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读后感(9篇)
1.浪潮读后感 篇一
现代的科技飞速发展,作为IT届的各个领头羊,不得不说他们在演绎着一个个的企业传奇。
AT&T,其实对这个企业一直都不了解,一直没有去过美国,当然也就没有用过美国的通信了。直到去年,看TED的时候发现是AT&T公司赞助的,此时我才明白,一家企业真正的能过存活1以上,是因为他的策略时刻在变,是因为他总是能创造出好的东西。
贝尔实验室,任何搞学术的人都会听过这个名字,他们是出诺贝尔的地方。我一直好奇为什么一个科研的实验室可以接连不断的出诺贝尔奖获得主,也一直为此欣赏美国的教育制度。在反垄断法的限制性,这家公司仍然可以不断的成长,在几次被拆分后,仍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这就是传奇。
IBM,这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接近。至少在中国可以了解到它。从一个机械公司,到计算机公司,再经过百年后的洗礼,现在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公司,第二大软件公司,第二大数据库公司。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转变。
Apple,这就不用说了,到今天为止,它还是引领的潮流。而且在读过《乔布斯自传》后,更加的了解苹果公司。它的技术,它的创新,让它走在了今天的舞台上。
微软,和苹果一样,在IT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比尔的传奇,更是让很多人敬仰。
还有google,英特尔,思科,雅虎,惠普,摩托罗拉,诺基亚,facebook等等,这些公司都曾经辉煌过或者现在正走在了浪潮之巅,有的这在走向了衰败,而有的在未来也可能衰亡。这就是竞争,这就是生存。
有时候会羡慕他们,总是在世人的关注之中。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是在改变的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给予我们人生的指导。
敏锐的洞察力,不断的创新力,是走在浪潮之巅的元素,也是我们成功的要素。
时间在变,世界也在变,今天的巅峰不代表明日的朝阳。
不断的让自己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的让自己在变化中成长,这才是生存之道。
2.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篇二
《第三次浪潮》,相信看到这本书名的人都会想看一下,我也不例外,于是就看了看。谁知竟然被深深吸引,渐致入迷。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 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当时看了后莫名的感动,记了下来。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关于挑战、困境的看法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该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样说来,传统的观点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拥有真理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想,不过没有太合理的解答。当我看了《第三次浪潮》的第21章,“思想领域的大变革”,才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这也分别对应我们面对挑战的两种态度。准备好了的时候,就欢迎挑战;还欠缺的时候,别硬撑着,能闪就闪吧。
3.《浪潮》观后感 篇三
——从浪潮中看中国教育问题
浪潮”所体现的是“强权下的服从性”这一现象。
从一开始学生们并不配合,因为他们都是受独立开放教育观念而成长的,个性,随意,自由是他们的准则,个性就是上帝。到后来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浪潮”成员用两条生命换来血的教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独裁。警惕法西斯主义复辟,可里面的独裁教育和我国如出一辙。
一、家长的独裁教育
家长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希望早期教育能为将来服务,往往忽略了一个孩子的正常需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着孩子学习,结果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疏远。
一方面,不少家长把识字、背诗、计算、拼音、学外语当做早期教育的主要课程,而且认为越早越好。另一方面,许多早教机构学习内容以技能技巧为主,罔顾孩子的成长需要和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
早教的重点并不在知识的教育,在早期教育中家长更应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孩子去探索。一味用“知识”、“技能”占据了孩子们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只会减少他们感觉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机会和能力。
二、学校的独裁教育
“独裁体制是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统治大部分的人。”
“源于希腊语,意为自我统治,独即自我、单独,裁即统治权力,独裁体制下,有个人或集体组成政府,拥有极大权利力,可以自由修改法律。”
现在独裁着中国教育的就是教育局。它们统治着学生,只有通过了应试教育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所在,这从根本上就束缚了人的头脑。学生为了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想到了作弊,在他们眼中,道德抵不上优异的成绩,好似片中哪怕把曾经深受喜爱的同学揪出来作叛徒也毫不留情面。
中国的教育管理部门是强势管理部门,学校的各种资源都掌握在教育管理部门手里,中国教育行业的乱象也就随之而来。而教育公平,对于中国普通百姓而言只能是一个妄想!别的不说,不同地区考高分数线的差别,就可以说明这一切。“纪律塑造力量,团结塑造力量,行动塑造力量。”
从我们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被老师规定着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比如说上课不能说小话,发言要举右手。然后我们都照做了,这就是纪律的力量。
我们有我们的团队名称——少先队,共青团;我们有团队的图标——队徽、团徽;我们也有团队的手势——敬礼;我们还有团队的服装——校服。
我们被老师教育道:团结就是力量,认识了集体的力量。我们也被老师教育道:任何事情都不能光说不做,行动胜于一切言语。
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的,甚至觉得这从根本上就是为着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
三、社会的独裁教育
“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在一起的目标。”
社会赋予的压力,使得人们无暇顾及周围的一切,渐渐地失去了自我,甚至于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追求名利金钱,从小就知道讨好老师,继而长大讨好有权有势的人。
全民学英语,12年换一张歪的4.6级证书!因为社会让我们明白要想成为上层社会上的人,必须要掌握好英语。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出国,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外国更利于自身的发展,就拿我们编导而言,若日后编出的剧本如《蜗居》那样反应现实,唯一的结果就是被禁。我不明白中国这样做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无论社会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也一定要将那一面最好的摆在人们面前,这不就是欺骗吗?
