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友爱的谚语

2024-07-08

团结友爱的谚语(共16篇)(共16篇)

1.团结友爱的谚语 篇一

1、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2、一个人的智慧不够用,两个人的智慧用不完。

3、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

4、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5、谗言败坏真君子,美色消磨狂少年。

6、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

7、爱就是在你疏忽时,重重地提醒你。

8、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

9、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10、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11、一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

12、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13、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1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灿烂的微笑,是四季盛开的花。

16、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17、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18、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19、攒钱针挑土,浪费水推沙。

20、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1、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

22、患难之交坚如铁,萍水相逢短如春。

23、只要人手多,石磨挪过河。

24、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人。

25、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26、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27、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28、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

29、世上有亲密无间的朋友,没有亲密无间的君臣。

30、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2.团结友爱的谚语 篇二

一、正本清源纠偏差, 切实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

当前, 各级都十分重视密切内部关系工作, 对于内部关系上的问题都能做到大事大抓、紧盯不放, 但对照习主席关于密切内部关系指示要求仍有很的差距。尤其在思想认识上, 一些单位把密切内部关系当成一项单纯的工作任务来看待, 上面安排什么就抓什么, 一些干部把密切内部关系看成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 强调紧了就抓一抓, 强调少了就放一放。对此, 必须在提高官兵对密切内部关系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上下功夫。

一要认识到密切内部关系是强军兴军的必然要求。我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的艰苦历程说明一个道理, 良好的内部关系始终是人民军队团结战斗而不溃散、面对困难而一往无前、历经艰险而所向披靡的重要法宝。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汇聚起强军兴军的磅礴力量, 必须始终坚持我军官兵一致、尊干爱兵这一政治优势, 发挥官兵在实现强军目标中的主体作用, 把内部关系搞得很纯正、很紧密, 不断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二要认识到密切内部关系是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的必然要求。我军是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唯一的宗旨。官兵一致、尊干爱兵, 既是我军的重要建军原则, 也是我军区别于其他军队的一个显著标志。只有弘扬官兵一致、尊干爱兵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 才能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三要认识到密切内部关系是确保部队安全稳定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 内部关系不够和谐融洽是影响部队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确保部队安全稳定, 必须营造情同手足、亲如兄弟的内部关系, 培养官兵的荣誉感、归属感, 充分调动广大官兵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引导官兵做到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单位安全我尽责, 不断增强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让人民军队永远成为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

二、凝心聚力消隔阂, 切实在相互融入上下功夫

由于受社会“圈子”文化影响, 在基层内部关系中, 容易形成老乡圈、战友圈、同学圈等。为防止形形色色的“圈子”成为阻隔纯洁关系的“冰山”, 必须坚持多措并举, 促进官兵的情感交融。一要坚持教育引导促融入。要高度警惕官兵之间“分圈扎堆”现象, 针对官兵形形色色的“关系圈”, 必须及早发现、高度重视, 只要有苗头、有动静, 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纠正, 并实施有效的教育引导。要通过专题教育、辩论研讨等方式, 引导官兵认识到, “圈里圈外”的关系学和狭隘庸俗的“小圈子”会摧毁内部关系中官兵一致的“基础”, 使原本高度统一的官兵关系趋向小众化、利益化和庸俗化, 从而消除模糊认识, 主动融入部队这个大集体。二要组织集体活动促融入。要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活动, 让不同脾气性格、不同生活地域、不同年度入伍、不同兴趣爱好的官兵一起学习、一起训练、一起娱乐, 培养官兵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的组织上, 要巧妙组合, 体现一致性, 防止出现“局外人”。要通过组织各类活动, 培养干部对士兵的感情, 培养士兵对干部的感情, 培养全体官兵对部队的深厚感情, 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三要落实制度要求促融入。要严格落实“三互”、“双四一”、尊干爱兵“双六条”、干部与战士“五同”、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蹲连住班等制度要求, 让官兵在一起站岗放哨、一起执勤处突、一起摸爬滚打中增进相互理解, 融洽彼此感情。

三、讲究艺术促和谐, 切实化解矛盾上下功夫

要正视当前带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好以下四对矛盾。一要处理好严管与真爱之间的矛盾。要把从严管理与简单粗暴区分开来, 尊重科学, 尊重规律, 做到严而有据, 严而得法, 严而有度, 严而有情。要把真爱兵与哥们义气、老乡观念区别开来, 与照顾迁就、无原则迎合官兵要求区别开来, 做到严爱相济, 宽容不纵容, 实现严管与真爱的统一。二要处理好要求高与兵难带之间的矛盾。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对部队管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新形势下, 官兵兵员成分、知识结构、家庭背景、经历阅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官兵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 许多基层干部骨干发出了“兵难带”的感叹。对此, 要引导干部骨干辩证看待官兵思想的时代特征, 矫正认识偏差, 着力提高以情带兵、依法带兵、科学带兵、文明带兵的素质能力, 发挥官兵主体作用, 在顺势而为中解决好这对矛盾。三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部队是个大集体, 讲求整齐划一, 注重集体观念、团队意识, 而新时期的官兵却越来越重视表现自我, 个性鲜明。对此, 要引导官兵辩证看待共性与个性、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培育官兵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 强化集体荣誉感;同时, 在不违反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尊重官兵个性特点, 给官兵提供自我展示、自我体现的平台。四要处理好令行禁止与发扬民主之间的矛盾。我军素以纪律严明著称, 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新时期官兵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 如果处理不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就容易产生矛盾。对此, 必须深入开展民主教育, 引导官兵深刻认识民主权利与义务、民主与集中、民主与纪律之间的关系, 开展有领导、有秩序的民主活动, 丰富和发展三大民主的内容和形式, 切实保证官兵各项民主权利的落实, 进一步密切内部关系。

