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

2024-06-08

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共13篇)

1.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 篇一

>>>教育资讯网

**年工作总结(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XXX市失业人员和就业难群体主要集中在XXX市区,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据统计,**下半内以来,XXX市区共产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693人,这些人员绝大多数是年龄偏大的就业难人员;**年,XXX市区共产生城镇失业人员25168人,占全市当年失业人员总数的60%,其中结转**年7652人,当年新产生17516人。在当年新产生的失业人员中,由就业转失业的14137人,占当年新产生失业人员总数的82%,这些人员绝大多数是就业难人员。为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近年来,我们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为XXX市区下岗失业就业难人员办实事,采取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将下岗失业人员的管理融于日常的就业服务工作之中,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就业难人员再就业。到**年底,XXX市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1693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全部分流出中心得到安置。**年全年,我们通过促进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方式,使市区17932名失业人员成功实现就业,当年就业率达71.2%,其中就业难人员再就业达10759人,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将失业人员申领失业保险金管理与职业介绍再就业援助有机结合,搞活劳动力市场,促使更多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针对相当部分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求职就业欲望不强、影响实现再就业的情况,我们在**年就作出相应的管理对策,规定失业职工失业后,在申领失业保险金前,必须到劳动保障部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和求职登记,将求职资料录入劳动力市场信息网资料库,并在《失业证》上记录求职登记情况作为申领失业保险金依据。同时,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每月必须持《失业证》和《失业职工救济证》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求职两次,求职情况记录在《失业职工救济证》求职登记栏内,以备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时检查。为使这项管理制度易为失业人员所接受,变被动求职行为为主动求职行为,近年来,我们将这项管理制度与再就业援助免费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规定失业人员凭《失业证》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求职,不管次数多少、时间多长,所有的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现场招聘集市择业、职业指导服务全免费。实施这项管理与免费服务措施以来,到市中心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失业人员逐年增多,每年接受免费委托职业介绍服务的下岗失业人员过万人,接受现场招聘集市择业服务的失业人员超10万人次。市职介中心每天接待失业登记和委托求职服务的失业人员过百人,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举办的现场招聘集市失业人员现场求职近千人,劳动力市场供求活跃,人气较旺,真正有市有场。据统计,近两年来,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援助服务23652人,提供免费现场招聘集市择业援助服务23万人次,援助免费金额达290万元。

二、将失业人员管理与再就业免费培训援助项目结合起来,鼓励和吸引就业难人员参加转业训练,提高其再就业竞争能力

为使失业人员提高素质,尽快实现再就业,我们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除应到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求职外,还应到就业训练机构参加转业训练,以培训记录作为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依据。为配合这项管理制度的实施,我们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筹集市级再就业基金和再就业培训资金,设立了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再就业免费培训援助项目,规定失业职工凭《失业职工救济证》,就业难人员凭《失业证》可到就业训练中心报名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每一个失业期可享受一次免费培训援助优惠。目前,我们开设再就业免费培训援助专业有20多个,失业职工和就业难人员按照市场就业的需求自愿选择培训项目和专业,学员经培训考核合格的,发给就业训练合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并由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推荐就业。近两年来,我们共投入转业训练培训经费150万元,免费培训失业职工和就业难人员3600人,其中培训后实现再就业的有1440人,就业率达40%。

三、将失业人员学习教育管理与群体职业指导服务有机结合,促进其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市场就业形势的要求,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再就业

为帮助失业人员了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前几年,我们每月定期举办一期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学习班,每期学习班人员为200-300人,时间3天,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都要参加学习。学习班主要传授国家、省、市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和失业保险有关规定,运用劳动保障有关政策教育失业人员,使其遵守国家失业保险管理规定,为使这项管理与失业人员再就业结合起来,从**年开始,我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和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紧密配合,将每月一次的失业保险学习教育班与群体职业指导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学习班上增加职业指导服务内容,由职业指导人员对失业职工进行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情况、求职技巧、创业等方面知识的指导,现场解答失业职工在再就业方面的有关问题。通过这种管理服务方式,使大多数失业职工尤其是年龄偏大、就业观念较陈旧的就业难人员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再就业。针对部分领取失业保险金失业职工隐性就业难于管理的问题,我们根据再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从**年下半年开始,将原来每月一次的失业保险学习教育班改为失业职工职业指导服务教育班,时间从原来的3天增加到10天,规定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必须参加学习,接受职业指导服务。这种形式的职业指导班,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讲解,又有再就业优惠政策宣传;既有本市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指导,又有全国再就业形势、再就业典型影视资料宣传;既有求职技巧指导,又有开业、创业知识讲授;既请劳动保障系统专业人员讲课,又请工商、税务等部门专家对创办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开业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知识进行指导;这种班自开办以来,既收到群体再就业指导效应,又促使200多名领取失业保险金隐性就业人员浮出水面,主动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全市实现再就业并主动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2800人,大大减少了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和降低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

四、将失业人员群体职业指导与一对一职业指导跟踪服务相结合,兼顾群体普遍情况和个体特殊情况,促进就业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我市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失业人员的群体职业指导服务。针对近年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群体逐年增多的情况,从**年开始,就业服务部门重点对市区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开展“一对一”个别职业指导,实行失业人员群体职业指导与就业难人员一对一职业指导服务相结合。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在日常就业服务工作量大、工作人员较少的情况下,抽出部分骨干,采取一个职业指导人员与一个下岗职工面对面交谈指导的方法,每天利用下午时间,逐个约见下岗职工,为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联系再就业等服务,接受这种服务的下岗职工有600多人,占仍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职工人数的90%以上。从**年下半年开始,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又将“一对一”职业指导的重点转移到就业难人员身上,定期逐个约见就业难人员,将就业难人员的详细资料记录在案,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和再就业跟踪服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对部分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的就业难人员专门为他们收集和推荐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如一位姓霍的失业职工,因年龄较大,身体不大好,加上不注意个人形象,多次求职见工均未被用人单位录用。职业指导人员针对他的实际情况指导其注意求职面试态度和方法,搞好个人形象,并根据他曾在陶瓷制造行业工作过的经历,推荐他到市东鹏陶瓷集团应聘,成功实现再就业。又如市丝绸印染公司有3名年龄超过45岁,只有初中文化且无专长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度较大,而且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属双职工下岗失业。职业指导人员了解他们的情况后,专门为他们收集合适的空岗信息,当得知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需要值班人员时,及时推荐他们去应聘,并说服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他们,解决了他们再就业和生活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年以来,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通过一对一职业指导跟踪服务的方式,推荐和帮助市区800多名就业难人员从事值班、卫生清洁和家政服务工作,成功实现再就业。

五、将市一级就业管理服务与街道社区服务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就业难人员在社区实现再就业

长期以来,XXX市区主要由市一级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失业人员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发挥街道社区基层开展社区服务的优势和作用,促进就业难人员在社区实现再就业,从**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将市一级就业管理服务与街道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在XXX市区开展社区就业服务试点工作,两年内先后拨出再就业资金20多万元,支持城区各街道成立了4个再就业服务站和1个家政服务中心,及时为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难人员提供社区就业服务。据统计,近两年来,市区各街道社区服务机构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开办社区服务经济实体188家,从业人数达1100人,其中安置就业难人员661人;帮助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推荐介绍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家政服务实现再就业880人。最近,为贯彻落实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发挥街道就业服务机构在管理下岗失业人员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得到市委市政府的批准,准备在市区各街道成立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各机构暂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人,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并由市财政拨出专项费用给予补贴,真正建立起市、区、街道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就业难人员在社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们在抓好就业管理和服务、促进就业难人员再就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社会稳定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与先进的兄弟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与上级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今后,我们决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一是利用国家、省、市再就业扶持政策,制定我市有关《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管理、服务型企业认定、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岗位补贴、再就业培训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配套实施细则并认真组织实施,积极扩大再就业扶持政策对象范围,争取政府财政再就业资金更大的投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二是重点做好“4050”就业难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落实15个工作日解决就业难人员再就业的岗位援助承诺制度;三是抓好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进试点工作,加大全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建设的投入和下岗失业人员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专门服务场所的投入,为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难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择业环境,利用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更加有效地促进就业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2.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 篇二

全省“雨露计划”暨科技扶贫工作培训会议: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省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战略部署之际,在全省上下全力推进中央苏区发展振兴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之时,欣悉全省“雨露计划”暨科技扶贫工作培训会议在赣州市召开,藉此,谨向会议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此次会议的各设区市和承担两项工作任务较重的52个县扶贫和移民办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文件提出要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等。“雨露计划”和科技扶贫一直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省政府民生工程之一,我省“雨露计划”创造了许多先进模式和工作成效。“雨露计划”培养转移的34万贫困农民,为全省农村劳动力培养转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扶贫组织实施的“科技扶贫兴产业连片开发惠万家”、“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科技帮扶”和“融入鄱湖建设实施生态扶贫”等主题系列活动,也受到省内外的关注和肯定。

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全省扶贫和移民部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积极创新“雨露计划”和科技扶贫工作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发展思路和提出的“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抓好贯彻落实,以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新的成效为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添彩!

