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教室文献梳理

2024-10-19

资源教室文献梳理(2篇)

1.资源教室文献梳理 篇一

社会成本研究

孟大虎:

1,对儿童的损害降低长期竞争力,2,对劳动力的损害加大二元差距 王静:

一 消费者损失巨大 二 政府成本剧增:

1,政府信任度下降,施政成本增加 2,政府财政支出增加

风险社会研究

现代化有风险,解决风险社会框架下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在于社会结构的深层变革和政府角色的转变。说到底需要权力的转移。

公共性

1,什么是公共性

2,公共性与食品安全有何关系。

1,所谓公共性, 就最简单的理解而言, 指的是一件社会事务牵涉到大范围的公众利益。

2,在传统格局下食品安全已经无法得到保障,甚至在制度健全的美国也一直是如此。

美国食品安全令人遗憾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们依靠科学的手段去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然而由于食品企业利益与政治体系的微妙关系使得安全食品供给的诉求仍然遥不可及, 在以股东利益和利润最大化的组织那里, 公众健康永远不是一个首要的议题

解决:克服食品安全危机有赖于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形成一种积极沟通的新公共性格局。新公共性则主张通过给社会赋权扭转公共性格局的失衡局面

传统职业伦理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有四民:士、农、工、商。

他们不仅具有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知识,而且具有儒家的价值理念。对于儒家伦理与商业道德的关系,在明清之前,可以看作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在明清之际,当大批士人弃儒从商之后,也就出现厂自觉地将儒家的价值信念来重新塑造商人形象的情形。明代商人已有“贾道”的概念,表明他们对于商业有新的看法,即在赚钱之外,还有价值意义的依托。也就是说,经商既是出于世俗利益的动机,同时也是一种价值精神的追求。商业道德已经从儒家伦理中独立出来。

社会心理研究

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心理调节---张华金周积泉: 1.他们认为研究社会发展,应当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尤其需要研究人的社会心理调节,因为它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在《传统社会心理和市场经济的矛盾与冲突》中,王建优认为:

但是社会意识受制约于社会存在。我们如何在传统社会机制逐步消散的同时,在新的市场机制情况下,建立起适合新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才是调适市场经济与职业诉求之间矛盾的根本解决办法。而这些办法,需要的是配套的国家措施。

2.资源教室文献梳理 篇二

一、高职德育模式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

(一) 研究某一具体德育模式相关文献的梳理

1. 生活德育模式

有研究者认为生活德育模式是以“做人”为本质, 以“修心”为核心, 以“体验”为中介, 具有四个显著特点, 即生活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真实性和实践性, 贴近性和主体性, 整体性和发展性。并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如何构建的问题,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构建生活德育新理念;二是以课程教学为中心, 增强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三是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挖掘学校制度的德育功能;四是以师生情感为纽带, 发挥师生关系的德育功能。①也有研究者认为真正有效的高职德育必须是依托生活进行, 认为生活德育模式的基本内涵有三:“以人为本”是其教育理念, 实践道德生活是其根本目的, 实际的生活是其实践途径。对于如何构建生活德育模式他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回归生活, 激发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二是回落高职道德教育的目标;三是注重德育过程, 实现德育“知行合一”;四是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②还有学者在分析德育回归生活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基础上, 对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开发基于生活世界的体验式德育课程;二是建立面向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德育网络。③

2.“崇德尚能”德育模式

施静龙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出构建“崇德尚能”高职德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在能力本位和德育为先的高职教育方针指导下,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所构建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目标的德育培养体系和实践方略,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德导能, 以能强德, 德能结合。即强调德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注重德育与技能培育的融合与互化, 将德育培养整体融入高职教育实践中, 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该模式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高职教育目标的德能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④他还对该模式的构建原则、运行机制和实践方略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

3. 行动德育模式

有研究者对行动德育模式的含义、构建依据、基本图式、特点以及如何运行等进行了阐述。在该模式中, 大学生是中心, 学校是主体, 家庭是基础, 用人单位是实践和检验的平台, 这四者之间紧密联系, 构建了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由学校、家庭和用人单位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该模式具有过程的连续性和开放性、良好的互动性、目标的一致性和合力的内在性等四个特点。⑤

