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10-29

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14篇)

1.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一

对人防专业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人防专业队伍是人民防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将对人防专业队伍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为了切实提高人防专业队伍的实际水平与专业保障能力,尽量减少战争损失,我们应当大力加强人防专业队伍的建设,落实人防专业队伍的各种保障,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人防专业训练。采取多方法,多途径,全面提高人防专业队伍的基本素质。

一、人防专业队伍的地位与特点

人防专业队伍是国防动员力量的组成部分,在历次战斗中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随着现代战争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深化,军队高技术兵器不断更新,赋予人防专业队伍在现代战争中新的特征,他不再是过去战争中单一的抢险救灾、消防医疗工作。而是如何严密组织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防空,这是摆在我们人防部门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1.数量众多,设备先进,分布面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规定,城市在消防、治安、电力、电信、供水、医疗、环保、防疫等部门组建人民防空专业队伍。这些单位在城市中不但是各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而且是城市人民防空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目前城市普遍防护较弱的情况下,一旦战争爆发,把城市人防专业队伍动员和装备起来,是一支庞大的力量。如果组织训练的好,城市人防专业队伍是一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代战争中城市强有力的施救队伍。

2.情况熟悉,作用广泛,便于展开。人防专业队伍不仅数量多,设备好,分布广,而且具有人员熟,社情熟,地形熟,专业熟,能充分发挥其特点。城市作为国家重要防务区域,不管形势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防护的职责不会改变,人防专业力量也必不可少。因此,战时人防专业队伍可以起着宣传作用,应急作用,执勤作用,侦察作用,运输作用。在城市便于展开。

3.机动性大,应急性强,保障性好。人民防空专业队伍除了情况熟,作用广外,在城市中关键是机动性大,应急性强和保障性好。现代战争条件下,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不断发展,战场上传统时空观会受到极大冲击,除了战争的突然性,快速性进一步增大外,战争的机动性和应急性也大大增强。北约对南联盟作战中就提出了“全空线”、“零伤亡”的口号,这也是未来战争的一种模式。

二、人防专业队伍的编成与管理

现代战争,由于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军事上的运用,它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技术密集性。人防专业队伍要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就必须加强自身的编成和管理,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1.认真调查,平战结合,组织编成。要充分有效地发挥人防专业队伍在现代战争的作用,就要立足一个早字,平时早调查摸底,及时地搞好各专业队伍预编工作,开展一定的训练和演练。这样一旦需要就能在战争爆发时专业队伍能够及时地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城市的各种救护工作,保障完成战争爆发时城市施救工作的展开,粉碎敌人的攻击,搞好空袭后的消防、救护,稳定城市的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战争的胜利。首先拟制调查表,组织人员进行全面调查,进行必要的调查业务培训,明确调查内容,统一调查方法和要求。通过调查,摸清本地区专业人员中的数量,年龄结构,专业技术情况,为战时需要提供强有力的依据,逐一建立档案。

2.明确任务,分工负责,密切协同。人防专业队伍组织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难度较大,情况复杂,涉及部门广,他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多方合作体。必须依据《人民防空法》规定,充分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形成周密的工作计划。拟制有关人防专业队伍训练大纲,组织编成的军事计划。编造专业人员的数质量情况表,确定各类专业人员的编成。对专业人员进行

政审,积极做好宣传、社情调查和安全保密工作,搞好各时期的工作保障。

3.认清作用,突击重点,加强管理。人防专业队伍在组织上属非常备性的武装集团,其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管理和使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地方各组织中呈相对弱化趋势,要加强人防专业队伍的管理,必须加强人防专业队伍的组织领导。城市人防专业队伍建设涉及到各行各业,规模大、专业多、经费物质保障难。因此,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和组织领导,在未来战争中才能完成城市防空袭任务。选配专业管理干部,明确组织关系,加强对专业人员的管理。

三、人防专业队伍的装备与训练

人防专业队伍既是城市防空袭的重要力量,就要对其实施装备和训练,才能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作用。现代战争,将高技术广泛应用作战全过程,不但破坏杀伤力强,消耗大,而且战法新颖,手段多样,人防专业队伍要立足于现代战争中发挥其作用,就要实施装备,加强专业训练质量的提高,一旦爆发战争,一声令下就能投入抢险,救灾等工作。

1.完善建制,区别性质,视情装备。人防专业队伍分布面广,种类繁多,不可能将所有的专业队伍都装备起来,应当有所区别,视情装备。首先完善其建制,将纳入人防专业队伍的单位做到“五定”。即“定人员,定编制,定干部,定经费,定任务”。定人员,就是根据平战的需要,保证各专业队的人员附合本城市防空的要求。定编制,就是对各类专业队伍编制成班、排,连或小分队,分队,大队等;定干部就是各专业队平时或战时配有专门的管理干部,建立管理和指挥关系,实行统一管理指挥。定经费,就是根据各分队所担负的任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规律,尽可能地制定出平时训练演练的标准。定任务就是明确各专业队平时或战时各自的性质和所担负的任务。

2.内容选优,突击重点,加强训练。人防专业队伍训练,由于众多的原因,长期以来,训练多松散状态,处于低层次循环,因此应加强人防专业队伍的专业训练,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必须组合训练内容,突出训练重点,在训练科目上,以人员疏散,抢险、抢修、医疗、救护、防疫为主要训练内容,使之互为基础,互相贯穿,互为应用地构成一个基础训练格局。同时进行分步细训,分类指导,互相交叉,逐步提高。在重点上,突出专业分队快速反应训练,人防专业队伍无论是平时或战时,都要求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专业人员的快速集结,快速执行任务,快速指挥,快速防护,快速保障。

3.严格标准,强化质量,提高保障。现代战争溶技术、体力、心理战于一体,对人防专业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北约空袭南联盟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人防专业人员还是城市居民都表现出一种极高的心理承受力。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人防专业队伍是难以完成任务。因此,就必须严格人防专业队伍的训练标准,强化其训练质量。

《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说过:“胜利通常产生于各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优势”。现代战争从表现上看,战争的双方兵力相见,在战场斗智斗勇,而在其背后,更本质的是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外交力量竞赛,军事实力大小受制于综合国力。现代战争集中使用大量技术装备,对抗程度高,城市破坏力大,人防专业队伍的人力物力的需求比以往战争大幅度增长,因此,还必须加强人防专业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

2.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二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成效,短板

近年来, 网络飞速发展,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纷纷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很多地区也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经过几年努力,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初具规模, 也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目前在建设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 笔者经过长期观察, 特别列举以下几点以飨读者。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教育信息化建设历经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 已取得明显成效, 主要体现在:一是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中小学教育资源库、优秀课堂资源库、在线教育, 微课资源库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 逐步建立教育资源的完善体系。二是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启动标准化测评认证, 为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三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各项专业课程, 并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短板

第一, 信息化环境改善明显却不善利用。目前很多学校通过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大大增强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功能, 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 信息化学习教学环境得以较大完善。但目前尚存在一个怪圈, 某些学校一边叫喊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经费不足;另一方面却将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教育信息资源束之高阁, 这样对一线的教学改革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仅成为供检查、评估、炫耀的奢侈品, 几年过去又要进行升级换代, 有的设备甚至不断贬值, 从而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这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第二, 培训体系日臻完备, 但教师职能尚未转变。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备灵活应用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并且能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科研的技能。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职能, 这是目前学校师资培训的主要工作。现在很多地区有建立教师培训体系, 也日臻完备, 但新型教师的职能还未转变。教育管理者应该要有清醒的意识,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轮训教师, 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更加专业化信息化的培训体系。

第三, 教学活动开展丰富但信息资源匮乏。信息化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必备条件, 信息化教育资源包括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目前部分学校不重视收集整理, 不规范归档, 从而导致本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严重匮乏, 信息化教育设备也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局面, 目前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一些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及时从市场上大量引进或购置各学科资源, 各类素材, 共享软件、教研理论、教育动态等教育教学资源, 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第四, 教学方式有所创新但新型模式尚未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目前很多地区和学校还只是片面追求学生的升学率, 高考指挥棒的魔咒仍在, 相当多的课堂还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上, 与先进信息化教育相配套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却不去重视甚至根本不考虑。其实传统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教育必须彻底变革, 当务之急是改变教学模式, 改革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方式。

第五, 学生信息化条件日益优越, 但主动融入氛围不浓。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初具规模, 很多中小学生已经享受到越来越好的信息化环境, 但目前学生享有的信息化资源还很局限表面, 还是被动接受, 笔者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组织下主动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 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信息化方面的理论技术、活动技能、劳动意识等。

三、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 切实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思想。认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先进生产力, 能大大带动教育现代化, 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但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资金投入多、要时时跟进升级, 不是浮于表面的文章工程, 而是要深入沉下来。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勇于承担主角, 全方位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培训和推广。

第二, 充分发挥地区示范点建设的作用。各地应通过榜样示范, 扩大教育信息化在整个行业和区域中的应用。薄弱地区学习引进先进区的成功经验, 节约人力、财力, 尽力使软件和硬件融合, 不消耗资源, 让资源获得最大程度的应用。

第三, 进一步抓好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比如网络、资源库、队伍建设等。建设高水平的熟练先进教育理念和技能的师资是实践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眼下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健全了信息技术培训, 为教师提供很好的平台。

第四, 进一步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但需要大量投入, 还需要各个部门团结协作, 从而形成具备先进理念管理优秀的队伍。所以各地要有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各相关部门的紧密协作, 形成全局的思路,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相互作用, 而不是单打独斗,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这场教育信息化的持久战中赢得胜利。