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省政府副省长:胡幼桃

2012年4月17日

2012年4月17日至18日,江西省“雨露计划”暨科技扶贫工作培训会议在赣州召开。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彭林森、全省11个设区市及50个县(市、区)扶贫和移民办相关负责人共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彭林森副主任宣读了胡幼桃副省长给会议发来的贺信并作了重要讲话。赣州市政府有关领导致辞。省扶贫和移民办科技扶贫处处长张清华主持会议并传达了国务院扶贫办有关会议精神,同时还就下一步全省“雨露计划”和科技扶贫重点工作进行了布置和安排。会议还就“雨露计划”、科技扶贫等工作业务进行了培训。8个单位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全体会议代表参观考察了赣州市“雨露计划”培训基地、科技培训项目。

胡幼桃副省长在贺信中高度评价了近年来全省“雨露计划”和科技扶贫工作的成就,希望全省扶贫和移民部门继续积极创新“雨露计划”和科技扶贫工作机制,以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3.30年扶贫工作重心演变 篇三

如何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实际上一直是我国扶贫政策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我国农村扶贫工作虽然经历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以贫困县为扶贫单元的瞄准,2001年开始的以贫困村為扶贫单元的瞄准,到现在,强调的精准扶贫战略,但是不论扶贫瞄准单元如何变化,如何实现针对扶贫对象的瞄准和扶贫资源的有效分配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存在低的瞄准率,高的漏出率,甚至出现扶贫资源的流失和挪用等一系列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发展形势和30年前刚刚提出开发式扶贫时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发力”,这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决定的,也是由开发式扶贫面临新挑战决定的,坚持精准扶贫是必然趋势。

国家整体发展形势发生变化。在过去30年里,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涓流效益和开发式扶贫的瞄准贫困人口,使得减贫的成效较为突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同时还面临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和贫富间的差距,增速放缓和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增长的制度性效益产生双重约束。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使得贫困地区发展路径选择又多了需要考量的因素,发展成本大大提高。这些都给开发式扶贫的实施效果带来了冲击。

乡村社会的快速转型正在导致开发式扶贫的主体缺失。主体的缺失,成为限制到户扶贫政策最终落实和发挥效果的主要结构性障碍,使得真正参与到村级扶贫决策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妇女,容易导致参与不力、监督不力,为扶贫资源分配不合理埋下伏笔。

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导致扶贫开发所扶持的产业缺乏应有的动力机制。在当前经济背景下,传统种养业的收益越来越少,各地到户的开发式扶贫仍然以发展农户种养业为主,造成从事扶贫开发所支持的产业活动机会成本远远高于从事其他行业,扶贫开发的扶持难以对农户形成有效的行动推动力。此外,在开发式扶贫资金总量约束下,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获得资金扶持通常都是年度性或者一次性的,无法提供持续的扶持和支持,难以形成有效的脱贫动力。

扶贫资源管理的刚性要求制约地方扶贫创新能力的发挥。扶贫资金专项划拨、严格按照审批使用和管理,使得扶贫资金难以满足不同地区的资金需求。为了防止县乡两级滥用、挪用扶贫资源,大部分扶贫资金都是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到县,县乡两级必须严格按照资金的投向来使用。这虽然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的财务安全,但却限制了县乡两级扶贫工作的创新能力以及应对不同贫困特点和问题的能力。全国不同区域在扶贫方式上呈现出一致性的趋势和特点,这显然不符合不同地域间贫困问题差异的现实。

责任编辑 王碧清

4.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 篇四

一、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一是入春之后,我们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广播电视台办了三场科技种田知识讲座。二是根据农民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培训,我们请市农民科技讲师团到乡、村开展科技培训,目前已经根据乡、村农民的需求讲了

16余场次的农业科技培训,培训人数达5000人。

二、组织了一批青年农民上大学。按照市科技局的安排,我们组织了29名青年农民参加沈阳农业大学为期一年的专业知识学习,重点选送我们与县委组织部共同推荐的村级后备干部或从事养植、种植的优秀青年农民参加沈阳农大的学习,这对于提高村级后备干部的科技知识,提高村级后备干部的致富本领和带领农民致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科技特派员重点去向是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围绕8个科技示范园,5个良种繁育基地,着力推广30项先进实用技术服务“三农”。

我们科技局机关干部经常到定点帮扶贫困村——六间房乡韭菜岗村深入到农户家了解情况,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聘请沈阳市农大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课,使农民掌握了科技知识,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

**科技局

5.2003年工会分会工作总结 篇五

2、广泛宣传《工会法》和《劳动法》等法律知识,提高广大职工维权、守法意识,使职工权益得到保障。

3、认真贯彻分公司工会的各项规章制度,多方面采纳、汲取员工意见和建议,逐渐丰富、完善和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的各方面机能。

6.2003年对口中专教学工作总结 篇六

2003年在校党总支、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尤其是在游平校长的亲自领导下,对口、中专全体教师同心协力,勤奋工作,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

一、全年主要成绩:

1、对口高考再创新辉煌。

①2003年对口高考140人参考,全部过省线,其中过本科线27人,过本科线比率远高于全省及黄冈市平均水平。

②财会专业熊莹672分居全省对口高考文科总分第一名;机电专业张思腾专业综合265分居全省机电专业综合总分第一名;胡霞530分居全市医护专业总分第一名;陈巧玲630分居全市电子专业总分第四名。

2、教学研究结硕果。

①情趣教学法实验研究顺利通过省级专家鉴定,专家们认为该项研究居全国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②第二届泉州理工中专教育论坛论文已基本收齐,即将组织评选、结集、付印。

③中专听课组的听评课活动,有特色,有成效。

④通过小组教师民主选举产生了新一任教研组长。各位组长充分发挥出各自的聪明才智,组的教研活动有起色。如数学组,分年

级讲研讨课,探索适合各块特色的数学教学模式;英语组针对新教

材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研讨活动;微机全市第七届计算机应用比赛

备赛紧张有效,杨明、万年红、吴亚刚等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机电、电子学生经汪美玲、王进、贺东平、黄小春、叶俊等老师辅

导,参加全市电子制作、绘图比赛获一等奖1人次,二等将3人次;

语文组的演讲、征文及为泉州风供稿显示了战斗力。

3、圆满完成“国重”迎检准备工作。创国重准备工作中70%

任务由中专教务处及中专任课教师承担,肖绪志、余韧、姜建华、熊建新、刘刚、段凌飞、冯丰、秦顺宁、晏玲、彭欣、叶向宇及各

位教研组长、专业课教师表现出特别能打攻坚战的极强的素质。

4、再就学工程班如期毕业,并全部推荐上岗,班主任及各位任

课教师克服了困难,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此

培训班事迹被《湖北日报》、湖北经济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宣传

报道,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5、教风学风明显改善。2003年秋季,中专班晚自习每位老师

每晚只上一个班的自习,教师的工作量加重了,但换来了学风的大幅度好转。

6、各项活动锻炼了学生,丰富了校园生活。①《泉州风》前前后后经段卡利、陈应均、付宏生等努力,已摸索出了较成功的运作模式,该文学报品位较高,反响很好,有6篇稿件入选第一期《鄂东中学生》;②对口语数外三科联赛、中专专业综合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③广播操比赛、篮球赛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演讲比赛、元旦文艺会演展示了学生才华;④图书借阅、阅览报刊杂志吸引了不少的学生,肖争鸣、韩芸热情有耐心,受到学生喜爱。

二、本学期教育教学情况

1、中专:学风较过去有明显好转,课堂秩序发生根本变化,学生巩固率高,班主任老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段丽、王鹂、艾国安、朱运驰、郑爱民、冯灿华、秦顺宁、龙玲、晏玲、吴桂、彭海涛等文化课老师的教学深受学生喜爱;黄晓春、芮常伟、王永中、万年红、张莉等专业课教师使学生受益菲浅;段汉文、许华俊、严康健等实验实习指导老师为学生技能培养作出了贡献;程平安、胡江林、王真、曾光荣、姜建华、查方祥等老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尽了力。

2、对口一年级:在姜建华主任的分管下,上路快,开局好。

①班主任工作:七个班有一半以上是新班主任,他们工作责任心强,班务及教学管理得力,学生流失少。曹延昌、彭欣班务工作扎实,注重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胡江林、王汉齐、赖柱中重视学生的全程管理,学生成绩上升明显。特别是王汉齐带的一(4)班期末考试进入年级总分前150名的占27人,语数外三科总分进入年级前150名的占30人。段凌飞患尿结石,每次痛起来大汗淋漓,但他从未耽搁一节课。

②教学工作:彭欣、吴桂新带对口班,工作热情高,干劲足,教学成绩显著。吴桂人平分超过年级人平分近3分,彭欣每次考试均超过年级人平分;李小琼、闻金刚、汤利平所带班人平分较大幅度超过年级人平分;曹延昌经常利用第一节晚自习讲课,所带两个班的数学在同年级遥遥领先;陈崇顺、涂亚平、赖柱中、余韧教学成绩突出。

③严文秀、伍映红、方志平等以身作则,堪为楷模;冯灿华、张家明、秦顺宁、贺东平、彭刚毅、谭惠平、王超工作都非常认真。

3、对口二年级:学风在对口高考一直是独树一帜,余韧主任倾注了心血。

①班务工作:查方祥、叶向宇工作细致认真,能团结各位任课教师形成合力,本次期末考试二(2)、二(4)班语数外三科都高于年级平均分及应得平均分;郑勇带的对口二(1)医护班,学生基础差,分班时学生积极性不高,经郑勇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学生思想稳定,本期无一个流失。付宏生、肖爱武班级治理得有条有理。

②教学成绩:肖爱武、王小云、周小林、晏玲、熊建新、汪美玲、叶俊、龚宇飞人平分、高分率等在同年级领先;付宏生带对口二两个班的语文、二(3)的班主任、并负责《泉州风》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陈云霞带病坚持工作,对口二(4)英语成绩突出;几位专业课教师进入角色快,教学扎实,学生收获大。

4、对口三年级:在肖绪志主任的领导下,教学管理计划周密,环环紧扣,全员上阵,齐抓共管,各项工作均有较大起色。

①班务工作:刘博文突出一个“细”字,细心细致细水长流;王飞突出一个“快”字,处理事情快,完成任务快;方莹突出一个“恒”字。三个班班风、学风总体来看比较正常。

②教研风气极浓:各备课组在姜建华、石宏奎、方莹带领下,同学科教师天天碰头,章章节节研讨,很好地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对考纲的理解、统一进度、统一复习方法、统一时间安排、统一训练题,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专业课教师中杨百元主任老手带

新手与王飞共同提高;贺先锋与吴顺娟密切配合;肖亚、陈菊红、贺东平、李志勇、龙玲、郑爱民、王建桢、李小琼、谭惠平教学扎实有效,深受学生欢迎。

中专对口每项成绩的取得全靠校长的英明领导,全凭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力,新年我们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去续写理工中专新的、更大的辉煌!