四、改进作风抓整改, 切实在纯正风气上下功夫

基层风气建设事关部队安全稳定和长远发展, 事关部队战斗力提升和中心任务完成, 是部队全面建设的基础工程。针对一些单位存在的处理敏感事务不公正、官兵关系庸俗化、侵占士兵利益, 以及领导机关插手干预基层敏感事务等问题, 要狠抓部队风气建设, 在纯正内部风气上下功夫。一要公正处理敏感事务。在晋职晋衔、立功受奖、入党考学、选取士官、学技术等敏感问题上, 必须始终坚持按原则办、按政策办、按规矩办, 公开办事、公平处事, 让热点、敏感问题在“阳光”下操作, 避免以权谋私现象发生, 树立凭实绩进步、靠素质立身的鲜明导向。二要下力整治突出问题。整治好突出问题是加强基层风气建设的重要举措和“突破口”。要结合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针对风气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坚持抓苗头、抓教育、抓整改。要及时发现和清理背离条令条例的土规定、土办法, 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要针对庸俗人情、侵占士兵利益、胡乱告状等不良风气, 敢于正面交锋, 多抓几个回合, 多打几次攻坚战, 以突出问题的整治带动部队风气建设。三要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各级纪委要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着力提高监督能力。大力推行事务公开, 以军人大会、党委扩大会、队务公开栏、经济民主栏和局域网等形式, 将党务、警务、政务和财务四方面涉及官兵利益的敏感问题公开公示, 保障广大官兵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军人委员会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 健全组织、落实制度、坚持经常, 真正把广大官兵的意愿、建议和要求反映出来。建立意见箱、“连心卡”, 开通违法违纪举报电话, 畅通监督渠道。四要领导带头廉洁自律。作为党委领导和机关干部, 要通过会议、文件、网络等多种形式, 公开向部队做出廉政承诺, 并带头接受官兵的监督。要做到严人先严己, 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好;凡是上级明令禁止的, 自己首先不违反。要带头公正用权, 不插手基层敏感事务, 不收受官兵礼金, 坚持轻车简从检查调研工作, 不搞层层陪同。

摘要:建立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是提升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在提高思想认识中消除各种“圈子”隔阂、克服带兵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矛盾以及在纯正部队内部风气上下功。

3.团结友爱的谚语 篇三

2006年8月,这个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这个碑的意义起于团结,五十多年过去了,却有了更广的更深的意义。

伟大的精神应当应时而生。解放初,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和特殊,民族团结是民族发展繁荣的基础保证。

普洱专区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处于西南边境,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有的边界尚未划定,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各民族的社会形态差异极大,发展不平衡。解放初期,由于长期以来的阶级压迫剥削,封建领主割据,民族隔阂很深,有的地方还经常发生仇杀械斗,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仍然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并不容易,甚至还面临着流血斗争。

为加强民族团结,1950年元旦,云南组织了30多位各民族代表和少数民族中有影响的上层人士,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到天津、上海、重庆等大城市参观。解放军和云南民族工作队员,为了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艰苦细致的思想动员,甚至甘愿做人质,以打消民族代表及头人们的顾虑。由于当时交通、通讯不便,代表和头人们返往时间将近四个月,盘踞于境外的残匪乘机作乱,他们与境内外的反动头人相勾结,派遣小股残匪潜入境内,造谣说:“头人们都在内地被杀害了”,挑拨民族关系,煽动部落械斗,甚至袭击基层政府,杀害民族工作队员,气焰嚣张。

受到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和内地群众热情欢迎,而深受教育和鼓舞的各民族代表及头人们回到思普,他们对本民族发生的事件深为震惊,认识到残匪及反动势力的真面目,他们有了更深的打算。

1950年12月至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在宁洱县城召开,全区15个县的26种民族(含支系)的代表和当地党政军领导300余人出席会议。1951年元旦,尊霞拉祜族、佤族代表的提议,按照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宁洱红场举行了隆重的剽牛、喝咒水盟誓,刻建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同时刻上头人们用各民族文字写下的签名。

这誓词碑对于云南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它是给反对势力,分裂分子最好的抨击,它系紧了人心,稳住了局势。它增进了各民族对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信任,增强了符民族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拥护和信赖,更是增强了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团结合作建没幸福民族大团结的信心和希望。在保卫和巩固祖国边防上,也有重要意义。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云南民族工作的缔影,延续它的灵魂云南民委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创了今天的大好局面。

以民族团结誓词碑为标志的普洱民族团结园,是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新中国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得体合适的象征。民族团结誓词碑标志着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崭新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新关系的楷模,各民族共同走向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可称之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

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历史,也激励着后世。前辈们的团结精神、爱国精神,如同那铭刻的碑文,永不褪色。在一代代的民政工作者的继承与发扬之中,誓词碑成为了云南民族工作最好的缩影。它不仅是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最好见证,它的精神值得永远铭记。

一直以来,云南民族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2006年,普洱民族团结园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云南边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4.表达团结的谚语 篇四

2、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3、多个铃铛多声响,多枝蜡烛多分光。

4、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柴多火焰高,人多力量大。

8、千人同船,共一条命。

9、秤砣离不开秤杆子,菜刀离不开莱板子。

10、一只眼看不远,千只眼看穿天。

11、一人计短,百人计长。

12、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

13、千人千品,万人万相。

14、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15、烧火剥蒜。各工各干。

16、女人多了饭熟快,柴禾多了火焰高。

17、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18、国盛家和万事兴。

19、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20、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21、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

22、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23、烂麻搓成绳,也能拉千斤。

24、一个人的智慧不够用,两个人的智慧用不完。

25、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26、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27、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28、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根桩。

29、各走各的路,各投各的店。

30、大小是个人,长短是个棍。

31、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3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33、一家有事大家帮。

34、一人不如两人好,大家捧柴火焰高。

35、根稻草抛不过墙,根木头架不起梁。

36、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37、一块砖头垒不成墙,一根椽子盖不了房。

38、好汉难敌四手,恶虎还怕群狼。

39、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5.描写团结的谚语 篇五

众人拾柴火焰高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船载千斤掌舵人

滴水成海独木难成林

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集体力量源泉众人智慧摇篮

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条心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人心齐泰山移

人多好办事

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三臭皮匠合诸葛亮

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团结力量

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箭易断十箭难折

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人踏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

花独放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颗星星布满天块石头垒成山

根稻草抛过墙根木头架起梁

篱笆三桩好汉三帮

鱼能离水雁能离群

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

众人条心黄土变成金

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

五人团结只虎十人团结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6.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 篇六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人多好办事。

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双拳难敌四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团结就是力量。

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一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人难唱一台戏。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

有朋友的人,像草原一样广阔; 无朋友的人,像手掌一样狭窄。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一颗星星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成山。

7.浅论英语谚语的汉译 篇七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 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国家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英语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等特点, 一般没有一个多余的词, 单句讲究韵律, 双句讲究对仗, 文体非常口语化, 读来琅琅上口, 便于记忆流传。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Francis Bacon (弗朗西斯·培根) 曾说:“the 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 (从一个民族的谚语中可以发现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 具有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表达力的英语谚语在英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让英语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英语语言背景文化,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极富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 英语谚语在汉译的过程中, 译者要将所有的特色都准确地翻译出来, 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人都能明白其中的特殊含义, 着实并非易事。下面就介绍英语谚语汉译的几种常见也是实用的方法。

一、英语谚语汉译的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 是指在符合汉语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 把原文的内容、形式、精神、修辞手法和民族特色都输入到汉语中去, 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损失。

英语谚语大多数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只要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 我们都应当尽可能地使用直译法。英语和汉语谚语中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谚语, 这些谚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 此类谚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如:

