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4-10-24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共13篇)

1.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一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定稿)

题 目:____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指导教师:___ _ 准考证号:___ _ 考生姓名:___ _ _宜 宾__市(地、州)_ _ _县(市、区)工作单位:___ _ 写作时间:_____ 2011年8月18日____________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内容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成了广大语文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介绍几种最常见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此共同探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方法;理解能力

教师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1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阅读教学是一个开放、运动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开拓、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不可拘囿于某种单一性教学方法的局限之内,而必须超越某种具体方法的局限,进入一种教学的自由境界,把具体的方法作为进入这种教学的自由境界的梯子。如果我们能够在掌握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的前提下,自觉地将它们熔为一炉,我想学生的阅读能力将得到充分地发展,它将摆脱单一性教学方法造成的固定模式。因教学对象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自由地对课文进行诠释、理解和欣赏,这才是一种教学的自由境界。本篇论文即从这个认识出发、对阅读教学改革中的几种方法,作出重点的描述和探究。

一、议论教学法

1、议论教学法的含义

传统的讲述法是单向传递信息,议论法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信息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谈话,完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它把独立阅读变成集体阅读。议论法旨在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把问题引向深入。

2、议论教学法的优、缺点

优点:学生在议论中有利于发展智能,训练表达能力,能够发展学生评论和批评的能力。缺点是容易造成论题以偏概全,讨论放任自流。

3.议论教学法的运用

《萨特文集》第七卷 文论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5月1日

第165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15日

第17页

231、欣赏阅读教学法的含义

欣赏阅读教学法是指指导学生记、读、体味和感受文学作品,以陶冶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方法。

2、欣赏阅读教学法的优、缺点

优点:使教学富于感情,能够激发学生,引起共鸣、起到时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培养审美观念、利于增进对美丑、善恶、真假、优劣的鉴别能力。缺点:如果过多的侧重欣赏,会影响阅读技能的形成。

3、欣赏阅读教学法的运用

运用要点:A、欣赏的内容要有所侧重,如艺术的欣赏、道德的欣赏;B、多用欣赏的方法,少用分析法;C、创造欣赏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知和欣赏美,这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4”语文学科教材中蕴含有丰富的社会美、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学生去欣赏、去品味。如教《中国石拱桥》时,引导学生欣赏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教《济南的冬天》,让学生领略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讲《斑羚飞渡》时,让学生用心感受伤心崖上那惨淡的一幕,体会斑羚们为了种族生存而献身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教读《春》时,让学生从语言里感受春天的气息,观赏花草和人的活动,欣赏春天的自然之美,启发学生领悟我们现就正处在人生的春天里,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

五、讲授教学法

1、讲授教学法的含义

讲授法是教师以口述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叙述说明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

2、讲授教学法优、缺点。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地运用。它的优点是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能简便、有效地传授知识;能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能力和听的能力。缺点在于学生易处于被动状态,得不到说和读的训练,学生个性发展受到影 4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1月 第56页

砂”自然便会被淘成“黄金”,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也自然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参考文献:

1、刘朝纲 《以语文观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1994年

2、露益萍 《阅读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3、曾海芹 《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9月

4、叶圣陶 《写作杂谈》(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10月

5、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6、《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8月15日

7、萨特 《萨特文集》第七卷 文论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5月

8、中学语文课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7月

2.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二

一、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教学,学生要学好语文,要有很好的语感,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语言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对于背诵记忆的积累作用则谈得更为直接,他说过,现在有200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海里了.虽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这么多的具体东西最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便是积累的很好体现,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诸如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

对于阅读与背诵的重要性,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必须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诵读品赏.一些看似浅显的现代文,也还是要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叶圣陶先生早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让学生“潜心于本文”,“所谓阅读总得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因为语言文字离开了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读,单凭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解,学生能学到的只是皮毛!因此,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忽视了阅读教学,会使学生的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二、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教学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内动力,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深刻性,避免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为此,必须改革程式化的课堂结构,贯彻阅读教学整体化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