7.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 篇七

一、精准考核六类干部,确保落实主体责任有“对象”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越发认识到,精准扶贫责任的落实,关键在广大干部。而要精准落实责任,关键在精准考核干部。于都以精准扶贫责任主体作为划分依据,将考核对象分为县级领导、乡镇党委书记、结对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结对帮扶干部、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六个类别。之所以分为这六类,主要是基于“六个主”的职责所在:第一,县级领导是脱贫攻坚的“主指挥”。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是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县委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县党政领导班子承担主体责任,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县级领导干部对分管领域、挂点乡(镇)的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负责所挂点乡(镇)精准扶贫工作的总体统筹、协调和调度。第二,乡镇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乡镇党委书记作为本辖区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牵头抓总、统筹全局、组织推动的主体职责,脱贫攻坚是其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第三,结对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脱贫攻坚的“主桥梁”。结对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起着上下衔接的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能利用自身职能作用整合政策资金资源,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另一方面,在向上争取资金、技术、项目和政策等支持上具有独特优势。第四,结对帮扶干部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广大结对帮扶干部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主体力量和具体落实者。走访发动贫困群众、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落实具体扶贫措施,实现“一对一”精准扶贫,需要靠帮扶干部这支主力军“冲锋陷阵”。第五,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的“主管道”。中央文件明确规定,推动精准扶贫是村第一书记的最大工作任务。第一书记作为党组织选派到贫困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代表,具有政策、信息、人脉、资源等众多优势,因其“双重身份”,能在派出单位和帮扶村、贫困户之间铺设全天候、无障碍的“精确滴灌”管道,是打通精准脱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第六,村党组织书记是脱贫攻坚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处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第一线,是推动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的“主心骨”和战斗堡垒。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各项事业的带头人、领头雁,要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干部群众脱贫攻坚合力,牵住村党组织书记这个“牛鼻子”是关键。

在对考核干部的精确定位和精准分类的基础上,我们按对象分类列出扶贫责任清单、扶贫任务和时限清单、扶贫措施清单、问题清单等“四张清单”,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明确了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各村党组织所在的全体党员干部的扶贫责任,通过县乡村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承诺书,实现全体党员干部责任上肩、行动上前、做事上心。目前,全县共有5192名干部(乡镇党委书记23名,结对帮扶单位负责人139名,村第一书记357名,村党组织书记357名名,其他结对帮扶干部4316名)直接参与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按照“108541”结对帮扶贫困户方式(县处级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0户,正科级干部8户,副科级干部5户,一般干部4户,村党组织书记1户)进行结对帮扶,实现了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双向全覆盖”。

二、科学设置考核细则,确保落实主体责任有“依据”

在考核内容上,针对不同考核对象的工作责任,制定差异化的考核细则,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与权重,并逐项量化、合理赋分,确保了落实主体责任有“依据”。

1.科学设置县级领导的考核内容。考核细则共12条,主要考核:一是工作统筹指导情况。指导挂点乡(镇)制定扶贫攻坚工作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完善精准扶贫工作责任落实和考核奖惩机制、抓好中央和省市县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发展扶贫产业、做好精准扶贫示范点和整村推进示范点打造工作、做好上级调研检查考核的准备工作、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情况。二是工作调度督查情况。是否每月深入挂点乡(镇)召开1次以上工作调度会、到分管领域和挂点乡(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督查1次以上、向县委书面汇报挂点乡(镇)和帮扶联系村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县级党政正职是否在一年内走遍全县所有贫困村,其它县级领导是否走遍挂点乡(镇)所有行政村、帮扶联系村所有贫困户。三是工作落实情况。是否落实挂点乡(镇)、帮扶联系村的基础设施项目申报、立项等协调工作;是否落实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职责,做实、做细本人负责的结对帮扶对象的识别、分类、帮扶和管理工作。

2.科学设置乡(镇)党委书记的考核内容。考核细则共25条,主要考核:一是工作部署情况。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情况。是否结合乡镇实际,理清本乡(镇)扶贫攻坚思路,制定本乡(镇)“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减贫计划,逐级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是否加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保障、组织管理“三落实”。二是工作落实情况。精准扶贫对象识别和信息平台建设情况;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情况;结对帮扶情况;落实我县六大扶贫措施;结合乡(镇)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情况;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村级电商服务站等情况。三是工作实效情况。是否按期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确保到2018年,本乡(镇)现行标准线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四是加强党组织建设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情况,是否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领本乡(镇)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科学设置结对帮扶单位负责人的考核内容。考核细则共22条,主要考核:一是组织管理情况。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视程度、机构组建、人员选派、经费保障、干部结对帮扶、驻村管理等情况。二是措施推进情况。政策宣传、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措施推进等组织落实情况。三是工作成效情况。推进帮扶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以及贫困户脱贫任务完成、群众满意度等情况。

4.科学设置结对帮扶干部的考核内容。考核细则共17条,主要考核:一是政策宣传情况。主要是上户宣传扶贫政策、工作氛围营造、贫困户家庭调查摸底等情况。二是遵守管理制度情况。与群众“三同”,深入一线开展工作情况;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和更新情况;《帮扶手册》记录及上传工作日志情况。三是落实帮扶措施情况。贫困户脱贫计划制定情况;为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落实相关扶贫政策,脱贫任务完成等情况。

5.科学设置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考核内容。考核细则共23条,主要考核:一是建强基层组织情况。协助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推进党建工作情况。二是推动精准扶贫情况。协调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为民办好事实事情况。三是提升治理水平情况。监督村执行各项工作制度情况。四是推进自身建设情况。遵守工作纪律、履职成效等情况。

6.科学设置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内容。考核细则共23条,主要考核:一是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情况。健全村“两委”班子工作机制,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发展党员、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情况。二是工作落实情况。组织宣传精准扶贫政策法规,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主动性;组织开展贫困户识别、分类、施策,建立贫困对象资料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宣传动员青年返乡创业、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带动贫困户利用“互联网+”形式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等情况。三是贫困户脱贫情况。扶贫工作思路、目标、计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户一策脱贫措施制定及组织实施,贫困户脱贫率等情况。

三、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落实主体责任有“效果”

在考核方式上,为促进考核的公开、公平、公正,创新性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实行分级考核,县领导、乡镇党委书记、结对帮扶单位负责人由县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委托第三方机构独立开展考核;结对帮扶干部、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村党组织书记由乡镇进行考核,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抽查,考核方法采取“听、查、看、访、评”相结合。在考核分值上,采取100分制,按平时督查40%、年终考核60%计分,达标分为70分;注重扩大民意民主,适当增加群众满意度的权重,对不同的考核对象组织不同的人员开展民主测评,使民意成为干部考核评价的“刚性”指标;采取“加减分”制度,对不同的考核对象设置相应的动态加减分项目。六类考核对象的考核结果第一时间在乡镇、村醒目位置予以公示5个工作日,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

正确运用考核结果,考核才有意义。我县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及奖励惩处、职级并行相挂钩,切实发挥精准考核的激励约束和“指挥棒”作用。

一是对县级领导。考核达标且排位前5名的,符合县处级正职后备干部条件的优先向市委推荐为正处级后备干部,建议市委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优秀”;未达标的,本人向县委作出书面检查,建议市委不作为提拔重用或平职交流人选;挂点乡(镇)代表县接受上级督查、调研、检查,被上级点名批评的,挂点县领导要就发现的问题说明原因并在常委会上作表态发言;在平时督查时发现挂点乡(镇)工作推进不力、进度缓慢的,由县委主要领导对挂点县领导进行约谈。县级领导干部的考核结果上报市委。

二是对乡(镇)党委书记。考核达标且排位前8名的党委书记,评为年度扶贫工作“优秀党委书记”,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优秀”,符合提拔条件的优先列为后备干部;未达标的,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基本称职”,并在全县通报批评,不得列为后备干部,班子成员不得提拔重用,取消乡镇各项工作年度评先评优资格;连续两年未达标的,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不称职”,党委书记予以降职或免职处理,班子成员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基本称职”,班子成员不得提拔重用。

三是对结对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考核达标且排位前30名的,结对帮扶单位负责人评为年度扶贫工作“优秀单位负责人”,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优秀”,符合提拔条件的优先列为后备干部;未达标的,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基本称职”或“基本合格”,并在全县通报批评,不得列为后备干部,班子成员不得提拔重用,取消单位各项工作年度评先评优资格;连续两年未达标的,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不称职”或“不合格”,单位负责人予以降职或免职处理,班子成员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基本称职”或“基本合格”,班子成员不得提拔重用。未达标的驻县单位负责人考核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建议进行岗位调整。