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 意译法

意译, 是指译出的汉语在遣词造句这两方面均用自然的表达形式, 是地道的符合习惯的汉语, 读起来不像是译文, 而像是原文。

运用意译法翻译英语谚语是指根据英文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逐字逐句翻译, 通常主要适用于英语与汉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 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直译, 译文很难被中国人所接受, 也有一部分谚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 无法直译, 同时有的谚语没有很强的比喻, 或根本没有比喻, 直译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 增加补充又会使译文显得冗长, 这时译者就得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 舍弃原文的形象, 在译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 将其意义表达出来即可, 这样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如: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

Throw away the apple because of the core.因噎废食。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三) 套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 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义, 而且还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 或相同的说理方式。对这些对等或基本对等的谚语, 我们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使译文更加通顺, 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套译法也称“借译法”, 即借用汉语谚语来复述英语谚语, 这种方法是翻译英语谚语的普遍而又重要的手法, 采用此译法, 既能保持英语谚语的风采, 又与汉语谚语相吻合, 读起来颇有浓郁的汉民族谚语风味。如:

He that sows the wind will reap the whirlwind.玩火者必自焚。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百步。

Don’t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

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四) 直译意译结合法

在翻译有些英语谚语时, 单纯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为了弥补直译难达意, 意译难传神的不足, 可以双管齐下, 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来翻译, 也就是前一句翻译词意, 后一句翻译寓意, 这样就能将字意和寓意均表达出来, 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 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直译意译结合法和直译加注法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在单独的直译或者意译无法完美译出英语谚语的情况下使用的, 都可以使要表达之意更加一目了然。按形式来看, 运用这种方法翻出来的译文有点像我们汉语的歇后语, 但又绝非歇后语。汉语的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个比方, 后面部分是对比方的解释, 即本意。在交际中有时只说前半部的比方, 让听者或读者领会后面的本意, 而这类英语谚语译出后只有一部分, 后面部分是译者加的。如: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捷足先登。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The blind eats many a fly.瞎子吃苍蝇——眼不见为净。

二、汉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 切忌望文生义

一般说来, 谚语是浅显易懂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 有一些看似一模一样, 然而其寓意却相异乃至相反, 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 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时容易望文生义, 忽视谚语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谚语内容丰富, 含义深刻, 翻译时常常需要认真推敲, 才能弄明白其深刻内涵, 同时也要格外警惕小心, 确切地理解谚语的含义, 既不能拘泥于文字, 刻板翻译, 也不能望文生义, 词不达意。如“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不可译为佛要金装, 人要衣装, 而是“Said of an overdressed person who does not really up to his or her clothes”, 即指“那些长得并不漂亮, 而过分打扮的人”, 含有讽刺意义, 可译为“好的衣裳只能打扮出好的外表”。

又如,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直译为“给一只狗一个坏名声, 然后勒死它”, 有的词典里面就译作“欲加之罪, 何患无词”。这些都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事实上, 这条谚语的真正含义是“Give a person a bad reputation, slander him, and the bad reputaion will remain”即“人一旦有了坏名声, 他永远也洗不清”。

还有一个容易犯错的例子。“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不可译为亡羊补牢, 英语谚语的意思即“take precautions too late to be effective”, 强调的是“迟了”, 相当于“贼去关门”或“雨后送伞”。而汉语谚语出自《战国策·楚册四》“亡羊补牢, 犹未晚也”。此谚语强调的是“未迟”, 这更像英语中的另一谚语“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二) 注意保持原有风格

英语谚语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有着特定的民族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 有的英语谚语很难找到合适且对应的汉语谚语。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要盲目追求对应, 以免失去原有风格, 影响表达效果。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套译原文, 也就是说不能用包含中国地名或人民的汉语谚语去套译英语谚语, 以免外国人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典故的了解而造成歧义。如“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最好不要译作“情人眼里出西施”, 这样的话, 中国的读者看了这个译文, 不禁会想:难道外国也有个西施?最好是译成“情人眼里出美人”。

又比如,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和“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最好分别译作“说到魔鬼, 魔鬼就到”和“两个人的头脑总比一个人的好”, 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说曹操, 曹操就到”和“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因为这样的译文中国读者也许容易理解, 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就不知所云了, 让他们感觉莫名其妙, 不伦不类。

(三) 注意通俗易懂

谚语来自人民的日常生活, 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因此, 口语化是谚语的一个鲜明特点。在谚语翻译过程中, 我们要体现翻译的“俗”而不是“雅”, 即把谚语翻译成符合群众口头语言的文学形式。译文不应该是文绉绉的, 语体应更接近日常口语。如“Waste not, want not”就不应该翻译成“俭以防匮”, 而应译作“不浪费, 不愁缺”。又如“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应当译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不是“能善其始, 事以成半”。

当然, 并非所有的谚语在翻译的过程中都要尽量“俗”, 有的英语谚语出自《圣经》、典故, 或具有时代特色, 或与一定人物、地点相关联, 或具有一定的文化根基, 这样的谚语就只能尽量保持其“雅”的特点, 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俗”。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应译作“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三、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品, 它们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之一, 而且还反映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哲理。在英语谚语汉译的过程中, 译者不仅应忠实、准确表达出丰富的寓意与原来的思想内容, 又要符合英汉各民族语言习惯, 翻译通顺流畅, 彰显语言魅力, 并尽量保持谚语的原汁原味。因此, 译者既要熟悉西方文化, 又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中文功底, 才能游刃有余地把英语谚语翻译得传神、到位。

参考文献

[1]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徐向群.浅谈英语谚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0) .[2]徐向群.浅谈英语谚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0) .

[3]金天杰, 李志红.浅议谚语翻译[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3) .[3]金天杰, 李志红.浅议谚语翻译[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3) .

[4]卢伟萍.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J].河池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4]卢伟萍.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J].河池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周亚娟.试论英语谚语的翻译[J].温州大学学报, 2003 (9) .[6]周亚娟.试论英语谚语的翻译[J].温州大学学报, 2003 (9) .

[7]田然.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浅析[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10) .[7]田然.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浅析[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10) .

[8]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8]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9]樊初芳.食品、水果类英语习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初探[J].希望月报, 2008 (5) .[9]樊初芳.食品、水果类英语习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初探[J].希望月报, 2008 (5) .

8.谚语中的智慧 篇八

儿子:真糟糕!一连下了几天雨,今天又起大雾,这双休日也没法出去玩了。唉!

爸爸:儿子,别叹气,天就要晴了。

儿子:别骗人了,爸爸。这阴着天,又下大雾,怎么可能晴天?