4. 实践育人环节四位一体德育模式

有研究者以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构建实践育人环节四位一体德育模式。该模式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专任教师在实践育人的各环节, 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载体和形式,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教育。该模式的工作路径是课程实践环节以设计案例讨论、专项练习和仿真实训为主, 第二课堂环节以指导社团、技能节、职业技能竞赛为主, 社会实践环节以指导支教、专业服务和社会调查为主, 顶岗实习环节以携手实习单位为主。⑥

(二) 从某一背景 (条件) 下研究德育模式相关成果的梳理

高职德育工作离不开外部环境 (条件) , 也只有将德育工作置于社会、学校或专业背景中, 德育才能更有成效。从某一背景 (条件) 视角下对高职院校德育模式进行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多, 有近10篇, 其中从校企合作角度研究的有3篇, 从新时期或新形势视角研究的也有3篇, 从学分制背景下研究的1篇等。下面对上述论文中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

1.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德育模式研究的论述

有研究者认为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不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 也是高职德育回归生活、增强实效性,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佳选择。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校企合作和生活德育的重要作用及具体做法, 即可以使德育目标更好地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契合;可以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使生活成为德育的真正起点;可以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⑦也有研究者撰文指出, 校企合作创新高职德育模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创建思想修炼德育新模式, 另一方面创建职业体验德育新模式。⑧还有研究者总结了校企合作中德育有三个特点:德育资源更丰富、学生主体性更突出、进一步强调了德育实践性。并指出从理论上看, 活动道德教育论为校企合作德育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实践上看, 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展学生德育工作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的需要, 也是企业的需要。他对构建这种模式提了两点建议: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德育理论研究, 不断探索德育新方法;二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坚持专业建设合作与德育合作并重。⑨

2. 有关新时期 (新形势下) 德育模式研究的论述

有研究者以所在职院为例, 从树立大德育理念, 构建新的德育体系;抓好三个环节, 提升主体素质;搞好“两个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德育素质;建设一流队伍,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等方面对德育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三个环节是指建好校园文化, 加强环境熏陶;创建德育基地, 培养实践能力;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 建设立体德育网络。两个结合是指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法制纪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渗透。⑩也有研究者对当前的德育形势进行了简单分析, 认为学生对传统德育模式下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高职院校必须强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思想, 不断创新德育模式。可以根据实际, 有针对性地尝试和探索分群体德育模式、分模块德育模式、分需求德育模式、隐性德育模式4种德育新模式。11还有研究者分析了高职德育存在的根本性缺陷, 指出新形势下高职德育应该具备内容人性化、手段大众化、过程生活化等特色, 提出了高职德育的情境化、参与式、社会化、网络化等创新德育模式。12

3. 学分制条件下德育模式研究的论述

有研究者从学分制条件下对高职院校德育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由于学分制的本质就是通过“四自”: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度, 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由此引发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冲击。在此形势下, 构建与此相适应的德育模式尤为迫切。提出了以提升“四力”为重点, 搭建德育“四个平台”为思路, 构建学分制下德育模式。“四力”、“四平台”, 即为以提升感召力为重点, 搭建授业育人的课堂教育平台;以提升吸引力为重点, 搭建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平台;以提升渗透力为重点, 搭建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平台;以提升影响力为重点, 搭建全面辐射的网络德育平台。13

(三) 泛论德育模式相关文献的梳理

这里的所谓泛论, 指的是既不是针对某一具体模式进行论述, 也不是从某一背景 (条件) 出发进行论述, 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德育实践经验对德育模式的理解和看法。中国知网有17篇泛论德育模式的文章, 它们有的从一定教育理念出发阐述德育模式, 如姚国成的《以人为本探索高职德育模式》等;有的从德育方法入手阐述德育模式, 如从朱冬英的《“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高职德育模式的转换》等;有的从反映高职德育特色研究德育模式, 如聂利明的《构建富有高职特色德育模式的几点思考》等。还有些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或立场对高职德育模式进行论述的,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二、对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文献的评述

中国知网可以搜索到篇名中含有“德育模式”的文献有近838篇, 其中期刊545篇, 硕博论文63篇, 其余230篇, 期刊中CSSCI文章63篇。而篇名中含有“高职”和“德育模式”的文献只有52篇, 其中期刊45篇, 硕士论文1篇, 其余6篇, 期刊中CSSCI文章1篇。从文献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看, 高职德育模式研究相对来说比较滞后, 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尽管如此, 通过对目前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文献的梳理, 我们发现了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当然也看出一些不足之处, 具体如下。