四是对结对帮扶干部。考核达标且排位前100名的,评为年度扶贫工作“优秀干部”,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优秀”,符合提拔条件的优先列为后备干部;未达标的,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基本称职”或“基本合格”,在全县通报批评,不得列为后备干部,是后备干部的取消后备干部资格,不得提拔重用。连续两年未达标的,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不称职”或“不合格”,不得提拔重用。省、市下派的结对帮扶干部考核结果反馈至原单位。

五是对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第一书记在村工作的考核结果,即为本人的年度考核结果。依据考核结果按10%的比例评选“优秀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优秀”,在全县表彰,符合干部提拔重用条件的,优先提拔重用;对事业编制干部,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聘时优先考虑。未达标的,个人年度考核等次评定为“基本称职”或“基本合格”,并在全县通报批评,本人不得继续担任第一书记,派出单位立即召回并重新委派,不得列为后备干部,不得提拔重用。省、市下派第一书记考核结果反馈至原单位。

六是对村党组织书记。依据考核结果按10%的比例评选“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在村干部选聘事业编考试中加综合设定分值的5%,2016年被评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奖励该村委会30000元(其中20%用于奖励村党组织书记,30%用于奖励其它村干部);2017年被评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的,奖励该村委会20000元(其中20%用于奖励村党组织书记,30%用于奖励其它村干部);2018年只评先进,不设奖金。未达标的,取消村级及个人评先评优资格;连续两年未达标的,取消村“两委”换届村干部提名资格。

8.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 篇八

**年,我处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围绕全省经济、经贸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重心,按照《“十五”期间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纲要》的要求,克服非典影响,继续以工商管理培训为重点,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宏观指导

根据江西省委《关于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要求,我委会同省委企业工委,联合下发了《**年至2007年江西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实施方案》。要求在五年内培训各类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7.5万人次,重点进行工商管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规范、WTO基本规则、企业信息化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在全省形成大教育、大培训的格局。

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市场的通知》,整顿了我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市场秩序。要求全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由省经贸委统一归口管理,凡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工商管理培训,以及开展各类职业资格制度培训的机构,必须取得省经贸委的资格审定和资质认证。

二、继续举办和规范工商管理培训

**年举办了两期全省大中型企业领导人员工商管理培训班。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培训内容,注重加强案例教学,切实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举办工商管理培训班的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工商管理培训。帮助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开办了两期工商管理培训班,共有100余人参加了学习。

三、积极开展了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

1、为培养一批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熟悉国际项目运作规则的高级管理人才,举办了一期《项目管理(PMP)高级研修班》。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项目管理的九个知识领域和五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共有13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

2、举办了两场大型报告会。年初,邀请全国经营系列任职资格考评委员会主任周建国作了题为《经营师概论》的报告,主要介绍经营师职业资格在国际、国内的发展概况以及对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作用。八月份,邀请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强教授、上海大学成教院副院长朱砚龙教授分别作了题为《金融在微观经济决策中的应用》和《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报告。两场报告会共有800余人参加。《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媒体作了相关报道。

3、举办了三期知识讲座。邀请复旦大学张国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郭毅教授、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朱煜善教授,分别作了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市场营销与企业经营管理》、《资本运作》的知识讲座。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诙谐的语言深受与会者的好评。共有300余人听取了讲座。

四、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轮训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今年下半年对我省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轮训的实施意见》,我委会同省委企业工委举办了三期省管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四期省管企业中层正职经营管理人员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共安排554人参加学习。

五、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年,加大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力度。在去年江西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培养MBA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两所大学、两个专业,分别是南京理工大学工业工程硕士和华中科技大学电子政务硕士。为做好今年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报考工作,我处专门召开了招生工作会,积极宣传招生、录取等方面的新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踊跃报考。在我委的积极推动下,今年共有570余名各类人员报名参加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

为不断提高我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我处与上海浦东经理人才研修学院联合举办了《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该班课程经过精心安排,由上海著名高校的资深教授悉心讲授,学员们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学习,全部顺利结业,共有20名学员获得了美国西南国际大学的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六、举办了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为了提高全省职工职业技能素质,增强职工投身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促进我省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我委会同省总工会、省科技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举办了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大赛分车、钳、焊、铣四个工种,分别在南昌和景德镇两地举行,共有120名技术工人参加。经过14天的角逐,共决出20名优胜选手和12支优胜参赛队。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

七、表彰了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新形势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委与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决定适时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传达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工作典型经验,表彰全省职教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我委经过认真评选,确定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凤凰光学仪器(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确定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主任周蔚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八、积极开展了全省经营系列任职资格培训、考评工作

为加快我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促进岗位任职资格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全国经营系列任职资格考评管理办公室批准,我委成立了江西省经营系列任职资格考评委员会,并举办了全省首届经营师系列任职资格培训班。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高质量的授课培训、慎密的考核评审,第一批271名学员顺利结业,获得了高、中、初级经营师任职资格证书。为稳步扩大规模,使经营师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持久开展下去,我委采取了滚动报名、常年招生的办法,第二期培训班将于11月下旬开学。

九、切实做好了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

按照《江西省经贸委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处认真学习了省直单位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对照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自查,向省经贸委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作了《培训处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汇报》,并递交了《培训处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整改报告》,提出要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坚决依法行政、增强政务公开透明度等方面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服务意识,努力为全省经贸工作服务。

**年工作思路

**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将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全省经贸工作中心任务与要求,认真落实《**年至2007年全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实施方案》,努力构筑江西人才高地,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培养一支数量大,素质高,能力强,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新格局。

1、多层次、多形式继续开展工商管理培训。以国际上最先进的工商管理内容为基础,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案例,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2、多渠道地开展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趋势和企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各类培训。发挥国内外高校的教育资源,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MBA教育、工程硕士教育以及项目管理任职资格、经营师资格、财务管理执业资格等培训。

3、大规模地开展各类适应性短期培训。紧紧围绕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内容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需求,坚持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和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同行对话交流,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新知识的选择性和实用性。

4、大力推动企业开展自主培训。为企业自主培训出思路、出政策、抓协调,为企业培训创造条件。

9.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 篇九

依法治校工作总结

重庆市万州二中是原四川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也是重庆直辖市首批确认的重点中学,学校现有教学班61个,在校学生3700余人。近年来,我校始终把坚持依法治校当作学校一项基本工作抓紧抓实,把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强化对全校师生的法制教育,并结合学校创规范管理示范学校的契机,更进一步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依法治理活动,贯彻实施全教会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既巩固了以往依法治校的效果,又促进教育工作再上档次,创特色。我们的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提高教师的法制意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法规意识,提高教师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重性。学校组成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制定学校《依法治校实施方案》和《万州第二高级中学章程》。修订学校既有的规定制度,编写《万州第二高级中学管理手册》,对照全教会决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宣传、学习。

1、利用党员学习时间,统一认识,提高法治意识,要求党、团员带头学法、执法,在依法治校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参与方案的落实。党委成员作为依法治校领导小组的成员,在依法治校工作中起核心作用,分别承担方案、章程的起草,主持、论证、修改、审订学校规章制度,亲力亲为,带头宣讲学习。

2、利用行政例会,行政人员专门会议等形式,组织学习法律、法规条款。将方案、章程规章制度分门别类,具体分解到各行政部门,召开部门的专门研究会,研究落实,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治校,依法理财落到实处。

3、利用开学典礼、国旗下的讲话(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学校的法制专用宣传栏,以及各班的墙报栏,宣传依法治校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应持的态度。

4、利用家长会,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尤其对高一入学新生家长,重点介绍我校德育工作,职业道德教育,校纪校规管理要求,动员家长积极配合,通力合作,确保学校优良传统和校风的继承和发展,保证学生不出现犯罪现象,降低违纪率,推动学校依法治校的开展。

(二)把国家教委新修订颁发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法》,作为教师学习的重点内容,从事业、师生、职业劳动、人格塑造等四个方面规范教师,重点解决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三个核心问题,实现“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育人目标。为保证教师师德建设的提高和发展,学校制定了教师德、能、勤、绩考核方案(教职工考核奖惩方案),鼓励先进,弘扬正气,对个别师德表现较差的教师则是在耐心教育的同时,根据情况给予处罚。

(三)加强教师管理,培养良好教风,提高教师素质

1、我们对教职工队伍从工作作风、评估考核、奖励惩罚、业务提高各方面规范了管理,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制定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学科带头人重点培训,实施“名师”工程,以促进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真正实现。

2、建立青年教师优质课、中老年教师示范课制度及听课制度。

二、依法治学,全面推动学校教育

1、在三五普法教育的基础上,我们从四个方面做到普法教育的经常化,系列化。

① 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课内学习发挥政治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系统进行普法教育,针对普遍性违法章行为如打架、进营业性电子游戏室等进行教育和规范。

② 集中与分散的普法教育:组织师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 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理论,举办法制知识辅导讲座等集中学习,订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基本知识》、《公民读本》、《文明市民读本》等书刊,利用图书馆阅览室,提供自学资料和场所。对吸烟等进行一事一议主题班会,同时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外学习则通过《法制报》读报、《法制小报》制作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教育。

③ 全面普法与专项活动。例如开禁毒主题班会、出版禁毒宣传板报、“毒品危害”专题讲座。

④ 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形成普法教育网络,使我校在普法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