中国需要的是民主,而非独裁
影片中场景发生在民主制的德国,学生们习惯里自由意志,当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政权的威吓后,选择了集体的团结排外和对一切外界反对的吞噬。
同样的纪律、团结、行动在我们身上,为什么不可能出现浪潮?
4.电影《浪潮》观后感 篇四
(2013 至2014学年度第 一 学期)
题目电影《浪潮》观后感
科目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姓名专业学科教学(生物)入学年月2013.9
电影《浪潮》观后感
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心甘情愿地当了一回冲锋队员。
《浪潮》根据这个故事改编而成,看完电影之后,真的很震撼,即使作为观众的角度一直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但当最后教师揭开谜底那一刻,真的觉得自己迷迷糊糊就被绕进去了。看完电影后,真的感觉到集体的力量很大,但是集体意志却很难把握,只要有一点儿的偏差,整个方向就会偏移,团体就会面临失败甚至毁灭。所以企业能够做大做久的很少很少,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决策层制定一个好战略是多么困难,要考虑多少东西。
另外,看《浪潮》,开始觉得小时候常说的“团结就是力量”真实了不少,的确团结不单是个人的叠加,当人们有了组织,就觉得个人很难实现的目标伸手可及,便会为之奋斗,把自己完全代人集体当中,ONE FOR ALL, ALL FOR ONE,一些不可能的任务便可以完成,当年中国就是这样依靠团结走出最初的极度贫穷。
但是,凡事有个度,当组织变得过分狂热,就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成为只由本能操纵的机器。电影里面就是如此:“浪潮”里的人为了使组织壮大,四处涂鸦宣传,拉拢会员,排斥非会员,为的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想看到自己的强大受崇拜。这让我想到了文革、纳粹、黑社会、**,这些组织最初的目的都是好的,只是后来被部分人利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挑起组织成员的欲望,把组织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以黑社会为例,最初的黑社会是为了保障平民不被官府欺压,或者是为了反对清朝“外族”入侵,或者说是一种基层自治,后来被欲望控制,将手伸到老百姓的口袋里,欺压老百姓,追求崇高的地位,实际上也是一种独裁者的思想。
追述西方政治学的传统,对于民主制度以及自由主义的怀疑,既是保守主义政治学派的立论根基,也是对多年来政治实践的一种总结意见。柏拉图将民主制度看成是必然会滑向暴民政治的糟糕制度,在他看来,民主制度乃
是一个充斥着不知限度与互相排斥的欲望的角斗场,最终将会让一种压倒性的激情变为专制统治其他的制度。而他的后继者们则从小胡子元首之流的发迹得出“软弱的自由主义无法遏止专制的产生的结论。”在他们看来,一个一切观点、宗教、偏好都具有平等价值的社会,实则是一个虚无主义的社会,而虚无主义社会带来的价值观的真空,唯有更强烈的、单一的价值观的胜利才能填满。——反对方可能会提出,小胡子元首之流的上台,是利用的欺骗与歪曲的手段,并非是民主社会与自由主义的罪责,但他们也无法否认的是,一个能够利用民众的恐惧、偏见的煽动者是多么的强大。更要命的是,一个相信个人权利与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在面对一个如斯强大的“僭主”时,完全束手无策:除非他们放弃自己的理想与原则,否则又如何去制止一个个体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呢?
2008年,德国年轻的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罗恩.琼斯的实验搬上了银幕,推出了电影《浪潮》。
影片一开始,着力描绘了乏味的现实生活,学校每个地方都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做什么事情都既艰难又虚无,令人厌倦:
话剧排练时,男生胡乱给剧本故事添加了《新龙门客栈》的台词。水球比赛中,球员想展现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愿意传球,结果失去了进攻良机。酒吧里,少年诉说:“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另一个少年则说,你知道Google上搜索量最多的是谁?美国富家豪放女帕丽斯.希尔顿!
