瓦解,发生婚前性行为已不再是稀奇的是了。而且当代在校的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比例越来越高,而且趋势越演越烈。那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现状的出现呢?

一、生理原因

孔子曾说:“食、色性也。”马斯洛也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指出:“生理需要是一切需要的基础,是人所有需要中最基本,也是最有力量的。性居于需要的最底层,越是底层的东西,越接近动物的本能,这些本能的欲求,从来就没有消失过,一遇到适合的土壤就会蓬勃的生长。”他们都指出性行为不仅是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需求。大学生的年龄大多是处于17岁到23岁之间,而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处于青春期晚期——性萌发到性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不仅性器官和内分泌在生长发育,而且大脑皮层中的性控制中枢也逐渐成熟,基本上完成了自我性角色的认同,性意识和性体验十分明显。在这个时期里随着大学生的年龄逐渐增大,他们的性爱本能欲求的内驱力也越来越强烈,与异性交往的欲望也逐渐达到了顶峰,从而导致产生强烈的性冲动。调查表明,有25.7% 的大学生承认自己正处于性压抑、性饥渴状态。同时成熟的性生理,强烈的性欲望也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产生的提供了生理驱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对性渴望和要求的不断增强是生理需要的自然流露时期。而大学生刚好正处在这种自然流露的时期,自然而然就导致了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频率升高。

二、心理原因

在大学中男女学生可以自由的发生恋爱关系,这样男女之间的接触变得频繁,又由于大学生的性生理基本发育成熟,而马路、大街上搂腰搭肩,抑或拥抱、接吻现象时时会映入眼帘,在这些因素下他们对于男女之间的秘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在这种强烈的好奇心理驱使下,大学生体验两性性行为的欲望也越发强烈,这样就导致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不少大学生就是带着想尝试两性之间的性行为而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同时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性成熟与人格成熟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导致性心理与行为的失调,或出现性恐惧、性焦虑、性压抑、性放纵等各种性问题;或将性作为代偿物,用以宣泄来自生活各方面的挫折和不满,,这样也会导致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

三、恋爱观上的偏差

现在在大学里,男女学生之间建立恋爱关系已经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为了维护和表示他们之间的爱情的坚贞。一些大学生把对方是否愿意与自己发生性行为看做爱情是否稳固的标志。另外,少数女大学生还把与对方发生性行为视为其对爱情坚贞的表示等等。此外,在恋爱期间一方恐怕另一方变心,有意造成性关系的事实以便达到与另一方结婚之目的。这些恋爱观上的错误认识也会导致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

四、社会认识的变化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婚前守贞观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同时人性的解放、婚姻观念的改变、避孕用品的发展使社会对婚前性行为较前宽容多了,青少年男女对于性关系发生的担心和顾虑大大减少。这些原因也促使了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现状

在当代大学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婚前性行为的频率的越来越高。近年来,随着各种社会约束条件的逐渐弱化,以及性教育的缺乏,使大学生的性行为似乎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也成为社会

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胡珍等人曾于2000年对大学生的性行为进行调查,发现自述有过性交行为的人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1.13%3,比10年前刘达临的调查结果9.18 %高出1.15 %4,也高于潘绥铭教授1991、1995、1997 三次对全国正规高校本科生的性行为调查结果(大学生发生过性交行为的比例分别为10.15 %、9.14 %和10.11 %)5。福建师范大学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抽取福建师范大学 90 0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 ,有效问卷 876份。结果 显示认为贞操观至关重要的占 52.6% ,对婚前性行为持慎重态度的占 76.5%。但也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默许或赞同态度。甚至有 30.1 %的学生认为同居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男生占 42.8% ,女生占 1 7.1 %)。在被调查人群中 ,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占