2、按照《万州二中实施素质教育规划》,深化学校教学改革,以现代化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全体学生受到全面扎实的教育,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使他们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心强体、学会审美,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三、法制教育,内外结合,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我们坚持校内外结合,形式多样开展法制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今年,在校内,我们把优化环境作为我们普法工作的一个立足点,克服困难,筹措资金大力改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工程建设,将遵纪守法及公民道德的警示语上墙,学校环境在绿化、净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成为一所花园式学校,进入校园就使人感觉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注重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利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举办法制讲座、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作为普法最重要的载体紧抓不放松。学校明确规定,各班要利用政治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系统讲解《国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讲课老师要求有教案,有作业,有考核,有记录。学校规定了教职工学法时间,重点学习《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师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此外,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影片,并积极做好观前导视及观后影评工作,为调动师生学法守法的积极性,学校还组织参加法律知识竞赛。

校外方面:我们注意开辟依法治校的第二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是巩固学校教育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建立的“万州二中家长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在家长学校的授课上,大力突出《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启示录》、《警钟长鸣》等读本的普及工作。许多家长在家长学校学习后,法制观念和教子方法有了明显提高,加强了对子女学法用法的教育和监督。

万州二中

10.2015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召开 篇十

本刊讯1月25日下午,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九次全委 (扩大) 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 安排部署2015年全省科技工作。副省长郝远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政府副秘书长俞建宁主持会议, 省科技厅厅长李文卿向大会报告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情况, 就2015年全省科技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李文卿表示, 做好2015年全省科技工作, 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统筹谋划,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三是以兰白试验区建设为引领, 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业发展;五是聚焦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 着力加强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六是扩大科技交流合作, 进一步提升开放实效。同时, 还要继续加强党建工作、加强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为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提供坚实保障。

郝远强调, 要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 全面把握科技工作的主动权, 锐意进取, 创新工作, 全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进展。他说, 要正视我省在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抓住和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战略机遇, 加强科技工作的科学谋划和前瞻布局, 以实现新常态下的科技引领和创新发展。今年是甘肃科技发展的关键之年, 要突出深化改革重点, 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重点加快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 努力打造改革创新特区;加快推进省级科技计划改革, 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省属科研院所改革, 优化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落实依法行政, 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1.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 篇十一

关于2003年至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的报告

县委办、县政府办: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现将我办2003年至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意见汇报如下:

一、2003年至2006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我办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机关效率建设,积极开展“工业大发展思想大解放”活动,扎实落实“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各项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对照检查学习,提出整改方案,拟写学习心得体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规定动作,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抓结构调整,农业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四年来,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调整农业结构,加大优质高效农业实施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加。一是粮食生产稳步增加。2003年至2005年,粮食总产量分别为34.8、37、37.7万吨,2005年比2003年增长2.9万吨,增幅为8.3%,2003年至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分别为7.34、7.76、8.05万公顷,2005年比2003年增长0.71万公顷,增幅为9.7%。二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由2003年的24.7:42.0:33.3调整为2005年的23.7:46.8:29.5。农林牧渔结构由2003年66.3:0.7:29:4调整为2005年的63.1:2.2:32.5:2.2。三是牧业生产不断增长。2003年至2006年生猪出槽分别为59.48、63.97、66.1和67.3万头,2006年比2003年增长7.82万头,增长幅度为13.1%,2003年至2006年羊出栏分别为5.5、5.7、5.8和6.0万只,2006年比2003年增长0.5万只。增长幅度为9.1%,2003年至2006年出栏家禽分别为755.1、811.8、878.8、913万只,2006年比2003年同比增加157.9万只,增长幅度为20.9%。四是劳务输出发展良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2003年至2006年分别达到18万人、21万人、22万人和22.6万人,2006年比2003年增加4.6万人,增幅为25.6%。五是农民现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至2005年分别为2135、2540、2813,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为3052元,2006年比2003年增加917元,增长幅度为43%。

(二)抓基地企业建设,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1.基地建设规模逐步扩大。2003至2006年建成水稻制种基地2.15万亩,优质稻基地25万亩;建成渝黄一号优质黄籽油菜基地10万亩;发展优质大豆基地10万亩;高换嫁接XX蜜柚200万株,实现XX柚标准化生产1万余亩。

2.龙头企业实力逐渐增强。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增加。2003年至2006年共新增XX三桂食品公司、XX市雪莱纺织有限公司等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昌升茧丝绸有限公司等3家农业综合开发市级龙头企业;新增XX县聚奎聚星养殖基地、张鸭子有限责任公司等18家县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共有龙头企业26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家,县级龙头企业17家。二是龙头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龙头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18973万元,实现利税618万元,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00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112%,132%,100%。

(三)抓项目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效果明显

2003年至2006年改造中低产田8.41万亩,建排灌沟180条87.32公里,其中排水沟83条31.7公里,路带沟95条53.5公里,修灌水渠2条2.12公里;建机耕道18条24.5公里,耕作道20条15.7公里,建人行便道2条1.44公里;项目区群众完成投工35.8万个,安砌条石12.6万方,开挖回填土方17.9万方,铺筑块石2.4万方,浇筑混凝土1.3万方,均超额完成计划。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8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0万亩;新增机耕面积2.2万亩。完成土地治理项目投资4839.8万元,其中用于排灌渠系建筑物建设3145.9万元;用于机耕路、耕作道、人行便道等道路建设1593.9万元;用于新技术示范推广100万元。

(四)抓措施落实到位,移民安置工作进展顺利

1.顺利完成了三期移民的对接工作。2005年至2006年在合兴镇等8个镇58个村142个组190个移民安置点成功安置了云阳县渠马镇等15个镇乡的移民595户2569人,超额完成移民安置任务369人,完成率116.8%。共调整土地2877.28亩,人均土地面积达到1.12亩,其中:田0.92亩;建房户有255户1080人,建房总面积31728平方米;购旧房的340户1453人,购房面积达21912平方米。

2.完成了移民后扶项目工程。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2个,共投入81万元。一是争取移民后扶基金补助40万元硬化荫平镇太宝水泥公路。解决了4个村、34户、173名移民,8500余当地村民行路难问题;二是争取41万元移民后扶基金在礼让建成豆筋培训基地。

(五)抓综合改革,蚕桑产业得到恢复发展

1.完成了丝绸公司和蚕种站的改革工作。县丝绸公司、蚕茧站改革工作组从2004年4月开始入驻两单位进行改革,5月底前完成了两单位的人员、资产、债权、债务的清理和资产的评估及处置,7月份完成了48名托管人员的安置工作。到目前为止,200多人的安置费领取率已超过95%,遗留问题绝大部分已经解决,改革工作基本结束。

2.蚕桑产业恢复发展。2003至2006年,共推广纸板方格蔟3208套,省力化蚕台1079台,建室外养蚕大棚250个,良桑嫁接2523亩,共发蚕种57217张,2006年发种18662张比2003年发种11009张增加了7653张,增幅69.5%;共产茧152.7万公斤,2006年产茧49万公斤比2003年产茧26.4万公斤增加22.6万公斤,增幅85.6%;2006年产值达784万元,比2003年增加533万元,增幅212.35%,是XX市增长幅度较快的养蚕区县之一。

(六)抓政策扶持,扶贫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1.扶贫工作。2003至2006年共投入资金4650万元,群众投劳120万余个,在51个特困村共新建、改建、扩建村级公路540公里,新修桥梁5座,改造农村低产田1000余亩,整治山平塘62口,改造窝棚户房屋117户8200余平方米,新修人畜饮水池120口14000立方米,卫生井660眼,新建5座村小面积6350平方米,资助贫困学生2512人,举办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12期,培训农民近10000人次,四年共减少贫困人口9000余人。

2.救灾工作。完善并严格了汛期值班制度,狠抓灾情统计制度等业务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期,严格救灾款分配程序,严格专帐管理,将建房补助款直接审批到户,接受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等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

二、2006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1.重宣传,做好舆论导向。一是成立了调研组,深入镇乡、村、组及农户家中宣传调研新农村工作,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所盼,为《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的出台准备了原始资料。抽调业务骨干和部分镇乡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宣讲服务团,分片到镇乡场镇宣传新农村政策。组织了市县级有关专家和农办、农牧、文广新、卫生等10余个县属相关部门25名县级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了新农村“三下乡”服务活动。在《今日XX》和XX有线电视台开设专栏,宣传领导讲话、中央文件和各镇乡、各部门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

2.强培训,提高干部群众素质。以理论学习培训为手段,以县委党校为依托,与县委组织部联合举办了新农村建设村干部培训班2期,共有120余名村干部参加了培训。培训工作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要求、有经费、有记载。培训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家畜家禽饲养技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政策法规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增强了农民发展经济的本领。

3.订制度,增强保障能力。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制度,全县33位县级领导分别定点联系、指导一个示范村、推进村或镇(乡)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了县级部门、企业帮扶制度,挑选了37个县级部门和33个实力较强的重点企业结对帮扶市级示范村、推进村和镇(乡)试点村;建立了责任分解制度,以县委办、政府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千百工程”建设县级部门责任目标任务分解的通知》,明确了30多个县级部门的相关职责;建立了信息月报季报制度,各镇乡于每月30日前将本镇乡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度、措施、经验、问题及打算等情况书面报送县新农村办公室,帮扶部门每季度将帮扶情况及帮扶成效报送县新农村办公室;建立了信息反馈制度,编印了《新农村工作动态》和《新农村工作参阅》两种新农村建设刊物,定期向县级领导、镇乡及相关部门、企业反馈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交流推广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指导面上工作。目前共编制《新农村工作动态》27期,《新农村工作参阅》2期。