意志的冲突将毁灭你的亲密关系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称,只要我们是将别人视为自己达到目标的工具和对象,那么危险就已产生,不管这目标看起来是多么美好。
回到卧室后,情欲高涨的马尔科对卡罗提出性要求。但她说没有兴趣,我们计划一下去西班牙的事吧。
此时,卡罗的意志是,我们计划一下去旅游的事情,而马尔科的意志是性爱。卡罗没顺从马尔科的意志,马尔科也不想顺从卡罗的意志,他说,我要去训练,甩门离去了。
冲突,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谁都有自己的意志,而谁都想别人顺从自己的意志,并且就算自己想顺从对方的意志,也未必能知道对方的意志是什么„„所以,冲突会不断产生。怎么处理这些琐细的冲突,是决定一个亲密关系是否幸福的关键。
该怎么处理琐细的冲突呢?原则是就事论事。假设在事情A上发生冲突,就谈A好了。但我们常用的办法是,假设在A上发生了冲突,我去谈B。作为实验班的“元首”,文格尔规定的制服是白衬衫和牛仔裤。卡罗穿着红T恤上学。去学校的路上,马尔科说,你之所以不穿白衬衫,是因为你正
是老师所说的自私。
也许,他最想说的是,我想和你做爱时,你拒绝了我,你真自私。但是,他当时不能理直气壮地这样说,因为他的要求缺乏正确、伟大的含义,假若那时直接说卡罗自私,那势必意味着他也一样自私,为什么非得要卡罗顺从他的意志,而他就不能顺从她的意志呢?所以,当时他只能找一个不那么伟大的借口B——我要去训练——而表达了他在A上的不满。
但现在,有了浪潮,那就不一样了。浪潮不只是我和你的,浪潮是我们几十个人的,你可以不考虑我的感受,不为我的意志做牺牲,你总可以为这个集体牺牲吧?你做不到,所以你看,卡罗,你是多么自私啊!
通过“为了浪潮”这个要正确、伟大很多的名义,马尔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卡罗。
想一想,这种冲突的延伸,或者说,意志较量的延伸,在你的生活中是何等常见,而它又是怎样逐渐浇灭了你亲密关系中的火焰。
拥抱细腻的情感才能远离恶魔
因为种种原因,对很多人而言,为一个细腻的感情事件负细腻的责任,体会到其中模糊、温暖而柔弱的情感体验,这真的很不容易。
相比之下,我们宁愿找一些粗糙的、但看起来很有说服力的理由——其实是借口,好让别人服从自己,好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是正确的。
因为戏剧排练的事,卡罗和利萨发生了冲突。利萨不谈排练的事,而说“你发火是因为浪潮没有按照你的指挥发展”。一切都是因为浪潮,浪潮就像是一个黑洞,把一切差异吸进去抹平,最后只归结为两点——你是“为了浪潮”还是为了你自己?
这样吵架会变得容易很多,但总这样说话,我们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粗糙,离事情本身就越来越远。国内导演极少能达到《浪潮》这种水准,或许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爱说粗糙话。
细腻的情感终究还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当马尔科发现自己即将失去卡罗时,清醒了,要求文格尔终止浪潮运动。文格尔也意识到危险,结束了一星期的浪潮运动,但代价是,已将浪潮视为一切的蒂姆自杀了。
蒂姆什么都没有,所以放不下浪潮。假若马尔科没有卡罗,那么他会不会和蒂姆一样放不下浪潮呢?历史的回答是“yes”,将纳粹推行到底的希特勒,以及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世界是空白的。尽管希特勒有爱娃,但据说他从来没和她做爱,爱娃对他而言只是一个木偶而已。
宣布结束浪潮运动前,文格尔还装成元首的样子,发表了一番激动人心的演讲,使用了很多伟大的名义,譬如德国不能做全球化的输家、我们打击恐怖主义等,这都是一些常见的伟大名义,也即借口。
如果想彻底远离政治上和生活上的纳粹主义,我们必须远离这种粗糙的话语,而要回到每一起事件发生时的细腻感受。这样做时,我们就与自己内
心取得了联系,这是我们立在这个世界上的根本
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的支持者面临的正式这样的两难困局:要么眼睁睁看着小胡子元首们被民主制度一次次推上政治舞台;要么牺牲自由社会的一部分特性与理想来阻止这类事情的发生,但是,我们能放弃的到底是多少呢?为了阻止我们要反对之物,我们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变得与他们一样?这无疑是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自由主义者的心头。
《浪潮》里的实验,一方面似是为了提醒我们,自由主义与民主社会需要时刻警惕小胡子元首的出现,另一方面,隐藏在其后的焦虑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民主社会中,谁来阻止“僭主”呢?如果每个人都是坚强而意志坚定的,似乎温格尔的实验就不会成功,但这可能么?在这里,自由主义者显然无法回答好保守主义者的疑问:软弱的个体,怎么能够摆脱、反抗被卷入一个强大群体中成为群氓的命运呢?
