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概论教案

2024-07-02

工程经济概论教案(6篇)

1.工程经济概论教案 篇一

《农村经济管理概论》教案

第一课 农村经济管理总论 目的要求:

掌握农村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与农村经济管理的职能、任务、原则和方法,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农村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产业结构,农村资源管理,农村科技管理,乡镇企业管理。教学过程:

农村经济与管理共分六单元,十五章。第一单元包含第一、二、三章,讲述农村经济与管理 基本原理、任务和方法,我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等内 容,这些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基础,可以对农村经济与管理的全貌有比较清晰的了解。第 二单元包含第四、五章,讲述的是农村的生产过程,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的含义与调整以及如 何发展乡镇企业。第三单元包含第六、七、八、九章,讲述的是农村生产要素的管理,生产 要素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力和劳动对象等。教材介绍的是劳动力、科学技术、自然资源(土 地)和信息资源等四个方面。第四单元包含十、十一章,讲述的是农村市场和流通的管理,商品流通的基本知识,市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第五单元包含第十二、十三章,讲述的是农 村财务与分配管理,农民负担管理等。第六单元包含第十四、十五章,讲述的是如何提高农 村经济效益,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等内容。农业经济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普遍规律。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大力发展农业不仅是保障人民生活的要求,也是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需要。”领会的要点:(1)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2)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基础,如轻工业;(3)农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基础,如市场、外贸、金融等;(4)农业是基础具有普遍的规律性。

2、农业经济的社会意义(或社会贡献)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住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以上中央的决议,准确地概括了农业的社会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社会稳定的贡献;(2)对现代化的贡献;(3)对环境的贡献。

作业:

1、农村经济与农村经济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2、农业经济的地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二课

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 目的要求:

应加深认识两个基本制度:一是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基本经营制度:长期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教学重点:

必须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探索和完善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教学过程:

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应加深认识两个基本制度:一是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是基本经营制度:长期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

(一)必须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探索和完善农村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现行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农民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土地 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核心。因为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也叫土地所有制,它体现了社会性质。

(三)农业经营形式是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要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这项政策很重要。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对 于违背政策缩短土地承包期、收回承包地、多留机动地,提高承包费等错误做法,必须坚决 纠正。”应加深理解这项政策,符合生产力的要求。

(四)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管理,有以下要点:

1、一要长期坚持。理由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家庭可以容纳先进生产力。家庭是集体经济内部的一个经 营层次。

2、两个层次都应不断地完善。(1)同一层次的完善,是壮大实力,搞好服务;(2)农户层次的完善,要保护农户的三个权力: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作业

1、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是什么?

2、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管理,有几点要求?

第三课

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的要求:

掌握农业产业化基本含义,经济共同体应具备四个起码的标准。教学重点:

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1、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不是主观想象。

2、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处理好利益关系。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农业产业化基本含义: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经营,有多个参与主体组成的经济共同体。应具备四个起码的标准:

1、利益关系一体化

2、组织形式企业化

3、经营机制约束化

4、产品生产商品化

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2、农户连接市场的桥梁;

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三、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1、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不是主观想象。

2、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处理好利益关系。

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是我党的一贯方针。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 决议指出:“以农民的劳动联合和农民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更应鼓励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其中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成功的形式。

五、承包合同管理

学习中抓好三个要点

1、强化对农业承包合同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

2、注意签约质量,具体要求内容很多,特别注意合法性、政策性、民主性。

3、提高履约率,保证合同的严肃性。

六、提高管理者素质

注意本书导言中管理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同学们看书就可以了。要求对管理工作有一个科 学的认识和升华。农村经济管理是一门科学,它的职能、任务,以及原则、方法是什么,都很重要。要牢记农 村经济工作的基本准则:一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二是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作业:

1、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是什么?

2、如何提高管理者素质?

第四课

农村产业结构和乡镇企业 目的要求:

1、了解农村产业结构的三个层次。

2、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简要概括十个字:稳粮、增畜、扩林、优质、高效。

教学重点:

1、了解农村产业结构的三个层次。

2、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简要概括十个字:稳粮、增畜、扩林、优质、高效。

教学过程:

发展生产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物质是基础,是第一性的,要以生产为中心。有关农村生产管理的内容很多,如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本课程重点介绍产业结构和乡镇企业两个主要内容。

一、农村产业结构管理

(一)了解农村产业结构的三个层次: 第三层次,第二层次,第一层次。

(二)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简要概括十个字:稳粮、增畜、扩林、优质、高效。

1、关于粮食的调整: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粮食作物要确保总产量稳定增长,提高单产,改善 品质,尽快淘汰不适销品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过渡,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提高人们的生 活质量,由产量型向效益型过渡。为什么要采取稳粮的方针?是由粮食的经济地位决定的。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第一需要;粮食又是其他各业的发展基础。

2、畜牧业的调整:一是总量(比重)要增大,即增畜。在畜牧业内部,要发展草食动 物、节粮型动物,增加牛羊的比重。同时要改良品种,还要发展农区畜牧业。

3、林业调整:扩林,要加快林业(含草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4、经济作物要提高质量,合理调整区域布局。

5、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稳定近海捕捞,扩大远洋捕捞。

6、“菜篮子”工程,以市场为导向,推广优新品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均衡供 给。

7、关于优质增效,这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因为:市场竞争的需 要,加入 WTO 以后的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

8、补充内容,调整农业生产与种植方式是一致的,要逐步实行三元种植方式:即粮食--饲 料--经济作物。作业

1、农村产业结构有几个层次?

2、说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第五课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管理 目的要求:

1、了解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

2、掌握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教学重点: 了解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掌握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教学过程:

一、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乡镇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新高涨的一支重要力量,在 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突飞猛进,在各方面显示出了重大意义。可以归纳为经济的和政治的两个方面。

1、经济方面(1)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2)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3)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4)促进了农村工业化

2、政治方面(1)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城市化进程(2)社会稳定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方针

基本方针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依法管理。”有几点方针 需要加强认识:

1、抓改革,促建制,实现体制创新的发展方针。

2、立足农村的发展方针:(1)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化。(2)正确处理工农关系,以工促农、补农,吸纳劳动力。

3、实施科教兴国的方针。科技是生产力,是核心。

4、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措施有:(1)政府扶持(2)法制保障(3)与环境、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5、坚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共同发展的方针(1)东部地区发展注重提高科技含量,发展高附加值、外向型产业。(2)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

三、加强乡镇企业管理 主要内容如下:

1、深化改革,体制创新。(1)产权关系(2)经营机制(活力)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容: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抓质量,创名牌,提高竞争力。

4、练好内功,提高效益。

作业

1、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2、加强乡镇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六课 生产要素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2、了解土地资源的管理基本国情。教学重点:

掌握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了解土地资源的管理基本国情。教学过程:

一、生产要素就是人们进行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条件,包括工具、劳动力、劳动对象。教材中本单元介绍了劳动力、科技、自然资源(土地)、信息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的四大特点:(1)要素的整体性(2)数量的有限性(3)分布的地域性(4)利用的多宜性

2、自然资源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资源保证。

3、国农业自然资源供给不足

4、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是:(1)因地制宜原则(2)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3)局部利益服务于整体利益的原则(4)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原则。

二、土地资源的管理基本国情:土地总面积较大,人均面积较少;山地较多,平原较少;人均耕地在减少。土地 管理的要点如下:

1、依法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提高土地生产率,实行集约经营

3、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三、水、森林、草地资源管理

总的情况是:水资源短缺,森林资源短缺,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管理的重点在保护。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必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 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保护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 染,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作业:

1、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说说怎样做好水、森林、草地资源管理。

第七课劳动资源管理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2、管理的重点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2、知道管理的重点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教学过程: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劳动力资源大量过剩;70%从事农业劳动; 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较集中; 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二、管理的重点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 力。立足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展二、三产业,建设小城镇。开拓农村广阔的 就业门路,同时适应城镇和发达地区的客观需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 从中可以归纳为以下途径:(1)立足农...个问题:

1、我国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1)加深理解“市场体系”,市场是个整体网络系统。由很多市场要素和各种市场组成。(2)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即:是开 放的又是统一的(政府、政策),是竞争的又是有序的(法制、规则)。

2、市场营销问题,重点学习营销策略和方法。教材上介绍了四大策略:产品策略、地点策略、促销策略、价格策略。

3、关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农业也要和国际接轨,加入 WTO 以后竞争会更加激烈,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提高农业自身素质。

作业:

1、说一说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

2、劳动资源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第八课农村财务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2、掌握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管理。教学重点:

1、掌握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2、掌握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管理 教学过程:

这一讲很重要,主要辅导财务管理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这部分是当前农村管理的一个薄弱 环节。

一、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一)四项基本任务: 筹集资金、使用资金、收入分配、财务监督。通俗讲就是:聚财、生财、用财、护财。补充 强调:财务管理不等于会计工作、财务管理向决策方面转变。