3.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三

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简称EMR)是伴随计算机、信息存储新介质、IC卡以及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广泛使用的必然产物,是医院病历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电子病历是医药卫生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涉及多学科领域,体现在医学临床、教、学、研等方方面面。它是一个医生日常工作的工具,又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智能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些发达国家电子病历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电子病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卫生部在颁发的《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中,明确了电子病历在医疗实践中的定位、作用、基本形式、管理使用等内容,从理论与行业管理上确立了电子病历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从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来看,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电子病历应是主要基础业务、基本数据采集、临床路径、远程会诊、信息共享的起始点,也是医疗行为的前提与核心。

在广义上,电子病历根据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同,可分为门急诊电子病历、住院电子病历、社区电子病历、个人电子病历以及个人保健电子卡等诸多形式,应该统一于一卡之下,记录医疗机构对门诊、住院患者(或保健对象)临床诊疗和指导干预的、数字化的医疗服务工作情况,以及居民个人在医疗机构历次就诊过程中产生和被记录的完整、详细的临床信息资源。从现实实践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电子病历在绝大多数县及以上较大医院起步较早,但一般情况下也仅是对住院治疗的病人建立了狭义的供本院使用的电子住院病历,在使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也仅是停留在一般的记录工具层面,深度利用尚不普及。在这些县及以上较大医院的普通门诊,一般较少建立电子病历。普通的乡镇医院、乡村门诊、社区门诊则由于技术、资金、设备、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离电子病历甚为遥远。此外,绝大多数个人的医疗卫生等宝贵的基础性信息未能及时采集到整体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大系统中,对于深入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以及医保深度改革,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各自为战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与电子病历在医学实践中的功能被动弱化。

电子病历的产生与使用依托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它具有存储使用方便、信息容量巨大、便于信息共享、传输便捷高效、降低医疗成本等主要特点及优势。因此,近三十年来,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大医院在大力建设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同时,不断加大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和普及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电子病历在医学实践中应能实现的有三方面功能:一是能打破科室间、医院间的信息孤岛,建立在本院及整个卫生医疗体系中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功能。二是在治疗过程中能自动对药物配伍、剂量、不当治疗方法等具有智能化提示与预警功能。三是具备与各类医疗信息资料库无缝对接,适时接收各类最新资讯的功能。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许多医院相继建立起本院的局域网,并依托于此建立起本院的信息系统。卫生部也监制推出了金卫卡,将个人终生医疗保健档案等资料永久存储在激光介质上,医生能在任何具有金卫卡应用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获取需要的个人医疗保健资料,及时制定医疗方案、诊治病人;并具有预约挂号、医疗咨询、急救查询、远程会诊、医疗和保险费用结算、储蓄、购物消费等多种用途。但这些更多的是在电子病历发展及应用上描绘的理论前景,因为普通的乡镇医院、乡村门诊、社区门诊大多没有建立HIS系统。即便已经建立了HIS系统的医院,由于各医院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情况不一,加之医院主要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同,各医院的HIS建设也都呈现出自主研制开发、引进国外技术、技术托管、技术合作等多元格局,不利于依托HIS系统才能发挥更大作用的电子病历的建设和应用。

HIS软硬件及信息集成技术的差异性为电子病历的使用造成极大障碍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是影响信息数据集成与共享交互。电子病历的信息集成需要技术的兼容与数据的规范,目前各医院建设了不少的应用系统,开发了很多的软件,公司不同,数据结构和编程语言千差万别,技术标准不一样,存在着技术壁垒。这十分不利于医院科室间、医院与医院间、医院与社会保障、保险公司等方面系统整合、信息关联、信息集成以及信息共享与交互。二是HIS技术标准的差异性,不利于在广域网上开展的远程会诊,制约了电子病历深度应用,应用层次不高。三是目前电子病历自身格式及术语设计上的差异性,影响了电子病历的统计学功能,以及在数据深度开发利用上的价值,同时,也制约了它的智能提醒与预警功能。

上述这些不利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HIS产业技术发展跟不上现实发展要求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宏观上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技术、统一标准。只有在这些大的层面上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真正的数字医院才不是梦。

卫生信息化立法缺位与电子病历应用、司法实践及保密安全困局。

电子病历记录着医患双方在整个医疗行为中的所有行为及过程。这个过程与传统的方式有所不同:纸质病历一般是在纸质病历本上完成;电子病历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纸质病历记录了整个医疗过程中所有医疗行为责任人、检诊、质控以及其它参与主体的签名,而电子病历有的有电子签名,一般的没有电子签名;纸质病历由患者自己持有,一般很少涉及侵犯个人隐私等情况,而电子病历在信息共享、深度开发利用和存储安全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如何保护信息化前提下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确立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显得迫在眉睫。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尚处于信息立法的初期阶段,电子病历尚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法律上的滞后影响了医生使用电子病历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电子病历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医院信息化地进程。

因此,笔者以为,国家要结合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实际,积极借鉴国际已有的法律成果,尽快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破解电子病历在生产、签名、传输、储存、共享中涉及的法律效力、隐私保护、医患纠纷、司法取证等方面的难题,维护医患双方利益,体现电子病历做为有效法律文件的严肃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当然,在目前电子病历尚未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及规范,加强对电子病历的管理及使用,要按照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流程要求在电脑上输入电子病历,打印完成后进行手工签名,做好法律空白期的电子病历各项工作。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浪潮对固有医疗文化的冲击及重构。

4.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四

旗长助理、人防办主任 王培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纪检监察工作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这些都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人防部门来说,必须适应形势发展,切实做好人防纪检监察工作。人防机关纪检监察工作主要是服务于建好人防队伍,树立良好人防形象,保障人防事业健康发展。对如何做好人防机关纪检监察工作,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夯实人防纪检监察工作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反腐倡廉的强大思想武器。人防部门的纪检监察,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努力提高工作水平,为人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坚持服从服务于人防中心工作指导思想,着力提高人防纪检监察工作水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人防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要服从服务于人防中心工作的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措施的提出、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紧扣人防主线,把促进人防中心工作作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正 确看待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人防部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注重保护和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有利于人防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坚决维护,对依法行政、正确执行人防政策的干部要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和保护。服从服务于人防中心工作,还要体现在监督工作要渗入人防业务之中,找准切入点,对人防行政执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与人防工程建设和执法检查有机结合,建立纪检监察与人防工程建设和执法检查联系制度。纪检监察还应参与内部财务检查、工程招投标和大型办公设备购置等活动,从中发现违纪问题和制度上的漏洞,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错堵漏。

2、坚持处理好“三个关系”是提高人防纪检监察工作水平的基本原则。人防部门的纪检监察受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本部门党组的双重领导,履行对本部门党员干部教育、保护、监督和惩处的职责。人防纪检监察必须定好这个“位”,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与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关系。对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布置的工作任务,要认真贯彻落实,凡本部门的有关重大活动、重要措施、重要信访举报、违纪违法的查处、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等都要及时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报告。二是处理好与同级党组的关系。始终坚持党组的领导,要与党组保持高度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到“五个主动”:主动提出本单位反腐倡廉工作的计 划和安排,及时提交党组讨论研究,争取支持;主动向党组汇报群众信访、本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情况,针对问题,积极谏言献策,为党组当好参谋助手;主动帮助协调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党组分忧解难;主动提出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路子、新招数,拓宽工作局面;主动承担党组交办的其他事项。三是协调好机关各部门的关系。坚持在党组的领导下,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不包办代替,不偕越权限。需要纪检监察部门牵头的,勇挑重担,当好主角。需要配合的工作,恰如其分地当好配角。

3、加强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是提高人防纪检监察工作水平的有力保证。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人防纪检监察干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按照“四更”(更高的政治觉悟、更高的纪律性、更强的法制观念、更要谦虚谨慎)、“三可”(可亲、可敬、可信)的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一是拔高起点,做复合型干部。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要增强理论功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组织协调、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要主动介入机关的各项人防业务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使自己成为既是纪检监察业务的专家,又是熟悉人防业务的能手,只有充分熟悉人防业务才能使监督工作有针对性,而不盲目。二是求真务实,做有工作实绩的干部。纪检监察不能被动完成上级交办任务,而应结合中心工作主动出击,做出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使纪检监 察部门的作用和地位不能代替、不可缺少,用有“为”来达到有“位”和有“威”。三是严于律己,做廉政勤政的干部。纪检监察工作由于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言行,注意维护和塑造纪检监察干部形象,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展示纪检监察干部风采。四是注重调研,做研究型的干部。要做到“三勤”:脑勤、腿勤、手勤。“脑勤”即勤于思考,善于从平时的工作中总结、发现和提炼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不就事论事:“腿勤”即勤到建设单位,多作调查研究,不做蜻蜓点水式的干部:“手勤”即结合实际尽可能多作一些理论方面的探讨和分析,注意积累有特色、有价值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人防依法行政

加强人防执法检查的监督管理,是保障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是防范和及时发现人防执法过程中违纪违法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切实做到“关口”前移,主动出击,全程参与每次的人防执法检查。努力增强执法力度和信心,解决执法难的问题,使执法做到有理有节。一是延伸监督触角,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纪检监察干部提前介入,直接参与人防行政执法检查,把监督触角延伸到人防行政执法的全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人防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腐败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改变事后监督的被动局面。二是提 高执法和监督水平,增强工作的实效性。纪检监察干部与有关业务部门密切配合,通过对管、查各环节和人防法律、法规、文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拓宽和挖掘了监督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纪检监察工作与人防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克服纪检监察部门由于分工原因对人防业务熟悉程度不高之不足。通过参与执法检查,使纪检监察干部在人防执法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业务知识也得到了丰富,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三是不断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通过参与执法检查,找准管理上、制度上的薄弱环节,针对问题研究分析原因,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逐步建立一套既切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四是检查与调研相结合,增强工作的灵活性。在检查中,通过听取建设单位意见和在检查工作人员执行政策准确性、操作程序规范性的过程中,详细了解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工作作风等情况,把工作扩展到对“事”的调查研究,而不拘于对“人”的监督检查,使纪检监察工作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服务对象。通过对人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执行情况,易地建设费缴纳情况,从中发现问题,辨症施治,有针对性地建立监督约束机制,筑起权力腐败的防火墙。

