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2024-08-23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精选8篇)

1.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篇一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继续教授选修课《大学语文》,每个班90人,二个班共180人选了此课。每班32课时,时间是每周二的7、8与9、10节课,选材选用的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步高主编的高职高专适的大学语文教材,现将本人教学情况做个小结。

一、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学生的实际,选择的课文是经典的名家名篇。从诗经、楚辞、庄子、大学、汉魏六朝诗歌、到唐诗、宋词等,以文学史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感知。

二、在教学中把增长知识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相结合。中学阶段,教材大致只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一个声音说话。大学语文教学中介绍一些争鸣的意见,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克服思维的片面性与绝对化,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即使是文学精品,也介绍一些批评意见,让学生不迷信名家、迷信书本。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上课皆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的教学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如讲庄子的山木篇时,插入庄子的动画片。讲陶渊明作品时,引入南京大学教授《诗意人生五典型·陶渊明》。讲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播放著名播音员的朗诵。讲唐诗时,插播唐诗专题片《唐之韵》,让学生课后观看百家讲坛中的李白、杜甫、苏轼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给少数爱学习的学生开点课外阅读书目。

教学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的、上课空手而来的,点完名就走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今后要强化管理,严格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让大学语文课成为学生爱学的一门文化素质课。

尹乐平

2014年01月10日

2.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篇二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实效性

1.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太被重视, 而且其在现有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缺乏较为明确的定位。举例来说, 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定位为工具性课程, 不太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另外, 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定位为文学教育, 认为这门课程偏重人文素养教育, 同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不大, 因而不太重视这门课程, 导致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偏重形式, 而不注重内容。也正是由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缺乏明确的定位, 致使语文课堂不被重视, 相关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 而教学分析与讨论更是屈指可数。此外,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学生缺乏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此外, 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章法, 导致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完全模仿或复制高校本科语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整个语文学科结构不够科学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职院校所具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文饰现象比较严重, 过分偏重形式主义, 采取上“超大课”形式或以讲座形式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结果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睡, 一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2]。

2.教学模式固定, 教学方法单一。当下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以教师讲授, 学生听取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比较固定,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用这种“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更别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了, 此外, 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内容与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相似, 内容毫无新意, 多以传统思想为主, 缺乏感染力, 与实际生活相差较遥远, 没有时代代入感, 更缺乏针对性, 容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缺乏实效性,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已经成为制约其课程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缺乏实效性具体表现为, 高职院校所采取的语文教学方式与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与专业情况不相符合, 因而导致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如果让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致不高, 继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4.师资力量较弱, 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现阶段, 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 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不少语文教师仍将传统的教学观念用于新的教学要求上, 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 致使教学效果不佳。此外, 近些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有所扩大, 教师教授的班级多, 因而, 语文教师用于教学的精力有限, 没有多余的精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上述这些问题, 诸如《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固定,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效性,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师资力量较弱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 因而, 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其对于更好地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 传播我国优秀文化, 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

1. 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对高职院校而言, 要想提高其语文课程教学时效性意识, 首先必须加强对其认识, 通过强化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认识的提升。如何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 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必要的研究与分析。其次,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进行探索和尝试, 通过探索和尝试加深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认识。

2.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对高职院校而言, 要想提高其语文课程教学时效性意识, 还必须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能够对语文课程教学明确定位, 避免盲目性。在课程开设方面, 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 重视课程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注意将课程设置目标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在教材选择方面, 更要与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相结合, 结合高职院校的实践, 精心挑选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相符合的语文教材。此外, 在设计语文课程和筛选语文教材时, 还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 按照其特点及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设。

3.加强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学语文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尤其是高职院校, 其是为培养高级职业技术类应用型人才而服务的,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点, 加强学生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举例来说,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让学生去思考文章的主旨及含义时, 不应当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 而应当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寻找答案。

四、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学院提供有效的政策扶持。要想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 离不开高校院校提供的有效支持, 尤其是有效的政策扶持。首先,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教育制度, 出台有利于促进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的相关政策。其次, 高职院校要上行下效, 切实贯彻和执行这些制度与政策。

2.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增加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 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使语文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 此外, 还有利于与其培养目标相衔接。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服务, 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此前提下, 高职院校的语文学科应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 充分体现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人文内涵。所以,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培养目标除了要不断强化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还应强化相应的实践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增加其审美体验。举例来说, 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材中, 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 诸如《论语》、《资治通鉴》、《老人与海》等,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带动学生对这些名篇佳作进行阅读赏析时, 除了给学生分析其语言的运用、修辞的运用以及写作方法等, 还应进行更深层次的赏析, 借助这些名篇佳作对学生予以精神熏陶, 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升华, 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