4.严规划,确保前瞻性和长远性。一是组建了规划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按照《XX市新农村建设村级规划编制评审基本要求》,对规划编制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并在相关部门抽调了30名领导和专业人员组成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小组和评审小组,对推进各村规划编制进行指导和把关。二是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参与规划编制。涉及的每一个村均通过召开院坝会、党员座谈会、社员代表会等形式,让农民广泛参与、民主决策规划编制内容。三是注重节约和通俗。按照符合实际、节约开支、群众易懂的原则,除了两个示范村的规划、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以外,其余村的规划均由各村和涉及的镇乡组织人员编写。四是严格按要求开展评审。由县、镇、村有关人员组成规划评审小组,对每个村的规划进行评审。各村的规划已通过县级评审,并上报市里备案。

5.抓典型,强化示范带动。一是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梁山镇八角村已硬化7条总长为3.81公里的入院便民道,完成规划长度的64%,其余的便民道正在修建过程中;硬化4公里的组干道,投资7.6万元完成了村小学的改建工作;投资8.5万元改造村办公室,投资15万元改造村卫生室、小商品及农资超市;172口沼气池规划落实到组到户,现已建成沼气池40口;共拆除11户违规建房,对4户危房进行了排危,对6户旧房完成了立面改造,还有38户农民的房屋正在立面改造中;投资15万元,改造了1000米的景观沟,在景观沟旁分别投资近7万元和5万元,打造一条人行道绿化带和三个休闲凉亭;康居点场地已平整,晒谷广场正在修建中。屏锦镇万年村完成了该村部分村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2400米的地沟、人行道建设工程,安装路灯79盏,绿化面积1100平方米;已有首批39户农户报名在万年村第7居民点修建新房,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9450平方米的房屋建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一池三改)已完成56户,还有100余户正在积极的建设当中;万年村4组、8组次干道公路建设已完成资金筹集,并于9月初开始动工建设;建筑面积为250平方米的五保家园已竣工,阵地建设200平方米主体工程完工,完成占地185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的平场工作。二是推进村建设稳步推进。到目前为止,推进村共硬化、新修农村公路51公里,推广农机135台,新建、整治水利设施84处,修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个,修建村五保家园16个,新修人行便道100余公里,新修集中供水点14个,解决自来水4044户,旧房改造1396户,“一池三改”3120户,改建院坝面积166490平方米,整治排污沟渠18360米,垃圾堆放处理点27处,农民技能培训6613人次。

(二)打造移动信息平台,创新信息入户通道。为解决科技兴农和信息入户建设,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自7月1日启动以来,移动农网工程用户涉及县、镇(乡)、村、组干部、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和普通农户等共1.7万余名,发送涉农信息300余条;在“千百工程”示范村、推进村安装移动公用电话380余部;新农村网站上传资料1500余篇,浏览量达到1.5万人次。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根据我县创新的才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作为模本开通“12582”农业信息网在西部十余个省市推行,打造“农信通”品牌。10月27日,在“12582”农业信息网开通的当天,我县作为唯一的分会场接受了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等相关领导的视察,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新浪网等10余家新闻及网络媒体集聚我县,专题报道、采访、宣传新农村移动信息化工程。

1.抓规划管理,目标任务科学合理。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是一项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服务形式。经过全面分析论证,精心谋划,制定出台了《XX县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实施意见》,明确了移动信息化工程的主要内容、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等。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移动农网工程。定期或不定期免费向纳入用户群的手机发送政策快讯、当前农事、市场动态、农业科技、天气预报和用工信息,并开设公共信息栏目,刊登大众信息和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等;二是农村公话工程。完善2个市级“千百工程”示范村和25个推进村移动通信网络,在全县农村免费建立400个移动公用电话;三是互联网信息发布工程。制作全县新农村建设对外宣传形象网站,对外发布我县新农村建设动态、具体措施及相关政策。

2.抓组织领导,确保工程顺利实施。为确保移动信息化工程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我办,由我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具体做好工程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工作,并积极加强同各成员单位的联系,及时沟通,配合协作。

3.抓调研指导,提高工程可操作性。农民是移动信息化工程的受益者,“农民满意不满意,农民需要不需要,农民赞成不赞成”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一是开展调查摸底,广泛听取意见。年初,县农办、县移动公司和相关部门组成专门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部分村组干部、农户家中,开展了详细的摸底调研,就实施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步骤以及管理办法等具体问题广泛征求了村组干部和农户的意见。二是聘请市级专业调研工作组就移动信息化工程深入农民家中进行专门调研,共发放征求意见表、信息需求表等近千份,对实施意见进行可行性论证,进一步明确其可行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4.抓舆论宣传,增强群众的认知度。我办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利用XX有线电视台、广播、《今日XX》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推进移动信息化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同时通过下发文件、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和利用乡镇赶集向农民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提高了农民对移动信息化工程的认知度和参与的自觉性,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氛围。

5.抓机制创新,做到规范化实效化。在实施过程,我们十分注重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努力探索新农村移动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新路子。一是建立领导小组成员例会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建立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制定了XX县新农村建设移动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工程整体推进。三是建立一套信息采集、处理、报送、发布和信息服务效应反馈制度。制定了“移动农网”信息发布规则,对信息的种类、报送条数、发送范围、审批程序、字数控制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6.抓政策服务,确保群众得到实惠。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不增加农民的负担,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服务政策。一是确定服务对象,有序推进移动农网工程。根据掌握的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需求状况,分批分类确定服务对象,开通“移动农网”业务。第一批服务对象为相关县级领导、涉农部门干部职工,乡镇政府干部职工、村“三职”干部和村民小组组长共1300余人,于7月1日前开通;第二批服务对象为龙头企业、农村党团员、专业种养大户、运销大户等共6000多人,于9月1日前开通;第三批服务对象为其他使用移动通信平台的农村用户,于10月1日开通,目前已有万余人。对愿意接受移动农网服务的农户,免费赠送手机,目前共为农民赠送手机1000多部。二是制定优惠政策,推广农村公话。在逐步完善移动农网工程的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具体的优惠政策,在服务内容和资费标准上做了适当调整,真正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电话。三是聘请专业人员,建立形象网站。为加大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及时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和信息,聘请专业人员制作全县新农村建设对外宣传形象网站。新农村网站共分为农业动态、新农村、时事要闻、技术交流、专家解读、本地概况和龙头企业等板块,有效地宣传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7.抓技能培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一是开展操作技术培训。先后举办了两期200余人的操作技术培训班,对成员单位、镇乡信息员和龙头企业操作员进行信息化服务平台操作、信息采集和报送等方面的业务技能培训。二是加强“移动农网”信息终端使用方法的指导。利用中国移动“一镇一厅”的农村营销服务网络,对用户进行培训指导,及时解决用户在使用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三)落实各项政策,确保移民稳定致富

1.完成了移民生产技能培训任务。制定了《2006年移民培训计划方案》,下达了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经费控制额度。分镇对新接受的云阳移民进行了水稻栽培、生猪饲养、XX柚种植与管理等种养实用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共举办12期培训班,400余人参加了培训。

2.完成了移民档案整理工作任务。对三峡移民档案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对档案收集、整理、装订等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接受云阳移民的移民安置镇和接受巫山县移民的安置镇的档案工作分别在6月和10月通过了验收。

3.搞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文件精神,完成了对三峡移民2006年6月30日前的现状人口核定登记工作,编报了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拟对登记人口按600元/人.年进行直接补助到移民个人。编制了移民后期扶持2006年度项目计划3个,拟对回龙、明达、合兴镇移民安置村移民聚居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4.做好移民“双零目标”建设工作。根据渝委办发[2006]46号文件,以移民身份清理结果为依据,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统计,弄清了城镇移民“零就业”,农村移民“零转移就业”家庭的数量及其基本情况。制定了解决两个“零目标”问题工作方案,把任务、职责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乡镇,明确步骤;提出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与具体要求,制定了倒计时工作方案;落实了解决两个“零目标”问题的工作措施及优惠扶持政策。

5.移民稳定实现零信访目标。进一步加强了移民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移民来信来访,移民来信来访数量大幅度下降,没有发生移民群体性上访事件,巩固了三年来无进京到市上访的成绩,有力地维护了安置区的社会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得到了市局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把我县移民信访稳定工作作为全市经验推广。

(四)突出规模效应,加强农业综合开发

1.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质量效益显著。2005年度改造中低产田2.36万亩,建排灌沟53条38.89公里,其中排水沟17条12.74公里,路带沟34条24.03公里,灌水渠2条2.12公里;建机耕道6条9.98公里,耕作道11条8.12公里,建人行便道2条1.44公里;项目区群众完成投工11.61万个,安砌条石4.24万方,开挖回填土方7.63万方,铺筑块石1.21万方浇筑混凝土0.7万方,均超额完成计划。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0.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4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7万亩,新增机耕面积1.5万亩。