5.浪潮之巅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五
第1章说的是AT&T,作者结论为:公司将市场运营与产品/技术研发分拆成几个公司(导致研发费用不足),未有效适应互联网趋势为没落的根源。后者,我相当认同。前者是否为本质呢?值得反思。
第2章说的是IBM,作者总结其成功之道在于:1)有强大的研发力量,重视技术开拓,引领潮流;2)锁定核心的优质客户(金融、政府、军队)。同时也指出它也错过了微机、互联网;我认为IBM的错过没有致命,关键在于不断地分析“优质客户”的需求,适时地完成产品-->服务的变化。
第3章说的是Apple,作者回顾了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微机市场开拓者-->迷失方向者-->消费电子市场变革领导者)。我认为Apple在第二块屏幕(微机)时代特立独行,一直占据了小众市场,后来面临阵地丢失;而在第三块屏幕(随身智能终端)再次引领潮流,并且在竞争对手没醒过来时就快速发展。
第4章讲的是计算机工业的三大定律:1)摩尔定律:每18个月性能翻一番,价格降一半;因此每代产品研发时间要尽量短,开发要有想象力,必须有提前量。2)安迪-比尔定律:Intel提升出来的性能,微软都会将其用完;这样用户才会升级。3)反摩尔定律:如果销量不变,每18个月营业额降一半
第5章讲的是Intel,作者主要观点包括:1)Intel成功在于有效抓住了微机发展趋势;2)Intel战胜摩托罗拉(走RISC道路),不是指令集,而是有了微软这样的紧密盟友;3)Intel留AMD(也就是不收购)是避免反垄断的需要。 我想补充一点,Intel inside广告是Intel发展史上最值得一提的事,让买电脑的人认CPU真是有创意!你想想,买车的人都认发动机吗?那段经典的音乐,曾经不懂电脑的人买电脑一开口就问“是Intel的CPU吗?”。另外,紧密盟友论很对,智能终端时代的ARM(RISC道路)就呈现大好发展。
第6章讲的是微软,作者的主要观点有:1)Apple在微机领域抢到天时,但微软通过开放、兼容、廉价(就是卖授权,谁都卖)最终9得市场;2)微软在发展过程中利用操作系统优势挤掉了网景等应用软件(让我想起腾讯在中国);3)很深的软件基因导致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缓慢,已入中年期。 对微软我想补充几点:1)投资Facebook之举,说明微软很聪明,自己做不好,就投资最有前景的;2)盖茨退出经营,但没找到“跑下一棒”的;3)微软开始向第一块屏幕(电视、类电视)、第三块屏幕(随身终端)延伸,成效值得关注;4)大量投入研发,专利不容小视。
第7章讲的是思科,作者的核心观点有:1)思科借助互联网趋势成为最重要的设备提供商(我认为是接过AT&T大旗);2)思科不断保持创新,在于其独特的内部创业机制;3)华为已经成为了思科最大的对手。---我认为思科已进入困局,它未能有效适应当前新的IT运营模式(以前说的五要素)
第8章讲的是雅虎,作者主要观点有:1)雅虎是互联网开放、免费商业模式的创造者;2)流量为王就是雅虎模式带来的;3)Google是雅虎的终结者;4)Web 1.0的代表,失去竞争力。
第9章讲的是HP,作者认为:1)HP是微机革命的最大获利者;2)衰落的原因是领导者的错误和“日本/中国制造”的冲击。3)领导者错误显示在两次拆分和并购(剥离仪器部门、并购康柏),并批评了卡莉·菲奥莉娜;4)便宜打印机贵耗材的“吉列刀片”式策略,受到亚洲制造的影响,佳能赚钱
第10章讲的是摩托罗拉,作者认为:1)在二战中成就的双向无线通信之王;在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处理芯片上也是技术最强;2)在模拟-->数字通讯的换代中,遇到了第一次挑战(作者谈到与李开复讨论出的基因决定定律);3)铱星是它最可惜的失败项目,并导致原有业务的全线溃败; 4)MOTO太多线都强,缺少专攻的方向。----我对基因决定律的解读是:一个公司的成功原因往往会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而要想他自己改变,是很困难的。
第11章讲的是硅谷,作者认为:1)硅谷也是成王败寇,小公司要成功需有好的创始人、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强大的判断力和执行力、好运气;2)也是充满加班气息的“嗜血”之地;3)它的制度保证了每个人有均等的机会;4)创新的基因,会让硅谷继续长青
第12章讲的是4家不太成功的公司,作者认为:1)SUN在工作站和小型机上曾是最强大的,但没有创建UNIX联盟,没有开源Solaris-->改卖服务,最终错失良机;2)Oracle说SUN有四大败因:不关心盈利、管理者心不在焉、只是简单迎合客户、有很多没前途的项目。2)Novell败给了趋势。 3)网景公司输给了微软(利用操作系统优势捆绑IE),原因在于没居安思危、商业模式只是卖软件、抓住的是付费用户而不是互联网用户。4)RealNetworks败在没有将其转换成硬件产品。
第13章讲的是风险投资,作者简单地讲述了风险投资商的一些运作模式,也介绍了几家美国典型的风投。提到好题目应:1)一旦做成,要有现成的市场,而且容易横向扩展;2)今后的商业发展在较长时间内会以几何级数增长;3)必须有革命性。--在下倒并不认为都需要,呵呵。
第14章讲了信息产业的规律,作者提到:1)70-20-10律(第一名占据70%市场…);2)诺威格定律:一家公司的市场占用率超过50%,就无法翻番了(这是显然的道理,它旨在提示公司别一味做大);3)基因决定定律:企业基因决定最后的成败。--最后一个观点嘛,不深刻。
第15章讲的是斯坦福,作者介绍了这所神奇大学的一些事情:1)其专业和理念是哈佛和麻省理工之;2)采用了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因此甚至培养出伍兹、奥运冠军);3)在硅谷发展中斯坦福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17章讲到了Google,1)GOOGLE高管精于计算,目光长远创造了IPO奇迹;2)反驳了“Google是做着做着才找到商业模式”的,而是一开始就预见;3)赞赏Google的团队精神;4)解释了“不作恶”最早就是“不商业化”5)介绍了进入手机市场的各种典故。