三、坚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新形势下的纪检监察工作

1、创新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防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要提高工作水平,就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创造 性地开展工作。一是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研究、总结本单位工作经验,形成新的较为完善的工作思路、措施和方法,并不断总结提高,创造出更加系统、更高层次的新经验。二是要贯彻上级精神不能简单照搬照抄,当传声筒、收发室,要吃透上级精神,将上级要求与本单位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贯彻落实中创新。三是要结合实际,把外地和外单位的新思路、新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学习的基础上树立新观念、开辟新领域、提炼新方法。四是要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工作经验和风格。形成一个使干部不愿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监督制约机制。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和方法。要努力用时代的标准、宏观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来认识、研究和处理纪检监察工作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把具体工作放在大局中去认识、思考和把握。把努力创造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围绕创新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去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此,人防纪检监察部门必须要牢固树立服从于人防中心工作的大局意识,牢固树立监督与保护并重的公正意识,牢固树立严格依法依纪办事的法制意识,牢固树立注重时效和效果的效能意识。纪检监察干部只有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6 执纪执法思想和观念,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发挥好职能作用,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3、努力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把纪检监察工作做实。反腐倡廉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坚持党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因此,纪检监察部门要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通过组织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反腐败的强大合力。尤其要在三方面下工夫:一是当好参谋助手。纪检监察部门要主动向党组汇报工作,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要主动想全局,对上级指示精神提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贯彻意见,对每个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意见和建议,经党组研究后搞好部署;对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出主意、想办法。二是搞好任务分解。抓反腐败能否做到各负其责,工作任务能否认真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分解任务。只有把反腐败任务进行有效的分解,明确职责,提出要求,并加强检查指导,才能确保责任制落到实处。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对反腐倡廉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要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总之,要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注重研究新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动工作和落实。

5.关于建设美好乡村的几点思考? 篇五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在这改革的大潮中发展自己、建设自己、提升自己、做好我镇的美好乡村建设?这里,我就我镇建设美丽乡村提出我的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定位问题:

我认为,每个村都要有其自己的品牌特色,找准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的品牌,这是美丽乡村建设应该发动脑筋去思考的主要问题,这样才能避免盲目,避免重复建设,只有找准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特色品牌。也才不会落入人云亦云的窘境。

这里我举几个例子,如:诗南主打“南安第一村”,高盖利用“泉三互通口”,高山专攻“高盖山文化”,码四念好“山水相连”经,南冬打好“诗溪两岸”牌,丰联主攻“菜篮子工程”,坑内做足“少数民族村”,铺前“土楼笑迎四方客”等等。

二、建设规划:

从我们参观永春县几个美好乡村试点村可以看出,要建设好美好乡村,必须要有科学的、合理的、经济的、系统的规划设计,如何整治溪流、如何美化环境、如何利用现有的人文景观,这些都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用科学的方法去比对,用三维的思维去规划和设计,然后再“一张图纸管到底”地去建设,才能塑

造出有特色的乡村风貌。

三、营造氛围:

建设美丽乡村谁都说好,很少有人会说反对,但是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那就对不起了!所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很重要,这要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包括入户宣传、举办活动,让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根植人心,将美化环境化成村民的自觉行动,人人动手种花草,户户整洁护环境。

四、老宅古厝:

农村中的那些老宅古厝,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拦路虎,如何改造这些破旧老房子,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老问题,也是村镇建设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如何治理这些既占用土地,又影响观瞻的破旧大厝,永春县的一些做法值得探讨,是补贴一点钱让其修整粉刷,还是用活现有的政策扶持进行退房还耕?我认为后者更有实际意义,我认为:镇政府可以出告示,明确提出补贴标准和条件,让那些愿意将房产按政府的补贴标准拆除的村民将房子交给政府统一处理,这既符合政策,又让村民得到实惠。

五、资金筹集:

一说到美丽乡村建设或新农村建设,头头们首先想到的是资金问题,做什么事情资金都是第一要务,说到资金筹集,就一个头两个大。我认为有以下几种筹资方法可以尝试:

1、既然有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那就要活学活用现行政策,可以在村庄主干道两侧、村庄中心地带、山边缓冲坡地等宜居

环境,规划和开辟出一些具有商住价值楼群或小别墅用地,其中小别墅用地按有偿使用原则让有条件和能力的村民自行建设,商住楼则由村委会按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分成建设。

2、开辟主题公园、命名景点、名人故园、小品建筑等设施,然后由冠名人出资建设,这样即达到增添村庄景点,又节省一大笔建设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3、做好侨务工作,打好侨牌,争取华侨捐资兴建公益,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筹资渠道;做好外出乡贤热心家乡建设工作,让这些事业有成者投资家乡这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六、精神建设:

人的精神面貌关系到人的衰老和寿命的长短,搞好人的精神层面建设,对一个村来说,特别是对农村留守的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目前我镇兴起的广场舞是一个好现象,但这还远远不够,甚至由于经常性地比赛,让本来的全民健身活动变了味,成了少数人的俱乐部。因此我认为:不仅广场舞要普及中老年群体,而且还要多元化地开展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康乐球、老人气排球、户外集体行走、南安美好乡村一日游等等,让老年朋友老有所乐、老有所图,真正让他们健康快乐、延年益寿!

6.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六

如何加快公路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公路信息系统是实现公路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基础.公路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公路管理现代化、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如何加快公路信息化建设作一些探讨.

作 者:刘文波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公路管理局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年,卷(期):“”(24)分类号:U4关键词:公路 信息化建设 问题与对策

7.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七

长春市第一实验中海小学建校以来, 笔者一直承担着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教师的成长, 离不开集体教研氛围的熏陶和锤炼, 教师只有在教研组织中, 在参加各项教研活动中, 个人的才能和水平才能发挥和显现出来。信息技术教研组由于其专业的技术化, 工作的繁杂化, 专任教师少等特殊性, 往往形同虚设, 甚至根本不设, 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促进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建设, 才能进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

下面就信息技术教研组的现状及解决的办法谈谈笔者的几点思考。

问题一:教研组人少, 不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由于学校规模所限, 而且信息技术学科周课时少, 因而所配置的专任教师就少。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 集体备课越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也能减轻教师负担, 还能达到资源共享。但是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来说, 一个学校最多只有三四个人, 而且通常是一位教师任教一个年级, 规模小的学校是由一人任教, 甚至有的学校还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课, 而非专任教师。这样, 集体备课就成了空谈。由于人少, 信息技术教师处于各自为阵、自我发展状态, 缺少交流研讨的氛围, 正常的教研活动很难开展起来。

解决办法:加强区域联合及跨学段、跨学科联合。

不同学科, 不同年级的教学, 虽然各有特点, 但教学的基本技能是相通的。信息技术教研组可以积极参与其他学科的教研活动, 学习其他学科课堂语言的艺术、掌控课堂的能力、调研方法等。同时, 各县、市、区可通过教师进修学校把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 为信息技术教师创建一个开展教研活动的平台;相邻的学校也可组成区域的教研大组, 区域内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问题, 集体备课、听课、评课, 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研氛围, 在互相学习中促进教研组的发展。

问题二:教研组专任教师课多、事杂, 对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在许多学校,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身兼数职, 既是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 也是设备管理员、机器维修员和网络管理员等, 有些还兼任其它学科教学。“几乎和电有关的事情, 都会落到信息技术教师的头上。”很多教师反映学校工作太忙、太繁、太杂, 特别是电教设备的维护工作占用了大部分时间, 有时课上了一半会被其他教师叫出去忙各种事情, 甚至其他教师家里计算机出现故障也会向信息技术教师求救。遇到大型活动, 加班是常有的事, 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同时, 还要忙一些闲杂事务, 不仅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坐下来学习或研究点东西, 而且到头来似乎也没有什么成绩, 自身的发展也就根本谈不上了。

解决办法:想办法将自己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把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放在第一位。

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强调驾驭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协调沟通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首先是教师,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课堂”。课堂不仅是个人职业修养、教学基本功等能力的演练场, 更是教师渗透教育理念、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第一试验田。教师落脚点始终是在课堂, 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中, 课堂不仅不能被忽略, 而且一定要将其放到首要的地位。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不仅要钻研专业技术, 更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只有站得住讲台, 才能有立身之本, “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为此, 信息技术教研组要为本组教师争取更多的机会积极参加省、市的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评比活动, 使自己尽快脱颖而出。通过这些教学业务、课堂教学的评比, 让自己在竞赛评比中成长, 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同时, 也要强调教学研究与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学反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 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学会反思。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确, 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撰写论文、案例, 参与课题研究, 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 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问题三:培训学习的机会少, 交流不畅, 缺乏专业成长的平台

不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有的教师工作好几年了, 从来没听过兄弟校或是大赛中同学科其他教师的课, 根本不知道这些课到底应该怎样上。在学科培训时, 通常没有单独的“信息技术学科”, 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的了解, 造成一些教师闭门造车, 全凭自己的理解去教学。“有时候, 我真不知道这样教学生对不对?”一些教师扪心自问。