3.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及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在教室进行讲授知识之外, 还应包括实践性教学。高职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之外, 还应当多进行社会实践, 多接触社会, 在社会实践中对从书本上学到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举例来说, 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或安排学生举行模拟情境训练, 诸如, 比较正式的面试表达, 学生以后就业可能需要的自我推荐函书写、求职信的书写以及关系到学生以后找工作时能否应聘成功的竞聘演讲等, 上述这些都属于比较基本和实用的应用型技能,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 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对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 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此外, 通过上述这些训练还能够锻炼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固定,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效性, 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师资力量较弱, 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 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尤其是要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 至于如何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 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第二, 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第三, 加强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该要提高其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主要有:首先, 学院提供有效的政策扶持;其次, 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增加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再次, 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及内容。

参考文献

[1]于晓楠, 杨冬, 范晰, 孙小越.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职教论坛, 2013, (32) :82-84.

3.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人格、道德人格等“和谐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技能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基础性意义。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当做是文化知识的传授,它实际上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下面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原则以及它在不同范围里的定位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培养,将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个性完美的统一起来。与此同时不能忽略高职院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校的教学环境怎么样以及师资力量是否雄厚等,这些因素都必须考虑清楚,不然语文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遇到阻碍。

(二)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相结合

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信息的整合以及更新也越来越快,所以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授过程中,必须学会对知识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适时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的创新教育,才有可能使得学生和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继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

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是大学语文中的一些古老的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下,进行一些创新和改革,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得以顺应社会发展要求。

(四)理论指导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大学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实际活动做好了铺垫,学语文就是为了要将语文中的一些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来,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在掌握职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对职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加强培养。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分析

(一)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分析

高等职业学校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技术型人才进行职业培养而设立的。职业教育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推动劳动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施职业教育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加强培养,从而使得受教育者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高职学校在进行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时,必须考虑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对办学目标及思路进行调整时要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强化。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改革,加大改革力度。这样高职院校就能以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以及就业率高的形象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可。

职业道德教育及职业素质教育必须纳入课程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就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性质、目标,办学功能以及办学定位,要为实现这些要求而服务。这样高职院校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要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加强培养,使得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得以提升。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就是增强高职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人文素质以及进行各种综合素质的锻炼。

(二)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不同专业中的具体功能分析

每个高职院校都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了许多不同的专业,比如汽车专业、计算机专业、市场营销、旅游、音乐等。那么大学语文在不同专业中也应该进行明确的定位,使得语文对每个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做到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如果是教美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将那些画面感较强、色彩比较显眼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选取出来,这样的话就可以慢慢的凸显出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一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的专业,其教学侧重点也不同。例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琵琶行》时,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琵琶曲的享受和感悟上;而服装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对那些服饰进行想象,引发他们对古代官府的识别以及再绘。通过这种方式,一定可以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实现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三)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在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定位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大类。公共基础课里面包括政治课、英语课、大学语文以及写作课等,在这些课程里面,大学语文课程是和教育部文件中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最相近的,所以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必然的。

人文教育的核心基础课就是“大学语文”课,从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来对大学语文教育实行全方面的改革。依据人文思想体系,在编写体例及选文标准上对大学语文进行总体构架。在教学内容上将作家介绍、背景分析及艺术欣赏等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而教师则以专题的形式来对人文思想进行阐释。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创新学习,才有可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以及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玉.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改革初探[J]. 文教资料,2009(30).

[2]李新宇. 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4.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篇四

来源: lunwen88.com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母语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语言教育都存在着外语热、汉语冷的现状。一方面,大学生都要参加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出国还要参加托福、雅思等各种外语考试,外语教育和考试要求明确、体系完整;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从高中升人大学,“应试”化的语文教学也随之终止,但大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堪忧,提笔忘字、汉字书写水平下降、不能顺畅与人交流,大学生毕业论文及一般应用文写不好等现象屡见不鲜。Ill而定位在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塑造人文精神的大学语文课程,既可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又能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使他们在接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之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更进一步以实际运用为目的去接受母语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大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包括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如听、说、读、写;所谓人文性,包括思想政治、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等。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在讲授语文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口语表达训练、模拟写作等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培养他们自觉的语文学习意识、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形成个人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以及大学生自身认真刻苦的学习与锻炼方能实现。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学制短、专业教育要求高、任务重,实践性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在有关部门的教学评估与检查中,专业课程的考核比例较大,导致高职院校纷纷紧缩大学语文课时,以至它被挤到越来越边缘的境地。有些院校用实用功利主义眼光看待大学语文,过分强调其就业岗位实用能力的培养,忽视语文学科长效的、潜在的文化提升功能,在教学内容上取其一隅,以偏概全,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以应用文写作、文秘写作、商务写作、演讲口才训练之类取代大学语文。学时安排很不稳定,即使在同一学校(院系),也存在课时此多彼少,不均衡的现象。由此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存在偏差与错位,致使大学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和高中语文内容差不多,没有什么新意,缺少新鲜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当前大学生专业课和相关基础课的学习量较大,要求考试过级的证书较多,如计算机、外语、普通话等,还有各专业的岗位证书等,都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也必然导致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视不够,学习精力上投入不足,没有专业课学得那么扎实认真。