5.5%(男性占 8.3% ,女性占 2.5%)。姚信和俞文娴在2005年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已经发生性交行为人数占总体的11.8%1。1990年男女大学生与异性发生性行为都是在“20~22岁”时达到高峰,而2000的调查却在“17~19岁”期间达到高峰,10年间提前了一个年龄段2。这些对于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调查都表明了,在当今的大学里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平常的事。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危害

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可能会让我们体验到两性之间秘密,增强对性的认识,以及还会加强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加深男女之间的感情。但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也为他们带来危害。

一、大学还是那个发生婚前性行为会带来剧烈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因为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一般是在一时性冲动、失去自控的前提下发生的,没有咨询避孕,也很少会采取正确的避孕措施,会很容易导致怀孕,从而会对男女双方产生压力和痛苦。另外在发生婚前性行为,女方往往会很长时间处于“怕被人发现”和“担心是否怀孕”的恐惧之中,女性很少感到欢悦。在极度紧张、恐惧等心理状态下仓促进行的性生活根本谈不上和谐,而初次性生活的不和谐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可能影响到婚后正常的性生活。

二、影响男女双方的身体健康。由于婚前性行为大多是发生在无准备、性欲高涨时,而且由于男女双方的性知识的困乏。这时候男女双方往往会很少考虑到卫生问题和保护措施,这些往往可能会带来一些意外,如怀孕做人工流产、生殖道和生殖器感染和受伤和性病、艾滋病的传染等。这些都会给男女双方的身体带来严重的危害。

三、影响男女间恋爱关系。在未发生性行为的时候,相爱的男女之间保持一种朦胧、神秘、含蓄、神圣的美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而在发生过婚前性行为后这种圣神感就被打破,两人的关系就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男生往往就不会想之前那样迁就和疼爱女生。双方也容易因为小事而起磨擦,频繁的冲突,会使彼此不珍惜感情;

猜疑和不信任会 横亘在二人中间,长此以往,双方都会想:你这样轻率地与我云雨,也会和其他的人调情。尤其是男生受传统思想影响,会认为主动的女人不值得珍惜。

参考文献:

1】 周家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8

2】霭理士《性心理学》商务印书馆 1997-01-01

3】 刘卫林.大学生性道德现状及原因分析.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

5.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 篇五

关于高校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现状的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节奏也在不断加快,与之伴随而来的是人们生活习惯潜移默化中的改变。其中,在大学教育体制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许多问题已经日渐突显出来了,其中就包括:大学生早餐问题。

一、课题的提出

每天吃早餐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营养专业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早餐营养不容忽视,早餐对保障人体健康、维持体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至关重要。长期不吃早餐不仅影响学习和工作,同时也会引发一些疾病,如胆结石、胃炎、皮肤粗糙、低血压等症。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因起床较晚、减肥、图方便等原因不吃早餐或者草草应付,以致引发了很多了问题。比如:身体健康水平急剧下降,学习效率严重降低等等。早餐问题如果长期不能被大学生广泛认识并且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我想通过研究目前高校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的现状,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目前的现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来提高大学生的早餐意识,并帮助解决大学生的早餐问题。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主要意义

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来了解大学生的早餐饮食行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大学生对早餐的重视,为学校有关部门对目前状况的不足而采取相关必要的措施来提供事实依据,保证在校大学生按时高质量的用好早餐,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分析,来得出大学生目前早餐饮食行为的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来从学生角度和学校角度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来改善目前的现状。

(三)研究的意义

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依据,应用于实际的研究之中。通过研究此项课题,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个人意义

参与此项课题的研究,对于我本身而言是一种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真正去做研究,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才能更好的将理论应用于现实,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

目前高校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的现状是本次研究的基础,我们需要通过现状来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更深一步的进行研究,并得出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首先进行文献检错,根据先前的相关研究调查来拟定一份关于《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调

查问卷 》,以中国海洋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来了解大学生的早餐饮食行为状

况。

问卷将集中体现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1)男女之间吃早餐的情况是否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2)不同年级的学生吃早餐的情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3)是否有吃早餐的习惯;