解决办法: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利用网络资源, 用论坛、QQ群、博客等方式参与交流。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要获得专业成长, 我们必须多与同行进行交流, 通过研讨、论坛、QQ群、博客等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 分享成功的经验, 探讨解决教学问题的办法, 借鉴别人的经验, 吸取别人的教训, 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也可能顿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形式,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研组也可尝试以组的名义在网络上发动某个专题的研讨, 某个课堂环节的探讨, 督促本教研组的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促进教研组的专业化发展。同时, 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 在网络上建立教研组的网页, 上传备课资料、课堂教学实录、教研论文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成果、学生作品等, 让外界同行和领导了解、监督、促进教研组的发展。

教研组的发展, 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组的现状, 也与教师个体的状况息息相关, 个人离开了教研团队, 就如一粒散沙。教研组的建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风。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环境下, 信息技术教研组更要加强教研组的建设,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依托, 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 积极组织各种教研活动,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来把全组教师团结起来, 凝聚起来, 培育优秀的团队精神, 培养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组如何建设, 如何开展教研工作?使信息技术教师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指出了目前一些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8.关于政府创新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政府建设;创新;健全;立体型政府

我们党历来注重政府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坚定不移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政府建设是保守僵化还是不断创新就成为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勝败的关键抉择。而经济、政治、社会的不断发展决定了政府建设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顺应这种需要。而这个创新性政府应当是多层次、多侧面、健全的立体型现代政府。

一、现代政府必须是以服务为理念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是指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社会公众的客观需求为尺度,尊重公民意愿,建立和发展广泛的,努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公共产品的现代政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服务型政府。这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基本体现,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通过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实现对国家的管理。政府机关设立的宗旨和目的主要应当是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树立和践行服务的理念才能使政府创新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而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就要完全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强势的管理型政府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目前,建立服务型政府应注意几点:

1.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服务型政府建立的基础

现代的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但单纯的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服务型政府的成功,引导社会事业的同步发展也是衡量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贯彻科学发展的精神,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部分专门谈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这对于新型服务型政府职能定位和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公共治理,不单是政府的事情,还是全社会的事情,因此服务型政府要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引导非官方的力量协助实现政府职能,应特别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顺应公共服务市场化的趋势,摸清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需求,探索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存在的问题,从国情出发,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对策。

3.服务型政府要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是新的服务型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减小贫富差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这也为新型政府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就是要更加服务于民生、更加关注于弱势群体、更加注重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现代政府必须是法治政府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社会的管理模式由单一的集权式、控制式管理正在向法治化的管理、社会自治式管理、各个社会阶层参与的多元现代化管理模式迈进。在此背景下,政府由法律产生、政府由法律控制、政府依法律办事、政府对法律负责、政府与公民法律地位平等是法治政府的核心精神。政府是行政权力的载体又是行政权力的运用者和责任承担者。建立法治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建立法治政府既是实现法治国家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和体现。要建立法治政府。就要使政府权力的取得、分配、运行、监督等有法可依,换言之,要建立法治政府,依法行政是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而依法行政的关键是实现行政程序的法治。行政程序法治是法治政府的前提和基础,是保障公民权利,限制行政权力滥用的重要措施。它们都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和前提。目前,实现行政程序法治化,形成完善的法治政府应注意几点:

1.程序是实体存在的必然要求,而且程序本身还体现着一定的价值

法谚曰:“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程序先于权利”。行政程序也是衡量依法行政水平的一个标准。科学民主的行政程序法是提高行政活动的效率和保证公正、防止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正如美国法学家盖尔霍恩所说:“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程序法的发达和完善,从而保障权力的正常运转和公民权利非经正当程序不被剥夺。”我国的行政实体法相对完善,但配套的程序法尚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千呼万唤不出来。传统的轻程序、重结果的观念影响较深。非规范化的实用主义的思想指导者一些行政活动。虽然一些行政实体法中也有程序性规定但都是零散的、可操作性不强,而且有些还缺乏民主的精神,更多是体现单纯的行政管理需要。对于违背行政程序的结果缺乏严谨的规范和制约,而且公开性和透明性不足,导致其执行情况缺乏监督。落实依法行政,行政程序法的完善是有效的途径。

2.树立程序优先的理念意义重大,程序优先体现着现代法治精神

依法行政要在遵从法律法规中开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依法行政也应在法定的程序和规则中进行。因此应加快行政程序立法。2008 年4 月湖南省政府正式颁布《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该规定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行政程序法,必将大大推动我国中央级的行政程序法制建设。这标志着我国不但从观念上更加重视程序,而且实实在在加大了程序控权的力度。这部“行政程序法”的出台,意味着我们向法治政府的目标又迈出了实质意义的一步。行政程序立法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要研究行政程序自身的规律。目前,可以先制定通则,设立基本原则,接着在各部门各系统制定相应的程序,成熟后再抽去统一的、共同的东西,渐趋形成统一的法典形式。要完善对行政程序的监督机制,在加强内部监督基础上,着力于加强外部监督,发挥人大、政协、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形成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不仅要对程序过程监督,还要对程序主体进行监督。

3.要实现司法独立,让司法监督行政程序法治

如果没有司法监督,行政程序法治是一厢情愿的事,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落实。应扩大司法审查的范围,逐步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司法诉讼的范围。要严格执法,尤其要重视法定程序,切实树立依法行政就是依程序行政,违反法定程序也是严重违法的观念。

三、现代政府必须是讲城信的政府

所谓诚信政府是指我们的政府要有非常高的诚信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诚信力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当前,提高政府的诚信力,是打造诚信政府的当务之急,它不仅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政府诚信力提升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提高政府的诚信力,就应该建设诚信行政。建设诚信行政应着力于以下几个

方面:

1.加强内在的诚信修养,诚信信念的养成能够为建设诚信行政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

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应树立诚信的理念,要加强诚信道德修养。诚信精神一旦成为公务人员的工作理念,则诚信行政的实现就具备了根本的条件。

2.诚信理念具备之后,组织制度的完善便成为基本的保证

要增加政府行政的透明度,完善政府的决策制度,贯彻民主科学的精神,搞好决策听证制度。健全政府诚信奖惩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借鉴国外的诚信制度,完善對政府的评价体系。健全监督体系,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使信用得以充分体现。

3.加强政风建设,弘扬诚信文化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府作风建设,要改变传统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加强政府诚信。诚信文化,是对诚信行政的一种重要社会期待。因而应积极宏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的诚信文化,为诚信行政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现代政府必需是强力的政府

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作为公共管理主体核心的各级政府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发挥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导作用,就要不断加强政府能力建设,形成高效、便捷、勇于面对和灵活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强力政府。要形成强力政府既要从正面培养政府能力,又要防止政府行为失范。既要挖掘好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传统资源和手段,又要不断利用现代新型的媒介和优势。

1.要打造强力政府就要加强政府能力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各级干部和公务人员的行政素质和能力

公平、正义,秩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价值选择,但由于利益的多元化和不同诉求、价值选择的不同和资源占有的差异及市场竞争导致公平正义的扭曲和秩序的失范,为现代政府提出了种种难题。因此,如何实现公平正义是考量政府社会平衡能力和整合能力的一个标准。社会控制能力的强弱也决定着社会矛盾的化解、制安状况的改善、公共秩序的良性运行。公共政策是解决和应付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工具。政府要保持运用公共政策的活力就不仅要求有较强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还要求有制度创新的能力。因此政府就要适时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管理体系,适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执行、控制能力。

2.要提高能力,就要规范政府行为,避免政府行为失范

这样才能实现公正和高效。要改变政府行政理念,实现从行政管制到行政服务的转变,切实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要实现全能管理到有限管理的转变,提高理性管理的能力,避免样样管,样样松。要坚持依法行政,落实行政责任制,增强使命感,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要赋予行政主体竞争压力,实现铁饭碗到岗位淘汰的转变。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遏制政府行为的高成本低效率,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要实现拖沓政府到效能政府的转变,树立效能意识和便民意识。要进一步对审批方式进行改革,进一步推行电子政务。

五、现代政府也必须是责任政府

建设责任政府已成为社会共识与民众的强烈愿望。责任政府是指在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委托和被委托关系中,使有责任能力的政府基于一定的政治原则向人民负责,向民意代表负责的一种政治制度安排。它已成为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

我们的政府是向人民负责的政府,但由于特殊的原因,责任政府尚未完全落到实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新旧体制的嬗变和转轨影响了责任政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我们的改革基于政府的主导,因而过于依赖行政权力,从而弱化了对权力的限制,结果导致对政府责任的淡化;由于受到传统政治文化的不良影响,一些权力的掌控者缺乏现代民主观念和法治意识,政府自身的责任意识更自无从谈起。

目前推动责任政府的建立应着力于完善行政问责制。行政问责制也称为行政责任的追究制度,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基于一定的程序针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应当履行而没有履行的职责和义务而必须使其承担的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追究制度。推行行政问责制对于重塑政府形象,优化公务员队伍,建设新型责任政府意义重大。

1.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责任意识

转变观念,构建新的行政文化。要从思想上,跨越官本位影响,树立权责一致的管理观念,要打破传统文化中重教轻罚的思想。要真正认识到官员要对政府负责,更要对人民负责,出了问题一定担当责任。

2.加强有关行政问责制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颁布了一些行政问责的法律和规定如《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等,但总体而言法律规定还是比较零散、薄弱的。要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并有效运转,就要完善立法。其中应注意行政授权一定要坚持权力和责任共同授予的原则使行政主体在获得权力的同时就知道自己还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还应规范责任追究的法律程序,做出可操作性的规定。再次,完善行政问责体系。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在行政机关内部进行职责分工和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强化异体诸如人大、政协、新闻舆论、公民个人、社会团体等问责,实行问责主体的多元化。

3.实行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真正赋予公众知情权,加强媒体的监督行政信息公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防止腐败、执法公正的有效手段,是公民知情权的保证。