爸爸有句谚语说得好,“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就是说长时间晴天,如果上大雾,天就要下雨,相反长时间下雨,如果是下大雾,那就说明天要放晴了。

儿子:真的吗?

爸爸:谚语是在群众中长期流传的固定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肯定错不了。

儿子:谚语这么神奇,爸爸就教我学谚语吧。

爸爸:好的,你认真听啊。谚语类似成语,成语主要以书面语形式存在,言简意赅,多以四宇表示,而谚语字数相对较多。如成语“饮水思源”,对应的普通话谚语则是“吃水不忘打井人”,谚语的口语性强,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儿子:爸爸,请您教我几句吧!

爸爸:我国的谚语浩如烟海,内容极其广泛,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大体上可分社会谚语和生产谚语两大类,社会谚语一般多警策、醒人的特点,富于哲理性和教育意义;而生产谚语涉及农、林、牧、副、渔、气象、自然环境、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

儿子:爸爸,您快教我说几句吧,我都等不及了。

爸爸好好好,这就说。我一说,你就能明白并且一下就能记住。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儿子:“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我知道了,就是早晨看到彩霞,要变天,千万不能出门;要是晚上看到彩霞,你就放心大胆地出门,近几天一定是好天气。爸爸,我理解得对不对?

爸爸:非常正确,刚才说的是一句气象谚语。我再教你句农业谚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儿子:我明白,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庄稼要想长得好,肥料一定得跟上。我也知道类似的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是说今年下大雪,明年一定是丰收年,“瑞雪兆丰年”嘛!

爸爸:你知道得还不少,真棒!我再说两句考考你。“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

儿子:这应该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我们奋发学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成功。

爸爸:很好,再来两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明白吗?

儿子:是不是告诫我们不要以貌取人,还要严于律己?

爸爸:儿子太了不起了,还能用成语解释谚语呢!奖励你一句卫生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只要你多吃萝卜常吃姜,就会远离疾病,永远健康。

儿子:谚语太有意思了,我一定多积累一些谚语。

爸爸:谚语不但有意思,有的谚语还有故事呢!比如,“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这个典故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说的是西汉汉宣帝时期,羌人入侵;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往。他在边界和羌人曾经打过几十年的交道。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我想亲自到边境看看,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然后上奏。”宣帝同意了。赵充国带领一支兵马渡过黄河,遇上羌人的小股军队,一阵撕杀,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们长途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赵充国观察了地形,了解到敌军兵力部署,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他这才制订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这个典故非常深刻地阐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现在后人又加了一句“百见不如一千”,也是这个意思。

儿子:一句谚语竟蕴含着一个故事,太妙了!

爸爸: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你多留心,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以后在说话或写作时试着使用谚语,将会使你的语言表达生色不少。太阳已经出来了,出去玩吧!

儿子:谢谢爸爸,再见!

爸爸:再见!

9.关于团结的格言谚语 篇九

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3、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

4、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5、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6、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7、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8、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树多成森林。

9、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10、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

11、一人主张,不如二人商量。

12、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13、一兵不能成将,独木不能成林。

14、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15、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16、一只眼看不远,千只眼看穿天。

17、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18、一根铁线容易弯,一缕棉纱拉不断。

19、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20、人多讲出理来,稻多打出米来。

21、百事靠人多,牌轩抬过治。

22、大树成林不怕我,十根细线拧成绳。

23、若是大家都走到河里,鳄鱼便不敢张嘴。

24、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

25、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26、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27、三虎必有一彪,三鹰必有一鹞。

28、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

29、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30、一人做事不到,二人谋事有余。

关于团结的格言谚语

1、蜂多出王,人多出将。

2、人多力大,龙虎害怕。

3、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4、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5、恶狼难敌众犬,好手难打又拳。

6、鸟多不怕鹰,人多把山平。

7、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

8、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9、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10、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11、一人不敌二人计,三人合唱台戏。

12、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13、愈入森林,愈见大树。

14、巨大的松涛声,是从每棵树上发出来的。

15、百事靠人多,牌轩抬过治。

16、一只眼睛看不到全部。

17、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

18、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19、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20、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21、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22、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23、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24、一人想一点,两人添一点,三人凑齐全。

25、有多少个脑袋,就有多少个意见。

26、一颗星星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成山。

27、大树成林不怕我,十根细线拧成绳。

28、十帮一易,一帮十难。

29、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10.形容团结的谚语精选 篇十

2、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3、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4、山不转水转,人不亲土亲。

5、唇亡齿寒,唇齿相依。

6、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7、和为贵,忍为高。

8、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9、诚心能叫石头落泪,诚意能叫枯木发芽。

10、你敲你的鼓,我打我的锣。

11、患难之交坚如铁,萍水相逢短如春。

12、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13、一人打铁锤不响。二人打铁响叮当。

14、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

15、土多好打墙,人多力量强。

16、扶人扶志,帮人帮心。

17、只看见马吃豆,没看见马拉车。

18、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

19、若是大家都走到河里,鳄鱼便不敢张嘴。

20、一人不敌二人计,三人合唱一本戏。

21、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22、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23、不能自助的人,也不能受人的帮助。

24、好汉难敌四手,恶虎还怕群狼。

25、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26、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27、骆驼不长两个峰,万里沙海谁敢行。

28、漫漫人生路,友情是明灯。

29、柴多火焰高,人多力量大。

11.爱心育人 精心呵护 团结友爱 篇十一

一、爱心育人,用真爱滋润每一棵幼苗

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初始年级的学生,还是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年龄,不必说好的学习、纪律、卫生习惯,就连基本的生活习惯也需要慢慢培养,因此班主任教师就必须倾注更多的爱心来关爱他们。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输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学生不听话就虎起脸严厉批评,那么就会给孩子的幼小心灵造成阴影,严重阻碍孩子健康成长。在工作中我真诚关爱每一位孩子,像他们的妈妈一样爱他们,与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跳绳,帮他们梳头、剪指甲、系鞋带……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把学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当做自己的头等大事,从细微处着手,用真爱来滋润每一位学生。另外,我还特别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同学。我深信,爱是一种传递,教师真诚地付出爱,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这种爱的交融与辉映,是最好的教育。

二、精心呵护,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良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我认为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初始年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一是引导孩子专心做事,做到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以此培养他们的专注习惯。二是引导学生勤洗手脸,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吃“三无”食品等等,注意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三是引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书写认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做好复习预习等等,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四是引导学生衣着整洁,书桌整齐,并倡导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环保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等,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基础。