(二)四项基本原则:效益优化原则,民主理财原则,平衡原则,开源与节流并举原则。重点强调财务公开、民主理财问题。

二、固定资产(金)的管理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用时期较长,单价符合规定标准。

(二)如何管理固定资产

1、准确计价

2、合理地购买与分类

3、科学地折旧(1)为什么要计提折旧: 计提折旧的三点好处:利于更新、计算利润、计算成本。(2)折旧方法:平均法、快速法。

4、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1)合理购置(2)日常保养(3)科学使用(4)定期盘查

三、流动资产的管理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一个经营周期内变为现金或者耗用的资产。

(一)种类:可分为货币资金和实物类资金。

1、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类款项、待摊和待处理款项等。

2、实物类资金指存货,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

(二)货币资金管理 货币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货币资金管理的根本性措施是: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资金管理条 例》、《票据法》和《银行结算办法》等法规,严格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适用于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措施有:(1)钱帐分管制度(2)现金收支分离制度(3)遵守银行结算纪律(如不准出借、出租帐户,不准签发空头、远期支票,不准套取银 行信用等)(4)定期、不定期盘查(5)严格财务制度(如审批制度、限额制度、民主制度)

(三)加速流动资金周转 流动资金周转率 = 年销售收总额/年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次/年)周转一次的天数 = 360(天)/年周转次数 成本、作业:

1、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是什么?

2、如何管理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第九课

成本、收入分配和农民负担管理 目的要求:

1、掌握农村收入分配管理的基本原理。

2、搞好农民负担管理工作。

教学重点:

掌握农村收入分配管理的基本原理。搞好农民负担管理工作。

教学过程:

这一讲的内容很多、很重要,大部分是政策性很强的农村热点问题。学习本章应注意结合当 前实际工作,有的内容要以现行政策为准。

一、农产品成本管理

(一)农产品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成本是管理决策的依据 成本是补偿耗费的尺度 成本是反映管理水平的标志 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依据,目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部门还未能普遍推广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这是一个问题。

(二)成本管理的四个环节

二、农村收入分配管理的基本原理: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农村分配工作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党的政策、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的问题。

(一)收入分配工作的基本原则

1、兼顾国家、集体、个人、投资者各方面的利益。

2、坚持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原则;这是基本的分配制度,必须 长期坚持。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4、贯彻党的富民政策,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

1、包干分配;

2、性质——符合基本分配制度;

3、优点——能体现三者关系,符合生产力水平;

4、乡镇企业的利润分配:按国家的现行政策办事。

三、农民负担管理

(一)搞好农民负担管理的重要意义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是保护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稳定的大事。”(摘自十五届三中全会 决议)可见,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重赋失信于民,破坏生产,破坏稳 定。

(二)农民合理负担的标准 国务院颁布的《农民负担管理条例》有明确规定,也请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当前政策。如将实行费改税,就会有新的规定。辅导以下问题:

1、农民负担内容有合法与非法、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对于合法合理的负担是农民应尽的义 务(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减轻农民负担首先要依法办事,取消非法、非理性负担、合同 内与合同外负担。

2、负担的标准(1)《条例》规定村提留和乡统筹,以乡为单位,不能超过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5%。应严格执行这一标准,不能虚报。人均纯收入计算如何才能接近实际?应该经过抽样调查(主 要数字有农村总收入、总费用如何计算?)(2)教材 275 页公式(3)乡镇企业负担不计入 5%之内,因为重点是减轻农民的直接负担。

(三)如何搞好农民负担管理工作

1、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 十五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农民的各项建设都要尊 重群众的意愿,量力而行。

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依法办事、审批制度、监督制度、民主与公开制度。

(四)减轻农民负担的主要措施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依法办事,严格政策; 壮大集体经济; 严格审计监督和审批制度; 杜绝三乱--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中央、国办发出(1998)18 号通知,即“切实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指出: 减轻农民负担,事关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作业:

1、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2、如何搞好农民负担管理工作?

第十课

经济效益与现代化 目的要求:

1、知道什么是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中心工作。

2、农村经济工作为什么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中心工作。农村经济工作为什么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教学过程:

提高经济效益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中心。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管理的目标。值得注意的重点内容是:(1)什么是经济效益;2)为什么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3)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4)什么是农业现代化;(5)制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因素;(6)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一、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一)什么是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产出-投入 应加深理解的问题是:

1、经济效益是由投入与产出两大因素的状况决定的。

2、增产不等于增收。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统一性和矛盾性)。

4、农村经济效益的特征: 不稳定性;综合性;区域性;持续性。这些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新问题,如评价比较、兼顾 各种效益等。

二、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

1、加社会积累,促进社会进步

2、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3、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4、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三)农村经济工作为什么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效益是生产者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剩余 劳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资源的有效性和社会需求的无限性这一客观矛盾所决定。

(四)农业经济效益评价 所谓评价就是经营活动的结果比较、分析和鉴别。目的是总结经验、检验结果、改进工作。

1、评价基本原则:全面的原则,即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直 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关系。

2、评价指标,教材上介绍了很多指标,其中重要的是利润、净产值资金利税率等综合性、时 效性指标。

3、评价方法:比较法和因素分析法两个比较常用。

(五)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一是增产,二是节约。

1、依靠科技进步是根本措施 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发展,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2、实行集约经营 集约经营是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集中投入较多的土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的区别:前者靠科技推动,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

3、整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结构

4、向管理要效益

二、农业现代化

(一)什么是农业现代化 应着重理解现代化的内涵: 从农业要以现代思想指导、现代科技生产和现代科学管理三个方 面去理解。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资源的有效配置、有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旨在提高土地生产 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效率以及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环境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物质装备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民素质现 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需要。现代农业是解决农村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供需矛盾、人口与资源矛盾等。

(三)制约实 现农业现代化的因素 一是资源不足,人多地少;二是投入不足。

(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重点是:一是依靠科技,走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路子。科技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创造奇迹,尤其我国国 情是资源(如土地)短缺,更迫切需要科技支持,走集约经营的道路。二是用现代工业技术武装农业,解决生产手段、生产方式现代化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劳动力→规模扩大→提高机械化设施水平→改变耕作方式→提高生 产水平三是抓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管理软件现代化。作业:

1、什么是经济效益?

2、说说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农村经济工作为什么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2.工程经济概论教案 篇二

一、中国经济法的特征与经济法的外部性

通过对经济法特征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有利于我们认识经济法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深刻把握经济法特征与经济法外部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 经济法具有经济性。

因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发生在直接的物质再生产领域, 具有明显的经济目的性。这种经济性的重要表现, “是经济法往往把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直接规定为法律”, “经济法对经济生活准则的表述”, 通常是“由立法机关和其他有权机关直接将经济制度、经济技术性规范通过为法, 使之具有法律效力。”如在经济制度方面, 国家通过制定颁布《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 规定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税制, 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 确定各自的财政支出范围, 同时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预算收入。该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制定和实施, 必然会影响到中央与地方的发展规划与经济运行, 对中央和各地方而言, 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额外收益和成本, 从而在中央和各地方, 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此外, 在宏观和微观经济管理层面, 各种具体税种的实施条例、外商投资领域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关于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等;以及, 在维护公平竞争和经济有序流转方面, 《反不正当竞争法》和规范土地使用与流转的法律法规等, 都会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各地方之间、各行业和产业之间, 以及在各行业和产业内部, 产生相应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亦即外部性, 从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发展。

第二, 经济法具有政策性。

由于经济法根源于国家对经济的自觉调控和参与, 其要义就在于“对万变之经济生活及时应对, 以求兴利弊害, 促使经济尽速平稳发展, 并提高国家及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它的任务是实现一定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要求, ”因此, “经济的法律调整往往以政策先行, 并赋予政策以法的效力, ”而由于政策本身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经济体制也非一成不变, 经济法受其影响, 时常处于变动之中也就顺理成章。但是, 由于政策本身对经济社会现实的影响往往比较直接, 相应的政策性效应也会更加快速的在经济活动中突显, 尤其是由于政策本身往往针对性更强、目的性更鲜明, 其制定与实施都会对特定的群体、阶层、行业等等, 产生较为明显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亦即外部性, 从而改变这些群体、阶层、行业等相互之间及其内部原有的 (经济) 利益格局, 并对它们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也因此, 被赋予了法的效力的这些政策, 亦即经济法规范, 就不可避免的具有更加明显———因为具有了法的特殊强制性效力———的外部性特征。例如在金融法领域, 随着去年以来, 针对表现为全国范围内的房价普遍上涨、CPI不断升高等现象的国家经济过热问题, 央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内,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命令、决定和指示, 力求通过货币政策来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 为不断升温的中国经济降温, 并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运行。在此过程中, 这些政策、命令、决定和指示等, 首先是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制定颁布实施的, 因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针对目前经济形势的“暂时性”政策, 其次, 也是最重要的是, 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的实施, 已经或者正在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尤其是对经济活动中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行业和产业, 如养殖业、生活消费品生产行业、房地产行业、城市居民、消费者等等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或者是正的效应或者是负的效应, 必将会影响到当前与未来不同群体的经济行为和选择, 从而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最后, 经济法具有行政主导性。

