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的文学情结(18篇)
1.作文:我的文学情结 篇一
我的火车情结作文
6岁开始随家人四处“漂泊”,到处“闯荡”。于是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成了习惯。回家一趟也麻烦;飞机票太贵,汽车不安全,于是便决定乘火车。久而久之,竟与火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今已定居宁波,虽然火车几经提速,但赶回家依然要花17个小时。所以每次回家,必买卧铺票。对火车的好感,便从此开始。
火车吸引我之处,在于那熟悉得十分亲切的“咯啷”、“咯啷”的碰撞声,像似虔诚的信徒不厌其烦地,永无止境地敲着木鱼,渐渐地驱散我心中的阴霾,带给我心灵的平静。坐在车厢壁的弹簧椅上,头靠在窗边,随着火车轻轻摇摆颤动。沿途的风景被我贪婪地尽心眼底。火车既催眠又催梦。渐渐地,又眼不自觉地闭上,头枕着手臂,趴在桌上,甜甜地进入梦乡。梦里,是我可爱的故乡。
火车吸引我之处,还在于那延绵的车厢。年幼时,我总喜欢从火车的这一端,跑向那一端。通常是不可能真的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后两节预备车厢和前面八节硬座车厢里,堆满了民工兄弟。我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熬过十几甚至二十几个小时的。不忍心常去添乱,因此也不愿想方设法地从中串过。在车厢里窜来窜去可是我的最爱。每到一节车厢,我都会跑去叼扰一下那节车厢的乘务员。碰见慈祥一点的,便死缠滥打,问这问那,一副连火车上最小的一颗螺丝的构造也要了解得清清楚楚才肯罢休的样子,碰到“凶狠“一点的当然是撒腿就跑喽。乐此不疲。
火车吸引我之处,更在于车厢里的乘客。车厢里总有大批大批的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于是三个成群五个结营地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聊天没完没了,一直到火车熄灯许久,还能在雷鸣般的`鼾声中听到几句细碎的话语。火车上的睡眠格外香甜,因此第二天一早,我们也总会起个大早,简单地洗漱一下,胡乱地扒几口方便面,再接着天南地北地侃,东拉西扯地吹。直到下了车还依然恋恋不舍地依依惜别。说好了要相互通信,相互联系,可惜一看到家人正赶来迎接风尘仆仆的我,便什么都忘了。唉,若是能记录一下他们的地址电话,那我的朋友可就遍布天涯海角了。
火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灿烂的一抹色彩。它是一种文化。也许有一天,它会消失,但至少它会永远存在于我的记忆深处。
2.作文:我的文学情结 篇二
作为教师, 面对的无论是哪一级的学生, 无论是哪一个班里的学生, 我都一视同仁。正常的老师应该是喜欢优等生的, 那样更容易给班级、个人带来荣誉。回顾我这多年来的教育生涯, 竟然不是这样的。
我见不得在课堂上不学习的学生, 见不得他们在课堂上无所事事的样子。我觉得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而升学, 更多的是应该教给所有学生知识, 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为他们未来走上社会做铺垫。毕竟升学的是少数, 我们更应该关注多数人。我总觉得好学生自控力强, 不用太多的说教。或许就是基于这种想法吧, 我总想让我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点东西, 我告诉他们, 学知识不一定是为了考学, 最终是为了生存。如果有能力就去考大学, 没能力学点东西, 做储备也是必须的。
不过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因为凡是在课堂上不愿意学习的孩子, 多数是因为原来的基础并不好而破罐子破摔了。所以, 要想让他们学习, 你就不得不下功夫, 找方法、找原因, 还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力争让他们喜欢。以前的时候, 相对来说, 还容易些, 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是有自控力和羞耻心的。只要老师俯下身来, 多数学生愿意接受。可是, 现在的孩子道理很明白, 就是管不了自己。另外, 他们是非标准也混淆了。以前怕考分少了丢人, 现在有的在考场上以自己一个字未写而显英雄。这种情况下, 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老师的话, 真的变得很难了。
但是, 我不愿放弃那些自暴自弃的孩子, 我目前所教的这一届学生, 有很多小学知识就学得一塌糊涂, 我不得不一字一词地教他们学。为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我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式样的教学活动。
可是顾此失彼, 当我把太多的精力关注了这些不愿学习的学生, 把太多的表扬鼓励给了他们时, 自然就容易忽视或者间接地挫伤了那些优等生们。他们不理解, 这些厌学的学生作业明明写得不如他们, 还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个问题, 我在教05届学生时就注意到了。在08届时, 我尽力避免顾此失彼。既鼓励优生更优, 又鼓励弱者自强。
3.我的三乐情结 篇三
我对菜圃的眷恋,追忆说来,是生活给予我的恩赐。年轻之时,在家务农,耕作之余,或闲暇之时,便在自己家中的那块菜圃中消磨时光。一来,这是一家的“菜篮子”,是懈怠不得的生活来源之地;二来,便是给菜地松一松土,拔一拔草,施一施肥,给青菜除除虫,把菜护理得更好。每当看到自己种下的瓜豆水灵灵地吊在瓜架之时,心中确实有许多愉悦之感。当举家迁居城市之后,无地可种,更无田可耕了。但在我心中的那份乡土情结总是萦绕于心,难以割舍。于是便抽空去花市,买回花盆,添置些钵,在这市井之中,“标新立异”地种起了相依相伴了半辈子的瓜豆和蔬菜来。
面对着那些娇娆的名花贵草,它们是这样的面无愧色,依然我行我素,我情我志,尽兴地舒展开来。它们是那样的恣意,徜徉自在,蔚为风景,自我精彩。瓜藤豆蔓纷呈出的浓绿,是那些名花贵草不可比拟的。虽然这些瓜秧、豆花看似平凡,但对自然界里的小蜜蜂更有吸引力,嗡嗡之声漫绝于耳际,缤纷彩翼缠绕期间,不时的飞来几只山雀,立于杆架之上吱吱吟唱。为我小小的凉台,增添了无尽的趣味和乡土气息。早上外出散步之前为它松松土,散步归来浇浇水。也随手摘下瓜菜,打一碗瓜蛋汤,炒上一小碟辣子雪豆肉片,切上一小碟黄瓜醋丝,置于棚架的小桌之上,于夕阳的斜照之中,独酌一杯以陶醉自我。倘若有一两位知己挚友前来,便也有触景生情以物寄思,挥洒豪情之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一番孟浩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此情、此意、此趣,倒也有唐诗之妙境。还有那酷暑仲夏之夜,拿把蒲扇,搬张椅子,躺在瓜架之下,透过瓜蔓豆藤,望月中天,星缀浩浩广宇,平生那种“天涯共此时”的舒怀畅想,不由已在耳边依稀。蛙声如鼓,眼前浮现了宛如故乡家园的山村水墨画卷,诗情画意,沁人心脾,又难以忘却,让人留连忘返,如同把你带进了大自然之中。
多年不辍,精心经营和护理,倒也从中得出三点之乐:一是自种自收,节俭开支;二是享受了现摘现做,无公害的时鲜蔬菜,彰显了绿色、环保、长寿的饮食;三是也有独辟蹊径,自我景观,感悟生活当中的那种清淡平静之美。更兼汇融入乡情,寄托了乡思。人生几何?何乐而不为之!
4.我的读书情结作文 篇四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的,从小书就伴随着我长大。
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那时的我,还不认识几个字,看见别人拿着书看,我也就学着别人的.样子,拿着书,呆呆地看着书,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翻下一页。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儿时的我真是好笑。
渐渐地,我长大了,在杭州市钱塘外语学校读一年级。我每个周末回家,都会看那本《安徒生童话》,我特别喜欢看《丑小鸭》的故事,在那个时候是因为里面有张插图很好看,到现在是因为这个故事很感人,丑小鸭经历了许多事情,坚持不放弃,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我的小姑姑经常有事到我家来住,晚上,我就和小姑姑坐在床上一起读《安徒生童话》,那时的感觉真好啊!