2.综合效益发挥取得新成效。结合全市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建设,狠抓优质粮食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XX农业名片;加大实施农业新技术培训和推广、新品种普及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著。项目区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水稻强化栽培、农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推广了福优802、Ⅱ优602等超级稻和稻草覆盖秋洋芋种植,增种油菜、小麦等小春作物,通过效益估算,项目区年可增产粮食360万公斤,油料22万公斤,可实现水稻亩产705公斤,项目区亩增产粮食160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1950万元,农民人均年增纯收入360元,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850万元。项目区人均年增纯收入360元。2005年度8月因洪涝灾害,冲毁部分排灌渠和机耕道,经请示立项,资金到位50万元,实际使用52.84万元,超计划使用5.9%,确保了水毁工程全面恢复,工程效益充分发挥。

3.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项目区机耕道、排灌沟渠的科学配套建设,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项目区机耕面达到50%,水稻机收率达到90%。2005年实行机耕12000亩,减少农民耕田费用12万元。

4.项目资金使用合理规范。2005年,市里下达批复土地治理项目资金计划1343万元;水毁工程修复项目50万元;集中使用科技推广项2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到位1397.38万元,占计划的104.05%,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9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430万元,县级配套80万元(足额落实),群众自筹397.38万元(其中筹款48.95万元,投劳折资348.43万元)。土地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394.44万元,占计划的103.84%:用于水利措施830.92万元,主要修建排灌渠系建筑物;农业措施478.52万元,重点是修机耕路、耕作道、改良土壤、购油菜良种等方面;科技推广40万元,侧重于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管理费25万元;市统一支付工程监理费20万元;集中使用科技推广20万元;水毁工程修复项目使用52.84万元,均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指标。

(五)扶贫、救灾、蚕桑业、劳动力转移、百镇工程和农田水利基建工作综合发展

1.扶贫工作。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开展扶贫培训,认真实施扶贫项目,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业开发,不断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积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带动了全县农村共同富裕。今年,共下达项目19个,项目总投资590万元,其中国家财政205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41.8万元,其他243.2万元。完成优质红薯基地建设2000亩,中药材基地建设500亩,良种高粱基地3000亩,新建村卫生室200平方米,新建、扩建、整治村道82.8公里。共投入资金11万元救助贫困高中生75名,贫困大学生10名。

2.救灾工作。做好了各类灾情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为获得上级的救灾资金等支持创造了条件。在今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中,做好了部门协调,救灾资金协调、资料汇总编录等各种救灾协调工作。全县争取救灾资金500万元,分配到受灾镇乡500万元。

3.蚕桑工作。一是编制了《XX县2007—2011年蚕业发展五年规划》草案,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六万担优质茧县”的工作目标以及相应的区域布局调整,专业化、规模化、主体生产、复合经营等工作措施。二是加强了技术指导。邀请了全国著名蚕学专家、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蚕丝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林元吉教授到我县指导茧丝绸的发展。召开了座谈会,举办了学习讲座,100多蚕农和技术员参加了听课,把林教授的讲课刻成光盘发放到各个乡镇,提高了蚕桑队伍的科技水平。

4.劳动力转移工作。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性措施和主导产业来抓,定措施,抓宣传,强服务。健全了市、乡(镇)、村三级劳动力转移机构。整合现有资源,以职业高中、农广校为基地建立市级培训中心。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方式加快劳务输出,拓宽转移渠道。

5.百镇工作。加强了对屏锦、袁驿两个百强镇的工作指导力度,积极主动地做好了雪莱纺织有限公司和袁驿豆制品有限公司的贷款贴息项目申报工作,目前两个企业得到了50万元的贴息贷款,促进了苎麻和豆干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两个镇按照突出重点、完善功能、培育特色、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坚持产业建镇、产业兴镇和产业强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城镇功能,继续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全面发展,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了产业培育,加快了项目实施,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明显、支撑带动作用较强的骨干企业。两个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袁驿镇取得了三年内百镇排名升27位的好成绩。

6.农田水利基建工作。完成土石方量50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0处,新增防渗渠道20公里,加高加固堤防0.3公里,清淤渠道45公里,建设村镇供水工程260处,新建小型水源工程9处,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0.5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0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万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0.5万人,县级及群众自筹投资105万元。林业方面的天保公益林、退耕还林工程完成了规划设计工作,并取得初步进展。

(六)强化政策,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1.启动了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工作,部门协同配合,工作稳妥推进,机构设置撤并有序开展。一是组建专门机构,建立了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二是狠抓宣传动员,多次召开会议,传达会议精神、宣讲全市、全县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政策。三是各镇乡对农业服务体系单位进行了资产情况清理。四是抓好农业技术人员的信访和稳定工作,宣传好政策,做好说服教育工作,确保稳定。五是按照有关规定对镇乡兽防站人员进行了公示和招聘考试,目前正进入录取阶段。

2.蚕桑员解出劳动关系进展顺利。全县各镇乡有蚕桑员22名,到目前为止已领发经济补偿金并签定解出劳动关系协议的21人,还有1人未领取经济补偿金。

3.组建了蚕桑科技推广中心。通过公开考试的形式,在原丝绸公司、蚕种站职工中招取了8名蚕桑科技推广中心人员。目前,正在进行张榜公示和政审等后继工作。

(七)顺利其他工作

一是迎接国家级检查、调研3起。国务院三建委监察局、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农业部市场与经济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相关领导的视察工作。二是迎接了市级部门检查、调研工作。4月18日,市人大党组书记、副主任金烈率市人大农业综合开发视察组来XX视察;6月份农业综合开发又迎接了XX市农业综合开发第五组的检查;三是顺利完成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几次调研、视察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四是承办了全县农村工作会。

三、存在的问题及2007年工作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今年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灾,造成农业减产农民减收

2.农业种植模式单一,传统种植占据主位,缺乏特色农业。农业科技水平低、标准化生产率低,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进展缓慢。农业产业链单一,大部农产品是作为原料或初级产品出售,农业加工和农产品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3.龙头企业带动效果不理想。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在带动农户增收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建设和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盲目性大,与市场的关联度低。

5.新农村建设资金匮乏,干部群众思想认识需进一步提高,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社会各界关注少。

(二)2007年工作打算

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战略部署,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龙头,统领农业、产业化、扶贫救灾、农业综合开发、移民、茧丝绸等各项工作。

工作目标:计划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人均增收178元,农村二、三产业提高3个百分点,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1500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初见成效,推进村建设逐步启动,建立优质粮生产基地25万亩,完成移民“两个零转移”目标。

工作重点: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的指导和协调服务工作,抓好新农村建设调研,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面上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千百工程”实施情况的考核制度;综合协调,进一步动员县级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社会各界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

2.加大对产业的培育力度。深化结构调整,增加优质、高效、专用、特色农作物比重。每个镇逐步建立1-2个主导产业,初步打造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

3.加大基础设施力度。硬化村级公路,改造入户便道,抓好“一池三改”工作,新建村级服务中心。

4.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培育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壮大经纪人代理批发商队伍。

(二)继续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大力拓展中低产田改造,规模开发高标准农田。按照“两增六化一提高”的标准,以城西大坝为起点,沿318国道向仁贤、聚奎、屏锦、礼让、新盛等镇乡扩展;在“一带一片”内,从金带向和林、云龙拓展,继续实施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二是建优质粮油基地。投资1250万元打造2.05万亩。其中屏锦镇1.25万亩和仁贤镇0.8万亩。二是做大做强制种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水禽养殖基地,巩固提高优质油菜生产基地。三是坚持科技开发,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引进优质高产水稻等新品种进行试点示范推广,进一步推广“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我县农业整体竞争能力。

(三)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

1.大力推进基地建设。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抓好水稻制种、优质稻、蚕桑、优质大豆、渝黄一号油菜和无公害蔬菜、甜茶、瘦肉型猪、鹅鸭等基地建设和管理,着力培育优质柚、笋竹、水禽特色产业。

2.加强技术推广。继续狠抓种养殖业的良种推广,加快猪、羊、鸭、鹅、鸡、柚、稻等良种化进程,大力推广新荣Ⅰ系、“洋三元”、pIC优质瘦肉型猪及、南江黄羊和波尔山羊等新品种,积极发展特种养殖。

3.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和发展我县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加大对市县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展现代化、集约化、龙头型的种养业。做好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和申报工作,争取上级更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四)扎实做好移民工作

认真做好移民信访及稳定工作,扎实搞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加强对乡镇移民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确保在2007年6月30日前完成移民“两个零转移”目标,实现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五)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民心工程

2007年启动13个村的扶贫工程,总投资45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95万元。建微型蓄水池15口,新建、改扩建村级公路11条55公里,修建桥梁1座60延米。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50人,转移15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50人次。救助贫困学生400人,其中大学生10人,高中生75人,中职学生315人。

(六)大力推进经济强镇工程

继续加大对市级中心镇、百强镇工程机遇,狠抓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市、县级中心镇和市级百强镇的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能源矿产、商贸服务和旅游业的发展,以产业兴镇、强镇,完善城镇功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到集镇办企业经商,鼓励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鼓励多渠道、多形式投资兴办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XX县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12.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 篇十二

情况汇报及2004年任务分解

北门街道办事处位于滁州市城北地区,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下辖四个社区,现有居民5665户,17400人。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由于办事处地处老城区和城乡给合部,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也更加繁重。截至2003年底,辖区内已登记在册下岗失业人员1428人,其中,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721人、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707人、“40/50”人员390人,企业离退休人员733人,有575户、1537人进入最低生活保障线。

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到人民的安危冷暖、关系到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等重大问题,办事处党工委十分重视。我们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的精神,把它当作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始终做到常抓不懈。针对进入社区的下岗失业人员逐年增多的客观现象,从2001年开始,我们就在街道辖区内启动了再就业工程,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多渠道、多形式地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开展就业和劳动保障工作中,2003年办事处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