(二)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师资队伍配备不足,“大班上课”是常有之事。代课者多,兼课者多,即或有几个专任教师,也因课程在学院地位不高而受到影响,有专职不专心的趋势。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大学语文课极难教,需要教师十八般武艺俱全。也有教师认为大学语文课极易教,这门课可以随便上上,只需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上满足于浅尝辄止。而实际上真正要教好大学语文课,需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要吸引住学生就得在教学上求深、求精、求新。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三)大学语文教学观过于传统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观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课程观,没有真正实现以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性课程观的转变。能力导向的研究性课程观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一种课程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把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激发起来,这个教学方法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成长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改变中学阶段的应试语文教育,大学语文不能再去分析课文结构、中心思想、结构层次,否则真的成了“高四”语文。大学语文要突出其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淡化它自勺基础性。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自然景物的美、人情物态的美。

三、情境教学为导向的改革探索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重新定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思想,提高学校管理层与广大教师的认识,把大学语文教育提到与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变化重新定位,既要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又要考虑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两者有机结合,才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准确定位。根据多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反思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灵魂的现代教学模式,提倡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蕴含着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总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应从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精心备课,设计教案,授课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改变“一言堂”、“灌输式”生硬的教学方法。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引导和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之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并在语文文本阅读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本,设立专题,力求每一个专题中既包含一定的文化话题探讨,又可以把专题建立在实际工作岗位情境上,尊重并鼓励学生张扬其个性,强调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融人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例如,开展唐诗宋词系列讲座、文学经典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诗歌朗诵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我是校园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社区、街道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使他们对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有更真切的体验,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且在专题活动过程中,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演讲技巧过程中,可以创设新员工人职培训中的自我介绍情境,让学生感觉真正在运用所学知识,向别人推销自己。通过类似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情绪高涨,热情参与,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另外,在课堂互动上,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奖励机制。比如,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可让课代表在每次课堂上,都将主动回答问题或自我展示的学生名字记下,在期末过程性考核中,予以加分。每次上课结束前五分钟,可以让学生就本次课相关内容对教师进行提问,以改变总是学生被动回答的情况,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听、说、读、写的重要性,真正领悟到语文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课程情境、主题确定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随时反馈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重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比如,为大学语文教师多提供一些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并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还应注重大学语文学科建设,重视和加强校本教材的建设和使用,并把大学语文公共教学研究纳人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Et程中,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的重要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在选用大学语文教材时,必须注意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要求,编写具有校本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应注重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观、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培养大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教材也要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并且还应多选用和大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性的内容。

(四)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评价考核制度大学语文考试是对大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测定。目前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考核,以优、良、中、合格为考核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也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评价考核制度的完善,应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制定考试内容,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既要考虑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又要考虑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把平时学习与考试结果结合起来,给学生综合的学习成绩。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考核,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考核形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可以结合情境主题,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等形式,课堂内与课堂外、闭卷与开卷、论文与答辩等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全面考核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

5.《大学语文》课程介绍 篇五

一、课程概要:

《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具有突出工具性、审美性和强烈的人文性。

《大学语文》作为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和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进而促成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 在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创造性思维和健康人格的新型人才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材

高等学校应用型特色规划教材——《大学语文》清华大学出版社,主 编:赵恩龙

王青 副主编:朱枝娥

张华明 参 编:王为钢

三、主要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美]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张叔宁等,唐宋八大家散文译释.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6] 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蒋立甫选编,诗经选注.2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8]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0]钱谷融,吴宏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2]金性尧选注.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4]向长清释.文心雕龙浅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5]徐中玉,钱谷融.大学语文(本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6]徐中玉、陶型传.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7]乔刚.大学语文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8]黄高才.新编大学语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四、本课程教学特色

(一)内容的丰富性

1.人文性:《大学语文》中所选的经典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它的形象性和文学性易于为学生接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来熏陶、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使学生在理想信仰、价值取向、人格道德,审美情趣等受到熏陶。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重返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的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和伟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一份清明理解,从而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2.审美性:作为融知识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学科,语文学科与审美教 育的关系极为密切。审美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表达美的能力,旨在深化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作用。

汉语言文字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审美价值,大学语文的教材中都是精选自不同时代的佳作,凝聚着作家们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界的独到见解和审美体验。这些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能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审美熏陶。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要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完善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工具性: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