阅读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除运用实物、多媒体、图片、师生表演等创设情境外,还应把课文内容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来调适学生的口味.比如教读魏巍《我的老师》前,可让学生回忆最难忘或感到最亲切的某位老师.教读《背影》前,可让学生先想一想,长这么大,父母让你最感动、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哪个动作.教读《闲情记趣》前,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童年趣事讲给学生听……这些自然也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可以采用这种以情激情,情感沟通法进行教学.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这与我们下岗工人的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请家教、买学习资料何等相似!教师若能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勾连起来,“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

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应不再像以往一样死读死记,死摹仿程式,而是将在参考、分析、涵咏、体味,整饰思维语言,获得表达技巧等种种事项上下功夫.叶老的这段话,讲的是一种活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相结合的.近年来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都是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和生活才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点,才引起生动的、热烈的反应.

三、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固然关键,可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如果学生能掌握一套有效阅读的好方法,学习起来总是事半功倍.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历来十分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他曾指出,书是教不完的,课文无非是例子,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给学生读书、看报的方法、能力.总不能什么全喂学生,更不可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离开学校,他们还要自学,还要发展.可见,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更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和欣赏者.

下面笔者再就提高语文阅读效率,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谈些粗浅的看法.

1. 明确目标,把握整体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成立,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相对于文章这个整体而言,起码具有目标的明确性、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几种要素.在几种因素的作用下,文章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环环相扣,互为贯通,臻于完美.从整体出发去解读文章,能够把局部同整体联系起来,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因而对文章的理解是正确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因此,整体有不同的层次,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整体把握”不等于仅仅感知、把握整篇课文,它与对段、句、字词的关注不但没有冲突,相反主要体现在对段、句、字词的关注,除非那些字词等是“非关紧要”的.换句话说,提倡“整体把握”的方式,取代语文教学情境中学生阅读的那种“肢解分析”,从而克服语文教学中零敲碎打的分析和繁琐零碎的题海训练所带来的弊病.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时,先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然后让同学一起研讨文章写景的方法和作者情感.在课外阅读中,要降低难度,只要弄懂文章的大意就行了.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研究表达形式等.这是一种新颖、高效而又灵动、活泼的阅读方式.

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确指导目标,形成整体功能,才能使学法指导产生良好的效果.否则,我们在学法的指导上就会无的放矢,就会产生随意性和盲目性,就会影响学法指导的效率,甚至就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

2. 着眼局部,细处揣摩

叶圣陶说过,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凡是精心撰写的文章都有足以揣摩领会之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揣摩”就是指阅读主体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辨析、反复思考推求其意味,从而有所感触和领悟.它能帮助阅读主体触摸作者的喜怒哀乐、领悟文本内容深层的含义所在,最终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应用能力,达到具有创造性的阅读境界.作为塑造形象,传达感情的文学语言,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大量的潜台词、幽远的情趣、特殊的体验等等.只有充分重视语言的情感性、意象性,学会对语言进行品味、辨析等,才能调动阅读者的形象思维,读懂文本,产生共鸣,进而读出感悟.

著名的文章评点家李贽、金圣叹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就是用的这种方法.通过边读边品,把读、想、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包括对文章佳笔的玩味和欣赏,也包括对文章瑕疵的评批和看法,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尤其要涵咏品味、细细咀嚼,要像欣赏音乐一样,要有心灵的参与,要用心地去领悟.如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题目里的“喜”字,它烛照全诗,使全诗呈现出一片亮色.又如王安石地“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中的“绿”字,色彩鲜明,充满诗意,让人自然联想到江南明丽春色和盎然生机.这在每位细心的欣赏者面前都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崭新的、独特的意境美!

3. 读后总结,注重历练

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这一习惯往往被初中生忽视,阅读过后不会加以小结整理,故而影响了阅读效果.笔者以为小结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再梳理一遍,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一篇文章、一本名著读完后,一定要进行读后总结,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真正体会出作品的魅力.可以选取名著中最精彩的片段,以这一片段为载体,审视片段中的人物形象、内容、主题等,进而扩展到对整本书的相关方面的认识.如读《水浒传》后,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为例,认识鲁达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理解作品讴歌梁山好汉“替天行道”英雄壮举的主题.如读《繁星》《春水》后,要求学生背诵并品析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歌,感受优美的诗歌语言.