只有透明行政、政务公开,才能把政府及其官员的活动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责任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下一步的重点是要不断完善实施细则。新闻媒体是重要的信息承载工具,政府应深化新闻监督体制的改革,减少和排除行政部门的干扰,保证新闻媒体的独立报道权不受行政权的非法干预。

总之,为了顺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创新政府建设的意义重大。我们要建立和完善一个以服务为价值选择,以法治为强力保障,以公信力而取信于民,以高效廉洁和勇担责任为其素质的现代化的新型政府。

9.关于秘书人员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九

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助手,是领导机关联系上下、沟通左右的桥梁和纽带。秘书人员的能力建设事关秘书工作水平,事关参谋服务质量。新形势下加强秘书人员的能力建设,提高其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笔者以为应在以下五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打牢文字功底,提

高写作水平。文字写作是秘书人员的基本功,是为领导提供智力服务的核心内容。公文作为一种特殊文件材料,不同于其他种类文章写作,具有政策性强、遵命性强、针对性强等特点。提高公文写作水平,一要吃透政策。公文写作是一项政策性、政治性都很强的工作,公文写作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和保证,政策的实施效应与公文质量密不可分。秘书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政策意识,认真学习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严把公文的政策关、法律关,严格按照政策法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公文的规范性、严肃性。二要领会意图。公文写作是代表机关组织领导说话的,具有较强的遵命性,不能随心所欲,独出心裁,必须认真领会领导意图,紧扣领导思路,并通过认真琢磨、思考、挖掘、深化,力求写出精品力作,起到以文辅政、推动工作的作用。三要熟悉业务。高质量的文稿必定是广泛调查研究的结果,必定是长期丰富积累的结晶。秘书人员一定要在把握全局,掌握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熟悉领导分管范围内的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多渠道获取信息,提倡“开门写作”,严禁“闭门造车”,以提高公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高度重视细节,用心搞好服务。领导身边无小事,点滴细节系全局。秘书工作一定要坚持从细节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力求工作“零失误”,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一要用心服务。秘书工作的职责涉及诸多工作的各个环节、办文办会办事各个细节、领导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秘书人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做到脑勤、手勤、腿勤,凡事想在前、做在前、服务在前。二要细心服务。服务工作要从小事着眼,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绝不能大而化之。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不因事多而出现纰漏,不因事少而出现疏忽,更不能因小失大、影响全局。三要好心服务。秘书人员对领导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领导尊重而不逢迎,服从而不盲从。要真心诚意为领导搞好服务,绝不能给领导找麻烦,帮倒忙。

三、积极化解矛盾,认真办理事务。领导交办的事项往往需要秘书人员督办落实,机关的各项事务也需要秘书人员及时办理。秘书人员一定要发挥好助手作用,积极为领导排忧解难。在落实过程中,务必坚持三条原则:要有领导授权。秘书人员在独自处理某项公务之前,必须经过领导的委托授权方可代行职责,没有领导授权绝不能自作主张,更不能越权擅自处理相关问题。要及时报告情况。在处理领导交办事务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领导的意见,然后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及时向领导反馈办理情况,绝不能贪污办理结果。要追踪督办落实。对领导部署的工作,要及时督查督办,跟踪工作进度,掌握落实情况,报告执行结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四、注重人际交往,讲究协调艺术。在领导机关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工作交往和联系中,秘书人员起着承内启外、协调左右的重要枢纽作用,提高秘书的协调能力尤为重要。摆正位置。秘书人员一定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时刻注意摆正自身位置。什么话能说,什么事该做,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努力做到尽职不越位,办事不越权,帮忙不添乱,绝不能擅自打着领导机关和领导同志的旗号办私事、谋私利。讲究方法。秘书岗位非常特殊,经常要面对和处理众多矛盾,一言一行事关机关声誉,事关领导形象。因此,秘书人员在待人接物上,要谦逊有礼、真诚热情、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切忌傲气十足、盛气凌人,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排除杂念。领导秘书是备受关注的对象,也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拉拢腐蚀的重要目标。秘书人员一定要时刻警醒,警钟长鸣,坚决抵制和消除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升官发财的私心杂念。在工作中要善于建立真诚、互信、和谐的关系,绝不能掺杂个人好恶和感情色彩。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排非分之念,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10.关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思考 篇十

白塔镇泮怀宇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总结国内外城市化经验和教训得出来的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最方便、高效、环保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下谈一些个人对仙居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认识

1、生态宜居城市提出的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2、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的概念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有关的定义或解释是: 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在2010城

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对城市的生态城市概念进行了解读。生态城市的概念存在了几十年,二十世纪工业文明以后,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而提出的生态城市。邹院士指出,首先生态城市的核心应当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城市是三大系统协调而且良性运行的城市。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系统健康的、良性的城市。

3、宜居城市的内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 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臵,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宜居城市又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等。

因此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从内涵上讲应该是相互交融互通的,生态的才是宜居的,或者说宜居的城市必然也是生态良好的城市。

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思路

1、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前提。搞好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一是强化规划的前瞻性。要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将生态宜居的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认真处理好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等关系问题,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更强。二是强化规划的针对性。要强化规划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加减法”,使规划更加有的放矢。三是强化规划的制度性。要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城市规划制度,进一步健全规划委员会制度,形成由著名规划专家领衔、规划部门配合的规划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拓宽规划思路,提高设计水平。

2、狠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基础。狠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必须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意义,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要求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树立起“绿色消费”观念,使公众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二是必须坚持开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试点工作。以规划环评推动战略环评,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三是必须加强城市的绿化工作。绿化是体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要在目前市区绿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3、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重点。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一是要形成合理的城市开发体系。主要是做好老城区的保护和建设,保持城市的历史底蕴。二是要搞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水、电、气、路

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垃圾、污水治理等城市要素的短板问题。三是要重视交通畅通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超前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应对道路交通可能面临的爆炸式发展。

4、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核心。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主要针对城市近郊的农业发展,除了要增加对农业投入,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加大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培育和种植,增加对城市的供应。二是要对引进的工业项目进行筛选。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业。对已有的工业项目要认真抓好环保工作,切不可做透支式发展。三是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金融、物流、会展、贸易、信息、旅游、文化服务等第三产业,逐步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功能质量。

5、夯实居民安居乐业基础,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根本。要想使居民安居乐业,首先,在安居方面,应通过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达到“居者有其屋”。一是进一步完善“四房”体系,平抑房价。加大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解决困难家庭廉租房问题。二是规范市场,加强监管。特别要解决消费者和房地产商之问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取缔虚假宣传、炒作房价、非法超建等行为,培育健康、有序的市场正义秩序。其次,在就业方面,通过制定积极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在以经济手段与市场手段调控就业总量的基础上重点解决结构问题。

6、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系统,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保证。社会保障主要意义在于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兜底”。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系统,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贫

困人口的全市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全体人员。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参与社会保障的多种形式,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公共安全管理水平。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需求。要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防控能力,提高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处臵能力,提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使防范措施前臵,防线前移,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创造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生态宜居城市有无量化标准的问题。目前关于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叫生态宜居城市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关于宜居城市,住建部发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对于这个标准大家议论很多,赞成者多,反对者也不在少数。诚然用一种标准来检测本市的宜居质量是否提高,以改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怕就怕简单的利用这种标准进行城市之间的横向比较,就会导致各个城市不顾自己条件,甚至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城市建设标准,造成很大浪费,甚至造成城市的“千城一面”。因此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应慎重对待量化标准。

2、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软环境建设的问题。因为城市的“可见”因素(如交通、环境等)比较直观,所以城市管理者们也比较热衷于对其进行建设和宣传。事实上,诸如经济自由度、政府工作效率、服务机构的态度等这些城市“不可见”的软环境,某种意义上要远比硬件更能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由于过于偏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环境问题,我国不少城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宜居”现象。要想消除“不宜

居”因素,创建舒适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必须对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新的思考和定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人文关怀的问题。一个城市要成为“生态宜居城市”,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就是城市的“人文生态”:即居住在城市中的不同群体,同在一片阳光下,是不是都能感受到城市赐予的同样恩泽。如果城市管理者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对不同群体存在着不平等之处,就必然会给市民带来心灵感受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看,精神价值方面上的不平等,比经济上的不平等,更容易给有着丰富情感的当代市民带来心灵伤害。因此,要让我们的城市在文化反思和自省中,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审美态度、文化立意和城市理念,培育出全新的城市人文精神。只有这样,一个城市才能真正成为“生态宜居城市”。

11.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出版单位的信息资源具有专业性强、类型广泛、实用性强等特点。具体如下:信息资源量巨大、种类多;信息资源的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强;信息资源的保存期限长,多为永久性保存,包含纸质归档、光盘硬盘刻录等多种存储方式;保密性要求高,很多信息资源涉及企业、商业秘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优化业务,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单位的业务能力,丰富科研手段,提高出版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

出版单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出版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良莠不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当前许多出版单位只重视业务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注重提供文献资料的收集,忽略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另外,在信息化资源后续的维护过程中,管理人员落实不到位,大量信息资源有名无实,无法起到服务出版业务工作的作用。

二是信息化管理缺乏统一的平台。目前大多数出版单位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如:OA系统、出版发行管理系统、门户网站等。子系统多而乱,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自动化与信息化程度低。

三是信息资源分散,协同性差。目前在出版单位中,各部门收集的大量资料往往成为自有资源,部门间的协同性差,资源的再利用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低,大量的宝贵资源在使用一次后就被束之高阁,往往再次使用时仍要花大量时间收集。

四是技术力量薄弱。当前,出版单位在逐步向资源信息化过渡的过程中,资金仍然有限,新的文献资料、电子设备等无法进入,同时,缺乏电子资源的支撑服务,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后期维护,现有的网络设备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出版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出版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和发展规划,注重资源结构的合理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采取多途径、多模式、综合建设的策略,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归纳起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管理建设