“经济法是国家干预、从事经济活动, 参与经济关系的产物, 调整的是直接体现国家意志的经济关系, 从而与政府的管理和参与有着密切关系。”经济法上的国家干预, 源于现代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失灵”, 和市场的缺陷紧密相关。就新制度经济学的视域而言, 政府干预也不过是市场的一种替代, 换句话说, 在某些情况下, 国家干预比市场本身更有效率。而这种“更有效率”意味着, 国家的行政干预对相关主体所产生的影响更加直接、快速和深远。然而, 无论是适度的干预还是过度的干预, 政府干预、参与经济活动总会给不同的市场主体、行业和产业以及其他特定的群体、阶层, 带来或正面或负面的额外影响, 亦即会产生外部性。而对这种外部性的不同安排, 就会相应的影响到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事实上, 经济法作用的发挥, 从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通过对这种就不同主体而言各不相同的外部效应的分担与配置而得以实现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价格法》, 该法授权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在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显著上涨或有可能显著上涨, 或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剧烈波动等异常状态时, 可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制、提高、调整等干预措施。价格法的这些规定, 对于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 以及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市场价格异常的情况下, 该法的实施能够给不同的利益群体施加不同的影响, 为不同利益群体的经济行为选择增添不同的额外成本或收益。这种或正或负的额外性利益变动, 必然会对相关群体产生规制性作用, 从而最终起到维护经济秩序, 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总之, 经济法由于其有效调整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具有鲜明的经济性、政策性和行政主导性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是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调整、管理和规制等密切相关的;这些特征也从一个角度全面反映了经济法的形貌和运行机理。深入的分析这些特征与经济法外部性的关系, 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原因。事实上, 也正是由于经济法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征, 以及这些特征背后所蕴涵的利益分化与整合、利益格局的调整, 会给相应的利益主体带来这样那样的额外成本或收益, 从而造就了经济法外部性问题的存在。

二、中国经济法的本位与经济法的外部性

所谓法的本位, 就是指“法律运作所围绕的主体和中心。具体而言:第一, 法的本位是法的立法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第二, 法的本位是法律的实施、运作所依据的基本尺度和价值取向;第三, 法的本位是相应法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价值尺度。从其核心内容来看, 所谓法的本位, 是指法所维护、保障的利益取向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经济法学界, 认为中国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已经成为学者的一种基本共识。而经济法之所以必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 根本上是由于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存在使命所决定的。一方面, 就现代经济法的起源来看, 最初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法, 其基本内容是反私人垄断, 解决因对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私人利益保护绝对的传统私法观念的一种纠正;另一方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就是为了弥补理性经济人的“利益最大化”行为模式所造成的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漠视与损害, 亦即最大限度的减少个体经济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所造成的负外部效应。

3.旅游概论绪论 教案 篇三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旅游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旅游学概论就系统介绍了旅游发展过程中以及旅游活动中涉及到的现象和问题,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

作为旅游方向各专业的基础课,旅游学概论一是简单介绍旅游活动涉及到的各个部分,可以帮助同学们在脑海中构建旅游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二是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掌握常用专业术语并熟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

所以,《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程。

一、旅游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好,现在请大家阅读绪论第1—2页,5分钟后来回答我两个问题。

1、什么是旅游学?

2、旅游学有哪些研究对象?

其实,不光旅游是一门朝阳产业,我们旅游管理专业也是一门朝阳学科。1988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创设旅游酒店管理系,这是我国最早的旅游管理专业。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迄今只有25年的历史。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旅游管理专业呢?对,是因为对旅游的重视?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这么重视旅游呢,还要专门创设一个专业来对它进行研究。这里的主要原因就是旅游业,下面我给大家念一组数据:2012年,泰安接纳游客人数达4324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386亿,同比增长幅分别为16%,21%。2012年泰安市旅游总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业对社会的贡献不容小觑,那么大家知

道它是怎么带动经济发展的吗?

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首先,假设我们全班一起去威海旅游三天,大家想一想我们要为这三天做哪些准备,这三天又会产生哪些消费呢?

行 交通 住 酒店 吃 餐馆 游 门票 购 纪念品 礼物 娱 温泉 等

在这六个过程中,我们产生了大量的消费,是不是带动了威海的经济发展啊?

另外,大家想一想,这些过程中都需要谁来给我们服务啊?谁来驾驶?谁来办理住店手续?谁来做饭、传菜?谁来讲解?谁来答疑?是不是都是人啊?所以,即使遇到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萧条,其他传统行业如制造业、钢铁业等的员工大量失业、下岗的情况下,我们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会减少的,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具有光明前景的产业,大家学旅游就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是这样一个有利可图、前景又光明的行业,我们能看到商机,其他人也能看到商机,所以旅游又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大家,到那些旅游城市看看,包括我们泰安,餐馆、酒店、旅社比比皆是,但是这些餐馆酒店的硬件设施相差大吗?不大,经济、科技都这么发达的今天,你有的,我也能有,你会做的,我也能会。所以这些竞争最终又落到了软件的较量上,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同样是四星级的酒店,这家服务热情,待客周到,宾至如归,那家的

服务员却不冷不热,面无表情,像机器人,你说你会去哪家啊?同样是花钱,我们肯定会选择服务好的那家对不对啊?所以目前各大酒店、旅行社都需要素质高、服务一是高的从业人员,我们旅游管理专业恰巧就是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目标的。

另外,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旅游推动了目的地经济的发展,但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十一长假、五一小长假,大量的游客涌入景区,致使景区设施损坏加重,不止这样,大家想想这时候的泰城交通有多堵?我们普通市民到超市买点东西都十分不方便。这还只是一些不便,还有更严重的影响呢。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为了赚钱,为了迎合外来的游客,他们丢弃了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一些习惯和建筑,还过多地使用汉语,甚至孩子出生后都不在叫他们学习本族的语言,这些都是文化的流失,是宝贵财产的流失,而这又都是由旅游造成的,这也是旅游受到关注的原因之一。我们学习旅游概论也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时,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积累

掌握旅游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构筑旅游学的理论体系。

2、能力培养

4.艺术概论教案 篇四

第一章 艺术的形态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形态是什么,理解艺术形态的种类、特点、构成关系及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艺术的本质及规律性特征。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艺术形态的特点;时空艺术;造型与造型综合艺术;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整体性显现;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本章难点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造型艺术;非造型艺术;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一、为什么要学习《艺术概论》

(一)什么是艺术概论

艺术概论是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基础知识和问题作专门性研究、思考的学科。具体而言,是艺术理论家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发展、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创作和批评等问题所作的专门性研究。

(二)、艺术概论的特征

1、综合性。

2、系统性。

3、开放性。

4、国际性。

5、实践性。

(三)、艺术概论的目的

1、艺术本身的运作规律。

2、艺术与人的生存。

二、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一)、艺术是意识形态。

(二)、艺术是生产形态。

(三)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特性

1、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超越时空的独立自在性。

2、具有审美价值、精神价值。

3、它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所拥有的那种宝贵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力或者叫做艺术生产力水平。

4、艺术是社会的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5、艺术创造在反映自然界物质存在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后者。

(四)什么是艺术?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我们就可以把它定义为它是人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于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即它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

三、艺术形态的特点

(一)、强烈的主体性。

(二)、它是对象化的存在。

(三)、它是美的形式构成。艺术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

1、匀称和比例。如古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黄金分割率”。

2、节奏。凡高的《星空》,激动奔放的线条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

3、对称。

4、均衡。

5、对比。对比中求和谐。

6、渐进。

7、多样统一。它包括了以上所有的形式美,是形式美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法则。第二节 艺术形态的划分

一、物化结构与艺术形态

(一)、时间艺术

1、时间艺术的物化结构形式,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中延续地展开,它为欣赏者提供的艺术形式,也是在一定时间里具有程序性的存在,大体要经过起始、高潮和尾声,在这一时间过程中去召唤欣赏者的审美期待和审美体验,从而使其艺术内涵、情绪情感的表达都得以动态性地实现,最终显示其生命活力和魅力。艺术的这种物化结构方式,促使艺术与时间的结缘,这种艺术也因此被称为“时间艺术”。

2、时间艺术的产生

(1)音乐是伴随着原始人的生产活动萌芽的。(2)音乐的产生还源于原始的巫术仪式。

3、在原始巫术仪式中,在人类的宗教活动和精神生活中,音乐为何如此重要?(1)它的“声音”的本性具有召唤心灵的感染力。(2)音乐语言“音响“具有纯粹感觉的冲力。(3)音乐的造型力量。