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标准统一起来,使高职学生在谋职、就业、生活中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得以实现。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既具备实践性,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指导,又具备人文价值,使学生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

(二)手段的创新性

1.充分利用声、像、媒体

声、像、媒体的独特功能与魅力在于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真切、更深刻地认识语文学习材料, 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同时,声、像、媒体以其鲜明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声、像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听、说能力的直接锻炼与培养过程,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步发展。

(三)方法的多样性

1.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诗经·蒹葭》的主题思想有“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相思说”“哲理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个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也可以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比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把教学内容

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带领学生 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善于创设条件,重 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 解语文;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和 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例如,在学习计划、总结的写 作时,可以让学生把计划、总结的写作与自己的实训 联系起来,给自己的实训写一个计划或总结。在学习简报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校园里细心地走走、看看、问问、记记,制作一份关于学校某项活动的近期简报。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认 识,又可以让他们把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知识与写 作技能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从而弥补理论脱离实际 的弱点,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体验

到语文的价值。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只有在接触实际生活时才能更好地培养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只有让其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

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回去搞调查报告主,让他们去感受生活、了解生活,自然也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学校召开运动会,举行文艺汇演或是演讲比赛时可以让学生草拟开幕词或动员报告、新闻稿、演讲稿,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和写作能力。

围绕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创办校园文学社,编写各种板报、墙报,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演出等;还可以采取诗歌创作、绘画书法、朗诵、研讨等形式,或开展专题交流活动实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以及利用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为什么要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是

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高校开设

《大学语文》的历史。

解放前,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就指出,大 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完人”

“通才”,使学生求得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解放前的大学都开“大学 语文”,那时叫“大一国文”。据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的 “大一国文”为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教课文的是教授、副 教授,教作文的是讲师、教员、助教。我的作文课是陶重华 先生教的。他当时大概是教员。”⋯中文系的汪曾棋也上

作文课,说明中文系也开大学语文,还由教授、副教授去

教,可见解放前的大学对《大学语文》的重视。从选文上看,也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

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重在基础

性和人文性。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

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

文课程。目的有四点:

一、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三、提升精神文明;

四、在改革开放 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1981 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 材出版。此后,该教材一统天下(1983年出了修订本),中

间没有太大的变化。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在现实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关于《大

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讨论越来越多,对教材改革的呼声也 越来越高。曾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 景象。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上,集 中在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上。目前大家比较一致 的看法是:大学语文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高中 语文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还是基础性和工具性。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 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 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人文性,就是

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 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口1。同时,要保持《大学语

文》的“语文”的本性,“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 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 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 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

建国初期,“大学语文”曾是全国各高校普遍 开设的必修课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理、工、农、医等类院校基本不再开设。1978年,南京大学 首开“大学语文”课,得到全国许多高校的热烈响应。尔后又经“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倡议,“大学语 文”得以重新开课,但至今没有得到全面恢复。(一)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高校不多

徐中玉先生曾指出:“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 必修课,开与不开取决于校系领导人是否重视与支 持,⋯⋯尚有为数不少的各类全日制高校,至今没有 开设过这门课程。⋯⋯在理、工、农、医等系科,至今 尚未开设或开得残缺不全的,估计尚有半数左

右州¨。截止1996年全国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

6.大学实用语文课程学习总结 篇六

是否大多数人都曾幻想着大学的美好? 是否大多数人刚进大学时都兴奋不已? 是否大多数人都对军训记忆深刻? 是否大多数人渐渐对未来感到迷茫?

是否大多数人在无聊时憧憬回忆中的那些片段?是否大多数人在大学的“第一次”的那点事而感慨?

是否大多数人对大学课程慢慢感到艰难?

是否有人为自己的困惑而去找到解决的方法呢?

在中学时,听着老师们说大学的生活多么洒脱,如何地轻松写意。在那个时候,我们把努力学习当做是一种长期投资,就是看书、做试卷到深夜一点,可是一觉醒来,拍拍自己有点疲惫的脸,又是一个精神抖擞的好学生了。

就在这紧张而又单一的生活频率中,我们迎来了高考。在家等成绩的同学有耐不过等待的折磨外出打工,也有是为了挣学杂费而外出打拼的,也有在旅游和玩乐的。当结果公布后,有兴奋、开心,有愤恨,有失落、悲痛的。不管怎样的决定上大学的,心中的那种兴奋是不可避免的吧?