(4)一周吃早餐的次数;

(5)吃早餐的时间、地点、种类;

(6)对不吃早餐的原因进行调查;

(7)对大家了解早餐重要性的程度进行调查;

(8)对目前自身早餐情况的满意程度。

2.选取部分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选择个别学生进行访谈。

3.收集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处理。根据问卷显示的相关数据从多个方面来进行

分析,总结出目前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相关原因。

4.根据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分析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及建议。

5.总结整个研究过程并形成文档。

(二)研究目标

1.了解目前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的现状,以中国海洋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2.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3.对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进行分析;

4.总结出目前关于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上存在问题;

5.针对现状提出可行性建议。

四、研究思路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思路

1.根据相关文献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并制定适合的问卷调查;

2.根据问卷调查初步得出结论;

3.根据调查结论提出解决方案。

(二)概念界定

早餐饮食行为:概括的说是有关吃早餐的情况。可以大致分为吃早餐行为和没吃早餐行

为,吃早餐行为又可以分为吃营养早餐行为或者简单应付早餐行为。同时还包括思想上的行

为,主要是是否有早餐意识,是否有营养早餐意识。另外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又可以概括为

吃早餐所用时间的状况。同时还包括早餐吃的是什么,在哪里吃的,早餐的消费以及对目前

自己的早餐情况的满意程度。

五、研究假设与变量

(一)研究假设

假设研究所选择的对象是一个基本能代表整体的样本。

(二)研究变量

自变量:早上课程情况、自制力、自我早餐意识、早餐价格、食堂早餐供应情况、就餐点儿的分布情况、早餐价格、早餐种类等,依据问卷设计。

因变量:早餐次数、早餐选择、就餐时间、早餐满意程度等。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来进

行测量验证。

干扰变量:学校、社会人员以及学习生活环境等。

六、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查找:查找与本次研究主题类似的文献,作为前期研究的依据。

2.问卷调查法:依据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设计适合的问卷。问卷调查一开始选择一般性问题,随着问卷的深入,针对影响大学生吃早餐的因素的内容更加具体。整个问卷以选择题为

主,配加不同形式的开放性问题。

3.访谈法:选择部分合适对象,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外再进行简单的访谈,以便进行深度了

解。

(二)研究步骤

1.研究前期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进行相关的文献查找、整理及分析并依此为

依据来进行问卷的编写以及访谈问题的设定。

2.研究中期阶段:(2013年5月-2013年5月中旬)发放问卷及进行访谈活动,并回收问

卷,整理访谈内容。

3.研究后期阶段:(2013年5月中旬-2013年6月)分析处理问卷数据及访谈内容,得出相

关结论,并形成最终的研究报告。

七、预期结果

1.形成《关于高校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现状的研究》的报告文档。

2.撰写相关文献综述。

3.两份附件:问卷调查样本及访谈相关文档。

八、综合(一)与教育的关系

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知识学习层面,它应该是远远超越知识的学习。研究目前高校大学

生早餐饮食行为的现状,可以发现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培养大

学生的早餐营养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这将成为一种对

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教育。从长远来看,这种形式的教育必然会大学生未来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本次研究也是颇具教育意义的。

(二)可行性分析

1.学科方面

目前正在学习的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本次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助

于规范研究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2.理论方面

可以通过文献检索来检索一些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相关论文作为理论基础。

3.实践方面

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法作为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实践方面满足相关的可行性。

(三)预算

打印费用:10元

(四)简历

郑雅倩,2010级教育技术学学生,正在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曾经学习过

《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有过一定的做研究的经历,做事认真踏实。

(五)参考文献

[1](日)家森幸男.健康长寿饮食指南,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何京.科学饮食密笈,科学饮食出版,2005