指导学生独立阅读一篇文章,按阅读的一般顺序,一边指导,一边让学生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些感悟,在朗诵、品味中感受其妙.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抒发己见.通过多次的练习和实践,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就明显地提高.从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注重历练,强调实践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巴赫金曾说过,书不喜欢心不在焉的读者,也不回答他们的问题,应真正而投入地阅读,并不是消极地掌握,而是与书进行生动而热烈的对话.

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三

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境的进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补充学生原有经验中的不足。例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如果学生对变色龙这种动物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变色的特点认识不清,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对人物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可笑”的层面上。一段关于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录像,可以迅速帮助学生进入为何称奥楚蔑洛夫为变色龙的情境。

又比如教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如何感受20多年前总理去世时人民那种天地同悲、撕心裂肺的痛苦,感受人们苦苦找寻总理的心情,《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段能让大多数学生红了眼睛。情境进入还可以采用“生活体验同化法”。教散文《背影》时,可举些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如下岗的父亲依然在亲人面前现出笑容,母亲打着磕睡坐在书桌旁陪因复习而晚睡的孩子等,都能让学生情感上产生对父母之爱的真切感悟,并“同化”感受那个肥胖的,迈着蹒跚步子在铁道边爬上爬下的父亲的背影,并为一片父爱真情所感动……

第二、根据教学目标,强化课型创新

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重难点,我们可以设计如下一些课型:朗读课型,学法指导课型,文学欣赏课型,活动课课型,积累课型,整体感悟课型,自主阅读课型,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单元组合课型等。例如类似于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种内容、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朗读课型、文学欣赏课型,面对梁启超先生的论证严密的《苦与乐》这类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思维训练课型、探究课型。当然教无定法,根据不同需要可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一种或几种课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全班每个学生都参加了表演,至少是朗读一两句台词。由于每个人的表演风格不同,使得每个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整堂课在欢声笑语中进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阅读教学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模式是多种多样和灵活多变的。可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对象和条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计和选择,但不管何种模式,其宗旨是不变的。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和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用心灵感悟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个性,读出自我。

第三、要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要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另外,要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

第四、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中皆留有“空白”,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可以这么说,有多少种不同的理解,就有多少个空白点。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课文中的“空白点”简单说就是学生对课文产生的疑问,也就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强化其中的“空白点”,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各种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再创造的欲望,师生共同来填充这些“空白点”,真正意义上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与体验。笔者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读到课文中“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为何不见了?”很显然,课文没有直接交代这个问题。但当时的课堂气氛却是相当的活跃,学生积极地来填补老师提出的“空白点”。生(甲):被丁举人打腿时打烂了,而他又懒得补,就扔了。生(乙):孔乙己为生活所迫,脱下来卖了,换成了他后文摸出的钱了。生(丙):孔乙己在当铺当了,换成买酒钱了。……同时,笔者及时引导学生思索:假如孔乙己腿好了,他还会穿长衫吗?为什么?此话一出,学生之间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乃至争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事实上,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自己个性的体验,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看法提出来,尊重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4.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四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民族中学 邬姣

【摘要】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影响,若持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授之以渔”学生终生受用的预期效果。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 就内容上, 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爱莲说》是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名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散文的特点读出它的音乐美,也可以从它写作方面体会托物言志的技巧美,还可以从内容上领悟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质美。总之,目的性明确,就能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使同一学生在每次阅读时都有新的不同感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二、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 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立足文本,借助朗读与“对话”训练,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散文、诗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密州出猎》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4.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5.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五

备课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深入研究课本内容,科学选择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讲解课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仔细分析课文的题材类型、写作方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主观看法和内心情感,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合理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2]。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中直接体现作者对冬天的喜爱之情的段落是哪几段?”“作者认为冬天中最让人怀念的什么?”等,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根据课文内容,合适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思想,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紫藤萝盛开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紫藤萝盛开时美丽、壮观的景象,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3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一味强调教师的指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意识薄弱,阅读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育观念,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峡》这篇文言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己尝试翻译课文段落,然后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适当予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词语和句子,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3]。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词语含义、句式特点和课文大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在讲解《论语十则》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同桌一起讨论“说”“知”等字的读音、意义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结语

总而言之,阅读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积累,拓宽学生视野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刘芳.探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12:120-121.