三、团结友爱,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现在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往往是“6加1”家庭成员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也可以称之为“独二代”。他们会有相对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学校则表现为我行我素,强调自我,凡事多考虑自己,而不在乎他人感受,尤其不太在乎学校或班级管理规定,集体观念淡薄。为了克服同学们这些不足,我特别强调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全力营造和谐温馨的班级氛围;积极开展或参与学校集体活动,提高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与向心力。玩团体性游戏是培养集体观念的有效途径,大家在合作中共享游戏带来的欢悦,也算是寓教于乐;主题班会上请大家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献计献策,能充分发挥大家的主人翁精神;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更能培养大家的集体意识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例如参加大合唱表演、诗朗诵比赛、广播操比赛等,能够激发大家的集体荣誉感;今年的春季运动会,我班运动员在运动场上为了班级荣誉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表现令我十分感动,而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又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更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得以再次提高。

随着孩子们集体观念的不断增强,班级里团结友爱的氛围浓郁了,互帮互助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争抢座位、抢夺玩具等纠纷少了,主动捡起地上纸屑等垃圾的现象多了,课间操也日趋整齐划一,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为师生的共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家校协作,形成教育合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孩子已经不再单纯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初始年级的孩子管理,更是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我平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注意倾听家长的心声,了解他们管理孩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对不符合教育规律或者与学校教育相背离的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及时纠偏,做到家庭、学校教育步调一致;注重发挥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动性,请各行业有专长的家长来班级给孩子们上课,介绍自己所从事工作领域的相关知识,先后有家长介绍了气象知识、地震知识、园林知识等,大大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同时,家长在自己孩子就学的班级授课,受到大家欢迎,自己与孩子都很有成就感,真是一举两得。去年,班里的部分家长与孩子组织起来,带着礼物,到一处贫困地区的学校为那里的孩子献爱心,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教育课,第二天的《黄海晨刊》对此进行了报导。

小学初始年级班主任构建的是学生一生学习、成长的基础,是滋润幼小禾苗的第一桶水,是培植细弱小树的第一锹土,事务繁琐,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促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更上新的台阶,促进我们的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发展。几点体会,不成其文,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12.汉语谚语的文化含义及翻译 篇十二

由于客观世界具有普遍的共同规律, 人的思维也具有共性特征, 因此, 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 由于各民族在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各具特点, 因而, 各民族的文化也不尽相同。

1宗教思想

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 中国的佛教、道教和儒教是无神教或泛教。儒教承认天和命, 但这种天和命, 只是一种抽象而玄妙的理论, 没有一个主宰的神。儒家主要关心的是现世的秩序和人际关系。佛教承认佛, 但是佛不是唯一高高在上的神, 人人心中皆有佛性, 人人都有机会成佛。道教承认神仙, 但神仙也不是唯一高高在上的神, 神仙是人修炼而成的, 神仙也可以下凡成人。因此, 这三种没有至高无上主宰人的神。这种无神和有神的观点在汉语谚语中能充分反映出来。如:

不看僧面看佛面。 (人与神的关系)

If you don’t look at the face of the priests, look at the face of Buddha.

中国的佛教、道家和儒教没有至高无上的唯一的神, 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家族讲家法, 讲辈分;社会讲宗法, 将尊卑。如:

胳膊拗不过大腿。 (强调尊卑)

The wagon must go whither thehorses draw it.

2人文思想

凡是关心人的问题, 注重人性本身发扬光大的学说都属于所谓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人是世界的核心, 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如:

宁可人负我, 不可我负人。 (先人后己、善待别人)

Better suffer ill than I ill.

3道德观念

道德在中国一直都是很重要的, 讲旧道德的训律很多。如: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歌颂勤劳)

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

二、汉语谚语英译

对于谚语的翻译, 人们通常采用以下的方法:

1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直译

在汉语谚语英译时, 只要不影响英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则应尽可能再现汉语谚语中的形象, 采用直译方法。如:

……先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那么, 大概就会知道阮玲玉的以为“人言可畏”, 真的。

So if…we put ourselves in her place, we can see that Ruan Lingyu was telling the truth when she said”Gossip is a fearful thing.” (张学英, 1991:637)

这个例子说的是中国人很在乎面子问题, 最怕不利于自己的流言蜚语。“人言可畏”就反映了中国人害怕流言蜚语的心态。翻译时, 直译, 能够表达出源语的道德观念。

2转换汉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

套译法就是借用法, 也称归化译法。有的汉语习语可以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说法。对于这类习语, 我们最好采用套译法。例如:

“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叫我怎么样呢?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I don’t see what I am supposed to do without any capital.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Hawakes译)

3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

舍弃汉语谚语中的形象意译指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 保留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色彩的译法。例如:

但正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 阿Q不幸赢了一回, 他到几乎失败了。 (鲁迅《阿Q正传》)

However, the truth of the proverb“misfortune may prove a blessing in disguise”was shown when Ah Q was unfortunate enough to win and almost suffered defeat in the end. (杨宪益、戴乃迭译)

4借用英语谚语中的形象套译

As the saying goes:Waste not, want not.You should take the chance now that you are young to save some money.Not every day of year is a fine one, you know. (施晓菁译)

这个例子是告诉人们要节俭, 不要有钱就花光。

上述只是简单的文化内含、英译方面简单的进行阐述说明汉语谚语是异常丰富的。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洗练等特点更是汉语谚语的特点。所以翻译家们认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总之, 谚语翻译时, 要充分考虑到谚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根据具体的情况仔细斟酌, 灵活处理。而真正从事翻译实践的高手似乎很少受制于理论束缚, 最终的翻译质量还是落实在双语基本功上。而无论直译、意译还是将两者有机结合, 美感效果也是见仁见智的。所以将汉语谚语翻译英语时, 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使译文达意确切, 自然传神。

参考文献

[1]司显柱、曾剑平:《汉译英教程》, 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9[1]司显柱、曾剑平:《汉译英教程》, 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6.9

[2]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5[2]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5

13.关于团结的谚语_语录 篇十三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有名的语录吧,语录不讲求篇章结构,形式较为灵活。那什么样的语录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团结的谚语_语录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2、一颗星星布不满天,一块石头垒不成山。

3、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4、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5、正着处不着,不着扯掏给三勺。

6、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7、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8、双拳难敌四手。

9、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10、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11、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1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3、狗咬狗,一嘴毛。

14、山靠森林树靠水,牧民靠的是羊糊嘴。

15、一根铁丝容易折,十根筷子拗不弯。

1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7、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18、夫勤妻帮手,日子美不够。

19、墙倒众人推。

20、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荣誉从集体来,力量从团结来。

21、扶人扶志,帮人帮心。

2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3、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24、棒打不离火烧不分。

2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6、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27、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28、又放羊,又拾柴,又种谷,又卖饭。

29、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30、团结就是力量。

31、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32、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

33、鱼不能离水,雁不能离群。

34、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35、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36、众星捧月,众怒收尾。