管理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出版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服务于单位的发展方向。单位领导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转变传统观念,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对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改革步伐,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单位的工作重点,明确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角色职责、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资源,注重用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业务行为。

(2)资源建设

要注重信息资源结构的优化,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出版单位的信息资源种类多,包括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文件等,在进行资源建设时,要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结合出版单位的特色,对现有资源的类型结构、学科分类、时间结构等进行充分调研,针对不同的资源类型,分别进行数字化加工,使信息资源建设特色化,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优势资源。

(3)系统建设

出版单位应争取获得“一把手”的支持,各部门通力合作。从软硬件两方面入手,投入资金、引进现代化的设备,依托OA办公系统及门户网站,整合现有系统及资源,实现联网,有效集成共享系统内外的各类资源和应用,搭建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使单位人员能够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检索、分析、处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信息安全

信息化的存储方式丰富了信息资源记录的手段,但仍存在不确定性,如电磁干扰、网络黑客、病毒攻击等因素,容易造成数据的安全性隐患。因此,要采取权限设置、加密认证、安全协议和许可证制度等安全策略确保信息安全。要定期和不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避免他人登录和非法操作。

12.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21世纪,地下空间作为重要的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民防空地下室不仅在战争时期是国家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来,我国各省市的人防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人防地下室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现有的人防地下室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开裂现象,不同程度的渗漏水既限制了已建人防工程的开发利用,更对战时防护密闭功能的实现留下了极大的隐患。所以如何有效的控制人防地下室的开裂情况是当前人防工程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 人防地下室裂缝产生的原因

人防地下室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要根本解决裂缝问题,还需要从人防地下室裂缝产生的原因入手。正确判断和分析人防地下室裂缝的成因,是有效控制和减少裂缝产生的最佳途径。

1.1 设计原因导致裂缝出现

因设计原因导致裂缝出现的最普遍现象是混凝土等级确定不当。通常,我们认为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则安全系数越大,但实际上,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就必然采用高标号水泥,并增加水泥用量,导致水化热的提高,增加了早期混凝土的热胀,从而加大了混凝土温度降低以后的冷缩,导致裂缝出现。

因设计原因导致裂缝出现的第二大现象是结构约束作用。现在,建筑物的规模越来越大,超长超厚结构成为越来越多采用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有显著的约束作用,对于各种变形必然产生较大的约束应力。具体到我们设计的人防地下室,特别是上部建有塔楼的大底盘人防地下室中,在塔楼与大底盘的交界处,由于两侧所受荷载及刚度有显著差异,使其变形差异增大,从而导致塔楼与大底盘交界处的顶板极易产生裂缝。

除此以外,设计结构中如果断面突变则会产生应力集中,也会导致裂缝出现;设计中如果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超筋也会引起裂缝出现(尤其是板)。

1.2 基础沉降导致裂缝出现

在上部建有塔楼的人防地下室中,因为上部荷载和结构刚度差异很大,在不同的静荷载和施工荷载作用下,它们的沉降位移很难协调一致。这种不均匀沉降导致塔楼与人防地下室交界处大梁两侧的楼板在支座处产生负弯矩,形成45°裂缝。在我们对已建人防工程进行回访时,发现在一些塔楼与人防地下室交界处附近,墙体有垂直裂缝和八字形裂缝,同样说明了这种由沉降差异而导致的裂缝。如果塔楼与其余大片人防地下室的地质情况存在差异,则裂缝更为明显。

1.3 材料原因导致裂缝出现

材料原因导致裂缝出现的情况比较复杂。如选用的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则对混凝土开裂影响越大。骨料粒径越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增加,收缩量越大。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也会增加混凝土收缩。现在成都市区内已明确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但使用商品混凝土的特点是水泥用量增加,水灰比加大,骨料粒径减小,用水量增加,这必然导致水化热增加,收缩量加大。

1.4 施工及现场养护因素导致裂缝出现

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不当,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导致裂缝的产生。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易产生温度裂缝。

此外,混凝土养护不好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在混凝土产生足够强度以前,过早拆模以及在混凝土施工面上过早施加荷载或从事其他工序,会破坏混凝土结构,降低承载力,导致裂缝产生。

2 裂缝控制设计原则与措施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虽然裂缝不可避免,但其发展程度却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综合设计、选材、施工等各种措施来实现。

2.1 合理的选用材料和确定混凝土强度等级

在保证地下室外墙板结构整体性和抗渗性达到要求的前提下,我们设计时确定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宜太高,从而可保证水泥用量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采用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可以起到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的作用。

2.2 优化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

针对基础沉降不均引起裂缝的情况,在设计中应注意上部结构的均衡布置,以减少上部荷载不均导致沉降差异。对于地质存在差异的情况,需严格控制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沉降量,我们通过采用复合地基的方法或通过调整桩基的桩长、桩径等措施来调整各部分的沉降量,以达到整个工程均匀沉降,减少沉降差引起的变形裂缝。同时,我们在设计中还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如因造型方面原因不得已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重视对构造钢筋的认识,采取适当的构造钢筋或构造措施来控制裂缝的开展。经过对同类工程的比较,我们发现在满足规范的条件下,直径小而且间距密的配筋,可使混凝土的干缩变形更趋均匀化,若能增加配筋率,更能提高极限拉伸,减少干缩变形。同时,还可主动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在我们平常所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可以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明显。

2.3施工现场操作方面

针对商品混凝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控制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减少坍落度,严格按规定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分层浇筑混凝土。重视混凝土的养护,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注意,主要是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以保证混凝土在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在浇捣成型后,要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表面覆盖薄膜、湿麻袋等进行养护,以防止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

3结语

对于人防地下室而言,混凝土裂缝控制问题是我们现在无法避免又必须面对的问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加以控制。随着结构设计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期望混凝土裂缝控制问题能够逐步得以解决。

摘要:结合实践分析了人防地下室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裂缝控制的设计原则与措施,以解决人防地下室的裂缝问题,保证人防工程的质量,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作用。

关键词:人防地下室,裂缝,原因,措施

参考文献

13.关于人防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三

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正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为法院审判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进行和发展,为“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实现提供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物质保障。法院信息化建设是一场管理手段的革命,一旦步入正轨,审判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会大大提高,法院管理会变粗放为精细,公正司法的水平会有明显提升。笔者结合当前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情况,就如何加强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谈几点想法。

(一)院领导高度重视。领导要关心、支持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一把手要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及时拍板,在资金、政策、人力上大力支持、长期扶持。院领导率先学会运用电脑更新管理手段,对全院的信息化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软件系统中,领导权限最大,如果习惯了电脑管理和无纸化办公,对全院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有较强的示范性。

(二)全体动员,转变观念。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集审判、人事管理、司法政务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每一位干警转变观念,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能力,适应各自岗位要求,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法院领导和各庭室领导要带头转变观念,率先垂范从我做起,带动全员参与,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现代化水平。建立信息化的培训制度,将计算机及网络应用培训纳入干警专业培训内容,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干警个人指标考核,提高干警主动培训的积极性。

(三)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和一种全新的管理机制不断形成的过程,需要制定完善信息化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信息化管理体系。审判工作和法院管理要通过

健全制度实现标准化,并融入软件系统予以固定形成工作流程。使用电脑和软件的强制性要求也要形成制度,并与年终考核和目标管理挂钩。

(四)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安全的网络体系。保证法院数据库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加强数据库的备份是我们必须的工作。法院的信息化涉及到审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安全方面,面临着多种威胁与挑战。可以采用内网与外网之间采用物理隔离,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采用逻辑隔离的方式,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点。还要求全体干警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将安全放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14.关于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四

一、国税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国税文化是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我们所议论的国税文化是相对组织结构而言的行业文化,具体指在税收实践活动中积累而形成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国税文化是以国家税收为载体,在文化大系统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行政管理文化,是人们在税收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群体意识,并在这种群体意识驱动下的创造过程以及由此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税收角度来看,它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构建的税收思想、税收制度、税收管理、税收观念和广大税务干部在长期税收实践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理念的归纳。它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凝聚国税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广大国税干部在长期税收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理念,以税收制度、税收管理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是一种行政管理文化,高级的科学管理模式。

就国税文化的具体表述,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即:精神观念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象文化。精神观念文化是国税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整个国税文化的深层部分。它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功能。加强国税精神观念文化建设,就是要围绕“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发展具有国税部门特色的执法观、服务观、管理观和学习观。制度行为文化是国税文化的基础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工作制度以及在这些制度下形成的国税干部行为规范。制度行为文化具有很强的约束、激励功能。加强国税制度行为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不断改革和完善税收征管模式、行政管理机制和队伍建设措施,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事务、财务管理体系,合理配置各类资源,促进国税干部养成规范的执法行为、办税行为和文明的日常生活行为。物质形象文化是国税文化的外在表现,应该包括税收业务物化成果、科技状况、国税机关环境、国税机关形象等内容,它具有很强的辐射、感召功能。加强国税物质形象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公正、廉洁、文明、高效”为定位,以国税工作成果为根本、以现代化科技装备为基础,以优质的税收管理服务为基础,打造国税形象品牌,不断优化国税机关的公共关系。

近年来,国税工作在为国聚财、支持调节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税行业在社会上影响力逐渐增大。正是国家对国税工作的重视,社会对国税工作的认可,增强了国税行业的影响力,为国税文化的发展培植了土壤。多年税务工作的经历和实践,使我们清醒地感觉到优秀的国税文化将是推动国税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建立国税文化导向,确立人们在思想、精神、事业、人生中应追求的进步和目标,使我们国税团队的制度、管理、执法、服务、工作、生活、修养、情趣等各个方面充满先进文化的蕴味。我们所建设的国税文化将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也是全方位、高品位的,它将遵从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先进文化与科学管理的统一、文化素养与外在表象的统一。