当我们的军训完后,望着那泪人附身的女同学们,这回忆多么宝贵,已用泪水的称砣把它表达了。是失落,是迷茫,还是舍不得呢?但是不管我们再多的杂乱心情,我们共有的时间都扯着我的胳膊往前走了。

面对未知的知识人总是迷茫的,这也使我们这些高考失利的人儿一个机会,与那本科生同一起跑线的机会,有的人把握好这个机会,也有人对这些知识望而怯步,不知道别的同学是怎么想的,我是决定大学语文是我这个学期里最有意义的科目之一,匡老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我们在大学之前所认识的教学方式。当然我并没有偏科于语文,而是每个科目都带着想学的心态去学的,这得益于高中那时偏科导致的结果使我明白的。

时间回溯到军训后语文老师布置的第二次作业。匡老师给我们的作文题目是——大学这三年的计划。那时正处于刚进入大学兴奋不已不断去竞选各个部门的我头脑一愣,心中一片空明,展望未来三年,每日的空闲时间那么多,男的就这样虚度掉嘛?那是多么大的一笔浪费啊?在深夜里转辗反侧不断地思考把那些宝贵的时间用到何处?正如安重荣所说的:“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是,自己却在迷茫中,难道与一些学长学姐们一样去找兼职吗?可那些都是与自己的专业所不符合的啊!

在几日的考虑后,决定在大学里尽量多读点书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比较老师还是那些教学教授们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活到老,学到老。”去遨游于诸葛孔明的:“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也未尝不是个好事。去畅爽梁山好汉的豪迈。也去跟贾宝玉一样,独身于万花丛中。再随着孙悟空护师取经,为民造福。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自己所在学生会担当的职务,还有在协会里担任的职务,还有篮球队也挂着个队长的职务,今学期学校搞活动被邀参加,这一个个事再加上因为刚加入大学对课文都不太熟悉,所以还有很多时间都用在了学业上,导致了原本计划好的章程都被打乱了。现在回忆起于初入学院大门的自己,感慨万分啊!“时间是最宽容者,也是最残忍者。”史蒂夫的话在我这再次应验了。我觉得在这一学期中,时间对我是宽容的,我在这学期学到很多,看到很多,感触很多,成熟了很多,体悟了很多使我与社会的溶合度更进了一步。魏延遗憾的是,自己想与古人共幻想的时间并没有多少。很想与诸葛孔明一起去布置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卒把司马懿吓退,用草捆成的稻草人解决了军队缺少的箭失;跟着武松去打一打醉拳,把那山大王——老虎,吃手空拳灭掉;还有跟着唐玄奘去„„

那些空空的幻想只能放于暑期还有下学期的那些空闲时间去享受了。其实除掉课余生活的收获,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在课堂之上,回忆起匡老师教我们坐姿还有走资时大家那羞涩的表情,再慢慢变得得体有些惘然。还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次上台自我介绍,因为自己第一次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作临时剑术吧!我站在台上手舞足蹈的样子真有趣,在上面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坐回座位那脚还在抖动,背部凉飕飕的。到第二次的时候,那是上去讲寓言。自己那段时间刚好所在的学生会与协会事情繁琐,早餐上课时才忆起还有这作业没有作准备,看着同学们一个个作足了准备,上台怅怅而谈,心中越来越紧张,拿着手机上网查资料的手不停的抖动着,时间在滴答滴答的流逝,我的心也一点一点平静了下来,在暑假时的锻炼现在已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了。离自己上台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平静的心情又开始慌了起来。终于在手掐手的气氛中轮到自己上台了,整理好因紧张抓得乱乱的服装,深深吸了两口气,慢慢走上台上去,我的手一直在找它该呆的地方,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在上面讲述的时候心里疾飞各种思绪,最终在没有垃圾词的情况下我把自己临时准备好的寓言讲述完毕,并给予了自己的观点供大家参考,同样背部满汗地坐回座位,但比上次好多了,至少手并没那么左右乱抓了。可对于每件事都要求完美的我,对自己上台时的表现很不满意,在下面给自己列出了十条缺陷写在纸上。在第二节课老师宣布分数时,听到老师所说的自己的分数比上次高了两分,虽然有点小惊喜,可是还是不是最高分的。心里不免失落,觉得下次得争取拿下第一。可惜在第三次,那是上台讲课,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两个星期的时间准备,却是腾不出时间来,学校搞活动代表学院去参加十七届少数民族的运动会节目排练,模特协会应学院院组织部要求,出演节目,篮球队里大二队长又接到了别系的邀战,会计基础课程刚好讲到做会计账目,说忙到没点时间那是假话,但因为时间太过于紧迫并没有注意到细节还是非常明显的错误,把大学语文当做了中学语文来编书了。最后因为时间关系应老师临时删改了讲课内容,可惜因为自己能力还是限制了自己,在自己把课文改了又改,删了又删的情况下还是讲得糟糕之极,可匡老师还是给了自己一个九十分,我知道老师是给了关照,很感激老师,可我很愧疚,辜负了老师的一片期待,在讲台上只要自己有所表现时看到老师鼓励的眼神不时一次两次。这次的教训让我对文面知识的渴望是越加强烈了。我得感谢于这次的失误给我带来的挫败感,我想我也会因此而更加的明白自己的缺陷加以更进。

对于这些回忆一点一滴地涌现,也是证明自己已经从一个新生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大学生了。也使自己最深地感受到了中学时,为什么自己越学越没心思。别人却越学越努力了。就跟着盖房子一样,地基没打好,就去建房子,那不是白费劲了吗?