[3]刘功.食物相克之说,万方数据,2003

九、附录文件

附录1: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现状的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部分宝贵时间来参与这次调查。发起这次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我校大学生早餐饮食行为的现状,来发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本调查问卷采

用匿名调查方式,答案无正误之分,仅作为我们课题研究之用。请您认真的填写,以便我们

获得最真实可靠的信息。再次感谢您的合作以及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本问卷的回答方式,除少数必须以文字填写外,基本上是采用选择答案的方式填写。只

要在相应的答案编号上面画“√”便可以了。未加说明的题都是单选题,画“____“处可自

由填写。

早餐,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迫使很多人常常忽视它,甚至

养成了不吃早餐的习惯。为了了解这一现状,我们现在对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进行一个有关

大学生早餐现状的调查,耽误您几分钟时间。感谢您的参与!

专业:

年级:

性别:

1.您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满意吗?

A.满意B.不满意

2.您每周吃几次早餐?

A.每天都吃早餐B.每周吃5-6次早餐

E.不吃早餐C.每周吃3-4次早餐 D.每周至多吃2次早餐

3.早上第一节有课的话,您一般吃早餐的时间是:

A.起床后20分钟

D.不固定

4.吃早餐的话,您上午一般什么时候感到饥饿?

A.第一节课下课时

B.起床后20-40分钟C.起床后1小时B.第二节课下课时C.第三节课下课时

D.放学时E.不感到饥饿

5.您不吃早餐的原因

A.起的太晚来不及吃

D.没有吃早餐的习惯B.吃早餐太麻烦C.减肥 E.感觉早餐质量不好F.其他

6.您一般选择吃早餐的时间

A.6点到7点B.7点到8点C.8点到9点

D.9点到10点

7.早餐一般吃些什么(多选)

A.牛奶

F.鸡蛋B.面包G.饼类C.豆浆H.油条D.粥类I.其他E.包子

8.您觉得不吃早饭有哪些危害(多选)

A.记忆力下降B.学习、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

C.精神萎靡不振,昏昏欲睡D.肠胃疾病E.抵抗力下降,易伤风感冒

F.存在便秘情况G.容易发胖H.贫血营养不良I.其他

9.您认为影响您对早餐的购买的因素有那些(多选)

A.食品的味道B.食品的外观C.卖餐人的服务D.价格是否公道

E.卫生情况F.营养价值G.购买时是否方便H.其它

10.请将上题中对您以后购买早餐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标号写在这里(最多三项)_________

重视早餐文化,你我同参与

附录2 访谈问题

对于有吃早餐习惯的同学进行简单访谈的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得您坚持每天都吃早餐呢?

2.您觉得早餐对一个人重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3.您对现在得早餐情况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

对于没有吃早餐习惯的同学进行简单访谈的问题:

1.您主要是因为什么选择不吃早餐呢?

2.您了不了解不吃早餐对身体有多大危害呢?

6.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篇六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泽家镇九年制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诚如一些批评家指出的那样,除了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效果之差同样是惊人的。譬如,在诚实守信方面、在遵守公共规则方面等,国人的表现和形象确实差强人意,甚至在国际上出现了某种道德危机。从教育上看,究其原因,主要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脱离青少年实际,追求“高、大、全”的德育,不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忽视了基本良好习惯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构筑是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全社会道德大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且,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因此,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我们学校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我校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教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共1384人,其中家长外出打工由长辈或亲戚看管的有450人。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甘河镇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德育科研的主要目标:

1.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一些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初步探究小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对策;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做到

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为教育教学实际和家庭教育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泽家镇九年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

(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5)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教育。

(6)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注重了“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做进一步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改善学生的道德面貌,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等。

五、研究对象

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

七、课题主要研究阶段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该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验证和推广阶段本课题研究成果。

八、本课题组分工

1、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2、进行问卷设计和分析,完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与

分析”子课题,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3、完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子课题。完成“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家校教育配合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研究”子课题。从家庭教育(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4、论文集编辑、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总结撰写。