现在,我认识的字多了,就开始读传记、动物小说等,每一本书都能让我受益匪浅,故事中的主人公总是能震撼我的心灵。我只要一有空,就拿出书来看,边看边在脑子里想象当时的画面。开学第一个星期,由于作业少,我又做得很快,剩下的时间除了做妈妈布置课外作业,就是捧着我心爱的书,仔仔细细地看。
我经常因为看书太入迷了,妈妈叫了我许多遍,我都没有听到。上个学期,劳动节和春假加起来一共放假七天,放假的一天晚上,我半夜醒来,偷偷走到客厅拿书,我拿的是《野犬女皇》,于是,我就在晚上把这本书看完了,这件事情爸爸妈妈都不知道。自从那次“窃读”成功,我就不停地找机会读书。
最近,我读的是《西游记》,我已经读过一遍了,但是经过《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知道了“好书不厌百回读”,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打算把书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记在脑子里,以后写作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5.我的藏族情结作文 篇五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这首歌,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附中学子的我,每次听唱,心中都会有一种庆幸而自豪的感觉。
新时代,新气象,新体验。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比以前相处融洽了,譬如就拿我身边来说吧,我是西藏民族学院附属高中的一名学生。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藏族的朋友,他们是那么的`纯洁、天真、可爱、活波、友善……这些和我以前对藏族了解的完全不一样。以前,我听别人说,藏族人很凶狠、野蛮、无知……我想对那些未真实接触过藏族的人说你们了解藏族吗?我想答案应是否定的,因为实践出真知。
现如今,我每天都和我的藏族朋友一起玩,打篮球,跳锅庄,唱藏歌,陪他们练毛笔字等等,而这一切足以说明我们不似亲兄弟,但远远胜似亲兄弟。
我的心中已经有了一种浓浓的藏族情结。
初到附中,在我军训的时候,看到藏族朋友很黑很黑。我对藏族的佛教很是感兴趣,于是我问了我旁边的藏族朋友关于藏传佛教的历史渊源。他先没给我讲,而是告诉他的名字,“我叫扎西。扎西,在藏语里是吉祥的意思。”自然,我也做了自我介绍。听后他就对我说了句:“扎西德勒!”同时我也向他说了句“扎西德勒!”接着他就很高兴地用流利的汉语跟我讲关于藏传佛教发展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以及到后来佛教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等等。
那天下午,我们交谈的很愉快,除了笑还是笑,这样的笑是那样的纯洁的,可对我来说,它就像此时蓝天上的白云那样,稀少,罕见。可它是多么的悦目,提神!
近年来,党中央十分重视西藏建设,穿过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是最好的见证,而青藏铁路的修建,让汉藏纯洁友谊更加深切而坚固。
我想借此征文比赛,以表达我对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的热爱,对藏族同胞的热爱,对对藏族同胞有误解的不满和申辩。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6.我的青海情结优秀作文 篇六
遥远的青海都有啥?
从地理位置而言,有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的生命禁区可可西里;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之一的塔尔寺;还有碧波万顷,飞鸟铺天,啁啾啼鸣,野花缤纷,牛羊肥壮,点缀其间如绸似锦的青海湖。从特色美食来讲,有汤色清亮味重香辣的土火锅,吃起来朴实豪放的手抓羊肉;佐料丰富的干拌以及独特的家常饭青海尕面片……从我个人的情感来说,我就出生在那里,所以我的名字里有一个“海”字,至于“林”是老家“吉林”的意思,更主要的是父辈希望我的性格如青藏高原那样有着宽广的胸襟和粗犷的性格,任何困难也压不倒我——潇洒是一种人生,淡泊是一种人生,艰难走过更是一种人生!
为此,我对遥远的青海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结!
春节期间,朋友送我一套夏天去青海旅游的录像碟子,读书之余,饶有趣味地看了起来,依稀间我也仿佛和友人一起驱车行进在杳无人烟的可可西里,远处是连绵起伏终年不化的雪山,天低云暗,凄凉空旷,不要说百里之内不见一人,就连心中渴望已久的藏羚羊也未曾见的,头疼的似炸裂开,车子还曾陷在有冰水的冻土层里,费了半天的劲儿,才用石块垫起将车子开了出来,否则夜晚来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人还不得牺牲在那里?想想都后怕!那份孤独,那份煎熬,那份期盼,那份对过往曾经认为是普通生活的瞬间眷恋,那一刻险些成为“可可西里的人体标本”,生命里有了这样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或者说挑战,在以后的漫漫岁月里,还有什么困难能被征服呢?
我能深深感受到朋友的心得。毕竟我曾经生活在那里,别的不说,细看我的红脸庞(高原红),能喝酒,性子刚,凡事不服输,要做就做到底,人活着有多难?想开了能有多大的事,没啥了不起!这也许就是遥远青海赐予我的性格吧!
朋友的车子继续前行,听到车内他们的欢呼,原以为看到了藏羚羊达此路过,细细观瞧原来他们是把车停在了路边,虔诚地望着去塔尔寺朝拜的牧人。他们衣着朴素,系着护膝,戴着手套,神色凝重,一路磕长头前行。(“磕长头”为等身长,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虔诚之至,千里不遥,赤诚之心,坚石可穿,昆仑崩壁,也不动摇,青海湖干,也不变心。他们风餐露宿,不畏风雨,执着前行,不借助任何帮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完成对心中佛的敬拜! 这份执着,令人感叹!想必大凡是去青海旅行的朋友,心中寻觅的也许就是这份钻出城市象牙塔,走出茫茫人海利益之间熙熙攘攘的心之所累,渴求灵魂得以安宁的圣洁所在吧!
塔尔寺的气势恢宏,描述的实在太多,不用我去一一重复介绍,倒是蓝天白云下,寺内八宝如意塔前,那位长发飘飘,蓝色披肩在身,双手合十,目不转睛虔诚朝拜,默默许愿的女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幅和谐的画面能否叫做“天地之心”呢?一切高雅、圣洁、美好都源于生命的简单!我们从幼年时期就渴望成长,通过知识和阅历使自己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丰富,处事越来越圆滑老到,可是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为什么不快乐了呢?我们在渴望拥有名利的同时,又渴望拥有纯洁之心与圣洁之爱,都是想得到太多而催生出了贪婪之念才渐渐失去了生命的快乐与本真!世间万物无不是对方与己身。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就什么都豁达明白;从自身的角度去想,就什么都糊涂与狭隘。唯有心境的空明才能慎处于纸醉金迷的时代,找到自我的永远快乐!此时,我也仿佛站在塔尔寺的白塔前,手里并没有袅袅的香烛,一束普普通通的格桑花献上就是我的虔诚。“求佛助我”之人多如过江之鲫,恐佛祖照顾不过来。一束花香与佛祖是一花一世界,与我则是一静一心生。
青海我是永远回不去了!(目前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高原之旅了),但是谁又能说我的高原之恋无时无刻不存在于心中呢?
那碧波荡漾,色带纷呈,游船游弋,鸟儿飞翔,油菜花黄,绿草茸茸,经幡飘荡,牛羊欢畅的青海湖畔是多么的`令人神往!