(二)、空间艺术

1、绘画和雕塑的物化结构形式,主要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并列式的展开。绘画给人以正面观的空间性幻觉,雕塑给人以面面观的空间性幻觉。通过与空间结缘,绘画、雕塑的艺术内涵、情绪情感得到表达,从而显示出它们的生命力和魅力,美学上把它们称为“空间艺术”。

2、运用色彩传达审美体验的三种形式:(1)纹章学的(装饰性色彩)(2)色调表情的构成(写生色彩)(3)纯粹的色彩构成

(三)、时空艺术(舞蹈)

1、舞蹈是人用自己的身体按照一定的节奏所进行的连续性的运动,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故称之为“时空艺术”。

2、舞蹈艺术的特点是通过身体的“动作”——能量与力——去表现某种观念和情感

3、舞蹈的三要素:姿势(形态的情态)、结构(与空间相关联的形象)、动作(包括空间的、时间的和力度的)三要素。只有这三者融合成一个整体,舞蹈固有的那种韵致和节律才能出现。

二、符号体系与艺术形态

1、造型艺术:一般诉诸视觉感官,符号体系是静态的,有按照自然原形准确塑型的特质,给人以视触觉感,仿佛是可视可见,可以触摸的实体存在。绘画、雕塑属于造型艺术。

2、非造型艺术:一般诉诸听觉感官,符号体系是动态的,带有超越物象原型,自由变化的特质,给人以听触觉感,仿佛是转瞬即逝,扑朔迷离,虚幻性的精神存在。音乐、舞蹈很有代表性。

3、造型与造型综合艺术:戏剧表演艺术、文学音乐等。第三节 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

一、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一)、外在世界:指物质世界、自然世界、实体世界。内在世界:指精神世界、社会文化意识的世界、心灵世界。

(二)、1、首先,必须明确在任何形态的艺术作品中,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都达到了双重的实现。即既有外在世界的刻画,由有内在世界的展示。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在再现性艺术作品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艺术作品通过现象的、个别的、可变的物质实体的利用,展示的是一种本质的、共同的、不变性的情绪、情感,从而使艺术作品获得了特殊的生命力。

2、有的艺术作品通过展示外在世界,体现了多层次的情感内涵,如时代精神、社会文化心理和民俗学的以及哲学的、美学的等本质性的东西。

3、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不同艺术家描绘的外在世界相同,那么他们所展示的内在世界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二、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一)、这种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和第一种恰恰相反:通过内在世界呈现外在世界,通过精神世界呈现物质世界,由于对外在世界的呈现需通过艺术家内在世界的折射,转形为精神化了的形态,故称“折射”。

这种艺术形态的特点是活的程序性,是一种动态性的形式构成。

(二)、音乐艺术正是沿着这第二种形态的构成途径在拓展、前进。

1、动态性的形式构成,延续性地展开。

2、是满足人类真正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得力手段和语言。

(三)、同时,音乐又包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评价。

(四)、另外像巴赫、贝多芬等人的作品,还具有哲理性的内涵。

三、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性体现

(一)、表演艺术的特征是

1、善于在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去洞见人生,去关照人生,如戏剧就通过紧张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揭示性格。

2、善于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转化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类生活内外全部景观的综合性、整体性显现。

3、其形象具有并列展开与延续展开相重合的巨大可能。

4、具有揭示心理变异,表现矛盾倒转的巨大可能。

(二)、表演艺术中四个重要的命题

1、感觉。

2、表情。

3、台词。

4、“第四堵墙”。

(三)、书法艺术——作为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综合显现

1、中国字起始于象形文字。

2、中国字的书写用毛笔。

3、书法艺术的四要素:用笔、结体、意态、风神。第四节 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

一、艺术形态与主体世界的关系

(一)、内在世界的多元性导致艺术形态的多样性。

(二)、艺术形态影响着艺术家心灵呈现的直接性和间接性。

(三)、不同艺术形态中感情与思想的存在方式不同。

第二章 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是怎样产生的,理解艺术发展的各种规律,并从理论上掌握艺术起源的各种学说以及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同时希望学生能用自己的理论学习指导实践创作,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过来加深自己的理论认识。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的紧密关系;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潜意识”说;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艺术的社会功用。本章难点

劳动作为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一、原始“艺术”

艺术首先应该具备两个最起码的条件(一)、它是人创造出来的。

(二)、其主要价值在于审美价值而非实用价值

二、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的紧密关系:

(一)、导致艺术发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乃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生产劳动。

(二)、人类早期的艺术活动,是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或者是生产劳动的一部分,或者是为生产劳动的目的服务。

(三)、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的紧密关系,还表现在它所描写的内容上。

(四)、艺术与生原始产劳动的紧密关系,也表现在艺术形式方面。

三、有关艺术起源的其他学说

(一)、模仿说。

(二)、游戏说。

(三)、巫术说。

(四)、表现说。

(五)、“潜意识”说。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

一、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艺术随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二)、艺术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

(三)、艺术随时代的嬗变而发展。

艺术的发展还深刻地受到艺术家个体因素的影响。

二、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1、形式方面的继承表现的最为明显。

2、艺术内容发面的继承。

3、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在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创作方法上。

4、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还体现在一些伟大的艺术家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上。

(二)、艺术继承中的革新创造、第三节 艺术的社会功用

一、审美教育功用。

二、认识功用。

三、社会组织功用。

第三章 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作品,理解有关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并从外部和内部对艺术作品进行本体论上的把握。希望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们能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内容,同时建议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创作体验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艺术作品是“意象”的物态化;

艺术作品是审美对象;艺术语言的构成要素。本章难点

“有意味的形式”。讲授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作品

一、艺术作品

它是艺术语言的具体形态,是独立自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是“意象”的物态化,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审美欣赏的对象。

二、艺术作品是独立存在的艺术实践的产品。

(一)、艺术实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要有一个相对独立自在的创作环境。

(三)、艺术家要具备独立的人格。

三、艺术作品是“意象”的物态化。

四、艺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

(一)、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命题,当时是针对视觉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提出来的,他认为,只有能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能称为艺术作品,那么这种艺术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所组成的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二)、有意味的形式的效果

有意味的形式的效果是指形式由于不同的排列组合方法而造成不同的效果,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表现的与再现的。

五、艺术作品是审美欣赏的对象。第二节 艺术语言

一、艺术作品是艺术语言的具体形态。

二、各门类艺术语言的特征及相互作用

三、艺术语言的构成要素:

归纳起来,任何艺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都由两大类构成,即隐性因素和表性因素。

(一)、隐性因素:语言中的隐性因素,也称隐性艺术语言,它是指潜藏在艺术作品内部不易被欣赏者直接迅速的感知,而又对艺术作品起着重要作用的艺术语言。

1、意或意象。

2、艺术规律。

3、艺术方法。

(二)、表性因素:艺术语言的表性因素,亦称表性的艺术语言。相对于隐性因素,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能直接被欣赏者感知到的艺术语言。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1、象。

2、形式。

3、工具材料及技术

第三节 艺术作品的属性

一、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基本)

二、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衍生)

第四章 艺术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家,结合自身的体验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并进一步掌握他对社会和人类生活应该起到的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对于他的评价问题。希望学生们能以自己的所得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做一个高素养的艺术创造者。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家的构成要素;艺术家的作用和地位。本章难点

艺术家的价值。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家的特点

一、艺术家的主体性

二、艺术家的情感性

1、艺术家的构成要素

(一)、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二)、必须具备艺术技能。

(三)、必须具备富有创造性的生命。

三、艺术家的创造性

1、艺术家为什么必须具备富有创造性的生命?