5、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的设计、科研情报搜集。

九、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7.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城乡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异同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观念、消费构成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从深层次上体现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 2010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 庞大的高校学生数量构建了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应该承认,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这种收入差距对于城乡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 对于城乡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异同进行研究, 试图探寻消费教育的途径, 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进取的人生态度。

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关系

消费心理是指人作为消费者时的所思所想。消费行为是指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的, 人作为消费者时对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需要, 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任何一种消费活动, 都是既包含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又包含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准确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是准确理解消费行为的前提。消费心理决定消费行为, 而消费行为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 消费行为比消费心理更具有现实性及客观性。根据班杜拉的人类行为交互作用模式, 进一步发展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概念性框架, 对我们思考大学生消费者心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虽然消费者消费心理 (消费的决策过程) 是未知的, 但消费者外现的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外部环境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 而且反映了对购买决策起决定作用的自身特点, 如文化教养、心理素质等。所以城乡籍大学生生所受教育的经历和所处的特殊的校园环境, 使得他们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 产生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 城乡籍大学生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并且表现为不同的消费行为。

二、城乡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异同比较

根据我们学校的一份问卷调查的数据, 我们对城乡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异同进行比较。

1、城乡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相同点

一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萌发了自主消费的心理。由于大学生群体特别, 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调查显示, 有87.3%的大学生宣称我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 相当部分大学生消费没有计划, 随意性强。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绝大部分依赖于家庭, 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 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二是尊重需要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由于这种心理的存在, 大家互相攀比, 盲目竞争, 结果是导致超前消费意识的不断强化, 畸形消费心理的产生。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 有的学生对品牌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狂热的地步, 名牌衣服、鞋帽、高档手机等。受虚荣心的驱使有部分学生产生了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甚至通过借贷等方式超前消费, 而且还出现过个别大学生新学年开学时, 把家里给的学费直接拿去购买名牌手机。

三是总体上可以保持理性消费。根据我们调查结果统计, 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的标准是以经济实惠为主;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 追求物美价廉;消费时所顾虑的是心疼父母的血汗钱;并且表示, 平时购物时则是能省就省。可见, 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四是理财观念和理财能力欠缺。据调查统计, 40%的学生会在拿到一个月的生活费时对近期的消费进行预算, 并且只有28%的学生表示会对自己的支出进行记录。大多学生对于消费没什么计划, 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如果月底有余额的话, 有75%的学生会选择转入下月生活费, 或存入银行备用。

可以看出, 大多数大学生理财观念淡薄, 理财能力差, 消费没有目标和计划, 消费意志力较差, 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消费完全受自己的情感、情绪支配, 只要兜里有钱, 不管自己是否需要, 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 就会迫不及待地即兴购买。甚至由于没有储蓄观念, 有些学生回家的路费都要通过借贷的方式来筹措。

2、城乡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不相同点

一是城乡籍学生个体间消费支出差距增大。我校大学生月支出最高达1500元以上, 而最低的不到200元, 大多数月平均消费支出在300-500元。由于家庭供给是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因此家庭收入越高, 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 是导致其奢侈消费的主要因素。比如一大二女生三年内买了1000多双袜子, 可以365天不重复, 一年四季都穿着花袜子, 两只腿上的袜子还颜色各异。

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 两极分化也比较日明显, 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二是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我们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籍大学生消费结构按比重大小依次为交际、通讯、服装、饮食、学习等;而农村籍大学生消费结构按比重的大小依次为饮食、学习、服装、通讯、交际等。农村籍的大学生的生活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 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 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 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但调查显示有的女生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 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需要, 选择廉价的饭菜;而男生中也有相当比例未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考虑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 很多同学不怎么在意。

