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的美文

2024-10-27

让座的美文(精选5篇)

1.拄双拐的让座男人 篇一

由于不是星期天,我来到公路旁没等多久就坐上了道滘至虎门的公共小巴。车走近厚街时,被一辆抛锚在路边的大客车拦住,转载了十几位乘客,把原来空荡荡的座位几乎占满。最后上来的是一位拄着双拐、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靠着防护栏站了一会儿,实在顶不住,向双排座上一名穿着入时的漂亮女人微笑着指了指占着一个座位的提包。女人有些不高兴,还是收起提包让出邻座。

经过桥头站,又上来一位年轻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婴儿。她环视四周,一边无奈地靠在防护栏边,一边轻拍怀中的婴儿。车是公交小巴,但司机为了揽客,一会儿加大油门,一会儿紧急刹车,弄得年轻妇女如醉汉走路般在车内东摇西晃,怀中原本睡着了的婴儿也被撞得大哭起来。

“有哪位愿意帮忙给这位大姐让让座?”售票员为稳定车内环境连叫了两声,还是没人肯站起来让座。

就在我准备起身时,那位拄双拐的中年人竟先站了起来:“来来来,坐这里,坐这里。”

年轻妇女正弯着腰包扎婴儿挣乱的包裹,听见有人让座,高兴地站了起来,当看到给自己让座的竟是拄着双拐的残疾人时,开心的脸一下子变得尴尬:“不不,站着不碍事,不碍事。”

“坐吧,坐吧,大家都是出门人,随时都会碰到困难,帮你等于帮自己,再说,我到溪头要下车。”

没想到,就在年轻妇女满怀感激地坐到座位上,中年男人靠在防护栏边,双拐还没来得及支开时,猛一个急刹,把他连人带拐杖一同栽到刚才收提包的漂亮女人身上。

“喂喂喂,你有冇搞错?这么宽的车厢,哪儿不好倒,偏冲这里来,你什么意思?”

“对不起,对不起。”中年男人蜷着一只脚扶着椅架艰难地站起来。

“你说对不起就行啦?我这衣服在超市花了1000多元买的,现在脏成这样,你说怎么办?”

“衣服是好料,不过只脏了一点点,要不,留下来我帮你洗。”年轻妇女见恩人遇难,忙上前圆话。

“你——帮我洗?哼,以为我是傻B。”漂亮女人又转身骂中年男人,“还有你,献殷勤也不挑个地方,这里是公共场所,你看你,自己都站不稳还给别人让座。就你这模样,还不照照镜子,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没想到刚才老老实实、低头哈腰认打认罚的中年人听了这话一下子火了:“喂,你有完没完?衣服1000多元我赔得起,和让座有什么关系?我是身有残疾,可心却是健康的,你呢?身体是健康的,良心却被狗吃了!”

“你……你……”漂亮女人没料到他会反守为攻,结结巴巴的想极力反驳又一时语塞。

“溪头到了,溪头到了。”售票员怕事情闹大,打开车门,连哄带劝地把中年男人送下了车。

2.从让座说起 篇二

现在的孩子就是社会的将来,他们是否也具有爱心呢?很巧,那段时间,我在教学中刚好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问孩子们“在公共汽车上你是否愿意主动给老人让座”。我以随堂问答的形式调查了两个班70个孩子。结果说愿意的有14个孩子,占20%,大部分的孩子说不愿意,还有几个说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不知道怎么办。当我问及不让座的原因时,有的说是父母不给让;有的说如果给他们让了座,我自己站着会很累;还有的说座位是我自己花钱买的,没有必要让等。看到这种结果,我顺便问了一句:“那你们在学校做好事是为了什么?”结果出乎我意料:“为了加分,为了流动红旗。”听得我都不知作何解释了。这个例子虽然有些片面,并不代表每个学校都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证明,一个人的爱心需要从小就培养。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以下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学校教育要得当。在许多学校,除了文化教育以外,常常要求学生多做好事,以达到德育的效果,但如果引导不当就会适得其反,学生做好事就会带着目的去做,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教育要深入学生内心,具体做法有很多,例如:(1)发挥老师的带头作用。老师是学生崇拜的对象,因此,老师平常多做一些让学生看得见的好事,就会对学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2)开展互助活动,让学生感受得到别人帮助的心情,激发他们内心的感激之情,教育他们将心比心,引导他们乐于助人,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爱心。(3)开展爱护小动物教育。在德国,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很注意引导孩子去爱护小动物,开展多种多样的爱心活动,让孩子的爱心得到很好的培养。时下许多孩子爱玩电子游戏,常常模仿着做一些冷漠的追杀动作,一些青少年杀人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因此,可以展示一些孩子们喜爱的小白兔等可爱的动物,大夸它们的可爱之处,然后举一些反面的例子让学生辨别,从而触动他们的心灵,使其产生对动物的怜爱之情。(4)语言教育法。充分利用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通过讲故事,让学生辨别人物的好坏;然后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当然,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以在学校中开展教育。