(1)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更新性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2)艺术欣赏心理,要求艺术家不断创造。(3)重复意味着艺术生命的完结。

2、艺术创造的含义。

3、艺术家怎样才能有所创造?(1)要有创造的意识。(2)要有深厚的修养。

四、艺术家与社会生活 第二节 艺术家与艺术创新

一、创新是艺术家的使命

二、艺术家的个性在创作中起主导作用

三、艺术创作需要创新和继承

第三节 艺术家的作用、价值和地位

一、艺术家的作用

(一)、表达和记录人类情感。

(二)、调剂人类精神。

(三)、创造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教育。

二、艺术家的价值

(一)、社会价值。

(二)、本体价值。

三、艺术家的地位

艺术家地位的高低,是由主观与客观上的因素直接决定的。

(一)、从客观看,首先,一定社会给予艺术学科存在的地位高低,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艺术家地位的高低。其次,社会对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结构中担任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的认定态度与评价的高低程度,也直接决定和影响艺术家地位的高低。

再次,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高低,也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艺术家地位的高低。

(二)、从主观讲,首先,艺术家个体的艺术创造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艺术家地位的高低。

其次,艺术家个体的生活水平和修养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和决定艺术家的地位高低。

第五章 艺术创作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艺术创作和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能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艺术创作的过程做出理论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艺术创作理论及类型。而且,希望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能促使学生进行自觉的理论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本章重点

本章节重点有:艺术的创作过程。本章难点

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自然论和中国的艺术精神。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创作理论及创作类型

一、再现论及再现性艺术

一般将那种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通过外部客观世界表达内部主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再现论、模仿论和再现性艺术、模仿性艺术。

二、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

一般将那种侧重于对内部主观世界的表现,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统称为表现论及表现性艺术。

三、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

不模仿自然,而是通过形、色、线的选择,加以排列组合以表达人类纯粹精神和 感情,这样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被成为构成论及实验性艺术。

四、自然论和中国的艺术精神

(一)、天人统一观。

(二)、心物统一观。

(三)、神形统一观。

(四)、文质统一观。第二节 艺术的创作过程

一、艺术灵感与艺术感受体悟。

二、艺术构思。

三、艺术传达。

四、艺术作品的诞生。

第六章 艺术欣赏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欣赏的涵义和特点,理解艺术欣赏的条件、艺术欣赏的心理层次和艺术欣赏的方法及艺术欣赏的复杂性等问题,并对艺术欣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把握。本章重点

艺术欣赏的涵义和特点;艺术欣赏的条件;艺术欣赏的方法及艺术欣赏的复杂性。本章难点

艺术欣赏的心理层次。讲授内容

第一节 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

一、艺术欣赏的含义

艺术欣赏就是欣赏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审美、反审美的创造活动。

二、艺术欣赏的特点

(一)、艺术欣赏具有较强的审美或反审美的情感认识特征。

(二)艺术欣赏创造性。

(三)、艺术欣赏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第二节 艺术欣赏与审美经验 艺术欣赏的客观条件

所谓艺术欣赏的客观条件,就是指可供欣赏者进行审美或反审美感知的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的主观条件

(一)、必须具备健全的社会化了的欣赏感官机能。

(二)、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

(三)、欣赏者必须具有全面的艺术体悟力和较强的欣赏判断力。

(四)、艺术欣赏者应具有健康的思想意识和艺术趣味。第三节 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一、物质媒介层:感觉与直觉。

二、形式化、图式化层面:知觉、想象、联想等。

三、意义判断层面:理解。

四、形而上意蕴曾:共鸣、顿悟等。第四节 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

一、艺术欣赏的方法

(一)、休闲式的欣赏方法。

(二)、官能性的欣赏方法。

(三)、情感性的欣赏方法。

(四)、理智性的欣赏方法。

(五)、综合性的欣赏方法。

二、艺术欣赏的复杂性的原因

(一)、作者创作本意的模糊性,是导致艺术欣赏复杂性的根本原因。

(二)、欣赏者欣赏领悟诠释的个体差异性,是导致艺术欣赏复杂性的重要原因。

(三)、艺术批评家评论诠释的自由超然性,也是导致艺术欣赏行为复杂性的客观外在的原因。

5.会展概论教案 篇五

第一节 会展的概念

广义会展——会议、展览、大型节事活动、奖励旅游。

狭义会展——会议与展览;当今社会二者的关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一、会议的概念

(一)会议的字根分析

会:集会、聚会。议:商量、讨论。

(二)会议的定义

1.三人或三人以上参与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一种短时间聚集的集体活动方式。

2.有组织有领导地商议事情的集会。

(三)会议的特征 1.有明确的目的和议题; 2.有一定的议程; 3.是群体性的活动;

4.是短暂的行为,并有一定的结果。

(四)会议的基本功能

1.沟通信息:这是最基本的功能。

2.发扬民主:会议作为一种载体,在现代民主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案例: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

3.科学决策:无论是社会、国家、企业等发展都需要管理,而决策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地位(管理的决策学派观)。会议为决策提供依据。

4.协调与合作:为冲突和矛盾的协调解决提供机会和条件。【案例: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5.联络感情:会议的活动交往方式,有助于感情的沟通。

二、、展览的概念:

(一)展览的字面分析

展:陈列、展示(物品)。览:参观、观看。

(二)展览的定义

1.《现代汉语词典》:展览是陈列出来给人们看。

2.《辞海》:展览会用固定或巡回的方式,公开展示工农业产品、手工业制品、艺术作品、图书、图片,以及各种重要实物、标本、模型等,供参观、欣赏的一种临时性组织。(提醒:该定义存在的缺陷)

(三)展览会的性质和特征

1.博览会。强调其综合性。【案例:中国花卉博览会】。2.展览会(含交易会、看样订货会)。强调其贸易性。

3.展销会。强调其消费性。【例:各地迎春商品展销会、服装展销会】。4.庙会(含灯会、花会等)。强调其以现场消费为主。【案例:(1)《水浒》中的情节;(2)老北京庙会】。

5.集市(含集、墟、场等)。强调其以现场消费为主。

作业:

1、搜集最近媒体传播的5个以上国内外展览信息,并按展览分类标准分别予以归类。

2、会议与展览有何区别?

3、会议与展览各具有哪些功能?

第一章 第二节 现代会展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 会展的特点

导入方式一:我们所熟悉的旅游业都有哪些显著特点呢?综合性(六要素)、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季节性、敏感性、无形性等等,那会展业鲜明的自身特点又是什么呢?请预习第二节后回答:会展业与旅游业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会展有季节性吗,它是否如旅游业一样敏感性?

导入方式二:广交会视频播放。提问:广交会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一、综合性 会展活动的范围 会展活动的目的 会展涉及的行业

要求:各界合作,从业者有复合型知识、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

二、创新性

新产品:车展上的概念车,旅游展上新的旅游地和旅游线路,电子展上新产品 新技术:服务设施及技术(电子识别系统、网上登陆)、展示工艺(声光电结合布展艺术)、展台搭建工艺、材料包装工艺等,如第六届广州国际酒店设备及用品展览会(2008年6月26日---6月28日),宴会桌上电热感应,客房智能系统。

新信息:高峰论坛,行业内的新趋势;会刊,参展商的介绍 新展会:新的展会不断推陈出新

三、集中性(积聚经济效应)人流、物流、信息流

有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懂物流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大量积聚,由此谨防产生安全隐患、突发事故,展品的安全等问题

四、技术性和艺术性

展台的视觉冲击力,被称作“5秒钟的视觉形象”(光电科技、模特、色彩)

记者在“中国种业第一股”的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二楼展区,从上午10:10到10:40,细数一下,半个小时内约有1200人,而每一个与会人员在展台前都是停顿约5秒钟,即“瞅一眼”,然后迅速去哄抢资料。据业内人士分析,展览是非常讲究创意的。通常一个精致展台的设计和搭建费用已大大超过了展位高租金的费用,目的是赢得这“5秒钟的视觉形象”,获取“刹那间光彩”。

根据产业调查,过半数的叁观买家在展场停留的时间不足8小时,而一个能打动人心、深具视觉冲击力的展台环境在叁观者的记忆因素中占到了25%的比重。在一个贸易展览会上,你的展台应该在不到5秒钟的时间内引起某个客户的注意。

五、发展的持续性

六、区域差异性

三大会展城市中心带:北京环渤海、上海长三角、广州香港深圳珠三角

七、时间均衡性

根据英国展览业协会的调查,3~6月及9~10月是举办展览会的旺季;12~1月以及7~8月为举办展览会的淡季。

思考:展览为什么12~1月以及7~8月是淡季?提示:气候原因,每年的12月份、1月份是最寒冷季节,而7~8月份是最炎热的季节;销售原因,展会要与生产周期吻合,要与销售淡旺季错开。比如,旺季做市场销售,淡季做产品设计、开发和展览。这几个月是假期集中时间,企业主要集中于做销售。

八、影响广泛性

回顾与思考:2010年广州亚运会

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广州是中国第二个取得亚运会主办权的城市。北京曾于1990年举办第11届亚运会。广州亚运会将设41项比赛项目,是亚运会历史上比赛项目最多的一届。广州还将在亚运会后举办第十届残疾人亚运会。

2004年3月共有以下四座城市申办亚运会:广州、吉隆坡、汉城(首尔)、安曼;但之后其他三个申办城市相继决定退出竞逐。2004年7月1日,亚奥理事会宣布广州获得第十六届亚运会主办权。

亚运会会徽于2006年11月17日在广州孙中山纪念堂隆重揭晓,以广州的象征——“五羊雕像”为主体轮廓设计的图案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

吉祥物取名乐羊羊,形象是运动时尚的五只羊,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组成“吉祥如意乐洋洋”,表达了广州亚运会将给亚洲人民带来“吉祥、和谐、幸福、圆满和快乐”的美好祝愿,也同时传达了运动会“和谐、激情”的理念。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这次的亚运会的吉祥物也是五个,打破了亚运会的吉祥物的个数之最。广州亚运会吉祥物的创意来源于五位仙人分别骑着五只口衔稻穗的仙羊降临广州的传说。千年前的“五羊衔谷”传说使得“五羊”成为广州城市最为知名的一个标识。