当你登上观景台放眼望去,西边的小岛海西山,形似驼峰,这里是棕颈鸥的世袭领地,在岛上各占一方,筑巢垒窝。到了产卵季节,岛上的鸟蛋一窝连一窝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远望白花花的一片甚为壮观!东边大一点的岛叫海西皮,这里地势平坦,环境幽静,水草茂盛,鱼类繁多,它是鸬鹚的王国。濒临湖面,岛前有一巨石突兀出来,矗立湖中,四周波光潋滟,鸬鹚鸟汇聚于此。有的凌空飞翔,有的悠然溪水,有的漫步岛上,有的相依相偎,有的窃窃私语,还有的似在呼朋引伴,更有勇敢的伫立在高高岩石之上,独霸嶙嶙峭壁一方,俨然是一座鸟儿的王国。湛蓝如洗的天空,灿烂耀眼的阳光下,远处绿荫如毯的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用牦牛毛制成的厚重毡布搭起的帐篷,中间开一处天井,炊烟袅袅,听牧人之妇的指挥,将牦牛的四肢绑上,挤牛奶也成了一种别样的乐趣。日落时分,帐篷前还有迷人的篝火晚会,游人可尽情欣赏到优美的藏族歌舞,一边吃着香味十足的手抓羊肉,一边喝着雪山融水酿造的青稞酒与热情奔放的藏族姑娘载歌载舞!
我“又回到了”荒凉神秘、粗犷奔放、佛教虔诚、大美如画的青海了吗?
7.作文:我的文学情结 篇七
关键词:英美文学:《圣经》,情绪思考
在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中, 《圣经》所起到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对人类的生活起到一定的影响, 约束着人们的道德生活。让人们在《圣经》的诵读中, 净化身心, 轻松愉快的生活。对于英美的文学作品, 《圣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众多文学作品中人物、故事等多数来自于《圣经》中, 可见《圣经》中内容之丰富, 影响力度之大。本文将对英美文学作品中涉及到《圣经》的内容进行探析。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素材源于《圣经》
《圣经》尤其独特的风格, 语言简洁明了, 易懂, 大众化, 但是富有深意, 有说服力。《圣经》中的语言都是较为庄重的, 每一句话都有很丰富的内涵, 所以说服力极强。因为其内容丰富, 具有说服力, 所以被很多英美文学作者所重视, 并在作品中多有引用, 从而提高自己作品的说服力。如英国文学历史最为古老的长诗《贝尔武夫》, 在此诗中提到了上帝, 并引入了《旧约全书》中的一个故事, 作为诗词的一个亮点, 在故事中说该隐的后裔是妖怪, 此妖怪是格兰代尔。在《圣经》中提到了该隐, 上帝造人时, 创造出世上的第一男人亚当, 世上第一个女人夏娃, 亚当和夏娃产下一子, 此人的名字就是该隐。亚当和夏娃还有另外一个儿子名为亚伯, 此人能力极强, 于是受到该隐的嫉妒, 便将弟弟诱杀。所以, 在《圣经》中指出, 世界上一个有罪之人便是该隐。据《圣经》中的内容叙述, 格兰代尔嗜血成性, 属于该隐的后代。另外, 还有杰弗里·乔叟的作品中也有《圣经》中故事的引用, 如《坎特伯故事集》中有一个故事是涉及和尚的, 有几个便是从《圣经》中引入的。《创世纪》中对亚当的堕落进行描述, 这一人物事迹在和尚故事中的其中一个和尚身上被体现出来。上帝开始创造出人类时, 第一个是男人亚当, 为了不让亚当一个人孤单, 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造了另外一个泥人夏娃。他们居住在一个鸟兽鱼虫并存的优美森林中, 每天不仅可以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 还可以闻到花香, 听到鸟鸣, 生活充满活力与乐趣。此情景的描述便是《圣经》中提到的伊甸园景象, 人间仙境, 与世无争, 在这里人们什么都不用去忧虑。在英美地区的很多名人作品中, 都对《圣经》中的内容进行引入, 让作品具有说服力, 能够对世人起到警醒的作用。如作品《红字》、《失乐园》等英美知名文学作品。
二、英美文学作品中直接引用《圣经》词句
在英美很多文学作品中, 为了让作品具有一定的内涵, 能有说服力, 使得气氛浓郁, 就会直接将《圣经》中的句子用到作品中。在美国文学作品中, 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是美国著名文学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在作品中, 主人公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且想要拥有无限的财富。虽然抱负远大, 但是此人一声穷困潦倒, 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生活中困难重重。为了摆脱困苦的生活, 主人公将妻子与儿子抛弃, 独自一人回到美国, 在美国剥削黑人, 然后用挣来的钱建筑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房子, 再次结婚生子, 并且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后来, 他与前妻生的儿子来到美国, 与他的女儿无意中相识, 并相爱, 后来他的二儿子将他的大儿子给杀害。他的第一个儿子来到美国与他相认, 他没有认, 导致后来两个儿子互相残杀, 儿女乱伦的事件发生, 此故事关系错乱, 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使得文章的悲剧色彩得到升华。在此作品中, 作者就是为了展示出作品中人物内心的错中复杂的心理和人性的败露。此作品的名字为“押沙龙”, 之所以叫押沙龙是因为这是《圣经》中故事的一个人物, 押沙龙是大卫的二儿子, 他有一个哥哥, 是同父异母, 还有个同胞妹妹, 同父异母的哥哥把妹妹侮辱, 于是押沙龙将其杀死, 但是他却受到了惩罚。后来, 押沙龙被救了出来, 便将他父王的王位夺走。父亲大卫非常气愤, 于是储备了大量的军队, 要与儿子较量, 将王位夺回。
三、《圣经》中的故事寓意被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所用
在英美国家, 很多知名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塑造或者是一些故事的情节都是源自《圣经》中的故事寓意。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中, 就有源自《圣经》中的寓意。《亨利四世》中就有引入, 有约翰·福斯塔夫与法官说话的这一段, 大法官不断地和约翰说, 不断地纠缠他, 约翰很恼火, 还不能直接说出来。于是约翰进行自比, 有一个约伯的人, 他俩一样穷, 但是约伯有一样东西, 约翰没有, 就是耐性。这样不直接, 而又将不想让大法官再纠缠他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只要是了解《圣经》的人, 便知道约伯这个人物形象, 在《圣经》中有这样一个关于约伯的故事:约伯是阿拉伯半岛人, 生活在乌斯这个地方, 这个人忠厚、老实, 为人虔诚。有天上帝身边的撒旦让上帝考验一下约伯, 看其是否对上帝诚心, 于是上帝施法使得约伯穷困潦倒, 但是即使这样, 约伯生活的也很开心, 没有因此而埋怨生活, 仍然怀有一颗真诚的心。
结束语
很多人对《圣经》的认识不足, 有所偏见, 认为阅读《圣经》的人就是基督信徒。事实上, 《圣经》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 所有故事都有警醒人, 让人有感悟的。尤其对人的思想上, 有很大的启发,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以《圣经》中的内容当做写作素材, 使得作品更具有说服力, 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丹亮.霍桑的《红字》与《圣经》人物原型[J].甘肃高师学报, 2011, 16 (1) .
[2]王爽.苏可馨.浅析《圣经》与英美文学作品的关系[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2 (5) .