其次,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爱心塑造有很重要的影响。俗话说得好,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绘什么就是什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行为首先是受家庭成员的影响。作为家长,不能因为爱孩子,怕孩子受委屈而总是教给他一些负面的思想。试想,如果孩子今天就不为别人着想,连让个座都不肯,将来对父母又是否会让座呢?家庭培养孩子爱心的方法也有许多,例如:(1)行为示范法。作为家长,平时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因此,平时如果能多行善事,与邻里之间处理好关系,互相帮助,这样就会影响孩子,他们就会模仿大人的做法。(2)语言教育法。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孩子有什么事情一般都会求助于父母,所以当孩子对某些小朋友的做法不理解,或者孩子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时,家长要尽可能引导孩子往好的方向走,用语言引导他们,告诉他们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3)借助课外书籍、媒体来影响孩子。平时除了学习以外,家长可根据孩子的爱好来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让孩子阅读,还可以选择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让孩子观看,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其实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有不少,只要善于发现,就能随时随地地教育好孩子。

此外,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各种因素渗透,孩子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一些低劣的行为、自私的行为、时髦的行为、暴力的行为等常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如果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那将会更有利于下一代身心的健康成长。

3.让座,也可以不让 篇三

在悉尼住了一段时间,熟悉了这个城市的交通状况之后,再出门的时候就敢自己坐车了,包括公交、轮渡船、城轨火车。因为选择的出行时间都是高峰过后或者之前,基本看不到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公共交通那种拥挤不堪的场面。

我注意到这个时间段乘车的老人比较多,有的是一个人或者老两口,更多的是几个老人一起乘车,看上去是结伴购物游览的样子。老人们非常优雅,穿着打扮十分讲究,脸上始终挂着慈祥的笑容,和蔼可亲。很多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过去搀扶老人们一把,或者朝他们笑笑,投去敬爱的眼光。老人们总是以谢回报,以笑容感激你的笑容。当时我就想,不要说跟这些老人们生活在一起,就是一同乘车,一起旅行,哪怕时光再短暂,也是幸福的。

我的目光时常盯着老人们。他们上车以后,有座的时候就坐下,没座的时候也乐意站着,也没有见着有年轻人给让座的。我很困惑,便尝试着自己去给老人让座。一次,我乘坐有轨电车从悉尼的鱼市回住所。有一站,车上突然上来很多乘客,座位很快就被占满了。见一位老人还站着,我就起身让座,示意老人坐下。不成想,老人很客气地谢绝了我的美意,坚持不坐,一直站到下车。回去后问儿子,他说在澳大利亚没有给老人让座这样的习惯,因为老人们不希望被别人看老了,他们更希望在他人的眼里自己永远年轻。当自己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老人会主动提出来,年轻人也乐意尊老帮老。我觉着这样的互动比起单方面的被动尊老,更容易让人接受。