第18章讲了几个成功转基因的公司,1)诺基亚从木工厂到手机之王,但在下窍以为这不是转基因,是转型;而且后面说symbian和ios、android在一个水平上,在下不以为然;我认为诺基亚赢在手机从“移动通信-->时尚品”,输在“时尚品-->随身终端”的转型。2)3M是常青树,百年不断创新
第19章讲了几个作者认为的最佳商业模式:1)Google的广告系统;微软没有广告源,Yahoo自动化程度低,而Google有效解决--我基本认同;2)ebay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书中逻辑我基本认同(除对阿里的描述)3)戴尔的虚拟工厂:把制造业的7环节简化到2环节;4)腾讯的虚拟物品与服务
第20章讲了互联网2.0,作者认为其特征是:1)有平台,让用户成为内容提交者;2)提供二次应用开发机制;3)交互性;4)非竞争和自足性,即不与用户竞争。他认为最典型的有Blogger、维基百科、Facebook和MySpace、YouTube、Twitter。总之技术无创新,使用方式是革命,商业模式为优化
第21章讲了金融风暴的冲击,对这章的内容在下不总结任何内容,不发表任何评价。
6.浪潮论文 篇六
浅谈教师应如何树立必要的教育理想,避免危险的教育理想
——以电影《浪潮》事件为例
作者
班级
学号 徐国鹏 科教101 100207100
3摘要: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必须深切地关注人的现实,关注人的命运与未来,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关注
教育者的欢乐与痛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就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关键词:浪潮教育理想价值引导
一、电影《浪潮》剧情简介
电影《浪潮》讲述了一个经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内容引人深醒。影片刚开始为我们展现了许多富有自我想法的学生,比如马尔科改话剧台词而导致大家不欢而散,又在水球比赛中为了展现自己而不顾及团队大局,错失传球机会导致失分等等。而在他们的活动周,文格尔教授无奈被安排要上一周的独裁政治的课程。文格尔决定采取课堂实践的方式,用符合独裁政治的因素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切身体验独裁政治,以此改变课堂沉闷气氛。
文格尔老师要求上课必须起立回答问题,经过允许才讲话,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开始了。接下来的几天,文格尔带领大家做统一踏步来体验集体的力量,更多的人感到有趣而加入,有人提议穿统一制服,白衬衣加牛仔裤,以便更好体现集体精神。大家为集体起名为“浪潮”,设计标志,“浪潮”开始行动,到处贴发图标,在汽车,橱窗,建筑物上漆喷图标。后来又有人发明浪潮人员问候手势。随着“浪潮”增大,“浪潮”成员开始阻止其他非成员进入校园,并强迫他人作统一手势。在在第五天下午的水球比赛中,“浪潮”成员让每个进入赛场的人必须身穿白衬衣,否则禁止入场。在比赛时,“浪潮”成员为集体荣誉与对手发生暴力冲突。文格尔也与妻子因“浪潮”事件争吵,文格尔太太愤而出走。文格尔与马尔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第二天在礼堂结束“浪潮”,但陷入太深的蒂姆用手枪逼迫文格尔不要结束,而开枪误杀同学,继而自杀,文格尔被警方逮捕。而“浪潮”成员用两条生命换来血的教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独裁。影片以同学们痛苦深思,文格尔在警车里深思结束。
二、文格尔的教育理想
从文格尔的教育方式浅析他的教育理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文格尔只不过是想通过
第1页
独裁形式的课堂让学生亲身体会什么是独裁,引起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最终让学生们对独裁政治有一个更深的了解。最终却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实,文格尔的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新颖而又能让学生有参与感的,但是他忽略了很多不能不考虑的因素。他忽略了人们对集体的依赖性,也忽略了集体当中有些人的心灵的脆弱。在“浪潮”这样的集体当中,人人追求平等,没有贫贱,没有优劣,结果却导致了独裁。当我看到蒂姆对解散浪潮组织,对同学开枪后绝望地自尽,我似乎在他的眼睛里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绝对的平等只能导致独裁。
文格尔的这个独裁政治的课让我反思很多。作为一个教师,很显然他具有很大的教育理想。刚开始,为了使课程生动,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独裁政治,他开始模拟独裁上课,一切都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似乎一切都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这似乎显示着他的教育方式及理想是正确的,然而最终不和谐因素却屡屡出现,说明他的方式存在危险性。这不得不让人警醒: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教育?为什么文格尔的教育理想最终会导致惨案的发生?