8.我的红薯情结 篇八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虽然时过多年,这句儿时的民谣依然回响在我的耳边。我家位于鄂东北的小山村里。30年前,这里老实的乡下人长年依靠红薯维持生计,红薯成了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还清晰地记得,红薯收获季节是村里人一年里最高兴的时候,看着一垄一垄的红薯,被牲口拉的犁子一趟趟翻出来,犁子过处,露出一溜溜紫红色的红薯,大伙心里别提多甜了。那时,是按工分计酬,有时用大秤去称,有时按人头数估堆来分。一个五六口人的中等人家,可分大大的一堆红薯。分到的红薯,有的人家挖一个长方形地窖,把红薯冬储起来,在地窖一端留一个小出气口,以调节温度。一个窖能储上万斤,够一家人一冬天和初春吃的。有的是用“旋子”把红薯旋成薄片,晒干后存储。还有的把红薯粉碎后,用水过滤出红薯粉,制成粉条和粉皮,一部分留下招待客人,一部分拿去换钱。那时候,红薯储存的数量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殷实”程度,若家里男孩子相亲,女方家的嫂子、婶子等人,都要先到男方家视察一番,看看储存有多少红薯干,够吃多长时间,有多少粉条、粉皮,可卖多少钱。有一次,我一个堂哥定亲,女方的婶子到堂哥家初审,看到堆满半间房子的红薯干,连声说:“好家景,好家景,这么多红薯干,一年内不会挨饿了。”充裕的红薯,是每个家庭的基本食物保证,也是一种让人羡慕的资本。饿了的时候,随手拿块红薯用灶火一烤或放进锅里一蒸,就能填饱肚子。特别是冬天的晚上,兄妹几人早早钻到一张大通铺里,当吵闹饿了的时候,母亲把几块熟红薯扔到被窝,就是一种关爱。但由于整天吃,饮食单一,导致大多数人营养不良,而且红薯吃多了,还会引起胃酸。那时药店卖出最多的药就是胃药。后来随着生活的改善,红薯逐步退出了人们的主食之列,人们再也不需要用胃药来解决胃酸了。
离开家乡,来到如今这个城市工作的那阵,看到城里沿街叫卖的烤红薯,一些穿着考究的少男少女争相品尝,我的胃里就一阵不舒服。近几年,红薯倒成了我生活中的奢侈品,吃一块烤红薯比吃一碗刀削面还贵。这倒使我想起了《芋老人传》中的情节,主人公因饿晕倒,被老太太用芋救活,而“当官”后再吃芋时,却发出“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的感慨,正所谓“时、位之移人也”。而我要说“时、空之移薯也”。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红薯已由几十年前不可或缺的果腹品,成为招待贵宾的奢侈品,从民间贫舍登上大雅之堂。现在,不要说城里人,就连乡下人都把红薯当成了宝贝。繁华的街道边随处可见红薯专卖店,一块红薯能卖好几元钱,大点的能卖十来元。走进商店,货架上名目繁多、包装精致、味道鲜美焦脆的红薯干、红薯条,更让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饭店里,来上一盘蒸红薯,也已成为一道最受顾客欢迎的主食。
当我给孩子讲小时候每天吃红薯的苦日子时,他却说,每天有红薯吃,那该多好啊。是啊,作为一个被红薯养大的人,我没有理由说红薯任何一句不好的话,是红薯养育着我及和我有着一样经历的一大批人,是红薯陪我们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没承想,现在红薯又成了我们城里人、乡下人的餐桌伴侣。
正所谓:“想当年红薯养活人,现如今红薯滋润人!”心中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9.我的方寸情结作文800字 篇九
票小纳世界,纸薄值千金。用这句话来形容邮票的价值,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邮票,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只是一纸票证,用于贴信邮寄的那一枚枚“小纸片儿。”但于爱好集邮的朋友而言,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蕴含着世间奥秘,散发着无穷魅力。我虽然还算不上“铁杆邮迷”,但对邮票却情之所钟,独爱有加。
从开始收集邮票,到现在也有近的历史了。小的时候,由于家住在偏远的农村,根本不知道邮票是什么玩意儿。每当村子里谁家来信的时候,邮递员都把这些信件送到村委会,村委会的同志通过广播通知大家伙儿到村里去取。由于我家离村委会较近,没事儿经常到那里去玩。当邮递员将一封封信件放到办公桌上,我对信封右上角贴着的花花绿绿的“小纸片儿”就特别好奇。后来通过向邮递员叔叔“咨询”,这才知道她们叫邮票。慢慢的,我对这些“小纸片儿”上的山川大河、花鸟鱼虫、风光建筑、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村子里谁家来了信,我就代替广播的呼喊,代替了主人的脚步,主动把信件送到来信者手中,并陪着笑向他们索要送信的报酬——邮票。每每得到“赏赐”,手里拿着这些“小花纸儿”,心里甭提多高兴了。飞也似地跑回家,小心翼翼的将这些邮票用剪刀从信封上剪下来,再用温水进行浸泡、脱胶、晾干,平整后收藏起来。日子一长,一张又一张的旧散票积少成多。后来,我就索性等着邮递员的到来。甚至有一段时间,总是幻想长大后能当上一名信件投递员,这样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欣赏到更多精美的邮票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对邮票的喜爱,渐渐对邮票接触多了起来,对集邮知识也有所了解。懂得了邮票不仅可以作为邮递信件的有价票证,同时也是一种收藏品。到了上大学的时候,来到了城市,对邮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加入了集邮大军,开始了真正的集邮生涯。说是加入集邮大军,其实有就是用平时积攒的一些零用钱到集邮公司买了一些新的、没有被使用过的零星散票。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根本没有一笔整钱来预订年册。但久而久之,散票也越积越多,我就将它们分成了工业农业、教育卫生、科学技术、风土人情、民间习俗、历史事件、人物花卉等10多个种类,然后将他们用护邮袋装好,整整齐齐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集邮册当中。
如今的我,虽然已步入中年,有了家庭,有了妻儿,工作也比较忙,但对邮票的喜爱,只增不减。虽然每年都会到集邮公司预定年册,固定的时间去取就可以了。但每次路过集邮公司的时候,心里还是痒痒的,还会不时的向里面瞟上几眼,甚至走进去逛一逛。如果看到自己比较喜欢的邮票、首日封、小型张等邮品,仍会毫不吝惜地掏出口袋中不多的钞票,买上几套。即使不买,也要仔细瞧一瞧,满足一下自己眼睛的****,同时也满足一下自己心理的渴求。
10.我的奥运情结初中生作文 篇十
随着“北京奥运”的脚步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可是,北京仍然离我那么遥远。北京,这个令我魂牵梦萦的美丽城市,一直存在于我的精神世界之中,让我念念不忘。
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对于北京,熟悉而又陌生。熟悉,那是因为自我开始学会记事开始,我就知道,北京是我们的首都,陌生,那是因为,我对北京的了解,仅仅局限与电视,书籍,所以我觉得北京是一个遥远得就连做梦也会感到模糊的地方。
因为的北京奥运会,我更加熟知北京;因为20的北京奥运会,我更加神往北京。我也清楚地知道,走出荒凉的.西北,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目光无法抵达的地方,只能依靠心灵的神往。清晨,凝望远方的朝阳,犹如奥运的圣火在中国的东方点燃;黄昏,美丽的彩霞装点着天空,预示着中国如今的繁荣昌盛。夜晚,我还在梦中编织着奥运的五环,感受着奥林匹克运动带给北京的种种变化。
北京的奥运离我很近,近的就像报刊网络与我的距离,近在咫尺。奥运的北京离我很远,远的犹如我同奥运赛场的距离,无法丈量。
正是这种亦远亦近的感觉,加重了我对“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情节。
虽然我可能没有机会参加北京奥运,走进北京,但是,我有一颗关注、期待北京奥运的心。虽然我无法亲临奥运赛场,感受奥运的激情与震撼,但是,我心中的感动、铭记不会缺少。
虽然我没有丰富的语言描述奥运火炬传承的灿烂文明,但是,我会因为中国的强大崛起而骄傲自豪。
11.我的《源流》情结 篇十一
照片一:我与第一任社长朱小仲的合影
朱小仲同志是省老促会的创办人之一,曾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94年《源流》创刊时的第一任社长,我有幸在他担任社长期间当过他两个月的助手,第一次与《源流》结了缘。
1999年4月19日,时任省老促会分管《源流》的常务副理事长吴健民和朱小仲社长约我谈话,动员我到《源流》接替洪流同志担任主编,我没有同意。5月31日上午,吴健民约我到他家里与朱小仲、洪流三人一起谈话,再次动员我到《源流》工作,为宣传老区、服务老区多做贡献。他们的诚恳谈话触动了我,他们这么大年纪了还默默地为《源流》工作,我实在于心不忍,只好答应当个副社长助朱社长一臂之力。6月16日,省老促会任命我为社委会副主任,兼常务副社长,协助社长主持杂志社的日常工作。之后,我被抽调参加“三讲”教育巡视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源流》,省老促会常务理事长会议决定免去我担任《源流》的职务。这样,我第一次在《源流》的任职只有两个月的时间。
2000年2月19日,朱小仲给我打电话说,《源流》已获全国公开发行的正式刊号,省老促会要我出山接替他当社长。当时,我婉言拒绝了。29日晚,吴健民同志又来电话,讲了很多要我出任社长的理由,要我无论如何支持他。吴老的肺腑之言,令我十分为难,他约我3月3日上午到他家面谈,我只好应约。谈话当天,朱小仲也在场,两老十分诚恳说服我,我不好一口回绝,表示让我考虑几天再答复。3月7日,我到省眼科医院检查眼疾,医生告知我的双眼出现白内障和胬肉增生,要我做保守治疗,保护双眼。为此,我当机立断回复吴老和朱老,我不能接任社长,请他们另选能人。由于我的婉拒,后来聘请《羊城晚报》的骆德民同志出任第二任社长。