除了有28项奥运会比赛项目,本届亚运会还有13项非奥运会项目的正式比赛项目,其中包括新增设的围棋、武术、龙舟等中国传统项目。

广州将会在现有的32个体育场馆的基础新建11座体育场馆,以满足此次洲际大型运动会的需要。届时主要的场馆包括:广州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等等。位于广州新城的亚运村主体工程(媒体村、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将争取于2008年5月全面动工,预计2010年3月建成。

二、现代会展产业特征 窗口产业——城市形象的展示 2 火车头产业——经济拉动作用 3 学习产业——促进信息交流 4 综合产业——影响因素众多 螺旋式上升产业——周期性和积累性 6 智慧型产业——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高

三、会展业的形成与发展须具备的条件

(一)经济条件

1.基本经济条件,对会展产品的需求,对基础设施的依赖。2.UFI对此的认为

(二)国际经济环境

1.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多级化营造了会展发展更多的空间与机遇。2.贸易保护主义,强权政治对会展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制度条件 经济制度效率低下、不稳定对会展发展的负面影响。

(四)社会文化条件

稳定的社会秩序,开放、包容的文化是会展业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会展业发展趋势 1 市场化 2 品牌化 3 国际化 4 网络化

作业:

1、你认为会展业形成与发展还需具备什么条件?

2、网上展览会能否取代实物展览会?

第二章 第一节 世界会展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世界会展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萌芽期(原始社会末期——1640年)

1、起源——集聚性活动

会议的萌芽:古代议事、公议、祭祀

展览的萌芽:贸易集市(古希腊是欧洲集市的源头)

补充:人类社会展览活动原始阶段萌发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直接以农畜产品、手工业产品作为陈列手段的展览,可称为祭祀品展览,往后有宗教艺术展示,再发展到古代物品交易集市的商品陈列展销。世界古代展览阶段为公元8-16世纪,展览即古代集市、庙会。

2、典型集市——12-13世纪著名的法国香槟集市

介绍:由法兰西的香槟伯爵建立,在其领地内的4个城市轮流举行,成为法、意、德、英等国商贾云集之地。香槟集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古代会展活动较为完善的形式。

突出的表现:(1)组织严格,为保障集市商人的安全和通往香槟道路的安全,四个城市六个集市都有专人负责,每个集市有一市民和一骑士组成集市法庭来裁决纠纷。经济协议和合同由官员盖章生效。有预定时间,第一周商人在街道上设置货摊,接着是10天的布匹呢绒交易和11天皮革交易,再是19天的杂货交易,类似今天广交会的展示分期。(2)活动众多,有丰富的民间表演,民间艺人音乐表演、魔术表演。

衰落原因:(1)城市商业的发展,样品图样提供便于大批销售。(2)“地理大发现”,海上上路的发现。(3)法国国王强占领地,征收重税,商人无积极性。

3、特点

交易性向展示性功能过渡

(二)发展期(1640—1945年)

1、背景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2、典型展会

(1)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

意义:打破展会地域局限和地方保护主义,奠定了日后世博会的基本模式,为各类展览会提供原型。

介绍: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向世界展示其强大国力,举办了此次史无前例的盛会,历时5个月,观众600多万人次,这标志着人类发现了一种国际间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这种展览会逐渐发展成全面反映人类科技、文化的独特的展览会——世界博览会。英国“万国工业博览会”被视作世界第一个世界展览会,此后,世界博览会两年一届,几乎不间断地延续到今天。每届世博会都是一部生动的百科全书。一个半世纪来,世博会向世人隆重推介世界首创的重大发明:1876年费城世博会上的贝尔电话机、留声机,1939纽约世博会上电视机,1964年纽约世博会上电子计算机技术、复印机,1985年筑波世博会上机器人技术等等。历届世博会递交的评奖报告,有千余种新开发产品,记录了人类征服自然,提高生产率,改善生活质量的历程,堪称人类历史的里程碑。

(2)1890德国莱比锡样品博览会

意义:打破展会展示、宣传的单一功能,现代贸易展览会的标志。

样品博览会是现代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的早期形式,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综合性质的贸易展览会和博览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形式。

3、特点

重展示性过渡到展示、交易并重。

(三)成熟期(1945—至今)

1、背景

二战结束,国际分工深化

2、典型展会

米兰博览会——非营利综合组织,西、南欧国际市场,其中家具展是世界三大家具展之首(美国高点、德国科隆)

莱比锡博览会——东欧,东西德交易的主枢纽,主要展品汽车、图书 巴黎博览会——1914年创立,主要展品时装、化妆品、食品等

3、特点

展会由综合性向专业性发展

第三章 会议 第一节 会议的概念、类型和构成要素

一、会议的基本概念

1、会议的基本概念

会议,简而言之,就是相聚而议的意思。这是古已有之的现象。人们在同自然界和经济、社会的交往活动过程中,受限于个人的能力,遇到问题需要与相关人共同协商,以求成功,这就产生了会议。所以,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组织地把有

关人员召集起来,通过讨论商议,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认识问题、决问题而举行的活动,就是会议。

2、会议的类型(1)按区域划分 ①世界大型会议 ②国际性的会议 ③全国性的会议 ④区域性的会议 ⑤单位或部门的会议 ⑥街道、家庭会议等

(2)按会议规模划分

①小型会议(几人到十几人参加的会议); ②中型会议(上百或几百人参加的会议); ③大型会议(上千或几千人参加的会议); ④特大型会议(万人以上参加的会议)

(3)根据会议举办者的不同来分: 协会会议 公司会议

其他组织会议

(4)按照会议的性质和内容划分

根据会议的性质和内容不同,会议又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年会

年会是就某一特定主题展开讨论的聚会,议题涉及政治、经贸、科学、教育或者技术等领域。年会通常包括一次全体会议和几个小组会议。年会可以单独召开,也可以附带展示会,多数年会是周期性的,最常见的周期是一年一次。参加年会全体会议的人员通常比较多,一般要租用大型宴会厅或者会议厅。小组会议上讨论的是具体问题,所租用的是小会议室。

B、专业会议

专业会议的议题通常是具体问题并就其展开讨论,可以召开分会,也可以只开大会。就与会者人数而言,专业会议的规模可大可小。

C、代表会议

顾名思义,代表会议指由代表某一利益群体的与会者参加的会议。代表会议的规模和出席人数差别很大。代表会议这个词在英文里的对等词是congress,最常在欧洲和国际活动中使用。从本质上讲,它与另一个英文词conference(会议)大致相同,但是在美国,congress这个词用来指立法机构,所以美国指代表会议时经常用conference 或convention。

D、论坛

论坛的特点是反复深入的讨论,一般由小组组长或演讲者来主持。它可以有许多的听众参与,并可由专门小组成员与听众就问题的各方面发表意见和看法,两个或更多的讲演者可能持相反的立场,对听众发表讲演而不是互相讲给对方听。主持人主持讨论会并总结双方观点,允许听众提问。

E、座谈会、专题讨论会

座谈会和专题讨论会比论坛要正式和严谨一些,由主持人或演讲人进行一种陈述讲演,有一些预定好的听众参加。与论坛相比,与会者在座谈会和专题讨论会中在平等交换意见的气氛和特征方面要弱一些。

F、讲座

讲座更正式和更有组织一些,常由一位或几位专家进行个别讲演,讲座的规模可大可小。观众在讲座后可以提问,有时主办方也会不安排观众提问。

G、研讨会、专家讨论会、讨论会

这类会议通常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与会者参与较多,可以平等交换意见、分享知识和经验。

这类会议一般在相对范围内进行,规模较小;当规模变大时,就演变成了论坛、讨论会或专题讨论会。

H、专题讨论会

专题讨论会指为处理专门问题或特殊分配任务而进行的小组会议,与会者就某一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分享知识、技能和对问题的看法。

I、培训性会议

一般至少要用一天的时间,多则几周。这类培训会议需要特定场所,培训内容高度集中,由某个领域的专业培训人员教授。

J、奖励会议

企业或公司为了表彰、奖励工作出色的员工、分销商或客户而举行的会议,它是企业或公司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

其他特殊会议

如茶话会、晚餐会及一些娱乐活动等。这样的会议应注意选择适宜的环境和场所。

(5)新型和新颖会议类型 A、玻璃鱼缸式会议

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讨论会议类型。通常由6到8名与会者在台上或房间中心围成一圈,圈子中间留有一个空座。其他与会者只能作为观众坐在周围旁听,不能发言,只有那些坐在圈子里的人才可以发言。如果有观众想发言,他必须走到圈子里,坐在中间的那个空座上,发言完毕再回到原座位。