三、浅析教育及教育理想
(一)教育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谈谈教育,明确其内涵和概念。“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1]所以教育就是通过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认识,并且让学生学会尊重和信任等良好的品质。这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职能,一个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另一个就是让学生建立更健全的人格,从心理层次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应使人全面发展。电影浪潮中文格尔教授的模拟独裁课堂原本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独裁,然而,他却未能全面估计每个人的心理认识的差异,而且当自己成为浪潮组织的引导人而被所有浪潮成员崇拜时,他自己也未能从这个浪潮深渊中跳出来,这点从他因为浪潮事件和他太太闹不和很容易看出来,结果导致“浪潮”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认识到错误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二)教育理想的概念
认识了什么是教育的概念后,谈谈教育的理想就很有必要。
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笔者发表了关于教育的理想与使命的看法,即“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心灵之间永无宁日的战争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2]他还补充道“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3]由此可以认为,正确的教育理想应当是使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身为教师,不仅要把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作为一种职责,更要把引领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作为自己的理想与使命。这点上,电影《浪潮》中文格尔老师就未能把握好自己的正确的教育理想。虽然他注重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这个知识,却不能顾忌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偏离了教育正确的理想路线,走上了危险的教育理想道路。当学生蒂姆硬以保镖为借口登门拜访时,他就应该及时发现并好好清理学生心中的垃圾,而不应该搪塞学生出门。文格尔对“浪潮”的组织,反而使学生陷入了狂热的集体主义崇拜,脱离了社会正常发展的轨道。
有这样一段文字:“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必须深切地关注人的现实,关注人的命运与未来,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关注教育者的欢乐与痛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就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
[4]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非常严重的不足就是,我们的教师很少从学生的需要、兴趣组织学习内容,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现实处境。对待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折射出教师的人格修养,正如一个社会怎样对待处境最为不利的群体,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校招生制度,相对来说是最为公平的。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为了在高考中尽可能地得高分,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更有甚者,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
(三)教育理想的树立
那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必要的教育理想教育学生呢?
有学者说“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即是指教育是投射着、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价值引导只有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深切的了悟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屋建瓴的洞察上,对‘一般的人性’和‘变化了的人性’精致细密的体认上,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激赏上,才能真正引导人生走向光明与真实的境界。” [5]这里,笔者给了我们思考的方向。那就是要求我们自己首先要不断学习,观察和认识这个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轨迹与规律,而且要从心理学方面着手,不断认识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心理认知发展的历程和变化。其次,自己对这些因素的认识提高了,那对于教书育人无不是一种便利。我们只要根据客观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进行点拨式引导即
可,教师教得放心,学生学得舒心。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老师的每一个举措都应该要有身为教师的责任意识。《浪潮》就给了我们这个警醒。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将会导致大祸,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把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正如一句名言,你要想倒出一杯水,那你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想,还要避免危险的教育理想。浪潮的故事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危险的教育理想存在时很可怕的。作为老师,不能像文格尔那样,有新颖的教育想法就去实施。很多举措是要负重惨重的代价的,浪潮就是最好的警醒。又如一节历史教育课,当我们老师讲到例如文革、例如世界大战等等的历史事件时,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而模仿浪潮这样的实验模拟上述事件就太过危险。在这里,要再次警醒我们自己危险的教育理想必须避免,避免危险的教育理想必须要有社会责任心。要对人民负责,要对国家的未来负责。然而,如果例如物理方面的小实验如果能亲身经历则会更加的印象深刻,当然,前提都是在保证人员安全及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下。