照片二:林若、方苞同志出席《源流》创刊十周年座谈会
2004年9月13日,省老促会常务理事长会议决定调整《源流》领导班子,安排我担任新一任社长。我和新总编上任后,为了大力宣传《源流》和扩大《源流》的影响力,我们着力筹办了纪念《源流》创刊十周年的系列活动。
10月9日,《源流》创刊十周年座谈会在湖滨宾馆召开,省老促会、广州地区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省扶贫办和省关工委等4个主办、协办单位的负责同志林若、方苞、肖耀堂、吴健民、林国雄、曾东汉、刘文乔、吴泽耀、陈成云等出席了座谈会,还有历任社长、总编以及作者、读者代表应邀出席。开会前,林若同志和省关工委方苞主任与我畅谈办刊十年来的情况,十分关心《源流》的成长与发展。座谈会由梁振新总编主持,我代表杂志社致辞,肖耀堂、吴健民、陈成云、朱小仲先后发了言。林若最后讲了话,他充分肯定《源流》创刊十年来的办刊成绩,殷切地期望《源流》更上一层楼,越办越好。座谈会上,杂志社为每位参会人员赠送一册《源流杂志办刊十周年大事记》留作纪念。
为纪念《源流》创刊十周年。2004年10月号的《源流》杂志还刊发题为《〈源流〉十年回顾》的文章,介绍了《源流》的办刊历程、宣传特色和主要体会,配发了罗天同志亲临杂志社看望全体员工的合影照片和林国雄同志“热烈祝贺《源流》创刊十周年”的诗词;封二、封三刊载了任仲夷、林若、方苞和中国老促会会长王作义、副会长桓玉珊祝贺《源流》创刊十周年的题词;刊在封底二、三、四的还有梁嘉、肖耀堂、吴健民、加拿大华文诗人洛夫、老读者黄竹笋、退休教师陈名流和广东省老干部诗书画摄影研究会的贺词以及摄影分会、书画分会、南方书画社、中学生读者罗圆圆的贺画,衷心祝贺《源流》创刊十周年。
照片三:中国老促会会长王作义为《源流》颁发“特别贡献奖”
2006年6月12-15日,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召开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会上表彰了一批老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老促会获得特等奖,《源流》杂志社获“特别贡献奖”,韶关市老促会等5个单位获一等奖,肇庆市老促会等6个单位获二等奖,惠州市老促会等23个单位获三等奖。获奖单位之多,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第二,仅次于江苏省,但仅有一个名额的“特殊贡献奖”只授予《源流》,这是《源流》杂志的殊荣。
《源流》荣获中国老促会颁发的“特别贡献奖”很有纪念意义。《源流》创刊于1994年2月,是全国第一家宣传革命老区的公开期刊,自创刊以来,她一直以“弘扬革命传统,促进老区建设”为宗旨,发表了大量反映南粤老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有关报道,影响深远,受到中国老促会的高度关注和赞誉。老《源流》人很珍惜这块有特殊意义的奖牌,2006年8月7日杂志社全体员工高高兴兴地在奖牌前合影留念,留下了一张十分珍贵的老照片。
《源流》创刊二十年来,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过沉痛的教训。在2008年至2011年,曾让一名民营企业人员来经营,严重创伤了《源流》的肌体,给新班子继续办刊造成十分困难的局面。在纪念《源流》创刊二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老《源流》人期盼新班子克服困难,开创局面,创造新业绩,为宣传老区、服务老区、促进老区建设作出新贡献。
12.作文:我的文学情结 篇十二
一、文本内容中的中国情结
1.“羁鸟恋旧林”之怀乡寻根主题
从台湾文学的内容和主题来审视, 给予我们最大感受的是对故土的追忆和思念。这种对故土文化的缅怀之感深深的蕴含在文本之中, 特别是那些背井离乡的迁台作家们的创作中。
《姗姗, 你在哪儿?》是迁台作家聂华苓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借李鑫在台北寻找当年纯情少女姗姗时的回忆, 把自己记忆中那充满牧歌情调的三峡橘乡鲜活地展示开来, 从而让橘乡风情、巴渝农家、纯情少女共同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三峡橘乡图画。从小说的叙述中, 我们可知李鑫到台湾已经十五年了, 姗姗也已嫁为人妻, 但李鑫却丝毫没有在台湾找到精神的归属。他人坐在台湾的公交车上, 但是心理面却想着十五年前的四川、重庆, 想着过去那单纯而漂亮的姗姗。在李鑫的世界姗姗“象征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梦, 一个缥缈而又美丽的梦”, 而这个梦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在台生活的精神寄托, 他时常在空虚寂寞的时候将这个梦唤起, 已成了一种习惯。
他的精神家园是十五年前有姗姗的四川和重庆, 但是他却从那里流落出来了。当他认出姗姗正是公交车上遭人厌恶的嚼舌俗妇, 那个已有几个孩子又正挺着大肚子, 浮肿着双脚的生育机器时, 他的梦彻底碎了, 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也在瞬间奔溃。小说的标题“姗姗, 你在哪儿?”是一种无奈的追问, 是一个漂泊异地, 无根者的追问。姗姗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物形象, 而是一种符号象征, 它象征着一段逝去的回忆生活, 象征着梦中的故乡, 象征着一种精神家园。李鑫流落到台湾, 失去了他的“故乡家园”, 同时也失去了他的“精神家园”, 变成了一个寻根而不得的精神流亡者。
2. 生之庄严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迁台作家借助于“此地他乡”人的生活命运和精神状态流露出对中国大陆的怀念与归一情怀。而作为台湾本土作家, 在不存在寻觅生命之根的境况下则通过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书写来表现自己的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意识。
在中国这一礼仪之邦, 人的生命和生活常常被赋予庄严的色彩, “尊生”观念十分强烈, 连“红”、“白”都作为喜事并列, 其隆重、庄严胜于过节。陈映真的小说《将军族》历来被认为是寄寓两岸和平统一的典范之作。但在这部作品中最令人震撼的还是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命运所负载的生命庄严化的书写。小说一开始, 即以葬礼的进行, 让一种悲喜交合的语言气氛贯流而来。中间悲剧情节的展开和喜剧意味的穿插, 使一种高洁的“尊生”观念——物质穷困而精神不衰, 命运多舛而生命欢悦得以互相渗透, 以排遣病态的过分感伤。在文章最后, 男女主人公伴着《王者进行曲》, 带着“婴儿那么干净”的夙愿, 走向死亡。这种以乐景的方式所呈现出来的死亡预示的并不是一种终结, 而是一种新生, 是灵魂升华到更高、更完美境界的手段。因而在那片苦难的故土上, 他们死得“安详、滑稽, 却另有一种滑稽中的威严”, “两个人躺的直挺挺的, 规规矩矩, 就像两位大将军”。从小说开头的葬礼到结尾的殉情, 作家划了一个时间的圆圈, 不是流水, 却也千载不腐——生命之树常绿, 即使死了, 也还要化作连理枝、比翼鸟、双飞蝶, 而这正与中国人文精神中贫贱难移患难之交的恩爱情深, 地久天长, 解脱人世悲苦而享受生命狂喜的人生价值观不谋而合。
二、东方意识流的艺术建构
台湾文学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地理环境, 与祖国大陆新文化传统长期处于一种断裂状态, 这种状态致使不少作家开始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寻找思想营养和文学技巧。聂华苓和陈映真都对西方现代派技巧有过研习, 并在他们的创作中有过实践。通过他们的小说创作我们可见他们对西方现代派技巧的运用并非完全西化, 而是在中国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将西方精神和艺术技巧融入其中, 开创出一种东方式的现代派文学。
小说《姗姗, 你在哪儿?》和《将军族》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让故事情节在“现实”、“梦幻”和“回忆”之间穿梭。然而, 它在进行诸多对传统超越的同时, 又不是盲目的模仿, 而是有着自身的艺术过滤和澄清, 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就主人公而言, 它有别于西方意识流小说偏于从上流社会扑捉人物, 而是更多的塑造浪迹于社会的中下层。而在情节构造方面它并未完全拆除引导读者的路标, 作者在展现现实世界与心理世界时, 常用人物对话或“想起”之类, 以示人物返回现实世界。应该说作者的这种处理方法, 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式的阅读框架内, 为西方现代派的技巧寻找一个合适的支撑点。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飞鸟犹知恋故林”的故土情结无时无刻不暗含于文学创作中, 即使在遭遇外来文化的侵袭也终究摧毁不了其与大陆文化根深蒂固的亲缘关系。它在广泛接收西方文学艺术的同时又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学, 始终表现出一股浓郁的中国情结。在艺术新变和本体固守的共时演绎中, 台湾文学开创出一种有别于中国大陆文学, 但又始终不离中国文学传统的艺术存在。
参考文献
[1]尉天娇.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17
13.我的教师情结 篇十三