二、国税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意识的高度理性,税收越来越公开、公正,越来越显示强烈的公共特性。现代税收服从整个国家、社会的利益,并且更加强调未来的发展。国税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并寓于一切税收事务当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现代税收是大众税收,国税文化建设的主体必然要包括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单位成员。如,立法部门、纳税人、税务部门、公共管理部门等,在涉税的过程中都蕴涵了深厚的税收文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发展国税文化对于实现依法治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全面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税务系统有着百万税务大军,要统领好这支队伍,就必须做到“以德带队”,实现“以德管税”。要以道德文化的力量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国税文化建设可以为税收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促进税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上,要求国税干部职工必须从日常征管做起,从执法过程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提供各项优质纳税服务。

(二)更好地指导税收工作实践。税收文化的构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税收工作实践,有助于转变传统观念对税收行为的认识,使我们可以站在文化的高度重新审视税收行为,更精、更深地研究和指导税收工作。

(三)为依法治税营造良好税收环境。加快构建国税文化的步伐,使国税文化转化为支持与保障税收征管的强大背景,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提高税收成果的文化含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有助于税收法制建设的完善与发展。税收法制是从税收的强制性着手去实现其固定性和无偿性,国税文化则是从引导纳税人的纳税自觉性出发,缓解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矛盾,培养和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

(五)有力保障高素质税务干部队伍建设。国税文化的建设是国税机关进步与发展的标志,是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的原动力。通过国税文化建设,在税收工作中引入文化管理理念,构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厚重历史底蕴的国税文化体系,形成广大税务干部一致认同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我们所倡导的国税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具有税收征管的指导功能,思想行为的自律功能,人际关系的润滑功能,干部队伍的凝聚功能,工作能力的激励功能,物质文明的促进功能,纳税服务的社会功能。由此来看,国税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国税文化代表国税事业的发展方向,它可以通过目标和价值的引导,使广大国税干部站在较高的层次上理解国税工作的前景。通过贯彻国税工作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有效地把国税干部的思想观念统一到国税工作的总体目标上来,使人们自觉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工作,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的参与管理,形成群体意识。

2.凝聚作用。国税文化的灵魂是共同的价值观,它如同粘合剂,通过对人们的认识、期望、信念等的整合沟通,规范行为,达到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减少内耗,达到调整国税干部行为的作用。

3.自律作用。国税文化是一种力量,建设国税文化可以培养良好的国税精神。文化又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潜力巨大的资源,建设国税文化可以有效地约束国税干部职工的行为。

4.激励作用。在一种“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重”的文化氛围中,国税干部将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巨大的创新精神,把国税干部的价值观统一起来。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奖励激励、民主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方式,给国税干部以无形的驱动力。激励国税干部提高创新能力,充分挖掘智能潜力,努力工作。

5.形象作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国税机关对社会的影响,是国税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国税形象是国税文化的外观体现,是国税文化三大要素的综合反映,也是国税文化载体素质的反映。用文化管理来创建税收的绿色通道,实现优良的服务,向社会展现国税文化的风貌。

三、国税文化建设的任务与要求

国税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国税干部职工。税收作用的发挥,重任的肩负,依靠的是国家颁布的税收政策法规和依法治税的广大国税干部职工。因此,国税文化建设应是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全员投入的群众性活动,是长期坚持不懈,要求全员积极主动、满怀激情的投入,充分发挥自身才干、智慧,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不断推进国税事业蓬勃发展的长效工程。

我们国税干部队伍是一支独具特色的队伍,它的独特在于行业行为的特殊性。首先,国税机关是代表国家征税聚财的特殊行业,税收工作综合政治、经济、社会于一体;其次,它的独特性在于对从业人员要求的特殊性。作为行政经济执法人员不仅要懂财务、会计等相关税收知识,也要法律、法规知识执法能力见长,不仅要求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先进,也要求道德操守的高层次;第三,它的独特性还在于国税工作社会交往的广泛性和多面性。从大企业老板到小商小贩,从社会精英到普通百姓,国税要和各种行业、各类人群打交道。既肩负为国家聚财也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重担,国税队伍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加强国税文化建设,提高国税干部的政治、道德、文化、业务素质,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一)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国税文化的先进性。先进文化作为一种知识系统,不仅在于其智力支持,还在于它对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愈多,腐朽文化在其精神空间的领地就愈小,对腐朽文化的抗拒力也就愈强。先进的文化能鼓舞人的斗志、激励人的干劲、净化人的灵魂。国税部门作为国家政府部门,最能体现职能部门的管理、精神、形象的最高境界是国税文化。国税干部要全面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秉承时代精神,广泛汲收现代管理文化优秀成果,学习和借鉴各地国税文化建设先进经验,与时俱进地充分掌握不断更新的文化知识,不断的完善和优化自我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了与时俱进的最先进的文化,才能以崇高的目标激励人、以规范的管理培育人,以严明的纪律约束人,以先进的力量引导人,以高尚的品德熏陶人,利用先进的国税文化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作用,使集“朝气、锐气、正气”、“执业、敬业、专业”于一身的独具特色的“爱税教育基地”精神深入人心,形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行业氛围与理解信任、休戚与共的人际关系。只有用最先进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教育引导国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修养、讲道德、讲廉政,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为反腐倡廉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把国税部门真正打造成“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坚强集体。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立足税收工作实际,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同企业文化和其他行政文化一样,国税文化也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一个统一体。税务文化除具有社会文化的共同属性外,作为一种行政管理文化,它应该具有国税工作特色:一是人文性。因为国税文化是国税人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因此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国税人创造了国税文化,国税文化又为提高国税干部职工的素质起着激励、鼓舞和凝聚作用。二是强制性。国税文化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想发挥国税文化的作用,就要将成熟的国税文化内容上升为人人共同遵守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文字制度,赋予其强制性。三是时代性。不同时代的税务机关,其职能有所差异,蕴含的文化内容也就各不相同。国税文化建设应体现较强的时代特色。四是服务性。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国税行政管理机关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的职能日益突出,其所形成的文化也应具有服务性。五是政治性。国税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国税文化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特点,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六是创造性。变革和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国税机关在不同的阶段,针对面临的环境、任务和服务对象,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工作的不断创新,不断赋予税收文化新的内涵。与上述特点相适应,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其人文性、强制性、时代性、服务性、政治性和创造性特点,无论其指导思想,还是具体实践,都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国税机关“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总体要求。

(三)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从精神层面出发,辐射和拓展行为文化及物质文化。构成税务文化的三个层面是精神观念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象文化,既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现代税收管理的客观要求。国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国税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构建新时期的国税文化,要用国税精神凝聚人心,使之成为全体国税干部职工的共同追求和行为准则;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国税干部职工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恪尽职守、敢于负责的精神,树立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精神,树立按章办事、遵纪守法的精神。要通过提高国税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为税收事业发展和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行为文化是国税文化实现由表层向深层转化的关键环节,它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连为一体。同时,它是一种“规范性”文化,是国税机关为了实现工作目标而予其成员的活动以一定约束并使其具有适应性的文化要求。从总体而言,制度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更多体现出来的是规范性建设,无论是组织体系还是税收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一旦制定就要推广执行。国税文化建设应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行政管理责任制、信息化建设等多项工作。物质形象文化作为一种表层文化,是国税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整体与个体、外形与内质、政治与业务、执法与服务、物质与精神等方面形象的总体展现。一方面要加大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保障设施的建设,要确保国税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把科技建设作为国税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突破点,作为国税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税”战略,促进征收管理由粗放到集约、由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飞跃,促进国税管理现代化,体现国税文化的含金量。

(四)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树立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最成功的组织将是一个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团体,这个团体唯一持久的优势在于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做的更好。加强国税文化建设,要使建设学习型国税机关,终身学习,学以致用,学无止境的理念在国税干部职工中进一步树立。一是要坚持终身学习。学习工作化,在学习中工作;工作学习化,在工作中学习。时刻学习、处处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建设学习型国税机关文化的能力。二是要坚持学以致用。学以致用不只是通过了岗位、能级资格考试,获取了岗位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把它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提高工作质量。学以致用要的是本领,不要装潢门面。求的是技能,不是文凭证书。三是要做到学无止境。今天掌握的东西到明天也许就会过时,如果停止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就会落后。既要不甘落后,更要不断前进。保持一个持久的学习状态,可以影响一个团队和一个人的发展过程。我们就是要在国税部门内部牢固树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国税干部基本的生存方式,营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氛围。

倪崇峰 郁毅 尤泽厚

一、准确把握国税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国税文化包括三层内涵:一是文化的内核层,包括税收哲学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第二层即中间层,包括税收的理念、观念、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第三层包括税收各方面、各层次、各环节的制度建设,以及税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国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从内核层出发,以不断加强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起点,确立全体税务干部共同追求的思想目标、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共同向往的理想境界,通过加强税务干部理念培养和观念打造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创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国税文化,形成依靠制度、依靠科技、依靠机制、依靠素质管理的模式。

国税文化由三部分组成:国税物质文化;国税制度文化;国税精神文化。国税物质文化即税收办公条件、征管装备、税收执法效果等的集合;国税制度文化即税务人员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执法行为和制度约束等;国税精神文化指税务人员的文化心理、文化素养、行为取向等。国税文化源于社会文化,它既受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又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文化的特征。