37、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

38、马在山梁上,驼在沙漠里。

39、父子协力山成玉,兄弟同心土变金。

40、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41、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42、人多势众。

44、寂寞旅途上,朋友最可贵。

46、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47、集体是力量的源泉,众人是智慧的摇篮。

48、独脚难走,孤掌难鸣。

49、人和万事兴。

50、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

51、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52、家里婆姨多,饱饭吃不着。

53、人多好办事。

54、一人主张,不如二人商量。

55、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

56、稻多打出米来,人多讲出理来。

57、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58、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59、爱就是在你疏忽时,重重地提醒你。

60、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61、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

62、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63、松柏纵然长得好,离开了土地只能当柴烧。

64、龙多旱,人多乱,鸡多不下蛋。

65、人心齐,泰山移。

66、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67、一根线容易断,万根线能拉船。

68、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69、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70、不能自助的人,也不能受人的帮助。

71、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72、星多夜空亮,人多智慧广。

73、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74、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75、不怕虎生两翼,就怕人起二心。

76、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77、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78、一人踏不倒地上草,众人能踩出阳关道。

79、一块砖头砌不成墙,一根木头盖不成房。

80、莫学篾箩千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81、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82、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老鸦一个枝。

83、三个臭皮匠,合个诸葛亮。

84、患难之交坚如铁,萍水相逢短如春。

85、二牛抬杠力要平,一牛捣蛋耕不成。

86、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87、一人难唱一台戏。

88、多一个铃铛多一声响,多一枝蜡烛多一分光。

89、你看我看,站着不干。

90、莫学蜘蛛各结网,要学蜜蜂共酿蜜。

91、百根柳条能扎笤帚,五个指头能握拳头。

92、一人知识有限,众人智慧无穷。

93、弟兄不和邻里欺。

94、助人要及时,帮人要诚心。

95、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96、团结就是力量。

97、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98、驴子能耕地,黄牛不值钱。

99、土多好打墙,人多力量强。

100、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101、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14.团结力量大的谚语 篇十四

2、巨大的`松涛声,是从每棵树上发出来的(欧洲)

3、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蒙古)

4、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伊朗)

5、好虎架不住群狼

6、恶狼难敌众犬,好手难打又拳

7、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

8、狼众食人,人众食狼

9、鸟多不怕鹰,人多把山平

10、树要成林,人要成群

11、大树成林不怕我,十根细线拧成绳

12、一虎势单,众鸟遮日

13、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14、愈入森林,愈见大树(非洲)

15、深山里出鹞鹰,众人里出高人

16、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

17、众人拾柴火焰高

18、土多好打墙,人多力量强

19、众人扶船能过山

20、只要人手多,石磨挪过河

21、百事靠人多,牌轩抬过治

22、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淮南子〉

23、千斤担子众人挑

24、万人万双手,拖着泰山走

25、天上星多黑夜明,地上树多成森林

26、十个种竹,一年成林,一人种竹,十年成林

27、微风聚在一起,就有台风的力量(越南)

28、人多成王

29、人多出韩信

15.英语迷信谚语的分类及作用 篇十五

迷信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形成年代久远, 影响人口众多, 大部分已经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节日民俗、风土人情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一个民族的语言, 势必学习该民族的迷信禁忌, 了解该民族的民族心理和特性。这在商贸活动、文化交流、外交斡旋乃至解决冲突时, 可以增进友谊、联络感情, 避免因不了解对方迷信禁忌而使对方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当然也可以利用对方的禁忌对对方实施心理干扰。在人际交往中, 几乎所有的人都要考虑迷信因素, 因为尽管一个人可以不迷信, 但是他却无法确认另一方是否迷信。为了保持良好关系, 人们往往是采取宁信其有, 不信其无的态度。迷信在大部分人看来是可笑的, 但是只要它对人们的生活无害, 人们倒也乐意将它们作为生活中的调味料, 使生活更加富有情趣。

迷信的历史有多久, 迷信谚语的历史就有多久。迷信谚语的产生是受具体历史条件限制的。只要当时的人们对某个观点认可, 表达这个观点的谚语就会流传下来。总的来说, 英语迷信谚语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与生死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健康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婚姻相关的迷信谚语;与动物相关的迷信谚语;起劝诫作用的迷信谚语。

二、与生死相关的迷信谚语

生命的降临和离去对于古人来说是很难预测的, 各种文化对于生和死都有一些迷信, 英语谚语在此方面自然也有所反映。

Monday’s child is fair of face.星期一出生的孩子脸蛋好看。Tuesday’s child is full of grace.星期二出生的孩子举止优雅。Wednesday’s child is full of woe.星期三出生的孩子命运悲惨。Thursday’s child has far to go.星期四出生的孩子注定远行。Friday’s child is loving and giving.星期五出生的孩子可爱慷慨。Saturday’s child works hard for its living.星期六出生的孩子终生劳碌。The child that is born on the Sabbath day is bonny and blithe and good and gay.安息日出生的孩子健康、快乐、善良、无忧。Dogs howling in the dark of night, howl for death before daylight半夜狗叫, 小鬼乱跳。

三、与健康相关的迷信谚语

对于疾病,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当事人触怒了神灵, 或者是做了不该做的事而招致厄运。大多牵强附会:Step on a crack, break your mother’s back.脚踩裂缝, 老娘背痛。 (迷信的人认为地上的裂缝是坟墓的开口, 脚踩裂缝的人会受到鬼魂的诱惑进入坟墓而死亡。其实这也是从另一侧面提示人们走路时要小心, 如果裂缝窄小自然无妨, 裂缝稍微宽点, 轻则跌跤, 重者骨折。) ;Eat well you hound, may you be sick and I be sound, 狗儿狗儿快吃下, 你生病来我好啦。 (狗因为与人的关系密切, 常蒙受不白之冤。人们因为患了久治不愈的咳嗽, 便从病人身上拔下一根头发夹在面包里喂给狗吃, 狗吃下了, 人的病也就自然好了。与此类似的是, 如果一个人被狗咬了, 只要从咬人的狗身上拔下一根狗毛贴在伤口上, 伤口便很快痊愈。) 。

耳朵发痒眼皮乱跳, 在英语迷信中也有说法:Left for love and right for spite;left or right, good at night. (左耳痒, 有人爱;右耳痒, 恶言害;夜里左右都无碍。) ;Right eye twitches new birth approaches;left eye twitches old Death approaches. (右眼皮跳娃娃到, 左眼皮跳老鬼闹。) 。

过去卫生和医疗条件都不好, 人们常常害眼病, 如针眼。为了治疗针眼, 可以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反复吟唱:Sty, sty, leave my eye, take the next one coming by. (针眼针眼离开我, 过来一人快点捉。) (看到第一个从路口走过的人, 便将眼病传给了他, 你的眼病也就好了。) 。