[2]傅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探究[J].知音励志,.8.

6.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论文 篇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大都疏于阅读,或根本不阅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就真的无能为力了么?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有必要把握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向,使他们不但能很好地完成课堂阅读,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完成课外阅读。

一、阅读的重要性

中学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听、说、读补天然之不足读、写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离不开阅读。因为阅读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在短文里,蕴涵着丰富的语法,这对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很有帮助。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语言的兴趣。阅读还可以扩大词汇量。所谓词汇量不是指你知道它的意思,而是知道它怎么用。阅读可以增加对该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大量的阅读,可以形成一种语感。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足以长才,读书补天然之不足。”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比如:

读书,可以增长见识;读书,可以净化心灵;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可以提高口才;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读书,可以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阅读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在陌生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这一桥梁构成的一个心灵间的互动过程。让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从而使读者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与学生主动积极阅读课文关系。在互动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美和享受。

二、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

阅读更是一种追求思想美德、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对于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现在的学生大都疏于阅读,或根本不阅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比如懒惰、缺乏阅读兴趣、不重视阅读等;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供吸取外界信息的方式多元化,如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因素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热衷于传统阅读的人正急剧减少。据报道。前,在大学生中,阅读《红楼梦》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而通过其它方式阅读的占百分之十,而现在刚好相反。这足以说明人们对传统书籍的阅读越来越少。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现象。

三、初中语文的阅读策略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帮他们指明正确的阅读方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阅读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阅读。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读,喜欢读,乐于读,从而逐步提升学生阅读效果。

1.从不同阶段的学生主体着手,注重学生阅读

初中学生与小学生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男生与女生之间有了爱慕之情,当然,这主要归结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推荐一系列关于爱情的中外名著;在课堂教学中,也结合实际,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经典的爱情桥段、故事、名言等。与此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爱情,让学生能够清晰看明白爱情的实质,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可谓一举两得!

2.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牵动学生阅读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国家,节日多,并且每个节日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12月17日,我国明确规定将清明、端午、中秋也定为节假日,放假一天。像上面这些节日,包括春节、重阳节等都属传统节日的范畴。这些节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作为学校中主要的语言学科,初中语文就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责任。能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神话传说,有民间故事,有诗词歌赋,不胜枚举。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宝贵的阅读的资源,让学生阅读这些资源,因为故事情节紧凑,他们会非常感兴趣,在学生带着兴趣阅读的同时,也就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3.课堂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

教师在上课时,不能一味平铺直叙,这样教师充当的不是“授课者”,而是“催眠者”,学生不多久就会恹恹欲睡,提不起精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当讲到精彩的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时候,突然中断讲解,在学生面前卖卖关子,就像评书中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中一样,给学生留下悬念,留下思考的空间,掉掉学生胃口。然后告诉学生,后面的内容我们自己可以阅读找到结局,然后就告诉书的题目,让学生内心深处驱使自己去阅读。