物质文化是国税文化建设的基础。国税部门的管理者要在尽可能的前提下,注重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最大程度地满足干部职工的各项需要,从而使税务干部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进而为实现个人和群体的共同目标而竭尽全力。制度文化是国税文化建设的核心。制度文化是国税系统在工作实践中所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对于规范,约束税务干部职工行为,保证税收征管活动正常进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规章制度是国税机关决策层意志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规章制度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一经制定,要求每个干部职工都必须坚决遵守,不得违反。只有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才能使国税工作高效、有序、和谐地健康运转。精神文化是国税文化建设的灵魂。通过广大干部职工群体感悟税收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组织情感,以此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国税精神文化既是国税大家庭的精神支柱,也是与每一位成员关系联接和维系的纽带。在国税文化建设中,国税精神是国税价值观、奋斗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熔铸,是国税文化总和的高度浓缩、升华和集中反映,是国税文化的灵魂。其本质内涵综合体现出国税群体爱国主义、爱岗敬业,严格执法,优质服务、开拓创新和追求卓越等时代精神,是国税事业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主导动力。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国税文化建设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互相补充,不可偏废。我们要探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互作用的最佳结合,使得彼此有机融合,整体推进国税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贴国税部门的工作实际,突出行业性、时代性、社会性,在实践中增强国税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国税文化建设推动各项国税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和税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首先,注重突出行业性。国税部门开展税收文化建设必须始终突出作为执法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行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文化建设。一是突出法治特色。要从法治观念的树立、执法程度的规范、执法责任的落实、执法过错的追究和税收秩序的整顿入手,匈善制度,狠抓落实,促进国税部镨执法行为和企业纳税行为的文明规范。二是突出廉明特色。作为一个政府部闈(国税机关的形聡也代表了攽府形象。为此,国砎部门覀从加强内外监督健手缌不断加强廉政固设。要迓一步强化内部监督和ᤖ部监督,构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内遨,要制定监督ᤖ施办法,加Ἲ对基层税收执法权、人事管理权、财ᤖ管理权的全程实时监箠,着重健全“制度管人”、“机器管人”的工作机制。对外,要采取主动走访,征询意见,聘请监察䑘,拓宽社业监督渠道,伺化社会监督,建嫋䘥密稳定皀社会监督网绘。

其次,着力把握时代性。着重把握信息化、知识化、人文化的发展方向。一是信息化。随着信息化建讞的不断深入,国税部门应借助信息网络和技术拃宽国税文化建设㚄内涵,延伸国税文化建设手段。通过推行纳税人网上申报、电话申报和钶行网点申报等多元化报税方式,营造文明、现代的税收征管秉嚏;䁅分䈩用现代化傞公手段缌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建立良好的内部办公秩序,懐高行政效能,以文明的思想、文明的言行、文明的手段展示良好税风税貌。二是知识化。适应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着力建设学习型机关 褁建立鼓励学习的激励机制,以压力促学习,以竞争促学习,形成以学习为荣的良好氛围。同时,要不断改进学习方式、方法。三是人文化。首先,创新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党组中心小组学习制度和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创新工作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同时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培养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其次,在管理上刚柔相济,以竞争促活力。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末位淘汰机制,强化干部参与竞争意识,增强队伍活力;规范选人、用人制度,同时要做到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其三,要丰富创建载体,以活动促活力。要完善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增强辐射力,陶治干部情操。

再次,努力体现社会性。一是抓好优质服务,在优化服务中不断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包括宣传咨询、申报纳税、法律救助等内容的纳税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树立“纳税人即客户”意识,注重对纳税人的执法服务、咨询服务和维权服务;实行政务公开,努力实现“阳光作业”。二是要抓好税收政策的落实。把保证各类纳税人及时了解并享受到税收优惠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国税部门税收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扶贫、献爱心、绿化、希望工程等社会公益事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三、新时期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

——法治文化。依法治税是我国最重要的治税思想。早在1950年1月的《全国税收实施要则》中就有“照章纳税,依率征收”的法治理念。近年来,全社会的法治观念都在不断增强,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执政理国的基本方略,国税部门作为政府执法部门之一,依法治税则是开展税收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塑造与税收法治化建设相适应的国税文化,首要的就是要塑造法治文化,这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国税部门的具体体现。建设国税法治文化,其目的就是要增强法治观念,树立税法权威,引导税法遵从,实现依法征收。

——人本文化。国税人本文化主要包含与税收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是以纳税人为本,把广大纳税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具体执法和服务的每一项工作做起,不断满足纳税人的多方面需求,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与纳税人相关的各项工作之中。二是以国税干部职工为本,把干部职工看作国税部门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尊重和理解干部职工,提高干部职工的满意度,让干部职工自愿为税收工作主动奉献自身才干的最大价值。

——服务文化。服务文化就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顾客满意为目标,以形成共同的服务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近几年国税部门牢固确立“为纳税人服务”意识,不断创新服务载体,拓展服务内涵在提供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征纳关系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很大成效,纳税人满意度逐年提高。但纳税服务永无止境,进一步整治和梳理税收征管流程,提高办税效率,倾心打造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文化,应是国税部门不懈追求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学习文化。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透度日益加快,为了适应现代税收工作的需求,迫切需要打造“学习型”的国税干部队伍。一是要坚持“终身学习”,每位国税干部都应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内在追求,形成持续不懈的学习动力,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二是要突出“全面学习”,所有干部都要认真学习,都要掌握比较全面的现代税收知识。三是要抓好“全程学习”,将学习贯穿于税收工作整个过程,做到抓好学习与做好工作的有机统一。四是要注重“团体学习”,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应当注重单位群体智力的开发,发挥团队整体潜能作用。

——廉政文化。廉政文化建设是国税建设文化的重要内容。以廉政文化武装国税干部的头脑,培养干部抵制腐败的精神力量,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时刻自敲警示钟,增强免疫力,做到执法为公,为税清廉,将廉洁从政成为虔诚信仰、执着追求和自觉行动。各级国税机关要把廉政文化建设提上党风廉政建设的突出位置,采取扎实措施常抓不懈,真正让国税干部在浓烈的廉政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不断增强国税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团队文化。团队文化是部门群体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和习惯体系,是团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遵循的工作方式、思维习惯与行为准则的总和。在实际税收工作中,团队合作十分需要。为了构建高效的组织团队,必须塑造先进的团队文化,大力倡导和凝炼团结协作、忠于职守、积极进取和乐于奉献的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地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

四、务实创新地完善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培育鲜明向上的国税文化精神和理念,对内可以感召群体,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形成团队的战斗力;对外可以形成、树立和传播国税良好形象。根据国税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结合国税工作实际,笔者认为积极实施“五大工程”,是新时期务实创新地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实施激励工程,大力营造奋发向上的争先氛围。通过进行目标引导、价值宣教、人才选拨、树立典型和竞赛活动等多种激励手段,不断激发广大干部争先创优、崇尚先进、奋发有为的强烈意识,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要积极完善干部等级岗位激励机制的具体办法,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国税系统持续开展评选先进领导班子、文明行业、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人民满意的好税官”、优秀税务工作者、“五星”级服务厅和“十佳岗位操作能手”等多种创建活动,及时表彰先进,鞭策落后。同时,对干部的工作成果给予肯定、表扬和奖励,以增强其成就感、荣誉感和新的动力,以更高的热情,更大的干劲投入到工作中去。

2、实施服务工程,全面优化税收服务。国税部门要牢固确定“客户至上”理念,把纳税人作为关注焦点,将优质高效服务作为为纳税人服务的基本要求,真正以“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为标准,建立畅通、高效的办税“绿色通道”,以最快速度和最优的质量办结各项涉税事宜。要全面推行首向责任制、一站式服务、一窗式管理、纳税辅导、税法宣传、服务承诺、排忧解难等深受纳税人欢迎的系列服务,积极构建“全程统顾式”服务模式。在状态上,采取微笑服务,温馨服务和便捷服务;在形式上,采取规范化、贴近式、零距离服务;在内容上,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服务。国税干部要以大量实实在在的服务行为,树立“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的人民公仆形象,努力做到纳税人满意、全社会满意和各级党委政府满意。

3、实施素质工程,不断推进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一是提高学历层次。积极选拨国税干部参加上级组织的脱产学习,支持和鼓励干部职工在职自学,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大力培养高层次,高学历和复合型人才,力争与税收工作紧密相关的专业本科学历人才在干部总数中占90%以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才达到干部总数的5%以上。同时要经常举办各类新知识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普遍提高国税干部的知识层次。二是提高政治素养。要经常组织国税干部学习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学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会议、党课、讨论、谈心、算账和参观等多种形式,扎实细致地进行理想、宗旨和信念教育,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是提高业务水平。要根据税收事业发展要求,结合等级岗位制的推行,每年制订业务学习计划,不断强化税收业务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努力提高国税干部的专业业务素质和技能应用水平,真正成为精通税收征管工作的岗位执法能手。

4、实施监督工程,积极打造公开透明的阳光税收。首先,要健全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使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能有章可循,每个干部的执法行为都能受到制度约束,从而使两权监督制度落到细处、实处。要认真落实税收执法岗位职责和工作规程,并为每个干部建立税收管理和执法档案,具体明确其“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干错了怎么办”。同时,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和考评,严格实行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制,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过错问责制,严肃处理各种渎职和违规行为。其次,要充分实行民主管理,对系统内工作决策、人事任用、工资晋级、经费开支、工程招标等重大事项全面公开,实施“阳光操作”,最大限度地让广大干部职工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第三,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不仅要在人大、政协、纪监、检察和纳税人中聘请特邀监察员,定期召开国税行风座谈会征求意见,而且要通过“百姓评税官”、走访纳税人、印发调查表、设立意见箱、奖励举报人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层面地收集社会各界人士的真切呼声和建议要求,使国税机关成为直接受到人民群众监督的阳光执法部门。

上一篇:沈阳城市学院宣传广告策划书下一篇:梦想的力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