在我小时候,母亲还是一位民办教师。她每月领着少得可怜的工资,可放学回家身后总还免不了跟上几个小尾巴,因此我总抱怨:“当老师怎么这么忙,也没空陪我玩耍。”母亲听了,只是说:“孩子,你不懂,等你长大了就理解妈妈了。”母亲的解释得到的只是我一脸的不解。
渐渐地我长大了,到了上学的年龄。当我坐在教室里,看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时,心中总在想:为什么老师懂那么多的知识呢?他的知识是从哪来的呢?带着满怀的疑惑,我开始仰慕老师,为那渊博的学识,更为那职业的神秘感。
偶然间,宋祖英的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唱醒了我。我明白了老师就像一棵大树高大、美丽,无私,老师就是祖国的天使、花园的园丁,而我们就是那一朵朵小花,是老师的无私奉献才成就了无数的祖国栋梁。明白了这些,我愈发向往那三尺讲台,希冀自己能成为那歌中的美丽角色。
满怀着憧憬,我从师范毕业了。当跨入了校门,走上那三尺讲台之后,才知道做老师的责任之重,才知道做老师的艰辛与苦涩,才知道那艰辛背后无法释怀的平凡与奉献。
初为人师,我用自己满腔的热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我坚信——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对不爱讲卫生的小亮,我把他带到住室,亲自给他洗头,并告诉他,要学会讲卫生;对缺少家庭关爱的小辉,我经常给他开小灶,吃美味的饭菜;对学习后进生小伟,我利用闲余时间给他补课,一遍一遍地给他讲题„„
初为人师,我喜欢和学生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心声;我喜欢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热心伸手帮助;我喜欢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信任、赏识每一位学生。因为在我的眼里始终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长处,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我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始终不停地为他们寻找优点,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我也坚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的站起来„„
初为人师的生活,有喜有忧,有紧张也有激动。尽管如此,我从不后悔。因为,我感到我的生命因跟学生在一起而变得精彩起来!
记得在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时,为了衡量一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并请学生给我的课提提意见和建议,我在教室设立了一个意见箱。每天当我回到宿舍,读到孩子们的信时,我感动的眼泪总是不由自主地流出来„„
每逢教师节,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制的贺卡会塞满你的抽屉,当你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你会发现教室满是带给你祝福的气球、彩带与话语。这一份份意外的惊喜,在别人看来可能并不起眼,可在我看来却是对我倾情付出的真挚奖赏,同时也会使我情不自禁的热泪盈眶„„
不知不觉间,五千多个日子悄然逝去,我依然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从事着不平凡的工作。虽然,每天还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虽然,每天还是长久伏案、劳力操心;但是,这份“含辛茹苦”的工作让我的灵魂得到甘霖般地滋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我无怨无悔!
14.我的教育情结 篇十四
我的教育情结
我的教育情结・・・・・・・・・・定安县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陈益春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走过人生社会大部分重要教育,我是教育的受益者,教育使我成长,教育使我美丽,我衷心感谢曾经教育我的教师以及我曾经受教育的学校,我要大声说:我感谢党的教育!我一九九一年海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本科毕业,从一九九一年至今,我一直在中学里从事教育工作,在这期间,我曾经担任班主任、数学教研组组长等职务,我现为定安实验中学高级数学教师。每当我走上课堂,面对着学生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的心里总是涌起一种犹如父母对子女般的亲切感情和深刻感受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我热爱教育,以教育为重。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我们国家的美好未来,从备课上课,到批改学生作业,从与学生谈心向学生讲纪律道德理想,到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的教育情况,我认真严谨做好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我探讨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撰写教育论文,发表在教育刊物上。我拿出自己的钱给班上学生小刘购买电脑软件等学习工具,我还资助班上的学生小李每月部分伙食费。我在教育中爱岗敬业热情奉献,得到广大的学生家长和学生的赞扬,得到学校的多次表彰,学校还派我多次到上级教育部门进修以及到外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让创新成为课堂的灵魂,让伟大的梦想冉冉升起,让美好的心灵轻轻飘扬。珍惜来之不易的研修机会,理解新课标新理念的迫切性和时代感,深化教育改革,坚持创新教育,凝聚你我智慧,为了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承载着――厚德物华薪火相传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人类文明的承前启后,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教师,需要教育,教师从事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在我们国家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提高教育的战略地位,具有深远的重大意义。我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专业等知识的学习,努力培养和造就新时代优秀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定安县实验中学是教育战线上新领地新阵地,我多么希望我能够在教育战线上新领地新阵地的定安县实验中学,更好地发挥我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因为我热爱正在伟大光荣的教育战线上崛起的定安县实验中学,因为我相信生命强大朝气蓬勃的定安县实验中学正在拥抱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美好幸福的未来。
15.我的苞米情结 篇十五
母亲说,我出生的时候,由于赶上大饥荒年月,没有吃的挨饿,母亲的奶水就不够。刚满月就给我喝苞米粥里的米汀,就是在刚打开锅盖的苞米稀粥锅里,用勺子撇出粥上边没有米的稀水,这就叫米汀了。我就是这样活了下来。
在当时的农村,主食就是苞米。一日三餐有苞米,那就是我们的美好理想。早上吃咸菜喝苞米粥,午饭吃苞米饼子,晚饭再吃咸菜喝苞米粥。我至今還是认为乡村人把午饭定为正餐,晚饭喝粥是很科学的,绝对有利于健康。当然,也有一种当时就觉得是很奢侈的活法,那就是在早晚喝苞米稀粥的时候,能再来两个苞米饼子。
除了苞米饼子和苞米粥,苞米还有另外的吃法。比如用苞米细面做疙瘩汤,还有做饸饹等,这些不大好吃,起码我觉得如此。做菜团子(一团菜外沾一层薄如蝉翼的苞米面)也很难吃的。再难吃的,当然就是生产队里的嫩苞米,因为不敢拿回家,就只能直接在苞米地里偷偷地吃,因为是生的,嚼得满嘴角都流白浆,虽说有点甜,可也有些恶心。当然,这毕竟还是嫩苞米,直接吃生的晒干了的苞米粒,就更难吃了。比较好的吃法也有不少,比如苞米面的菜饼子。好的吃法除了煮苞米、烤苞米和烧苞米外,还有就是炒苞米粒吃,就是那种已经成熟了的老苞米,还没晒干,是湿的,在苞米穗上,我们费劲地将其剥下来,放到大铁锅里炒熟,咀嚼起来,很筋道的,只是累得腮帮子疼。
苞米是很好的保健食品,以前听说美国总统的早餐就有苞米片粥。吃苞米饼子比吃大米饭更抗饿,也更有力气。我们大连人的苞米饼子炖鱼,苞米饼子海蛎子,咸鱼饼子等,已成为地方特色美食,这都说明苞米饼子与海鲜搭配的合理性。在我看来,早晨的苞米粥凉豆腐蘸大酱,也是一道美食。我至今还经常买一块鲜豆腐,放在冰箱里冷藏,然后早上做苞米粥,就会吃到极为可口的凉豆腐蘸大酱了。这吃法取自于母亲。每当腊月做了年豆腐,母亲就会把豆腐渣放入葱花加盐炒一炒,成为吃苞米粥的佐食。偶尔也会奢侈一下,拿出几块冰凉冰凉的鲜豆腐,蘸大酱吃苞米粥,很美味。如今饭店或店铺卖的苞米饼子,大都缺少苞米的香味。
有的人会因为小时候经常吃某种食物而厌烦了,今生再也不想吃;有的人则是因为小时候经常吃某一食物,养成了习惯,这一辈子都离不开它。我属于后者。即使是离开老家三十年了,可我至今还是喜欢吃苞米,苞米粥、苞米饼子、煮苞米等。
我的苞米情结里,夹杂着往昔时代的情感痕迹。苞米印证和回味着我的童年,每当吃到苞米食品,我就觉得与过去的时光有了一种情感上的接近!