玻璃鱼缸式会议通常有主持人参加,他可以参加“玻璃鱼缸”的讨论,也可以只负责维持会议按正常程序进行。由于在会议进行中大部分观众只是在外围观看那些位于圈子中的与会者演讲或讨论,就像在观看鱼缸或鱼箱里的鱼活动一样,所以人们给其取名为“玻璃鱼缸”会议。

B、辩论会

辩论会是指两个人或两个团体就某一问题展开辩论,一方为正方,一方为反方。例如,我们应当提高服务价格吗?正在开发的新产品对公司是否有利?政府新颁布的政策对旅游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国家是否应当争取奥运举办权?任何具有两面性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辩论会议的话题。

辩论会有很多好处,它着眼于问题的正反两面,可以向观众展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辩论会通常会带来观念或过程的进步,因为辩论过程可以暴露不少问题。

C、角色扮演

一般人可能不会想到开会时使用角色扮演这一会议形式。不过,根据讨论话题的不同,角色扮演有时会将一个问题诠释得更好。

在美国亚美酒店所有者协会的年会上,与会者曾经就特权授予人和被授予人之间的调停仲裁问题采取角色扮演这一会议形式。大家通过这一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而不是将其简单诉诸法律。这一方法获得很大成功,因为它经过了充分的准备,而且所有仲裁问题,如律师是如何同仲裁人打交道的,又是如何和客户打交道的,都被一步一步解释得非常清楚。另外,还有一名讲解员对案例的背景和事实给予陈述。

D、网络会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会议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会议形式。网络会议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流动媒体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预先用录像带把某个事件或活动现场录制下来,然后转换成数字化的视频信号通过电脑接收后送入网络服务器。进入服务器后,人们就可以直接观看或下载下来供以后观看。这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参加会议但仍对某些日程感兴趣的成员或同事来说是个福音。由于是通过网络传递,所以不存在什么时间上的障碍。网络会议对公司召开培训会议非常有利,它不必再让有关人员乘坐飞机去往目的地,可以节省飞行、住宿、伙食、地面交通等许多费用。玻璃鱼缸式会议

3、会议的特点

(1)组团规模大(2)停留时间长

(3)消费档次高,消费水平高(4)文化主题突出、专业性强(5)与会人员的文化素质高

4、会议的构成要素

(1)会议主题和议题

议题是会议所要讨论的题目,所要研究的课题,或是所要解决的问题。议题必须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又必须具有明确性和可行性。会议围绕这样的议题展开讨论、进行研究,才容易取得共识或最后表决通过。

每次会议的议题应该尽可能集中、单一,不宜过多,不宜太分散。尤其是不宜把许多互不相干的问题放在同一会议上讨论,使与会者的注意力分散,不利于解决问题。

有些重大的代表会议,先由代表提出“提案”,由秘书或秘书处汇总。再提交主席团或专门的“提案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才能成为列入会议议程的正式议题。

(2)会议主办者

严密的组织机构:指导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和执行小组

(3)与会人员

与会者就是参加会议的正式成员,包括主持人,也包括秘书,但不包括在会场上的其他服务人员。

主持人

主持人是会议过程中的主持者和引导者,也往往是会议的组织者和召集者,对会议的正常开展和取得预期效果起着领导和保证作用。

会议主持人通常由有经验、有能力、懂行的人,或是有相当地位、威望的人担任。一般有两种情况:

A 一种是当然主持人,是由其职务和地位,也就是由组织的章程或法规决定的。

B 另一种是临时的主持人,比如,各种代表会议,或几个单位、几个地区的联席会议,则由代表们选举或协商产生。特别重大的会议,则需产生相应人数的主席团,由主席团成员集体或轮流主持会议。

(4)会议时间

会议时间有三种含义:

A 一是指会议召开的时间;

B 二是指整个会议所需要的时间、天数; C 三是指每次会议的时间限度。

会议召开时间

某个会议什么时间召开最合适?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需要,如每周一次的工作例会,通常放在周末的下午,一周即将结束,下一周就要开始,利于承上启下。一年一度的职工代表会议,宜于年初召开,既利于总结上年的工作、生产成果,又利于讨论、部署新一年的工作、生产计划,通过各种预算等。有些会议如农业生产、学校教育等本身就有很强的季节性或季度性。其次是可能,即最好是每位与会者都能参加的时间。如日本的有些企业召开各部门干部汇报会,常定在下班前半小时,而不是安排在刚上班时。

再次是适宜,即要考虑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会议需要时间

会议需要时间可长可短,尽量紧缩。少则几分钟、几十分钟;多则几天、十几天。会议组织者应尽可能准确地预计需要时间,在会议通知中写明,便于与会者有计划地安排。

会议时间限度

每次会议时间最好不超过一小时。如果需要更长时间,应该安排中间休息。

(5)会议场所

会议地点,又称“会址”。既是指会议召开的地区、城乡,又是指会议召开的具体会场。为了使会议取得预期效果,选择会议的最佳会址也得考虑多种因素。

国际性或全国性会议,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大因素;专业性会议,应选择富有专业特征的城乡地区召开,以便结合现场考察。小型的、经常性的会议就安排在单位的会议室。选择会址,还要考虑会场设施、交通条件、安全保卫、气候与环境条件等因素。

(6)会议形式

5、国际会议旅游的工作流程(1)申办阶段(2)承办阶段(3)总结阶段

大连申办“中国夏季达沃斯”之路

2007年9月6日~8日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成长峰会——全球成长型企业年会”,即“中国夏季达沃斯”将在大连举办。出席人数在2000人左右,其中有1150名世界1000强企业的领导人、100名各国和地区政府高官、100名各学术界领袖、50名国际顶级媒体商业刊物编辑、100名世界经济论坛工作人员、400名其他技术支持人员。

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大连市贸促会组织力量认真制作申办标书,多次派专人赴京同中央有关部门和机构、世界经济论坛组织北京办事处进行沟通,派专人赴其他申办城市调研情况,学习经验,弥补不足,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和世界经济论坛组织北京办事处认为大连的申办工作是认真的,积极的,都给予大连充分的肯定。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成长峰会——全球成长型企业年会”的招标要求,大连市及时将中英文对照的申办标书,以电子邮件和特快专递形式分别发送至世界经济论坛组委会。在这份申办标书里,列举了大连申办的优势和条件,包括前5年大连市同期的气温、湿度、降雨、空气质量、日出时间、日落时间,都一一列表加以说明。

全力做好考察团的接待工作。8月31日10时,大连市政府在香格里拉大饭店举行庄重的大连市申办“中国夏季达沃斯”陈述活动,邢良忠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作了一个半小时的申办陈述。下午,邢良忠副市长陪同考察团一行,考察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参观了星海广场、滨海路、女子骑警基地、虎滩景区、棒棰岛景区、东海公园等。晚上7时,夏德仁市长在世博广场会见并宴请考察团一行,并依据招标要求,做出了相应的承诺。9月1日上午,考察团分组考察了开发区、金石国际会议中心、金石高尔夫球场和大连市主要的五星级酒店。

2006年9月12日10时30分,大连市贸促会接到世界经济论坛组织北京办事处的电话通知,“2007中国夏季达沃斯”将在大连举行,并将向大连市政府发出正式通知。花落大连,世界又一次把机会给了中国,给了大连。

6.会议策划人--会展业有哪几种类型的策划人?

目前从事会展业的策划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会议策划人 B、展览策划人

C、会议和展览策划人

会议策划者一般可分为协会会议策划者、公司会议策划者两大类。有些会议策划者最开始是从事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主管会议的策划。另一些则是协会管理公司的雇员,负责某个协会的会议策划工作。会议策划者是会议产业的买家,他们负责租用会议所需的场地和签约相关的服务。

会展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对会议、活动和展览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前后才不过50年,所以会议策划者的出身也各不相同。

许多会议策划者的前身是公司或协会某负责人的私人助理或秘书,该负责人分管会议和展览会方面的工作,如召集总经理年度大会或股东年度大会。这些负责人一般会把这项工作交由私人助理具体负责。随着私人助理对会议策划的了解和熟悉,他们逐渐开始负责策划更多的会议,最终,会议策划就成了他们的全职工作。

6.土木工程相关材料的概论 篇六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

土木工程的英文是Civil Engineering , 直译是“民用工程”, 它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土木工程既指建设的对象, 即建造在地上, 地下, 水中的工程设施, 也指应用的材料设备和进行的勘测, 设计施工, 保养, 维修等专业技术。土木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 它已经出许多分支, 如:建筑工程, 铁路工程, 道路工程, 桥梁工程, 特种工程结构, 给水排水工程, 港口工程, 水利工程, 环境工程等学科。