三是消费炫耀心理。大学生存在着消费炫耀心理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 有些城市籍富家子女学生的炫耀心理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刘丽同学的父亲是个私企老板, 钱在她手里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刚入学时, 郑丽为了向同学们表示友好, 给全班17位女同学每人一套化妆品, 13位男同学每人一块手表, 共花了8000多元。后来她过生日, 又邀请十几位同学到泰山3日游, 费用她一人全包。刘丽说, 她花钱从来不算账, 具体花多少钱从来不知道。这种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 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极其有害。

四是消费状况对心理成长存在影响。现实的消费状况是一部分学生挥金如土、高标准的生活消费方式;另一部分学生生活窘迫, 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证。我们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 城市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大多只愿意和自己经济条件相当的同学在一起交往。而经济条件差的农村籍学生, 心理有压力, 有普遍的自卑情绪, 对周围的环境较抵触, 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而且从性格来说, 对外界比较敏感, 个别有嫉世妒俗的心理倾向。但大多贫困生能体谅父母的难处, 认为父母的钱来之不易, 在日常生活中能克制住自己不现实的消费欲望, 心理上较为早熟。

三、构建大学生理性消费教育体系的途径

消费心理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 并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影响着对人的塑造。因此, 我们要纠正学生偏差的消费心理, 引导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1.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首先要利用政治理论课、主题班会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由于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材中没有消费教育的有关内容, 因此, 加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要拓展完善政治理论课的内容, 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具体的消费观相结合, 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 什么是盲目攀比, 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 促进深层次思想问题的解决。

2. 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控能力。

大学生出现冲动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 除了外在消费环境的影响以外, 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承受着诸多的来自于自身及环境的压力, 心理上不完全成熟, 受挫能力与意志力相对较弱。有些大学生为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进行消费, 以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替代。因此, 学校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心理空间, 帮助大学生缓解其消极的消费情绪, 使大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 宣泄不良情绪。

3. 加强学生常规管理, 形成良好的示范机制。

对于大学生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学校应当适当加以规范和管理。首先, 由于低年级学生往往以高年级学生为效仿对象, 农村籍学生以城市籍学生为效仿对象, 因此, 学校要切实加强对高年级学生和城市籍学生炫富的消费行为管理和引导, 建立和完善学生正确消费的示范机制。比如, 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 严令禁止大学生抽烟和酗酒行为, 严格考勤和宿舍查夜, 控制学生沉溺于网络, 特别是通宵上网等。

4. 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家庭在控制大学生的高消费上有重要作用, 矫治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家庭是大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来源, 由于学校与学生家长缺乏必要的联系, 多数家长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消费情况。学校每学期应将各种正常收费通知家长, 同时, 应向家长介绍学校一般正常消费水平以及学生在校消费的大致情况, 使家长心中有数, 及时控制学生的不当开支。对于那些条件优越的学生家长, 学校也应及时向他们通报有关情况, 特别是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向他们说明适当控制学生消费的必要性, 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共同把这项工作搞好。

参考文献

[1]龚娴静, 胡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心理比较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 2006, 16 (4) [1]龚娴静, 胡勍.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心理比较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 2006, 16 (4)

[2]高洁, 罗光强, 李超城.乡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 2009, (14) [2]高洁, 罗光强, 李超城.乡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的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 2009, (14)

8.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篇八

摘 要 低碳生活(low carbon living),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于低碳旅游的认识程度,加大政府、学校以及旅游企业对低碳旅游的理念宣传力度,使大学生作为低碳旅游消费的先行者的角色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低碳旅游 消费行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消费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CNKI中文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要,问卷共设计了三个部分内容对低碳旅游进行考证。

3.数据统计法。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并分析相关数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低碳旅游的意义与价值