说实在话,在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很矛盾的。尊老是每一个民族都要去做的头等大事,不知道尊重老人,其实就是给年轻的自己挖下一个大坑,到老了也不会得到年轻人的尊重。最近,我的心里很堵,是被几位老人闹的,面对这样的事不知怎样表述才合适,因为自己也有老父老母,自己也年过半百,很快就会步入老年人的行列。但是,当关于老人的话题形成社会舆论之时,公众的看法就会左右事态的发展方向,有识之士就不可三缄其口。

前些年,南方某地一位老人在马路边摔倒,一位路过此地的小伙子扶起并送回家中。小伙子临出门时却被老人的孩子们揪住不放,认定老人是他撞倒的,还把这个小伙子告上法庭。法庭的判决也是小伙子赔偿老人的医药费,以及孩子们的照料误工费。理由很简单,就像老人的孩子们说的,你不撞他,你怎么会扶他,哪有这样的好人。于是乎,全社会舆论哗然,见老人摔倒千万不要去扶,否则会被老人赖上。有人还拿老人开起了玩笑,将其称之为“老赖”,实在不恭,却又是一种无奈的表现。

我们一直在说国外的孩子独立意识强,其实,国外的老人独立自强的意识和观念更加浓烈。我认为这是好事。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人老了意识很重要,锻炼很重要,管住自己的嘴很重要,这几条过关了,身体保准就好。还有一条,那就是独立自主最重要。

在我老家的村里,八十几岁的老人多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老两口独立生活,当然也有一个老人健康长寿的,同样,他(或者她)也是自己生活,自己照顾自己。老人如小孩,人到了一定年纪随着身体机能的改变,脾气、个性也在改变。在这个时候教育老人如何为老,不是一个叛逆的话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最近连续出了几起与老人有关的争执,有的老人因为年轻人不让座,上去就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就一腚坐在年轻人身上。这些老人破坏了正常的人际关系。被“尊老”绑架了的社会关系,也变得异常复杂,所以就出现了有老人摔倒在路边,大家围成一圈保护着老人,却无人施救的社会怪象。这说明人们的尊老意识是很强的,却又迫于一些老人的不尊,而不得不采取中庸的做法,既不落下见死不救骂名,也不贸然出手,免得惹上麻烦。想想,真的很是伤感,尊老爱幼本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生分,甚者走上法庭。

记忆中一直有这样的一段故事。2006年春天,我到德国去,在汉诺威的一家餐馆吃中餐。中国人有大吆小喝的坏毛病,几个人一凑,说话的分贝迅速上升,不比帕瓦罗蒂和多明戈的嗓门小。如果再喝上几杯小酒,动静更是翻天覆地,估计嫦娥也能听得一清二楚。在德国下馆子,甭管菜品如何,啤酒是必须喝的。一杯下肚兴高采烈,两杯过后尽开颜,酒过三巡就不是自己了,不大的饭馆空间就被我们一行几人占领了。一会儿,门口站了一位白发苍苍、红光满面的老人。她利用我们打酒的空隙,做了一个简单的手势,意思一看就知:能不能小点声。老人没有说什么,做完了那个手势,转身就走了。我从兴奋中冷静下来,知道做错了什么,赶紧起身向老人致歉,把打来的啤酒退了,轻轻地走出了饭馆。在外面我看见几位老人正坐在一起聊天,就是我们用餐隔壁的那个房间。餐桌上就三四个菜品,中间放着一束鲜花,应该是给其中一位老人过生日。老人们看见了我们要离开,刚刚在房间门口做手势的那位老人,起身走了出来,特地向我们道别,好像还说了几句什么话。我猜想,老人的话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对自己刚才的手势表示歉意,另一个是告诉我们今后不要再这样大声喧哗了。但不管是哪层意思,那天我真的是带着愧疚和不安离开那家餐馆的。

我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小时候爷爷奶奶和父母亲都会告诉我们,吃饭时不能大声说话,在老人面前不能随便插话,只能回答问话。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都记着。但是,当看到那些歪歪扭扭闯红灯的老人,看到那些急赤白脸地上了公交车就寻求让座的老人,首先做的是告诫自己,到老了千万不能这样。