1 土木工程历史悠久

早在上古时代, 人类就野处穴居, 新石器时代后期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用木骨泥墙构成的居室, 到公元前20世纪, 已发现有夯土的城墙, 商代时已逐渐采用粘土做成的版筑墙, 西周时期已有烧制的瓦, 战国墓葬中发现有烧制的大尺寸空心砖, 这些都是土木工程的雏形。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 土木工程也在不断的发展, 各种桥梁, 水利工程建筑应运而生。我国著名的万里长城, 都江堰, 故宫建筑群等都是我国珍贵的土木文化遗产, 还有世界的众多土木建筑, 也都别巨匠心, 充分体现了土木工程的魅力。

2 土木工程的现状和展望

从18世纪中叶钢材及混凝土在土木工程中的开始应用, 以及19世纪20年代后期预应力混凝土的制造成功, 实现了两个飞跃, 使建造摩天大楼和跨海峡1000m以上大桥成为可能。1996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建成的石油双塔楼, 为混凝土结构, 高450m, 是最高的混凝土高层建筑。现在最大跨度的悬索桥跨长为1410m (英国恒伯尔桥) , 斜拉桥为856m法国诺曼第桥。

我国改革开放后建设了很多高层建筑, 上海金茂大厦高420m现居世界第三。1993年10月1日通车的上海杨浦斜拉桥, 主跨602m, 位居世界第二, 其余拱桥, 悬索桥, 铁路桥, 高速公路, 电视塔, 大坝等也都位居世界前列。土木工程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未来的土木工程将有许多更新的科技, 土木工程将向高空延伸, 向底下发展, 向海洋拓宽, 向沙漠进军, 向太空迈进, 土木工程也将变换新的方式。

3 土木工程相关材料机器在建筑中的作用

(1) 砖。

砖是一种常用的砌筑材料。砖瓦的生产和使用在我国历史悠久, 有“秦砖汉瓦”之称。制砖的原料容易取得, 生产工艺比较简单, 价格低、体积小便于组合, 粘土砖还有防火、隔热、隔声、吸潮等优点。所以至今仍然广泛地用于墙体、基础、柱等砌筑工程中。所以这种材料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更多环保型, 节约性材料的相机诞生, 以为着土木工程材料新的发展方向, 但基于砖石材料必是主流!

(2) 石。

天然石是最古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 由于天然石有很高的抗压强度, 良好的耐磨性和耐久性;资源分布广泛, 蕴藏量富, 便于就地取材, 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是土木工程中修筑城垣, 桥梁, 房屋, 道路和水利工程的主要材料。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赵洲桥以及古长城等。纵观世界乃至我国建筑历史及其成就, 几乎无不基于石而立的建筑, 石在土木工程材料中可以算是基本的材料但是却详单的重要, 不管是在抗洪抗震等方面还是在美观美学等方面都相当的重要!

(3) 木材。

木材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 具有轻质高强、耐冲击、弹性和韧性好, 导热性低, 纹理羌观、装饰性好等特点。但存在各向异性, 可能受含水率和天然疵病的影响较大, 易燃、易虫蛀等缺点。木材易于加工, 并且通过加工处理.远可以克服或减轻各向异性、含水率和天然疵病等对性能的不良影响。因此, 木材在古建筑及现代建筑中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木材是由树木加工:而成, 树木种类繁多, 按树种木材分为针叶树和阔叶树两大类。

针叶树的树叶呈鳞片状或针状, 多为常绿树, 树干高大而通直, 纹理平顺, 材质均匀, 易得大材。其木质较软, 易于加工, 故又称为软木材。针叶树木材的表观密度和胀缩变形较小, 强度较高, 树脂含量高, 耐腐蚀性强。主要用作承重构件和家具用材。针叶树常用品种有红松、落叶松、云杉、冷杉、柏木等。

阔叶树的树叶宽大, 叶脉成网状.大多为落叶树, 树干的通直部分较短, 材质较硬, 较难加工, 故又称为硬木材。阔叶树木材的强度高, 纹理显著, 图案美观;但胀缩变形较大, 易翘曲和干裂。常用作尺寸较小的构件及室内装饰。阔叶树常用品种有榆木、桦木、柞木、山杨、青杨等。

到18、19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 大跨度场房, 高层建筑和桥梁等土木工程建设的需要旧有材料在性能上满足不了新的设计要求, 土木工程材料在其他相关科学技术的配合下,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应出现了钢材, 水泥, 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及其他材料。中国有相当悠久的木材建筑历史和木材生产基地, 中国的东北是木材繁盛的沃土, 那里有建筑里优秀的木材, 木材在土木工程建筑中同样不可缺少, 以其轻巧便利著称!

钢材现代优秀建筑, 高达宏伟的建筑, 没有可以离开钢材而独立存在, 芥菜有独特的韧性和抗腐蚀抗击打抗挤压的能力, 所以也是现在建筑中工程家比较信赖的材料!钢材广泛的运用于铁路, 桥梁, 建筑工程等各种结构工程中, 是在严格的技术控制条件下生产的品质均匀致密, 抗拉、抗压、抗弯、抗剪切, 强度都很高。常温下能承受较大的冲击和震动荷载, 有一定的塑性和很好的韧性。良好的加工性能, 可以铸造、锻压、焊接、铆接和切割, 便于装备, 同时为钢结构高层建筑创造条件。

(4) 水泥。

水泥是水硬性胶凝材料, 既加水拌合成塑性浆体, 能够在空气中和水中凝结硬化, 其他材料凝结成整体, 并形成坚硬的石材。常见的硅酸盐水泥也叫做波特兰水泥, 经过加水、拌合、初凝、终凝和硬化后形成坚硬的水泥石。除此之外还有适应于紧急抢修工程、低温工程和高标号混凝土预制件的快硬硅胶盐水泥;用于军事工程、机场跑道、桥梁、隧道和涵洞等紧急抢修工程的快凝快硬硅酸盐水泥;用于内外装修的白水泥;快硬, 高强, 耐热和耐腐蚀的高铝水泥;用于制作大口径运输水管的和各种输油输气管的, 在硬化过程中不但不收缩而且有一定程度膨胀的膨胀水泥等。同样水泥有其独特的粘合性和速硬性而文明, 它可以将独立的砖石结合在一起成一个稳定而坚固的整体!

(5) 混凝土。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 它是有胶结材料, 骨料和水按一定的比例配制, 经搅拌振捣成型, 在一定情况下养护成型的人造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 价格低廉, 生产工艺简单等特点, 因而使用量越来越大。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 强度等级范围宽等优点。按材料可分为水泥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 石膏混凝土及聚合物混凝土等。为了克服混凝土抗压强度低的缺陷, 将混凝土与其他材料复合出现了钢筋混凝土, 预应力混凝土, 各种纤维增强混凝土等。

钢筋混凝土是指配制钢筋的混凝土, 克服了混凝土抗拉强度低的弱点, 同时保护钢筋不被腐蚀, 在其中合理的配置钢筋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高和钢筋抗拉强度高的特点, 同时承受荷载并满足工程结构的需要。

预应力混凝土一般指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通过张拉钢筋产生预应力。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可以提高制品或构件的抗拉能力, 减少或推迟裂缝的出现, 充分利用高强材料, 因而制品或构件的抗裂度, 刚度耐久性都大大提高, 减轻自重, 节约材料等。

(6) 沥青。

沥青石油是由一些极其复杂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和这些碳氢化合物的非金属衍生物所组成的混合物。沥青除用于道路工程外, 还可以作为防水材料用于房屋建筑, 及用作一般土木工程的防腐材料等。在道路与桥梁工程中, 沥青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保持路面的干净整洁美观, 还可以防摩擦, 防腐蚀, 好的路面可以减少交通意外的发生,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 在国民啊暖建设和社会基础建设中有重要的应用!

(7) 彩钢夹芯板材。

分为彩钢聚氨酯夹芯板材和彩钢聚苯乙烯夹芯板材两种。用彩色涂层钢板做面层, 芯材分为聚氨酯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两种, 通过特定的生产工艺 (干法复合工艺) 复合而成的隔热夹芯板。无论是那种夹芯板都具有“三合一”共同工作的特点。彩钢板有强度高、防水、防腐蚀好、色泽鲜艳等优点, 而泡沫塑料重量轻、保温性能极佳, 又可承受一定的剪力。是非常理想的保温隔热材料。产品广泛用于快速建设的轻钢结构房屋、保温隔层、保温冷藏车厢以及普通工业与民用建筑等。这种材料在现代建筑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房屋建筑保温保冷, 调节室内空气温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无疑让该材料登上重要的台阶!

(8) 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 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 在国际上也称为“健康建材”或“环保建材”, 绿色建材不是指单独的建材产品, 而是对建材“健康、环保、安全”品性的评价。在国内它只作为一个概念刚开始为大众所认识。绿色建材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 它具有消磁、消声、调光、调温、隔热、防火、抗静电的性能, 并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的特种新型功能建筑材料。

上一篇:安全执法检查基本要点下一篇:暑假交通安全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