发展低碳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响应节能减排政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旅游业以及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低碳旅游是旅游业界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行动方式,体现了旅游发展关注人类福祉、社会公平、生态安全等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贯职责与使命,彰显了旅游发展造福人类的最高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旅游信息。大学生一般在寒暑假旅游的特别多,其次是小长假,最后是周末;大学生花费在旅游上的金钱数目参差不齐,由于各人的不同、参加的旅游项目、旅游时间的长短不同而导致旅游消费价格的不同;而大学生参加旅游的动机也各有不同;不好的旅游环境、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少、先前不好的旅游经历以及学习紧张等因素都影响大学生参加低碳旅游。

2.被调查大学生获取低碳旅游信息的方式。大学生了解低碳旅游大都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新闻媒体宣传、书籍报刊以及环保公益组织的宣传信息所知,而通过政府和学校教育、旁人告知以及旅游企业的宣传信息来获取低碳旅游信息的远远低于前几位。

3.被调查大学生对学习并实践低碳旅游的意愿。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愿意学习并实践低碳旅游,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保持中立态度,只有极少一部份的大学生不愿意实践低碳旅游。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是由于有的大学生对低碳旅游不够了解。

4.被调查大学生在低碳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行为特征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愿意在旅游活动中用低碳的消费方式来降低碳排放量、降低污染、节约能源加以保护旅游环境的;但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旅游交通、旅游购物以及旅游娱乐过程中不能做到低碳消费行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对低碳旅游的了解不够深入,了解低碳旅游的途径都是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的宣传,远高于从政府、学校、旅游企业获取低碳信息,可见政府、学校对低碳理念以及环保意识的教育较少,旅游企业对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2.达到六成以上的被调查大学生都愿意学习并实践低碳旅游,可见低碳理念已被大学生所接受,也有超过九成的被调查大学生觉得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发展低碳旅游很有必要。但有的大学生的消费理念还未向低碳理念转变、学校缺乏有效的引导等问题阻碍着低碳旅游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的发展。

3.大部分被调查大学生愿意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过程中选择更加低碳的交通工具、准备出游个人生活用品、选择低碳产品、合理安排旅游线路、不使用一次性生活物品,以此来减少旅途中产生的碳排放量、降低环境污染、节约能源。

(二)建议

1.政府引进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积极开展与国际间的合作来促进低碳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政府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

2.学校应加强在低碳经济方面的教育与宣传,改变其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旅游企业应积极研究低碳技术、开发出合理的低碳产品。

3.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应该树立健康、环保、绿色、合理的消费方式。在旅游过程中,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铺张浪费;在住宿过程中,选择绿色酒店,不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随手关掉电源,不要每天换洗床单被罩;在交通过程中,选择更低碳的代步工具,距离较近时,可步行或骑自行车;在游览过程中,合理安排自己的游览路线,回收自己留下的垃圾;在购物过程中,尝试以货易货,尽量选购本地产品、包装简单的产品,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在娱乐过程中,尽量参加集体的娱乐活动,不参加碳排放量高的娱乐项目。如此,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不仅享受到了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样也促进了低碳旅游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岩,黄素华,国内游客低碳旅游感知与消费调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63-164.

[2]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3] 王莉.我国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法.

9.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 篇九

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传统消费伦理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其中也无形的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是社会和高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本文提出几点看法,以供探讨。

第一章、大学消费伦理存在的问题

(一)由虚荣心造成的攀比性消费在蔓延

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在虚荣心的潜移默化下,不管不顾自身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处处互相比较,一味追求虚名。衣服要穿名牌的,手机要用最好的。很多商品, 在购买的前夕, 大学生脑海里浮现的就是, 谁谁都有了, 我也要去买。为了自己的虚荣心,挥霍父母那些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有些甚至为了满足欲望借钱消费。

(二)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被淡化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我们党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一直保持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但当代大学生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其行为失去经济合理性和道德正当性。其出现的高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正是淡化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表现。

第二章 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社会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与世界全球化在带给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冲击着我国的政治体制、传统文化、人们的行为习惯。有一些不正风也侵入到校园,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等等。使大学生对“节俭”美德淡化,造成消费伦理的扭曲,把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抛弃了。