7.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七

一、培养学生自觉投入阅读的兴趣

学生常常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能自觉地投入,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 想出更多的金点子, 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 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 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 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阅读热情。活用现有教材。教材的许多篇目跟不上的步伐, 迫切需要进行取舍。 (注:现在初一初二使用的新教材这一矛盾已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可初三用的仍是老教材) 对于教材的课文, 不一定要篇篇俱学,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 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 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 由学生拿出意见, 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 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 而应以学生为主, 启发学生反复阅读, 自主感受。如讲《孔乙己》和《范进》两篇文章时, 可以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范进如果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谩骂会怎样?孔乙己如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些问题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浓厚兴趣。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 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不但让学生理解了文章本身,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提供更广泛的阅读材料。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放下课本, 把学生带出教室, 把阅览室、图书馆作为课堂和教室。把古今中外的图书都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 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 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去徜徉, 去远航。阅读材料内容上由易而难, 循序渐进。不一定要求学生一上图书馆就得啃大部头, 刚开始阅读时可以选择一些短小而又有哲理的文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时, 又向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短篇小说、散文等作为阅读材料;最后再向他们推荐大部头的, 或一些语言比较含蓄、意境比较深远的名家作品。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消除了学生对名著的恐惧, 并且整个过程由老师启发, 学生对书籍怀有一种好奇, 从生理与心理都比较适应。

二、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 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通过读, 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 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 只要坚持阅读, 善于思考, 就会达到读有所感, 读有所思, 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 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主动接受, 是自我消化和吸收, 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 体会到作家的情感, 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在此基础上, 教师抓住重点、难点, 予以点拨, 少而精, 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 不分详略轻重, 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 注重情感, 体验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具体的“整体把握”的方法, 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式来实现。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 浓厚的感情色彩, 并逐渐受其熏陶和感染, 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 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 情感的丰富, 并能展开想象, 体会读者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说出自己的体验。

四、鼓励质疑提问, 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学生没有问题的情况, 这对语文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可以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鼓励学生提问:一是从阅读教学材料中的矛盾处寻找问题。学生如果发现了矛盾提出问题, 就可以顺藤摸瓜, 开展讨论, 直到得出合理的答案, 也就完成了此文的学习;二是从阅读材料中的从反常处提出问题。

五、积极创设情景, 营造阅读教学氛围

所谓情境, 并非是游离于学生学习之外的一种单纯的教学环境, 而是一种具有教学功能的课堂因素。其最突出的特点, 就是引导学生的情感, 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只有从多维的视角认识情境的激情功能, 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情境中得到学习的东西和源泉, 唤醒学生的情感, 实现学生的生命感悟。语文教学实际与生活是最紧密相关的, 很多材料是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是我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

总之, 阅读教学承载语文教学的诸多因素, 因而充满活力与希望, 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在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需要充分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结合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从“培养学生自觉投入阅读的兴趣, 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鼓励质疑提问, 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积极创设情景, 营造阅读教学氛围”五个方面来改进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梁运义.语文教学通讯.创新阅读教学四法[M].语文报社.2003 (2) .

[2]邹小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把握方式[J].探索与创新.2001.

8.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兴趣

美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等。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呢?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学文为基本方式,以记诵为基本操作,强调意会、感悟和积累,更多地依赖直觉思维,让学生直接进入“自由王国”去跌打滚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缺乏可操作性,显得模糊、笼统。而西方的教学理论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极力追求教学效益,强调科学地、逻辑地研究教学过程,认定语言的学习是可控的,主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先进人必然王国,进行严格的、逻辑的科学训练,然后再到自由王国中去翱翔。可惜他们在强调可操作的认知目标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失落了。操作性不强,难以量化的情感目标,把教学的遗憾留给了我们。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尽可能创造优美抒隋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然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動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二、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三、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们知道:画家借助于线条和色彩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音乐家凭借节奏和旋律来谱写抑扬顿挫的乐章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而文学家则以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一一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这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作用于感官角度来讲,表面上它没有绘画的直观性和音乐的直感性,但它内在隐含着由线条与色彩所带来的绘画的有形性和由节奏与旋律所带来的音乐的有声性。

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作为“想象”一词的含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解释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造性想象”。此外,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创造性想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再造性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其共同之处就是在“想”的基础上产生图画。不过,“再造性想象”所产生的画面是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文学修养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图画。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在此,笔者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隋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一,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新象”。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二即“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二。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从而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

9.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九

建昌县药王庙镇初级中学 朱秀艳

【摘要】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必须是学生有自主性,教师要坚信学生的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读和探讨”出来的。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体现。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那种“要我学”的陈旧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充分开展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是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肤浅的看法和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初中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自主性,但行为上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 识,有潜在的主动探究的动力,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比较肤浅,学习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自主探究性阅读”之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