对于这些经历,会不会使我受益于终身我不知道,但是我却知道,大学这几年会受益,它让我明白,学业才是自己现在的主旋律,一旦荒废了,那么自己对以后的只是也就知之难已,努力还得持续,加油吧„„

蔯智慧

7.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篇七

一、爱心与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在我国尚属朝阳事业, 民办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难度比公办高校教师更大。因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多为本科三批录取的, 基础知识相对较差, 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先天不足”;毕业后就业难度更大, 因此他们更关注专业课程;个别学生甚至把大学语文视为“高四”语文, 认为可有可无。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 作为民办高校教师, 更要强化责任与爱心。责任专注于教书, 爱心致力于育人;责任以学业修养为根基, 爱心以德行良知为基础。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判断,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更要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以情感人, 以知授人, 以理服人, 在教学过程中同步培养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要达此目的, 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落实一个前提, 即教师本人要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 爱岗敬业。二要实现一个途径, 即用“书香凝聚学生、笼罩课堂”。平凡的课堂会因书香而美丽, 单调的课堂会因书香而生动, 生动的课堂会因书香而致远。三要搞好一个引导, 即师生共同“练功”。大学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 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校园的时代主旋律相吻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这些“要领”, 引导学生朝着培养高尚情操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标迈进。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是时代赋予大学阶段教育的总体要求, 也是民办高校教师搞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努力方向。大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把握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把知识、技能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为此, 教师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 充分而有效地传播知识、教授技能, 启迪学生心智,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使学生把握学科的科学体系、内在逻辑和基本原理, 学到真本领。大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表现在这门课程巨大的德育力量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如前所述, 大学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内涵和课文内容, 决定了这门课程教学中体现和渗透德育的效果要大大优于其他学科, 这个优势和条件是得天独厚的。譬如, 教师在对课文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思想主题归纳和艺术特色总结时, 可借此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举一反三的启迪和教育, 学生会因此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有机结合, 教师教学就会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

用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学生实际上就是审美教育。其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在学生培养目标上又是一致的。教学的思想性取决于教学的科学性, 反过来, 教学的思想性又是提高教学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民办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应自觉把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做分内之事, 主动把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一是因为这门课程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 它能感染学生, 为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 丰厚的知识、技能素养, 对学科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成为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动力;三是教师对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认真严谨的求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等方面的严格要求都是大有裨益的, 也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不同角度和层面的体现。

三、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无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 基础课的教学对象大多是新生。民办高校学生在校期间, 基础课学习时间相对较短, 学习任务重, 学习压力大, 毕业后就业压力更大。因此, 他们迫切希望教师能按“需”施教, 很容易重视专业课程, 轻视基础课程, 有的学生甚至漠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所以, 教师要因势利导, 贯彻好这一原则,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大学语文的学科理论, 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形成更强的潜在能力, 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 在思想上, 要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明白, 语文伴随一个人的一生, 对文字信息的阅读、掌握和运用能力永远是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之所需。同时, 在大学阶段, 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生要把大学语文从基础课提高到“专业课”的高度来重视, 充分认识这一门课程学好了对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意义。其次, 在教学途径上, 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相结合, 这既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应用能力的自身特色, 也对突出和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意义重大。语文应用能力展开来讲, 就是查阅、筛选、解析、捕捉信息的阅读审美能力, 写自己所想、所思、所得、所获的文笔能力, 价值取向理解正确、文学理念明晰、文学趣味纯正的判断能力, 流畅自然地说出个人见解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 要认真做到:备课时既吃透教材, 又“备”好学生;讲究教学方法, 因人制宜, 因课制宜;讲深、讲透教材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正确掌握理论、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阅读、习题和写作训练实践以及社会实践,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适时将知识和方法转换为能力。