(一) 高职德育模式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1. 多数具体德育模式的研究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不管哪种德育模式的构建, 只有结合学校实际和培养对象的特点, 才能切实发挥作用。可喜的是, 在梳理文献中发现多数研究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如“崇德尚能”德育模式就是根据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提出来的, 它的特点是以德导能, 以能强德, 德能结合;行动德育模式提出大学生是中心, 学校是主体, 家庭是基础, 用人单位是实践和检验的平台, 这四者之间紧密联系, 突出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特色;实践育人环节四位一体德育模式强调高职教育的实践特色, 主张利用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中和顶岗实习等四种实践平台进行德育;精益德育模式反映了多数高职院校招生的实际状况等等。

2. 提出了很多有关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建议

当前, 研究者们提出来的高职德育模式有10余种, 每种模式都从一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构建思路与构建方法。就是同一种模式, 不同的研究者所提出的思路与构建方法也不尽相同, 下面以生活德育模式研究为例。有学者认为构建思路是“做人”为本质, 以“修心”为核心, 以“体验”为中介。从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构建生活德育新理念;以课程教学为中心, 增强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挖掘学校制度的德育功能;以师生情感为纽带, 发挥师生关系的德育功能等四个方面来构建该模式。也有学者认为生活德育模式思路是依托生活进行主体性道德教育, 他提出从四个方面构建该模式:回归生活, 激发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回落高职道德教育的目标;注重德育过程, 实现德育“知行合一”;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等等。

3. 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一般来说, 要谈一种德育模式的构建, 首先必须弄清当前德育的基本情况, 否则所要构建的模式只能是空中楼阁, 很难取得成效。有学者指出当前高职德育存在定位“高、大、全”, 内容的本土化, 过程的简单化和方法的单一化等问题。也有学者指出高职德育有目标脱离实际, 方法以灌输为主, 途径忽视社会实践等弊端。还有学者对传统德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如存在德育目标社会化, 轻视个人价值;德育内容智育化, 忽视学生道德体验;德育方法教条化, 无视学生的价值判断等等。

(二) 高职德育模式研究不足之处

1. 高职缺乏高度认可的德育模式

从文献资料看, 近些年来我国高职德育工作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有近10余种德育模式, 如生活德育模式、“崇德尚能”德育模式、行动德育模式和实践育人环节四位一体德育模式等, 但是除了生活德育模式有三四篇文章外进行论述外, 其他模式都仅仅只有1篇文章论及而已。由此可见, 我国高职院校缺乏高度认可的德育模式。

2. 高职德育模式研究缺乏系统性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 德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程序及一整套策略体系。14应该说对高职院校德育模式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从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入手, 对德育目标进行定位后, 确定德育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 而且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融合, 形成较为稳定、成熟的体系。但是从现有文献看, 真正对高职某一德育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几乎没有, 况且成熟的德育模式必须要从实践中来, 再到实践中去检查。我国多数高职院的发展只有一二十年的时间, 缺乏必要的德育实践经验, 所以对德育模式研究不系统也不足为奇。

3. 高职德育模式研究缺乏高水平的成果

从中国知网现有文献看, 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等期刊上能检索到的有关高职德育模式的文章只有9篇, 而CSSCI文章只有1篇。对于庞大的高职教育来说, 以上数据足以说明高职德育模式研究缺乏高水平的成果。从对文献的梳理情况看, 有份量的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成果确实很少。

2015年年初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再次强调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工作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就高职院校而言, 重视德育工作就必须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成熟的德育模式, 因为成熟的德育模式才能真正带来切实的德育实效。而对以往高职德育模式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述, 对于探索高职德育工作规律, 构建适合高职特点的德育模式至关重要。

摘要:总体而言, 有关高职德育模式研究的文献不多。我们从论述某一具体德育模式、某一背景 (条件) 下研究德育模式和泛论德育模式等三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发现文献所论述的内容大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为构建相关德育模式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与建议, 也深入地剖析了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些文献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高职德育工作存在缺乏高度认可的德育模式, 缺乏对德育模式的系统论述, 以及高水平的研究文献太少等问题。

上一篇:安慰女友的暖心句子下一篇:学习《师生沟通艺术》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