“自主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

“自主探究性阅读”以变“教我学”为“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自主探究性的阅读,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一堂课里占去绝大部分比重的是老师在教学生如何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很狭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就会乐意去学习,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和敏锐的感知。托尔斯泰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堂阅读教学课,如果一味的是老师在唱主角,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 间,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从何而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自主探究的意识了。从这点上看,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用以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探究意识。而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并不是说不要教师,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小和尚念经般的去阅读。恰恰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时就显得十分重要,那就是如何去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兴趣。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多种激励的机制的运用,多角度、多方位的问题的设计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而设计疑问,提出问题,要结合新旧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些激疑性、探究性、迁移性、发散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或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为“自主探究性阅读”作充分的心理与智能准备。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就有多高,就能收到既立足于文本,又跳出文本而进行迁移性、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探究性的阅读效果。

二、授之以渔而不授以鱼,创造自主探究性阅读的条件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应该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有了老师提供的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就为他自己的自主探究阅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学起来也就会信心十足,得心应手。

如在《春》教学中,我就摒弃了过去教授它时的方法,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大家回忆一下,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你们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或合作完成,然后把这部分内容汇报一下。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讲一讲;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春的美景;喜欢搜集资料的同学,可以交流课前查找有关春的图片资料;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一读。如果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也可以。几分钟后有几个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获。有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春花、春草的;有用画的方式画出五幅图画;有五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孩子们的嬉戏。有同学到前面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和资料。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选择,这是尊重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

三、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叶圣陶语),又要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重视学生自主的朗读文本,会使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性阅读的乐趣。

学生的朗读可以是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逼真的情境,同时,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走进作品博大而精深的世界,从中发现与自己人生息息相关的地方,也能饶有兴趣地读出自己的感悟。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自主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差异性。在自主探究性阅读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因为自主探究性阅读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了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

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应有层级性,评价的语言应有鼓励性。可设计适合个体阅读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 - 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画上一幅画,看哪一组同学画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五、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培养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老师来做。其实这 种总结是学生一种极好地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的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它会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到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会使自主探究成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精神品质,而最终成为一种创新学习的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我想只要围绕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目标,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阅读的视角去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得积极,学得主动;教师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地阅读,指导学生策略性地阅读,逐步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阅读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索更博大的未知世界。

10.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

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放题的解答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对此类题目存有畏难心理,考试时得分率普遍低下.分析成因,主要是开放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据此,教师可采取灵活有效的`开放题课堂教学指导方法,充分发挥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的作用,熏树学生的自信,切实提高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比较可行的指导方法有以问入题、集思广益、就地取材、主客相融、因人而异等.

作 者:许昌如  作者单位:台州市黄岩区平田学校,浙江・台州,318024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开放题   指导方法  

★ 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 阅读教学的有效指导

★ 群文阅读教学反思

★ 《开国大典》的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 内容,还是形式?──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

★ 从解读到真情写作的有效拓展

★ 策期策划代理合同范本

★ 古诗文阅读教学

★ 阅读教学设计

11.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最有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会心悟解。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的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老师可让学生在班内表演捕鸟动作,在表演中体会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天真、快乐的心理,然后同学发表议论。学生在情境中,动态生成动词的运用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三、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四、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广泛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同时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室)、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五、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

新课标中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教师对学生阅读的评价应随时进行,及时评价。阅读教学不能搞标准化,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所以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来制定不同的要求,实施多角度评价。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还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特别是初中学生,应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二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 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 “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 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 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 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 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1.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 但是激趣只是开始,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注意力很难持久。因而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保持激昂的情绪,其重要的方法就是采用多种阅读教学手段。例如,教师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亲切幽默,适当辅之以动作; 教师要多鼓励,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多采用变式教学,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 如多媒体) 要的丰富性。所以,教师对于课堂节奏和情绪的调控能力,是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的关键。