(摘自《大连晚报》2016年8月29日)
16.我的水木情结美文 篇十六
水,淙淙汩汩流出了生命;木,蓊蓊郁郁凝成了精神。在水的足迹里,在木的身影中,我听到了自然和生命的真谛。
——题记
我的水木情结由来已久,不知不觉间已爬满了我的整个心底。我爱水的温婉坚定,也爱木的凝重热情,爱河流的奔放豪迈,也爱森林的丰富宁静。在这重重叠叠的喜爱中,水木情结便融入了我的血液,流遍了我的思想。于是,我学会了感激生命。
在时间的国度里,水显得含蓄而深沉。长江、黄河从历史中流出,带来了五千年的自豪与艰辛,水就是它们的篇章;易水、汨罗唱彻了壮士忠臣的悲歌,水就是他们的寄托;湘江、西湖承载了多少佳人的悲欢,水就是她们的化身。至今,珠江畔列强的炮声仍回响在耳边,乌江中楚军的破釜残舟依稀可见,浣纱溪边却独剩一轮明月,伴着浮出水面的鱼儿。千年的时光在历史的河流里犹如一滴水,它随着岁月的辗转流进了水的灵魂里。水见证了千年文化中的每一瞬。
树挺拔地耸立着,化为人们心中神圣的图腾。古木参天的森林中,树听到了“砍砍伐檀兮”的悲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树见证了“筚路蓝缕”的艰辛;功名利禄的跋涉中,树讽刺了南柯一梦的荒诞;庐江的土地上,树成就了孔雀东南飞的佳话。树在风霜雨雪中巍然屹立,默默无言,唯有在每年沉静之后,在心里画上一圈生命的烙印,慨叹已逝的光阴。水的神韵就在性格迥异的树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剥去记忆和时间,水木便显出了本色的纯粹。山林溪涧中,水颂唱着欢歌,妩媚了山石的身影。冰山雪原上,水化为尊尊雕像,执着着沉睡千年的梦。碧海远洋上,水释放了全部的热情,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交响。沉厚的地层里,水默默聚成了一个世界,执着着继续流动的梦想。多少次,我俯身掬水时,为它的清秀明澈而折服,不知不觉间水又散作万颗珍珠跃向地面。于是,我不禁要为水拥有的这份无与伦比的`质地而惊叹了。
木的生命始于一粒种子,泥土沙砾的抚慰中,春风化雨的滋养下,倔强的身躯就此挺起。木的成长中承受了多少苦难,才成就了顶天立地的伟岸。但它始终无语,擎起一顶婆娑的大伞,在风雨来临时发出生命的呐喊。人的介入,把木的梦想嵌进了一架架钢筋铁骨中,糅进了一件件精雕细刻下,木的精神也就得以升华。我慨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塑造了怎样完美的生命。
我无法说清,我的生命里是怎样糅进对水木如此执着的爱,但我从水木身上看到了生命的神奇和伟大。我感谢造化创造了一个如此美妙的世界:有水的声音、木的身影伴我一生。
17.我的读书情结作文700字 篇十七
中国结,把幸福与平安系在了一起;而读书这个“结”,却把我紧紧地吸附在了文学的殿堂上,让人难以割舍。
我从小就仿佛与书有不解之缘。记得孩提时,一到晚上,我总爱瞪大了眼,不肯去睡觉,哪怕是妈妈拿着糖果连哄带骗,也没有作用。而一旦妈妈拿起了那本烫着金黄色外壳的故事书,我便会乖乖地爬上小床,安静地等待着那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每当听到妈妈跟我讲起那时候的我,是如何地喜爱书时,心头便会涌上一阵喜悦。
我稍大了些时,便迷上了那带有有趣图画的小人书。从那时起,在屋外那棵高大的柳树下,便时常有一个小孩儿斜倚着树干,捧着小人书,看那上面的图画。依稀记得,那些书上的人物画得真是漂亮极了:有穿过云层的孙悟空,有斜卧病床的林黛玉,还有长了一脸胡子,模样吓人的张飞。可惜那棵柳树弄脏了我的小裤褂,每次都被奶奶生气地拖回家。
从小人书上,我多多少少认识了几个字。但真正开始认字,是从七岁时妈妈给我买的《红楼梦》开始的。在一个个有着五彩阳光的午后,我喜欢拿个小板凳,倚着屋门,托着腮,去琢磨那些难以弄懂的生字;而对于认识了的字,就高兴得一遍一遍地看。至今我依然记得那时微风吹过我的面颊,撩起我的头发,那种内心深处的惬意与自然。然而,由于我只沉浸于读书的`喜悦中,却忘却了要善待那些书,以致于把他们都弄得面目全非……
在儿时的记忆里,仿佛那种对书的真切的渴望之情,是挥之不去的,它是那么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里。
18.我的古村落情结 篇十八
历史记忆中的龙门古镇
去到龙门古镇,便可领略到孙权家族千年来形成的浓厚的孙氏文化。这里有江南地区保留最完整且极为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村里到处是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卵石作墙垣的民宅民居。那些用原木本色建筑的厅堂门庭宽广、通风,处处散发着山村的粗犷与清新。这些明清时期的功能各异的建筑物在历经沧桑和战乱之后,仍在保留并发挥着生存作用。年复一年的伴随着乡村田野、山色水声、义门流芳、砚池夜月、深巷幽居、参天古木、溪畔人家和小桥炊烟而渊源流长。
龙门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雕牌楼3座和1座古塔以及1座寺庙。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有条穿村而过的龙门溪濡养着千年古镇,宅舍傍溪而筑。这里的民风质朴淳厚,邻里和睦可亲,世袭耕读传家遗风。古色民居沿溪排列,参差高低,前后呼应,错落有序。还有区别于其它古镇的地方,就是在古镇溪道两旁没有一家店铺,谢绝了市侩商陋习气的烦杂。人们在这里生活,感受到清淡、安逸而单纯。
龙门古镇是浙江富阳最大的自然村落,现有居民2000多户,6000多人口,其中90%以上为吴王孙权的后裔,沿袭至今已是65代了。龙门古镇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明清风格建筑与古街风貌至今保存完好。这里周边的龙门山及主峰杏梅尖雄伟峻拔。龙门瀑布有虚悬白练、飞珠溅玉、声如雷鸣、势态壮观。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也因此得名。
千岛湖观白落日象霭湾霞
今年元旦,群里摄友自驾去淳安千岛湖的白象湾摄影。那是游览千岛湖途中的一处景点,有一座几百米的白象湾大桥。它呈C形的弯势,大幅度地连接着山水两端的洼地。洼地草泽丰满,田径纵横,有郁绿的菜地,森森的桑木和微微流淌着的塘溪。已是傍晚时分了,见河塘对面的村子里炊烟正在袅袅升起。我们归心全无,追随着残阳余辉,四散各自取景。在构图上有夕阳像咸鸭蛋黄挂在树梢上的,有落辉散漫在桥岸灯杆上罩着的,有余光霞晕在骑族背后用光圈托出的剪影,还有西阳落在水里搅出片片银鳞闪烁着波光的,等等。大家正摄在兴头上且行且远。