四、普遍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俗话说:“人过一百, 形形色色。”学生群体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照顾到学生的一般特点和个性差异,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要适合一般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个性差异。由于基础课阶段学生的阅历、基础以及原有智能结构复杂多样、参差不齐, 所以, 贯彻这一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贯彻这一原则, 首要任务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一是要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一般特征, 如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学习风气等;二是要了解班级学生的生活、家庭等情况。讲授大课的教师更需要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 面向大多数学生, 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能够为学生所接受。还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因为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 可通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布置课外作业和攻坚难题等方式, 给这部分学生较大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空间, 使他们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潜力。但对于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 必须要求教师与他们谈心交友, 对症下药, 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 克服困难, 排除干扰, 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学习信心, 最终使他们跟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程度, 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教与学是紧密相连的, 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师“教”了什么, 更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因为教师“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 学生自觉、努力地“学”才是学习的内因。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根据,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贯彻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存在, 自觉、主动、能动地学习, 在学习中起到主体作用。换言之, 教师不能独“霸”讲坛, 师生互动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师生互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基础课阶段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一定的学习特长。教师必须把他们的特长和求知欲看做教学资源加以发掘、利用,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基础课阶段大学生已初步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思维特点。作为教师, 不能满足于给学生硬性灌输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而要转变观念和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要善于提问, 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氛围, 以激发学生思维, 引发其思想碰撞, 还要积极肯定其独到的见解, 甚至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让大家分享其思考成果。这样, 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

第三,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一日千里, 学生在校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学,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使学生在学习上赢得主动,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自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是学生不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 是他们形成自身求知“造血功能”的不竭动力。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通过自学而且只有通过自学才能学得出色, 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 就在于他能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给学生, 变成学生的能力。这样, 即使学生毕业走上社会, 也知道自学, 不断更新知识, 锻炼和发展自身能力。

六、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语文历来习惯于采用教师单方面传输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 师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缺乏有效交流, 效率很低, “教学”中只有“教”, 没有体现出“学”的能动性。它被我国一些专家称之为“填鸭式”, 指不管学生是否消化得了, 只是硬塞、硬灌。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很多有识之士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 创造出了各种教学方法, 譬如基于原理性教学层次的“启发式”“设计式”“发现式”等, 基于技术性教学层次的“讲授式”“谈话式”“讨论式”等, 基于操作性教学层次的“分散识字式”“听说式”等, 都比传统的“填鸭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但效果仍不理想。近年来, 校园网在高校中逐渐建立起来, 这种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网络设施, 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开辟了新的道路, 也为民办高校包括大学语文课程在内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笔者认为, 现有的网络已经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网络应用基本可以满足目前教学的各种需要。网络的相互性、随机性、随地性优势使大学语文教学变得方便、实用、快捷、有效, 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根据网络特点, 师生之间可以教与学、问与答, 可以灵活、高效地进行双向交流,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教师要认真了解、分析网络教学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课程教学方案, 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时, 既可以开发专用的网络教学系统, 也可以使用通用的网络应用平台。总之, “网络教学模式”完全可以促使我们利用网络现有条件采取多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把传统的“填鸭式”彻底摒弃, 这应该成为当今民办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 并以此推动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原则是为体现该课程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应依据教学目标反映教学过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原则是:爱心与责任相结合,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普遍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

8.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篇八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语文;教学原则

针对一门课程的编写体例和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大纲的总体安排,体现其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这门课程的教学原则。它来源于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认真总结和完善,又对教学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约束作用,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大学语文是民办高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原则与其他基础课程有共同之处: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反映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同时又有明显的特征,能够反映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爱心与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在我国尚属朝阳事业,民办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难度比公办高校教师更大。因为民办高校的学生多为本科三批录取的,基础知识相对较差,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先天不足”;毕业后就业难度更大,因此他们更关注专业课程;个别学生甚至把大学语文视为“高四”语文,认为可有可无。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作为民办高校教师,更要强化责任与爱心。责任专注于教书,爱心致力于育人;责任以学业修养为根基,爱心以德行良知为基础。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判断,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更要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独特的优势和魅力:以情感人,以知授人,以理服人,在教学过程中同步培养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要达此目的,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要落实一个前提,即教师本人要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二要实现一个途径,即用“书香凝聚学生、笼罩课堂”。平凡的课堂会因书香而美丽,单调的课堂会因书香而生动,生动的课堂会因书香而致远。三要搞好一个引导,即师生共同“练功”。大学语文教材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文质兼美的课文内容,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校园的时代主旋律相吻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这些“要领”,引导学生朝着培养高尚情操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目标迈进。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阶段教育的总体要求,也是民办高校教师搞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努力方向。大学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要求教师把握课程本身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把知识、技能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为此,教师要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充分而有效地传播知识、教授技能,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把握学科的科学体系、内在逻辑和基本原理,学到真本领。大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表现在这门课程巨大的德育力量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如前所述,大学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内涵和课文内容,决定了这门课程教学中体现和渗透德育的效果要大大优于其他学科,这个优势和条件是得天独厚的。譬如,教师在对课文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思想主题归纳和艺术特色总结时,可借此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举一反三的启迪和教育,学生会因此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有机结合,教师教学就会真正做到“文道统一”。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