(二)媒体广告的诱导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网络、电视为载体的消费文化也瞄准公众,不停的围绕消费旋转。加之今天的广告形式层出不穷,它凭借艺术化和魅力化的宣传鼓动,也激活了人们的心理欲望和消费需求。

二、家庭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家庭经济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入比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经济条件,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客观上使得家长能够提供给孩子更多生活费用和物质保证。

(二)家庭的盲目支持

在中国,孩子是父母的心血。父母对子女的呵护和爱体现在物质上的满足,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都给予满足。他们不去考虑培养孩子的合理消费,鼓励子女奢侈花费,帮助子女树立名牌意识。他们认为这样是爱孩子。家长的这种盲目的支持和溺爱心态在客观上助长一部分学生非理性的消费。

三、校园环境家庭对大学生不良消费伦理的影响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大学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很缺乏,尤其是高校。很少有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进行调查和研究,也无从谈起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消费。

(二)集体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由于年龄原因,思想还不够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确立起来,容易受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容易形成不健康的消费,产生错误的消费伦理。

四、个人自身原因

(一)盲目的攀比与虚荣心理

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学生的消费攀比。大学校园里攀比成风,就是因为爱慕虚荣。有些同学家庭经济比较良好,他们通过日常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用品无形中显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还有一些同学本身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但是看到别的同学拥有高档的学习用品或者高档的时装、手机等,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为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所以出现了攀比消费。盲目的攀比消费,会给家庭造成负担,严重的也会酿成不良的后果。

(二)个人自身的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他们从小有家长关怀和照顾,到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是把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不正确的消费伦理带到生活中,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第三章 培育大学生正确消费伦理途径

一、发挥舆论传媒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 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管,一是要加强对广告内容、广告真实性的评估,那些具有明显消费主义倾向、危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广告要禁止播出、刊登。二是对电视、电影和娱乐节目,把好质量关、内容关,坚决杜绝带有暴力和拜金倾向的低俗文化产品走向市场。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消费伦理。

(二)加大大众传媒正面宣传

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消费道德教育来说,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形式,具有面广、形式生动灵活的特点,因而更容易对大学生进行消费伦理方面的教育。我们可以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弘扬民族精神。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一)合理控制大学生的日常消费

子女在外读大学,尽管离家,离父母很远,但是,父母并不能因为距离而暂停对子女的监管,相反,应该随时关注。父母应该与孩子共同探讨一下近期孩子的支出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这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消费伦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对于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可用资金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扭转伦理关怀重心

在中国家庭中,伦理关怀重心总是放在年轻一代身上。当然家庭的消费支出也更多地往年轻一代身上倾斜。所以,随着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全集中在经济的一味满足上,也造成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智。因此,家长不能只对孩子倾注无限的爱,也应该让子女了解父母的苦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也需要回报父母。这样,大学生才能在这种伦理关怀的互动中成熟、长大,才能从心灵深处体谅父母,自觉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

三、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一)延伸优良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消费伦理方面一向提倡勤俭节约,节俭不仅仅是个人的消费问题,也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早在几千年前,诸葛亮就曾指出,“夫君子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倡导感恩教育

一个有道德的人,心里常怀感恩之心。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存有感恩之心,就会将这种感恩之心转化为积极的动力,回报他人和社会。要通过经常性的互动交流、生动的事例和实践等,让他们真正体会父母的不易。要让大学生看到,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为一个走进“象牙塔”的“天之骄子”,父母在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都倾注了太多的关爱和心血。

四、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消费伦理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和规范, 只有通过大学生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才能被大学生接受并自觉履行。要形成正确的消费伦理, 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发挥自身的主动精神;第二, 循序渐进的方法。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保持自己正确的消费伦理观, 并逐渐使其转化为内心的信念。

(二)加强自身消费责任意识

上一篇:温州市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规则(试行)下一篇:副调研员的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