四、与婚姻相关的迷信谚语

对于幸福婚姻的渴望使人们编造出各种迷信谚语, 把人的因素归结为外界的东西。总之, 越是不可预测的东西, 人们越是乐于预测, 于是便产生了有关婚姻的种种迷信谚语。比如结婚时新娘穿的礼服, 必须有下面的东西: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人们认为用过和借来的东西会把提供者的好运转给新娘, 新东西会带来新运气, 而蓝色的东西历来就是高贵的象征。

结婚日期对于新婚夫妇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什么时候结婚决定了未来的婚姻状况。Monday for health;Tuesday for wealth;Wednesday’s best of all;Thursday for losses;Friday for crosses, Saturday for no luck at all. (周一结婚身体棒, 周二结婚数钱忙, 周三结婚最最好, 周四结婚钱变少。周五结婚吵着过, 周六结婚没运道。) 。

颜色的迷信在婚姻谚语中有不少, 但总的来说人们喜欢白色和蓝色, 因为前者象征纯洁, 后者象征高贵;其他颜色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命运, 全看这个颜色的发音了:

Married in White, you have chosen right. (结婚穿白衣, 佳人正中意。) ;Married in Grey, you will go far away. (结婚穿灰衣, 你我两分离。) ;Married in Black, you will wish yourself back. (结婚穿黑衣, 后悔来不及。) ;Married in Red, you will wish yourself dead. (结婚穿红衣, 心里惨凄凄。) ;Married in Green, ashamed to be seen. (结婚穿绿衣, 见人想遁地。) ;Married in Blue, you will always be true. (结婚穿蓝衣, 生死两相依。) ;Married in Pearl, you will live in a whirl. (结婚珠色衣, 活在旋涡里。) ;Married in Yellow, ashamed of your fellow. (结婚穿黄衣, 斯人羞于提。) ;Married in Brown, you will live in the town. (结婚穿棕衣, 城里过生计。) ;Married in Pink, your spirit will sink. (结婚穿粉衣, 情绪低又低。)

五、与动物相关的迷信谚语

有关动物的迷信谚语, 有的与其特性有关, 但大多数只是音韵上的拼凑:If you want to live and thrive, let the spider run alive. (蜘蛛放走, 全家都有。) 蜘蛛虽然常常在西方日常生活中给人带来恐惧, 而且一些科幻作品也常常将蜘蛛刻画得异常恐怖, 但是《圣经》上却记载着蜘蛛的丰功伟绩:耶稣很小时, 遭到希律王士兵的追杀, 一只蜘蛛织出一张大网, 将他罩在里面, 保住了他的性命。因此一些迷信的人往往不愿意将家里的蜘蛛网扫走, 因为这样会伤害蜘蛛。其实除了《圣经》的关系, 这个迷信还与过去的生活条件有关:蜘蛛可以减少苍蝇、蚊子的数量。

乌鸦在东方是不吉利的象征, 在西方人们认为它与巫婆为伍, 也不是什么好鸟, 但总的来说更加中性。人们常常从看到乌鸦的数目解读其中的意义:One’s bad;two’s luck;Three’shealth;Four’s wealth;Five’s sickness;Six is death.

六、起劝诫作用的迷信谚语

有些迷信谚语实际劝诫人们养成勤俭、自律、谨慎的良好习惯, 如:See a pin and pick it up, all the day you’ll have good luck;see a pin and let it lay, bad luck you’ll have all the day. (捡起一根针, 一天好运跟;不捡一根针, 厄运缠住身。) ;Laugh a seven and you’ll cry before eleven. (清早欢笑, 夜里哭闹。) 这个谚语实际上是告诉人们, 凡事不要高兴得太早, 妄下结论必有危险, 乐极必生悲。这与我们中国人的处事原则也有相通之处。A whistling woman and a crowing hen are neither fit for Godnor man. (女人吹哨, 母鸡打鸣, 男人不喜, 上帝不爱。) 中西方对于女人的期望都是贤淑优雅, 吹口哨被认为是男人们的专利, 是不正常的现象, 就像母鸡打鸣一样。女人吹口哨不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 可能跟一个传说有关系:匠人正在打造钉死耶稣的钉子, 一旁的女人却在肆无忌讳惮地乱吹口哨。

七、结语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 包括一些迷信观念, 将各个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迷信谚语具有身份认同作用;谚语作为一种口头文化被广为接受, 约束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迷信谚语又有框律生活、劝诫人生的作用;人们用迷信谚语解释病痛, 借以消除心理上的不安, 可以起到很好的心理安慰作用。另外, 迷信谚语还有心理暗示作用, 可以为困境中的人打开一个缺口。无论是迷信还是迷信谚语, 都将在一个长时期内存在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米说, 迷信谚语是了解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因素, 从这些谚语身上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商贸、政治领域的交际活动中, 迷信谚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曼瑟主编.英语谚语典故词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2]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29-40.

16.谚语生成发展的认知解读 篇十六

摘 要:本文以嘉兴方言中的谚语为例,从认知视角解读谚语生成与发展的特点。对不同的自然文化环境,人们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不同的生活体验在谚语生成中就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体验性是谚语生成的基础,而隐喻则丰富了谚语的内涵与外延。

关键词:谚语 体验性 认知 隐喻

一、引言

谚语是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固定语句。它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反思和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因此,谚语的研究视角较宽,既涉及到民俗学又关涉到语言学,既有对汉语谚语的本体研究,也有对跨语谚语的对比研究。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认知观为解读谚语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本文以嘉兴方言中的谚语为例,在认知隐喻的框架内讨论谚语的生成和发展理据。

二、谚语生成的认知理据

(一)谚语生成中的体验性

体验认知观认为,人类的生活体验是人类概念、思维、推理和语言形成的基础。从根本上说,人类的心智和意义表征都源于身体对环境和外部世界的感知经验(王寅,2014:506)。同样,语言活动与我们的身体体验也密不可分。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的,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反映了外部客观世界和人类认知的特征(王寅,2007:114)。话语产出和理解建立在人类身心对于客观外在世界体验的基础之上。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谚语必然继承了语言的这种体验特点。人们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日常活动或现象通过隐喻形式表述出来,形成带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谚语。体验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谚语中反映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气候农事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