用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学生实际上就是审美教育。其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在学生培养目标上又是一致的。教学的思想性取决于教学的科学性,反过来,教学的思想性又是提高教学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民办高校大学语文教师应自觉把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做分内之事,主动把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难:一是因为这门课程所揭示的客观规律渗透着唯物论和辩证法,它能感染学生,为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丰厚的知识、技能素养,对学科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成为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动力:三是教师对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认真严谨的求学精神、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等方面的严格要求都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不同角度和层面的体现。

三、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无论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对象大多是新生。民办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基础课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毕业后就业压力更大。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教师能按“需”施教,很容易重视专业课程,轻视基础课程,有的学生甚至漠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贯彻好这一原则,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大学语文的学科理论,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更强的潜在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在思想上,要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明白,语文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对文字信息的阅读、掌握和运用能力永远是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之所需。同时,在大学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要把大学语文从基础课提高到“专业课”的高度来重视,充分认识这一门课程学好了对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意义。其次,在教学途径上,教师要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相结合,这既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训练学生读、写、听、说应用能力的自身特色,也对突出和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意义重大五文应用能力展开来讲,就是查阅、筛选、解析、捕捉信息的阅读审美能力,写自己所想、所思、所得、所获的文笔能力,价值取向理解正确、文学理念明晰、文学趣味纯正的判断能力,流畅自然地说出个人见解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大胆取舍,要认真做到:备课时既吃透教材,又“备”好学生;讲究教学方法,因人制宜,因课制宜;讲深、讲透教材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正确掌握理论、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阅读、习题和写作训练实践以及社会实践,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适时将知识和方法转换为能力。

四、普遍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俗话说:“人过一百,形形色色。”学生群体也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照顾到学生的一般特点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要适合一般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和个性差异。由于基础课阶段学生的阅历、基础以及原有智能结构复杂多样、参差不齐,所以,贯彻这一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贯彻这一原则,首要任务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一是要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一般特征,如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学习风气等;二是要了解班级学生的生活、家庭等情况。讲授大课的教师更需要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能够为学生所接受。还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因为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基础扎实的学生,可通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布置课外作业和攻坚难题等方式,给这部分学生较大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空间,使他们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更充分地发挥自身潜力。但对于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必须要求教师与他们谈心交友,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习信心,最终使他们跟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程度,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教与学是紧密相连的,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师“教”了什么,更在于学生“学”了什么。因为教师“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学生自觉、努力地“学”才是学习的内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贯彻这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存在,自觉、主动、能动地学习,在学习中起到主体作用。换言之,教师不能独“霸”讲坛,师生互动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师生互动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基础课阶段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一定的学习特长。教师必须把他们的特长和求知欲看做教学资源加以发掘、利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基础课阶段大学生已初步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思维特点。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给学生硬性灌输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而要转变观念和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要善于提问,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氛围,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其思想碰撞,还要积极肯定其独到的见解,甚至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让大家分享其思考成果。这样,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鼓舞学生的学习信心。

第三,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一日千里,学生在校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学,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上赢得主动,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自学能力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是学生不断吸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是他们形成自身求知“造血功能”的不竭动力。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自学而且只有通过自学才能学得出色,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他能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给学生,变成学生的能力。这样,即使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也知道自学,不断更新知识,锻炼和发展自身能力。

六、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语文历来习惯于采用教师单方面传输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师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缺乏有效交流,效率很低,“教学”中只有“教”,没有体现出“学”的能动性。它被我国一些专家称之为“填鸭式”,指不管学生是否消化得了。只是硬塞、硬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很多有识之士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教学改革,创造出了各种教学方法。譬如基于原理性教学层次的“启发式”“设计式”“发现式”等,基于技术性教学层次的“讲授式”“谈话式”“讨论式”等,基于操作性教学层次的“分散识字式”“听说式”等,都比传统的“填鸭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效果仍不理想。近年来,校园网在高校中逐渐建立起来,这种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的网络设施,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民办高校包括大学语文课程在内的基础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条件。笔者认为,现有的网络已经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网络应用基本可以满足目前教学的各种需要。网络的相互性、随机性、随地性优势使大学语文教学变得方便、实用、快捷、有效,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根据网络特点,师生之间可以教与学、问与答,可以灵活、高效地进行双向交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教师要认真了解、分析网络教学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课程教学方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时,既可以开发专用的网络教学系统,也可以使用通用的网络应用平台。总之,“网络教学模式”完全可以促使我们利用网络现有条件采取多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把传统的“填鸭式”彻底摒弃,这应该成为当今民办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并以此推动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一篇:2022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社团纳新方案下一篇:聪明孩子笨老狼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