孟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还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深意,但知道大概的意思是:对他人的父母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之有加。我们的老人在家都是慈母严父,出了家门也应是和蔼可亲,尤其是孩子们的道德模范。

4.“不,我不打算让座!” 篇四

帕克斯太太:不,我不打算让座。

公车司机:好吧,你如果不站起来,我马上报警,让警察逮捕你。

帕克斯太太:那你报警好了。

……

早在1943年,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一名叫詹姆斯•布莱克的公交车司机就曾经拒绝黑人裁缝罗莎•帕克斯?穴Rosa Parks?雪太太上他的车。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1955年12月1日,当他再次开着公交车走在克里夫兰大街上时,发生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幕。

那天,帕克斯太太登上了公车,并在车中部找了个位子坐下,这时上来了一名白人乘客。白人司机布莱克要求坐在公交车中部的4名黑人乘客站起来让座,其中3名黑人乘客顺从了,而帕克斯太太认为这无关“尊老爱幼”的美德,拒绝给白人让座。

当时的美国还在实施种族隔离制度。在南方,法律明确规定黑人与白人在公车、餐馆、商店、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内需分隔,且黑人必须给白人让座;在北方,法律认可的种族歧视也使黑人被许多行业和社区拒之门外。那个时候,在蒙哥马利市的公交车上,前面四排是为白人乘客准备的,最后一排供黑人乘客乘坐,而当时黑人乘客占到总乘客数量的75%。在汽车中部的座位没有人坐的情况下,黑人乘客是可以先坐着的,但一旦白人乘客需要中间的座位,那么黑人乘客必须要让座,并且坐到最后一排去。如果最后一排已经没有座位的话,黑人乘客也必须站起来给白人乘客让座。有些公交车甚至将黑人和白人乘客隔离起来:如果车前部已经有白人乘客乘坐,那么一个黑人乘客需要先从前门上车,交费以后再下车,再从后门进入公交车后部。黑人对此抱怨了数年,帕克斯太太也不例外。

那年早些时候,蒙哥马利市已有两名黑人妇女因拒绝给白人乘客让座而被捕。这次也没有例外,帕克斯太太遭到监禁,并被罚款4美元。但是,情况跟前面两次有了很大的不同,她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381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并最终演变成为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争取最基本人身自由的最为波澜壮阔的人权运动。

蒙哥马利市的黑人自发组织起来一致决定罢乘蒙哥马利市的公交系统,直到他们的要求被满足。12月5日星期一,帕克斯太太接受审判之日,黑人拒绝乘坐公交车去上班、进城、上学。为了自行解决交通问题,一些黑人合伙用车;另外一些人乘坐黑人司机开的出租车;更多的黑人乘客(大约4万人)选择了徒步,其中有些人的路程超过了20英里。罢乘活动持续了381天,期间有些人厌倦,还有人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逮捕。

最终,黑人以巨大的代价换来了平等人权。1956年11月13日,最高法院做出判决,规定在公交车上实行种族隔离违法。法院的命令在12月20日到达蒙哥马利市,罢乘活动于次日停止。此后,公交部门做出了一系列人性的调整,如公交车中部的座位根据先来先得的原则分配;黑人乘客被礼貌对待;公交公司雇佣黑人司机等。

原名罗莎•路易斯•麦考利的罗莎•帕克斯于1913年2月4日出生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基吉,是农场主詹姆斯•麦考利和莱奥娜夫妇两个孩子中第一个。罗莎在11岁的时候进入一所乡村学校,之后就读于亚拉巴马州教师学院高中部,但是因为要照顾她多病的祖母而中途辍学。19岁时,她嫁给雷蒙德•帕克斯。婚后,她在丈夫的鼓励下重新修学,终于在21岁的时候获得了高中文凭。

虽然黑人民权运动如火如荼,但来自白人的排挤和黑人运动领袖之间的矛盾导致帕克斯太太在亚拉巴马州的境运每况愈下。当年年底,在弟弟希尔维斯特的极力建议下,帕克斯太太和丈夫、母亲搬到了底特律。在那儿,帕克斯太太一直从事裁缝工作直到1965。之后,她积极参与黑人组织“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在当地的民权活动,并于1988年退休。她的丈夫雷蒙德已经在1977年去世,两人没有子女。