参考文献:
[1]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27
[2]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29
[3]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29
[4] 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P10
7.浪潮实习报告 篇七
实习是我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各专业的感性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使得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与实践。
公司简介
浪潮集团
浪潮是中国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商,已经形成涵盖IaaS、PaaS、SaaS三个层面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凭借浪潮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云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为客户打造领先的云计算基础架构平台,基于浪潮政务、企业、行业信息化软件、终端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支撑智慧政府、企业云、垂直行业云建设。
浪潮集团拥有浪潮信息、浪潮软件、浪潮国际三家上市公司,业务涵盖云数据中心、云服务大数据、软件与集成、企业软件四大产业群组,为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IT产品和服务,全方位满足政府与企业信息化需求。浪潮综合实力位列20xx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第9位、中国IT企业前两位、中国自主品牌软件厂商第一位,浪潮服务器销量全球第五、中国第一,浪潮存储连续12年蝉联国有品牌销量第一,浪潮集团管理软件连续13年市场占有率第一,浪潮政务云市场占有率第一。浪潮是全国八家国家安全可靠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重点企业之一,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款关键应用主机浪潮K1使中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掌握高端服务器核心技术的国家,荣获20xx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年来,浪潮始终以超前的技术和独特的软硬件综合实力,在中国IT品牌中独树一帜,并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引领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浪潮是中国最早的IT品牌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浪潮的前身——山东电子设备厂在开始生产计算机外围设备和低频大功率电子管。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就采用了浪潮生产的晶体管作为电子元件。
由此,浪潮开始了40余年以技术创新为本的IT征程。浪潮历程一直秉承创新的理念,数次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以极具前瞻性的技术突破引领中国IT产业的发展。
雄厚的软硬件综合实力,使浪潮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IT品牌之一。浪潮是科技部首批认定的创新型企业,是业内唯一拥有国家级四大研发平台的企业,包括IT领域唯一设在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浪潮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器国家863计划产业基地、中国存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信息存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了涵盖基础技术研究、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工艺和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方案研究全体系的创新平台。浪潮拥有亚太地区最大最先进的柔性服务器生产线和研究中心,拥有首批认证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是首批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浪潮ERP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适合中国国情的ERP软件”,浪潮ERP、SCM、CRM三个项目全部入选国家863计划。浪潮还在香港、日本和美国硅谷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
为了让用户能够享受到更简单快捷与更全面的IT服务,通过创新的软硬一体化技术的整合应用,浪潮的计算平台产品与应用解决方案一脉相承,使用户系统兼容性、稳定性与可维护性大大提升。
浪潮国际化业务目前已拓展至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日本、拉
美等多地设立研发中心和工厂,在海外26个国家设立分公司和展示中心。全球拥有1000多家大中型渠道代理商,合作伙伴数量达到四位数,产品和方案广泛应用于全球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税务、教育、智慧政府等领域。浪潮与微软、LG、爱立信等世界500强设立了合资公司,与Intel、IBM、SAP、VMWARE、NIVIDIA、REDHAT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印度UPTEC合资共同发展软件实训产业。
浪潮先后加入Open Stack , SPEC, TPC等国际权威组织。20xx年5月,浪潮集团成功加入SPEC组织,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化测试俱乐部的一员,跻身国际一线厂商行列。同年7月正式宣布加入国际云计算权威组织—OpenStack基金会,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开源云平台管理项目的重要成员。同年8月国际标准化测试权威机构TPC组织宣布吸收浪潮为该组织的会员。浪潮服务器超能3000在TPC-H测试中获得当时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服务器厂商第一个国际测试世界纪录,迄今为止,浪潮先后16次打破TPC-E、TPC-H以及SPECjAppServer、SPECPower等一系列国际权威测试纪录。