2.指导学生的层次阅读

默读,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 朗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言文字的优美; 熟读,反复咏诵,顺藤摸瓜,于细微处深化文本, 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体悟、发现和创见,让心灵在一个跳动的文字里自由地飞翔; 品读,体悟文章里所蕴含的哲理和灵性,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文章里积淀的修养、思想、观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引导对象细化为学生的全部情感,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其中,研读文本,体悟作家的情感思想。学生阅读学习的最佳状态就是与作者情感跳动的节律相合,在精神世界里与作者进行心灵上乃至灵魂上的对话,即我们常说的情感共鸣。如学生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 时,让学生通过模拟双耳失聪,体会其中的不便,进而联系音乐与听力的紧密关系了解贝多芬的心境,全程使用伤感的音乐,关注文章重读。最终就可以使得学生与贝多芬的感触距离缩短,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文字之间蕴含的感情。

4.重视学生的基础积累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语文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已经达成“学习语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的共识。如若没有一定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无疑是天方夜谭。所以,教师如果计划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培养就必须关注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储备,这包含着精彩语句的积累也囊括了文学常识等内容。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其基石仍然是语言,这样就凸显了读的重要性。兼阅兼读,会阅会读,则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13.刍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十三

摘 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以及实践性比较高强的科目,更是一门充满德育教育学科。要想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阅读教学则是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因此,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语文阅读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动机

一、注重课堂朗读训练和评价,树立学生阅读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有创意阅读”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这反映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感情的熏陶,而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情感的方式之一。对此,教学时,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和评价,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树立阅读信心。

1.根据不同的朗读形式,给与贴切的评价。有感情的朗读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不同学生对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的方式也不同。学生在朗读时,教师根据不同形式的朗读给与贴切的评价,并适当启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快乐,自然而然的将饱满的感情释放并融汇到朗读之中。朗读成为学生个人感情的宣泄。

2.注重学困生、留守生朗读评价。在生活中,学困生、留守生的内心更需要老师的关爱,更渴求别人对他们学习的认可。针对这样的学生应常常鼓励他们:你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这段话或文章,相信你下次会读得更多、更好。这样的语言会化解学生在课堂朗读中的尴尬,并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阅读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

动机是愿望改变为行为的动力。如果一个人只有愿望而无动机,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他的愿望是无效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因为动机指向目标,它反映的是某种需求;动机指向行动它为获得需求满足而产生行动。我国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这个道理,在《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乐之”的程度,“乐之”的程度越高,学习动机就越强烈,行动越坚决,维护行动的时间就越长久。所以说激发学生阅读语文的动机,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阅读。

三、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1.品味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选入课本的文章,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要对作品熟读精思,并进行适当赏析和评价,这样可以启发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仅要了解作者,更要了解作者生活和时代背景。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准确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3.比较初稿和定稿,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许多文章都是通过作者反复推敲修改后才定稿。阅读时如能找到初稿,拿出与定稿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做了修改,并反复思考作者为什么修改。对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问题往往会有人提出新的看法,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从中受到亲启示,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四、注重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通常来说,语文教师除了是相关知识的传播者以外,还是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者和搭建者。正因为如此,这就需要?Z文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知识素养。为了确保教师能够更好地充当知识的设计者和搭建者,具体来说,教师不仅仅是要不断完善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自身心理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知识。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能更好地去了解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最终使得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在进行实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需要掌握阅读教学的规律性,方法正确且适合的阅读教学方式是有效阅读的前提条件。为了能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知识。同时,为了防止出现语文教学活动的盲目性,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实际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更好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按照每位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为每位学生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教学方式,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五、以教师的情感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高效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兴趣。初中生心理特点表明,课前激趣对学习非常重要。每学一篇文本前,教师都应该设计一段饱含情感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当然,单纯就这一点激趣是不够的,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因此,教师应选择与文本主旨一致或接近的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名篇,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理解文本的契合点,从心理上降低难度指数,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力求语言亲切生动、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以形体语言。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力求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状态下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逐渐探索新型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公司发展超越梦想下一篇:九年级(上)家庭社会与法制教案(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