1.建立责任制。街道由行政主任负责,社区由居委会主任负责,明确各自的目标和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完成街居两级机构设置。街道成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所长由一名办事处副主任担任;社区成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居委会主任任站长,并配备一名劳动保障专管员。

3.落实了办公场地。街道事务所和社区工作站落实了办公场所,并配置了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橱柜和桌椅等办公设施。

4.大力投入办公经费。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对事务所和工作站的经费,我们做到实报实销,截止目前,我们已先后投入用于加强站所建设、印制材料等资金达3万多元。

5.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我们为事务所、工作站分别制定了工作职责、管理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等,并制作板块悬挂上墙。

6.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2003年我们先后3次组织社区进行调查摸底,基本摸清了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并为下岗失业人员建立综合台账和跟踪台账,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

7.加强业务培训。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邀请上级有关部门来我街道进行劳动就业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一例会的机会,组织机关干部和社区居委会主任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和再就业方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并且在每周抽出半天时间来专门加强再就业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学习。同时,我们也注重收集外地好的做法,及时向社区进行宣传推广。

二、加强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向纵深发展

1.把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与社区思想工作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再就业方针政策的宣传,积极引导和教育下岗失业人员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自主创业、灵活择业、竞争就业的新观念,摒弃那种把工作分为高低贵贱和只有端上“铁饭碗”才算有工作的旧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对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和无业人员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宣传,帮助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岗前知识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注重做好帮扶救助弱势群体工作,特别是帮助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的再就业工作。他们曾对国家和社会做过贡献,现在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又失去了工作,大多生活较为困难,因此,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我们共安置40/50人员就业19人。

2.由于我办事处地处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辖区面貌相对破旧、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下岗失业人员比例相对较高。因此,一方面我们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扶持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积极为他们申办《再就业优惠证》,通过摸底调查,加大办证力度,尽量做到应办尽办,并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为他们争取各项优惠政策。2003年我们帮助那些符合办证条件的人员,及时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办证人数已达413人。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发再就业工作岗位,是我们实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为下岗失业人员开发再就业工作岗位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二种途径:一是通过驻区单位设置的公益性岗位;二是通过与辖区内个体私营主的协调联系。2003年我们共开发再就业工作岗位51个,公益性岗位1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5人。

对于2004年工作,我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打算: 1.加大再就业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职业培训等多种载体,进一步宣传和落实再就业的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放弃陈旧的择业观念,树立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新观念,我们与区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做好劳务输出这项工作,为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思想的舆论氛围。

2.全面掌握区内企业离退休人员情况,逐步承接对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职责和任务。多形式地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娱乐、文体、卫生保健等活动,继续发展“星光计划”工程,今年力争再兴办一个中等规模的社区服务中心,让离退休人员在社区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动态管理。认真做好失业人员申领失业金的审核工作,为他们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有效帮助。积极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发展非正规就业组织,力争帮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4.加强和完善街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在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后,充分利用上级统一配置的电脑等办公设备,实行微机化办公,多渠道收集、发布用工信息,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优质管理和信息帮助。

5.在辖区内大力宣传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管理办法。帮助符合条件的人员申请小额贷款,解决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缺少资金的状况,提高再就业率。

6.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专管员队伍建设。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再就业和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有关文件、政策和法规,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只有业务更加精通,才能为广大辖区居民提供更好地服务。在继续加强理论、业务方面教育外,对专管员还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他们要讲大局、识大体,要学习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把聪明才智真正用于事业上、用于社区工作上,努力为全区劳动保障工作添砖加瓦。

7.进一步加强就业和再就业目标责任管理及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规范化建设。要将再就业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加强督促检查,完善各类基础台账,建立健全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数据库。实行考核奖惩制度,制定考评和奖惩的具体措施,对社区就业再就业工作进行评比,以促进社区平台建设的健康发展。

在前期工作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工作需要和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区委三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决心在今后更加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不断开创北门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使办事处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任务的分解各社区分解指标的说明参阅附表。

抄送:琅琊区劳动局、再就业工作局

13.工作总结2003年工作总结(科技扶贫) 篇十三

1 以“四个落实”抓好项目实施

项目的实施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机具新颖, 种类多样, 涉及动力、旱作耕播收、牧草机械等多个品种、11个种类, 其中41%是首次引进;二是设施齐备, 功能较强;三是连片度高, 集约化强, 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四是思路清晰, 措施到位, 在项目监管、技术组装、配套措施、作业机制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在项目实施中, 甘孜州农机局努力以“四个落实”抓好项目实施。

1.1 加强督查, 从组织领导上抓落实。

一是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 加强领导, 集中精力狠抓落实。二是积极争取州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三是召集项目县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召开了项目实施工作会议, 对示范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宣传、验收等进行了全面布置。四是州局领导多次带工作组实地督促检查, 与项目县有关领导和部门研究如何结合当地实际开展项目实施并协调落实配套资金。

1.2 加强创新, 从夯实措施上抓落实。

一是在项目的组合上进行创新。将“农业科技发展年”项目资金与农机购置补贴等其他农机项目资金整合使用, 放大了项目的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在优化技术模式上创新。把好机具质量关, 在技术选择上优化配置并集成了现有耕、种、收、提灌等各个环节的农机化技术, 进行农机化技术组合配套, 使农机化集约的优势得到充分凸显。三是从鼓励措施上创新。各县结合项目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农民使用新技术, 如炉霍县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每亩补贴农牧民群众10元, 共投入补贴资金达30万元, 解决了从“引机入户”到“引机下地”的问题。四是在农机作业服务机制上创新。积极探索在民族地区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形式, 全年共组建“机耕、机播、机收”三机作业服务队15个, 培育农机大户36户,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9个。其中:炉霍县宜木乡虾拉沱村40户农民以带机入社的形式组建了村级农机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三秋”期间共开展机收作业100公顷, 收入9万多元;道孚县鲜水镇农机专业合作社由5户农机户按照自愿原则带机入社, 有拖拉机6台及配套农机具, 联合收割机4台, 秋收期间机收小麦、青稞366.67公顷, 收入30.25万元。

1.3 加强科技服务, 从提高农机手技能和素质上抓落实。

一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有500名农机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二是在道孚、炉霍、甘孜等县建立健全农机维修 (销售) 网点45个, 保证机具的售后服务及维修。三是结合项目建设, 州、县农机部门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 700人次。

1.4 加强宣传, 从扩大项目影响上抓落实。

一是利用州科技局、州科协组织的各类科普宣传活动, 积极展示农机新机具, 散发各类宣传技术资料, 提供技术咨询。二是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发展年”项目机具发机仪式, 现场授机241台套。三是通过电视、报刊宣传农机项目进展情况, 扩大了项目影响。

2 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项目覆盖面小, 投入总量不足。

2009年, 甘孜州“农业科技发展年”项目在农机上投入资金126.5万元, 仅占总投入资金的12.65%;项目实施5个县, 覆盖县仅26%。由于投入总量不足, 项目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受到局限, 与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2.2服务组织建设、培训等配套工作缺乏资金投入。在项目设计和安排上以硬件机具投入为主, 对着力解决农牧民“买得起”的问题有较大的作用, 但在宣传、培训、技术跟踪服务等各环节没有工作经费,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增加农机管理部门的开支, 在实行部门预算、经费包干的情况下, 致使部分项目县开展工作被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实施。

2.3 项目实施受到农机化整体环境制约。

农机科技人才匮乏、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机作业成本高、农牧民素质较低, 制约了项目效益的进一步发挥。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认识,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应加大农机在农业科技项目中的投入, 无论在资金总量还是项目内容设计上进一步拓展, 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努力提高农机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同时增加培训、宣传、技术服务等工作经费, 为项目的正常实施提供保障。

3.2 认真筛选项目, 打造农机精品项目。

一是扩大农机作业示范片。进一步加大资金、技术、组织投入, 将青棵 (小麦) 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范围从甘孜、炉霍扩大到康定、道孚、新龙等县;在东南路丹巴、九龙、得荣等县建立小型耕作机械作业示范片、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机械化作业示范点;建设一批机械化效益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的农机科技示范基地, 提高项目县的机械化水平。二是加大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规模, 在丹巴、泸定、得荣等适宜地区抓好农村机电提灌标准示范站建设, 解决项目区农田灌溉问题;同时抓好机耕道 (农机作业通道) 建设, 为农机入户下地创造条件。三是建立农机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筛选示范村、示范户进行重点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 通过有效措施, 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大力推广农机实用技术。推广项目要以草原机械化收获技术, 微水电等清洁能源技术, 玉米收获加工机械, 小麦 (青棵) 耕播收机械, 油菜、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为主。

3.3 落实配套措施, 为项目实施提供支持。

一是积极推进以广大农机户为基础, 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队为主力, 公益性的乡镇农机站为骨干的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强化农机科技示范项目的实施载体, 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实施农机培训项目。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应通过政府培训项目的实施,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农机手遵纪守法意识、经营管理能力和机械操作技能。三是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等后续技术服务建设。四是在项目区推广农机作业补贴制, 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

3.4 加强项目管理, 确保项目实施见成效。

进一步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抓好农机科技项目管理, 不断完善农机科技项目申报立项、阶段评估、跟踪检查、验收鉴定等农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机制, 使有限的农机科技示范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4 抓好科技宣传, 营造农机科技发展的有利环境。

上一篇:写秋天的优秀日记150字下一篇:电子政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