1996年和1999年,帕克斯太太分别荣获“总统自由勋章”和“国会金质勋章”,这两项奖章都是美国平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2000年11月,当年“小事”的发生地——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罗莎•帕克斯图书馆与博物馆”开张;她后来安家的底特律市也以她为荣,有一条街道和一所中学都以她命名,在感恩节大游行中也出现了她的纸人模型;甚至在教科书中,帕克斯太太被当作一个追求自由平等的象征。

美国时间2005年10月24日晚,这位被誉为“美国民权运动之母”的老人在底特律家中小寐时安详去世,享年92岁。她悄悄地走了,把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留给后人纪念。

10月30日晚上,为表达对这位伟大勇敢的民权运动先驱的敬意,罗莎•帕克斯的灵柩移入美国国会大厦,以国葬规格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此项殊荣的女性。在那儿,她将和其他少数先贤,如林肯和肯尼迪总统一样,接受美国人民最高的敬意和怀念。

5.日本人为何不给老人让座? 篇五

礼貌的日本人为什么不让座?的确,刚来日本时这个问题也一样令我困惑。但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之后,我发现:在日本让座,并不是个“礼貌问题”,而根本是个“技巧问题”。

例如我认识的一位大学老师A子,年近六十,因为满头白发,目测年龄比实际年龄似乎还要年长一点。平时A子老师性格蛮开朗的,但有一次却遇到她在不停地嘆气,不由得问:“A子老师,您怎么啦?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结果A子老师答:她早晨乘电车时,居然有人给她让座了!

“唉!难道我已经老到要被人让座的地步了?”A子老师抚摸着自己的白发,满目忧伤地说。因为被人让了个座,那一整天A子老师都闷闷不乐,她第一次感觉自己被人提醒:“你老了!”也许对于A子老师这类人的郁闷,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日本人似乎大都心灵相通,不言亦明。因此,在日本的电车上,像A子老师这样年龄的人,基本上是无人让座的。但我曾在电车上给一位抱着婴儿的妈妈让座,结果也依旧不理想:那位抱着孩子的妈妈在连声道谢之余,却怎么也不肯坐下来,并说她只有两三站就到了,用不着坐。后来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即使你好心让座,但并不意味着别人就必须接受你的好心。有些日本人怕给人“添麻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人情,还有些日本人性格好强,不愿意成为“被照顾的人”。

因此,在日本的电车上,让座现象的确比较少。除了日本人的“敬老”意识比较淡漠,没有搀扶老人、给老人让座的习惯之外,还因为在高龄化社会的日本,许多日本人对“年龄之老”有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认识。例如我认识一位在面包房工作的日本太太,每次我去买面包时,都看到她高举面包托盘,在面包店内健步如飞,便忍不住夸她“您真是很元气(精神)啊”!那日本太太就很骄傲地回答:“我才62岁,还年轻得很呢,当然精神好!”一开始听到这位日本太太的回答,还觉得这是她的一份乐观,但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对于动不动就活到100岁的长寿日本人而言,60岁还真是个年轻得很的数字。难怪日本女作家宇野千代在年满88岁之后,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晚年了”。

所以,对于“不服老”“不愿意给人添麻烦”且“不愿意被照顾”的一些日本人而言,在乘电车时,对方是否真正需要让座,若没有足够良好的心灵阅读技巧,有时的确很难做出判断。所以,在日本让座时,你绝不能像雷锋叔叔那样,从座位上激动地跳起来,殷勤地搀扶着对方的手,热情地说:“老大娘,您请坐。”这会令人悲痛欲绝的。在日本最好的让座方法是:你可以假装你马上要下车,扭头走到车门,或者干脆走去另一节车厢,总之你只需一声不吭地站起来,走开,将座位空出来就好。对方如果需要那个空座位,他或她自然会走过去坐下来。

上一篇:医保科长工作总结下一篇:基层员工工作报表