忽听得领队江南清风老师在桥旁的一处高高的土石坡上呼唤大家集中,说这里是拍摄日落最佳的地理位置。摄友们迅速从四方聚集过去,追逐着千金一刻的落日余辉,按下快门。眼看着太阳快沉没了,忽然间,拽扯空中的暮云,它又倔强地泛出绚丽的色彩。时而艳红,时而淡灰中夹着炫紫,时而绛红中有蓝色和金色的图案,一眼望过去,前景是满满的一大片哦!我们欣喜而惊叹,浑身就像披上霓裳,坐在色彩缤纷的云朵上缥缈,从心里享受并辨识着老天爷给予的那块神秘的画板和涂料:大红、橙红、浅黄、金黄、杏黄等等。此时我不由想起上小学时,有篇课文叫《火烧云》,今天总算眼见为实了。随之这份前铺后涌伴之而来的激情热辣辣的,真让人热血沸腾。群里摄影构图一贯以“简约”为理念的天一老师及时提醒我们后退几步,用低机位拍摄站在高坡边沿摄者的身影,成像效果是以人物做前景,以瞬息万变的霞彩为衬景,真可谓“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的构图好有味道!摄友阿梅的这张构图,人物抓拍适时,整体布局丰满,背景霞色璨烂,获得师友们的一致赞扬。
第二天拂晓,当村庄还在沉睡中,我们便简装出行,前去白象湾拍摄晨景。走不一会儿,雾露就把我们团团围住了,细蒙的湿气铺面而来,睫毛沾上了清柔的水珠,凉凉地润到了心底。透着朦胧腾升的雾气,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跨越在田埂中。望中前山苍翠,田野微茫。近前垄上的蔬菜大叶布满了霜,溪流也结有薄冰,那座千岛湖白象湾大桥在弥雾中若隐若现。这次虽然没能如愿拍到日出,却意外拍摄了晨雾下的村庄,静美而不失气韵回肠,犹如画卷一般。那些草木、青桑、村落看似层层叠叠,隐隐约约,浓浓淡淡,远远近近,其实距离就在咫尺间。画者山庄水磨老师眼光独特,他以为“照片的色彩以棕色,灰色组合最为高雅”。我的这版以浅灰色为主调的晨野构图典雅、素净、委婉,在以后群里的作品讲评会上,得到了老师和摄友们的认可和鼓励。摄友们有寄托、有爱好、有辛苦、有付出、有收获,我也是不虚此行哦!有诗词感之。
乙未元月千岛湖淳安行
【行香子】江南古村行
一列裘装,凤起龙翔。淳安道,千岛湖光。土花娥黛,石卵烟桑。正沿山溪,过村陌,到前庄。盈虚斋舍,承恩香殿。酒黄旗,村口桥旁。松风偕兴,梅鹊同冈。看夕霞里,华胥地,古贤乡。
【清平乐】观白象湾晚霞
参差日落,光绪从谁错?望里寒山云漠漠,天有红霓一角。
趁如意越年年,五羊迭起风烟。乃敢皇城不谒,此时梦里霞间。
【采桑子】晨摄
微星晓露齐轩宇,君早山边。君早山边,满目清平气韵宽。亦将风水安怀抱,紫瑞添鲜。紫瑞添鲜,飞镜重磨无限看。
【清平乐】观千岛湖白象湾水雾
蓬莱小寄,阅尽平生意。鸥鹭过云鱼跃水,惹起弥波玉霁。
曙月浮岭山巓,雾星卧水桥湾。十里桑麻带廓,且行且远天边。
nlc202309041037
大山中的世外桃源阳产土楼群
跟随江南摄影群,我曾先后两次探寻大山中的阳产古村落。阳产土楼群属于新安徽派文化,迄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了。相传宋时孟留公狩猎到阳产,跟随猎犬卧于阳产山坳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溪泉清澈,古木参天,认定是方风水宝地,决心率郑姓部落迁移定居阳产。这便有了如今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寨。
阳产古村的地势恰如一个“瓢勺”,围绕在周围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峦,这里茂林葱郁,轻雾缭绕,空气新鲜。以前出山是靠翻山越岭,行走于羊肠小道,交通十分不便。现在进山的道路坑洼颠簸,也只有一车驶向。所以两头进出车辆发车的时间段是固定的,当地车都知道尽量避免在途中交会。深山中的土楼是阳产的最大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层层叠叠,栋栋相连令人目不暇接。土楼以黄土砌墙,青石板铺地基,巷子或青石梯阶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直矗眼前。无论是一座单体的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都扬洒出一种古朴、神秘、雄浑的乡土气息。
当我们扛着脚架早出晚归,沿着挑夫经过的阶梯蜿蜒而行的时候,抬见山巓红迈,竹木绿殷、流水有意、禽羽相还。从清晨见到的第一缕阳光一直捱到傍晚满目的余辉,日头从各个角度落洒在“瓢勺”的溪桥土巷和柴扉老屋之间。这里的老人们伴着鸡鸣狗吠,或三五成群在村口望风聊天,或独自坐在门口用着大碗就着咸菜喝粥。我们沿着土巷寻觅,见到在泥墙上有些“文革”时期或更久远年代的书墨遗迹,曾一度作为国策的计划生育的宣传标语是处可见。作为徽派建筑特点的白墙黛瓦,马头墙及砖雕门户、宅院和祠堂也剩几家,想必此原是大户人家的居舍,如今看来已是茅草丛生,黄粱梦远。回味巷里昔日忽风忽雨的往事,年代留给了人们苍凉之感。现巷的两侧多数大门已铁锁紧闭,当地人中的年轻人和儿童为谋求自身发展,多数去了外地打工或上学。也有本土人家看准了旅游发展的商机,留在此地办起农家乐,提供吃住行一条街的旅游服务。
千百年来,阳产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经历了独自的民居建设和发展,体现了人的意志和自然环境的融洽,创造出了山区浓郁的民居建筑风格特色。土楼冬暖夏凉,人们习惯了鸡叫出工,日落炊烛的田园生活。在四季中,红红的是秋叶,青青的是玉黍,黄黄的是柿子,白白的是雪霁。冬去春来,秋高夏爽,它无时不在画卷中与梦时同。土楼群地处的偏远和静谧更是为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随着一批批摄影爱好者、画者和学者的到来,它已经在世人的眼光中焕发出新意,从而翻开并解读了新安文化在历史长卷中神奇、壮观的一页。
【作文:我的文学情结】推荐阅读:
我的电脑情结叙事作文06-10
雨之情结小学作文750字09-09
运河情结散文12-08
饮酒情结的苏轼07-25
故乡的情结优美散文06-12
乡土情结语文教案08-07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12-25
浅析顾城的恋母情结07-10
余光中的“李白情结”是什么08-31
我的文学梦 学生作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