(1)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2)吃菱吃水鲜,吃藕隔宿甜。

(3)三碗四盆子及勿来一碗炖螺。

(4)羊肉勿吃得,惹了一身骚。

(5)金窠银窠及勿来屋里着狗窠。

(6)慢船抵牛力。

例(1)表述人们对气温变化的直接感知,大致意思是:端午节之前天气尚冷,此时冬衣不要收藏起来;即便过了端午,天气还可能会突然降温。例(2)的大意是:吃新鲜的菱才水嫩多汁,吃藕就算隔夜也是甜的。该谚语的隐喻义是:做事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这个谚语和嘉兴这个江南水乡雨量丰沛、水生植物多直接相关。可供食用的水生植物,动物类的河鲜也是水乡人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例(3)的大意是:螺的味道鲜美,螺汤更是鲜上加鲜,一碗酱爆螺或是高汤螺触动的味觉是三四碗普通菜品远远抵不上的。我们知道,嘉兴以湖羊出名,湖羊吃水草长大,肉质细腻,水乡古镇的街头巷尾都能闻到红烧羊肉的香味。但是羊肉膻味重,有时候吃不上羊肉反倒弄得一身羊骚味就得不偿失了。例(4)比喻人没捞到好处,却惹了一身麻烦。例(5)在我国其他方言谚语中也经常出现,说明了谚语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所具有的共性关系;该句谚语意思是:外面再好的居住条件也不及自家住的舒适自在。嘉兴是“鱼米之乡”,旧时水道纵横,桨声欸乃,人们出行和运输货物多靠水路。当船满载货物的时候质量就变很大,虽然速度慢,但是动量大。显然,例(6)也是源自人们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

除了衣食住行之外,嘉兴方言表述气候农事的谚语也有很多。嘉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四季分明,气温适中,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湿、夏热、秋燥、冬冷的特点。当地谚语准确反映了嘉兴地域的气候农事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

(7)五月黄梅好种田,错过黄梅勿种田。

(8)立夏晴,蓑衣笠帽满田塍,立夏落,蓑衣笠帽立壁角。

例(7)这个谚语与嘉兴的气候和农事相关。宋朝范成大在《村居即事》中就曾写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在嘉兴,黄梅时节农事繁忙,刚忙完春蚕又要开始忙种田,种田需要大量的水。人们把从多年在气候农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以谚语形式表现了出来。例(8)这个谚语体现了“蓑衣笠帽”曾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点;现在虽然农业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蓑衣笠帽已不常见,但作为谚语还是流传了下来。其大意是:如果立夏时候天气晴朗的话,农忙的时节会下雨。如果立夏下雨,农忙那段时间天气会晴朗。

嘉兴是丝绸之府,蚕桑之地,像“蚕熟一昼时,麦熟一场尿”“春分前后晴,桑叶加一层”等源于生活体验的谚语比比皆是。可见,谚语内容涉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人们的认知和客观世界互动的结果。

(二)谚语发展中的隐喻认知观

如果说体验性是谚语生成的直接来源,那么隐喻便是谚语生成和发展的一个间接来源。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它能把谚语的本意映射到其他层面。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通过大量的例句证明了语言和隐喻认知之间的密切联系。隐喻涉及两个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转换关系(Lakoff,1993:206-207)。隐喻的始源域通常是已知的简单范畴,而目标域是后知的复杂范畴,两者之间的映射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整个认知模式的内部转移。

谚语常常以隐喻形式表述人们对生活和环境的体验,而正是人类的生活体验才使得人类思维具有意义。因此,如果没有人类的体验基础,就不可能派生出任何隐喻,谚语的生成与发展也无从谈起。借助于对外部世界的体验,人们才能理解隐喻表述,才能把谚语中的基础概念扩展至相关的隐喻概念当中。例如:

(9)羊毛笔戳的煞人

(10)卖了馄饨买面吃

(11)灶家菩萨淴煞勒汤罐里

(12)情愿养个擦墙擦壁,不愿养个隑墙隑壁

(13)三斤嫩姜不及一斤老姜

例(9)这个谚语中,“羊毛笔”是书写工具,作为笔尖的羊毛非常柔软,却能置人于死地。隐喻机制对谚语的生成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始源域的“羊毛笔”通过映射后指的是其书写的文字,正如人们评价鲁迅时所说的“笔是最有力的武器”那样。例(10)这个谚语中,“馄饨”和“面”不再指本体,而是在具体的语境和隐喻机制的作用下,施喻者把“馄饨”和“面”这两者相似的特征投射到了与目标域“等值的东西”上。处于同一个文化环境中的解喻者通常能顺利理解其含义,即言人多事。早些年,嘉兴煮饭烧菜用的是烧柴火的灶头,灶山上贡奉着“灶家菩萨”,灶家菩萨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所以,在例(11)中,经过隐喻映射后,“灶家菩萨”转化为“烧菜做饭的主妇”。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接近吃饭的辰光,家中突然来了客人,因为毫无准备,弄的手忙脚乱。在旧时,人们家里通常会有一口水缸,河里的水挑来后用明矾净化,平时烧饭做菜用的就是水缸里的水,“淴煞勒汤罐里”表示“淹死或者跳入”水罐里,用来形容手忙脚乱的程度。在例(12)中,“擦”表现的是孩子的调皮捣蛋,“隑”在嘉兴方言里是“依靠”的意思,表明孩子没有活力;通过隐喻映射之后,动作变成了动作的执行者。整句话的意思是宁愿养个调皮吵闹的孩子,也不愿养个不吵不闹,反映迟钝的孩子。例(13)中,“嫩姜”和“老姜”在谚语中已经失去始源域中的本意,经过隐喻机制作用后分别指代“没经验的新手”和“经验丰富的老手”,即:好几个没经验的年轻人比不上一个有经验的年长者。

此外,像“甘蔗老头甜,越老越清健”表示人年纪越大就越有涵养;“甘蔗马丝梢,勿尝不知道”则指任何经验教训都要经过实践才能体会。这种通过隐喻脱离字面意义而获得新含义的谚语在嘉兴方言中还有很多。通过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部分谚语在获得本义之后,经由隐喻机制,语义得到了发展。谚语虽然建立于个人体验之上,但不是简单的个人认知的结果,而是基于某个环境之下整个群体认知发展的结果。它会随着自然社会环境及语言本身的变化而变化,新的谚语会出现,旧谚语也会出现新意。

三、结语

谚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新的认知观为谚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嘉兴方言谚语的地域特色反映了认知观中的“体验性”和“隐喻映射”的特征。隐喻机制为谚语的语义扩展提供了条件。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文化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谚语也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隐喻的映射机制又赋予谚语新的语义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Lakoff,George & Johnson,Mark.Metaphor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koff,George.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Andrew,Ortony.Metaphor and Thoughts(2nd Edition)[C].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3]王同忆.语言大典(下)[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0.

[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2).

[5]王寅.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J].重庆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王寅.语言哲学研究21世纪中国后语言哲学沉思录(下)[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钟瀛洲.茅盾丰子恺故里乡音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员工薪酬保密管理规定下一篇:《我懂得了宽容》小学六年级作文优秀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