作为中国大陆软硬件综合实力俱佳的大型IT企业集团,浪潮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态度,致力推动中国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得IT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人们的生活、实现着人们的梦想。浪潮相信,务实造就成功,创新成就未来。浪潮将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创新的精神,不断以新的高品质的产品服务于用户,使IT应用推动社会的发展。浪潮正同用户携手,满怀探索世界的热情,不断实现着新的梦想。
山东精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山东精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安全管理相关软硬件研发、系统集成及咨询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公司秉承着“以信息化技术,为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服务”的宗旨,专注于煤矿,专注于安全,得到了行业领导及煤矿用户的广泛认可。
公司为煤炭行业提供安全生产信息化软件及智能装备、全方位系统化顾问式服务,拥有煤炭安全监管和安全生产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并被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授权为“煤矿安全管理云服务技术创新中心”,是煤炭安全生产与管理信息化的引领企业。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双软认定企业,具有计算机系统集成三级资质、CMMI3级资质,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公司拥有研发团队100余人,专家团队20余人,在软硬件研发、安全技术咨询、安全管理咨询等方面都有成熟经验,形成了完整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咨询服务团队。具备煤炭行业软硬件研发、系统集成和安全管理咨询能力。
公司业务覆盖全国26个重点产煤省(区、市)4000余家煤炭主要生产企业,客户产能占全国产能71%以上,煤炭百强企业中公司客户占比80%以上,积累了神华集团、山东能源、兖矿集团、焦煤集团、冀中能源、陕煤集团、中煤能源等长期稳定、紧密合作的优质煤炭企业客户。
8.浪潮软件研发笔试经验 篇八
下午2点开始笔试的,先填写了一份浪潮的职位申请表,很多与我简历中的内容都重复,所以填写的有些不耐烦,后面几项还有点意思,
是否可以外驻:可以
是否服从岗位分配:否
期望月薪:3000
在进考场之前,跟门外几个一起来考试的谈了一会儿,据说浪潮给应届本科生的待遇是月薪1500,感觉有些低。所以在期望月薪这里就填写了一个我的期望值,不打算他能按照我写的数字给,但总得让他们知道我心里的想法吧。
考题发下来之后,大体看了一下,54分的填空选择,26分的`编程题,考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操作系统,数据库,面向对象,网络模型,C语言基本知识等等,似乎还有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比如win98和win2k谁是16位操作系统,谁是32位操作系统这样的题目,
前面有部分题目做着做着就感觉没什么意思了,比较简单,没有成就感,后面几道编程题才提起了精神。
出来之后我问了问工作人员,软件研发组所分的C类和E类是按照什么进行的分类啊,结果他也不清楚,考试的时候我们E组做的C/C++的题目,也就是我上面说的综合性题目,而C组的题目是专门针对C++或者Java的,你可以从两份试题中任选一份。
有机会了解一下他们的分类依据,估计可能会与下一步的职位划分有关系吧!
9.浪潮之巅读后感1000字左右 篇九
企业真的不能常青?初看这个概念,颇为质疑,中国就有同仁堂、全聚德、茅台酒等很多百年老字号的企业,但书中对这种质疑也作了简单解释。现实生活中,确实还存在很多超过两百年的企业名字,但是这种企业并不是活了两百年,比如现在的同仁堂和百年前的同仁堂除了名字相同以外,无论从企业文化、主营业务,还是权利归属、经营方式,都和百年前的同仁堂没有关系了。就相当于1995年出生的小伙子叫做秦始皇,但他的身份、大脑、行为都与前的秦始皇没有任何关系,不能认定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企业死亡方式丰富多样,但本质相同。书中讲述了很多种企业面临破产的情况,还写了很多已经倒闭企业的原因。其中AT&T因为企业缺乏真正的控制人,分散的股东追逐短利,导致企业被拆分;IBM因机构臃肿,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创新缺乏,企业每次面临危机都要精简;摩托罗拉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人,不断错失机会,最后被迫遭谷歌收购,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这些企业看似有各种各样的失败因素,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正身处企业内部,每个人都做了当时认为最正确的决定,这些决定都是为了尊重投资,为了发展企业,虽然最后关门了。就好像曾国藩帮助清朝剿灭了太平天国,却也毁坏了清王朝运行了几百年的规则,加速了王朝的覆灭,但当时清朝皇帝需不需要吃下曾国藩这颗救国毒药呢?需要的,因为不吃的话,也会死得更快。这就是规律,死是必然的,虽然没有人想死,但死的时间临近了,你又有什么能力逃脱呢?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
既然必死,又何必在乎常青。在美国人看来,企业关闭属于自然状态,他们拿投资人的钱开办了企业,努力运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内心深处对企业是否常青,并没有中国人那么执着。硅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诞生,同时也有成千上万的企业死亡,总量维持着平衡,很多企业开办之初,就是为了卖给更大的企业获利。中国人对这方面的追求更加执着,杨致远创办的雅虎市值一度超过微软,后来一落千丈,即使企业在破产边缘,杨致远仍然非常坚守,最后迫于华尔街投资人压力才辞去全部职务,如果换成美国人,可能早都脱身室外了。著名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因为年纪太大,主动清算经营的企业,关门后过上了退休生活。
企业的向死而生提醒我们,很多东西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现在雅虎公司仍在经营,但已经处在了IT行业的边缘,但是这家企业开创的免费互联网商业模式被全世界运用,在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非常的重大意义,书中将杨致远、戴维.费罗评价为:一百年后雅虎公司不复存在,但是人们会把他和爱迪生、贝尔和福特相提并论。就连我们崇拜的乔布斯,在书中都远远不如杨致远和戴维.费罗的评价高。
【浪潮读后感】推荐阅读:
《浪潮之巅》读后感10-16
《浪潮》影评08-17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下12-26
雷雨读后感-读后感11-17
读后感作文:《健康成长》读后感07-09
匆匆读后感400字读后感08-05
小王子读后感-读后感09-01
初二读后感:读后感650字10-11
四大名著读后感。-读后感!10-28
五年级读后感:《简爱》读后感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